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抽菸也得肺癌?罹患肺癌5大原因、預防肺癌這樣做

不抽菸也得肺癌?罹患肺癌5大原因、預防肺癌這樣做

自1999年起,肺癌已成為台灣眾多癌症的頭號殺手,連續43年高居台灣癌症死亡率的第1名!光去年(111年)就已帶走1萬多條人命,其中肺腺癌佔7成。雖然多數人認為抽菸是導致肺癌的主因,但在數千位肺腺癌病患中,就有超過半數的男性、9成女性為不抽菸的患者。

其實抽菸早已不是導致肺癌的主要原因之一,《Hello健康》帶你認識肺癌在台灣的現況外,究竟造成肺癌的原因為何,為什麼不抽煙也會得肺癌?預防肺癌又該怎麼做?一起來了解! 不抽菸≠肺癌主要原因:5大元兇要小心

根據台灣癌症協會之研究調查指出,包含吸菸為致病因素之外,導致肺癌的其他原因共有下列幾項: 菸害(二手菸、三手菸) 油煙:烹調油煙中含有不少危害物質如懸浮微粒、多環芳香烴碳氫化合物、多環胺、硝基多環芳香烴碳氫化合物等 空汙:如室內外的細懸浮微粒(5)可深入肺泡,引發呼吸道疾病與肺癌的風險 居家空氣汙染:祭拜燃香與金紙產生的煙、蚊香、薰香、石棉裝潢、具輻射性的氡氣 職業空氣汙染:長期暴露於化學物質當中如有機溶液、棉塵等。

5大因素中,其中又以空汙影響最深、危害最大。台灣各縣市肺癌人數以北、中、南部最多,特別是台北、新北、嘉義、彰化、高雄等空汙較嚴重的城市,而東部及外島最少,足見空汙對肺部健康的影響。(你也想知道:肺癌症狀與 9 大前兆:久咳不癒、胸痛、體重下降)

對於多數空污城市嚴重的居住者而言,日常外出或居家即應培養如穿戴口罩、使用空氣清淨機等預防措施,以因應環境污染對肺部的侵襲。

不抽菸也得肺癌?罹患肺癌5大原因、預防肺癌這樣做

肺癌確診者:女性佔多數、9成以上未抽菸

根據衛福部最新發布的癌症登記報告指出,罹患肺癌的患者中有近4成8為女性,但其中9成女性患者都不抽菸,包括名人陳文茜、台北市前市長夫人陳珮琪也在其列。由於早期肺癌幾乎毫無症狀而成為無聲的殺手。 肺癌分類:近9成為非小細胞癌

肺癌依據其生物特性和臨床表現的不同,而分為小細胞癌與非小細胞癌2類: 1.小細胞癌

常發生於粗支氣管,生長、轉移及惡化速度較快。 2.非小細胞癌

據衛生署統計,台灣有高達近9成的肺癌為非小細胞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簡稱為NSCLC)。 肺腺癌:台灣最常見的肺癌種類,常發生於肺部周圍。 鱗狀細胞癌:多長於肺部中央,生長速度較慢。 大細胞癌:常長於肺臟表面、生長及擴散速度快,易轉移至淋巴結和其他器官。

以下為國內4種肺癌的佔比、腫瘤倍增時間(意即腫瘤增大1倍所需時間),以及與抽菸的關聯:

小細胞癌:約7%,腫瘤倍增時間30天,吸菸病患佔9成。 肺腺癌:超過70%以上,腫瘤倍增時間180天,女性佔7成,且多數未吸菸。 鱗狀細胞癌:約14%,腫瘤倍增時間90天,吸菸病患佔9成。 大細胞癌:約1%,腫瘤倍增時間120天。

已知不抽菸的女性肺癌患者比男性多,抽菸所致的肺癌(小細胞癌及鱗狀細胞癌)如今僅佔肺癌總數不到3成。

抽菸所致的肺癌比肺腺癌危險?

小細胞癌及鱗狀細胞癌增長速度快,惡化速度也比較快,看似比較危險,但事實上,肺癌在初期幾乎沒有症狀,當病患察覺不適時通常已為末期,存活率僅4%,存活時間不餘1年,因此無論種類為何,肺癌都十分危險。

預防肺癌2大重點:遠離汙染源、定期篩檢

為預防肺癌發生,可歸納為以下2大重點,除了應盡可能減少接觸致癌因子,並建議可安排定期肺部檢查,及早預防肺癌發生: 預防肺癌重點1:4大致癌因子out 1.避免菸害(包含二手菸、三手菸)

抽菸會導致小細胞癌及鱗狀細胞癌,相對於未抽菸者,抽菸者罹患肺腺癌的治療效果較差。即使不抽菸,二手菸因燃燒不完全,其有害物質和致癌物質是一手菸的20倍,也會殘留於環境表面之中,形成三手菸,對幼兒肺部發展造成影響。長期吸入二手菸者罹患肺癌的機率為一般人的34倍。 2.減少接觸油煙

不少家庭主婦煮菜時習慣大火快炒,但油溫過高、冒煙易產生致癌物質。建議避免如煎、炸或大火快炒之高油量烹調方式,並使用抽油煙機。煮菜時若能戴上口罩防禦效果更佳。

不抽菸也得肺癌?罹患肺癌5大原因、預防肺癌這樣做 3.減少居家空氣污染

祭拜用的香、檀香及蚊香在製作時皆添加對人體有害的化學物質,如滑石粉、化學膠粘劑,長期吸入易對肺部造成傷害並致癌,建議祭拜時以手代香、減少使用其它香材,若需用香,請確保室內空氣流通順暢。 4.避免吸入空汙

空汙散佈於空氣之中,看似難以預防,但其實只需避免在霧霾或空氣品質較差的日子出門,並減少開窗通風(仍需在夜晚通風,疏通室內空氣汙染)、使用空氣清淨機等便能減少暴露於空汙之中。若需長時間待於室外,建議在空氣品質較差時配戴專業防塵口罩,一般口罩對空汙的防護力有限。

預防肺癌重點2:2大肺部篩檢

肺部檢查有二,一為胸部X光,二為低劑量肺部電腦斷層(LDCT),前者為肺部自費健康檢查或體檢的基礎項目,可偵測大小超過1公分的肺癌病灶,後者為肺部進階檢查,可偵測小至0.1公分的肺癌病灶。

胸部X光的價格便宜、檢查快速,但照射時易有死角,只能照到較大的肺癌病灶,較難在早期發現肺癌;反觀,低劑量肺部電腦斷層(LDCT)的價格雖高,只有一定規模的醫院才有設置,但偵測的精密度卻很高,照射範圍也無死角,可在極早期發現癌細胞,預先接受肺癌治療,避免診斷延遲,錯失治療時機。不抽菸也得肺癌?罹患肺癌5大原因、預防肺癌這樣做

建議成年者滿40歲後可接受1次LDCT篩檢,以3年為單位定期檢查,確認肺部有無異常變化。若有肺癌家族史,則可提前至30歲檢查,提早做好預防工作。但LDCT篩檢若需歷經長期追蹤的頻率,仍有曝露於輻射下的風險,應先行與醫師針對自身病況諮詢後斟酌進行。

皮膚癌「基底細胞癌」是什麼?基底細胞癌前兆、症狀及治療

皮膚癌「基底細胞癌」是什麼?基底細胞癌前兆、症狀及治療

白天紫外線的強烈照射,不僅容易使人曬傷或長出黑斑,還可能因此罹患皮膚癌。澳洲籍的好萊塢重量級演員「金鋼狼」休傑克曼,就曾自曝由於過去沒有擦防曬乳的習慣,導致他於2013年確診皮「基底細胞癌」皮膚疾病,雖經手術治療後症狀有所好轉,卻仍不斷復發,需反覆動刀切除病灶。

不只有休傑克曼,台灣也有相當多深受基底細胞癌所擾的患者,究竟有哪些原因會導致基底細胞癌?《Hello健康》將讓你認識台灣最常見皮膚癌「基底細胞癌」的常見症狀與治療方法外,還有預防罹患「基底細胞癌」皮膚癌的小撇步。 皮膚癌「基底細胞癌」是什麼?致病原因為何?

