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不敢多吃蛋白質?控制體重保護腎臟這樣吃

糖尿病不敢多吃蛋白質?控制體重保護腎臟這樣吃

許多糖尿病患者認為生病了就只能與美食絕緣,就連蛋白質也不敢多吃,就怕傷了腎臟。其實,糖尿病患者更要吃蛋白質來維持身體的機制!那麼糖尿病患者要怎麼吃蛋白質才能強健身體也不會傷到腎臟?就讓游能俊醫師來告訴你要怎麼吃!

為什麼糖尿病患者也要吃蛋白質?

蛋白質食物往往被認為是高熱量、高膽固醇食物,因此糖尿病患者在飲食控制時,也不敢增加蛋白質食物的攝取。這樣做不但容易造成減醣的同時產生飢餓感,還未到下一餐的時間之前,就已經飢腸轆轆了,因此可能又會吃下含醣的點心(餅乾、麵包)之類的食物充飢,導致血糖再上升。

含醣食物經消化後會使血糖升高,進而刺激胰島素分泌,胰島素可以降低血糖,但同時也會促進脂肪的合成,將吃進去的食物所產生的葡萄糖轉變成脂肪儲存起來。因此減醣飲食可以減少血糖的上升,也可以避免脂肪的儲存。

減醣飲食中需要適度增加蛋白質及優質油脂的攝取,應避免經常有燙青菜、水煮餐等無油的烹調方式。油脂會延緩食物在腸胃中停留的時間,並增加飽足感及增添食物風味,因此即使食用生菜沙拉也可適量的添加橄欖油來添加美味。(延伸閱讀:糖尿病飲食只能與美食絕緣嗎?只要拿捏份量就沒問題!

蛋白質攝取量與肌肉量為正相關

人的大腦、神經、肌肉、內臟、血液、皮膚,乃至指甲、頭髮等的主要成分皆為蛋白質;產生抵抗疾病的抗體,也與蛋白質有關。蛋白質也提供能量及運輸營養物質,在人體內扮演極為重要的角色。(延伸閱讀:維生素C、鉀助降血糖?認識糖尿病營養補充品

當蛋白質攝取量不足時,最明顯現象就是肌肉量減少,長期下來肌肉會漸漸流失。當肌肉減少時,身體消耗熱量的能力就會降低,導致代謝率變慢,容易發胖,更有可能發展成肌少症,嚴重影響日常的生活機能。

在游能俊診所的門診觀察中發現,針對蛋白質攝取不足的老人,建議增加飲食的蛋白質攝取,即能增加肌肉量,相反的,有運動習慣的年青人,在未能攝取足夠的蛋白質的情況下,亦無法增加肌肉量。

糖尿病不敢多吃蛋白質?控制體重保護腎臟這樣吃

維持身體代謝需要足夠的蛋白質

如何增加飲食中蛋白質攝取、增加肌肉?首先,要先認識食物的蛋白質來源可分為植物性蛋白及動物性蛋白。常見的蛋白質有黃豆製品、肉、海鮮與雞蛋。攝取足夠的蛋白質能維持代謝,一般成人建議每餐3~4份蛋白質(每7公克蛋白質為1份,1兩的肉與1顆蛋各有1份蛋白質;1隻雞腿約有2份蛋白質)。

大約是每公斤體重1.2~1.5公克蛋白質,對於腎臟功能不全的患者,可略為降低約2成,但也不能將蛋白質攝取量壓太低,導致蛋白質不足,想要進一步了解自己需要多少蛋白質量,可由專業營養師做整體規劃及建議。(延伸閱讀:低蛋白飲食還不夠!腎臟病飲食還得注意磷鉀鈉)

糖尿病不敢多吃蛋白質?控制體重保護腎臟這樣吃

動物性蛋白質也就是肉類,依據脂肪含量多寡可分為低脂、中脂、高脂、超高脂肉類,動物性脂肪含有較高的飽和脂肪,建議選擇低脂或中脂肉類。可參考國民健康署提供的食物代換表或以下為你整理的圖表:

糖尿病不敢多吃蛋白質?控制體重保護腎臟這樣吃

糖尿病不敢多吃蛋白質?控制體重保護腎臟這樣吃

維生素C、鉀助降血糖?認識糖尿病營養補充品

維生素C、鉀助降血糖?認識糖尿病營養補充品

因為糖尿病患者在飲食上有許多需要注意的選項,再加上長期的藥物治療,相信很多都會額外補充一些糖尿病營養品,但是,哪些維生素和礦物質是糖尿病患者需要多補充的,及糖尿病營養補充品又該怎麼選擇,以下帶你進一步認識幫助糖尿病患者的重要營養素。

糖尿病營養補充品有哪些? 生物素

生物素(Biotin)又稱維生素B7,是人體不可或缺的物質,它能與人體內的胰島素產生協同效應,並單獨增加葡萄糖激酶(Glucokinase)的活性。葡萄糖激酶主要作用於葡萄糖利用過程的前期,是非常重要的物質。

葡萄糖激酶在糖尿病患者身上可能濃度極低,而補充生物素對於第一型糖尿病(Type 1 diabetes)患者和第二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患者來說,對控制血糖值可能都有明顯的效果。

肉鹼

肉鹼(Carnitine)是一種人體必需的物質,可以幫助身體利用體內脂肪產生能量,它源自親水性胺基酸(Hydrophilic amino acids),是種天然物質。研究指出,肉鹼可能可以幫助改善空腹血糖,和具有降血脂的效果。

糖尿病患者補充肉鹼,可能有助快速降低血液中的高血脂(含膽固醇和三酸甘油脂),因為肉鹼可幫助分解脂肪中的脂肪酸,所以也被認為對預防糖尿病酮酸中毒(Diabetic ketoacidosis)。 鉻

鉻(Chromium)是對抗糖尿病的重要營養素,可以幫助促進人體葡萄糖耐量(提升調節血糖濃度的能力)。不僅可能可以降低空腹血糖水平,還能降低體內膽固醇與三酸甘油脂,同時增加體內高密度脂蛋白 (HDL,又稱好膽固醇)的水平。(推薦閱讀:沒有最壞只有更壞!膽固醇變壞囝仔,脂蛋白要負責!)

