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癌症

認識癌症

癌症的定義

癌症(Cancer),又稱惡性腫瘤(Malignant Tumor),癌症的發生是因為致癌基因被活化,導致細胞不受控制地增生,進而形成腫瘤,如果持續惡化、形成惡性腫瘤,就是所謂的癌症。 (延伸閱讀:什麼是腫瘤?良性與惡性腫瘤成因及自我檢查

現代人工作忙碌,飲食習慣差,多為外食、重口味並常延遲用餐,加上生活壓力大、熬夜、作息不穩定,以及長期久坐缺乏運動等,這些不良生活習慣都是增加罹癌風險的因子。

根據衛生福利部最新公布的2022年十大死因統計,癌症連續41年蟬聯十大死因之首;2022年癌症死亡人數為5萬1,927人,占總死亡人數24.9%,死亡率為每十萬人口222.7人,較110年上升1.2%,標準化死亡率為每10萬人口116.0人,下降1.8%;依年齡觀察,2022年有8成7的癌症死亡數集中於55歲以上族群。 台灣十大癌症:台灣癌症排名與發生率

癌症為國人第一大死因,根據衛福部國民健康署最新公布2023/2/1最新公布癌症登記資料,依癌症發生率,十大癌症排序如下: 台灣癌症排名1. 乳癌 人數15,259 人 發生率:128.36(每10萬女性人口粗發生率) 年齡標準化發生率:82.10 女性發生率最高!看更多:認識乳癌:乳癌風險、成因、症狀與預防 台灣癌症排名2. 大腸癌​

人數:16,829 人 發生率:71.43(每10萬人口粗發生率) 年齡標準化發生率:40.52 男性發生率最高看更多:認識大腸癌 台灣癌症排名3. 肺癌、支氣管及氣管 人數:16,370 人 發生率:69.48(每10萬人口粗發生率) 年齡標準化發生率:39.09   死亡率最高!看更多:認識肺癌 台灣癌症排名4. 攝護腺癌 人數:7,178 人 發生率:61.49(每10萬男性人口粗發生率) 年齡標準化發生率:34.89 看更多:攝護腺癌:發展緩慢、早期症狀不明顯 台灣癌症排名5. 肝癌及肝內膽管 人數:10,982 人 發生率:46.61(每10萬人口粗發生率) 年齡標準化發生率:26.14 看更多:肝癌症狀 台灣癌症排名6. 口腔癌(含口咽、下咽) 人數:8,277人 發生率:35.13(每10萬人口粗發生率) 年齡標準化發生率:21.79 看更多:沒吃檳榔也會得!病從口入口腔癌、5大飲食地雷小心吃出病

台灣癌症排名7. 子宮體癌 人數:3,032 人 發生率:25.51(每10萬女性人口粗發生率) 年齡標準化發生率:16.30 看更多:認識子宮頸癌:患者9成曾染HPV、早期存活率逾9成 台灣癌症排名8. 甲狀腺癌 人數:4,932 人 發生率:20.93(每10萬人口粗發生率) 年齡標準化發生率:15.70 看更多:《寄生上流》朴素丹、方季惟皆患甲狀腺癌!女性發生率高3倍!這6大前兆別輕忽 台灣癌症排名9. 卵巢、輸卵管及寬韌帶 人數:1,824 人 發生率:15.34(每10萬女性人口粗發生率) 年齡標準化發生率:10.66 看更多:認識卵巢癌:死亡率高、早期症狀不明顯) 台灣癌症排名10. 胃癌 人數:4,257 人 粗發生率:18.07(每10萬人口粗發生率) 年齡標準化發生率:9.90

十大癌症死亡率

根據衛福部「2022年國人十大死因」資料,2022年國人十大癌症死因依序為: 癌症死亡率1. 氣管、支氣管和肺癌 人數:10,053人 死亡率:43.1(每10萬人口) 標準化死亡率:21.8(每10萬人口) 癌症死亡率2. 肝和肝內膽管癌 人數:7,781人 死亡率:33.4(每10萬人口) 標準化死亡率:17(每10萬人口) 癌症死亡率3. 結腸、直腸和肛門癌 人數:6,853人 死亡率:29.4(每10萬人口) 標準化死亡率:14.7(每10萬人口) 癌症死亡率4. 女性乳癌 人數:2,834人 死亡率:24.1(每10萬人口) 標準化死亡率:13.1(每10萬人口) 癌症死亡率5. 前列腺(攝護腺)癌 人數:1,830人 死亡率:15.9(每10萬人口) 標準化死亡率:8(每10萬人口) 癌症死亡率6. 口腔癌 人數:3,479人 死亡率:14.9(每10萬人口) 標準化死亡率:8.5(每10萬人口) 癌症死亡率7. 胰臟癌 人數:2,769人 死亡率:11.9(每10萬人口) 標準化死亡率:6.1(每10萬人口) 癌症死亡率8. 胃癌 人數:2,277人 死亡率:9.8(每10萬人口) 標準化死亡率:4.9(每10萬人口) 癌症死亡率9. 食道癌 人數:1,980人 死亡率:8.5(每10萬人口) 標準化死亡率:4.8(每10萬人口) 癌症死亡率10. 卵巢癌 人數:765人 死亡率:6.5(每10萬人口) 標準化死亡率:3.7(每10萬人口) 認識癌症圖片來源:衛生福利部

以2022年與2021年的十大癌症死亡率進行比較,癌症及心臟疾病同樣位居前2名;肺癌及肝癌已連續43年排名前2名;長期觀察,前列腺癌、胰臟癌、卵巢癌排名往前,胃癌排名往後。

罹癌慢性病化:事前做好預備,抗癌更全面

由於多數癌症初期症狀不易察覺,發現時往往都是癌症末期,對此國際抗癌聯盟(Leading the global fight against cancer , UICC)指出,透過癌症篩檢可大幅降低死亡率,且隨著醫療技術的進步,多數癌症可被治療,且多數癌症初期是可被治癒的。

為了增加民眾篩檢的意願,衛福部國健署自2010年起針對4大癌症:大腸癌、乳癌、子宮頸癌及口腔癌,提供預防保健免費補助篩檢,凡符合條件,免掛號、免收費,攜帶健保卡即可至各地健保特約醫療院所進行定期篩檢。

國健署指出,癌症是「慢性病」而非絕症,然而因「癌症慢性病化」趨勢,罹癌後可能須經歷多次復發或移轉,使得癌症治療、後續追蹤檢查時間拉長,加上患者因治療無法工作的損失,都成為癌友家庭經濟上不小的負擔。

減輕罹癌風險及後續治療與照護的負擔,除了定期安排癌症篩檢,及早發現、及早治療外,適時規劃合適的癌症相關保險,以降低可能的額外開銷,也是確保獲得完善治療與照護的方法。有別於常見的「一次給付」型癌症保單,罹癌後領完一筆錢,保險保障就終止,近期有業者推出涵蓋罹癌後的標靶治療,以及監控癌症復發或轉移風險的基因檢測服務的醫療險。【點此了解更多】

癌症與腫瘤

認識癌症必須先了解腫瘤是什麼?外在的致癌因子會導致身體細胞不正常的分裂、形成腫瘤,而腫瘤通常分為以下兩種。 良性腫瘤:可切除、不會擴散到其他部位。 惡性腫瘤:就是指癌症,會不斷分裂並擴散到其他部位。

認識癌症認識癌症 癌症分類

癌症有超過一百個種類,一般可依據癌細胞原發部位來分類,例如肺癌、乳癌等;另外能根據不同組織或細胞做以下分類: 惡性上皮腫瘤(Carcinoma) 惡性肉瘤(Sarcoma) 白血病(Leukemia) 淋巴癌(Lymphoma) 多發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簡稱 MM) 生殖細胞瘤(Germ cell tumors) 黑色素瘤(Melanoma) 神經內分泌腫瘤(Neuroendocrine tumors,簡稱 NET) 類癌(Carcinoid tumors)

(延伸閱讀:癌症分類與分期) 癌症轉移

惡性腫瘤、癌細胞具侵略性,會破壞鄰近組織或器官,同時會進入血流讓其他器官產生新的腫瘤,擴散到其他部位,這個情況稱為癌症轉移(Metastasis),是造成罹癌死亡的主因;轉移癌症以原發部位命名,舉例來說,肺癌擴散到腦部時,一般稱為轉移型肺癌(或肺癌腦轉移)。

