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測尿酮控制病情!尿酮體過高請就醫

糖尿病測尿酮控制病情!尿酮體過高請就醫

糖尿病患要積極控制血糖,除了可以透過血糖機進行血糖檢測,自我檢測尿酮是控制血糖的一項重要工具,雖然醫師不會以尿液檢查來診斷糖尿病,但監測患者體內的尿酮體(Urine ketones)濃度,能夠即早發現並預防高、低血糖併發症,也避免糖尿病酮酸中毒的狀況發生。

為什麼會尿酮體過高?

當身體缺乏胰島素時,糖份無法進入細胞提供熱能,身體會轉而分解脂肪做為能量來源,脂肪在分解的過程中,會釋放酮體(Ketone)至血液,再經由尿中排出,因此高血酮或當尿酮呈「陽性」時,表示碳水化合物的攝取或胰島素作用相對不足,顯示糖尿病控制狀況不佳。

當血液裡的酮體累積過多,身體就會發生酮酸中毒,並可能會造成昏迷,甚至死亡,更多糖尿病酮酸中毒的資訊可參考:糖尿病酮酸中毒|酮酸血症的症狀、原因與治療

檢測尿酮或血酮的時機與狀況 有噁心、嘔吐等症狀時。 遇有外傷、感染症或大手術時。 早上空腹血糖濃度超過250mg/dL 時或任意時間血糖大於300mg/dL。 第一型糖尿病人,且當血糖持續升高(>250mg/dL)時。 生病時,例如:一般感冒或流感。 出現疑似酮酸中毒的症狀,例如:噁心、腹痛、疲倦感、口乾、暈眩、或是呼氣有水果味。 有糖尿病的懷孕婦女(包括妊娠糖尿病)建議每天早上起床後未進食前檢測。 積極嘗試藉由限制熱量減重的糖尿病患。

糖尿病測尿酮控制病情!尿酮體過高請就醫

檢驗尿酮體步驟

準備品質良好尿酮試紙。

1. 用尿杯取出半杯中段尿,取出一張試紙,蓋緊紙蓋。

2. 將試紙檢驗區浸入尿液1秒鐘。

3. 取出試紙時,沿著容器邊緣,去除多餘的尿液。

4. 等待1分鐘,讀取試紙的顏色。

糖尿病患者的尿液與血液檢查

驗尿主要是用來監測患者的尿酮體濃度,以及尿液中的葡萄糖。如果這兩項尿液檢測結果,有任1項為異常,就可能表示患者體內胰島素分泌不正常。

需要做尿液檢查的人為血糖值超過250mg/dL的第一型糖尿病患者,以及有糖尿病酮酸血症(Diabetic ketoacidosis)患者。第一型糖尿病患者,可以在家自行測量和監控酮體濃度。若體內酮體濃度呈中等以上或過高,則是危險徵兆,代表糖尿病的病情沒有控制好,應立即尋求專業醫療協助。(延伸閱讀:持續運動超重要!第一型糖尿病必知運動注意事項

過去,醫師可能還會透過尿液,檢查患者尿裡的葡萄糖濃度,以診斷和監控病情,不過這種作法並不像血液檢查普遍。現在醫師大都採用血液檢查方式觀察糖尿病,因為比起尿液檢查,血液更能精確地測量出體內的葡萄糖濃度。(延伸閱讀:在家血糖檢測:血糖機操作步驟、測血糖的前後須知)

糖友測驗2

【亞洲人先天基因缺陷 糖尿病控糖關鍵】 新糖友及早保護「這個」細胞,幫助延後加藥時間

【亞洲人先天基因缺陷 糖尿病控糖關鍵】 新糖友及早保護「這個」細胞,幫助延後加藥時間

「短短一周,體重掉了16公斤,我心想慘了,會不會得到『 歹物仔!』(台語「壞東西」,引申為『 惡性腫瘤』之意)」42歲的李先生回想起確診糖尿病時的心情,從「怎麼會是我」到勇敢面對,只花了3個月,就成功將糖化血色素從14.9%降至5.7%;李先生說,關鍵在於完全信任醫師,配合用藥,加上每餐飯從6碗減為1.5碗,以及維持運動習慣,「愈早面對愈好,不然拖愈久,對身體傷害愈大」。

確診糖尿病後立即治療 掌握控糖黃金期

李先生接受《Hello健康》採訪時表示:「剛開始有容易餓、喝多、尿多、體重快速減輕的症狀,在短短一周減少了16公斤」,他最擔心身體長了不好的東西,也以為跟中風有關,經檢查後才驚覺罹患糖尿病;由於沒有家族史,也沒有頭暈的症狀,他和多數糖友一樣,第一時間的反應是「怎麼這麼倒楣」,更驚詫自己才40幾歲,「怎麼這麼快就發生在我身上,有點措手不及」。

不過,李先生隨即轉念,既然發生了,就勇敢面對,因為他最擔心糖尿病造成其他的併發症,「害怕拖愈久,對身體傷害更大」。因此,經過醫師解說與鼓勵後,他積極接受治療,成功成為醫師認證的模範糖友。 【亞洲人先天基因缺陷 糖尿病控糖關鍵】 新糖友及早保護「這個」細胞,幫助延後加藥時間安南醫院內分泌暨新陳代謝科主任沈振榮醫師(由左至右)、模範糖友李先生,兩人合影留念。

收治李先生的安南醫院內分泌暨新陳代謝科主任沈振榮醫師說,很多人擔心,被診斷為糖尿病後要吃藥吃一輩子,「其實是一種迷思」;面對初確診的糖友,我會仔細說明醫療的進展,讓糖友有信心面對疾病;只要有機會早期發現,配合醫師的診斷與治療,「不僅可以避免日後加藥,更可以完全像一般人一樣正常生活」。

亞洲人先天β細胞缺陷 糖尿病機率增

李先生身高175公分、體重74公斤,其實未達肥胖標準,加上沒有糖尿病家族史,也不算高危險群,是否可能因此容易錯失早期治療的機會?沈振榮主任解釋,一般臨床診斷時,會從病人是否過重或肥胖,初步決定治療策略,但除此之外,更應該注意的是胰臟中負責製造胰島素的β細胞,「因為亞洲人的β細胞先天分泌不足,因此,更容易罹患糖尿病」。

沈振榮主任進一步說明,當β細胞分泌不足,血液中的血糖無法進入器官作用,便會出現高血糖;所以,當身體出現長期高血糖,β細胞會持續增加工作量,無法休息,更加速細胞凋亡;一旦演變至此階段,未來不僅無法減少藥物使用,反而還會導致劑量增加,因此,被診斷為糖尿病後,即刻控糖是很重要的關鍵。

什麼是β細胞(β cells、Beta cells)?