基底細胞癌(Basal cell carcinoma)屬於一種皮膚的惡性腫瘤,主要位於表皮層下方,為發育異常的細胞所組成。據衛福部公布的108年癌症登記報告,台灣患有基底細胞癌的民眾就高達2262多位,約佔5成皮膚癌病例,是所有皮膚癌之中發生率最高的皮膚癌種類。

成大醫院斗六分院皮膚科何英右醫師表示,基底細胞癌常見於60歲以上的老年人,且年紀愈大罹病機率愈高,而長期經紫外線照射且未防曬,則為罹患基底細胞癌的主因,病灶多好發於如臉部、脖子、前臂或手背。(推薦閱讀:曬傷5次罹癌風險加倍!認識紫外線與皮膚癌的關聯

此外,如皮膚癌家族病史、曾攝取含有重金屬砷的水份、接受過放射線照射或本身有免疫缺乏症等,皆為罹患基底細胞癌的危險因子。

皮膚癌「基底細胞癌」是什麼?基底細胞癌前兆、症狀及治療 皮膚癌「基底細胞癌」的前兆、症狀

基底細胞癌的病灶外觀多呈現紅色、肉色或黑色的腫瘤,起初看起來就像一般的痣,容易遭病患忽略。直到病灶逐漸長大,腫瘤周圍可看見微血管的擴張,甚至出現潰瘍、流血等較為嚴重的症狀時,才會被患者察覺。 皮膚癌「基底細胞癌」何時應就醫檢查?

基底細胞癌發生癌細胞擴散的機率僅約1%~1‰,一旦開始進行轉移,便會由皮膚局部向下擴散至肌肉、骨骼或神經等深層組織,其中癌細胞較常轉移的部位多為淋巴節與肺部。因此,建議患者若出現上述症狀時,應及早就醫,請醫師進一步診斷,以防癌細胞擴散。 基底細胞癌診斷方法

基底細胞癌診斷方式與其他皮膚癌差不多,起初醫師會先透過理學檢查,為患者進行初步診斷,若醫師懷疑有皮膚癌的可能,就會進一步用切片檢查,並透過顯微鏡觀察檢體,以判斷皮膚癌的類型與分期。

另外,醫師也可能會視情況使用電腦斷層掃描(CT)、X光、核磁共振(MRI)等影像檢查的方式,加以確認病況。(你也想知道:皮蛇長1圈恐致命?了解皮蛇的症狀與治療)

皮膚癌「基底細胞癌」是什麼?基底細胞癌前兆、症狀及治療 基底細胞癌如何治療?

醫師主要會依據基底細胞癌的體積大小、所在位置、數目多寡以及腫瘤的型態, 並考慮患者的年紀及健康狀態,最後再給予適合的治療建議。

基底細胞癌患者欲根治基底細胞癌,醫師通常會建議使用手術切除病灶,以有效將其徹底根除,但病患若出現癌細胞轉移的情形時,則可能需要接受化療、放療等治療方式,以確保癌細胞不會殘留於其體內。

除了手術切除,其他治療基底細胞癌的方法還包括光動力治療、刮除電燒、冷凍治療、局部塗抹藥物等。

預防基底細胞癌先從防曬做起!

預防基底細胞癌最重要的方法就是要做好防曬,尤其是在正午光照最為強烈之時,記得可穿著長袖外套、長褲、配戴帽子、使用陽傘或防曬乳等用品隔絕紫外線,即可降低罹患基底細胞癌或其他皮膚癌的風險。(同場加映:防曬係數怎麼看?SPF、UVA、PA差異?防曬乳指數一篇搞懂!

癌王「小細胞肺癌」是什麼?小細胞肺癌存活率、症狀及治療解說

癌王「小細胞肺癌」是什麼?小細胞肺癌存活率、症狀及治療解說

肺癌是國人死亡率最高的癌症,其中小細胞肺癌最為棘手,病患可能出現久咳不癒、胸痛及呼吸困難等症狀;小細胞肺癌為何發生?小細胞肺癌又會引發哪些症狀?如何診斷及治療?《Hello健康》為您完整解答!

小細胞肺癌是什麼?

肺癌主要可分為小細胞肺癌(Small cell lung cancer)與非小細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顧名思義,「小細胞肺癌」就是癌細胞較小的癌症,約佔所有肺癌病例的10%。

小細胞肺癌的癌細胞常出現在肺部中央、靠近肺門的位置,相較於肺腺癌、鱗狀上皮細胞肺癌等非小細胞肺癌,除了癌細胞生長速度較快,還容易擴散到支氣管,造成氣管堵塞,最後導致肺葉萎縮。(推薦閱讀:肺癌分類與分期:小細胞癌與非小細胞癌) 小細胞肺癌存活率?

小細胞肺癌惡化速度快,當確診時,癌細胞常已擴散至身體其他部位,導致存活率極低,能活過5年的患者不到5%,又被稱為肺癌中的惡霸、癌王。 小細胞肺癌的高危族群

小細胞肺癌患者約90%為長期抽菸的男性癮君子,是高危險族群;其他致癌的高風險因子還包括:長期接觸石綿、鎘、砷等致癌物、有家族史或患有慢性肺部疾病如肺結核、肺纖維化、支氣管擴張症等,都會提高罹患小細胞肺癌的風險。

癌王「小細胞肺癌」是什麼?小細胞肺癌存活率、症狀及治療解說 小細胞肺癌10大症狀

罹患小細胞肺癌後,因肺門腫塊合併縱膈淋巴結腫大,導致患者會有以下10種症狀:

咳嗽、可能還咳出血痰 聲音沙啞 吞嚥困難 食慾不振 胸痛 容易喘 呼吸困難 疲憊 不明原因體重下降 臉部或頸部靜脈腫脹

小細胞肺癌患者除了容易出現局部症狀外,相較其他種類的肺癌,癌細胞也更易轉移至其他器官,例如轉移至骨頭,造成骨頭疼痛、或轉移至腦部,導致頭暈及頭痛等,嚴重時還可能引發中風。(延伸閱讀:無早期肺癌症狀?多症狀呈現是關鍵) 小細胞肺癌如何診斷?

