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長激素檢測:目的、流程、步驟、檢測結果

生長激素檢測:目的、流程、步驟、檢測結果

生長激素檢測的基本概念

生長激素(Growth Hormone, GH)檢測可測量人體血液內的生長激素。由腦下垂體製造的生長激素,對生長是必備要素,身體利用食物提供能量時,產生新陳代謝(Metabolism),生長激素也扮演著重要角色,在1天之中,血液中的生長激素濃度會隨著運動、睡眠、情緒壓力和飲食而改變。

若兒童時期生長激素過多,恐導致兒童身高過高,造成巨人症(Gigantism),而過少則會使身高過矮,即侏儒症(Dwarfism),然而,2種情況若是提早發現都可以治癒。對成人來說,生長激素過多是因為腦下垂體的非癌性腫瘤,例如:腺瘤(Adenoma)所引起,這會導致臉部、下顎及雙手雙腳的骨骼較常人巨大,又稱為肢端肥大症(Acromegaly)。

生長激素也會導致身體釋放其他影響生長和新陳代謝的物質,其中1項便是類胰島素生長因子(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 1, IGF-1);當身體分泌許多生長激素時,類胰島素生長因子的分泌也會變多,而透過類胰島素生長因子的檢測也可以了解生長激素是否過高。 為什麼需要檢測生長激素?

若兒童出現以下生長激素缺乏症(Growth Hormone Deficiency,GHD)的症狀,必須檢測生長激素刺激(GH Stimulation Testing): 幼兒時期的生長速度緩慢 與同齡兒童相比身材矮小 青春期延遲 骨骼發育延遲(依X光片所見)

若成人出現以下生長激素缺乏症或是低腦垂腺功能症(Hypopituitarism)的症狀,則必須檢測生長激素刺激: 骨骼密度降低 疲勞 血脂異常,例如:高膽固醇 運動耐力減低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有許多身高過矮的案例並不是生長激素缺乏症所引發,而可能與家族特徵、各種疾病狀況以及遺傳疾病有關。 生長激素檢測前須知

由於腦下垂體會突然分泌生長激素,因此測量隨機樣本中的生長激素並不準確。異常變化和每日正常變化範圍可能有所重疊,而生長激素通常在早晨較高,也會隨著運動或壓力增高。

影響生長激素試驗結果的因素如下: 增加生長激素濃度的藥物成分:如安非他命(Amphetamines)、精胺酸(Arginine)、多巴胺(Dopamine)、 雌性激素(Estrogens)、升糖素(Glucagon)、組織胺(Histamine)、胰島素(Insulin)、左旋多巴(Levodopa)、甲基多巴(Methyldopa)、菸鹼酸(Nicotinic Acid) 降低生長激素濃度的藥物成分:如腎上腺皮質類固醇(Corticosteroids)和吩噻嗪(Phenothiazines)

生長激素檢測的流程與步驟 事前準備有哪些?

不論需要檢測哪一種生長激素,謹遵醫師指示的事前準備是相當關鍵的,請參考以下可能會要求的準備事項: 檢測前禁食幾個小時 檢測前幾天服用處方藥 檢測前運動 停止服用可能影響檢測結果的藥物

檢測的步驟有哪些?

血液中的生長激素濃度很容易改變,因此需要採集不同天的血液樣本,類胰島素生長因子則比較不容易改變,因此會先完成該檢測。首先,專業醫事人員將會進行以下抽血步驟:

在上臂綁上止血帶,使止血帶下方的靜脈浮現,讓針更容易插入靜脈。 以酒精棉球消毒抽血部位。 將針插入靜脈。可能需要1根以上的針。 將試管放入針器中,使血液流入試管。 在採到充足血液後,解開上臂的止血帶。 拔針後,將紗布或棉球覆蓋於針扎傷口。 於傷口處施壓,並纏上繃帶。 檢測後須知

上臂綁上止血帶時,手臂會感到緊繃,因此對於針插可能不會有任何感覺,或者,只會感到一下下的刺痛。在20~30分鐘內可將手臂上的膠帶和棉球拿掉,醫師會預約檢測結果的日期,並詳加解釋,請依照指示。 生長激素檢測的結果

依預約日期回診後,請聆聽醫師解釋檢測結果,並依循指示。其檢測值大致有以下類別:

正常:此處所說的正常值,又稱為參考範圍,僅供參考。不同的試驗單位有不同的參考範圍,而您的檢測單位對於何謂正常可能有不同的定義範圍,因此您的試驗結果應包含該檢測單位所使用的參考範圍。另外,醫師會根據您的健康狀況以及其他因素評估您的試驗結果。這代表即使您的檢測結果不在此處所列的參考範圍內,很可能對您以及您的檢測單位來說依然是正常的。 成年男性生長激素正常範圍:少於5毫微克/毫升(少於226皮莫耳/升) 成年女性生長激素正常範圍 :少於10毫微克/毫升(少於452 皮莫耳/升) 兒童生長激素正常範圍 :少於20毫微克/毫升(少於904皮莫耳/升) 生長激素過高:生長激素過高可能表示已患有巨人症或是肢端肥大症,這些疾病是因為為腦下垂體的非癌性腫瘤(腺瘤)所引起,此外,類胰島素生長因子也會偏高。而生長激素過高也可能是因為糖尿病、腎臟疾病或是飢餓所導致,但這些狀況並不會導致類胰島素生長因子升高。 生長激素過低:生長激素過低可能代表患有生長激素缺乏症、低腦垂腺功能症等狀況。

不同的實驗室和醫院會有不同的生長激素參考範圍,若對於檢測結果有任何問題,請諮詢醫師,以便獲得更多資訊。

 Hello Health Group 並不提供醫療建議、診斷或治療。

拉皮手術:風險、過程、術前、術後須知

拉皮手術:風險、過程、術前、術後須知

拉皮手術的基本概念

拉皮手術(Facelift),醫學上稱為皺紋除去術(Rhytidectomy),是一種外科美容手術能拉提您的臉和頸部的軟組織變得更緊實,讓臉變得看起來更年輕。 為什麼要進行拉皮手術?

隨著年齡的增長,地心引力會使我們臉的皮膚和軟組織下垂。若您鼻子或嘴巴周圍有很深的皺紋、臉頰開始下垂,或有雙下巴,拉皮手術能改善您的情況。若您對動刀有疑慮,換膚(Resurfacing)或注射肉毒桿菌也可以撫平細微皺紋。深層皺紋則可以用植入填充物的方式撫平,或者自體脂肪移植,注射至臉上,使其更豐滿圓潤。

拉皮手術的風險因素

手術過程中可能會感到一點點疼痛或不適,但手術成果可維持10年左右。為了達到最棒的成果,有時可能還會需要進行額外的手術,包括:頸部拉皮(Neck lift)、雙眼皮手術 (Blepharoplasty, eyelid surgery)、 抽脂手術(Liposuction)、自體脂肪注射(Autologous fat injection)、頰脂墊去除(Removal of buccal fat pad)、前額拉皮(Forehead lift)、抬眉手術(Brow lift)、化學或雷射換膚(Chemical or laser peel)、植入顴骨或下巴填充物(Malar, Submalar or Chin implants)。

雖然拉皮手術的風險不高和併發症也不常發生,但動手術前先了解其風險和併發症非常重要,且只要審慎遵循醫師指示,做內視鏡、禁食和停止服用特定藥物,您就能降低產生併發症的風險。若您有任何疑問,請諮詢醫師或外科醫師以獲更多資訊。下列為潛在的併發症:

出血(Bleeding)、血腫(Hematoma)、瘀血(Bruising)。 感染(Infection)。 暫時性的神經功能失調 (Neurological dysfunction):包括肌肉功能和感知喪失。 傷疤增厚、變寬。 傷口周圍毛髮脫落。 兩側不平整。 皮膚壞死 (Skin necrosis)。 拉皮手術的術前準備及過程

