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家隔離、檢疫等相關規定|三級警戒、戴口罩、少出門、少聚會、下載防疫 app

居家隔離、檢疫等相關規定|三級警戒、戴口罩、少出門、少聚會、下載防疫 app

全台戒備!戴口罩、少出門、勤洗手、下載防疫 app

四月底爆發的本土群聚感染仍持續延燒,三級警戒也延長至 6/14,請民眾一定要做好防疫措施,配合目前的政策,出門全程戴口罩、維持社交距離以免受罰,並請避免不必要的活動和外出,並記得勤洗手、消毒,若透過防疫 app (點這裡下載)發現自己和確診者的足跡重疊,也請注意自己的健康狀況,並做好自主健康管理和監測。(疫情最新消息請點這)

目前本土疫情持續擴大,確診者足跡遍布北台灣和數個縣市,除政府與民間共同落實防疫措施外,有疑似症狀請立即通報並就醫;另呼籲民眾下載「台灣社交距離」app,可以馬上得知是否有和確診者接觸風險,如接收到提醒通知,請撥打 1922 與防疫人員聯繫。 居家隔離、檢疫等相關規定|三級警戒、戴口罩、少出門、少聚會、下載防疫 app(「台灣社交距離」防疫 app – 點我下載,或掃描指揮中心提供之QR Code,app 操作教學請參考衛福部教學簡報。) 居家隔離、居家檢疫、自主健康管理對象及相關規定

台灣在疫情把關上的表現大家有目共睹,也正因此,我們在這個關鍵時刻更要繃緊神經,全民齊心做好防疫、守住這道防線;當民眾若收到居家隔離、居家檢疫或自主健康管理的通知,請務必遵守通知書上的每項規定。以下 Hello健康將整理三種防疫分級及注意事項。 一、居家隔離

對象:與確診者有一定接觸者

居家隔離主要針對「與確診新冠肺炎的病人有接觸」的人,例如:為預防醫院感染事件擴散,和華航諾富特群聚感染案,匡列相關接觸者,避免疫情持續擴大。 居家隔離、檢疫等相關規定|三級警戒、戴口罩、少出門、少聚會、下載防疫 app(資料來源:衛福部臉書) 二、居家檢疫

對象:所有入境人士

居家檢疫是針對「所有入境人士」,只要入境一律居家檢疫 14 天,並在期間結束後自主健康管理七天,衛生主管機關除了會開立「居家檢疫通知書」外,也會每天追蹤兩次居家檢疫者的健康狀況。

居家隔離、檢疫等相關規定|三級警戒、戴口罩、少出門、少聚會、下載防疫 app(資料來源:衛福部臉書) 居家隔離及居家檢疫之注意事項

根據為福部公告之「居家隔離及居家檢疫對象應遵守及注意事項」,請接到居家檢疫或收到居家隔離通知的民眾務必遵守以下幾點原則: 1. 皆不得外出、同住者注意防疫

居家檢疫 / 隔離期間,民眾必須留在家中或住宿地點,隨時配戴口罩且不得外出;同住者也請盡量分開居住,一同採取適當防護措施,包括配戴外科口罩、維持良好衛生習慣,每日消毒共用生活區域,並儘可能保持一公尺以上的適當距離。(指揮中心在 1/15 宣布針對入進居家檢疫者,實施一人一戶新制)

指揮中心進一步表示,居家檢疫期間須自主詳實記錄體溫及健康狀況,每日亦有相關單位主動關懷聯繫,如出現不適症狀,應聯繫衛生局或各縣市關懷中心,並依指示就醫,切勿搭乘大眾運輸工具。 2. 配合關懷追蹤機制、手機記得開機

居家檢疫 / 隔離者將透過手機設定之「電子圍籬智慧監控系統」,以手機定位系統提醒民眾勿離開檢疫範圍,民眾須保持手機開機並留意電力是否充足;若民眾沒有手機,則發放防疫手機以供使用。

民眾除提供手機號碼供追蹤外,也記得回復雙向簡訊等必要關懷追蹤機制。 3. 購物等生活需求請人幫忙,關懷中心也可協助

指揮中心表示,居家檢疫/隔離期間,民眾可請家人及同住者幫忙,或透過網路購物、外送平台等管道滿足飲食、生活物品需求;若獨居且無人可協助,可洽詢各縣市關懷中心。 4. 出現症狀怎麼辦?

居家檢疫期間須自主記錄體溫及健康狀況,如果民眾出現咳嗽、發燒、腹瀉、嗅味覺異常等 COVID-19(武漢肺炎)疑似症狀,或有其他身體不適症狀,請佩戴外科口罩,並主動聯繫衛生局、關懷中心或撥 1922,未經上述程序不得逕行外出就醫。(延伸閱讀:Covid-19確診、接觸到新冠確診者怎辦?注意事項與症狀一覽)

如是其他疾病,如慢性病等就醫需求,可透過安排視訊醫療問診,並可請家人代替領藥。此外,如醫美、健檢等非緊急必要的醫療需求,請檢疫/隔離期間結束後再行就醫。

三、自主健康管理

對象:一定期間內「申請赴港澳獲准者」、 為通報個案但已檢驗陰性且符合解除隔離條件者、政府特別提醒的民眾。

需自主健康管理的民眾,政府會特別提醒,例如之前活動史符合鑽石公主號、敦睦艦隊案例的足跡;或是先前部桃門急診就醫病人及工作人員等。至於五月的華航諾富特群聚案,指揮中心則建議應進行自我健康監測,如有出現發燒等疑似症狀,應配戴醫療口罩前往就醫,且不得搭乘大眾運輸工具。 居家隔離、檢疫等相關規定|三級警戒、戴口罩、少出門、少聚會、下載防疫 app(資料來源:衛福部臉書) 自主健康管理注意事項

根據疾管署發布之「自主健康管理應注意事項」,收到通知的民眾請遵照以下自主健康管理措施。 接受採檢者不可外出:從醫院採檢回家後,在通知檢驗結果前,請務必留在家中,不可外出。 勤洗手、戴口罩:經常使用肥皂或酒精性乾洗手清潔手部,落實呼吸道衛生及咳嗽禮節。 避免觸碰眼口鼻:盡量避免以手接觸眼睛、鼻子或嘴巴,當接觸到打噴嚏、咳嗽的口鼻分泌物時,請使用肥皂和清水徹底洗淨。 早晚量體溫:每日早、晚各量一次體溫。 避免外出、維持社交距離:盡量避免出入公共場所,如需外出應全程戴醫療用口罩。 生病在家休養:如有生病症狀,應於家中休養並配戴口罩,如口罩沾上口鼻分泌物請內摺丟棄,並更換新的醫療級口罩; 症狀嚴重主動通報:如果持續有症狀且有加劇情形,請主動通報地方衛生局/所或撥 1922,並由其協助就醫。