若患者長期出現以下症狀,應及早就醫檢查,阻止癌細胞擴散。醫師臨床診斷多以下列4個步驟,確認患者是否罹患小細胞肺癌,並進一步了解癌細胞擴散的程度和嚴重級別:

個案諮詢:醫師透過病患個人提供之病徵和過往之家族病史進行綜合診斷 健康檢查:如肺癌篩檢 診斷成像結果:如胸部X光、低劑量電腦斷層掃描(LDCT)或胸部電腦斷層攝影( CT)掃描等 篩檢報告:如血液檢查、痰液細胞學檢查或肺切片檢查等

小細胞肺癌分期與治療方法

由於小細胞肺癌的癌細胞增生速度較快,約6至7成患者在接受診斷時,癌細胞已轉移至其他器官,無法透過手術切除。

因此,小細胞肺癌多以化學治療為主,並以放射治療或免疫治療為輔。醫師經診斷確認癌細胞發生位置,判斷患者屬於哪個階段的小細胞肺癌,並按病程發展程度進行相應的治療方式。

局限期:病灶局限於單側肺部,並可能侵犯到肺門、縱膈腔或鎖骨上的淋巴結,但沒有惡性肋膜積水,或癌細胞轉移至遠處的病症。 此階段醫師大多使用克莫或佳鉑帝等藥物,替病患進行化療,以阻止病患肺部癌細胞增生,先消滅此處腫瘤細胞,並以放療作為輔助。少部分患者需要進行開胸、胸腔鏡或達文西機器人手術,才能有效治療。 擴散期:當病灶超過侷限期範圍,擴散至整個肺部或其他器官,並有惡性肋膜積水時,醫師會以化療為主,並搭配免疫治療,避免患者產生過度免疫反應傷害體內正常細胞,反造成病況惡化。(延伸閱讀:肺癌的診斷與治療:斷層掃描或生檢

值得注意的是,即便小細胞肺癌病患對於化療反應效果極佳,但多半在半年至一年半內復發;更嚴重的是,再復發後的腫瘤常已產生抗藥性,即便再進行化療或其他治療方式,效果通常也不佳。 小細胞肺癌如何避免?

想要避免小細胞肺癌找上門,建議平時有抽菸習慣的癮君子,應及早戒菸,並維持均衡飲食及規律運動的好習慣,降低罹癌風險;若是小細胞肺癌高危險族群,更應定期進行肺癌篩檢,以便儘早治療,避免病況惡化。

鱗狀上皮細胞肺癌是什麼?存活率、初期症狀、治療與原因

鱗狀上皮細胞肺癌是什麼?存活率、初期症狀、治療與原因

80歲李爺爺菸齡長達60年,5年前因接受肺結核治療,聽從醫囑開始戒菸,原以為病情可獲控制,最近卻突然聲音沙啞10多天,先至耳鼻喉科求診,發現聲帶麻痺,懷疑病灶與縱膈腔有關,經轉診至胸腔內科檢查,結果竟是罹患「肺部鱗狀上皮細胞癌」。

鱗狀上皮細胞癌聽起來很陌生,究竟哪些原因容易引發這種癌症?可能出現何種症狀?經過治療後是否就能治癒?本文將帶您一同了解!

鱗狀上皮細胞癌是什麼(SCC)?

鱗狀上皮細胞癌(Squamous Cell Carcinoma,又稱作鱗狀細胞癌)因癌細胞形狀扁平,如同魚鱗的模樣而得名,好發於長期抽菸的男性,屬於肺癌中「非小細胞癌」的種類之一,佔所有肺癌病例中約2成。(推薦閱讀:肺癌分類與分期:小細胞癌與非小細胞癌

鱗狀上皮細胞癌腫瘤多長在肺部中間、靠近肺門的位置,容易堵住氣管,使病患出現呼吸急促的症狀,且會發生縱膈腔淋巴結擴散;相較於小細胞肺癌與其他非小細胞肺癌,鱗狀上皮細胞癌腫瘤生長速度較慢,因此惡化速度也較慢。

鱗狀上皮細胞肺癌是什麼?存活率、初期症狀、治療與原因 鱗狀上皮細胞癌4大高危險族群

以下為4種易患鱗狀上皮細胞癌的高危險族群: 長期吸菸者:鱗狀上皮細胞肺癌跟小細胞肺癌一樣,最主要的原因,都是因長期吸菸所致,其中不只有抽菸者,長期吸入二手菸者也容易罹患鱗狀上皮細胞癌。(延伸閱讀:死於二手菸者女性占6成 女性抽菸傷害大) 工作環境常接觸致癌物者:工作環境會接觸到石棉、苯、菸草以及焦油等致癌物,以及常吸入工作中所產生的礦物或金屬粉塵者,較易罹患鱗狀上皮細胞肺癌。 身處空氣汙染環境者:空氣中的汙染物質也含有不少致癌物,長期接觸且未配戴口罩,易提高罹患鱗狀上皮細胞癌的風險。(延伸閱讀:空汙好致命!口罩、禁菸遠離空汙,改善空汙6大Tips這樣做) 有鱗狀上皮細胞癌家族史:少部分患者是因有鱗狀上皮細胞癌家族史或基因遺傳所致。

鱗狀上皮細胞癌6大常見症狀

鱗狀上皮細胞癌腫瘤生長速度慢,因此,當腫瘤較小時,患者可能不會出現明顯症狀;若腫瘤長大到某個程度後,病患可能會出現以下6種症狀,必須特別留意: 咳嗽 咳血 胸痛 發燒 聲音沙啞 呼吸急促

鱗狀上皮細胞癌如何診斷?

若患者出現上述症狀,應及早就醫檢查;若是鱗狀上皮細胞癌高風險族群,建議應定期安排肺癌篩檢,以便發現肺部結節,及早治療,防止病情惡化。

醫師一般會透過以下4種方法,為患者檢查是否罹患鱗狀上皮細胞癌: 胸部X光檢查 低劑量電腦斷層掃描檢查(LDCT) 支氣管鏡切片檢查 基因檢測

鱗狀上皮細胞癌常見治療方法

鱗狀細胞肺癌初期以手術治療為主,醫師會依腫瘤生長情況差異,替患者進行節狀切除術、楔狀切除術、肺葉切除術或肺切除術等,以有效切除癌細胞。

若不適合接受手術或已轉移的病患,醫師則會建議先進行化學治療,透過從靜脈注射或口服抗癌藥物,則可控制癌細胞生長或減輕不適症狀,並視情況搭配放射治療,以高能量放射線殺死癌細胞;或者使用標靶治療,抑制體內腫瘤生長,達到治療鱗狀上皮細胞癌的效果。經治療後,患者5年存活率可達22%。 鱗狀上皮細胞癌預防3撇步報你知 戒菸:鱗狀上皮細胞癌的成因中,吸菸佔了極大多數,戒菸能有效降低罹患鱗狀上皮細胞肺癌的機率,並避免讓身邊的親友吸入二手菸,成為間接受害者。 避免與化學物質接觸:長期需接觸易致癌的化學物質的工作者應配戴口罩與手套,將化學藥物身體接觸的機率降到最低,以降低罹患鱗狀細胞癌的風險。 避免吸入過多空氣污染源:出入公共場所應配戴口罩,減少吸入過多空氣污染源。(同場加映:年輕人不會得肺癌?肺癌手術後不會復發?破解肺癌5大常見迷思!

