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有異位性皮膚炎可以治好嗎?異位性皮膚炎原因、症狀及治療詳解

寶寶有異位性皮膚炎可以治好嗎?異位性皮膚炎原因、症狀及治療詳解

不少人認為異位性皮膚炎屬於兒童疾病,只有寶寶才有,但其實有1/4的人成年之後才會發病。有別於過敏、氣喘這類有著明確致病原因的疾病,異位性皮膚炎因為原因不明,難以控制和預防,治療起來相對棘手,許多人終其一生都受到異位性皮膚炎的「乾癢」所苦。

到底異位性皮膚炎是否能治癒?異位性皮膚炎真的沒有致病原因嗎?讓《Hello健康》從異位性皮膚炎的名稱由來、原因、症狀及治療等各層面,為你深入介紹這個疾病。 異位性皮膚炎介紹

異位性皮膚炎(Atopic dermatitis),又稱異位性濕疹、嬰兒濕疹、過敏性濕疹,是一種反覆發作、慢性發炎的皮膚疾病,通常在兒童時期發病。

異位性皮膚炎的名稱由來?

異位性皮膚炎的「異位性(Atopic)」一詞(注意不是異味哦!),源自於希臘文Atopy,字面本身的意思為錯置(Wrongly placed)。

異位性皮膚炎患者會受特定過敏原刺激免疫系統,而產生皮膚發炎、紅腫、脫屑等過敏反應。(延伸閱讀:過敏原檢測有用嗎?測越多越好?檢測過敏原前先看這篇

關於異位性皮膚炎你該知道的重要數據

在台灣,異位性皮膚炎的盛行率約4.1~6.7%,其中約半數患者在嬰兒時期便出現症狀,有3成病童會於1~5歲間發病,並有50~80%患者合併有異位性體質(如過敏性鼻炎、氣喘)。 全球罹患異位性皮膚炎者約有10%,嬰幼兒患者佔3~5%,其中1歲之前發病者有60%、5歲之前發病者佔90%,而男孩的發病年齡通常早於女孩。 全球約有7.88%的過敏及氣喘兒童患有異位性皮膚炎,並有1/4的異位性皮膚炎患者於成年後才出現症狀。

為什麼會得異位性皮膚炎?

異位性皮膚炎的病因機轉有多重因素,無法以單一因素來解釋,但目前多數研究皆將主要致病原因歸咎於免疫功能異常,而其成因則包括遺傳、環境或其他因素。

遺傳是罹患異位性皮膚炎的主因之一,若父母皆有異位性皮膚炎,小孩有81%機率有異位性皮膚炎,若父母僅有1位有異位性皮膚炎,罹患機率則為59%。

其它異位性皮膚炎危險因子包括:

居住於市區 住在紫外線曝曬不足或氣候乾燥的地區 典型西式飲食(飲食中含有大量糖分及多元不飽和脂肪酸) 5歲前反覆使用抗生素 壓力或情緒變化大 食物過敏 汗水

寶寶有異位性皮膚炎可以治好嗎?異位性皮膚炎原因、症狀及治療詳解

由於異位性皮膚炎患者的皮膚異常敏感,因此患者容易受外在環境的突然變化,或吸入過敏原而發病,如: 空氣變化(如空氣突然變冷、變熱或乾燥) 接觸過敏性或刺激性物質(如動物皮毛、地毯、尼龍或肥皂等) 吸入過敏原(如花粉、動物毛屑及塵蟎等) 吸菸 異位性皮膚炎的症狀

「癢」和「乾」是異位性皮膚炎的主要特色,其初期症狀包括紅斑、丘疹、劇癢,並由於長期搔抓、揉擦而導致續發性病變,如破皮、脫屑、潰爛,以及各類色素沉澱與皮膚增厚苔癬化。

東方人常因此出現魚鱗癬(Ichthyosis),並伴隨手掌指紋加深及毛囊角化症(Keratosis pilaris)。此外,上唇或口角發炎也是異位性皮膚炎患者的特點。

