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只有被打才算家暴!遇到這些情況,快撥打113阻止家暴悲劇

不是只有被打才算家暴!遇到這些情況,快撥打113阻止家暴悲劇

近期台南傳出一起殺夫命案,一名年約32歲的王姓女子長期遭到丈夫家暴與言語恐嚇,忍無可忍之下趁丈夫熟睡之際,持熱水壺將熱水澆淋於其身上後,並用家中的水果刀將其刺死。

事實上《家庭暴力防治法》自1998年三讀通過以來,至今已施行多年,但家暴的發生次數似乎沒有減少的趨勢,根據衛生福利部保護服務司統計,去年(2021年)經通報的家暴案例就超過18萬件,相當於每分鐘就有2起家暴悲劇,發生在你我身旁,這凸顯出問題的嚴重性,急待社會大眾和政府攜手改善。

所以,別再抱持「清官難斷家務事」、「小孩不打不成器」等觀念,而刻意忽視受害人的求救警訊;你我一念之間的「關心」絕不是雞婆,而是為社會創造可貴的幸福與和諧。

因此,《Hello健康》將於本文逐一介紹家暴相關資訊,包括面對家暴時的應變,以及如何尋求協助。希望讀者們也能發揮自身的影響力,以實際行動去幫助他人。 是不是被打才算家暴?家暴的定義是什麼?

一般在新聞上常看到,家暴受害人大多是受到身體暴力的女性,許多人容易有既定印象,直覺把女性和身體暴力聯想在一起。事實上,家暴絕不僅是身體上的侵害才算數,受害人也絕不只是女性,無論性別、年齡、性傾向、種族、生長背景,任何人都可能遭遇不同形式的家庭暴力。(延伸閱讀:家暴缺乏愛~小孩變成霸凌者的原因

根據《家庭暴力防治法》定義,家庭暴力是指:「家庭成員間發生身體上、精神上、經濟上的騷擾、控制、威脅或其他不法侵害之行為就是家庭暴力。」以下將分別舉例說明身體與精神上的不法侵害: 身體上的不法侵害:簡單來說,新聞常看到夫妻或家人之間打耳光、互咬、掐脖子、拿武器攻擊或毆打,凡是造成對方身體上傷害的行為都列屬。 精神上的不法侵害:這類的家暴行為,包含了言語暴力、心理或情緒暴力,以及性暴力,涵蓋層面廣泛。如果伴侶惱怒時說出「待會就砍你」、「小心揍你小孩」、「殺你全家」等情緒性語言,甚至會摔東西洩憤,這時要盡可能冷靜,別刺激對方,同時小心自身的安全。

不是只有被打才算家暴!遇到這些情況,快撥打113阻止家暴悲劇 我被伴侶打了,但我們沒同居,這樣算家暴嗎?

經過《家庭暴力防治法》新增《防止恐怖情人條款》後,非家庭成員或未同居之親密伴侶,也納入家暴法保護範圍,也就是說,無論異性還是同性伴侶,即使沒有結婚,也沒有同居事實,在交往期間或分手後發生暴力行為,受害人均可受到法律保障、聲請保護令,並尋求相關單位協助與保護。

潛在的施暴伴侶,可能有哪種特質?

致力於家暴服務的美國機構:家庭庇護(Domestic Shelter)曾列出關於潛在施暴伴侶的10項特質如下,但要特別提醒讀者,別因為另一半可能符合1、2項特質,就隨意把他們貼上標籤喔! 會對您施加壓力,催促彼此要進一步發展或要有感情的承諾。 在之前的感情關係裡,有施暴的紀錄。 存在性別刻板印象,以及大男人主義,或者控制慾強烈。(延伸閱讀:看不慣打破常規的女性?不一定只有男性會仇女!公開厭女症常出現的15種特徵) 慣性吃醋,並且佔有慾強,時常把您從親友圈中抽離,還會說服您別去工作。 雙面人的性格,人前為善,人後對您壞脾氣。 常常以生氣來表達情緒。 脾氣惡劣,喜怒無常。 對待動物與小孩沒有同理心。 習慣監視您的行蹤與一舉一動,包括生活開銷。 不尊重您說「不」的權利,或自以為是並觸犯您的底線。 被家暴後,為何受害人總習慣原諒對方?

或許有不少人已注意到,新聞上報導的受害人,往往都是歷經過多次家暴、傷痕累累後,才終於向外界求助。到底為何受害人被家暴後,還能夠屢次原諒加害人呢?

美國心理學家沃克博士(Dr. Lenore Edna Walker),曾提出家暴可能不斷上演的原因,她歸納出暴力循環(The Cycle of Violence)的3個階段:關係緊張期(Tension Building Phase)、暴力期(Violent episode, Acute Explosion),以及蜜月期(Honeymoon Stage)。

在蜜月期階段,加害人可能選擇懺悔、找藉口推卸施暴責任,怪受害人、怪酒精、怪生活壓力等,同時,又藉由送禮物或其他方式討好受害人,讓受害人以為加害人承認錯誤,產生「他不會再犯了」這等錯覺,因此雙方的生活看似回歸平靜,殊不知下一次的家暴地雷,仍埋藏在前方不遠處。 面對家暴,如何因應?

受害人應評估家暴當時的處境,若有危及個人安全之虞,應保護身體的重要部位,並藉機儘速撥打110通報警察。除了報警,關於任何家暴事宜,都可以撥打或傳簡訊通報113保護專線,24小時都有專業人士為您服務。 視自身情況尋求專業人士陪同,或自行去驗傷、診斷並治療。 透過警察機關和相關主管單位,向法院申請保護令。 關於後續搬遷、居住,以及小孩暫時監護等問題,建議尋求社福機構和法律專業人士的協助。 告知可信任的親友,讓他們在您需要幫助時,能使得上力。 重整心態,來面對職場、學校等外界環境。

受家暴後的身心處置? 尋求社工師、心理師,以及精神科醫師等專業人士做心理輔導。 如果小孩目睹暴力現場,或認知到家暴這項事實,也需要幫助他做心理輔導。 別再和加害人同居,找個遠離是非之地。 別逼自己假裝一切都很好,試著和可信任的親友聊聊。 試著面對心裡的傷口,如果覺得太疼,多嘗試運動、冥想或瑜伽,來改善情緒。 若說不出口,不妨寫出來比較痛快。

多一點關愛,少一起家暴!

您是不是很「習慣」聽到隔壁人家打小孩,或和伴侶吵得不可開交,甚至有暴力傾向呢?事實上,曾目睹家暴或受到家暴的小孩,無論任何年齡,都可能衍生後續的心理疾病,性格可能變得暴躁易怒,具攻擊性,甚至會深受「創傷後壓力症候群」(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PTSD)煎熬,影響到學習表現與人際處理能力。

因此,建議大家可以從日常生活的關懷做起,遇到鄰居主動問候,聽聞「小孩呼天喊地的哀號」、「夫妻吵打架,摔碗盤」,或者真實目睹家暴時,不要猶豫立馬打電話報警,救命時刻不等人。若想進一步了解PTSD,歡迎參考我們的專文「4症狀檢測! 你有創傷後壓力症候群嗎?」

【家暴與性侵害防治】請撥打113保護專線免付費,24小時全年無休

【衛生福利部 關懷e起來】線上通報及諮詢家庭暴力、性侵害及兒少保護 https://ecare.mohw.gov.tw/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