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壓高怎麼降下來?降血壓的6種方法一次告訴你

血壓高怎麼降下來?降血壓的6種方法一次告訴你

高血壓在台灣是一種相當普遍的疾病,依據衛福部國民健康署2021年最新的研究資料顯示,台灣的高血壓病患累計至今有501萬人;換言之,每4.7個人之中,就一個人是高血壓,而其中18歲以上年輕人的盛行率就有26%。預防高血壓最好的方法就是定期測量血壓。如果你的血壓值比一般人來得高,但還不到高血壓患者的標準,這表示你可能處在高血壓前期。高血壓前期和高血壓(Hypertension),兩者都是可能引發心臟病和中風的嚴重疾病。在現代忙碌又充滿壓力的生活下,無論男女老少高血壓的情形愈來愈嚴重。在這裡《Hello醫師》為你介紹6種降血壓的好方法,讓你可以穩定控制血壓,預防腎臟病、糖尿病及心血管疾病。

1. 攝取健康的飲食

人沒有食物就不能生存,但如果不謹慎選擇你吃進肚子裡的東西,你的健康或心臟都可能受到嚴重的影響。建議攝取低鈉(Sodium)及含鉀(Potassium)的食物。鉀可以幫助降低血壓,預防進入高血壓前期。補充大量蔬果與全麥穀物對於降血壓也有很良好的功效。此外,切記少吃脂肪量高的肉,例如肥肉、五花肉、加工肉類,並多吃雞肉和魚肉等優質的蛋白質。(推薦閱讀:別踩心臟病地雷!少吃高糖、高脂、高納食物飲品)

2. 減少飲食中的含鹽量

攝取過多的鹽分(即鈉),會導致水份滯留在體內,使身體出現水腫,血管壁的壓力也會上升,進而使血壓升高,而高血壓則幾乎會損害身體裡的所有器官。美國食品藥物監督管理局(U.S. Food & Drug Administration)建議成人每日的鈉攝取量上限為2,300毫克(約6公克的鹽)。以下為你提供4個減鈉小撇步:

  • 撇步1:仔細閱讀食品標籤上的鈉含量,比較各廠牌的商品,找出鈉含量最低的食品。
  • 撇步2:減少外食與吃素食的次數,因多數外食都含有大量的鈉。
  • 撇步3:避免食用加工食品,如肉類罐頭、火腿、培根等,以及微波食品與泡麵等食物。
  • 撇步4:減少每日下廚做菜的鹽分。

3. 規律運動及控制體重

衛福部國民健康署建議成人每天需運動至少30分鐘,或分段累積運動量,效果與一次做完一樣。每次運動時間最少要有10 分鐘。因此一天之中可分別運動15分鐘,運動2次,或僅運動10分鐘,但運動3次。規律運動不僅可以降低血壓、控制體重,還能舒壓及減少罹患心血管、肌肉、骨頭等各類疾病的風險。在高血壓患者之中,至少有1/5的人擁有肥胖的問題。對於身形肥胖的高血壓患者來說,體重僅需減去3-4公斤,就能降低血管的壓力。

4. 限制酒精與抽菸量

經常抽菸、喝酒是導致高血壓的一大威脅。喝酒不僅會使高血壓藥物失去療效,還會使血壓上升。平均來說,各年齡層女性建議每日的飲酒量為1杯,65歲以下的男性每天則飲用喝2杯。(延伸閱讀:高血壓可以喝酒嗎?拿捏份量就沒問題!)

5. 減少壓力

現今由於工作、疾病、家人、人際關係等各種原因,多數現代人皆面對很大的生活壓力。壓力是導致高血壓的重要原因之一。嘗試改變你的生活習慣,例如確保充足的睡眠時間、規律運動、瑜珈、靜坐、或是抽出時間做自己喜歡且令人放鬆的事情。

6. 定期檢查血壓

衛福部國民健康署建議18歲以上的民眾每年應至少量一次血壓;40歲以上肥胖或工作壓力較大、已過女性更年期、或是擁有高血壓家族史的人,建議每周或每月測量一次血壓。心血管疾病、中風、慢性腎病、或已經接受降壓藥治療的患者則建議每天測量。

建議家中可以購買一台血壓機,測量前記得不要抽菸、喝咖啡、滴眼藥水,並避免激烈活動,以獲得準確的血壓數值。(推薦閱讀:在家量血壓:血壓計種類、操作流程、注意事項、血壓標準)

心跳過快是心悸嗎?如何處理?需要看醫生嗎?過快原因?

心跳過快是心悸嗎?如何處理?需要看醫生嗎?過快原因?

心跳過快是一種很主觀的感受,有些人覺得自己心跳過快,實際檢測後卻是正常值;有些人則可能心跳已經跳過頭,自己卻不自知。若心跳經常過快,除了昏厥、盜汗、虛弱,嚴重時甚至可能致命。

《Hello醫師》向你解說心跳過快的定義,教你如何辨別正常心跳?並說明心跳過快的原因、種類和症狀,告訴你心跳過快應掛哪科檢查。

心跳正常值多少?心跳過快定義?

正常情況下,成人若靜止不動,每分鐘的心跳次數約60至100下。若沒有從事任何活動,心跳也頻頻超過100下以上,便可能是心搏過速,也就是心跳過快。

判斷自己心跳是否過快的最好方法,就是在感覺心悸或心律不整時,透過血壓計或脈搏計算心跳,將心跳次數記下來;若經常超過100下,甚至140下以上,請盡快就醫做進一步的心臟檢查。(延伸閱讀:心頭小鹿亂撞砰砰跳?心跳次數多少才正常?一次看懂「有心人」正常心跳範圍)

心臟跳很快會怎樣?從心跳看身體健康

正常心跳始於右心房,由竇房結放電,刺激右心房及左心房跳動,將血液流至左右心室。當電訊送至心臟中間的房室節時,訊號會被一分為二,傳送至左右心室令其跳動收縮,接著血液就會被送至身體各處,提供養分並交換氣體。

由此可知,心跳為人體循環系統的重要環節;若心跳過快、過慢或不正常,就會影響心臟血液輸出量,阻礙身體正常運作,進而危害健康。(延伸閱讀:心跳太慢怎麼辦?)

心跳過快是心悸嗎?如何處理?需要看醫生嗎?過快原因?

心跳過快的原因與種類

在臨床上,心跳過快通常是因為心臟的心房或心室有問題。心房異常以心房顫動最為常見,而心室異常則以陣發性心室上心搏過速最常見。

  • 心房顫動(又稱心房纖維性顫動,Artrial fibrillation)
  • 心房撲動(Atrial flutter)
  • 心房頻脈(atrial tachycardia)
  • 心室上心搏過速(Supraventricular tachycardia
  • WPW症候群(Wolff-Parkinson-White syndrome)
  • 心室頻脈(又稱心室性心搏過速Ventricular tachycardia)
  • 竇性心搏過速(Sinus tachycardia)
  • 先天長QT症候群(Long QT syndrome)

心跳過快恐心悸、胸悶

心悸為心跳過快的症狀,心跳過快除了可能心悸、胸悶或頭暈外,最怕心臟因長期跳動過快,心房活動量減少,心房血液凝固、形成血塊,並流至腦部引發中風。

相較於心跳正常者,心房顫動病患腦中風的機率增加5倍。而且心跳嚴重過快,也可能會導致休克,甚至猝死;因此,若發現心跳經常過快,建議盡速就醫,查明病因並接受治療。

心跳過快的常見症狀如下:

  • 心悸
  • 胸悶、胸痛
  • 頭暈
  • 倦怠
  • 呼吸喘
  • 盜汗
  • 呼吸困難
  • 低血壓
  • 虛弱無力
  • 手腳冰冷
  • 意識不清、昏厥

心跳過快如何處理?需要看醫生嗎?該看哪科?

若經常心悸或容易喘,計算自身心跳也經常超過100下,建議可赴醫院心臟科門診接受檢查。若只是偶發性心跳過快,可觀察心跳過快發生情況,例如:

  • 是否在特定時間心跳過快?
  • 是否在從事特定活動後心跳過快?
  • 是否在食用或服用特定食物或藥物後心跳過快?

若發現原因,請減少可能導致心搏過速的情況,並維持充分休息與睡眠,保持心情平靜,少碰觸菸酒或咖啡因等刺激性物質,維持心臟健康。

若心跳突然嚴重過快,有昏厥、虛弱或呼吸困難的現象,請立即坐下或平躺,並盡速就醫治療。

預防過勞死7項前兆自我檢測,這6類人要小心!過勞症狀有哪些?