您必須告知醫師您最近的用藥狀況、是否過敏、和身體狀況。術前也該讓醫師理解您的狀況,方便麻醉醫師規劃麻醉劑量。手術前會有明確的指示告知您,包括術前幾小時是否能進食。一般狀況為術前六小時開始禁食,但術前幾小時還是可以喝液體,例如:咖啡。

拉皮手術的過程

手術時會進行全身麻醉,通常手術時間為2小時,若您有任何疑問,請諮詢醫師或外科醫師以獲更多資訊。

以下為不同種類的拉皮手術及過程: 筋膜拉皮手術 (SMAS facelift) :外科醫師會在耳朵周遭髮際線的位置動刀,會深入至深層較硬的組織(筋膜層),將筋膜提拉使其緊緻。醫師接著會由內往外,耳朵方向提拉筋膜層,使其緊緻並除去多餘的皮膚。 小切口拉皮手術(MACS facelift) :為避免在皮下動刀,外科醫師會使用懸吊法緊緻筋膜層。此手術較不需要動刀,但成效維持較短。 其他拉皮手術:其他手術包括:中臉拉皮手術(mid-facelift)、複合式拉皮手術(Composite facelift)和其他深層拉皮手術。 拉皮手術的術後恢復

手術後當天或隔天就能返家。 依據個人工作類型,兩週後應該能返回工作崗位。 術後兩週不應該進行性行為或彎腰。 規律運動應該有助您盡快能正常活動。開始運動前請先詢問醫療團隊或醫師的專業意見。 拉皮手術的成果能夠長期維持。雖然年齡還是會不斷增長,但比起沒動過拉皮手術的人,您會看起來更年輕。

614 世界捐血日!捐血好處和注意事項看這裡

614 世界捐血日!捐血好處和注意事項看這裡

6 月 14 日是世界衛生組織(WHO)訂定的「世界捐血日」(World Blood Donor Day),旨在鼓勵捐血助人,並感謝熱心捐血的人,捐血可幫助有生命危險的病人延續生命,並提高人民的生活品質。根據 WHO 的資料顯示,捐血普及率有逐年上漲的趨勢,自 2008~2015 年,自願捐血者的捐血次數增加了 1,160 萬次,而全世界有 78 國 90% 以上的血液供應,都來自自願捐血者。捐血不只能救人,也有益自己的健康,以下介紹捐血好處與重要性,看完後不妨從今天起一同響應捐血吧!

捐血的重要性與如何應用

捐贈的血液,多半用在延續病人生命的緊急狀況,如生產時大量出血的產婦、嚴重營養不良或貧血的人、患有血液和骨髓疾病者,或災難事故傷者等,而有些血液可能會製成血液產品,供醫療研究。各區域和國家都需要有品質安全和足量的血液,才能確保人民有一定的安全醫療品質。 捐血對自己的好處

捐血一袋不僅能救人一命,根據美國紅十字會(American Red Cross)的說法,捐一次血可挽救多達三個生命,且捐血除了能救人之外,對自己也有下列好處: 降低心臟病(Heart disease)的風險:研究發現,捐血能降低總膽固醇和壞膽固醇(LDL),並降低血壓,進而預防心血管疾病。 免費健康檢查:為了確保捐血的品質和捐血者的健康,捐血中心都會替捐血者做基本的健康檢查,包含血壓、體溫、血紅素(Hemoglobin),有無 B 肝、C 肝,或人類免疫缺乏病毒(HIV,或稱愛滋病毒)等。

捐血條件與限制

根據台灣血液基金會的資料,捐血者應符合以下條件: 17 歲~65 歲,男生滿 50 公斤、女生滿 45 公斤。 無 B 型肝炎、C 型肝炎者。 一年內沒有危險性行為者(與陌生人發生性行為、性交易、一夜情、多位性伴侶等)。 最近一週內未服用任何藥物(含阿斯匹靈),最近兩週內未打針。 血壓的舒張壓 50~95 毫米汞柱(mmHg),收縮壓 90~160 毫米汞柱。(推薦閱讀:在家量血壓)

捐血注意事項

捐血前一晚應有充足之睡眠,且捐血前請勿吃油膩的食物。 捐血前 72 小時內未拔牙、八小時內沒喝酒。(推薦閱讀:拔牙後別用吸管!5招預防乾性齒槽炎) 女性若逢生理期、懷孕,或產後(含流產)六個月內,請暫時不要捐血。 上次捐血量若為 250 毫升,需間隔兩個月才能再捐;若捐 500 毫升,則需間隔三個月。 若近期曾出國者,也需注意該國家是否被列為傳染病疫區,若為疫區則無法捐血,建議民眾在捐血前可先至台北捐血中心網站查詢,直接輸入地區與國家就能查,免得白跑一趟。

內視鏡五爪鉤拉皮術~無痕逆齡又持久

內視鏡五爪鉤拉皮術~無痕逆齡又持久

什麼是內視鏡五爪鉤提眉拉皮術?它幾乎無痕、傷口小又持久的效果,為拉皮手術開創了新的里程碑!介紹此技術之前,得先從臉部的老化談起,在上、中、下臉都有其各自老化的特徵。在上臉部,主要是抬頭紋、皺眉紋,以及因為眉尾和眼尾下垂,眉眼距離變近所造成的老態。

內視鏡拉皮傷口小 且恢復期短

對於這種老化問題,以前的解決方案是傳統拉皮,開一道30公分長的傷口,將頭皮掀起來往上拉,切除部分鬆弛的頭皮後,再縫起來。但因疤痕太大,過程嚇人,恢復期長,所以接受度低,醫師大多只能順著客人的意思,做個「切皮的雙眼皮手術」。但因沒能解決眉眼部鬆弛下垂的問題,因此並不會讓人變年輕,只是多了一道較不自然的雙眼皮,且不持久,恢復期往往長達3個月~半年,眼尾還會多出一道無法遮蓋的疤痕。

幸好後來有了內視鏡的技術輔助,只要在頭皮內開4個1.5 公分的小傷口,就可以做足傳統拉皮30公分大傷口的工作,且不需切皮,效果就能持久又自然,恢復也只要7~14天,疤痕更是不明顯。​若要進一步了解內視鏡五爪鉤拉皮提眉術,可得花費一番功夫。以下我將深入淺出地做一些說明。

完成個人首例內視鏡前額拉皮手術

20世紀期間,治療上臉老化的黃金標準手術方式,就是用冠狀切口(Coronal incision)進行傳統的前額拉皮手術。雖然這個手術時間短、效果好,但血淋淋的驚悚過程,以及長達30公分不易隱藏的疤痕,還是讓很多人對它望之卻步。直到1992年,美國的以瑟醫師(Dr. Isse)及拉米瑞茲醫師(Dr. Ramirez)發展出內視鏡前額拉皮手術,才開啟了新的里程碑。

台灣的進展比較慢,因為大多數醫師苦於技術門檻,難窺其奧,加上信心問題(不切頭皮會有效嗎?),對這個新的技術一直抱持觀望態度,直到1999年,才舉辦了第1屆的內視鏡拉皮手術研習會。​​​​​而我因緣際會,師承蕭弘道醫師及拉米瑞茲醫師,有幸早在1999年就完成了個人首例內視鏡前額拉皮手術。

當時,皮拉上去後還必須使用4支螺絲釘將頭皮釘在頭骨上,等3~4週後才能拔掉,以免好不容易拉上去的頭皮又掉了下來。但裸露在外的螺絲釘還是有一些缺點和困擾,直到2006年,前額五爪鉤(Endotine)問世,才解決了這個問題。 內視鏡五爪鉤問世 更穩固與持久

