只要是生活在群體之中,我們都需要學習接納與包容,聯合國(UN)甚至將11月16日定為國際寬容日(International Day for Tolerance),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局長奥德蕾阿祖萊(Audrey Azoulay)也指出,包容為人性的表現,是每個人都需要重視及應用在日常的核心價值觀,能使我們更堅強、更合一。而有孩子的父母,除了要趁孩子還小就教導他們包容的道理,自己也成為他們的學習的榜樣。
包容是接納而不是犧牲
當孩子剛接觸一個新的環境,像是來到不認識的親戚家或第1次上學,他們也許會因為別人跟自己不一樣,以及對眼前事物的不熟悉而產生排斥感,包含家庭背景、擅長與不擅長之事、禮貌態度、性向、價值觀等等都有關係。這時候,父母和老師的領導是關鍵,首先要讓孩子放鬆,然後用開放的心態去面對不同的文化。我們可以教導小孩不用害怕別人跟自己不同,並要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在試著去接納、尊重他人時,也不要忘記包容對待他人並非意味犧牲自己,我們仍然可以保持自己所相信的理念,同時與不一樣的人打成一片。
從多元活動學習包容
父母可以要幫助他們認識和重視自己,透過參與多元的社交活動,像是運動、露營或安親班,都能學習與人互動,培養自信和安全感,並更懂得包容他人。此外,父母可以找機會跟孩子聊聊家庭和傳統文化,還有分享世界不同的節慶和習俗,以助他們打開對新事物的接納度。
敷衍是扼殺包容的行為
在日常生活中,其實處處都是教育孩子接納與包容的機會,父母並不需特別準備什麼教材,因為您本身就是他模仿的對象。父母在家或在外的言行舉止,小孩可能都看在眼裡、聽在耳裡,而且他們的學習能力很快,請好好利用小孩還小的這段這段歲月灌輸孩子正確的價值觀。
每當孩子問問題時,建議父母先暫停手邊的工作,將注意力放在他身上,即使當下不知道答案,也要認真、誠實地告訴他您沒有答案。專心傾聽很重要,不僅能給予孩子肯定,同時也豎立溝通的好榜樣,讓他知道問問題是好的。父母在回答時也一定要專注看著對方,絕對不行敷衍了事,不然以後小孩遇到跟他理念不一的人,不但無法容忍,也不會想去理解。
一旦發現孩子無法包容別人,也會發表很不尊重他人的言論,父母請不要當作不知道,或是笑笑帶過。父母務必要點出孩子有傷害力的行為,並讓他們知道這樣是不對的。這種情形很常發生在遊戲中,父母應盡可能釐清孩子的行為動機,幫助塑造健康、正面社交技巧,以及同裡他人、包容他人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