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頭癢、有分泌物竟是乳癌警訊!「柏哲氏症」症狀像濕疹,2招自我檢測

乳頭癢、有分泌物竟是乳癌警訊!「柏哲氏症」症狀像濕疹,2招自我檢測

53歲林太太自半年前開始,乳頭容易癢、紅腫和刺痛,且反覆搔抓之後會出現潰瘍、滲出組織液及流血,類似濕疹症狀。林太太赴皮膚科就醫擦藥後,症狀雖暫時好轉,但沒多久又再次復發。

林太太拖了數月不堪其擾,再赴醫院求診看乳房外科。經醫師診視以及乳房檢查的報告出爐後,向她解釋:「您罹患的是柏哲氏症,這種病通常是乳癌伴隨引起,需要做進一步的檢查。」

Hello健康》說明何為柏哲氏症、柏哲氏症的症狀、檢查及治療。

柏哲氏症:乳癌或乳房癌前病變的警訊

柏哲氏症(英文為Paget’s disease of the breast,或稱Paget’s disease of the nipple)是種罕見的乳房疾病,成因不明,但患者乳頭會出現濕疹症狀,並合併有乳癌。

醫學界普遍認為患者乳頭會出現皮膚症狀,是因乳房已存有侵入性乳癌或乳房原位癌的惡性腫瘤,癌細胞沿著乳腺管擴散至乳頭或乳暈所致。

多數柏哲氏症病患為女性,但也有男性的病例,好發年齡為50歲以上。有1/3柏哲氏症病患合併浸潤性腺管癌,2/3合併乳房原位癌。在一般乳癌患者中,有1~4%患者合併柏哲氏症。

乳頭癢、有分泌物竟是乳癌警訊!「柏哲氏症」症狀像濕疹,2招自我檢測 柏哲氏症症狀類似濕疹,惡化後乳房會出現硬塊

在患病初期,患者可能會發現單側乳房的乳頭癢或發紅,有刺痛或燒灼感。隨病程演進,發癢的乳頭會開始脫屑、結痂、潰瘍,流血及流出組織液,並逐漸擴散至周圍乳暈。此時乳頭可能會逐漸平坦或凹陷,內部隨著時間開始出現硬塊。 柏哲氏症2招自我檢測

由於柏哲氏症患病初期的症狀如同濕疹,多數患者通常會自行塗抹藥膏或赴皮膚科治療,而皮膚科醫師依其病徵也會多會判定為濕疹,加上乳頭為私密部位,女性羞於看醫。因此發病後的患者通常歷時6~8個月,才會赴醫院檢查並確診,因此延誤時間造成癌細胞擴散及癌症惡化。

柏哲氏症簡易的判斷方式為患部位置及治療效果。一般而言,濕疹會同時發生於左右兩側的乳頭上,而柏哲氏症多數情況為單側乳頭(但極少數情況下,也可能發生於雙側)。

再來,濕疹以類固醇藥膏治療後,通常會於短時間內迅速改善,若患部用藥後超過2週仍未改善,就建議赴醫院接受完整的乳房檢查。

乳頭癢、有分泌物竟是乳癌警訊!「柏哲氏症」症狀像濕疹,2招自我檢測 柏哲氏症及早治療不擔心,多數病患預後良好

醫師診察會藉由乳頭切片檢查,判別是否罹患柏哲氏症。若確診為柏哲氏症,則會安排更進一步的乳房超音波檢查和乳房X光攝影,評估乳癌病程。

視病程發展,醫師會制定不同的治療方案。乳癌依病理及擴散程度,可分為乳房原位癌及侵入性乳癌,前者指癌細胞仍存於乳腺管基底層或乳小葉內,後者指癌細胞已擴散至周為乳腺組織。多數柏哲氏症病患皆在乳房原位癌階段便被發現,應立即治療。

乳癌治療方式以外科手術為主,並根據術後結果,搭配荷爾蒙治療、化療、放療或標靶治療。早期乳癌病人,適當治療後普遍治癒良好,患者無須憂心。

平時若發現乳頭異常癢或紅腫,先依照簡易判斷方式觀察。多數情況下,乳頭癢通常是良性問題,但若發現僅單側乳頭有症狀,且用藥一段時間仍不見改善,建議及早赴醫院檢查,把握治療時機,避免病情惡化。

龜頭有硬塊、發紅又流膿!詳解陰莖癌6大症狀 遲就醫小心陰莖不保!

龜頭有硬塊、發紅又流膿!詳解陰莖癌6大症狀 遲就醫小心陰莖不保!

今年60歲的林先生從小就是包莖,平時也沒有將龜頭翻出來洗的習慣,半年前他突然發現龜頭上有個潰爛的硬塊,起初以為是磨破了皮,自己亂塗了些膏藥,但腫塊卻愈來愈大,不但疼痛難忍,且常流出膿臭的東西出來,不得已才去看醫生,經切片檢查證實為「陰莖癌」。

究竟罹患陰莖癌的原因有哪些?割包皮是否能預防陰莖癌的發生?如果不幸罹患了陰莖癌一定要將陰莖切除嗎?《Hello健康》帶你一起了解! 造成陰莖癌原因有這些!

陰莖癌(Penis cancer)好發於60歲左右男性,發生率不到1%,主要是因包皮太長、包莖、衛生習慣不佳,產生包皮垢,長期刺激陰莖表皮所致;其他還包括感染人類乳突病毒(HPV)、罹患愛滋病等原因,也可能引發陰莖癌。(推薦閱讀:HIV=AIDS?一次搞懂愛滋病毒和愛滋病的差異)

此外,患有陰莖癌的男性,其太太或性伴侶則比起一般人高出7、8倍以上,需要特別小心。

陰莖癌症狀有哪些?

以下為罹患陰莖癌後6種常見症狀: 陰莖表皮出現紅斑 龜頭出現硬塊(延伸閱讀:小弟弟出事了!龜頭又紅又癢怎麼辦?龜頭炎6大症狀別輕忽) 陰莖表皮潰爛 陰莖表皮傷口不易癒合 尿道周圍流膿惡臭 陰莖局部出血、疼痛,或有出現刺激性的感覺

切片檢查是否陰莖癌

若發現長期出現上述症狀,就應盡快就醫接受切片檢查,以供醫師確認是否為陰莖癌及癌細胞擴散的情形,再進行下一步治療。

龜頭有硬塊、發紅又流膿!詳解陰莖癌6大症狀 遲就醫小心陰莖不保!