預防過勞死7項前兆自我檢測,這6類人要小心!過勞症狀有哪些?

多年前藝人高以翔在錄製節目時,驚傳心臟驟停倒地,經搶救仍回天乏術,根據報導,除了身體狀況及當時的氣溫較低之外,過勞(Burn-out,又稱職業倦怠)及工作過度造成他的身體無法負荷,也被質疑是導致心因性猝死的主因之一,甚至可能是過勞死。

究竟可以透過何種症狀自我檢測是否過勞?哪類人是過勞死的高風險族群?該如何工作才能防止過勞死的憾事發生?就讓《Hello醫師》為您一一介紹!

7大過勞前兆或工作過度的症狀

許多人將重心擺在工作時,常常不知不覺會工作過度,而忽略了自己的健康,那要怎麼樣評估自己是否工作過度了呢?民眾可以觀察自己是否有以下7種過勞症狀,視情況調整自己的工作,和生活達成平衡。

  1. 長時間感覺疲累:疲累的呈現方式有許多形式,長時間感覺缺乏活力、精疲力盡、對工作感到畏懼或焦慮(Anxiety);這些心理或心理症狀可能會造成惡性循環,可能從1~2次的失眠,到整個禮拜都因失眠而無精打采。
  2. 總感覺病懨懨的:除了外表出現疲態外,可能也會有感覺總像感冒或病懨懨的樣子,這可能就是工作過度的徵兆。許多人會因為工作壓力過大或工時過長,導致免疫力下降,更容易受到感染,因而生病。
  3. 記憶、注意力減退:專注力下降是工作過度的重要指標,過勞也容易使我們邏輯思考的能力或記憶力減退。(延伸閱讀:記憶力變差是失智嗎?失智症9大前兆勿輕忽,及早就醫有效控制病情)
  4. 壓力大常焦慮:工作壓力大容易使人焦慮,且常導致失眠。
  5. 長期熬夜或失眠:工時過長和熬夜都會使得睡眠不足,此外,過度工作也會對身心都產生極大壓力,進而造成失眠症(Insomnia)。
  6. 工作效率降低:發現自己都在加班,完成的工作卻沒有以前多?這種效率大幅下降的情形,很可能是工作過度的跡象。
  7. 對事物失去興趣或熱情:這也是憂鬱症(Depression)的症狀之一,因為過度工作容易使我們有無助的感覺,或是產生負面的想法。

過勞的定義:加班超過100小時

工作時常讓人忘了時間、忘了休息,因此過勞這個名詞,在台灣早已耳熟能詳,但怎麼樣才算過勞呢?根據勞動部的過勞認定,在生病前一個月,因加班產生的加班時數超過100小時,或發病前2~6個月,平均加班時數達80小時,就可視為是過勞引起的疾病。

預防過勞死7項前兆自我檢測,這6類人要小心!過勞症狀有哪些?

6種過勞死的高風險群

腦心血管疾病是過勞死的主因之一,而根據勞動部對「職業促發腦血管及心臟疾病」的認定,針對工作型態之工作負荷,以下6類人皆屬過勞死的高風險族群:

  1. 不規律的工作者
  2. 工時長的工作者
  3. 經常出差者
  4. 需輪班或夜班工作者
  5. 作業環境有異常溫度、噪音或時差者
  6. 伴隨精神緊張的工作者

使用「勞動部過勞量表」自我檢測

雖然時數可以作為是否為過勞的參考指標之一,但是難道需要忙出一身病之後,才有辦法定義過勞嗎?其實,一般所說的過勞,它的概念相當地廣,不論從心理狀態,還是一直到因為工作引起的腦心血管等各種疾病,皆屬於過勞的範疇。

而工作過度、工作壓力大或工時過長,除了會造成身體過度疲勞或加重許多病症外,嚴重時甚至會導致猝死。因此,勞動部勞動及職業安全衛生研究所也發布了《過勞自我預防手冊》,其中的「過勞量表」,可供民眾檢測自己是否有過勞情形。

WHO首度將過勞納入疾病分類

根據今年(2019)世界衛生組織(WHO)通過的《國際疾病分類》,過勞首度被納入其中,WHO認為過勞屬於一種「職業現象」(Occupational Phenomenon),而WHO所定義的過勞,有以下3大要素:

  • 工作效率降低
  • 常覺得提不起勁或精疲力竭
  • 對工作有倦怠感或忿忿不平

不過,若根據以上條件,許多人可能都符合過勞的情況;相較之下,台灣在過勞的認定較為嚴格,也可見WHO在過勞的定義,較偏向職業倦怠,著重於心理壓力的評估。

過勞會引起哪些健康問題?

研究指出,對於低收入、且一週工作55小時的人,比每週工作35~40小時的人,心臟病發(Heart Attack)的機率高出13%;過勞引起中風(Stroke)的機率,則不分收入高低,只要工時較長,風險就高出33%。

雖然中風、心臟病發或猝死屬於較嚴重案例,但過勞對一般大眾的長期健康危害也不容小覷,因為工作超時者,常會有缺乏運動、飲食不均衡、經常抽菸或喝酒等不良習慣,而容易患有糖尿病(Diabetes)或代謝症候群(Metabolic Syndrome)等疾病。

過勞死在台灣並不少見

過勞死(Karoshi)一字,其實來自於日文,由於在日本傳統的價值觀下,容易超時工作、加班過度,也因此每年過勞死的人數相當可觀,這也引起國內外不小的關注。

事實上,台灣等亞洲國家也都存在超時工作或責任制的影子,例如過去工程師或遊覽車司機因爆肝猝死的新聞也並不少見。 

預防過勞死7項前兆自我檢測,這6類人要小心!過勞症狀有哪些?

健康工作的5點建議

除了要求雇主應提供合理的工作環境,避免過長工時外,自己也可以養成良好的工作習慣,拒絕讓工作成為健康的殺手,以下提供民眾5項健康的工作習慣:

  • 採用正念飲食觀念,吃飯時間放輕鬆進食,避免有時間壓力。
  • 避免含糖飲料及垃圾食物,從家中帶些堅果、水果等做為點心,保持營養均衡。
  • 坐式生活會提高整體死亡率,避免久坐不動,能走樓梯就不坐電梯,也盡量在休息時多走動活動。
  • 工作時心情放輕鬆,不時和同事聊天開玩笑。因為幽默被認為和心血管健康,還有工作效率的提升有關。(同場加映:哈哈哈笑聲會傳染!大笑5個健康好處-減壓延壽增強免疫力
  • 多注意自己的血壓、血脂、血糖的數值,若有過高的情形,請遵從醫師的處方服藥,避免過勞引起的腦心血管疾病。

海鮮膽固醇排行榜出爐!蝦米、小魚乾膽固醇含量high翻天

海鮮膽固醇排行榜出爐!蝦米、小魚乾膽固醇含量high翻天

台灣人有多愛吃海鮮?根據漁業署資料顯示,台灣海鮮進口量逐年上升,光是108年就進口4400多公斤的海鮮。儘管民眾熱愛吃海鮮,但不少人也深知海鮮膽固醇含量不低。

究竟哪些海鮮膽固醇含量比較高?除了膽固醇,這些海鮮還有哪些營養?《Hello健康》整理海鮮膽固醇排行榜,讓您一次了解所有的高膽固醇食物。

膽固醇過高將提高慢性疾病風險

膽固醇(Cholesterol)是脂肪的一種,可從食物獲得(膳食膽固醇),亦可由人體自行合成,當血液中的總膽固醇濃度或低密度脂蛋白(壞膽固醇)濃度高於正常值時,即是高膽固醇血症。許多醫學研究報告指出,高膽固醇血症會加速動脈硬化,並導致心血管疾病發生,同時與腦血管疾病、高血壓、糖尿病等慢性疾病息息相關,因此想預防慢性病風險,務必控制好膽固醇。 吃海鮮膽固醇過高?高糖、高飽和脂肪酸才可怕!