除了吃營養補充品,透過運動也可增加肌肉組織中鉻的濃度,研究發現,胰島素與鉻共同作用時能穩定控制血糖,如果人體缺乏鉻,血糖值就不易控制,間接提高了罹患糖尿病的風險。

維生素C、鉀助降血糖?認識糖尿病營養補充品

輔酶Q10

輔酶 Q10(Coenzyme Q10)是體內天然存在的化合物,有助於代謝碳水化合物。研究指出,輔酶Q10會使血液充氧,所以在某些糖尿病視網膜病變(Diabetic retinopathy)的情況下,可能會有所幫助。另外,也有研究指出,輔酶Q10可能有益血糖控制及幫助胰臟中的β細胞製造胰島素。 ALA 和 GLA

α-次亞麻油酸(以下簡稱 ALA)是一種多功能的抗氧化劑,可幫助預防糖尿病神經病變(Diabetic neuropathy)和減少體內自由基。有些研究指出,A​​LA可幫助改善胰島素阻抗,進而控制血糖。GLA(Gamma- Linolenic Acid)被稱為γ次亞麻油酸,是存在於月見草油黑醋栗籽油中的另一種天然抗氧化劑,也有助改善糖尿病神經病變。 錳

糖尿病患者普遍缺乏錳,有些專家學者甚至認為錳是導致糖尿病的一部分。錳可能是體內酵素處理葡萄糖代謝的關鍵輔助因素,它可以影響胰島細胞的酵素活性,進而影響胰島素的合成及葡萄糖利用率。 鎂

糖尿病患者通常體內的鎂(Magnesium)都偏低,而患有嚴重糖尿病性視網膜病的患者可能更少。低血鎂會中斷胰島素的分泌,並增加胰島素阻抗,影響第二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如果糖尿病患者適量補充鎂,可能有助降低胰島素的使用量。

維生素C、鉀助降血糖?認識糖尿病營養補充品

糖尿病患者透過飲食補充鉀,可提高對胰島素的敏感性。研究發現,發現身體缺鉀與胰臟中的β細胞對葡萄糖的敏感性降低,及胰島素釋放減少有關。一項研究請葡萄糖耐量受損的受試者們補充了鉀之後,原本高血糖無法刺激胰島素釋放的缺陷就被改善了,由此可推測缺鉀可能是造成高血糖的原因。(高鉀蔬菜在這:吃茼蒿5大營養好處!認識火鍋必吃打某菜) 牛磺酸

牛磺酸(Taurine)在蛋白質合成中並不需要,但是它普遍存在於富含蛋白質的食物中。第一型糖尿病患者體內的牛磺酸通常很低,這會影響血液的濃度並增加心臟病的風險,如果適度補充牛磺酸,可能有助改善血液黏度。 維生素B6

糖尿病神經病變是高血糖對神經系統造成的嚴重損害,而這可能與缺乏維生素B6有關,適量補充維生素B6可能能夠改善葡萄糖耐量,特別是對於妊娠糖尿病患者,或因避孕藥而影響葡萄糖耐量的患者。此外,維生素 B6 也可幫助預防糖尿病相關併發症。 維生素B12

在治療糖尿病性神經病變時,維生素B12 可發揮重要的作用。因為維生素B12是維持神經細胞正常運作的必要維生素之一,因此補充維生素B12可能有助減少神經性糖尿病引起的損傷。 維生素C

維生素C是十分常見的營養品,第一型糖尿病患者體內的維生素C含量通常偏低,透過增加血液中維生素C,可降低山梨糖醇(Sorbitol)。山梨糖醇在體內累積時是有害健康的糖,可能導致糖尿病併發症(如視網膜病變、神經病變和腎臟病變)的風險增加。

此外,也有研究指出,維生素C可幫助降血糖。澳洲非營利獨立醫療機構NPS MedicineWise指出,有項採用27位受試者的研究中,在補充維生素C的4個月後,這些受試者的餐後血糖的表現明顯低於未服用維生素C的組別。除了餐後血糖,平均血糖及血壓也都比未補充維生素C時更低。

維生素C、鉀助降血糖?認識糖尿病營養補充品

體內缺乏鋅會增加罹患糖尿病的風險,第一型糖尿病患者經常缺乏鋅。鋅可能是胰島素代謝中的關鍵元素,可以幫助人體預防病毒感染的威脅,還可以保護胰臟的 β 細胞免於遭到破壞。在一些針對第一型糖尿病患的研究中,發現足夠的鋅有助於降低血糖。(延伸閱讀:糖尿病血糖控制靠飲食!5個控糖撇步遠離糖尿病) 糖尿病保健食品

目前並沒有可以直接幫助改善糖尿病的保健食品,雖然有多項研究指出,保健食品能幫助管理糖尿病,但並無明確證據顯示能幫助改善病況。因此建議糖尿病病友,僅在有營養不良等臨床需求情況下,再考慮服用保健食品。某些情況下,保健食品甚至可能會有副作用或是對藥物出現不良反應。 服用前請先諮詢醫師或藥師

這些幫助穩定糖尿病的營養素或降血糖保健食品,型態很多種,包括片劑、膠囊、粉劑或液體。型態之外,種類也很多,舉凡上述所介紹的維生素、礦物質,另外像是胺基酸、脂肪酸、纖維、消化酵素等,也都需要注意使用劑量。

最好在選購和服用前最好先諮詢專業醫師和藥師,並且留意包裝上的使用劑量和方式,避免發生副作用或與當前正在服用的藥物發生交互作用。

同時也要注意: 閱讀可靠之營養補給品訊息。 注意效果太好的營養補給品,例如聲稱可「治療或治癒疾病」的產品。 避免以營養補給品代替處方藥。 避免服用超出建議劑量。 若出現副作用,請立即停止服用。

老人糖尿病3大地雷!阿公阿嬤這些禁忌要避開

老人糖尿病3大地雷!阿公阿嬤這些禁忌要避開

現代人的健康意識愈來愈高,即便是銀髮族也很勤快保養、保持行動力和活力。然而,當糖尿病找上阿公阿嬤時,日常生活中就潛藏各種糖尿病地雷。究竟有哪些禁忌老人要避開,阿公阿嬤最常誤觸的糖尿病地雷又有哪些?《Hello健康》邀來柳營奇美醫院內分泌新陳代謝科主治醫師黃南豪為大家說分明,一起為家中的阿公阿嬤健康把關,健康快樂地度過人生下半場!