癌症的成因與致癌物 癌症成因

基因突變是造成細胞異常增生、進而成為癌症的主因。基因突變的原因可能來自家族遺傳或外在環境的致癌因子。環境致癌物(Carcinogen)包括以下三個種類: 物理性致癌物:紫外線和輻射等。 化學性致癌物:石棉、香菸成分、黃麴黴素和砷污染等。 生物性致癌物:由某些病毒、細菌或寄生蟲引起的感染等。

致癌物分類

世衛國際癌症研究署(International Agency for Research on Cancer; IARC)將物質可導致癌症的確定性指數分為1、2A、2B、3級致癌物等共4個等級:

致癌等級 說明 舉例 1級致癌物 已確定對人體有致癌性 抽菸、酒精、太陽輻射、加工肉類與黃麴毒素 2A級致癌物 人體實驗的致癌性證據有限,但動物研究的證據充足 紅肉、丙烯醯胺與高溫油炸物 2B級致癌物 人體實驗的致癌性證據有限,於動物研究的證據不充足 咖啡酸、阿斯巴甜 3級致癌物 未有任何證據能分類其致癌性,證據力皆不足 咖啡、咖啡因

(延伸閱讀:抽菸比加工肉危險?致癌物分級全解析) 常見的致癌因子

一般常見的致癌因子如下: 年紀 病菌感染 飲食、肥胖 酒精、煙草 空氣汙染、化學汙染物 紫外線、游離輻射 慢性發炎、慢性病 荷爾蒙、激素、免疫抑制

(延伸閱讀:不只有菸酒!四種生活中常見一級致癌物) 癌症的症狀

癌症的症狀會根據發生的部位,有許多不同的症狀,但這些症狀也可能由其他疾病引起,因此如果以下症狀持續數週都沒有改善,請前往醫院進行檢查。 體重劇烈變化 持續感到疲憊不已 莫名出現瘀血或流血 久咳不癒或聲音嘶啞 莫名發燒或夜間盜汗 消化不良或吞嚥困難 口舌斑變、嘴巴疼痛發麻 大小便習慣改變或有異狀 乳房或其他部位出現腫塊或異狀 頭痛、癲癇發作、聽力和視力改變 瘡(Sore)久治不癒、疣或痣發生變化

(延伸閱讀:如何判斷是否為癌症症狀?持續數週是關鍵) 癌症篩檢與預防

避免環境致癌因子是基本的預防方式;而癌症篩檢也能夠發現早期癌症,大幅提高存活率,因此政府提供四大癌症(女性乳癌、子宮頸癌、大腸癌、口腔癌)的篩檢補助,民眾可以前往各大醫院篩檢,詳細資格請參考:【癌症篩檢:定期篩檢4大癌症效果佳】。

乳房X光攝影檢查 子宮頸抹片 糞便潛血檢查 口腔黏膜檢查 癌症的診斷

癌症早期症狀多不明顯,篩檢能夠早期發現癌症或其癌前病變,經早期診斷治療後,除了可以大幅降低死亡率外,也能阻止癌前病變細胞發展為癌症。

如果篩檢為陽性,或者是出現許多前述症狀、久未改善,就需進一步診斷,癌症診斷方式包括三大類: 血液、尿液檢查 影像學檢查 X光 核醫掃描 超音波掃瞄 CT電腦斷層掃描 PET正子斷層掃描 MRI磁振造影掃描 活體切片檢查 內視鏡篩檢 活體針吸檢查 外科活體切除

確診為癌症後就要進一步做癌症屬於哪一期之分期檢查,觀察是否有轉移,並定期追蹤以免癌症復發,以便醫師擬定治療方向。(延伸閱讀:癌症診斷的目的與方法)

認識癌症 癌症的分期及存活率

癌症分期有許多方式,不同癌症會有不同種分期方式,最常見的是 TNM 分期系統(Tumor, Node, Metastasis,腫瘤、淋巴、轉移),醫師會再根據 TNM 分期做治療依據,並依嚴重程度,分為第零期(原位癌)到第四期(癌症末期)向民眾解釋。 癌症存活率

癌症的存活率,會因腫瘤長的位置、大小、數目及癌症的分期而有不同,一般來說,只要早期發現,治癒率就越高;根據統計,發現許多癌症零期(原位癌)的病人,五年存活率幾乎接近百分之百,不過存活率會隨著期別愈晚而降低。(延伸閱讀:原位癌是什麼?剖析癌症進化史) 癌症的治療

準確的癌症分期與診斷對於癌症的治療相當重要,癌症治療的原則是先確立治療目標,主要目標則可分為治癒癌症、延長生命、減輕痛苦及安寧療護四大類,常見的治療方式有以下幾項。 外科切除手術 放射線治療 化學治療 荷爾蒙療法 免疫療法 骨髓移植 標靶治療(Target therapy)

癌症疼痛管理和安寧照護

癌症治療會有許多後遺症,過程十分不易,因此治療後的照顧相當重要,包括疼痛控制、改善食慾、心理調適等,需要不同醫療團隊的合作,提高癌症病人的生活品質。(延伸閱讀:不是放棄治療!剖析緩和與安寧照護的真相)

給癌友的提醒

癌症的療程不短,不少病人會不斷更換治療方式或醫師,但一般建議盡量遵循醫師的處方完成療程,切勿使用偏方或任意中斷療程,以免延誤治療;最重要的是,透過現代發達醫療技術,進行妥善治療並持續追蹤,在罹癌後5年的黃金治療期間,有效監控追蹤治療成效,有機會讓癌症不再是絕症。

不過,民眾務必要注意,癌症治療與後續追蹤費用昂貴,若治療期間無法工作,不僅損失收入,龐大支出也可能對家中經濟造成沉重負擔,特別是4、50歲的家庭支柱,更應提早做好準備。透過妥善的保險規劃,例如防癌險,可提供癌症標靶藥物治療的給付,同時善用罹癌基因檢測服務,即可進一步監控癌症治療效果,完成癌後追蹤照護的完整保障。【點此了解更多】

卵巢癌前兆12症狀!晚期能活多久?位置、存活率一次看

卵巢癌前兆12症狀!晚期能活多久?位置、存活率一次看

卵巢癌(Ovarian cancer)是卵巢細胞發生病變,並長出惡性腫瘤,且值得注意的是,卵巢癌缺乏有效的篩檢工具,加上初期的症狀大多又不明顯,因此極難在早期發現,而被稱為「婦女的沉默殺手」,根據最新的癌症報告指出,2019年共有1,677名卵巢癌患者、其中683名病患過世,名列女性十大癌症第7名。

卵巢癌被診斷出來時,通常都已經擴散至骨盆腔與腹腔,成為較晚期的癌症,也因此在婦科癌症中,卵巢癌的死亡率相對較高。想要多了解有關卵巢癌的知識,就讓《Hello健康》帶你一起了解。 卵巢位置

卵巢是女性的內生殖器,共有兩個,位於子宮的兩側。卵巢的尺寸約是一粒杏仁的大小,能夠產生卵子、雌激素(Estrogen)、黃體素(Progesterone)。卵巢由輸卵管與子宮相連,卵子通過輸卵管從卵巢輸送到子宮。(同場加映:卵巢癌和基因有關?了解卵巢癌原因、風險與預防方法)

卵巢每個月會有15~20個卵泡發育成長。留在卵巢內的卵泡細胞,受黃體素與雌激素的作用為懷孕的準備。如果排出的卵子沒有受精,增厚的子宮內膜就會剝落,形成月經。(同場加映:女生必知!4月經症狀潛藏的健康危機)

卵巢癌前兆12症狀!晚期能活多久?位置、存活率一次看 卵巢癌能活多久?卵巢癌分期與存活率 卵巢癌第1期:惡性腫瘤只出現在卵巢。(5年存活率90%) 卵巢癌第2期:癌細胞擴散到骨盆腔內的其他臟器,如:子宮、輸卵管、膀胱、結腸、直腸等。(5年存活率70%) 卵巢癌第3期:惡性腫瘤不僅僅出現於卵巢、骨盆腔內,並且已侵犯到腹腔內組織或後腹腔淋巴結。(5年存活率39%) 卵巢癌第4期:卵巢癌最常轉移至腹腔、骨盆腔以外的器官,包括肝、肺、腎、骨頭等。(晚期5年存活率17%)