衛生福利部表示,許多民眾看到健檢報告中的膽固醇指數紅字,就怕得不敢吃海鮮、蛋黃等食物,其實更應該避免的是「飽和脂肪酸」以及高糖飲食,高飽和脂肪酸的食物,包括:五花肉、培根、奶精、烹調用豬油;此外過多的添加糖、含糖飲料或甜點,也是造成高膽固醇的主因之一,建議民眾應避免上述食物,並多攝取蔬菜,增加膳食纖維的攝取以促進膽固醇的代謝。

海鮮飽和脂肪低,適量吃沒問題

雖然海鮮膳食膽固醇含量較高,但飽和脂肪通常很低,相較於一碗豬油拌飯或一杯珍珠奶茶,吃海鮮所造成膽固醇上升的影響反而很小。

8種海鮮膽固醇高 適量攝取營養更加分

根據長庚醫院所提供的膽固醇食物含量對照表,為大家從中選出幾種常見的海鮮,分別說明其每100公克的膽固醇含量及營養成分。 高膽固醇食物1. 小魚乾:669毫克

小魚乾內含、鎂、鐵、維生素D及DHA等營養成分,其膽固醇含量雖然在這10種海鮮中,位居第1名,但如果適當食用仍對身體有一定的好處。

依據衛生署公布的食物含量比例表,平均每100公克中,小魚乾就擁有2213毫克的豐富鈣質,比牛奶高了20倍。不僅如此,小魚乾還含有豐富的維生素D,能有效幫助鈣質吸收。(延伸閱讀:想補鈣別亂吃!主攻這4類食物就對了)

衛福部也建議成人每日只要吃約45克的小魚乾,就能補足充分的鈣質;其中所富含Omega-3不飽和脂肪酸如DHA、EPA具有預防動脈硬化和心肌梗塞等心血管疾病發生。

高膽固醇食物2. 蝦米:645毫克

位居膽固醇含量第2名的蝦米,不但能夠維持視力、幫助減重,還富含大量的鎂元素,而鎂元素對於心臟活動有相當重要的調節作用,可保護心血管系統、預防高血壓以及心肌梗塞等疾病產生。 高膽固醇食物3. 鮭魚卵:479毫克

鮭魚卵含有豐富的蛋白質、維生素A、D、E、B6、B12等營養素,不過鮭魚卵每100公克就約有480毫克的膽固醇,建議平時吃鮭魚卵,每次份量都應控制在25克左右,才能避免攝取過多膳食膽固醇。(同場加映:膽固醇過高還能吃肉嗎?4種常見肉類這樣吃)

海鮮膽固醇排行榜出爐!蝦米、小魚乾膽固醇含量high翻天 高膽固醇食物4. 花枝:348毫克

花枝又稱為墨魚或烏賊,屬於鎖管類,不但有豐富維生素B3(菸鹼素),可以幫助維持血糖,降低罹患糖尿病的風險;另含可降低體內發炎反應的EPA、DHA,以及具抗氧化能力的維生素E和牛磺酸,這些營養成分在心臟血管保護上佔有一席之地。儘管花枝對人體好處不少,但攝取過多仍容易導致總膽固醇或低密度膽固醇超標,尤其已有高血脂症患者或家族有高血脂病史者,更應控制花枝攝取量,以防慢性疾病上身。

海鮮膽固醇排行榜出爐!蝦米、小魚乾膽固醇含量high翻天 高膽固醇食物5. 蝦子:223毫克

蝦子內含豐富礦物質,如硒、碘、鐵、鋅、鎂,以及維生素B12、菸鹼酸、蝦紅素等營養素。值得一提的是,蝦子含有牛磺酸,能降低膽固醇、保護心管系統,防止動脈硬化;鋅和鐵則可以強化心臟。(延伸閱讀:蝦與維生素C生砒霜?網路謠言別盡信

根據衛福部食藥署食品營養成分資料庫顯示,每10隻白蝦的膽固醇含量,約等於1顆雞蛋,因此民眾在蝦子攝取量可有些彈性。 高膽固醇食物6. 鰻魚:189毫克

鰻魚含有豐富蛋白質、維生素A、B12、E以及Omega-3不飽和脂肪酸。根據衛福部食品成分資料庫,100克鰻魚維生素A含量達6705IU,有助視力保健,預防乾眼症和夜盲症。另外,鰻魚的還含大量維生素B12,可改善因缺乏B12所引起的貧血、疲倦、注意力不集中等症狀。

一般而言,國人日常生活攝取鰻魚的頻率較低,因此民眾較毋須擔心因過量食用而導致高血脂的症狀。

高膽固醇食物7. 魩仔魚:95毫克

魩仔魚的營養成分高,含有高鈣、高蛋白,非常適合小孩食用。此外,也富含EPA和DHA、磷、鐵及各種維生素等多種營養成份。

小知識:根據農委會的說明,台灣民眾常吃的魩仔魚種類為魩鱙主要為刺公鯷、日本鯷、異葉公鯷之仔稚魚。然而,若大量捕撈時,有可能混進其他魚種的幼苗,即為「混獲」,可能連帶混入其他魚種之魚苗,因此不少民眾為避免剝奪魚苗長大的機會,搶走食物鏈中其他魚類賴以為生的食物,因而選擇不吃魩仔魚。 高膽固醇食物8. 蛤蠣:39毫克

蛤蜊富含蛋白質、維生素、礦物質等營養成分,而其中的鐵質與牛磺酸,有降低膽固醇、預防動脈硬化等效果,對於視力和肝臟都有保護作用。不過,蛤蠣的普林值高,尿酸偏高或痛風患者最好少吃。(推薦閱讀:痛風怎麼吃?內臟海鮮普林偏高應少吃

心包膜炎原因?急性、慢性心包炎症狀?心包膜炎治療解析

心包膜炎原因?急性、慢性心包炎症狀?心包膜炎治療解析

33歲的王先生近日胸口很不舒服,無論走路、睡覺、深呼吸皆隱隱作痛,唯獨坐著或身體向前傾時,胸痛才稍微緩解。王先生本以為是因工作太累所致,怎知某晚胸口竟突然劇痛,並且嚴重盜汗、呼吸困難。緊急送醫後,才發現病因是「心包膜炎」。

王先生十分納悶,平時自認生活作息正常,為何會罹患心包膜炎?到底什麼是心包膜炎?為何年輕人竟然也會罹病?《Hello健康》為你揭開造成心包膜炎的原因、心包膜炎的症狀與治療等謎團,讓心包膜炎不再悄悄找上你。

心包膜炎是什麼?

心包膜(pericardium)是包覆在心臟外面的一層膜狀組織,分為內、外兩層。兩層間具有約20~30ml的心包膜液,作緩衝與潤滑之用,可保護心臟免受撞擊或摩擦。當心包膜被細菌、病毒感染,或因自體免疫疾病而出現發炎情況時,即稱作心包膜炎(Pericarditis),又名「心包炎」。常見於男性或青壯年族群身上。

心包膜炎原因?急性、慢性心包炎症狀?心包膜炎治療解析

心包膜炎2大原因

心包膜炎的原因又區分為「感染性」與「非感染性」2大類。感染性原因主要受病毒或細菌感染所致,在台灣此類已開發國家,以病毒感染最為常見,例如前述案例王先生,即是常見的感染情況之一;在發展中國家則以結核桿菌感染(Tuberculosis, TB)為主。(你也想知道:心絞痛、心肌梗塞差異比一比!情緒起伏大、高油脂飲食保證胸痛找上門)

非感染性原因則多因患者本身帶有慢性疾病、或因藥物感染所致。而感染性與非感染性的病因又細分如下: 感染性原因

病毒感染:B型克沙奇病毒(Coxsackie Viruses,腸病毒的1種)、腺病毒(Adenoviruse) 細菌感染:結核桿菌、化膿性細菌 非感染性原因 自體免疫疾病:紅斑性狼瘡、風溼熱(延伸閱讀:風溼性心臟病) 尿毒症 藥物感染:mRNA疫苗、Procainamide、Isoniazid、Hydralazine、Phenytoin、Penicillin 、Doxorubicin

心包炎症狀

心包炎可分成「急性心包炎」及「慢性心包炎」2種,但臨床上以急性心包炎最為常見,當患者出現嚴重胸痛時即應儘速就醫。 急性心包炎:症狀時間小於3週。胸部中央劇烈疼痛,且深呼吸時會加劇。患者身體發熱無力,並可能呼吸困難、心悸、咳嗽或發燒。少部分患者出現心包膜積水、心包膜填塞,若影響到血液循環,需接受抽液治療。 慢性心包炎:症狀持續超過3個月。患者長期處於疲勞的狀態,並出現咳嗽、呼吸急促、低血壓,或腿部、胃部腫脹等症狀。慢性心包膜炎容易引起心包膜積水,進而壓迫心臟,導致心臟衰竭,需立即接受治療,以免休克猝死。

為何心包炎躺下或深呼吸會更不舒服?

