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家檢疫、自主健康管理差在哪?新冠肺炎最新防疫規定總整理!

居家檢疫、自主健康管理差在哪?新冠肺炎最新防疫規定總整理!

新冠病毒再變種,Omicron的出現讓各國陸續實施旅遊禁令外,包含台灣在內,已針對變種病毒開放施打第3劑新冠疫苗,防堵疫情擴散。

而年底將至,各地如新北耶誕城、台北燈節及倒數跨年晚會等多項慶祝活動也再度重啟,而明年春節也將迎來返國過年的歸台人潮,依照政府規定,返台的民眾不僅需入住防疫旅館,還得進行居家檢疫及自主健康管理,究竟與居家隔離的差異到底在哪裡?《Hello健康》歸納出以下重點,讓大家防疫跨年很安心!

跨年防疫規範4大重點

疫情指揮中心統計,截至今日(21)國內累計4,794,007例新冠肺炎相關通報案例,已確認其中2,173例為境外移入及16,826例本土病例。

雖然先前爆出P3實驗室研究人員感染Delta變異株,但新北市長侯友宜表示,在轄區內共名受篩者,篩檢結果皆為陰性,顯示疫情並無擴散。不過他也提醒,在耶誕城人潮聚集的地方,防疫還是不能鬆懈,民眾依然需要佩戴口罩,保持社交距離。

關於年底跨年活動,目前指揮中心已公布相關防疫規定如下: 居家檢疫、自主健康管理差在哪?新冠肺炎最新防疫規定總整理!(圖/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

此外,為因應新冠病毒新變異株Omicron威脅,國內疫情二級警戒也將延至12/27。指揮中心副組長羅一鈞提到,相關新冠肺炎防疫措施及規定如下: 維持現行戴口罩規定,外出時應全程佩戴口罩,但如果待在室內/外從事運動或唱歌,或者於山林或海濱活動時,得免戴口罩,但仍應隨身攜帶口罩。本身若有疑似新冠肺炎的症狀,或無法與不特定對象保持社交距離,就應戴上口罩。(規定細項可參閱:Omicron變種病毒入侵、台灣防堵高規格!) 營業場所及公共場域維持應遵守實聯制、量體溫、加強環境清消、員工健康管理及確診事件即時應變。

居家檢疫、自主健康管理差在哪?新冠肺炎最新防疫規定總整理! 居家檢疫和自主健康管理差別為何?

有鑑於國內COVID-19疫情趨緩及部分國家新冠疫苗接種率提升,為因應農曆春節旅外國人返鄉需求,政府已超前部署、規劃出3大方案供民眾選擇: 方案A:入住防疫旅宿完成檢疫期14天+接續自主健康管理7天。 方案B:10天入住防疫旅宿+4天在家居家檢疫+7天自主健康管理。 方案C:7天自費入住集中檢疫所或防疫旅宿+7天在家居家檢疫+7天自主健康管理。

不過,仍有許多人對於居家檢疫及自主健康管理之間的差別不明瞭,根據衛福部疾管署資料,以下為大家介紹兩者間的差異: 居家檢疫對象、時間

具國外旅遊史者會收到「旅客入境健康聲明暨居家檢疫通知書」,須佩戴口罩返家或到指定地點進行居家檢疫,且必須居家檢疫14天,每日追蹤1~2次。 居家檢疫應配合事項

檢疫期間留在家中或隔離地,不得隨意外出,也不得搭乘大眾交通工具。 有症狀者不得自行就醫,應由當地衛生機關安排就醫。

自主管理對象及時間 通報個案經檢驗為陰性者:需自主管理14天。 居家檢疫/隔離期滿者:需自主管理7天。 加強自主健康管理期滿者:需自主管理7天。 臺帛旅遊泡泡專案返台者:需自主管理14天。 居家檢疫、自主健康管理差在哪?新冠肺炎最新防疫規定總整理!春節檢疫專案擇C方案(7+7+7)入境者返家之注意事項。(圖/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 自主管理者應配合事項

無症狀者可正常生活,但仍應避免出入無法保持社交距離、容易近距離接觸不特定人士,或無落實佩戴口罩之公共場所等場域。此外,禁止與他人從事聚餐、聚會、公眾集會等近距離或群聚行活動;延後非急迫需求之醫療或檢查,如需外出應全程配戴醫用口罩;勤洗手,落實呼吸道衛生及咳嗽禮節;每日早、晚各量體溫1次。 有發燒或咳嗽、流鼻水等呼吸道症狀及身體不適者,請確實佩戴醫用口罩,並主動聯繫當地衛生局或撥1922,依指示儘速就醫,且禁止搭乘大眾運輸工具;返家後亦應配戴口罩禁止外出,與他人交談時應保持1公尺以上距離。 臺帛旅遊泡泡專案返台者應於入境後5~7天至指定醫療院所自費採檢。 如就醫後經醫院安排採檢,返家後於接獲檢驗結果前,應留在住居所不可外出。 違反規定者可處最高新台幣30萬元罰鍰。

居家檢疫、自主健康管理差在哪?新冠肺炎最新防疫規定總整理!

此外,為了防堵新冠病毒變異株Omicron在台灣快速傳播,台灣政府將南非、波札那、納米比亞、賴索托、史瓦帝尼、辛巴威、馬拉威、莫三比克、埃及、奈及利亞列為重點高風險國家。

如過去14天有前述國家旅遊史(含轉機)者,入境後均應至集中檢疫所進行14天檢疫,且配合專案採檢(到所、期滿)及續行7天自主健康管理(第6~7天公費家用快篩1次),以降低該病毒進入我國社區之風險。(延伸閱讀:Omicron症狀徵兆全解-Omicron變種病毒像感冒?專家:「勿掉以輕心!」

破傷風:症狀、原因、風險與預防接種疫苗

破傷風:症狀、原因、風險與預防接種疫苗

破傷風的基本概念

破傷風(Tetanus)是由一種稱為破傷風桿菌(Clostridium tetani)的細菌造成的,這種細菌存在於世界各地,主要生長在泥土裡,而它產生的毒素,會使人類神經系統受損,神經負責控制的肌肉也會因此變得僵硬、麻木。如果沒有妥善治療,負責呼吸的肌肉甚至會停止運作,導致死亡。依照被侵犯的部位分類,破傷風可以分成:全身性、局部性和新生兒型。另外,破傷風並不會傳染,接種破傷風則疫苗可以預防它發生。

破傷風有多常見?

