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克力囊腫原因?幾公分要開刀?搞懂巧克力囊腫症狀、治療及改善

巧克力囊腫原因?幾公分要開刀?搞懂巧克力囊腫症狀、治療及改善

現代女性工作、家庭兩頭燒,過多的壓力除了影響婦科健康,也連帶降低懷孕的機率;統計指出,正處孕齡的年輕女性有6~10%受巧克力囊腫所擾,因此若你有生育的打算,更應該對巧克力囊腫有進一步的了解。

Hello健康》為您介紹巧克力囊腫的原因、症狀、診斷及治療方法。

巧克力囊腫是什麼?形成原因說明

巧克力囊腫又稱子宮內膜異位瘤(Endometrioma),是經血逆流造成子宮內膜組織在卵巢生長的結果。每當月經來臨,異位的內膜組織也會產生經血並堆積於卵巢,長久下來便形成腫瘤。因其咖啡色、黏稠外表,而有巧克力囊腫之稱。

巧克力囊腫好發於有家族病史或未曾懷孕的女性,患者的卵巢及骨盆腔會長期處於慢性發炎的狀態,影響卵子的庫存量和品質,導致胚胎難以在子宮順利著床。 巧克力囊腫症狀

巧克力囊腫與子宮內膜異位的症狀大致相同,包含經痛、下腹痛等等,但仍有以下差異: 沒有症狀:受體質影響,部分巧克力囊腫患者並無任何症狀。 不孕:巧克力囊腫與不孕症有密切關聯,約25%不孕者患有子宮內膜異位症;若多次嘗試懷孕不成,建議就醫評估是否有子宮內膜異位症狀,盡早接受治療。 月經紊亂、經血量變多:囊腫會干擾卵巢的荷爾蒙分泌,導致月經失調。 腹圍變粗、觸摸腹部有異物:較大的巧克力囊腫會影響身形。病人可能會以為自己變胖或在觸摸腹部時有異物感。

此外,愈大的囊腫不僅會壓迫患者腹部,也可能因拉扯卵巢組織而引起疼痛甚至破裂,情況危急時需馬上開刀處理。 巧克力囊腫的診斷方法

巧克力囊腫的常見診斷方式有以下兩種: 內診:透過醫師以手觸診,確認骨盆腔內有無囊腫或其他異常表現。正常的卵巢大小為2~4公分,而囊腫則會將卵巢撐大。 超音波:不同類型的卵巢囊腫在超音波下會呈現不一樣的形態變化,醫師可藉超音波判斷卵巢囊腫的大小和種類。

巧克力囊腫以藥物治療優先

由於子宮內膜異位瘤是容易復發的疾病,因此目前的治療準則第一線以藥物治療為主。

小港醫院婦產科主治醫師劉奕吟醫師表示,若沒有症狀或是囊腫在5公分以下的女性,可使用荷爾蒙藥物來抑制囊腫擴大;如使用黃體素藥物(Dienogest)可抑制子宮內膜異位組織生長,長期服用約6~12個月能夠讓囊腫縮小並改善痛經,或是使用口服避孕藥抑制排卵及卵巢分泌雌激素。

另外,還有一種稱為「性腺激素釋放激素促進劑(GnRH-agonist)」的針劑,能夠抑制患者的腦下垂體性腺激素分泌功能,達到停經狀態,但也因雌激素降低會引發更年期的副作用,如失眠、熱潮紅、心悸、盜汗及骨質疏鬆等風險,因此建議使用6個月後即應停藥。(延伸閱讀:更年期熱潮紅、盜汗、失眠!這樣做改善症狀) 巧克力囊腫開刀手術「後半年」是懷孕黃金期

若巧克力囊腫大於5公分或是藥物治療無效,且患者近期又有懷孕需求,則可考慮手術治療。目前多以腹腔鏡手術清除巧克力囊腫,並同時處理沾黏現象。術後可能還需使用藥物預防復發。若患者有懷孕需求,在手術後半年為懷孕的黃金期,應好好把握受孕機會。

有些女性在備孕期因發現自己有巧克力囊腫,心情因此大受打擊,深怕卵巢功能下降而無法懷孕。其實巧克力囊腫和不孕不能畫上等號,雖然巧克力囊腫難免影響卵巢功能,但只要透過腹腔鏡手術將囊腫清理乾淨,術後患者的受孕能力基本上與一般人無異。

不過劉醫師也特別提醒,高齡婦女的卵巢因卵子庫存量較低,若未來考慮生育,是否因此要進行手術仍須審慎思考和評估,因為每次手術都是對卵巢功能的破壞,建議患者應諮詢醫師,根據醫師的專業評估,選擇最適合自己的治療方式。 巧克力囊腫運動、飲食改善重點一次看

預防勝於治療!該如何從日常生活中落實更健康的生活方式,降低罹患巧克力囊腫的風險?劉醫師給出以下4點建議:

減少環境荷爾蒙的暴露:避免以油炸或燒烤的方式烹調食物,並減少攝取高糖分、紅肉及加工肉製品。此外,魚卵、蝦卵、蟹黃等富含動物性荷爾蒙的食品,以及由大豆異黃酮萃取的保養品也不宜使用或攝取過多;由於PM 2.5也含有環境荷爾蒙,因此建議PM 2.5含量高的時候避免外出活動,若要出門則應配戴口罩。 減少接觸塑化劑:減少購買如微波食品、手搖飲料或塑膠瓶裝飲料等,以塑膠容器盛裝或加熱的食物或飲料,建議可使用環保杯或環保餐盒,降低塑化劑溶出的疑慮。(推薦閱讀:寶特瓶重複用甘A賽?小心毒素、細菌、塑膠微粒和重金屬) 規律運動及減重:肥胖者因體內雌激素濃度較高,罹患子宮內膜異位症的風險也較高。 改善生活型態:避免熬夜、飲酒過量與攝取過多咖啡因。

子宮內膜異位症症狀?子宮內膜異位的成因、藥物及開刀治療解析

子宮內膜異位症症狀?子宮內膜異位的成因、藥物及開刀治療解析

子宮內膜異位症導致不孕的機率高達3成,令許多備孕媽媽聞「病」色變;究竟子宮內膜異位有何症狀?形成原因為何?該如何治療?《Hello健康》一次為您說明!