違反規定之相關罰則

指揮中心呼籲,民眾若違反相關措施,最高可罰 100 萬元罰金,並強制集中檢疫;若不幸染病,違反相關措施將危害更多民眾的健康安全,切勿以身試法、害人害己。

如民眾仍有疑慮,可撥打免付費防疫專線 1922(或 0800-001922),另外也有 1925 安心專線,由政府提供 24 小時免付費的心理諮詢服務。

更多關於 COVID-19(武漢、新冠肺炎)的資訊,建議參考「疾管署常見問答 Q & A」

肺部纖維化~新冠肺炎對各器官的影響

肺部纖維化~新冠肺炎對各器官的影響

新冠肺炎(COVID-19,全名新型冠狀病毒肺炎,俗稱武漢肺炎)的全球疫情雖然有逐漸緩和跡象,台灣也已有10天以上0確診的好消息,不過有鑑於先前的軍艦群聚感染事件,政府和民眾的防疫措施仍不應掉以輕心。軍艦上的感染官兵以年輕人居多,且據部分確診年輕人描述,染病的痛苦指數相當高,要完全康復且病毒三採陰性出院,需要相當長的時間,究竟感染新型冠狀病毒有多可怕?對人體的影響為何?以下將針對新冠病毒對各個人體器官的影響,帶您深入了解。

[covid_19]

新冠肺炎可能的併發症

新冠肺炎是呼吸系統疾病(Respiratory Diseases),所以呼吸道和肺部通常是首當其衝的部位,通常在感染後2~14天會出現發燒、咳嗽和呼吸急促等症狀,不過有部分是無症狀患者,根據目前研究發現,新冠肺炎可能引發的併發症就包含: 急性呼吸窘迫症候群(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ARDS) 心律不整(Arrhythmia) 心因性休克(Cardiogenic Shock) 肌痛症(Myalgia) 疲勞 心臟病發(Heart Attack) 其他併發症

對人體各器官的影響

目前各國學者都在研究新冠病毒,包括其相關症狀及治療方式,研究報告顯示,新冠病毒對人體的影響和同為冠狀病毒的SARS與MERS相似,但新冠病毒不只會攻擊肺部,人體各器官都有機會遭到病毒侵襲。 1. 肺部纖維化:近9成毛玻璃病變

在新冠肺炎的感染案例當中,慢性病患或年長者,更容易出現嚴重的症狀,而肺部的感染也有類似情形,輕症可能出現上呼吸道感染,嚴重則導致肺炎(Pneumonia),甚至引起ARDS,死亡率相當高。

除了肺炎,重大創傷、感染或敗血症(Sepsis)也會引起ARDS,造成肺部的小血管漏液,液體堆積在肺氣囊或肺泡中,使氧氣難以進入血液。

一般來說,確診新冠肺炎的人約在第5天會出現呼吸困難的症狀,於第8天開始發展出ARDS,不過現在ARDS還沒有特殊的治療方式,只能提供氧氣和機械式呼吸輔助,進行支持性療法。

根據美國侖琴放射線學會(ARRS)發表的電腦斷層掃描(CT)影像研究,在中國的101位確診患者中,86.1%發生毛玻璃病變現象(Ground Glass Opacity, GGO)的肺浸潤症狀, 64.4%同時有毛玻璃病變和肺實變、71.3%出現受損部位血管腫大,膿液、血水等物質會布滿肺部。肺部出現毛玻璃病變的患者,肺部X光圖片看起來就如同毛玻璃一般,這種病變通常和軟組織的腫脹相關,也就是「肺實變(pulmonary consolidation)」,患者的肺部功能會明顯下降,若肺功能損害嚴重,治療後要完全痊癒並不容易,甚至會出現肺纖維化,留下一些後遺症,如肺活量變小、走幾步路就會喘的情況。

肺部纖維化~新冠肺炎對各器官的影響 2. 肝損傷:重症醫師肝損傷臉黑

正常的情況下,肝臟可以幫助排毒、提供身體需要的養分,並分泌酵素,幫助加速體內的化學作用。當肝細胞受損或是被感染時,肝臟會釋出比平常更多的酵素到血液中,雖然肝酵素過高不一定是重大疾病的症狀,但是研究發現,新冠病毒、SARS和MERS的患者身上都有此症狀。

國際醫學期刊《刺胳針》(Lancet)上一篇探討新冠肺炎導致肝損傷的研究指出,不論輕症還是重症患者中都存在一定比例的肝臟功能異常,這情況有可能來自病毒攻擊肝臟、治療用藥導致,或是ARDS的併發症引起的其他器官損害。

病毒在感染呼吸系统後,可能會移動到肝臟,尤其當病毒進入血液中,就會隨著靜脈擴散到身體各處,而肝臟血液有3/4來自於肝門靜脈,所以病毒更容易攻擊肝臟。

根據日前媒體報導,中國湖北的兩位染疫醫師,在接受治療康復後,臉部膚色居然變得相當黑,據醫師解釋,身體的鐵質是由肝臟負責代謝與儲存,若肝臟受損不能如常代謝,鐵質就會流入血管,當含鐵量高的血液流經臉部皮膚時,就容易出現臉色發黑的情形。另外,長期的肝臟功能失調也會引起代謝異常,導致皮膚色素的暗沉無光,有些重症病人皮膚還會出現脫皮、皸裂等現象。

至於兩人有沒有機會再白回來?湖北省防疫專家宋建新醫師表示,只要命救回來,除了不可逆的傷害,機體和受損器官會慢慢恢復,而肝臟是可以修復的,藉由治療還是可以恢復正常。 3. 腎臟:直接傷害證據較少

有些新冠肺炎的患者則出現急性腎損傷(Acute Kidney Injury),SARS和MERS也有相似病徵,嚴重可能需要進行腎臟移植。過去SARS期間就有科學家發現SARS病毒會損害腎管,不過世界衛生組織(WHO)表示,目前只有少部分的證據證明,新冠肺炎會導致體內氧氣循環不足,就可能損害腎臟。 4. 腸胃道系統:腹瀉等腸胃症狀列入通報

雖然案例不多,但的確有些確診患者出現腸胃相關症狀,例如噁心或腹瀉。《新英格蘭醫學雜誌》(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的研究報告顯示,某些病人的糞便樣本對新冠肺炎呈現陽性反應,不過目前仍無證據會透過糞便傳染。

