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糖會使癌症惡化?破解7個常見癌症迷思

吃糖會使癌症惡化?破解7個常見癌症迷思

關於癌症的迷思千奇百怪,尤其要小心網路謠言,因為未經查證的資訊傳遞往往會帶給民眾不必要的恐慌,甚至會影響患者及其家屬做出正確的治療判斷。以下列出七個常見的癌症迷思,Hello健康邀請你一起破解這些錯誤的癌症觀念,若對疾病有任何疑慮,請向專業醫師洽詢了解。

迷思1:癌症是否為無藥可救?

並非如此。

根據美國國家癌症研究所(National Cancer Institute,以下簡稱 NCI)的資料,所有癌症的五年存活率現況是 67%,而有的癌症存活率已達 90%,且在持續進步當中,包括像乳癌(Breast cancer )、攝護腺癌(Prostate cancer ),以及甲狀腺癌(Thyroid cancer )。

癌症患者的生存時間長短以及是否會死於疾病取決於許多因素,包括癌症是緩慢還是快速增長、癌症在體內的擴散程度、是否有有效的治療方法、人的整體健康等。因此及早做身體檢查和癌症篩檢非常重要,能夠提高治療的成功率。 吃糖會使癌症惡化?破解7個常見癌症迷思(癌症是國人十大死因之首!了解如何預防很重要:5 分鐘 1 人罹癌!這11招預防癌症) 迷思2:癌症是否會傳染?

基本上不會。

根據 NCI 的資料,一般而言,癌症不是一種容易在人與人之間傳播的傳染性疾病。癌症可以從一個人擴散到另一個人的少數情況,通常只會發生在器官或組織移植的人身上,但其風險極低,每10,000 例器官移植中,約僅有兩例會患有癌症。當然,醫師會避免使用有癌症病史捐贈者的器官或組織,所以家人朋友無須擔心接觸癌症患者,愈是在這個時候,他們才需要你的關心和陪伴。

不過,近日國外醫學期刊《Cancer Cell》刊發研究論文卻稱癌細胞具有傳染性。此研究發現,體外經過外泌體轉化的正常細胞可以在小鼠體內產生腫瘤,使乳腺癌外泌體導致正常細胞變成腫瘤細胞。但有專家也指出,該研究屬體外基礎研究,離臨床運用還有一段距離。

目前,癌症僅能通過病毒傳染誘發身邊人的癌症,像是人類乳突病毒和幽門螺旋桿菌,直接的癌細胞傳染還未被證實。並且,有正常免疫力的人,即使接觸一定數量的癌細胞,也不會得癌症,但如果是免疫缺陷者,則另當別論。(同場加映:揭HPV病毒3大真相!孕婦小孩也要當心) 迷思 3:癌症是否會遺傳?

會,但只佔罹癌原因的一小部分。

NCI 指出,家族中的遺傳性基因突變只佔觸發癌症的 5~10%,其餘的 90~95% 乃因自然老化和環境因素的基因突變所致,像是抽菸、輻射、病毒、糖尿病(Diabetes)、肥胖症(Obesity)、飲食及運動習慣等等,這類癌症屬於「非遺傳性癌症」,或稱「自發性癌症」。即便家族中無癌症患者,也不代表會免於癌症風險。(同場加映:1年200萬人罹肺癌!致癌原因不只抽菸)

迷思 4:手機電磁波是否會致癌?

手機電磁波(射頻輻射)在世界衛生組織(WHO)分類下,屬於2b類致癌物,對人體的致癌性較低。盡管如此,相關研究仍在持續,雖然不能排除其致癌風險,但可以比起抽菸等行為還是低上許多。

此外,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NIH)監督的國家毒理學計劃(National Toxicology Program)研究發現,暴露於手機發送無線電磁波的公老鼠,比未暴露的老鼠,更容易出現腦部神經膠質瘤和心臟三叉神經鞘瘤。至於能否將此研究結果推論在人類身上,仍有待討論。但有鑒於現今社會手機使用的普遍度,即使實驗指出手機輻射的罹病率僅非常微小,它依然值得重視。(男性請注意!比起致癌,手機輻射更可能影響精子健康:手機別再放口袋!小心輻射讓您變空包彈) 迷思 5:染髮劑是否會提高癌症風險?

目前仍無足夠科學根據能證實染髮劑會提高癌症風險,但對美髮業者來說,因其工作需要頻繁接觸染髮劑及其他化學產品,可能會提高膀胱癌(Bladder cancer )的風險。

現代染髮劑分為永久性(或氧化性)、半永久性和臨時性。永久染髮劑約佔目前市場上產品的 80%,由無色染料 「中間體」(化學物質稱為芳香胺)和染料「偶合劑」組成。而在過氧化氫的存在下,中間體和偶合劑彼此反應形成顏料分子,使用較高濃度的中間體會形成較深的顏色;半永久和臨時染髮劑是非氧化性的,其中包括直接染髮的彩色化合物。

染髮產品中使用了 5,000 多種不同的化學物質,其中一些對動物具有致癌性。由於使用染髮劑的人很多,因此科學家仍在釐清染髮產品中化學物質暴露的安全性,尤其針對人類癌症的風險做探討。 迷思 6:糖分會加速癌細胞成長?

需要更多研究證明。但過度攝取糖分所導致的肥胖或糖尿病,的確會提高癌症發生機率。

根據美國梅約診所(Mayo Clinic)的資料,增加糖分的攝取不會加速癌細胞成長,減少糖分也不會緩化其成長,或甚至使癌細胞收縮和消失,但要了解飲食中的糖分和癌症的關係,還需要更多的研究做探討。

不過要特別注意的是,高糖飲食會間接造成體重增加、肥胖症、糖尿病,以及提高癌症風險。此外,《新英格蘭醫學雜誌》的一篇研究內容提到,1930 年代的有許多鼠類研究,發現老鼠在沒有營養不良的狀況下,如果限制熱量攝取(降低血糖),能夠延長它們的平均壽命,助延緩老化與病變。而此概念源自於奧托.瓦爾堡(Otto Warburg)的瓦式效應 。 迷思 7:癌症手術和生檢是否會使癌細胞擴散?