認識肺癌—了解肺癌種類、症狀、風險與治療

認識肺癌—了解肺癌種類、症狀、風險與治療

不論男女,肺癌都是常見的癌症殺手,根據衛生福利部111年國人死因統計結果,肺癌已連續43年位居十大癌症死因第1名。

肺癌和其他癌症一樣,當身體細胞不受控制地增長,那就是癌症的開始了,而肺癌即是指肺部細胞組織最初產生異變和癌化的結果,通常發生的部位在呼吸道,就讓《Hello健康》帶你一起認識肺癌的症狀與風險。 肺功能與構造

人的肺就好像兩個海綿狀器官,左右兩邊的肺各可區劃成不同區塊,稱作肺葉,右肺有3個肺葉,左肺有2個肺葉,左肺肺葉會比較少是因為心臟占了部分的空間。當我們呼吸時,空氣會從鼻子或嘴巴進入氣管才到達肺部。

肺部的氣管會分支成較小的支氣管和小支氣管,最後將空氣傳送到更小的肺泡和血液中。同時,肺泡也是氧氣傳輸和二氧化碳移除的地方。美國癌症協會(American Cancer Society)指出,肺癌癌細胞一般會從支氣管、小支氣管,或肺泡開始成長,其他肺部構造還包括下列2種: 胸膜:以薄層裹住整個肺部,達到保護及幫助呼吸時肺膨脹收縮的動作。 橫隔膜:位於肺部下方,為一個穹面薄層肌肉組織,在呼吸時,橫隔膜會上下移動,幫助空氣的「呼」和「吸」。此外,它也使胸部和腹部得以區開來。 肺癌分類 1. 非小細胞肺癌(Non-small-cell lung cancer,簡稱 NSCLC)

非小細胞肺癌是最常見的肺癌類型,可再分為以下3種:

肺腺癌(Adenocarcinoma):非吸菸者所罹患的肺癌多為此類,常見於無吸煙史的女性。 鱗狀細胞癌 (Squamous-cell Carcinoma):這種類型的腫瘤病灶多始於中央支氣管附近。 大細胞癌(Large-cell lung carcinoma):此類癌細胞生長速度快、擴散能力強,使其非常難難以治療。 2. 小細胞肺癌(Small cell lung cancer,簡稱 SCLC)

小細胞肺癌腫瘤通常出現在較大的支氣管上,其形成原因與抽菸關係極為密切,此類癌症所佔比例較少,但後續展望並不樂觀,因發現時,癌細胞通常已轉移至其他器官。(延伸閱讀:肺癌分類與分期:小細胞癌與非小細胞癌

肺癌症狀與警訊

多數患者並不會有任何肺癌症狀和警訊,且每個人可能也會有不同的身體症狀,有的是肺部症狀,有的是癌細胞轉移到其他部位的症狀,有的則只是不適的症狀。若你有下列的症狀時,請立即諮詢醫師: 胸痛或不適 臉部或頸部靜脈腫脹 不停咳嗽,或咳嗽逐漸惡化、咳血 吞嚥困難 呼吸困難 (推薦閱讀:5 種呼吸法 助肺癌患者調氣息 減焦慮) 嘶啞 喘鳴 血痰 食慾不振 體重無故減輕 疲勞

認識肺癌—了解肺癌種類、症狀、風險與治療 什麼時候該求助醫師?

其他可能肺癌症狀和狀況還有像反覆的肺炎發作,以及肺部中間的淋巴結腫脹。值得注意的是,以上所提的症狀也可能為其他疾病所致,若剛好有這些症狀,請立即向專業醫師諮詢,以了解症狀背後的原因。(延伸閱讀:無早期肺癌症狀 多症狀呈現是關鍵) 肺癌風險、原因與預防

肺癌原因目前仍不明,任何人都可能罹患肺癌,但醫學界已經知道特定的風險因子會提高其罹癌率,對此,隸屬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MedlinePlus列出以下要注意的肺癌風險:

抽菸和二手煙 家族史 空氣汙染(推薦閱讀:肺癌3大原因:抽菸、空氣汙染、遺傳和病史) 長期暴露於輻射 HIV感染

雖然我們無法預防所有的癌症病例發生,但遠離以上風險,保持健康生活習慣,仍能有效降低罹患風險的機率。(同場加映:不只有菸酒!四種生活中常見一級致癌物) 肺癌診斷與治療 肺癌診斷

病患先需要接受肺癌診斷,以利醫師判斷合適的肺癌治療。此外,透過肺癌分期的檢測,醫師可以更了解癌細胞擴散的程度,肺癌診斷方法包括以下幾種: 個人和家族疾病史諮詢 身體檢查 診斷成像,像是胸部X光,或胸部電腦斷層攝影(Computed Tomography,簡稱 CT)掃描 實驗檢測,像是血液檢測和痰檢測 肺生檢

(延伸閱讀:肺癌很致命!X光等5種方法幫助診斷) 肺癌治療

以目前的癌症治療技術來看,多數肺癌病例是無法治癒的,但根據肺癌分類、其擴散程度、患者健康狀態等等因素,會有以下不同的肺癌治療選擇: 手術 化療 放射線治療 標靶治療(同場加映: 精準打擊癌細胞!標靶治療的原理與6種治療方式

認識肺癌—了解肺癌種類、症狀、風險與治療

美國疾病管制與預防中心提醒,肺癌治療的選擇多樣恐讓人憂慮或不知所措,所以請務必找專業醫師諮詢,了解其他治療方法的好處與副作用,患者也可以找多位醫師來診斷,不同醫療領域的醫師一起治療肺癌也並不少見,也就是所謂的「第二鑑定醫師」。以下列出5類不同專科的醫師,以及其擅長的醫療領域: 外科醫師:進行手術 胸腔內科醫師:專門於肺部疾病 胸腔外科醫師:專門於胸部、肺部及心臟手術 血液腫瘤科醫師:專門於藥物癌症治療 放射腫瘤科醫師:專門於放射線癌症治療

預防癌症11招!快速自我檢測癌症徵兆

預防癌症11招!快速自我檢測癌症徵兆

根據衛生福利部最新111年國人十大死因統計結果,癌症連續41年蟬聯第一,111年的死亡人數超過5萬人,遠高於排名第二的心臟疾病(23,688);癌症盛行率之高,預防癌症是人人都該關心的事情,以下《Hello健康》為您介紹11個防癌撇步,幫助你遠離癌症。

1. 戒菸致癌永遠不嫌晚

每根香菸都含有250種的有害化學物質,其中更有近 70 種會致癌,而且不只是肺癌,其他還包括胃、腎臟、口腔和喉癌等12種癌症,因此,戒菸永遠不嫌晚!另外有研究指出,在35歲前戒菸,平均壽命最多可延長8.5年;60歲才戒菸,也能延長將近四年的壽命,甚至在80歲戒菸也都有好處。因此奉勸各位癮君子,快放下手上那一根致癌物,迎向新的人生!(延伸閱讀:不只有菸酒!四種生活中常見一級致癌物) 2. 多吃花椰菜抗癌

花椰菜屬於十字花科蔬菜,這類蔬菜除了富含纖維和營養,也含有關鍵的抗癌成分,蘿蔔硫素(Sulforaphane),這個成分除了對血糖控制很有幫助,並且還有抗癌的潛在效果;若是還想要加強花椰菜的抗癌效果,建議烹煮時先將花椰菜切過,並靜置30分鐘以上,因為這樣才會產生最多的蘿蔔硫素。(推薦閱讀:吃花椰菜有學問!多做這步驟加倍抗癌) 3. 身體肥胖易罹癌

現代人因為飲食的關係大多都「小腹便便」,然而,腰圍越粗也代表罹癌機率大大提升,特別是乳癌(Breast Cancer)、大腸癌(Colorectal Cancer)或胰臟癌(Pancreas Cancer)等癌症,此外,有學者認為,肥胖導致癌症機率提高的原因,可能跟脂肪細胞所釋放的物質有關。因此,擁有健康的飲食習慣,對於遠離癌症是很重要的一個步驟。(推薦閱讀:肥胖不是病但很要命!代謝症候群 5 點檢查與預防) 4. 酒精攝取愈少愈好

飲酒過量可能會導致罹癌機率更高,酒精的攝取對於罹患口腔癌、乳癌、肝癌或食道癌等癌症有關,喝的愈多,患病的機率就越高,因此,一般建議女性一天應控制在一杯、而男性應控制在兩杯以內的飲酒量(一杯相當於一瓶啤酒的酒精含量)。(推薦閱讀:酒駕駛不得!認識血液與呼氣酒精濃度,了解喝酒身體變化) 5. 少吃一級致癌物加工肉品及紅肉