隨著確診患者嗅覺味覺喪失的比例提高,也常伴隨腹瀉的腸胃道症狀,疫情指揮中心已將腹瀉和味覺、嗅覺喪失都列入通報定義;但因腹瀉者相當多,必須同時有相關旅遊史和接觸史才需採檢;味覺和嗅覺喪失者,則可循社區擴大採檢管道,有症狀就可採檢。 5. 心臟及血管:尚無證據可證明

新冠肺炎並非對心臟和血管沒有影響,新冠肺炎病毒容易結合ACE2蛋白。ACE2蛋白並非只存在肺泡內,同時也存在影響全身血壓調整的腎素-血管張力素系統(Renin–Angiotensin–Aldosterone System,RAAS)內,平時有心血管疾病者, 可能因此導致血壓調整更加失衡而增加死亡率,而心律不整者則更加危險,服用奎寧要尤其小心。 6. 免疫系統:重症細胞激素風暴

免疫系統主要保護人體不受細菌及病毒的侵犯或感染,在對抗病原體時,免疫系統會利用適度的發炎反應來應對,但過度的發炎反應會產生大量細胞激素,引發細胞激素風暴(Cytokine storm),這種失控的免疫反應往往會造成器官的損傷及衰竭,嚴重的話會引發敗血症、休克、甚至死亡,對身體傷害極大。輕症治療所使用的第一線奎寧,即是降低過多的免疫反應。

超級傷寒首例!病毒抗藥性強且會致命

超級傷寒首例!病毒抗藥性強且會致命

擁有一套完整的衛生措施不可少,由於近期國內一位男性因出差緣故,被證實了感染廣泛抗藥性傷寒菌株(Extensively Drug-Resistant typhoid fever,XDR typhoid fever),並造成嚴重腹瀉、發燒、紅疹等症狀。而且由於它的抗藥性很強,若不給予正確的治療恐有致命的風險,因此也被叫做「超級傷寒」,以下帶您一一了解。

我國也有4宗傷寒沙氏桿菌病例

此病毒屬於傷寒(Typhoid fever)的一種,會藉由傷寒沙氏桿菌(Salmonella typhi)引起腸胃道傳染;多發生在水源不乾淨,且醫療缺乏的地方。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的資料,過去3年間,廣泛抗藥性傷寒菌株感染的病例已破5千宗病例,且疫情集中在巴基斯坦(Pakistan),其中又以首府喀拉蚩(Karachi)和海德拉巴(Hyderabad)區域最為嚴重。其他感染的國家還包括有:印尼、柬埔寨、印度、菲律賓、緬甸、中國大陸,以及馬來西亞。

依據疾管署疫情統計資料顯示,截至2019年9月23日,我國共有18宗傷寒病例,其中4宗為本土病例。由於傷寒傳染性極強,因此只要處於較差的衛生環境下,都有可能受其病菌所感染,提醒民眾務必時時保持良好的清潔衛生。

所以即使離開疫區,回國也千萬別大意,因為傷寒的潛伏期約8~14天,但也有可能由3~60天不等,建議這段期間要留意觀察身體狀況,若出現持續性發燒、頭痛、腹痛、腹瀉、咳嗽等症狀,請馬上向專業醫師求助,並告知您的旅遊史及飲食史。

多數抗生素無效,出國請先打疫苗

由於傷寒沙氏桿菌有對抗生素的抗藥性(Antimicrobial Resistant,AMR),且它能抵抗絕大多數的抗生素,因此根據台灣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的資料,目前僅能透過使用後線抗生素進行治療,包含口服亞藥索黴素(Azithromycin),或注射碳青黴烯類(Carbapenems)。如果近期計畫至傷寒高風險國家或地區,請於出國前2~4週先接受傷寒疫苗的諮詢及評估,特別是要前往較偏僻或衛生條件較差的民眾,凡滿2歲以上者皆可接受此疫苗接種。

要預防傷寒,最有效的方法就是確保食物充分煮熟再食用,並飲用煮沸過後的水,外出則使用瓶裝的礦泉水。此外,吃飯及如廁前後,都要用肥皂或洗手劑澈底洗手乾淨,這能大大降低細菌感染的風險。

居家隔離還能哺乳嗎?孕婦要產檢怎麼辦?婦產科醫師為你解答

居家隔離還能哺乳嗎?孕婦要產檢怎麼辦?婦產科醫師為你解答

台灣在去年(2020 年)的新冠肺炎防疫成效相當不錯,甚至讓許多民眾放鬆了警戒,但最近連日確診人數破百,全國已進入三級防疫警戒。如果懷疑自己染疫,卻無法立即就醫或採檢,最好先採取居家隔離的方式,保護自己也保護其他人。

然而,如果本身是孕婦或是家中有小小孩,該如何落實居家隔離,避免家人間交互傳染,讓疫情擴大呢?Hello健康特別邀請婦產科醫師郭安妮,為居家隔離的孕婦和哺乳照護的疑問。(推薦閱讀:親餵寶寶好累、奶量又不足?攝取好營養,聰明學哺乳) Q1:請問醫師,懷孕但必須居家隔離的話,該注意哪些事?

其實在居家隔離的注意事項上,孕婦與一般人沒有太大的差異,當然,如果家中有小小孩或老人,這些免疫力較差的族群,在防疫措施的落實上,就要更加仔細,或者你也可以考慮選擇防疫旅館,或申請集中檢疫,免除自行居家隔離的不便與風險。以下為居家隔離者的防疫須知: 遵守規定:14 天內不可外出、每天測量體溫兩次並記錄下來、配合衛生機關的每日追蹤、有任何症狀請先通報,勿自行就醫。 衛生習慣:勤洗手(口訣:內、外、夾、弓、大、立、腕)、戴口罩、避免碰觸臉、口、鼻。為了避免傳染,與居家隔離者共同生活的親友或家屬應該「一人一室」,浴廁、寢室、活動空間,都應該盡量獨立開來,彼此保持 1.5 公尺的距離。 環境清潔:每天都要進行消毒,並使用當天泡製的漂白水。你可以使用 1:100 的稀釋漂白水(500 ppm)清潔家具、廚房等一般環境;浴室或馬桶表面則應使用 1:10 的稀釋漂白水(5000 ppm)消毒。室內空氣則需靠良好的通風以維持空氣清潔

居家隔離可能會造成諸多不便,甚至影響心情,如果需要心理諮詢或其他協助,可撥打衛生福利部防疫心理健康諮詢安心專線 1925。(推薦閱讀:居家隔離、居家檢疫、自主健康管理:相關規定與注意事項) Q2:居家隔離者可以哺乳嗎?

