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飲食對抗乳癌!吃這 7 類食物最優

靠飲食對抗乳癌!吃這 7 類食物最優

有許多因素會導致乳癌(Breast cancer),其中一個常見的因素就是高脂肪、高熱量的飲食。健康的飲食雖然無法神奇地治癒乳癌,但根據研究,它能夠降低罹患乳癌的機率,本文將向你介紹抗乳癌七大最佳食物。

1. 十字花科蔬菜抗腫瘤

十字花科蕓薹屬蔬菜包括綠花椰菜(又稱青花菜)、花椰菜、芥藍菜、高麗菜和蕪菁(台灣稱大頭菜)等。這些蔬菜富含類胡蘿蔔素、維生素C、E、K等營養素,以及葉酸和礦物質,這些含有抗腫瘤物質,能夠進一步防止乳癌擴散。十字花科蔬菜在預防前列腺癌(Prostate cancer)、大腸癌(Colorectal  cancer)和肺癌(Lung cancer)上,也有顯著功效。

靠飲食對抗乳癌!吃這 7 類食物最優

2. 飽含健康油脂的魚類

魚類,特別是飽含健康油脂的魚類(如鮭魚、海洋鮪魚、鯖魚、沙丁魚、鯷魚、鯡魚、鰻魚、鱒魚等)富含以下營養素:

  • Omega-3脂肪酸:已被證明可以重新延長端粒(Telomeres)
  • 維生素A:它是對抗癌症的重要維生素(鯡魚、鯖魚和鮭魚為含量最多的前3名)
  • 維生素D有助於對抗癌症
靠飲食對抗乳癌!吃這 7 類食物最優

3. 薑黃的多酚薑黃素可抗癌

薑黃植物是的親戚,在印度被使用了數千年(用於咖哩料理)。此外,薑黃也是抗癌鬥士,因其含有強大的多酚黃素可抗癌,已被證實能預防多種癌症與疾病,如乳癌、肺癌、胃癌(Stomach cancer)、肝癌(Liver cancer)和大腸癌,透過干擾慢性疾病的細胞信號傳導,來阻止癌細胞的發展。(延伸閱讀:薑黃素15大推薦品牌!薑黃功效好處、怎麼吃、何時吃一次看)

靠飲食對抗乳癌!吃這 7 類食物最優

4. 綠茶限制腫瘤生長

研究顯示,綠茶能幫助乳癌病人在對抗疾病的過程中感覺較好,它還能限制腫瘤的生長,保護細胞不受外界環境致癌因素的干擾。

靠飲食對抗乳癌!吃這 7 類食物最優

5. 莓果類含大量花青素與植化素

所有莓果類都含有大量的花青素(Anthocyanins)和植化素(Phytochemicals),花青素是高含量的抗氧化劑,對於降低人體的氧化與減少體內癌細胞的形成,起了很重要的作用。莓果家族的水果包括草莓藍莓蔓越莓(又稱小紅莓)、黑莓、覆盆子等。

靠飲食對抗乳癌!吃這 7 類食物最優

6. 大蒜是最強的抗癌香料

大蒜是最強大的抗癌香料!世界各地的研究顯示,它可以減緩所有類型癌症的發展,並阻止癌症的擴散。世界衛生組織(WHO)建議成年人,每天服用新鮮的大蒜 2~3 瓣。

靠飲食對抗乳癌!吃這 7 類食物最優

7. 堅果類含好油脂和高纖維

巴西堅果含有微量礦物質硒(Selenium),它是一種抗氧化劑,這對抗癌非常有用。而核桃和杏仁,因為含有好的油脂和高天然纖維,因此建議將它們加入日常的飲食中,會非常有益健康。根據癌症觀察的研究,每天吃堅果的人比其他沒吃的人長壽。

(同場加映:十大堅果營養又美味!護心抗癌好處多

掰掰這5類壞食物

那麼,對於不健康的食物呢?您還是必須堅定地跟它們說掰掰,例舉如下:

  • 精製的碳水化合物(包括麵粉與添加的糖)
  • 加工肉品(如香腸、培根)
  • 燒烤過的紅肉(烤肉產生的多環胺Heterocyclic amines 會提高罹癌風險)
  • 反式脂肪(常見於油炸食品與加工食品中,如包裝過的餅乾與糕點)
  • 酒精飲料(即使適量也可能增加乳癌風險)

如何照顧癌症病人?癌症照護、飲食7大必看注意事項一次了解

如何照顧癌症病人?癌症照護、飲食7大必看注意事項一次了解

癌症病人的照顧者可能是癌友的配偶、子女、朋友,甚至是年長的父母,無論誰擔下照護的重擔,過程中一定都會出現許多難以預料的狀況,如病人可能會因食慾不振,而拒絕進食,甚至會因負面情緒對照顧者發脾氣。《Hello健康》將於本文提供照顧者7大注意事項,希望幫助照顧者更有效地照護與陪伴癌症病人。

癌症照護必知的7個注意事項 1.照顧者應提前準備應對措施

照顧者是一個需要未雨綢繆的角色,必須事先預想各種緊急狀況,並將應對措施一一列出。例如,萬一病人從樓梯摔落,或正在經歷難以忍受的劇痛時該怎麼辦?

照顧者務必先將癌友所有就診所需文件及緊急電話號碼準備好,以便隨時使用。陪伴病人對抗癌症時,了解病情、治療和醫生指示至關重要;陪診時,醫師的指示也都要仔細記下,如關於病人的用藥與飲食禁忌及術後護理說明等。

2.隨時觀察病人狀況

病人在治療期間的狀態瞬息萬變,隨時觀察狀況是照顧者們的重要課題,以下三種方式可避免營養問題影響癌症治療。 勤量體重,BMI保20保平安

確認體重狀態,並維持正常體重,若原本體重已過重,建議治療過程仍以維持體重為目標;若有需要,應與營養師討論,避免因營養攝取不足,導致體重快速減輕,反而影響療程。

BMI=體重 ÷ 身高(公尺平方)= 18.5-24 為理想值(< 20 則為警訊)

例如: 60 公斤,身高 160 公分,計算= 60 ÷ 1.6 ÷ 1.6 = 23 觀察體重變化,<5%才健康

體重的變化與營養狀態相關,定時量體重很重要。若目前體重和前個月的體重相比,流失達 5 % 以上,或半年內體重流失 10 % 以上,即代表出現營養不良的警訊;若體重有顯著變化,須告知醫護人員。此外,量體重建議在固定時間進行,例如:早上下床後量,避免因時間因素造成落差。 紀錄飲食,進食量大減要留意

家人可由進食後的剩餘量,觀察攝食量的改變,若連續數天進食減少1/3或更多,除了可能是因接受治療導致的進食困難,也可能是營養不良的前兆,應多留意和提高警覺。 3.癌症病人飲食和營養補充品建議

癌症病人常因病情與療程而影響進食意願或能力,以致成為營養不良的高風險族群,根據美國國家癌症研究院(National Cancer Institute)研究顯示,有50%癌症病人會有營養不良的情況;美國癌症治療協會(ACS)發表的飲食指南也建議,癌友治療期間應攝取高熱量和優質蛋白,因此建議癌友的照顧者,在選擇飲食與營養品時可參考以下原則: 優質蛋白飲食

癌症病人常需要補充額外的蛋白質,主要原因是蛋白質為人體細胞、組織及器官的主要構成物質,有助於組織的修復並提供能量;台灣癌症基金會指出,成人化療病友每公斤體重至少需要1.5公克蛋白質;建議應選擇優質蛋白食物,如瘦肉、家禽、魚類、豆類及乳製品等。 高熱量飲食

癌症病人可能在治療過程中面臨食慾不振或消耗過多能量的情況,因此,補充足夠的熱量對於病人康復十分重要,台灣癌症基金會建議,一位成人化療病友,每公斤體重至少需要35大卡熱量,但應避免為了提高熱量攝取,反而攝取過多無益於健康的動物性油脂食品或含反式脂肪的糕點或點心;另外,也可選擇高熱量的食物,如全穀類、植物油、堅果和乳製品等;在食用頻率上,少量多餐也有助於增加熱量攝取。 特殊時期營養素

麩醯胺酸和魚油中的EPA(二十碳五烯酸)都是特殊時期必備的營養素,有助於提供保護力,調節身體代謝,使病人面對不佳狀況,仍能維持營養並提升生活品質,對於病人恢復有益。

麩醯胺酸存在於肉類、家禽、魚類和奶製品中,而EPA則主要來自深海魚類;此外,藻油通常只有DHA,其主要特點為幫助思緒清晰,較建議孕婦或孩童補充,不適合作為癌友優先補充營養素的來源。 營養介入後癌友體重維持,12週改善營養 

對癌友來說,可適時補充日常營養,方便性也很重要,若有方便攜帶、隨時可飲用的營養品,勢必有極大幫助。目前市售癌症營養品中,桂格完膳癌症配方成分升級,提供更多魚油的EPA*,更重要的是含麩醯胺酸胜肽,也是醫師推薦的配方;根據臨床實驗結果,30名癌友經12週桂格完膳營養素癌症專用配方營養支持後,可改善癌友營養不良的情形。