沒有接受破傷風疫苗施打的人,通常會感染破傷風,尤其是住在低度開地區的人風險更高。一般而言,嬰兒與較年輕的人,感染破傷風的機會較多。

破傷風的症狀

全身性破傷風是最常見到的破傷風類型,受傷或微生物侵犯身體的七天內,肌肉可能會覺得緊繃且疼痛不堪。最常會感到疼痛的部位有:下巴、脖子、肩膀、背部、上腹部、手臂與大腿,而臉部肌肉因為收縮,會導致皺紋出現。有些人也會感到全身強烈的肌肉痙攣、疼痛,症狀可能輕微(肌肉痙攣、幾次癲癇),中等(下巴僵硬、吞嚥困難),或嚴重(嚴重癲癇或呼吸暫停)。

破傷風的症狀通常不是局部性的,但如果是,症狀會出現在傷口附近的肌肉。另外,有些破傷風的症狀並沒有列舉出來,如果對任何症狀感到疑慮,請諮詢醫師。 什麼時候該看醫師?

受傷時,如果傷口周圍很髒,而且很深,同時沾到泥土或動物糞便,並在過去五年不曾接種破傷風疫苗,或是間隔時間太久想不起來,請立即去看醫師,並接受破傷風疫苗注射。此外,如果十年內不曾接種破傷風疫苗,也請看醫師接種。

如果有上面列舉的症狀或其他任何問題,請諮詢醫師。由於每個人的身體狀況不同,與醫師仔細討論,才能找出最適合的醫療方案。 破傷風的原因

如果傷口有細菌孢子,就會導致破傷風;通常會感染的都是開放性的傷口。細菌孢子會滲透皮膚傷口,並在體內增殖、擴散。之後,產生的毒素會緊緊依附在神經纖維末端,並漸漸傳到脊髓、大腦,阻撓這些部位的化學傳遞訊號,讓人在無意識的情況下抽搐、痙攣,最後可能停止呼吸並死亡。新生兒破傷風,則通常是因為切斷臍帶而感染造成的。

破傷風的風險因素

有很多因素會導致破傷風,如: 因沒有及時施打破傷風疫苗,使身體缺乏免疫力。 傷口被破傷風細菌孢子感染。 身上有會導致其他疾病的細菌。 身體組織受傷。 傷口周圍腫脹。

破傷風的診斷與治療

本文所提供的資訊並不能替代專業醫師建議,想要有進一步資訊請諮詢醫師。 如何診斷患有破傷風?

醫師會進行身體檢查,尤其是針對肌肉和神經系統。您的醫師可能會用棉花棒刮取患者的傷口,以取得檢體樣本送檢。此外,醫師也可能會進行血液檢查。要檢查新生兒是否患有破傷風,主要是根據嬰兒的症狀來做觀察。 破傷風如何治療?

要治療破傷風,醫師會需要消除毒素來源、為患者解毒,並預防及治療癲癇的狀況,方法包括: 確實清潔、消毒所有傷口都要,將壞死組織移除,並服用抗生素消滅體內細菌。 醫師會為您注射破傷風免疫球蛋白(Immunoglobulins)的解毒劑(Antidote)。 使用鎮定劑藥物,如:苯甲二氮焯(Diazepam,商品名:煩靜錠 Diazepam),可以有效控制癲癇。 如果下巴僵硬、吞嚥困難、肌肉抽搐、痙攣,那就可能需要使用呼吸器。 破傷風恢復期需要2~3個月,如果身體要完全復原,大約需要4個月的時間。期間,物理治療可以改善身體健康。

避免破傷風的生活調整與居家療法

下列生活調整與居家療法,或許能夠減少患有破傷風的機會: 有傷口後立即用肥皂、清水沖洗乾淨。 當受傷而且不確定是否需要接種破傷風疫苗時,請與醫師連絡。 如果有肌肉痙攣、吞嚥或呼吸困難的情形,請立即就醫。 請記得帶孩子去接種破傷風疫苗,並確實接種完成。孩子兩個月大的時候就應該接種,4~7 歲和12~15 歲時要分別在接種一次。

如果還有其他問題,請諮詢醫師,以找到最適合的解決方法。

  破傷風的疫苗資訊

除了平時注意傷口清潔外,注射破傷風疫苗也能為人體增加抵抗力,以下是破傷風疫苗資訊:

疫苗介紹:

破傷風與白喉、百日咳合一,製成破傷風、白喉、百日咳相關疫苗,又可分為破傷風、減量白喉混合疫苗(Td)及減量破傷風白喉非細胞性百日咳混合疫苗(Tdap)。Td是將白喉疫苗的劑量降低,以減低副作用,多使用在6歲以上的小孩,做為預防白喉和破傷風的輔助免疫;而Tdap則是利用利用破傷風和白喉桿菌製成的毒素並減毒後,與百日咳抗原製成,主要用於青少年或成人的追加接種或補種。

自費接種建議: 青少年:接種1劑減量破傷風白喉百日咳混合疫苗(Tdap)。 成人:接種3劑破傷風、減量白喉混合疫苗(Td)。前2劑間隔至少4週,第3劑和第2劑間隔至少6個月。成人可使用Tdap取代其中任1劑Td。 孕婦:不論過去是否接種過相關疫苗,建議每次懷孕接種1劑Tdap疫苗,可在任何孕程接種,但若於懷孕第28-36週接種,可為抗體傳遞胎兒的效益最大化。若懷孕時沒有接種,則應於生產後立即接種。

費用:

減量破傷風白喉非細胞性百日咳(Tdap)混合疫苗為1,500~1,900元/劑;破傷風、減量白喉(Td)混合疫苗則為250~500元/劑,以上皆不含掛號費、注射費、藥事處置費等費用。

接種可能產生反應:

接種部位可能出現紅腫、疼痛,偶爾有食慾不振、嘔吐、發燒,皆屬正常反應,數日後便會復原。若症狀持續惡化,請盡速就醫。

注意事項: 若發燒、急性中重症疾病發作、進行性痙攣症或神經系統疾病者、宜於醫師判斷後,再行注射。 曾接種過含破傷風成分疫苗起不良反應,如:巴利症候群、過敏,則須先告知醫師,視情況安排接種時程,或是不予接種。 不適宜接種含百日咳疫苗者,可改接種破傷風減量白喉混合疫苗(Td)。

從伊波拉到新冠~瑞德西韋如何作用

從伊波拉到新冠~瑞德西韋如何作用

新冠肺炎(COVID-19,全名新型冠狀病毒肺炎,俗稱武漢肺炎)仍持續在全世界肆虐,相信許多讀者不僅洗手步驟記得滾瓜爛熟,對於各種可治療新冠肺炎的藥物也有所耳聞,其中,瑞德西韋(Remdisivir)已經進入臨床試驗階段,然而最近有報導指出,該藥物的治療效果似乎不如預期,真是如此嗎?本文將帶您了解瑞德西韋的藥物作用機轉,以及其可能的副作用。

瑞德西韋源自伊波拉病毒研究

有些讀者可能不知道,瑞德西韋的誕生是源自於對伊波拉病毒疾病(Ebola Virus Disease,簡稱EVD)的研究,研究人員發現藥裡的化合物,可以抑制病毒增生,雖然在臨床試驗中的確有產生效果,但是跟當時其他研究中的伊波拉藥物相比,其治療效果不佳。即便如此,在後來的研究中,發現瑞德西韋對於由冠狀病毒引起的疾病,如中東呼吸道症候群(MERS)、嚴重急性呼吸道症候群(SARS)或是新冠肺炎的治療,更加有效。 從伊波拉到新冠~瑞德西韋如何作用

新冠肺炎如何在人體擴散?

