顱內出血:症狀、原因、診斷、治療

顱內出血:症狀、原因、診斷、治療

顱內出血定義

顱內出血(Intracranial hematoma)是指頭骨內有血液蓄積,血塊可能累積在大腦組織內或頭骨底下,壓迫腦部,並可能導致生命危險。顱內出血可分為以下分成2種:

硬腦膜上出血(Epidural hematomas):指血腫位於顱骨與硬腦膜(大腦外最外層的腦膜)之間。 硬腦膜下出血(Subdural hematomas):指血腫位於硬腦膜與腦組織之間。

顱內出血症狀

頭部創傷後,患者可能當下感覺並無大礙,此種感覺會持續一段時間,稱為「清醒期」,但隨著腦壓增加,有些腦傷徵兆或症狀會隨之出現,時間可能會在受創當下或數週以後發生: 頭痛加劇 嗜睡或昏睡 眩暈 意識不清或逐漸喪失意識 雙眼瞳孔大小不一 口齒不清 癲癇發作 昏迷

顱內出血:症狀、原因、診斷、治療

若患者有持續性頭痛、癲癇發作、視力模糊或口齒不清等症狀,請請盡速就醫,以免延誤治療時機,甚至危及生命。 顱內出血原因

硬腦膜下出血的原因

硬腦膜下出血通常是因為血管出血,可能是硬腦膜下與腦皮質之間的橋靜脈或動脈出血所致,而大部分患者常因嚴重頭部創傷而引發此症,因此危險度較高,其徵兆與症狀通常立即出現,但也有可能在頭部創傷後的數天或數週後才出現。

如果是較不嚴重的頭部創傷,這類的硬腦膜下出血會導致慢性出血,因此症狀會數週甚至數月後才出現,患者可能會連頭部受過傷都沒印象,尤其當患者正在接受抗凝血治療,則硬腦膜下出血的症狀會更難以察覺。

硬腦膜上出血的原因

硬腦膜上出血是指腦膜與顱骨之間的動脈或大靜脈(靜脈竇)出血,最常見的原因是因為外傷而造成頭骨裂開與內側腦膜血管撕裂。

腦實質性出血的原因

這類型也就是俗稱的腦出血(Intracerebral hematoma),即腦部組織出血,原因很多,包含創傷、動脈瘤破裂、腦動靜脈血管畸形(Vascular malformation)、高血壓和腦瘤,也有可能是因為疾病導致血管自發性破裂,使血液滲入腦部。

顱內出血:症狀、原因、診斷、治療 危險因子

車禍、跌倒、被襲擊或運動傷害所造成的頭部創傷,是引發顱內出血最常見的原因,即使是輕微的頭部創傷;沒有明顯的開放性傷口、瘀青或其他傷勢,也可能已造成未被發現的顱內出血。

另外,高齡者、酗酒者,以及每天服用阿斯匹靈(Aspirin)或抗凝血藥物者,則較容易發生硬腦膜下出血。 診斷與治療

顱內出血如何診斷

慢性硬腦膜下出血(Chronic subdural hematomas)的診斷較困難,因為腦傷跟出現症狀之間的時間可能相隔較長,如果老人有記憶力衰退跟嗜睡等症狀逐漸出現,也很可能被誤診為失智症。醫師通常會使用電腦斷層掃描檢查患者有無硬腦膜下出血情形,不過使用核磁共振造影則更有助於判斷慢性硬腦膜下出血症狀。

如果顱內出血輕微且無症狀,則無需去除血腫,但如果出現症狀或病情在腦傷數天或數週後惡化,醫師就可能需要觀察患者神經學方面的變化並追蹤腦壓,進行多次頭部電腦斷層掃描檢查。

顱內出血:症狀、原因、診斷、治療 藥物

若正在服用抗凝血藥物,例如華法林(Warfarin),那患者可能需要暫時停藥,或服用其他藥物來逆轉抗凝血藥物的效果,以降低進一步出血的風險。 手術

顱內出血的治療經常必須搭配手術,手術的類型也依顱內出血的類型而異: 手術引流:如果可以確認血腫位置且凝血不多,醫師可以在顱骨開一個小洞,使用引流器吸除血腫。 顱骨切開術:大量的顱內出血可能需進行開顱手術,以移除血腫。 術後恢復

顱內出血的復原期可能需要很長的時間,而且可能無法完全復原。黃金恢復期是腦部受傷後3個月內,愈往後恢復情形愈差,若在治療後仍有神經相關問題,患者可能會需要接受職能治療或復健。

生活注意事項

以下是關於顱內出血的生活調整: 夜間睡眠要充足,白天感覺疲累即應休息。 覺得身體狀況較佳時,再開始回覆正常活動。 請先諮詢醫師後再開車、參與運動、騎腳踏車或操作重型機具,因為腦部受傷反應會變慢。 遵循醫囑用藥。 在完全康復前,勿飲酒,因為酒精可能會阻礙腦傷復原,而且飲酒過量可能會增加二度腦出血的機率。 寫下讓您容易忘記的事。

若還有其他疑慮,請諮詢醫師以了解更詳細的資訊。

腎功能不佳者愛注意!不寧腿症候群,腳就是想動一下才舒服

腎功能不佳者愛注意!不寧腿症候群,腳就是想動一下才舒服

已經洗腎多年的陳媽媽於看診時向醫師抱怨,她睡覺時腿總是會抽動,或是感覺腿有蟲子在爬,一定要踢幾下才有辦法入睡,讓她夜夜不得安寧。

醫師表示這是不寧腿症候群典型症狀,建議陳媽媽洗腎時順便做一下腳部伸展運動後便能讓症狀稍微緩解。為何陳媽媽會有不寧腿的症狀,還有哪些改善方法可讓雙腳不再抽動,安心睡好覺?《Hello健康》為你揭密。

為什麼會有不寧腿?