β細胞是一種存在於胰臟的細胞,其主要職責為分泌胰島素以調節血糖,是維持血糖穩定的關鍵角色,就像是一把打開身體細胞大門的「穩糖鑰匙」。

 

由於澱粉食物在亞洲人的飲食習慣中佔較高比例,容易造成血糖升高,因此,為了降低血糖,β細胞需要更努力地分泌胰島素。不過,歷經長時間、高強度的工作,可能導致β細胞提早衰退;一旦「穩糖鑰匙」損毀,血糖就無法從血液進入身體細胞,導致血糖升高,進而增加糖尿病的發病率。因此,保護和維持β細胞的健康,對於預防糖尿病及避免病情惡化至關重要。

即刻保護β細胞 延緩疾病惡化

沈振榮主任說,在確診初期,糖友若能正確配合醫師診斷,使用藥物控制血糖,就可降低β細胞負擔、延緩β細胞的衰老速度,甚至還有逆轉的機會;沈振榮主任補充說,糖友若想了解β細胞受損的情形,臨床上除了可透過抽血檢測之外,也會透過外觀體型是否肥胖,飯後血糖上升程度,特別是吃甜食後的變化,以及糖尿病的症狀是否惡化?等作為重要的觀察指標。

在控制血糖初期,李先生完全信任醫師診斷,配合服用2種降血糖藥,由於血糖控制得宜,很快地減少到只需服用1種藥。為更加重視自己的健康,經過糖尿病衛教師指導後,李先生徹底地改變飲食習慣,從過去每餐需要吃到6碗白飯,現在一餐只吃1.5碗飯,早餐吃的包子盡量不吃皮,透過減少澱粉攝取,多補充纖維質、蛋白質與適量堅果,養成控糖的習慣。

此外,他也維持固定運動的好習慣,例如利用休假時,增加1小時的運動量,「我做的運動很『硬』喔!大概要花半小時跑上山」。 鼓勵積極控糖 降低糖尿病威脅

李先生說:「血糖降下來後,不僅降低糖尿病對健康的威脅,人變得更有精神,工作上也有更好表現,『好處非常多』」。

李先生相信,「遇到問題、面對問題,問題就解決7成以上,擔心、害怕對糖尿病沒有幫助,要相信醫師、正確用藥,加上自律的生活習慣,「醫師可能會幫我打80分的好成績,持續穩定治療未來可以減緩加藥」;他說,日後仍會持續努力控糖,也鼓勵初確診糖友和他一樣,及早積極控制血糖,加入模範糖友行列。

模範糖友小檔案

李先生

年齡:42歲 糖齡:3個月 初期糖化血色素:14.9% 模範事蹟:開始治療3個月將糖化血色素控制在5.7% 控糖藥物:2顆->1顆 家族遺傳史:無 控糖秘訣:積極配合醫囑、透過健康小零食止餓(堅果類)、生活自律、心態樂觀

【亞洲人先天基因缺陷 容易造成血糖過高】43歲糖友掌握這關鍵!糖化血色素從9%降至6%

【亞洲人先天基因缺陷 容易造成血糖過高】43歲糖友掌握這關鍵!糖化血色素從9%降至6%

「其實我很怕死,也很擔心洗腎和其他併發症」43歲的上班族楊小姐平時不喝含糖飲料,卻在健檢時發現自己罹患糖尿病,她試圖「自力救濟」,血糖值卻遲未下降;後來,她下定決心就醫,並配合用藥,短短6個月,糖化血色素就從超過9%降到6%,堪稱模範糖友。衛生福利部雙和醫院新陳代謝科主任吳忠擇醫師說,亞洲人普遍有胰島β細胞分泌不足的問題,只要配合醫師診斷,「針對不同族群給予合適的治療」,就能「把握上天給我們的最後一次機會,與糖尿病和平共處」。

楊小姐接受《Hello健康》訪問時表示,她在3年前接受公司健檢時,發現空腹血糖超標,當時不以為意,認為只要透過調整飲食和運動,就能將血糖降至標準範圍;沒想到,隔年健檢發現血糖超標問題依舊存在;到醫院檢測糖化血色素,數值更超過9%,「真的非常震驚,我不喝含糖飲料、不吃甜食,為什麼糖尿病還會找上門?」

楊小姐說,當下雖然難以接受,但她很快地整理好心情,配合醫師進行治療,6個月後再測糖化血色素,數值已經降到6%。楊小姐認為,「糖尿病不可怕,它就是一種慢性病,可怕的是罹病後還置之不理,讓自己出現更嚴重的健康問題」。

擔憂引發併發症 嚴格控糖不鬆懈

楊小姐回想確診時的心情表示:「其實我很怕死,也擔心糖尿病引發腎臟病變」;原來她有家人是洗腎患者,在照顧過程中,清楚感受洗腎病人的辛苦之處」;因此,就算起初無法接受,她仍然理性面對,「把血糖控制好之後,應該就不容易走到洗腎的那一步」。

楊小姐的主治醫師吳忠擇主任接受《Hello健康》訪問時說明,因血糖會隨血液出現在全身,若血糖沒控制好,很容易出現全身性的併發症,「根據統計,超過5成以上洗腎族群是因糖尿病控制不佳所致;此外,包括心血管疾病、中風、心肌梗塞、失明等,也是常見的共病或併發症」。 亞洲人分泌胰島素的細胞先天不足 確診糖尿病僅剩20%功能

吳忠擇主任指出,像楊小姐這種平時不愛吃甜食、沒有家族史卻罹患糖尿病的糖友,在臨床上並不少見;由於亞洲人體質中,分泌胰島素的細胞──β細胞缺陷,若以造成糖尿病兩大因素「胰島素敏感度差」與「胰島素分泌不足」來看,亞洲人大多屬於第二種類型。

吳忠擇主任進一步說明,胰島素由胰臟中的β細胞製造,除了先天分泌較少,容易造成血液中血糖過高之外,更值得注意的是,「多數人被診斷為糖尿病後,β細胞已經凋亡80%,只剩下20%能正常作用」;他特別提醒,「一旦被診斷為糖尿病後,更要及早保護β細胞,避免細胞持續凋亡」,因為β細胞凋亡得愈多,未來勢必使用更多藥物,才能有效控制血糖。

吳忠擇主任說,及早使用藥物控制血糖,配合飲食調整,可讓β細胞獲得減少製造胰島素的喘息機會;想避免β細胞凋亡,用藥部分有多種選擇,除了先從控制血糖著手,也可利用DPP-4抑制劑維持腸泌素正常分泌,補充或維持腸泌素在體內的濃度,達到保護β細胞的效果。

另外,透過飲食調整與規律運動,也有機會恢復β細胞。吳忠擇主任補充,有研究發現,運動時,身體會產生多種激素,對於修復β細胞也有幫助。

什麼是β細胞(β cells、Beta cells)?