在講如何達到治療效果之前,我們先來了解新冠肺炎是如何感染人類的。

冠狀病毒(Coronavirus)是單股正鏈的RNA病毒,跟雙股的DNA病毒比起來,單股RNA病毒所攜帶的遺傳訊息,容易在複製的過程中產生突變,使得人類更難掌握並製作疫苗。

當新冠病毒進入人體之後,若想複製讓病毒量不斷增加,首先會先利用部分正鏈作為傳訊RNA(mRNA),以便將遺傳密碼經由轉運RNA(tRNA),傳給感染細胞中的核糖體(Ribosome)進行轉譯,產生含遺傳物質的蛋白質,同時,另一部分正鏈利用RNA複製酶(Replicase)製作負鏈,再以負鏈作為模板,再次製作正鏈,並包入遺傳蛋白質,達到複製病毒的效果。

從伊波拉到新冠~瑞德西韋如何作用

瑞德西韋如何達到治療效果?

瑞德西韋的藥物作用,主要跟RNA複製酶的機轉有關。當RNA複製酶要複製RNA模板時,需要核苷三磷酸(NTP)作為材料,而核苷三磷酸又可以分成三磷酸腺苷(ATP)、鳥苷三磷酸(GTP)等各類核苷酸。

發布在美國國家生物技術資訊中心(NCBI)上的一篇研究,發現瑞德西韋的化學結構跟三磷酸腺苷類似,屬於一種核苷酸類似物(Nucleotide analogues),若病毒選擇了瑞德西韋,則複製作用就無法進行,則可阻止病毒擴散。

除了伊波拉之外,MERS、SARS和新冠肺炎,也都是RNA病毒的一種,理論上來說,RNA病毒要擴散,都得利用RNA複製酶進行,不過仍有其他因素會影響藥物成效,並沒有一種藥能對所有的RNA病毒有效。

瑞德西韋對於治療新冠肺炎的成效如何?

日前發布於medRxiv平台的醫學報告中提到,病人在使用瑞德西韋之後,出現了噁心、嘔吐、胃輕癱(Gastroparesis)和直腸出血等胃腸道症狀。另外,肝臟轉氨酶(Aminotransferase)指數也上升,這些由瑞德西韋所引起的副作用,引起人們擔心。

不過在3月26日的新冠肺炎疫情說明記者會中,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專家諮詢小組召集人張上淳表示,台灣已有3名患者使用瑞德西韋進行治療,並且成效不錯,因此,關於瑞德西韋是否能夠率先成為止住疫情浪潮的救命筏,仍需更多臨床試驗證明。

歷史流行傳染病~人類抗疫之路仍未完

歷史流行傳染病~人類抗疫之路仍未完

新冠肺炎(COVID-19,全名新型冠狀病毒肺炎,俗稱武漢肺炎)目前在全球已突破5百多萬人確診,而這波如此嚴重的疫情,在某些科學家眼中並不算在意料之外,2017年時代雜誌(TIME)上名為「警告:人類還沒準備好面對下一波瘟疫」的文章,介紹了A型流感病毒H7N9。而人類歷史上其實早已出現過許多次的傳染病大流行,已下介紹歷史上的知名的大規模流行傳染病。

[covid_19] 黑死病

西元1346~1353年的黑死病(Black Death)可說是中世紀最大的瘟疫,主要的傳播媒介是老鼠身上的跳蚤和蝨子,這些跳蚤和蝨子在叮咬老鼠之後,沾到老鼠身上的鼠疫桿菌(Yersinia pestis),再叮咬人類而造成傳染。黑死病的症狀包含發燒、身體虛弱、腹痛和打冷顫等,又因為患者的身體組織會出血、變黑,所以稱為黑死病。

黑死病最一開始是從亞洲開始,散播至歐洲,科學家估計,造成當時約一半的歐洲人口死亡,以長遠的影響結果來看,黑死病的爆發,大幅減少了歐洲的勞動人口,不但造成奴役制度瓦解,也導致之後的文藝復興及宗教革命。但許多人不知道的是,黑死病並不是只有這一次,之後包括西元1665~1666年的倫敦大瘟疫、西元1720-1723年的馬賽大瘟疫,和西元1770~1772年的莫斯科瘟疫,雖然科學家無法確定這幾次的病毒是否完全一樣,但可確定的是,這幾波瘟疫都造成逾10萬的死亡人數。(推薦閱讀:鼠疫、黑死病都一樣?解析鼠疫類型、症狀與預防

除了黑死病之外,歷史上也有其他的傳染病大流行: 16世紀Cocoliztli瘟疫大流行

Cocoliztli在阿茲特克語的意思是「害蟲」,Cocoliztli大流行發生在1545~1548年的墨西哥及中美洲,是一種病毒性出血熱(Viral hemorrhagic fever),造成了1500萬人死亡。2018年的一項研究報告指出,科學家從傳染病死者的遺骸中驗出沙門氏菌(Salmonella),沙門氏菌會引起傷寒(Typhoid fever),症狀包含發高燒、脫水(Dehydration)以及腸胃道等相關問題,即使現代醫學發達許多,沙門氏菌仍是不可輕忽的細菌感染之一。 16世紀的美國瘟疫大流行

歐洲歷史的地理大發現指的是15~17世紀時期,而16世紀登陸美洲的歐洲人,除了進行貿易運輸,也將天花(Smallpox)也散播出去。當時稱霸美洲的2個帝國,分別是印加帝國和阿茲特克帝國,許多科學家認為,印加帝國和阿茲特克帝國最後之所以會被西班牙等歐洲國家攻陷,主要原因是來自天花。那些感染天花的士兵,因健康不佳使整體防禦力衰弱,或是因為太多人死於天花,兵力短缺,使帝國走向崩塌。 1793年費城黃熱病爆發