如果媽媽只是與確診案例有接觸史,並未確診新冠病毒,那麼哺乳是可行的,但為了盡可能降低傳染給嬰幼兒的風險,媽咪們無論在接觸嬰兒、使用擠奶器、奶瓶或任何哺乳相關用具前,都要先洗手,並且隨時配戴口罩,特別是在親餵寶寶或進行其他與嬰兒有接觸的行為時。

不過仍建議哺乳的媽咪們可以將母奶先擠出保存,由其他健康者來照顧和餵養寶寶,降低寶寶受飛沫或接觸傳染的風險。(推薦閱讀:母乳 v.s. 配方奶!9點比較母乳配方奶優缺點)

居家隔離還能哺乳嗎?孕婦要產檢怎麼辦?婦產科醫師為你解答

Q3:居家隔離期間要產檢怎麼辦?

孕媽咪們如果需要居家隔離,很有可能碰到需要產檢卻無法出門的狀況。在一般狀況下,衛福部國健署建議,應等到隔離期滿再產檢,但若媽咪已懷孕超過 36 週或是屬於高風險孕婦,那就需要盡快聯絡衛生單位就醫,醫院會安排獨立病房或負壓隔離病房進行產檢或者生產。 Q4:孕婦確診會傳染肚子裡的寶寶嗎?

在知名醫學期刊《刺胳針》(The Lancet) 的報告中,研究團隊對有新冠病毒症狀患者的羊水、臍帶血、新生兒口咽表皮細胞以及母乳,進行新冠病毒檢測,結果皆為陰性。

然而,中國已經出現由新冠確診的母親,生下的新生兒也確診新型冠狀病毒的案例,因此目前無法排除母嬰垂直感染的可能,但確切途徑為何仍需更多研究。 Q5:有遠距離產檢嗎?

在防護新冠肺炎上,媽咪們可能會希望有遠距離產檢可以替代親跑一趟,不過目前僅有少數院所提供此種產檢方式。

※小提醒:如果有任何懷孕或產後健康相關問題,可撥打孕產婦關懷諮詢專線 0800-870-870,或者你也可以在孕產婦關懷網站找到孕期照護資訊。另外,所有與防疫相關的疑問,都可以撥打防疫專線 1922。

新冠病毒黏衣物機會低~這4招保平安

新冠病毒黏衣物機會低~這4招保平安

新冠肺炎(COVID-19,全名新型冠狀病毒肺炎,俗稱武漢肺炎)對全球的威脅仍在持續中,雖然台灣出色的防疫措施,讓大規模社區感染尚未出現,但是仍然不能掉以輕心。有些民眾擔心,戴口罩雖然能防止病毒直接由呼吸道入侵,但難道新冠病毒不會黏在衣服或褲子上,跟著自己回到家裡嗎?別擔心,本文將帶您了解衣物或鞋子殘留病毒的可能性。

[covid_19] 殘留物體上的機會和病毒量皆低

目前已確認新冠病毒可附著在物體的表面上,但是存活時間多久則要看物體的材質而定,舉例來說,病毒可在金屬或塑膠表面生存長達2~3天。不過傳染病學專家凱瑟琳‧喬丹(Kathleen Jordan)表示,衣物並不屬於適合病毒生長的環境,而且衣服表層並非光滑的平面,衣物纖維間的微小孔隙,反而有助通風,降低病毒殘留機會。

值得一提的是,有則網路傳言為「有毛領或絨線的衣服外套,較容易吸附病毒」,而引起民眾擔憂,但已有專家出面表示這種說法毫無科學根據,如果您想要更小心謹慎,回家後馬上更換衣物,將髒衣服丟進洗衣機清洗,可以讓病毒滯留在家中的機率大幅減少,沒有必要在意自己穿的衣服是什麼材質。 新冠病毒黏衣物機會低~這4招保平安 環境影響大 衣物分開洗較佳

由於新冠病毒還是以飛沫或直接接觸傳染為主,如果每個人都能保持好在室內1.5公尺,室外1公尺的社交距離,就能大幅降低病毒纏身的機會。

不過假如您在尖峰時段搭乘捷運或公車,或者是前往醫院,這些環境含有病毒的機會也較高,因此若您擔心衣物成為病毒偷渡的媒介,但又不想每次回到家都要馬上換洗衣服,您先可以回想一下今天是否去過較高風險的地區,再決定要不要洗滌衣物。

另外,尤其是家中有居家隔離的家屬,衣物往往是我們容易忽略的傳染媒介,建議將隔離中的家屬衣物單獨洗滌,不要把髒衣服全堆在同一個洗衣籃裡,以免病毒沾染到其他衣物。若洗衣籃已裝過隔離家屬的衣物,請記得清洗過後再使用。如果洗衣機的功能做得到,可使用較高溫的水洗滌,有助消滅病毒。 鞋子也可能帶有病毒嗎?

鞋子跟衣物一樣都有可能沾附病毒,但是會影響到我們的機率極低,因為許多人都會將鞋子放置在玄關後,再進入室內,甚至鞋櫃是放在家門外面的,無意間就擋掉了病毒入侵家中的可能性。

另一個原因是,有時候回到家中偷懶或是不想馬上洗衣服,我們可能會將衣服隨處堆放在床上、椅子上或沙發上,但是絕大多數的人不會把鞋子這樣亂丟在室內,也能避免病毒附著在不同表面。

此外,衣物跟口鼻接觸的機會也比鞋子高,現在疫情期間都宣導,如果沒有口罩或衛生紙遮掩,打噴嚏時請以手肘內彎處去遮擋,用衣物遮掩可避免口沫飛散,不過這也使得衣服上的殘菌或病毒量增加,但是肯定沒有人會用鞋子來遮噴嚏吧!