陰莖癌治療:以切除手術為主,化療與放療為輔

一般的皮膚癌可以局部切除,再從其他地方移植,但陰莖皮膚很薄,無法局部切除,因此目前陰莖癌仍以手術切除為主;針對長在局部的病灶,早期一般是施行「部分陰莖切除術」,離癌組織2公分處切斷。

若癌細胞已擴散出去,不僅還必須加上放射治療和化學療法,預後狀況也不見得理想,因此,建議患者若出現上述症狀,應及早就醫治療,以降低病況加劇,避免難以治癒。

若想要有效降低罹患陰莖癌的風險,平時洗澡時就應將包皮翻起來清洗,以防止包皮垢長期刺激陰莖,進而導致陰莖癌。

如何判斷是否為癌症症狀?持續數週是關鍵前兆

如何判斷是否為癌症症狀?持續數週是關鍵前兆

根據美國癌症協會(American Cancer Society)的資料,癌症是一種幾乎能觸發任何症狀的疾病群,而依癌細胞的位置、腫瘤大小、有無轉移,以及影響器官組織的程度,身體呈現的症狀和警訊亦會不同。對此,本文將介紹癌症症狀,哪些是應注意的癌症警訊。(了解更完整的癌症知識,請閱讀:認識癌症

如何判斷癌症症狀

要如何判斷身體出現的狀況是否是癌症症狀呢?答案是「症狀持續數週」,倘若身體出現異常或新的症狀,且持續數週仍不消退,甚至情況惡化,請找專業醫師做身體檢查和癌症篩檢。

不過,有的時候,患者會無視症狀,這可能是因為他們不明白該症狀在意味著身體在發出警訊,或可能害怕症狀且不願面對,或可能擔心無法承擔醫藥費,也有可能他們覺得症狀會漸漸消退不見。事實上,即使症狀再輕微都不應輕忽,及早發現才能及早治療。(你應該知道的7種癌症治療類型:癌症治療簡介) 癌症症狀的產生

隨著癌細胞成長,會開始擠壓血管、神經及鄰近器官,這樣的壓力所觸發的症狀亦是所謂的癌症症狀。請注意,因癌症發生的部位不同,有的腫瘤雖小卻會觸發症狀,尤其是在腦部的腫瘤,反之,有的腫瘤要成長到一定的大小,意指要到癌症晚期,才會觸發症狀。舉例來說,胰臟癌(Pancreatic cancer)癌細胞通常要長到會壓迫神經和鄰近器官的大小,才會出現症狀,像是腹痛和背痛。若阻隔膽汁流動,則會造成黃疸。(同場加映:什麼是腫瘤?良性與惡性腫瘤成因及自我檢查

此外,當癌細胞消耗太多身體的能量,或分泌會影響身體能量製造鏈的物質,或造成免疫系統變化,都可能觸發疲勞、發燒、體重減輕等症狀。有時候,癌細胞分泌的物質所引起的症狀並不一定和癌症有關,好比說,有的肺癌(Lung cancer)會導致荷爾蒙類物質被分泌,進而提高血濃度,這將影響神經和肌肉運作,高血會使人覺得無力和暈眩。

4大常見癌症症狀

論癌症症狀,我們可能會想到瘤塊或腫脹。的確,皮下出現腫塊和硬化也許是癌症警訊,當發現出現新的硬塊且不會消退,甚至逐漸變大的狀況時,應該找專業醫師做檢測。不過,也有其他可能的癌症症狀也別忽視。請記住,若察覺任何異常身體症狀,務必找醫師釐清。

另要留意,當感冒時,淋巴結可能會腫脹,但如果在感冒康復後,腫脹仍沒消退,請聯繫醫師。常見的皮膚硬塊部位包括像頸部、腋下、胸部、腹部、鼠蹊、乳房、睾丸、軟組織,以及淋巴結或腺,但有的乳癌(Breast cancer)不會有瘤塊,皮膚只會變紅或呈硬化。(延伸閱讀:年輕女生不能忽視!乳癌必知的5件事

以下為常見的4大癌症症狀:

當健康出了問題,身體亦會透過疼痛做出反應,而隨著人老化,疼痛也會愈來愈常見。但若察覺疼痛持續、斷斷續續,或沒有原因的疼痛,請諮詢醫師了解。一般而言,因癌症而造成疼痛,意味著癌細胞已轉移,不過在骨癌(Bone cancer)和睾丸癌(Testicular cancer)等情況下,可能只是早期症狀。

另外,不同身體部位疼痛也代表不同的癌症,好比說,頭部可能是腦瘤的警訊,背痛則可能和大腸癌(Colon cancer)、直腸癌(Rectal cancer),或卵巢癌(Ovary cancer)有關係。 1. 發燒

通常當癌細胞開始擴散後,身體才會呈現發燒症狀,且幾乎所有癌症患者都會經歷發燒,尤其在癌症或其治療影響了免疫系統。不過,癌症早期症狀呈現發燒仍可以發生,包括像淋巴瘤和白血病(Leukemia)。

2. 疲勞

這種疲勞不會因休息或睡眠得到改善,癌症患者會感到突然且持續性的非常疲勞,這可能是淋巴瘤和白血病的重要症狀。此外,有的胃癌(Stomach cancer)和大腸癌也會因不明顯的失血,導致疲勞。(延伸閱讀:胃癌初期如何發現?認識早期症狀及早治療) 3. 體重無故減輕

指沒有原因、非自願性的體重減輕,尤其若突然減輕約五公斤(十磅)或以上,也沒有食慾,可能是癌症早期症狀了。可能的癌症包括有:食道癌(Esophagus cancer)、肺癌、胃癌,或胰臟癌。(推薦閱讀:認識無聲的隱形殺手:食道癌發生原因) 4. 皮膚變化

當察覺瘡、疣或斑點久久不痊癒,即使不會引起疼痛,都應找醫師檢視。美國癌症協會指出,有的皮膚癌(Skin cancer)可能會造成流血,或是瘡怎麼治療都不會痊癒。舉例來說,持續性的口瘡可能為口腔癌(Oral cancer)症狀。

此外,在沒有撞傷的狀況下,身體卻突然有多處瘀傷,可能就是血癌的症狀,另要注意若皮膚是否有瘤塊流血或呈鱗屑狀。而與皮膚癌一樣,有些癌症會引發以下皮膚變化: 膚色變深,醫學上稱作色素沉著過度(Hyperpigmentation)。 皮膚和眼睛變黃,醫學上稱作黃疸(Jaundice)。 皮膚呈紅色,醫學上稱作紅斑(Erythema)。 過量毛髮增長。

大多數的痣都是無害的,但如果痣開始改變大小、形狀、顏色,甚至呈現硬化、滲出,或流血,務必洽詢醫師,同樣地,疣和斑點也一樣。而這是因為皮膚變化可能為黑色素瘤的緣故。