常見老人糖尿病3大地雷

衛福部國民健康署建議,國人每日飲食中的添加糖攝取量不宜超過總熱量的10%。而所謂的添加糖即「製造或製備食物與飲料時額外添加的糖」,例如白糖、黑糖、蔗糖、糖霜、砂糖、玉米糖漿、蜂蜜、楓糖漿等,但不包括人工甜味劑及原本存在水果食物內的糖。

黃南豪醫師表示,由上述規範可知,若每天喝1杯含糖飲料或手搖飲,其添加糖的攝取量就容易超過每日建議上限參考值。對於多數健康已大不如前、同時罹患慢性疾病的長輩而言,當一有不慎,就會影響身體的糖代謝而誘發糖尿病,甚至引起視網膜、腎臟、神經、血管與足部等相關併發症,大大影響生活品質。

至於已有糖尿病徵兆或已確診的老人患者,黃南豪醫師並歸納出3大糖尿病地雷,提醒老人家和親友們一定要密切注意、小心避開。(推薦閱讀:糖尿病的症狀與治療方法)

老人糖尿病3大地雷!阿公阿嬤這些禁忌要避開 銀髮族糖尿地雷1:少肌力多澱粉

黃南豪醫師表示,多數銀髮族糖尿病患雖嚴格執行飲食計畫、維持飲食均衡,但經常被忽略的「維持肌肉量」,則是比起減重或少吃更常見的大地雷,尤其好發於老人家的「肌肉缺少症」,是老人糖尿病中發生率極高的合併症狀,當肌力不足,行走、登階或提取物品時就容易有跌倒的風險。(延伸閱讀:非老年人專利!「肌少症」上身、心臟病就敲門!強肌護心卡緊動起來)

所以對於有糖尿病的老人家來說,「節食」不是重點,而要維持好的「肌肉量」,適度運動增加肌力,只要不要吃太多澱粉致使糖份超標,並確認有吃到足夠的蛋白質,遵守「少澱粉保肌力」的原則即可。(推薦閱讀:糖尿病怎麼吃澱粉類?)

老人糖尿病3大地雷!阿公阿嬤這些禁忌要避開 銀髮族糖尿地雷2:不控血壓有害健康

黃南豪醫師表示:「『控制血壓』保健康,對患有糖尿病的老人家是很重要的事,當然血壓是隨時浮動的參考數值而非一成不變,適時的放鬆心情、控制情緒不要大幅起落也很重要,而非對數字斤斤計較,反而造成心理壓力導致血壓上升。」

老人糖尿病3大地雷!阿公阿嬤這些禁忌要避開

銀髮族糖尿地雷3:亂信偏方成負擔

許多市售糖尿病相關營養品,琳琅滿目且部分常誇大療效,甚至常有老人聽信來路不明的廣告偏方,宣稱比按時吃藥還更能控制糖尿病。黃南豪醫師就提醒,這些健康食品是食品並非藥物,所以只能作為輔助,而不應視為藥物治療的替代品,若食用上有相關疑慮,也應該先請教專業醫師,建立正確的醫療觀念才能有效管理糖尿病,以免因偏方不慎誘發嚴重的併發症,更加得不償失。

而對於老人家面對糖尿病自我管理時常不知從何著手、感到迷惘的窘境,黃南豪醫師則建議,只要遵循醫囑,不採信無醫學根據的鄰坊傳說,接受正規治療想要控制糖尿病其實並不如想像中困難。(你也想知道:糖尿病大哉問一次解惑)

澱粉、碳水化合物這樣吃!控血糖5招遠離肥胖和糖尿病

澱粉、碳水化合物這樣吃!控血糖5招遠離肥胖和糖尿病

對於多數糖尿病或正在減肥的人來說,澱粉或加糖的食物,都是「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的美味;無論是需要控制血糖或是想減肥的民眾,很多人都會選擇少吃、甚至拒吃碳水化合物,不過事實上,控血糖或減肥還是可以吃澱粉的,只要掌握好攝取量、挑對澱粉吃,甚至可以讓減肥更輕鬆。本文將簡單介紹什麼是碳水化合物,提供糖尿病患、想減肥的民眾控制碳水化合物攝取量的撇步。

減肥、控血糖先認識碳水化合物

我們所說的碳水化合物,包含了糖、糖醇(Sugar alcohols)、澱粉、膳食纖維(Dietary fiber)四種主要類型;依據醣類的組成結構,又可分為簡單醣類(Simple sugars,就是一般的糖)和複合式碳水化合物(Complex carbohydrates)。 簡單醣類:包含一個或兩個醣分子,吃起來的味道甜甜的,如牛奶、水果、蜂蜜、果汁、糖漿等。 複合式碳水化合物:數千個醣分子所組成的,吃起來具有澱粉的口感,不會立刻感覺到甜味,常見如澱粉類蔬菜(例如玉米、馬鈴薯、地瓜)、穀物或穀類製成的產品,以及紅豆、綠豆等豆類。(建議閱讀:抗性澱粉減肥顧腸道!常見抗性澱粉食物這樣吃效果加倍)

碳水化合物和血糖的關係

人體吃下碳水化合物後,無論是上述哪種醣類,都會在體內轉化為葡萄糖(Glucose),進入血液後就導致血糖的上升,提供身體和細胞能量,血糖上升時,身體也會開始分泌胰島素(Insulin),讓身體細胞可以好好運用血液中葡萄糖。

過量碳水化合物導致胰島素阻抗、脂肪增加

然而吃太多碳水化合物或血糖驟升過快時,體內會有過多的葡萄糖,人體會分泌胰島素,將這些過剩的葡萄糖轉換為肝糖,儲存在肝臟和肌肉中,而超過肝醣儲存極限就會轉換成脂肪儲存,導致過重或肥胖;更嚴重的是,可能會導致胰島素敏感度下降,產生胰島素阻抗(Insulin resistance),導致高血糖、高血壓等三高症狀。(延伸閱讀:肥胖與心臟病的關係)

換句話說,當我們攝取過多的糖或澱粉的話,除了導致體重增加,而且如果吃太多精緻澱粉(例如白飯、白麵包、餅乾)或加糖的食物,也會增加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

澱粉、碳水化合物這樣吃!控血糖5招遠離肥胖和糖尿病 適量碳水化合物助減肥

許多減肥的人可能會,認為碳水化合物是構成脂肪的萬惡之源,而雖然攝取過量的確會造成脂肪囤積,不過只要適量攝取,並不需要完全戒食澱粉等主食。

就如前面所述,葡萄糖是身體細胞的重要能量來源,沒有醣類的話,會影響人體的能量運作,甚至燃燒脂肪的效果都會受影響。所以如果想減肥,碳水化合物的攝取量正是關鍵,適量的澱粉不僅不會變胖,還能幫助減肥。另外,一般建議可以將白飯等主食替換成低GI值的全穀物(如糙米),多攝取複合式的化合物,有助於穩定血糖,進而避免多餘脂肪生成。(推薦閱讀:糖尿病一定要吃糙米嗎?低GI飲食這樣吃) 碳水化合物這樣吃

從飲食中控制碳水化合物和糖的量,確實是有效的減肥和血糖控制的方法之一,也因此,各式飲食減肥法也紛紛被推崇,例如無糖飲食法、低醣飲食法(Low-carb diet)或生酮飲食(Ketogenic diets)等。不過根據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的每日飲食指南中,給一般人的建議是:每天攝取的碳水化合物需占整體飲食的50%~60%。不過應避免攝取人工添加糖(Added Sugar)。衛福部國民健康署也建議:「添加糖攝取量不宜超過每日總熱量的10%。」(計算每日應攝取熱量請使用:BMR / TDEE 計算器:計算基礎代謝率、每日消耗總熱量)