依產品資訊說明,每罐桂格完膳癌症配方有19.7公克蛋白質、250毫克魚油和375大卡熱量,有助於補充癌症病人日常飲食所需的高熱量、優質蛋白質及麩醯胺酸營養素的原則,不需要額外再購買,單瓶即可一次補充。

4.給予癌症病人精神支持

癌症治療有時不如預期,會使病人沮喪,失去活下去的動力。照顧者應如實告知病人病情的發展,並鼓勵病人表達自己的情緒,但切記應於身心舒適時談論;若病人無法接受自身的病情,做出有意或無意的冒犯舉動時,請照顧者盡量體諒。

另外,病人有時會因情緒問題,不願意配合照顧者,例如:因化療而食慾不振,拒絕食用照顧者花許多時間烹調的食物,或因長期使用止痛藥,讓他們變得麻木,失去關心周遭事物的心情與能力。照顧者可試著透過理解病人憂鬱、恐懼及失落,並給予陪伴的方式,幫助病人重拾對生活的信心。(延伸閱讀:化療一定會掉髮?斷食能餓死癌細胞?破解6大癌症治療的常見迷思) 5.積極參與癌症病人的療程

照護人員可藉由看影片及閱讀指導手冊來學習照護技巧,例如如何幫癌症病人洗澡、穿衣、餵食、如廁與清潔等。如果對自學照護技巧感到不安,或對照護方式有疑問,請大方地諮詢醫師及護理師。

由於癌症病人待在候診室的時間較長,氣氛又緊張,進了診療室後,更容易令病人感到害怕,因此建議照顧者可陪同病人一起前往門診,以緩和病人的緊張情緒。不僅如此,照顧者在開始與醫師談話時,要記得做筆記及發問,並讓病人本人一起參與,共同決定治療的相關事項。

如何照顧癌症病人?癌症照護、飲食7大必看注意事項一次了解 6.照顧者應適時向外尋求支援

照顧者可能會擔心向身邊的家人或朋友求助時遭拒絕,其實,只要願意尋求支援,就算偶爾有人拒絕,還是有其他人願意伸出援手;建議不妨先列出有機會提供幫助的人選,以及每個人選能提供的幫助及服務,以釐清自己的需求和對方的能力如何互相搭配。

照顧者也要清楚自己的能力和極限,適時尋求專業或其他專業以外人員的幫助,避免自己精疲力盡;可以的話,試著放手讓病人自己做一些小事,除了能讓他們保有一點獨立能力,也能分擔一些照護的工作量。

由於擔任照顧者需要的是同理心、時間及精力,即使是非醫療專業的照顧者,仍能勝任照顧癌症病人的工作。 7.慎防憂鬱心情

癌症病人及其照顧者可能不自覺地陷入憂鬱情況,而憂鬱會削弱病人對抗疾病的意志和家屬照顧病人的能力;因此,明確識別憂鬱情況並接受適當且有效的治療至關重要;據羅東聖母醫院精神科主任郭峰志醫師在一篇專文中指出,台灣約有10~20%的癌症病人同時有憂鬱傾向,但只要接受適當的治療,超過80%的病人都可以康復。

如果以下12種情況中,有出現3種以上,且持續超過1週,請儘快諮詢精神科醫師以接受進一步診斷和治療,確保憂鬱情況不會影響癌症病情和治療。 失眠或嗜睡 沒有食慾或體重減輕 體力變差 缺乏自信心 做事效率降低 注意力降低或無法專心 逐漸疏離社交生活 喪失興趣,即使以往最熱衷的事物,也提不起興趣 經常無端暴怒 自責或容易無端產生愧疚感 一再有自殺或死亡的念頭 無助感或心情低潮

癌症病人的照顧者若能參考上述步驟,便能成為一個有效率,並與病人關係良好的照顧者。 (同場加映:心理壓力「癌」不住?癌友抗癌「團體」更有力、愈懂癌愈寬心

*比較標準為與舊完膳營養素腫瘤配方相比,增加魚油EPA含量6倍以上

遠離癌症:8大最佳抗癌食物你吃了沒?防癌5大習慣從今天開始

遠離癌症:8大最佳抗癌食物你吃了沒?防癌5大習慣從今天開始

癌症已連續39年蟬聯10大死因之首,據衛福部於1月13日最新公佈之108年國人癌症發生資料統計顯示,癌症死亡率排名第1、2名的大腸癌與肺癌,其它如乳癌、肝癌、攝護腺癌、口腔癌等癌症則緊隨其後,若想要預防癌症找上門,不僅需要好好調整平時的生活習慣,也需控制自己日常的飲食才能有效抗癌!

究竟該如何吃才能預防癌症?《Hello健康》為大家統整8種最佳的防癌食物、抗癌必備的飲食原則,以及提供癌症病人正確的飲食方法!

吃什麼才能預防癌症?8大最佳抗癌食物大公開

美國癌症研究機構證實,有許多蔬果與全穀物能有助於一般人對抗癌症,以下列出8種最佳抗癌食物: 1. 蘋果

蘋果內含豐富的植物性凝血素,可以刺激淋巴細胞分裂,亦能誘發產生干擾素,增強免疫力,是防癌最佳的食物之一。不僅如此,蘋果纖維中的果膠,能清除腸道有害物質而擊退致癌物質,可預防大腸癌之形成;其中更含有膳食纖維、維生素C、維生素E、β-胡蘿蔔素、胡蘿蔔素及茄紅素,能使細胞不易癌化,免於受到活性氧化傷害,有助降低罹患如大腸癌、口腔癌、喉癌、肺癌的風險。

2. 櫻桃

櫻桃除了含有維生素A、維生素C、花青素,還有鉀等礦物質,亦含豐富的褪黑激素,能提高體內褪黑激素的含量,降低罹患乳癌、攝護腺癌的風險,而其強力的抗氧化作用,還能除去有害的游離自由基,保護體內細胞,預防心血管疾病、腦細胞退化以及降低罹患口咽癌、喉癌和肺癌的風險。

遠離癌症:8大最佳抗癌食物你吃了沒?防癌5大習慣從今天開始

3. 葡萄

葡萄皮內含有白藜蘆醇(又稱逆轉醇,Resveratrol)主要藉由誘導癌細胞週期停滯,促使細胞凋亡,經研究顯示,白藜蘆醇能有效抑制人類大腸癌細胞生長達70%,還能抑制人類乳癌細胞生長。不僅如此,葡萄籽及葡萄皮富含丹寧酸、兒茶素和花青素,皆是人體內不能自行合成的天然物質,效用可抵20倍的維生素C及50倍的維生素E,能有效對抗肺癌、膀胱癌等。

4. 蔓越莓

蔓越莓不僅富含維生素C、膳食纖維、熊果酸及苯甲酸,其中的A型原花青素化合物

(A-Proanthocyanidin)還能使大腸桿菌不易黏附在尿道黏膜表面,因而能夠預防泌尿道感染;裡面含有酚類化合物,也對預防結直腸癌、口咽癌、喉癌、肺癌有一定幫助。(延伸閱讀:尿道炎麥擱來!蔓越莓等 6 種飲食預防尿道炎拒復發) 5. 紅蘿蔔

紅蘿蔔是飯桌上常見的配菜,它的抗癌能力來自於β-胡蘿蔔素和其他植物化學物質,而β-胡蘿蔔素能經由肝臟代謝轉換成維生素A,降低罹患大腸癌、胃癌、肺癌、胰臟癌、膀胱癌、泌尿道上皮癌的風險。

6. 核桃

核桃裡面除了含有多酚、維生素E、α次亞麻油酸、植物固醇、褪黑激素、單寧酸、亞麻酸、鞣花酸、併沒食子鞣質等營養素。其中多酚可使癌細胞腺粒體的細胞色素C釋出,而致癌細胞凋亡,且多酚中之芸香醇亦有助胰臟細胞凋亡,降低罹患胰臟癌的風險;而併沒食子鞣質、褪黑激素及維生素則可以減少氧化壓力、抗發炎和致癌基因表現,有效對抗多種癌症。(推薦閱讀:癌症堅果飲食指南!癌友必知7種堅果吃法) 7. 菠菜

菠菜屬黃綠色蔬菜,因含有大量β-胡蘿蔔素可防止活性氧功能,阻止細胞癌化、分裂和繁殖,可使免疫細胞增強及抑制癌細胞生長,而β-胡蘿蔔素能經由肝臟代謝轉換成維生素A,降低罹患結腸直腸癌、胃癌、肺癌、胰臟癌、膀胱癌、泌尿道上皮癌的風險。

根據統計,菠菜食用較多的地區,胃癌及大腸直腸癌發生率均較低;同時根據研究證實,食用菠菜對肺癌有防治效果,對口腔癌、鼻咽癌、食道癌、乳癌之防治亦可能具有效果。

遠離癌症:8大最佳抗癌食物你吃了沒?防癌5大習慣從今天開始 8. 十字花科蔬菜

除了綠色花椰菜,十字花科蔬菜還包括抱子甘藍、油菜花、白蘿蔔等,裡面含有硫代葡萄糖苷、葉酸、黃酮醇、膳食纖維、維生素C、類胡蘿蔔素(β-胡蘿蔔素、葉黃素、玉米黃素)。(葉黃素推薦閱讀:2024葉黃素推薦最新20款!功效解析,找眼睛保健食品必看