如何判斷是否為癌症症狀?持續數週是關鍵前兆(了解如何檢測黑痣變化,請閱讀:黑痣變化要小心!曬傷恐增皮膚癌風險) 常見症狀與可能的癌症類別

除了以上舉出的常見癌症症狀,也要注意其他可能症狀,同樣的,當身體呈現這些症狀,它不一定代表罹患癌症,請諮詢醫師了解背後原因。以下為幾項常見的癌症與其症狀: 頭痛超過兩週:腦瘤 舌頭或嘴巴有白色斑點:白斑病(Leukoplakia)若不治療可能會惡化成口腔癌 乾咳超過兩週、吞嚥困難、咳血:肺癌 嘶啞:喉癌(Laryngeal cancer)、甲狀腺癌(Thyroid cancer) 吞嚥困難、消化不良:咽癌(Pharyngeal cancer)、食道癌、胃癌 噁心或腹痛超過兩週:肝癌(Liver cancer)、胰臟癌、其他消化系統的癌症 脹氣超過兩週:卵巢癌、胃腸道相關癌症 乳房有新瘤塊或淺凹、乳頭變化或有血分泌物:乳癌 排尿疼痛、排尿次數改變:膀胱癌(Bladder cancer)、攝護腺癌(Prostate cancer) 血尿:腎癌(Kidney cancer)、膀胱癌、攝護腺癌 長期便祕、腹瀉:大腸癌 大便有血:大腸癌、直腸癌 陰道異常出血:子宮頸癌(Cervical cancer)、子宮內膜癌(Endometrial cancer) 持續性經期異常、骨盆疼痛:子宮癌(Uterine cancer)、子宮頸癌、卵巢癌 停經後出血:子宮癌、子宮頸癌

胃癌初期如何發現?認識胃癌早中晚期症狀:體重突然減輕、血便快治療

胃癌初期如何發現?認識胃癌早中晚期症狀:體重突然減輕、血便快治療

一般來說,胃癌(Stomach cancer)初期並無症狀,美國關注胃癌的預防與治療的非營利組織 No Stomach For Cancer 表示,即使有呈現症狀,也可能會被解讀作腸胃道疾病症狀,因此錯過了治療胃癌的黃金時期,及至到胃癌晚期才發現。《Hello健康》以下說明胃癌初期和晚期症狀,建議尤其當患者的症狀持續了2週,應盡快語專業醫師諮詢。

胃癌初期症狀

因為胃癌初期症狀常被看為平常的腸胃問題,所以患者很難察覺,而當癌細胞開始成長和擴散,其症狀就會持續。當出現以下症狀時,即可能是胃癌的警訊: 出現以前沒有的腸胃症狀,像是胃出血、胃灼熱、胃食道逆流等。(延伸閱讀:胃食道逆流或胃灼熱?消化不良的症狀與治療) 腸胃症狀持續,包括像噁心、腹痛、消化不良、吞嚥困難等。 吃很少卻覺得飽。 體重突然減輕、食慾變差。 嚴重疲累(可能因為緩慢失血,可能導致貧血,加上體重減輕,所以更易感到疲累)。 大便有血(呈深色或黑色)、嘔吐有血(新鮮呈亮紅色,積存久後為深褐色)。兩者皆不常見,但若失血過多則可能會發生。 排便習慣改變,像是腹瀉或便祕次數異常。

高雄醫學大學的醫訊指出,胃癌初期腹痛的位置可能會在上半腹部、胸骨後部,或位置模糊不清。由於症狀通常跟一般胃痛及消化性潰瘍相似,以至容易被忽略,而隨著病情發展,腹痛將會加劇。

消化不良(Dyspepsia)屬常見的症狀,但它不一定是胃癌引起,可能是胃灼熱或胃食道逆流導致。不過,即使沒有什麼大問題,消化不良和胃灼熱的過程卻可以很痛,若胃灼熱持續了很多天,且已超過三週,請向醫師尋求幫助。至於腸胃道出血合併缺鐵性貧血,它並不常見,大概只有 20% 的病人會出現大便有血的情形。

有的症狀和胃癌發生的位置或侵犯範圍有關,好比說,當腫瘤發生在胃食道交界處,患者會感覺吞嚥困難(Dysphagia),意指吞嚥時,喉嚨會感到痛或灼熱,甚至感覺食物卡在喉嚨或胸口。至於噁心或容易有飽足感,則可能是因為腫瘤佔掉胃容量造成的,當腫瘤過大,甚至阻塞胃出口時,亦會呈現類似症狀,甚至嘔吐。(推薦閱讀:什麼是腫瘤?良性與惡性腫瘤成因及自我檢查) 胃癌晚期症狀

胃癌晚期,癌細胞可能已擴散至鄰近的器官,包括像肝和大腸,甚至造成胃或大腸阻塞。以下是要注意的症狀: 沒食慾 體重嚴重減輕:體重嚴重下滑可能是胃癌晚期的徵兆,特別要注意如果沒有飢餓感,更容易掉體重。 無法控制的嘔吐

胃癌擴散至肝部的症狀: 黃疸:皮膚和眼白變黃 腹水:腹腔內積存超量的液體

若是瀰漫型胃癌,又叫「皮革胃」,意指癌細胞浸潤胃黏膜下層、肌層、漿膜層等各層,導致胃腔縮小、胃壁增厚變硬,且堅如皮革,將會影響胃的擴張功能,進而引起症狀。請注意,體重減輕的主因是身體吸收營養的效果受影響,同時,噁心、腹痛等症狀也會減少卡路里的攝取,而造成體重下降。

罹癌可以運動嗎?癌友康復有動好更快、癌友運動的禁忌與注意事項

罹癌可以運動嗎?癌友康復有動好更快、癌友運動的禁忌與注意事項

規律運動對多數人而言可強健體魄、有助於降低罹病的風險,但倘若是已罹癌的病患,在經歷多次藥物與放化治療後,通常已感到筋疲力盡,除了經由用藥與補充營養品來恢復體力外,是否也應趕緊透過運動重拾活力?然而,雖然說「要活就要動」,但罹癌的病友可以運動嗎?癌友們運動時又有哪些禁忌和注意事項要小心?《Hello健康》就為各位癌友解開心中的疑惑,和癌友們一起安心運動。

規律運動可抗癌!有癌無礙動起來

根據國民健康署108年癌症登記報告指出,有8成病患在50歲以後罹患癌症;而據美國運動醫學學會2018年的研究則顯示,例如爬山、有氧運動、重量訓練等運動,可有效降低12%~28%的罹癌風險外,歐洲大型規模研究也發現,規律運動可降低20%大腸癌及乳癌的發生;為增強免疫力,運動可以說是預防癌症的第一道防線。

當人體運動時,呼吸頻率會加快、吸氧量增加,可使體內氣體交換加速,並且大量排汗,提升身體新陳代謝,達到降低癌症發生的機率。此外,運動還能促進多巴胺分泌,增加愉悅感,並減少體脂肪、維持體重,降低因肥胖所帶來的罹癌風險。由於癌友歷經手術、化療等一系列辛苦之抗癌過程後,通常身心俱疲,若身邊缺乏能同理且給予支持的病友鼓勵時,通常容易造成癌症復發,此時運動即成最好的抗癌幫手之一。

臺灣癌友運動發展協會理事長吳興傳表示,身邊不乏因罹癌而差點放棄求生意志的癌友案例,然而最後都在家人支持及癌友互相打氣下熬過療程,進而開啟運動的契機;像是他曾陸續發起癌友們單車環臺1100公里的活動中,就不乏已是癌症三、四期的癌友,但也因為運動,至今沒有一位癌友發病,也說明了癌友們透過運動重回新生的渴望並非美夢,只要從走向戶外開始就有機會。

罹癌可以運動嗎?癌友康復有動好更快、癌友運動的禁忌與注意事項 癌症病人能運動嗎?該如何運動比較好?

