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波拉病毒無藥醫!5方法了解可預防

伊波拉病毒無藥醫!5方法了解可預防

您知道伊波拉病毒疾病(Ebola Virus Disease,簡稱EVD)嗎?這個致死率高達90%的危險病毒,多集中在西非周邊的國家,至今仍持續地發生。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的統計,非洲中部剛果民主共和國(Democratic Republic of the Congo)於2018年,共有33起伊波拉病毒死亡案例(死亡率61%)。對此,《國家地理頻道》更將1980年發生在美國的伊波拉事件改編成影集,現在就帶您來了解伊波拉病毒的5個真相!

1. 伊波拉病毒攻擊免疫系統和器官

伊波拉病毒也被稱為伊波拉出血熱(Ebola hemorrhagic fever),因為當它侵入人體裡,就會殺死細胞並攻擊身體的免疫系統和器官,隨著細胞的凝血能力下降,就會出現嚴重出血的症狀。伊波拉病毒的潛伏期是2~21天,在這之前都不會有傳染給他人的危險,但若症狀開始出現,患者就要注意了,前期症狀包括感冒、發燒、疲倦、肌肉痠痛、頭痛、喉嚨痛;後期則會有嘔吐、腹瀉、皮疹、腎和肝疾病徵兆、無故瘀血。 2. 天然宿主是狐蝠經動物傳染給人

美國疾病管制與預防中心(CDC)資料顯示,伊波拉病毒有6種已發現的屬類,但只有4種會傳染給人,而我們熟知的伊波拉病毒,其實指的就是薩伊伊波拉病毒種(Zaire ebolavirus),其名字因應發生在靠近伊波拉河的村莊而命名。

目前仍不清楚伊波拉病毒的來源,但科學家們推斷它是一種動物傳染病,而大蝙蝠科的狐蝠類,被認為是其天然宿主,病毒經由狐蝠傳播給其他動物,再傳染給人類。 3. 經體液傳播包含餵母乳和性行為

當人接觸到被伊波拉病毒感染之動物的血或體液,包含打獵和準備受感染動物的料理,病毒即會從傷口或黏膜侵入人體內,這就是「溢出物感染」(Spillover event)現象。但其實,真正可怕的是人與人之間的感染,因為病毒能從被感染者的體液進行傳播,包括血液、母乳、口水、嘔吐及排泄物,甚至連性行為和埋葬儀式,也都會提高感染的風險。

負責照顧伊波拉病人的醫護人員更要謹慎,記得要先穿好醫療手套,在救人要緊的當下,也要切記做好安全防範的步驟。

4. 至今無藥可醫但疫苗可降低發作

雖然至今並無藥物能治療伊波拉病毒,但有實驗疫苗(rVSV-ZEBOV)已證實能幫助降低伊波拉病毒的發作,現階段也已應用在剛果民主共和國的伊波拉疫情。針對伊波拉病毒病人,醫院能給予基本的醫療輔助,確保身體的含氧量、水分、血壓都處於正常狀態,其生存率還是仰賴自身的免疫能力,愈早接受治療,康復機率就愈高。 5. 勤洗手且離開疫區後自行隔離21天

為避免感染伊波拉病毒,最好的方式就是別去受到感染的疫區,若您不幸處在疫區中,要避免接觸感染源的體液和身體,包括不要直接碰觸動物和它的肉,尤其像蝙蝠和人猿類。

此外,謹記要勤洗手,當您在料理動物的肉、到醫院探病時,也務必要戴手套,以防病毒感染。當您離開疫區後,建議先與他人隔離21天,觀察自己身體的狀況是否出現感染的症狀,有任何不舒服請盡速就醫。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