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腦變形蟲感染10症狀!符合「這2狀況」注意!快檢查、治療

食腦變形蟲感染10症狀!符合「這2狀況」注意!快檢查、治療

正值暑假,近日卻爆發北部30多歲女子,感染「食腦變形蟲」而死亡,由於女子發病前曾去過北部室內親水設施,因此也讓許多家長聞之色變;究竟「福氏內格里阿米巴原蟲」是什麼?《Hello健康》為您介紹福氏內格里阿米巴原蟲,感染途徑、症狀、檢查、治療與預防方法。

食腦變形蟲感染的定義

食腦變形蟲(Brain-eating amoeba)的學名為福氏內格里蟲(Naegleria fowleri),屬於透色門(Percolozoa)變形蟲屬(Naegleria)的物種,是一種單細胞生物,也是變形蟲屬裡唯一會感染人類的種類。食腦變形蟲首次是在1965年,於澳洲被發現的,不過牠很有可能是在美國演化的。 若不幸感染食腦變形蟲並且發病,則稱為原發性阿米巴腦膜腦炎(Primary amoebic meningoencephalitis,PAM),或福氏內格里阿米巴腦膜腦炎(Naegleriasis)。 食腦變形蟲感染有多常見?

食腦變形蟲很常見,但引發腦部疾病的機率很小。這種感染一年大概會出現0~8次,且幾乎都在7~8月發生。但有很多研究顯示,許多人都能對食腦變形蟲產生抗體,因此就算感染,免疫系統大多也都能將其擊退。若希望降低自身感染的機率,請諮詢醫師。

食腦變形蟲感染的症狀

若感染食腦變形蟲並罹患原發性阿米巴腦膜腦炎,腦部組織便會發炎,並遭到破壞。患者通常會在感染的15天內出現以下症狀,病發的速度不但很快,而且通常在1週內死亡: 發燒 畏光 睏倦 痙攣 頸部僵硬 喪失平衡感 噁心、嘔吐 味覺和嗅覺改變 突然有劇烈的頭痛 意識混亂、出現幻覺

 什麼時候該看醫師?

最近有接觸溫暖水域的人,且出現以下任一症狀:突然發燒、頭痛、頸部僵硬、嘔吐,請立即就醫。

每個人的身體都不同,若出現其他未列出的症狀,也可諮詢醫師。 食腦變形蟲感染的原因

在世界各地溫暖的淡水裡,都可以看到食腦變形蟲的蹤影,例如美國南邊的湖泊,(但近年靠近美國北邊的區域,也開始出現感染案例,有可能是因為全球暖化的關係)。食腦變形蟲的活躍季節是夏季,並且除了水池,有時也存在於土壤當中。通常食腦變形蟲都會透過水和塵土,從鼻孔進入人體,再順著嗅覺神經移動到腦部。不過食腦變形蟲無法人傳人,也不會因喝到受感染的水而遭受感染。乾淨、消毒過的游泳池,也不有食腦變形蟲存在。 食腦變形蟲感染的風險因素

每年都有上百萬的人會接觸食腦變形蟲,但因此得病的人很少。會增加與食腦變形蟲接觸的風險因素如下: 在淡水裡游泳:大多因食腦變形蟲生病的人,在病發前的前2週,都曾在開放的淡水水域中游過泳。 熱浪來襲時:因為食腦變形蟲喜歡溫水和熱水。 年齡:較多感染案例都是發生在小孩和青少年身上,這可能是因為這些年齡族群的人,比較容易一次在水裡待很久。 食腦變形蟲感染的診斷與治療

以下資訊並非醫療診斷,想要有進一步的資訊,請諮詢醫師。 如何診斷食腦變形蟲感染? 影像學檢查:如電腦斷層掃描(CT)、核磁共振造影(MRI),都可以用來檢查患者的腦部是否有內出血的情形。 腰椎穿刺(Spinal tap或lumbar puncture):抽取頭腦和脊椎附近的組織液,並放到顯微鏡下觀察,就可以確認食腦變形蟲是否存在。醫師會從患者的下背周圍取樣,並順便檢查是否有發炎現象。 如何治療食腦變形蟲? 一旦感染病發,就算接受治療,也很難存活下來。但提早診斷、盡早治療,仍然很重要。 治療原發性阿米巴腦膜腦炎的主要方法,為使用抗黴菌藥物—雙性殺黴素B(Amphotericin B)。服用方式通常是從靜脈注射,或直接注射到脊椎。 目前美國有一種稱為米替福斯(Miltefosine)的藥物,若和其他藥物同時服用,並搭配控制腦部腫脹的強效療法,患者有可能會有較高的存活機率。 避免食腦變形蟲感染的注意事項

維持以下習慣很重要,經常暴露在風險因素下的人更要特別注意:

減少接觸溫暖的戶外淡水,如溫暖地區的湖泊和溪流。 若要接觸上述場域,請把鼻子用鼻夾夾起來,或配戴能把鼻子包住的面鏡。 在淡水、溫暖,且水深較淺的地方游泳時,避免將水底的泥沙踢起。 若有其他疑問,請諮詢醫師。

夏天3大蚊蟲傳染病:登革熱、恙蟲病、日本腦炎症狀、預防一次看

夏天3大蚊蟲傳染病:登革熱、恙蟲病、日本腦炎症狀、預防一次看

一說到炎炎夏日,你的腦海裡浮現了什麼呢?大概是陽光、海浪、沙灘吧!每到夏天就有很多人出門遊玩,但台灣高溫又潮濕的氣候,適合蚊蟲和病菌繁殖,進而潛藏一些疾病的風險。台灣常見的疾病大致可以分為 2 類,一類是蟲媒傳染病,例如登革熱、恙蟲病及日本腦炎等,而另一類是腸道傳染病,本文將介紹蟲媒疾病的症狀及如何預防。

1.登革熱

登革熱(Dengue fever)是一種登革病毒引起的急性傳染病,主要由埃及斑蚊和白線斑蚊傳播,臺灣位於亞熱帶地區,像這樣稍微濕熱的環境正是蚊子最喜歡的生長環境。登革病毒又分為一型、二型、三型、四型,共 4 種血清型別,不同型的登革病毒可能引起不同程度的反應,症狀也可能輕微到嚴重。 症狀

典型登革熱包含發燒、出疹,重症則可能出現嗜睡、躁動不安、肝臟腫大,甚至可能導致嚴重出血或嚴重器官損傷。 預防方法

要預防登革熱,請記得從事戶外活動時,穿著淺色長袖衣褲,皮膚裸露處可使用防蚊液。疾管署每年夏天都會呼籲,民眾務必落實「巡、倒、清、刷」的工作:仔細巡視家戶內外積水容器,將積水倒掉,大型廢棄容器可連絡清潔隊協助清運,留下的器物也要刷洗以去除斑蚊蟲卵,並妥善收拾或予以倒置。