當患者深呼吸或躺下時會使心臟和心包膜更貼近,造成摩擦與不適;反之,當坐著或上半身前傾,則可使心臟與心包膜間的空隙增加,減少因摩擦引起的劇痛。

心包膜炎原因?急性、慢性心包炎症狀?心包膜炎治療解析 心包膜炎如何治療?

多數醫師會先透過開立阿斯匹靈(Aspirin)或非類固醇消炎藥(NSAIDs)加秋水仙鹼(Colchicine)改善消炎情況,並針對患者病況對症下藥。例如結核病患者即會使用抗生素治療;具自體免疫疾病者則以類固醇、鎮痛解熱劑來緩解。(推薦閱讀:劇烈胸痛、猝死主動脈剝離成殺手!主動脈剝離症狀原因、這4招快預防)

但當患者已出現嚴重積水的情況時,此時醫師即會安排心包膜切除術、抽出心包積水,以減少心臟壓力。

多數病患會在治療幾週後明顯改善,但病患需注意是否有發喘或其他併發症。若有新症狀出現,應迅速就醫檢查,避免自判而錯估病況、延誤就醫,導致更嚴重的心臟問題發生。

心臟病治療:心臟手術一覽

心臟病治療:心臟手術一覽

心臟手術是治療心臟病的重要方式之一,醫師可以透過手術進行心臟移植、植入心律調節器或修補心臟瓣膜等;舉例來說,冠狀動脈繞道手術便是較為人熟知的心臟手術之一。

近年因微創手術發展迅速,讓心臟手術不再是得鋸開胸骨的大手術,相較之下,透過內視鏡與達文西機械手臂等微創手術方式執行,手術風險與疼痛感較小,術後恢復也較快,患者可以根據醫師的建議以及自己的需求,選擇適合的治療方式。

然而,心臟手術種類繁多,許多不同名稱可能指的是同一種手術,常常讓人看得「霧煞煞」,《Hello健康》為你統整各種心臟手術類型,簡單介紹它們的用途、差異、風險與執行方式。

心臟冠狀動脈手術

冠狀動脈發生粥狀硬化,往往是進行冠狀動脈手術的主因;如果動脈中的脂肪斑塊堆積非常嚴重,患者很有可能發生心肌梗塞。無論是心肌梗塞發作或是尚未發作,患者都可能需要透過手術將斑塊移除或疏通血流。以下為常見冠狀動脈手術介紹: 冠狀動脈繞道手術

冠狀動脈繞道手術(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簡稱 CABG)的進行方式為:透過移植別處血管,以繞開堵塞的冠狀動脈,使血液得以流通。主要用於治療動脈粥狀硬化(Atherosclerosis)、心絞痛和冠心病(Coronary heart disease,又稱缺血性心臟病)患者。

在過去,心臟繞道手術只能由開胸手術進行,風險較高,因此患者通常會在有好幾處冠狀動脈狹窄時,才會考慮使用此手術。不過現今技術已可透過肋骨間的縫隙進行達文西機械手臂微創手術,讓高風險的患者有更適合的選擇。

達文西機械手臂冠狀動脈繞道手術

以達文西機械手臂手術進行冠狀動脈繞道手術,需要在患者左胸打4到5個1公分左右的孔洞,讓機械手臂從肋骨間的空隙進入,即可執行手術,不需要像傳統手術鋸開胸骨,因此,患者術後的疼痛感較小,術後大約6小時能脫離呼吸器,也能在較短時間內下床走動,約一週後可出院。

此外,還有一種稱為非體外循環冠狀動脈繞道手術(Off-pump coronary artery bypass, 簡稱 OPCAB),意指無須心臟停跳與使用體外循環機,在心臟保持跳動的狀況下進行手術。好處是患者可以避免心臟暫時停止的風險,但此手術的施行難度也較高。(延伸閱讀:冠狀動脈心臟病) 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

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英文名為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以下簡稱 PCI。此手術還有許多別稱,包含心臟血管成形術(Angioplasty)、氣球擴張術(Balloon angioplasty)、心導管治療等等。

手術透過將導管由腹股溝或手臂的血管插入,經血管到達心臟,然後把氣球經由導管送進至動脈狹窄部位,待氣球充氣,便能撐開血管壁,增進血液流通。為了避免術後動脈再度狹窄化,心臟血管成形術通常會搭配支架,將支架留在已被氣球撐開的動脈中,以阻止管壁回縮。

動脈粥狀硬化斑塊切除術

動脈粥狀硬化斑塊切除術英文為Atherectomy,同樣也是利用插入導管的方式,將導管頂端安裝旋轉刀頭,進入堵塞的血管內將斑塊磨碎、切除。此手術也可用於已接受血管成形術,但仍有斑塊堵塞血管的患者。 心臟瓣膜手術

心臟瓣膜是控制心臟血液循環的閥門,瓣膜必須準確地開啟與閉合,才能防止血液逆流。然而,如果罹患風濕性心臟病或先天性心臟病,可能會造成瓣膜發生脫垂、閉鎖不全,像是常常聽到的二尖瓣(僧帽瓣)脫垂、主動脈瓣狹窄等等。這時便需要修補或置換瓣膜,以維持心臟功能正常運作。瓣膜手術可分為修補與置換,請見以下介紹:(延伸閱讀:瓣膜性心臟病) 瓣膜修補手術

在瓣膜可以修補的情況下,通常會透過瓣膜修補手術,以恢復瓣膜的功能。傳統作法為鋸開胸骨,切開心臟直接對有問題的瓣膜進行修補。現在則可經由微創手術(Minimally invasive surgery)的幫助,例如以達文西手臂,或者使用影像輔助胸腔鏡手術(Video-assisted thoracoscopic surgery,簡稱 VATS),從肋骨間縫隙進行手術,無須切開患者肋骨,有助減輕術後疼痛,縮短恢復期。 達文西手臂瓣膜修補

二尖瓣膜修補時要進入心臟較深處才能進行縫合,因此,手術時的視野較不清楚,操作也較不容易。使用達文西機械手臂時,可以透過3D立體放大影像,搭配可旋轉540度的靈活手臂等特性,能較清楚的看見瓣膜的構造,並且穩定且精細的進行修補。

以瓣膜修補手術來說,加裝瓣膜環避免瓣膜鬆動,改善閉鎖不全的問題。若是瓣膜狹窄,則可能會稍微切開瓣膜,讓血液通過量增加。(延伸閱讀:頭暈易疲倦恐為主動脈瓣膜閉鎖不全前兆!職棒球星林岳平換「膜」繼續活跳跳) 經導管主動脈瓣膜置換手術

經導管主動脈瓣膜置換手術英文為(Transcatheter aortic valve implantation,簡稱 TAVI 或 TAVR),此手術其實與前面提到的 PCI 手術概念相同,透過將導管由腹股溝或手臂插入,經血管到達心臟,再將導管上頭、固定於支架的人工心臟瓣膜直接置入即完成,無須特地移除患者原有的心臟瓣膜。

然而,此種「經導管」瓣膜置換手術也同樣適用於二尖瓣或三尖瓣的置換,而非只能更換主動脈瓣,不僅如此,經導管手術也可以利用導管攜帶瓣膜夾,修復輕微的瓣膜閉鎖不全問題,因此無論是瓣膜置換或修補,皆可以考慮以經導管手術進行。(延伸閱讀:不是公主病!林依晨、大S也有「二尖瓣脫垂」!二尖瓣脫垂症狀、治療與預防) 心臟衰竭手術 心室輔助器

心室輔助器的安裝需透過開心手術進行;醫師會在上腹壁的位置安裝幫浦,接著將導管分別連接主動脈與心室到幫浦上,以及將幫浦與外掛的心室輔助器用導線連接。完成後,心室的血液就會順著導管流至幫浦,透過幫浦將血液打入主動脈,以維持血液循環。簡單來說,心室輔助器其實就是扮演了心室的角色。

若要細分的話,心室輔助器有分為固定與攜帶式的分別,固定的心室輔助器無法攜帶,患者只能在病房內活動,而攜帶式的則能固定於患者身上,並不限制患者的行動。

心臟病治療:心臟手術一覽 主動脈內氣球幫浦

此種幫浦與心室輔助器一樣,都是輔助心臟維持血液循環的方式之一,不過主動脈內氣球幫浦(Intra-aortic balloon pump,簡稱 IABP)的安裝更為方便,也是最常使用的治療方式,它可以透過心導管的方式,由鼠蹊部股動脈放入攜帶氣球的導管,並引導至靠近主動脈弓處放置。這顆氣球可以在心臟收縮時塌陷,減輕心臟的後負荷;心臟舒張時則膨脹,將血液壓回升主動脈,增加冠狀動脈血液灌流量。 葉克膜