1793年的費城夏天特別熱、特別潮濕,這樣的天氣也是和蚊蟲孳生,蚊子就是黃熱病(Yellow fever)的主要傳播媒介。黃熱病是由黃熱病毒所引起的急性傳染病,進入中毒期的病人,在7~10天內死亡率約20~50%,雖然之後隨著天氣轉冷、蚊子不再出現,病毒也停止傳播,但已經造成超過5,000人死亡。

歷史流行傳染病~人類抗疫之路仍未完 1918年西班牙流感大流行

西元1918年1月~1920年12月爆發的西班牙流感是H1N1新型流感,即甲型流感病毒H1N1亞型,爆發的範圍涵蓋南太平洋到北半球,再加上因為第一次世界大戰過後,大部分民眾營養不良、士兵群聚感染,造成約5億人感染,相當於當時世界人口的1/4。雖然叫做西班牙流感,但其實病毒起源地不是在西班牙,只是當時參戰國家為了避免影響士氣,管制了媒體報導疫情的數量。西班牙當時並未參戰,因此大幅報導流行病在當地的影響,其他國家也誤以為只有西班牙疫情嚴重,所以稱為「西班牙流感」。 2009 年的H1N1豬流感

H1N1屬於甲型流感病毒的一種,發源自墨西哥,根據美國疾病管制中心(CDC),H1N1傳染期間大約有1億4千萬人感染,死亡人數大約介在15萬1700~57萬5400人,H1N1的感染者大多是小孩或青壯年,死亡人數約有80%是65歲以下。學者專家認為,或許是因為年長者已經養成足夠的免疫力抵抗甲型流感病毒,所以感染者相對少。而現今H1N1的疫苗已經包含在流感疫苗裡。

2014~2016年的西非伊波拉病毒疫情

2013年12月,西非的幾內亞共和國確認了第1個伊波拉病毒(Ebola Virus Disease)患者,之後病毒迅速在西非各國擴散,較遠的美國、歐洲也有零星確診。從西元2014~2016年間共2萬8600人感染,1萬1325人死亡。伊波拉病毒在更早之前就有了,1976年的蘇丹和剛果民主共和國就已經有案例,且病毒源自蝙蝠,不過伊波拉病毒的疫苗至今還在研發。 2015至今的茲卡病毒

茲卡病毒感染症(Zika virus infection)由茲卡病毒引起,多在中美洲與南美洲流傳,美國南方也有些許案例。茲卡病毒的主要傳染途徑是蚊蟲叮咬,特別是黑斑蚊,又稱伊蚊、斑蚊或艾迪斯蚊;此外,也可能經由性行為或是垂直傳染,造成新生兒天生缺陷。

核酸、抗原檢測2大居家快篩選哪款?快篩檢測有篩有保庇

核酸、抗原檢測2大居家快篩選哪款?快篩檢測有篩有保庇

由新冠病毒所變異的Omicron變種病毒席捲全球,目前已經有多個國家被Omicron變種病毒入侵,台灣也嚴陣以待,目前僅有境外移入案例。

為落實防疫措施,阻擋隱形傳播鏈,部分企業或學校也開始要求職員提供快篩證明。儘管有醫院開放篩檢管道,但不少民眾可能仍不了解居家篩檢的時機與快篩試劑的使用方式。《Hello健康》整理出居家快篩檢測的種類選哪款,使用時又有哪些重點要注意,和大家共同防疫、對抗病毒。

快篩試劑分2種 依感染風險來選擇

食藥署在6月已經核准多款居家快篩試劑上市,不過品牌種類眾多,消費者究竟該入手哪一種?其實快篩試劑可依其檢驗原理而分為下列2種: 核酸檢測:檢測檢體中是否有病毒的殘留物,優點是病毒量低也能檢測到,陽性率也較為準確。缺點則是費用高、等待時間長。3天內有接觸確診者或是相關接觸史的人較適合使用。 抗原檢測:檢測病毒的蛋白質,不僅等待時間短、最快15分鐘就能知道結果,費用也較便宜;不過若患者體內病毒量較低,則難以檢出,而且抗原檢測試劑的陽性一致率(與標準PCR檢測相比)較低,較適合給感染風險較低者使用。

(延伸閱讀:要打哪種疫苗才好?各家廠牌比一比)

購買快篩試劑需要注意哪些事項?

中央疫情指揮中心表示,COVID-19家用快篩試劑如今可在醫療器材販賣業者、藥妝店、醫療器材行、便利商店、藥局買到。

但民眾購買時,建議應確認產品名稱是否有「家用」、包裝是否刊載「防疫專案核准製造第XXXXXXXXXX號」或「防疫專案核准輸入第XXXXXXXXXX號」等字樣、產品效期是否在有效期間或保存期限內,並依使用說明書或操作影片進行採檢及操作。若無法確定,亦可登入食藥署查詢核可品項。(點此查詢已核准之家用快篩試劑名單) 何時該用快篩試劑?有篩有保庇

除已出現嚴重新冠肺炎症狀者應直接通報1922,若符合以下情況者可考慮使用居家快篩試劑: 曾與確診者足跡重疊 曾出入人潮眾多的地方 位於確診數較多的地區 有輕微的發燒、咳嗽症狀

為提升篩檢正確率,建議民眾可於與確診者足跡重疊該日後5~7天進行快篩,隔1週後再次篩檢以降低初次篩檢因偽陰性或是偽陽性而延誤就醫。

另外也建議民眾於居家快篩檢測後,應密切留意身體狀況,若發現疑似新冠肺炎之症狀,請盡快通報1922依照指示就醫。(同場加映:兒童居家快篩6大重點要注意!角度對了快狠準不哭鬧

核酸、抗原檢測2大居家快篩選哪款?快篩檢測有篩有保庇 居家使用快篩試劑的注意事項

居家快篩必須自己親手操作,若沒有仔細閱讀說明書有可能導致檢測結果失誤,因此《Hello健康》根據疾管署的居家快篩指引彙整如下,建議民眾快篩前應注意下列事項: 確認雙手乾淨:使用居家快篩之前,務必確認雙手已洗淨、消毒。(延伸閱讀:勤洗手抗疫情~從歷史了解洗手重要性) 仔細閱讀說明書:快篩試劑有保存期限,使用前務必確認產品的有效日期。 棉花棒須完整浸泡於試管:檢體與緩衝液須完整混合,才能在檢驗後得到準確的結果。

快篩呈現陽性怎麼辦?

