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型糖尿病|診斷與治療、第一型與第二型差別

第二型糖尿病|診斷與治療、第一型與第二型差別

第二型糖尿病可能會出現如頻尿、口渴、容易覺得餓、體重下降等症狀,另外還有疲憊、視力模糊、傷口不易癒合等,但是症狀不見得明顯,可能會被輕忽,而許多第二型糖尿病患者都是藉由健康檢查中的血糖檢測,才得知自己罹患糖尿病。以下帶你進一步認識第二型糖尿病的診斷與治療方法,並簡單解釋第一型糖尿並與第二型糖尿病的差別。(同場加映:認識糖尿病症狀與治療方法)

第二型糖尿病的診斷

診斷第二型糖尿病,包含以下四種檢測方式: 1. 空腹血糖

空腹血糖(Fasting plasma glucose,簡稱FPG)的檢測方式為空腹至少8小時以上,檢測出的血糖值等於或大於126 mg/dl,則可能是第二型糖尿病。 2. 口服葡萄糖耐量試驗

口服葡萄糖耐量試驗(Oral glucose tolerance test,以下簡稱OGTT)的方法為口服含75g葡萄糖溶液經過2小時後,測得的血糖值等於或大於200 mg/dl,就可能是第二型糖尿病。

3. 糖化血色素

檢測糖化血色素(又稱糖化血紅蛋白,Hemoglobin A1C,簡稱 HbA1c、A1C)可以檢測出過去2~3個月的平均血糖值,當等於或大於6.5% ,則可能有糖尿病。而這個檢測方式,建議在另一個時間測第二次會比較準確。

第二型糖尿病|診斷與治療、第一型與第二型差別 4. 隨機血糖

一天當中任何時間都可以測量,包含進食後。當測出的血糖值等於或大於200mg/dl,並且伴隨糖尿病症狀,如頻尿、經常口渴、體重減輕等,則可能是第二型糖尿病。(延伸閱讀:在家血糖檢測:血糖機操作步驟、測血糖的前後須知)

美國糖尿病協會(American Diabetes Association,簡稱 ADA)建議,從45歲開始養成固定檢查第二型糖尿病的習慣,尤其如果你的體重過重。若結果正常,則建議每3年做1次測試,如果檢測結果接近標準的上限,建議最好諮詢醫師下次的檢查時間為何時。 第二型糖尿病的治療

第二型糖尿病並不能完全被治癒,最佳的情況是維持健康的飲食和生活型態,免除過多的藥物控制。建議第二型糖尿病患者,最佳改善第二型糖尿病的方法,不外乎從生活習慣和作息等方面著手,如下: 減肥 健康飲食 定期運動 正確使用糖尿病藥物或胰島素治療 血糖監測 減肥

減肥可以降低血糖,即使只是減少體重的5~10%就具有些微效果了,最理想的是持續減重,減少至少7%體重,對血糖才有更明顯的影響。控制份量和食用健康食品是開始減輕體重的簡單方法。(推薦閱讀:有效3方法!幫助糖尿病人規劃健康飲食) 健康飲食

雖然糖尿病患沒有所謂專屬或固定的飲食方法,但是必須遵守以下幾項原則:

減少熱量攝取 減少精製碳水化合物(尤其是甜食)(推薦閱讀:糖尿病飲食禁忌!油鹽糖和精緻澱粉少碰為妙) 減少攝取飽和脂肪 多攝取蔬菜和水果 多攝取含纖維的食物

第二型糖尿病|診斷與治療、第一型與第二型差別 多運動

每個人都需要規律運動,第二型糖尿病患者更需要。你可以選擇你喜歡的活動,如散步,游泳和騎自行車,最好可以把這些當作日常活動的一部分,可以幫助你穩定血糖。每次運動30~60分鐘的中度運動,如果是劇烈運動則15~30分鐘。建議從事任何運動前,先諮詢醫師強度和難度適不適合自身。(推薦閱讀:糖尿病運動入門:瑜伽、走路散步、伸展平衡任你選

上述這些如果都控制良好的話,不僅可以幫助穩定血糖,也可以延緩併發症的出現。

第一型與第二型的差別與診斷

第一型糖尿病和第二型糖尿病的明顯差別在於發病年齡,因為第一型發病主因是由於先天性的缺乏胰島素所致,而第二型雖然也受遺傳因素影響,但多是受後天環境因素而引發,所以第一型糖尿病通常發病於兒童、青少年時期,而第二型糖尿病則更常見於成人。(延伸閱讀:第1.5型糖尿病(LADA)) 其他差異:發病時程、體型、有無抗體

我們曾在《認識糖尿病症狀與治療方法》這篇文章中提及,第一型糖尿病是由於胰臟受到自己免疫系統的攻擊所造成,因此發病時程較短且突然,症狀也容易在早期被發現和診斷;相對而言,第二型糖尿病會先經過「糖尿病前期」的階段,初期症狀並不明顯,通常得透過測血糖或等到出現併發症時,才發現自己已經是糖尿病患。而以症狀來說,常見糖尿病症狀都是因為血糖過高而造成,因此其實兩者並無明顯差別。

如果被斷出罹患糖尿病,醫師可能會進行其他檢測,來區分第一型糖尿病和第二型糖尿病。 從血液檢測的話,第一型糖尿病患者通常具有一種稱為穀醯酸脫羧脢的自體抗體(或稱麩胺酸脫羧酶自體抗體,Glutamic acid decarboxylase autoantibody,簡稱GAD-Ab)。而第二型糖尿病患者除體型普遍較第一型患者胖,體內也不具有此種抗體。

除了上述測試外,醫師也會測量血壓並定期採集血液和尿液樣本,檢測膽固醇水平、甲狀腺功能、肝功能和腎功能等。 第二型糖尿病|診斷與治療、第一型與第二型差別眼睛和腳部的神經病變,是糖尿病控制不良的常見併發症,詳細介紹請見:糖尿病最常見併發症!認識4種糖尿病神經病變