卵巢癌的分類

若以組織學(Histology)分類來說,依不同的細胞而加以區分: 上皮細胞腫瘤(Epithelial stromal tumor):佔60~70%

上皮細胞覆蓋著卵巢,它是卵巢的最外面一層,卵巢癌大都來自於上皮細胞。最常見的上皮細胞腫瘤可以分成5種型態: 腺體型(Adenocarcinoma) 漿液型(Serous)  黏液型(Mucinous) 子宮內膜型(Endometrioid) 無法分類(Undifferentiated)

生殖細胞腫瘤(Germ cell tumor):佔20%

生殖細胞腫瘤實為罕見,往往發生在年輕女性身上。 性腺基質腫瘤(Sex-cord stromal tumor,另譯間質瘤):佔6%

性腺基質細胞負責生成荷爾蒙,比較能在早期發現並且診斷出來。

卵巢癌前兆12症狀!晚期能活多久?位置、存活率一次看 卵巢癌前兆12大症狀

早期卵巢癌細胞只留在卵巢時,大多沒有什麼症狀。當腫瘤逐漸長大時,便會壓迫到鄰近器官或神經,一些輕微的症狀就會出現,但也常常被忽略: 腹部腫脹感 用餐時很快就飽了 體重減輕 下腹部不適 消化不良 便祕 頻尿 噁心 腰痛 腹痛 坐骨神經痛 月經異常

若腫瘤大小超過15公分的時候,症狀會更加嚴重: 外觀可見腹部隆起、也可摸得出來 併發腹水(Ascites) 呼吸困難 出血 嘔吐而無法進食

卵巢癌的主因與風險

醫學界目前尚未明白卵巢癌的主因,除了家族病史與特殊基因外,醫學界也推測與現代人飲食西化和肥胖有很大的關聯。以下就是卵巢癌的主要危險因子: 好發於50~60歲的女性 BRCA基因突變者 家族遺傳病史 長期服用雌激素 初經過早與停經過晚 肥胖 乳癌病史 從來沒有懷孕或不孕的女性 抽菸 有多囊性卵巢

(延伸閱讀:高齡產婦小心!卵巢癌高風險群看這裡) 卵巢癌診斷 影像學檢查:包括超音波或電腦斷層,可以評估卵巢的大小、形狀和結構。 血液檢查:可以檢測卵巢癌細胞表面的一種蛋白質(CA-125)。 手術:取得腫瘤樣本和腹水,用來確認卵巢癌的診斷,或是開刀做腹腔鏡檢查卵巢和四周的情形。 卵巢癌的治療 手術治療

醫師為了盡可能移除所有的腫瘤,切除手術對卵巢癌是必要的基本治療,被稱為卵巢癌「減積手術」(Debulking surgery),切除的位置包含以下:

子宮 卵巢 輸卵管 骨盆腔內的淋巴結 骨盆腔內的大網膜(Greater omentum)

如果是卵巢癌第一期,而患者又希望保留生育力,手術的範圍可以縮小,只要切除生病的卵巢和輸卵管,患者仍然保有生育能力。(延伸閱讀:不能不知!卵巢癌患者傳宗接代4方法) 化學治療

化學治療通常是在開刀後所做的輔助性治療,要把殘存在體內的癌細胞消滅,以及延長復發時間達到治療效果。目前以紫杉醇(Paclitaxel)合併卡伯拉丁注射液(Carboplatin)治療卵巢癌的效果最佳,可有效延長存活時間及減輕化療所引起的副作用。 追蹤治療

當作完手術治療、化學治療或其他治療之後,病患仍須要定期回門診接受追蹤檢查,減低卵巢癌復發的風險。一般來說,每3個月應接受追蹤治療。如果發現還有癌細胞,仍需要繼續治療。

口腔癌5大原因曝:不碰檳榔菸酒也會中?6方法預防口腔癌

口腔癌5大原因曝:不碰檳榔菸酒也會中?6方法預防口腔癌

根據衛福部統計,每年約有7千多人確診口腔癌,其中有3千多人死亡。導致口腔癌的主因為檳榔,陽光基金會資料指出,高達88%口腔癌患者有嚼食檳榔的習慣,也讓「檳榔」已被世界衛生組織國際癌症研究機構列為第一類致癌物。

口腔癌(Oral Cancer )的發生與口腔長期受到刺激而產生細胞變性有密切關係,然而,為何有人不吃檳榔也得口腔癌?《Hello健康》整理口腔癌5大原因,守護你我口腔健康。

口腔癌5大原因公開

根據衛福部109年國人癌症登記報告,口腔癌發生率位居台灣第5名。即使一人不吃檳榔,若有錯誤的飲食習慣,也有極高風險導致口腔癌上身! 口腔癌原因1:吃檳榔

在台灣,吃檳榔者相較於不吃檳榔的口腔癌罹病率高出28倍。檳榔本身所含的檳榔素(Arecoline)與檳榔鹼(Arecaidine),會在口腔中進行硝化作用,成為誘發腫瘤的致癌物。

另外,有些檳榔中還會夾入荖花,其含有大量黃樟素(Safrole)等致癌成分,可能導致口腔表皮細胞層萎縮變薄,誘導發炎反應與細胞修復性增生,因此長期嚼檳榔將提高口腔癌的罹患風險。

口腔癌原因2:飲酒過度

由於酒精容易對口腔黏膜細胞產生慢性刺激,進而引發細胞病變與口腔癌發生;據國家衛生研究院癌症研究所口腔癌研究團隊張書銘副研究員表示,飲酒所產生的乙醛為一級致癌物,其中已知22%罹患頭頸癌的患者都有喝酒的習慣外,張書銘副研究員指出,酒精進入人體後,會先由乙醇去氫酶(ADH)代謝成乙醛,再由乙醛去氫酶(ALDH2)代謝為醋酸。(推薦閱讀:喝酒臉紅原來是缺少這個!3方法改善亞洲紅臉症)

若ALDH2基因產生變異或缺損,除了讓人飲酒後出現臉紅、心悸等症狀外,也因無法有效代謝乙醛,而導致乙醛易在體內累積,大大提高罹癌的風險。

另外,根據台灣家庭醫學醫學會所提及之研究顯示,75~80%口腔癌患者皆有飲酒習慣,而長期酗酒者更可能因營養失衡,導致免疫力下降,造成罹癌風險進一步上升。(延伸閱讀:愛喝酒還是真酒鬼?9 點判斷是否酒精上癮口腔癌5大原因曝:不碰檳榔菸酒也會中?6方法預防口腔癌ALDH2基因變異導致乙醛代謝功能缺乏,增強飲酒對於頭頸癌風險的影響。(圖片來源:衛福部) 口腔癌原因3:吃太燙

一般而言,口腔和食道內壁正常耐受溫度為40~60度,一旦受到50~60度以上溫度刺激,就容易發生食道燙傷,因而造成黏膜炎症並對細胞核酸代謝產生影響。除此之外,未將熱食吹涼便直接食用,除了會因過燙而損害食道上皮,若長期反覆刺激,就可能促使口腔發生癌變的風險,引發口腔癌及食道癌。 口腔癌原因4:營養不均衡

如果長期營養不良,可能會導致新陳代謝失衡,缺少人體所需的維生素A等營養素,導致口腔黏膜增厚,引發口腔癌。(推薦閱讀:預防癌症11招!快速自我檢測癌症徵兆

口腔癌原因5:抽菸

雖然抽菸並非飲食習慣,但因香菸含高達93種致癌物質,包括焦油、亞硝酸和甲醛等,都被認定是引發口腔癌的第一級致癌物質,因此抽菸也是引發口腔癌的關鍵危險因子。

此外,抽煙時產生的煙霧溫度非常高,而且還會產生微量放射性輻射,刺激口腔黏膜上皮細胞異常增生,導致黏膜角質層逐漸增厚,還可能誘發黏膜白斑,若未及時治療,很可能發展為口腔癌。(推薦閱讀:抽菸比加工肉危險?致癌物分級全解析