子宮內膜異位症是什麼?形成原因說明

簡單來說,「子宮內膜異位症」就是本應長在子宮腔內的子宮內膜組織,跑到子宮以外的部位包括卵巢、骨盆腔等。若子宮內膜異位至卵巢內生長,即為所謂的「巧克力囊腫」;異位在子宮肌肉層中,則為「子宮肌腺症(Adenomyosis)」。

當女性在月經週期裡受荷爾蒙影響,子宮內膜會因而增厚,若卵子與精子成功結合,受精卵就會在子宮內膜著床、成為胚胎生長。若未受孕或著床失敗,子宮內膜就會以經血的型態排出體外。

經血本該由子宮頸從陰道排出,但也有少許會順著輸卵管逆流而上,流至腹腔與骨盆腔內,也就是所謂的「經血逆流」。所幸大部分的經血逆流可被身體吸收或排出,但有些人卻沒那麼順利,而逆流經血所含的子宮內膜細胞,就會在其附著處生長,形成「子宮內膜異位症」。

子宮內膜異位症的症狀

每次月經來潮,子宮內膜異位處的慢性發炎可能會讓經痛加劇,或衍伸出以下症狀:

經痛:可能於月經來潮前1~2週開始出現。約70%的女性曾有過經痛,經痛者的下腹部通常有下墜感,伴隨腰酸背痛、腹瀉、暈眩等症狀,甚至有極少數人可能因經痛而引發休克。 不孕:異位的內膜組織造成卵巢、輸卵管發炎以及沾黏,無法順利排出及輸送卵子,便可能導致不孕。統計發現有30~50%不孕症病人患有子宮內膜異位症。 性交後疼痛:約有25~40%的子宮內膜異位症病人,性交後會出現疼痛或有點狀出血的情形。 骨盆疼痛:內膜組織若在骨盆腔出現發炎或沾黏情形,則可能導致骨盆疼痛發生。大約有25%患者有此症狀。

除了骨盆疼痛以外,病灶若發生在膀胱,則可能會造成頻尿或經期排出血尿。如果你有經期異常疼痛或出血的症狀,建議就醫諮詢,由醫師判斷是否需進一步檢查。 子宮內膜異位症如何診斷?

子宮內膜異位患者的主訴通常是經痛或下腹痛,而醫師主要會透過下列方式診斷:

觸診:採直腸、陰道內診或腹部觸診。 超音波檢查:確認骨盆腔囊腫位置。 抽血檢查:檢驗Ca-125抗原濃度的數值。若組織受損或異常增生時,Ca-125的濃度就會增加。 腹腔鏡檢查:透過內視鏡直接檢查腹腔,能夠最清楚的觀察內膜異位的大小與形狀。

子宮內膜異位症會好嗎?開刀有哪些後遺症?

拜現代醫療發展之賜,子宮內膜異位並非絕症,只要病患配合治療並多多休息,仍有順利懷孕的機會。以下簡單介紹藥物和手術的治療原則。

藥物治療的重點在於抑制子宮內膜異位組織生長,並減少病人的痛楚。醫師可能會使用荷爾蒙口服藥或針劑,抑制子宮內膜異位組織生長,並且搭配非類固醇類消炎藥(NSAID)等止痛藥物減輕疼痛。

不過小港醫院婦產科主治醫師劉奕吟補充,有些患者使用藥物治療效果不佳或無效,導致腫瘤持續長大,或是有懷孕需求,卻遲遲無法受孕,則應考慮採手術治療。

手術治療主要分為傳統開腹手術和內視鏡手術,由於內視鏡手術有著傷口小、復原快的優點,已經成為目前主流手術方式。醫師會透過內視鏡找出病灶,藉由挖除或電燒的方式移除內膜異位組織。

視病況的嚴重程度與患者需求,治療的方式也會有所差異,除了單純將內膜異位組織清除外,比如子宮有嚴重肌腺症的的患者,若無生育考量,可考慮切除子宮;有嚴重痛經的病患,則可視情況切除主管子宮痛覺的「薦前神經」或是「子宮薦椎韌帶」。

劉醫師也特別提醒,子宮內膜異位症在停經之前,受荷爾蒙刺激影響,復發機率約有10~30%,因此術後建議搭配藥物治療以預防復發。

總而言之,子宮內膜異位的治療方式繁多。醫生會根據患者症狀、年紀及生育需求選擇個人化的治療方式。若你懷疑自己有子宮內膜異位的症狀,請盡早就醫診斷,愈早發現,治療成功率愈高。(延伸閱讀:造成不孕症的5原因~透過3種食物改善

是著床出血還是月經?教你如何分辨月經和懷孕初期出血

是著床出血還是月經?教你如何分辨月經和懷孕初期出血

在《非經期出血要看醫生?「排卵期出血」有這些症狀》中,教導大家判別非經期出血當中的「排卵期出血」後,這篇將討論另一項非經期出血的症狀——著床出血。

由於著床出血的時間點和症狀跟經期出血十分類似,容易造成混淆,到底什麼是著床出血,發生時又該如何應對呢?