以往內視鏡拉皮術的固定方式,是利用2或4根金屬骨釘,將往上拉的頭皮固定在頭骨上,需要1個月才能拔掉,所以會有4個缺點: 金屬骨釘露在頭皮外,造成摸得到、看得到的困擾。 因為是單點固定,所以可能會有鬆脫的情形。 有固定時間不夠長之疑慮。 增加感染的風險。

因此,美國利用高科技生物醫材,研發了最新內視鏡,專用名為五爪鉤(Endotie)的固定器,將原本的「點」固定,提升為「面」固定。多點固定,就能分攤拉力,並使固定力道較均勻且強韌,較不易鬆脫,加上需經過8個月~1年才會被人體完全吸收,所以理論上也會更為穩固及持久,且不會暴露於頭皮外,大大增加了手術的接受度。至此內視鏡五爪鉤前額拉皮提眉術,正式發展完成,並一直使用至今,取代了大部分傳統的冠狀切口前額拉皮術。

眉眼距離 決定是否選內視鏡提眉拉皮

很多患者常苦於不知如何在傳統的割雙眼皮(切除下垂多餘的皮),和內視鏡提眉拉皮手術間做抉擇,因為不同的醫師會給不同的建議。其實,答案很簡單,只要眉眼距離小於2.2公分,或是當您自己對著鏡子做提眉的動作時,若有比較年輕或有精神,就代表您符合這個手術的適應症,先做內視鏡提眉拉皮手術,幾乎就有不錯的效果,少數情形才需要加做雙眼皮手術。

若您的眉眼距離已經太近了,不把眉毛提高,只做雙眼皮手術(傳統老派的思維),常常不會變年輕,只是多了一個不自然,一看就知道是割的雙眼皮,還會腫很久,並留下一道長久的疤痕。最麻煩的是,若後悔想改用內視鏡提眉拉皮時,因為拉皮所需的多餘下垂眼皮已被切掉,早就來不及了。沒有了原本多餘的下垂眼皮,又把眉毛拉上去,只會造成雙眼皮過寬,褶痕過淺的怪異眼睛。所謂,一棋錯,全盤皆錯,實在不可不慎。 更多成功手術的案例分享

想了解更多案例的分享,可參考許醫師的部落格,進一步詳看原文與更多關於整型的知識。

​​​Hello Health Group 不提供醫療建議,診斷或治療。

甲狀腺結節

甲狀腺結節

甲狀腺結節的定義 什麼是甲狀腺結節

甲狀腺結節(Thyroid Nodules)指的是甲狀腺組織不正常增生,形成了突起的腫塊。如果甲狀腺有異常的慢性組織腫脹,或組織纖維化,但卻未接受適當的診斷或治療,就有可能導致甲狀腺結節。有時候,甲狀腺結節也有可能由其他更嚴重的健康問題引起,例如癌症。

甲狀腺結節有多常見?

甲狀腺結節相當常見,且更常好發於女性。放射碘治療 (Radioactive iodine therapy) 是治療甲狀腺結節的有效方式之一,不過女性朋友如果想要懷孕,最好勿進行碘治療。如果女性患者正在治療甲狀腺結節,通常會建議將懷孕的計畫延後至少6個月。

另外,任何年紀的人都可能罹患甲狀腺結節,一生中的任何時期都有可能突然發病。不過只要降低風險因素,還是能有效控制病情。欲瞭解更多詳盡的資訊,請洽詢醫師。 甲狀腺結節的症狀

甲狀腺會分泌名為「甲狀腺素」 (Thyroid hormone) 的荷爾蒙,而甲狀腺結節多半不會改變體內的甲狀腺素含量,大多數情況只是讓身體不再分泌甲狀腺素,不過偶爾也有可能甲狀腺結節會造成甲狀腺素分泌過多,而這可能導致以下症狀: 焦慮、沮喪,或者失眠 虛弱或疲憊 並未刻意減重,體重卻下降 心跳加速 頻便

有些人可能完全不會有任何症狀。有時候,患者可能只是感覺難以吞嚥,或是脖子疼痛,這樣的患者通常是在例行檢查時,由醫師或護理師察覺小腫塊,或是在其中一個甲狀腺體 (或者左右兩個都有)發現組織特別密集的區域,才得知罹患了甲狀腺結節。患者可能還會經歷其他為列舉之症狀,如果對於甲狀腺結節的症狀有任何疑慮,請洽詢醫師。

什麼時候該看醫師?

正常情況下,通常是在一般性的身體檢查,或是頸部超音波檢查,才會診斷出甲狀腺結節。如果發現自己有前述之症狀或徵兆,或者有任何相關疑問,請洽詢醫師。每個人的身體狀況與症狀不盡相同,如果發現任何異狀,最好盡快尋求醫師的專業意見,以瞭解最適合自己的診療方式。

甲狀腺結節的原因

有幾種狀況可能導致甲狀腺結節: 碘缺乏:如果飲食碘含量不足,可能會導致甲狀腺結節的形成。不過碘缺乏的問題在某些地區並不常見,例如美國,因為他們的食鹽與其他食物中都添加了碘。 甲狀腺組織過度增生:有時又被稱為甲狀腺瘤 (Thyroid adenoma),其原因目前仍不明確,不過一般來說都不算太嚴重的問題,除非甲狀腺瘤的大小會對患者造成一些困擾的症狀。 甲狀腺素分泌過度:有些甲狀腺瘤會不遵從腦下垂體 (Pituitary gland)所下的指令,製造出更多的甲狀腺素,即甲狀腺機能亢進。 甲狀腺囊腫(Thyroid Cyst):甲狀腺囊腫通常是甲狀腺瘤退化而成,混合了不同的固體成分。一般而言甲狀腺囊腫是良性的,不過偶爾也有可能含有惡性的固體成分。 慢性甲狀腺炎(Thyroiditis):橋本式甲狀腺炎(Hashimoto’s Thyroiditis) 是甲狀腺疾病之一,會導致甲狀腺發炎、結節腫大,此種疾病通常會伴隨著甲狀腺機能低下(Hypothyroidism)。 多結節性甲狀腺腫(Multinodular Goiter):「甲狀腺腫」是用來形容甲狀腺之腫大,有可能是因為缺乏碘或是甲狀腺疾病所引起。而多結節性甲狀腺腫則是指腫脹處包含數個明顯的結節,目前仍不知其確切原因。 甲狀腺癌(Thyroid Cancer):雖然惡性甲狀腺結節的機率並不高,不過某些因素仍有可能提高結節演化成癌症的風險,例如家族中有甲狀腺或其他腺癌病史。其他風險因素,例如:年紀在30歲以下或60歲以上、性別為男性、有暴露於輻射環境之經歷 (尤其是頸脖處曾接觸輻射者),以及存在疼痛或不適感的大結節等。 甲狀腺結節的風險因素

很多風險因素都有可能引發甲狀腺結節,包括: 甲狀腺腫(Goiter) 之家族病史 生長於缺乏碘的環境,女性尤其容易受到影響 未知的環境因素,例如:環境汙染、汙染物、農藥等 濫用荷爾蒙藥物或中藥

甲狀腺結節的診斷與治療

文章中所提及的資訊,都不能替代醫師的醫療建議。如果有任何疑問,請向您的醫師諮詢。

甲狀腺結節如何診斷?