研究顯示,加工肉品中的亞硝酸鹽會致癌,像是香腸、熱狗、培根都屬於此類。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與國際癌症研究機構(IARC)的分類,紅肉被列為第2A類致癌物,而加工肉品則是第一類致癌物,代表有足夠證據證明這些食物是致癌物,加工肉品也容易導致大腸直腸癌。另外,肉類經過燒烤、油炸或是其他高溫烹調,也容易產生致癌物質,異環胺(Heterocyclic amine,HA)。因此,喜歡吃肉的人,在大快朵頤之前要特別注意。(同場加映:烤肉想遠離致癌物~做到這2點安心吃)

預防癌症11招!快速自我檢測癌症徵兆 6. 擺脫久坐讓生活動起來

現代人的工作型態以及生活習慣,都讓我們久坐少動,然而養生防癌的最佳方法之一,就是要「動」!運動不僅能擺脫肥胖,還能降低雌激素(Estrogen)和胰島素(Insulin)等荷爾蒙,這些都跟罹患癌症非常有關,建議養成規律運動的習慣,每天至少進行 30 分鐘的有氧運動。(推薦閱讀:久坐是萬病之源:坐式生活對身體的危害) 7. 安全性行為不只防性病

戴保險套不只可以避免感染性病,有些不安全性行為可能導致罹癌機率增加,例如:70% 子宮頸癌(Cervical cancer)的發生,都是因為經由不安全性行為,而感染第 16 或 18 型的人類乳突病毒(HPV),更容易導致子宮頸癌。(推薦閱讀:子宮頸癌疫苗越早施打效果越好!了解HPV疫苗的接種須知) 8. 接種疫苗預防B肝和HPV病毒

某些疫苗可能有預防癌症的作用,特定的HPV疫苗能預防子宮頸、外陰、陰道和肛門癌,建議在9~26歲前注射疫苗。另外,B肝疫苗能抑制病毒,避免肝癌的發生,在台灣,兩者都應在童年時期施打完畢。

預防癌症11招!快速自我檢測癌症徵兆 9. 避開環境致癌物

很多化學成分都是致癌物,會傷害細胞裡的DNA,增加罹患癌症的機率,我們日常生活中常會經由觸摸、吃飯或透過呼吸接觸這些有害物質,包括石綿(Asbestos)、氡氣(Radon)或苯(Benzene),這些都是不論在家或工作時,常見的致癌物。雖然要完全不接觸這些有害物質,可能很困難,但我們可以更注意平時常用的物品,是否含有這些致癌物,並使用成分較為無害的產品。(推薦閱讀:抽菸比加工肉危險?致癌物分級全解析) 10. 基因檢測預防遺傳性癌症

很多人常常忽略,某些癌症是會遺傳的,根據臺大醫院基因醫學部指出,醫師會依病人的臨床表現,判斷是否有可能屬於遺傳性癌症,這步驟就是所謂的遺傳諮詢(Genetic counseling),另外,最著名的例子就是好萊塢明星安潔莉娜‧裘莉(Angelina Jolie),她在接受基因檢測後,發現自己有BRCA1基因突變,於是進行預防性的乳房切除手術。(推薦閱讀:按摩乳房好處多!緊實胸部又預防乳癌)

另外,以常見的遺傳性乳癌來說,家族中(包括自己),若有三位以上罹癌,或總共出現三種癌症以上,例如腸胃道癌症,子宮內膜癌,男性攝護腺癌、血癌等,都建議接受癌症遺傳諮詢。 11. 定期篩檢最保險

篩檢能夠在癌症早期,甚至在癌症尚未發生前,就及早治療,例如:大腸鏡(Colonoscopy)可以檢查出大腸直腸內的息肉,是否有發展成癌症的風險,便能盡早切除息肉;子宮頸抹片檢查(Pap Smear),也能夠幫助婦女檢測出子宮頸的癌細胞,乳房X光攝影術(Mammograms)和低劑量電腦斷層(Low Dose CT),能夠篩檢早期的乳癌和肺癌,若有罹癌疑慮,建議諮詢醫師是否需要進行以上檢測。(推薦閱讀:癌症篩檢:定期篩檢4大癌症效果佳)

預防癌症11招!快速自我檢測癌症徵兆 簡易自我檢測癌症徵兆

美國癌症協會(American Cancer Society)提供簡易的自我檢測: 排尿排便異常 長時間異常痠痛 不正常地出血或分泌物量異常 乳房或其他部位有硬塊或增厚現象 吞嚥困難或消化不良 身上的疣或痣出現明顯改變 久咳不止或聲音嘶啞

以上只是一些初步的徵兆,其他徵兆包括突然感到疲累,或是體重突然急遽變化等,總而言之,實際身體情況因人而異,癌前病變時常也難以察覺,但是聆聽自己的身體,觀察是否有哪些和平常不同的地方,仍然很值得參考,若有異狀,建議前往醫院諮詢醫師。

肝癌先兆有哪些?肝癌症狀、存活率、末期壽命一次看

肝癌先兆有哪些?肝癌症狀、存活率、末期壽命一次看

肝癌的定義

肝臟是體內最大的器官,幫助過濾血液並將毒素排出體外,在消化食物及儲存能量方面也都佔有一席之地,但當肝細胞發生癌變為癌細胞時,癌細胞會在肝臟內快速生長及擴散,導致肝臟便無法正常運作,對患者健康造成嚴重危害。

依據癌細胞發生的部位可將肝癌分成2種:原發性肝癌(Primary hepatic cancer)和次發性肝癌 (Secondary hepatic cancer)。在肝臟內部發生的肝癌稱為原發性肝癌,而次發性肝癌指的是癌細胞從其他器官蔓延至肝臟。 肝癌種類1.原發性肝癌(癌症始於肝臟) 肝細胞癌(Hepatcellular carcinoma,簡稱HCC),是最常見的原發性肝癌,從肝細胞(Hepatocyte)發病 膽管癌(Bile duct cancer/Cholangiocarcinoma,又稱膽道癌) 血管肉瘤(Angiosarcomas/Hemangiosarcomas) 肝母細胞瘤(Hepatoblastoma)

肝癌種類2.次發性肝癌(癌症擴散至肝臟)

次發性肝癌,也稱作轉移型肝癌,諸如結腸、直腸、肺臟或乳房的癌細胞都可能會轉移至肝臟,發生率較原發性肝癌高。 肝癌前兆

一般很難在初期就偵測到肝癌的狀況,因為肝癌通常沒有徵兆也沒有症狀,只有在癌症腫瘤變大,出現症狀時才會注意到肝癌的現象。 肝癌症狀

肝癌症狀包含: 上腹部右側,也就是肝臟的位置感到疼痛。 腹部隆起或感覺上腹部重重的。 腹部腫起。 胃口不佳並覺得很飽。 體重減輕。 虛弱或覺得很累。 噁心、嘔吐。 皮膚及眼睛變黃、糞便顏色變淡、尿液顏色因黃疸變深。

肝癌盛行程度

肝癌在國人十大癌症死亡率中長年位居第二,根據衛生福利部109年國人死因統計結果顯示,共7,773人死於肝癌,佔該年癌症死亡人數近16%。 肝癌的原因

肝癌確切發生的原因不明,不過可能有下列原因: 慢性感染如B肝病毒或C肝病毒等肝炎病毒可能會導致肝癌。這些病毒會經由針頭、危險性行為或生產時垂直感染而傳染給他人;輸血也會散播病毒。 肝細胞因基因產生變化或突變。(推薦閱讀:肝癌原因多!認識9大風險、這樣預防肝癌