葉克膜英文名稱為Extracorporeal membrane oxygenation,簡稱ECMO,又稱體外維生系統。其與心室輔助器的最大差別在於,葉克膜也具有將血液轉為充氧血的功能,主要用於患有嚴重心臟與肺部疾病的患者。(同場加映:葉克膜能取代心肺?剖析ECMO功能與風險)

心臟病治療:心臟手術一覽

安裝葉克膜主要分為靜脈至靜脈(Veno-Venous,簡稱 VV)、靜脈至動脈(Veno-Arterial,簡稱 VA)兩種方式。前者通常會在股靜脈與頸內靜脈插入導管,後者則是股靜脈和股動脈。兩者皆透過幫浦(人工心臟)引出血液後,經由體外氧合器(人工肺臟)去除血液中的二氧化碳並加熱血液,之後送回靜脈或動脈。

不過葉克膜的缺點是不能久用,葉克膜的人工材料管路與封閉循環系統,使得患者容易因溶血、血栓造成感染,手腳的末端也可能逐漸發黑壞死,甚至需要截肢。 心臟病治療:心臟手術一覽心臟移植

心臟移植通常施行於末期心臟衰竭的病患,此時心臟的受損程度已經無法用藥物或任何方式改善。心臟移植只能透過開心手術達成,鋸開胸骨後將舊的心臟取出,更換為捐贈者提供的健康心臟。

不過,要等到有人捐贈適合的心臟,其實並非如此容易。心臟衰竭的患者在接受心臟移植之前的過渡期,可以使用心室輔助器(Ventricular assist device,簡稱 VAD),幫助日漸無力的心臟泵送血液。 全人工心臟

全人工心臟是一種非常昂貴、精密的設備,它跟心室輔助器或葉克膜都不一樣,它本身需要具備所有天然心臟的功能,包括瓣膜的設計、左右心室心房設計等等。此外,使用全人工心臟意味著需要把患者本身的心臟摘除,因此風險較高。除非是雙心室皆有衰竭狀況的晚期心臟衰竭患者,否則多數情況下只會使用輔助型的人工心臟,或是心室輔助器作為心臟移植的過渡期使用。 心律不整手術 心導管射頻燒灼術

心導管射頻燒灼術英文為 Radiofrequent catheter ablation,簡稱 RFCA,主要用於治療心律不整(Arrhythmia),如心房顫動(Atrial fibrillation)、陣發性上心室頻脈(Paroxysmal supraventricular tachycardia,簡稱 PSVT)。

與心導管操作原理相同,由腹股溝放入尖端帶有電極的導管,順著血管到達發出異常心律的心肌位置,由電極發出射頻能量,破壞病變的心肌細胞,讓心律恢復正常。除了射頻電燒外,此手術還有採用冷凍消融的方式,好處是手術時間較短,但手術自負額較高。

迷宮手術

英文為Maze surgery,迷宮手術透過電刀(或稱電燒刀)在心肌組織上製造疤痕,改變心臟電氣迴路流向,因為疤痕無法進行電傳導,它們就像迷宮中的牆壁一樣,阻隔肺靜脈與心房間的不正常電流傳導。迷宮手術主要用於治療心房顫動,也可能搭配 RFCA 進行治療。(推薦閱讀:迷宮手術:適用人群、風險因素、手術過程與術後恢復) 安裝心律調節器、除顫器

有些心律不整的病患無法以藥物控制病情,便可能會考慮安裝心律調節器(Pacemaker)或心律除顫器(Implantable cardioverter defibrillator,簡稱 ICD),它們可以偵測患者的心律,如有心律異常的狀況,將發出電流修正心跳節律或進行心臟除顫。

心臟病治療:心臟手術一覽

安裝心律調節器與除顫器時,通常會選擇在患者的左胸、鎖骨下方切一個五公分的開口,把機器埋入並將導線以靜脈穿刺的方式,讓導線連接節律器與心臟即完成。

【推薦閱讀】 心臟健康 心臟病 如何照顧心臟病病患

盤點心臟發炎3大種類!心臟發炎症狀、檢查及治療完整看

盤點心臟發炎3大種類!心臟發炎症狀、檢查及治療完整看

紅、腫、熱、痛、癢等都是人體常見的發炎反應,其實不只身體,心臟也會發炎,當心臟發炎就易引發細菌感染,進而引發更嚴重的心臟疾病,看似微小的發炎與病毒感染竟然會帶來讓人難以輕忽的病症,連郭彥甫、劉道玄這些看似陽光的偶像藝人都差點因此喪命。

當心臟發炎時,我們能否自以下症狀進行初步判別?心臟發炎若置之不理是否會引起併發症?又該如何好好治療與預防?就讓《Hello健康》帶你一起認識你所不知道的心臟發炎。 什麼是心臟發炎?

心臟發炎是心臟遭受細菌、病毒感染,或因自體免疫疾病所引起的心臟組織發炎症狀,大致可分為心內膜炎(Endocarditis)、心肌炎(Myocarditis)、心包膜炎(Pericarditis)。 心內膜炎:這是心臟的最內層,同時也是心室、心房的外壁。心內膜炎經常由細菌感染造成,且好發於有先天性心臟病或接受過心臟手術並有植入物的患者。 當心臟組織不平滑,就容易產生細菌滋生、從而形成「贅生物」而引發其他併發症。一旦發生心內膜炎應盡快治療,以免細菌直接入侵心臟腔室或瓣膜造成傷害。(延伸閱讀:風濕性心臟病) 心肌炎:心肌層是位於心內膜和心包膜之間的心臟組織。心肌炎比較特別,病毒是其主要病發原因。例如克沙奇病毒(Coxsackievirus,腸病毒的一種)、腺病毒(Adenovirus)、C型肝炎(Hepatitis C virus)等。不過也有可能因細菌,或寄生蟲感染所引發。屬於較為罕見的症狀。 心包膜炎:覆蓋心肌層的外層組織。與心肌炎類似,克沙奇病毒也可能引起心包膜炎,因此有時候心包膜炎和心肌炎可能會合併發生。此外,自體免疫疾病,例如紅斑性狼瘡、類風濕性關節炎也可能導致心包摸炎。

盤點心臟發炎3大種類!心臟發炎症狀、檢查及治療完整看盤點心臟發炎3大種類!心臟發炎症狀、檢查及治療完整看 心臟發炎有哪些症狀?

不同類型的心臟發炎症狀有時亦有雷同之處;例如冠心病(Coronary heart disease)和心律不整(Arrhythmia)患者皆可能出現胸痛或呼吸困難。當發現自己符合下列數種症狀,應儘速就診檢查。(若想進一步了解,可點選病名至該疾病之介紹) 胸痛或感覺受到壓迫 呼吸困難、急促 心悸 頭暈 昏厥 疲倦 關節、肌肉疼痛 下肢、腹部腫脹 發燒 指甲下方有紅色壓痛點 皮膚、口腔、眼白出現紫色或紅色的班點。 血尿

心臟發炎恐猝死、中風!

心臟發炎的併發症依感染類型而定。舉例來說,心內膜炎患者的細菌贅生物,可能因血液沖刷而剝落,而剝落物可能會順著血液循環,最終卡在較小的血管內。當卡在肺部,就可能引發肺栓塞;若卡在腦部,則會導致腦中風。(延伸閱讀:腳痛、腳麻、腳發冷?小心「腳中風」!周邊動脈阻塞成因與症狀)

受到感染的心臟若沒有妥善治療,可能會損害其他心臟組織或影響功能之正常運作,像是心律不整、心臟衰竭,甚至心因性猝死。

5大檢查診斷心臟發炎

心臟症狀五花八門,為判定是哪種症狀,醫師會先由問診、理學檢查縮小疾病範圍,再透過各種心臟檢查方式斷定疾病類型。

當患者被診斷可能為心肌炎,此時常以抽血檢查心臟酵素,例如肌蛋白(Troponin)、肌酸激酶(Creatine kinase)等數值,了解心肌損傷程度;也會採取「PCR檢測」或其他病毒培養的檢查,確認患者體內有無病毒的RNA或 DNA。

若懷疑是感染性心內膜炎或心包膜炎,多數即會以血液細菌培養,確認患者血液裡是否存有細菌。另外,透過以下5大方式來觀察心臟的形狀、構造、心跳速率有無異常,也是醫師們常用以輔助辨識疾病種類的關鍵檢查項目之一。(推薦閱讀:心臟不適要做心電圖還是X光?一次了解各類心臟檢查項目

心電圖(Electrocardiography) 心臟超音波(Echocardiography) 電腦斷層掃描(CT scan) 胸部X光 心導管檢查 盤點心臟發炎3大種類!心臟發炎症狀、檢查及治療完整看盤點心臟發炎3大種類!心臟發炎症狀、檢查及治療完整看 確診心臟發炎該怎麼治療?

