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宮肌腺症要注意什麼?一定要拿掉子宮嗎?症狀、改善方法解說

子宮肌腺症要注意什麼?一定要拿掉子宮嗎?症狀、改善方法解說

經痛是許多女性每個月都得經歷的輪迴,止痛藥雖能暫時緩解,但若疼痛感十分強烈、月經出血量突然大增時,就應留意是否為子宮肌腺症。

究竟子宮肌腺症是否會影響懷孕?與「子宮肌瘤」有何關聯?該如何自我檢測?《Hello健康》邀請到高雄小港醫院婦產科主治醫師劉奕吟為你解惑。 子宮肌腺症是什麼?

當子宮內膜異位(Endometriosis)時,本該隨月經排出體外的內膜組織,可能因逆流而使子宮內膜細胞穿透至子宮肌肉層內,進而形成子宮肌腺症。

卡在肌肉層內的子宮內膜細胞將持續生長,每當經期來臨,異位的子宮內膜所形成的經血會淤積在子宮壁腺體中,久而久之造成子宮腫大後,正常子宮的肌肉纖維會遭到破壞,導致子宮無法收縮,而在生理期間造成血崩(經血過量)。 子宮肌腺瘤和子宮肌瘤的差異?

經常被誤解為同樣病灶的子宮肌腺瘤和子宮肌瘤,其實兩者之間有極大差異,不應混為一談以免影響治療方向。

劉奕吟醫師解釋,由子宮內膜異位衍生的子宮肌腺瘤,主要因經血淤積肌肉層內,而導致子宮壁體積逐漸變厚、增大,形成瘤狀而得名;而子宮肌瘤則是因子宮肌肉層內的細胞發生突變,而慢慢生長的一種良性肌肉瘤,雖然致癌程度較低,但建議仍需定期追蹤檢查。

不論是哪種婦科疾病,都應隨時注意身體,有任何症狀都應及早就醫。 子宮肌腺症的症狀

腫大的子宮壁不僅會壓迫子宮,也會影響到膀胱、大腸、骨盆肌肉的功能,導致頻尿、便祕等併發症。由於40~50歲的熟齡女性是子宮肌腺症的高風險群,劉奕吟醫師建議,若有出現以下症狀,請盡快就醫檢查: 經痛:適逢生理期時,子宮內膜會剝落形成經血,若經血無法排出,就會造成劇烈的經痛,大約有25%的病患會出現這問題。 子宮腫大:淤積在子宮肌肉層內的經血,會逐漸壓迫,導致子宮腫大,患者可能會觸摸到下腹硬塊。 經血過多:子宮腫大到一定程度後,子宮的肌肉纖維就會受損,影響子宮的收縮機能而造成經血過多、經期延長或是異常出血。估計約有60%的病患有此症狀。 骨盆腔疼痛:子宮腫大後會壓迫到骨盆肌肉、膀胱,導致疼痛。 性行為時疼痛:骨盆腔被壓迫到或有發生沾黏時,性行為期間會感到疼痛。

子宮肌腺症要注意什麼?一定要拿掉子宮嗎?症狀、改善方法解說子宮肌腺症可能加劇經痛與經血量,或導致骨盆腔於行房時產生疼痛。 子宮肌腺症可能導致不孕

根據行政院於2021年6月發佈的最新統計報告中顯示,台灣婦女生育第一胎的平均年齡已延後至31.09歲,普遍晚生、高齡產婦上升的趨勢也讓女性們不禁擔心,各類婦科疾病如子宮肌腺症,是否將容易導致不孕?

劉奕吟醫師表示,根據統計,約有22%的不孕症患者罹患子宮肌腺症,而子宮肌腺症患者因子宮壁肥厚、纖維化以及發炎反應,若壓迫至子宮腔,就會影響到胚胎運輸及胚胎著床。

另外,嚴重的子宮肌腺症常合併其他子宮內膜異位症的問題,導致骨盆腔及輸卵管沾黏,也不利於受孕。 子宮肌腺症患者腫瘤指數可能升高

一般而言,醫師會透過超音波掃描來診斷子宮肌腺症,多數子宮肌腺症患者的主訴為經痛或經血過多,而為了排除其他婦科疾病的可能,醫師可能還需要透過內診或搭配CA-125腫瘤指數做進一步判斷。

劉奕吟醫師表示:「子宮肌腺症或是有子宮內膜異位症的患者,其CA-125經常會有升高的現象,不過即便CA-125未升高也並不代表正常,仍須搭配其它檢測才能做出正確的診斷。」 子宮肌腺症一定要拿掉子宮嗎?改善、治療方式一次看

子宮肌腺症的治療方式可分為藥物治療以及手術治療,以下列出各藥物與手術的作用與適用時機: 藥物治療 口服避孕藥:針對症狀輕微的患者,可以緩解經痛和血崩症狀。 佑汝(Gestrin):一種口服類固醇荷爾蒙藥物,可以改善痛經及出量,但可能會有油脂分泌過多及熱潮紅症狀。 柳菩林(Leuplin):為注射型藥物,可以從腦下垂體抑制性腺刺激素分泌,造成假性停經現象。副作用可能引發更年期症狀,大多使用6個月後停藥。 黃體素:服用期間月經會停止,避免經痛或過多經血排出。然而患者可能因副作用而出現憂鬱、嘔吐等症狀。 療得高(Ladogal):為類雄性素藥物,可抑制腦下垂體釋放和合成濾泡刺激素(FSH)和黃體生成素(LH),改善痛經並使病灶縮小,但這種藥物會刺激男性荷爾蒙,長期服用可能會出現聲音變低、長鬍子,因副作用較明顯,目前臨床上較少使用。 蜜蕊娜子宮內黃體素投藥:將緩釋型黃體素包覆於蜜蕊娜子宮內避孕器放入子宮腔,可直接作用子宮上,使內膜變薄並改善經血量多及痛經症狀,也能減少藥物經肝臟代謝的影響;缺點是在剛開始使用的3~6個月中,會有持續性小量出血的副作用,若是經血量多可能將避孕器沖出。密蕊娜放置後可以使用5年,適用於無生育需求或是接近停經之患者。