手術、生檢(切片檢查)、放射線治療與化療等行為,的確有可能加速癌細胞生長與擴散,但其機率非常低,特別是在手術後腫瘤沒拿乾淨的情況。但即便如此,這些行為也有其施行的必要性。專業醫師會遵照嚴謹的步驟和程序,並於不同的身體部位換新的手術器材,以確保癌細胞的擴散降至最低。

預防乳癌從預約開始!20歲開始預約乳房檢查

預防乳癌從預約開始!20歲開始預約乳房檢查

醫院乳房檢查,又稱臨床乳房檢查,是指由專業醫療人員進行的物理性乳房檢查,目的是觀察乳房是否有顯示任何異常跡象,對早期乳癌的發現很重要。如果你還沒去醫院進行過乳房檢查,以下資訊可以幫助你了解該受檢的時間,以及檢查時可預期的事項。

該進行醫院乳房檢查的原因

雖然大部分的乳房腫塊都可以透過自我觸診發現,但由專業醫療人員進行的檢查,能幫助女性進一步發現異常徵兆,例如乳癌、乳腺炎(Mastitis)、乳房纖維腺瘤(Fibroadenoma)等其他需要治療的乳房疾病。(延伸閱讀:胸部硬塊不一定是乳癌!乳癌的前兆、症狀、診斷) 適合和應該約診的時間

安排醫院乳房檢查的最佳時機,是月經過後的一至兩週。經期時不建議安排,因為乳房可能會脹痛,造成檢查過程不適。一般建議女性年滿20歲後,每一到三年都要去醫院做一次乳房檢查;當 40 歲以後,則應每年進行。除此之外,若有以下狀況,請主動提前約診:

自我觸診發現乳房有腫塊。(推薦閱讀:乳房自我檢查5步驟!7+7種乳房正常與異常變化) 乳房或乳頭外觀改變,或乳頭有分泌物。 近期乳頭開始凹陷,若天生即如此則不必擔心。 非月經週期時,單側或雙側乳房會疼痛。 曾做過乳房植入物手術(隆乳)。 曾做過乳房組織切片。 有乳癌家族病史。

醫院乳房檢查的流程

除非經期或發育期乳房腫脹,不然在醫院檢查乳房的過程不會不舒服,也不具任何危險性,請不用擔心。以下是進行醫院乳房檢查時,你可能會經歷的過程: 在接受乳房檢查前,醫療人員會先進行問診,包含月經週期及是否曾經懷孕等,然後請你脫去上半身的衣物。 醫療人員會先檢查乳房的外觀,觀察它們的大小、形狀,並要求你做一些特定的動作,以協助醫師比對兩邊的乳房。例如躺平後將手臂置於腦後、把手臂高舉過頭、插腰,或讓手自然下垂。 醫師也會檢查乳房皮膚是否有任何紅疹、凹陷等異常現象,並擠壓乳頭,看是否會有液體滲出。若乳頭有分泌物,醫療人員會將其採樣送檢。 檢查結束後,醫療人員會指導你未來如何在家進行自我乳房檢查,你也可以當場練習。

預防乳癌從預約開始!20歲開始預約乳房檢查

乳房自我檢查3階段 階段一:淋浴前

1. 站在鏡子前先舉起雙臂,且高於頭頂,將兩手壓在頭後。

2. 再將雙手放下,放在腰上,重複以上動作。

3. 觀察乳房和乳頭的大小和形狀是否改變,及皮膚是否有皺褶、凹陷或乳頭是否有分泌物。 階段二:淋浴時

1. 為了易於檢查乳房,請先在乳房的四周抹上肥皂。

2. 右手枕在腦後,左手食指、中指、無名指伸直併攏,藉由指腹的觸覺以順時鐘方向螺旋檢查。

3. 由外向乳頭方向仔細輕壓乳房的每一個部分,感覺是否有硬塊。

4. 再用拇指及食指輕輕擠壓乳頭,觀察是否有任何滲出液,並用拇指及食指輕輕夾起乳頭,檢查乳頭下及其周圍有無腫塊。

5.  最後,用右手檢查左乳房,重複上述動作。 階段三:淋浴後

1. 躺下以小枕頭或摺疊浴巾墊於右肩下,將右手放在頭上,使用左手檢查右乳房。

2. 由外往內輕壓乳房,用環狀方式檢查整個右乳房,包括腋窩及右乳頭。

3. 最後,再用右手檢查左乳房,重複以上步驟。

什麼是大腸癌?認識大腸癌原因、症狀、分期、治療

什麼是大腸癌?認識大腸癌原因、症狀、分期、治療

我們常說的大腸癌或大腸直腸癌其實是一種統稱,一般醫學上稱為結腸直腸癌(Colorectal Cancer),因為其實大腸癌泛指結腸癌(Colon Cancer)與直腸癌(Rectal Cancer)2種,但因為直腸癌與結腸癌有許多共同特徵,所以才習慣統稱為大腸癌。

大腸癌通常都是從原本無害的良性「息肉」(Polyp),或稱腺瘤性息肉(Adenomatous Polyps)癌變而造成的。想要多了解大腸癌的症狀與治療,就讓《Hello健康》帶你一起了解。 大腸的構造

大腸屬消化系統的最後部分,由盲腸、結腸及直腸組成,在腹腔內彎曲成一個「ㄇ」字型,上接小腸,下接肛門。依起始部位為升結腸、橫結腸、降結腸、乙狀結腸、直腸。另外,直腸是位在大腸與肛門之間的一小段腸道,因為其功能、位置以及構造,手術不易徹底清除癌變部位,復發率高,術後照顧也較為複雜。

什麼是大腸癌?認識大腸癌原因、症狀、分期、治療 大腸癌的分期與分類

大腸癌分期

大腸癌的分期依循腫瘤、淋巴結及轉移分期系統(TNM Staging System)的分類,「T」指腫瘤的大小,以及它侵入大腸和直腸的狀況;「N」指癌細胞擴散到淋巴結的程度;「M」為癌細胞轉移的狀況,大腸癌共可分成5個分期: 分期0 分期1 分期2 分期3 分期4

(推薦閱讀:大腸癌:分期與復發) 大腸癌分類

1. 按照其部位分類:

結腸癌 直腸癌 大腸直腸癌

2. 按細胞組織分類: 腺癌(Adenocarcinoma) 大腸直腸淋巴癌(Colorectal Lymphoma) 類癌瘤(Carcinoid tumor) 胃腸道間質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 大腸癌症狀

大腸癌早期並無可觀察的症狀,但症狀會隨著癌細胞的大小,以及生長的身體部位而有所不同。以下列出需要留意的大腸癌症狀,如有任何疑問請諮詢專業醫師。 腹部疼痛、腫脹或痙攣、排便不順 排便時覺得脹氣,或直腸有奇怪的觸感 直腸或肛門疼痛、其部位有硬塊 腹瀉和便祕輪流發生 糞便呈黑色或深色、帶血紅色、貧血 腸阻塞 體重突然減輕 身體無力、異常疲勞 沒食慾 噁心、嘔吐 黃疸

(推薦閱讀:大腸癌症狀與種類:早期症狀不明顯、注意大腸癌5前兆) 什麼時候該求助醫師?

