顱內出血:症狀、原因、診斷、治療

顱內出血:症狀、原因、診斷、治療

顱內出血定義

顱內出血(Intracranial hematoma)是指頭骨內有血液蓄積,血塊可能累積在大腦組織內或頭骨底下,壓迫腦部,並可能導致生命危險。顱內出血可分為以下分成2種:

硬腦膜上出血(Epidural hematomas):指血腫位於顱骨與硬腦膜(大腦外最外層的腦膜)之間。 硬腦膜下出血(Subdural hematomas):指血腫位於硬腦膜與腦組織之間。

顱內出血症狀

頭部創傷後,患者可能當下感覺並無大礙,此種感覺會持續一段時間,稱為「清醒期」,但隨著腦壓增加,有些腦傷徵兆或症狀會隨之出現,時間可能會在受創當下或數週以後發生: 頭痛加劇 嗜睡或昏睡 眩暈 意識不清或逐漸喪失意識 雙眼瞳孔大小不一 口齒不清 癲癇發作 昏迷

顱內出血:症狀、原因、診斷、治療

若患者有持續性頭痛、癲癇發作、視力模糊或口齒不清等症狀,請請盡速就醫,以免延誤治療時機,甚至危及生命。 顱內出血原因

硬腦膜下出血的原因

硬腦膜下出血通常是因為血管出血,可能是硬腦膜下與腦皮質之間的橋靜脈或動脈出血所致,而大部分患者常因嚴重頭部創傷而引發此症,因此危險度較高,其徵兆與症狀通常立即出現,但也有可能在頭部創傷後的數天或數週後才出現。

如果是較不嚴重的頭部創傷,這類的硬腦膜下出血會導致慢性出血,因此症狀會數週甚至數月後才出現,患者可能會連頭部受過傷都沒印象,尤其當患者正在接受抗凝血治療,則硬腦膜下出血的症狀會更難以察覺。

硬腦膜上出血的原因

硬腦膜上出血是指腦膜與顱骨之間的動脈或大靜脈(靜脈竇)出血,最常見的原因是因為外傷而造成頭骨裂開與內側腦膜血管撕裂。

腦實質性出血的原因

這類型也就是俗稱的腦出血(Intracerebral hematoma),即腦部組織出血,原因很多,包含創傷、動脈瘤破裂、腦動靜脈血管畸形(Vascular malformation)、高血壓和腦瘤,也有可能是因為疾病導致血管自發性破裂,使血液滲入腦部。

顱內出血:症狀、原因、診斷、治療 危險因子

車禍、跌倒、被襲擊或運動傷害所造成的頭部創傷,是引發顱內出血最常見的原因,即使是輕微的頭部創傷;沒有明顯的開放性傷口、瘀青或其他傷勢,也可能已造成未被發現的顱內出血。

另外,高齡者、酗酒者,以及每天服用阿斯匹靈(Aspirin)或抗凝血藥物者,則較容易發生硬腦膜下出血。 診斷與治療

顱內出血如何診斷

慢性硬腦膜下出血(Chronic subdural hematomas)的診斷較困難,因為腦傷跟出現症狀之間的時間可能相隔較長,如果老人有記憶力衰退跟嗜睡等症狀逐漸出現,也很可能被誤診為失智症。醫師通常會使用電腦斷層掃描檢查患者有無硬腦膜下出血情形,不過使用核磁共振造影則更有助於判斷慢性硬腦膜下出血症狀。

如果顱內出血輕微且無症狀,則無需去除血腫,但如果出現症狀或病情在腦傷數天或數週後惡化,醫師就可能需要觀察患者神經學方面的變化並追蹤腦壓,進行多次頭部電腦斷層掃描檢查。

顱內出血:症狀、原因、診斷、治療 藥物

若正在服用抗凝血藥物,例如華法林(Warfarin),那患者可能需要暫時停藥,或服用其他藥物來逆轉抗凝血藥物的效果,以降低進一步出血的風險。 手術

顱內出血的治療經常必須搭配手術,手術的類型也依顱內出血的類型而異: 手術引流:如果可以確認血腫位置且凝血不多,醫師可以在顱骨開一個小洞,使用引流器吸除血腫。 顱骨切開術:大量的顱內出血可能需進行開顱手術,以移除血腫。 術後恢復

顱內出血的復原期可能需要很長的時間,而且可能無法完全復原。黃金恢復期是腦部受傷後3個月內,愈往後恢復情形愈差,若在治療後仍有神經相關問題,患者可能會需要接受職能治療或復健。

生活注意事項

以下是關於顱內出血的生活調整: 夜間睡眠要充足,白天感覺疲累即應休息。 覺得身體狀況較佳時,再開始回覆正常活動。 請先諮詢醫師後再開車、參與運動、騎腳踏車或操作重型機具,因為腦部受傷反應會變慢。 遵循醫囑用藥。 在完全康復前,勿飲酒,因為酒精可能會阻礙腦傷復原,而且飲酒過量可能會增加二度腦出血的機率。 寫下讓您容易忘記的事。

若還有其他疑慮,請諮詢醫師以了解更詳細的資訊。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