β細胞是一種存在於胰臟的細胞,其主要職責為分泌胰島素以調節血糖,是維持血糖穩定的關鍵角色,就像是一把打開身體細胞大門的「穩糖鑰匙」。

 

由於澱粉食物在亞洲人的飲食習慣中佔較高比例,容易造成血糖升高,因此,為了降低血糖,β細胞需要更努力地分泌胰島素。不過,歷經長時間、高強度的工作,可能導致β細胞提早衰退;一旦「穩糖鑰匙」損毀,血糖就無法從血液進入身體細胞,導致血糖升高,進而增加糖尿病的發病率。因此,保護和維持β細胞的健康,對於預防糖尿病及避免病情惡化至關重要。

持續控糖穩糖 避免胰島素中的β細胞凋亡

楊小姐確診糖尿病後,坦承在控制血糖過程中,難免因忘記吃藥、生活壓力大等因素,導致血糖波動。吳忠擇主任說,類似楊小姐的情況在糖友圈其實很常發生,但多數糖友都輕忽血糖波動的嚴重性。

吳忠擇主任表示:「血糖波動愈大,對器官的傷害愈大,像是大腦、心臟等器官都會受影響,此外,因為沒有穩定用藥,導致血糖飆升,等於是在蹂躪β細胞,加速β細胞凋亡;如果將血糖控制好,可以生活得和一般人差不多,也不會因為出現相關併發症,造成健康困擾」。

糖尿病治療藥物不斷更新,其中有一種DDP-4抑制劑藥物能達到降低血糖、保護β細胞的功效;吳忠擇主任解釋,使用DDP-4抑制劑藥物,有助於維持腸泌素在體內的濃度與作用時間,進而實現控制血糖、保護β細胞的功效。同時,吳忠擇主任也提醒,病患千萬不要自行停藥,因為停藥又吃藥會對身體造成更大傷害,「等於是讓身體不斷在欠債,有一天總要還的」。 藥物 飲食 運動 三管齊下控糖不卡關

楊小姐在接受治療過程中,除了配合醫師治療計畫,認真用藥控制血糖外,也戒掉大量吃麵食的習慣,同時盡量多補充蛋白質與纖維質,透過調整飲食份量與用餐時間,讓自己吃得更健康;此外,她也安排每周三天在住家附近散步30分鐘,維持規律運動習慣。

楊小姐分享,控制血糖沒有捷徑,唯有配合醫師的治療計畫且規律用藥,加上飲食與運動,缺一不可。所以,她才能成功將糖化血色素控制在6%。楊小姐說,現在生活更有自信,「身邊的人都說我變得比較有精神,體態也變好了」。

模範糖友小檔案

楊小姐

年齡:43歲 糖齡:3年 初期糖化血色素:9.6% 模範事蹟:配合醫師治療6個月內,將糖化血色素控制在6% 控糖藥物:2顆 家族遺傳史:無 控糖秘訣:配合醫師治療定期服藥、每日散步30分鐘、少吃澱粉多吃蔬菜、纖維質與蛋白質,並且調整吃飯時間,避免吃完就睡覺

糖尿病飲食怎麼吃?營養品助調理生理機能、顧健康,挑選必看3關鍵

糖尿病飲食怎麼吃?營養品助調理生理機能、顧健康,挑選必看3關鍵

糖尿病飲食有許多「眉角」,稍不注意,就可能碰上許多不設防的地雷區,不僅造成糖友的心理壓力,也讓照顧者「心驚驚」,深怕一不小心就「越界」,影響健康。在日常生活中,搭配使用糖尿病營養品,不只能幫助調理身體機能、補充多元營養之外,也能減輕糖友或照顧者的負擔。但糖尿病營養品種類繁多,應該怎麼挑才好呢?

Hello健康》彙整糖尿病飲食原則、地雷禁忌、照護須知,以及糖尿病營養品挑選重點等重要資訊,以清晰易懂的圖表,讓您一圖看懂糖尿病飲食的大小事,輕鬆管理維持身體狀況,保持好體力、好精神,健康沒煩惱!

糖尿病飲食怎麼吃?營養品助調理生理機能、顧健康,挑選必看3關鍵糖尿病飲食怎麼吃?營養品助調理生理機能、顧健康,挑選必看3關鍵糖尿病飲食怎麼吃?營養品助調理生理機能、顧健康,挑選必看3關鍵糖尿病飲食怎麼吃?營養品助調理生理機能、顧健康,挑選必看3關鍵糖尿病飲食怎麼吃?營養品助調理生理機能、顧健康,挑選必看3關鍵

糖尿病腎病變風險「高20倍」糖尿病末期要洗腎?前兆、分期一次看

糖尿病腎病變風險「高20倍」糖尿病末期要洗腎?前兆、分期一次看

不少洗腎患者都合併有糖尿病,當體內都是高血糖的時候,全身的器官就像泡在糖水一樣,讓腎臟過濾的負擔越來越重,使許多糖尿病患者相當恐懼洗腎的到來。

糖尿病患者要如何避免洗腎的命運?腎病變後還能逆轉或控制病情嗎?別擔心,讓《Hello健康》為你解釋。

糖尿病腎病變風險大增20倍

根據長庚醫院統計,糖尿病引起的腎病變機率是一般人的20倍;失明機率是4倍;心血管疾病是2倍;中風則是有5倍。而第一型糖尿病患者則更要小心,若出現微量白蛋白尿,且未積極治療,10到15年內,有80%會變成腎病變。因此糖友需密切注意血糖、血壓、血脂的變化,若有任何異常務必進一步諮詢醫師。

糖尿病腎臟病變的原因:為什麼會引發腎病變?

糖尿病腎病變是最常見的併發症之一,主要是與血糖、血壓、微白蛋白尿的控制情況,以及是否有合併其他心血管疾病或是遺傳有關。

糖尿病引起的腎病變在第一型糖尿病及第二型糖尿病都有可能會發生,不過2者的機率有些微的不同。第一型糖尿病患的發生率約35%左右,男性比女性稍多;第二型糖尿病患者的發生率約30~50%。

糖尿病腎病變的前兆

糖尿病腎病變最初沒有任何明顯的徵兆,最容易有異常的是微量白蛋白尿,也就是尿液中的蛋白微量有開始增加的現象。因為體內的高血糖會影響到腎絲球過濾速率增加,讓腎絲球不斷肥大、增生,使得腎絲球開始出現病變,讓血液中些許的蛋白質流進尿液中。(延伸閱讀:尿出泡泡、水腫恐患腎臟病!3分鐘自我檢測,揪出腎臟病7大前兆) 糖尿病腎病變的分期及症狀