2.恙蟲病

恙蟲病(Scrub Typhus)的病媒為恙蟎,宿主以囓齒類為主,此外,恙螨還會停留於草叢中,攀附到經過的動物或人類身上,被恙蟎幼蟲叮咬會經由唾液感染立克次體(Orientia tsutsugamushi)。 症狀

恙蟲病潛伏期約 6~21 天,症狀包含持續性高燒、頭痛、背痛、惡寒、盜汗、淋巴結腫大,叮咬處出現無痛的深色痂皮(Eschar),或稱焦痂,1 週後皮膚出現紅色斑狀丘疹,有時會併發肺炎或肝功能異常。雖然恙蟲病不會直接人傳人,但如果沒有適當治療,死亡率可高達 60%。

預防方法

預防恙螨最重要的就是避免暴露在草叢環境,郊區、戶外活動或工作必須接觸草叢環境的話,要做好個人防護措施,包括穿著長袖衣褲、手套、長筒襪及長靴等衣物防護,並將褲管紮入襪內。必要時須進行滅鼠工作,避免鼠類孳生,或是剷除雜草也可以使用環境衛生用藥,例如百滅寧、第滅寧等。

夏天3大蚊蟲傳染病:登革熱、恙蟲病、日本腦炎症狀、預防一次看 3.日本腦炎

日本腦炎(Japanese Encephalitis)是受日本腦炎病毒感染而引起的急性腦膜腦炎,受損部位包括腦、脊髓及腦膜,主要透過三斑家蚊、環紋家蚊及白頭家蚊傳播。 症狀

感染日本腦炎病毒大部分不會出現明顯症狀,約有小於1%的感染者會出現臨床症狀,最常見的臨床表現是急性腦炎。日本腦炎的致死率約20% ~ 30%,存活病例中,約 30% ~ 50%有神經性或精神性後遺症。

預防方法

預防日本腦炎最好的方式就是施打預防針,另外也要避免在黃昏、黎明等病媒蚊吸血高峰時,在病媒蚊孳生高風險的環境附近活動,如果無法避免,也請穿著淺色長袖衣褲,皮膚裸露處可使用防蚊液。

台灣哪裡打猴痘疫苗?可自費嗎?猴痘疫苗預約、副作用一次懂

台灣哪裡打猴痘疫苗?可自費嗎?猴痘疫苗預約、副作用一次懂

「猴痘疫苗接種意願登記平台」5月2日公布國內新增12例猴痘本土病例,分別位於北部11例及中部1例,疾管署副署長羅一鈞表示,已緊急增購之2萬瓶疫苗(約6萬人份),預計於5月中旬到貨,本週將與各縣市衛生局開會討論,以提供因地制宜多元接種服務模式。

台灣猴痘確診數增加,究進猴痘疫苗在哪裡打?哪些人可以打?能自費施打嗎?《Hello健康》帶您一起了解。 最新猴痘疫情現況

疾管署指出,我國自去(2022)年6月23日將Mpox列為第二類法定傳染病,截至5月2日累計確診64例病例(55例本土及9例境外移入),其中30例已康復,10例仍住院治療中、24例於居家自主健康管理中。

疾管署統計,截至5月1日共計完成20,936人Mpox疫苗接種服務,其中暴露後預防(PEP)接種82人及暴露前預防(PrEP)接種20,854人;而符合「近6個月內曾有高風險行為者」計接種20,471人。為儘速增加疫苗涵蓋率,以提升群體免疫力,第二階段猴痘疫苗將於5月中旬前完成接種,請完成疫苗接種意願登記之民眾儘速至所提供的醫院網站連結,完成預約掛號,並依掛號時間前往醫院接種疫苗,保護自己與他人。 全球猴痘疫情概況

世界衛生組織(WHO)截至今年4月25日統計資料指出,全球病例96%為男性;年齡中位數34 歲,小於5歲幼兒病例至少324例,性接觸傳染比例約82%。而全球此波猴痘疫情自去年5月於英國爆發以來,累計至少110國報告逾8.7萬例確診,143例死亡;全球疫情已趨緩,單週新增低於100例,本週新增65例,主要分布於西太平洋區。 亞洲猴痘疫情:日本最嚴重

惟亞太國家近期疫情上升,日本自今年2月起病例數驟升,迄今累計121例,韓國疫情亦呈快速上升趨勢,自今年4月起已累計確診40例,另香港、澳洲等國均有零星報告病例。 台灣有哪些猴痘疫苗?

台灣所施打的猴痘疫苗為BN公司生產的「JYNNEOS疫苗」,該款疫苗是第一個獲准用於預防猴痘的第三代天花疫苗,相較第一代天花疫苗,副作用少、安全性高且施打便利;目前已在美國、加拿大和歐盟批准用於預防猴痘。

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目前獲准以下2種疫苗,用以預防天花和猴痘感染。 JYNNEOS疫苗:

即台灣所施打的猴痘疫苗,含有減弱的天花病毒株,適用於18歲以上感染猴痘之高風險族群;FDA指出,透過皮內施打,注射部位會更紅、更硬、更癢和腫脹,但較不疼痛;開放施打的JYNNEOS疫苗,已於2022年9月1日運抵台灣,效期至2024年5月31日。 ACAM2000疫苗:

含有活病毒的天花疫苗,被用於感染天花高風險者,如在實驗室操作天花病毒之人員;由於副作用較嚴重,包括自體免疫疾病所引起心包膜炎,或將病毒傳播給接觸者等,因此未廣泛作為猴痘疫苗。

WHO並不建議大規模接種猴痘疫苗,建議高暴露風險職業或高感染風險之密切接觸者可接種猴痘疫苗。 猴痘疫苗預約、接種資格

疾管署3月21日公布6家猴痘疫苗接種合作醫院名單,符合資格有意願施打的民眾21日下午3時起,可至「猴痘疫苗接種意願登記平台」登記接種暴露前預防(PrEP)疫苗意願,並選擇接種醫院;不過,開放登記10分鐘內第1階段開放的3000名額就已額滿。

疾管署副署長羅一鈞表示,因登記人數已超過目前可提供疫苗的服務量,故暫時關閉意願平台的填寫功能,將視實際疫苗預約及接種狀況,如有餘額,再評估開放平台提供第2輪登記。

疾管署已規畫2階段的疫苗接種: 猴痘疫苗第二階段接種流程 猴痘疫苗:第二階段施打時間、對象

第二階段有1萬劑猴痘疫苗,4月中可開始施打,接種點擴及六都以外地區。 施打人數:3萬人次 登記時間:4/10(一)下午2點至「猴痘疫苗接種意願登記平台」登記 施打對象:民眾自我風險評估「近6個月內曾有高風險性行為」 接種醫院:服務醫院從48家增為50家(新增林口長庚醫院、三總澎湖分院加入)

猴痘疫苗接種流程 須登記

至「猴痘疫苗接種意願登記平台」登記接種暴露前預防(PrEP)疫苗意願,並選擇接種醫院,第二階段開放3000人登記,1人限登記1次,送出後無法修改或重複登記(4月10日下午2點開放登記)。 收到預約信