什麼是著床出血?認識懷孕初期出血

每次生理期過後,卵巢會再次製造卵子,女性的身體為了打造一個適合寶寶生長的環境,子宮內膜此時就會慢慢增厚,讓受精卵可以順利附著在子宮壁上。若卵子沒有受精,則子宮內膜會被身體排除,就形成我們所熟知的月經。

在精子與卵子成功結合的情況下,受精卵會著床在子宮壁,有時會造成微量出血,也就是所謂的「著床出血」,通常好發於精卵結合後的第 10~14 天,出血情況大概在數小時到兩天內就會結束。由於這段期間與下次月經來潮時間接近,因此常讓不少女性誤將著床出血,當作月經。

著床出血雖然聽起來有些令人擔憂,但其實是懷孕初期正常的生理現象,並非每位女性都會發生,也跟胚胎健康並無直接關聯。然而,若有大量出血、血塊流出,劇烈腹痛、分泌物增加、出血超過兩天以上等症狀發生,則可能是流產或子宮頸發炎的跡象,請務必立即就醫。 為什麼懷孕初期會出血?著床出血的原因

目前醫學界普遍觀察到造成著床出血的主要原因有二:

受精卵從輸卵管移動到子宮內膜著床,造成少量出血。 懷孕初期黃體素(Progesterone)不足,導致著床時微量出血。值得一提的是,雖然懷孕期間黃體素不足可能有流產風險,但請勿擅自服藥或以其他方式補充黃體素,有任何備孕或懷孕的問題,仍應依個人體質諮詢醫師意見後再做決定。 血液呈咖啡色、有點狀出血?恐是著床出血症狀

各種戲劇中常見以誇張劇烈的孕吐方式,呈現懷孕的先兆。其實著床出血比孕吐還早發生,因此常讓女性誤以為是「大姨媽」來了而輕忽孕體。如果觀察到枕邊人或親密的女性朋友出現以下的特徵與症狀,或許就有著床出血的可能。

著床出血為咖啡或淡粉色的點狀出血,並不會由子宮內膜排出而出現血塊 乳房脹痛、乳頭有刺痛感 基礎體溫改變(指在著床時體溫會稍下降一天,接著回復高溫期,但並非所有懷孕都會有此變化) 疲勞、頭痛 胃部不適、噁心、嘔吐 特別想吃或討厭某些食物 情緒起伏大 頻尿

著床出血後多久可以驗孕?

懷疑自己是著床出血的準媽媽們,想要驗孕最好先等等。因為受精卵著床 10 天後,驗孕結果才比較準確,而根據體質的不同,有些人甚至要等到受精卵著床後 14 天,驗孕才會出現明顯的兩條線。(延伸閱讀:愛愛結束後要愛自己!性交後常見女性問題) 如何分辨月經和懷孕初期出血?

綜合上述症狀可發現,除了流血時間短和沒有血塊之外,許多著床出血的症狀與經期或經前症候群(PMS)其實有不少類似之處。若不確定是否為著床出血,建議不妨等出血後過幾天驗孕,或回想上次性行為的時間,若已超過一個月,那就不太可能是著床出血。如有相關疑問,仍應由醫師協助判別,並提供更專業的解答。

糖尿病怎麼吃澱粉類?低醣減醣有配套

糖尿病怎麼吃澱粉類?低醣減醣有配套

減醣就降糖

含醣類食物包括米飯、麵食類、水果與奶類,這些食物經過消化吸收後,會產生葡萄糖,血糖便隨之增加。雖然醣類食物種類對血糖的影響不同,升糖指數(GI)高低,指的就是食物的相對比較程度,醣類食物的攝取分量仍是血糖增幅的最主要關鍵,學習醣類分量的調整,是每位糖友的必修課。相較於發病前的飲食,糖尿病患者幾乎都需要減少醣量的攝取,所有藥物治療也是建立在減醣的基礎上。(推薦閱讀:澱粉、碳水化合物這樣吃!控血糖5招遠離肥胖和糖尿病) 多低才是低醣

在減醣的調整上,到底要減到剩下多少才算低醣飲食,醫學界並沒有經過大量研究與試驗得到共識與定義,過去美國糖尿病協會(American Diabetes Association,簡稱ADA)曾建議一日糖量130公克(約9份醣,1份醣=含糖15公克),但近10年來,已經不特別建議醣類的具體數量與百分比。

所以低醣不難,就從低於一日9份醣開始,例如平均一餐控制米飯分量約5~7分滿(熟飯80~100公克),只要注意水果不過量,就已經邁入低醣飲食的初級班。(同場加映:抗性澱粉減肥顧腸道!常見抗性澱粉食物這樣吃效果加倍) 低醣的好處

醣類食物除了會使血糖上升,也與脂肪生成有關,醣類食物是造成血糖高低起伏最重要的因素,固定醣類數量才能控制忽高忽低的血糖變化。在藥物治療下,餐後血糖的增幅會下降,但未必能控制至目標範圍,藥物對餐後血糖的下降能力不但因人而異,更是有限度的,需要檢測餐後血糖值才能確認。一般建議餐後兩小時血糖目標值是低於160mg/dL,或是餐後減餐前血糖差距需小於60mg/dL。

糖尿病怎麼吃澱粉類?低醣減醣有配套

減少醣量,相對的餐後血糖一定比較低,可以得到血糖控制改善的效果,藥物使用也相對的有可能減少。當使用藥物有造成低血糖風險時,進行減醣飲食一定要增加血糖監測,醫療團隊需進行適度調整藥物,才能同時避免發生低血糖。(推薦閱讀:血糖正常值是多少?飯前飯後血糖、糖化血色素這樣看

