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臟病飲食菜單攻略!吃這類魚才能強壯心臟、減少中風

心臟病飲食菜單攻略!吃這類魚才能強壯心臟、減少中風

擬定心臟健康的飲食菜單時,吃魚是相當重要的一環,建議每週至少食用兩份魚,尤其是鯡魚、鮭魚、鱒魚、鯖魚、沙丁魚這類富含Omega-3脂肪酸的多脂魚肉,都是保護心臟的食物。 此外,Omega-3 脂肪酸也普遍存在於雞蛋、芥花籽油、亞麻仁籽、大豆油和核桃之中。(延伸閱讀:不只鮭魚才有Omega-3!多吃這些食物強健身體

雖然魚中的 Omega-3 脂肪酸對心臟有益,不過食用大型魚類也有重金屬殘留的疑慮,但整體來說,吃魚對心臟健康的益處,可說是利大於弊。魚肉中普遍存在的 Omega-3 脂肪酸,已被證明具有降低心律失常機率的功效,心律失常會導致心臟病(Heart disease)的高危險群甚至健康的人,在瞬間死亡。不像其他含有大量飽和脂肪的高脂肉類產品,魚肉富含蛋白質,又只含有少量飽和脂肪,亦可幫助人體降低三酸甘油脂,延緩動脈硬化,防止血壓過高。(推薦閱讀:膽固醇解禁!蛋黃海鮮適量吃不怕膽固醇過高) Omega-3 脂肪酸降低心臟病人死亡率與中風

魚肉中的 Omega-3 脂肪酸屬於一種不飽和脂肪酸(Unsaturated fat),有助於降低體內總膽固醇 。 Omega-3 脂肪酸可以減少體內的發炎狀況,而發炎會傷害血管,導致中風(Stroke)與心血管疾病。 只要每週吃兩份或兩份以上富含 Omega-3 脂肪酸的魚肉, Omega-3 脂肪酸就會讓三酸甘油脂降低,防止血管阻塞,降低血壓,減低心臟衰竭和中風機率,舒緩不正常心跳,讓人避免因心臟病發作死亡。

吃魚可以減少動脈血管病變機率,Omega-3 脂肪酸可以降低心臟病人的死亡率,Omega-3 脂肪酸能降低瞬間死亡以及異常心跳的好發率。為了這些好處,建議食用富含 Omega-3 脂肪酸的食物,例如深海多脂魚類。此外,每週食用至少2份的高脂魚肉(如鮭魚、鯖魚和鯡魚 ),也可以顯著降低中風機率。

心臟病飲食菜單攻略!吃這類魚才能強壯心臟、減少中風 審選魚種如鮭魚、鯖魚、鮪魚、沙丁魚

脂肪魚,如鮭魚、湖鱒魚、鯖魚、鯡魚、沙丁魚和鮪魚,含有最多的 ω-3 脂肪酸,因此最有益,許多類型的海鮮也含有少量的 ω-3 脂肪酸。對於成年人,建議若是想制定預防心臟病的飲食菜單,至少每週須排入2份富含 ω-3 的魚,分量約 99 公克(3.5盎司),才能有效達到防止心血管疾病的功效。

心臟病飲食菜單攻略!吃這類魚才能強壯心臟、減少中風

由於食物鏈中位居較上層的大型魚類如鯊魚、方頭魚、箭魚和鯖魚,往往比較小型的魚有更高的汞含量,有計畫在近期內懷孕、孕婦、哺乳中的女性及孩童,應避免食用大西洋馬鮫、鯊魚、方頭魚、劍魚這類體內含有高汞含量的魚類。因為這類族群最容易受到魚類毒素的潛在影響。若需補充相關營養,可透過雞蛋、芥花籽油、亞麻仁籽、大豆油和核桃相關植物製品,減少食品毒素。(延伸閱讀:懷孕了該怎麼吃?飲食指南與營養素

使用魚油補充劑須詳閱營養標示

若想使用魚油補充劑補充對心臟有益的Omega-3 脂肪酸、DHA、EPA……等營養,每日約補充3000~4000毫克,並詳閱DHA 和 EPA 濃度,Omega-3須達到濃度80%方有功效,否則只是吸收多餘油脂,徒增心血管風險。此外,魚油提煉自深海魚,故也有遭重金屬汙染之憂,建議閱讀營養標示後,向醫師詢問是否適合食用(尤其是孕婦),否則可能在人體內累積毒素。

心跳太慢怎麼辦?「慢半拍」先別慌!一次看懂9大原因、症狀、治療方法

心跳太慢怎麼辦?「慢半拍」先別慌!一次看懂9大原因、症狀、治療方法

錢包不見、掉手機讓你差點心跳漏一拍?這不是都市傳說!一般而言,心跳過慢或過快都統稱為心律不整,而心律不整可能是身體正向你發出警訊。心跳太快時,多數情況是因緊張、壓力大或罹患心臟疾病等原因所導致,但心跳過慢則也可能讓患者頭暈、心悸,嚴重時甚至會昏厥,若一時不查就會釀出嚴重後果,不得不慎。

正常心率是多少?究竟心率多少才能被稱作心跳過慢?心跳過慢是由哪些原因所造成?當你還沒意識到自己就是那個「慢半拍」的患者時,心跳過慢有哪些症狀與徵兆可判別,又該如何治療?就讓《Hello健康》陪你走過經常少一拍的護心之路!

什麼是心跳過慢?心率正常範圍多少?

心跳過慢(Bradycardia)也常被稱為「心搏過緩」,指的就是心跳速率(Beats per minute, Bpm)低於正常值;當心臟的電脈不能與心跳互相協調,心臟跳動便會過快(心搏過速)或過慢(心搏遲緩)或不規則,造成心律不整,屬於常見的心臟疾病之一。成年人在休息時每分鐘的正常心率為60~100下(bpm),但如果心跳過慢的話,每分鐘的心率就會低於60下。

對於老年人、訓練有素的運動員和經常鍛鍊的人來說,在休息時若出現心率較低,即每分鐘跳動60次以下的狀況,仍屬可能發生的心跳正常範圍。然而,心跳太慢時也可能代表心臟無力推動足夠的含氧血到達身體各處,使大腦與其他身體器官獲得的氧氣量不足,若出現不適症狀就得盡快就醫。(推薦閱讀:心跳過慢的救星!心律調節器作用與類型介紹

心跳太慢怎麼辦?「慢半拍」先別慌!一次看懂9大原因、症狀、治療方法 心跳太慢的9大原因

導致心跳太慢的原因不只因先天性心臟病、老化或壓力造成,以下歸納出9大常見原因讓你一眼辨識自己屬於哪一款: 身體代謝及活動降低:如睡眠、體溫過低、甲狀腺機能低下或腦下垂體功能低下等情形。 迷走神經受刺激或交感神經受抑制:當人在嘔吐、抽痰及心肌梗塞,或進行眼部手術時,皆可能因此造成心跳速率變慢。 藥物使用:使用β接受器阻斷劑、離子阻斷劑、中樞神經抑制劑、鎮定劑、鋰鹽等藥物。 顱內壓升高:如便秘及中風都會使顱內壓升高,進而引發心搏速率過慢。 房室傳導阻滯(Atrioventricular block):心電傳導會先經由心臟右心房的竇房結(SA node),傳至心房和心室交界的房室結(AV node),再傳到心室產生跳動,但若神經衝動在房室傳導過程中受到阻礙,就會出現房室傳導阻滯,進而造成心搏過慢。 病竇症候群(Sick sinus syndrome):心臟右心房調控心跳頻率的竇房結功能退化,會產生心跳過慢,或是在心搏過速後,有很長一段時間心搏停止。 心臟瓣膜疾病(Valvular heart disease):包括二尖瓣膜脫垂、三尖瓣膜脫垂等疾病都可能造成患者心律不整、心跳忽快忽慢的情形發生。 睡眠呼吸中止症(Sleep apnea):許多病患於睡眠呼吸中止階段時,心跳速率會下降至30~50下,等到氣流恢復後,心跳則會跳升至90~120下。 萊姆病(Lyme disease):萊姆病是一種會經由硬蜱(俗稱璧蝨)叮咬傳染而引發的新興人畜共通傳染病。感染初期症狀類似感冒,有頭痛、輕微發燒、全身疲勞、寒顫等症狀,若未即時診斷並治療,就可能引發心臟、神經系統及關節等病變,並出現心律不整、心包囊炎、顏面神經麻痺及單(雙)側膝關節踵痛等臨床病症。(你也想知道:照顧先天性心臟病兒童 代謝快營養需求量大)