不寧腿症候群(Restless Legs Syndrome)是種合併運動與感覺神經症狀的慢性疾病,病患的下肢經常感到酸、麻、痛,皮下也有搔癢感,如同上百隻蟲子在裡面鑽動,忍不住要踢一踢、動一動才能稍微緩解不適,通常在晚上睡前發作,導致患者睡眠品質大幅下降。

不寧腿的致病原因尚不清楚,不過患者服用多巴胺藥物、鐵劑時有顯著的改善。鐵離子是合成多巴胺的重要輔酶離子,因此推測不寧腿的致病原因可能與大腦中多巴胺分泌不足以及鐵質不足有關。

腎功能不佳者愛注意!不寧腿症候群,腳就是想動一下才舒服

哪些人容易有不寧腿?這7類人要注意

若你時常感覺到腿部搔癢又痠麻,讓睡眠品質愈趨嚴重時,應留意自己是否符合以下可能引發不寧腿的原因。: 腎功能不佳者(如洗腎患者、慢性腎衰竭) 糖尿病患者 缺鐵性貧血 帕金森氏症 服用抗憂鬱藥物(如三環抗憂鬱劑) 周邊神經病變(如類風濕性關節炎) 孕婦

在上述多種致病原因中,以腎功能不佳的患者最容易出現不寧腿的症狀,約20~30%左右的洗腎患者受不寧腿症狀所擾。(推薦閱讀:洗腎病患易貧血!飲食多鐵仍需補充蛋白質) 不寧腿的4大症狀

不寧腿患者符合下列4大臨床症狀:

下肢經常出現不舒服的痠麻、搔癢感,有時如小蟲在鑽洞般難以忍受,迫使患者腳部一定要移動才有辦法緩解。 患者下肢想要亂動、靜不下來,在床上反覆摩擦小腿,甚至睡一半想起來走動來舒緩不適感。 通常在晚上、睡前時症狀才會加劇,白天不太會有任何症狀。 躺在床上、坐在椅子上等靜止狀態下,患者下肢的不舒服感會加重。

此外,不少患者還會合併睡眠週期性肢體多動症(Periodic leg movements in sleep),為不自覺且有規律性的腳板抽動,通常是快睡著時會發作,長期下來不但影響睡眠品質,也造成白天時嗜睡、注意力不集中及記憶力下降,心情也變得憂鬱、焦慮。

腎功能不佳者愛注意!不寧腿症候群,腳就是想動一下才舒服 如何治療不寧腿症?

治療不寧腿症以舒緩症狀為主,可分為藥物治療與非藥物治療: 藥物治療:

鐵劑:缺鐵性貧血患者、孕婦可以適量補充鐵劑,待孕期結束或是體內鐵離子足夠時,不寧腿症狀便會消失。(延伸閱讀:臉發白、頭發暈、走路會喘?免驚啦!可能是缺鐵性貧血症狀) 多巴胺促動劑:若不寧腿已經嚴重影響睡眠品質,醫師會開立多巴胺促動劑來治療。多巴胺促動劑原用於治療帕金森氏症,不過在舒緩不寧腿的症狀上也具顯著效果,常見的藥物如Ropinirole或Pramipexole。 鎮靜安眠藥:可改善睡眠品質,減少腳板抽動,不過對於下肢不適感的改善有限,常見藥物如Clonazepam。 非藥物治療:

養成良好的睡前習慣,例如避免飲用含咖啡因飲品、避免劇烈運動、睡前泡熱水澡、按摩腿部或在白天做些腿部伸展運動,皆有助患者培養睡意。

這樣吃聽過嗎?減緩癲癇的生酮飲食法

這樣吃聽過嗎?減緩癲癇的生酮飲食法

隨著時代愈來愈進步,癲癇(Seizure) 這件事,也逐漸變得普遍。不過,僅管癲癇的症狀有輕有重,患者可能只是數秒鐘的兩眼發直,也可能會發生全身抽搐。因此,醫師會建議某些患者嘗試生酮飲食法,來幫助患者們有效的控制癲癇發作。

什麼是生酮飲食法(Ketonic diet)?

一般人對於生酮飲食法的認知,是一種高脂肪、低碳水化合物的飲食方式,適合的對象為受癲癇發作所苦的患者。使用生酮飲食法的目的是,藉由降低吸收碳水化合物,改用吸收脂肪作為代替的能量來源。

如其名,生酮會是您身體接受此種飲食方式時所產生的物質,這種物質可以改善癲癇發作的控制,並降低誘發癲癇發作的危險。由於生酮飲食的特殊性,醫師在開立相關處方會非常謹慎,而患者也必須依循醫師的處方,做規律飲食。

生酮飲食法對誰有幫助?

這種特殊的飲食方式通常會推薦給不能使用藥物來治療癲癇的病童,醫師鮮少讓成年患者使用生酮飲食法,原因是要成人遵循受限的食物選項,有一定的難度,但某些人仍然會被建議採用生酮飲食法來治療癲癇。

生酮飲食法對某些癲癇狀況來說,是有幫助的療法,如嬰兒點頭癲癇(Infantile spasm)、雷特氏症候群(Rett syndrome)、結節性硬化症(Tuberous sclerosis complex)、 卓飛症候群(Dravet syndrome)、Doose症候群(Doose syndrome)、腦血屏障葡萄糖輸送缺陷 (GLUT-1 deficiency)等。此外,生酮飲食對有局部性發作(Focal seizure)的孩童也很有效。

一般來說,如果沒有明確的代謝問題,或粒腺體問題的話,那麼您就沒有不能使用生酮飲食,因此患者可以考慮此療法來緩解您的癲癇。 生酮飲食法的作用與效果

研究顯示,採用生酮飲食法的孩子發作癲癇的機率,大約是沒有採用生酮飲食者的四分之一。生酮飲食與藥物一樣有效,可控制孩子的癲癇發作,此外,有10%~15%的孩子可藉由生酮飲食法擺脫癲癇的發作。 生酮飲食法的風險

即使生酮飲食有益於癲癇患者,但仍可能造成以下的副作用: 消化系統問題,如下痢、便祕、噁心、嘔吐、火燒心(Heart burn,又稱胃食道逆流) 高膽固醇 腎結石(Kidney stone)(延伸閱讀:腎結石飲食禁忌與建議|預防結石、避免復發要吃什麼?) 疲勞、無力 孩子成長較慢 維生素和礦物質不足 骨折(Bone fracture)