醣類食物生成的血液葡萄糖在人體代謝途徑上,除了提供熱量外,會轉成肝醣儲存,若還有剩餘,就會生成脂肪。因此,減醣飲食也會有助於減少脂肪與體重,效果和減脂飲食不相上下。

游能俊診所比較了2016及2017新就診追蹤滿9個月個案,2016年病患接受傳統醣量修正建議(n=183),2017 年則接受低醣飲食衛教(n=156),證實低醣飲食讓更高比率病患減輕體重,在採行相同積極調整及追蹤治療基礎上,使用胰島素治療(2016:2017;34.2% vs. 31.3%)與血糖控制達標狀況相近(A1C < 7%, 2016:2017; 50.0% vs. 49.7%),2017年患者接受口服胰島素促泌劑比率較2016年低(2016:2017;43.7% vs. 17.0%)。(延伸閱讀:胰島素注射衛教:注射部位、步驟與胰島素保存須知) 減醣有配套

對一向飯麵主食量大的人,成功減醣的關鍵從改變進食順序開始,無論是蔬菜或是蛋白質先吃,延後吃主食,都可以兼顧飽足感與減醣。肌肉量不足者可以先吃一些蛋白質,以確保一餐的蛋白質可以達到足量;體脂肪過多者,可以先吃蔬菜,避免過多的高油脂肉類,造成熱量攝取過多,不利於減脂。肉的優選排行為:魚>雞、鴨、鵝>豬、羊、牛。

許多人注意到要減少米飯醣量,卻改吃麵食,對力行減醣者,可進食的麵食約與米飯等量。1份飯含醣約40公克;1份麵含醣約50公克,兩者差異不大,而吃麵時往往蔬菜與蛋白質比吃飯時少很多,如果不額外增量蔬菜與蛋白質,很難兼顧減醣與飽足。

糖尿病怎麼吃澱粉類?低醣減醣有配套

減醣飲食並不會減少食物攝取總量,無論所增加的是蔬菜、蛋白質,或是兩者同時增加,這些食物在胃消化所需時間比飯麵延長許多,除了更容易得到飽足外,有許多人會增加腸道排氣與排便量。因此,當增量蔬菜時,儘量不要完全是粗纖維多的深綠色葉菜,搭配不同顏色(例如各種彩椒、紅白蘿蔔、菇類、瓜類等),可以吃得豐盛又美味,也比較好消化吸收。(同場加映:麥角硫因抗氧化!吃杏鮑菇3大好處)

蛋白質選擇上也同樣建議多樣化,但高油脂的家畜肉品比例要少一些,避免攝取過多熱量不利減脂;烹調上避免油炸,才能減少反式脂肪對血管健康的危害。相較於黃豆與肉,蛋是更重要的蛋白質來源,特別針對咀嚼功能減退的老人與偏向蔬食者。血液膽固醇的數量主要是內生性身體自己製造的,食物來源約只佔2成,新的醫學與營養學指引,已經不再限制蛋的攝取。

水果不僅含醣,過量果糖攝取,會使血糖上升,並增加脂肪,以水果替代減量的主食,是減醣者常犯的錯誤。每日5蔬2果的建議是針對一般大眾,並不適用於減醣控糖者。除了蔬菜需超過5份(1份=100公克生菜=半碗熟菜=5公克糖)外,2果必須是1天最多2次水果,1次不超過半碗,才能真正達到減醣效益。(同場加映:第二型糖尿病別怕吃水果!6種低GI水果這樣吃)

醣是人體生理運作所需的基本營養素,極端的無碳水飲食與生酮飲食,連蔬菜都要限制攝取量,這類飲食沒有足夠的醫學研究證明有長期效益,更充滿了眾多注意事項及風險。減醣飲食不僅適用於控糖者,也適用於預防糖尿病及改善肥胖的人。改變飲食習慣,「減醣享食,控糖不難」,醫療團隊更應主動了解,並指導患者進行對健康有益的生活型態的改變。(延伸閱讀:維生素C、鉀助降血糖?認識糖尿病營養補充品

久坐是萬病之源:坐式生活對身體的危害

久坐是萬病之源:坐式生活對身體的危害

您也是久坐一族嗎?現代人不論工作或在家,都長時間坐著。很多人坐著辛勞工作一整天,回家只想攤在沙發上看電視休息,殊不知,這種坐式生活(Sedentary lifestyle)、缺乏運動的型態,正是影響現代人健康,造成許多疾病的重大因素。

坐太久超過6小時就是「久坐」

坐式生活指的是,一個人很少運動,甚至幾乎沒動,大部分的時間都是坐著或躺著。根據衛福部國民健康署,連續坐著6小時以上,便是久坐。

千禧之愛健康基金會的調查發現,國人平均上班已坐超過6小時,下班後竟還有高達70%的人會再坐3小時,有40%的人甚至會多坐4小時。也就是說大部分的人,上班都已經坐很久,回家又繼續坐,久而久之就會慢慢衍生出許多慢性病。

超過65歲以上的老人,更容易整天不動,醒著的時間,可能有10小時以上都是坐著或躺著,是最容易久坐不動的族群,同時也是最需要活動的人。而且久坐的習慣是很不容易改掉的。了解活動和運動的重要,才能避免代謝變慢和老化加速。 久坐導致許多疾病

久坐會增加心臟病(Heart Disease)、中風(Stroke)、糖尿病(Diabetes)或代謝症候群(Metabolic Syndrome)等慢性病的罹患率,還會造成骨骼傷害、肌肉退化及血液循環不佳,進而影響思考能力及心理健康。