糖尿病視網膜病變很常見!糖友控好血糖預防眼疾

糖尿病視網膜病變很常見!糖友控好血糖預防眼疾

體內的高血糖值容易傷害眼睛,可導致許多眼睛問題,例如視力模糊、視網膜病變(Retinopathy)、 白內障(Cataracts)和青光眼(Glaucoma),此外,糖尿病患失明的風險比一般人高出許多,事實上,糖尿病是20~74歲成人失明的主要原因。也因此,糖尿病患一定要關心眼睛健康,並定期去看眼科醫師。以下列出糖尿病患者可能出現的眼睛病變。

視力模糊

視力模糊是糖尿病患者常見的眼部問題;高血糖將導致水晶體膨脹,對視力造成影響。為了改善這種情況,患者需控制好血糖水平,至於視力可能需要3個月才能恢復正常。(延伸閱讀:血糖正常值是多少?飯前飯後血糖、糖化血色素這樣看

糖尿病視網膜病變

視網膜病變是常見的糖尿病併發症,主因為高血糖傷害血管功能,使得眼睛缺乏足夠血液供給而促使微血管增生導致一系列眼睛病變。一般而言,罹患糖尿病的時間越長,就越有可能罹患糖尿病視網膜病變,不過糖尿病患者如果能將血糖控制在範圍內,就會降低患病的機率。(推薦閱讀:糖友控好血糖很重要!預防糖尿病併發症就靠這10招

另外需要注意的是,第一型糖尿病患者在青春期之前,較不會罹患糖尿病視網膜病變,而成人除非已至少有5年以上的第一型糖尿病史,否則也比較少出現糖尿病視網膜病變。

以下列出視網膜病變的2種主要類型: 非增生型糖尿病視網膜病變

非增生型糖尿病視網膜病變又稱為「基礎型糖尿病視網膜病變」,是糖尿病視網膜病變的前期階段。病患在此時期的視力通常不會出現明顯減退,因此也導致許多人延誤就醫。若靠近觀察病患的眼睛,可看到眼球受高血糖的影響而出現出血點、 脂肪性滲出物或微血管瘤。

若患者經醫師診斷為非增生型病變,可能需藉由藥物或生活調整來降低血糖,而患者仍需定期回診,接受眼科醫師的追蹤檢查,以確保視力無進一步惡化。 增生型糖尿病視網膜病變

若基礎型糖尿病視網膜病變持續發展,便很有可能成為「增生型糖尿病視網膜病變」。一般而言,糖尿病患於此階段通常已能察覺自己出現視力模糊、扭曲或視物出現黑影的狀況。其原因來自高血糖導致眼睛的微血管大量增生,卻又容易破裂,造成眼睛的玻璃體出血而影響視力。不僅如此,微血管出血也會促使纖維組織的生成,可能拉扯視網膜而發生「牽引性視網膜剝離」。 視網膜病變造成的眼睛疾病

若糖尿病患的血糖控制狀況未有改善,視網膜病變將持續發展並導致下列眼睛疾病出現: 青光眼

糖尿病患的視網膜病變會造成眼內壓力增加,房水(Aqueous humour,又稱水狀液)無法排出而壓迫到視神經,引發青光眼。在青光眼的早期階段,許多患者可能無任何症狀,但若視神經因壓迫而受損後,便會出現諸如頭痛、眼睛痛、視力模糊、光暈、眼睛流淚等症狀。相關治療方式包含使用藥物降低眼壓或進行青光眼手術。

統計指出,糖尿病患者罹患青光眼的可能性比正常人高出40%,而且隨著年齡增長,風險也逐步增加。因此罹患糖尿病後應做好血糖控制,減緩視網膜病變的不斷惡化,同時也應定期接受眼科檢查。 白內障

眼睛內的水晶體可幫助我們看見並對焦影像,而白內障則是指本應正常清晰的水晶體,呈現渾濁的病變狀況,患者會出現視力模糊的症狀。雖然白內障好發於中、老年人,但統計發現,糖尿病人罹患白內障的可能性比健康者高出60%,而且發病的年齡也相對年輕,惡化速度也較快。

對於輕度的白內障患者,可以戴眼鏡、隱形眼鏡或其他視覺輔助裝置,來改善視力。但若白內障已影響到日常生活,且戴眼鏡或隱形眼鏡都不能改善視力時,那麼接受白內障手術將是唯一有效的治療方法。醫生會取下眼睛的水晶體,替換為人工晶狀體。(延伸閱讀:白內障好礙眼!銀髮族小心5大徵兆

為了預防眼睛的問題,糖尿病患者應控制好血糖和血壓,戒菸並改善整體的健康狀況。一旦發覺視力看起來模糊,請告訴你的眼科醫師。

糖尿病要補鉻?鉻的功效好處有這些,10大含鉻食物排行榜一次看

糖尿病要補鉻?鉻的功效好處有這些,10大含鉻食物排行榜一次看

許多糖尿病相關的營養品或飲品都有添加鉻,並強調能控制血糖;究竟鉻是什麼?對糖尿病有哪些好處?吃鉻真的可以降血糖嗎?《Hello健康》為您一一揭曉!

鉻元素(Chromium)是什麼?

鉻(Chromium,元素代號Cr)是一種天然的礦物質,也是人體必需的微量元素之一;因為身體無法自行合成,所以必需透過外界進行補充。

在自然界中,鉻主要有以下2種形式:

3價鉻(Cr 3+):具有生物效益,對人體能提供幫助,普遍存於食品之中,也會添加至營養補充劑內。 6價鉻(Cr 6+):主要由3價鉻氧化而成,有毒且會致癌,現今廣泛應用於工業之中,若大量吸入會導致呼吸道疾病與肺癌,意外食用則會造成腸胃損傷及胃癌。

糖尿病要補鉻?鉻的功效好處有這些,10大含鉻食物排行榜一次看 補鉻對糖尿病有好處嗎?認識鉻的功效

鉻的功效可回溯至1950年代,當時動物研究發現,為缺鉻的老鼠補充鉻可增加胰島素的敏感性,幫助葡萄糖進入細胞被利用,進而達到降血糖的功效;隨後其他研究則發現,長期透過全靜脈營養注射營養素之病人,因為缺鉻較容易發生糖尿病;若適時給予補充,可以改善血糖、脂質代謝及降低體脂肪。

後來研究證實,鉻能透過增加胰島素受體數量、促進胰島素受體磷酸化,增強胰島素活性,使細胞外的葡萄糖主動進入細胞、提供能量。 補鉻就能降低血糖、改善糖尿病?