美國加州柏克萊大學的研究人員曾針對花椰菜進行的研究,發現其中不僅富含抗氧化營養素、膳食纖維,亦含吲哚-3-乙酸,能減少致癌動情激素代謝產物,抑制癌細胞的分裂與生長,降低罹患乳癌和子宮癌的風險。

運動、少酒、避油炸!防癌必備5大原則

多吃蔬果,攝取多種營養:每天至少食用5份新鮮水果及蔬菜,適量食用、穀類、穀物產品、米、麵或豆類等食物。 限制高脂肪食物的攝取:攝取過多脂肪容易造成肥胖,提高雌激素分泌從而提高乳癌與子宮癌症的罹患風險;為吸收多餘的脂肪,人體會提高膽酸分泌,而膽酸可能受腸道細菌作用而轉變為致癌物。因此建議減少飽和脂肪酸的攝取量,適量由魚類、橄欖油中攝取不飽和脂肪酸如Omega-6、Omega-3等優質脂肪。 規律運動、保持適當體重:適當運動不僅有助維持體重,也可減緩心肺耐力的衰退,建議每天至少進行中或中高強度的運動達30分鐘。 避免酒精類飲料的攝取:喝酒或含有酒精的飲料會提高罹癌風險,即便是少量飲酒,得到癌症的機會為不喝酒的1.26倍。特別是有酒精不耐症的人,因先天缺乏酒精代謝酵素「乙醛去氫酶」(Acetaldehyde Dehydrogenase,ALDH2),喝酒除了容易出現臉紅、心跳加快、頭痛、頭暈、嘔吐、宿醉等症狀,還會大幅提高罹癌的機率。(推薦閱讀:喝酒臉紅原來是缺少這個!3方法改善亞洲紅臉症) 遠離油炸、燒烤食品:高溫油炸或燒烤的過程會導致食物產生名為「多環芳香烴」的致癌物,提高罹癌風險。(延伸閱讀:烤肉致癌?高溫烹調易生多環胺、多環芳香烴)

大腸癌症狀與種類:早期不明顯、注意大腸癌5前兆

大腸癌症狀與種類:早期不明顯、注意大腸癌5前兆

大腸癌前兆與症狀

大腸癌(又稱大腸直腸癌,Colorectal Cancer)早期症狀可能不明顯,加上大腸癌早期症狀容易跟其他疾病的症狀混淆,使大腸癌在早期更不容易發現。以下是需要注意的症狀及前兆,尤其若發現多於一種症狀,且持續超過數週,請盡快找專業醫師檢查。 1. 血便

不只是痔瘡會有血便,大腸癌可能也會排出深紅或黑色糞便,這就是直腸出血的徵兆,民眾千萬別輕忽,請儘速就醫診治。 2. 排便習慣改變

因著每個人的飲食習慣和身體狀況的不同,排便次數也會有所不同,但要注意大腸息肉癌化後的影響,因為大腸無法再有效吸收水分、排除廢物,所以以下排便問題亦會出現: 超過三天沒排便 血便 腹部疼痛 無法放屁 突然無法控制要排便 大便有黏液和膿 大便呈水狀或類似腹瀉超過一天 糞便呈鉛筆狀超過一週

(同場加映:兩年一次糞便潛血檢查!陽性不等於大腸癌、一定要作大腸鏡

3. 腹部疼痛及痙攣

因為大腸位在腹部,所以只要出現腸阻塞(Bowel obstruction)就會有排氣困難的問題,包括像脹氣及腹部痙攣。或許對有痔瘡或腸躁症候群(Irritable Bowel Syndrome)的人來說,腹部疼痛很常發生,但若是最近才開始,且每次都持續很久,就可能是大腸癌的警訊了。(同場加映:癌症疼痛2原因3方法!癌症治療、腫瘤的疼痛控制) 4. 疲勞

如果你發覺即使有好的睡眠,身體還是很疲勞,這就是醫學上所稱的慢性疲勞,在大腸癌患者身上的慢性疲勞,很可能是癌細胞將身體能量消耗的結果。此外,血便所造成的失血也會導致疲勞,加上體重減輕和排便習慣改變,無力感亦會隨之產生。 5. 體重無故減輕

癌症往往會造成突然體重減輕,大腸癌也不例外,舉例來說,六個月之內無故掉了約五公斤,就必須特別留意,其中有以下四個因素: 癌細胞消耗了身體能量。 免疫系統在對抗癌細胞時消耗了能量。 癌細胞改變了食物轉換能量的過程。 腸阻塞改變排便習慣,間接造成體重減輕。

(建議閱讀:大腸癌的檢查:篩檢與診斷方式) 大腸癌種類

大腸癌症狀與種類:早期不明顯、注意大腸癌5前兆

結腸和直腸屬大腸的一部分,結腸為大腸的前面部位,長度約 150 公分;直腸則是大腸末端約 15 公分。想知道更多有關大腸癌的資訊請見認識大腸癌。

按照癌細胞生長的部位,大腸癌可歸類於以下三種:

結腸癌(Colon cancer):癌細胞長在結腸的細胞組織。 直腸癌(Rectal cancer):癌細胞長在直腸的細胞組織。 大腸直腸癌(Colorectal cancer):癌細胞長在結腸和直腸的細胞組織,且會影響小腸和消化系統運作。(同場加映:不看會後悔!結腸與大腸直腸癌的關係

此外,大腸癌也有不同的癌細胞種類,不同的癌細胞所產生的病況略有不同,分別為:

腺癌(Adenocarcinoma):指癌細胞長在大腸直腸內壁,這類細胞始於腺細胞或分泌型的細胞,從細小的腺性息肉慢慢長成惡性腫瘤,而絕大多數的大腸直腸癌皆是腺癌。 大腸直腸淋巴癌(Colorectal lymphoma):一般淋巴癌始於淋巴結,但也有可能始於結腸或直腸。 類癌瘤(Carcinoid tumor):屬神經內分泌腫瘤的一種,始於分泌荷爾蒙的腸道細胞,由於其成長速度慢,所以在初期往往不會出現症狀。 胃腸道間質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指長在腸道的軟組織肉瘤,雖然比較少會出現在結腸中,但仍可能發生。

另外,基因突變和家族遺傳也可能會造成大腸直腸癌,包括: 家族性大腸直腸癌(Familial Colorectal Cancer) 少年性息肉(Juvenile Polyp) 透克氏症(Turcot Syndrome) 黑斑息肉症候群(Peutz-Jeghers Syndrome)

大腸癌治療前的準備與飲食調整

在進入大腸直腸癌的治療前,要先準備好身體的狀況,一般會從下列兩方面做營養調整:

調整飲食和營養:大腸直腸癌患者因為體重突然減輕,所以會有營養不良的風險,患者通常需要遵照專業營養師的飲食守則進食,並務必避開高風險食物。(推薦閱讀:這些症狀竟與自律神經失調有關?改善從營養著手)

改善貧血:多數大腸直腸癌患者都會有貧血及低鐵質的狀況,按照專業醫師的診斷,患者可能要服用能增加鐵質和血量的藥物或注射劑。 高糖分食物 高飽和脂肪 油炸食物 碳酸飲料 咖啡因 酒精 醃製及加工肉類

8大致癌風險就在你身邊!基因和環境都是危險因子

8大致癌風險就在你身邊!基因和環境都是危險因子

為喚起世界對癌症的預防與重視,國際抗癌聯盟(Union for International Cancer Control, UICC)已自2019年起,將2月4日訂為世界癌症日,呼籲各國以行動來減少癌症對個人、家庭和社會的重大影響,提高每個人對癌症防治措施的重視。

由《Hello健康》針對國人癌症認知所發起的一項問卷調查結果顯示,僅有約近3成民眾認為自己為癌症的高風險族群,更僅有2成民眾曾接受癌症相關項目檢測;然而,癌症在台灣正以每4分19秒就有一人罹癌的速度急速增加。

根據英國麥克米倫癌症支持機構(Macmillan Cancer Support)的資料,有1/3的癌症可藉由均衡飲食、維持健康體重來避免。一般來說,醫師很難剖析確切的癌症原因,甚至於同樣的癌症病況也可能誘發不同的身體反應,我們能做的就是盡量遠離可能引發癌症的危險因子,以下將由《Hello健康》告訴你有哪8大致癌風險、以及癌症原因為何。(如何預防癌症上身?建議閱讀:認識癌症

癌症原因

人的身體是由細胞組成,而每個細胞都有基因群組成的資訊載體—— DNA。當細胞DNA產生突變,其細胞正常活動機能將停止,變成癌細胞,也就是癌症的起源。

那為何會發生細胞基因突變?根據美國梅約診所(Mayo Clinic)研究顯示,正常細胞發生基因突變的機會相當頻繁,但因細胞本身有修復DNA突變的機能,通常並無大礙。但若錯失了修復突變DNA的機會,該細胞就有可能會轉變為癌細胞。(正常細胞如何變成癌細胞:原位癌是什麼?早期治療的重要性)