口腔癌如何預防:定期檢查、做好口腔保健

早期口腔癌治癒率高達8成以上,若口腔內長期出現紅斑、白斑或潰瘍等症狀,建議及早就醫檢查;但若有嚼檳榔、抽菸和大量飲酒等不良習慣,最好每半年定期接受口腔健康檢查。

衛生福利部補助30歲以上有嚼檳榔(含已戒檳榔)或吸菸者、18歲以上有嚼檳榔(含已戒檳榔)原住民,可接受每2年1次口腔黏膜檢查。 預防口腔癌6大生活習慣

而除定期檢查外,遵守以下生活習慣與飲食建議,也有助預防口腔癌的發生: 減少攝取菸、酒、檳榔等長期對口腔黏膜有刺激性的物質。 經常刷牙、漱口,保持口腔衛生。 若有假牙不合或牙齒不正的情形,應盡早請牙醫矯正,以免牙齒或假牙不斷摩擦周圍口腔組織產生破皮、潰瘍,提高癌變風險。 正常飲食、多攝取維他命及其他營養素,避免造成口腔黏膜下纖維化。 利用戴帽子、塗抹防曬乳等方式,避免長期直接曝露於強烈的陽光下,以免過量紫外線誘發細胞癌變。 不吃過燙的食物。

口腔癌5大原因曝:不碰檳榔菸酒也會中?6方法預防口腔癌

Hello健康》提醒您

飲酒過量,有害(礙)健康 未滿十八歲禁止飲酒

卵巢癌的治療與復發:標靶藥物與化療副作用有哪些?

卵巢癌的治療與復發:標靶藥物與化療副作用有哪些?

卵巢癌治療方法多因臨床分類而有區別,可分為手術治療、化學治療、放射線治療以及追蹤治療,究竟卵巢癌的手術治療方式為何?復發機率高嗎?《Hello健康》將為您進一步詳細介紹。(延伸閱讀:癌症治療簡介)

卵巢癌的手術治療

卵巢癌手術需動到的部位,主要包括:

卵巢切除 子宮切除 輸卵管切除 骨盆腔內的淋巴結切除 骨盆腔內的大網膜(Greater omentum)切除 腹水檢查 骨盆腔旁淋巴腺的採樣 動脈旁淋巴腺的採樣

上述手術可能會動到大腸或是小腸,所以在進行卵巢癌手術之前,患者必須先接受灌腸;如果癌細胞並無從卵巢轉移到它處的跡象,醫療團隊可能會依病患有無生小孩的意願,選擇進一步手術的方式:

打算生育的病友:想生小孩的話,可採取保守的治療方式,只切除有惡性腫瘤的一邊卵巢,同時施行大網膜切除及淋巴腺的取樣;另一側健康的卵巢以及子宮則可保留。 不打算生育的病友:若未來沒有生小孩的計畫,則可切除子宮及雙側卵巢,並切除大網膜切除,並在淋巴腺取樣。

什麼是大網膜?

大網膜是腹膜的一種,負責在體內連結與固定各個臟器。無論有沒有打算生育,都需要切除大網膜,這是因為肉眼看不清的癌細胞轉移,必須切下以病理組織診斷,並作為治療的依據。同理可證,淋巴腺的轉移,也無法由肉眼清楚斷定,所以有必要取出附近的淋巴結,施行組織病理檢查。

卵巢癌要不要化療?

在接受卵巢癌手術治療後,大部份患者仍須接受化學治療,以消滅體內殘存的癌細胞。傳統的化學治療,大約每 3~4 週一次,至少需要施行6次。約5成病人對化療會有副作用反應,包括: 影響肝臟、腎臟、神經和骨髓的功能 噁心、嘔吐 血小板降低,凝血功能不好,容易出血(延伸閱讀:化療一定會掉髮?斷食能餓死癌細胞?破解6大癌症治療的常見迷思

目前治療癌症的藥物不斷更新,可以使用的藥物種類不少,包括: 紫杉醇(Paclitaxel)合併卡伯拉丁注射液(Carboplatin) 紫杉醇合併順鉑(Cisplatin) 癌得星注射劑(Cyclophosphamide)

卵巢癌的追蹤治療與標靶藥物 

當卵巢癌療程結束後,病患一定要定期回診追蹤檢查;一般來說,每3個月應接受追蹤治療。包括:

病理學檢查 癌症指標血液的 CA-125 的抽血檢查 骨盆腔及腹部的電腦斷層和磁共振 剖腹探查手術

在化療之後,一般病人也會服用標靶藥物。

標靶藥物能夠抑制腫瘤基因,藉此殺死癌細胞;服用標靶藥物的好處是不會同時毀滅正常的細胞,也較不會像化療一樣帶來許多的副作用,大多數病人較能接受。常見的卵巢癌標靶藥物如下: Niraparib(截永樂) Bevacizumab(癌思婷) Olaparib(令癌莎)

不過,許多標靶藥物並無健保給付,價格昂貴,因此,病患在選擇接受標靶藥物治療之前,須先與醫護團隊確認,是否可以申請健保給付。 卵巢癌的復發

卵巢癌在3年內復發的機率高達 7~8 成,須再接受化療,甚至可能得進行第二次或第三次手術。值得注意的是,卵巢癌一旦復發,後續再次復發的間隔會一次比一次短,假如治療後1年半復發,第二次復發可能就只隔1年,第三次復發可能只在間隔半年後。(延伸閱讀:認識癌症

利用標靶藥物配合化療,對癌細胞轉移或腫瘤的生長發展都有抑制的作用,很多晚期的病人得到很好控制,甚至能延長存活期五到十年,為卵巢癌患者帶來一線曙光。以下為延緩復發藥物: Liposomal doxorubicin Gemcitabine(吉西他濱) Topotecan(托普樂肯)

鼻咽癌6大症狀公開,3前兆自我檢查!鼻咽癌原因、治療

鼻咽癌6大症狀公開,3前兆自我檢查!鼻咽癌原因、治療

鼻咽癌在中國東南沿海各省及台灣為高罹病區,在西方世界非常罕見,其發生率約白種人的20倍;根據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最新癌症登記報告,台灣每年皆有超過千人罹患鼻咽癌,好發年齡為50歲,其中男性發生率又是女性的兩倍。

究竟鼻咽癌症狀有哪些?致病原因為何?該如何治療?《Hello健康》為您深入說明! 鼻咽癌6大症狀

臨床上為了方便診斷及掌握病情,將鼻咽癌的症狀分為以下6類: 1.頸部腫塊

頸部淋巴病變是最早且最常出現的臨床症狀,因為鼻咽部有豐富的淋巴管,癌細胞很容易經由淋巴管轉移至頸部淋巴結或身體其他地方。

約30~40%病患以頸部淋巴病變為初發症狀,而有70~80%病患確診鼻咽癌時,已出現頸部腫塊。 2.鼻涕或痰有血絲

鼻咽富含血管且容易出血,當鼻咽形成腫瘤時,腫瘤表面會逐漸潰爛、出血,導致鼻涕或痰(尤其是從鼻部倒吸的痰)會夾帶血絲。 3.類似過敏性鼻炎、鼻竇炎的鼻部症狀

鼻咽腫瘤會堵塞鼻腔,產生分泌物,導致患者出現鼻塞、膿鼻涕、鼻涕倒流及嗅覺異常等症狀,且鼻腔可能因為腫瘤潰爛而飄散臭味。 4.耳悶、耳鳴

耳部症狀主要因耳咽管功能受損而致。耳咽管具有平衡中耳腔壓力的功能;舉例來說,搭飛機時,耳朵容易因為內外耳壓力不平衡而出現悶塞感,此時只要吞口水、打哈欠,就能打開耳咽管,進而平衡中耳腔的壓力。因此,當鼻咽癌腫瘤侵犯耳咽管,影響其功能時,患者會產生耳悶、耳鳴、中耳積液及聽力障礙等症狀。

5.頭痛

鼻咽部位於頭顱中央,與鼻竇、顱腔相隔,當鼻咽癌腫瘤侵犯到鼻竇、腦膜或顱腔時,會造成頭痛現象,此種頭痛通常是單側性。 6.腦神經症狀

鼻咽部於頭顱中央,周圍佈滿血管與神經,鼻咽癌的癌細胞可能會經由周圍神經侵犯大腦,引起腦神經的相關症狀,例如顏面出現麻木感、複視、吞嚥困難或聲音沙啞等。 鼻咽癌自我檢查3前兆