心臟發炎確診後的治療方式可區分為「治療疾病本身」,或是「改善症狀」。

以感染性心內膜炎為例,當遭受細菌感染,多數認知為靠抗生素治療。但心內膜炎也可能傷害患者的心臟瓣膜,若情形嚴重,醫師就得透過手術進行瓣膜修補或置換成人工瓣膜。(推薦閱讀:心臟瓣膜手術:瓣膜修補與置換、手術類型與費用

此外,若心臟感染引起心律不整或心臟衰竭等情形,醫師也需利用抗心律不整與心臟衰竭藥物治療。以下依照心臟發炎的3種類型,分別列出主要會用到的治療藥物: 心內膜炎:靜脈注射抗生素是主要的治療方式。視患者瓣膜損傷或其他併發症,再決定後續的治療選擇。 心肌炎:多由病毒感染造成,因此在治療上主要以支持性療法為主,針對心肌炎所造成的各種症狀進行相對應緩解,讓患者身體逐漸痊癒。 心包膜炎:可考慮使用皮質類固醇、秋水仙素(Colchicine)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NSAID)進行治療,若患者發生心包膜積液的情形,則需透過手術引流將液體排出。

如何避免心臟發炎?

想避免心臟發炎,不妨透過以下4種方式來降低心臟感染的風險: 良好的衛生習慣:勤洗手、戴口罩、維護牙齒健康,這些方式可以讓你比較不容易感冒、受到細菌感染、或是因為牙齒疾病而讓細菌進入血液當中。 健康生活型態:均衡多樣的飲食、多運動,可以提升你的免疫力,降低心臟感染的風險。 小心壁蝨:帶有伯氏疏螺旋體(Borrelia burgdorferi)細菌的壁蝨叮咬人之後,可能會使其罹患萊姆病(Lyme disease),從而引發心肌炎症狀。 施打疫苗:例如施打流感疫苗,可以降低因流感而造成急性心肌炎或其他因病毒造成的心臟感染。

心肌炎:原因、症狀、診斷、治療、預防方式

心肌炎:原因、症狀、診斷、治療、預防方式

發炎是人體遭遇病毒或細菌入侵時,產生的免疫反應,雖然它有助抵抗病菌、加速傷口復原,但若是心臟發炎則較為嚴重,相關併發症包含心內膜炎(Endocarditis)與心肌炎(Myocarditis)等。《Hello健康》以下將介紹心肌炎的成因、症狀、治療與預防方式。

心肌炎是什麼?

從字面意思即可了解,心肌炎是心臟肌肉發炎的疾病,主要由病毒感染引發,病毒侵襲心臟引起發炎後,患者的心臟泵血能力可能降低,心臟電的傳導也會受到影響,可能出現快速或異常的心跳,也就是心律不整(Arrhythmia)。此外,心肌炎也可能造成心臟動脈產生斑塊,提高中風與心肌梗塞的風險。

引起心肌炎的原因有很多,包括遭病毒、細菌和寄生蟲感染等,都有機會使心臟發炎,下列是可能造成心肌炎的原因: 病毒感染 腺病毒(Adenovirus) B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延伸閱讀:B型肝炎帶原者會傳染嗎?2大傳染途徑,這樣做預防B肝上身) C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C virus)  微小病毒B19(Parvovirus B19) 單純皰疹病毒(Herpes simplex virus,簡稱 HSV) 新型冠狀病毒(2019-nCov) 腸病毒(Enterovirus)如克沙奇病毒(Coxsackievirus)及伊科病毒(Echovirus) 德國麻疹(German measles) 人類皰疹病毒第四型(Epstein-Barr virus, EBV) 人類皰疹病毒第六型(Human herpes virus 6, HHV-6) 人類免疫缺乏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 HIV)

細菌感染

金黃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 鏈球菌(Streptococcus) 白喉棒狀桿菌(Corynebacterium diphtheriae) 伯氏疏螺旋體(Borrelia burgdorferi) 寄生蟲感染 克氏錐蟲(Trypanosoma cruzi) 弓形蟲(Toxoplasma) 真菌感染 念珠菌(Candida) 黴菌,如麴菌(Aspergillus) 組織胞漿菌(Histoplasma)

自體免疫疾病 類風濕性關節炎(Rheumatoid arthritis) 全身性紅斑狼瘡(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簡稱 SLE) 高安氏動脈炎(Takayasu arteritis) 韋格納氏肉芽腫(Wegener’s granulomatosis,又稱華格納氏肉芽腫) 巨細胞動脈炎(Giant cell arteritis,簡稱 GCA) 藥物

部分治療癌症的藥物、抗生素、抗癲癇藥和古柯鹼(Cocaine)皆有可能引起心肌炎。

心肌炎的種類

根據台灣家庭醫學醫學會的資料,心肌炎可以依臨床病理分類成以下4種: 1. 猛爆性心肌炎

猛爆性心肌炎(Fulminant myocarditis)可能是由急性心肌炎快速惡化,或是由急性壞死性嗜伊紅性心肌炎(Acute necrotizing eosinophilic myocarditis)和巨細胞心肌炎(Giant cell myocarditis)所造成的嚴重心肌炎症狀,可能引發心因性猝死或多重器官衰竭,需要立即接受治療。 2. 急性心肌炎

急性心肌炎(Acute myocarditis)患者有明顯的心室功能障礙,並對免疫療法有所反應,其也有可能轉變成擴張型心肌病變(Dilated cardiomyopathy)。 3. 慢性活動性心肌炎

慢性活動性心肌炎(Chronic active myocarditis)的病人會出現與慢性炎症變化相關的心室功能障礙。 4. 慢性持續性心肌炎

慢性持續性心肌炎(Chronic persistent myocarditis)的症狀為炎性細胞持續浸潤、胸痛和心悸,但心室功能正常。

心肌炎:原因、症狀、診斷、治療、預防方式 心肌炎的症狀

心肌炎的症狀很多,症狀較輕微者可能會有胸痛或呼吸急促,甚至沒有任何症狀。以下為心肌炎患者可能出現的症狀: 胸痛(推薦閱讀:心好痛演哪齣?狹心症=心絞痛!胸痛症狀與治療方法一次看頭痛 喉嚨痛 呼吸困難、急促 發燒 腹瀉(Diarrhea) 疲累 心律不整 下肢腫脹 關節疼痛

心肌炎的診斷方法

早期診斷是預防心肌炎傷害擴大的關鍵,以下列出心肌炎的6種診斷方式:(推薦閱讀:心臟不適要做心電圖還是X光?一次了解各類心臟檢查項目

1. 血液檢查:測量白血球和紅血球計數,以及檢測心臟酵素如肌蛋白(Troponin)、肌酸激酶(Creatine kinase)、肌紅蛋白(myoglobin)、乳酸脫氫酶(Lactate dehydrogenase)等,可了解心肌有無受損。