心跳過慢症狀有哪些?頭暈、心悸要注意!

心跳過慢可能會造成大腦及其他器官無法獲得足夠的氧氣,但病患的心率通常要低至每分鐘50次、甚至更慢,才會產生較明顯的症狀如下:

胸痛(Chest pain) 頭暈(Dizziness) 疲倦(Fatigue) 心悸(Heart Palpitations) 呼吸困難、急促(Shortness of breath) 昏厥(Syncope) 全身無力(Lack of energy)

儘管上述症狀也可能非由心跳過慢所引起,一旦發現自己不適症狀皆建議立刻就醫接受檢查,以利及早確定病因並進行治療。 心跳太慢怎麼辦?「慢半拍」先別慌!一次看懂9大原因、症狀、治療方法 心跳過慢治療方法

醫生會先詢問患者的症狀並進行基本檢查,若有其他問題可能會將病患轉介到心血管專科,安排下列檢查: 心電圖(Electrocardiogram,簡稱ECG) : 記錄心電活動以檢查心臟是否機能良好。 霍特24小時連續心電圖(Holter monitor):記錄24小時或更長時間的心電活動。 電生理學研究:確定心臟是否有多餘的心電傳導通道,造成心律失常。 心臟超聲波圖(Echocardiogram):利用超聲波(聲波)檢視心臟、心瓣的結構和泵血動作。 運動心電圖(Exercise tolerance testing):檢測是否有可能觸發心律失常的其他心臟疾病。

葉克膜是什麼?ECMO的原理、用途、風險、費用

葉克膜是什麼?ECMO的原理、用途、風險、費用

葉克膜可能是台灣人特別熟悉的一種醫療設備,最早由時任台大醫院外科醫師柯文哲引入台灣,由於其經常應用在生死交關的醫療狀況,有些人可能因此產生迷思,認為用葉克膜就可續命,然而其實有許多條件與風險需要釐清。

Hello健康》將會透過本文介紹葉克膜的作用機制、風險、使用方式,以及健保給付條件。 什麼是葉克膜?

葉克膜最早引入台灣時,主要用於支持換心患者在接受心臟移植前的過渡期,亦或是在心臟移植術後沒有立即恢復,便可利用葉克膜暫時取代心臟的功能。然而隨著技術熟練和普及,目前葉克膜已經廣泛用於需要短期心肺功能支持的病患身上。

葉克膜(Extracorporeal Membrane Oxygenation, ECMO,又稱體外膜氧合、體外循環膜肺維生系統)。主要功用是利用人工心臟(幫浦)將患者的血液從靜脈引出,接著透過人工肺臟(氧合器)讓缺氧血中的二氧化碳移除,加入氧氣以轉換為充氧血,再將血液輸回患者的動脈或靜脈內。(延伸閱讀:維持心臟健康:心臟保健與功能介紹

葉克膜與人工心肺機的差異

聰明的你是不是已經聯想到,在進行心臟停跳手術(Cardiopulmonary bypass)時,負責代替心臟功能的機器(人工心肺機)其實和葉克膜有關係?

沒錯,它們的原理大致相同,心臟停跳手術所用的人工心肺機一般只會持續數小時,直到手術結束,而葉克膜則是用於數天甚至數週的心肺功能維持。

此外,人工心肺機和葉克膜最大的差別在於血液有無停滯。人工心肺機屬開放系統,容易在手術中吸入許多空氣,因此需要將血液排到體外的貯血槽中,以便排除空氣,但是為了避免貯血槽中的血液凝固,必須使用大量抗凝血劑,避免產生血栓。

葉克膜則不需要貯血槽,讓血液處於封閉循環,加上病患的心肺系統並未完全失能,因此血液不會有持續停滯在一處的情況發生,也就不需要使用太多的抗凝血劑,從而提高葉克膜的可使用時間,讓體外循環也能應用於手術室之外。 如何安裝葉克膜?

葉克膜需要透過手術進行安裝,其主要組成有塑膠導管、人工肺臟(氧合器)、人工心臟(幫浦),醫療人員會在患者的靜脈或動脈切開小口以便插入導管,並透過X光確認導管位置正確,同時,患者也會連接呼吸器,因此會使用靜脈注射或鼻胃管的方式,維持患者的營養供給。(延伸閱讀:心臟病治療:心臟手術一覽

另外,醫療人員也會注射抗凝血劑,以避免導出的血液凝固,注射預防性抗生素,以及注射鎮靜劑,以避免患者躁動。或者也可能使用利尿劑來幫助腎臟排出水分。

安裝完成後,體外循環師會透過螢幕監測患者的心率、血液壓力、氧氣含量,以確保患者在使用葉克膜期間的健康狀況。

葉克膜是什麼?ECMO的原理、用途、風險、費用 葉克膜的連接方式

視患者的症狀差異,葉克膜主要可以分為以下兩種應用模式: 靜脈至靜脈(Veno-Venous, VV):輸出端由腹股溝將導管插入股靜脈,輸出端則位於頸部靜脈。主要用於肺功能受損,但心臟無停跳風險的患者。 靜脈至動脈(Veno-Arterial, VA):輸出端由腹股溝將導管插入股靜脈,輸出端則位於股動脈。主要用於肺功能受損,且心臟有停跳風險的患者。 哪些人需要使用葉克膜?

真正需要用葉克膜的人,必須先經過專業醫師診斷,判斷的原則有以下3點:

在給予額外氧氣支持下,肺部的氧氣供給仍不足。 即便有呼吸器的輔助,肺部仍無法妥善排除二氧化碳。 心臟無法泵送足夠的血液。

很多疾病可能造成以上情況,比如嚴重的肺部感染或心肌梗塞(Myocardial infarction)等,根據衛生福利部健保署的規範,以下情形屬於葉克膜的適應症: 一、心因性休克 心臟手術重建後,出現暫時性心臟功能障礙(Stunned heart)。 作為準備心臟手術、心室輔助器或心臟移植時,暫時替代心臟功能而用。(延伸閱讀:心跳過慢的救星!心律調節器作用與類型介紹) 可回復性的心肌病變(Cardiomyopathy)。 肺栓塞(Pulmonary embolism)。 急性心肌梗塞併心因性休克。(延伸閱讀:奪命僅數分鐘!預防心因性猝死這樣做) 其他心因性休克。 二、呼吸衰竭 FiO2:1.0, PaO2<60 mmHg,已排除可逆轉之原因。 二氧化碳滯留(CO2 retention)造成血行動力學不穩,已排除可逆轉之原因。 作為肺臟移植時,暫時替代肺臟功能而用。 三、小兒及新生兒 吸入性胎便肺炎症候群(Meconium aspiration syndrome) 呼吸窘迫症候群(Hyaline membrane disease) 先天性橫膈膜疝氣(Congenital diaphragm hernia, CDH) 新生兒頑固性肺高壓(Persistent pulmonary hypertension of neonate, PPHN) 上述疾病經傳統治療(含呼吸器),並合乎下列呼吸衰竭指數:

氧合指數(Oxygenation Index, OI)≧ 40 OI=MAPxFiO2x100/PaO2

平均氣道壓(Mean Airway Pressure, MAP)

AaDO2=(Patm–47) x FiO2–PaO2–PaCO2>610 for 8Hrs or >600 for 12Hrs

PaO2< 40 mmHg for 2hrs

四、其他 氣道外傷 極低體溫(核心體溫≤30℃)

葉克膜是什麼?ECMO的原理、用途、風險、費用 葉克膜的費用與健保給付

相信許多人都想了解葉克膜有無健保給付,其實只要符合上述的適應症,健保皆有給付,那麼有哪些情況是葉克膜無法獲得健保給付呢?請看以下: 一、絕對禁忌症(健保不給付) 不可逆之腦病變 惡性腫瘤末期 不可逆之心、肺疾患且不適合做臟器移植者 不可逆之多重器官衰竭 二、相對禁忌症(需逐案審查之個案) 持續進展之退化性全身性疾病 不可控制之感染 不可控制之出血 重度免疫不全之患者

※若想進一步了解健保給付項目,可利用健保署的醫療服務給付項目及支付標準網路查詢服務。 葉克膜非萬能 主要用於維持心肺功能

受媒體宣傳的影響,葉克膜在某些人觀念裡已經成為緊要關頭一定可以派上用場的醫療設備,然而葉克膜本身並不具「治癒」的效果,而是「暫時維持患者的心肺功能」。

如果患者病況嚴重,已經屬於無法治療的狀態,使用葉克膜也只能稍微延長患者的存活時間,並不能逆轉病情,這也是為什麼要訂出禁忌症以減少無謂的健保資源浪費。

總而言之,醫師判斷需要使用葉克膜的狀況,大都符合健保給付條例,不過仍有部分項目需要民眾自行負擔。 使用葉克膜的5大風險

即便葉克膜能夠為心肺失能的患者提供相當大的助益,在使用葉克膜上也有許多不便存在,像是安裝葉克膜的患者就不能隨意亂動,因為隨便一個翻身都可能使導管鬆脫導致大量出血,因此可能需要注射鎮定劑並固定手腳,不過也可能提高肺炎的風險。

葉克膜的其他使用風險如下: 出血:為了避免血液凝固,患者可能需要注射肝素(Heparin),但葉克膜使用時間愈久,血液凝固等問題發生機會也會提高。然而,長時間使用葉克膜與血液抗凝固劑也可能讓增加患者出血,或者破壞血球導致溶血反應。 腎衰竭:有些使用葉克膜的患者的腎臟因為缺乏血液循環,可能引發腎衰竭,這時可能需要透過機器替代腎臟功能,也就是所謂的血液透析(Hemodialysis)。(推薦閱讀:什麼是洗腎?認識血液透析的優缺點和併發症) 感染:插管提高了細菌進入血液,導致患者感染的風險,在患者本身已經相當虛弱的情況下,感染可能會導致患者的器官衰竭,提高致死率,因此醫師可能會使用抗生素,進行預防性投藥。 腿部缺乏血液供給:末端血液循環極差,尤其在大腿處,因為血液由股靜脈引出至葉克膜,因此插管處的大腿容易由腳趾處因為缺乏血液供給開始發黑,逐漸向上擴散,情況嚴重甚至需要截肢。 中風:患者可能會因空氣或血塊進入血管,導致栓塞。如果這個血塊出現在腦內血管,使得患者腦部血液供給量不足,便可能引發中風。

突然低血壓很危險!低血壓原因多要小心

突然低血壓很危險!低血壓原因多要小心

談到血壓,您可能會以為低血壓比起高血壓較安全,而且少有心臟病(Heart disease)發生的機會,但是持續的低血壓或血壓突然下降,嚴重可能會有致命危險,請務必注意!究竟該如何判斷自己有無低血壓?又是什麼原因會造成血壓過低?就讓《Hello健康》來為你解惑!

低血壓標準為何?

血壓通常在夜間最低,在早上起床後漸升至中午前最高。若收縮壓為120毫米汞柱,舒張壓為80毫米汞柱或稍低,都還算正常。收縮壓指的是血壓數值的最高數字,心臟收縮打出血液時,動脈內的壓力;舒張壓是指血壓數值的最低數字,心臟舒張充滿血液時,動脈的壓力。

若收縮壓低於90毫米汞柱,舒張壓低於60毫米汞柱,只要其中一項符合,就可稱為低血壓,會讓人感覺暈眩無力。有些人常在低血壓範圍內,卻沒有任何不適症狀,故不需要治療。但若嚴重的話,會使流到大腦和器官的血液不足,將導致休克和死亡。

為什麼會有低血壓?常見的3種情況你一定要知道

低血壓的情形有可能發生在任何人身上,情況都不盡相同,常見的有以下3種狀況: 1. 姿勢性低血壓

姿勢性低血壓發生在坐下或躺下後再起立時感到暈眩,好發在女性和年長者身上。變換姿勢時,通常心率會跟著升高、血管也會收縮以補充流至大腦的血液,但是姿勢性低血壓者的心率與血管,不如一般人的反應,血液無法及時供給大腦,造成短時間眼前黑、暈眩的症狀。(推薦閱讀:姿勢性低血壓:症狀、造成的原因與治療方法) 2. 餐後低血壓

吃完飯後,大多血液會進入消化系統而使血壓降低,可能會頭暈甚至摔倒,好發在年長者身上。吃得多,血壓下降也較明顯,特別是吃高碳水化合物時,但高脂肪食物則無太大差異。透過減少血壓藥的劑量、餐前喝水,或吃低碳水化合物,皆有助減少不適症狀。(延伸閱讀:好壞碳水化合物這樣分~吃出健康沒煩惱) 3. 神經反射性暈厥

長時間站立或情緒波動而導致血壓忽然下降而暈厥,好發在兒童和年輕人身上。由於控制心血管系統的神經功能異常,血管擴張導致低血壓,常見的症狀包括流汗、臉色蒼白和噁心等。

若您時而感覺頭暈、視野模糊、噁心、疲勞及注意力不集中等,或感到寒冷、面色蒼白、呼吸快又淺、脈搏微弱等,請務必盡快求診,因為背後可能有更嚴重的問題。(同場加映:懶得吃早餐? 小心變胖虛弱腦袋空)

突然低血壓很危險!低血壓原因多要小心

可能使血壓過低的其他原因

除了上述3種較常見的低血壓原因,下列也有可能會造成低血壓:

懷孕:由於體內循環系統在懷孕期間迅速擴大,血壓可能會下降,但這是正常的,生產後血壓通常會恢復到孕前狀態。 心臟問題:包括心跳過慢、心臟瓣膜問題、心臟病發作和心臟衰竭等。 內分泌問題:甲狀腺疾病、腎上腺功能不全、低血糖以及某些糖尿病等,皆可能引發低血壓。 脫水:身體缺水會感到虛弱、頭暈和疲勞。嚴重可能出現發燒、嘔吐、腹瀉等現象,若過度使用利尿劑和劇烈運動,都可能導致身體脫水。 大量出血:如重傷或內出血等,會減少體內血液量,使血壓嚴重下降。當身體血液遭細菌入侵時,也可能導致血壓嚴重下降、器官與組織衰竭,發生敗血性休克。(推薦閱讀:細菌感染恐致命!敗血症的原因、症狀、治療、預防) 嚴重的過敏:攝取或觸碰到某些食物、藥物或昆蟲毒液等,皆可能產生過敏反應,如呼吸困難、蕁麻疹、瘙癢、喉嚨腫脹和血壓下降等症狀。 缺乏營養:缺乏維生素B12和葉酸,會使體內紅血球不足,因貧血而導致低血壓。 正在服用藥物:帕金森氏症的藥物、抗憂鬱藥物、勃起功能障礙的藥物和心臟藥物等,都可能導致血壓過低。(關於更多低血壓資訊請參考: 低血壓:症狀、造成的原因與治療方法)

提醒您,若有血壓方面疑慮,請定期量血壓並到醫院檢查有無貧血。在勞動或運動時觀察自己是否容易比他人喘,若感覺有異請到心臟科檢查,若無異狀,可適度運動增進健康!

吃什麼對心臟比較好?3種天然食物強化心臟健康!

吃什麼對心臟比較好?3種天然食物強化心臟健康!

心臟是人體非常重要的器官,沒有什麼比細心保養心臟更為重要。為仔細照顧這個重要的人體器官,我們除了要定期運動、控制壓力,養成不要吸菸的好習慣之外,更可以透過飲食來維護心臟的健康。以下《Hello健康》將為你介紹3種對心臟好、營養豐富的天然食物!

1. 鮭魚

鮭魚是一種冷水性魚類(Cold-water fish),富含對心臟非常有益的omega-3脂肪酸(omega-3 fatty acids),能夠有效降低血壓。Omega-3 脂肪酸具備抗凝血的功能,可以預防血栓跟維持血液流動通順,更能降低血中的三酸甘油酯(Triglyceride,一種會提高人們罹患心血管疾病風險的脂肪)。(推薦閱讀:不只鮭魚才有Omega-3!多吃這些食物強健身體

此外,鮭魚富含類胡蘿蔔素(Carotenoid)之一的蝦紅色素(Astaxanthin)。蝦紅色素是威力非常強大的抗氧化劑(Antioxidant)。美國心臟協會建議人們每週應至少食用2份 (1份約100公克) 鮭魚,或其他富含脂肪的魚類。事實上,因其易於烹飪的特性和美味,鮭魚已是世界上最受歡迎的菜餚之一。如果鮭魚不合您的口味,也可以選擇其他富含脂肪的魚類,如鮪魚、沙丁魚、鯖魚、鯡魚或鱒魚,食用這些魚類也能對你的心臟健康帶來幫助。(同場加映:維持心臟健康:心臟保健與功能介紹

2. 燕麥

以一碗熱氣騰騰的燕麥粥開始新的一天,還有什麼比這更健康呢?燕麥粥富含鉀、葉酸及omega-3 脂肪酸;換句話說,燕麥是營養豐富的全穀物,以及大量礦物質與維生素的綜合體。此外,燕麥含有大量的β-葡聚糖(beta glucan),能降低您的壞膽固醇(LDL,高於標準值越多越危險)含量,幫助動脈暢通。每天攝取約1杯煮熟的燕麥或大麥,即攝取足量的β-葡聚糖,並幫助減少體內的壞膽固醇含量。此外,β-葡聚醣也存在於洋菇、大麥和海藻中。

吃什麼對心臟比較好?3種天然食物強化心臟健康!

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讓燕麥製造商在包裝上印有健康聲明,證明燕麥對於心臟保健的幫助及功效。此外,亦有其他研究發現燕麥除能降低膽固醇、保持身體規律運作,更可預防某些特定的癌症。(延伸閱讀:膽固醇是什麼?看脂蛋白密度分好壞

3. 菠菜

長期以來,無論西方國家或亞洲國家,人們皆非常重視菠菜的好處。顯而易見地,菠菜是對最健康非常有益的蔬菜,其深色的外表代表著豐富的維生素、植物性化合物、葉黃素、鉀和礦物質(特別是葉酸和鐵),可保護您的視力與對抗疾病,並預防心血管疾病。(葉黃素推薦閱讀:2024葉黃素推薦最新20款!功效解析,找眼睛保健食品必看

吃什麼對心臟比較好?3種天然食物強化心臟健康!

諸多研究皆證實,每日食用兩份以上的蔬菜能有效降低罹患心臟病的風險,幫助降低膽固醇及血壓,維護血管功能。(延伸閱讀:預防心血管疾病!低糖、低鈉、高纖、好脂肪,4大飲食原則不「傷心」

三酸甘油酯過高怎麼辦?了解原因、症狀與飲食治療

三酸甘油酯過高怎麼辦?了解原因、症狀與飲食治療

三酸甘油脂是什麼?

三酸甘油脂(Triglycerides)是存在於血液中的一種脂肪,可經由肝臟自行製造或者攝取食物而獲得。當身體需要能量時,三酸甘油脂可被分解為脂肪酸,作為細胞的能量來源,一旦滿足了需求,則多餘的脂肪酸就會被再次轉換為三酸甘油脂儲存於脂肪細胞。我們身上的贅肉,其實就是飽含三酸甘油脂的脂肪細胞聚集處。 三酸甘油脂過高是血脂異常嗎?

血脂異常指的是血脂肪濃度超出或低於標準。當體內的三酸甘油脂過高,便可能造成三酸甘油脂血症(Hypertriglyceridemia),即高血脂症(Hyperlipidemia)的一種。

而三酸甘油脂過高者罹患胰臟炎、冠狀動脈心臟病與代謝症候群的風險也會增加。 三酸甘油酯過高怎麼辦?了解原因、症狀與飲食治療部分三酸甘油脂過高者可能於皮膚表層長出黃斑瘤。 三酸甘油脂過高的症狀

三酸甘油脂過高者通常不會有明顯症狀,但若是因為遺傳疾病而導致,例如家族性高乳糜微粒血症(Familial Hhyperchylomicronemia),則可能在患者皮膚下看到脂肪堆積,也就是稱作黃色瘤(Xanthomas)或黃斑瘤(Xanthelasma) 的症狀。 三酸甘油脂過高的成因與風險

基本上,高三酸甘油脂血症可分成以下2種類型: 原發性:患者因為基因缺陷,導致脂質代謝異常。 繼發性:因為疾病、酒精、藥物等後天因素,造成三酸甘油脂過高。

其他會增加高三酸甘油脂的危險因子包括:

家族性高乳糜微粒血症:患者因脂蛋白脂酶不足,而導致三酸甘油脂的代謝出問題,是一種少見的染色體隱性疾病。 其它疾病:例如糖尿病、甲狀腺疾病、肝病、腎臟病、第二型糖尿病控制不良。 肥胖 吸菸 過量飲酒 攝取的熱量經常大於消耗的熱量。 某些藥物會增加體內的三酸甘油脂:例如皮質類固醇(Glucocorticoids)、乙型阻斷劑(Beta blocker)、利尿劑、雌激素等。 三酸甘油脂過高會導致哪些疾病?