若能早期發現,鼻咽癌治癒率高達90%以上,以下為鼻咽癌早期的3大症狀,若有類似徵兆,請盡快就醫檢查。 頸部腫塊:長在耳垂下方,上頸部的兩側;腫塊本身不痛不癢,且持續2~3週都不會消腫。 鼻涕或痰有血絲:鼻涕或痰中有暗紅色的血絲或血塊。 耳悶、耳鳴:在沒有感冒或鼻竇炎的情況下,出現耳悶、耳鳴、重聽或耳內有流水聲,尤其是單耳時。 鼻咽癌6大症狀公開,3前兆自我檢查!鼻咽癌原因、治療鼻咽為圖中的紫色處,位於鼻腔後方,咽喉上方 鼻咽癌原因

鼻咽癌致病原因仍不明,但較常被提及的為種族基因及遺傳因素外,以下因素也可能提高鼻咽癌的發生率:

遺傳及家族病史:一等親內若有人罹患鼻咽癌,自身的罹癌率為常人的20倍。 常吃醃製或發酵食品 帶有EB病毒:鼻咽癌患者的血清中,EB病毒(Epstein-Barr virus,也稱第四型人類皰疹病毒)的抗體指數都很高,因此醫界認為鼻咽癌和EB病毒存在某種相關性。 抽菸、喝酒及嚼檳榔 長期在空氣汙染的密閉環境下工作

鼻咽癌的檢查

鼻咽癌主要的檢查工具有3種: 鼻後鏡及鼻咽內視鏡:鼻後鏡檢查是利用壓舌板壓住受檢者舌部,再將一個小鏡子放置於口咽部深處,利用燈光與頭鏡來檢視鼻咽部;鼻咽內視鏡則是直接進入鼻孔,經過鼻腔檢視鼻咽部。 EB病毒抗體檢測:多數鼻咽癌病患都有EB病毒抗體,因此可作為輔助的診斷工具。 鼻咽病理切片:為最主要的診斷方式,直接透過檢驗切下來的病理組織,判斷患者是否罹癌。

其他檢查方法還包括X光、電腦斷層檢查及磁振掃描等影像檢查,這些檢查主要是幫助醫師判斷腫瘤大小、位置及擴散情況。

鼻咽癌的治療

鼻咽癌屬於放射敏感的腫瘤,所以放療的治療效果顯著,針對鼻咽癌早期病患,醫師多以放療為主;若病患進入第二或第三期,則會合併放療與化療,避免腫瘤擴散;若病患進入第四期,有遠端轉移的情況(癌細胞擴散至骨骼、肺部或肝臟),就會以化學治療為主,其他治療為輔的方式來控制病情。

由於鼻咽靠近腦部,不易執行手術,加上鼻咽癌易發生轉移,所以手術通常僅用於診斷,或治療放射線治療的後遺症、併發症,或輔助處理鼻咽癌復發等狀況。

乳癌成因曝!注意這12大風險因子,預防乳癌4方法學起來

乳癌成因曝!注意這12大風險因子,預防乳癌4方法學起來

政府的癌症防治計畫中,女性乳癌的預防是相當重要的一環,根據衛福部國健署的資料,在女性好發癌症當中,目前乳癌的發生率最高、死亡率也位居第四,再加上乳癌有年輕化趨勢,女性一定要提高預防乳癌的意識,本篇文章將簡單介紹導致乳癌的原因及風險因子。

若擔心自己可能罹患乳癌,或屬於高風險群,建議可以定期做乳房檢查,一旦發現乳房或胸部有硬塊或異狀,請前往醫院接受檢查,早期發現並妥善治療的乳癌治癒率將近100%。 乳癌成因:這12大原因提高乳癌機率

多數乳癌患者為50歲以上的女性,但近年乳癌有年輕化的趨勢,根據乳癌防治基金會董事長張金堅醫師指出,台灣女性乳癌年輕化幾乎全球第一,是美國4.5倍;也因此,即使沒有經常接觸我們所熟知的危險因子(如:抽菸、喝酒的習慣),仍有機率罹患乳癌。研究指出,罹患乳癌的原因是由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提高罹患乳癌風險的因素包括:

乳癌成因1. 年齡增加

乳癌的風險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增加,多數乳癌患者都在50歲後診斷出來。根據美國專門提供乳癌資訊的非營利組織的 Breastcancer.org 的資料顯示,從30~39歲的風險提升了0.44%,到了60多歲時,則高達近乎3.5%。 乳癌成因2. 基因突變

某些基因,例如BRCA1和BRCA2這2種抑癌基因(Tumor-suppressor gene)突變的時候,罹患乳癌和卵巢癌(Ovarian cancer)的風險就會提升。(同場加映: 乳癌基因檢測:目的、流程、步驟、檢測結果) 乳癌成因3. 暴露於雌激素的時間較久

雌激素會刺激乳腺癌細胞的生長,進而增加乳癌風險。例如12歲前就發生第1次月經,和55歲之後才進入更年期的女生,因為接觸雌激素的時間長,罹患乳癌的機率較一般女性高。或是肉類中的激素、DDT等農藥,當被人體分解時會產生類似雌激素的物質。 乳癌成因4. 緻密型乳房

乳房組織緻密有較密集的乳腺,比脂肪組織具有更多的結締組織,除了增加乳癌風險外,這也使乳房X光照上很難看到腫瘤,降低檢查的敏感性及診斷的正確度。

乳癌成因5. 乳癌或非癌性乳癌的病史

患有乳腺癌的女性更有可能再次患上乳腺癌。如果曾有一些非癌性的乳癌,例如非典型增生(Atypical hyperplasia)或乳小葉原位癌(Lobular carcinoma in situ)者,有較高的機率罹患乳癌。 乳癌成因6. 乳癌或卵巢癌家族史

如果母親、姐妹或女兒(一等親女性),或者爸爸或媽媽某一方有多位乳癌或卵巢癌的家庭成員,則罹患乳癌的可能較高。另外,患有乳癌的男性一等親也會增加女生罹患乳癌的風險。 乳癌成因7. 曾接受放射​​治療

30歲前曾在胸部或乳房部分進行放射治療者,例如何杰金氏淋巴瘤(Hodgkin’s lymphoma),中年後罹患乳癌的風險更高。 乳癌成因8. 服用激素

更年期採取的某些形式的荷爾蒙替代療法(Hormone replacement therapy, HRT),包括雌激素和孕激素的替代療法,使用5年以上則可能增加罹患乳癌的風險。另外,某些口服避孕藥可能會增加罹患乳癌的風險。

乳癌成因9. 無懷孕與生產史

30歲後第1次懷孕而沒有餵母乳的女性,罹患乳癌的機率可能比有懷孕並且餵母奶的女性更高。(延伸閱讀:新手媽媽餵母乳~7大問題答案在這) 乳癌成因10. 缺乏運動

不太運動的女生,罹患乳癌的風險更高。有愈來愈多研究指出,運動可幫助降低癌症發生機率,美國癌症協會(American Cancer Society)建議每週運動至少5天。 乳癌成因11. 更年期停經後過重或肥胖

更年期後過重或肥胖的女性,與體重正常的女性相比,罹患乳癌的風險更高。因為當卵巢停止產生激素時,脂肪組織是停經後人體的主要雌激素來源。(延伸閱讀:更年期女性喝豆漿致癌?破解雌激素迷思) 乳癌成因12. 抽菸喝酒

研究指出,飲酒量越高女性罹患乳癌的風險越高,因為酒精會影響肝臟代謝雌激素的能力,進而增加風險。至於抽菸的女性,則會受到香菸中的尼古丁刺激乳房上皮細胞活化,增加罹患乳癌的風險。

乳癌成因曝!注意這12大風險因子,預防乳癌4方法學起來 預防乳癌4大方法

每年約有一萬多名婦女罹患乳癌,其中近兩千名死於乳癌,對女性健康威脅極大。國民健康署提醒「及早預防、及早發現、及早治療」,是迎擊乳癌的最好方法。美國癌症研究機構(American Institute for Cancer Research)也指出,高達38%的乳癌是可以預防的。遠離菸、酒,保持飲食均衡及規律運動的生活態度,平時也需要留意減少接觸塑化劑等有害物質,且適時釋放身心壓力。(推薦閱讀:乳房自我檢查5步驟!7+7種乳房正常與異常變化) 方法1. 挑選好油 脂肪攝取適量就好