生酮飲食法的注意事項

如果您決定要進行生酮飲食,您需要嚴格遵循該飲食的規範。食物的數量和種類都必須經過準確量測,因此通常會花上許多時間準備餐點。 此飲食方式不一定適合所有人,所以您應該諮詢您的醫師,了解您或是您的孩子應不應該詳細遵照這套飲食方式。 如果有一餐沒能依照這套飲食方式進食的話,就可能失去效果。因此,遵照醫師開立的飲食法是很重要的。

中風年輕化!注意飲食3地雷

中風年輕化!注意飲食3地雷

中風(Stroke)在過去被認為是中老年才需要擔心的疾病,但其實近幾年已有年輕化的趨勢了。根據美國心臟協會(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的期刊《中風》(Stroke) 於2020年2月所發表的報告,有10~15%的中風患者,年齡層介於18~50歲之間。

而在台灣, 45歲以下的中風患者其實罕見,但這個比例逐年來已從2〜5% ,持續上升到10%。當然,許多罹患年輕的中風患者,有家族遺傳病史,但不良的飲食習慣影響也很大。別以為仗著年輕就能肆無忌憚地大吃大喝,以下介紹中風的3大危險原因,也許你我都無意識地踩過這些地雷,未來一起小心預防。 中風的飲食地雷有3種

1. 低碳飲食吃錯了

年輕男女為了追求曼妙的體態、明顯的肌肉線條,努力健身。有許多人為了加速瘦身,採取低碳飲食(Low carb diet),即僅攝取少量的碳水化合物的飲食方式。

但是有些健身族錯把「無碳」當「低碳」,為了避免碳水化合物而少吃了蔬菜、水果、穀物、豆類,另而攝取高蛋白、高油脂的食物,無形中導致血脂與膽固醇的上升,增加中風的機率。

《美國心臟學會期刊》(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ollege of Cardiology)的研究也指出,採取低碳飲食更容易罹患心房顫動(Atrial fibrillation),這是一種臨床上最常見的心律不整(Arrhythmia)。

患有心房顫動的人,中風的風險比起一般人多了五倍,更有可能引發心臟衰竭(Heart failure),所以絕對不能為了瘦身而營養攝取不均衡,澱粉還是非吃不可的。(同場加映:好壞碳水化合物這樣分~吃出健康沒煩惱) 2. 油炸食物吃太多

台灣是美食天堂,尤其夜市文化更是遠近馳名,但其中油炸的品項佔了很大的一部份,而吃太多油炸食品也會導致血脂肪與膽固醇的上升,加速動脈粥樣硬化,引發中風。

美國的研究顯示,吃愈多炸物,罹患中風的風險愈高!一週吃1~3次炸物的人,比1週吃不到1次炸物的人,高出7%罹患中風與心臟病發(Heart attack)的風險。如果每天都吃炸物,罹患中風與心臟病發的風險甚至高達14%!鹽酥雞和薯條等食物,雖然很誘人,但千萬不能仗著年紀輕就不忌口,一定要有所節制。

中風年輕化!注意飲食3地雷 3. 飲酒過量

剛剛聊過美食,現在來談談美酒。年輕人與親友聚餐,黃湯不下肚似乎就無法玩得過癮,不過根據英國廣播公司(British Broadcasting Corporation,簡稱 BBC)的報導,一項由中國與英國進行的基因調查指出,即便每天只喝少量的酒類飲品,也會提升中風的風險。

劍橋大學醫學統計學家伯吉斯博士(Dr Stephen Burgess)表示,即使適度、輕度飲酒也會增加中風機率,且中風風險與飲酒量呈正比,所以如果選擇喝酒,便應該控制酒量。

因為酒精會傷肝,也可能會引發糖尿病(Diabetes)、高血壓(High blood pressure),上述三者都會提高中風的機率。此研究主要針對烈酒及啤酒,而非葡萄酒,所以伯吉斯博士也認為研究結果可證實的有限。但是我們在暢飲之餘,真應該有所警覺,無論我們有多年輕、多有活力,飲酒的習慣只會拉近我們與中風的距離。(同場加映:愛喝酒還是真酒鬼?9 點判斷是否酒精上癮

慢性創傷性腦病變

慢性創傷性腦病變

慢性創傷性腦病變的定義

慢性創傷性腦病變(Chronic traumatic encephalopathy,簡稱 CTE),是一種因反覆腦部傷害而導致的腦部退化,但只有在患者過世後,於屍體剖檢時進行腦部病理檢查才能確診。 慢性創傷性腦病變有多常見?

慢性創傷性腦病變是一種很罕見的疾病,通常會在從事劇烈運動的運動員身上發現,例如美式橄欖球等,請諮詢醫師以獲得更多資訊。 慢性創傷性腦病變的症狀

慢性創傷性腦病變的常見症狀有: 思緒混亂或認知障礙 憂鬱症(Depression),或變得冷漠,對人事物漠不關心 短期記憶喪失 執行能力障礙 、語言障礙、視力障礙、吞嚥困難、嗅覺異常 情緒不穩定、易怒、有攻擊性或衝動行為 藥物濫用(Substance abuse) 有自殺傾向或自殺行為 運動障礙,例如行走困難、顫抖、肌肉運動能力喪失、無力或僵硬 注意力無法集中 失智症(Dementia)

臨床解剖上對於慢性創傷性腦病變的完整症狀尚不明朗,以上僅列出部分症狀,可用於確診的病理特徵未知,也少有慢性創傷性腦病變惡化情形的相關資料,請諮詢醫師做更精確的診斷。

什麼時候該看醫師?