也因影響基因突變的原因之多,下列2項則是最常見的類型: 遺傳性基因突變:癌症患者可能因遺傳父母的突變基因,此突變佔癌症的少數。 後天性基因突變:大多數的基因突變都是非遺傳性的,通常由環境因素構成,如抽菸、輻射、病毒和接觸其他致癌物等。(推薦閱讀:抽菸比加工肉危險?致癌物分級全解析

高雄市聯合醫院檢驗科主任楊淵傑則表示,人體約2萬個基因當中,已有研究約有400個基因與癌症高度相關;若這些基因發生先天或後天突變,就容易誘發癌症。然而,遺傳性基因突變只說明一個人對某種癌症的風險會比其他人來得高,並不意味著癌症的確診。

整體而言,遺傳性和後天性基因突變必須累積至一定程度,才會引發癌症,而依據癌症種類不同,其基因突變的誘發狀況也將不同。(進一步了解癌症種類:癌症種類與分期) 癌症風險

如今每個人都難逃高度癌症風險的陰影籠罩;由於癌症危險因子涵蓋基因、環境及生活習慣等因素,對此,美國國家癌症研究所(National Cancer Institute)也證實,部分危險因子確實可能提高癌症風險。並可歸納為以下8大類致癌風險,提醒所有重視健康的妳我。

然而,由於不少癌症研究傾向以比較與推論為主,尚且難以用科學證明該行為或物質能致癌,因此亦須留意資訊來源是否正確,避免被網路謠言影響,誤信錯誤訊息並延誤診治。(了解身邊常見致癌物:不只有菸酒!四種生活中常見一級致癌物) 1. 年齡

65歲以上的長者通常有較高的罹癌風險。這可能是跟癌症需要數年、甚至10幾年形成,以及身體細胞修復機能逐漸退化有所關係。話雖如此,癌症仍可能發生於任何年齡層,有的癌症甚至更常見於孩童和青少年,例如:血癌(Leukemia)和骨癌(Bone cancer)。

8大致癌風險就在你身邊!基因和環境都是危險因子 2. 個人健康

慢性發炎與癌症有所相關,因為異常的發炎狀況將對DNA的造成破壞,進而導致癌症。譬如慢性發炎性腸道疾病便會提高大腸癌(Colorectal Cancer)的風險。還有低免疫力或正接受免疫抑制治療的人,因為身體較容易受感染,也要特別注意。

此外,荷爾蒙治療也可能提高癌症風險,尤其是更年期激素聯合療法(Combined menopausal hormone therapy),提醒患者在接受此療法前務必諮詢醫師。 3. 家族疾病史

大部分的癌症並非遺傳性,但有的癌症可透過家族基因遺傳到下一代,要留意的家族疾病史包括: 乳癌(Breast cancer) 卵巢癌(Ovarian cancer) 子宮癌(Uterine cancer)(推薦閱讀:子宮頸抹片檢查費用及流程介紹!早期篩檢治癒率高) 遺傳性乳房與卵巢癌(Hereditary breast-ovarian cancer)(推薦閱讀:卵巢癌和基因有關?其成因、風險與預防方法) 大腸直腸癌(Colorectal cancer) 遺傳性非瘜肉症結直腸綜合症(Hereditary Non-Polyposis Colorectal cancer) 李-佛美尼症候群(Li-Fraumeni syndrome)

4. 細菌與病毒感染

病毒、細菌、寄生蟲的感染,可能會干擾細胞正常成長和增殖、降低免疫力或引起慢性炎症,從而導致癌症的發生,以下列舉部分病原體: 人類乳突病毒(Human Papillomavirus,簡稱HPV) 人類免疫缺乏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簡稱HIV) B型肝炎 C型肝炎 人類T細胞白血病病毒(Human T-cell leukemia) 人類皰疹病毒第四型(Epstein-Barr virus) 卡波氏肉瘤相關疱疹病毒(Kaposi Sarcoma-associated Herpesvirus) 默克細胞多瘤病毒(Merkel Cell Polyomavirus) 幽門螺旋桿菌(Helicobacter pylori) 泰國肝吸蟲(Opisthorchis viverrini) 埃及血吸蟲(Schistosoma hematobium)

8大致癌風險就在你身邊!基因和環境都是危險因子 5. 抽菸

菸草並沒有所謂的安全劑量,且不管是抽菸,或用鼻子吸,或用嘴巴嚼,都可能會提高癌症的風險。不僅如此,常常處在二手煙環境的人,癌症風險也會提高,以下為抽菸可能罹患之癌症:

肺癌(Lung cancer) 口腔癌(Oral cavity cancer) 喉癌(Laryngeal cancer) 咽喉癌(Throat cancer) 食道癌(Esophagus cancer) 胃癌(Stomach cancer) 胰臟癌(Pancreatic cancer) 肝癌(Liver cancer) 腎癌(Kidney cancer) 膀胱癌(Bladder cancer) 大腸直腸癌(Colorectal cancer) 子宮頸癌(Cervical cancer) 急性骨髓性白血病(Acute myeloid leukemia)

6. 酒精

酒精進入人體後,身體會把酒精分解成乙醛,而乙醛會破壞 DNA,並干擾細胞的修復,進而提高癌症風險。所以,喝愈多酒,罹癌的風險愈高,可能罹患的癌症如下。(喝酒喝上癮了嗎?請看:愛喝酒還是真酒鬼?9 點判斷是否酒精上癮) 口腔癌 咽喉癌 喉癌 食道癌 大腸直腸癌(你知道會引發大腸直腸癌的風險有哪些嗎?請看:大腸直腸癌:成因與風險) 肝癌 乳癌(女性)

8大致癌風險就在你身邊!基因和環境都是危險因子 7. 飲食

沒有所謂「吃了會致癌」的單一食物,但有些食物會提高特定癌症的風險,例如吃太多紅肉和加工肉,可能提高胃癌、胰臟癌、大腸癌、攝護腺癌(Prostate cancer)的風險。此外,攝取過多飽和脂肪,都可能提高罹患下列癌症的風險:

乳癌(更年期後的女性)(推薦閱讀:女性預防乳癌:了解乳腺癌的原因與風險) 子宮內膜癌(Endometrial cancer) 甲狀腺癌(Thyroid cancer) 食道癌 胰臟癌 大腸直腸癌 腎癌 膀胱癌 8大致癌風險就在你身邊!基因和環境都是危險因子 8. 工作場所和居住環境

某些工作場域或居住環境,潛藏著我們難以察覺的致癌物,雖然這些致癌物不一定會導致癌症,但它將提高癌症風險。對此,美國國家毒物計畫(National Toxicology Program)列出很可能影響人類健康的致癌物,其中包括: 石綿(工地、空氣汙染、船或鍋爐製造廠) 砷(未過濾的水)(同場加映:蝦與維生素C生砒霜?網路謠言別盡信) 工廠化學物質 殺蟲劑、化學肥料、動物感染 紫外線輻射(太陽光、日曬機)(同場加映:日曬機恐致癌!太陽紫外線對人體的傷害

各大癌症篩檢:定期篩檢5大癌症效果佳!政府補助條件一次看

各大癌症篩檢:定期篩檢5大癌症效果佳!政府補助條件一次看

癌症篩檢是對抗國人頭號死因的關鍵,根據衛生福利部最新數據顯示,111年癌症死亡人數為51,927人,占總死亡人數24.9%,87%集中於55歲以上的患者。

其實癌症早期治癒率高,但早期沒有症狀或不明顯,容易讓人忽略罹癌風險,因此癌症篩檢相當重要,確實篩檢可以達成早期診斷、早期治療,有效降低癌症的致死率。

究竟有哪些癌症需要定期篩檢、是否有政府補助?費用跟檢查頻率為何?跟著《Hello健康》一起了解癌症篩檢的重要性。 癌症篩檢的意義

在健康或無症狀的狀況下,檢查是否有罹患癌症的可能,稱之為癌症篩檢,不過篩檢僅為初步檢查,並不等於診斷,而篩檢結果陽性不代表罹癌,須配合正式診斷才能確定。

由於許多癌症初期症狀不明顯,等到身體發出警訊往往為時已晚,因此癌症篩檢也是世界衛生組織(WHO)防治癌症的四大重點之一。

落實癌症篩檢有助早期發現癌症或其癌前病變,經早期診斷治療後,除了可以大幅降低死亡率外,若篩檢出癌前病變,也能避免變異的細胞發展為癌症。 癌症早期發現治癒率高

依台灣癌症登記資料庫顯示,五大癌症之早期(0~1期)的五年平均存活率分別為:女性乳癌達100%、肺癌為94%,大腸癌為93%,子宮頸癌為90.6%,口腔癌則為84.7%,其中,乳癌甚至到二期的存活率都還有95%。由此可見,如果能及早透過癌症篩檢找出癌症徵兆,再加上早期診斷與治療,癌症存活率是相當高的。