現代人的飲食內容,除了糖是萬惡之首,一般美食充斥著過多的精緻澱粉也是一大問題,所以衛福部也建議,每日攝取的澱粉類食物中,應有 1/3 是未精製的全穀物,如糙米、胚芽米、燕麥、藜麥(Quinoa)、地瓜、馬鈴薯、芋頭、南瓜、山藥,或紅豆、綠豆、皇帝豆等澱粉含量豐富的豆類,及栗子、蓮子等等,建議最好以未加工過的原形食物來當作主食。(推薦閱讀:抗性澱粉是什麼?冷飯燕麥防癌助減重) 5撇步減醣 遠離糖尿病肥胖

1. 戒含糖飲料

台灣的手搖飲料的品質和口味,都不斷地創新與提升,甚至聞名國際,雖然好喝,但也別忽略它們的含糖量,喝太多會增加胰島素阻抗、第二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及肥胖的風險。不只是手搖飲,市售的各種包裝含糖飲料都要小心,以一罐約350毫升的含糖汽水來說,可能就含38克的碳水化合物,所以要減少飲食中的碳水化合物,最好先戒掉喝含糖飲料的習慣。(同場加映:無糖最健康?人工甜味劑的爭議與風險)

澱粉、碳水化合物這樣吃!控血糖5招遠離肥胖和糖尿病 2. 少吃麵包

麵包在西方文化中是常見的主食,但它的碳水化合物含量很高,纖維量顯得很低,尤其是由精緻的白麵粉所做的白麵包,幾乎只有碳水化合物沒有保留太多纖維或營養;即便是有營養的裸麥(Rye,或稱黑麥)麵包,每片也含約15克的碳水化合物,雖然全麥麵包仍保有一些維生素和礦物質,但建議還是以全穀類或其他澱粉類蔬菜的食物當作主食,不僅纖維量較多,碳水化合物的含量也較少。 3. 喝果汁不如吃水果

很多人可能會覺得喝果汁很健康,但建議最好還是直接吃水果取代果汁;因為果汁雖然保有一些維生素和礦物質,但就碳水化合物和纖維的比例而言,果汁並不算是非常健康的飲料,且許多市售的果汁還會添加額外的糖。以350毫升的100%蘋果汁來說,就含有48克碳水化合物,又因為少了纖維,更容易導致血糖快速飆升。

4. 選擇蛋白質含量高的零食

洋芋片、蘇打餅或夾心酥,這些都是市面上常見的零食,但卻不適合減肥的人,因為這類零食多半只含有大量的碳水化合物和糖,吃下之後過不久又很容易餓了,然而蛋白質能延長飽足感,所以正在減肥的人,最好選擇含有蛋白質或纖維的食物。根據研究,下午吃高蛋白質點心的女性,比起吃一般點心的女性,晚餐的熱量平均少了100大卡。所以,如果在餐與餐之間感到餓的話,建議不妨吃些高油脂或高蛋白質的堅果或起司。(同場加映:糖尿病控血糖這樣食堅果!2種控糖料理自己動手做) 5. 早餐吃雞蛋

如前述,選擇高蛋白質、低碳水化合物的早餐同樣可維持飽足感,除了有助於控制血糖,也幫助減少一天攝取的總熱量,達到減肥的效果。而雞蛋不僅是能提供蛋白質,碳水化合物也少;每顆雞蛋所含的碳水化合物少於1克, 因此想減肥和穩定血糖,選擇雞蛋再適合不過了,不僅既方便購買也容易烹煮。(同場加映:吃蛋擔心膽固醇過高?帶你破除膽固醇迷思)

糖友控好血糖很重要!預防糖尿病併發症就靠這10招

糖友控好血糖很重要!預防糖尿病併發症就靠這10招

糖尿病(Diabetes)是相當常見且惱人的慢性病,如果病情和血糖控制不佳,糖尿病的併發症(例如:糖尿病神經病變)將嚴重影響生活品質,造成失明、截肢甚至危及性命。不過只要血糖控制得宜,就可以預防、並大幅度降低糖尿病併發症的風險。本文將為你提供10個有效方法,幫助控制糖尿病情並預防併發症的發生。(延伸閱讀:糖尿病酮酸中毒|酮酸血症的症狀、原因與治療

1. 積極管理糖尿病

養成健康的生活方式、不斷學習有關糖尿病的知識並培養每天運動的習慣,都有助了解自身狀況,幫助控制糖尿病和預防相關併發症。另外,糖尿病患應定時測量血糖值,並按照醫師指示服藥來控制血糖濃度。請注意,若是發生緊急狀況,患者一定要向盡速就醫。(同場加映:認識糖尿病) 2. 戒菸才是王道

抽菸會提高罹患各種糖尿病併發症的風險,包括心臟病、中風、神經系統損傷,而且還會破壞腎小球的正常機能,進而引發腎臟病。另有研究指出,吸菸糖尿病患者的糖化血色素較高,足見吸菸對於血糖控制的不良影響。

萬一戒菸一直無法成功,也請不要氣餒,不妨多嘗試幾種不同戒菸方式,持之以恆直到成功為止。(推薦閱讀:說戒就戒!成功戒菸做到這4點) 3. 控制血壓和膽固醇

高血壓和高膽固醇都會損害血管,並會引發令人擔憂的健康問題。若是你患有糖尿病,又同時高血壓及或高膽固醇的狀況,那麼這對你的血管和健康損害會更加嚴重。因此,請患者一定要定時檢測血壓和膽固醇,讓自己的身體狀況保持在良好的狀態。(推薦閱讀:血脂正常值是多少?膽固醇與三酸甘油酯檢測須知) 4. 預防眼疾要定期視力檢查

除了常見的血糖值測量外,視力檢查也能幫助患者了解自己的視網膜有沒有損傷,以及是否患有白內障(Cataracts)及青光眼(Glaucoma)等其他眼睛疾病。

衛福部國健署建議,第一型糖尿病患者應於5年內接受初次詳細眼部檢查;第二型糖尿病患者應於確診糖尿病後盡快接受詳細眼部檢查。若經上述檢查發現視網膜並無病變,則應每年接受1次眼科檢查。(推薦閱讀:糖尿病視網膜病變很常見!糖友控好血糖預防眼疾) 5. 接種疫苗

糖尿病患可能會因為血糖值過高,導致免疫系統功能低下,所以患者可能須考慮接種疫苗,例如:流感疫苗、肺炎疫苗、B型肝炎疫苗等,以避免感染後合併糖尿病引發嚴重併發症。至於該接種什麼疫苗,不妨諮詢醫師後再做決定。 6. 口腔健康需照顧

糖尿病會提高牙齦受感染的機率。因此建議每天應至少刷牙2次、用牙線潔牙1次,並且每半年前往牙科診所檢查牙齒的健康狀況。若平時發現自己有牙齦發紅、出血或腫脹,請立即諮詢牙醫,及早治療降低進一步的感染風險。 糖友控好血糖很重要!預防糖尿病併發症就靠這10招糖尿病患應多留意腳部有無出現不明創傷。