若有以下症狀請盡速就醫: 自殺傾向:研究指出,慢性創傷性腦病變患者會有較高的自殺風險。(自殺解決不了問題,只會留給家人無比悲痛,請珍惜生命,再給自己一次機會。24 小時自殺防治諮詢安心專線:0800-788-995;生命線協談專線:1995;張老師專線:1980。) 腦部受損:若曾有過腦部受傷的經驗,雖未接受急診,仍請就醫檢查。若小孩有腦部受傷的疑慮,請盡速聯絡小兒科醫師,醫師會依據症狀建議最適當的醫療措施。 記憶力衰退:若自覺可能有記憶力方面的問題,或其他認知行為問題時。 性格或情緒轉變:當感覺憂鬱、焦慮、有侵略性或強迫性行為時。 慢性創傷性腦病變的原因與風險 慢性創傷性腦病變的原因

若曾有腦震盪(Concussions)或頭部遭受撞擊,這些創傷可能會在日後逐漸產生腦部問題的系列症狀。頻繁的腦部創傷會導致 Tau 蛋白(Tau protein,又譯濤蛋白)增加,一種在阿茲海默症(Alzheimer)患者腦中發現的蛋白質。(同場加映:想要預防大腦老化!這樣運動就對了

Tau 蛋白並不是不好的蛋白質,它可以穩定腦細胞,但當它因為腦傷而累積後糾結成團,就會慢慢地扼殺神經細胞。沉積的 Tau 蛋白也會蔓延到其他細胞上,而使大腦運作困難,因此演變成慢性創傷性腦病變。

不是所有有過腦傷病史的人,都會罹患慢性創傷性腦病變。此外,有研究人員認為遺傳也與慢性創傷性腦病變有關。但目前因腦震盪受傷,是唯一已被證實的慢性創傷性腦病變病因。 慢性創傷性腦病變的風險

反覆經歷腦部創傷,會使罹患慢性創傷性腦病變的風險提高。其他關於導致此病的原因仍在研究中,請諮詢醫師以獲得更多資訊。(同場加映:外傷性腦損傷) 慢性創傷性腦病變的診斷與治療 如何診斷慢性創傷性腦病變?

目前尚無有效的臨床診斷方法,因為此病會影響的部位,仍是研究人員及病理學家尚在探索的範圍,只能在病人過世後驗屍解剖確診。 如何治療慢性創傷性腦病變?

目前沒有治療慢性創傷性腦病變的方法,唯一得知的只有預防罹患此病的方式,那就是避免重複性的腦傷。對於疑似有慢性創傷性腦病變的潛在患者,也許能使用治療阿茲海默症(Alzheimer’s disease)或其他失智症的方式進行治療,例如以改變大腦的行為途徑來控制病情惡化。(同場加映:這樣訓練大腦~緩解及預防癲癇沒煩惱) 慢性創傷性腦病變的生活調整與居家療法

以下生活調整與居家療法,或許能幫助預防慢性創傷性腦病變發生: 保持睡眠充足 進行全面身體檢查 減輕工作壓力 做重大決定前先詢問他人意見 減少會使症狀惡化的體育活動,或依醫師指示,逐步重拾原有活動。 如果使用電腦會加重症狀,請減少使用時間。 避免飲酒,並確實按醫囑服藥。 必要時,把代辦事項寫下來,或減少待辦事項。 在腦震盪未康復前,請注意避免再次的腦部撞擊,否則二次撞擊症候群(Second impact syndrome),或二次腦震盪,可能導致永久腦傷或死亡。

若正在照護疑似患有慢性創傷性腦病變的人,那麼可以提供與照護失智症患者類似協助。 營造安靜的環境:降低環境的紛亂與易分心的噪音,可讓患者較容易集中注意力、正常運作,並避免患者陷入混亂和挫折感。 給予讓人放心的回應:照護者的激動反應可能會使患者行為更脫序,因此請避免糾正患者和不停質問,並對患者的疑慮盡量給予正面回應和肯定。 調整待辦事項:為患者將1件事,拆解成多個簡單且容易成功執行的步驟,將1天的行程結構化,並建立規律,都可以減少病患行為脫序。 鼓勵規律運動:每天30分鐘的散步可以改善患者情緒,並維持關節、肌肉以及心臟健康。運動也能提升睡眠品質、預防便祕、改善憂鬱症狀、維持運動機能,並帶來鎮靜效果。若步行不便,可以嘗試騎飛輪或做椅子體操。 鼓勵遊戲與認知訓練:鼓勵患者玩遊戲,例如下棋或其他需要思考的活動,以延緩患者心智衰退的情形。 建立睡前儀式:患者的行為問題會在夜間惡化,因此建立固定的睡前安定儀式,例如把患者與電視或其他家庭成員活動的聲音隔離;也可以開夜燈以避免患者迷失方向。

若還有其他疑慮,請諮詢醫師以了解更詳細的資訊。

我們大腦只用一成?3大理由破解迷思

我們大腦只用一成?3大理由破解迷思

我們大腦只運用一成這個論點被提出後,受到許多勵志演說家、傳銷大師、街頭小報媒體甚至是電影的大肆談論,其中最有名的莫過於 2014 年上映的好萊塢大片《露西》(Lucy)。如同各界的激烈討論,若我們可以解鎖並動用大腦的其他九成能力,那麼我們就能獲得心算、複雜運算甚至是讀心術等驚人的能力。但電影《露西》(Lucy)將人腦另外九成的潛力詮釋得宛如神一般的能力卻又太過誇張了。

但我們只運用了大腦的 10% 的這個傳言究竟是從哪裡來的呢?最常見的猜測可能是由1890年代美國哲學與心理學家,同時也是美國的第一位心理學授課教授 – 威廉詹姆士(William James)所提出,他宣稱我們只用了部分的智力,但他並沒有明確指出運用的百分比。

心理學教授巴里巴耶爾斯坦(Barry L Beyerstein)在 1999 年發表的論文中第 11 頁指出,在 1929 年《世界年鑑》(World Almanac)中的一則廣告這數字才悄悄出現。廣告中寫到「科學家和心理學家告訴我們,我們其實只用了 10% 的腦力。」數字謠傳的確實來源或許已不可考,但有一點可以確定的就是,這是一件毫無科學根據的說法。 3 理由打破大腦只用 10% 迷思 我們已使用到大腦的各個部位