單論三酸甘油脂過高,則直接相關的併發症以急性胰臟炎為主,這種情況通常發生在三酸甘油脂數值高於500mg/dL患者,他們的血漿會呈現乳白、糜狀,需要盡快就醫治療。

此外,許多三酸甘油脂過高的患者,可能同時也有膽固醇過高的問題,而這可能造成動脈粥狀硬化(Atherosclerosis),提高心臟病與中風的風險。 三酸甘油酯過高怎麼辦?了解原因、症狀與飲食治療三酸甘油脂與膽固醇指數通常會一併包含在血脂檢測內。 抽血檢查三酸甘油脂

想知道自己有沒有三酸甘油脂過高的狀況,唯一的方法就是透過抽血檢查血脂肪。常規的血脂檢查一般會包含總膽固醇(TC)、三酸甘油脂(TG)、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C)的數值,因為膽固醇與三酸甘油脂一樣都是組成血脂肪的成分,也同樣可當作心血管疾病的警示指標。(推薦閱讀:血脂正常值是多少?膽固醇與三酸甘油酯檢測須知

三酸甘油脂的標準值

受檢者需至少空腹8小時(不可服藥或喝飲料),可以適量喝水,以下為三酸甘油脂數值的判斷標準。若你發現自己的數值超過150,便該著手降低三酸甘油脂囉! 理想值:40-149/dL。 偏高:150~199mg/dL。雖不會出現特別症狀,但會增加罹患心血管疾病風險。 高:200~499mg/dL。心肌梗塞和糖尿病罹患風險開始增加 過高:高於500mg/dL。恐發生急性胰臟炎,嚴重時會致命。

三酸甘油脂過高如何治療?

體內不同的三酸甘油脂含量,會有不同的治療方法,分項如下: 飲食與生活習慣改變

對於輕微三酸甘油脂過高者,通常透過身體力行的飲食和生活習慣改變,就能明顯降低三酸甘油脂的濃度。 藥物治療

除了改變飲食與運動外,醫師也可能使用以下藥物改善三酸甘油脂過高狀況: 胰島素、肝素:可刺激脂蛋白酶活性。(延伸閱讀:胰島素是什麼?人工胰島素的種類與注意事項) 降血脂藥物(纖維酸衍生物、菸鹼酸):降低血液內三酸甘油脂濃度。

其他治療方式還有利用血漿分離術將血液中的三酸甘油脂抽出,也就是所謂的「換血」。

三酸甘油酯過高怎麼辦?了解原因、症狀與飲食治療 如何改善或預防三酸甘油脂過高

控制三酸甘油脂最主要的方法,就是健康的飲食和規律的運動。以下方法都有助於控制三酸甘油脂: 降低熱量攝取:過多的熱量會轉變為三酸甘油脂,並以脂肪的形式儲存於體內,因此減少卡路里,就能減少三酸甘油脂,並且降低發胖的機會。 減少攝取糖分和精緻食物:選擇多醣類,例如五穀根莖類食物,減少或避免精緻甜食或額外添加糖的食品,例如含糖飲料、蛋糕等等。(延伸閱讀:別踩心臟病飲食地雷!少碰高糖、高脂、高鈉食物) 攝取健康的脂肪:以富含不飽和脂肪酸的植物油代替動物油、降低富含飽和脂肪的紅肉類攝取,多含反式脂肪的炸物或甜點則最好避免。 減少酒精的攝取:酒類的熱量也不低,尤其調味酒含有更多添加糖,都可能提高三酸甘油脂超標的風險。 規律運動:運動可以增加高密度脂蛋白濃度,並且幫助你消耗熱量,降低肥胖的機率。建議每天撥空運動30分鐘。(推薦閱讀:規律運動10大好處:減肥、助眠、護膚、更「性」福)

Q10輔酶4大功效曝!但這3類人不能吃,作用及副作用一次看

Q10輔酶4大功效曝!但這3類人不能吃,作用及副作用一次看

健康飲食是預防心血管疾病關鍵之一,但如果想要更努力做好心血管保健,或是彌補日常飲食不足,你可能會選擇營養補充品。《Hello健康》介紹近年熱門的營養補充品—輔酶Q10,讓我們一起認識它的作用和好處吧!

輔酶Q10是什麼?

輔酶Q10(Coenzyme Q10)為人體可自行製造的抗氧化劑,也有很多人簡稱它為Q10,主要由L-酪胺酸(L-Tyrosine)和L-甲硫胺酸(L-Methionine)這兩種胺基酸合成。人體各處幾乎都能見到輔酶Q10的蹤跡,其中又以心臟部位的輔酶Q10含量最多。

此外,由於細胞維持機能得仰賴粒線體的電子傳遞鏈產生能量,其中電子的轉移是必須的,輔酶Q10除了扮演抗氧化劑的角色之外,同時也是流動的電子攜帶者,透過參與電子傳遞鏈的氧化還原反應,促進三磷酸腺苷(Adenosine Triphosphate,以下簡稱ATP)的產生。

簡單來說,ATP就像車輛的汽油,輔酶Q10則像是汽油幫浦這類供油器具,幫助車輛更迅速且順利地獲得汽油供給。 輔酶Q10功效與作用

一般來說,愈需要能量供給的器官或組織,對輔酶Q10的需求量也愈大,因此24小時不停跳動的心臟,對輔酶Q10的需求顯而易見。不過臨床上發現,心臟衰竭病患體內的輔酶Q10數量明顯下降。人體可能因壓力或生病而影響輔酶Q10的濃度,若輔酶Q10濃度若降低超過75%甚至會引發死亡。

功效1.保護細胞,避免自由基傷害

根據《當前心臟病學評論》(Current Cardiology reviews)的一篇綜合研究,輔酶Q10作為抗氧化劑,還可以保護細胞膜,避免受到脂質過氧化作用(peroxidation)產生自由基的危害。 功效2.保護心血管

刊載於《美國心臟學會期刊》(AHA journals)的研究顯示,心臟衰竭患者透過攝取輔酶Q10 ,可以降低心血管不良問題的發生率。研究中還提到,心臟衰竭與心肌ATP產量過低、粒線體功能障礙、活性氧類物質增加與內皮功能障礙有關;其中,前面所提到的過氧化物便包含在活性氧類裡面,Q10不僅能促進ATP生成,對於造成動脈粥狀硬化的關鍵物質——低密度脂蛋白(LDL)的氧化也抑制作用。(推薦閱讀:吃蛋擔心膽固醇過高?帶你破除膽固醇迷思) 功效3.延緩老化

值得一提的是,輔酶Q10也可作為美容保健品;輔酶Q10的抗氧化能力,能延緩細胞老化、保護膠原蛋白,有研究發現輔酶Q10有助於預防皺紋。 功效4.改善頭痛

當線粒體功能異常會導致腦細胞能量低下,並可能導致偏頭痛,由於Q10主要存在於細胞的線粒體中,因此它可能有益於治療偏頭痛。2017 年的一項研究發現,輔酶 Q10可能有助於減少頭痛的頻率,並使頭痛時間縮短、減輕嚴重程度。 Q10輔酶4大功效曝!但這3類人不能吃,作用及副作用一次看(推薦閱讀:抗氧化拒發炎!吃這5種維生素就對了) 輔酶Q10的攝取管道

其實輔酶Q10的來源相當廣泛,不僅人體可以自行產生,在魚、肉和全榖類食物中也發現含有輔酶Q10。可惜的是,人體輔酶Q10的製造量,在20歲以後就會逐漸下滑,但人體對其需求卻沒有減少,所以需要藉由飲食或營養品來補充;雖然天然食物中可攝取輔酶Q10,但只約佔每日建議攝取量30毫克的1/3,因此透過攝取營養補充品,比較能夠達到提升體內輔酶Q10水平的效果。 輔酶Q10什麼人不能吃?