此外,根據估計,全球人口有6%的心血管疾病、7%的第二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10% 的乳癌(Breast Cancer)和大腸癌(Colon Cancer)患者,主要都是因為坐式生活而罹患的,造成的死亡數甚至高於吸菸。

坐的時間愈久,也代表消耗的熱量愈少,進而導致體重增加,而肥胖更是許多疾病的主要原因之一。一個調查超過百萬人的研究也顯示,生活愈久坐不動,提早死亡的機率愈高。 除了每天運動,更要少坐多動

梅約診所(Mayo Clinic)的詹姆士拉文(James A. Levine)醫師在2005年就發表的研究指出,久坐對人體的危害和嚴重程度,是一種現代文明病。過去我們可能認為,只要均衡飲食及規律運動,就能抵銷久坐帶來的健康危害,但其實運動雖然能改善健康狀況,就算每天運動30分鐘,久坐造成的危害還是會存在。

久坐不動就如同太空人生活在無重力的環境一樣,除了肌肉流失會變快,骨骼退化和老化的速度也都會加速。

不過若坐到一半可以站起來走動,就能刺激肌肉和骨骼,讓身體功能回歸正常;因此醫師建議,除了少坐,也可以每坐30分鐘就站起來走動一下。 各年齡層久坐都會危害健康,改善方法一次看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全球約有60~85%缺乏運動或活動量不足,使運動不足成了全球第4大致死的風險因素。因此WHO建議,成年人應規律進行中等強度的運動,每週至少150分鐘。以下是針對各年齡層,所提供的活動量增加建議: 久坐改善族群1. 5歲以下的小孩

越來越多研究都指出,人生早期就發展出坐式生活型態的人,日後肥胖的機率會提高,甚至連認知能力都會受影響。建議家長注意以下3件事情,以避免小孩有運動不足的情況: 減少小孩坐兒童椅、汽車安全椅或高腳椅的時間 減少小孩使用嬰兒搖椅、助行器或學步車的時間 減少小孩看電視或用 3C 產品的時間

久坐改善族群2. 小孩及青少年

研究顯示,兒童及青少年在家使用電腦等3C產品或是看電視時,坐著的時間會更長。家長應該要想辦法降低他們久坐不動的機會,可以參考以下方式鼓勵他們多走多運動:

鼓勵小孩幫忙做家事 不要在他們房間擺電視或電腦等 3C 產品 為小孩設定禁止使用任何 3C 產品的時段,也可以身作則,全家一起實行。 利用獎勵機制,規定他們要有足夠的運動量才可以使用 3C 產品。

(同場加映:3C 產品與兒童肥胖有關係!該限制使用時間嗎) 久坐改善族群3. 成年人和老人

多數成人都曉得久坐的危害,不過在工作及生活上常較難平衡,使活動量有越來越少的趨勢。為了遠離久坐造成的危害,請注意以下建議,減少久坐的時間:

站著工作 多爬樓梯,少坐電梯。 講電話時可以走動,避免坐著。 能站就不坐,搭乘大眾運輸時盡量用站的。 設定久坐提醒,每 30 分鐘提醒自己起來走動。 工作休息時,別坐在辦公桌,多起來走動,活動伸展一下筋骨。 放下電視和手機,可以坐家事或去戶外走走,能養成規律運動的習慣更好。

【想看更多相關主題,請前往健康習慣觀看最新文章】

鼻毛別亂拔!鼻毛太長最好這樣除,3大修剪鼻毛方法

鼻毛別亂拔!鼻毛太長最好這樣除,3大修剪鼻毛方法

鼻毛能幫忙阻擋細菌和灰塵入侵呼吸道,對於維護健康有相當大的幫助,但當鼻毛過長時,在健康和美觀之間做點取捨,也不失為一種好方法。《Hello健康》分享3種處理鼻毛太長、修剪鼻毛的方法及注意事項。

鼻毛太長怎麼辦?修剪鼻毛的3大方法介紹 1. 用鼻毛剪、小剪刀修鼻毛

你可以使用美容用的小剪刀或鼻毛修剪器,將鼻毛修短,但要注意剪刀最好選擇圓頭的款式,以免在修剪時,意外刺到鼻子黏膜。

為了讓修剪鼻毛更輕鬆,建議先行擤過幾次鼻涕和清除鼻屎,之後再到浴室或梳妝台等有鏡子的地方,把頭微微揚起,小心地將剪刀伸入鼻孔進行修剪。

建議只要將露出鼻孔外的鼻毛優先剪除即可,不需要全部剪除;另外,若您覺得使用剪刀比較不方便的話,也可以考慮購買手動或電動的鼻毛修剪器,它們的形狀更加貼合鼻腔,在修剪上也更加方便。

雖然鼻毛的生長速度比不上鬍子,但一樣會隨著時間慢慢生長、露出鼻孔;因此,修剪鼻毛後過一段時間,便開始要在照鏡時多加注意鼻毛是否外露。 2. 用蜜蠟拔除鼻毛

蜜蠟除毛的效果雖然更長久,但較容易造成不適及後遺症。蜜蠟除毛會將整根毛髮拔除,除了會讓鼻孔因缺乏鼻毛,增加異物入侵的機率外,也可能導致毛髮內生,就是新生的毛髮往皮膚內生長,產生搔癢、紅腫等症狀。

如果出現這種情況,您可以用小鑷子將內生的毛髮挑出,如果沒有鑷子也可以用消毒過的針替代,但千萬別誤會,若內生毛髮完全沒有出現在表面,請不要將針刺入黏膜將毛髮挑出,以免發生感染或留疤。鼻孔內側較難看到及挑出,刺破黏膜的機率可能不小,若怕麻煩或傷到自己的話,建議請醫師協助。