每天的飽和脂肪攝取量,盡量控制在總熱量的10%以下,並且將每天脂肪攝取量限制在30克左右。吃富含Omega-3脂肪酸的食物,例如鮭魚、種子類,少吃如加工肉類、燒烤食物,避免反式脂肪。 方法2. 多吃蔬果有助於預防乳癌

研究發現,相較於較少食用蔬果的女性,飲食較多蔬果的女性患乳癌的風險降低32~50%。

方法3. 紓解壓力和焦慮

雖然沒有直接的研究結果證實壓力和焦慮會增加罹患乳癌的機率,但是減壓並提高生活品質,可以幫助增強免疫力,例如:培養冥想、練瑜伽的習慣。 方法4. 定期乳房檢查

建議45歲後定期乳房X光攝影檢查,如果有發現任何異狀,請不要懷疑或卻步,立刻就醫進一步檢查和治療。積極地面對和治療,才能減少乳癌所導致的傷害。目前政府補助45~69歲婦女每2年1次免費乳房X光攝影檢查,二親等以內親屬罹患乳癌的婦女,更可以提前至40歲開始,歡迎民眾善用資源。(建議閱讀:預防乳癌從預約開始!20歲開始預約乳房檢查

攝護腺癌診斷與治療:用肛門指診與切片檢查

攝護腺癌診斷與治療:用肛門指診與切片檢查

早期的攝護腺癌前列腺癌之症狀與良性前列腺增生(Benign Prostate Hyperplasia,又稱良性攝護腺肥大)很像,包括頻尿、排尿困難等,等到攝護腺晚期,症狀則多出現在轉移處,若癌細胞擴散至骨骼,則可能會出現像是腰椎疼痛或骨盆疼痛等症狀。(同場加映:壓尿管才會痛?攝護腺癌的症狀與警訊)

攝護腺癌的篩檢

多數醫療機構會建議, 50 歲以上的男性有與醫師評估是否有接受攝護腺癌篩檢之必要。若你有家族病史等風險因子,建議及早考慮接受篩檢。以下為攝護腺癌的篩檢方法:

前列腺特異抗原(Prostate Specific Antigen,以下簡稱 PSA)是由攝護腺上皮組織所分泌的特殊蛋白,主要是幫助精液液化(精液不那麼濃稠,能夠以水樣液態的方式呈現,才能讓精子順利游到子宮,讓受孕的過程更順利)。攝護腺特異抗原數值既然來自於攝護腺,因此有助篩檢攝護腺相關的疾病。血清中的攝護腺特異抗原值偏高,可能原因為: 罹患攝護腺癌 良性攝護腺肥大 罹患膀胱炎 放置導尿管 長時間騎腳踏車 48 小時之內射精 做了膀胱鏡檢查 做了攝護腺按摩 做了攝護腺超音波 做了攝護腺切片 做了肛門指診(Digital rectal examination,簡稱 DRE)

肛門指診

醫師會以食指伸入肛門觸摸前列腺。正常的情況下,前列腺摸起來為對稱的隆起組織,中間有溝。而異常的前列腺摸起來為非對稱性的腫塊,長在攝護腺之後或兩側。近 80% 的腫瘤發生的位置是手指可以觸及的區域。

值得注意的是,雖然檢驗前列腺特異抗原值與肛門指診都算方便,但是造成前列腺特異抗原異常的因素也不少,而攝護腺癌早期光靠肛門指診其實也摸不太出來,需要做攝護腺切片檢查才能更進一步幫助醫師診斷。 攝護腺癌的診斷

一但篩檢發現異狀,醫師將會建議患者接受更多檢查,確定是否真的罹患了攝護腺癌,方式包括:

超音波:在直腸超音波檢查時,醫師會將一根如雪茄形狀的探針會被放入直腸內。探針也會發出聲波來建立攝護腺的影像,檢查前列腺是否有異狀。 核磁共振(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以下簡稱 MRI):攝護腺 MRI 掃描能夠幫助醫師規劃檢體切片。 攝護腺切片:攝護腺切片通常是以針穿刺進入攝護腺病灶處,再取出切片,然後進行化驗以確認是否有癌細胞。

攝護腺癌5大治療方法

攝護腺的治療可分為以下5種方式:

為了實踐「早期發現,早期治療」。建議 50 歲以上的男性每年應篩檢一次,真的做到主動監控、定期追蹤。這些項目囊括上述肛門指診、前列腺特異抗原,與攝護腺癌切片的檢查。(同場加映:癌症治療簡介) 1.手術治療

手術可能會切除的部位包括:整個攝護腺、儲精囊、骨盆腔的淋巴組織。分為以下幾種: 傳統開腹手術 傳統腹腔鏡手術 達文西機械手臂攝護腺癌手術(Robotic assisted laparoscopic prostatectomy)

2.放射線治療

放射線治療算是一種局部治療,能破壞癌細胞,並抑制其生長與分裂,讓腫瘤縮小。 3.冷凍治療

治療原理是利用攝氏零下 40°C 的極低溫,快速冷凍與再度溶解的方式將癌細胞消滅,來達成治療目的。 4.荷爾蒙療法

荷爾蒙療法(Androgen Deprivation Therapy)需雄性荷爾蒙的濃度,來達成治療的效果。 5.化學治療

當荷爾蒙療法效用不大時,則會轉向使用化學治療(Chemotherapy,常簡稱化療)。

攝護腺癌分級、分期與類型:初期末期的癌細胞轉移

攝護腺癌分級、分期與類型:初期末期的癌細胞轉移

診斷出攝護腺癌(Prostate cancer)後,到治療前,判斷癌症分期和類型很重要,了解患者攝護腺癌的發展能幫助擬定最合適的治療計畫。對此,本文將剖析攝護腺癌分期,與不同類型的攝護腺癌,這都有助於醫師評估診斷與治療,以下進一步介紹。

攝護腺癌分期分級系統

根據英國癌症研究(Cancer Research UK)的資料,醫師會依照攝護腺癌患者所採集的資料,連同以下方法做進一步介紹。

攝護腺癌分級(Grading):攝護腺癌細胞於顯微鏡下的外形有何異常。(推薦閱讀:攝護腺鈣化:攝護腺結石和鈣化有關係嗎?) 攝護腺癌分期(Staging):攝護腺癌細胞的大小、有無轉移。(同場加映:攝護腺癌:發展緩慢、早期症狀不明顯)

另有我們較熟悉的數字分期法,順序如下: 攝護腺癌第一、二期,也作攝護腺癌初期或局部攝護腺癌。 攝護腺癌第三期,也作攝護腺癌局部末期。 攝護腺癌第四期,也作攝護腺癌末期。

攝護腺癌分期步驟

在做攝護腺癌分期和分級時,有三個考量步驟,以下逐一解釋。

不同於攝護腺癌篩檢所做的攝護腺特異性抗原(Prostate-Specific Antigen,以下簡稱 PSA)血液檢測,攝護腺癌分期做的 PSA 血液檢測以癌症進展和治療效果為評估標準,其檢測跟進較頻繁。在初期階段,醫師可能會評估患者最新一次的 PSA 檢測,或給予新的 PSA 檢測。 攝護腺癌分級

生檢後,病理學家會針對該攝護腺癌做分級,目前主要有兩種分級系統,分別如下。請留意,分級的分數愈高,治療後攝護腺癌復發的風險愈高,相反的,分級的分數愈低,治療後攝護腺癌復發的風險就愈低。 格里森分數(Gleason score):較常使用的攝護腺癌分級系統,分數級別介於 6~10。 簡易的格里森分數分級系統(Gleason score with the simpler Grade Group system):世界衛生組織(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簡稱 WHO)重新制定的分級系統,分數級別介於 1~5。