根據衛福部食藥署對食品原料輔酵素Q10 之使用限制及標示規定,以下族群不適合使用輔酶Q10: 15歲以下小孩 懷孕或哺乳期間的婦女 服用抗凝血劑(例如:華法林 Warfarin)的病患

輔酶Q10的副作用

許多研究結果指出,補充輔酶Q10對人體並不會造成明顯或嚴重副作用。在針對心臟衰竭患者的研究中發現,最常見的副作用是噁心,其次是皮膚起疹子。以下列出其他攝取輔酶Q10可能造成的副作用:

頭暈 疲勞 失眠 腹瀉 食慾不振 上腹痛 頭痛 畏光

輔酶Q10推薦怎麼挑?

目前市面上的輔酶Q10營養補充品琳瑯滿目,主要製作方法分為天然發酵萃取、菸葉化學合成製造法兩種;我們常說「天然尚好」,挑選輔酶Q10的標準也是如此;以天然發酵萃取製成的輔酶Q10價格較高,但其安全性與人體相容性比化學合成的還要好;建議消費者在選購時,應留意成分標示,以國際知名品牌為主。心臟病患者在考慮攝取輔酶Q10營養品前,也應先與醫師討論。

高血壓可以喝咖啡嗎?有高血壓會頭痛?高血壓4大迷思破解

高血壓可以喝咖啡嗎?有高血壓會頭痛?高血壓4大迷思破解

高血壓一開始通常都難以察覺,往往要等到血壓趨近高血壓的數據,或者高血壓引發其他疾病時,患者才驚覺自己有高血壓,根據衛福部國民健康署於去(2021)年發佈的最新研究顯示,18歲以上的青少年中的高血壓盛行率已高達26%,40歲以上更高達38%,估計全台至今已超過501萬人罹患高血壓,顯示出高血壓不再是大眾所認知的「中老年病」。

高血壓連帶引起的不適症狀也經常被輕忽,像是頭痛、暈眩等也讓人擔心,是否高血壓就是引發頭痛的根源?緊張忙碌的上班族身為高風險高血壓族群,又有何高血壓地雷?種種關於高血壓的迷思,《Hello健康》在此為你一次歸納!(推薦閱讀:如何預防高血壓?8個降血壓的飲食方法一次看!) 為什麼會有高血壓?

高血壓可分為原發性高血壓及繼發性高血壓,多數高血壓都屬於原發性高血壓;原發性高血壓的成因相對不明,可能與遺傳、體重過重、鹽分攝取過多、壓力、缺乏運動等有關;繼發性高血壓通常能找到導致血壓升高的原因,像是內分泌異常、腎臟疾病、先天性動脈血管疾病及服用影響血壓升高的藥物等。(推薦閱讀:認識血壓:血壓標準、高血壓的症狀、原因和治療

目前測量血壓的方式有4種: 診間血壓(ROBP):到醫院就診時,由醫護人員按照常規測量的血壓;數值易受病患情緒、壓力、量測時間及環境影響。 自動診間血壓(AOBP):到醫院就診時,醫護人員安排病患到無人的診間測量;血壓機會自動量測數次,並取其平均值。 居家血壓(HBPM):在家中使用血壓機自行量測;便利性高、誤差小。 動態血壓(ABPM):佩戴自動血壓測定儀,每30~60分鐘自動測量血壓;費用高、取得不易,便利性低。

根據中華民國心臟學會和台灣高血壓學會所訂定高血壓治療最新指引,建議使用居家血壓做為高血壓的診斷和分級。

居家血壓採722原則測量,方法如下:

7:連續7天量測 2:早上起床後、晚上睡覺前各量1次 2:每次量血壓2遍,取其平均值(中間至少間隔1分鐘)

持續測量1週後,只要平均居家血壓超過120mmHg,即為高血壓前期;超過130mmHg,就是第一期高血壓。

高血壓可以喝咖啡嗎?有高血壓會頭痛?高血壓4大迷思破解

由於高血壓通常不會有什麼症狀,即使血壓異常,患者也未必會感到不舒服,所以經常會忽略而延遲治療。少數高血壓患者會有頭暈、頭痛、耳鳴、心悸,嚴重者甚至有嘔吐、昏迷等症狀。(延伸閱讀:腎不好血壓跟著飆!了解腎臟與心血管疾病關係

大部分的患者都能經由改變生活和飲食習慣,將血壓控制在正常範圍內,但若是無法透過前述的方式有效控制血壓,則需考慮服用降血壓藥治療。(同場加映:不想當藥罐子?試試5種高血壓健康生活撇步)

1. 高血壓會引發頭痛?

事實上,血壓過高確實會引發頭痛,但必須高到180mmHg以上。頭痛其實只是一種症狀,背後可能會有很多不同的病因,主要可以分為原發性頭痛(Primary headaches)和次發性頭痛(Secondary headaches)。

原發性頭痛包括以下幾種類型: 叢集性頭痛(Cluster headaches) 偏頭痛(Migraine) 新發每日持續性頭痛(New daily persistent headaches) 緊張型頭痛(Tension headaches)(推薦閱讀:什麼是緊張型頭痛?原因、症狀、診斷、治療

高血壓可以喝咖啡嗎?有高血壓會頭痛?高血壓4大迷思破解

次發性頭痛可能與下列症狀有關:

頭部受傷 腦部感染,包括腦炎(Encephalitics)、腦膿瘍(Brain abscess)等 水腦症(Hydrocephalus) 血壓過高 藥物濫用 鼻塞(Sinus congestion) 腦瘤(Brain tumor) 2. 高血壓可以喝咖啡嗎?

咖啡中的主要成分之一為咖啡因,根據文獻,一般成人每日攝取3~5杯黑咖啡(每杯約235毫升),咖啡因攝取量每日建議不超過400毫克。(延伸閱讀:有心臟病還能喝咖啡?這樣喝竟然幫降心臟病風險

攝取適量的咖啡因不但可提高認知能力、減少憂鬱及帕金森氏症的風險,還能降低肝硬化、減少肝癌及子宮內膜癌的風險;但咖啡因對心臟血管系統和中樞神經系統是一種興奮劑,可能會使人在短時間內提高血壓,患有高血壓,或正處於中風、心臟病、心絞痛及心肌梗塞等心血管疾病患者,應避免攝取過量的咖啡或含咖啡因的飲料。(同場加映:少喝咖啡10理由!助眠少焦慮護腸道)

高血壓可以喝咖啡嗎?有高血壓會頭痛?高血壓4大迷思破解 3. 高血壓可以捐血嗎?

捐血可以促進紅血球的新陳代謝,平均1個紅血球可活120天,老的紅血球在肝臟或脾臟中被吞噬掉,血紅素也會被分解出鐵質而再利用。

經研究發現,捐血後因骨髓幹細胞被短暫刺激,會加速造血,捐出的血不分新舊,人體平均2個月內可以將捐出的血補滿,此時年輕紅血球佔全血的比例會增加,因年輕紅血球流速較快、細胞膜較平整,可減少血管內皮的不良反應。

不過,並非人人都能捐血,若捐血者本身有高血壓,而且血壓控制不佳、短期內醫生有更改過血壓藥物或劑量,或產生高血壓併發症者,如心臟衰竭、腎衰竭、心肌梗塞等問題,都不適合捐血。

高血壓可以喝咖啡嗎?有高血壓會頭痛?高血壓4大迷思破解 4. 高血壓可以喝酒嗎?