根據活體組織切片與細胞複製的相關研究所示,甲狀腺結節可透過以下檢查診斷: 吞嚥口水時檢查:物理檢查醫師檢查您的甲狀腺時,可能會要求您吞口水,因為通常在吞嚥的過程中,甲狀腺結節會上下移動。醫師也會檢查是否有甲狀腺機能亢進之徵兆或症狀 (例如顫抖、反射動作過度活躍、心跳過快或不正常),或者是甲狀腺機能低下 (例如心跳過慢、肌膚乾燥,以及臉部腫脹)。 甲狀腺功能檢查(Thyroid function tests):測量以下三者之血中含量:四碘甲狀腺素(Thyroxine,T4)、三碘甲狀腺素(Triiodothyronine,T3),以及腦下垂體所分泌之甲狀腺刺激荷爾蒙(Thyroid-stimulating hormone,TSH),藉此判斷甲狀腺素是否分泌過多 (甲狀腺機能亢進)或過少(甲狀腺機能低下)。 高頻超音波成像:此種檢查使用的並非放射成像,而是高頻超音波成像,可以更加掌握結節的形狀與結構,並且可能可以區分出腫脹處究竟是甲狀腺囊腫或固態結節,或者判斷是否有多個結節。此外,成像之結果亦可做為細針抽吸細胞診斷 (Fine-needle aspiration, FNA) 之參考。 細針抽吸細胞診斷(Fine-needle aspiration, FNA) :通常醫師都會採集結節之組織檢體,以確任是否有癌症之虞。細針抽吸檢查有助於區分良性與惡性甲狀腺結節。在這項檢查過程中,醫師會在結節處插入非常細小的銀針,以採集細胞樣本。 甲狀腺掃描:甲狀腺掃描在某些案例中,醫師可能會建議患者接受甲狀腺掃描,以評估甲狀腺結節之狀況。要進行此項檢測,需先在患者的手臂靜脈中注射放射性碘同位素,。接著患者會需要躺在平台上,透過特殊的相機拍攝患者的甲狀腺,並且顯示在電腦螢幕上。

甲狀腺結節如何治療?

甲狀腺結節有數種治療方式,依據原因之不同以及患者體內甲狀腺素含量而定。如果不是會演變為癌症的惡性甲狀腺結節,可能有以下幾種治療方式: 觀察等待:如果活體組織檢查顯示您的甲狀腺結節屬良性,醫師可能會建議繼續觀察情況即可,而這通常指的是定期接受物理檢查與甲狀腺功能檢查。如果結節處繼續增大的話,您也有可能會需要再次進行活體組織檢查;但若是良性的甲狀腺結節並未增大,您可能永遠都不需要治療。 甲狀腺素抑制療法:包括用左旋甲狀腺素(Levothyroxine,商品名:利瓦索 Levoxyl、辛索德 Synthroid等)來治療良性結節,也就是以藥丸的形式服用合成甲狀腺素。此項療法的概念,是透過補充額外的甲狀腺素形成訊號,以讓腦下垂體減少分泌 TSH (即刺激甲狀腺組織增生之荷爾蒙)。雖然理論上聽起來很理想,不過甲狀腺素療法其實頗有爭議。沒有明確證據顯示,透過治療續縮小結節 (或者縮小中的結節原本就不大,且屬於良性) 有其必要。 手術治療:不過有時候,有些明顯屬於良性的甲狀腺結節需要動手術治療,尤其是結節已經大到導致患者難以呼吸或吞嚥。除此之外,腫大的多結節性甲狀腺腫也有可能會需要動手術,尤其當甲狀腺腫已經壓迫到氣管、食道或血管時。經過活體組織檢查後,如果判斷結節不確定或者有可能屬惡性,則也需要開刀移除,已進一步檢查是否有癌症之徵兆。

治療造成甲狀腺機能亢進之結節

如果甲狀腺結節造成您的甲狀腺過度分泌甲狀腺素,超過了正常的水平,醫師可能會建議您治療甲狀腺機能亢進。可能的治療方式如下:

放射性碘治療:醫師可能會利用放射性碘元素,來治療甲狀腺機能亢進導致的腺瘤或多結節性甲狀腺腫。放射性碘元素通常是以膠囊或液體的形式服用,將會被甲狀腺所吸收,進而在兩到三個月內縮小甲狀腺結節、緩和甲狀腺機能亢進之徵兆與症狀。 抗甲狀腺藥物:某些情況下,醫師可能會建議您服用抗甲狀腺藥物,例如甲硫嗎唑錠 (Methimazole,商品名:達百蘇 Tapazole),以減少甲狀腺機能亢進之症狀。療程通常都需要花費長時間,而且可能會對您的肝臟產生嚴重的副作用,所以請務必和您的醫師討論相關的風險與益處。 手術移除:如果放射性碘元素或抗甲狀腺藥物都不在您的選項內,則您可能會需要開刀移除過度亢進的甲狀腺,而開刀也伴隨著特定的風險,所以同樣需要事先和醫師全方面討論。

治療惡性的甲狀腺結節 手術移除:惡性的甲狀腺結節通常都需要動手術,治療方式是透過手術移除惡性結節,並且移除大部分的甲狀腺組織,又稱近全甲狀腺切除術 (Near-total thyroidectomy)。甲狀腺手術的風險,包含:傷害控制聲帶的神經 (喉返神經 Laryngeal nerve)、傷害副甲狀腺 (Parathyroid glands,位於甲狀腺後的四個小腺體,負責調節血液中的含量)。接受甲狀腺手術後需要終生追蹤,並且從外部服用甲狀腺素,以供給身體所需之正常甲狀腺素量。 酒精注射消融法(Alcohol ablation):另一個可以用於治療小的癌症結節的方式,則是酒精注射消融法。這項療法會注射少量的酒精至惡性的甲狀腺結節處,有助於治療手術無法觸及之癌症部位。通常需要分成多次治療。 甲狀腺結節的生活調整與居家療法

要改善甲狀腺結節,您可以從以下生活調整與居家療法著手:

大多數甲狀腺結節都非惡性,並不會致癌,也不需要藥物治療。如果您的甲狀腺結節正在觀察期,建議您安排定期回診,以確認結節處是否有任何變化。避免風險因素、維持規律健康生活:養成運動習慣、攝取充足蔬果。如果您有任何問題,請隨時向醫師諮詢,讓醫師更了解您的症狀,找出最適合您的治療方式。

上路前好不想塞車!5撇步讓旅途愉快

上路前好不想塞車!5撇步讓旅途愉快

對多數生活在都市的人而言,交通阻塞可說是我們每天都需要面對的問題,尤其逢過年連假,塞車的時間更是誇張的長,可能一塞就是幾個小時,若不幸困在車籠裡,想逃也逃不走,只能跟著車流緩緩向前行。塞車的原因有很多,但不管怎樣,遇到了就得面對,本文將舉出您可以做的5件事和方法,溫馨提醒,請別帶著煩躁的心開車,想辦法營造輕鬆的旅程才是安全。

1. 保持耐心和專注力 交通禮儀要遵守

首先,也是最重要的,司機要確保自己的心情至少不慌張、不受挫,建議可以先做深呼吸來平穩情緒,以及保持專注力,因為一旦失去了耐心,人容易變得急躁而置乘客於危險中。駕駛人員的責任就是保障車內人員的安全,當然也包含自己,此外,塞車是任誰都不願樂見的,困在車龍裡不能動,相信大家都是一樣的心情。

換個心境思考,正因為塞車,我們有更多的時間陪乘客聊天,如果車內都是一家人,這不就是很難得的相處時光嗎?而當車輛都慢了下來,司機也可以藉此機會分析路況,並考量可行的避開塞車策略,同時要注意該遵守的交通禮儀和撇步,以下列出7個重要的安全撇步。

避免任何會讓您開車分心的動作,別以為一心多用不會出意外,司機需要隨時保持專注,就算分神1秒都是危險的。 若前方沒有障礙物,或沒有要轉換車道往別的出口,都請盡量別改變車道,因為這可能會造成其他駕駛人員的焦慮,尤其對機車騎士來說更是危險。您或許會發現,駕駛在同一個車道者,反而會比頻繁轉換車道者來得快。 切勿為超車而開在緊急車道,這不僅違反法律,也是很自私的行為,因為這麼做會妨礙警察車或救護車的通行,也間接鼓勵其他駕駛人員知法犯法。 不要亂鳴車喇叭,這只會造成其他駕駛人員的壓力,請把喇叭用在緊急時刻,像是為避免車禍之時。 不要因為想超車而頻閃燈,這麼做並不會讓車流變快,反而會影響其他駕駛人員的開車視線。 不要下車大聲叫囂,塞車中大家的心情都一樣不好受,請在發生緊急情況下才下車。 若您開的是自動排檔汽車,並不須踩油門,慢慢放開腳煞車,車子就會往前走了,這不但可以避免控制不佳釀成車禍,也能省車油,保障旅程的安全。