各大癌症篩檢:定期篩檢5大癌症效果佳!政府補助條件一次看 四癌篩檢升級!4+1五大免費癌症篩檢

台灣每年有超過10,000人死於四大癌症(大腸癌、乳癌、子宮頸癌和口腔癌),四大癌症篩檢是目前最具成本效益的篩檢項目,協助患者早期發現、盡早治療,有效降低癌症死亡率。而自111年7月1日起開始,政府也新增肺癌篩檢:低劑量電腦斷層(簡稱LDCT),5大癌症免費篩檢的對象如下: 1. 大腸癌:糞便潛血檢查

根據110年癌症登記報告,大腸癌在連續15年為國人發生率最高的癌症後,首度被肺癌擠下,成為發生率次高的第二名。

大腸內的腫瘤、息肉會陰糞便摩擦而出血,黏附在糞便表面上排出,而糞便潛血可以檢測出其微量的血液,檢查是否有任何異常。若檢測為陰性,建議每2年做1次糞便潛血篩檢;檢測結果若為陽性,須接受大腸鏡檢查,或是鋇劑攝影+乙狀結腸鏡。(延伸閱讀:大腸癌的檢查:篩檢與診斷方式

補助對象:50~74歲民眾,可接受每2年1次糞便潛血檢查。

2. 乳癌:乳房X光攝影檢查

乳癌為女性最常見的癌症,而最泛用的乳癌檢查方式便是放射師透過乳房X光攝影,利用壓迫板緊壓乳房,便可獲得清晰的乳房X光影像。若影像無任何異常,建議2年做1次乳房攝影;否則建議3~6個月內進行追蹤。(延伸閱讀:乳房自我檢查5步驟!7+7種乳房正常與異常變化

補助對象:45~69歲婦女、40~44歲二等血親內曾罹患乳癌之婦女,可每2年1次乳房X光攝影檢查。 3. 子宮頸癌:子宮頸抹片檢查

子宮頸癌初期症狀不明顯,等到患者發現身體不適時,通常已達癌症末期。國民健康署指出,子宮頸抹片檢查先以擴陰器先擴張陰道,再以小木棒輕輕地刮取子宮頸剝落的細胞,塗抹在玻片上、染色,再由顯微鏡觀察是否有癌變的現象。

若無任何異常,建議每3年做1次子宮頸抹片檢查;若有不明的鱗狀細胞,或是輕度癌前病變,3~6個月內必須再做抹片檢查和HPV檢測;若為癌症,則須接受切片檢查。

至於已經施打過子宮頸癌疫苗,是否還需要做抹片檢查?答案是「要」!建議已經施打過疫苗的女性,仍須定期檢查才能有效預防。那麼無性經驗的女性,需要定期做抹片嗎?國民健康署提及,無性經驗的女性得到子宮頸癌的機率較低,不過也能詢問醫師是否需要做抹片檢查。(推薦閱讀:預防子宮頸癌!子宮頸抹片費用及流程介紹)

補助對象:建議30歲以上婦女,可接受每3年1次子宮頸抹片檢查。 4. 口腔癌:口腔黏膜檢查

台灣口腔癌患者比例排名世界第一,主要好發於25~44歲男性,根據國民健康署指出,口腔癌平均死亡年齡為54歲,比起其他癌症早了10年以上。

口腔黏膜檢查係醫師以目測方式先檢查口腔黏膜,觀察是否有癌前的病變或是病灶。若為陰性,建議每2年做1次口腔黏膜追蹤;若檢查為陽性時,需至醫院口腔外科做進一步診斷,每3~6個月定期追蹤。

補助對象:30歲以上有嚼檳榔(含已戒檳榔)或吸菸者、18歲以上有嚼檳榔(含已戒檳榔)原住民,可接受每2年1次口腔黏膜檢查。 5. 肺癌:LDCT低劑量電腦斷層

肺癌是全球死亡率最高的癌症,也是目前台灣110年度發生率最高的癌王。儘管台灣近十年肺癌死亡率已下降14.6%,但仍然高居臺灣癌症死因第一位,且存活率相對低,在105至109年間,新診斷肺癌患者的五年相對存活率僅38.2%,存活率較低主要是因為早期肺癌症狀不明顯,出現顯著症狀時,診斷已多為晚期。早期肺癌(0-1期)五年存活率達9成以上,但第4期就只剩1成,不同期別的存活率差距甚大。

在各方專家多年合作規劃下,自111年7月1日起,政府開始實施肺癌篩檢補助,提供肺癌高風險族群每兩年一次免費LDCT檢查,將肺癌納入我國第五癌篩檢。

補助對象: 具肺癌家族史:50 – 74歲男性或45 – 74歲女性,其父母、子女或兄弟姊妹經診斷為肺癌。 重度吸菸者:50 – 74歲且吸菸史達*30包-年以上,有意願戒菸或戒菸未達15年之重度吸菸者。(*包-年=平均每天吸菸包數*吸菸年數。(例如每天1包菸,共吸菸30年;或每天1.5包菸,共吸菸20年,皆為30包-年) 各大癌症篩檢:定期篩檢5大癌症效果佳!政府補助條件一次看圖片來源:衛福部國健署 為什麼要做癌症篩檢?

政府針對這五種癌症進行篩檢補助,主要是因為其成本效益高、操作檢測簡單、容易推廣,且預防效果也相當不錯。例如子宮頸癌和大腸癌,它們從癌前病變發展成癌症的時程較長,如果能早期篩檢,就可以有效提高早期治療並痊癒的機會。此外,乳房攝影在國外也已經實證有良好的預防效果。 五大癌篩檢有效降低死亡率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及實證醫學所證實,五種癌症篩檢方法(子宮頸抹片、乳房X光攝影、糞便潛血檢查、口腔黏膜檢查、以及肺部低劑量電腦斷層檢查)能夠有效減少癌症致死率並提升存活率。國民健康署透過統計資料分析提供以下證據: 低劑量電腦斷層檢查(LDCT):根據國際研究實證,LDCT對於重度吸煙者可降低20%的肺癌死亡率。 糞便潛血檢查:每兩年進行一次檢查,可以減少35%的大腸癌死亡率,並降低29%晚期大腸癌的發生率。 子宮頸抹片檢查:可以降低約70%的子宮頸癌死亡率。 乳房X光攝影檢查:每兩年進行一次乳房檢查,可以降低41%的乳癌死亡率,並減少30%晚期乳癌的發生率。 定期進行口腔黏膜檢查:對於具有嚼檳榔或吸煙習慣的男性,能減少26%的口腔癌死亡風險 其他癌症篩檢

以癌症發生率來看,肺癌與肝癌同樣很高,不過針對肝癌並沒有做出篩檢補助和近一步建議,原因是沒有成本效益高的篩檢方式,但不代表這些癌症不需要篩檢,例如在111年通過的肺癌篩檢補助,便是在經過專家研究討論後推行;若有家族史或屬於罹癌的高風險群,建議都應前往醫院諮詢,以下以肺癌和肝癌篩檢舉例說明。 肺癌篩檢

肺癌如果以定期接受肺部X光檢查來說,罹癌率並無下降,且成本效益不高,而 CT 電腦斷層則會有輻射劑量高、偽陽性機率高的問題。

因此根據目前研究,僅建議以下肺癌高風險群定期接受低劑量胸部電腦斷層篩檢(LDCT)。研究顯示,能降低高風險族群肺癌死亡率 20%。 需要肺癌篩檢嗎?6項指標檢查

根據癌症基金會的整理,符合以下其中1點就有可能是肺癌高風險群:

吸菸史統計值達15 (包含已經戒菸及有意戒菸者): 吸菸史計算公式:每天抽菸 __ 包x抽 __ 年 = 吸菸史統計值。

例如每天抽半包、連續抽10年,等於0.5x 10=5;又或者每天抽2包、連續抽10年,吸菸史統計值則為20,可見抽菸量和菸齡都會影響肺癌風險。 二等親內有肺癌家族史者: 若二等親內有超過2位以上患有肺癌,則可能為肺癌家族史者。 有肺病病史者: 患有氣喘、肺炎、肺結核、肺纖維化、支氣管擴張症、慢性阻塞性肺病或其他相關肺部疾病者。 常煮菜且無使用抽油煙機設備達10年以上 暴露在二手菸害環境達1年以上: 非吸菸者,但每週平均有1天以上吸入菸草煙霧15分鐘以上。(同場加映:死於二手菸者女性占6成 女性抽菸傷害大) 職場環境易致肺癌者 職場環境屬金屬業、礦業、石油化學工業、石綿接觸者,或長期暴露在有粉塵、油煙、棉絮、化學物質、放射環境下等。(同場加映:無法治癒的疾病!矽肺病的原因與預防)

肝癌篩檢 肝臟超音波檢查

在台灣,9成肝癌是由慢性肝炎併發,除了B肝、C肝帶原者是高危險群,有脂肪肝的民眾更要多加注意。由於肝臟深處於腹腔內,一般檢查難以觸及,目前較好的篩檢方式為超音波,所以如果本身是慢性肝炎(B、C肝)帶原者或其他高風險群,建議定期於腸胃科監控肝指數和病毒活性,並且每1~2年做肝臟超音波檢查。(推薦閱讀:每 3 人 1 人有脂肪肝!盡早減肥避肝纖維化、肝硬化)。