完成意願登記後,疾管署將依據民眾登記順序與所選擇醫院可提供接種名額,依序寄送電子郵件通知民眾(媒合成功1~14天內收預約信)。 網路預約掛號

請依郵件中所提供醫院網站連結,儘早完成醫院預約掛號。 接種疫苗

攜帶身分證件及健保卡等,依預約掛號時間抵達醫院接種疫苗,須出示預約郵件,疫苗為公費提供,民眾須自行負擔掛號費。

台灣哪裡打猴痘疫苗?可自費嗎?猴痘疫苗預約、副作用一次懂 猴痘疫苗:第一階段施打時間、對象(已額滿)

第一階段疫苗有700劑,採更有效率的皮內注射打法,劑量只需原本的5分之1,以提供更多人施打第一劑,目前鎖定六都(台北市、新北市、桃園市、台中市、台南市、高雄市)開打。 施打人數:約3000人 施打時間:預計3/24開始 施打對象: 實驗室操作人員 與猴痘確診者有性接觸:與確診者曾有任何形式性接觸的高風險接觸、但未曾接種過暴露後預防(PEP)疫苗者,可於健康監測期滿後接種。 近6個月內曾有高風險性行為者:例如多重性伴侶、性交易服務者、於營業場所發生性行為者、性病患者等,認定標準以民眾自述曾有高風險性行為為主。 接種醫院(點此看完整名單):台北市立聯合醫院林森中醫昆明院區、亞東紀念醫院、衛生福利部桃園醫院、台中榮民總醫院、奇美醫院、高雄市立大同醫院。

台灣哪裡打猴痘疫苗?可自費嗎?猴痘疫苗預約、副作用一次懂 台灣哪裡可以打猴痘疫苗?

第一階段開放6家合作醫院分別為台北市立聯合醫院林森中醫昆明院區、亞東紀念醫院、衛生福利部桃園醫院、台中榮民總醫院、奇美醫院、高雄市立大同醫院,現已開放50家醫院接種,除本島各縣市外,澎湖縣也加入提供接種醫院,因此目前共計20縣市提供接種服務。 2類人不需至六都接種

實驗室人員、個案接觸者等對象,可以透過造冊或由衛生單位匡列名單,安排施打,中央將配送疫苗到地方安排接種,不需要到六都配合的機構施打。

台灣哪裡打猴痘疫苗?可自費嗎?猴痘疫苗預約、副作用一次懂 猴痘疫苗能自費施打嗎?

因為台灣採購的疫苗有限,目前僅有公費疫苗,尚未開放自費施打猴痘疫苗。 猴痘疫苗有效嗎?

1.暴露後預防(PEP)疫苗: 暴露後4天內:保護力8成以上(預防發病最佳效果) 暴露後4~14天:保護力約8成(僅可降低疾病嚴重程度)

高風險接觸者應在最後一次暴露後4天內接種,以達最佳預防效果;若於最後一次暴露後14天內接種,疫苗保護力則約有8成,雖可能無法預防發病,但可降低疾病嚴重程度。

2.暴露前預防(PrEP)疫苗:

第一劑:保護力4~8成 第二劑:保護力8成以上

國外初步資料顯示,完整接種2劑的保護力高達8成以上,接種1劑也有約4~8成的保護力。

聯合科學委員會建議須接種2劑疫苗,而曾接種天花疫苗的人士則只需接種1劑。 猴痘疫苗的副作用

未曾接種第一代天花疫苗的族群,注射部位可能會發生副作用,包括疼痛、發紅、腫脹、硬塊和搔癢等;另外,也可能出現全身性反應,例如肌肉疼痛、頭痛、疲倦、噁心及發冷等 ;產生以上症狀並非接種第二劑疫苗之禁忌。 猴痘疫苗的接種禁忌與注意事項 以下特殊狀況者,應避免「皮內注射」

未滿18歲族群、具蟹足腫病史及嚴重免疫不全者,不適用皮內注射,應採皮下接種。 可與猴痘疫苗同時接種的疫苗

衛福部傳染病防治諮詢會預防接種組(ACIP)建議,猴痘疫苗與麻疹、德國麻疹、腮腺炎、水痘、帶狀皰疹(皮蛇)等活性減毒疫苗可同時接種或間隔4週以上。(延伸閱讀:麻疹、德國麻疹差在哪?麻疹傳染性強,出現9症狀愛注意、接種疫苗可預防) 建議與新冠疫苗間隔4週

雖然猴痘疫苗可與其他疫苗同時接種,但對於接種新冠疫苗有較高風險發生心肌炎的12至39歲男性,可考慮在接種猴痘疫苗4週後,再安排接種COVID-19疫苗;倘有暴露後接種急迫性,則建議不須因此延後接種猴痘疫苗。

猴痘疫苗常見Q&A 猴痘疫苗要打第二劑嗎?

羅一鈞說明,猴痘疫苗完整接種須施打2劑,間隔須至少達4週以上,已完成第一劑疫苗接種者,請待衛生單位通知完成第二劑疫苗接種。 曾打過天花疫苗(牛痘)還需要打猴痘疫苗嗎?

是的,建議符合接種條件者,先以接種1劑猴痘疫苗為原則。

雖然曾經接種過天花疫苗可能對猴痘有部分保護力,但持續時間與效果均尚無明確實證。

確診猴痘痊癒後,還需接種猴痘疫苗嗎?

不需再接種猴痘疫苗。

因為感染猴痘痊癒後,身體將會產生免疫力,減少再次感染猴痘的機會。 猴痘疫苗接種後,多久能產生抗體?

猴痘疫苗在接種第一劑後就有部分保護力,第二劑後14天可達免疫高峰,但因使用經驗有限,對此次流行病毒株之疫苗有效性及抗體持續時間尚不清楚;因此,就算已接種疫苗,仍應持續採取各種防疫措施保護自己,避免與猴痘患者有親密的皮膚接觸(包括性接觸)行為。 皮內注射接種與皮下注射的保護力有差別嗎?

國外臨床試驗文獻指出,皮內注射接種及皮下接種的免疫力沒有顯著差異。 接種2劑與接種1劑的保護力的差異?

國外目前初步的研究資料發現,如能完整接種2劑疫苗,保護力高達8成以上;接種1劑也有約4~8成的保護力,建議高風險族群至少先完成1劑疫苗接種。 猴痘的治療藥物

依現行治療指引,大多數猴痘患者不需特殊治療,以支持性療法為主,口服抗病毒藥物「Tecovirimat」;針對猴痘藥物,羅一鈞表示,原先僅重症對象才能使用,此次也新增2類族群,包括: 嚴重免疫不全者:

包含感染愛滋病毒且CD4<200cells/mm3,白血病、淋巴瘤、全身性惡性腫瘤、器官移植等免疫系統較差對象,若罹患猴痘,都可以列為使用藥物對象。 兒童、孕婦、哺乳婦女:

兒童族群(特別是一歲以下的嬰兒)、懷孕及哺乳婦女。同時增列體重小於13公斤確診者藥物使用劑量和方式建議。

相關資訊可至疾管署全球資訊網或撥打國內免付費防疫專線1922(或0800-001922)洽詢。

(圖片授權: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達志影像)

猴痘是什麼?傳染途徑有哪些?猴痘疫情、症狀、治療一次看

猴痘是什麼?傳染途徑有哪些?猴痘疫情、症狀、治療一次看

近日國內再傳猴痘確診案例,究竟猴痘是什麼?傳染途徑有哪些?致死率高嗎?國內猴痘疫情現況為何?《Hello健康》帶您一次瞭解!