7. 注意腳上的傷口

高血糖會導致神經病變,損害你的腳部神經,並減少流動到腳趾的血液,因此糖尿病患對於傷口的感知和恢復能力皆不佳。然而若不及時治療,一個小傷口或水泡也會導致嚴重的感染,因此建議糖尿病患可利用每日洗澡時或睡前,檢查身上有無未癒合的傷口存在,盡早處理讓傷口痊癒以免病菌伺機而入,造成感染擴大。 8. 服用阿斯匹靈可能有助預防心血管疾病

研究指出,每天服用低劑量的阿斯匹靈(Aspirin)有助於降低罹患心臓病和中風的風險。但是,並不是每個人都適合每天服用阿斯匹靈,由於其降低血液凝集的作用,也可能提高出血性中風的風險,請患者與醫師討論後再考慮有無每日服用阿斯匹靈的必要。 9. 飲酒要節制

飲酒要節制並配合用餐時間,因為飲酒過量及空腹飲酒可能會導致低血糖。

10. 溫柔而堅定地面對壓力

壓力會讓血管難以放鬆,進而提高罹患心臓病及中風的風險。專家建議患者可以透過音樂、運動、放鬆及冥想有助於舒解壓力及改善心臟健康。(推薦閱讀:壓力大怎麼辦?認識壓力和焦慮、教你7招實用減壓)

基因遺傳引發糖尿病?第一型糖尿病成因與風險

基因遺傳引發糖尿病?第一型糖尿病成因與風險

第一型糖尿病(Type 1 diabetes)是幼兒及青年期最常見的內分泌疾病,在台灣其發生率大約是每年每10萬人口有1.5人罹病,僅佔所有糖尿病患者的1~3%左右。

第一型糖尿病的成因

第一型糖尿病是因自身免疫系統異常,體內抗體錯誤攻擊胰臟中的β細胞,造成身體無法分泌足夠的胰島素(Insulin)來控制血糖,但造成免疫系統異常的原因,目前仍不明。

第一型糖尿病患者通常都需要靠施打胰島素來治療,這也是為什麼第一型胰島素曾被稱為「胰島素依賴型糖尿病」。

第一型糖尿病有可能在出現症狀之前,就已經在體內發展超過好幾個月或甚至好幾年。研究人員發現,大多數患有第一型糖尿病的人,早在好幾年前,血液中就已經帶有某些自身抗體。這些抗體也可以作為檢測和診斷的依據之一。(你知道糖尿病症狀有哪些嗎?請閱讀:認識糖尿病症狀與治療方法)

基因遺傳引發糖尿病?第一型糖尿病成因與風險 第一型糖尿病的風險

造成第一型糖尿病的因素,目前醫學界普遍認為是遺傳基因、環境與自體免疫系統3方面的相互作用所造成。

自體免疫系統

患者的自體免疫系統異常,攻擊胰臟中的β細胞, 造成β細胞受損,導致第一型糖尿病。免疫系統異常則可能會受基因與環境的誘發,就像有些人即使有第一型糖尿病遺傳基因,卻沒有罹患第一型糖尿病。這讓有些專家相信環境或其中特定物質(如病毒),是造成第一型糖尿病的關鍵原因之一,而與飲食和生活習慣並無關聯。 糖尿病遺傳

到底遺傳基因對於第一型糖尿病發的影響多大?從同卵雙胞胎來看,他們具有相同性極高的基因,當雙胞胎其中1人在25歲以前出現第一型糖尿病,另一人的發病機率有50%,但是若雙胞胎其中1人患有第二型糖尿病,另一人的風險約為75%,這顯示就算有第一型糖尿病的遺傳體質,也須有環境因素的配合才會發病,而遺傳體質與環境因素之間的關係,也正是醫學界長期以來試圖要理解的地方。(推薦閱讀:孩子確診第一型糖尿病怎麼辦!父母須知看這裡

以下是家族基因的影響機率: 若父親有第一型糖尿病,發病機率約為6%。 若母親有第一型糖尿病,發病機率約為2%。 若兄弟姊妹有第一型糖尿病,發病機率約為5%。 來自同卵雙胞胎:50%機率 來自異卵雙胞胎:5~6%機率

在全球各地,第一型糖尿病的普遍性也不同。專家學者認為不同種族的基因,多少也影響著第一型糖尿病發病機率。例如中國第一型糖尿病的發病率比歐洲、澳洲、或北美皆少10~20倍。芬蘭的第一型糖尿病患病率是世界最高的,每10萬人中,平均就有60人罹患第一型糖尿病,幾乎是美國的3倍。

研究人員認為,人類白血球抗原(Human leukocyte antigen ,以下簡稱HLA)是造成這其中巨大差異的關鍵。HLA 基因種類繁多,研究人員發現,某些種族擁有保護他們免受第一型糖尿病侵害的 HLA,其他則擁有會提升風險的HLA組合。 基因遺傳引發糖尿病?第一型糖尿病成因與風險(你知道糖尿病不只有一、二型嗎?請看:認識糖尿病) 環境因素

帶有第一型糖尿病遺傳基因的人,若遇到了與胰島β細胞表面自我抗原結構相似的環境分子,造成免疫系統無法分辨,進而連帶攻擊β細胞,那麼這個人就會因此發病。但到底哪些環境因素會誘發第一型糖尿病基因,目前科學家仍在研究證實中。

疑似能導致第一型糖尿病的環境因素如下:

過早接觸牛奶血清蛋白(Bovine serum albumin,簡稱BSA) 病毒,例如:腮腺病毒(Mumps virus)、克沙奇病毒(Coxsackie)、巨細胞病毒(Cytomegalovirus)和先天德國麻疹病毒(Rubella)等。

糖尿病護膚指南!這幾種膚況要當心

糖尿病護膚指南!這幾種膚況要當心

糖尿病(Diabetes)患者可能會出現一些皮膚上的問題,例如:皮膚乾燥、瘙癢、細菌感染、真菌感染等。這些煩人的症狀可能會使你的皮膚容易受傷。不過,如果及早發現,大多數可以預防或輕易治療。請記住,保持皮膚濕潤是擁有健康皮膚的關鍵。以下有好幾種關於皮膚上的狀況,以及護膚方法供你參考。

9個糖尿病護膚小技巧

如果有你無法解決的皮膚問題,請立刻諮詢醫師。以下提供保護皮膚的9項小技巧。 服用處方藥以控制血壓和膽固醇。 在寒冷或有風的天氣中,請使用室內加濕器使室內空氣中添加水分。 避免使用熱水浴和長時間淋浴,因為它們可能會使你的皮膚乾燥。 使用護唇膏以防止嘴唇乾裂。(延伸閱讀:別再舔或咬~養出水潤唇靠這幾招)