各大癌症篩檢:定期篩檢5大癌症效果佳!政府補助條件一次看 血液檢查

除了超音波檢查,抽血檢驗也是篩檢肝癌最簡單方便的方法之一。血清中的「胎兒蛋白」(AFP)可以作為肝癌的腫瘤標記,正常人抽血檢驗胎兒蛋白若超過標準,就要注意是否有肝癌。

不過,必須再配合影像檢查才能作出準確的判斷,因為胎兒蛋白數值正常也不能判斷一定沒有肝癌。因此肝癌高風險群的定期追蹤應包括影像檢查會更為準確。(同場加映:認識肝癌) 影像檢查

透過超音波掃描、電腦斷層、血管攝影、核磁共振檢查等影像檢查方式,能夠彌補血液檢查的不足。其中腹部超音波是最方便、最不具侵入性的重要篩檢工具。如果高度懷疑罹癌風險,或懷疑腫瘤長在超音波掃描的死角,才需要電腦斷層等精密的檢查。 其他癌症篩檢:身體異狀勿忽視,及時就醫

雖然目前國際間尚無實證建議對攝護腺癌、胰臟癌、非何杰金氏淋巴瘤及子宮體癌的無症狀者進行篩檢,但如果民眾發現身體有以下異狀,則可能是癌症前兆,請務必就醫並遵循醫師指示,及早診治。 攝護腺癌:小便無力、頻尿、急尿及夜尿等排尿症狀或不明原因骨頭疼痛。 胰臟癌:對於40歲以上且無糖尿病家族史的人士,若近期出現新發糖尿病、上腹部或背部疼痛(疑似源自後腹腔)、經上消化道檢查未發現異常、體重顯著下降、出現黃疸、茶色尿伴隨著灰白色便(可能指示膽道阻塞)、無明顯原因的胰臟炎或脂肪便等症狀,可能是胰臟癌的警示信號。 非何杰金氏淋巴瘤:無明顯原因下出現持續高燒(體溫超過38°C)、半年內體重減少超過10%、夜間出現盜汗、以及頸部、腋下或鼠蹊部等淋巴腺處出現無痛性腫脹。 子宮體癌:異常出血現象,如月經周期不規則、持續性長期出血、長時間無月經後突大量出血,或是停經後出血,均可能是子宮體癌的警示信號。

癌症指數檢查≠癌症篩檢

另一種常見的篩檢是「血液腫瘤標記」,也就是俗稱的腫瘤指數或癌症指數;因為檢驗便宜,所以常出現在體檢的項目內。然而,除了PSA指數有3成機會早期發現攝護腺癌外,腫瘤標記並不適合單獨作為癌症篩檢工具。因為早期癌症的腫瘤標記數值不見得高;標記數值高也不見得是癌症,也有許多一般病症會造成腫瘤標記升高。(推薦閱讀:什麼是腫瘤?良性與惡性腫瘤成因及自我檢查) 愈年輕接受癌症篩檢效果更好?醫:可能無法檢出

既然癌症貴在及早發現與治療,是否愈年輕接受癌症篩檢更好呢?台東基督教醫院的鄭鴻鈞醫師表示:「台灣癌症病患的平均年齡超過40歲,因此太早做癌症篩檢無法檢查出疾病。」

鄭醫師接著補充,有癌症家族史者,可考慮於家人確診癌症的年齡往前推10年進行篩檢,「例如有家人在45歲被診斷出大腸癌,則可以在35歲左右進行癌症篩檢」。

各大癌症篩檢:定期篩檢5大癌症效果佳!政府補助條件一次看 進行癌症篩檢有壞處嗎?

定期接受癌症篩檢能有效預防癌症擴散,但部分篩檢方式具有潛在風險,且也有機率篩出偽陽性、偽陰性的問題,以下列出癌症篩檢可能產生的不良影響: 其他併發症:部分癌症篩檢可能引發併發症,例如篩檢大腸癌有時會利用乙狀結腸鏡或結腸鏡來檢查,過程中可能會導致結腸內膜撕裂。 篩出偽陰性:篩出偽陰性可能會讓病人對於病情大意,即使出現症狀也不會尋求醫療幫助,導致延誤治療時機。 篩出偽陽性:篩出偽陽性則會讓病人對於病情過於焦慮,篩出陽性後通常會有進一步的檢測或手術,容易造成過度診斷、過度治療的問題。 2大癌症不適合早期篩檢

癌症篩檢也不是樣樣都有效,過早或過度接受癌症治療,反而會造成患者正常器官機能受損,以下列出2種不適合早期篩檢或篩檢效果不佳的癌症供民眾參考: 胰臟癌:胰臟位於腹腔深處,早期症狀與腸胃不適相似,再加上胰臟癌的癌細胞發展過於快速,等到發現時幾乎已經為末期。 甲狀腺癌:甲狀腺癌的癌細胞發展過於緩慢且預後良好,早期發現癌細胞的治療價值並不高,反而會造成過度治療和過度診斷的風險。

咳嗽、感冒竟變肝癌?!4大肝癌症狀停看聽、戒這2樣不做肝苦人

咳嗽、感冒竟變肝癌?!4大肝癌症狀停看聽、戒這2樣不做肝苦人

根據衛福部新聞指出,肝癌在108年高居主要癌症死因的第2名,有7,970人死於肝癌。現代人工作繁忙,時常需要喝酒應酬,長期下來也讓肝癌找上門,究竟有沒有方法能預防肝癌?哪些原因會讓肝癌找上門?就讓《Hello健康》帶你一起了解肝癌的大小事。

肝癌症狀易忽略 癌細胞轉移早已是末期

肝臟的原發性惡性腫瘤為最常見的肝癌,多數肝癌是由肝細胞變異所形成的。然而,由於肝臟內部沒有痛覺神經,多數肝癌患者的初期症狀並不明顯,可能僅有如如咳嗽、發燒、頭暈等類感冒症狀,因而輕忽未前往就醫,錯過治療先機。

隨著肝癌病情逐漸惡化,諸如腹部疼痛、眼白黃疸等症狀將慢慢出現,而治療難度則大幅提升,其它可能出現的症狀包含:

上腹部疼痛:若肝臟腫瘤長於肝臟表面或由肝臟內部擴散至表面,可能會刺激肝臟包膜的痛覺神經,而引發上腹部疼痛。 疲倦、食慾不振、體重下降:當腫瘤快速生長時會讓身體疲倦、食慾不振,導致體重迅速下降,此時已屬於較晚期的肝癌症狀。 黃疸:若是長在膽管附近的肝癌入侵到總肝管或是總膽管,會使肝內膽管擴張,引發黃疸症狀,也會導致肝腫瘤過大。(延伸閱讀:沉默的殺手—膽管癌) 下肢水腫、腹水、吐血:當腫瘤長在肝門靜脈附近時,則會造成肝門靜脈壓上升,引起下肢水腫、腹水。若肝門靜脈血流受阻,使得血液從食道靜脈流出,就會形成靜脈瘤,若食道靜脈瘤不幸破裂出血,輕者有血便,嚴重者可能會大量吐血,須立刻就醫急救。

此外,若癌細胞轉移到其他部位則會有不同症狀,例如轉移到腦部則會引起頭痛、噁心;轉移到肺部則引起咳嗽、吐血,出現癌細胞轉移的症狀時通常已經是肝癌末期。(延伸閱讀:肝癌治療與分期:視腫瘤情況決定治療方向

咳嗽、感冒竟變肝癌?!4大肝癌症狀停看聽、戒這2樣不做肝苦人 為什麼罹患肝癌?這4大原因要注意

根據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指出,肝癌最主要的原因為B型肝炎及C型肝炎所引起,其中B型肝炎佔了60%-70%。此外,現代人飲食不正常、加班工作和喝酒應酬,也是罹患肝癌的原因,以下列出肝癌4大主要致病原因:

肝硬化:B型肝炎及C型肝炎患者是肝癌高風險族群,有一部分的患者會由慢性肝炎逐步演變為肝硬化,最終引發肝癌。 黃麴毒素:黃麴毒素為具強烈生物毒性的真菌毒素,多藏匿於發霉的花生、玉米、黃豆上,長期食用被黃麴毒素污染的食物會導致急性或慢性肝病變,尤其本身即為B、C型肝炎患者,食用含黃麴毒素的食物將進一步提高肝癌罹患風險。(延伸閱讀:不只有菸酒!四種生活中常見一級致癌物) 酗酒、抽菸:每天攝取含酒精性飲料超過50~70克則會增加罹患肝癌的風險;另據一項針對希臘肝癌患者的研究顯示,每天抽菸達2包以上,也會增加肝癌風險達2.8倍。 遺傳:若一等親家人有肝癌患者,則後代罹患肝癌的機率比一般人高出3~5倍。以台灣為例,早期許多罹患型肝炎母親因懷孕生子,而導致母子垂直感染,新生兒一出生即為B型肝炎帶原者。所幸在全面實施新生兒接種肝炎疫苗後,小兒肝癌的發生率已大幅下降。(延伸閱讀:小時候打過B肝疫苗就OK?這些人補打更保險!B型肝炎疫苗成分、副作用、常見問題大解惑