台灣有猴痘嗎?猴痘疫情現況

自2023年2月21宣布第5例境外移入後,衛福部疾管署3月1日公布國內第6、7例猴痘病例,分別為北部40多歲及南部20多歲的本國籍男性,居住地各為新竹縣及高雄市;此兩例近期都沒有出國旅遊史,因此研判為本土個案,代表國內已出現猴痘傳播鏈,目前疾管署已匡列25名接觸者進行追蹤。

更新:3月14日,國內再添4例猴痘本土案例,分別為3例北部、1例南部,年齡介於30~50多歲;個案彼此間皆無關聯。 猴痘是什麼?

猴痘(Monkeypox virus,簡稱Mpox)是人畜共通的傳染病,與已根絕的天花同屬「痘病毒科」,但猴痘症狀較輕微、致死率較低。

1958年,猴痘病毒首次從研究用猴子身上所發現,並於1970年,在非洲剛果民主共和國發生首例人類傳染個案,隨後中非及西非皆有個案傳出。近20年來,猴痘病例陸續於美國、英國及新加坡等世界各國所發現,傳染鏈大多與動物接觸史、旅遊史有關。 猴痘如何傳染?認識猴痘病毒傳染途徑

依據衛福部疾管署資料,猴痘病毒的傳染途徑可分為以下5點: 接觸到感染者呼吸道分泌物、損傷的皮膚或黏膜或被污染物品而感染。 長時間面對面與感染者接觸,進而遭受飛沫感染。 感染孕婦經胎盤垂直傳染給胎兒,或於產程中因接觸而傳染。 直接接觸感染動物的血液、體液、損傷的皮膚或黏膜。 食用感染動物的肉。

美國疾病管制中心(CDC)則指出,性行為與親密接觸也可能傳播猴痘病毒,因為過程中,可能會接觸感染者的唾液、呼吸道分泌物、生殖器分泌物,以及口腔、陰道及肛門等黏膜部位。

猴痘是什麼?傳染途徑有哪些?猴痘疫情、症狀、治療一次看 猴痘潛伏期多長?症狀有哪些?

猴痘潛伏期為6~13天,感染後的症狀包括: 發燒、出汗 畏寒、寒顫 頭痛、肌肉痛 淋巴腺腫大,在耳週、腋窩、頸部或腹股溝等處 極度倦怠

在發燒1~3天後,臉部通常會率先出現充滿膿液的紅疹,隨後蔓延至四肢,軀幹則較少出現;這些紅疹會經歷斑疹、丘疹、水泡、膿疱等階段變化,最後結痂脫落,數量最多可達千顆。

整個病程會持續14~21天,多數個案可於數週內康復;然而,兒童及免疫功能低下者容易併發重症,例如繼發性細菌感染、肺炎或敗血症等病。 猴痘致死率高嗎?

猴痘病毒可分為第一分支(I)病毒和第二分支(II)病毒,其中第二分支(II)病毒包括IIa和IIb兩子分支,後者即目前全球疫情主要流行株。

第一分支比第二分支病毒更容易傳播和嚴重,致死率高達10%;相較之下,現今流行的第二分支病毒,致死率雖較低,只有約1%,但仍需小心防備,特別是經常出入醫護場所,或身邊有兒童、年長者或重病患者的人。

猴痘會好嗎?如何治療猴痘?

多數猴痘病患的病程為自限性(Self-limiting),意即隨著病程發展,身體就能透過調節免疫系統,自行緩解疾病;因此,治療猴痘以輸液、維持營養等支持性療法為主,目的在於緩解症狀、維持生理機能及預防併發症。

猴痘和天花都屬於正痘病毒屬(Orthopoxvirus),因此下列用於治療天花或其他病毒的藥物,依據其藥物原理,也可治療猴痘,但目前仍缺乏足夠人體實驗證明其安全性與效用。 Tecovirimat Cidofovir Brincidofovir Vaccinia Immune Globulin Intravenous(針對天花病毒的靜脈注射免疫球蛋白)

如何預防猴痘? 避免接觸感染者或疑似感染者,或與感染者共用器具、衣物。 勤洗手、戴口罩。 盡量維持單一性伴侶,並從事安全性行為。 前往猴痘病毒流行地區時,避免接觸齧齒及靈長類動物,或生病與死亡的動物,所有食物必須徹底煮熟後才能食用。

新冠肺炎確診多久會好?6大長新冠治療方法:新冠後遺症必看

新冠肺炎確診多久會好?6大長新冠治療方法:新冠後遺症必看

長新冠是許多「確診康復者」會面對的問題,依據統計,有五分之一確診者康復後會發展為長新冠。

Hello健康》為您介紹新冠肺炎後遺症常見的症狀、長新冠治療方式、中醫穴道,以及建議的生活習慣,一篇了解如何面對長新冠。 確診多久會好:長新冠會好嗎?

美國CDC(疾病管制與預防中心)表示,即使是輕症或是無症狀患者,也有可能出現長新冠的症狀;但患者也不用過度擔心,研究發現,75%長新冠患者會在1年內康復。

長新冠治療1. 咳嗽、喉嚨痛

不少人確診者康復後仍常有呼吸道問題,例如喉嚨癢或痛、稍微講話就想咳嗽、咽中有異物感、有濃痰、鼻塞、流鼻水,或是乾咳無痰等。 中醫治療

以中醫觀點來看,咳嗽的原因眾多,中醫師需依據每個人的體質判斷,才能對症下藥加以治療。 中醫穴道

天突、合谷、風池等穴位,降氣平喘、通利肺氣;若是偏虛寒型,也可選擇灸療膏輔助治療。 長新冠治療2. 頭痛、腦霧、憂鬱

確診頭痛怎麼辦?常見的長新冠後神經性遺症,包含頭痛、焦慮、憂鬱,以及俗稱腦霧(Brain Fog)的認知功能障礙,症狀包括記憶力減退、注意力不集中等;目前研究認為,腦霧可能與病毒直接或間接造成腦神經、腦微血管損傷有關,在中醫屬於心腎的管轄範圍。 中醫治療

腦霧後遺症,常出現於中醫所謂「心或腎之氣血不足」體質的人,可藉由活血化瘀、補氣、補血或補陽藥物,幫助腦神經、腦微血管修復,或用化痰飲藥物幫助代謝廢物,並可酌加麻黃、細辛、辛夷等醒腦藥物。中醫師會依病人病狀調配適合藥物,協助恢復認知功能。