另外,由於鼻腔黏膜相當脆弱,拔除鼻毛也可能傷及黏膜,提高感染發生的機率。鼻毛跟腿毛、手毛這些顯露在表皮的毛髮不一樣,鼻毛在達到一定長度之前,是不會被觀察到的,其實不太需要為了美觀,而徹底拔出。

如果仍想拔除鼻毛,請不要將一般的除毛膏用在鼻孔,應選擇專門為拔除鼻毛而設計的蜜蠟除毛商品,並在使用前詳閱商品說明。若在使用後感覺鼻孔有痠痛或其他不適感,可以將毛巾用溫水沾濕,輕壓鼻孔內部,以減緩不舒服的症狀;然而,若疼痛感強烈或遲遲不消,建議就診以獲得專業治療與診斷。 3. 雷射除鼻毛

想一勞永逸的跟鼻毛說拜拜,雷射可能是唯一的方式,不過基於鼻黏膜的脆弱性,以及鼻毛的重要作用,仍不推薦讀者使用。

此外,目前國內提供雷射除鼻毛的診所相當稀少,大部分還是以皮膚表面的除毛為主,而且雷射除毛比起其他2種方式要貴上許多,建議還是以自行修剪鼻毛為主。 鼻毛功用多,除非太長不用除

鼻毛比起手毛、腳毛更加重要,除非真的過長到露出鼻孔,一般不建議設定一個期限去修剪它。

經過上面的介紹,讀者應該也發現用修剪的方式除鼻毛,不僅簡單也是最安全的方式。另外,有些人可能會想問,除了蜜蠟除毛,不是還可以用鑷子直接拔除鼻毛嗎?我們都知道用拔的比修剪來得痛,有些人可能會使用手指或鑷子拔除在乳頭周圍或是身體其他局部的雜毛,這些部位通常毛量稀少,用拔的痛楚多少還能忍受,但是鼻黏膜不僅脆弱、神經又密集,因此不建議用鑷子拔鼻毛。

黃體囊腫破裂原因竟是性行為過激?黃體囊腫破裂的症狀、治療解說

黃體囊腫破裂原因竟是性行為過激?黃體囊腫破裂的症狀、治療解說

29歲的吳小姐某日與男友發生性行為後,下腹突然劇痛,隨後腰、背也開始疼痛,並接連出現噁心、頭暈及心跳加快等症狀。

吳小姐的男友趕緊帶她就醫,醫師了解症狀和前因後果後,用超音波掃描腹部,最後診斷為卵巢黃體囊腫破裂合併腹內出血,可能原因為性行為太過激烈。

吳小姐和男友一聽,尷尬問道「那個太激烈也不行嗎?怎麼會這樣?」

究竟黃體囊腫是什麼?為什麼性行為太激烈會導致囊腫破裂?《Hello健康》向您說明黃體囊腫破裂原因、症狀及治療方法。

卵巢黃體囊腫是什麼?形成原因說明

女性正值生育年齡時,卵巢每個月都會排卵一次;排卵後,破裂的濾泡會增生,形成黃體,促進子宮內膜的生長,以利胚胎著床;若沒有懷孕,黃體會維持10~14天,最後隨月經週期逐漸消失。(延伸閱讀:子宮內膜增厚就是癌症?子宮內膜增生原因、症狀、診斷及治療一覽

正常成熟的黃體直徑約2~3公分,但若女性的荷爾蒙失調、排卵不規則,或有服用荷爾蒙藥物,黃體可能會受到刺激,增長至3公分以上,形成「黃體囊腫」。

黃體囊腫屬於良性的卵巢囊腫,通常會於數週內自行消失,只有少數情況會存在長達3個月;然而,相對於其他種卵巢囊腫,黃體囊腫也較容易受外力影響而破裂。 黃體囊腫破裂原因竟是性行為過激?黃體囊腫破裂的症狀、治療解說左為正常卵巢,右為有囊腫的卵巢 卵巢黃體囊腫破裂原因

黃體囊腫的破裂原因,多半與劇烈運動、外力碰撞有關;因此,舉凡性行為、跌倒,或較激烈的運動,例如賽跑、有氧舞蹈及跳繩等,都可能導致黃體破裂;特別是在月經來潮前一週,因為此時黃體增生,囊腫會處於充血狀態。

所以,若在婦科接受超音波檢查時,發現平時即有黃體囊腫,除了依照醫師指示認真照護及治療之外,在月經來潮前一週,也需避免劇烈運動,或從事會造成腹部壓力過大的活動,例如重訓或搬重物。

卵巢黃體囊腫破裂有哪些症狀?

黃體囊腫破裂依出血量不同,症狀也有所差異;若只是輕微出血,患者下腹部可能會突然悶痛,但不會太過強烈,經過1~3個月,出血緩緩被人體吸收後,不適感就會漸漸消失。

然而,若出血量大於250c.c.,血液堆積於腹膜或骨盆腔時,下腹部會出現尖銳的疼痛,並可能演變為持續性的腹腔內出血,導致肩痛、上腹痛。

出血過多時,患者血壓會下降、心率加快,出現頭暈、眼花、呼吸急促及噁心等症狀,若未即時就醫,甚至可能會昏厥、休克。

卵巢黃體囊腫破裂的治療方法

若破裂的黃體囊腫僅輕微出血,醫師通常會建議病患在生活中多躺下休息,避免傷口再次破裂,同時服用消炎止痛藥物,待腹腔自行吸收血液。

若出血嚴重,則需接受微創手術,燒灼正在出血的黃體囊腫,並加以切除;如果腹腔內已有大量出血,病患則需立即輸血,並安排手術將出血血管縫合,以免失血過多,造成生命危險。