原則上,只要症狀持續且困擾著你,就該去看醫師了,若家族有大腸癌病史更要注意。大腸癌雖常見於50歲以上的男性族群,但其實它可發生在任何年齡,並不分性別,加上大腸息肉起初可能不易察覺,建議要固定做大腸鏡檢查,在息肉轉為癌細胞前,就先將它移除。(延伸閱讀:50歲以下也要當心?9個常見的大腸癌迷思) 大腸癌原因與風險

大腸癌發生的確切原因仍不明,但一般主要認為是因大腸息肉發生變異,最後癌細胞持續繁殖導致大腸癌。以下是一些大腸癌的危險因子: 50歲以上 家族史 曾罹患大腸癌 糖尿病 接受腹部放射治療的患者 飲食不正常 體重過重 過量飲酒、抽菸 無規律運動習慣 什麼是大腸癌?認識大腸癌原因、症狀、分期、治療體型肥胖、無運動習慣,且飲食不正常者罹患大腸癌的機率相對高。 大腸癌治療與診斷

由於大腸癌不一定會出現症狀,所以及早做診斷和檢查很重要,而按照其癌細胞病況,醫師會給予不同的檢測方法。以下列出3種診斷類別: 1. 身體機能與全身健康檢測 身體檢查 血液檢查 肝功能試驗(Liver Function Test,簡稱 LFT) 糞便潛血試驗(Immunochemical Fecal Occult Blood Test,簡稱 iFOBT) 2. 癌細胞檢測 腸道準備,或稱清腸 生檢 大腸鏡檢查 直腸鏡檢查 軟式乙狀結腸鏡檢查 大腸電腦斷層掃描(Computed Tomography Colonography)

3. 癌細胞擴散程度的檢測 電腦斷層掃描(Computed Tomography Scan,簡稱 CT scan) 核磁共振造影(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簡稱 MRI) X光攝影 超音波檢查 全身正子掃描(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簡稱 PET Scan) 正子電腦掃描(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computed Tomography,簡稱 PET/CT Scan) 分子檢驗

什麼是大腸癌?認識大腸癌原因、症狀、分期、治療 大腸癌治療

治療大腸癌的方法得視癌細胞的程度等級,以及生長的身體部位而定,但通常會需要進行手術,在無可治療的情況下,則會幫助病人改善症狀,以下一一列出: 手術 化學治療 放射治療 標靶治療 免疫療法 安寧緩和療護(推薦閱讀:不是放棄治療!剖析緩和與安寧照護的真相)

大腸直腸癌的5年存活率與復發率

所謂5年存活率,亦是醫師用作預估病人病況的參考指標,每個病例都不同,要考量的因素還有癌細胞的基因活動,以及病人的治療狀況。以下是癌細胞復發的3個可能性: 原位性腫瘤 局部轉移腫瘤 遠處轉移腫瘤

(推薦閱讀:大腸癌末期沒法救嗎?剖析轉移症狀與治療

平均五年存活率:

大腸癌的5年存活率,一般來說在手術治療後若未發生轉移,存活率都很高。治療後若有復發或轉移通常都發生於前2年內,超過5年之後復發的機會就減少很多: 第一期:90%以上 第二期:60%~70% 第三期:30%~40% 第四期:5%以下 面對大腸癌的建議

以下這些方法可以幫助改善大腸癌: 盡量蒐集、了解病情相關知識,以掌握自己的療程進展。盡量詢問醫師關於癌症的發展狀況,以及療程選擇的優缺點。 和親友保持聯繫,並維持良好的關係,身邊有人支持、協助,療程就比較不會那麼辛苦。有時諮詢心理師,也會很有幫助。

更多大腸癌資訊請前往大腸癌專區,如果有進一步的問題請務必諮詢醫師,才能找到最適合的治療方法。

家人罹癌怎麼辦?照顧癌症患者這樣做

家人罹癌怎麼辦?照顧癌症患者這樣做

當一個人被診斷患有癌症,不只患者自己,其家人往往也會受到影響,而若和家人的溝通、生活安排處理不好,亦可能會讓人倍感壓力和焦慮,變得愈來愈沮喪。為避免這樣的情況發生,患者和家人都有責任做好迎戰癌症的準備,讓患者在抗癌旅途中,擁有親友的支持與希望,本文將探討家庭在癌症照顧要扮演的關鍵角色。(了解癌症如何診斷:癌症診斷的目的與方法)

癌症對患者的影響

被診斷出癌症的患者,意味著必須接受一連串的治療,不論是哪一種治療方法,無可避免都會對其身體和生活產生或多或少的影響。有的治療會帶來暫時性的外觀變化,像是掉髮、手術傷疤、紅疹、皮膚燒灼痕跡等,有的則是永久性的影響,包括走路不平衡、行動能力遲緩、視線無法集中、記憶力變差、暴瘦或暴肥等。

此外,患者情緒也容易在治療過程中,受到牽動而感到傷心或生氣。同時,一連串的癌症治療或許還會降低人的性慾,並改變其性生活,進而影響伴侶之間的關係。

癌症患者還可能有以下情緒變化:

情緒不穩 失去控制感 悲傷、悲痛 焦慮 無助 害怕 恐懼 挫折 罪惡 孤獨感

家人罹癌怎麼辦?照顧癌症患者這樣做(除了在精神上給予罹癌親友支持,了解癌症治療也能提供他們更多幫助,請看:癌症治療簡介)

癌症對家人的影響

家庭中如果有人罹患癌症,難免會對家庭成員帶來情緒、互動及生活方式的變化和衝擊。尤其若夫妻其中一人患有癌症,想必會為這段婚姻關係帶來巨大的影響,不過,兩人仍可攜手勇敢地迎接挑戰,一起實現婚姻誓言中的承諾與陪伴,強化彼此之間的關係。