中醫穴道

百會穴(頭部正中央)、四神聰穴(百會前後左右各1指寬)按揉做為日常保健。 生活建議 飲食:避免高鹽及精緻含糖飲食,並多補充維他命B12、不飽和脂肪酸Omega-3、Omega-6及Omega-9。 生活:保持充足睡眠,適當放鬆身心。 長新冠治療3. 失眠

確診、工作等壓力可能導致肝鬱氣滯、身體失衡,除了會導致常見的失眠、憂鬱及焦慮,也時常伴隨著胸悶、腹脹、喉嚨有異物感等症狀,屬於肝氣鬱結。 中醫治療

加味逍遙散、柴胡加龍骨牡蠣湯加減。咽梗感重者,半夏厚朴湯加減。 中醫穴道

太衝、合谷、內關、天突、膻中 生活建議

生活:作息規律,多從事散步、伸展及瑜珈等溫和運動。 飲食:可飲用疏肝解鬱茶,如薰衣草、 玫瑰、陳皮及佛手等。  長新冠治療4. 疲倦、心悸、體力變差

長新冠最常見的問題就是體力變差、提不起勁,此多為氣虛表現,常見症狀有疲倦乏力、口乾咽乾、心悸、胃口不佳、乾咳少痰及低燒(體溫介於37.5~38度)。

中醫治療

沙參麥冬湯、清燥救肺湯加減。心陰血不足,心悸明顯者,炙甘草湯加減。酌加補陽之藥物,如:黃耆、人參、柴胡等,需要時可再加麻黃、杏仁等。 中醫穴道

肺俞、胃俞、魚際、孔最穴。 生活習慣 生活:避免熬夜。 飲食:百合、銀耳、桑葚等。 有氧運動:從事慢跑、游泳、騎自行車等心肺運動,促進身體氣血循環,提升免疫力,並避免重訓或會過度出汗的激烈運動,以免過汗傷氣,影響復原。 長新冠治療5. 嗅覺、味覺喪失

確診後因嗅味覺失常所苦的人也不在少數,依據各國統計,確診後同時出現嗅覺、味覺喪失的比例約20%~85%,只出現味覺喪失的比例則高達88%;這些比例變異很大,主要是因為大部分都是病人的自述症狀。根據調查,嗅覺喪失通常有90%機率會於2~4週內恢復。

目前研究推測,嗅味覺喪失可能是因病毒影響嗅覺神經或周邊的支持細胞。在中醫方面,治療時首重排除鼻涕或鼻塞,開通嗅覺通道。 中醫治療

蒼耳子散、辛夷清肺湯等通利鼻竅。在中醫四診辨證後,透過辛涼、辛溫、益氣、滋陰或補陽的中藥,協助逐漸恢復原有的嗅覺或味覺功能。 穴道按摩

迎香(鼻翼兩側)、合谷、上星等穴,平時亦可自行按揉刺激穴道,大部分患者於2~4週能夠恢復。

長新冠治療6. 陽痿(勃起功能障礙)

研究顯示,男性確診者康復3個月後有50.3%會出現勃起功能障礙,此後遺症與年齡和精神狀態有明顯的關聯性,患者通常超過40歲,且確診時被診斷有重度憂鬱症。 西醫治療

西醫臨床發現,泌尿科的藥物有助改善新冠後遺症造成的陽痿,例如攝護腺肥大的藥物甲型阻斷劑、5α還原酶抑制劑;勃起功能障礙用藥則會使用第五型磷酸二脂酶抑制劑(即威而鋼、犀利士),相關疑問可至泌尿科診所諮詢。

出國小心,這些國家都有茲卡病毒!茲卡病毒症狀、疫區及預防一次看

出國小心,這些國家都有茲卡病毒!茲卡病毒症狀、疫區及預防一次看

隨著新冠疫情退燒,出國旅遊的人數愈來愈多;除了新冠病毒之外,出國時還有其他病毒需要小心預防,例如蚊子所傳播的茲卡病毒。

茲卡病毒通常出現於非洲與美洲地區,但國人常去的旅遊地區,例如新加坡、越南、柬埔寨、馬來西亞、菲律賓及法國,也有茲卡病毒;茲卡病毒雖不致命,卻可能讓孕婦產下小頭畸形的神經異常新生兒,女性不可不慎,特別是打算趁著小孩出生前出國的準媽媽。

Hello健康》為您介紹什麼是茲卡病毒、茲卡病毒的傳染方式和症狀,以及最重要的流行疫區。

茲卡病毒(Zika)是什麼?

茲卡病毒最早於1947年在烏干達茲卡森林的彌猴身上所發現,並在1954年出現首例人類傳染者,其傳播地區自非洲起,在過去60年遍佈美洲、東南亞及歐洲等各個國家。

茲卡病毒主要經由蚊子傳染,但與感染者發生性行為或輸血也可能感染;統計上,約8成病患感染後沒有出現明顯症狀,其它則出現類似登革熱的茲卡病毒感染症(Zika virus infection)。

出國小心,這些國家都有茲卡病毒!茲卡病毒症狀、疫區及預防一次看 茲卡病毒的4大傳染方式與潛伏期

茲卡病毒主要透過以下4種方式傳染,其潛伏期為3~14天:

蚊子傳染: 人類若被帶有茲卡病毒的蚊子叮咬,經過3~14天後會開始發病;發病的第1天至第8天為病毒血症期,此時若再遭病媒蚊叮咬,病毒就會透過蚊子繼續傳染他人。在台灣,可傳播茲卡病毒的病媒蚊為埃及斑蚊及白線斑蚊,過去雖曾發現過帶有茲卡病毒的病媒蚊,但沒有境內傳播的事件出現。 性行為傳染: 茲卡病毒可透過性行為將病毒傳染給性伴侶,因此在疫區或剛從疫區返回者,皆需採取安全性行為,避免遭受傳染或傳染他人。(延伸閱讀:小心!茲卡病毒也會透過性交來傳染) 母嬰垂直傳染: 茲卡病毒可能存在於胎盤及羊水中,垂直傳染給嬰兒。 輸血傳染:

由於多數感染者沒有症狀,感染者可能在不自覺情況下經由捐血傳染他人,因此在疫區或剛從疫區返回者,需避免捐血以防傳染他人。 茲卡病毒的症狀

茲卡病毒的症狀通常會持續2~7天,其症狀與登革熱相似,但較輕微;茲卡病毒的症狀包括:

典型症狀 發燒 紅疹 關節痛 (Arthralgia) 關節炎 (Arthritis) 非化膿性或充血性結膜炎 (non-purulent/Hyperemic conjunctivitis) 

常見症狀

頭痛 後眼窩痛 肌肉痛 厭食 腹痛 噁心

除了上述症狀之外,亦有病例出現神經系統(如急性多發性神經炎)或免疫系統(如特異性血小板低下性紫斑症)的併發症。 茲卡病毒恐導致胎兒小頭畸形

孕婦若在懷孕期間遭受感染,病毒可能藉由胎盤或羊水傳染給嬰兒,導致胎兒小頭畸形。小頭畸形指的是胎兒出生後頭圍異常窄小,且與身長、體重不成比例,或出生後頭部便停止發育,屬於罕見疾病,有時會伴隨著腦部發育不良。

出國小心,這些國家都有茲卡病毒!茲卡病毒症狀、疫區及預防一次看 茲卡病毒的流行疫區

臺灣民眾常去的旅遊地區,例如帛琉、印尼或泰國等,都有茲卡病毒的傳播病例,詳細疫區請見以下連結: 茲卡本土疫情國家屬地分布 如何預防茲卡病毒?