基本上,一旦下腹部出現異常悶痛、持續1天以上都未消退,就建議就醫檢查;由醫師診斷是否為黃體囊腫破裂,並進一步接受治療;雖然輕微破裂出血會自行痊癒,但若未多加注意、休息及服藥,傷口還是可能會再次裂開、惡化。

另外,任何經醫師診斷已有黃體囊腫的女性,都建議定期追蹤檢查,並避免於月經來潮前一週,從事各種激烈活動。

子宮肌瘤不能吃什麼?吃什麼才會變小?子宮肌瘤飲食禁忌一次看

子宮肌瘤不能吃什麼?吃什麼才會變小?子宮肌瘤飲食禁忌一次看

子宮肌瘤是一種平滑肌瘤,約每3位女性就有1位患有;子宮肌瘤的輕症雖無大礙,但嚴重時也可能需要手術治療,甚至拿掉子宮。

照護子宮肌瘤需要同步調整飲食,才能避免症狀惡化;而且,遵照正確健康的飲食方式,也有助預防子宮肌瘤。究竟子宮肌瘤不能吃什麼?吃什麼才會變小?《Hello健康》為您一次說明! 子宮肌瘤不能吃什麼?4大飲食禁忌要注意

飲食與內分泌關係密切,而現代人飲食常常過於精緻、高油、高糖,導致荷爾蒙分泌受到影響,而雌激素可能為刺激子宮長出肌瘤的因素之一。因此已經罹病的患者,更要注意避免攝取以下食物,以免子宮肌瘤持續惡化:

1.油炸食品

炸物因高溫容易讓食材質變,加上通常含丙烯醯胺及多環芳香烴等環境荷爾蒙,容易擾亂女性荷爾蒙的分泌。此外,炸物的反式脂肪、膽固醇皆會造成荷爾蒙失調,長期下來容易引發子宮肌瘤。 2.含糖飲食

高糖份攝取不只容易造成脂肪堆積和肥胖問題,也易誘發雌激素相關病症,加劇子宮肌瘤生成。 3.動物性荷爾蒙食物

含動物性荷爾蒙的食物如蝦卵、魚卵、蟹膏、蟹黃等,容易刺激刺激子宮肌瘤增生,患者應避免或適量攝取。 4.酒精

子宮肌瘤患者不建議飲酒,尤其本身患有肝病者,更應避免酒精,以免破壞肝臟的荷爾蒙調節機能,讓體內激素失衡。

子宮肌瘤不能吃什麼?吃什麼才會變小?子宮肌瘤飲食禁忌一次看 子宮肌瘤吃什麼才可以變小?高纖、低糖飲食有幫助

子宮肌瘤患者的飲食建議以高纖、低脂、低糖為主,除可控制體重、遠離肥胖,也能讓內分泌機能維持穩定平衡。即便一般女性,也可藉由此種飲食方式達到體態均衡的效果。相關飲食建議如下:

抗氧化食物:常見的有花椰菜、青椒或是全穀類的小麥、糙米等,保護身體細胞不受自由基破壞。(註) 高:牛奶、豆腐等食物富含質,有助調養子宮,促進子宮細胞生長。 優質蛋白質:患者可選擇脂肪量較低的蛋白質如瘦肉或魚肉,幫助代謝穩定,調節身體機能,有助提升免疫力及肝臟代謝荷爾蒙。 各式蔬果:各類蔬果具有豐富多樣的植化素,有助於身體對抗發炎反應,並降低腫瘤生長的風險。

註:人體在進行氧化作用時會產生自由基(Free Radicals),具有化學性質,會與體內細胞產生化學反應。適量自由基對人體有益,當到細菌、病毒入侵時,能清除感染的細胞,但過量的自由基會使細胞中的蛋白質、脂質被破壞,加速老化且有致癌的可能性。

子宮肌瘤患者是否建議喝豆漿?

由於黃豆所含的大豆異黃酮(Isoflavones)是1種植物性雌激素,與人體內的雌激素結構類似,因此不少人擔心喝豆漿可能攝取過多雌激素,提高罹癌風險。(延伸閱讀:更年期女性喝豆漿致癌?破解雌激素迷思

子宮肌瘤不能吃什麼?吃什麼才會變小?子宮肌瘤飲食禁忌一次看

目前有諸多研究指出,大豆異黃酮有「雙向調節性」,意即在人體缺乏雌激素時,可作為雌激素的替代物;若雌激素過多,則可阻止多餘的雌激素於體內作用,其實適量攝取含大豆異黃酮的天然食物,例如每天1杯300cc的豆漿,對人體並不太會造成負面影響。

然而,若把豆漿當水喝,或是攝取大豆異黃酮的保健食品,則要小心過量大豆異黃酮攝取過量,導致雌激素上升的風險。因此,子宮肌瘤患者若要攝取大豆異黃酮萃取物,應先諮詢醫師。(推薦閱讀:喝豆漿可抗癌?大豆異黃酮助抗氧化

灰指甲臭又醜!5方法乾爽預防拒感染

灰指甲臭又醜!5方法乾爽預防拒感染

灰指甲會使指甲變成難看的灰、白色,且容易藏汙納垢,讓腳指甲散發難聞的臭味,不僅不美觀還讓人感到噁心,但由於初期症狀不明顯,又有不少人受其名影響,認為指甲沒有變灰就代表沒有感染,因此延誤就醫。那麼平常該如何避免呢?其實,只要留意平常生活中的小細節,就能有效避免有灰指甲。