肝癌的風險因素

若有下列因子更有可能感染肝癌: 年齡:高齡者較可能罹患肝癌。 性別:男性比女性更可能罹患肝癌。平均而言男性與女性罹患肝癌的比例是2:1。 種族:亞洲人與太平洋島民比歐洲人更容易罹患肝癌。 其他條件:帶有B肝病毒及C肝病毒者有較高風險罹患肝癌。 肥胖 肝硬化 患有代謝疾病如糖尿病(Diabetes)。 重度使用酒精及吸菸。 使用合成代謝類固醇(Anabolic steroids)來增加力量和肌肉量者。 長期暴露在砷(Arsenic)、黃麴毒素(Aflatoxin)、氯乙烯(Vinyl chloride)以及二氧化釷(Thorium dioxide)者。(推薦閱讀:罹患肝癌有哪些警訊?肝癌前兆、症狀、診斷一覽

肝癌先兆有哪些?肝癌症狀、存活率、末期壽命一次看 什麼時候該看醫師

因為有其他消化相關的狀況會引發和肝癌類似的症狀,為了確認結果,應告知醫師以得到妥善的肝癌診斷。及早發現肝癌有助提高治療成效並增加存活機會。 肝癌的併發症

肝癌病患常見的併發症包含: 肝衰竭:癌症組織會使病患肝臟嚴重受損,導致肝臟無法將有毒物質移出體內並引起肝性腦病變(Hepatic encephalopathy),這也是肝癌最常見的死因。(延伸閱讀:肝病4階段:發炎、纖維化、肝硬化、肝衰竭) 腎衰竭:肝臟引起的腎衰竭會癱瘓病患將體內廢棄物移出的能力, 腫瘤轉移:腫瘤細胞常會轉移至肺臟或骨骼。轉移到腹膜(Peritoneum)時便會導致腹水(Ascites)產生。因此肝癌若靠近橫膈膜會直接滲透到胸膜和橫膈膜中,便可能引起血性胸膜積水(Bloody pleural fluid )。

肝癌先兆有哪些?肝癌症狀、存活率、末期壽命一次看 肝癌的診斷與檢驗

若有可能罹患肝癌的症狀,醫師會進行一些測驗來確診,這些測驗可能包含: 生理檢測:醫師會透過按壓腹部來檢查肝臟、脾臟或鄰近器官的形狀和大小。醫師也會檢查腹部異常的液體,也就是腹水的累積情況,會檢查黃疸的徵兆,黃疸指的是皮膚和眼睛黏膜變黃的狀況。 血液檢查:可能會需要接受很多血液檢查來確認肝臟問題並看看肝臟的運作情況,其中一種血檢能看出甲型胎兒蛋白(Alpha-fetoprotein, AFP) 的狀況,高濃度的AFP可能是肝癌徵兆。 電腦斷層掃描(CT scan):醫師會用X光確認腹腔內肝臟和其他器官以及血管狀況,可能會需要飲用特殊液體來讓器官在掃描中能看得較清楚。藉由電腦斷層掃描,醫師能辨識出肝臟或其他器官中的腫瘤。 核磁共振(MRI):核磁共振機器會顯示內部器官的細節。有時能讓不正常的區域在畫面中更能明顯呈現。 超音波測驗(Ultrasound test):超音波是利用聲波來造影,製造出肝臟及其他器官的影像,這些聲波會製造反彈出器官的回聲,腫瘤產生的回聲和健康的組織不同。 病理活體切片(Biopsy):醫師會從肝臟取一小部分樣本送至實驗室分析,以了解組織中的癌細胞發展狀況。

肝癌可以活多久?肝癌末期壽命

肝癌期數 1年存活率 3年存活率 5年存活率 第一期(A期) 85% 65% 50% 第二期(B期) 75% 45% 25% 第三期(C期) 25~55% 0~15% 0~8% 第四期(D期) 15% 5% 0%

肝癌的治療與生活建議

肝癌治療方式會依照個人狀況而有不同,醫師會考量: 肝臟狀況 腫瘤的大小、位置和數量 癌細胞是否轉移到肝臟外 年齡和整體健康狀況

更多於肝癌的治療的內容請參考:【肝癌治療與分期:視腫瘤情況決定治療方向

無論手術前後以及康復期,癌症病患都需要格外注意,愈了解疾病,在處理疾病時愈能抱持正面態度。以下為一些生活上的小技巧,有助於和肝癌共存: 定期追蹤:定期追蹤來監測肝功能和復發症狀。一旦發現任何狀況應盡早通知醫師。 飲食:為了改善胃口並促進飲食,可以試著吃一些蛋白質(奶、蛋和瘦肉)以及綜合維生素,並控制動物性油脂攝取量,以及吃大量蔬果。 運動:建議每天進行至少30分鐘的中強度運動,提升心肺能力並促進代謝,預防肥胖。 活動:避免人潮眾多的地方,預防感染性疾病。 戒酒及戒菸。(推薦閱讀:別再抽啦!6個戒菸方法拯救肝癌患者) 避免攝取或接觸會增加肝臟負擔的藥物及化學物質。

大腸鏡檢查會痛嗎?檢查時間多久?大腸鏡檢查流程、後遺症

大腸鏡檢查會痛嗎?檢查時間多久?大腸鏡檢查流程、後遺症

大腸鏡檢查是什麼?

大腸鏡檢查是一種偵測大腸內部有無異常細胞變化的檢測,透過將細長、可彎曲的攝像導管放入患者的直腸,醫師可藉由即時影像觀察大腸狀況。若發現大腸息肉或其他不正常細胞組織,可以馬上移除,也可採下樣本分析。

大腸鏡是一個可彎曲和操縱的檢測儀器,進入大腸並探入可能會長息肉的部分做採樣檢體,有必要可直接移除該大腸息肉。 大腸鏡檢查的目的與風險

患者接受大腸鏡檢查的目的有三個: 分析腸道症狀問題的原因 檢查有無大腸息肉 大腸直腸癌篩檢 大腸鏡檢查的風險

只要是由腸胃專科醫師進行大腸鏡檢查,一般都屬安全,在很罕見的狀況下,會發生以下併發症,請患者多加注意: 鎮靜劑的副作用,特別是心臟和呼吸問題。 結腸或直腸壁穿破。 大腸息肉移除或採生檢過程中發生出血。

(推薦閱讀:認識大腸癌) 大腸鏡檢查有效嗎?幾歲要做大腸鏡檢查?

答案是有效,經由發現和移除大腸息肉,就能在大腸直腸癌早期階段,即早做正確的治療,以減低此病的死亡人數。雖然大腸鏡檢查有效,但願意接受檢測的人仍是少數,可能是以下兩種原因: 醫師並沒有跟病人討論大腸鏡檢查的必要性 病人對大腸鏡檢查的程序感到害怕而抗拒

基本上,一個健康、無家族性大腸直腸癌相關疾病史的人,應在 50 歲做第一次的大腸鏡檢查。而有自身或家族疾病史的人,則應更早開始做大腸鏡檢查。而針對其他罕見疾病,或任何疑慮,請和專業醫師討論。以下是建議檢測的年齡: 建議糞便潛血檢查結果為陽性的民眾作大腸鏡檢查,政府也會通知您前往各醫療院所作大腸鏡。 如果一個或超過一個直系親屬,有癌前大腸息肉或大腸直腸癌,應於 40 歲時,或家族中年紀最小的大腸直腸癌患者的歲數減十歲的年紀開始作大腸鏡檢查。如果兩者數值不同,就選擇年齡較小的歲數開始檢查。 如果患者有潰瘍性結腸炎,且已影響整個大腸,或是患有克隆氏病(Crohn’s disease),就應於第一次診斷後的八到十年之間,進行第一次大腸鏡檢查。