茲卡病毒主要經蚊子傳播且沒有疫苗,所以赴流行地區時,首要需避免被病媒蚊叮咬,以下提供3點防蚊建議:

戶外活動時,使用含有DEET、Picaridin或IR3535等成分的防蚊液;若與防曬乳一同使用,則先塗防曬乳,再使用防蚊液。 長時間待於戶外時,應穿淺色長袖衣褲,並在衣物上噴灑防蚊液。 選擇裝有紗窗或空調設備的居住場所。

自流行地區返國後,則需遵從以下4點注意事項,避免傳染他人或胎兒: 自主健康監測至少2週,注意有無疑似症狀。 返國後1個月內暫緩捐血。 返國後6個月內均採取安全性行為,若男性的性伴侶為孕婦,則應戴保險套至伴侶分娩。 女性返國後,無論是否有症狀,建議延後6個月再懷孕。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麻疹潛伏期可達2周!麻疹4大症狀、預防一次看

麻疹潛伏期可達2周!麻疹4大症狀、預防一次看

預防勝於治療,再常見不過的一句話,也代表著現代醫學科技對於預防醫學的重視。從流行性感冒、新冠肺炎竄出直到近日又發現的百日咳,除了個人的衛生習慣與整潔,最重要的就是「接種疫苗」。《Hello健康》帶您了解麻疹的4大症狀與預防。

麻疹的成因與傳染

麻疹被台灣列為第2類傳染病,感染麻疹病毒(Measles virus)所引起的呼吸傳染病,傳染力強,病毒可以經由飛沫、空氣或接觸鼻咽分泌物傳播到人體,潛伏期大約10~14天左右。被傳染並不會馬上發病,而是在出疹的前後4天才有傳染力;若沒有出疹的話,則從發燒前1天到退燒後3天為傳染期。

在疫苗尚未普及之前,幾乎所有的孩童都有感染過麻疹,不過台灣自1981年開始全面實施MMR(麻疹、腮腺炎及德國麻疹)疫苗預防注射,保護力高達95%,讓麻疹的病患大幅降低不少。

麻疹潛伏期可達2周!麻疹4大症狀、預防一次看

麻疹症狀與感冒類似

在感染麻疹後,其症狀跟感冒很像:

發燒 流鼻水(鼻炎) 咳嗽 結膜炎(流淚、畏光)

出現發燒、流鼻水等症狀約3~4天後口腔內的下臼齒的內側黏膜會出現柯氏斑點(Koplik spots),不過臨床也有少數病人不會有出疹的症狀。在出現柯氏斑點後會持續發燒,大約24~48小時內耳後出現典型的斑丘疹,並會擴散至臉頰、身體,以及四肢。

病患出疹時的傳染力最強、病情也最嚴重,約5-10%的患者因細菌或病毒重覆感染而產生併發症,併發症包括中耳炎、肺炎與腦炎,也會出現死亡個案。若在懷孕時感染麻疹,流產、死胎或早產的機率會增加,也容易生出先天性畸形的寶寶。 1981年後出生的成人要注意

由於MMR疫苗的保護力大約20年左右,除了抵抗力較低的孕婦以及不曾接種過疫苗的人較容易感染之外,1981年後出生的成人,小時候打的疫苗保護力隨著年齡成長逐漸降低,得到麻疹的機率也較高。 麻疹預防小撇步

麻疹目前沒有藥物可以治療,幾乎是仰賴疫苗的防護力來抵抗,因此施打疫苗相當重要,台灣目前規定出生滿12~15個月的寶寶以及國小一年級時共要接種2劑MMR疫苗。MMR疫苗也有以下的禁忌,不是每個人都適合打這類的疫苗:

有嚴重呼吸道感染者 正在使用免疫抑制劑或高劑量類固醇者 孕婦或是正在備孕的女性

麻疹潛伏期可達2周!麻疹4大症狀、預防一次看

除了接種疫苗,下列方法也可避免增加感染麻疹的機率:

避免出入人潮眾多的公共場所,戴口罩且勤洗手 避免去麻疹流行國家,出國前掌握全球傳染病疫情燈號警示

【聽醫師的話】新冠後遺症的中醫對策

【聽醫師的話】新冠後遺症的中醫對策

自2020年起,新冠肺炎造成的疫情風暴已持續兩年多,許多感染確診者在解隔離後,卻陸續到門診求助;照理說,新冠肺炎康復後,理應是處於「無敵」狀態,為何會需要求診?新冠病患又會產生什麼後遺症,需要進一步治療呢?中國醫藥大學新竹附設醫院中醫部中醫科主治醫師吳柏鋒為您專文解析。

新冠肺炎康復者應注意兩大現象

新冠肺炎確診康復後,並沒有所謂的「無敵」狀態,仍有可能會再次感染;就如同感冒病毒一樣,第一次感冒好了,也可能會在幾天內或幾個月內再次反覆感冒。因此,新冠肺炎康復後,還是需要戴好口罩、勤洗手、保持安全社交距離,如此才能降低再度感染造成二次傷害。 並非每位確診新冠肺炎的感染者都會發生後遺症,但隨著確診者人數提升,在康復解隔離後,臨床上也確實發現,需要治療後遺症的患者需求人數有增加的趨勢,而這些症狀持續的時間可能會持續數週、數月或數年,因人而異。 常見新冠後遺症有哪些?

首先讓我們來認識新冠後遺症包括哪些健康問題?下列是根據美國疾病管制與預防中心(CDC)資料,條列新冠後遺症包含:

 一般症狀

干擾日常生活的疲倦或疲勞 體力或腦力勞動後症狀惡化 發燒

呼吸和心臟症狀

呼吸困難或短促 咳嗽 胸部疼痛 心跳快或砰砰直跳(也稱為心悸)

神經系統症狀 很難思考或集中注意力(有時稱為“腦霧”) 頭痛 睡眠問題 站起時頭暈(頭昏眼花) 身體發麻 嗅覺或味覺變化 抑鬱或焦慮

消化系統症狀

腹瀉 腹痛

其他症狀

關節或肌肉疼痛 皮疹 月經週期的變化

以中醫觀點來說,上述症狀是病毒侵襲人體致病,屬於「外感風邪」的病因;風邪致病,因個人體質寒熱虛實狀況不同,反應在不同病人身上,才會表現出如此繁多的各式症狀。因此,不同的患者同樣都是感染新冠肺炎,就中醫對策來說,會根據每位患者的體質辨證,給予個人化的對應藥物,以達到最理想、合適的治療效果,這便是中醫辨證施治的核心理念。 【聽醫師的話】新冠後遺症的中醫對策新冠後遺症的中醫對策 應對新冠後遺症的中醫調理政策