然而,多數癌友在經歷化、放療程之後,幾乎都會感受到「癌因性疲憊症」(Cancer-Related Fatigue),而此種症狀通常是因手術、化療或放射線治療所造成的,而這種症狀不僅會導致病患暈眩、嘔吐,就算休息一整天也無法改善。(推薦閱讀:癌症治療方式簡介:手術、化療、放療、標靶、免疫療法等

然而,癌友們只要經由醫師評估並同意,其實即可依自身體能狀況開始運動,降低癌症治療前後的不適感。多數則可區分為化療前、中、後期的狀態來決定運動狀態: 化療前:癌友可先從有氧運動或阻力肌力訓練開始,例如:慢跑、游泳、開合跳等,透過上述運動來訓練基本的體能,以減緩化療後所產生的不適。 化療中:剛接受化療的癌友,容易出現暈眩、噁心、疲倦的症狀,建議可從簡單的床邊運動開始;像是反覆地從床上坐起、下床走路等方式來活動身體。 化療後:隨著癌友身體恢復的狀況,可漸進式提高運動強度、時間及頻率,慢慢回復以往的活動力。

癌症病人運動禁忌

癌友們倘若在運動前、中,出現以下狀況,建議應暫時停止運動:

不規則心跳且心率>100bpm(延伸閱讀:心臟撲通撲通跳!影響心率的食物) 胸痛 噁心、頭暈 精神恍惚 骨頭、背部、頸部疼痛 發燒 呼吸困難 臉色發白 肌肉無力 24~36小時內曾嘔吐或腹瀉 24小時內接受靜脈注射的化療方式 抽血前

不只菸酒、日常4大常見「一級致癌物」吃出病!加工肉品、變質堅果有夠毒

不只菸酒、日常4大常見「一級致癌物」吃出病!加工肉品、變質堅果有夠毒

一級致癌物(Group 1 carcinogen)聽來驚悚,但實際上你對它了解有多少?除了菸、酒及加工肉品,你知道其實每天生活中的日常都在接觸這些令人害怕的一級致癌物嗎?《Hello健康》將告訴你這些常被忽略、4種最常見的一級致癌物。

什麼是一級致癌物

根據國際癌症研究所(International Agency for Research on Cancer,以下簡稱 IARC)的資料,一級致癌物指其媒介或混合物對人類有致癌性,詳細成分列表可至 IARC 網站查詢。截至目前為止,一級致癌物名單上共有 120 種物質。 4種常見一級致癌物 黃麴毒素(Aflatoxin)

常見來源:發霉的花生玉米等豆榖類、苦澀的堅果、變質的米飯、長久未更換的筷子等。

黃麴毒素可以說是目前所知最強的生物致癌劑,僅 1 毫克黃麴黴素就具致癌效果。黃麴毒素來自變質穀類、豆類等食物中所產生的黃麴菌。所以,如果豆穀、堅果類發霉了,安全起見還是把整包給丟掉,因為黃麴菌的黴菌孢子可能早已汙染整包食物了。發苦的堅果也最好別碰,這苦味就是來自發霉所產生的黃麴毒素。雖然相較於牲畜,人類擁有較高的黃麴毒素耐受性,但若長期攝取低劑量的黃麴毒素,仍是會引發肝癌(Liver cancer)的風險。(推薦閱讀:注意!這14類必知的肝癌風險您中了嗎)

味噌、豆豉、豆腐乳、豆瓣醬、臭豆腐等等豆類發酵製品,也會遭黃麴毒素汙染。而人若吃了這些被汙染的農作物或肉品,同樣等同暴露於黃麴毒素的危害中。

黃麴毒素有極高的熱安定性,且不易被一般加工方法移除,建議民眾在選購此類食品前,務必先確認其外觀正常、包裝完整才購買,儲藏食品時,要保持在乾燥陰涼通風處,若已過保存期限就要丟棄,食物發霉也應當如此。(你也想知道:抽菸比加工肉危險?致癌物分級全解析

亞硝胺(Nitrosamine) 常見來源:加工肉製品、隔夜菜、煙燻食品、火鍋等過熱食品。

您可能知道硝酸鹽(Nitrate)和亞硝酸鹽(Nitrite),但亞硝胺呢?簡單的說,硝酸鹽經由細菌作用會轉化成亞硝酸鹽,而當亞硝酸鹽和某種游離胺物質產生化學反應,即會形成亞硝胺。雖然亞硝胺屬一級致癌物,但民眾也不用因過度害怕。其實,硝酸鹽和亞硝酸鹽無所不在,空氣和食物都有它們的蹤影,根據中華民國農委會的聲明,兩者不但可幫助食品保色、增加風味,還能抑制肉毒桿菌汙染,尤其對食品加工業者來說是個大好消息。

真正的「壞角色」不是硝酸鹽和亞硝酸鹽,而是亞硝胺,且由於只有受細菌污染和發酵產品才會有較多的游離胺,所以台灣大學生物資源暨農學院的資料,一般蛋白質食物形成亞硝胺的比例屬非常低。

另外,雖然高溫烹煮會加速亞硝胺的生成,但研究結果也並非都一致。所以,若想降低亞硝酸鹽的潛在風險,請少吃隔夜菜、煙燻及過熱食品,烹調方式則可改用水煮、蒸或微波,同時多攝取含維生素 C 和維生素 E 的食物,因為抗氧化能阻斷亞硝酸鹽轉轉成亞硝胺的反應。 不只菸酒、日常4大常見「一級致癌物」吃出病!加工肉品、變質堅果有夠毒(更多藏在生活中的致癌物:抽菸比加工肉危險?致癌物分級全解析) 苯駢芘(Benzo[a]pyrene)

常見來源:抽菸、車尾廢棄、高溫油炸食品、油煙、烤肉等。

喜歡吃燒烤或炒、煎、炸物的人要注意了,這些食物可能含有苯駢芘,尤其是烤焦的部分。一種被 IARC 列為一級致癌物的多環芳香族碳氫化合物(Polycyclic Aromatic Hydrocarbons,以下簡稱 PAHs),存在於燒烤或烹調溫度過高的食物中,另外高油脂、高蛋白的食物在高溫也會產出很多的 PAHs。

不過,中華民國衛生福利部表示,人受空氣暴露的 PAHs 風險仍是大於食物之暴露,尤其像抽菸和職業性暴露的空氣汙染物。對此,英格蘭公共衛生署(Public Health England)指出,肺部、皮膚腫瘤和 PAHs 確實存在某種關係,但目前並沒有研究證實苯駢芘或其他 PAHs 會直接導致人類癌症。