(同場加映:與腸躁症不同!發炎性腸道疾病種類和症狀看這邊) 大腸鏡檢查前的飲食注意事項

於大腸鏡檢查前,患者需先清潔大腸,此過程被稱為腸道準備,通常醫師會吩咐患者在檢測前一天服用一種輕瀉劑,目的是把大腸內的排泄物都排出體外,好讓檢測能做得清楚透徹。輕瀉劑的種類不一,醫師會按照患者的身體狀況、年齡及偏好考量,也會給予至少兩週的準備時間,不需過度擔心。

有的情況下,醫師會使用非處方灌腸劑清腸,此方法通常有效於大腸下半部位,並不建議替代原本的腸道準備程序。另外,如果患者有在服用其他藥物治療,請至少於一週前告知醫師,以便調整藥物,尤其是孕婦、糖尿病(Diabetes)、高血壓及心臟疾病患者皆需要特別注意。(同場加映:健康的人不用清~胡亂清腸傷身害己)

飲食方面,建議患者遵照以下守則: 大腸鏡檢查前三天:避免吃玉米、堅果、爆米花。 大腸鏡檢查前兩天:選擇低纖維的食物,選擇清淡食物,像是無加醬料的雞肉、白飯、麵食、麵包。 大腸鏡檢查前一天:不吃固體食物、不喝酒,當晚超過半夜 12 點後即禁止吃或喝任何東西。

在準備檢查的階段,請多補充清流質液體,避免身體脫水,可以喝的包括白開水、無加奶或奶精的咖啡和茶、蘋果汁、白葡萄汁、無油清湯、汽水。不過,請避免喝紅色的液體,因為這會使它和血的顏色搞混,增加大腸鏡檢查的難度。 大腸鏡檢查會痛嗎?檢查時間多久?大腸鏡檢查流程說明

於大腸鏡檢查當天,患者可以先洗澡再來,但請不要塗乳液、擦香水或用體香劑,另外,也別戴隱形眼鏡或其他金飾品,以利檢測的進行。當到達醫院,首先患者會需要換上病人服,接著會被告知檢測的步驟和風險,院方也會先確認有人可以載送患者平安回家,因為此檢測在施打鎮定劑的 24 小時內,患者並不允許開車。

大腸鏡檢查一般有以下兩種方式:

清醒鎮靜 全身麻醉(無痛)

這兩種方式下患者皆不會感到疼痛,只有舒服和昏睡的感覺,檢查過程約 30~45 分鐘。以下是其檢測的步驟: 醫師會讓患者側躺在病床上,屈膝往胸口靠近。 醫師將攝像導管放入患者的直腸,一直延伸到大腸,患者不會感到疼痛。 空氣或二氧化碳透過導管使大腸膨脹,好讓醫師可以看清患者大腸壁的狀況,這可能會導致脹氣、腹痛,或想要大便。要舒緩腹痛,患者可以慢慢地深呼吸。 當發現大腸息肉,醫師可以馬上將其移除,或採樣本檢驗,但患者不會有感覺。 大腸鏡檢查的可能後遺症

當大腸鏡檢查結束,患者會被安排在恢復室休息,待護士觀察其身體狀況穩定後,才能讓家屬或友人載送回家。一般上,患者在檢測後就可恢復正常飲食,但上班及日常活動請等到隔天,以下列出該大腸鏡檢查後的正常症狀,以及要注意的危險狀況。 大腸鏡檢查後的兩到三小時,患者有脹氣、放屁或腹痛的症狀,建議多走路,可幫助緩解不適。 大腸鏡檢查後的第一次排便的糞便有血,或直腸出血。

危險症狀 直腸有大量的出血或血塊 持續發高燒或發冷 嚴重腹痛 大腸鏡檢查的結果

大腸鏡檢查後,通常醫師就會跟患者說明檢測的結果,包括有無大腸息肉、移除細胞組織等等,此外,患者也會收到該檢測結果的正式報告。以下為三種檢測結果: 陰性結果:大腸中沒有發現息肉或癌細胞,按照患者的大腸健康狀況,醫師可能會建議一到十年內再做檢測。 陽性結果:大腸中發現息肉或癌細胞,按照息肉的大小和數量,患者或許需要進行更嚴謹的檢視。此外,也有可能是非大腸癌的大腸症狀,像是痔瘡、克隆氏病、憩室炎或潰瘍性結腸炎。 檢測誤差:醫師對該大腸鏡檢查結果抱有懷疑,可能會希望患者在短期內再做一次檢測,醫師也可能會考慮搭配用虛擬大腸鏡或鋇液灌腸檢查。

三陰性乳癌是什麼?看懂三陰性乳癌的成因、症狀及治療新藥

三陰性乳癌是什麼?看懂三陰性乳癌的成因、症狀及治療新藥

乳癌為國內婦女發生率第一高的癌症,每年皆有萬名婦女確診,逾兩千名女性死於乳癌,在乳癌中,又以「三陰性乳癌」最為棘手,不僅治療選項少,復發率也高;然而,近年隨著免疫療法的發展,現在已有新藥物可改善三陰性乳癌的治療困境。《Hello健康》帶您了解三陰性乳癌的特色、症狀及治療方法。

三陰性乳癌是什麼?

三陰性乳癌(Triple-negative breast cancer,簡稱TNBC)指下列3種荷爾蒙受體都呈現陰性的乳癌,佔乳癌總體比例約15%:

雌激素受體(ER) 黃體素受體(PR) 第2型人類上皮細胞生長素接受體(HER2)

因為缺乏這些受體,過往患者都只能透過化療治療,因為乳癌病患常用的「荷爾蒙療法」及標靶治療,都是透過上述3種受體來發揮抑制、殺除癌細胞的作用;然而,由於三陰性乳癌具有高度的基因變異性,復發率、轉移率高,所以多數化療患者的預後都不理想。

三陰性乳癌的特色

容易發生於40歲以下的女性病患(一般乳癌發生的高峰期為45~69歲) 癌細胞分化速度快,腫瘤會在短時間內成長與轉移,屬於高惡性度 較容易轉移至腦部與淋巴結,死亡率高

三陰性乳癌的危險族群 有BRCA基因變異者:BRCA基因與乳癌關聯密切,而BRCA基因可以分為BRCA1、BRCA2,三陰性乳癌以BRCA1的基因變異為多數。 40歲以下女性 有乳癌家族病史 單側乳房有乳癌病史

三陰性乳癌是什麼?看懂三陰性乳癌的成因、症狀及治療新藥 三陰性乳癌有哪些症狀?

乳房出現腫塊 乳頭糜爛 乳房呈現凹陷狀 腋下淋巴結腫大

除了上述乳癌常見症狀之外,三陰性乳癌還容易發生肺、肝及腦轉移,導致胸悶、胸痛、呼吸困難及頭暈等症狀。 如何治療三陰性乳癌?新藥提升預後

在治療選項受限的情況下,三陰性乳癌近年的治療方法多為化療合併手術治療,先透過化療縮小腫瘤,再把腫瘤切除,術後再持續進行化療,以根除癌細胞、降低復發率。

三陰性乳癌的化療分兩種: 術前輔助性:適用於晚期乳癌(第3A期、第3B期)、腫瘤大於2公分以上,若術前的化療效果不佳,則預後也會變差。 術後輔助性:已經動過手術後的患者,會再利用化療藥物加以輔助。

無論是術前輔助性或是術後輔助性,一般考慮使用的藥物有小紅莓,如阿黴素(Doxorubicin),或合併紫杉醇類藥物,如剋癌易注射劑(Docetacel)。至於發生轉移或是有復發的三陰性乳癌,則會考慮使用鉑金類的藥物,例如克鉑定(Carboplatin)。 新免疫療法

針對三陰性乳癌,國內於2019年已核准使用免疫檢查點抑制劑(簡稱免疫治療藥物);經臨床研究證實,相較於單純接受化療,已發生轉移之病患若同步使用免疫治療,對於PD-L1染色(癌細胞蛋白的表現量)>1%的族群,2年存活率可從37%提升至54%,且其治療效果在疾病惡化後停藥,仍可持續發揮作用,使病情獲得控制,有助於改善病患的預後與生活品質,延長存活年數。

免疫治療藥物是什麼?