當快篩結果出現陽性時,依照下列指示來進行: 居家隔離、居家檢疫者:請立即與當地衛生局聯繫,或撥打1922,依指示配合處置及依防疫人員指示處理已使用過之採檢器材。(延伸閱讀:居家檢疫、自主健康管理差在哪?新冠肺炎最新防疫規定總整理!) 非居家隔離、非居家檢疫者:需要至鄰近的社區採檢院所進一步檢測。戴好口罩、勿搭乘大眾運輸工具,使用過的採檢器材用塑膠袋密封包好,攜帶至社區採檢院所給院所人員。(延伸閱讀:通勤族佛系抗疫法!5招並用Covid退散)

兒童居家快篩6大重點要注意!角度對了快狠準不哭鬧

兒童居家快篩6大重點要注意!角度對了快狠準不哭鬧

雖然COVID-19的疫情逐漸趨緩,11月底於南非發現Omicorn變種病毒卻來勢洶洶,在台灣也發現境外移入案例,不少民眾為慎重起見,接種疫苗放護之外,亦採購快篩試劑自我檢測,以利及早發現、阻絕病毒傳染鏈。

然而,除了成人以外,兒童使用居家快篩是否有其必要?尤其學校也是學童群聚,有利病毒傳染的溫床,若學校出現確診者,小朋友們該如何使用居家快篩?驗到陽性怎麼辦?《Hello健康》彙整出家長們普遍會有的疑慮,為爸媽解開兒童居家快篩需要注意的重點與疑問!

什麼情況要使用快篩試劑

食藥署已於今年6月核准家用快篩試劑,根據疾管署公布的家用快篩試劑指引,若有出現下列症狀建議可使用快篩試劑篩檢新冠病毒:

曾去人潮眾多的地方 與確診者足跡重疊 位於病毒比例較高的地區 有輕微的發燒、咳嗽症狀

然而,即便發現與確診者足跡重疊,並於當日或隔日使用快篩試劑檢測,也可能因體內病毒量過低而影響快篩準確性,因此選擇正確時間點進行快篩十分重要。醫師呼籲,民眾可在與確診者足跡重疊該日後5~7天內做1次快篩,之後為1週做1次的頻率,避免出現偽陽性或是偽陰性的可能。(延伸閱讀:疫苗副作用不害怕!各種廠牌比一比)

如果期間沒有出現任何症狀,篩檢結果也都是陰性的話,那麼被感染的風險相對較低,不過這也不代表沒有偽陰性的可能,因此民眾仍應盡可能做好個人防疫措施,持續自我健康管理。 兒童快篩試劑6大注意事項

COVID-19所使用的快篩試劑與流感快篩試劑相同,並無使用年齡之分,使用時需將棉花棒插入鼻腔至少2公分,但由於此動作往往讓兒童因強烈不適而使勁掙扎,加上幼兒的鼻腔較脆弱,一不小心因姿勢改變或用力過度,傷到鼻黏膜的機率就大幅升高。因此,當2歲以下的幼兒出現類似COVID-19的症狀時,建議還是先通報1922、遵循指示送醫檢驗相對保險。

而一般幼稚園、小學的兒童,請大人務必在為孩子操作快篩試劑時,注意下列6大重點:

確認雙手洗淨、消毒完成。 仔細閱讀快篩試劑的說明書,確認產品仍在保存期限內。 負責採檢者需戴上口罩、護目鏡,以免直接接觸採檢時兒童噴出的飛沫。 採檢前需檢查兒童鼻腔是否有分泌物並清理乾淨。 請孩子仰頭約45度,將棉花棒探入鼻腔約2.5公分感覺到阻力時停止。 探入後旋轉至少約3次以上再取出。

兒童居家快篩6大重點要注意!角度對了快狠準不哭鬧 快篩呈現陽性怎麼辦?

若採檢結果為陽性,請按照疾管署指示處理: 居家隔離、居家檢疫者:與當地衛生局聯繫,撥打1922依指示配合以及請防疫人員處理使用過的快篩試劑。(延伸閱讀:居家隔離的相關規定看這裡) 非居家隔離、非居家檢疫者:請至鄰近社區檢驗院所近一步檢測。戴好口罩、勿搭乘大眾交通運輸工具,將採檢器材用密封塑膠袋裝好攜帶至鄰近的檢驗院所給院所人員。(同場加映:確診了怎麼辦?了解新冠肺炎症狀與注意事項)

COVID確診、有接觸怎麼辦?了解新冠症狀,照顧自己與家人 

COVID確診、有接觸怎麼辦?了解新冠症狀,照顧自己與家人 

新冠肺炎的輕微症狀

新冠肺炎常見的症狀就像感冒一樣,與呼吸道感染的症狀相似,包括:

發燒 咳嗽 倦怠 肌肉酸痛 頭痛 拉肚子 食慾不振 失去味覺

值得提醒的是,如果新冠肺炎的患者出現呼吸困難、呼吸急促、沒有劇烈運動也會喘氣等等症狀,請務必立即就醫。 我是 COVID-19 確診個案,該怎麼辦?

如果真的感染了新冠肺炎,在家中靜養期間,請注意以下十點,保護自己,也保護家人:

1. 大部分的 COVID-19 感染者症狀輕微,休養後即可自行康復,為了將醫療資源留給重症患者,請你先留在家中不要離開,等候公衛人員通知。

2. 在家中請單獨一人一室,盡量和家人使用不同的衛浴設備,不要離開房間。

3. 在家中請避免與其他同住者接觸,特別是長者、幼兒或免疫力低下的同住家人。

4. 請務必佩戴口罩和注意手部衛生(使用肥皂和水洗手,或使用酒精)。

5. 若出現發燒症狀,可以使用退燒藥減緩不適症狀,盡量臥床休息和飲水。

6. 務必觀察自身症狀變化,若出現喘、呼吸困難、持續胸痛、胸悶、意識不清、皮膚、嘴唇或指甲床發青,請立即聯繫 119、衛生局或撥打 1922。

7. 請依指示就醫,並禁止搭乘大眾運輸工具。

8. 請家人準備食物和飲用水,不要和家人共餐或共用物品。

9. 請使用稀釋後的漂白水或酒精清潔所有經常觸摸的物體表面。

10. 電話連絡你的密切接觸者(在你開始有症狀發生的前三天至隔離前,有共同用餐、共同居住或未佩戴口罩下面對面 15 分鐘以上的接觸),請他們進行自我隔離與健康監測。

COVID確診、有接觸怎麼辦?了解新冠症狀,照顧自己與家人  我有接觸到 COVID-19 確診個案,應該要注意什麼?