如何預防肝癌?定期追蹤、戒除菸酒人生不黑白

肝癌令人聞之色變,等到有症狀時早已是末期,因此及早預防、定期檢查才是關鍵:

定期檢查:B型肝炎及C型肝炎患者須定期回診照腹部超音波、抽血,檢查肝臟有無出現癌前病變。(延伸閱讀:肝癌前兆、症狀、診斷一覽) 避免吃容易產生黃麴毒素食物:發霉的花生、玉米等容易產生黃麴毒素,而黃麴毒素則會增加罹患B型肝炎機率,轉變成肝癌的機率也大幅提升。 戒菸、戒酒:菸酒不離手容易導致肝硬化,因此盡早戒菸、戒酒能避免肝硬化與肝癌的問題。(延伸閱讀:6個戒菸方法解救肝癌患者)

攝護腺癌是什麼?症狀、原因、診斷、治療及預防一次看

攝護腺癌是什麼?症狀、原因、診斷、治療及預防一次看

許多人都認為攝護腺癌(或稱前列腺癌)不會致命,但其實並不然,名媛孫芸芸父親孫道存、台灣棋王吳貴臨等就是因攝護腺癌而辭世,攝護腺癌的發生率及死亡率在台灣逐年增加,分占男性癌症的第5位及第6位,雖然早期發現的病友5年存活率接近百分之百,但若發生轉移,5年存活率僅剩不到4成2,高死亡率堪稱是男人的無聲殺手。

究竟攝護腺癌是什麼?攝護腺有哪些症狀?會有前兆警訊嗎?致病原因為何?《Hello健康》為您深入說明! 攝護腺癌(前列腺癌)是什麼?

攝護腺癌屬生長緩慢的癌症,早期通常沒有明顯症狀,所以多數男性患者都會輕忽,導致確診時往往已是晚期,並有轉移的狀況出現。

根據衛福部統計處發布的111年國人死因統計結果顯示,111年攝護腺癌死亡人數為1,830人,死亡率10年上升47.5%,是65歲以上人口主要死因之一。

攝護腺是什麼?位置在哪?

攝護腺為男性生殖系統的一部分,外型就像一顆胡桃,位在膀胱下方、直腸前側,並裹著尿道。值得留意的是,隨著年紀增長,攝護腺會變大,有時會造成排尿困難等問題,通常發生於較年長的男性。

攝護腺癌是什麼?症狀、原因、診斷、治療及預防一次看

根據美國攝護腺癌基金會(Prostate Cancer Foundation)的資料,攝護腺可劃分成兩個區塊,分別如下。 攝護腺周邊區:攝護腺後側,接近直腸。 攝護腺過渡區:裹著尿道的區塊,接近攝護腺中間部位。

另外,攝護腺周圍也有其他重要部位和器官,一起幫助保持健康的男性特徵和性機能,如下:

儲精囊:位於攝護腺其上,分泌和儲存大部分的精液。 神經血管叢:由血管和神經線組成,或銜接於攝護腺的兩側,幫助控制勃起功能。 膀胱:位於攝護腺正上方,儲存尿液。 尿道:銜接膀胱、攝護腺及陰莖,將精液和尿液排出體外。 直腸:位於攝護腺後方。

攝護腺癌症狀有哪些?攝護腺癌有前兆嗎?

攝護腺癌初期大多沒有徵兆,或症狀不具特異性,容易與好發於50~60歲的良性攝護腺肥大症狀混淆,導致多數病患經常忽略警訊,在確診時已是晚期。

攝護腺癌症狀多於第三或第四期出現,可能症狀包括: 頻繁排尿,尤其在晚上,有時甚至會緊急 排尿困難:尿會中斷、無法排空 尿流弱或不順、滴尿,或無法排尿 排尿不適、會痛,或有灼熱感 勃起困難 射精的量減少 射精疼痛 尿或精液有血 直腸有壓或疼痛 骨頭疼痛 下背、髖部、骨盆或大腿呈疼痛或僵硬 食慾減少 體重減輕 攝護腺癌原因?

通常在男生青春期,攝護腺會受雄性激素刺激而成長,幫助表現男性特徵和促進生殖力;然而,若攝護腺細胞發生癌變後,癌細胞也會藉由雄性激素來幫助生長。

攝護腺癌的常見風險因素包括: 家族遺傳:攝護腺癌好發於50歲以上男性(99.9%),有15%病例與家族遺傳和基因有關。 基因:目前證實有8種基因與攝護腺癌有關流,尤其是HPC1。 發炎與感染:慢性發炎已證實與諸多癌症,例如攝護腺癌、大腸癌或食道癌等有關;研究顯示,有性病史或攝護腺炎的男性有較高機率罹患攝護腺癌。 其他因素:例如高脂飲食或攝取過多紅肉等。

攝護腺的細胞生長可分為兩種類型,詳情如下:

良性生長 多為良性攝護腺肥大(Benign Prostatic Hypertrophy,以下簡稱 BPH),此非攝護腺癌狀況。 很少對生命造成威脅。 不浸潤鄰近細胞組織。 不轉移到其他身體部位。 可被移除且通常不會復發,即使復發的成長速度很慢。

惡性生長 成為攝護腺癌。 可對生命造成威脅。 可浸潤鄰近器官和組織,像是膀胱和直腸。 可轉移到其他身體部位,像是儲精囊、淋巴結或骨頭。 可被移除,但可能會復發。

基本上,近乎全部的攝護腺癌皆為腺癌,亦指癌細胞始於腺細胞,其他罕見的攝護腺癌類型則包括: 小細胞癌 神經內分泌細胞癌 鱗狀細胞癌 移行細胞癌 攝護腺癌診斷與分期

做攝護腺癌早期診斷,通常醫師會使用以下兩種檢測,以檢查有無攝護腺癌症狀,建議民眾在決定接受攝護腺癌篩檢前,先和醫療照護人員諮詢。不過,其檢測仍有不足之處,若呈現異常結果,可能是感染或攝護腺肥大引起,並非攝護腺癌的緣故。 PSA(Prostate Specific Antigen,中文為攝護腺特異性抗原)血液檢測 肛門指診

若檢測評估一個人可能有攝護腺癌風險,下一步亦是做生檢,其一般會以門診程序進行,泌尿科醫師將藉由細針和超音波,移除小部分的攝護腺組織做採樣,研究細胞為良性或惡性成長。

當生檢結果證實有攝護腺癌,病理學家會做分級(Grading)和分期(Staging),以定義攝護腺癌的成長進度和擴散程度,以下做解釋。 攝護腺癌分級:評估攝護腺癌細胞的成長和擴散速度。 攝護腺癌分期:闡述攝護腺癌細胞目前的位置、其擴散性,以及有無轉移到其他身體部位。 攝護腺癌如何治療?

攝護腺癌常見的轉移部位,以骨轉居多,約佔75%,其次是轉移至內臟器官或淋巴腺者約佔15%,骨轉移合併內臟器轉移10%。

雖然轉移性攝護腺癌的治療選項多,但不同的治療策略影響後續疾病發展及病友存活期;根據標準治療指引,臨床初始治療為去勢療法(ADT),透過藥物或手術方式盡可能地降低體內男性荷爾蒙的濃度,但通常在治療1~3年後癌細胞會產生抗性,當病友血清中睪固酮濃度低至去勢標(<50ng/dL),但癌細胞仍持續增長者,則進入「轉移性去勢抗性攝護腺癌」,不僅治療棘手,還具快速高死亡率。

標靶藥物PARP抑制劑為近年的新治療選項,透過抑制聚合酶PARP的活性,阻斷癌細胞DNA修復機制,進而導致癌細胞凋亡。

臨床研究結果顯示,PARP抑制劑單獨使用於帶有BRCA突變基因的病友,可以有效延長無疾病惡化存活期,較新一代的荷爾蒙療法高出三倍,而若是與新一代的荷爾蒙療法併用,則可用於不分基因型的轉移性去勢抗性攝護腺癌友,且與新一代的荷爾蒙療法相比,影像學無進展生存期增加8~11個月,疾病惡化或死亡的風險也降低3成以上。

此外,無論是單獨使用或合併使用,PARP抑制劑能使腫瘤縮小、降低PSA指數,亦讓病友維持較好的生活品質。 攝護腺癌預防與照顧

攝護腺癌是台灣男性十大癌症排名第五的癌症,且罹癌率和死亡率有年年成長的跡象,這可能與台灣社會高度發展,高齡化、篩檢攝護腺方便等脫不了關係,再加上現今國人高脂飲食的習慣,都是使攝護腺癌歷年登上台灣男性十大癌症排名的因素。

想要預防任何一種癌症,包括攝護腺癌在內,得先有健康的生活習慣。需要瞭解攝護腺癌的徵兆與症狀,並注意攝護腺癌的風險因素。

認識子宮頸癌:9成患者曾染HPV 子宮頸癌症狀、治療、風險及存活率

認識子宮頸癌:9成患者曾染HPV 子宮頸癌症狀、治療、風險及存活率

子宮頸癌(Cervical cancer)亦即發生在子宮頸的癌症,超過9成的子宮頸癌是因HPV病毒感染造成細胞不正常生長,進而演變成癌症。子宮頸癌是女性常見癌症之一,各個年齡層的女性都可能罹患子宮頸癌的。我國自1995年起,即提供30歲以上女性子宮頸抹片檢查。