另外,家庭角色也會因為癌症病人而產生轉變,舉例來說,當爸爸患有癌症,且需要他人的照顧來處理生活日常,孩子就可能需要從被人照顧,轉變成幫忙媽媽一起照顧爸爸的角色。對妻子而言,這樣的變化不但會加重責任,也可能造成家庭經濟的負擔。

此外,媽媽還要注意孩子的感受和行為有無不妥,因為年齡較小的孩子可能還不明白,或還不知道如何表達,所以會變得非常緊張及敏感。至於年齡較大的孩子,他們可能會因為種種情緒夾雜在一起,變得無法諒解,進而產生憤怒,甚至採取疏離和逃避這個家庭。(同場加映:癌症怎麼發生?我們又為何會罹患癌症?請看:認識癌症) 家人要做的癌症照顧守則 1. 分擔責任和角色

癌症對家庭的影響是非常真實的,甚至可能是立即的轉變。此時此刻,家庭成員務必要扛起新的責任,同心協力度過這個難關。照顧癌症病患是場消耗照顧者的時間和體力的持久戰。

面臨家庭角色的改變,父母可以試著讓孩子分擔家事,或吩咐年長的照顧年紀小的。這也有助於教育孩子為家庭付出,並知道分工合作的重要性。 2. 進行家庭會議

家庭會議理當是每個家庭的文化,透過分享彼此遇到的煩惱和問題,家人之間可以互相支援,同時提高家庭向心力。在面對重大變故(如家人罹患癌症)時特別重要。

家庭會議當然不只是為提出和解決問題而設,我們也可以趁這段時間聯繫家人情感,尤其是平日不住在一起的家人。以癌症照顧來看,家人的支持及關心無疑是患者對抗癌症的重要原動力。

3. 和孩子說明真相

年幼的孩子通常無法理解癌症是什麼,也不知道癌症能把他們熟悉的親人帶離身邊,但他們能感受到家庭和周圍的悲傷情緒。由於他們不能理解發生的原因,因此只好下意識地自我隔離,以保護自己,這是我們最不希望看到的。

作為父母的我們,應該用孩子聽得懂的言語、詞彙向孩子說明清楚真相,並鼓勵孩子問問題,引導他們表達真實的感受,最後要讓孩子明白,他們的成長階段會有人一直愛他們、陪伴和照顧他們。

對抗癌症絕非易事,但只要和家人相互支持與理解、共同面對,讓彼此之間的關係更緊密健全,相信每位癌友一定會度過這艱難的時刻,最後戰勝癌症!

抽菸比加工肉危險?致癌物分級全解析

抽菸比加工肉危險?致癌物分級全解析

癌症長年高居我國十大死因,大家對致癌物這個詞一定不陌生,尤其一級致癌物更是每個健康家庭務必會重視的議題。對此,本文將剖析致癌物與其級別分類,不管是負責全家三餐的父母,或是餐餐外食的上班族,Hello健康都邀請你一同來細讀本文章。

什麼是致癌物

根據美國國家人類基因體研究院(National Human Genome Research Institute)的資料,致癌物指的是會導致細胞 DNA 產生基因突變的化學物質或化學混合物,其過程亦稱為癌化。

抽菸比加工肉危險?致癌物分級全解析(哪些錯誤癌症觀念困擾著你?請看:吃糖會使癌症惡化?破解7個常見癌症迷思) 致癌物如何致癌

接觸致癌物不意味著就一定會致癌,不同的致癌物有不同的致癌條件,像是接觸的方法、劑量、強度,以及人體的基因組成。除了基因遺傳之外,其他因素都歸類為環境因子,包括:

生活和飲食習慣,像是抽菸、酒癮、不運動等 自然能量暴露,像是紫外線、氡氣、感染媒介物等 治療程序,像是化療、放射線治療、荷爾蒙藥物等 住家環境暴露 工作環境暴露 環境汙染

有的致癌物確實能直接改變細胞 DNA 的基因排序,造成突變和癌細胞,但也有的致癌物並不能直接干擾細胞 DNA,而是藉由加快細胞的分裂速度,間接提高細胞 DNA 基因的突變風險。在此提醒,癌症並不一定就是致癌物的錯,它只是致癌的其中一個可能因素。

此等致癌物分類乃根據其原有的化學物質特性,來判斷它是否會危害人的健康,並非代表其致癌的程度與風險。舉例來說,抽菸和加工肉類雖同列為「人類可致癌」的級別,但抽菸卻是比加工肉類的致癌風險來得更高。(你要知道的癌症知識盡在這裡:認識癌症) 三個研究機構之致癌物分類

致癌物在動物與人體上有無出現「致癌性證據」,是決定致癌物分級的關鍵,像是有沒有明確的因果關係,或是造成癌細胞增長等。這些證據的來源包含動物實驗,或是從人體身上所收集到的報告,最後經分析後再擬定致癌物分級。(除了戒菸,也要小心這些有害化學物質:1年200萬人罹肺癌!致癌原因不只抽菸)

按照世界衛生組織旗下的國際癌症研究所(International Agency for Research on Cancer,以下簡稱 IARC)的分類,致癌物(致癌因子)共有五個級別,詳情如下: 第一級(Group 1):流行病學證據充分,確定為致癌因子,如菸草(吸或嚼)、檳榔、石綿、戴奧辛、芥子氣、γ射線、黃麴毒素等。 第二級 A 類(Group 2A):流行病學證據不足,但動物實驗證據充分,極有可能為致癌因子,如甲醛、紫外線、太陽燈、多氯聯苯、柴油引擎廢氣、高溫油炸釋出的物質等。 第二級 B 類(Group 2B):流行病學證據有限,且動物實驗證據不足,可能為致癌因子,如電焊煙霧、汽油引擎廢氣、極低頻電磁場等。 第三級(Group 3):流行病學和動物實驗證據皆不足,無法歸類為致癌因子,如甲苯、咖啡因、氨比西林、食用色素等。 第四級(Group 4):人類與動物皆欠缺致癌性根據,或流行病學證據不足,極有可能為非致癌因子,如己內醯胺,為一種合成尼龍塑料的中間原料 。