2. 心電圖(Electrocardiography,簡稱 ECG 或 EKG):可以顯示心臟的電流變化,檢測有無異常心律。

3. 胸部X光:可觀測心臟形狀、大小,以及心臟是否有積液,這可能是心臟衰竭的徵兆。

4. 心臟超音波(Echocardiography):利用超音波檢視心臟的跳動狀況,可觀測有無心臟種大、泵血或瓣膜問題。

5. 冠狀動脈血管攝影(Coronary angiography):俗稱心導管檢查,透過將導管插入腹股溝、手臂或頸部血管,到達心臟進行觀測。

6. 心肌組織切片(Endomyocardial biopsy):醫師可能會在心導管檢查時,採取少量心肌組織,以便在實驗室分析樣本有無發炎或感染。

心肌炎:原因、症狀、診斷、治療、預防方式 心肌炎的好發族群

符合下列條件者,罹患心肌炎的機會較高,建議應格外注意自己的心臟健康,但若有出現相關心肌炎症狀,請及早就診檢查。 自體免疫疾病:有類風濕性關節炎或全身性紅斑狼瘡等自體免疫疾病的患者,罹患心肌炎的機率較高。 年輕人:年輕人發生心肌炎的機率比中年或老年人高。 男性:男性罹患心肌炎的機會較女性高,不過女性有更高比例罹患全身性紅斑狼瘡等自體免疫疾病。 遺傳疾病:某些遺傳病如家族性地中海熱(Familial Mediterranean fever)或腫瘤壞死因子受體相關週期性症候群(Tumor necrosis factor receptor-associated periodic syndrome, TRAPS),可能影響身體的炎症反應。 酗酒:過量飲酒會造成心肌發炎,影響心臟功能,甚至導致心臟衰竭。 癌症:癌症患者不僅免疫力較低,更容易遭受病菌感染,有些治療乳癌(Breast cancer)和肺癌(Lung cancer)和淋巴瘤的藥物也可能引發心肌炎。 糖尿病:糖尿病患者的免疫力不佳,且不少人也有肥胖問題,不僅可能提高受感染、心肌發炎的機率,罹患其他心臟疾病的風險也較常人高出許多。 皮膚問題:若皮膚常常反覆受創和癒合,有更高的機會讓病菌入侵人體,所以如燒燙傷患者,也是特別容易受感染而引發心肌炎的族群。 愛滋病:愛滋病會破壞人體免疫系統,使得患者更容易遭到各類病菌感染。(延伸閱讀:一次搞懂!HIV和愛滋病的差別在哪) 腎臟病:末期腎臟疾病患者,因為血液中許多無法排出的廢物,因此提高心臟發炎的機會。 放射線治療:少數患者在接受放射線治療後,可能會出現心肌炎。 心肌炎的併發症 心律不整:心臟肌肉受損可能影響心臟的跳動速率。 心臟衰竭:心肌受損至一定程度,可能會出現心臟衰竭的症狀,而嚴重的心肌炎,可能會讓心臟的泵血功能嚴重受損,患者可能需要透過心室輔助器(Ventricular assist device, VAD),協助心臟泵送血液,或是進行心臟移植手術。 心肌梗塞:心臟泵血功能受損,堆積在心臟裡的血液可能會形成血塊。若血塊堵塞冠狀動脈,便可能導致心臟病發作。 中風:與前者類似,一樣是因為積聚在心臟的血液凝塊堵塞而引發,若血塊堵塞腦血管,便可能導致中風。(同場加映:中風元凶也有它!高血壓傷血管致血栓) 心因性猝死:嚴重的心律不整可能導致心跳驟停,如果沒有接受即時治療,往往會造成患者死亡。

心肌炎的治療方法

輕微的心肌炎有很大機率可自行痊癒或經由藥物治療,在輕微症狀下,建議暫停競技運動3~6個月,避免心肌炎惡化;但若症狀較嚴重,可能需要經由下列藥物或其他方式進行治療: 皮質類固醇(Corticosteroids):可抑制人體免疫系統,減輕發炎症狀,適合治療自體免疫疾病所引起的心肌炎。(同場加映:類固醇不可怕!合理使用能減少副作用) 利尿劑(Diuretic):例如呋塞米(Furosemide),減少超過負荷的體液。 抗生素:用於治療細菌感染所造成的心肌炎。 靜脈注射免疫球蛋白(Intravenous immunoglobulin, IVIG):可能有助治療心肌炎症狀。

心肌炎:原因、症狀、診斷、治療、預防方式 心臟衰竭治療

心肌炎可能造成患者心臟衰竭,這時可能會使用以下方法進行治療。 心臟衰竭藥物:若因心肌炎造成心臟衰竭,醫師可能會使用乙型阻斷劑(β-Blocker)、血管收縮素轉化酶抑制劑(Angiotensin Converting Enzyme Inhibitors, ACEI)或血管收縮素受體抑制劑(Angiotensin Receptor Blocker, ARB)進行治療,減輕心臟負擔。 主動脈內氣球幫浦(Intra-aortic balloon pump, IABP):將帶有氣球的導管引入腹股溝動脈,沿著動脈到達心臟主動脈處,藉由氣球的充放氣循環,可以達到減輕心臟負擔與增加血流量的效果。 心室輔助器:1種可以植入心臟的機械幫浦,幫助虛弱的心臟將心室血液泵送到身體各處。此機器也可幫助等待心臟移植患者度過等待期。 嚴重心臟衰竭:若患者因心肌炎導致嚴重心衰竭,可使用葉克膜(Extra-Corporeal Membrane Oxygenation, ECMO)幫助患者進行體外循環,等待進行心臟移植的機會。 心肌炎的預防方法

預防心肌炎的主要方法就是降低自身感染病菌的機會,當然,你也可以透過改變生活習慣,協助減少身體的炎症反應,這不僅有助預防心肌炎,也有助預防其他心臟疾病,以下為預防心肌炎的5種方法:

1. 接種疫苗:接種流感、德國麻疹等疫苗,有助預防病毒侵襲,引發感染。(推薦閱讀:時間到就要打!孩子接種疫苗時程表)

2. 安全性行為:愛滋病會降低免疫力,提高被病菌感染的機會。

3. 良好的衛生習慣:做好身體的清潔,如勤洗手,有助預防病菌感染。

4. 健康生活習慣:戒菸、少吃速食、加工食品和酒類、維持健康體重以及適度的運動,可以維持免疫力,降低罹患糖尿病或其他心血管疾病的機會。(推薦閱讀:預防心血管疾病!低糖、低鈉、高纖、好脂肪,4大飲食原則不「傷心」

5. 小心壁蝨:帶有伯氏疏螺旋體(Borrelia burgdorferi)細菌的壁蝨叮咬人之後,可能會使其罹患萊姆病(Lyme disease),從而引發心肌炎症狀。

兒童腹痛恐奪命!心肌炎初期症狀、死亡率曝:兒童5症狀要注意

兒童腹痛恐奪命!心肌炎初期症狀、死亡率曝:兒童5症狀要注意

【聽醫師的話】黃斯煒醫師專欄

每隔一陣子就會看到類似的新聞報導:「一名6歲兒童因高燒送醫,搶救3小時後宣告不治。後來發現是急性心肌炎!」這樣的新聞真的會讓家屬憂心忡忡:孩子為什麼會得急性心肌炎?急性心肌炎有什麼徵兆?急性心肌炎到底要怎麼辦呢?讓我來一一解答: 急性心肌炎是什麼呢?

急性心肌炎可以把它想像成是「心臟的感冒」;我們感冒時,最常見是因為病毒感染到我們的呼吸道,進而產生流鼻水、咳嗽等症狀。

急性心肌炎則是因為這些病毒感染到的部位是心臟;心臟是維持生命最重要的器官,另外一方面卻又相當脆弱,因此,心臟如果感冒,就會產生全身性的症狀,甚至會致命! 哪些病毒會造成急性心肌炎?

造成急性心肌炎的病毒,其實爸爸媽媽一定都聽過,例如:腺病毒、腸病毒、流行性感冒病毒、呼吸道融合病毒等等;這些都是平常環境中很常見、小朋友一般病毒感染會出現的致病菌;一般來說,這些病毒感染都是輕症,僅有少數中的少數,才會感染到心臟、造成急性心肌炎。

由於這些病毒都是我們平常環境中會出現的病毒,因此很難預防。

急性心肌炎會很常見嗎?

在兒童其實不算少見。在兒童的發生率大概是1%左右。

大人其實也會發生急性心肌炎,但大人發生的比率大約為0.1%,遠小於小孩發生的機率。 心肌炎死亡率?

研究指出,心肌炎的直接並發症包括心室節律失常、左心室動脈瘤、充血性心力衰竭和擴張型心肌病。1年死亡率高達20%,5年死亡率高達50%。

急性心肌炎初期與中期症狀有哪些差異?

急性心肌炎最可怕的地方在於,初期的症狀和一般感冒或是腸胃炎難以區分! 心肌炎初期初期症狀 腸胃道症狀:台灣兒童最常見,如嘔吐、腹痛等 呼吸道症狀:咳嗽、流鼻水、喘 發燒:不一定會發燒,僅37%的孩子有發燒的狀況 胸痛、心悸:僅22%孩子會有胸痛心悸。

由於初期症狀很難與一般病毒感染區分,這時不容易診斷。

當急性心肌炎持續變嚴重時,會開始出現心臟衰竭的症狀。因此縱使是感冒或是腸胃炎,如果出現以下症狀,還是要趕快給醫師重新評估,確認是不是心肌炎。 急性心肌炎症狀

精神活力很差,嗜睡、叫不醒 食慾下降、不吃 四肢冰冷、唇色蒼白 呼吸費力、喘 心跳加速 孩子躁動且無法安撫

以上評估,記得要在孩子退燒的時候才準確。孩子發燒時活力下降、心跳加速、呼吸加快是可以接受的,但如果退燒之後還持續有症狀,那就不正常!