雖然過去研究指出鉻能改善血糖,但後來醫學界的研究結果卻有分歧;有研究發現鉻能降低第二型糖尿病患的糖化血色素及空腹血糖,但對於耐糖異常者(糖尿病前期患者)或血糖正常者則沒有效果;其他研究則發現,鉻能增加第二型糖尿病患的高密度膽固醇(好膽固醇),但對於減少低密度膽固醇或三酸甘油酯則沒有明顯功效。

由此可知,對於改善血糖及糖尿病的功效,目前仍需更多的臨床研究證實;因此,不建議用含鉻的營養品取代藥物或減少飲食控制;飲食及生活調整與藥物治療,仍是治療糖尿病的主要方法。 糖尿病患需要額外補充鉻嗎?

基本上,只要飲食均衡就不易出現缺鉻的情形,所以糖尿病患們可先檢查營養是否均衡、有沒有適時攝取下列含鉻食物,或是透過抽血確認有無鉻攝取不足的情況,再決定需不需要補充。

根據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的資料,成年男性每日建議攝取30~35微克的鉻,女性為20~25微克;懷孕及哺乳女性的攝取量則需調整至30及45微克。 哪些食物含有鉻?10大含鉻食物排行榜

富含鉻的食物包括肉類、全麥製品、糙米、堅果類、十字花科蔬菜及啤酒酵母,以下整理10個富含鉻的食物:

食物名稱 份量 鉻含量(微克) 葡萄汁 1杯(約250毫升) 7.5 啤酒酵母 1匙(約5毫升) 3.3 柳橙汁 1杯(約250毫升) 2.2 牛肉 85公克 2 生菜 142克 1.8 番茄汁 1杯(約250毫升) 1.5 蘋果 1顆 1.4 香蕉 1根 1 番茄醬 1匙(約5毫升) 1 全麥麵包 1片 1

血糖正常值是多少?飯前飯後血糖、糖化血色素這樣看

血糖正常值是多少?飯前飯後血糖、糖化血色素這樣看

血液中的葡萄糖被稱為血糖,血液將葡萄糖帶到人體所有細胞中,提供人體所需能量。不過葡萄糖需要胰島素(Insulin)的幫助才能有效提供細胞能量,而當我們體內胰島素缺乏或功能不全,就會造成血糖過高,進一步造成糖尿病等其他嚴重問題。

血糖正常值是多少?血糖數值怎麼看?

健康檢查報告上面都會有血糖數值,是用來檢測一個人的血糖狀況,並用來診斷糖尿病。

一般來說,如果沒有紅字大多不用太擔心,不過相信許多人還是會關心自己血糖狀況是否正常、有沒有罹患糖尿病,但是血糖檢測報告上有太多中英文夾雜的陌生名稱,如果沒有醫療人員解釋真的不好懂。以下就帶你認識血糖檢測分析的項目和正常數值,讓你看懂自己的血糖檢查報告。(延伸閱讀:在家血糖檢測:血糖機操作步驟、測血糖的前後須知)

血糖正常值是多少?飯前飯後血糖、糖化血色素這樣看

以上圖表整理的為三種最常見的血糖指標,大致上分為4個範圍: 低:血糖值偏低,可能要留意低血糖狀況。 正常:血糖數值正常。 前期:血糖偏高,進入糖尿病前期。(推薦閱讀:澱粉、碳水化合物這樣吃!控血糖5招遠離肥胖和糖尿病) 糖尿病:已是糖尿病診斷標準,建議就醫診斷治療。(推薦閱讀:第二型糖尿病|診斷與治療、第一型與第二型差別

血糖正常值是多少? 飯前血糖(Glucose AC, mg/dL):正常數值70~99mg/dL

檢測空腹情況下血糖中的葡萄糖含量。正常情況下,身體會將澱粉類食物分解成葡萄糖,因糖尿病患胰島素的分泌異常,故導致血液中血糖數值過高。如果有胰臟炎的患者,檢驗數值也可能上升。(延伸閱讀:抗性澱粉減肥顧腸道!常見抗性澱粉食物這樣吃效果加倍)

飯後血糖(Glucose PC):正常數值70~140mg/dL

飯後2小時檢測血糖值,可用來輔助診斷是否有葡萄糖耐受不良的情況或是罹患糖尿病,如果有胰臟炎的人,數值可能會上升。 糖化血色素:正常數值4.2~5.7%

血色素是紅血球中的1種蛋白質,主要的功能是將氧氣帶到組織裡,並將二氧化碳帶離組織,讓葡萄糖可以附著在血色素上。而被葡萄糖附著的血素稱為糖化血色素(又稱糖化血紅蛋白,Hemoglobin A1C,簡稱 HbA1c、A1C),可用來評估近2~3個月的平均血糖控制狀況和治療效果。 糖化白蛋白:正常數值11~16%

糖化白蛋白(glycated albumin,簡稱 GA)可以呈現近2~3週血糖控制的狀況,並觀察短期血糖變化情況,比糖化血色素敏感,且不需要空腹檢測。但對於罹患影響蛋白質代謝的疾病,如腎臟疾病、甲狀腺疾病等,便不適合以此方式進行檢驗。

糖化白蛋白的數據依試劑和廠牌不同,各國數據也不盡相同,並不像糖化血色素,在國際上沒有統一準則。大家如果要計算的話,可參考 2018 糖尿病臨床照護指引提供的糖化白蛋白計算公式:糖化白蛋白 =(糖化血色素 -2.015)*4。 口服葡萄糖耐量測試50g(OGTT 50g):正常數值<140 mg/dL

此用於篩檢懷孕媽媽是否在懷孕期間罹患妊娠糖尿病,孕婦需要在喝完糖水後1小時檢測血糖值,若血糖 >140 mg/dL 代表有妊娠糖尿病。(同場加映:妊娠糖尿病的原因、症狀與預防|懷孕高血糖危害母嬰健康) 口服葡萄糖耐量測試75g(OGTT 75g):正常數值<200 mg/dL