雖然如此,建議民眾還是要避免暴露在苯駢芘和 PAHs ,像是戒菸、遠離汽車廢氣。烹調食物時,多蒸煮、少煎炸,並選冷榨、高品質的食用油,推薦橄欖油為首選。鍋子用完,也請記得除鍋垢,避免 PAHs 殘留。(同場加映:什麼是腫瘤?良性與惡性腫瘤成因及自我檢查

甲醛(Formaldehyde)和乙醛(Acetaldehyde) 常見來源:家具、建材、油漆,新買的衣物、化妝品、個人用品、乾貨和酒類等。

根據美國癌症協會(American Cancer Society)的資料,甲醛存在於我們每日生活中,包括空氣、高溫烹調的食物、乳液、洗髮精、防曬霜、化妝品、清潔劑、菸草、汽車廢氣、木製工程等等。此外,它是也是人體正常代謝的微量化學物質。

對一般民眾而言,並不需要擔心甲醛超標的健康問題,以個人清潔和護膚用品為例,雖然在短時間內會提高甲醛的劑量,但仍遠遠不足達到其危險水平。至於曝露在甲醛環境工作的人,國家環境毒物研究中心制定的時量平均容許濃度為每天(八小時) 1 ppm(百萬分率),或作 1.2 mg/m3(毫克立方米) 。

但甲醛仍屬一級致癌物,中華民國環境保護署毒管處也將它列為毒性化學物質,其毒性不容小覷,長期的曝露恐致鼻癌(Nasal carcinoma)和鼻竇癌(Cancer of the nasal sinuses)。

另外,酒精中的乙醛同樣是一級致癌物,而由於中華民國國民的乙醛去氫酶(Aldehyde Dehydrogenase 2,以下簡稱 ALDH2)基因變異很常見,約兩人就有一人 ALDH2 失能,這將導致酒精無法代謝完成,使乙醛在體內存積,進而提高癌症的風險,尤其是頭頸部的癌症。 其他常見一級致癌物

檳榔、尼古丁、二手菸、空氣污染等,也都是名列 IARC 的第一類致癌物。根據衛生福利部,檳榔中的檳榔鹼可誘導腫瘤產生,常用的添加物如荖花會導致口腔發炎,其他配料如紅灰、白灰等更會加重口腔黏膜表皮細胞被破壞。尼古丁除了會讓人成癮外,還含有焦油、N-亞硝基降菸鹼(N '-nitrosonornicotine,簡稱 NNN)、4-甲基亞硝胺-1-3-吡啶基-1-丁酮(4-(methylnitrosamino)-1-(3-pyridyl)-1-butanone,簡稱 NNK)、甲醛、乙醛等有毒及致癌物質。

二手菸在燃燒不完全的情況下會釋放出 93 種致癌物質,三手菸則有 11 種高度致癌化合物。室外的空氣物染已被證實對人類具有致癌性,而其中懸浮微粒(particulate matter,簡稱 PM)也被個別評估一併列為第一級致癌物,而長期暴露在室外空污將增加肺癌的風險。(你也想知道:1年200萬人罹肺癌!致癌原因不只抽菸)

【癌友心裡苦】罹癌病患3大心理反應、走出憂鬱心理師建議2大治療助恢復

【癌友心裡苦】罹癌病患3大心理反應、走出憂鬱心理師建議2大治療助恢復

當癌症已高居國人10大死因榜首多年,罹癌時帶給病患巨大的衝擊與生命威脅,總讓人感到震驚、懼怕、甚至無法置信而想逃避現實。即便如此,由《Hello健康》於台灣進行的癌症問券調查結果顯示,僅有3成民眾認為自己是罹患癌症的高風險族群,另有4成則認為自己55歲後才有罹癌的可能。

然而若置之不理,嚴重時恐怕可能有自殺念頭。當癌友在得知罹癌時有何心理反應?是否有哪些管道可尋求心理治療,走出負面情緒?《Hello健康》和你一起探討癌友們心裡的苦。

【癌友心裡苦】罹癌病患3大心理反應、走出憂鬱心理師建議2大治療助恢復衛福部日前公布最新之108年癌症登記報告相關數據。(影像授權:衛福部國民健康署) 2成罹癌病友易患憂鬱症

驚人的是,根據衛福部於1月13日最新公布的108年癌症登記報告顯示,國人每4分20秒就有1人罹癌,一旦罹癌,對患者之生理或心理都是極大的衝擊。據台北榮總醫院一項臨床研究調查發現,200位住院的癌症病人中,患有嚴重憂鬱症狀者約佔20%左右,許多病患在憂鬱症初期症狀並不明顯,可能會出現胃口不佳、失眠等生理症狀,容易與癌症症狀混淆。

癌症希望基金會特約諮商心理師葉北辰表示,自己曾是淋巴癌患者,一開始因沒有明顯症狀,只是經常覺得喘,因此葉北辰心理師當初雖懷疑是否已罹病,但總心想自己年輕、身體好應該沒問題,會喘只是因為體力變差。 罹癌病友3大常見心理

於是葉北辰心理師以多運動做為因應方式,直到某天實在是受不了了,赴醫院就診後才發現自己已罹患淋巴癌。自被確診為淋巴癌起,她接受治療,直到後來的康復期,心境不斷轉變;擔心、憂鬱、生氣,到如今對於能活到現在心存感激等階段,讓她面對癌友被告知罹癌後的心情相當有感。下列為癌友最常經歷的3大反應: 有些癌友在確診癌症後看似平靜、淡然面對,認為罹癌屬常見之事,只要好好治療就沒事。然而,儘管心志再堅強的癌友,累積或埋藏心裡的焦慮與害怕情緒,可能會在某些時間點被觸發,反而帶來爆炸性的負面情緒,讓身邊的親友措手不及,不知如何應對。 最常見的癌友反應,則是在得知罹癌後不斷詢問醫師:「接下來該怎麼辦?我會好嗎?我會不會死?」情緒不僅較為激動,更急迫地想了解是否能透過任何治療得以康復。 部分患者的心態較為極端,認為「癌症就等於死亡」,滿腦子擔心死亡那一天找上門,因而錯失醫師建議的治療黃金時間、正確治療方式,甚至是可能發生的副作用等重要資訊,反而急於處理財產、辭職並交代後事。