手術治療 傳統開腹手術:適用於病灶面積較大,或是還有懷孕計畫的病患。雖然傳統開腹手術的傷口較大,但也給了醫師較大的操作和活動空間,有利摘除難以看見的腫瘤,不僅切除的完整度較好,縫合也較為縝密,減少懷孕發生子宮破裂的機率。 腹腔鏡手術:適合小範圍的子宮肌腺症的治療,醫師會在肚臍下方開數個小口,讓腹腔鏡能夠進入患處,並將病灶直接切除。此方法傷口較小、術後復原時間較短。 海扶刀手術(HIFU):利用聚焦超音波而產生高熱,以便消融子宮肌腺瘤,使病灶縮小,改善症狀。此手術不需開刀進入腹腔,不會產生傷口也無需全身麻醉,因此患者的術後恢復期較短。

劉奕吟醫師表示,經過上述的手術後,可合併使用GnRHa(GnRH analogs)性腺荷爾蒙刺激素類似劑或是在子宮內裝置避孕器,降低子宮肌腺症的復發風險。

不過劉醫師也坦言:「若症狀太過嚴重,還是必須切除整個子宮才能根除子宮肌腺症。」

子宮肌瘤症狀?治療要手術?詳解子宮肌瘤原因、檢查

子宮肌瘤症狀?治療要手術?詳解子宮肌瘤原因、檢查

子宮肌瘤(Uterine fibroids)是最常見的子宮良性腫瘤之一;統計發現,超過35歲的婦女,平均每4~5人就有一人有子宮肌瘤的問題。

究竟子宮到底會引發哪些症狀?是否會影響懷孕?《Hello健康》請到高雄小港醫院婦產科主治醫師劉奕吟,一次講清楚子宮肌瘤的成因、症狀與治療方式。

什麼是子宮肌瘤?形成原因說明

子宮肌瘤又稱平滑肌瘤或纖維瘤,是子宮肌肉層內沒有成熟的平滑肌細胞過度增生而成;幾乎30%以上的女性在一生中會患有子宮肌瘤,尤其好發於35~50歲之間的女性;而子宮肌瘤依據生長位置不同,還可細分成下列3種:

子宮肌瘤症狀?治療要手術?詳解子宮肌瘤原因、檢查 子宮漿膜下肌瘤(Subserosal):自漿膜層向外往骨盆腔或腹腔突出生長,肌瘤體積通常較大。常以壓迫症狀表現如頻尿、便秘、腹部壓迫感。 子宮肌層間肌瘤(Intramural):位於漿膜層和子宮內膜間的肌肉層,屬於最常見的子宮肌瘤類型。 子宮黏膜下肌瘤(Submucosal):由子宮內膜下層向內往子宮腔生長,是最容易造成生理期間大量出血的一種肌瘤。

劉奕吟醫師指出,子宮肌瘤的確切成因仍有諸多研究持續進行中,目前醫界普遍推測認為雌激素刺激是誘發子宮肌瘤生長的主因,其它如遺傳造成染色體異常、肥胖、飲食或是環境荷爾蒙等因素,則是可能提高子宮長肌瘤的風險因子來源。子宮肌腺瘤 子宮肌瘤症狀、前兆

大部分子宮肌瘤患者並無明顯症狀,有些人甚至終其一生都不知道自己有長肌瘤。所幸子宮肌瘤絕大部分屬於良性腫瘤,並不容易因延遲診斷而轉為惡性腫瘤。

不過劉奕吟醫師提醒民眾,有些子宮肌瘤可能為惡性肉瘤,不過機率較低,統計每10萬名女性中,約有1.23~1.7例。但因其型態與肌瘤相似,除非開刀否則較難以一般檢查分辨。

以下列出子宮肌瘤的常見症狀,不妨自我檢視並判斷是否需盡早就醫: 經血增加:長在子宮內膜的子宮肌瘤會影響子宮正常收縮,造成經血量變多且持續時間延長,影響經期的規律性。 骨盆腔疼痛:肌瘤體積過大壓迫子宮或其他器官而導致疼痛,例如經痛、性交疼痛等等。 泌尿系統問題:肌瘤壓迫到腎臟或膀胱,可能造成頻尿、腎臟水腫等症狀。(延伸閱讀:認識泌尿系統:功能構造與常見泌尿疾病) 懷孕疼痛:懷孕婦女的子宮若有肌瘤,可能因子宮的血液供給增加與荷爾蒙變化,導致肌瘤也在懷孕過程中變大並造成疼痛。 子宮肌瘤會影響懷孕嗎?

子宮肌瘤造成不孕的機率不高,僅佔不孕症婦女的3%;劉奕吟醫師解釋,通常是黏膜下肌瘤壓迫子宮內膜而影響胚胎著床,所以不孕的女性若有子宮肌瘤還是建議至婦產科檢查肌瘤大小及位置。若排除肌瘤問題,則須再檢查是否有其他導致不孕的原因。

另外,也有許多懷孕媽媽擔心子宮肌瘤會影響寶寶;其實多數情況下,胎兒大多可順利足月生產,而媽媽也毋需在孕期中切除肌瘤。但子宮肌瘤仍會提高流產、胎盤剝離或胎位不正的風險,醫師會依照每位患者狀況做出做適宜的治療,若媽媽們有任何疑慮不妨諮詢醫師。(延伸閱讀:生產要自然還是剖腹?了解差異,聰明做選擇)