用中性肥皂洗完澡或淋浴後,徹底沖洗並擦乾身體後,使用潤膚乳保持皮膚濕潤。 輕拍皮膚乾燥的部位遏制發癢的不適。 多喝水有助保持皮膚水分,但應避免攝取過多含糖或含咖啡因的飲料。 吃富含Omega-3脂肪酸的食物,這些食物可以滋養皮膚,例如:沙丁魚、鮪魚、鮭魚、大豆製成的產品,如核桃。(延伸閱讀:不只鮭魚才有Omega-3!多吃這些食物強健身體) 為了避免腳部因受傷而引發感染,因此建議糖友選擇一雙適合你的鞋子。在穿鞋之前,請先檢查鞋子是否有異物,以免導致腳部痠痛或受傷。

皮膚傷口照護有步驟 避免細菌感染

糖尿病患因高血糖的緣故,導致傷口的復原速度要比一般人緩慢,因此在照顧傷口上應更加細心,以下提供常見皮膚傷口的處理方式,供糖友們參考。(延伸閱讀:腳底腳背癢不停!預防糖尿病足這樣保養與清潔)

糖尿病護膚指南!這幾種膚況要當心 5步驟處理皮膚長水泡 不要弄破或擠出水泡,因為覆蓋的皮膚可以保護它免受細菌的侵入。(延伸閱讀:老是起水泡!5招預防與安全處理水泡) 用溫和的肥皂和溫水仔細清洗傷口。 在水泡上塗抹抗菌藥膏。 用繃帶或紗布覆蓋它。用防過敏紙膠帶固定好。 每天至少更換1次繃帶。

4步驟治療皮膚上的小切口

用溫和的肥皂和溫水輕輕清洗該區域。 塗上抗菌藥膏。 用繃帶或紗布覆蓋切口,並用防過敏紙帶或紙帶固定。 每天至少更換1次繃帶。

糖尿病護膚指南!這幾種膚況要當心 5步驟照顧皮膚輕微燒傷

用涼爽、乾淨的自來水撫平皮膚燒傷周圍的區域。 不要破壞因為燒傷生成的水泡。 用溫和的肥皂和溫水輕輕清洗該區域,然後拍乾。 用紗布墊覆蓋燒傷。用防過敏紙帶或紙帶固定。 每天至少更換1次繃帶。

切記在皮膚上發現任何傷口後,請立即輕柔地處理。注意任何紅斑,瘡和水泡,以便立即對其進行治療,以防止感染。

孩子確診第一型糖尿病怎麼辦!父母須知看這裡

孩子確診第一型糖尿病怎麼辦!父母須知看這裡

「我的小孩確診第一型糖尿病(Type 1 diabetes),將終生依賴胰島素維生。」這可能是糖尿病孩童父母普遍都有的擔憂。第一型糖尿病因為缺乏胰島素,需要仰賴胰島素治療,又稱胰島素依賴型糖尿病,又因多發生在兒童與青少年身上,所以也常有人以兒童糖尿病稱之。但由於生活形態變化,近幾年來第二型糖尿病罹患年齡也持續下降,不少青少年年紀輕輕就確診第二型糖尿病。因此要小心,現在兒童糖尿病可不一定是單指第一型糖尿病兒童了。(同場加映:第1.5型糖尿病(LADA)

要扶養一名小孩健康長大本來就是個艱鉅任務,而第一型糖尿病兒童父母,卻還得在教導小孩如何面對並與糖尿病共處,一面學習處理自己內心的焦慮和不安,包括擔憂孩子血糖過低,徹夜未眠只為了確認孩子的血糖狀況,或是擔心自己不在孩子身邊,孩子飲食是否正確,在學校裡是否有正常施打胰島素等。

本文將給第一型糖尿病兒童父母一些建議,幫助父母調適心理,教導小孩如何照顧自己,在抗病生活中找出新「常態」。 第一型糖尿病童照護重點

以下是第一型糖尿病兒童父母需要進快掌握的資訊:

改變家人飲食習慣,學會計算碳水化合物量 了解長效與短效胰島素差異,以及如何使用 了解如何使用血糖機與注射胰島素(推薦閱讀:胰島素注射衛教:注射部位、步驟與胰島素保存須知) 學習如何檢查血糖與測量結果意思 (推薦閱讀:認識血糖:高血糖與低血糖的定義與症狀) 了解運動、疾病與壓力如何影響血糖 了解可能對患病孩子的心理影響與情緒變化 告知並尋求親朋好友與學校的幫助

小孩有兒童糖尿病怎麼辦?

小孩確診後,父母不但要負責確保孩子的安全,建立施打胰島素習慣,父母同時還是病童重要的支持。但在幫助小孩的同時,也別忘記照顧好自己。(推薦閱讀:糖尿病照護者壓力不上身!7撇步保持心理健康) 別再抱有罪惡感

這不是父母或小孩的錯,不要覺得「小孩有糖尿病是因為家人有糖尿病的關係」、「餵小孩吃了不對的東西才會讓他得糖尿病」、「我沒有教好小孩保護自己」。基因或環境或許會造成影響,但是通常不是造成孩子患有第一型糖尿病的主因。(同場加映:第一型糖尿病成因與風險)

根據研究,有第一型糖尿病的爸爸,其小孩罹患糖尿病的機率是1/17。有第一型糖尿病的女性,如果在25歲之前生小孩,孩子發病的機率是4%,25歲之後生的孩子發病風險則為1%。如果夫妻2人都有第一型糖尿病,孩子罹患的風險為10~25%。比例其實並不算高,且即使具有遺傳基因,孩子也不一定會罹患糖尿病。

另外,第一型糖尿病也會受到後天環境、病毒等物質所誘發,因此父母不妨放下負面、自責的心態,與孩子勇敢和積極地克服問題。

孩子確診第一型糖尿病怎麼辦!父母須知看這裡

讓小孩了解糖尿病

當小孩被診斷出第一型糖尿病時,父母應要讓他們知道第一型糖尿病的相關資訊,讓你和小孩共同攜手對抗病魔,讓抗病過程輕鬆一些。治療原則包含按醫囑使用胰島素、飲食均衡並控制碳水化合物量、按時檢查血糖水平、規律運動。並且告訴孩子,你和醫師都會共同協助他對抗糖尿病,消除孩子的不安並給予其勇氣面對疾病。(同場加映:持續運動超重要!第一型糖尿病必知)

另外,也要告訴孩子得到糖尿病不是因為他們做錯了什麼,糖尿病是一種可能發生在任何人身上的疾病。且給予糖尿病小孩信心,讓他們可以好好照顧自己,繼續過正常人的生活,可以規律運動、打籃球、上學、閱讀書籍等。 關懷糖尿病小孩