2. 上路掌握交通狀況 開車時請別看GPS

對駕駛人員而言,提前了解路況很重要,雖然此舉不一定能避免塞車,但至少能先預想其他的通行路段,並能作心理準備。其中較直接的接收方式就是看公路的電子顯示板,有的地方像高速公路會有關於前方路況的公告,另外,收聽廣播也是不錯的選擇,多數的電台都會整理交通情報,尤其在上下班時間,提供民眾掌握重要公路最新的消息。

現代人最常用全球定位系統(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簡稱GPS)來找路,當然也包括塞車路況的資訊,加上Google地圖和其他應用軟體的普及化,使得交通情報非常透明,除了用顏色區分塞車路況,還有衛星攝相的真實畫面供瀏覽。

但駕駛人員請注意,開車時請不要使用手機或任何GPS載體,因為開車一不留神,容易導致意外,您可以讓副座或其他乘客幫忙看導航,或是開啟導航的語音播報。待車輛靜止再查看GPS才能確保安全。 3. 開小路避塞車可行嗎 別忽略下列考量

當前面開始大塞車,而路旁卻有其他的路徑選擇,有的駕駛人員會寧可想嘗試走別條路,也不要繼續跟著車龍塞。然而,開小徑並不一定是好主意,當然也不擔保不會塞車,下文列出幾個應考慮的元素和風險,提醒民眾別衝動行動。 對該區域和路段夠熟悉嗎?是否有無把握不會迷路。 小路是否有交通緩行措施和速度限制,包括紅綠燈、減速丘、交通圓環、單向道、禁止迴轉的路等。若有,開小路不見得比較快。 小心住宅區有無小孩在馬路上活動,並尊重住戶的寧靜生活及安全,若是晚上開車,且該路段沒有街燈的情況下,更要注意公路安全。 有的地方和路段是私有土地,或地方法律設為禁止入侵之地,擅自闖入可能會惹來不必要的麻煩和罰款。 若大家都使用小路,同樣會造成該路段塞車,這反而會比原先的路來得慢。 考量時間的急迫性,若不趕時間,請按照原本的路前進,避免給自己及乘客帶來不確定性和危險。 在規劃路線時,計算車油的容量是否足以供給到達目的地。

4. 沒轍只好慢慢等 開車者需要乘客支持

如果剛好車卡在車龍裡,且沒有其他小路可選擇,只好耐心跟著車流慢慢往前走,等待下一個出口,或於最近的休息站吃飯。此外,在車內收聽廣播或播放音樂,這也能幫助心情放鬆,當車塞得無法動,則可拉好手煞車,讓腦袋小放空、玩腦力激盪,待車流開始動了再往前走。

駕駛人員跟乘客聊天,這能使人不犯睏,也能緩和坐車的氛圍,但開車時請眼睛看前面,以避免發生意外。做為副駕和其他乘客,我們有相對的責任確保司機的專注,尤其是長途駕駛,輪流開車也許是不錯的應對方法,當然,開車需要有駕駛執照才行,以免觸犯法律被罰款。 5. 塞車吃零嘴填肚 暈車可搖下車窗

塞車很無聊怎麼辦?若旅途很長,建議可以在啟程前先準備小嘴零食,這不僅能填肚,還能打發時間,但請小心餅乾碎屑及飲料溢出,以免引來螞蟻覓食。

而若車流完全不動,且已維持一段時間了,不妨搖下車窗呼吸新鮮空氣,或打開車門拉拉筋,這對暈車的人特別有幫助。坐在車上的乘客,還可以利用空暇時間培養興趣、玩社群和拍照、策畫行事曆和年度計畫等。

乳頭搔癢

乳頭搔癢

乳頭搔癢的定義

許多人都面臨過乳房或乳頭搔癢的問題,而且往往很令人難以啟齒談論。而引起搔癢的原因有多,從一般的皮膚刺激,到較少見卻更需提高警覺的乳房腫瘤等都有可能。

(同場加映:乳房異常這樣看!5 步驟自我檢查免驚) 乳頭搔癢有多常見?

乳頭搔癢很常見且不分性別,很多男女都在生活中總經歷過,如閱讀文章後仍有疑問,請與醫師討論以獲得最佳治療。 乳頭搔癢的症狀

乳房或乳頭搔癢會讓人有忍不住抓胸部的衝動,有些只是稍微癢,抓抓就好,有些則會讓人癢不停,抓到皮膚發紅、發腫,甚至皮膚龜裂破皮或變厚。有些症狀並未列出,如果對相關症狀有任何疑問,請諮詢醫師。 什麼時候該就醫?

如果發癢持續多天仍未消失,或情況惡化,請預約就診,尤其是遇到下述情況時: 乳頭內凹。 乳房疼痛。 乳房皮膚變得像橘皮。(推薦閱讀:人人都會有!6招預防並改善橘皮組織) 對於正在餵母乳的媽媽,如果乳房出現劇痛或其他乳腺炎(Mastadenitis)症狀,建議就醫諮詢。

乳頭搔癢(推薦閱讀:乳房有這些變化要小心!恐是健康警訊) 乳頭搔癢的原因 懷孕

懷孕期間的荷爾蒙變化、乳房膨脹和血流量增加,都會導致搔癢,並可能伴隨乳頭酸痛、刺痛、敏感及乳房變大變重。 皮膚炎(Dermatitis)

皮膚炎的原因包括濕疹(Eczema)及過敏性皮膚炎(Allergic dermatitis)等,其中濕疹在哺乳婦女中很常見,尤其是有異位性皮膚炎(Atopic eczema)病史的婦女。此外,某些類型的濕疹也可能是由跑步出汗、衣服粗糙摩擦、水、肥皂和某些清潔劑的刺激所引起的;有些則是由於接觸所引起的過敏,例如接觸到未經過純化的羊毛脂、洋甘菊軟膏及香水。濕疹的症狀包括:

滲出液體。 搔癢、灼痛和疼痛。 丘疹(Papule)、皮膚長疹子。 皮膚龜裂結痂,或出現斑塊。

(同場加映:皮膚炎 濕疹 乾癬~差別在哪一次弄懂) 酵母菌

有些女性會遭受酵母菌或白色念珠菌感染,可能發生在哺乳期間,或女性使用抗生素治療鵝口瘡(Aphthous)時。雖然不常見,但男性也有經歷乳房酵母菌感染的可能性。這類型感染的症狀包括: 出現白色皮疹。 乳頭破裂,癒合緩慢。 餵母乳後乳房會有燒灼感。 乳暈乾燥、龜裂出現皮屑。 乳頭和乳暈呈現粉或偏紅色。 乳頭壓痛、燒灼痛、搔癢或刺痛。 乳房或乳頭疼痛,像遭到刺傷、射傷或深度的疼痛感。 慢跑者乳頭(摩擦)

慢跑者乳頭也稱為跑者乳頭,是由跑步、衝浪或舉重等活動中,乳頭受衣服不斷摩擦的刺激而造成的。穿棉質襯衫、不穿著內衣跑步及在冷天運動等行為,都會大幅提高慢跑者乳頭風險。慢跑者的乳頭症狀包括:

乳頭乾澀。 皮膚感到刺激及發紅。 乳頭破裂,有時會流血。 乳頭搔癢的治療和居家療法 乳頭瘙癢如何治療?