攝護腺癌分期與轉移

按照 TNM 癌症分期系統,並對照 PSA 血液檢測和格里森分級分數,醫師能蒐集更全面的攝護腺癌進展,以做更專業的治療評估。另要注意,攝護腺癌轉移可從淋巴結和其他器官或身體部位知曉,此外,病理分期和臨床分期或些有不同,任何疑問請洽詢醫師了解。 攝護腺癌分期 攝護腺癌第一期 格里森分級 1(分數低於 6)、PSA 水平低於 10。 醫師觸診無法感覺到腫瘤,也無法透過影像學檢查看到腫瘤,病理切片也無法判斷為腫瘤(cT1)。癌細胞尚未擴散到附近淋巴(N0),或其他身體部位(M0)。 肛門指診或影像學檢查皆發現腫瘤,並只出現在攝護腺單側的一半或更小處(cT2a)。癌細胞。癌細胞尚未擴散到附近淋巴(N0),或其他身體部位(M0)。 攝護腺癌第二期 第2a期 格里森分級 1 (分數低於 6)、PSA 水平至少 10 但低於 20。 醫師觸診無法感覺到腫瘤,也無法透過影像學檢查看到腫瘤,病理切片也無法判斷為腫瘤(cT1)。癌細胞尚未擴散到附近淋巴(N0),或其他身體部位(M0)。 腫瘤肛門指診或影像學檢查發現,並只出現在攝護腺單側的一半或更小處(cT2a)。癌細胞尚未擴散到附近淋巴(N0),或其他身體部位(M0)。已經手術切除攝護腺,且癌症僅出現在攝護腺內(pT2)。癌細胞尚未擴散到附近淋巴(N0),或其他身體部位(M0)。 肛門指診或影像學檢查皆發現腫瘤,並已出現在單側攝護腺過半處或雙側攝護腺上(cT2c)。癌細胞尚未擴散到附近淋巴(N0),或其他身體部位(M0)。PSA 水平低於 20。 第2b期 格里森分級 2 (分數 3+4=7)、PSA 水平低於 20。 癌細胞尚未擴散到攝護腺以外。肛門指診和影像學檢查可能檢查不出腫瘤(T1 或 T2)。癌細胞尚未擴散到附近淋巴(N0),或其他身體部位(M0)。

第2c期 格里森分級 3 或 4 (分數 3+4=7 或 8)、PSA 水平低於 20。 癌細胞尚未擴散到攝護腺以外。肛門指診和影像學檢查可能檢查不出腫瘤(T1 或 T2)。癌細胞尚未擴散到附近淋巴(N0),或其他身體部位(M0)。 攝護腺癌第三期 第3a期

格里森分級 1~4 (分數小於等於 8)、PSA 水平至少 20。 癌細胞尚未擴散到攝護腺以外。肛門指診和影像學檢查可能檢查不出腫瘤(T1 或 T2)。癌細胞尚未擴散到附近淋巴(N0),或其他身體部位(M0)。 第3b期 格里森分級 1~4 (分數小於等於 8)、任何 PSA 水平。 癌細胞已擴散到攝護腺以外,並可能已擴散到精囊(T3),或其他攝護腺旁組織,例如尿道括約肌、直腸、膀胱或骨盆等(T4)。癌細胞尚未擴散到附近淋巴(N0),或其他身體部位(M0)。 第3c期 格里森分級 5 (分數 9~10)、任何 PSA 水平。 癌細胞不一定已經擴散到攝護腺鄰近組織(T1~4)。癌細胞尚未擴散到附近淋巴(N0),或其他身體部位(M0)。 攝護腺癌第四期 第4a期 任何格里森分級、任何 PSA 水平。 腫瘤不一定已經長到攝護腺鄰近組織(T1~4)。癌細胞已經擴散到附近淋巴結(N1),但還沒有擴散到身體其他部位(M0)。

第4b期 任何格里森分級、任何 PSA 水平。 腫瘤不一定已經長到攝護腺鄰近組織(T1~4)。癌細胞不一定已經擴散到附近淋巴結(N1~4),但已經擴散到身體其他部位(M1)。 攝護腺癌類型

除了最常見的腺泡狀腺癌,其實還有很多種攝護腺癌類型,以下一一列出: 腺泡狀腺癌:近乎所有的攝護腺癌都是腺泡狀腺癌(Acinar adenocarcinoma),其生長始於攝護腺的腺壁細胞。 管腺癌:比起腺泡狀腺癌,管腺癌(Ductal adenocarcinoma)的成長和擴散速度或更快,其生長始於攝護腺的管腺壁細胞。 移行細胞癌:此攝護腺癌類型通常始於膀胱的尿管壁細胞,再擴散到攝護腺,但罕見情況下,移行細胞癌(Transitional cell cancer,也作泌尿道上皮細胞癌,其英文叫 Urothelial cancer)可始於攝護腺的尿管壁細胞,後擴散到膀胱入口和鄰近組織。 鱗狀細胞癌:比起腺癌,鱗狀細胞癌(Squamous cell cancer)的成長和擴散速度或更加快,其生長始於攝護腺扁平細胞。 小細胞癌:屬一種神經內分泌細胞癌,由小圓細胞組成。

卵巢癌患者還能懷孕嗎?傳宗接代方法報你知!

卵巢癌患者還能懷孕嗎?傳宗接代方法報你知!

卵巢癌的症狀與療程都有可能會影響生育能力,甚至造成不孕。卵巢癌友若想懷孕時,須與醫師討論的治療方法,再擬定懷孕進程的規劃,《Hello健康》為您講解卵巢癌如何影響女性生育力,並介紹卵巢癌備孕與不孕的治療選項。

卵巢癌的療程如何影響生育能力?

在了解卵巢癌如何影響健康之前,先讓我們來看看卵巢在生殖系統中是如何運作的。卵巢負責排卵,大多數的情況下由左右兩側的卵巢輪流排卵的,這一對卵巢並不是同時工作的,也有一些人連續幾個月來都由某一側的卵巢在排卵。所以,只要留有一側的卵巢,就能保有排卵的能力,生育力也得以延續。

對於未來還想生育的病友來說,若及早在卵巢癌第一期分類之下的第 1a 期發現病灶,也就是:「癌細胞僅出現在一邊的卵巢或輸卵管之內,且骨盆與腹水內沒有出現癌細胞。癌細胞尚未擴散到周邊的淋巴節或遠端的器官」的狀況之下,醫生便可以施行保留生育力的手術,只要切除病灶側的卵巢,保留子宮及另一側的卵巢與輸卵管,如此一來卵巢癌的病友也能夠懷孕了。(同場加映:卵巢癌分期與轉移:癌細胞可至腹膜或其他臟器

不過若是已進入卵巢癌第一期分類之下的第 1b 期的患者,雖然其他狀況都與第 1a 期的患者相似,唯獨當癌細胞出現在兩側的卵巢或輸卵管之內,就無法再保留任何一邊的卵巢了。還好子宮未受到影響,卵巢癌患者還是可以靠著接他人捐卵等方式嘗試生育。

不過,對於有機會保留卵巢懷孕的病友而言,在術後的化療與放療影響之下,可能引發卵巢癌的提早衰退,也會降低生育能力,務必要與醫師討論。 卵巢癌造成不孕的原因

手術切除雙邊卵巢 化療導致停經並影響卵巢功能 放射線療法影響卵巢製造成熟卵子的能力

目前醫學上尚未有找到一個絕對有效保護的卵巢方式,但某些研究發現,如果在化療過程中,讓卵巢暫時休息、停止排卵,有機會降低卵巢早衰。可注射腦下垂體抑制劑,或是服用其他藥物抑制排卵來保護卵巢。(延伸閱讀:卵巢癌患者這樣吃!6個健康飲食小撇步) 卵巢癌患者不孕想要小孩怎麼辦? 1.試管嬰兒

試管嬰兒(In vitro fertilization,簡稱 IVF)此方法適合上述已進入卵巢癌第一期分類之下第 1b 期的患者,在子宮被保留下來的狀態下,使用其他女性所提供的卵子,搭配伴侶的精子,透過體外受精的生殖技術,再將受精卵植入子宮。此療法懷孕的成功與否取決於卵子和精子的品質與母親身體的健康狀況。 2.冷凍胚胎與冷凍卵子

這是目前解決不孕最有效的方法。此方法是將精子與卵子,在實驗室裡受精並冷凍,或是直接冷凍卵子,待有合適的提供精子的人選出現。等卵巢癌病友術後且抗癌療程結束後,再將受精卵植入子宮。 3.收養兒童

收養又可稱為領養。在台灣,各個相關構評估標準不一,收養其實是一個比較需要耐心與毅力的過程,可能得花費一至兩年的時間。 4.代理孕母

代理孕母是另一個女性代為懷孕。傳統或部分代理孕母是將伴侶的精子放置在代理孕母者的陰道中,通常是透過人工授精完成。完整代理孕母則是將配偶的精子和先前從你體內取出的卵子,所結合的胚胎放在代理孕母子宮內,這種類型比傳統的代孕要復雜得多。