先空腹8小時以上,抽1次血檢驗,在喝完糖水後的30分、60分、90分、120分再抽一次血檢驗。 喝完糖水後120分鐘及任一時間點,血糖值>200mg/dL 則為糖尿病 喝完糖水後120分鐘,血糖值在140~200mg/dL,表示為血糖耐受降低(Impaired glucose tolerance)

口服葡萄糖耐量測試100g(OGTT 100g):正常數值<200 mg/dL

可用來診斷妊娠糖尿病,抽1次血檢驗,在喝完糖水後的 30分、60分、120分、180分再抽1次血檢驗。(若喝完糖水後120分鐘及任一時間點,血糖值>200mg/dL則確診為妊娠糖尿病) 檢查血糖的次數和時間

如果你罹患糖尿病,將血糖值保持在目標範圍內非常重要。可能需要每天多次檢查血糖。即使沒有罹患糖尿病,我們也可能會發生血糖過低或過高而出現問題,所以建議保持健康飲食、規律運動,並遵循醫囑使用符合醫師開立的藥物,維持血糖正常。(同場加映:胸悶、焦慮、慢性疲勞是自律神經失調?這樣做找回健康)

以下為檢查血糖的頻率建議: 血糖控制不良或不穩定,建議每天檢查3~4次。 血糖控制良好的病人可以每週只檢查3~4次。 如果三餐前的血糖都接近正常的話,也要進一步檢查飯後2小時的血糖。 每1~2週,半夜3點測一次血糖,以防半夜低血糖不自知。

相關文章:認識糖尿病:原因、症狀、診斷、預防 飲食控制、穩糖產品雙管齊下,血糖穩定不飆升

穩定血糖的首要之務為控制飲食,包括定時定量、多吃高纖食物、少吃高糖、高熱量或高油食物,例如炸物、精緻糖、甜點、含糖飲料及酒類等,並且維持作息正常、多運動;除此之外,藉由服用穩糖產品,也可作為加強調節血糖之輔助,維持血糖值起伏穩定。

市面上有許多穩糖產品,近年最流行的成分為「苦瓜胜肽」。苦瓜胜肽為苦瓜成分之一,由多種胺基酸組成,屬於小分子蛋白質;研究發現,苦瓜胜肽能刺激胰島素分泌,幫助調節血糖、延緩血糖吸收,並促進新陳代謝,調節生理機能。

市售的苦瓜胜肽保健食品多為萃取並濃縮後的產品,相較於直接食用苦瓜,吸收率更高,身體利用率也更好,但相關產品百百種,應該怎麼挑才好呢?

可以留意挑選有「定量」的苦瓜胜肽保健品,仔細查看有無標示出萃取物中所含苦瓜胜肽的濃度,對於實際食用的胜肽含量才有保障;另外則是萃取技術,像是日本專利ConstanGI®超臨界萃取技術製作的產品,透過高達20倍的濃縮倍數,保留苦瓜胜肽最大程度的活性成分,有助調節血糖。民眾挑選時,建議也選擇添加肉桂、鉻及鋅的複方產品,都是對調節血糖有利的保健成分,像是美國專利Cinnulin PF®的肉桂萃取物、美國專利的鉻,在原料成分上取得專利,食用時也更安心,對於維持體內醣類正常代謝的功效也更有保障。

在測量完血糖後,若發現血糖偏高或常起伏不定者,除了著手飲食控制、調整生活之外,建議也能同步服用穩糖產品,提早保健、調控血糖;若已經診斷患有糖尿病者,請務必諮詢醫師,在醫師指示下,可搭配服用穩糖產品,維持身體機能。

糖尿病酮酸中毒|酮酸血症的症狀、原因與治療

糖尿病酮酸中毒|酮酸血症的症狀、原因與治療

糖尿病酮酸中毒的定義

糖尿病酮酸中毒(Diabetic Ketoacidosis,或稱糖尿病酮酸血症)是一種嚴重的糖尿病併發症,通常發生在體內胰島素不足、導致葡萄糖無法有效進入細胞時,身體會開始分解脂肪作為能量來源,脂肪酸代謝後快速累積酮體,導致血液過酸的症狀。 糖尿病酮酸中毒常見嗎?

糖尿病酮酸中毒較常發生在第一型糖尿病患,由於其天生缺乏胰島素,如果在治療過程中又未按時注射胰島素,就可能出謝糖尿病酮酸血症,不過也可能發生在第二型糖尿病患者,或甚至是糖尿病前期的人身上。建議避開以下提及的危險因子,可以避免酮酸中毒的情形發生,如果有其他疑問建議向醫師諮詢。(推薦閱讀:胰島素注射衛教:注射部位、步驟與胰島素保存須知) 糖尿病酮酸中毒的原因

在身體缺乏胰島素(第一型糖尿病)或胰島素無法正常作用時,血糖無法順利進入細胞,身體會轉而使用脂肪酸和胺基酸來產生能量,造成酮體累積,當累積過快過多時,血液會開始呈酸性,導致酮酸中毒。

常見的糖尿病酮酸中毒原因: 第一型糖尿病患者。 未按時施打胰島素或擅自停藥。 使用胰島素療法的作用導致體內的胰島素量減少,導致酮酸中毒。 因感染或某些疾病,可能導致身體產生過多的腎上腺素(Adrenaline)或皮質醇(Cortisol)等荷爾蒙,這些荷爾蒙會抑制胰島素的作用,進而導致糖尿病人發生酮酸中毒,較常見的元兇為肺炎和泌尿道感染引起的糖尿病酮酸血症。

其他造成糖尿病患酮酸中毒的危險因子致病原因還包括: 心臟病。 酗酒或吸毒。 身體或精神疾病。 使用如皮質類固醇(Corticosteroids)或利尿劑等藥物的副作用。

糖尿病酮酸中毒|酮酸血症的症狀、原因與治療 糖尿病酮酸中毒的症狀

臨床症狀糖尿病性酮症酸中毒的常見症狀: 多尿 常口渴 疲累無力 腹痛 呼吸急促 高血糖/高酮體(可自行測量) 呼氣有水果味(丙酮) 什麼時候該看醫師?