子宮肌瘤的檢查與治療

婦產科醫師可透過內診、超音波、子宮鏡等檢查方式,判斷患者是否有子宮肌瘤,以及腫瘤的大小、位置,以利擬定後續治療方案。

一般而言,無症狀的子宮肌瘤病患無須特別治療,但醫師仍建議患者必須定期回診,追蹤子宮肌瘤有無變大、變多或其他不良反應,以免增加病變的風險。

藥物僅能緩解 無法使肌瘤消失

劉奕吟醫師表示,藥物可用於緩解子宮肌瘤的症狀,例如可開立止痛藥改善經痛。至於經血過多或貧血的症狀,則可使用止血藥、口服避孕藥、類雄激素藥物、黃體素子宮內投藥系統(密蕊娜避孕器)或是施打性腺刺激素促進因子(GnRH-a)停經針治療。

停經針可使肌瘤縮小約40~50%,但因為會有更年期症狀及骨質疏鬆副作用,大多使用不超過6個月,且停藥後肌瘤可能繼續長大,因此建議使用於更年期患者,或作為肌瘤過大預計要開刀的患者之術前準備。

子宮肌瘤症狀?治療要手術?詳解子宮肌瘤原因、檢查 子宮肌瘤的手術治療

若病情較為嚴重,例如肌瘤大小超過5公分,或有肌瘤扭轉、肌瘤壓迫到膀胱或腸道等情形,醫師就會依據病患是否要生育,來決定僅切除肌瘤或一併切除子宮。 切除肌瘤:醫師會依肌瘤的大小、位置選擇適合的手術方式,如子宮鏡手術、腹腔鏡手術或是傳統開腹手術,不過肌瘤切除後的患者,在停經前仍有再復發可能。 切除子宮:已完成生育需求者,可考慮連整個子宮切除。子宮切除可分為保留子宮頸(次全切除)或是連子宮頸一起切除(全切除),手術方式則有腹腔鏡、達文西或是傳統開腹手術等選擇。一般而言,子宮並非女性荷爾蒙來源,切除子宮並不會影響卵巢功能導致提早停經,不過若子宮肌瘤過大時,手術中會增加腸道、膀胱及輸尿管破裂的風險。

子宮肌瘤症狀?治療要手術?詳解子宮肌瘤原因、檢查 「海扶刀」技術 利用超音波移除腫瘤

海扶刀(HIFU)的全稱為聚焦超音波子宮肌瘤消融手術,是一種不必開刀就能消融子宮肌瘤改善症狀的「無創手術」。

劉奕吟醫師解釋,海扶刀其「刀」字並非代表真的手術刀,而是運用聚焦超音波產生高熱的原理,聚焦到體內子宮肌瘤病灶處,經由熱效應使該處組織的溫度瞬間上升到65至100℃,達到讓病灶壞死的效果。此手術不需要全身麻醉,只需給予鎮靜及止痛藥。

大腸鏡檢查會痛嗎?檢查時間多久?大腸鏡檢查流程、後遺症

大腸鏡檢查會痛嗎?檢查時間多久?大腸鏡檢查流程、後遺症

大腸鏡檢查是什麼?

大腸鏡檢查是一種偵測大腸內部有無異常細胞變化的檢測,透過將細長、可彎曲的攝像導管放入患者的直腸,醫師可藉由即時影像觀察大腸狀況。若發現大腸息肉或其他不正常細胞組織,可以馬上移除,也可採下樣本分析。

大腸鏡是一個可彎曲和操縱的檢測儀器,進入大腸並探入可能會長息肉的部分做採樣檢體,有必要可直接移除該大腸息肉。 大腸鏡檢查的目的與風險

患者接受大腸鏡檢查的目的有三個: 分析腸道症狀問題的原因 檢查有無大腸息肉 大腸直腸癌篩檢 大腸鏡檢查的風險

只要是由腸胃專科醫師進行大腸鏡檢查,一般都屬安全,在很罕見的狀況下,會發生以下併發症,請患者多加注意: 鎮靜劑的副作用,特別是心臟和呼吸問題。 結腸或直腸壁穿破。 大腸息肉移除或採生檢過程中發生出血。

(推薦閱讀:認識大腸癌) 大腸鏡檢查有效嗎?幾歲要做大腸鏡檢查?

答案是有效,經由發現和移除大腸息肉,就能在大腸直腸癌早期階段,即早做正確的治療,以減低此病的死亡人數。雖然大腸鏡檢查有效,但願意接受檢測的人仍是少數,可能是以下兩種原因: 醫師並沒有跟病人討論大腸鏡檢查的必要性 病人對大腸鏡檢查的程序感到害怕而抗拒

基本上,一個健康、無家族性大腸直腸癌相關疾病史的人,應在 50 歲做第一次的大腸鏡檢查。而有自身或家族疾病史的人,則應更早開始做大腸鏡檢查。而針對其他罕見疾病,或任何疑慮,請和專業醫師討論。以下是建議檢測的年齡: 建議糞便潛血檢查結果為陽性的民眾作大腸鏡檢查,政府也會通知您前往各醫療院所作大腸鏡。 如果一個或超過一個直系親屬,有癌前大腸息肉或大腸直腸癌,應於 40 歲時,或家族中年紀最小的大腸直腸癌患者的歲數減十歲的年紀開始作大腸鏡檢查。如果兩者數值不同,就選擇年齡較小的歲數開始檢查。 如果患者有潰瘍性結腸炎,且已影響整個大腸,或是患有克隆氏病(Crohn’s disease),就應於第一次診斷後的八到十年之間,進行第一次大腸鏡檢查。

(同場加映:與腸躁症不同!發炎性腸道疾病種類和症狀看這邊) 大腸鏡檢查前的飲食注意事項

於大腸鏡檢查前,患者需先清潔大腸,此過程被稱為腸道準備,通常醫師會吩咐患者在檢測前一天服用一種輕瀉劑,目的是把大腸內的排泄物都排出體外,好讓檢測能做得清楚透徹。輕瀉劑的種類不一,醫師會按照患者的身體狀況、年齡及偏好考量,也會給予至少兩週的準備時間,不需過度擔心。