如果你發現自己與新冠確診個案有接觸,請留意以下十點,保護自己和家人,避免疫情擴散:

1. 如果與確診個案於症狀發生前三天至隔離前有密切接觸(如共同用餐、共同居住或有面對面 15 分鐘以上的接觸),請先留在家中自我隔離,等候衛生單位通知,除非有需立即就醫需求,請不要離開住所。

2. 在家中請單獨一人一室,盡量和家人使用不同的衛浴設備,不要離開房間。

3. 在家中請避免與其他同住者接觸,特別是長者、幼兒或免疫力低下的同住家人。

4. 請務必佩戴口罩和注意手部衛生(使用肥皂和水洗手,或使用酒精)。

5. 觀察自己是否出現 COVID-19 的相關症狀,如:發燒、流鼻水、咳嗽、喉嚨痛、倦怠、肌肉痠痛、頭痛、腹瀉、嗅覺或味覺異常、呼吸急促等。

6. 若出現喘、呼吸困難、持續胸痛、胸悶、意識不清、皮膚、嘴唇或指甲床發青等症狀,請立即聯繫 119、衛生局或撥打 1922。

7. 請依指示就醫或前往篩檢,但禁止搭乘大眾運輸工具。

8. 請家人準備食物和飲用水,不要和家人共餐或共用物品。

9. 請使用稀釋後的漂白水或酒精清潔所有經常觸摸的物體表面。

10. 如果你不是密切接觸者,則僅需進行自我健康監測 14 天,如有疑似症狀,請佩戴口罩後就醫評估,並告知可能的接觸史。

COVID確診、有接觸怎麼辦?了解新冠症狀,照顧自己與家人  我該如何照顧家中的 COVID-19 確診病患?

如果很不幸地,你的家人或同住者有 COVID-19 確診病患,在尚未安排住院前,可以這麼做: 照顧病患

1. 提供確診病患生活所需,提醒他們多休息與飲水,可視醫囑服用藥物,或於發燒時服用退燒藥劑。

2. 大多數病患為輕症,在休息數天後症狀可恢復,請等候衛生單位通知,但須注意症狀是否惡化。

3. 若出現以下症狀時,請立即聯繫 119、衛生局或撥打 1922:喘、呼吸困難、持續胸痛、胸悶、意識不清、皮膚、嘴唇或指甲床發青。 保護自己

1. 若你本身是 COVID-19 重症高風險族群(包括 65 歲以上,免疫力低下或有潛在疾病等),請不要直接照顧確診病患。

2. 照顧過程中,盡量避免與 COVID-19 確診病患直接接觸。確診者在家中請單獨一人一室,盡量不要離開房間並使用不同的衛浴設備。

3. 若不得已需共用空間,應開窗確保空氣流通,如需共用衛浴設備,請於浴厠備妥稀釋後的漂白水或酒精,於每次使用後進行消毒。

4. 禁止訪客。COVID-19 確診者與照顧者均不應和同住者以外的人接觸。

5. 避免與確診者共餐、共用物品。

6. 確診者使用過的餐具應以洗潔劑清洗,清洗時戴手套,並於清洗完畢後進行手部衛生(使用肥皂和水洗手,或使用酒精)。

COVID確診、有接觸怎麼辦?了解新冠症狀,照顧自己與家人  手部衛生及佩戴口罩或手套

1. 照顧者若需進入確診病患房間時,雙方均須佩戴口罩。

2. 確診病患若離開個人房間,或身邊有其他家人時,雙方均須佩戴口罩。

3. 接觸可能被確診者血液或體液汙染之物品或表面時,另須佩戴手套。

4. 請使用稀釋後的漂白水或酒精清潔確診者經常觸摸的物體表面。若確診者仍可自理,可交由確診者清潔其所處的隔離環境。

5. 照顧確診者前後均需執行手部衛生(使用肥皂和水洗手,或使用酒精),即使有佩戴手套。

6. 注意經常且正確洗手、避免以手碰觸口、鼻、眼睛等。 健康監測

1. 照顧者本身若為確診者之密切接觸者(與確診個案於其症狀發生前三天至隔離前曾有共同用餐、共同居住或未佩戴口罩下面對面 15 分鐘以上的接觸),不得外出。

2. 照顧者在照顧期間,亦須注意自己的健康狀況,監測是否出現發燒、咳嗽、呼吸急促等 COVID-19 感染相關症狀。

3. 照顧期間結束後,應自最後一次與確診病患接觸日起居家隔離 14 天。

COVID確診、有接觸怎麼辦?了解新冠症狀,照顧自己與家人 

Omicron症狀徵兆全解-Omicron變種病毒像感冒?專家:「勿掉以輕心!」

Omicron症狀徵兆全解-Omicron變種病毒像感冒?專家:「勿掉以輕心!」

就在世界衛生組織(WHO)將SARS-CoV-2的新變種(導致COVID-19的病毒)歸類並採希臘字母omicron命名後不到2周,美國就公佈了境內首例確診病例,連台灣也在12月11日公佈首例Omicron境外移入病例,但經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出,個案病毒量顯示皆偏低。

然而,變種後的Omicron病毒對人體將帶來何種威脅、Omicron的徵兆、症狀為何,且是否有跡可循?一切都尚待釐清,這樣的情況也讓不少台灣民眾因上述情況的未知而感到惶惶不安。 Omicron症狀多變 徵兆藏玄機

根據美國疾病控制和預防中心(The 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表示,Omicron的症狀反映了綜合alpha和delta病毒變異的症狀。

呼吸困難、喉嚨痛像感冒?

美國CDC也提出目前已知的Omicron症狀,包括以下徵兆:

發燒或發冷 咳嗽 呼吸急促或呼吸困難 疲勞、肌肉或身體疼痛 頭痛 喉嚨痛、充血或流鼻涕 噁心或嘔吐以及腹瀉

Omicron症狀徵兆全解-Omicron變種病毒像感冒?專家:「勿掉以輕心!」過敏與傳染病國家研究所(National Institute of Allergy and Infectious Diseases)所長佛希接受CNN關於Omicron變種病毒之訪問。(取自CNN新聞畫面)

由於上述情況皆易與多種病症產生的綜合性症狀相符,以致於多數民眾其實不僅難以判別是否為Omicron病毒所致,部分症狀也與日常感冒看似無異。

美國的過敏與傳染病國家研究所(National Institute of Allergy and Infectious Diseases)所長佛希(Dr. Anthony Fauci)也在12月5日於接受美國媒體CNN關於Omicron變種病毒的訪談中指出:「即使Omicron目前為止看起來並不嚴重,然而,和delta病毒變異的情況相較下,在我們做出任何與病毒相關、並確保不會引發嚴重病症的決策之前,我們仍然不應掉以輕心。」(你也想知道:施打第三劑新冠疫苗副作用免驚!AZ、莫德納、BNT、高端疫苗症狀一次看!) Omicron更具傳染力!年輕人症狀較輕

世界衛生組織(WHO)也在上週表示,截至目前為止,全球已有超過80餘國發現Omicron變異株。世衛於11月底發表的一篇說明中也提到,根據初步有限的資訊與數據顯示,目前與delta等其他變異株的感染力相比,Omicron似乎比delta更具傳染力,但是否將導致更嚴重的疾病卻尚未明朗。