當感到不舒服或壓力大,或是近期生病或受傷了,可以先前往藥局購買血糖及尿酮檢測試紙測驗自己的尿酮和血糖值。(點此了解如何自己檢測尿酮)

如果出現了以下狀況就應就醫諮詢:

嘔吐、吃不下或喝不下。 尿中的酮(酮體)值一般或過高。 血糖值高於標準且一直居高不下。

若有下述症狀,則屬於緊急狀況,請立即就醫:

血糖值持續高於300 mg/dL或16.7mmol/ L。 尿液中測出酮體,且數值超出標準範圍。 高血糖/高酮體 糖尿病酮酸中毒的診斷與治療

以下資訊並不能替代醫療診斷,請務必諮詢醫師以了解更多細節。

糖尿病酮酸中毒|酮酸血症的症狀、原因與治療 糖尿病酮酸中毒的診斷 尿液分析。 胸部X光檢查。 血液電解質分析。 血液檢驗以檢測量血糖值、血酮值及血酸濃度。 心電圖(Electrocardiogram)測量心電傳導及心臟節律。

糖尿病酮酸中毒的治療

醫療方式主要是在靜脈中補充有助於提升胰島素的物質,如含有鈉、鉀和氯化物等維生素或礦物質的電解質,其他可為身體補充水分的液體,或是胰島素等。 糖尿病酮酸血症的生活調整或居家療法 嚴格控制胰島素劑量。 維持健康飲食和日常體能訓練,遵照醫囑規律服藥。 當生病或生活壓力大時,比平日更密切測量血糖和血酮值。 旦發現血糖或血酮值異常,就要提防糖尿病酸酮症的發生。(推薦閱讀:糖化血色素正常值?偏高怎麼改善?血糖正常值對照表公開

如果有任何疑問,請向醫師諮詢,了解最適合你的治療方式。

兒童糖尿病症狀:皮膚為何變黑?孩子患糖尿病的原因、治療方法

兒童糖尿病症狀:皮膚為何變黑?孩子患糖尿病的原因、治療方法

過去兒童期糖尿病多屬於第一型糖尿病,但隨著飲食精緻化、生活型態少動多坐等,造成肥胖兒童愈來愈多,使得通常只有成人才有的第二型糖尿病,現在也出現於兒童與青少年身上。

根據國內研究顯示,高中以下學生罹患第二型糖尿病的機率約為第一型糖尿病的6倍,完全顛覆過去認為小孩不會罹患第二型糖尿病的觀念。

究竟應如何預防兒童糖尿病?兒童糖尿病會有哪些症狀?《Hello健康》帶你一同了解,及早改善不良的生活習慣,為孩子的健康把關。

兒童及青少年第二型糖尿病的原因

兒童與青少年罹患第二型糖尿病的病理機轉與成人相同,雖然患者體內仍會產生胰島素,但是對身體產生的胰島素無法正常反應。因此葡萄糖不能順利進入細胞,完成其提供能量的工作。當葡萄糖不能以這種方式進入細胞時,醫生稱其為胰島素阻抗(Insulin resistance)。

儘管人體中存在大量胰島素,但由於胰島素不能正常運作,所以血糖值仍然居高,這會導致胰臟又製造更多的胰島素。若胰臟長期分泌過多的胰島素,身體最終將無法再產生足夠胰島素來控制血糖。

兒童糖尿病症狀:皮膚為何會變黑?

罹患第二型糖尿病的兒童或青少年,症狀特徵也如成人糖尿病患者,除了血糖高之外,也包含以下症狀: 口渴 飢餓感增加 嗜睡 頻尿、尿量多 皮膚變黑又變厚(因為胰島素阻抗,引起黑色素增生)

另外,有胰島素阻抗的人,通常也可以從脖子和腋窩觀察看看是否有膚色較深的狀況。胰島素阻抗狀況下,身體必須分泌更多的胰島素,使得表皮層的角質細胞與真皮層的纖維母細胞增生,造成皮膚過度增生與角化,讓脖子或腋窩的皮膚色素沉澱,此稱為黑色棘皮症(Acanthosis Nigricans)。

另外,患有胰島素阻抗的女孩,可能患有多囊性卵巢症候群(Polycystic ovary syndrome ,簡稱PCOS )。經期通常會較不規則,且臉上和身體有較多毛髮。

兒童糖尿病症狀:皮膚為何變黑?孩子患糖尿病的原因、治療方法 兒童糖尿病6大原因 1. 肥胖

兒童及青少年第二型糖尿病有許多風險原因,其中肥胖是最重要的危險因素。美國一項針對年輕人罹患糖尿病的研究調查(The SEARCH for Diabetes in Youth study)指出,兒童及青少年罹患第二型糖尿病的病人中,所有人皆超過標準體重範圍,且近8成屬於過度肥胖。

在台灣,台大醫學內分泌新陳代謝科主任莊立民曾於2003年發表研究指出,肥胖學生罹患第二型糖尿病的機會是一般學生的18倍,第二型糖尿病的學生中則有5成屬於肥胖者。 2. 少運動

少運動與肥胖是相輔相成的,不運動就容易胖,體重上升後卻更懶得動,而脂肪的增加就會導致人體對胰島素的敏感度下降,造成胰臟必須分泌更多的胰島素來平衡血糖。(推薦閱讀:預防第二型糖尿病!掌握控制體重與運動兩大原則) 兒童糖尿病症狀:皮膚為何變黑?孩子患糖尿病的原因、治療方法體重過重是導致兒童罹患第二型糖尿病的危險因子之一。 3. 糖尿病家族史

第二型糖尿病也受遺傳基因影響,直系親屬中若有糖尿病家族史,則小孩罹患糖尿病的風險較高。其中,父母的影響遠高於祖父母的影響,而媽媽的影響效果又比爸爸高。 4. 妊娠型糖尿病