有的情況下,醫師會使用非處方灌腸劑清腸,此方法通常有效於大腸下半部位,並不建議替代原本的腸道準備程序。另外,如果患者有在服用其他藥物治療,請至少於一週前告知醫師,以便調整藥物,尤其是孕婦、糖尿病(Diabetes)、高血壓及心臟疾病患者皆需要特別注意。(同場加映:健康的人不用清~胡亂清腸傷身害己)

飲食方面,建議患者遵照以下守則: 大腸鏡檢查前三天:避免吃玉米、堅果、爆米花。 大腸鏡檢查前兩天:選擇低纖維的食物,選擇清淡食物,像是無加醬料的雞肉、白飯、麵食、麵包。 大腸鏡檢查前一天:不吃固體食物、不喝酒,當晚超過半夜 12 點後即禁止吃或喝任何東西。

在準備檢查的階段,請多補充清流質液體,避免身體脫水,可以喝的包括白開水、無加奶或奶精的咖啡和茶、蘋果汁、白葡萄汁、無油清湯、汽水。不過,請避免喝紅色的液體,因為這會使它和血的顏色搞混,增加大腸鏡檢查的難度。 大腸鏡檢查會痛嗎?檢查時間多久?大腸鏡檢查流程說明

於大腸鏡檢查當天,患者可以先洗澡再來,但請不要塗乳液、擦香水或用體香劑,另外,也別戴隱形眼鏡或其他金飾品,以利檢測的進行。當到達醫院,首先患者會需要換上病人服,接著會被告知檢測的步驟和風險,院方也會先確認有人可以載送患者平安回家,因為此檢測在施打鎮定劑的 24 小時內,患者並不允許開車。

大腸鏡檢查一般有以下兩種方式:

清醒鎮靜 全身麻醉(無痛)

這兩種方式下患者皆不會感到疼痛,只有舒服和昏睡的感覺,檢查過程約 30~45 分鐘。以下是其檢測的步驟: 醫師會讓患者側躺在病床上,屈膝往胸口靠近。 醫師將攝像導管放入患者的直腸,一直延伸到大腸,患者不會感到疼痛。 空氣或二氧化碳透過導管使大腸膨脹,好讓醫師可以看清患者大腸壁的狀況,這可能會導致脹氣、腹痛,或想要大便。要舒緩腹痛,患者可以慢慢地深呼吸。 當發現大腸息肉,醫師可以馬上將其移除,或採樣本檢驗,但患者不會有感覺。 大腸鏡檢查的可能後遺症

當大腸鏡檢查結束,患者會被安排在恢復室休息,待護士觀察其身體狀況穩定後,才能讓家屬或友人載送回家。一般上,患者在檢測後就可恢復正常飲食,但上班及日常活動請等到隔天,以下列出該大腸鏡檢查後的正常症狀,以及要注意的危險狀況。 大腸鏡檢查後的兩到三小時,患者有脹氣、放屁或腹痛的症狀,建議多走路,可幫助緩解不適。 大腸鏡檢查後的第一次排便的糞便有血,或直腸出血。

危險症狀 直腸有大量的出血或血塊 持續發高燒或發冷 嚴重腹痛 大腸鏡檢查的結果

大腸鏡檢查後,通常醫師就會跟患者說明檢測的結果,包括有無大腸息肉、移除細胞組織等等,此外,患者也會收到該檢測結果的正式報告。以下為三種檢測結果: 陰性結果:大腸中沒有發現息肉或癌細胞,按照患者的大腸健康狀況,醫師可能會建議一到十年內再做檢測。 陽性結果:大腸中發現息肉或癌細胞,按照息肉的大小和數量,患者或許需要進行更嚴謹的檢視。此外,也有可能是非大腸癌的大腸症狀,像是痔瘡、克隆氏病、憩室炎或潰瘍性結腸炎。 檢測誤差:醫師對該大腸鏡檢查結果抱有懷疑,可能會希望患者在短期內再做一次檢測,醫師也可能會考慮搭配用虛擬大腸鏡或鋇液灌腸檢查。

去過敏原飲食~幫您找出問題食物

去過敏原飲食~幫您找出問題食物

有時您吃了一頓大餐之後,隔天會覺得想吐、不太舒服,或者是根本不需要等到隔天,就產生過敏反應了。有時需要使用食物排除療法(Elimination diet),去除過敏原飲食,確認是哪裡出了差錯。

什麼是去過敏原飲食?

去過敏原飲食能幫助您,在第一時間找出引發問題的食物。一旦開始進行去過敏原飲食,可能會需要醫師協助,來確認沒有缺少任何必需營養素。請謹記,若有過敏性休克(Anaphylaxis)或嚴重過敏反應,就不建議採用去過敏原飲食的方法,因為這樣可能會導致一些極端反應。請向醫師諮詢去過敏原飲食相關資訊,試著盡快找出引發過敏的食物。

如何進行去過敏原飲食?

首先要將可疑的食物,移出日常飲食,可疑的食物指的是可能導致過敏的食物。一般人通常會對奶、蛋、堅果、小麥或黃豆過敏,停止食用您認為會引發症狀的食物,請養成閱讀食品標籤的習慣,來確認內容物有什麼。若外出用餐,可詢問廚師料理食物的方式。最好是隨身有一張清單,可隨時記下所有吃進肚子裡的食物,好追蹤飲食內容。

去過敏原飲食需要花一些時間,來得到結果。一段時間過後,您可再次食用可疑的食物,但是要慢慢來,這樣有助於察覺到底哪一種食物會引發症狀,並在記事本裡將相關的症狀記錄下來。接下來,一次一種,排除有問題的食物,記得留意記事本,來觀察症狀是否趨於平緩。

您仍然可能會對特定食物產生反應,這是因為您對這些食物比較敏感,而非對這些食物過敏。去過敏原飲食,可能可以幫助您處理這樣的狀況。更重要的是,現在您知道應該要避免哪些食物。