這是怎麼知道的呢?透過像是正子斷層造影(PET scan)或磁振造影(MRI)等神經成像技術,我們發現我們幾乎已使用到大腦的所有部位,即使只是說話、走路,甚至是睡覺等簡單的動作,大腦也是不斷活動著。雖然我們不是同時使用大腦全部的區域,這些造影掃描也證實我們一整天的生活過程中,會使用到大腦的全部。美國華盛頓大學(University of Washington)的神經科技中心(Center for Neurotechnology)執行長艾瑞克克德勒醫師(Dr. Eric Chudler)聲稱,我們已經動用了大腦的全部,但至於它們是怎麼運作的,那又是另一回事了。

我們大腦只用一成?3大理由破解迷思

姑且一信的反證

如果我們把這個迷思假設為真,那就表示我們不需要那額外的 90% 也能活著,也就是說我們可以移除掉 90% 的腦部(無論哪個部位)也會沒事,對嗎?這當然是錯的。將這個迷思擴大解釋,若我們只需要使用到 10% 的大腦,那代表就算另外 90% 受損,也不會造成任何短暫或永久性的生理或認知障礙,但任何的醫學報告、電視節目或您身邊患有神經方面疾病的親友都顯示,無論是意外或疾病造成的腦損傷,就算只影響到腦幹(brainstem)、海馬迴(hippocampus)或左腦半球,都會造成生理或認知上的障礙,切除 90% 的大腦絕對會產生同樣的影響。

飢餓的大腦

大腦雖然只占了人體體重的 3-4%,但它消耗掉的能量卻高達每日攝取的 20%,數百卡的卡洛里都被用在大腦運作以及各種身體不自主的反應。從演化的角度來看,消耗那麼多的能量而功率卻只有 10%,顯然一點都不合理。

眼型偏頭痛:原因、症狀、診斷、治療

眼型偏頭痛:原因、症狀、診斷、治療

眼型偏頭痛的定義 什麼是眼型偏頭痛

只要是涉及與視覺障礙有關的偏頭痛,都被稱為眼型偏頭痛。眼型偏頭痛也會在你沒有偏頭痛的症狀下產生。眼型偏頭痛發生時,你眼睛可能會看到類似不斷閃爍的燈光、曲折的線條或星星;它還可能會在你的視野中造成盲點,而研究顯示,有 1/5 的人會看到類似光環的症狀產生。眼型偏頭痛恐會干擾你的生活,如閱讀、寫字或駕駛等。

眼偏頭痛有時會與視網膜偏頭痛(Retinal migraine)混淆,但這是兩種完全不同的症狀。視網膜偏頭痛很罕見,通常只會影響一隻眼睛。不過,一隻眼睛失明可能是更嚴重的疾病徵兆,因此如果一隻眼睛有視力下降,則應尋求醫療協助,來排除是否是其他任何潛在疾病。 眼型偏頭痛的症狀

眼型偏頭痛的常見症狀有:

視力問題

通常會影響一隻眼睛的視力,例如眼睛不斷出現受到閃光燈照射的反應、視野中出現盲點或失明。這些症狀你可能只會出現幾分鐘,或最多 30 分鐘,這些問題只會影響一隻眼睛,而這也使得眼型偏頭痛與其他偏頭痛類型有些不同。一般人很難分辨出視力的閃爍,或失明間的區別,但只要在一隻眼睛中出現這些症狀。如果看不清,先遮住一隻眼睛,然後再遮住另一隻眼睛,就可以做出基本的自我診斷。 頭痛

若是頭痛持續 4~72 小時,或者頭痛傾向於: 影響您的頭部的一側 感到中度或非常痛苦 間歇性疼痛 到處走動會感覺更糟

其他症狀 噁心、嘔吐 對光或聲音敏感

可能有些症狀未在上面列出。如果您對症狀有任何疑問,請諮詢您的醫師。 什麼時候應該去看醫師

如果您有以上所列的任何徵兆或症狀,有任何疑問,請諮詢您的醫師。每個人的身體行為都不一樣,最好與您的醫師討論最適合您的治療方法。 眼型偏頭痛的原因

目前仍然不確定是什麼原因導致眼型偏頭痛,有些人認為此病是因為下列原因所導致:

視網膜血管痙攣(位於眼後眼線) 遍布視網膜神經細胞的變化

這種情況很少見,但患有這些偏頭痛的人一隻眼睛永久性視力喪失的風險可能更高。 專家不知道預防偏頭痛的藥物,例如三環類抗憂鬱藥(Tricyclic Antidepressants)或抗癲癇藥(Anti-seizure)是否可以幫助預防視力喪失。 但是,如果您有眼型偏頭痛,即使症狀自己消失了,最好還是與您的醫師諮詢。 眼型偏頭痛的診斷與治療

以下資訊並非醫療診斷,想要有進一步的資訊,請隨時諮詢您的醫師。 如何診斷眼型偏頭痛

您的醫師會先詢問您的症狀並檢查您的眼睛,也會先嘗試排除可能導致類似問題的其他情況,例如: 阿莫羅病(Amaurosis fugax):由於缺乏血液流向眼睛而暫時失明。這可能是由於通向眼睛的動脈阻塞所致 巨細胞動脈炎(Giant cell arteritis):這是引起血管炎症的問題。它可能導致視力問題和失明。 動脈痙攣(Spasm) 使血液進入視網膜 與自身免疫性疾病(Autoimmune diseases)有關的其他血管問題 吸毒 使血液無法正常凝結的疾病,例如:鐮狀細胞病(Sickle cell disease)和紅細胞增多症)Polycythermia)

如何治療眼型偏頭痛

眼型偏頭痛的症狀通常會在30分鐘內自行消失,因此大多數人不需要治療。只需要停止手上正在做的事情,休息一下眼睛,直到視力恢復正常。如果您頭痛,請服用醫師建議的止痛藥,關於治療或預防眼型偏頭痛的最佳方法的研究很少,但是,您的醫師可能會推薦一種或多種藥物: 阿斯匹靈(Aspirin) 治療癲癇(Epilepsy)的藥物:例如雙丙戊酸鈉(Depakote)或託吡酯(Topamax) 三環抗憂鬱藥:例如阿米替林(Elavil)或去甲替林(Pamelor) 血壓藥物:稱為 β 受體阻滯劑(Beta clockers)