另外,IARC 也針對身體部位做致癌物的區分,將其分成「人類致癌性證據充分」與「人類致癌性證據不足」兩類,讀者可以直接點此觀看。

第二種分類則根據美國國家毒理部(National Toxicology Program)的致癌物報告(Report on Carcinogens),分成以下兩類。 確定為人類致癌因子:研究證實人類受致癌物暴露與癌細胞存在因果關係。此分類等同 IARC 之第一級致癌物。 合理推測為人類致癌因子:人類的致癌性研究不足以證實兩者的因果關係,但存在其他解釋論述或干擾因子。此分類等同 IARC 之第二級 A 和 B 類致癌物。

還有一種分類由聯合國主導推行,叫做化學品全球調和制度(Globally Harmonized System of Classification and Labelling of Chemicals),其跟 IARC 類似,可分成以下三類。

第一級 A 類(Category 1A):確定為人類致癌因子,有足夠的人體致癌性證據。此分類等同 IARC 之第一級致癌物。

第一級 B 類(Category 1B):推斷為人類致癌因子,致癌性證據多由動物實驗而來。此分類等同 IARC 之第二級 A 類致癌物。

第二級(Category 2):懷疑為人類致癌因子,研究並不足以證實為人類或動物致癌因子。此分類等同 IARC 之第二級 B 類致癌物。

五十歲以下也要當心?9個大腸癌常見迷思

五十歲以下也要當心?9個大腸癌常見迷思

關於大腸癌(Colon cancer),坊間存有不少的誤解與迷思,而這可能會導致民眾對此疾病有錯誤的醫學常識,甚至拖延或阻礙大腸癌患者獲得對應的診斷和治療。以下列出九個常見的大腸癌迷思,如有任何疑慮,請向專業醫師洽詢了解。

迷思 1:大腸癌是致命的

大腸癌早期的治癒率其實不低,根據美國結腸和直腸外科醫生學會(American Society of Colon and Rectal Surgeons,以下簡稱 ASCRS)的資料,91% 的局部大腸直腸癌患者在確診後五年內都無人死亡。

不過能夠在大腸癌早期就藉由診斷發現的患者只有 37%,多數大腸癌患者往往較晚才接受篩檢,但當癌細胞開始擴散到腸壁外,或轉移到其他身體部位,治療就會變得更加困難。(提早發現提早治療:大腸直腸癌:種類與症狀) 迷思 2:大腸癌沒辦法預防

大腸癌是可以預防的。大多數病例都是從大腸息肉開始,再慢慢長成癌細胞,而定時篩檢能夠及早發現,並於息肉癌化前做移除。一般來說,大腸息肉可經由大腸鏡檢查移除,若是比較大的息肉,醫師則可能先透過內視鏡做移除,最後才會考慮進行手術移除部分的大腸或直腸。其他預防大腸癌的方法包括:選擇低脂肪食物、多吃蔬果,以及規律運動。 五十歲以下也要當心?9個大腸癌常見迷思 迷思 3:未滿50歲不會罹患大腸癌

的確,大部分的大腸癌患者的年紀往往超過 50 歲,但這不代表小於 50 歲的人就不會罹患大腸癌。而在近幾年,50 歲以下族群的大腸癌罹患率正逐漸攀升,其原因不明,但推測是飲食習慣改變所引致,或者也有可能與遺傳病、吸煙、肥胖等因素有關。

(這些食物一定要小心!大腸癌患者看過來!飲食原則與7種禁忌食物)

新的研究表明,某些食物會對大腸中微生物組或的細菌種群產生負面影響,這可能提高罹患大腸癌的風險。所以,如果你察覺胃腸有些異狀,請務必要向專業醫師諮詢。至於家族中有大腸癌疾病史者,則可能要提早做大腸癌篩檢,因為他們的罹癌機率比一般人更高。 迷思 4:只有男性會罹患大腸癌

不論男女,皆有可能罹患大腸癌,或許男性的罹患率稍高一點,但它不是男性的專屬疾病。事實上,女性得大腸癌的比例也不在少數。

迷思 5:有家族病史才會罹患大腸癌

當然不是。ASCRS 指出,若排除年齡的危險因子,約有 75% 的大腸癌新病例都是無任何危險因子的,而大腸癌家族疾病史無非只是要其提早篩檢,包含更頻繁地接受相關檢測。 迷思 6:紅肉不會增加大腸癌風險

研究證據表明,吃紅肉或加工肉會增加罹患大腸癌的風險:每天吃 100 克紅肉將增加約 17%的罹癌機率,尤其當一週吃超過 500 克的量時,誤食致癌物的風險也將提高。

依美國福瑞德.哈金森癌症研究中心(Fred Hutchinson Cancer Research Center)的資料所述,這很有可能是高溫烹調所產生的不好化學成分,或是紅肉中的血基質鐵(Heme iron),促進癌細胞的成長。因此,建議一天不要攝取超過 50 克的紅肉,並多吃蔬果和全榖物,以減低大腸癌風險。

迷思 7:有大腸癌症狀才要篩檢

大腸癌早期幾乎無症狀,通常需要幾年時間發展,症狀才會逐漸顯露,但到了此階段,大腸癌多半已變得難以治療。建議不論男女都應於 45 歲開始定期做大腸癌篩檢,若有發炎性腸道疾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史、家族大腸癌病史,或是女性本身或家族有卵巢癌(Ovarian cancer)、子宮內膜癌(Endometrial cancer)及乳癌( Breast cancer)者,皆須於 45 歲前進行篩檢,確切大腸癌篩檢細節請依專業醫師的指示為主。

迷思 8:大腸鏡檢查是唯一篩檢方法

大腸癌的篩檢方法當然不只有大腸鏡檢查,其他篩檢還有:糞便檢測、電腦斷層掃描結腸成像(Computed tomography colonography,又稱虛擬大腸鏡)、軟式乙狀結腸鏡檢查等等。

專業醫師會依照患者健康狀況和其接受度選擇適合的檢查方式,不過,大腸鏡檢查還是最常使用的方法,因為它偵測大腸息肉和癌細胞的範圍很廣,而且若發現息肉也可以馬上移除。

(同場加映:大腸直腸癌:篩檢與診斷)