糖尿病腎病變的病程可分為5期: 第1期:腎絲球過濾速率增加,這個階段的腎臟功能依然正常,沒有明顯的症狀。 第2期:又稱為靜止期,此時的腎絲球過濾速率沒有第1期快,但是腎絲球已經開始出現病變,不過這時期的尿液並不會出現白蛋白。 第3期:腎絲球過濾速率依然正常,但腎絲球卻持續受到損害,尿液中則開始會有微量的白蛋白,尿液白蛋白排出量介於20-200mg/min。 第4期:此時的尿蛋白會明顯增加,尿液中流失的白蛋白已經大於200mg/min。這時有些病患會出現高血壓,腎臟會逐漸失去過濾老廢物質的能力,讓血液中的尿素氮、肌酸酐增加。(值得一提的是,第一型糖尿病患的腎病變與高血壓是同時出現,第二型糖尿病患則是有腎病變之前就出現高血壓) 第5期:進入末期的腎臟病變,也就是腎衰竭時期,腎絲球過濾速率低於10ml/min。此時需要進行洗腎,也會出現貧血、水腫、血尿、倦怠的症狀。

糖尿病腎病變風險「高20倍」糖尿病末期要洗腎?前兆、分期一次看

糖尿病腎病變可以預防嗎?

除了定期抽血、篩檢之外,最重要的是要時時注意血糖以及血壓的變化,讓《Hello健康》教你如何預防腎病變: 控制血糖:一旦被診斷有糖尿病,應立即控制血糖,讓腎絲球過濾的負擔減少,才能有效預防腎病變。 控制血壓:將血壓維持在130/80mmHg以下,這能夠減輕尿蛋白,延緩腎功能的惡化。 控制膽固醇:控制膽固醇不但能減少心血管疾病,也能 維持標準體重:保持規律運動以及維持體重標準可以控制血糖,也能減少腎病變的機率。 飲食均衡:降低鹽分的攝取,高鹽飲食會增加腎臟的負擔,容易讓腎功能惡化速度加快。(同場加映:低蛋白飲食還不夠!腎臟病飲食還得注意磷鉀鈉)

糖尿病出現腎病變後通常會急速惡化,且無法根治,因此能夠定期檢查、抽血,時時注意血糖、血壓的變化,才能夠盡早預防腎病變的出現。

糖化血色素正常值?偏高怎麼改善?血糖正常值對照表公開

糖化血色素正常值?偏高怎麼改善?血糖正常值對照表公開

糖化血色素是糖尿病的診斷標準之一,通常會搭配飯前空腹血糖、飯後血糖及臨床症狀來判斷是否罹患糖尿病;究竟糖化血色素是什麼?正常值是多少?若偏高該怎麼改善?《Hello健康》為您一次詳解。

糖化血色素(HbA1c)是什麼?

血紅素是紅血球中的一種蛋白質,負責輸送血液中的氧氣和二氧化碳。當身體將澱粉類食物轉變為葡萄糖,透過血液輸送至身體各處時,葡萄糖會與血紅素結合,形成糖化血色素(HbA1C)。

血紅素一旦結合,就會持續保持相同狀態,直到紅血球死亡為止,因此當血糖愈高,糖化血色素的比例就愈高。

一般紅血球的壽命約120天,所以糖化血色素可反映抽血前3~4個月的血糖狀況。 糖化血色素(HbA1c)正常值標準?

糖化血色素的正常值在4.0~5.6%之間,數值落於5.7~6.4%則偏高,有罹患糖尿病的風險,高於6.5%則可診斷為糖尿病。

一般建議將糖化血色素控制於7%以下,高於7%,每年出現糖尿病併發症或功能性障礙的機率會增加1.21倍。

糖化血色素正常值?偏高怎麼改善?血糖正常值對照表公開 糖化血色素多久驗一次?

最初接受糖尿病治療時,就需檢查糖化血色素,並維持3個月追蹤1次的頻率,以判斷血糖檢驗數值是否正確,以及現行治療及照護計畫是否成功;若血糖控制得當,可再依醫師建議拉長檢查頻率。 糖化血色素如何換算平均血糖?

糖化血色素可用於換算過去3個月的平均血糖,其公式如下: 過去3個月的平均血糖(mg/dL)=(HbA1C-5)× 35 + 100

舉例來說,若糖化血色素(HbA1C)為9%,換算公式及結果為:

(9-5)x 35 + 100 = 240 mg/dL。 糖化血色素-血糖正常值對照表

以下提供糖化血色素及血糖對照表:

糖化血色素 平均血糖值 平均血糖值 HbA1c ( % ) mg/dL mmol/l 正常 5 97 5.4 6 126 7.0 糖尿病患控制目標 7 154 8.6 控制不佳 8 183 10.2 9 212 11.8 10 240 13.4 過高 11 269 14.9 12 298 16.6

糖化血色素偏高怎麼改善?

糖化血色素最適合判斷糖尿病患的血糖是否長期穩定控制,若糖化血色素偏高,則需要藉由飲食、生活等各個層面進行改善,將長期偏高的血糖給控制下來,以下提供4點建議:

規律運動:肥胖容易導致糖尿病,而運動有助控制體重,提高胰島素的敏感度及血糖的運用效率。 少吃碳水化合物、多吃膳食纖維:醣類(碳水化合物)會造成血糖升高,膳食纖維則能延緩醣類的消化與吸收,幫助血糖控制。 按時服藥:若已積極控制飲食、規律運動,但血糖仍降不下來,此時就得透過規律服藥,將血糖控制於正常範圍,避免引起併發症。 定時監測血糖:血糖監測可確認現行的飲食、生活調整及藥物治療的成效,若成效不佳,則可以滾動式調整飲食內容及用藥。

相關文章:第一型、第二型糖尿病的症狀差異?認識糖尿病症狀、治療 4族群建議搭配穩糖產品,調節血糖、維持身體機能

除了上述改善方法之外,下列4種族群建議可以適度使用穩糖產品,調節血糖,維持身體機能。

糖化血色素偏高或過高者 血糖波動較大者 身體循環較差者 經常外食、愛吃澱粉或甜食的族群

近年最主流的穩糖產品為「苦瓜胜肽」,苦瓜胜肽為一種小分子蛋白質,由多種胺基酸所組成,具有刺激胰島素分泌和模擬胰島素等作用,除了有助於調控血糖、延遲血糖吸收之外,也能改善新陳代謝,強化身體機能。

市售的苦瓜胜肽產品繁多,不同品牌的有效劑量、複方皆有些微不同,建議挑選符合下列條件之產品,有助調節血糖: 挑選超臨界萃取技術更精純:像是日本專利ConstanGI®的苦瓜胜肽,20倍濃縮倍數,保留大量活性胜肽 活性苦瓜胜肽達800U、有效攝取量達300毫克:有效減少起伏,調節血糖維持穩定 複方添加美國專利Cinnulin PF®的肉桂萃取物:加強體內代謝循環,幫助糖尿病者餐後期間的血糖代謝 搭配200微克以上的美國專利鉻、適量的鋅:幫助增進胰島素作用、維持醣類正常代謝,強化穩定調節