照顧糖尿病小孩可能會有些辛苦的地方,你必須定時檢查小孩的血糖濃度,大約1天10次,以確認孩子的狀況。並且確保糖尿病小孩在正確的時間服用了正確的胰島素劑量,紀錄下來,回診時可諮詢醫師。另外,依據醫師指示,食物的分量要經過計算,並保持運動習慣,父母也可以與小孩一起瑜伽或伸展,藉此鼓勵並且提醒他們。(推薦閱讀:糖尿病運動入門:瑜伽、走路散步、伸展平衡任你選

不僅如此,父母也應該關心小孩的情緒,因為小孩可能會感到焦慮或生氣,而造成行為改變。如果小孩覺得自己有別於其他同儕,或許父母可以幫助孩子尋找並加入糖尿病童團體,讓孩子與有同樣際遇的其他同伴交流,排解孤單或沮喪等負面情緒。

孩子確診第一型糖尿病怎麼辦!父母須知看這裡 若不在小孩身邊可用智慧型裝置協助

如果孩子不在你的身旁,你應該制定計畫來關心小孩。舉例來說,小孩可以穿戴裝置,像是智慧型手錶,幫助父母能遠端監控數據,了解小孩當下的身體狀況。

醫師也可能會建議穿戴連續血糖監測儀(簡稱CGM),它的精準度足以取代需要經常刺在指尖的血糖儀,更方便和頻繁管理和控制孩子的血糖狀況。連續血糖監測儀可以每隔幾分鐘測量1次血糖。透過插入皮下並固定在適當位置的線狀感應器測量血糖,而感應器可以放置同一個位置大約達1週再進行更換。

或者,父母可以找褓姆幫忙照顧孩子,並確保他知道小孩患有第一型糖尿病,並具備基本知識,若有突發問題時立刻聯絡你。(推薦閱讀:糖尿病測尿酮控制病情!尿酮體過高請就醫,因為第一型糖尿病有1/4患者在診斷前有一定程度的糖尿病酮酸中毒。) 小孩也該懂自我照顧

教會糖尿病小孩照顧自己非常重要,因為小孩才是最清楚自己感受和狀況的人。告訴孩子在學校自我檢測血糖的方法,同時,父母應該教小孩如何調整餐點,以及正確飲食習慣,例如:他們應該多吃蔬菜,少吃糖,將體重維持在健康範圍中等知識。

爸媽也要提醒孩子飲食內容要如何挑選,以及進食的時間(包含三餐和點心包含哪些營養素、碳水化合物含量等),可以幫助了解應該給孩子使用多少胰島素。如果比例拿捏不當,則很可能會造成高血糖或低血糖等狀況。(推薦閱讀:糖尿病可以吃零食嗎?想吃糖先了解這些事

與第二型糖尿病共存:飲食運動控好血糖 延長壽命不是問題

與第二型糖尿病共存:飲食運動控好血糖 延長壽命不是問題

「第二型糖尿病會好嗎?」這是很多第二型糖尿病患者所擔憂的心聲。控制血糖可說是糖尿病患者們終生的課題,需要注意飲食以及正確使用胰島素。如果血糖控制得當,就可以延緩糖尿病併發症或降低發生的機率,並延長第二型糖尿病患者的壽命,過著如一般人的生活方式已是最理想的狀態。以下介紹第二型糖尿病的平均壽命,以及與第二型糖尿病共存的心態、方法、注意事項。

第二型糖尿病患者的平均壽命

根據英國糖尿病協會的報告,估計罹患第二型糖尿病的話,預期壽命可能會減少10年。

造成第二型糖尿病患者壽命縮短的因素,包含: 一段時間內血糖升高會導致糖尿病併發症的發生,例如:糖尿病視網膜病變(Diabetic retinopathy)、糖尿病腎臟病變(Diabetic Kidney Disease,簡稱 DKD) 、心血管疾病(Cardiovascular diseases)。(推薦閱讀:糖友控好血糖很重要!預防糖尿病併發症就靠這10招) 高血糖通常伴隨著高血壓、高膽固醇等情況,這兩者都會促使血液循環不良,進一步損害例如心臟、腎臟、眼睛和神經。在某些情況下,低血糖和糖尿病性酮酸中毒等短期並發症也可能是致命的。

《新英格蘭醫學雜誌》(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於2015年發表一篇研究,表示透過監控血糖、藥物治療及注意和察覺身體的異樣等方式,可以降低與第二型糖尿病相關的死亡風險。

根據2019年台灣糖尿病年鑑的資料指出,在2000~2014年糖尿病患者之中,發病年齡愈早,平均餘命愈短,且與一般人口平均餘命的差距就愈大。

與第二型糖尿病共存:飲食運動控好血糖 延長壽命不是問題

以2014年台灣的女性而言: 若在20歲時診斷出糖尿病,比一般人口平均餘命少了4.9年。 若在40歲時診斷出糖尿病,比一般人口平均餘命少了2.6年。 若在65歲時診斷出糖尿病,與一般人口平均餘命只少了0.7年。

而在男性族群中也一樣,如下: 若在20歲時診斷出糖尿病,比一般人的平均餘命少了5.6年。 若在40歲時診斷出糖尿病,比一般人口平均餘命少了3.2年。 若在65歲時診斷出糖尿病,與一般人口平均餘命只少了0.2年。

與第二型糖尿病共存:飲食運動控好血糖 延長壽命不是問題 與第二型糖尿病共存撇步 保持規律運動

規律運動有助於控制血糖,建議第二型糖尿病患者可以每週進行中等強度的運動2.5小時,或高強度運動至少1小時。中等強度的運動包括快走、爬山健行、在平坦路騎自行車等等,而高強度運動則包括跑步、游泳、山路騎自行車等。(建議閱讀:糖尿病運動入門:瑜珈、走路散步、伸展平衡任你選) 飲食高纖少油

第二型糖尿病飲食需要減少脂肪的攝取,多補充膳食纖維。如用全穀物食品取代精緻澱粉,並多吃蔬菜。體重過重者,也要減少熱量的攝取,盡量選擇高纖的食物,少吃像是洋芋片、餅乾或是糕點等零食,這些食物通常含有飽和脂肪。改選擇瘦肉,例如去皮的雞肉,少吃加工肉,多用蒸煮的方式取代炸或煎的方式,減少攝取過多油脂。(推薦閱讀:糖尿病飲食禁忌!油鹽糖和精緻澱粉少碰為妙) 減肥和體重管理

體重超標的糖尿病患者,則建議在一年內減少原本體重的5~10%。將體重控制在標準範圍內,不僅可以幫助預防糖尿病,也能幫助糖尿病患者順利地控制血糖。(建議閱讀:預防第二型糖尿病!掌握控制體重與運動兩大原則) 與第二型糖尿病共存:飲食運動控好血糖 延長壽命不是問題