罹癌心理5階段

根據精神科醫師庫伯勒羅斯(Kübler-Ross)所提出的悲傷5階段理論,當病患得知自己確診罹癌時,可能產生「否認、憤怒、接受、適應」5階段的心理變化: 否認期(Denial):當病患得知罹癌時,通常相當震驚且難以接受,無法相信自己這麼「倒楣」,並常因不願相信罹癌事實,而多次至不同醫院檢查,希望推翻已罹癌的診斷結果。(延伸閱讀:癌症診斷的目的與方法:5種常見癌症診斷方式) 憤怒期(Anger):經多次確認後,病患終將承認自己已罹癌的事實,但可能亦衍生出委屈、甚至憤憤不平等埋怨的情緒:「老天爺為何這麼不公平!」、「為什麼是我、而不是別人?」將負面情緒轉嫁於親友或醫療人員身上,藉由怒氣轉移害怕的情緒。 討價還價期(Bargaining):發生如罹癌的重大心理創傷後,病患可能將感到非常焦慮,希望能做些什麼改變病況。例如透過宗教力量尋求幫助、嘗試各種偏方,或不停更換醫院等方式,呈現病急亂投醫的心理狀態。 憂鬱期(Depression):病患確信罹癌後,將反覆出現憂鬱、難過的情緒,對任何事彷彿瞬間失去興趣,更會失眠或食慾不振,陷入低潮期。(延伸閱讀:憂鬱老人自殺率高!了解銀髮族輕生原因) 接受期(Acceptance):經歷一系列的治療歷程後,多數病患會逐步接受罹癌的事實,即使內心仍感到焦慮和害怕,但已會採取相對積極的態度配合治療。

然而,並非所有病患都會經歷上述的悲傷5階段,隨著病患心理變化、癌症病程變化和癌症嚴重度的不同,每個階段的時間長短也會不盡相同,有些病患甚至長期處於負面情緒中,久久無法平復,無法到達接受期。

癌症治療的影響:外貌改變、疲憊、身心變化劇烈

癌症病患在經歷治療後,經常經歷到外貌改變的副作用,對身心的影響並可區分成暫時性和長期性的變化:

暫時性​:化療易導致掉髮、水腫、癌因性疲憊、短期內的氣切口​、膚質和體重的改變對於癌友們來說都只會造成暫時性的影響。(延伸閱讀:化療一定會掉髮?斷食能餓死癌細胞?破解6大癌症治療的常見迷思) 長期性:癌症病患身上的開刀疤痕、術後身體的改變、體力與氣色都可能會長期影響癌友的日常生活。

上述改變對於癌友們的心理層面而言,可說是極為煎熬的歷程,自干擾生活品質、影響外貌和自信心之外,同時並會經歷外界不經意將他們貼上標籤的經驗,間接影響他們在人際關係上產生焦慮與自信心降低的情況外,甚至因此影響在職表現。 【癌友心裡苦】罹癌病患3大心理反應、走出憂鬱心理師建議2大治療助恢復 癌症病患如何走出憂鬱情緒?

當癌友得知罹癌或病情惡化時,恐懼、悲傷等情緒可說是直接襲來。當出現心情鬱悶、注意力不集中、食慾下降、睡眠障礙、對生活上的大小事失去興趣、動作遲緩,甚至出現自殺的念頭,症狀持續數週或數個月以上未能減緩,建議至精神科門診進行治療。(推薦閱讀:憂鬱症簡介:不是不知足!超過三億人受它所擾)

當憂鬱情緒來襲時,建議自身心雙管齊下同步治療,並區分為以下2大類方式: 1. 藥物治療

依照醫師指示,服用抗憂鬱劑或抗焦慮劑,以減輕情緒上的症狀。 2. 心理治療 認知行為治療:輕度焦慮症或憂鬱症的癌友可以考慮接受認知行為治療。治療師會與癌友共同設定治療的目標,並協助他們辨認不適切的想法。 心理支持:引導病人探索罹癌後治療過程對生活與個人的衝擊與意義,以減緩內心壓力。 放鬆訓練:教導病人專心呼吸,讓身體肌肉收緊再放鬆,並在心中默數,感受身體的變化與緊張情緒,最後再放輕鬆。 參與病友支持團體:病患能在支持團體中認識不同遭遇的癌友,並透過各項活動給予彼此心理上的支持。

台灣十大死因之首!3餐外食族易罹癌、上班族外食5大守則這樣吃癌不上身

台灣十大死因之首!3餐外食族易罹癌、上班族外食5大守則這樣吃癌不上身

癌症長年佔據台灣10大死因之首,是否會罹癌除了與遺傳高度相關之外,飲食同樣是關鍵。台灣癌症基金會指出,在可被預防的癌症中,有30~40%的癌症可透過飲食調整,並輔以定期接受健康檢查、安排癌症篩檢和規律運動來降低罹癌風險。

然而,多數上班族常因外食習慣在無意間提高癌症侵襲的風險,究竟該怎麼外食以達到均衡營養,同時又有哪些地雷食物應避免,好降低癌症上身的風險?跟著《Hello健康》一起學習如何建立正確的飲食觀念,別讓癌症來敲門。

4大飲食地雷恐讓癌症找上門

長期飲食不正常易造成血脂、血糖、血壓過高,俗稱「三高」而其中不少人更受肥胖或胃腸道疾病所擾,當愈多不利因子層層堆疊,罹患癌症的風險也大幅上升。有哪些癌症是「吃」出來的?大致上可區分為以下4大項飲食地雷,讓你成為最容易被癌症鎖定的頭號目標:

攝取過多高脂肪食物、本身體型肥胖:飽和脂肪、動物職脂肪,以及高膽固醇容易刺激荷爾蒙,長期下來容易罹患卵巢癌、子宮內膜癌。 蔬菜、水果纖維量攝取不足:膳食纖維可以促進腸胃蠕動,改善便祕情況,減少糞便停留在腸道的時間,能夠降低罹患大腸癌的機率。 過量攝取醃漬類食物:醃漬類食物含有大量鹽分,進入人體後會產生N-亞硝基化合物,這種物質讓罹患胃癌的機率大幅提升。 抽菸、飲酒過量:酒精中的乙醇進入人體後會分解成乙醛,乙醛會聚集在肝細胞轉換成肝毒素,長期的累積將導致肝癌;而菸含有60多種致癌物質,例如一氧化碳、焦油,這些可能物質使得口腔黏膜上皮產生變異,長久下來恐演變成口腔癌。

台灣十大死因之首!3餐外食族易罹癌、上班族外食5大守則這樣吃癌不上身

上班族防癌飲食5大守則:

臺北榮民總醫院家庭醫學部總醫師薛榜鑫表示:「只要避開致癌因子,即使是遺傳性癌症,也能有效降低誘發機率。」因此上班族外食的選擇應有意識地遠離上述飲食地雷之外,並可納入下列飲食重點作為參考:

1. 蔬菜水果不可少

根據國民健康署建議,成人1天需攝取20~38公克的膳食纖維,不過外食族要吃到足夠的攝取量難度不低,因此建議選擇自助餐夾足量青菜,或是吃小火鍋時,加點或將部分換成青菜都是不錯的選擇,盡量滿足口腹慾望之下吃得健康,避免因過度限制自己而無法持之以恆。(延伸閱讀:吃蔬果抗癌 5種維生素增加抵抗力)