新冠病毒黏衣物機會低~這4招保平安 這4點比勤洗衣物更重要

即便沒有辦法百分百杜絕衣物殘留病毒的可能性,但可以做好以下這4件事,絕對比擔心有沒有馬上洗衣服更重要:

戴口罩 勤洗手 保持社交距離 不要用手摸口鼻

戴口罩的重要性,相信大家都知道,不過觀察清明連假的人潮,發現保持社交距離的重要性,似乎仍未受到普遍重視,但這卻是降低衣物沾附病毒的重要方式。

除了打噴嚏遮掩之外,我們平時在外很少會用臉部直接接觸到衣服,但是手觸摸到衣服或褲子的機率很高,因此確保自己雙手在接觸高風險物體表面,如門把、鍵盤或桌面之後,記得要洗淨雙手或以酒精消毒,不然帶有病毒的雙手如果要伸進口袋拿東西,一樣有可能導致病毒沾附在衣服或褲子上。

另外,有些人在思考或緊張的時候,很可能會下意識地出現用手撐臉頰、摸下巴或額頭的動作,其實這也可能讓病毒附著在臉上,如果不能避免掉這些習慣,多多洗手可以降低感染風險。

普篩利弊一次看~偽陰性的潛在威脅大

普篩利弊一次看~偽陰性的潛在威脅大

新冠肺炎(COVID-19,全名新型冠狀病毒肺炎,俗稱武漢肺炎)持續延燒,雖台灣最近確診人數大幅降低,但疫情在全世界蔓延的腳步仍未止息。在疫苗尚未研發出來前,如何準確地將新冠病毒陽性者篩檢出來,進行隔離以避免傳染,成為防疫的重點。

然而,有鑑於美國和韓國等國都已採行大規模的普檢,希望台灣提高篩檢量能、擴大篩檢人數的聲音也逐漸浮現。由於處理時間需要數小時,而台灣受限於只有實驗室資源,篩檢能量有限,所以社區醫院加上送檢時間更容易塞車,通常花上一兩天時間。本文將帶您了解目前篩檢的主要方式,以及大量篩檢的利弊。

[covid_19] 台灣篩檢方式與結果需數小時

目前台灣主要採行的篩檢方式為即時聚合酶連鎖反應(Real-tim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簡稱 RT-PCR),由於新冠病毒喜愛藏匿在鼻咽黏膜,此種方式需要利用鼻咽拭子採集咽處的黏液或痰液,再將採下的檢體送至實驗室檢驗,通常需要花費數小時才能得知結果。由於所需時間較長,加上要求的檢驗設備較高級,世界各國都在積極研發既準確又省時的快篩試劑,以因應防疫需求。。

不過,雖然RT-PCR篩檢耗時又繁瑣,但它仍非 100%準確,假如患者體內病毒量低、採檢方式不正確,或者樣本在運送途中產生變化,導致篩檢結果為陰性,但實際上卻是陽性的「偽」陰性。

病毒在人體的表現是動態性,篩檢亦是如此,所以同一人 PCR 會增加間隔時間篩檢次數,來提高正確性。 即便 PCR 仍有部分偽陰性,但是比起即將推行全球的快篩−免疫測試顯色法需要更高的病毒量才能顯色,PCR 已經是目前針對冠狀病毒最靈敏的診斷工具。 普篩利弊一次看~偽陰性的潛在威脅大

偽陰性數量愈高愈可能社區傳染

如果偽陰性的患者沒有接受隔離管制,就會成為隱匿的傳染源,偽陰性的數量愈高,撕開防疫破口造成大規模社區傳染的可能性愈高。

這也是為什麼衛福部部長,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對於在機場進行入境普篩持保留態度的原因。除了所需成本提高,可能會浪費篩劑,檢測為偽陰性的人恐會失去戒心,提高病毒傳播機率,因此陳時中認為,目前要求所有入境者皆居家檢疫 14 天,是比較適當的做法,檢測量能應保留到出現社區感染時再使用。

此外,篩檢結果除了偽陰性的可能性,也可能有偽陽性問題,將偽陽性的人都送入負壓隔離病房,可能會提早面臨床位不足、醫療超載的問題,到時真陽性患者可能沒辦法受到最佳的隔離和醫療照顧。相較於美、日、韓等國,台灣篩檢陽性率偏低,雖無法完全證明沒有社區傳染情形,但以目前情況來看,仍屬較輕微且可掌控的範圍之內。

普篩孰對孰錯?

關於篩檢是否需要擴大的議題,其實正反方都有人支持,部分支持者認為,擴大篩檢量能才能有效防堵漏洞,降低未被檢測的帶原者散播病毒的機會。有些反對者則表示,普篩或廣篩會造成資源浪費,其中的偽陰性或偽陽性結果,反而會讓目前尚未進入社區感染階段的台灣,增添不必要的風險。全面普篩有其利弊,是否需要在此時擴大篩檢範圍,仍有討論的空間,而以衛福部於 7 月 29 日發出的新聞稿來看,對於普篩仍持保留態度。

新冠肺炎自我防疫~要與不要必知9點

新冠肺炎自我防疫~要與不要必知9點

為保護自己和家人不受新型冠狀病毒肺炎(COVID-19,簡稱新冠肺炎,俗稱武漢肺炎)的感染,我們都竭力想囤積各種物品需求,包括口罩和消毒酒精,以備不時之需。但是,如果因為這樣而造成真正有需要之人的困擾,就不可取了。在此提醒民眾不要恐慌,並遵照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所公布的防治措施,以下列出要與不要的9個防疫原則,而我們能做的就是全力配合政府控制疫情的政策。

[covid_19]

網路資訊滿天飛 民眾請別隨意轉傳

指揮中心呼籲民眾,要避免不當引用、轉傳學術或研究資料,以免誤導他人及影響國內防疫與醫療。同時,也不需要主動要求檢驗新冠肺炎;倘若出現發燒、咳嗽等不適症狀,才需就醫,並告知相關旅遊史、職業史、接觸史及群聚史(Travel、Occupation、Contact、Cluster,簡稱TOCC),以利醫師診斷及判斷是否需要進行篩檢。 要做的9件事

1. 要正確洗手20秒

勤洗手,包括用餐前後、上完廁所、咳嗽或打噴嚏後,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的建議,若是乾洗手方式,例如酒精或洗手液,每次至少要洗20秒,剛好是唱完2次完整的《生日快樂歌》時間,提醒您洗手液要用至少酒精濃度75%的,但最好的洗手方式,還是要用肥皂和水洗,時間則要40~60秒左右。

請注意,正確的洗手不是只洗手掌和手背而已,而是連同手指跟指甲之間的縫隙也要一起洗乾淨,可記住衛福部正確洗手的口訣為:內、外、夾、攻、大、立、腕。

2. 要清潔消毒常用物品

在家或處於共享空間時,請確保清潔和消毒手常常接觸的東西,像是水瓶、手機、電腦、鍵盤、門把、水龍頭開關、廁所及衛浴設備。此外,各種居家物品的表面,像桌子和櫥櫃也都要消毒,因為新冠病毒能在物品表面上,存活長達數小時到幾天。