民眾若對以上所列藥品成分有疑問,或想進一步了解相關藥品,可前往健保局網站查詢。

外傷性腦損傷:原因、症狀、診斷、治療

外傷性腦損傷:原因、症狀、診斷、治療

外傷性腦損傷的定義

當外部其他力量導致外傷性腦損傷時,就會發生腦功能障礙,通常是因為頭部或身體受到猛烈的攻擊或撞擊所造成。會穿透頭骨的物體,例如子彈或一塊破碎的骨頭,也會造成外傷性腦損傷。輕度的外傷性腦損傷,可能會導致腦細胞有暫時性的功能障礙;嚴重的外傷性腦損傷則可能導致瘀青、組織撕裂、出血等其他物理傷害,並可能導致長期併發症或死亡。

外傷性腦損傷的損害程度,取決於事件的性質和衝擊的力量,以下是一些例子: 對腦細胞的損害,可能僅限於在顱骨撞擊點正下方的區域。 劇烈的打擊或撞擊可能會造成多處傷害,因為大腦可能會在顱骨中來回晃動。 劇烈的旋轉或晃盪會導致細胞結構破裂。 若經歷爆炸,可能會對大腦造成廣泛的破壞。 穿透頭骨的物體可能會對腦細胞、腦血管和大腦周圍的保護組織,造成嚴重且無法修復的損害。 大腦內或周圍的出血、腫脹和血凝塊,可能會破壞大腦的氧氣供應,並造成更大的損害。

外傷性腦損傷有多普遍?

外傷性腦損傷會影響任何年齡層的患者,不過可以透過減少風險因素來避免,請與醫師討論以獲取更多資訊。 外傷性腦損傷的症狀

輕度外傷性腦損傷的身體症狀可能包括: 失去意識幾秒到幾分鐘。 不會失去知覺,而是會變得茫然,困惑或迷失方向。 頭痛。 噁心或嘔吐。 疲勞。 難以入睡。 睡得比平常多。 頭暈或失去平衡。

輕度外傷性腦損傷的感官症狀可能包括: 感官問題,例如:視力模糊、耳鳴、嘴巴嘗到怪味或嗅覺改變。 對光或聲音的敏感度增加。 出現認知或精神障礙。

輕度外傷性腦損傷的記憶力或注意力集中問題可能包括: 情緒變化或情緒波動。 感到沮喪或焦慮。

中度至重度外傷性腦損傷也會有輕度外傷性腦損傷的症狀,並可能在損傷後的最初幾小時至幾天內,出現以下症狀: 失去意識幾分鐘到幾小時。 持續性頭痛或惡化的頭痛。 反覆嘔吐或噁心。 抽搐或癲癇發作。 散瞳。 液體會從鼻子或耳朵排出。 無法從睡眠中喚醒。 手指和腳趾虛弱或麻木。 失去協調。 意識不清。 脾氣躁動、好鬥,或其他異常行為。 言語不清。 昏迷和其他意識障礙。

患有腦部損傷的嬰兒和幼兒可能會因缺乏溝通技巧,而無法表達頭痛等精神、感官問題,但大人可以從他們身上觀察到: 飲食或護理習慣的改變。 持續的哭泣和無法安撫。 注意力改變。 睡眠習慣改變。 悲傷、憂鬱、沮喪、易怒等異常情緒。 對喜愛的玩具或活動失去興趣。

可能有些症狀未在上面列出,如果對症狀有任何疑問,請諮詢醫師。 什麼時候應該看醫師?

如果自己或小孩受到打擊或撞擊後,有行為的改變,請務必去看醫師。如果最近一次頭部受傷或其他外傷後,有任何外傷性腦損傷的跡像或症狀,請尋求緊急醫療護理。

術語「輕度、中度、嚴重」,是用於描述傷害對腦功能的影響,而大腦即使只是受到輕度傷害,仍算嚴重的狀況,需及時注意並進行準確的診斷。因此如果有以上所列的任何徵兆或症狀,或有任何疑問,都請諮詢醫師。每個人的身體和行為都不一樣,最好與醫師討論最適合治療方法。 外傷性腦損傷的原因

導致外傷性腦損傷的常見事件包括:

從床上掉下來、在浴缸裡滑倒、從台階上掉下來、從梯子上掉下來等相關跌落事件,是最常造成外傷性腦損傷的原因,尤其是老人和幼兒。 交通事故。 大約有 20% 的外傷性腦損傷,是由暴力造成的,例如槍傷、家暴、虐童。 運動傷害,如足球、拳擊、橄欖球、棒球、曲棍球、滑板或一些極限運動。 爆炸、穿透、打擊等其他戰鬥傷害,是現役軍人腦部損傷的常見原因。 外傷性腦損傷的風險因素

增加外傷性腦損傷的風險因素很多,例如玩極限運動、打仗、車禍、打架、被虐待等。以下是外傷性腦損傷的風險族群: 兒童,尤其是 0~4 歲新生兒。 年輕人,尤其是 15~24 歲的人。 75 歲以上的老人。

外傷性腦損傷的診斷與治療

以下所提供的訊息不能取代任何醫療建議,請務必諮詢醫師,以獲取更多訊息。 如何診斷外傷性腦損傷?

由於外傷性腦損傷通常是緊急情況,不進行治療會極速惡化,因此醫師通常需要迅速評估情況,醫師可能採取的診斷方式如下: 使用格拉斯哥昏迷指數(Glasgow Coma Scale,簡稱 GCS)評估意識程度。 詢問有關損傷發生的資訊:傷害是如何發生的?失去知覺了嗎?昏迷多久了?是否有警覺性、言語、協調性或其他任何變化?是頭部或身體的哪裡受到打擊的?是什麼東西擊中了頭部?跌倒時怎麼摔的?當初是被鞭打還是被劇烈晃動? 電腦斷層掃描(CT Scan)可以快速顯示患者是否骨折、腦出血、血腫、挫傷,以及這些症狀的部位。 磁振造影(MRI)可用於創建大腦的詳細透視圖,但須待病情穩定後才可以測試。 顱內壓監測器可監測腦壓,因為外傷引起的組織腫脹可能會增加顱骨內的壓力,並對腦部造成額外的損害。檢測時,醫師可能會在顱骨中插入一個探針,以監測顱骨內的壓力。 外傷性腦損傷怎麼治療?