對於高血壓患者來說,喝酒可能會使高血壓藥失去效用。此外,若要避免血壓上升,每日飲酒量不宜超過30公克酒精(約50%烈酒60c.c.或紅酒150~200c.c.)

根據國民飲食指標手冊,一般男性每日不可喝超過1罐啤酒,女性則不能超過半罐啤酒,如果是準備懷孕、懷孕期間或正在哺乳的女性,為了胎兒的健康,必須禁止飲酒。(推薦閱讀:高血壓可以喝酒嗎?拿捏份量就沒問題!)

認識血壓:血壓標準、高血壓的症狀、原因和治療

認識血壓:血壓標準、高血壓的症狀、原因和治療

長期的高血壓(Hypertension)會提高罹患心臟病、糖尿病、中風等疾病的風險,尤其初期疾病並無顯著症狀,患者常常都要等到高血壓所引發的疾病症狀顯現,才知道自己也是高血壓一族。《Hello健康》將於本文剖析高血壓,從定義、成因、症狀及預防等各種不同層面了解高血壓。

高血壓定義 什麼是血壓?

血壓是血液流動時對動脈管壁造成的壓力,心臟打出血液打到動脈時的壓力,就產生收縮壓(Systolic),心臟舒張時,血液回流的壓力,則是舒張壓(Diastolic)。這兩者分別代表了血管在心臟舒張和收縮時,所承受的壓力。壓力大小的變化造就了高血壓和低血壓(Hypotension)。(推薦閱讀:高血壓心臟病)

影響血壓變化的主要原因大致有2個,一是心臟泵送的血液量,每1次心搏送出的血液量愈多,血管要承受的壓力也愈大;另1個原因則是動脈管徑大小,我們時常聽到的動脈粥狀硬化(Atherosclerosis),就是造成血管堵塞、窄化的疾病症狀,而這往往會引起冠狀動脈心臟病(Coronary artery disease,簡稱冠心病)等心臟疾病。(同場加映:維持心臟健康:心臟保健與功能介紹

認識血壓:血壓標準、高血壓的症狀、原因和治療

衛福部建議高血壓前期的民眾,應著手改善生活型態、監控血壓,避免高血壓狀況惡化。 高血壓的原因與種類

其成因可分為以下2種:

1. 本態性高血壓(Essential hypertension):又稱原發性高血壓,成因仍不明確,可能與遺傳、生活習慣、壓力相關,大部分高血壓患者皆屬於此種類型。

2. 續發性高血壓(Secondary hypertension):又稱繼發性高血壓,此種高血壓傾向突然發作,造成血壓數值升高的程度,通常比原發性高血壓還要嚴重。可能造成的疾病、藥物因素如下: 阻塞性睡眠呼吸中止症(Obstructive sleep apnea, OSA)(推薦閱讀:心血管的沉默殺手:睡眠呼吸中止症) 甲狀腺問題 先天性血管問題 腎臟問題 腎上腺腫瘤 藥物 毒品(同場加映:毒品危害超過想像~菸酒咖啡也會上癮)

除此之外,還有1種「白袍高血壓」(White coat hypertension),指的是患者在醫院或讓醫師測量血壓時,因為焦慮和緊張而導致血壓升高,但在其他環境卻不會發生的特殊症狀。 高血壓的症狀

對大部分人來說,高血壓往往沒有任何症狀,只有少數患者可能有頭痛、呼吸困難或急促、流鼻血的症狀,但通常這時的高血壓症狀已相當嚴重,更不用說這些症狀也很容易被當作是其他疾病引起,甚至被患者忽略,因此,唯有定時測量血壓,才是了解自己有無高血壓最好的方式。(延伸閱讀:腎不好血壓跟著飆!了解腎臟與心血管疾病關係) 什麼時候該求助醫師?

首先得從建立固定量測血壓的習慣開始,衛福部建議民眾,滿18歲後保持每年至少量測血壓1次的習慣。若血壓讀數低於收縮壓120毫米汞柱 (mmHg),舒張壓80毫米汞柱,便屬於標準值以內。如果量測結果顯示已經是高血壓前期或高血壓,請就診與醫師討論如何改善高血壓狀況,並持續追蹤血壓變化。

另外,左右手量測血壓的讀數可能有所差異,請以讀數較高的手臂作為主要測量手臂與判斷依據。 引發高血壓的風險

由於高血壓幾乎沒有症狀可言,因此如果發現自己符合許多以下所列、可能造成高血壓的風險,請記得量測血壓並做出改善。高血壓不僅會對血管造成負擔,也會影響大腦、腎臟和眼睛等器官,提高其他併發症的發生機會。 老人 種族(黑人較易罹患高血壓) 家族史 抽菸 飲酒 壓力 缺乏運動 肥胖(推薦閱讀:小心胖到讓血管油滋滋!肥胖症與心臟病的關聯) 鈉攝取過多(同場加映:愛吃太鹹要注意!小心高血壓與腎衰竭找上你) 鉀攝取太少 慢性病,如糖尿病和腎臟病 自體免疫疾病,如紅斑性狼瘡 嗜鉻細胞瘤(Pheochromocytoma) 甲狀腺疾病 懷孕

大家都知道年紀大容易罹患高血壓,但兒童高血壓也同樣存在,根據梅約診所(Mayo Clinic),小於6歲的兒童可能會因腎臟病或心臟病引發續發性高血壓,大於6歲的兒童則跟成人相似,可能因不健康的飲食或缺乏運動而罹患原發性高血壓。

認識血壓:血壓標準、高血壓的症狀、原因和治療 高血壓的診斷方法

有些人可能並不清楚高血壓該看什麼科,其實家醫科、一般內科和心臟內科皆可以。而測量血壓是用來判斷是否有高血壓的主要方式,不論是透過醫師或醫護人員協助量測,利用擺放在醫院供民眾使用的血壓計,或是自行購買血壓計並照著使用說明操作。

根據情況,醫師可能採用24小時動態血壓監測(24-hour ambulatory blood pressure monitoring,簡稱 ABPM),或者在家自行量測血壓,製作血壓紀錄表,以利判斷病情。(同場加映:在家量血壓:血壓計種類、操作流程、注意事項、血壓標準)

除了量測血壓外,醫師也可能進行以下檢查,確認有無心臟病的風險或跡象:(推薦閱讀:心臟不適要做心電圖還是X光?一次了解各類心臟檢查項目) 血液檢查 尿液檢查 膽固醇檢查 心電圖(Electrocardiography, ECG or EKG) 心臟超音波(Echocardiography) 高血壓的併發症 心肌梗塞(Myocardial infarction,或稱心臟病發作) 中風(Stroke) 心臟衰竭(Heart failure) 代謝症候群(Metabolic syndrome) 失智症(Dementia) 周邊動脈疾病(Peripheral arterial disease) 動脈瘤(Aneurysm) 腎臟疾病 眼睛疾病

高血壓的治療方法

醫師會依據每個人的體況、血壓高低與其他風險因素,擬定專屬療程,以下列出可能用於治療高血壓的藥物:

血管收縮素轉化酶抑制劑(Angiotensin Converting Enzyme Inhibitors, ACEI) 噻嗪類利尿劑 (Thiazide diuretics) 血管收縮素受體抑制劑(Angiotensin Receptor Blocker, ARB) 離子通道阻斷劑(Calcium channel blocker, CCB)