3. 出入醫療場所要戴口罩

看病、陪病、探病時,都請戴上醫療用口罩,其中包括慢性病患者外出的情況。至於搭乘公共交通工具需不需要戴,其實是應該戴的。若孩子未施打流感疫苗(Flu shot),也請盡快採取行動。

4. 要了解新冠肺炎的症狀

清楚了解新冠肺炎的可觀察症狀,包括發燒、咳嗽、呼吸困難,而多數病例會從流鼻涕開始。

5. 要多吃蔬果和充足睡眠

每天多吃蔬果,一天喝至少8杯開水,且保有至少8小時的睡眠。此外,從事紓壓的活動也能幫助您活得更快樂。

6. 老人要多加注意

60歲以上的老人更要特別注意,且避免去人多的場所,這能降低被新冠肺炎感染的機率,其他高風險族群還包括:心臟疾病、糖尿病(Diabetes)及慢性呼吸疾病(Chronic Respiratory Disease,簡稱CRD)患者。

7. 生病要在家休息

當發現有咳嗽、打噴嚏或喉嚨痛的症狀時,即使沒有發燒,也建議戴上醫療用口罩。若發燒達38°C或以上,請暫時留在家裡不要外出,然後聯繫醫護人員,直到燒退了或服用退燒藥滿一天後,才可以出門。

若要看診,可以先撥電話詢問診所醫師,再前往看病,且別搭公共交通工具,以免散播病毒。

8. 要以政府機構消息為準

以有公信力的政府機構單位為獲取最新消息的管道,像是台灣衛福部疾病管制署和世界衛生組織(WHO),切勿於網路和社群網站上隨意分享來源不明或錯誤的資訊。台灣與全球疫情最新的數據,也請參考疾管署的網站,有中、英文版本可選擇。

9. 要有備用計畫

記得要有備用的計畫,舉例來說,學校延遲開學、政府實施公共交通管制等等,都要先想好備用的方案,這樣屆時才不會手忙腳亂。 新冠肺炎自我防疫~要與不要必知9點 不要做的9件事

1. 健康的人可不必戴口罩

若您沒有類似流感的症狀,其實是不需要配戴醫療用口罩的,因為這類口罩是為防止感染者傳播其病毒,它對健康的人幫助不大。另外,也不要購買N95型口罩,請把它留給第一線的醫護人員,且一般人未經過訓練容易配戴錯誤,反而浪費了資源和金錢。

2. 打噴嚏不要用手接

打噴嚏時,千萬不要用手去「接」鼻涕,請用衛生紙或以手肘內彎處捂住,然後把衛生紙丟進垃圾桶,並把雙手洗乾淨,面對流感時也應該這樣處理。

3. 不要以手摸臉

請盡量避免用手去摸臉,因為萬一手沾染了新冠病毒,一旦觸摸了臉,病毒可能會從眼睛和鼻腔進入身體。

4. 不要共享或共用物品

已感染新冠病毒者,請不要與他人或家人共享餐具、清潔用品和床單等,如果無法,在使用前也務必要用肥皂和水清洗乾淨。至於寵物並不會傳染,除非你養的是蝙蝠或穿山甲,藉由感染者在皮毛上的觸摸,仍會有進一步感染的可能。

5. 不要接觸人群和生病者

避免接觸大型聚會與群眾、生病的人,以及空氣不流通的場合,當在人群擁擠的場所遇到有人咳嗽,可以轉過身背對他,並與對方保持至少約1.8公尺的距離,面對流感也是同樣的做法。

6. 不要前往嚴重疫區和場所

可以的話,就不要去疫情嚴重的國家旅遊,如果非得要去的話,除了要做好個人防護措施之外,也要避免出入販售活體動物的市場及當地醫院等高風險公共場所,避免接觸野生動物與禽類、動物屍體,也不要食用生肉及生蛋。如出現類似流感症狀,應戴上口罩儘速就醫。

7. 返國若有症狀不要隱匿不報

從疫區返國者,若出現發燒或類似流感症狀,請於入境時主動告知航空人員及機場港口檢疫人員。回到家後,若出現類似症狀,可撥打防疫專線1922,並戴上口罩儘速就醫,能不出門就不出門,以減少並避免跟他人的接觸。

8. 不要排斥感染者

別排擠被新冠肺炎感染的人,或是因為新冠肺炎而排斥華人,試著站在對方的角度想,畢竟沒有人希望自己被病毒感染,生病已經很痛苦了,還要遭受歧視對待,心理上會更受打擊,只要每個人都多一點關心與包容,世界就會更美好。

9. 不要囤貨

目前,台灣的疫情並沒有嚴重到需要囤貨,購買藥物和抗生素,在現階段都是不必要的,而且抗生素只能用來對抗細菌,對新型冠狀病毒肺炎並無作用。

什麼是接觸者追蹤?掌握病例阻疫情

什麼是接觸者追蹤?掌握病例阻疫情

當全球都在應對同一種新冠肺炎(COVID-19,全名新型冠狀病毒肺炎,俗稱武漢肺炎)病毒,為何東亞地區能把疫情控制得好,而相對的,西方國家的感染及死亡人數卻不斷遽增,這其中有很大的原因涉及所運用科技的資訊安全授權,意指接觸者追蹤(Contact tracing),本文將剖析目前所知關於它於各國的運作模式,提供您參考。

[covid_19] 成為高風險密切接觸者的6種情況

在探討接觸者追蹤之前,我們得先找出新冠肺炎患者的密切接觸(Close contact)者,他們屬於感染機率較高的一群人。根據紐西蘭國家衛生部(New Zealand Ministry of Health)的資料,在病例的感染期間,任何人在無正確配戴個人防護設備(Personal Protective Equipment,簡稱PPE)下,接觸了疑似或確診新冠肺炎患者,都可被列為密切接觸者,以下是您該注意的6種高風險情況。

與新冠肺炎患者有肢體接觸。 與新冠肺炎患者者未保持2公尺社交距離,或是面對面交談超過15分鐘。 未做保護而直接接觸新冠肺炎患者的分泌物,像是打噴嚏。 與新冠肺炎患者待在密閉空間超過15分鐘,如住家、教室、會議室等。 在飛機上,未保持與新冠肺炎患者至少2個座位的距離,或有緊密接觸;若患者者症狀較嚴重,或於機上走動,則全部乘客都可能成為密切接觸者。 照顧新冠肺炎患者的醫護人員,或者實驗研究員在未做好保護措施的情況下,運送或研究新冠病毒樣本。