釋放壓力

壓力已被認為是第二型糖尿病的危險因素之一,當我們承受壓力時,身體會出現對抗外來壓力的反應,例如釋放壓力荷爾蒙、血壓和血糖上升並會刺激免疫系統。同時,消化、生長和修復等速度則會減緩,以確保體內的能量能用於對抗或逃避所面臨的威脅反應。

因此,持續性的壓力會讓血糖控制變得更困難,所以建議可以練習正念或是從事一些紓壓的活動,透過降低壓力,來減少罹患糖尿病併發症的機率,如心臟病、中風、高血壓或其他精神狀況,如憂鬱症和焦慮症等。(推薦閱讀:理解糖尿病患的情緒和心理變化!糖尿病友一起走出憂鬱) 控管血糖

為了避免糖尿病患到最後產生併發症,需要經常控管血糖,而方法通常如下: 使用胰島素(推薦閱讀:胰島素注射衛教:注射部位、步驟與胰島素保存須知) 監測血糖(推薦閱讀:在家血糖檢測:血糖機操作步驟、測血糖的前後須知) 健康飲食(推薦閱讀:糖尿病血糖控制靠飲食!5個控糖撇步遠離糖尿病) 運動(推薦閱讀:糖尿病運動好處多!運動前中後血糖飲食勤注意) 服藥

第二型糖尿病空腹的血糖值,最好維持在4~6mmol/L( 60~99mg/dL)的目標範圍內,這有助於預防短期和長期併發症。

但是光靠飲食和運動可能還是無法維持血糖健康,因為第二型糖尿病是一種慢性疾病,如果都不改變生活方式,例如減肥和增加日常的活動量,隨著時間胰臟就會分泌愈來愈少胰島素,或是使胰島素阻抗(Insulin resistance)的情況惡化。所以,第二型糖尿病如果愈來愈嚴重,或是到後期,可能就要注射胰島素來控制血糖。這則代表身體已經無法自行分泌足夠的胰島素了。

通常來說,到了這個階段,除了胰島素之外患者將也會需要繼續服藥,如果你需要藥物治療,請務必定期服用藥物控制血糖,或依照醫囑注射胰島素,不可以擅自替換藥物或是選擇其他治療方式。

有時藥物可能會有副作用,如果遇到任何問題,請馬上就診詢問醫師,醫師通常會幫你開別種藥物治療。

與第二型糖尿病共存:飲食運動控好血糖 延長壽命不是問題 多久回診一次?

建議第二型糖尿病友大約1~3個月回診一次,醫師會根據血糖值及糖化血色素進行病情研判和藥物調整。隨著年齡增加,需要吃的食物種類和量也會有所不同,且也需要隨時檢查是否有併發症出現的跡象。(推薦閱讀:糖尿病血糖控制靠飲食!5個控糖撇步遠離糖尿病

需要注意的是,碳水化合物是影響血糖最主要的營養素,所以務必紀錄每餐吃下的碳水化合物含量,才能幫助定血糖,控制病情。

【世界糖尿病日】糖尿病盛行:為何台灣糖尿病人口持續增加?

【世界糖尿病日】糖尿病盛行:為何台灣糖尿病人口持續增加?

全球各國罹患糖尿病的人口越來越多,根據國際糖尿病聯盟預估,2045年全球糖尿病人口將超過6億人,是2020年的1.5倍。而國家衛生院2019年糖尿病年鑑指出,台灣罹患糖尿病的人口約有230萬,且每年以25000人的速度持續增加。

糖尿病也一直是台灣十大死亡原因之一,根據衛福部統計,109年國人十大死亡原因中,糖尿病位居第5名。 為什麼會罹患糖尿病?

台灣糖尿病人口會越來越多,除了遺傳佔一部分原因,還有可能與現代人飲食習慣不正常、經常喝含糖飲料有關。

根據103~106年「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結果,高中以下的學生,有超過9成的人每週至少喝一次含糖飲料;在19~64歲的成人有74.7%;65歲以上老年人則有40.5%的人每週至少喝一次手搖飲料,其中甚至有4成的民眾每週至少喝7次以上。

長期喝含糖飲料或吃含糖點心、缺乏運動、營養失調之下,很容易造成體重過重,讓罹患代謝症候群等慢性疾病的風險增加。(同場加映:維生素C、鉀助降血糖?認識糖尿病營養補充品

【世界糖尿病日】糖尿病盛行:為何台灣糖尿病人口持續增加?

根據「台灣糖尿病2019年鑑」的資料指出,台灣每年新增的糖尿病人數約16萬人,其中絕大多數是第二型糖尿病,第一型糖尿病每年約380人,僅佔所有新發生糖尿病人之0.24%。第一型糖尿病以女性為多,第二型則男性較多,糖尿病總人口是男性多於女性。

男性糖尿病盛行率逐年增加,以及女性糖尿病盛行率的間距持續拉大,可能與台灣男性糖尿病患者體重過重,還有肥胖比例較高有關。因此,針對早期高風險患者,應積極介入並改變其生活飲食型態,或有助於改善趨勢。 (同場加映:預防第二型糖尿病!立即開始健康生活)

【世界糖尿病日】糖尿病盛行:為何台灣糖尿病人口持續增加?

另外,75歲以上糖尿病人口,佔總糖尿病人口比例持續增加,由此可知,台灣糖尿病人口逐漸高齡化已經成為無可避免的趨勢,未來高齡糖尿病者照護的支出及品質,將會是一項需要正視並解決的重要議題。 學會控糖321 穩定血糖防病變

近日中華民國糖尿病衛教學會推出了「保腎護心,篩初健康」計畫,抽檢12家醫院,超過1萬名糖尿病患檢視照護成效,中華民國糖尿病衛教學會杜思德理事長表示,普查結果有50%糖友的血糖控制達標(糖化血色素 HbA1c <7),顯示台灣近年糖尿病的血糖控制,其努力與品質皆有提升。

但也有超過兩成的病人合併高血壓和尿蛋白的問題,而這兩者都是心臟、腎臟病變的高風險因子,醫師也提醒患者,不只要穩定血糖,也要預防心腎病變。

11月14日是世界糖尿病日,各大醫療機構也聯合呼籲糖尿病管理新觀念「控糖321」分別如下:

血糖控制3指標:監測飯前血糖、飯後血糖、糖化血色素(HbA1c)(推薦閱讀:糖尿病血糖控制靠飲食!5個控糖撇步遠離糖尿病) 腎臟功能2注意:監測微蛋白尿及腎絲球過濾率(Estimated Glomerular Filtration Rate,簡稱 eGFR)(推薦閱讀:腎功能檢查) 心衰預防1預防:早期控制三高,預防心衰竭合併症(推薦閱讀:認識心臟衰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