第一型、第二型糖尿病的症狀差異?認識糖尿病症狀、治療

第一型、第二型糖尿病的症狀差異?認識糖尿病症狀、治療

您是否已在《Hello健康》另一篇文章初步認識第一型糖尿病?接下來我們將介紹糖尿病的症狀。

第一型糖尿病的發病年齡通常比第二型糖尿病年輕許多,在症狀上,第一型糖尿病的初期症狀通常都非常明顯,這和第二型糖尿病初期可能沒有明顯症狀有很大的不同。以下說明糖尿病症狀及第一型糖尿病的症狀及治療方法。 糖尿病症狀

第一型和第二型糖尿病的發病時間及初期症狀:

第一型糖尿病:因胰臟受自身免疫系統攻擊所造成,故發病時間較突然;發病時因高血糖及胰島素缺乏,產生的症狀容易被發現。 第二型糖尿病:在「糖尿病前期」或罹患糖尿病後,因症狀較難察覺,常是透過驗血或已出現併發症才發現糖尿病。

根據「台灣糖尿病2019年鑑」資料指出,台灣糖尿病患者超過9成為是第二型糖尿病;第一型糖尿病每年約380人,僅佔所有新發生糖尿病人之0.24%。

糖尿病7大常見症狀: 口渴 頻尿 飢餓 體重下降 疲勞和虛弱 視力模糊 頭痛、頭暈

第一型糖尿病症狀: 未曾尿床的小孩開始尿床 發抖 易怒 煩躁和其他情緒變化

第二型糖尿病症狀: 傷口不易癒合、容易感染 足部有針刺感 皮膚搔癢 脖子、腋下皮膚變黑

不同於第二型糖尿病,第一型糖尿病患者在治療上則需要終身依賴胰島素,但如果好好控制血糖,並配合治療,可降低長期對健康的危害。 第一型糖尿病的7種治療方法

第一型糖尿病需要每天注射胰島素,或裝上胰島素幫浦控制血糖,並定期回診及監測。

以下是第一型糖尿病的治療與控制注意要點: 1. 胰島素注射

皮下注射胰島素為第一型糖尿病患者的主要治療方式,但是當第二型糖尿病患者本身無法分泌足夠的胰島素時,或是藉由口服藥治療,血糖數值還是不理想時,也會使用胰島素。 第一型、第二型糖尿病的症狀差異?認識糖尿病症狀、治療(同場加映:胰島素注射衛教:注射部位、步驟與胰島素保存須知) 2. 自我照顧與穩定血糖

使用血糖機或定期檢測血糖,以持續監測血糖狀況。(學習自己測血糖請閱讀:在家血糖檢測) 預防及處理低血糖,請遵循醫囑使用胰島素,包含注意進食量、 運動量和藥物劑量。 當體內極度缺乏胰島素時,容易產生酮酸中毒(Diabetic Ketoacidosis,簡稱 DKA)的症狀,故不可隨意自行加減胰島素劑量、用藥不規律。 每三個月抽血檢驗一次糖化血紅素(Glycated Hemoglobin,簡稱 HbA1c 或 A1C)。

3. 飲食療法

第一型糖尿病患者不建議遵循市面上的標準化飲食方案。 維持規律飲食時間表。 須依血糖變化制定專屬飲食方案。 4. 運動 第一型糖尿病患者透過運動有助提升心血管健康,且規律運動有助血糖穩定。 運動前和運動後務必記得測量血糖值,並補充適量的碳水化合物。

如果在開始運動之前,血糖水平低於 100 mg / dl(毫克/分升),請嘗試吃少量含碳水化合物的食物(約 15 克)以增加血糖,並降低發生低血糖的機會。如果才剛服用胰島素並且運動時間超過 30 分鐘,則需更加留意。 5. 長期監測併發症

每一到三個月定期回診追蹤。 6. 腎藏移植合併胰臟移植

第一型糖尿病並需要洗腎的病患,胰腎同時移植成功的話,可同時解決腎臟與胰臟疾病的問題,生活品質可大幅提升。 7. 胰島細胞移植

因為第一型糖尿病患者的胰臟中,β 细胞被身體免疫細胞破壞,所以透過胰島素治療,只能減少或減緩視網膜、腎臟及神經病變的發生;透過將胰島細胞植入肝臟,可使病人血糖控制較佳,並穩定病變情形,延長存活時間。

第一型糖尿病因為是自體免疫系統問題導致,目前並沒有方法能夠預防第一型糖尿病。若是真的確診,就必須要學著與胰島素共存。不少醫師也會建議患者,隨身攜帶點糖在身上,避免血糖太低引發癲癇或昏迷。(推薦閱讀:學習與糖尿病共存!延長第一型糖尿病壽命) 第一型、第二型糖尿病的治療與飲食差異

吃多、喝多、尿多及體重減少是糖尿病友常見症狀,如何透過飲食,避免症狀惡化,是控制病情的重點;以第一型糖尿病患者來說,平時須嚴格計算碳水化合物攝取和胰島素注射;若是第二型糖尿病患者,則須控制碳水化合物的攝取,並增加膳食纖維的補充,避免過度攝取飽和脂肪。

不同類型的糖尿病患者,應根據其個人情況,制定適合自己的飲食計畫,最重要的是,在制定飲食計畫時,患者應諮詢專科醫師、營養師或個案管理師,以確保採行的是安全和有效的飲食方案。 穩糖保健食品3大推薦成分 1. 苦瓜胜肽

苦瓜胜肽是一種由多種胺基酸組成的小分子蛋白質,具有刺激胰島素分泌和模擬胰島素的作用,除了有助於調節血糖、延緩血糖吸收外,還能改善新陳代謝,提升身體機能。

市售的苦瓜胜肽產品繁多,不同品牌的有效劑量、複方皆有些微不同,建議挑選符合下列條件之產品,讓血糖穩定、循環調理更有感,使用也更安心: 擁有日本專利ConstanGI®超臨界萃取技術

日本專利ConstanGI®超臨界萃取技術,具有獨特專利技術,濃縮倍數高達20倍,確保完整保存活性胜肽成分;較高的產品純度不僅可提供更高效的活性胜肽,也有效增強調節血糖的效果。 高達800U的活性苦瓜胜肽,足量攝取量達300毫克:

配方中蘊含高達800U的活性苦瓜胜肽,每次攝取達300毫克,確保血糖管理可獲得更穩定的支持。 2. 肉桂

肉桂可提高胰島素敏感性,降低血糖和三酸甘油酯,建議可選擇通過多方研究與認證的專利肉桂成分,像是美國專利Cinnulin PF®的肉桂萃取物,有專利的原料成分在食用上也更安心。 3. 鉻、鋅、鎂、鉀等微量元素

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指出,若缺乏鉻、鋅、鉀和鎂等微量元素,會增加糖尿病和代謝性疾病風險,這些微量元素在調節血糖、促進胰島素分泌和維持神經系統正常運作方面扮演重要角色。 鉻:諸多臨床研究顯示,每天補充200~400微克的鉻,對於身體的影響才較為顯著;依據衛福部建議規定,每日攝取總量不得超過200微克,因此比起一次大量補充,營養的攝取更應注重長期且每日持續食用,還來得更有幫助。 鋅:依據國健署訂定之國人膳食營養素參考攝取量第七版(Dietary Reference Intakes,DRIs),13歲以上鋅的每日建議攝取量,男性為15毫克;女性12毫克。 鎂:依據國健署訂定之DRIs,19~50歲的成人每日建議攝取量為,男性380毫克;女性 320毫克 鉀:世界衛生組織(WHO)建議,成人每日鉀攝取量為3510毫克。

認識糖尿病:原因、症狀、診斷、預防

認識糖尿病:原因、症狀、診斷、預防

糖尿病的定義

糖尿病是影響身體血糖的代謝疾病,因為不同病因,可分為幾個不同的類型,最主要是體內胰島素(Insulin)缺乏或功能不全,對糖類的利用能力減低,甚至完全無法利用而造成血糖過高,久而久之便可能導致其他嚴重問題,如心臟病、視網膜病變、神經病變或腎臟病等。

正常情況下,我們吃進的碳水化合物會被分解為葡萄糖(Glucose,又稱血糖),糖釋放到血液中,造成血糖上升,進而刺激胰臟分泌胰島素,促進血液中的葡萄糖,進入細胞,供應細胞所需的能量。

但是糖尿病患者會因為胰島素分泌不足或身體無法有效利用,所以造成血糖過高。當血糖超過腎臟的負荷時,血液中的糖分便會經由尿液排出,故稱為糖尿病。

根據國際糖尿病聯盟(International Diabetes Federation,IDF)調查顯示,2021年全球人口中,20~79歲族群約有5.37億人患有糖尿病,約佔全球十分之一;根據預估,到了2030年,糖友人口將遽增至6.43億,到2045年更將增至7.83億。 糖尿病的類型

根據衛生福利部統計處資料指出,糖尿病位居於2022年國人十大死因第6位,死亡數較2021年成長7.3%,是死亡率成長最多的前三大疾病;然而隨著飲食生活習慣的改變,罹患第二型糖尿病的人也越來越多。

糖尿病類型包括:

第一型糖尿病(Type 1 diabetes):是因自體免疫或病毒等問題造成先天性胰島素缺乏所引起的糖尿病,詳情請閱:第一型糖尿病。 第二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成人階段才因遺傳、不當生活習慣等因素而誘發的糖尿病,詳情請見:第二型糖尿病。 潛伏性成人自體免疫糖尿病(Latent Autoimmune Diabetes in Adult, LADA):是成人階段才發展出來的第一型糖尿病,又稱為第1.5型糖尿病(Type 1.5 diabetes)、免疫性成人型糖尿病,詳情請見:第 1.5 型糖尿病。 其他型糖尿病:又稱續發性糖尿病,因其他疾病或治療而引發的糖尿病,例如:基因缺陷、胰臟疾病、內分泌疾病,如皮質類固醇過多、生長激素過多,或注射生長激素及利尿劑、避孕藥及類固醇等相關藥物。 妊娠糖尿病(Gestational diabetes mellitus,簡稱GDM):指懷孕前沒有糖尿病病史,但在懷孕時卻出現高血糖的現象,詳情請見:妊娠糖尿病。 糖尿病的症狀

第一型糖尿病患在初期診斷時,常發現有多渴、多尿的症狀,並常合併糖尿病酮酸中毒。但第二型糖尿病多數患者初期都沒有明顯症狀,直到透過驗血、有高血糖相關症狀或合併其他急性疾病,甚至視力模糊、罹患心臟病後,才發現自己有這種疾病。

整體來說,糖尿病常見相關症狀有: 口渴 頻尿 容易飢餓 體重沒來由的下降 疲勞和虛弱 視力模糊 頭痛、頭暈

認識糖尿病:原因、症狀、診斷、預防 糖尿病要看哪一科?

因為糖尿病並沒有特定的患部,所以可能會讓第一次看診或有糖尿病的相關疑問者,不知道要掛哪一科。基本上,糖尿病是看內分泌新陳代謝科,如果沒有相關的門診可以掛號,也可以先掛內科或是家醫科。 糖尿病的風險

由於第一型糖尿病屬於自體免疫問題,有第一型糖尿病家族病史的兒童、年輕族群罹患的可能性相對較高;而家族同時有LADA病史的人,在年滿30歲以後,也會有較高罹病的風險。(同場加映:第一型糖尿病成因與風險)

第二型糖尿病,則主要受個人生活型態影響,如糖尿病前期者、肥胖、年滿45歲、家人患有第二型糖尿病、每週運動少於3次、曾經患有妊娠糖尿病,或是出生超過4000克的人,都較可能成為第二型糖尿病患者。

(同場加映:糖尿病風險多,不是吃甜才會得!第二型糖尿病容易家族遺傳

另外,近幾年研究也顯示,阿茲海默症與糖尿病有明顯的關係,糖尿病前期者和第二型糖尿病患者在晚年罹患阿茲海默症風險更高,阿茲海默症也因此被稱為是第三型糖尿病。

糖尿病的飲食與習慣

對糖尿病前期或糖尿病高風險族群來說,維持血糖穩定及控制體重是預防糖尿病的關鍵;其中,飲食習慣更是影響血糖、體重的重要因素,建議養成定時進食的習慣,以少糖、少油、少鹽為原則。

另外,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建議,成人每週運動量須超過150分鐘,建議可維持每週3~5天、每次30分鐘的運動習慣;透過適度的運動,不僅能夠幫助維持體重,如快走、游泳、慢跑,更能維持身體健康最佳狀態。 適時搭配穩糖保健品

糖尿病前期或高風險族群,除了調整飲食習慣之外,也可選擇穩糖保健品,適時輔助身體維持正常機能。近年來,市面上出現多種穩糖產品,苦瓜胜肽是其中的熱門成分,苦瓜胜肽是從苦瓜中萃取的小分子蛋白質,與一般蛋白質相比,胜肽分子更細小,更容易被人體吸收,因此苦瓜胜肽也常應用於促進新陳代謝、調節生理功能以及調整體質等用途。 穩糖保健食品挑選2大重點 1.通過專利技術:穩糖有保障