目前僅知在最初通報發生於大學生的感染病例中,顯示年輕人往往症狀較輕。但因了解Omicron變異株的嚴重程度仍需長達數週以上的時間密切觀察,因此持續遵守防疫須知、加強預防仍是關鍵。 Omicron症狀徵兆全解-Omicron變種病毒像感冒?專家:「勿掉以輕心!」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說明疫情。(中央疫情指揮中心提供)

而針對至今國內已有感染Omicron3例之個案,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則表示:「目前顯示Omicron個案病毒量都偏低,且根據英國累計至今700多例的Omicron個案中,並無出現重症、死亡病例,因此各國可能會下修Omicron嚴重度,但傳播力普遍評估還是增加。」

羅一鈞也呼籲民眾應盡快完整接種疫苗,第3劑施打計畫也已在各區陸續啟動,落實防疫須知與行為,展開更進一步的防堵行動。(推薦閱讀:新冠肺炎4大疫苗種類比較!成分、保護力一次了解

(首圖影像授權/達志影像)

新冠肺炎傳播靠空氣!病毒傳播途徑、停留時間一次解答

新冠肺炎傳播靠空氣!病毒傳播途徑、停留時間一次解答

新冠疫情延燒、經歷數次變種至今,全球皆已意識到新冠肺炎的傳播力驚人的嚴重性;根據衛福部疾管署統計顯示,台灣截至今(20日)已有16,816新冠肺炎確診案例,而從年初部桃群聚感染、華航機師群聚感染,一直到職場傳播鏈等事件中,都能發現新冠肺炎可透過空氣傳播至人體內,傳播率之高讓所有人不可不慎。

就讓《Hello健康》帶你深入了解新冠肺炎的傳播途徑有哪些?冠狀病毒是否能經由空氣傳播?又會留在物體表面多久時間?讓大家從防疫日常做起,打擊新冠零失誤!

新冠肺炎傳播途徑有哪些?

根據美國疾病管制與預防中心(CDC)資料指出,新冠肺炎(COVID-19)會經由感染者呼氣時所釋出的飛沫與微粒,將新型冠狀病毒(SARS-CoV-2)傳播出去,這些含有冠狀病毒的飛沫及微粒可能會進入其他人的眼睛、鼻腔或口腔內。

在某些情況之下,感染者也可能透過觸摸周遭物品的表面,把帶有新冠病毒的飛沫及微粒傳播到這些物品上。美國疾病管制與預防中心也表示,感染者最常透過飛沫在距離其他人約2公尺(6英尺)內,將新冠病毒傳播出去。

以下為新冠肺炎主要的傳播途徑:

健康者經由感染者咳嗽或打噴嚏時濺出含有冠狀病毒的飛沫和微粒,進入眼睛、鼻子或嘴巴。 健康者與感染者直接接觸,並用已感染冠狀病毒的身體部位,觸摸自己的眼睛、鼻子或嘴巴。 健康者摸到附著新冠病毒的物體,再觸碰自己的眼睛或嘴巴等黏膜部位。 冠狀病毒能經由空氣中的氣溶膠傳播?

除了上面提到的2大傳播途徑外,世界衛生組織(WHO)日前也宣布「氣溶膠」是新冠病毒的傳染途徑之一。氣溶膠(Aerosol),又稱為氣膠、煙霧質,一般是指固體或液體微粒穩定的懸浮於氣體中形成的分散體系,同時也是一種懸浮微粒。

根據中國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的衛教資料顯示,氣溶膠是一種空氣傳播方式,大小約在5~10微米以下,可以在空氣中飄浮數10分鐘至幾小時,傳播距離甚至能遠至10幾公尺。

雖然在單位相同的狀況下,1單位氣溶膠帶病毒量比飛沫少,但傳播病毒的距離比飛沫傳染還遠,諸如電梯或郵輪等密閉環境,皆可發現氣溶膠高度散播與附著於物體的情況。

國立中山大學氣膠科學中心主任王家蓁表示,民眾說話與呼吸時所排出的氣溶膠比飛沫更加細小、在空氣中能懸浮更久,更遠超出現行規範的社交距離。

若要快速清除這些飄散在空中且含有病毒的氣溶膠,建議民眾應盡量保持窗戶和房門開啟,促進室內、外空氣流通,避免氣溶膠於密閉空間久滯不散。

新冠肺炎傳播靠空氣!病毒傳播途徑、停留時間一次解答 新冠病毒殘留物體表面最久達7天!

不少民眾都相當擔心,自己是否會摸到帶有冠狀病毒的物品而遭感染。研究指出,新冠病毒會在各處停留至少數小時至數天。依照物品材質的不同,病毒停留時間長短也有差異,常見物品病毒殘留時間如下: 外科口罩外層:7天 玻璃(製品):4~5天 紙鈔:4天 塑膠(製品):停留3天 木頭(製品):2~4天 不鏽鋼(製品):2~3天 衣物:2天 紙板:24小時 銅(製品):4小時 紙張或衛生紙:3小時

然而,上述物品皆可能依衛生條件、陽光曝曬及氣溫等環境與人為因素,而讓新冠病毒停留的時間出現變化,仍不失為民眾防疫清潔時的參考資訊之一。(推薦閱讀:施打第三劑新冠疫苗副作用免驚!AZ、莫德納、BNT、高端疫苗症狀一次看!

保持距離勤洗手 預防新冠肺炎8大守則

為避免感染新型冠狀病毒(SARS-CoV-2),民眾應遠離曾直接接觸疑似新冠肺炎個案,與其帶有病毒之分泌物以預防飛沫傳染。以下為新冠肺炎相關預防措施: 關注並配合中央疫情中心最新公告防疫政策。 手部不乾淨時不觸碰眼口鼻,維持良好的手部衛生習慣(尤其飯前及如廁後)。 避免出入人潮擁擠、空氣不流通的公共場所,並維持室外1公尺、室內1.5公尺的社交距離。 搭乘交通工具時遵守配戴口罩和相關防疫措施。(推薦閱讀:通勤族佛系抗疫法!5招並用Covid退散) 減少探病與非緊急醫療需求而前往醫院。 居家檢疫、居家隔離或自主健康管理者,請遵守相關規範。 身體不適時請停止上班上課,先留在家中觀察、休息,需要時請主動聯繫衛生單位;就醫時請說明旅遊史、接觸史、職業,以及周遭家人和同事是否曾有群聚。 配合新冠疫苗接種政策,按時完成接種。(推薦閱讀:新冠肺炎4大疫苗種類比較!成分、保護力一次了解