異位性皮膚炎的病灶型態與分佈會隨著年齡而改變,在臨床上可分為3期: 1. 嬰兒期(2個月大~2歲)

嬰兒異位性皮膚炎症狀通常從2個月大開始顯現,但也可能早自2~3星期大即發病。病灶最常由前額、臉頰和頭皮開始,延伸到頸部、軀幹及四肢伸側。

尿布包裹的區域由於常與尿液接觸,皮膚濕度足夠,且有尿布保護搔抓不到,因此通常不會有症狀,其他可能患病的部位則包括耳朵、手和拇指。

由於患部不斷滲出組織液或結痂,經常處於潮濕狀態,嬰兒通常會因乾癢不適,而長期煩躁不安、哭鬧、徹夜難眠。(延伸閱讀:寶寶哭不停怎麼辦?判斷嬰兒哭鬧原因及6招安撫入睡)

寶寶有異位性皮膚炎可以治好嗎?異位性皮膚炎原因、症狀及治療詳解

2. 兒童期(2歲~12歲)

此期病灶主要分佈在四肢屈側,特別是膝後窩、前肘窩、手腕、足踝、頸子、眼瞼、背部、臀部及大腿。

患童嘴唇或口腔周圍的皮膚經常處於乾裂、脫屑的狀態,並因此形成溝紋。典型症狀為皮膚乾裂、斑丘疹,以及由劇癢搔抓所引起的皮膚潰爛、色素沉澱及增厚的苔癬樣皮膚。 3. 青春期及成人(12歲之後)

此期病患的皮膚通常處於乾燥且敏感的狀態,並經常會發癢及出現苔癬化,分佈範圍包括四肢屈側、頸部、口腔周圍及上部軀幹,約30%患者的病灶由上肢開始出現,但部分患者僅手部有病灶浮現。

寶寶有異位性皮膚炎可以治好嗎?異位性皮膚炎原因、症狀及治療詳解 異位性皮膚炎治療

由於異位性皮膚炎會反覆發作,因此持續控制病情、減少誘發因子及改善皮膚情況便是異位性皮膚炎的治療重點。

讀者們可依據前述年齡階段及症狀嚴重度,瞭解自身或寶寶的病況,並與您的醫生討論合適的治療方法,同時避免前述各項危險因子。

台灣皮膚科醫學會將異位性皮膚炎治療分為3個階段,各階段治療方法及使用藥物如下: 第1線治療 潤膚劑:屬於輔助腳色,用於促進角質含水量及減緩水分蒸發。 局部皮質類固醇:主要治療藥物,作用為消炎及長期控制病情,若輔以潤膚劑做維持治療,可顯著降低復發風險,效果長達20週。(推薦閱讀:類固醇藥膏強度分7級,皮膚癢該擦哪款?超詳細類固醇藥膏選用指南!) 抗組織胺:同為主要治療藥物,可改善皮膚炎搔癢症狀,副作用雖低,但療效較類固醇弱。 治療性的病患衛教:由於異位性皮膚炎需要透過專科、跨領域的整合照護方式,因此病患需瞭解完整衛教資訊。

第2線治療 局部調磷酸酶抑制劑:具有抗發炎和免疫調節的作用,長期使用可預防、延遲及減少1年內的疾病復發。 短期高劑量全身性皮質類固醇:主要針對,適用於緩解中、重度異位性皮膚炎的急性發作,,通常僅施用於成年病患。 光照療法:藉由照射設備所發出的紫外線,以達到免疫抑制、抗發炎和止癢的作用。 局部和全身性抗生素:透過抗生素減少由金黃色葡萄球菌、鏈球菌及其他病毒所引起的續發性皮膚感染。 第3線治療 全身性免疫調節劑:適用於重度或難治型病患,因其藥效與副作用皆高,通常僅做短期使用。 抗菌劑:透過浸泡漂白水浴、鹽浴,或使用抗菌紡織品,以達到減少接觸細菌、避免感染惡化的目的。 替代療法:以中醫、心理治療等其他療法輔以第1、2線治療。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