輕度外傷性腦損傷

輕度創傷性腦損傷通常不需要休息,服用非處方止痛藥即可治療頭痛,但是需要密切觀察頭痛是否持續存在、有無惡化,或新出現的症狀。醫師會告訴患者何時能重返工作、學校或娛樂活動,大多數人逐漸恢復正常生活,但在症狀消失之前,最好避免活動,以免病況變得更糟。

中度至重度外傷性腦損傷

需要緊急護理,以確保患者的大腦有足夠的氧氣和血液供應,並控制血壓,以預防頭部或頸有進一步的傷害。外傷性腦損傷嚴重的人,可能同時還會有其他傷害需要被處理,醫護人員會盡量減少其他部位的發炎、出血狀況。

預防大腦因受傷而造成二度損害的藥物可能包括: 利尿劑:通過靜脈注射,可幫助身體排除組織中的液體,並減輕大腦內部的壓力。 抗癲癇藥:因為中度至重度的創傷性腦損傷,在1週內會有癲癇發作的危險,服藥是為了避免由癲癇引起的其他腦損傷。 昏迷誘導藥物:醫師有時會用藥物使患者陷入暫時性的昏迷,因為昏迷的大腦需要的氧氣量較少,就算因腦壓增加,使血管無法將正常量的營養和氧氣送到腦,也沒有關係。

而手術可用於解決以下問題: 清除血腫:以去除讓腦壓變高的血塊。 修復顱骨骨折:以修復嚴重的顱骨骨折,或切除大腦中的顱骨碎片。 在頭蓋骨開一個窗口:以排出淤積的腦脊髓液,或為腫脹的組織提供更多空間。

大多數患有嚴重腦損傷的人都需要一段時間康復,並可能需要重新學習一些基本技能,例如走路、說話等執行日常活動的能力。治療和康復通常都要在醫院進行,而康復的時間因人而異,會取決於腦損傷的嚴重程度和部位。康復期間需要的幫助,可能會來自以下人員: 主治醫師:負責監督整個康復過程,並根據需要開藥。 職能治療師:幫助患者學習或提高日常活動的所需技能。 物理治療師:幫助患者自行移動,並重新學習運動模式,如平衡和行走路。 語言治療師:幫助患者提高溝通技巧,並在必要時使用輔助交流設備。 精神科醫師:評估患者的認知障礙和表現,幫助患者管理自己的行為,或學習應對環境的策略,並根據需要提供心理治療,以達到情緒和心理的健康。 社會工作者:幫助患者與服務機構聯繫,協助進行護理決策和計劃,並促進各種專業人員、護理人員和家庭成員之間的溝通。 護理師:提供持續的康復護理和服務,並協助醫院或康復機構執行出院計劃。 外傷性腦損傷護理專家:幫助協調護理事宜,並向家人介紹有關損傷和恢復過程的知識。 娛樂治療師:協助患者安排時間和休閒活動。 職業顧問:負責評估患者重返職場的能力和就業機會,並提供資源幫助患者應對受傷後在工作上常見的挑戰。 外傷性腦損傷的生活調整與居家療法

以下生活習慣調整與居家療法,可能有助於預防和應付外傷性腦損傷: 加入支持小組:與醫師或康復治療師討論支持小組,可以幫助患者討論與受傷有關的問題、學習新的生活應對策略,並獲得情感支持。 寫下來:把重要事件、人的名字、待完成任務或其他難以記住的事情寫下來。 遵循例行程序:保持一致的日程安排,走固定的路線,並將固定的東西放在固定的位置,以免造成混亂。 適度休息:在工作或學校時,特地為休息安排時間,並適時休息。 改變工作期望或任務:在工作或學校中進行改變,例如請他人替你閱讀活動說明、要求更多完成任務的時間,或將任務分解為很多小的步驟。 避免分心:盡量減少干擾,例如遠離或減少電視的背景噪音。 保持專注:一次完成一項任務。

如有任何疑問,請諮詢醫師以更好地了解最佳解決方案。

女性罹患率高!壓力睡眠等導致偏頭痛

女性罹患率高!壓力睡眠等導致偏頭痛

俗話說:「牙痛不是病,但痛起來要人命。」關於痛起來要人命這件事,偏頭痛(Migraine)可能也不遑多讓。偏頭痛發作時,可能會讓人噁心、嘔吐、麻木或產生刺痛感,不過就如同經痛一樣,每個人的感受相差很大,有些人可能只有輕微的不適,但部分人可能痛到要立刻休息,無法繼續進行當下的活動。

另外,雖然很多人都有過偏頭痛的經驗,但是產生的原因可能南轅北轍,常聽到的原因以壓力、缺乏睡眠、時差或喝酒為大宗。本文將帶您了解包括上述4種在內,其他可能導致偏頭痛的原因。 1. 過多的壓力沒有抒發

看到這兩個字完全不必意外,壓力幾乎是影響或加劇各種心理,甚至生理疾病的固定班底。然而,我們無法將壓力從日常生活中完全去除,同時也沒有必要完全去除,因為出現壓力的同時,也代表著有問題等著被解決,或是有工作需要處理。壓力就像雙面刃,雖然是幫助我們進步的動力,但太多又會把人壓得喘不過氣。

根據科學導向(Science Direct)的1篇研究指出,超過半數以上的偏頭痛患者表示,壓力的確會影響發作頻率。因此,若有偏頭痛,並也經常倍感壓力的話,不妨試試透過運動、冥想或閱讀等方式,建立屬於自己的紓壓方式,以改善偏頭痛的情況。

2. 睡眠太多太少都不行

對於偏頭痛來說,睡眠不僅是原因,本身也是解決方法。雖然聽起來矛盾,但卻真有其事。不論睡太多、睡太少、睡不好或是睡不著,都可能造成偏頭痛,但是在偏頭痛發作時,如果馬上躺到床上休息,的確也能降低頭痛的不適。