除蔬菜之外,水果則可提供豐富維生素C、維生素E以及膳食纖維,能減少體內自由基的生成與增加抗氧化能力,減少癌症的發生。國健署建議民眾每天應攝取2~4份水果、3~5份青菜。忙碌的上班族可以至超商選擇已經包裝好的芭樂蘋果、香蕉,或是多買盒生菜沙拉,補充足夠的膳食纖維。

2. 吃肉補蛋白 優先挑選低脂肉類

外食族經常有脂肪攝取過多的問題,尤其肉類更富含油脂,像是爌肉、滷肉、梅花肉等含有豐富脂肪,長期下來容易導致體脂上升,甚至肥胖。(推薦閱讀:癌症治療要「保重」勿過重!體重過重癌友健康有風險、名醫破除錯誤飲食觀

建議外食上班族可以捨棄油脂過高的肉類,盡量以低脂、低熱量的海鮮為主,如鯛魚、鮭魚、蛤蜊、鮮蝦等,或是選擇低脂的豬里肌、雞胸肉,不但能減少脂肪攝取,也能補充足量蛋白質;一般而言,成年男性每天應至少攝取60公克蛋白質,女性則為50公克,若有增運動健身需求者,蛋白質攝取量則應酌量增加。(延伸閱讀:地中海飲食法是什麼?) 3. 精緻澱粉換成全榖根莖類

不少人用餐時喜歡配上一大碗白飯,但過多的精緻澱粉不僅容易造成血糖快速上升,經常也是造成體重失控的關鍵。建議外食族可以試著將飯量減半,或是請店家換成糙米飯。

糙米擁有豐富膳食纖維與維生素E,不僅達到抗氧化效果,也能排便順暢,預防大腸癌。除此之外,也能選擇南瓜、馬鈴薯、地瓜這些全榖根莖類來代替精緻澱粉,它們比起白飯擁有更多膳食纖維,可讓避免血糖震盪過大,增加餐後飽足感的維持時間。

台灣十大死因之首!3餐外食族易罹癌、上班族外食5大守則這樣吃癌不上身 4. 每日2杯奶 兼顧蛋白質與質攝取

根據102~105年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顯示,自青少年開始,國人每日平均攝取量皆未達建議標準的一半。國健署建議民眾,每日應早晚喝1杯(約240ml)牛奶除可補足鈣質缺口,滿足維持骨骼所需的營養,有乳糖不耐症的上班族,則可選擇至超商選擇不加糖的優酪乳來補充鈣質。(同場加映:乳糖不耐症可以吃這6種替代品) 5. 適量攝取油脂類、怕吃油反便秘!

許多女性為了減肥達到理想的身材,經常只吃水煮食物,不過長期下來缺乏油脂的攝取將會導致便祕,提高大腸癌的機率。該怎麼健康攝取油脂?若以每日熱量需求2,000大卡計算,每人每天應攝取5茶匙油(25公克)與1份堅果(約10公克的腰果)。(推薦閱讀:癌症堅果飲食指南!癌友必知7種堅果吃法

諸如杏仁、核桃、胡桃等各式堅果,或是橄欖油、花生油等植物油,皆是優質油脂來源,其中堅果所含的維生素E、白藜蘆醇以及橄欖油的多酚,皆具優秀抗氧化力,有助身體對抗自由基的危害。

心理壓力「癌」不住?癌友抗癌「團體」更有力、愈懂癌愈寬心

心理壓力「癌」不住?癌友抗癌「團體」更有力、愈懂癌愈寬心

「醫師,自從確診癌症後,治療過程漫長又痛苦,心裡也很難受,我該怎麼辦?」相信這是許多癌友們想說卻沒說的心聲之一;許多癌友因壓力過大,不但難以正向對抗癌症,甚至因憂鬱而引發心理疾病。

當自己或身邊的親友罹癌時,我們該如何提供協助?又應如何緩解心理壓力?《Hello健康》邀來台東基督教醫院癌症中心副院長、亦是癌症治療領域專家的鄭鴻鈞醫師,一同探討癌友們的抗癌路上應如何保持正向、積極抗癌。

名醫建議:搞懂癌症大小事、 治療之路愈寬心

多數人聽到自己確診癌症時總有如晴天霹靂,甚至一蹶不振、抗拒治療而錯失黃金治療時機。此時心情低落、憂鬱與喪志等情緒層出不窮,並對照顧者感到罪惡感,認為自己成為負擔。

鄭鴻鈞醫師表示,當病人的心理狀況不健康,接受癌症治療的效果也將受到明顯影響與差異。對此他則建議,癌友們除了應對病情保持信心,同時也應嘗試深入了解所罹患癌症的症狀與治療方式;「當你愈了解癌症,也愈能掌握病情走向,接受醫囑放寬心。當癌友開始能用比較正面的心情看待時,對於癌症的治療效果也會加分。」

另外,照護者也不妨鼓勵癌友們適度釋放情緒,例如哭泣、放聲喊叫等方式,或是尋求專業的心理諮商師協助,避免負面能量壓抑於內心,改善癌友們的心情狀態,重新用樂觀、良好的心態面對癌症。(延伸閱讀:癌友心裡苦你甘知?癌後3大心理反應、心理師教癌友走出憂鬱)

心理壓力「癌」不住?癌友抗癌「團體」更有力、愈懂癌愈寬心

癌友心理壓力如何緩解? 陪伴、傾聽第一步

現今癌症醫療不只追求治療成效與效率,而是將癌友的抗癌過程中,生理與心理上的壓力與病痛,一併納入照護療程。

舉例而言,許多癌友不僅要學習調適面對手術等治療行為的恐懼,,有時更擔心自己的身心狀態是否會對周遭親友造成影響,無形中產生的心理壓力往往讓癌友們陷入焦慮、憂鬱等情緒漩渦。

此時身為照護者,建議勿以「應該要勇敢」、「應該要樂觀」等如說教方式與癌友互動,反之,可更多加傾聽癌友們、少評論,同時陪同癌友接納專業的身心科協助諮詢,透過專業諮商師的引導,進而讓癌友敞開心房談論罹癌心境,逐步接納病情,找到紓解身心的出口。

互助團體力量大  加入前要慎選

當癌友面對獨身或親友遠居不便聯繫的狀況時,癌友們不妨考慮透過互助團體,藉由癌症相關團體的同理,為癌友們釋放病情帶來的壓力與痛苦,不再感到孤軍奮戰。中華民國兒童癌症基金會指出,互助團體、病友團體對多數人而言相對陌生,但團體組織對癌友所帶來的助益之大,可擴及5大功能: 教育性:透過團體活動,將疾病、治療方式、營養保健觀念有系統地傳達給各個癌友。 支持性:當團體中都是癌症病患時,病友們透過彼此的互相支持、加油打氣,能夠減緩癌友們獨自面對疾病的寂寞感。 關懷性:社工人員親自帶領癌友們表達出自己內心的感受與身體的病痛,讓成員之間能夠互相關懷,讓癌友們能深刻感受到被照護以及被理解的心情。 衛教資訊:許多互助團體會安排專業的醫療團隊,透過各種衛教課程宣導癌友們正確的醫療知識與觀念。 互助互信:當癌友加入互助團體時,能與專業的醫療人員有更實際的接觸,拉近彼此的距離。醫療人員能夠更深刻感受到癌友們的感受,病患、家屬也能在醫療人員完整說明下建立良好的信任關係。

