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來耳念珠菌(Candida auris)不斷在國際間擴散,入侵歐美亞洲等20多國,約半數案例都在短短90天內死亡,使全球提高警戒。根據紐約時報(The New York Times)報導,去年一名老人在紐約市的醫院做完腹部手術後,發現遭感染這種新菌種,儘管立即被隔離,卻仍在90天後死亡,且之後該病房每個角落皆遭汙染,使院方大動作消毒。
耳念珠菌是新型抗藥性菌種,台灣近年僅有一例確診為輕症,雖該患者日後痊癒,但民眾們仍不可輕忽。因為抗生素的長期濫用,英國研究指出,到了2050年時,恐將有1,000萬人受抗藥性細菌感染死亡。
什麼是耳念珠菌?
耳念珠菌是一種真菌(Fungus,包含了酵母、黴菌等微生物),最早於2009年在日本發現,它具有多重抗藥性(Multiple drug resistance)能抵抗多種抗真菌藥物,並且需用專門的實驗室技術,才可準確識別,傳統實驗室技術容易辨別錯誤,造成不當管理,便難以控制疫情在醫療環境傳播,目前被美國疾病管制中心(CDC)列入「緊急威脅」的名單。 耳念珠菌的傳播途徑
以目前的數據來說,耳念珠菌可透過接觸受汙染的環境表面或設備,或是人與人接觸等方式傳播,因此經常進出醫療機構的人,需特別注意個人衛生。
感染耳念珠菌後的症狀
耳念珠菌可能會進入血液並擴散至全身,會出現如發燒、疼痛和疲勞等症狀,嚴重的話會引發血液、傷口和耳朵等感染,但一般只從症狀來看是無法判斷的,必須經由檢驗才能確診。此外,雖然在呼吸道和尿液中也可採集到樣本,但目前仍未確認是否會導致肺部或膀胱感染。 感染的高風險族群
根據目前有限的數據資料顯示,感染耳念珠菌的高風險族群,包含手術後恢復期的病人、糖尿病(Diabetes)患者、使用廣效抗生素(Broad-spectrum antibiotic)和抗真菌藥者等,以及住院中免疫力差,或戴有呼吸器、血管留置導管、導尿管等患者。若身體健康、免疫力佳的人,則較不易受該菌威脅。
平時別忘飲食均衡、規律的運動和睡眠作息,才能養出好免疫力,並且盡量少用抗生素,進出公共場所記得勤洗手,保持良好衛生習慣,以減少感染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