以下根據資料統計出最常見的新冠肺炎後遺症,分別提出中醫辨證說明: 肺系症狀:咳嗽、呼吸喘、心悸、疲勞、口乾

病毒進入呼吸系統,造成組織黏膜發炎、纖維化,即外感風熱侵襲,熱太過而傷陰,治療宜滋陰潤肺、清熱祛瘀為主,可用生脈飲、沙參麥冬湯加減處方,日常飲食可吃些銀耳蓮子湯、冰糖燉雪梨來幫助改善。 神經症狀:注意力不集中、頭痛、頭暈、記憶差、失眠、嗅覺味覺異常

研究認為病毒可能造成腦神經、腦血管的輕微缺氧損傷所致,在中醫認為是腦損失清、心神不寧、清氣不升的表現,除了可應用益氣聰明湯、定志丸、天麻、石菖蒲等中藥治療外,亦可搭配針灸百會穴、神庭穴、神門穴來幫助改善。 腸胃症狀:腹痛、腹瀉、食慾不振

病毒攻擊消化道神經叢,可能造成胃腸蠕動調控不佳。中醫認為屬於脾胃氣虛,而且常常伴隨濕濁寒痰,中藥可用參苓白朮散、胃苓湯來加減處方,食物方面需避開炸物、辣味、重鹹的,以免增加腸胃負擔。少量飲用黑糖茶,或食用四神湯料理,也能幫助恢復食慾,提升消化道運作效能。 關節肌肉疼痛、皮疹

感染後病毒量減少,潛伏在身體深處,只要免疫力一下降,就伺機跑出來攻擊皮膚、肌肉、關節,造成疼痛發炎。中醫治療需要清熱涼血、袪風止痛,中藥可處方當歸拈痛湯、溫清飲加減方。 怎麼做才有機會減少新冠後遺症發生?

根據美國CDC的研究表明,包含感染新冠病毒之前已患慢性疾病者、未接種新冠病毒疫苗者,都可能更容易受到新冠後遺症的影響。

因此,規律、穩定地接受慢性病治療,接種新冠疫苗,都可能對新冠肺炎的後遺症或發生確診後中重症的機率下降。另外,規律地作息、保持良好的運動與生活習慣,都能幫助身體抗病毒達到最佳效率,亦是減少後遺症的不二法門喔!

快篩陽去急診對嗎?幼兒新冠藥包有備有保庇?3大迷思名醫姜冠宇一次破除!

快篩陽去急診對嗎?幼兒新冠藥包有備有保庇?3大迷思名醫姜冠宇一次破除!

5月起新冠疫情單天確診人次動輒突破4萬人的情況下,讓不少民眾人心惶惶,擔心疫情再度擴大的危機要如何因應。

Hello健康》特別邀來現職於台北市立聯合院區中興院區擔任主治醫師的姜冠宇醫師,以其位於第一線抗疫防線的觀察,建議大家究竟應如何面對,民眾又有哪些錯誤迷思應即時導正、以免誤信謠言過度恐慌。

新冠確診潮3大迷思:

姜冠宇醫師表示,由於快篩購買新制才剛上路,新冠疫情確診人次應遠比實際公布人數更高,此時在急診也湧出不少因恐慌而就診的人潮,真正需要就診的確診病患卻容易因此間接受到影響。他也提出幾點至今民眾仍有誤解的錯誤觀念與迷思: ❌ 1. 未肯定確診先衝急診就對了?

不少擔心新冠快篩偽陰性、甚至是只為了防疫保險需要證明的民眾,以為只要衝急診確認最快,殊不知其實此舉不但嚴重浪費醫療資源,還恐怕影響因染疫需就診治療民眾的黃金治療時間。

金管會主委黃天牧日前於疫情記者會時曾嚴明表示,根據保險法65條規定,從保險契約請求權開始,所有的保險理賠於2年內都可提出申請,民眾不應急於一時請醫師開具診斷證明書而癱瘓急診造成前線負擔,請大家發揮同理心。 快篩陽去急診對嗎?幼兒新冠藥包有備有保庇?3大迷思名醫姜冠宇一次破除!(圖片授權: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

姜冠宇醫師更指出,其實新冠急診區也意味著病毒密集度與濃度比其他區域更高,原本可能只是輕症或無症狀的民眾,如果因為上述原因執意貿然前往,恐怕反而還因此染疫;

另外,部分爸媽因心急而貿然帶著家中出現症狀的幼兒直衝急診,卻忽略新冠急診區為大人與10歲以下的幼兒分流檢驗的情況,亦可能在幼兒因落單檢驗而誤觸感染源的情況下,大幅提高小孩染疫的風險,同樣得不償失。(你也想知道:核酸、抗原檢測2大居家快篩選哪款?快篩檢測有篩有保庇) ⭕️ 正確做法:

欲申請保險理賠的民眾,可於全民健保快易通、各家醫院之APP上下載確診資訊,或透過確診訊息、居隔通知單證明書用於提供確診資訊。若擔心資訊不被保險公司受理,確診患者也能提供授權,讓就保之保險公司可以行文向醫院申請病歷報告即可。

由於新冠疫情急診之判定原則以「症狀嚴重度」為依據,而不是「快篩陰陽性」。若是快篩陰性但症狀嚴重者可前往急診,但即使是快篩陽性卻沒有症狀,建議應該至門診或社區篩檢站完成進一步的PCR採檢。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也於上週公布,民眾如果自覺有風險並出現發燒、呼吸道症狀、嗅味覺異常、不明原因腹瀉等相關症狀,或抗原快篩(含家用快篩)陽性時,應戴好醫用口罩,再就近前往指定社區採檢院所,由醫師評估進行PCR核酸檢驗。 快篩陽去急診對嗎?幼兒新冠藥包有備有保庇?3大迷思名醫姜冠宇一次破除!(圖片授權:中央流行疫情中心) ❌ 2. 急診不給掛、改赴門診確認新冠疫情?

部分民眾即便快篩為陰性,雖知道急診僅接受快篩陽性確診者或症狀嚴重者,但抱著「門診比較快」的心理,自行掛號做流感快篩以確認是否確診,但此舉同樣為醫護單位帶來極大的困擾外,姜冠宇醫師則建議,如今已陸續有醫療院所開設COVID-19特別門診,不妨先查詢再前往,以免造成各醫療院所的負擔。

同時,中央流行疫情中心也指出,當居家隔離對象進行3天之居家隔離,以及4天自主防疫或居家檢疫對象在7天檢疫期間,使用家用抗原快篩試劑檢測結果為陽性時,應該留在家中不可外出。 ⭕️ 正確做法:

此時可聯繫所轄衛生局安排,透過可 24 小時視訊諮詢「健康益友APP」遠距門診醫療(免費使用),提供緊急醫療諮詢服務,以遠距/視訊診療醫師來進一步評估確認快篩陽性結果。(健康益友app:iOS版本、Android 版本)

接受視訊診療的病患及醫師若對評估陽性結果達成共識,接著將由評估確認醫師所屬的醫事機構進行通報,並由系統自動研判為確診,在零接觸、更具效率的情況下讓民眾安心面對疫情、正確治療。 快篩陽去急診對嗎?幼兒新冠藥包有備有保庇?3大迷思名醫姜冠宇一次破除!姜冠宇醫師現任職於聯合醫院中興院所擔任主治醫師。(影像授權:姜冠宇醫師粉絲專頁) ❌ 3. 急救藥包有買有保庇?