癌友們可以參加財團法人癌症關懷基金會、財團法人癌症希望基金會、育田基金會等,透過互助團體與其他病友們互相勉勵、打氣,共同面對癌症療程,並獲得正確醫療知識讓心裡不再感到憂慮、恐慌。

全美癌症協會指出,各地針對癌友們設立的互助團體或支援系統,除了有益於緩解癌症療程帶來的生理不適等副作用,對於仍在職或就學的癌友,也較能提供癌友們在工作或學校裡普遍面臨到的困境經驗,給予同理和過來人的建議,相較於未罹癌的親友提出的意見而言,因處境相似,對癌友們更具參考意義。

然而,全美癌症協會也提醒,癌友參與任何癌症互助團體前,仍應先就以下幾點考量是否適合自身需求,以免因期待不同反倒身心皆疲。 互助團體規模:人數過多或過少,都可能因癌友性格偏好而影響交流意願。 參與對象:是否為癌症預後病患,或是癌友親友專屬,何種癌症類型、年齡等是否作出區隔,同樣將影響癌友們的參與度,不妨是先詢問清楚。 聚會行程:舉凡每次聚會時間多長、頻率多久一次,甚至是聚會形式以靜態談話或互動式交流如聚餐、戶外活動為主,同樣須事先了解以考量是否符合癌友體能與偏好。 聚會主題:聚會團體是否聚焦於分享癌友心路歷程?或更加著重於可運用的抗癌療法與資訊流通。 團體特性:由於多數台灣癌友普遍不習慣分享自身經歷,卻不反對聆聽他人抗癌的相關經驗者,建議仍可先了解相關團體是否可參與旁聽或必須發言。(你也想知道:化療一定會掉髮?斷食能餓死癌細胞?破解6大癌症治療的常見迷思

心理壓力「癌」不住?癌友抗癌「團體」更有力、愈懂癌愈寬心 經濟、照護補助雙管齊下罩得住

一般人以為都是60歲以上的長者才會罹患癌症,事實上年輕癌友們正已驚人的速度成長;然而,正值盛年的年輕癌友多數仍堅守工作崗位,當療程愈見密集或使癌友不堪負荷時,此時就亟需相關照護系統或補助介入協助。

台灣癌症基金會建議,年輕病友尋求民間和政府提供的癌症醫療補助費用、生活費或居家照護等服務前,癌友們可針對自身需求區分為以下3個面向釐清應從何開始: 經濟:多為現金補助看護費、申請醫療費、生活費,由民間團體自行評估,或是由各地縣市社會局進行資產調查後即可領到補助。 醫療用品:提供不同癌症所需的照顧資源,如輪椅、抽痰機、義肢、紙尿布、濕紙巾等。可詢問各地醫院社會工作室是否有免費輔具可以借用;自行購買者,待各地社會局經資產調查後,可享有不同比例的補助。 人力照護資源:尋求醫院協助轉借社會單位,提供年輕癌友們需要的居家照護。(推薦閱讀:居家喘息照護、照護補助如何申請?癌友4大癌症支援服務全整理!

除了上述的資源之外,團體補助亦可分為政府與非政府組織:  政府組織:分為福利身分以及福利組織,福利身分以身心障礙福利、賦稅減免為主,需有中低收入、低收入、身心障礙資格;福利組織則是需要重大傷病卡,可向健保分區申請重大傷病證明,將可減免健保自行負擔費用。 非政府組織:分為福利組織、福利組織宗教慈善組織,以及病友團體。福利組織提供經濟上的援助、居家照顧、專業諮詢;福利組織宗教慈善組織可提供宗教上的關懷與安慰;病友團體則是與其他病友互助,也提供醫院接送的服務。

以上的補助資源、互助團體可以至各醫院的病友團體、台灣癌症基金會、陽光社會福利基金會、財團法人癌症希望基金、各縣市政府、社會局、勞工局等地方尋求幫助。

確診卵巢癌好恐慌?4招快速度過陣痛期,輕鬆抗癌不憂慮

確診卵巢癌好恐慌?4招快速度過陣痛期,輕鬆抗癌不憂慮

突然被診斷出卵巢癌,多數人通常晴天霹靂、難以接受,心情陷入憂鬱與焦慮之中。然而,愈快從負面情緒振作起來、充分了解病情、積極接受治療與照護,抗癌的成效愈好且復原時間愈短。為此,《Hello健康》提供4點建議,協助你度過剛診斷出癌症的徬徨不安與陣痛期,順利展開抗癌生活。

1. 先充分了解疾病

除在網路上搜尋癌症相關知識外,也記得諮詢醫師,充分了解疾病及治療方式,提前做好身心Y靈、財務、生活與工作等各方面的準備。

在諮詢醫師前,建議可將各類問題整理下來,一併詢問醫師,看診時也可攜伴,讓家人一同前來,一方面是怕遺漏詢問某些重要資訊或記不得醫師所提供的各種資訊,另一方面是讓自己較不孤單,面對癌症不會有孤軍奮戰的感覺。

2. 時時留意身體狀況

癌症病人會經歷各種症狀與身體變化,有些可能是癌症本身所引起的,有些則是治療的副作用。請密切注意自身症狀,觀察病情變化,平時也可將症狀記錄下來,在看診時一併告知醫師。

下為卵巢癌治療過程中的常見症狀: 噁心、嘔吐 食慾不振 疼痛 腹脹 掉髮 停經 虛弱無力 便秘

確診卵巢癌好恐慌?4招快速度過陣痛期,輕鬆抗癌不憂慮

3. 散步、閱讀改善情緒不憂慮

診斷出癌症後,多數人經常會有驚嚇、憤怒、不安、困惑、憂鬱及內疚等負面情緒,且此些情緒容易在療程或療程結束後加劇。擁有負面情緒是正常現象,不必感到太過愧疚與無助,但長期處於負面情緒之中,十分不利於治療、改善健康。建議可適時向外尋求幫助,例如向親友訴苦或諮詢心理醫師,同時也可藉由聽音樂、閱讀書籍、從事簡易活動,如瑜珈、散步等,來改善心情。 4. 參加病友團體分享經驗

加入病友互助的團體,除能認識其他病人,也能獲得克服病情的分享經驗,同時,彼此互動之下,也可減輕罹癌與治療的心理壓力,使心情更樂觀、更正面。若情況許可,可請家人一同陪伴參與,讓自己有個伴,家人也能獲得照護的相關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