Omicron變種病毒來襲!肌肉痠痛、疲憊要小心

Omicron變種病毒來襲!肌肉痠痛、疲憊要小心

新冠疫情在台隨疫苗接種比例提高而逐漸趨緩之際,國際又再度傳出病毒變種的消息。據世界衛生組織(WHO)於11/26當地時間宣布,於非洲最新發現了新冠肺炎新變種病毒株「B.1.1.529」,已定名為「Omicron」,除了警告此變種病毒具有大量突變點,全球各地包含比利時、荷蘭、捷克、義大利、德國、英國、澳洲、巴西、瑞士、巴林、沙烏地阿拉伯、以色列與日本等國也隨之陸續傳出受變種病毒「Omicron」感染的案例。

2日開放疫苗預約 跨年防疫審慎討論

我國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於本週再次呼籲民眾盡快接種疫苗。而第16期疫苗將自今日上午10時起開始分流預約,AZ、BNT、莫德納均開放,並將於2日起開放施打,有需要的民眾可把握時間進行預約。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29日亦表示,台灣應及早提升群體免疫力,因此針對原先暫停施打的青少年BNT第2劑,即日起將恢復施打,並建議已完成2劑疫苗接種6個月後的民眾,應依序追加第3劑。同時間疾管局也針對年底即將展開的連續假期返國潮嚴陣以待。

行政院長蘇貞昌亦於29日上午召開擴大防疫會議,針對國內外疫情概況與疫苗施打情形、歲末/跨年大型活動防疫規定以及春節專案,針對因應新型變種病毒相關整備等議題進行討論。 Omicron變種病毒來襲!肌肉痠痛、疲憊要小心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圖: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提供

據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表示,針對各地方政府即將舉辦之歲末/跨年大型活動,為因應國際間新變異株Omicron,主辦單位除應遵守地方政府大型活動相關防疫規定外,亦應遵守指揮中心所公告之相關指引規範;另外,為因應新型Omicron變種病毒,春節返鄉專案部分,指揮中心除將持續擴增防疫旅宿量能及釋出集中檢疫所房數外,我國已將南非、波札那、納米比亞、賴索托、史瓦帝尼及辛巴威等6國列為「重點高風險國家」,加強入境檢疫隔離措施,指揮中心也將視國內外疫情發展趨勢,即時評估是否有新增名單之必要,並滾動調整春節專案居家檢疫措施。 Omicron變異多 憂傳染性高

目前已知Omicron變異株的棘狀蛋白有32個突變,集先前Alpha、Gamma、Lambda等變異株的突變特徵於一身,包括與病毒進入細胞及免疫逃脫有關的突變,可逃避人體防禦系統,讓專家感到擔憂。前疾管局局長蘇益仁指出,若病毒在宿主身上久留,時間一長,病毒就可能突變,同一人所感染的病毒,當日檢驗與2週後的檢驗結果可能就天差地別。而一個地區傳出新變異株的原因有以下2種: 該地區感染情況嚴重壓迫病毒株突變 該地區定序能力強,不斷做檢驗、關注新的變異株,因此如英國等地區就高度關注病毒之變異情況。

症狀多為肌肉痠痛、疲憊等輕症 無味嗅覺喪失徵兆

根據南非醫療協會(South Africa Medical Association, SAMA)所觀察的個案研判,罹患Omicron變種病毒以輕微症狀表現為主,主要症狀為肌肉痠痛,疲憊,輕微咳嗽,目前個案無失去味嗅覺病徵。也由於病毒Omicron變異株極具威脅性,目前已知英、法、德、日、星、菲律賓、以色列等國則率先對非洲多國祭出旅行禁令,防止病毒入侵。美總統拜登也宣布限制南非等8國非美國公民入境。 維持二級警戒至12月13日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於29日宣布,自2021年11月30日至12月13日維持疫情警戒標準為第二級,並維持相關措施及規定如下: 一、維持現行戴口罩規定,外出時應全程佩戴口罩,但符合以下情形,得免戴口罩(本次未調整):

(一)下列場合得免戴口罩,但應隨身攜帶口罩,且如本身有相關症狀或與不特定對象無法保持社交距離時,仍應戴口罩: 於室內外從事運動、唱歌時。 於室內外拍攝個人/團體照時。 單人或多人進行直播、錄影、主持、報導、致詞、演講、講課等談話性質工作或活動之正式拍攝或進行時。 農林漁牧工作者於空曠處(如:田間、魚塭、山林)工作。 於山林(含森林遊樂區)、海濱活動。 於溫/冷泉、烤箱、水療設施、三溫暖、蒸氣室、水域活動等易使口罩潮濕之場合。

(二)外出時有飲食需求,得免戴口罩。

(三)於指揮中心或主管機關指定之場所或活動,如符合相關防疫措施,得暫時脫下口罩。 二、營業場所及公共場域維持應遵守實聯制、量體溫、加強環境清消、員工健康管理、確診事件即時應變。

指揮中心指出,因應國際間新變異株Omicron威脅,相關大型活動具有人潮擁擠、長時間且近距離接觸不特定人士的特性,仍應維持嚴格防疫管理並加嚴裁處,請主辦單位及民眾務必遵守下列防疫準備注意事項:

一、主辦單位應遵守指揮中心二級警戒公告措施、地方政府大型活動相關防疫規定:

(一)主辦單位應於活動場域提供足量手部清消用品、提高公共廁所之消毒頻率並設有醫療應變措施。

(二)除指定販賣區外,場內不得販售飲食。

(三)室內活動不得販售無座位票,須落實實聯制,規劃固定入口,且於入口處進行體溫量測及手部消毒。 二、活動期間應全程佩戴口罩,除補充水分外,禁止飲食。

(一)除主持、表演及致詞人員得於正式拍攝或進行時免戴口罩,其餘人員及參加活動者不適用飲食(補充水分除外)、拍照等得免戴口罩之例外情形。

(二)主辦單位經地方政府同意,得設置專屬飲食區域供民眾脫口罩飲食,該區域須落實實聯制、入口體溫量測及手部消毒,並不得邊走邊吃,亦不開放試吃。

(三)違反以上規定、經工作人員勸導不聽者,由地方政府依傳染病防治法裁罰。 三、居家檢疫、居家隔離、(加強)自主健康管理者,及有發燒、呼吸道症狀、腹瀉、嗅味覺異常等疑似症狀之民眾(包括表演者及活動工作人員),不得參加相關活動。違反者將從重處罰。

指揮中心將視國內外疫情及實際執行狀況,適時機動調整防疫措施,強化邊境監測及防疫作為。籲請民眾應落實個人防護措施,主動積極配合各項防疫措施,以兼顧防疫與生活品質。

(首圖授權:達志影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