通常與妊娠相關的乳頭搔癢,可由孕婦自行處理,建議的治療方法如下:

塗抹不含化學添加物的天然乳液,例如維生素E,可可脂或綿羊油,白天或晚上沐浴後,也可塗抹具有保濕功能的凡士林。 使用溫和、無添加香料的等無刺激性清潔用品。 穿戴尺寸合適的哺乳胸罩,在保留適當空間的同時也不要太緊。

治療乳頭或乳暈濕疹的方式包括: 使用保濕乳液。 避開會引起或加重濕疹反應的物品。 盡量不要抓癢,否則會使情況更糟或導致感染發炎。 遵照醫師指示使用局部類固醇、抗組織胺或其他處方藥。 萬一發生感染,醫師會使用抗生素治療,請患者務必照指示完成療程。

治療乳房或乳頭鵝口瘡的方式包括: 保持乳頭乾燥。 定時更換胸墊。 使用抗真菌藥膏及口服藥物。 使用熱水及肥皂清洗衣物、毛巾、胸罩、護理墊等用品,並且只要空間許可,採取風乾或日曬方式將物品晾乾。 將擠奶設備以滾水煮五分鐘,或按照指示的方法消毒,最好每週更換設備。

慢跑者乳頭的治療和預防方法包括: 暫停會引發此狀況的活動直到傷口癒合。 使用消毒藥膏或抗菌劑。 不要穿無法固定胸部的寬鬆上衣運動,並穿著無鋼圈、有彈性兼支撐力的運動內衣。 活動前用防水彈性繃帶包紥乳頭。 活動前塗抹潤滑軟膏,如凡士林。

另外,良好的皮膚護理可以預防異位性皮膚炎所引起的搔癢;預防乳腺炎的方法則包括在哺乳後排空殘存的乳汁,確保寶寶吸空一邊乳房的母乳再換另一邊,以及輪流使用左右乳、多變換哺乳的姿勢,並接受哺乳顧問的輔導。如有任何疑問,請諮詢醫師以了解最適合的解決方案。 乳頭搔癢(同場加映:怎麼讓寶寶斷奶?循序漸進可降低不適感)

甲狀腺腫大

甲狀腺腫大

甲狀腺腫大的定義

甲狀腺腫大(Goiter)是甲狀腺(Thyroid gland)異常腫大,它通常不是腫瘤,也不是癌症(Cancer)。雖然甲狀腺腫大一般都不會產生疼痛,但會導致咳嗽(Cough),吞嚥或呼吸困難等症狀。 甲狀腺腫大有多常見

甲狀腺腫大是很普遍的,尤其女性患病情形比男性多,任何年齡的人都可能患有甲狀腺腫。因此做好自我健康照護,降低風險因素,可以減少患有甲狀腺腫大的機會,也請進一步與醫師討論相關資訊。 甲狀腺腫大的症狀

甲狀腺腫大常見的症狀有: 咳嗽 吞嚥困難。 呼吸困難 喉嚨感到緊繃 聲音嘶啞(Hoarseness) 當您刮鬍子或化妝時,可以清楚看到脖子下方有明顯腫脹

以上甲狀腺腫大的症狀並沒有全部列舉,如果對任何症狀有疑慮,請諮詢醫師。 什麼時候該看醫師

如果您有上面列舉的徵兆或症狀,或其他任何問題,請就醫諮詢醫師。由於每個人的身體狀況不同,與醫師仔細討論個人的狀況,才能找出最適合的醫療方法。

甲狀腺腫大的原因 碘(Iodine)攝取不足:碘是身體製造甲狀腺荷爾蒙的必要元素,主要存在於海水、沿海地區的土壤。當體內缺乏碘時,如果再吃進會抑制甲狀腺荷爾蒙分泌的食物,如高麗菜、綠花椰菜,白花椰菜,會使情況更糟。 格雷氏病(Graves’ disease,又稱突眼甲狀腺腫瘤):甲狀腺腫有時候是因為甲狀腺分泌過多甲狀腺荷爾蒙(Hyperthyroidism,又稱甲狀腺機能亢進)。格雷氏病是身體產生的抗體,會錯誤的攻擊甲狀腺,導成甲狀腺機能亢進,分泌過多甲狀腺素(Thyroxine)。這種甲狀腺受到過度刺激的情況,導致甲狀腺變得腫脹。(推薦閱讀:甲狀腺眼病變~原來凸眼的原因是這個) 橋本氏病(Hashimoto’s disease,又稱自體免疫性低甲狀腺功能症):甲狀腺腫也會因為甲狀腺功能不足、低下造成甲狀腺功能低下症( Hypothyroidism)。跟格雷氏病的情況一樣,橋本氏病也是自體免疫疾病(Autoimmune disorder)。但與造成分泌過多甲狀腺荷爾蒙不同,橋本氏病導致甲狀腺分泌不足,進而傷害甲狀腺。當您體內甲狀腺荷爾蒙濃度不足時,腦下腺(Pituitary gland)會分泌更多的甲狀腺促進激素(Thyroid stimulating hormone, TSH)刺激甲狀腺,造成甲狀腺腫大。 多結節性甲狀腺腫(Multinodular goiter):在您的甲狀腺兩側,會出現堅硬或充滿液體的腫塊,又稱為甲狀腺結節(Nodule),導致淋巴腺全面性腫大。 孤立甲狀腺結節:在您的甲狀腺的一側,會出現單一結節。大多數的結節都是良性的,不會造成癌症。 甲狀腺癌(Thyroid cancer):比起良性甲狀腺結節,甲狀腺癌是很少見的。甲狀腺癌在外觀上,一側的甲狀腺會出現腫大情形。(推薦閱讀:認識癌症) 懷孕:女性懷孕時會分泌的一種荷爾蒙,人類絨毛膜促性腺激素(Human chorionic gonadotropin, HCG),可能會導致甲狀腺稍微變大。(看更多懷孕保養主題) 發炎:甲狀腺炎(Thyroiditis)是因為甲狀腺發炎,造成疼痛、腫脹;發炎可能會導致甲狀腺素分泌過多或不足。 甲狀腺腫的風險因素

有很多因素會導致甲狀腺腫大,如: 飲食中碘攝取不足:住在碘供應短缺地區,以及無法取得足夠碘的人們,是甲狀腺腫高風險群患者。(同場加映:食物是碘的最佳來源!腦部發育就靠它) 女性:由於女性比較容易罹患甲狀腺疾病,因此也比較容易患有甲狀腺腫。 年齡:隨著年齡增長,患有甲狀腺腫的機會也跟著增加。 遺傳:如果自己或家族有自體免疫疾病的病史,會提高患有甲狀腺腫的風險。 懷孕、更年期(Menopause):到目前為止發生的原因仍然無法明確知道,但女性懷孕期間、更年期階段,更容易面臨甲狀腺疾病的問題。 藥物:如果服用某些免疫抑制劑(Immunosuppressants),抗反轉錄病毒藥物(Antiretroviral),抗心律不整的心臟用藥胺碘酮(Amiodarone),治療精神病含鋰鹽(Lithium)的藥物,都會提高患有甲狀腺腫的風險。 接觸輻射:如果您曾經因為脖子、胸部接受過輻射治療,或是您曾暴露在有輻射、原子能環境,測試場所或曾經接觸過,您患有甲狀腺腫的風險會提高。