人體的免疫系統本來就具有對抗癌細胞的能力,其中又以T細胞為主要攻擊角色。近年科學界發現,癌細胞上有一種蛋白質(PD-L1),會與T細胞上的接受體(PD-1)產生作用,啟動T細胞的自我抑制反應;此種反應原本是防止免疫反應太強,傷害人體正常細胞的保護機制,但卻成為癌細胞迴避攻擊的方法。

近年醫學界積極發展的免疫治療藥物「免疫檢查點抑制劑」,即是利用「抗PD-L1」的抗體,阻斷癌細胞PD-L1蛋白質與T細胞PD-1接受體的結合,使T細胞再次啟動攻擊機制。

預防乳癌不能吃哪些水果?化療、術後有差別!癌症飲食3禁忌

預防乳癌不能吃哪些水果?化療、術後有差別!癌症飲食3禁忌

乳癌是台灣女性發生率最高的癌症,每年有萬名婦女罹患乳癌,逾2000位女性死於乳癌。

攝取適量的蔬菜和水果有助於降低乳癌風險,但在不同治療階段中,乳癌患者需忌口的水果種類卻有不同。

Hello健康》為您介紹罹患乳癌後吃水果的3大禁忌,預防乳癌建議吃與不吃的水果,並分別針對預防、化療和手術等階段,列舉應避免的3大地雷水果。 乳癌飲食:多吃蔬果是預防、降低死亡率的關鍵!

多吃蔬果有助於預防乳癌

研究發現,相較於較少食用蔬果的女性,飲食較多蔬果的女性患乳癌的風險降低32~50%。(延伸閱讀:得了乳癌怎麼辦?分期檢測法、乳癌治療簡介) 多吃蔬果可降低乳癌患者死亡率

哈佛大學公共衛生流行病學研究員瑪麗亞姆.法維德(Maryam Farvid)發表一篇前瞻性研究指出,透過食物頻率問卷調查,追蹤近9千位乳癌患者長達30年的分析發現,攝取較多蔬菜和水果,與死亡率呈負相關;特別是每週攝取2份藍莓,乳癌死亡率減少25%,全死因死亡率也降低17%。

該項研究也指出,攝取較多的綠葉蔬菜及十字花科蔬菜如花椰菜、維生素C含量較高的蔬果及β胡蘿蔔素較高的蔬菜,同樣也與降低乳癌患者死亡率有相關。

以下介紹罹患乳癌後,挑選水果應遵守的3個原則: 乳癌飲食忌口多!吃水果應避免3大禁忌 乳癌禁忌1. 非當季、帶皮吃的水果(易發霉、農藥殘留)

正在乳癌手術、化療或放療的患者,應該選擇當季水果,以免感染黴菌,並盡量選擇可去皮的水果,避免吃到殘餘農藥。

可去皮的水果:柑橘類、荔枝、梨、蘋果,應先清洗再削皮。 連皮吃的水果:小蕃茄、草莓,應先以軟毛刷刷洗乾淨。 乳癌禁忌2. 白血球數過低生食水果(免疫力低)

當白血球數目低於3000時,不宜生食水果、飲用現榨果汁,可選擇包裝的濃縮還原果汁來獲得水果的營養;當白血球數目在3400以上的患者,可選用當季新鮮的削皮水果,食用時,應洗淨後削皮食用,也可用熱水汆燙消毒。 乳癌禁忌3. 少喝高糖分的的果汁

上文提到的哈佛大學學者研究也指出,罹患乳癌後,大量攝入果汁與乳癌死亡風險增加有關,特別是蘋果汁,以及柳橙汁以外的其他果汁。

瑪麗亞姆法維德(Maryam Farvid)認為,與柳橙汁相較,蘋果汁中所含的高糖分,與癌症預後不良有關,可能是導致死亡風險增加的原因,因為癌細胞靠大量攝取葡萄糖以求快速生長。

預防乳癌不能吃哪些水果?化療、術後有差別!癌症飲食3禁忌 癌症飲食:罹患癌症不建議吃的3類水果

多吃蔬果雖然有助於預防乳癌,但在特定的癌症治療階段,食用某些水果卻可能影響預後。以下介紹罹患乳癌後,應遵守的3種水果飲食禁忌: 1.化療時:不能吃「酸性、較硬」的水果

化療的副作用包含口腔黏膜潰瘍,容易造成口腔疼痛、口乾與進食不適,因此建議少吃柑橘類、奇異果等酸性水果,以免造成刺激。

此外,較脆硬的水果如蘋果,容易刺激傷口與黏膜,造成潰瘍,使口乾加劇,也應避免食用。 柑橘類:橘子、柑、柚子、甜橙、酸橙、葡萄柚檸檬 奇異果 芭樂 蘋果

2.標靶治療:不能吃「有藥物交互作用」的水果 柑橘類水果

柑橘類水果不僅會影響化療藥物的吸收,還會增加標靶藥物、免疫抑制劑等藥物的副作用。

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指出,小腸所產生的CYP3A4的酵素,能幫助代謝部分藥物,但葡萄柚等水果卻能阻斷CYP3A4的作用,使藥物代謝受阻,在體內停留時間變長,造成藥物濃度過高,提高副作用發生率。 葡萄柚、葡萄柚汁、酸橙及楊桃

俄亥俄州立大學的癌症研究中心指出,透過藥物Ribociclib進行標靶治療時,應避免食用或飲用葡萄柚、葡萄柚汁、酸橙或楊桃,以免提高藥物副作用的風險。 3.手術後:不能吃「熱性水果」水果

以中醫的觀點來說,熱性水果易導致發炎,手術後身上有傷口,應避免食用熱性水果: 龍眼 荔枝 芒果 榴槤 櫻桃 金桔

預防乳癌不能吃哪些水果?化療、術後有差別!癌症飲食3禁忌 抗癌飲食:預防乳癌的3種蔬菜水果 番茄、葡萄及青椒

韓國臨床研究顯示,女性停經前大量攝取番茄,以及停經後攝取葡萄和青椒,都有助於降低罹患乳癌的風險。(延伸閱讀:對抗乳癌可以吃什麼?乳癌患者必知飲食攻略一次看) 小心會增加乳癌風險的2種水果 乳癌忌口水果1. 酪梨

研究發現,女性食用酪梨與乳癌風險增加有關,不過另一項針對更年輕的女性研究發現,吃酪梨與罹患乳癌並無相關;因此,建議乳癌的高危險族群,例如有家族病史、單側乳房曾得過乳癌或曾罹患卵巢癌、子宮內膜癌的人,應避免經常食用酪梨。 乳癌忌口水果2. 葡萄柚

研究指出,葡萄柚可能增加停經後婦女罹患乳癌的風險,每天食用1/4顆以上的葡萄柚,會增加30%罹患乳癌的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