除糖尿病家族史之外,若孕婦在孕期罹患妊娠糖尿病,即使產後痊癒,寶寶長大後仍有較高機率罹患糖尿病。 5. 出生體重過高或過低

小孩出生體重低於2,000公克或高於4,000公克,長大之後罹患第二型糖尿病的風險將增加。體重過重者罹患糖尿病的風險較高與脂肪較多有高度相關,研究指出,當出生體重超過4,000公克,將來肥胖的機率是一般出生體重小孩的2倍。

然而出生體重低之所以較可能罹患第二型糖尿病,推測是當胎兒在媽媽的子宮環境吸取不了足夠營養時,會調整對於母親內分泌的敏感度以利生存,然而這也可能影響寶寶的胰島素敏感度或造成胰島細胞出現缺陷,提高未來罹患糖尿病的風險。另一可能原因是遺傳基因與媽媽子宮環境的交互作用所造成,導致長大後容易變胖。(延伸閱讀:小時候胖也是胖!解決兒童肥胖4方法) 6. 高血壓

兒童也可能會有高血壓,而有兒童高血壓或病史的孩子,罹患第二型糖尿病的風險是一般人的2倍。

兒童糖尿病的診斷與治療

醫師會透過血液檢測來診斷是否罹患第二型糖尿病,除了血糖之外,也可能會進行另一項血液檢查,稱為糖化血色素(Hemoglobin A1c,簡稱HbA1c)檢查,檢測過去幾個月血糖值的變化。(欲了解更詳細的診斷方式,請閱讀:第二型糖尿病|診斷與治療、第一型與第二型差別) 治療方法1. 藥物與胰島素治療

依據美國食品藥品管理局(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簡稱FDA)的規定,目前核准用於治療兒童與青少年糖尿病用藥僅Metformin與胰島素兩種。(延伸閱讀:胰島素注射衛教:注射部位、步驟與胰島素保存須知

在臨床上,醫師可能於糖尿病初期使用胰島素,等到血糖控制穩定後,再搭配Metformin進行治療。Metformin是一種降血糖藥物,不過其導致低血糖的風險較低,血糖監測需求較少,也有助改善胰島素敏感性,因此適合用於青少年和兒童第二型糖尿病患者, 治療方法2. 飲食和運動習慣

健康的飲食是控制血糖最好的方法之一,也能幫助減重。 定時定量吃飯 天天吃5份以上的蔬菜和水果 避免油炸食物或含糖的加工食品 主食選擇低GI(低升醣指數)的食物,如全麥、糙米等(推薦閱讀:糖尿病一定要吃糙米嗎?低GI飲食這樣吃)

建立規律的運動習慣有助消除多餘脂肪,保持健康體重與胰島素敏感度,改善血糖值,並可以幫助減少或甚至不用藥物來控制糖尿病病情。研究顯示,規律運動同時加上高纖飲食,可提升人體對胰島素敏感度20%以上。

糖尿病前期定義?有症狀前兆嗎?會好嗎?改善治療解析

糖尿病前期定義?有症狀前兆嗎?會好嗎?改善治療解析

糖尿病前期定義?

糖尿病前期(Prediabetes)指血糖高於正常值,但未達第二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的診斷標準。在這個階段,患者還有機會可以透過改變飲食、適當運動或藥物輔助來讓血糖恢復正常,預防或延緩糖尿病。

糖尿病前期依據不同的檢測方式,可分為空腹血糖偏高(Impaired fasting glucose,以下簡稱IFG)以及葡萄糖耐受性異常(Impaired glucose tolerance,以下簡稱IGT)兩種。

IFG意指空腹時血糖超過標準值,但未達糖尿病的診斷標準,IFG通常與胰島素阻抗有關。如果IFG異常,建議可進一步做口服葡萄糖耐量測試(Oral glucose tolerance test,簡稱OGTT),其也被稱為糖耐力測試,測試者口服葡萄糖,被腸道吸收後,血糖上升而刺激胰島素(Insulin)分泌,約過30~60分鐘後,觀測血中血糖濃的峰值,若測出的結果為異常便為IGT。

除此之外,糖化血色素(HbA1C)也是指標之一,當葡萄糖進入血液後,會與血色素結合,形成糖化血色素,測量糖化血色素可反映過去2~3個月的血糖狀況。 糖尿病前期飯前、飯後血糖值標準

糖尿病前期定義?有症狀前兆嗎?會好嗎?改善治療解析

糖尿病前期的症狀前兆?

糖尿病前期可能很難查覺到特別的症狀,但糖尿病前期開始漸漸惡化,甚至即將轉變為第二型糖尿病時,可能會出現下列症狀: 口渴 頻尿 過度飢餓 疲勞 視力模糊(延伸閱讀:糖尿病視網膜病變很常見!糖友控好血糖預防眼疾

如果發現自己有上述這些情形,請盡快諮詢醫師並安排血液檢測。基本上,新陳代謝科或內分泌科都可以諮詢與看診,如果沒有相關的門診,也可以先掛內科或是家醫科。 糖尿病前期會好嗎?改善治療一次看

診斷出自己罹患糖尿病前期之後,先別喪氣,只要開始調整生活型態,養成健康的飲食習慣,多運動並且管理體重,仍有機會逆轉,預防第二型糖尿病的發生,降低和穩定血糖。研究指出,若沒有及時改善生活習慣,1年內平均每7個糖尿病前期患者,就有1人會演變為糖尿病。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也提醒,無論血糖正常與否,平常都需要加強自我的健康行為管理。

飲食方面,少吃紅肉和加工肉品,少喝含糖飲料。多選擇蔬菜、大豆、白肉、堅果、全穀類等,並攝取適量的水果。另外,多運動,並控制好血壓、膽固醇。(同場加映:第二型糖尿病別怕吃水果!6種低GI水果這樣吃)

美國糖尿病協會指出,可藉由下列兩種方式降低罹患第二型糖尿病的機率達58%: 減重7% 每週5天、每天30分鐘的適度運動(如快走)

想了解自己是否有糖尿病,建議民眾若年滿40歲以上未滿65歲,每3年可接受1次免費健檢。年滿65歲以上者,每年可有1次免費健檢。 如果是糖尿病前期患者,則應每1~2年檢查1次是否罹患第二型糖尿病。 檢測糖尿病最簡便的方式

判斷是否罹患糖尿病前期或是罹患第二型糖尿病很簡單,只要檢測血液就可以知道了,共有三種方法。下列是美國糖尿病協會(American Diabetes Association,簡稱ADA)對糖尿病前期的血糖檢測標準,血糖值若介於以下數值範圍,即為糖尿病前期:

糖化血色素(又稱糖化血紅蛋白,Hemoglobin A1C,簡稱 HbA1c、A1C)介於5.7~6.4% 空腹血糖100~125 mg/dl OGTT 2小時血糖介於140~199mg/dl 糖尿病前期的原因?