整體療程大約2~4週的時間,之後您會更了解自己的身體,並且能調整合適自己的飲食。為了更安全和更好的結果,建議在醫師監督下,進行去過敏原飲食。

Hello Health Group 並不提供醫療建議、診斷或治療。

濕疹和食物過敏有關?測了才知道

濕疹和食物過敏有關?測了才知道

異位性皮膚炎(Atopic dermatitis),或稱異位性濕疹(Atopic eczema),是一種讓皮膚變紅發癢的症狀。在兒童中常見,但是任何年齡都有可能發作。異位性皮膚炎是一種長期(慢性)疾病,會週期性地變嚴重,接著漸趨和緩,也可能伴隨著氣喘(Asthma)和花粉熱(Hay fever)。

濕疹和食物過敏的關係

異位性濕疹有時會因食物過敏原而引起,特別是一歲時。有些針對患有異位性濕疹的兒童和青少年的研究發現,1/3~2/3的患者有食物過敏,但這並不代表食物過敏是濕疹的原因。因此移除食物,也無法讓濕疹痊癒,但對於病童會過敏的食物,可能可以防止症狀立即發作,例如蕁麻疹(Urticaria)、腫起、呼吸困難等。

有些小嬰兒有嚴重濕疹,移除特定食物或許可以將濕疹控制得更好,但這應該在醫療專業人員,配合經認證的執業營養師的監督下進行。若皮膚狀況有改善,接著會一次引入一種食物(Food challenges,食物激發試驗),來確定這種食物是否會引起溼疹發作。若2週內去過敏原飲食(Elimination diet)沒有進展,代表食物可能不是問題所在。 有濕疹應避開哪些食物?

食物過敏和導致濕疹的食物,可以產生很典型的連結: 乳製品 蛋 堅果和種子 黃豆製品 小麥 魚

怎知食物使濕疹變嚴重了?

在某些情況下,會發生立即食物過敏現象。在吃完誘發過敏的食物後,2小時內症狀就會發作。吃完誘發過敏的食物後,短時間內發癢和搔抓的情況會惡化。常見的徵兆是嘴巴周圍發紅、腫起和刺痛。

另外,可能發生的皮膚症狀就是蕁麻疹。在這種情況下,發癢、充滿液體的小水泡會出現在皮膚上,和被蕁麻刺到的情況類似。其他可能發生的狀況,還包括腹痛、嘔吐、喘鳴、眼睛發癢和打噴嚏。

某些情況下可能會發生食物過敏延遲,症狀在吃完誘發過敏的食物,6~24小時後才會顯現,症狀包含發癢和濕疹,有時會出現腹痛和下痢。

若您懷疑某種食物使濕疹惡化,應就醫。醫師可能會要求您寫4~6週的日誌,目的是為了記錄所有症狀,和吃過的所有食物,這可以幫助辨認一種以上的可疑食物。醫師有幾種測驗方式能診斷食物過敏,包含皮膚點刺測驗(Skin prick test)和血液檢查。然而,食物挑戰是唯一一個醫師能確認某食物是否為濕疹誘發因子的方式。確診食物過敏需要看過敏專科醫師,一般不建議在未經確認過敏之前,就排除特定食物。

皮膚紅 眼睛癢很煩~找出過敏原有解

皮膚紅 眼睛癢很煩~找出過敏原有解

過敏是對能進入或接觸到身體的物質產生高度敏感的免疫系統反應。這些物質可能是食物、飲料、寵物毛髮、花粉或蜂毒。過敏原是會引起過敏反應的物質,能在食物、飲料甚至環境中發現。若醫師覺得您可能有過敏,他們會希望您做過敏原檢查。在本文中,我們會看到關於過敏原檢查的須知。

過敏類型有幾種?

過敏有三種主要類型: 1.吸入性過敏(Inhaled Allergies)

是最常見的過敏類型。然而,許多人患有吸入性過敏,但一年中只在特定季節有過敏症狀,而花粉、草和黴菌則是三大季節性過敏誘發因子,其中花粉症是最常見的吸入性過敏症狀。

2.食入性過敏(Ingested Allergies)

也稱作食物性過敏(Food Allergies),這些過敏大部分由牛奶、堅果、蛋和水果引起。 3.接觸性過敏(Contact Allergies)

過敏原碰觸到病患皮膚時會發生接觸性過敏。

可能過敏的身體部位

根據過敏類型不同,以及過敏原是藉由哪個部分進入人體,會產生不同症狀。 鼻子、眼睛和喉嚨

當吸入過敏原,例如花粉時,您可能會打噴嚏、流鼻水、流眼淚、眼睛癢,以及喉嚨痛。 肺部和胸腔

氣喘(Asthma)是一種會引起支氣管腫起和收縮的慢性發炎缺陷。氣喘發作可能有很多成因,諸如呼吸道發炎、情緒反應、藥物過敏,以及其他過敏原例如塵螨、柴油甚至冷空氣。 腸胃

最嚴重的食入性過敏症狀會傷害腸胃,例如腹部筋孿、嘔吐、下痢。 皮膚

有些接觸性過敏的症狀可能包含皮膚發紅、發癢、腫起、脫屑(scaling)及起泡(blistering),雖然症狀讓人厭煩,但是接觸性過敏很少有危險性。 過敏原檢查的方式 皮膚測試

做皮膚測試時,醫師會將一點點過敏原,例如花粉或食物放在皮膚上,並稍微刮起或穿刺皮膚,常見的受測部位,例如前臂或背後皮膚都有可能。接著醫師會等待十五分鐘,看看是否變紅、產生斑點,來判斷有沒有過敏。 抽血檢查

做完皮膚測試後,若您產生過敏反應,醫生可能會要求進一步抽血,透過實驗室的血液檢驗,看看有沒有抵抗特殊過敏原的抗體存在,這個方法在偵測主要過敏原抗體很有效。 食物過敏測試

為了診斷食物過敏,醫生通常會結合皮膚測試和抽血,若兩者皆有,便不需要做更進一步的測試,然而若結果仍然不明確,則可能執行食物挑戰(Food Challenge)的測試;在測試期間,醫師一邊逐量增加潛在的食物過敏原給病患攝取,同時觀察症狀,但這樣的測試可能會有風險,因為食物過敏會引起某些人的嚴重反應,因此須由過敏專科醫師施行較為洽當。 過敏原檢查後續有任何風險嗎?