迷思 9:大腸鏡檢查過程會痛

於大腸鏡檢查前,專業醫師通常會給予鎮定劑,以舒緩患者的不適感,所以並不會感覺疼痛,甚至也不會記得檢查過程,但即使沒有鎮定劑,其過程仍是可容忍的程度。

大腸鏡檢測歷時約 30 分鐘,而一般到隔天就可恢復日常活動了。要說痛苦的,反而是大腸鏡檢查的前一天,因為患者需要服用瀉劑,幫助清腸,好讓隔天的檢查能順利,但代價就是得頻繁的排便,檢測結束後幾天也會感覺脹氣。

(你有需要接受大腸鏡檢查嗎?請看大腸鏡檢查)

肺癌3大原因:抽菸、空氣汙染、遺傳和病史

肺癌3大原因:抽菸、空氣汙染、遺傳和病史

根據衛福部109年國人10大癌症死亡排行,肺癌持續位居癌症致死率之首;而世界衛生組織(WHO)數據亦指出,全世界光是 2018 年就超過 200 萬人被診斷出肺癌(Lung cancer),其死亡人數同樣高居癌症之首。事實上,要明確判斷罹患肺癌的原因並不容易,但專家們已發現許多罹患肺癌的風險因素,以下是最常見造成肺癌的3大原因。

1. 香菸

吸菸(包含香菸、雪茄或菸斗)是罹患肺癌的主要原因,近八九成的肺癌病例是由吸菸所引起,由於菸草和二手菸含有 7000 多種化學物質,很多都是致癌物,如果長期吸入香菸中的化學物質,恐會引起肺部組織的變化,最初,身體能自主修復損傷,但隨著吸菸頻率愈高、時間愈長,修復能力趨弱,罹患肺癌的機會就愈大。

二手菸

即使沒有吸菸習慣,但若經常處於室內、工作場所、餐聽或酒吧等經常煙霧瀰漫的環境,就有極高的罹癌風險,根據美國肺癌聯盟的數據顯示,吸入二手菸會增加 20%~30% 的罹癌機率,所以除了自己不抽菸,也記得避開以上場所;另外容易殘留在衣物或環境的「三手菸」,也應該避免接觸。 2. 空氣汙染

抽菸雖是肺癌主因,但並非唯一導致肺癌的因素,如果吸入其他有害致癌物質,也會傷害肺部細胞,而平常呼吸的空氣中,就可能存在無色無味的致癌物質,讓人難以察覺,不知不覺地傷害人體,久而久之,導致細胞不正常增生,最終可能形成癌症,我們除了應注意最常見的空氣污染或廚房煮菜的油煙等因素外,下面列舉工作場所中,可能有害的化學物質: 氡氣

氡氣是一種無臭、無色、無味的氣體,存在於天然岩石或土壤中的鈾(Uranium)衰變而成,這些氣體能滲入建築的地基或生活與工作空間,也由於無色無味的特性,一般人可能不知情就吸入體內,此外,吸菸的人比不吸菸的人更容易受到氡氣影響。 石棉

石棉是一種工業建材,用於建築隔熱和阻燃,當該物質受到干擾時,細小纖維會散播於空氣中,並被人體吸入,如果長期接觸石棉,罹患肺癌的風險恐加劇。

其他致癌物質

(1) 砷(Arseni,砒霜)

(2) 鈹(Beryllium)

(3) 鎘(Cadmium)

(4) 氯乙烯(Vinyl Chloride)

(5) 鎳化合物(Nickel Compounds)

(6) 鉻化合物(Chromium Compounds)

(7) 燃煤製品

(8) 芥子毒氣(Mustard gas)

(9) 氯甲基醚(Chloromethyl Ethers)

(10) 柴油廢氣

3. 遺傳、肺病史或其他因素 基因因素:

有研究表示,即使無吸菸習慣,若三等親內曾有人罹患肺癌,則罹癌率也會高於一般人,然而,目前還不能確定是基因導致肺癌,或是增加發病性(Susceptibility)。 年齡因素:

根據美國肺癌聯盟(Lung Cancer Alliance)表示,肺癌患者的年齡平均落在 70 歲左右,只有約 10% 患者是 50 歲以下,年齡愈長,接觸有害化學物質的時間則愈長,自然會增加罹患癌症的風險。 飲食因素:

均衡飲食能為身體提供健康所需的維生素與礦物質,若補充蔬果營養不足,等同身體也缺乏強力的保護傘,因此,罹患肺癌的風險可能升高。 放射性治療因素:

透過胸部放射性療法治療其他癌症的情況,會提高罹患肺癌的風險,如果還加上抽菸,風險恐更甚。 曾罹患肺部疾病者:

若曾罹患肺部疾病,例如肺結核(Tuberculosis)、慢性支氣管炎(Chronic Bronchitis)、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COPD),或正在治療中的患者,必須謹慎小心,疾病有可能惡化成癌症,也可能造成肺部發炎和結疤;若曾有肺部相關的慢性疾病史,同樣會增加罹患肺癌的風險。 平時如何預防肺癌?

吸菸是肺癌的頭號風險因素,除了戒菸之外,記得避開以上風險因素,並且定時健康檢查,就能大大降低罹患肺癌的機會。

1. 戒菸

如同上述所說,吸菸是肺癌的頭號兇手,因此戒菸絕對是無可耽誤之急,雖然說吸菸多年後再戒菸,肺需要很長時間不斷自癒,才能恢復到接近當年不抽菸的肺,然而,罹患肺癌的風險仍可以顯著降低。

2. 空氣汙染(PM2.5)、石棉與氡氣

過去提到空氣汙染,多數人可能只注意到汽車、工廠排放的廢氣,但近年大家常聽到的 PM2.5(細懸浮微粒),可說是無處不在,因為除了戶外的空氣汙染,室內也容易有空氣污染(油煙、燒烤、香菸等),所以民眾都需要多加注意。據癌症基金會報導,這些空氣汙染的物質可能以氣體、固體或液體懸浮物等方式存在,懸浮微粒是其中一項,又以 PM2.5 為最主要的人體傷害源。(推薦閱讀:致命的PM2.5與懸浮微粒:4招預防戶外空氣汙染)

另外,平時的工作環境有機會接觸石棉的話,請盡量避開,若長期在老舊建築物裡生活或工作,懷疑環境可能存在石棉或氡氣,可以尋求相關鑑定單位的協助,關於更多健康或建築物處理的資訊,請參考環保署成立的石綿危害專區。

3. 飲食

營養對保持健康很重要,多攝取富含水果、蔬菜、維生素和礦物質的飲食,能為身體提供正常運作所需的營養,並能治癒受損的細胞,因此建議一天吃 5~9 份蔬果,包含豆類或穀物,也記得遠離高脂肪食物,避免過度飲酒。