根據中央疫情指揮中心統計,9歲以下兒童今年至上週的確診個案已達2萬4200人以上,佔所有年齡層近12%,10至19歲則有10%,比起前一週新增近1.7萬人,增幅高達42%。

加上不久前有2歲染疫重症兒童死亡的案例,更讓不少家長因此十分恐慌,紛紛依照網路上流傳的急救藥包準備備藥,希望讓自家寶貝可以多一份保障;姜冠宇醫師對此也搖頭。

他指出:「目前多數宣稱的幼兒防疫常備藥品,例如抗組織胺、乙醯胺酚或止咳化痰藥品,大多為成人使用的藥物,若用在幼兒,劑量恐怕過重而有安全疑慮,需另外由專業醫事人員調配才行,絕非大家自行決定用藥就可以。」

姜冠宇進一步說明:「多數『防疫藥品』僅能緩解症狀,卻無法達到消滅病毒的作用;只有屬於處方用藥的藥品、意即需確診後才能在醫院中取得的藥物,才能真正對新冠病毒發揮治療作用。」 ⭕️ 正確做法:

即便是已針對幼兒調配的藥品,姜冠宇醫師建議仍應謹慎用藥,在輕症如發燒、頭痛時即應先採取多休息、多喝水的基本作法,讓免疫系統發揮作用,除非已出現明顯的呼吸道症狀如喉嚨痛、呼吸急促甚至脫水時,即應安排前往兒童防疫門診進行治療,以免過度用藥,反而加重身體負擔。

另外,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於本週(7日)最新發佈、針對兒童新冠疫情就診條件建議中表示,嬰兒年齡未滿3個月且有發燒,或嬰兒年齡為3至12個月且高燒超過39度,或須進行血液透析者,即視同中/重症之確診者,皆可收治於醫院治療。若家中有75歲以上、須血液透析者或懷孕36週以上之女性符合任一條件,也可收治於醫院。

而長者部分,如為70~74歲、生活可自理或有陪同照顧者,65~69歲且獨居者,或懷孕35週以內女性,將安排入住加強版集中檢疫所/防疫旅館;69歲以下無血液透析或無懷孕,且符合居家照護條件、或非65-69歲獨居者,則一律採居家照護。

(影像授權:達志影像)

麻疹、德國麻疹差在哪?麻疹傳染性強,出現9症狀愛注意、接種疫苗可預防

麻疹、德國麻疹差在哪?麻疹傳染性強,出現9症狀愛注意、接種疫苗可預防

麻疹(Measles)是我們每個人都耳熟能詳的疾病。雖然台灣從民國67年後,就開始全面施打麻疹疫苗,讓罹病率大幅降低,但在近年又有暫時升高的狀況,罹患麻疹後,身體不僅會出現紅疹及類似感冒的症狀,甚至還可能會發高燒。

究竟罹患麻疹與耳熟能詳的德國麻疹有何種差異?又會引發何種症狀?有哪些人需要特別注意?就讓《Hello健康》帶你一起來了解這個高傳染性疾病「麻疹」吧! 麻疹與德國麻疹有什麼不同?

對麻疹不熟悉的人,可能會不太清楚麻疹和德國麻疹(Rubella)有何差別。首先,它們的病原體不同,麻疹是由麻疹病毒(Measles virus)感染;德國麻疹則是由德國麻疹病毒(Rubella virus)感染。(推薦閱讀:什麼是蕁麻疹?蕁麻疹的原因、症狀和治療)

在傳染途徑方面,麻疹與德國麻疹皆屬於呼吸系統的病毒感染,傳染性非常強,可透過口鼻飛沫或經由直接接觸感染者而傳染,例如暴露在感染者咳嗽或打噴嚏的空氣裡,且這類病毒能在物體表面存活好幾個小時。不過,德國麻疹病毒還可能透過胎盤垂直傳染,倘若孕婦受病毒感染,胎兒便可能罹患先天性德國麻疹症候群。

麻疹、德國麻疹差在哪?麻疹傳染性強,出現9症狀愛注意、接種疫苗可預防 喉嚨痛、全身長紅疹子!麻疹常見症狀報你知

通常在感染到麻疹病毒後的10~14天內,病毒還在發展,所以不會有明顯症狀,之後則會開始出現咳嗽、發燒、流鼻水、喉嚨痛、肌肉痠痛、眼睛發炎(如結膜炎),及口腔內出現白斑,例如柯氏斑點(Koplik’s spot)等症狀,接著3到5天內皮膚會有紅疹子,且長達7天。這些紅疹通常從臉開始,再擴散到四肢等部位,並伴隨著高燒(體溫達攝氏40~41度)。 麻疹的高危險群

麻疹是導致世界上多數兒童死亡的主因,在2014年,全球因麻疹死亡的人數有11萬人,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指出,其中大多是5歲以下的小孩。只要未接種過疫苗者,都有可能會感染麻疹,若常接觸外國旅客或到他國,或飲食中未攝取足夠的維生素A,以及抵抗力弱者,也都易遭感染。 麻疹的治療方法

目前沒有可治療的藥物,通常症狀會自然在2到3週內消失。但也可能有其他併發症,例如耳道遭細菌感染、支氣管炎(Bronchitis)、喉炎(Laryngitis)或哮吼(Croup)、肺炎(Pneumonia)及腦炎(Encephalitis)等,其中腦炎有可能在麻疹康復後才出現。需特別注意的是懷孕媽媽們,要避免得到麻疹,否則易導致早產、寶寶體重過輕或母親死亡。

麻疹、德國麻疹差在哪?麻疹傳染性強,出現9症狀愛注意、接種疫苗可預防

如何預防麻疹?打麻疹疫苗就對了!

麻疹腮腺炎德國麻疹混合疫苗(Measles, Mumps and Rubella,簡稱MMR)是目前主要用來預防麻疹的三合一疫苗,接種該疫苗可有效幫助預防麻疹、德國麻疹或腮腺炎(Mumps)等。而新生嬰兒可於12個月大時,施打第1劑MMR疫苗,滿5歲到上國小前,再施打第2劑。(推薦閱讀:時間到就要打!孩子接種疫苗時程表)

從未接種過的成人,也可自費施打,若過去曾感染過麻疹者,身體即有免疫力。提醒您,若出現疑似麻疹初期的症狀,請盡速就醫,並避免到戶外接觸人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