接觸者追蹤需政府與人民共同支持

事實上,只要分析東亞國家在面對疫情所抱持的態度,我們就可以了解,接觸者追蹤這種方法之所以行得通,要歸功於國民有集體主義(Collectivist)的思想,加上政府積極運用醫療科技蒐集病毒資料,兩者的無間配合才能使疫情受控制。簡單的說,接觸者追蹤讓醫療人員可以很快地找到密切接觸者,並告知他們可能遭受感染,有必要則馬上進行隔離程序。

一般在診斷接觸性傳染病(Contagious disease)時,醫師首先會詢問患者過去一週所接觸的人,來確認病毒的傳染程度及媒介,但此方法仍有缺失,因為它只能憑患者記憶所述得知,況且大多數人往往不會留意幾時幾分去了哪,或跟誰有交談互動等日常生活細節,所以手機應用程式和科技數位架構就變得至關重要了,政府可以藉由手機藍牙裝置追蹤,並用簡訊通知曾與新冠肺炎患者接觸的民眾,提醒其儘早就醫診斷。

什麼是接觸者追蹤?掌握病例阻疫情 各國抗疫方式不同 藍芽科技有助追蹤

台灣目前正使用過去發生SARS(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全名為嚴重急性呼吸道症候群)事件所制訂的健康管理系統,加上定時用電話確認居家隔離者不四處趴趴走;南韓則有人開發一款應用程式,使用者可得知半徑100公尺內新冠肺炎患者,以避免前往該區域;香港於所有國外入境者強制隔離14天,並配上手環限制行動。

雖說如此,基於濫用資安的犯罪風險,以及國民對隱私權的要求,以上的控制疫情方法不見得適用於歐美國家。不過在美國,Google和Apple正計畫與地方公共衛生署合作,研發一個跨平台的接觸者追蹤藍牙科技,以便更仔細和有效的掌握疫情流向,並且告知民眾採取適合的措施。

藍牙識別密碼匿名 且定期更換

正常的藍牙晶片會持續向藍牙裝置發出無線電波(Radio wave)訊號,即使您沒按下「確認連結」,它也會有所紀錄,隨著時間過去才會自行刪除,但接觸者追蹤的藍牙卻是不同,它並不會自動刪除。

但民眾請放心,接觸者追蹤藍牙所發出的訊號只是一串含糊的字碼,並附上時間標記,它不含使用者的個人資料,所以就算被人看見也不會構成犯罪動機。以手機為例,每個手機藍牙都有個別的識別密碼,且於每幾分鐘就會換一串新的,當與另一個手機藍牙有了接觸,它們就會互換識別密碼,所有作業流程都不會上傳至雲端或線上伺服器,僅存在手機裡。只有一個特例,假設您不幸被診斷感染新冠肺炎,醫院就有權把病人手機的識別密碼傳送給所有曾互換此密碼的使用者,幫助對方採取相對的保護措施。

根據Google和Apple的最初規劃,此藍牙科技並不會要求全球定位系統(GPS)授權,而是運用藍牙近距數據(Bluetooth proximity data),應用程式的開發將交由公共衛生署或其他公司,更多細節有待程式公布後再考察。

戴口罩東西方不同~重複使用收納必知

戴口罩東西方不同~重複使用收納必知

在西方國家,戴口罩這件事曾經很難被當地人接受,但從新冠肺炎(COVID-19,全名新型冠狀病毒肺炎,俗稱武漢肺炎)疫情於全球大肆蔓延後,現在反成為每個人出門必備的保護裝備,也因此引發了各國口罩嚴重缺貨的現象。本文將探討東西方文化對戴口罩的看法,以及重複使用口罩需要注意的事項,在此提醒民眾,只有正確地戴口罩、勤洗手,才能有效避免被病毒感染。

[covid_19] 口罩始於西班牙流感

首先,我們可以捫心自問,戴口罩是為避免病毒透過口沫傳染給其他人,同時也能保護自己不受其他病菌感染,那為何生病不戴口罩?根據英國肯特大學(University of Kent)社會學及社會政策系所的研究,口罩的製作要追溯至發生於1919年的西班牙流感(Spanish flu),但一直到了90年代,口罩才開始慢慢被社會大眾所接受,尤其在日本,它成為了保護自己很重要的醫療防護配備。

事實上,日本社會戴口罩的習慣也是經歷了一段過程,當時因應當地政府推動的西方思想運動,並鼓勵用科學方法解決問題,而隨著流行病一一觸發,口罩需求因此也更受重視了。此外,日本人的禮儀文化也扮演很重要的角色,加上有專業醫療人員和政府一同加入自我防疫的行列,督促民眾做好自主健康管理,若有感冒症狀,就主動戴口罩,以降低病毒感染,這才是關照他人最實際的表現。

在中國,出門戴口罩也屬常見的現象,其中以腳踏車代步的人居多,這可能是因為空氣汙染的關係,但在西方國家,即使是在醫療照護的場合,民眾對戴口罩的接受度仍很低,特別在美國,因為它違背了其自由主義(Liberalism)的意識形態,畢竟臉部正是展現自我最直接的方法。至於東亞國家,包括台灣,戴口罩已經是國人在外的最基本防疫配備,而對年輕人來說,它可以為自己的樣貌增添些神祕感,拍照也更凸顯眼睛魅力。

戴口罩東西方不同~重複使用收納必知 這3種情況一定要戴口罩

口罩雖能做到一定程度的保護,但它並非萬能,關於使用的時機點,世界衛生組織(WHO)表示,只有在出現咳嗽、打噴嚏等呼吸道症狀,以及照顧新冠肺炎確診或疑似患者的人,才需戴口罩。當然,很多人並不同意世衛的說法,覺得戴了總比沒戴好,至少能保護自己也保護別人。

根據衛福部的資料,目前台灣的本土感染病例已不再僅限於家庭群聚,但請民眾不要恐慌,目前並無社區傳染。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出,現階段的疫情可分為「零星社區感染」與「發生持續性或廣泛性社區傳播」兩大情境,建議企業可依疫情情境、風險評估,做出相對的因應對策,好讓企業營運能持續進行。

國人在搭乘大眾運輸工具時,像是公車、捷運、高鐵,也務必要記得遵照政府的規定,車程一律戴上口罩,並減少碰觸車內設施,可以的話,挑人潮不多的時間搭乘,若要去的地方距離不遠,建議選擇走路、騎腳踏車。