兩年一次糞便潛血檢查!陽性不等於大腸癌、一定要作大腸鏡

兩年一次糞便潛血檢查!陽性不等於大腸癌、一定要作大腸鏡

根據衛福部的報導,大腸癌為國人發生人數最多的癌症,且呈快速增加的趨勢,每年約有一萬多人得到大腸癌,並有超過五千人因大腸癌死亡。但是如果早期發現大腸癌,加上妥善治療,存活率可達九成以上。

大腸癌的早期並無症狀,因此需要定期接受大腸癌篩檢,目前採用的是(定量免疫法)糞便潛血檢查。篩檢結果如為陽性,需進一步接受大腸鏡檢查。根據統計,每兩年一次糞便潛血檢查可降低 35% 大腸癌死亡率。以下將介紹關於糞便潛血檢查的注意事項。

糞便潛血檢查  

糞便潛血檢查是檢查糞便表面是否有肉眼看不出來的血液,由於大腸癌的腫瘤或息肉會受到糞便摩擦而流血,血液會附著在糞便表面排出,所以透過糞便潛血檢查能幫助早期發現大腸癌或大腸息肉。 注意事項:

目前糞便潛血檢查是使用定量免疫法,不需要飲食限制。 在糞便的不同表面刮取適量的糞便,放入內含保存液專用的採便管。 採檢完盡量當日送回,否則應放入冰箱冷藏。

糞便潛血陽性是大腸癌嗎?

糞便潛血檢查結果陽性不一定代表是大腸癌,經進一步診斷後,約有4~5成為大腸息肉,4% 為大腸癌,不過根據衛福部指出,糞便潛血篩檢陽性若不做大腸鏡,大腸癌的死亡風險會增加64%。因此,如果檢查結果是陽性,一定要接受大腸鏡檢查,以免錯失早期發現早期治療的機會。 陽性一定要作大腸鏡檢查

建議至大腸直腸外科、腸胃肝膽科、消化腸胃系內科或一般外科,接受大腸鏡檢查,檢查過程中如有發現病兆或息肉時,醫師可以直接取樣做切片或切除;若因身體狀況無法做大腸鏡檢查時,可考慮大腸鋇劑攝影加乙狀結腸鏡檢查。(建議閱讀:大腸癌的檢查:篩檢與診斷方式) 大腸鏡檢查的 3 種結果

1. 正常:繼續保持均衡飲食和規律運動,並且每兩年定期做糞便潛血檢查。

2. 發現息肉:切除息肉,並依專科醫師指示做大腸鏡檢查追蹤。

3. 發現大腸癌:請依專科醫師指示接受後續治療及處置。

大腸癌的警訊

若出現下列症狀,建議儘速就醫檢查: 貧血 體重減輕 經常性腹瀉或便祕 血便、大便有黏液或突然變細 如腫瘤較大,可能觸摸得到腫塊 排便習慣改變 (一下子腹瀉,一下子便秘)

以上症狀不一定表示罹患大腸癌,但症狀如持續出現超過兩星期以上,應立即請專科醫師檢查。(建議閱讀:大腸癌症狀與種類:早期不明顯、注意大腸癌5前兆

5大常見癌症診斷方式!一次看懂癌症診斷有哪些

5大常見癌症診斷方式!一次看懂癌症診斷有哪些

為喚起世界對癌症的預防與重視,國際抗癌聯盟(Union for International Cancer Control, UICC)已自2019年起,將2月4日訂為世界癌症日,呼籲各國以行動來減少癌症對個人、家庭和社會的重大影響,提高每個人對癌症防治措施的重視。

由《Hello健康》針對國人癌症認知所發起的一項問卷調查結果顯示,僅有約近3成民眾認為自己為癌症的高風險族群,更僅有2成民眾曾接受癌症相關項目檢測;然而,癌症在台灣正以每4分20秒就有一人罹癌的速度急速增加。當癌症症狀發生,或經篩檢結果判斷可能罹患癌症時,專業醫師團隊會進一步安排更仔細的檢測以釐清病情,並按照不同癌症症狀給予不同診斷與治療。

也因此並無所謂的單一「癌症診斷」方式,皆為獨立的診斷評估流程;而癌症需要多方、多次之診斷,好排除其他疾病因子外,治療期間也需定期進行重複檢測,以確認治療效果與癌細胞反應。《Hello健康》將剖析5大類常見的癌症診斷方法,和大家一起積極防癌,守護健康。 癌症診斷目的

一個完整的癌症診斷,通常會伴隨著詳細的疾病史和身體檢測,其目的為以下4項: 確認或排除疾病因子 監督疾病的過程 規劃和評估治療成效 分階段診斷,以確認癌細胞的狀況及是否有轉移 

http://helloyishi.com.tw/cancer/8-best-cancer-fighting-foods/ 5 種癌症診斷方法

針對不同的疾病症狀,醫師會給予不同的診斷方法,以下將一一解釋。 實驗室檢測

應用臨床化學的原理,去測量人體化學成分的水平,過高或過低的水平都可能是癌症的警訊,而最常使用的化學樣本為血液和尿液,可檢測的成分包括像糖分、脂肪、蛋白質、電解質及其他代謝物等。此外,它也可用作評估器官的功能運作,有否受癌症影響。

雖然如此,實驗室檢測結果出現異常並不代表確診癌症,它還需要更多的診斷做驗證,以下為五種常見的檢測,若有任何疑問請請教醫師。

血蛋白檢測 全血細胞計數(Complete Blood Count) 腫瘤標記檢測 循環性腫瘤細胞檢測 尿液分析 診斷成像

因著診斷放射學的先進醫療器材與科技,診斷成像能以攝像形式呈現人體內部的構造和器官狀況,藉此偵測體內有無腫瘤,或其他異常細胞活動。另外,此檢測也可於生檢和手術中進行。以下列出診斷癌症的三種診斷成像,各別進行的流程皆不同。(想知道自己有無惡性腫瘤?請見:什麼是腫瘤?良性與惡性腫瘤成因及自我檢查

1. 傳輸成像

這類檢測運用高能量的光子穿透人的身體,而穿透的緻密度不同,其檢測的顏色也不同,拿 X 光為例,低密度的血液、體液及脂肪呈深色;中密度的肌肉、韌帶、肌腱等結締組織呈灰色;高密度的骨頭則呈白色。