任何醫學檢驗都存在某些風險。

皮膚測試時,測試部位可能發癢或腫起。 抽血時,下針處可能會疼痛或流血,少數人也可能在驗血時暈倒。 食物過敏測試者可能感到不適,最糟的情況包括過敏性休克(Anaphylaxis)。 測驗結果和治療

若醫師確認病人有過敏,會依據個人的過敏情況,執行層面不等的治療方式,並提供生活上的建議,例如作息、飲食、環境清潔等讓病人遵照參考。

過敏和氣喘牽緊緊~了解症狀與治療法

過敏和氣喘牽緊緊~了解症狀與治療法

氣喘是什麼?和過敏有什麼關係?

氣喘主要由下列兩種原因導致:

氣管收縮(或進入肺部的呼吸管)阻礙氣流進入肺裡。 因為氣管內膜腫起,分泌黏液,導致氣管阻塞。

過敏反應是導致上述這兩個原因的關鍵之一,這些原因使病人呼吸困難、胸腔疼痛、慢性咳嗽、喘鳴。大約有20~25%有鼻腔過敏的人, 同時患有氣喘(Asthma)。相對的,有20~80% 的氣喘患者,同時受過敏性鼻炎所苦,兩者之間有一定的關聯性。然而過敏並非氣喘的唯一原因,另外一個導致氣喘的原因,則是空氣汙染。 過敏症狀和氣喘

過敏和氣喘皆可導致呼吸症狀,例如咳嗽或呼吸道阻塞,然而有些症狀是單一疾病獨有的。過敏會導致以下症狀:

流眼淚和眼睛發癢 打噴嚏和流鼻水 喉嚨搔癢起疹且產生蕁麻疹(Urticaria)

氣喘一般不會導致上述的症狀,但有氣喘的人,常有下列的經驗: 胸悶 喘鳴 夜間或清晨呼吸困難地咳嗽

過敏還會有其他症狀嗎?

過敏反應會發生在身體其他部位,並導致該部位產生症狀,例如以下:

發癢起疹 蕁麻疹 消化不良 皮膚發紅

過敏反應可能同時發生在身體一至多處,另一方面,同一個人的過敏反應,可能會因時間而改變。例如一個新生的嬰兒可能有過敏性濕疹,他們成長時,濕疹會更難以照顧,年紀較大的人,則可能會有頸部疼痛、乾咳和腹痛。 過敏和氣喘的治療方式

如我們所知,所有的症狀都是由身體曝露在過敏原中所導致,這些過敏原會刺激身體,釋出導致生病症狀的化學物質。因此,最合理的治療方式是,減少與異物接觸的機會,可能的話,檢視並改變環境,例如,若對犬貓過敏,則離他們遠一點。若對灰塵過敏,則經常打掃房子,並使用空氣清淨器。若無法避免過敏反應,應使用藥物預防過敏反應並減緩症狀。 對於過敏性鼻炎,可使用抗組織胺(Antihistamine)或解鼻充血劑(Decongestant)藥物,使用其中一種或兩種都可,依有無鼻塞而定。 對於第一代抗組織胺產品如鹽酸二苯胺明(Iphenhydramine,或稱苯拉君,Benadryl),病人可能會有嗜睡、工作困難,或無法駕駛等副作用。 二代抗組織胺,例如柔他錠(Loratadine,或稱克敏能,Claritin)、非索非那定(Fexofenadine Hydrochloride ,又稱艾來錠劑,Allegra)不會導致嗜睡。此外,醫師可能會在鼻腔噴劑中,加入皮質類固醇(Corticosteroid)。然而抗組織胺和解鼻充血劑的作用,是減緩症狀而非治癒疾病。治本的方式,可能需要免疫治療(或過敏針劑)。

諮詢醫師,按照步驟限制暴露在過敏原中的機會,即使是同時患有氣喘和過敏的人,依然可以有效控制這兩種症狀。

三陰性乳癌是什麼?看懂三陰性乳癌的成因、症狀及治療新藥

三陰性乳癌是什麼?看懂三陰性乳癌的成因、症狀及治療新藥

乳癌為國內婦女發生率第一高的癌症,每年皆有萬名婦女確診,逾兩千名女性死於乳癌,在乳癌中,又以「三陰性乳癌」最為棘手,不僅治療選項少,復發率也高;然而,近年隨著免疫療法的發展,現在已有新藥物可改善三陰性乳癌的治療困境。《Hello健康》帶您了解三陰性乳癌的特色、症狀及治療方法。

三陰性乳癌是什麼?

三陰性乳癌(Triple-negative breast cancer,簡稱TNBC)指下列3種荷爾蒙受體都呈現陰性的乳癌,佔乳癌總體比例約15%:

雌激素受體(ER) 黃體素受體(PR) 第2型人類上皮細胞生長素接受體(HER2)

因為缺乏這些受體,過往患者都只能透過化療治療,因為乳癌病患常用的「荷爾蒙療法」及標靶治療,都是透過上述3種受體來發揮抑制、殺除癌細胞的作用;然而,由於三陰性乳癌具有高度的基因變異性,復發率、轉移率高,所以多數化療患者的預後都不理想。

三陰性乳癌的特色

容易發生於40歲以下的女性病患(一般乳癌發生的高峰期為45~69歲) 癌細胞分化速度快,腫瘤會在短時間內成長與轉移,屬於高惡性度 較容易轉移至腦部與淋巴結,死亡率高

三陰性乳癌的危險族群 有BRCA基因變異者:BRCA基因與乳癌關聯密切,而BRCA基因可以分為BRCA1、BRCA2,三陰性乳癌以BRCA1的基因變異為多數。 40歲以下女性 有乳癌家族病史 單側乳房有乳癌病史

三陰性乳癌是什麼?看懂三陰性乳癌的成因、症狀及治療新藥 三陰性乳癌有哪些症狀?