在選購穩糖保健品時,可注意是否有通過專利技術,例如有超臨界萃取技術的日本專利ConstanGI®,可達到高達20倍濃縮倍數,保留最大程度的活性成分,增強調節血糖的效果。 2.添加專利複方成分:穩糖更全面

穩糖產品若有添加複方成分,如高成本的美國專利肉桂萃取對調節血糖有加成作用,雙重礦物質包括美國專利的鉻和鋅等,也都有助改善代謝及穩糖效果,維持體內醣類的正常代謝。

對於糖尿病前期或糖尿病高風險群的人,除了改變飲食和生活習慣之外,同時也可以考慮使用穩糖產品,提早進行血糖的保健和調控;若您已經被診斷罹患糖尿病,則建議在醫師的指導下服用藥物,並在醫師或個案管理師建議下,選擇適合的穩糖產品,維持身體機能。

糖尿病的照顧與預防方法 糖尿病的照顧

糖尿病患者需要經常注意血糖水平,血糖過高或過低皆可能造成危險;另外,也有造成其他嚴重併發症的可能,例如罹患其他急性疾病或是引發感染,或是正在服用某些藥物等。為了避免這些問題,請確保正確服用糖尿病藥物,遵循糖尿病飲食並定期檢查血糖。(推薦閱讀:糖尿病血糖控制靠飲食!5個控糖撇步遠離糖尿病) 糖尿病的預防

第一型糖尿病與自身遺傳體質關係密切,或許沒有第二型糖尿病有明確的預防方法,但有鑒於近年第二型糖尿病的爆增,不管您是否為高危險群,都應該為了避免成為糖尿病一族,保持健康生活習慣。包括均衡飲食、維持適當體重及培養運動習慣,同時也應戒菸、避免吸入二手菸和過度飲酒,以減低將來患上糖尿病的機會。(推薦閱讀:如何預防第二型糖尿病?掌握控制體重與運動兩大原則)

沒糖尿病為什麼會低血糖?低血糖症狀、原因、吃什麼一次答

沒糖尿病為什麼會低血糖?低血糖症狀、原因、吃什麼一次答

明明沒有糖尿病,卻出現低血糖的症狀?低血糖通常與糖尿病有關,不禁令人擔心,低血糖是否是糖尿病前兆?

Hello健康》帶您了解低血糖的症狀、原因、預防低血糖的6大方法,以及低血糖時該吃什麼食物急救? 低血糖症狀

低血糖(Hypoglycemia)警戒值定義為70mg/dL以下,常突然發生,並伴隨身體不適的症狀;若低血糖時間過久,嚴重可造成腦部損傷、昏迷,甚至危及生命。

宏恩綜合醫院指出,低血糖可能會導致以下症狀: 輕度低血糖:

此時意識清楚,患者可能會出現頭暈、臉色蒼白、發抖、冒冷汗、心悸、心跳加速、想吐、飢餓、虛弱、嘴部周圍麻刺感、四肢麻木及呼吸困難等各種症狀。 中度低血糖(中樞神經系統功能缺損):

患者意識陷入混亂,並可能視力模糊、注意力無法集中、思考障礙、皮膚蒼白、發冷、激動、震顫、抽筋、疲倦、嗜睡、突然情緒改變、笨拙、口齒不清、焦躁不安或昏迷。 重度低血糖:

患者深度昏迷,腦神經功能極度受損、無法喚醒。(延伸閱讀:血糖正常值是多少?飯前飯後血糖、糖化血色素這樣看) 非糖尿病低血糖6大原因:是糖尿病前兆?為什麼會低血糖?

低血糖通常不是糖尿病的前兆,相反地,它通常是糖尿病治療的副作用之一,或由其他習慣、病症造成;因此,沒有糖尿病的人也可能出現低血糖。

以下是6種非糖尿病的低血糖的原因: 斷食

身體需要糖分來維持正常的生理功能,如果長時間斷食,身體儲存的糖分用盡,血糖就會下降。

過度運動

運動過度可能會導致身體消耗過多的糖分,進而導致低血糖。 常吃高GI值食物

高GI值的食物通常會使血糖迅速上升,但進而促使胰島素釋放過多,造成血糖急遽下降。(延伸閱讀:第二型糖尿病別怕吃水果!6種低GI水果這樣吃) 胰島素瘤

胰島素瘤是種罕見的腫瘤(非癌性),容易因胰臟分泌過多的胰島素,導致低血糖;不過,此狀況並不多見,約百萬人口中才有1例,且多為中年女性(40-70歲),並常與「胰臟癌」搞混;以下簡單介紹2者差異:

1.胰島素瘤:胰島β細胞中的一種神經內分泌腫瘤。

2.胰臟癌:胰臟本身的癌症,通常發生在胰臟導管中。 長期勞累

長時間處於高度的疲勞狀態,身體會釋放出大量的壓力荷爾蒙,如腎上腺素和糖皮質素,這些荷爾蒙會促進身體消耗糖分,進而導致低血糖。 飲酒過量

飲酒過量會影響肝臟功能,進而可能導致低血糖,因為肝臟可以幫助製造和儲存糖分,當肝臟功能不良時,就會影響糖分的儲存和釋放,進而導致低血糖。 糖尿病低血糖3大原因

糖尿病的治療過程常發生低血糖的狀況,馬偕醫院資料指出,多數第一型糖尿病患者,都發生過低血糖;第二型糖尿病人,在為期半年的追蹤中,也有20%的病人發生過低血糖。

亞東醫院李明蒼醫師指出,糖尿病患者低血糖的3大原因,包括過量使用糖尿病藥物,以及前述的飲酒過量、飲食與運動變化;因為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波動較大,容易受這些因素影響,導致低血糖。 使用過量糖尿病藥物

降血糖藥物及胰島素注射,會促進身體將葡萄糖轉化為能量,過量使用容易導致低血糖。(延伸閱讀:第一型、第二型糖尿病的症狀差異?認識糖尿病症狀、治療) 飲食或運動的改變

常見的原因包含:吃的太少或進食時間不適當、使用降血糖藥物後,或劇烈運動前缺乏適當的食物補充,使得原本降血糖藥的劑量,突然對患者來說太高,進而導致低血糖。 飲酒過量 空腹飲酒:瞬間酒精濃度升高,會抑制肝醣釋放葡萄糖至血液中,加劇低血糖的症狀,嚴重恐造成昏迷,因此糖尿病患者務必避免空腹飲酒。 飯後飲酒:酒精會增加胰島素的阻抗性,讓飯後血糖變得較難以控制,而在控制不佳的糖尿病患身上,飯後血糖容易升高。(延伸閱讀:得了糖尿病就不能喝酒?酒精會導致低血糖須留意)