針對睡眠對偏頭痛的影響來看,應該將重點擺在如何獲得有品質的睡眠。比起平日經常熬夜,到了假日才想1次把積欠的睡眠債補齊,建立固定且規律的睡眠習慣,才可以有效降低偏頭痛發生的機率。這也是為什麼,當我們出國旅行或出差的時候,時差經常會讓我們頭昏腦脹、提不起精神,甚至引發偏頭痛的原因。 3. 飲食不正常或缺水

部分研究指出,飢餓可能是造成偏頭痛的原因之一,可能跟較低的血糖水平有關。另外,水喝的不夠多也可能引發偏頭痛。根據頭痛期刊(Headache: The Journal of Head and Face Pain)的研究指出,約有35%左右人都認為缺乏水分攝取會加劇偏頭痛的症狀。此研究結果也顯示酒精和咖啡因跟偏頭痛脫不了關係,因為它們都有利尿的效果,如果攝取過多,卻沒有補充足夠的水分,便可能加劇偏頭痛的症狀。 4.止痛藥吃太多過於依賴

有研究指出,太過依賴止痛藥物,不管是乙醯胺酚(Acetaminophen)或是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NSAID),都可能使偏頭痛「進化」成慢性偏頭痛,以後每個月可能會頭痛高達15天以上,並至少會持續3個月。因此,如果您長期受偏頭痛所苦,請直接去診所掛號,會比自行購買成藥安全。

5. 對氣味敏感的嗅覺恐懼症

根據先進生物醫學研究(Advanced Biomedical Research)的研究顯示,有7成以上的偏頭痛患者表示,症狀發作時會產生嗅覺恐懼症(Osmophobia)。這種症狀會讓患者對氣味變得特別敏感,並且害怕某些特定的味道,例如:香水、菸味或食物的味道。在同篇研究裡也指出,有20%左右的偏頭痛患者,在頭痛發作的前30分鐘內,就會產生嗅覺恐懼症,這可能代表強烈的味道可能也是引起偏頭痛的原因之一。 6. 受到陽光照射並畏光

歐洲神經學期刊(European Neurology)的研究提出,偏頭痛患者可能會因為陽光照射而引發頭痛。研究中提到,在夏天時約5~10分鐘的陽光照射,便足以造成偏頭痛;而冬天則要拉長至60分鐘。建議受偏頭痛所苦的人戴帽子或太陽眼鏡,以降低受強烈陽光照射所產生的不適。 7. 女性受雌激素影響

女性讀者注意了,您獲得偏頭痛的機率可能是男性的3倍!其原因來自於女性體內受雌激素(Estrogen)劇烈動盪的影響,例如月經、懷孕以及更年期。

以月經為例,體內雌激素產生變化除了可能造成偏頭痛,也是引起經前症候群(PMS)的罪魁禍首。那麼,若是已經步入更年期的女性,少了月經造成的雌激素變化,偏頭痛的情形是否會改善呢?其實正反答案都有;如果沒有,可能是因為有在使用能改善更年期,或其他不適症狀的雌激素補充藥物。

相較於男性,女性更需要關注偏頭痛對生活帶來的影響。如果您發現自己或是另一半受偏頭痛所苦,建議找出引發頭痛的根源並嘗試改善,若情況嚴重,請尋求醫師的專業協助,勿自行購買成藥止痛。

緩解癲癇這樣吃!均衡飲食讓您好壯壯

緩解癲癇這樣吃!均衡飲食讓您好壯壯

不同種類的食物,擁有的營養成分也都不同,因此均衡飲食對每個人來說都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尤其今天當您有癲癇(Epilepsy)的症狀,那麼控制好您的飲食習慣就變得格外重要,因為當您均衡飲食和攝取必須的營養物,您的身體狀況便會自然而然地改善。除了促進健康之外,控制好均衡飲食也能使您會感到更加積極正向,更能夠保持專注。此外,您可以掌握自己的生活並且管理好自己的癲癇發作情形。

均衡飲食是什麼?

均衡的飲食指的是,您一天的飲食中,應該要包含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質、蔬菜、水果和大量的液體,而不是只吃您偏好的食物,或逃避您不喜歡的食物種類。

碳水化合物:存在於馬鈴薯、麵包、義大利麵和米飯中,是人們一天重要的能量來源。 脂肪:存在於肉類、魚、堅果中,是幫我們吸收重要維生素等營養物的一種物質,也能夠提供我們身體足夠的熱量,進而發揮保暖的作用。 蛋白質:存在於奶製品、肉類、魚、豆製品和蛋之中。蛋白質能夠幫助我們的身體進行肌肉、荷爾蒙、酵素、紅血球和免疫系統的製造和支持。 蔬菜和水果:蔬果是維生素和礦物質的來源之一,可以保護我們不受感染,和使我們的細胞不受傷害。 大量液體:您每天應該喝下2公升的液體,才能避免身體脫水,從而避免由脫水引起的癲癇發作。

吃什麼來緩減癲癇發作?

即使我們知道均衡的飲食應該包含什麼食物,您仍應該知道要用什麼方法管理自己吃的東西,並且了解什麼食物才適合您。

能穩定釋放能量的食物:全穀、全麥麵包;印度香米(Basmati)、長粒米和糙米;義大利麵和麵條;燕麥和燕麥為主的玉米片;豆類;優格;堅果;地瓜和山藥;非澱粉類植物,如綠色蔬菜、綠花椰菜、洋蔥和蕃茄;蘋果梨子和大多數莓類。 Omega-3 脂肪酸:這類脂肪有益於維持心臟和皮膚健康,還能增進身體能量。其中鯖魚、鮭魚、沙丁魚、鯡魚、鯷魚等,這類油魚都含有豐富的Omega-3 。如果您不太喜歡魚本身的味道,那麼可以選擇,其他富含Omega-3 的食物,如亞麻仁籽、大麻籽、胡桃等。 維生素和礦物質補充品:維生素D是您應該攝取的重要維生素,因為能夠幫助身體吸收質,打造健康的骨頭。富含維生素D的食物,如蛋、魚、麥片、乳製品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