另外,指揮中心也呼籲,口罩使用時機仍著重在3種情況:1. 看病、陪病、探病時。2. 有呼吸道症狀者。3. 慢性疾病患者外出時。針對網路流傳「口罩配戴方式會依其身體健康狀況而有所不同」,衛福部證實這是錯誤的消息,戴口罩時,有顏色的那一面要朝外,白色的那一面朝內,這樣的戴法與口罩的設計及材質有關,在此也提醒民眾,要購買符合經濟部標檢局CNS15980檢測標準的口罩。 戴口罩記住開戴壓密4步驟

戴口罩最重要的,就是確保其跟臉部是密合的,才能有效防範病毒入侵,並在戴之前先洗乾淨雙手,戴上後也要避免碰觸口罩。若要摘下來以方便說話或吃飯,建議從後面或耳帶移除,切勿觸及口罩前面部位,若不小心碰觸前面的話,請馬上洗手或消毒。對此,衛福部提供以下4個正確戴口罩的步驟,提醒民眾在疫情延燒的非常時期,持續保持警惕,並做好自我防疫。

開:打開口罩包裝並檢查口罩是否有破裂或缺陷,一般設計為有顏色是外層,此面朝外,且鼻樑片應在最外層上方。 戴:將兩端的耳帶(鬆緊帶)掛於雙耳,鼻樑片固定於鼻樑上方,口罩完全攤開拉至下巴,若必要可打結調整鬆緊帶長度,並維持臉部密合度。 壓:雙手食指均勻輕壓鼻樑片,使口罩與鼻樑緊密結合。 密:可透過鏡子輔助,或觸摸確認口罩是否正確戴好,包含內外側、帶子鬆緊、鼻樑片方向及形狀等。

口罩壽命關鍵在乾燥 收納請勿碰觸外層

因應我國口罩產量供不應求的狀況,也許現階段沒辦法每天換一片口罩,我們能做的就是盡可能延長口罩的壽命,以持續使用幾天,但這僅限於同一個人重複使用。對此,新加坡伊莉莎白諾維娜山醫院(Mount Elizabeth Novena Hospital)傳染病學專家梁浩楠指出,保持乾燥是延長口罩壽命的關鍵,將口罩連同乾燥劑放入收納袋是不錯的方法。

此外,衛福部也提出方法,把無破損、無髒汙的口罩放入電鍋,採無水加熱殺菌處理約3分鐘,然後靜待5分鐘再取出,這樣可重複使用3~5次再丟棄。加熱溫度建議控制在110℃或以上,以殺死大多數細菌,理論上,只要於65℃高溫處理4分鐘,幾乎就能完全抑制冠狀病毒的活性,但請謹記,乾蒸殺菌超過5次,口罩的過濾效力也會逐漸遞減,民眾須換一個新的口罩。

在收納口罩時,要注意別碰觸其外層,所以建議先自製或用收納袋保護口罩外層,才往內對摺3次,接著利用耳帶將其綁牢,這不但可節省空間,也能降低沾汙或破損的風險。最後,在丟棄口罩時,千萬不可隨地亂丟,因為口罩上可能含有大量的分泌物,若人不慎接觸恐有感染風險,正確的做法是把用過的口罩用衛生紙包起來,再丟進垃圾桶。

疫情助性?7種末日性興奮類型報你知

疫情助性?7種末日性興奮類型報你知

隨著新冠肺炎(COVID-19,全名新型冠狀病毒肺炎,俗稱武漢肺炎)全球疫情的波及,有的人會意識到自己對性的渴望愈來愈大,這或許是因為在行動管制期間,在家的時間突然變長,大幅少了平日生活上的刺激,而恐懼死亡的強烈情緒也被證實能激起我們的性慾望,專家們將此稱之為「末日性興奮」(Apocalyptic horny)。本文將舉出7種性興奮類型,在疫情如此緊張的時刻,除了可以藉此機會檢視自身的生理需求,您也可以在性生活上做些調整,以夫妻為例,請確保彼此有在一起的時間,也有分開獨處的時間,並避免把話題都聚焦在疫情上,適時的放鬆才能幫助更保持樂觀。

[covid_19] 1. 憂鬱式性興奮(Melancholy horny)

這一種性興奮相當常見,多數人都會有慾火焚身的時候,但因為害怕疫情惡化,所以他們還是會乖乖遵守政府的防疫規則。不過,要壓抑住內心澎湃的情緒和性慾,簡直是極其難受,較好的舒壓方式可能是找家人或朋友暢聊一番,當然是保有社交距離(Social distancing)的前提下。 2. 下午茶性興奮(3p.m. horny)

下午悠閒地喝杯咖啡,有的人即使是居家隔離也要活得有品味,而所攝取的咖啡因(Caffeine)可能就會把能量都傳送到性器官,進而刺激性慾,但這純粹只是毫無科學根據的假設。

疫情助性?7種末日性興奮類型報你知 3. 自誇式性興奮(Performative horny)

這類人擅長在社群網路公開自己的近況,包含自身的性慾狀態,他們也許只是想引起社會大眾的關心,或可能真是有性興奮的感覺,其動機和真相只有他們自己才知道。而因為其網路的高曝光率,他們的行為也會成為身邊人談論的話題,值得注意的是,其發表的內容通常都圍繞著多麼思念過去的性愛、性愛中做過的瘋狂事情等等讓人搖頭的行經。 4. 嬉鬧式性興奮(Frisky horny)

與其說對性愛渴望,這類人更求社會互動與連結,他們之所以想要性興奮,只是因為單純想要為生活增添些自我滿足感,舉例來說,由於無法參加多人派對的活動,他們可能會嘗試用簡訊或電話跟性愛對象聊色。

5. 探索(好奇)式性興奮(Curious horny)

一個人在家沒事做,有的人亦會把握機會探索平常不會做的事,這類人會用這段時間好好研究自己的生理和性愛層面,若是單身,可能就會看色情網站和手淫;而對情侶、夫妻來說,或許嘗試新的性愛姿勢、使用性愛玩具是新的消遣方法。 6. 目標導向性興奮(Goal-oriented horny)

有別於探索式性興奮,這類人很清楚自己身體生理的需要,他們想要手淫就手淫,想要聊色就聊色,有些人也會先於網路約會,待疫情結束再約對方進入性愛關係。對他們而言,不管任何時候,設定目標且如期執行才是重要,即使是性愛之事也不例外。

7. 不計後果性興奮(Dumbass horny)

這是7種性興奮類型中最要不得的,因為他們不願遵守防疫條規,只為滿足性慾而行動,進而危害自己和其他人的性命。在此提醒民眾要對所做的行為負責,多站在別人的立場思考,也許這世界會變得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