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癌為國內婦女發生率第一高的癌症,每年皆有萬名婦女確診,逾兩千名女性死於乳癌,在乳癌中,又以「三陰性乳癌」最為棘手,不僅治療選項少,復發率也高;然而,近年隨著免疫療法的發展,現在已有新藥物可改善三陰性乳癌的治療困境。《Hello健康》帶您了解三陰性乳癌的特色、症狀及治療方法。
三陰性乳癌是什麼?
三陰性乳癌(Triple-negative breast cancer,簡稱TNBC)指下列3種荷爾蒙受體都呈現陰性的乳癌,佔乳癌總體比例約15%:
雌激素受體(ER) 黃體素受體(PR) 第2型人類上皮細胞生長素接受體(HER2)
因為缺乏這些受體,過往患者都只能透過化療治療,因為乳癌病患常用的「荷爾蒙療法」及標靶治療,都是透過上述3種受體來發揮抑制、殺除癌細胞的作用;然而,由於三陰性乳癌具有高度的基因變異性,復發率、轉移率高,所以多數化療患者的預後都不理想。
三陰性乳癌的特色
容易發生於40歲以下的女性病患(一般乳癌發生的高峰期為45~69歲) 癌細胞分化速度快,腫瘤會在短時間內成長與轉移,屬於高惡性度 較容易轉移至腦部與淋巴結,死亡率高
三陰性乳癌的危險族群 有BRCA基因變異者:BRCA基因與乳癌關聯密切,而BRCA基因可以分為BRCA1、BRCA2,三陰性乳癌以BRCA1的基因變異為多數。 40歲以下女性 有乳癌家族病史 單側乳房有乳癌病史
三陰性乳癌有哪些症狀?
乳房出現腫塊 乳頭糜爛 乳房呈現凹陷狀 腋下淋巴結腫大
除了上述乳癌常見症狀之外,三陰性乳癌還容易發生肺、肝及腦轉移,導致胸悶、胸痛、呼吸困難及頭暈等症狀。 如何治療三陰性乳癌?新藥提升預後
在治療選項受限的情況下,三陰性乳癌近年的治療方法多為化療合併手術治療,先透過化療縮小腫瘤,再把腫瘤切除,術後再持續進行化療,以根除癌細胞、降低復發率。
三陰性乳癌的化療分兩種: 術前輔助性:適用於晚期乳癌(第3A期、第3B期)、腫瘤大於2公分以上,若術前的化療效果不佳,則預後也會變差。 術後輔助性:已經動過手術後的患者,會再利用化療藥物加以輔助。
無論是術前輔助性或是術後輔助性,一般考慮使用的藥物有小紅莓,如阿黴素(Doxorubicin),或合併紫杉醇類藥物,如剋癌易注射劑(Docetacel)。至於發生轉移或是有復發的三陰性乳癌,則會考慮使用鉑金類的藥物,例如克鉑定(Carboplatin)。 新免疫療法
針對三陰性乳癌,國內於2019年已核准使用免疫檢查點抑制劑(簡稱免疫治療藥物);經臨床研究證實,相較於單純接受化療,已發生轉移之病患若同步使用免疫治療,對於PD-L1染色(癌細胞蛋白的表現量)>1%的族群,2年存活率可從37%提升至54%,且其治療效果在疾病惡化後停藥,仍可持續發揮作用,使病情獲得控制,有助於改善病患的預後與生活品質,延長存活年數。
免疫治療藥物是什麼?
人體的免疫系統本來就具有對抗癌細胞的能力,其中又以T細胞為主要攻擊角色。近年科學界發現,癌細胞上有一種蛋白質(PD-L1),會與T細胞上的接受體(PD-1)產生作用,啟動T細胞的自我抑制反應;此種反應原本是防止免疫反應太強,傷害人體正常細胞的保護機制,但卻成為癌細胞迴避攻擊的方法。
近年醫學界積極發展的免疫治療藥物「免疫檢查點抑制劑」,即是利用「抗PD-L1」的抗體,阻斷癌細胞PD-L1蛋白質與T細胞PD-1接受體的結合,使T細胞再次啟動攻擊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