根據衛生福利部2019年最新癌症登記報告指出,2019年子宮頸癌(含原位癌)共有4507名患者,名列女性10大癌症第4名;若不含原位癌仍高居第9名。目前雖已有子宮頸癌疫苗,但對子宮頸癌仍然不能掉以輕心,就讓《Hello健康》帶各位女性一起了解子宮頸癌的大小事。 子宮頸的介紹

子宮頸位於子宮下半部通往陰道開口處,因是子宮較窄的部份,故稱之為「頸」;子宮頸的開口通到陰道,也是月經流出的通道,同時是陰道微生物及空氣進入女性子宮的屏障。若從陰道往內看,子宮頸有如圓形突出物,中間有個開口;進行性行為時,若因受刺激引起發炎反應,子宮頸也能給予抵擋。

認識子宮頸癌:9成患者曾染HPV 子宮頸癌症狀、治療、風險及存活率 子宮頸癌症狀

子宮頸癌患者症狀通常不太明顯,必須等成了侵犯性的子宮頸癌時,才會開始出現症狀。若要提早發現,必須仰賴子宮頸抹片篩檢等檢查。子宮頸癌常見症狀如下: 白帶增加 白帶顏色較清也比較稀 白帶有異味 陰道分泌物有異味 性交後陰道出血 劇烈勞動後陰道出血 生殖器檢查後陰道出血 停經的女性陰道出血

認識子宮頸癌:9成患者曾染HPV 子宮頸癌症狀、治療、風險及存活率

若身體已出現疼痛感,可能已經屬於較末期子宮頸癌症狀: 性行為後有不適感 坐骨神經痛 下腹疼痛 背痛 腎盂積水 大小便失禁 大小便出血 體重減輕

(延伸閱讀:子宮頸癌早期無症狀!復發與末期症狀有這些) 子宮頸癌成因、風險與預防 子宮頸癌的原因

子宮頸癌原因主要是藉由性行為感染人類乳突狀病毒(Human Papillomavirus,簡稱 HPV),造成細胞不正常增生且轉變為頸癌細胞;子宮頸癌發生時,會先出現子宮頸癌的前期病變,稱為子宮頸上皮內贅瘤(Cervical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

子宮頸癌的風險

子宮頸癌患者有高達逾9成曾感染過HPV,但多數感染者並不會發展成癌症;至於造成子宮頸癌的其他風險還包括以下行為: 較早發生性行為 擁有多重性伴侶 性伴侶本身也有多重性伴侶 性病感染 35~45歲是子宮頸癌的好發年齡 子宮頸長期損傷、破皮、發炎 吸煙 子宮頸癌的預防

早期子宮頸癌的5年存活率高達9成以上,因此,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提醒,預防子宮頸癌有3道防線須注意: 安全性行為 接種HPV疫苗(建議閱讀:子宮頸癌疫苗越早施打效果越好!了解HPV疫苗的接種須知) 定期做子宮頸抹片檢查(延伸閱讀:子宮頸抹片檢查結果陽性!異常不等於罹癌

認識子宮頸癌:9成患者曾染HPV 子宮頸癌症狀、治療、風險及存活率 子宮頸癌分期與分類 子宮頸癌的分期

國際婦產科聯盟(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of Gynecology and Obstetrics,以下簡稱 FIGO)的分歧系統是女性生殖系統癌症最常使用的分期系統。子宮頸癌共可分成5個分期:

子宮頸癌第0期 子宮頸癌第1期 子宮頸癌第2期 子宮頸癌第3期 子宮頸癌第4期 子宮頸癌的分類

根據台灣婦癌醫學會,子宮頸癌分類有包括: 鱗狀上皮癌(Squamous cell carcinoma) 腺癌(Adenocarcinoma) 腺鱗狀上皮癌(Adenosquamous carcinoma) 亮細胞癌(Clear cell carcinoma) 類子宮內膜腺癌(Endometrioid adenocarcinoma) 未分化細胞癌(Undifferentiated carcinoma) 神經內分泌腫瘤(Neuroendocrine tumor)內含小細胞癌(small cell carcinoma)

子宮頸癌診斷與治療 子宮頸癌的診斷

由於子宮頸癌早期症狀不明顯,每個人的症狀也不相同,所以及早做診斷和檢查很重要,而按照其癌細胞病況,醫師會給予不同的檢測方法。以下列出6種子宮頸癌診斷類別: 子宮頸抹片檢查 骨盆腔檢查 陰道鏡檢查 圓錐形切除術 擴張刮除術 尿檢、血檢、X光等 子宮頸癌的治療 手術 放射治療 化學治療 標靶藥物治療 安寧緩和療護

(點我詳細了解子宮頸癌的診斷與治療方式) 子宮頸癌的復發與5年存活率 子宮頸癌的復發

所謂5年存活率,亦是醫師用作預估病人病況的參考指標,每個病例都不同,要考量的因素還有癌細胞的基因活動,以及病人的治療狀況。以下是癌細胞復發的三個可能性: 原位性腫瘤 局部轉移腫瘤 遠處轉移腫瘤

而子宮頸癌除局部侵犯與擴散之外,也容易經由淋巴系統產生鄰近淋巴腺及遠端的轉移。一般來說有骨盆腔內或主動脈旁側淋巴腺轉移的病人,預後恐怕都比較不樂觀。

子宮頸癌平均五年存活率 子宮頸癌第1期:100% 子宮頸癌第2期:60~90% 子宮頸癌第3期:20~60% 子宮頸癌第4期:<20%

食道癌症狀:吞嚥困難注意!食道癌原因、自我檢查方法一次看

食道癌症狀:吞嚥困難注意!食道癌原因、自我檢查方法一次看

食道癌(Esophagus cancer)在全球癌症死因中,排名第6,由於早期沒有明顯的症狀,又被稱為無聲癌,通常患者直到出現吞嚥困難、不停咳嗽清痰等症狀,而去檢查時,才發現為時已晚。裕隆集團董事長嚴凱泰與藝人安迪,都是因食道癌而病逝。預防勝於治療,一起來了解食道癌的原因與症狀,才能避免並預防這個隱形殺手找上門。

食道癌症狀:自我檢查方法

食道癌可能發生在食道的任何部位,通常男性罹患的機率高於女性。

食道癌初期因食物尚能通過,通常沒有明顯的症狀;食道癌末期,食道腫瘤持續變大造成管腔狹小阻塞,而出現吞嚥困難症狀是吞嚥困難,或吞東西時感覺食物黏在食道上、食物緩慢通過的感覺、沒有刻意減肥但體重卻下降、胸痛或有灼熱感、消化不良或胃感到灼熱,咳嗽、聲音沙啞;較嚴重的食道癌則會有沙啞、打嗝、肺炎與高血症等症狀。

若您長期有以上的症狀或有胃酸逆流,請立刻找專業醫師做進一步的檢查。 食道癌原因

一般認為,食道受到慢性刺激,會增加罹患食道癌的風險,包括肥胖、患有胃食道逆流疾病、食道遲緩不能症而無法正常吞嚥,或是出現膽汁逆流等。

另外像習慣抽菸喝酒、喝熱飲等,都是刺激食道的因素。 食道癌自我檢查方式

通常診斷食道癌,是透過消化道內視鏡檢查,以及食道蠕動壓力檢查食道有無癌細胞,或經常受到刺激的區塊。在台灣,請大家記得接受國健署的計畫,到了一定的年齡,要定期做健康檢查,並留意自身及親友的健康,才能在病情惡化以前,及早治療。 食道癌類型:鱗狀細胞癌、食道腺癌 1.鱗狀細胞癌

常發生在食道的上段和中段,致病的主要原因為飲食習慣、抽菸喝酒與熱飲等。 2.食道腺癌

常發生於食道和胃交界處的腺體細胞上,與肥胖、胃食道逆流等有關。

食道癌併發症

食道癌產生的併發症會使食道阻塞,食物和液體就難以通過食道,食道癌晚期則會感覺疼痛,甚至可能有出血現象。

食道癌除非晚期堵塞,否則就臨床症狀而言,不容易在早期發現,因此針對喜好飲酒或有肝病在身、已經有先前食道傷害的族群,建議定期檢查,提高警覺。

我們可以透過建立良好的生活習慣,降低罹患食道癌的風險: 戒菸:您可以尋求專業醫師與配合藥物,來幫助戒菸。 適量飲酒:各種年齡的女性以及65歲以上的男性,建議飲酒量每天最多1杯,65歲以下的男性每天最多僅可2杯。

此外,多吃蔬菜水果與保持標準範圍的體重,也是降低罹患風險的要素。

Hello Health Group 並不提供醫療建議、診斷或治療。 食道癌可以活多久?

根據統計食道癌初期治療後5年存活率可高達70%,第二期治療五年後存活率就降到40%左右,第三期食道癌五年後存活率則僅20%上下,食道癌末期治療五年後存活率不到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