沒糖尿病為什麼會低血糖?低血糖症狀、原因、吃什麼一次答 低血糖要吃什麼?低血糖處理方法

如果您出現低血糖症狀,應盡快補充糖分,若症狀遲遲未改善,請立即送醫;若症狀改善,建議與下一餐保持1小時以上的間隔,再補充一份醣類食物。

若是患者意識不清或無法合作,可將患者頭部側放,將一湯匙的蜂蜜或糖漿灌入牙齒及臉頰間,按摩其臉頰幫助吸收,並立即送醫治療。

低血糖症狀可選擇以下高糖食物: 糖果(硬糖)

硬糖是一種含糖量較高的糖果,方便攜帶;不過,硬糖中含有較多的添加劑和色素,因此不宜過量食用。 果汁軟糖

果汁軟糖含有的糖分和熱量較低,適量食用果汁糖果可以維持血糖水平,同時不會對健康造成太大的影響。 葡萄糖片

葡萄糖能夠迅速提高血糖水平,因為是葡萄糖是成分單純的單醣,身體吸收速度較快;其他類型的糖果可能含有脂肪或蛋白質,這些成分會降低吸收速度,減緩血糖上升。 果汁

果汁含有大量的葡萄糖和果糖,同時還含有豐富的維生素,因此十分適合低血糖病人飲用。 柳橙汁 葡萄汁 蘋果汁 低血糖要避免的食物

並非所有果汁或食物都適合低血糖患者: 巧克力:由於巧克力的脂肪含量高,會延緩血糖上升的速度。 葡萄柚汁:葡萄柚汁含有一種物質叫做柚皮酮,會影響一些藥物的代謝,導致藥效增強或削弱,對服用藥物者產生不良影響。 如何預防低血糖?6大方法改善低血糖

以下提供6個預防低血糖方法:

定時進餐:避免長時間斷食或過度節食。 控制飲食:避免過度食用高GI值的食物,如蛋糕、甜點等。 適量運動:避免過度運動或突然增加運動強度。 適當休息:避免長期操勞和熬夜,會導致身體血壓調節差。 遵循醫師處方:避免自行更改口服降血糖藥物或胰島素劑量。 定期檢查:定時檢查血糖、及時調整口服降血糖藥物或胰島素劑量。

哪裡可以測血糖?

如果您懷疑自己有低血糖,可以使用血糖測量儀來測量血糖,通常測量血糖可透過以下2種管道: 自行購買血糖機:可至藥局或在線上購買。 到醫院進行檢查:糖尿病是看新陳代謝科或內分泌科,如果沒有相關的門診可以掛號,也可以先掛內科或是家醫科。

除了糖尿病患者外,沒有糖尿病也可能出現低血糖的情況。發生低血糖時應盡快補充糖分,如果您經常出現低血糖症狀,請諮詢醫生, 確定是否存在潛在的健康問題。

糖尿病血糖控制靠飲食!5個控糖撇步遠離糖尿病

糖尿病血糖控制靠飲食!5個控糖撇步遠離糖尿病

一般人飯後血糖會稍微上升很正常,但當身體長期無法有效地運用血中的糖分時(可能有胰島素阻抗狀況),長期下來會容易導致糖尿病(Diabetes),之後可能會衍生出與腎臟、眼睛等併發症,或是神經病變等,因此穩定血糖很重要。其實無論是糖尿病人、澱粉愛好者或是甜食控,在健康情況惡化前,都以該學習如何控制血糖、讓血糖維持穩定,不妨藉由以下天然不靠藥物的方式,來控制血糖、遠離糖尿病。

1. 糖尿病飲食首重碳水化合物攝取

在意血糖的人,都曉得碳水化合物是導致血糖上升的主要原因,而每餐吃多少碳水化合物(澱粉、糖類等)最理想?根據中華民國糖尿病學會的資料表示,第二型糖尿病患者(Type 2 diabetes)的碳水化合物建議攝取量,女性為每餐約 45~60 公克;男性每餐約 60~75 公克,點心約 15~30 公克。而碳水化合物通常存在於含澱粉的主食或含糖的食物和食材中,如白飯、麵類、根莖類(如地瓜、馬鈴薯等 GI 值低的蔬菜),以及大多數水果與麵包甜點。(建議閱讀:澱粉、碳水化合物這樣吃!控血糖 5 招遠離肥胖和糖尿病)

2. 富含蛋白質的早餐穩定血糖

經過一夜 8~12 小時沒吃東西,早餐是最重要的一餐,對糖尿病患者來說更是如此,且這餐吃蛋白質很重要,因為身體需要食物來平衡血糖濃度。根據美國密蘇里大學(University of Missouri)的研究表示,高蛋白質的早餐更能控制女性體內的血糖值,研究中受試者為 18~55 歲的女性,在飲食上每人除了蛋白質含量不同之外,熱量、脂肪和纖維量皆相似,而在她們吃完早餐後的四個小時內,檢測血液中的葡萄糖和胰島素含量,發現蛋白質攝取較多的組別,餐後血糖最高值比蛋白質較少組還低。

3. 飲食增加水溶性纖維攝取

纖維可以減緩碳水化合物的消化和吸收速度,而纖維分為水溶性膳食纖維,與非水溶性膳食纖維兩種,雖然都對健康很重要,但其中水溶性纖維特別能維持血糖水平。若患有第一型糖尿病(Type 1 diabetes)的人,可藉由高纖維飲食方式,來控制血糖,並減少低血糖的情況發生。富含纖維的食物,例如蔬菜、水果、豆類和全穀類食物等,每日纖維建議攝取量,女性約 25 克,男性約 38 克。 4. 選抗性澱粉助血糖緩升

美國營養專家吉爾偉森伯格(Jill Weisenberger)表示,馬鈴薯和豆類中,都含有抗性澱粉,若將馬鈴薯煮熟放涼後吃,其 GI 值會比熱著吃來得低,減緩飽餐後血糖上升速度。另外,其他澱粉類食物也有抗性澱粉,如尚未過熟的香蕉、豆類與扁豆、全麥穀粒(小麥、燕麥、大米和蕎麥等)、玉米和冷義大利麵等。(推薦閱讀:抗性澱粉減肥顧腸道!冷飯燕麥6種食物這樣吃) 5. 豆類消化慢血糖穩

美國糖尿病學會(American Diabetes Association)表示,因為消化豆類的速度慢,所以血糖上升不會過快。根據 2012 年一項在加拿大的研究,發現每天至少吃一杯豆類(如鷹嘴豆和扁豆),第二型糖尿病患者在三個月內,血糖值都維持較低水平。另外,豆類也富含葉酸(Folate),與降低心血管疾病機率有關,每天吃 1~3 杯煮熟的豆子,會減少總膽固醇量 5~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