認識血壓:血壓標準、高血壓的症狀、原因和治療

通常會優先使用上述藥物治療,若效果不佳則可能考慮使用以下藥物: 乙型阻斷劑(β-blocker) 甲型阻斷劑(α-blocker) 甲乙型阻斷劑(αβ-blocker) 醛固酮拮抗劑(Aldosterone antagonist) 腎素抑制劑(Renin inhibitor) 血管擴張劑(Vasodilators) 中樞抑制劑(Central-acting agents)

(同場加映:高血壓用藥須知!避免同時用這4類藥) 高血壓的照顧與營養補充

高血壓患者就診後,應按照醫囑服藥,切勿自覺狀況好轉而自行停藥,並且定期回診,以掌握自己的血壓狀況。此外,健康飲食與多運動等方式,也有利於控制高血壓,完整方法請參考高血壓預防方法。

另外,攝取營養補充品如葉酸(Folic acid),也可能有助於改善高血壓,不過請與醫師討論後再考慮攝取,以免它們與正在服用的藥物交互作用,造成有害的副作用,以下為可考慮攝取的營養補充品: 纖維 葉酸 礦物質 Omega-3 脂肪酸 輔酶(Coenzyme Q10)(推薦閱讀:心臟病營養補充品:輔酶Q10) 左旋精氨酸( L-arginine,又稱 L-精氨酸) 大蒜

高血壓的預防方法

高血壓除了透過藥物治療,改善生活型態也是重要的一環。對於沒有高血壓的人來說,以下方法可以幫助預防高血壓的發生,若是高血壓患者,則更需要採取相關行動降低高血壓帶來的危害。

良好的生活型態包含: 測量血壓 規律運動(同場加映:預防高血壓必知的7大方法:血壓值、BMI定期測替你把關!) 戒菸 不過量飲酒 排解壓力 減少咖啡因攝取量(推薦閱讀:少喝咖啡10理由!助眠少焦慮護腸道) 練習深呼吸放鬆 健康飲食(推薦閱讀:出一張嘴保養法!「地中海飲食」護心健腦不求人) 控制體重 什麼時候該量血壓?要量幾次?認識「722」量血壓原則

依據社團法人台灣高血壓學會及中華民國心臟學會最新「2022台灣高血壓指引」,18歲以上民眾每年至少要在家量一次血壓,並搭配722(請量量)原則: 「7」:連續7天量測。 「2」:早上起床後、晚上睡覺前各量1次。 「2」:每次測量血壓2遍,中間至少間隔1分鐘。

膽固醇超標?高血脂症6大症狀注意!原因與治療方法一次看

膽固醇超標?高血脂症6大症狀注意!原因與治療方法一次看

現代人攝取精緻飲食的情況愈來愈頻繁,但大吃大喝的同時,極可能造成血脂急速波動升高,進而引發高血脂。

由於高血脂不會出現明顯症狀,許多人不僅認為高血脂症不算是疾病,更對其置之不理。然而,若未能及早治療,高血脂症恐怕會併發冠狀動脈心臟病,甚至發生腦中風等憾事。

究竟高血脂的標準為何?高血脂的症狀有哪些?又該接受哪些治療才能改善高血脂症?本文將為你一一解答,協助你遠離血脂升高的危機。

高血脂症是什麼?

高血脂症(Hyperlipidemia)是指血液中的膽固醇和三酸甘油酯增加,造成血脂異常升高的疾病。高血脂症主要可分為高膽固醇血症、高三酸甘油酯血症(Hypertriglyceridemia)及混合型高血脂症3大類。 高血脂症3大分類:血脂濃度差異這樣看

以下為高血脂症常見的3種類型與其血脂濃度的數值: 高膽固醇血症(Hypercholesterolemia):膽固醇皆高於正常值200mg/dl。 高三酸甘油脂血症(Hypertriglyceridemia):三酸甘油酯數值高於200mg/dl。 混和型高脂血症(Mixed hyperlipidemia):膽固醇及三酸甘油酯數值皆高於200mg/dl。

高血脂症常見症狀:胸痛、嘴歪斜勿輕忽

一般而言,患有輕度的高血脂症,身體通常僅可能會有頭暈、疲憊、失眠、健忘、胸悶、心悸等症狀,並不會出現明顯的不適症狀,由於症狀與多種疾病相似,所以容易遭病患忽略。

然而,高血脂症情況較為嚴重時,則會引發頭痛、胸悶、胸痛、呼吸急促、身體無力、嘴角歪斜等症狀,如果未能及時醫治,最終恐導致冠心病、腦中風等疾病。(推薦閱讀:海鮮膽固醇排行榜出爐!蝦米、小魚乾膽固醇含量high翻天

此外,高血脂症還可能併發以下8種疾病: 動脈硬化 動脈瘤 心肌梗塞 心絞痛 心臟衰竭 中風 急性胰臟炎 四肢末梢壞死 高血脂症2種原因

高血脂症依照成因可分成原發性高血脂症與續發性高血脂症,以下分別介紹其原因: 原發性高血脂症:即便沒有不良的生活習慣,也可能會因基因遺傳,而引發原發性高血脂症。 繼發性高血脂症:主要是受到後天因素所致,如罹患第2型糖尿病、膽汁淤積性肝病、慢性腎臟病、甲狀腺機能低下、腎病症候群、抽菸、肥胖,以及服用口服避孕藥、Thiazide類利尿劑等特定藥物。

高血脂症常見2大治療法:非藥物治療為主、藥物治療為輔

由於高血脂症大多難以發現,常在患者接受健康檢查後,發現膽固醇或三酸甘油脂指數超標時,才會得知已罹患高血脂症。多數醫師此時會建議患者先以非藥物治療為主;例如改變日常生活習慣,以控制血脂。但若經過一段時間,血脂沒有獲得明顯控制,便須搭配藥物治療。而非藥物治療、藥物治療的差異為何,下列幾項將為您說明: 非藥物治療1.飲食控制

建議高血脂患者的飲食可改以清蒸、水煮、涼拌等烹調方式,並減少攝取含飽和脂肪的食物,如肥肉、奶油、內臟、油炸食物等,以防膽固醇飆升。若欲攝取奶製品,建議應以零脂肪或低脂製品為主,才能有效控制血脂。

此外,患者不妨適量食用富含Omega-3脂肪酸的深海魚類,而正餐主食則改為燕麥、糙米等全榖根莖類,取代部分白米或麵條,並減少食用甜食或含糖飲料,以防止三酸甘油酯數值上升,進而降低動脈硬化或腦中風的風險。 非藥物治療2.規律運動

不管何種類型的高血脂症患者,建議每週應進行至少150分鐘的有氧運動;如慢跑、游泳、騎腳踏車、有氧舞蹈等,有助於控制體重,降低體內膽固醇與三酸甘油酯的濃度。

膽固醇超標?高血脂症6大症狀注意!原因與治療方法一次看 藥物治療

高血脂症患者若經生活習慣調整3~6個月後,仍無法有效控制血脂,便須考慮以藥物治療。目前較常用來治療高血脂症的藥物主要為以下3大類型: 史塔汀藥物:服用後能有效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但可能會引發肝功能上升、肌肉病變等副作用。 膽酸結合樹脂:是一種相當常見的降膽固醇藥物,能抑制膽固醇吸收,但於服用後患者可能會出現腸胃不適、便祕等副作用。 纖維鹽酸衍生物、菸鹼酸與魚油:此3類藥物皆可降低高血脂患者體內三酸甘油酯的濃度,但服用後容易出現腸胃不適、肝功能上升等症狀。(你也想知道:膽固醇過高?降膽固醇2大飲食重點+3大生活型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