乳房出現腫塊 乳頭糜爛 乳房呈現凹陷狀 腋下淋巴結腫大

除了上述乳癌常見症狀之外,三陰性乳癌還容易發生肺、肝及腦轉移,導致胸悶、胸痛、呼吸困難及頭暈等症狀。 如何治療三陰性乳癌?新藥提升預後

在治療選項受限的情況下,三陰性乳癌近年的治療方法多為化療合併手術治療,先透過化療縮小腫瘤,再把腫瘤切除,術後再持續進行化療,以根除癌細胞、降低復發率。

三陰性乳癌的化療分兩種: 術前輔助性:適用於晚期乳癌(第3A期、第3B期)、腫瘤大於2公分以上,若術前的化療效果不佳,則預後也會變差。 術後輔助性:已經動過手術後的患者,會再利用化療藥物加以輔助。

無論是術前輔助性或是術後輔助性,一般考慮使用的藥物有小紅莓,如阿黴素(Doxorubicin),或合併紫杉醇類藥物,如剋癌易注射劑(Docetacel)。至於發生轉移或是有復發的三陰性乳癌,則會考慮使用鉑金類的藥物,例如克鉑定(Carboplatin)。 新免疫療法

針對三陰性乳癌,國內於2019年已核准使用免疫檢查點抑制劑(簡稱免疫治療藥物);經臨床研究證實,相較於單純接受化療,已發生轉移之病患若同步使用免疫治療,對於PD-L1染色(癌細胞蛋白的表現量)>1%的族群,2年存活率可從37%提升至54%,且其治療效果在疾病惡化後停藥,仍可持續發揮作用,使病情獲得控制,有助於改善病患的預後與生活品質,延長存活年數。

免疫治療藥物是什麼?

人體的免疫系統本來就具有對抗癌細胞的能力,其中又以T細胞為主要攻擊角色。近年科學界發現,癌細胞上有一種蛋白質(PD-L1),會與T細胞上的接受體(PD-1)產生作用,啟動T細胞的自我抑制反應;此種反應原本是防止免疫反應太強,傷害人體正常細胞的保護機制,但卻成為癌細胞迴避攻擊的方法。

近年醫學界積極發展的免疫治療藥物「免疫檢查點抑制劑」,即是利用「抗PD-L1」的抗體,阻斷癌細胞PD-L1蛋白質與T細胞PD-1接受體的結合,使T細胞再次啟動攻擊機制。

克隆氏症4大症狀!會遺傳嗎?死亡率、6大檢查項目一次看

克隆氏症4大症狀!會遺傳嗎?死亡率、6大檢查項目一次看

目前仍是大學生的李同學近幾個月來發現經常拉肚子、腹痛,體重還莫名減輕了將近10公斤,讓他感到相當焦慮。至大醫院檢查後,發現竟是罕見的「克隆氏症」,經過治療後已經穩定許多,不過這個疾病容易復發,醫師也提醒李同學須終身服藥來避免再次發作。

究竟克隆氏症會出現哪些症狀?飲食上該如何調整?就讓《Hello健康》一次解答你所有的疑問。 克隆氏症是什麼?

克隆氏症(Crohn’s disease)是慢性、反覆發作的炎性腸胃道疾病,通常好發於20~40歲的青壯年,而兒童患者則較少,克隆氏症在歐美國家較為常見,不過近年因亞洲飲食習慣逐漸西化(高油、高糖),使得亞洲克隆氏症的病例數出現逐漸上升的趨勢。(同場加映:與腸躁症不同!發炎性腸道疾病種類和症狀看這邊

克隆氏症的特徵為「跳躍性病灶」,即發病部位不連續,從口腔至肛門皆有可能會發生炎症反應,不過最常發炎的部位為小腸與結腸,也有機會擴散至腸道外的腹膜與淋巴,造成患者出現腹瀉或腹痛等症狀。 克隆氏症的原因:與遺傳有關嗎?

克隆氏症的致病原因仍在研究當中,目前推測以下原因皆可能提高罹病風險: 飲食高油、高糖 環境、壓力 自體免疫失調 家族遺傳

國外研究指出在同卵雙胞胎中,其中一人若患有克隆氏症,另一人發病的機率是58%,異卵雙胞胎則是 3.9%;不過台灣目前所觀察到克隆氏症患者有家族史的比率遠低於國外。

克隆氏症4大症狀!會遺傳嗎?死亡率、6大檢查項目一次看 克隆氏症狀

克隆氏症根據發病部位有不同的病徵,而常見臨床症狀如下: 腹瀉 腹痛 血便 體重莫名減輕

此外,克隆氏症還可能讓皮膚出現結節性紅斑、口腔鵝口瘡、關節炎、舌炎、虹彩炎,也會出現下列嚴重的併發症: 肛門膿瘍、瘻管 腸壁變厚 腸道狹窄 腸穿孔 腸阻塞 營養不良 貧血 骨質疏鬆

值得注意的是,雖然腹痛、腹瀉這些症狀經常出現,但克隆氏症不易好轉,若以上的症狀反覆發作且持續3個月以上時,建議立即至醫院檢查。 克隆氏症檢查

克隆氏症無法光靠單一檢查結果就可以確診,通常需要搭配多種檢查,排除感染與惡性腫瘤的可能性,綜合評估後才能做出診斷:

影像學檢查如電腦斷層 內視鏡檢查如大腸鏡 病理切片 細菌培養 小腸鏡 膠囊內視鏡

患者前往醫院就醫時,醫師會依據個別患者的狀況來評估需要進行哪些檢查。

克隆氏症4大症狀!會遺傳嗎?死亡率、6大檢查項目一次看 克隆氏症治療 藥物治療:症狀輕微者,使用抗炎藥物、免疫調節藥物即可治療;若症狀嚴重者,則需要生物製劑。(延伸閱讀:診斷治療炎症性腸病~藥物和手術雙管下) 外科手術:患者經藥物治療無效後且有膿瘍、腸穿孔、腸阻塞等併發症時,則考慮用外科手術來治療。

克隆氏患者日常飲食的注意事項

除了上述的治療方法外,亦可從飲食方面調整來改善克隆氏症: 低渣飲食:克隆氏症患者腸道狹窄不易消化太硬的食物,因此攝取纖維量低的食物能減少腸胃蠕動,例如精緻澱粉、去筋的肉類、加工過的豆製品皆屬於低渣飲食。(你可能想知道:發炎性腸道患者怎麼吃才好?) 低FODMAP飲食:為含有短鏈碳水化合物、糖醇的食物,例如牛奶、起司、市售含糖飲料、堅果類等。這些食物經過腸道內的細菌分解後容易產生大量氣體,造成脹氣、腹瀉、腹痛等問題。但低FODMAP飲食的限制較多,建議患者採用這種飲食法之前先諮詢營養師。(延伸閱讀:腸躁症患者有救了!試試低FODMAP飲食)

另外,患者也需注意避免刺激性調味料,並以清蒸、水煮來烹煮食物,待症狀緩解後,再循序漸進地補充膳食纖維。然而,有些藥物會與營養素產生交互作用,例如抗發炎藥物Sulfasalazine會影響身體吸收葉酸的能力,而因葉酸多由蔬菜攝取,採行低渣飲食的患者可能須考慮攝取葉酸補充劑,以滿足身體需求。 克隆氏症死亡率

克隆氏症有時候會導致人們死亡,但不用擔心,這種情況非常罕見,一項涉及約6000名患者的英國研究指出,克隆氏症的年死亡率為1.6%。

夏天3大蚊蟲傳染病:登革熱、恙蟲病、日本腦炎症狀、預防一次看

夏天3大蚊蟲傳染病:登革熱、恙蟲病、日本腦炎症狀、預防一次看

一說到炎炎夏日,你的腦海裡浮現了什麼呢?大概是陽光、海浪、沙灘吧!每到夏天就有很多人出門遊玩,但台灣高溫又潮濕的氣候,適合蚊蟲和病菌繁殖,進而潛藏一些疾病的風險。台灣常見的疾病大致可以分為 2 類,一類是蟲媒傳染病,例如登革熱、恙蟲病及日本腦炎等,而另一類是腸道傳染病,本文將介紹蟲媒疾病的症狀及如何預防。

1.登革熱

登革熱(Dengue fever)是一種登革病毒引起的急性傳染病,主要由埃及斑蚊和白線斑蚊傳播,臺灣位於亞熱帶地區,像這樣稍微濕熱的環境正是蚊子最喜歡的生長環境。登革病毒又分為一型、二型、三型、四型,共 4 種血清型別,不同型的登革病毒可能引起不同程度的反應,症狀也可能輕微到嚴重。 症狀

典型登革熱包含發燒、出疹,重症則可能出現嗜睡、躁動不安、肝臟腫大,甚至可能導致嚴重出血或嚴重器官損傷。 預防方法

要預防登革熱,請記得從事戶外活動時,穿著淺色長袖衣褲,皮膚裸露處可使用防蚊液。疾管署每年夏天都會呼籲,民眾務必落實「巡、倒、清、刷」的工作:仔細巡視家戶內外積水容器,將積水倒掉,大型廢棄容器可連絡清潔隊協助清運,留下的器物也要刷洗以去除斑蚊蟲卵,並妥善收拾或予以倒置。

2.恙蟲病

恙蟲病(Scrub Typhus)的病媒為恙蟎,宿主以囓齒類為主,此外,恙螨還會停留於草叢中,攀附到經過的動物或人類身上,被恙蟎幼蟲叮咬會經由唾液感染立克次體(Orientia tsutsugamushi)。 症狀

恙蟲病潛伏期約 6~21 天,症狀包含持續性高燒、頭痛、背痛、惡寒、盜汗、淋巴結腫大,叮咬處出現無痛的深色痂皮(Eschar),或稱焦痂,1 週後皮膚出現紅色斑狀丘疹,有時會併發肺炎或肝功能異常。雖然恙蟲病不會直接人傳人,但如果沒有適當治療,死亡率可高達 60%。

預防方法

預防恙螨最重要的就是避免暴露在草叢環境,郊區、戶外活動或工作必須接觸草叢環境的話,要做好個人防護措施,包括穿著長袖衣褲、手套、長筒襪及長靴等衣物防護,並將褲管紮入襪內。必要時須進行滅鼠工作,避免鼠類孳生,或是剷除雜草也可以使用環境衛生用藥,例如百滅寧、第滅寧等。

夏天3大蚊蟲傳染病:登革熱、恙蟲病、日本腦炎症狀、預防一次看 3.日本腦炎

日本腦炎(Japanese Encephalitis)是受日本腦炎病毒感染而引起的急性腦膜腦炎,受損部位包括腦、脊髓及腦膜,主要透過三斑家蚊、環紋家蚊及白頭家蚊傳播。 症狀

感染日本腦炎病毒大部分不會出現明顯症狀,約有小於1%的感染者會出現臨床症狀,最常見的臨床表現是急性腦炎。日本腦炎的致死率約20% ~ 30%,存活病例中,約 30% ~ 50%有神經性或精神性後遺症。

預防方法

預防日本腦炎最好的方式就是施打預防針,另外也要避免在黃昏、黎明等病媒蚊吸血高峰時,在病媒蚊孳生高風險的環境附近活動,如果無法避免,也請穿著淺色長袖衣褲,皮膚裸露處可使用防蚊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