糖尿病前期的確切原因尚未確定,目前認為家族病史和遺傳學是主要原因之一,另外還包括肥胖、缺乏運動和腹部脂肪過多等等,也都是重要的因素。

正常來說,胰腺分泌的胰島素可以將葡萄糖供給細胞利用作為身體的能量來源,並降低血糖值。當血糖值開始下降時,身體便會自動減少胰島素的分泌。但一個人當處於糖尿病前期時,上述的過程就無法正常進行,胰臟可能無法產生足夠的胰島素,或者細胞對胰島素產生抵抗力(又稱胰島素阻抗),葡萄糖無法順利被細胞利用,在血液中積聚,造成高血糖。

因為糖尿病前期沒有明顯的症狀,所以有些人可能罹患好幾年後,才知道自己是糖尿病前期,甚至發現時已經演變成第二型糖尿病。因此在罹患第二型糖尿病或是產生其他健康問題之前應該要多留意,並且尋找專業醫師諮詢血糖檢測。

糖尿病前期的風險因素包含:

過重 年滿45歲 父母、兄弟姐妹患有第二型糖尿病 每週運動少於3次 罹患妊娠糖尿病(Gestational diabetes)或生產時寶寶體重超過4,000公克 罹患多囊性卵巢症候群(Polycystic ovary syndrome,簡稱PCOS)

世界糖尿病日教你如何陪伴糖尿病親人走過煎熬

世界糖尿病日教你如何陪伴糖尿病親人走過煎熬

聯合國將11月14日訂為世界糖尿病日(World Diabetes Day,簡稱WDD)。根據世界衛生組織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簡稱WHO)統計,全球超過4億人罹患糖尿病,每年有160萬人死於糖尿病。

台灣則有逾兩百萬名糖尿病患者,此病在國人十大死因排第5名。糖尿病屬於慢性疾病,病程耗時,患者需要承受長期的病情煎熬,對患者家庭也是沉重的負擔,因此糖尿病患者格外需要家人從旁協助,一起維持健康的生活,穩定其情緒並改善病情。 陪伴糖尿病親人的5個小步驟

若您有親人罹患糖尿病,透過下列5點的協助,將是改善親人病情的最大助力:

1. 了解糖尿病資訊

首先要先了解什麼是糖尿病,糖尿病患者的胰臟無法製造胰島素,或無法有效利用胰島素,導致葡萄糖無法藉由胰島素進入細胞,作為能量使用,因此血液中葡萄糖濃度將會升高(即高血糖),若身體長時間處於高血糖狀態將傷害身體器官,產生嚴重的併發症。 2. 了解如何控制病情

由於糖尿病病情與治療計畫因人而異,所以必須請教糖尿病親友是如何遵照醫師指示來控制病情,從了解服用藥物、施打胰島素劑量與方式、檢測血糖,到飲食與作息等,均有很多細節需要逐步釐清,才能有效幫助患者改善病症,並且定時陪同患者回診檢查,除了自己能多了解病情,也能帶給患者安全感與心理的慰藉。(延伸閱讀:血糖正常值是多少?飯前飯後血糖、糖化血色素這樣看

世界糖尿病日教你如何陪伴糖尿病親人走過煎熬 3. 多點正面能量、少點責備

人的心情會受到血糖高低而有起伏,若糖尿病患者出現一下開心,一下鬱悶的症狀,也許是糖尿病在作祟。但如果患者長時間感到憂鬱,就必須請醫師了解實際情形了。(同場加映:糖尿病照護者壓力不上身!7撇步保持心理健康

4. 和糖尿病親人一起改變作息

一起執行糖尿病親人的健康計劃,不僅能幫助他完整遵照醫生指示,包括飲食習慣、運動與生活作息等,若一同參與,對自己身體不但有正面助益,對彼此感情也有加溫效果。 5. 注意低血糖的症狀

對於糖尿病患者而言,低血糖(Hypoglycemia)是需要立即處置的嚴重狀況,若患者1週內出現好幾次低血壓,應該迅速通知醫師診斷。以下是出現低血糖的可能症狀:

發抖、緊張焦慮、出汗、發冷或冒冷汗、情緒易怒、沒耐心、頭暈或難以專心、飢餓或噁心、視力模糊、感到虛弱、憤怒或沮喪。

糖尿病測尿酮控制病情!尿酮體過高請就醫

糖尿病測尿酮控制病情!尿酮體過高請就醫

糖尿病患要積極控制血糖,除了可以透過血糖機進行血糖檢測,自我檢測尿酮是控制血糖的一項重要工具,雖然醫師不會以尿液檢查來診斷糖尿病,但監測患者體內的尿酮體(Urine ketones)濃度,能夠即早發現並預防高、低血糖併發症,也避免糖尿病酮酸中毒的狀況發生。

為什麼會尿酮體過高?