有這些症狀,再加上抽血檢查、X光、超音波等加以佐證,就能診斷心肌炎。 最可怕的狀況:猛爆性心肌炎!死亡率超高

猛爆性心肌炎是更致命的狀況,主要是感染初期就造成心臟嚴重受傷,導致厲害的心臟衰竭及心律不整,死亡率高達五成! 心肌炎的治療與預後

心肌炎和其他病毒感染一樣,其實是沒有特效藥的。

因此治療上,主要是會使用藥物「支持」心臟的功能,降低心臟的負擔,讓心臟能撐過感染的過程。另外靜脈注射免疫球蛋白或是類固醇治療,目前還沒有證實有效。

而在近20年來,因為葉克膜的技術越來越成熟,最近兒童急性心肌炎的死亡率已經大幅下降。2019年的一篇研究就顯示,藉由葉克膜的治療,心肌炎的死亡率可以下降到20%以下,甚至有機會低於10%。 兒童心肌炎症狀:注意5大跡象

心肌炎發生的機率不是很高,且目前醫學對於治療的心肌炎成果也很不錯。

因此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要能早期辨識出心肌炎。如果出現以下疑似心衰竭症狀時,記得要儘速給醫師再次評估: 精神活力很差,嗜睡、叫不醒 四肢冰冷、唇色蒼白 兒童躁動且無法安撫 食慾下降、不吃 呼吸費力、喘 心跳加速

什麼是心悸?了解心悸3原因、心悸不一定心跳快

什麼是心悸?了解心悸3原因、心悸不一定心跳快

我們都知道人活著心臟就會跳動,不過你有沒有發現,其實我們很少感覺到自己的心臟正在跳動。真的感覺到心跳變快、或跳得不規律時,不僅來得突然,也可能帶有不舒服的感覺,其實這就是心悸(Heart Palpitations)。《Hello健康》將介紹什麼是心悸,以及造成心悸的原因。

什麼是心悸?

心悸其實是一個滿籠統的名詞,當你突然感覺到心臟正撲通撲通跳,不論是意識到心跳突然加快、變慢、漏拍或是強度變強,這些不正常跳動的感覺,就是所謂的心悸。

無論你正在走路或是坐著休息,任何時刻都可能發生心悸,你可能感覺到心悸的部位也不只有胸口,有些人可能會覺得喉嚨或脖子也會有心悸的不適感。

什麼時候該就醫?

雖然心悸發作的感覺有點可怕,但發生心悸並不一定代表真的心跳過快、過慢或心律不整(Arrhythmia)。

一般而言,偶爾發作、每次僅有數秒鐘的心悸,不需要過於擔心,但如果患者本身有心臟病史、心悸持續時間很長、靜止心率高於100次/分鐘,那就需要及早去醫院接受相關的心臟檢查。(同場加映:目標心率計算器:計算最大心率、測量運動強度)

若心悸合併發生胸痛、胸悶、手臂、脖子、上背疼痛、嚴重呼吸困難、頭暈或冒冷汗的狀況,請立即就醫。(推薦閱讀:心好痛演哪齣?狹心症=心絞痛!胸痛症狀與治療方法一次看

什麼是心悸?了解心悸3原因、心悸不一定心跳快

想瞭解心臟如何運作及如何保健,請參考:維持心臟健康:心臟保健與功能介紹

心悸常見原因:心律不整、咖啡、恐慌症

可能造成心悸的可能有非常多,常見原因有以下3大類: 環境、藥物和心理:劇烈運動、熬夜、失眠、酒精、咖啡因、尼古丁(抽菸)、古柯鹼(Cocaine)、壓力、焦慮、恐慌及服用抗憂鬱藥。(同場加映:少喝咖啡10理由!助眠少焦慮護腸道) 生理變化:脫水、荷爾蒙變化、甲狀腺激素過多或不足、血液中氧氣或二氧化碳濃度過低、低血糖、大量失血、電解質異常、感冒藥或其他藥物的副作用。 疾病因素:恐慌症、發燒、心臟病、貧血、心律不整、心臟瓣膜異常、甲狀腺機能亢進

雖然心悸在多數情況下無害,但若符合下列狀況,建議盡早就醫治療:

患有焦慮症且定期發作 孕婦 服用含有興奮劑的藥物 甲狀腺機能亢進 心律不整 患有心臟病 動過心臟手術(推薦閱讀:心臟病治療:心臟手術一覽) 曾心肌梗塞 心臟瓣膜缺陷 心臟病高風險族群,如抽菸、高血壓、高血脂、肥胖症、糖尿病、缺乏運動、更年期女性、有家族病史者等(同場加映:女人更年期後要小「心」!了解更年期與心臟病的關係) 心悸的併發症

心悸基本上沒有什麼併發症,除非患者是因心臟病而引起的心悸,那麼可能發生的併發症便與心臟病相關,如下: 昏倒 心臟驟停(Cardiac arrest) 中風 心臟衰竭(Heart failure)

什麼是心悸?了解心悸3原因、心悸不一定心跳快 心悸的診斷方法

如果你懷疑自己有心悸的而就診,醫師會先用聽診器聽你的心音,了解你的過往病史,並可能利用以下方式對你的心臟進行檢查: 心電圖(Electrocardiography, ECG or EKG):每位有心悸者均須作靜態心電圖,查看心律狀況有無異常,雖然基本上如果只用靜態心電圖檢測,通常看不出什麼問題,因為心悸並不一定會在檢測時發作。但是心電圖仍然可以幫助醫師了解,患者的心臟有沒有其他可能導致心悸的問題。

如果患者的心室有早激(Pre-exitation)現象,如WPW症候群患者在靜態心電圖會顯現PR間距縮短及δ波(delta wave)異常。

如果有意義的左心室肥大再加上心電圖在導極I、AVL及V4-V6等代表是心室中膈的Q波變深,則可能是肥厚型阻塞性心肌病變(Hypertrophic obstructive cardiomyopathy)。值得關切的是此型可能會誘發年輕人及運動員猝死。(延伸閱讀:奪命僅數分鐘!預防心因性猝死這樣做)

如果心電圖有明顯的Q波異常,則可判斷患者之前得過心肌梗塞。如果心電圖有QT間距延長,則患者可能有長QT症候群(Long QT syndrome)。(心臟不適要做心電圖還是X光?一次了解各類心臟檢查項目 運動心電圖(Stress test):讓患者在運動的狀況下接受心電圖檢測,此檢測更容易顯現出心臟在壓力底下的運作狀況。 霍特連續心電圖(Holter monitor):此心電圖可以讓患者隨身攜帶,最常用來記錄24小時內的心臟活動變化。這種方式能夠更容易掌握不知道什麼時候會出現的心悸狀況,並記錄下來。企圖找出嚴重的心律不整。 心臟事件紀錄器(Event recorder):適用於心悸發作頻率更低的患者,患者在心悸發作當下,需要手動按下按鈕才可紀錄。 心臟超音波(Echocardiography):以超音波檢查心臟結構與血流有無異狀。 實驗室資料(Laboratory data):必須包含 全血細胞計數(Complete blood count, CBC)可評估貧血及發炎狀況。 血清尿素、肌酸酐(Creatinine)及電解質等可評估電解質失衡或腎功能障礙。 甲狀腺功能檢查可檢測有無甲狀腺亢進。

什麼是心悸?了解心悸3原因、心悸不一定心跳快 心悸的治療方法

不是由心臟病引起的心悸,基本上不需要治療,醫師會推斷患者的心悸可能是由何種原因引起,再給予患者相關的建議。例如:如果患者一喝咖啡就心悸,那就不要喝咖啡。如果心悸是由心律不整或其他心臟、心理疾病(如恐慌症)所引起,則醫師會根據疾病類型安排相關治療方案。 心悸的預防方法

心悸主要成因不外乎就是心理壓力、興奮劑(咖啡因等)與心臟病,這3大類型,在日常生活中,你可以透過以下方式來預防心悸: 少喝或不喝咖啡 避免服用會引起心悸的藥物 避免處在高壓環境,找到方法紓解壓力 戒菸 少喝酒 多運動 健康飲食

【想看更多心臟疾病相關文章,請前往心臟健康類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