甲狀腺腫大的診斷與治療

本文所提供資訊不能代替醫療建議,請務必尋求專業醫師的診斷與治療。

如何診斷患有甲狀腺腫大

在例行身體檢查時,醫師會用手觸摸您的甲狀腺,或讓您吞嚥東西,以確認您是否有甲狀腺腫;有時候,醫師可能會發現有結節存在。要診斷甲狀腺腫的方法包括: 檢查荷爾蒙:血液檢查可以確認您甲狀腺、腦下腺分泌的荷爾蒙量。如果您的甲狀腺功能低下,您的甲狀腺荷爾蒙濃度就會顯得不足;另一方面,由於您的腦下腺會刺激甲狀腺以分泌更多甲狀腺荷爾蒙,將導致您的甲狀腺促進激素變濃。甲狀腺機能亢進造成的甲狀腺腫,通常是因為血液中甲狀腺荷爾蒙濃度過高,甲狀腺促進激素濃度比正常情況低導致。 檢查抗體:有些甲狀腺腫的情況,是因為體內產生異常抗體;血液檢查可以確認這些抗體是否存在。 在脖子配戴環形轉換器:聲波在脖子振動、反射後,會傳輸到電腦,在螢幕上顯示影像。影像會呈現您甲狀腺的大小,以及甲狀腺是否有醫師無法用手觸摸到的結節。 甲狀腺掃描:要進行甲狀腺掃描,醫師會在您手肘的靜脈注射放射性同位素(Radioactive isotope),接著您會躺在床上,並讓頭儘量向後延伸,經由醫療專用的照像機拍攝後,您甲狀腺的影像會傳輸到電腦螢幕上。整個檢查過程的時間因人而異,取決於同位素何時可以到您的甲狀腺。甲狀腺掃描可以讓醫師了解您甲狀腺的本質、大小;不過與超音波檢查比較,甲狀腺掃描更具有侵入性、所需時間較久,費用也較高。 切片檢查:在超音波導引、定位下,醫師經由皮下穿刺您的甲狀腺,抽取組織或體液樣本,進行針吸式活組織檢驗(Aspiration biopsy)。 如何治療甲狀腺腫大

治療甲狀腺腫取決於甲狀腺腫大小、您的徵兆與症狀,以及基本原因。您的醫師可能會建議您: 如果您的甲狀腺腫不大,而且沒有造成任何問題,此外,您的甲狀腺功能也正常,那您的醫師可能建議您,再多觀察。 如果您患有甲狀腺功能低下症,以左旋甲狀腺素(Levothyroxine)、左甲狀腺素鈉(Levothroid)、左旋甲狀腺素鈉(Synthroid)取代甲狀腺荷爾蒙的方法,可以改善甲狀腺功能低下的症狀,並減緩腦下腺釋放刺激甲狀腺荷爾蒙的速度,進而讓甲狀腺腫變小。如果是甲狀腺發炎,您的醫師可能會建議您,服用阿斯匹靈(Aspirin)或皮質類固醇藥物,以治療發炎情況。如果是甲狀腺功能亢進的情形,您可能需要服用藥物,讓荷爾蒙濃度回復正常。 如果您甲狀腺腫過大,造成不舒服或呼吸、吞嚥困難,或是某些情況下,甲狀腺腫的結節導致甲狀腺機能亢進,醫師會建議您進行全部或部分甲狀腺切除術 (Thyroidectomy)。您在手術後,可能需要服用左旋甲狀腺素。 服用放射性碘(Radioactive iodine)可以治療甲狀腺亢進;放射性碘是用口服方式,經由血液到達甲狀腺後,破壞甲狀腺細胞。放射性碘的治療會讓甲狀腺腫變小,但可能會導致甲狀腺功能低下。服用合成的甲狀腺荷爾蒙左旋甲狀腺素,以取代體內缺乏的荷爾蒙是必要的,而且需終身服用。

甲狀腺腫大(同場加映:甲狀腺風暴) 甲狀腺腫的生活調整與居家療法

下列的生活調整與居家療法,能夠有效幫助您減少患有甲狀腺腫的機會: 攝取足夠的碘:為了確保攝取足夠的碘,請您食用碘化鹽,吃海鮮或海藻;值得注意的是,壽司是海藻很好的來源,您可以每星期食用兩次。蝦子、貝類與甲殼類更是富含碘的食物。如果您住在海岸線,當地種植生產的水果、蔬菜,以及當地的牛生產的牛奶、優格,也都含有碘。每人每天需要攝取150微克(mg)的碘,大約比半小匙碘化鹽的量稍微少一點點。對懷孕、正在餵哺母乳的女性,嬰兒與兒童而言,攝取足夠的碘是很重要的。(推薦閱讀:食物是碘的最佳來源!腦部發育就靠它) 減少攝取過多的碘:雖然不常見,但攝取過多的碘,有時會導致甲狀腺腫。如果是因為碘攝取過多造成問題,請避免食用碘含量高的鹽、貝類與甲殼類、海藻,以及添加碘的補充劑。

 

疾病纏身、作息不當讓你疲累了嗎?8招幫你恢復元氣

疾病纏身、作息不當讓你疲累了嗎?8招幫你恢復元氣

疾病如貧血(Anaemia)、睡眠呼吸中止症(Sleep apnoea)、甲狀腺機能低下症(Hypothyroidism)、乳糜瀉(Coeliac disease,或稱粥狀瀉)、慢性疲勞症候群(Chronic fatigue syndrome)、糖尿病(Diabetes)、傳染性單核白血球增多症(Glandular fever)、憂鬱症(Depression)、部分癌症和癌症治療等,都會讓人感到身心疲憊,另外,我們的生活作息不正常、失眠、不健康的飲食、壓力、老化等,也常常是造成疲勞的原因。雖然疲勞不會導致任何嚴重後果,它卻會讓你耗盡體力,日常生活作息受到影響。以下提供八個有效幫助你恢復體力、元氣,改善生活品質的小撇步。

1. 少量多餐的飲食

有些醫師認為,吃東西可以改善疲勞情況,他們建議每天採用少量多餐的方式,取代份量較多的三餐。事實上,吃東西是提升你每天活動所需要能量的好方法。

2. 補充適當適量維生素

魚油含有豐富的 Omega-3 脂肪酸,能幫助你提升警覺性。蔬菜和水果含有多種維生素,提供身體需要的能量。吃更多富含營養素的健康食物,可以獲得更多活力、能量,並幫助減少疲勞,不容易精疲力竭。

抗氧化拒發炎!吃這5種維生素就對了

3. 喝大量開水

經過實驗證實,身體脫水會降低人的警覺性和注意力,脫水會失去體力,身體也變得無法正常運作,同時也很容易導致疲勞,特別是從事勞力活動工作、運動量大的人,更是如此。每天至少飲用兩公升的水,能減少疲勞的可能,並回復身體需要的能量。 4. 提早就寢好好睡

失眠是造成疲勞最常見的主要因素,對老年人而言,更是如此。每個人每天至少需要7小時睡眠,隔天才能有效率的工作。醫師一般都會建議大家提早就寢,才能有完整、充足的一夜好眠。此外,白天時午睡,有助於提升精神,讓工作績效更好。值得注意的是,午睡不要超過 30 分鐘,否則會導致夜晚時不容易入眠。

5. 適當減重有活力

體重愈重,從事任何活時消耗的能量也愈多。過多的體重也會對心臟產生壓力,讓人容易感到疲勞。因此,減輕體重、保持健康身材,可以讓你感到更有活力;均衡健康的飲食、保持心態健康有活力,以及規律運動,都是減輕體重的方法。

6. 避免酒精 咖啡因與菸

常喝含有酒精、咖啡因飲料、抽菸等習慣,都會影響身體健康。它們會快速消耗體力,造成頭痛,進而影響身心健康。請你最好遠離含有酒精、咖啡因飲料與抽菸,尤其是用餐前、睡覺前更應該如此。一旦遠離這些東西,你會發現健康情況獲得改善,比較不會疲勞,專注力也會提高許多。 7. 減壓提升身體能量

生活中的壓力會消耗大部分能量,你可以藉由瑜伽、上健身房、聽音樂或閱讀,做些讓自己舒緩、有深呼吸放鬆功效的活動。避免從事會增加壓力,或減少能量的活動。 8. 接受心理治療

有些治療,如:心理諮商或認知行為治療(Cognitive behavioral therapy),可以有效改善疲勞情況。如果疲勞嚴重影響到日常生活,請你尋求專業醫療協助,以改善情況。

認知行為治療!改變慣性思維快又有效

在家看診就好?認識遠距醫療與照護的功能

在家看診就好?認識遠距醫療與照護的功能

什麼是遠距醫療照護?