當身體缺乏胰島素時,糖份無法進入細胞提供熱能,身體會轉而分解脂肪做為能量來源,脂肪在分解的過程中,會釋放酮體(Ketone)至血液,再經由尿中排出,因此高血酮或當尿酮呈「陽性」時,表示碳水化合物的攝取或胰島素作用相對不足,顯示糖尿病控制狀況不佳。

當血液裡的酮體累積過多,身體就會發生酮酸中毒,並可能會造成昏迷,甚至死亡,更多糖尿病酮酸中毒的資訊可參考:糖尿病酮酸中毒|酮酸血症的症狀、原因與治療

檢測尿酮或血酮的時機與狀況 有噁心、嘔吐等症狀時。 遇有外傷、感染症或大手術時。 早上空腹血糖濃度超過250mg/dL 時或任意時間血糖大於300mg/dL。 第一型糖尿病人,且當血糖持續升高(>250mg/dL)時。 生病時,例如:一般感冒或流感。 出現疑似酮酸中毒的症狀,例如:噁心、腹痛、疲倦感、口乾、暈眩、或是呼氣有水果味。 有糖尿病的懷孕婦女(包括妊娠糖尿病)建議每天早上起床後未進食前檢測。 積極嘗試藉由限制熱量減重的糖尿病患。

糖尿病測尿酮控制病情!尿酮體過高請就醫

檢驗尿酮體步驟

準備品質良好尿酮試紙。

1. 用尿杯取出半杯中段尿,取出一張試紙,蓋緊紙蓋。

2. 將試紙檢驗區浸入尿液1秒鐘。

3. 取出試紙時,沿著容器邊緣,去除多餘的尿液。

4. 等待1分鐘,讀取試紙的顏色。

糖尿病患者的尿液與血液檢查

驗尿主要是用來監測患者的尿酮體濃度,以及尿液中的葡萄糖。如果這兩項尿液檢測結果,有任1項為異常,就可能表示患者體內胰島素分泌不正常。

需要做尿液檢查的人為血糖值超過250mg/dL的第一型糖尿病患者,以及有糖尿病酮酸血症(Diabetic ketoacidosis)患者。第一型糖尿病患者,可以在家自行測量和監控酮體濃度。若體內酮體濃度呈中等以上或過高,則是危險徵兆,代表糖尿病的病情沒有控制好,應立即尋求專業醫療協助。(延伸閱讀:持續運動超重要!第一型糖尿病必知運動注意事項

過去,醫師可能還會透過尿液,檢查患者尿裡的葡萄糖濃度,以診斷和監控病情,不過這種作法並不像血液檢查普遍。現在醫師大都採用血液檢查方式觀察糖尿病,因為比起尿液檢查,血液更能精確地測量出體內的葡萄糖濃度。(延伸閱讀:在家血糖檢測:血糖機操作步驟、測血糖的前後須知)

糖友測驗2

第一型糖尿病是什麼?會好嗎?第一型糖尿病的症狀、治療、診斷、好發族群

第一型糖尿病是什麼?會好嗎?第一型糖尿病的症狀、治療、診斷、好發族群

第一型糖尿病是什麼?

第一型糖尿病(Type 1 diabetes)是糖尿病的一種,曾經被稱為幼年型糖尿病(Juvenile diabetes)或胰島素依賴型糖尿病(Insulin Dependent Diabetes Mellitus,簡稱IDDM),是一種慢性疾病。患者製造胰島素(Insulin)的細胞因自體免疫或病毒等問題遭到破壞,造成先天性胰島素缺乏。

胰島素是一種使血液中的葡萄糖(Glucose)進入細胞產生能量所需的激素。第一型糖尿病通常在兒童期或青春期出現,但也可能在成人階段才會發展出來。而罹患第一型糖尿病的人數並不多,佔總糖尿病患者人口不到5%,絕大多數還是第二型糖尿病患者。(延伸閱讀:糖尿病年輕化:認識兒童及青少年第二型糖尿病) 第一型糖尿病的好發族群與危險因子

第一型糖尿病高風險族群與危險因子如下: 有家族病史:父母或兄弟姐妹患有第一型糖尿病的人。 基因遺傳:某些基因罹患第一型糖尿病的風險較高。(推薦閱讀:第一型糖尿病成因與風險) 地理位置:高緯度地區罹患第一型糖尿病的機會比低緯度地區的更高。 年齡:雖然第一型糖尿病可能在任何年齡發展,但有兩個明顯的高峰,第一個高峰在4~7歲的兒童中,第二個高峰發生在10~14歲的兒童中。(延伸閱讀:孩子確診第一型糖尿病怎麼辦!父母須知看這裡

第一型糖尿病是什麼?會好嗎?第一型糖尿病的症狀、治療、診斷、好發族群

第一型糖尿病會好嗎?第一型糖尿病的治療方法

第一型糖尿病無法治癒,主要透過注射胰島素進行控制,並輔以飲食與運動。若控制不佳,則易引起糖尿病酮酸中毒(Diabetic ketoacidosis,簡稱DKA)。

第一型糖尿病主要有3種治療方法: 傳統胰島素注射法(中長效+短效):注射次數較少,但血糖浮動較大,容易使患者半夜出現低血糖的現象。 加強式胰島素注射法(長效+三餐前短效):血糖控制效果佳,而且有筆型,外出施打方便;缺點是注射次數較多。 胰島素幫浦:3天才需更換一次針頭,注射頻率低,而且可依照血糖釋放胰島素,減少低血糖的問題;缺點是幫浦貼片可能會使患者過敏,且不受健保給付,費用較高。 第一型糖尿病的診斷方法

醫師會藉由以下檢驗標準判斷是否確診糖尿病: 空腹血糖(Fasting plasma glucose,簡稱FPG) 口服葡萄糖耐量試驗(Oral Glucose Tolerance Test,簡稱OGTT) 隨機檢測血糖(推薦閱讀:在家血糖檢測:血糖機操作步驟、測血糖的前後須知) 糖化血紅蛋白(HbA1C)

除了症狀和年齡,要判斷一個人罹患的是第一型還是第二型糖尿病,還需檢查:

自體抗體(Autoantibodies) C肽(C-Peptide) 胰島素分泌 酮(Ketones)含量

酮是人體燃燒體內脂肪時會產生的物質。第一型糖尿病有1/4患者在診斷前已經有一定程度的糖尿病酮酸中毒。(進一步了解請閱讀:認識糖尿病症狀與治療方法) 第一型糖尿病是什麼?會好嗎?第一型糖尿病的症狀、治療、診斷、好發族群 第一型糖尿病的照顧與預防方法

目前尚無可預防第一型糖尿病的方法,因此確診患者務必定期將血糖紀錄帶回去診所或醫院,讓醫師診斷和追蹤,同時讓血糖水平盡可能接近目標值,以預防或延遲糖尿病相關併發症。(推薦閱讀:學習與糖尿病共存!延長第一型糖尿病壽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