常見的傳輸成像的癌症診斷方法有以下三種: X 光 電腦斷層掃描(Computed Tomography,簡稱 CT) 乳房攝影

2. 反射成像

我們常聽到的超音波檢測,它就是反射成像診斷,其透過發送高頻率的聲波進入人的身體,而聲波會因體內細胞組織構造和緻密度的不同,反射的速度也有所不同。接著,反射後的聲波會以訊號形式直接送入電腦做分析,並呈現身體構造和器官的視覺圖像。

3. 核子醫學的放射成像

運用核子醫學將放射性同位素注射入身體,這些細微核能會被醫療儀器掃描與分析,產生身體構造和器官的檢測圖。

以下列出應用核子醫學的放射成像診斷方法: 正子斷層造影(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 甲狀腺掃描 多頻道心室功能攝影(Multiple Gated ventriculography)

(了解肺癌的診斷方法:肺癌很致命!X光等5種方法幫助診斷) 內視鏡檢驗

顧名思義,內視鏡檢驗就是用內視鏡進行診斷,它可用作觀察體內器官的狀況、抽取體內細胞組織做生檢,以及取得有顏色的體內攝像圖。包含以下七種診斷癌症的內視鏡檢驗: 支氣管鏡術 喉鏡檢法 大腸鏡檢查 乙狀結腸鏡檢查 膀胱鏡檢查 內視鏡逆行性胰膽管攝影 上消化道內視鏡 5大常見癌症診斷方式!一次看懂癌症診斷有哪些(懷疑有大腸癌?如何篩檢和診斷:大腸癌的檢查:篩檢與診斷方式) 基因檢測

尤其對遺傳性癌症的高風險族群來說,基因檢測是很好的癌症診斷工具,美國德州大學安德森癌症中心(The University of Texas MD Anderson Cancer Center)建議,患者可以先從了解家族癌症疾病史開始,特別是一級和二級親屬,一級親屬是指兄弟姊妹、父母或孩子;二級親屬則是祖父母、叔叔、阿姨等親戚。

然後,下一步才是跟專業醫師討論,根據患者的家族疾病史,醫師可能會轉介給基因諮詢師,以進行抽血做基因檢測。不過,因為此檢測會需要其他家屬也接受抽血,所以患者需先跟家人商量好,若做了檢測反而影響正在進行的治療,那又何必費心呢?

但民眾大可不必太擔心,美國德州大學安德森癌症中心婦科腫瘤與生殖醫學系主任卡倫.路(Karen H. Lu)表示,遺傳性癌症的比例只有約 5~10%,大部分的遺傳性癌症患者都會在年紀小的時候就罹患。事實上,許多的癌症都跟不好的生活習慣息息相關,包括抽菸、不運動及不健康的飲食習慣。(乳癌檢測基本觀念請看:乳癌基因檢測) 腫瘤生檢

多數的癌症病例中,腫瘤生檢都是必要的,醫師會抽取體內部分的細胞組織,再由病理學家做顯微鏡分析,以確認體內腫瘤是否為惡性,若不是,則要找出發炎和感染的原因。

有的生檢可於診所做,有的卻得在醫院做,這需要依生檢方法而定,一般可分為以下3種。另外,有的生檢會需要施打麻醉或鎮靜劑,幫助患者局部身體不會感覺疼痛,在檢查過程中放鬆。 用針:以針擷取細胞組織或體液,適合的部位包括肝、骨髓、脊椎、乳房、攝護腺。 內視鏡:透過內視鏡導入嘴巴或肛門,當發現體內有異常的細胞組織,即可馬上將其移除。 手術:進行手術將異常細胞做移除,可分為切除式活體組織切片檢查與切開式活體組織切片檢查兩種。前者將異常細胞的整個區塊移除,所以也會一併移除健康的細胞;後者只是移除異常細胞的部分而已。

卵巢癌心理建設~認識化療的副作用

卵巢癌心理建設~認識化療的副作用

有時卵巢癌患者會需要用化療來對付癌症,但隨之而來的副作用會,不但會造成患者壓力,也會使人喪失自信。產生化療副作用無可避免,但預先做好心建設,或許發生時打擊會比較不大。

化療有什麼副作用?

長期使用化療藥物可能會引起一些副作用,包括噁心、嘔吐、疲倦、暫時或永久停經、掉髮、食慾不振,以及口腔潰瘍、刺痛、感染等。此外,骨髓的造血功能可能也會受化療藥物影響,導致血球細胞減少,讓人更容易累和感冒。

發生這些副作用時怎麼辦?

雖然醫師會在療程期間,儘量幫患者減輕副作用,但患者自己也可以調整生活習慣,或用其他方式克服,讓療程更容易度過。

掉髮:掉髮是化療的常見現象,在療程期間不能怎麼辦,但在治療完成後,頭髮會再長回來,只是新長頭髮的色澤及質地,可能會跟原來的有些不同。(延伸閱讀:化療一定會掉髮?斷食能餓死癌細胞?破解6大癌症治療的常見迷思噁心、嘔吐:並非所有接受化療的人都會有噁心嘔吐的症狀,就算有,程度也會因使用的藥物不同而異,症狀可以持續幾小時、幾天或更久。這個副作用可以用抗焦慮藥物、止吐劑,以及冥想等放鬆技巧來改善。此外,保持身體水分充足、吃飯時細嚼慢嚥、避免油膩和高熱量飲食、飯後適度休息,也可以避免噁心、嘔吐發生。 食慾不振:化學治療可能會讓人食慾不佳,但療程過後身體需要補充很多營養,所以如果吃不下,可以嘗試少量多餐,並跟醫師討論攝取充足蛋白質的方法。 疲倦:化療會消耗大量的能量,讓人感到疲倦和不適。建議患者盡量小睡休息,也可以散步或做一些和緩的瑜伽,以維持體能。如果不知道要有什麼運動可以做,可以諮詢醫師。 口唇潰瘍和刺痛:化療藥物可能會破壞患者的口腔、喉嚨及舌頭上的黏膜,導致吞嚥困難、刺激感、口乾舌燥,並影響食慾。患者應多喝水以保持口腔濕潤,並使用軟毛牙刷,以避免口腔受傷。治療期間,也請勿食用辛辣、刺激的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