卵巢癌患者還能懷孕嗎?傳宗接代方法報你知! 卵巢癌患者懷孕前的3個評估重點 1.小孩罹患癌症的風險

許多患有癌症的人擔心自己的孩子也可能罹患癌症。研究指出,癌症患者和癌症倖存者的孩子患該疾病的風險較高,但是有些癌症是父母將基因傳給孩子的。如果你罹患的癌症是具遺傳性的,可能會影響小孩,擔心的話建議與醫師討論和諮詢。

2.癌症復發的風險

研究指出,懷孕似乎並不會使癌症復發。一些醫療保健提供者建議乳癌倖存者要等兩年才能懷孕。在懷孕期間會增加某些激素與乳癌細胞的生長之間存在聯繫。但是,沒有科學證據指出,如果婦女在完成治療後兩年內懷孕,則會增加罹患癌症的風險。一些研究甚至指出,隨後懷孕後乳癌復發的風險較低。

對於某些倖存者,懷孕可能需要停止某些藥物治療。但是停止服用泰莫西芬(Tamoxifen)或伊馬替尼(Imatinib)等藥物會增加癌症復發的風險。計劃生育的人需要談論他們願意接受多少風險。 3.未來的不確定性

癌症可能會復發,所以在計畫生小孩之前,最好也與另一伴一起討論未來萬一若只剩一人撫養孩子的規劃。

癌症倖存者要生小孩可能是一個困難的決定。倖存者及其伴侶在開始或增加家庭生活之前需要考慮很多事情。一些醫療保健提供者建議女性在完成化療後的頭六個月內不要懷孕。任何受損的卵子會在最初的六個月內離開人體,專家建議等 2~5 年後再嘗試生孩子,這是因為癌症比較可能在早期復發。而且懷孕期間的癌症治療更為複雜。

大腸癌術後飲食5大原則!流質食物推薦、忌吃食物一次看

大腸癌術後飲食5大原則!流質食物推薦、忌吃食物一次看

大腸癌高居我國罹癌人數首位已超過10年以上,藝人余苑綺即因大腸癌逝世。由於大腸屬於消化器官,所以大腸癌的術後飲食與預後息息相關,《Hello健康》帶你了解大腸癌術後該怎麼吃及如何挑選飲食。

大腸癌術後飲食5大原則與順序

為了減少對腸胃道的刺激並加速傷口癒合,術後飲食建議採取「漸進式飲食」,順序為:喝水 → 清流質飲食 → 全流質飲食 → 半流質飲食 →低渣軟質飲食 → 一般飲食。 1.喝水

流質飲食有較多的水分,食物具流動性,可分清流、全流、半流飲食。對大腸癌術後的患者,因術前禁食又禁水,所以手術後當然要多補充水分。在醫師和個管師指導之下,病友可嘗試著每小時喝水 30 c.c.,若無不適則可開始清流質飲食(Clear liquid diet)。 2.清流質飲食

清流質飲食的定義為:食物完全無渣滓,食用後也不會產氣或是剌激腸胃道,在室溫下為液體的狀態。清流質飲食的選擇如下: 清流質食物推薦 去油清湯 運動飲料 米湯 過濾所有纖維、不帶果肉的果汁 清冰 蜂蜜 糖水

清流質飲食無法提供充足的營養素,除非有額外補充營養劑,否則不可連續服用超過 48 小時。 3.全流質飲食

全流質飲食(Full liquid diet)在室溫下同樣為液體,不過含少量纖維質,易於消化,算是具有足夠營養的飲食。全流質飲食的選擇如下: 全流質食物推薦 牛奶 豆漿 果汁

可把肉類、蛋、蔬菜、海鮮食材等經剁碎後與澱粉類煮成半流體狀態,用食物調理機打碎成全流質,像雞肉糊粥、海鮮粥等,看不見食物或米粒的形狀。

服用全流質的飲食的時候,記得要少量多餐,每天至少六餐以上,食材的選擇以質地細滑、易消化的為主。 4.半流質飲食

半流質飲食(Semiliquid diet)指的是將食物切細碎或是絞碎後,加入湯汁料理成半流質的液體食物,稍需咀嚼,便能吞嚥進食。半流質飲食的選擇如下: 半流質食物推薦 鹹粥 湯麵 麥片粥 魚肉粥 雞絲麵 大滷麵 布丁 茶碗蒸 八寶粥 芝麻糊

半流質飲食同樣建議少量多餐,要注意的是,在食材上要避免過老或是質地偏硬的蔬果,含筋的肉類也不要吃。 5.低渣軟質飲食

低渣飲食(Low residue diet)是減低食物消化後在腸胃道留下殘渣,目的為減少排便頻率及減少糞便體積,讓腸胃道獲得充分休息,才會較快復原。一般來說,每天粗纖維攝取量建議在5公克以下,或是膳食纖維約 10~15 公克。

軟質飲食(Soft Diet)則是以均衡飲食為基準,選擇質地軟的固體食物。配合蒸或煮等易使食物軟化的料理方式。低渣且軟質飲食選擇如下: 低渣軟質食物推薦 去皮、去筋、剁碎、煮爛的嫩肉、瘦肉 水煮蛋、蒸蛋、蛋花湯 加工的豆製品(如:豆花、豆干、豆腐、豆漿) 精製的澱粉食品(如:米飯、稀飯、麵條、吐司) 過濾的蔬果汁 清蛋糕

大腸癌術後飲食5大原則!流質食物推薦、忌吃食物一次看 大腸癌術後短期忌吃食物

清流飲食到低渣的軟質飲食,可以歸納出幾個方向: 禁食奶製品(包括:優酪乳、養樂多或添加牛奶的食物) 禁食未加工的豆類(例如:紅豆、綠豆或黃豆等) 禁食未加工的五穀雜糧(例如:糙米、燕麥、玉米、全麥麵包、地瓜或芋頭) 禁食高纖蔬果與加工水果(例如:蘋果、番茄、西瓜、奇異果、杮乾、芒果乾、芭樂乾) 禁食沒有壓碎的堅果 避免煎、炸、烤的烹飪方式

醫師會鼓勵健康的國人多吃高纖且未加工的食材,但是對術後的大腸癌病友來說,反而要吃低纖且精緻的食物。這是因為高纖而粗糙的食物容易摩擦我們的腸道,可能會造成出血,減緩傷口癒合的進程。

此外,「煎、炸、烤」的料理方式既不利於消化,又會帶來刺激,會讓腸道的負擔加重;至於避開豆類與奶類的食品,是因為這類食材容易產氣,引發脹氣造成不適;乳製品也容易導致腹瀉,干擾大腸癌病友的復原,但是加工過的豆製品就不在此限。(推薦閱讀:2大脹氣原因報你知!避吃6類易脹氣食物,約會不怕放屁形象全毀)

適度含纖維飲食可促進術後恢復健康的效益和抗發炎作用,避免攝取過多殘渣的食物留在腸道,減少排便量,也減少腸胃運作才能達到真正的休養。 大腸癌術後長期飲食建議 大腸癌病人進入療程後營養補充

大腸癌術後可能仍需走完化療、放療等療程,這時需要有充足的體力,所以需要充足的營養素。大腸癌病友與一般健康的國民相比,要多攝取 200~500 大卡的熱量,飲食要更加均衡,要攝取較高的蛋白質與卡路里。

臨床上,有1/3的大腸癌病友是因營養不良,引發免疫系統下降,造成感染死亡的。吃得健康且吃得飽,才不會影響到治療的進度。 預防大腸癌復發的蔬果飲食

根據美國波士頓哈佛醫學院附屬 Dana-Farber 癌症研究中心(簡稱 DFCI)的報告,將大腸癌術後且做過化療的受測者分為兩組,一組是以精製澱粉食物(如白吐司、義大利麵等)與脂肪含量高的西式飲食為主,另一組則是富含蔬菜、水果、豆類、優質脂肪與蛋白質的地中海飲食,兩者進行對照實驗。結果,以西式飲食為主的病友,大腸癌復發率是另一組的兩倍之多。為了降低癌症的復發,天然又均衡的高纖飲食,還是不二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