為了解決偏遠地區的病患不便取得醫療服務或資源的問題,以及節省通勤看診所需花的時間,市區醫院開始引進了遠距醫療和遠距照護的技術,目的是讓病人即使不用到醫院也可以與醫師及其專業團隊做即時諮詢。本文將介紹關於遠距醫療(Telemedicine)和遠距照護(Telehealth)的功能及對癌症看護的幫助,讓我們一起看下去吧! 遠距醫療照護的定義和目的

事實上,遠距醫療和遠距照護並非一個新的醫學概念,它最早於 1950 年代末期就已經出現,美國內布拉斯加州精神病學研究所(Nebraska Psychiatric Institute)和美國諾福克州立醫院(Norfolk State Hospital)當時透過電視連線進行精神病的諮詢。後來,很多醫院陸續將此技術廣泛運用在中風和加護病房的照護與監督,進而省下了病人或醫師可能會因交通而錯失的黃金治療時間。

簡單來說,遠距離醫療與遠距離照護是透過結合通訊技術、電腦科技、醫療器材和專業技術,達到讓醫師與患者遠距離互動、問診與診斷,不受地理區域限制,以下將做定義和解釋。

遠距醫療:屬遠距照護的環節,透過科技預約醫師或醫療照護團隊看診,目的在提供給患者醫療照護。 遠距照護:也叫電子醫療(Electronic health,簡稱 e-health)或行動醫療(Mobile health,簡稱 m-health),運用科技技術讓醫師與醫療團隊提供更多元的醫療照護服務,達到以下五個目的:  教導患者、醫療照護團隊關於新的診斷方法或新的藥物處方。 提供醫師及醫療專家一個資源共享與溝通協調平台,進而提升患者照護的品質。 提供患者營養諮詢,包含像營養食譜、解決體重問題。 提供患者心理諮商,包含像焦慮、憂鬱等等心理問題。 提供患者全人健康與幸福感的撇步及幫助。

三種遠距醫療照護的方法

由於遠距醫療和遠距照護是仰賴醫療科技和設備,所以醫師和病人也要有相對的科技使用配備,才能讓看診過程進展得順利。依照病人的健康狀況,院方可能需要一定功能水準的醫療技術和器材連線看診,甚至病人也可能需要就近到診所或醫療機構,以便讓醫師或醫療照護人員診斷。

當然,有些狀況仍需要患者親自到診,醫師才能診斷,例如做身體部位檢查和分析的時候。以下為三種常見的遠距醫療和遠距照護科技運作方法: 用手機或電腦即時視訊諮詢。 運用遠端患者監護系統,監督患者的血壓水平。 透過患者健康管理網站,與健康照護團隊溝通與聯繫,包括傳遞訊息、獲得檢驗結果、接受的治療和藥物、預約下次的看診日期,以及其他相關疾病教導諮詢。

(同場加映:在家量血壓) 遠距醫療照護的優缺點

遠端看診和健康諮詢,讓醫師可以留在醫療器材齊全的醫院或診所中,患者則可以待在家不需出門,這在應對如新冠肺炎(COVID-19,全名新型冠狀病毒肺炎)這樣的全球流行病來說尤其重要。以下列出遠距醫療與照護的優點和缺點: 減低與控制患者和醫師在外可能受細菌傳染的風險。 建立更廣泛的醫師和醫療專家網路連結。 節省開車或坐交通工具的時間和開銷,包括坐車可能會有的情緒和壓力。 透過與醫師或醫療照護團隊線上諮詢,避免白跑一趟,幫助節省醫療開銷。 透過遠端監督系統,醫療照護團隊能即時更新患者狀況資訊,提升患者照護的品質。 對於不方便出門或身體非常不舒服的患者,線上諮詢是最方便的看診方式。 缺點 身體檢查和疾病診斷治療仍需要患者本人親自到診才能進行。 患者和線上諮詢的醫師可能互不認識,若該醫師並不了解患者的疾病史,恐造成治療的困難。 顧及個人隱私權,有些價值觀較保守的患者或醫師不願意使用科技線上諮詢。 若醫師對患者疾病狀況的不了解,可能會給予不必要的抗生素藥物,而亂吃抗生素恐置患者於健康風險中。 有的遠距醫療使用聊天機器人或電腦自動演算,其所給予醫療資訊的準確性仍受質疑。 由於是網路平台,因此可能會有網路資安或駭客犯罪等風險,讓患者的個人檔案洩漏。

(同場加映:藥物過量) 遠距醫療照護的應用

基本上,只要病人和醫師積極並且正確使用遠端醫療系統,相信治療成效將會大大提升。以下是五種遠距醫療照護應用功能: 患者健康查詢系統:比起用電子郵件傳達患者健康資訊,入口網站的安全系統會更有隱私保障性。而一般大規模的健康照護系統,其網站通常也會有針對患者治療提供相關的醫療專家聯繫方式。服務包括: 患者與醫師或護理師溝通,討論治療的選擇。 申請轉介預約、諮詢醫療專家。 線上診斷和監督患者身體問題。 申請藥物補給。 查閱健康檢測結果及過去看診的總覽。 預約看診,包含預約提醒事宜。 患者與家屬,或是健康照護者可上課,了解其健康問題,以及可做的診斷和藥物治療。

虛擬看診:有的診所會提供虛擬看診,指讓患者和醫師透過視訊進行診斷。另有一種虛擬看診是藉由線上問題系統,再由醫師或護理人員配藥,以及提醒在家照護應注意的事項,通常適用於小病。 遠端監督:運用醫療科技,醫師和醫療照護人員可以於遠端監督患者的健康,並不受距離的限制,以下舉出四種遠端監督種類。 透過網路或手機 App,患者可以上傳其最新健康狀態給醫師或醫療照護人員,像是血糖指數。 透過儀器測量,並用無線科技傳輸患者的健康資訊,包含血壓、血糖、肺功能等。 透過穿戴式裝置,患者的健康資訊將自動被記錄和傳輸給醫療照護人員,包含心率、血糖、肢體步態、姿勢控制、顫抖、身體活動,以及睡眠狀況。 透過在家監督儀器,可以偵測老人或失智症(Dementia)的日常活動變化或是意外,如跌倒。 醫師團隊溝通與協調:醫師若對患者的診斷或治療有疑問,可以透過視訊諮詢醫療專家,這能省下轉介預約醫療專家看診的時間,提高治療的效率。 個人健康紀錄:透過個人健康紀錄(Personal Health Record,以下簡稱  PHR)系統,醫師和醫護人員能即時知道患者的健康狀況,包括接受過的診斷、藥物治療及過敏等等,這尤其在緊急時刻至關重要。PHR 系統可由手機 App 使用,非常方便,其他健康監督 App 的功能還包括卡路里計算、身體活動紀錄等等。

什麼是接觸者追蹤?掌握病例阻疫情

遠距醫療照護適用任何癌症階段

論癌症患者及癌後的生活照護,根據美國科羅拉多大學(University of Colorado)癌症中心的資料,遠距醫療和遠距照護是很好的監督看護平台,不論是診斷階段、治療階段或結束療程,其都和見面看診沒有太大的區別。以下為此醫療科技對癌症照護的幫助,有任何疑慮請向專業醫師或醫療照護團隊諮詢了解: 藥物服用的自我管理。 三餐營養的建議。 關於新的治療和藥物的知識教導。 諮詢緩和療護醫療專家,以幫助改善身體症狀及副作用。 治療中間與治療後的檢測評估。 幫助改善生活方式,包括飲食、運動及戒癮。 基因諮詢。

(同場加映:認識癌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