究竟造成灰指甲的原因有哪些?又該如何預防灰指甲呢?就讓《Hello健康》於本文為您介紹關於灰指甲的大小事,讓大家都能擁有健康指甲! 灰指甲成因:黴菌感染

甲癬(Onychomycosis),俗稱灰指甲或臭甲,是由黴菌感染所引起的疾病,灰指甲好發於年長者,也常見於糖尿病患者身上,因為免疫力下降,黴菌容易趁機而入。灰指甲會造成患者的指甲顏色變深,有可能感到疼痛。以下是容易罹患灰指甲的4種原因:

腳指曾受傷 穿著過緊不合腳的鞋子(延伸閱讀:穿鞋痛得受不了?可能是嵌甲惹的禍) 免疫抑制疾病患者,如:愛滋病、糖尿病 罹患腳指血管疾病。

大部分的灰指甲患者,是因為感染過足癬(香港腳),而及時治療,導致黴菌擴散到腳指甲,且由於腳部環境較差,容易成為黴菌的溫床,因此形成灰指甲。另外,由於足癬的發作率高於手癬,腳指甲的生長率又較手指甲慢,所以通常是腳指甲遭感染。(推薦閱讀:鹹魚味飄出來了?抗腳臭8招請記得)

灰指甲臭又醜!5方法乾爽預防拒感染 預防灰指甲5方法快Follow

1. 公共場所是黴菌感染熱點

有些人去健身房習慣赤腳做深蹲或硬舉,忽略了地板其實潛藏滿滿的黴菌,其他類似地點還有游泳池、公共澡堂和宿舍的浴室,這些都是黴菌滋生及感染的大本營;即使有時候還是無可避免得跟地板有所接觸,請記得離開前,必須將腳清洗乾淨並擦乾,保持腳部乾爽。如果是喜歡做美甲的朋友,請特別注意店家的器具,是否都會消毒過,或者也可以帶自己的美甲器具,以避免發生感染而得到灰指甲。

2. 定期修剪指甲

定期修剪指甲可避免指甲過長,但也不要剪得過短,因為容易有傷口感染,值得注意的是,指甲根部的甘皮 (Cuticles)部分,有阻擋異物入侵、避免細菌感染的功能,不建議修剪。此外,指甲刀和毛巾等個人盥洗用具,不可與他人共用。

灰指甲臭又醜!5方法乾爽預防拒感染 3. 指甲縫也要清洗

除了勤洗手之外,我們在洗澡時,常常會忽略腳指甲裡面也需要清潔,尤其是腳悶在鞋子裡一整天,腳指甲底下是黴菌生長的溫床,一定要用肥皂或沐浴乳仔細清洗,如果覺得腳指縫不方便清潔,可以購買指甲刷。

4. 保持手腳乾爽

潮濕的環境是黴菌的最愛,家庭主婦或是餐飲業者經常得碰水,最好能戴上手套保護肌膚,洗滌完手套也必須晾乾,並養成洗完澡後把腳擦乾的習慣。避免穿著過緊的鞋子和襪子,因為除了容易造成汗水堆積,有拇趾外翻情況的人,若鞋子楦頭過小,也可能因壓迫而加重病情。(延伸閱讀:指甲剪太短?甲溝炎4招保養法、症狀治療完整看) 5. 避免亂摳亂抓受傷

傷口就像開給黴菌的大門,所以沒事不要腳癢就亂摳亂抓,容易造成一些微小的傷口,咬指甲也不例外,不僅可能造成灰指甲,還會把那些黴菌和細菌給吃下肚。

耳朵聽到心跳聲要看哪一科?搏動性耳鳴的症狀、原因及治療

耳朵聽到心跳聲要看哪一科?搏動性耳鳴的症狀、原因及治療

過去三個月,黃小姐的耳朵常聽到「咻咻咻…噗噗噗…」的低鳴聲,而且睡覺時特別清楚,聽起來就像自己的心跳聲。

近兩週來,聲音感覺愈來愈大,不分白天或夜晚都會出現,令黃小姐夜不成眠,白天則經常頭暈、走路不穩。黃小姐飽受困擾,決定就醫,醫師聽完她的主訴,懷疑是「脈動性耳鳴」,進一步檢查耳朵、血管和大腦後,發現黃小姐腦部血管病變,並因此造成耳鳴

究竟脈動性耳鳴是什麼?哪些原因會造成搏動性耳鳴?耳朵聽到心跳聲會自己好嗎?《Hello健康》為您深入說明。

搏動性耳鳴是什麼?

搏動性耳鳴(Pulsatile Tinnitus)又稱脈動性耳鳴,指耳朵出現低頻、規律且與心跳同步的搏動音,或是血液的流動聲、衝擊聲;聲音感覺類似「咻咻咻、嗚嗚嗚、噗噗噗」。

搏動性耳鳴可能會出現於單耳或雙耳,並可能隨著病患的頭部活動、體位變化,例如躺、坐或站,而改變強度與頻率。

與一般在靜處聽到自己心跳聲的情況相比,脈動性耳鳴出現時間較長、較頻繁,而且無論心跳是快、是慢皆可能聽見。

延伸閱讀:

脈動性耳鳴的其他症狀

病患可能因為耳鳴聲或背後病因而出現以下問題: 頭暈 視力減弱 聽力減弱 走路不穩 注意力不集中 睡眠品質下降

搏動性耳鳴的可能原因

搏動性耳鳴主要由血管問題所引起,例如腦部或頸部的動靜脈血管異常;因為耳朵緊鄰周遭血管,只要血管異常或血流量變大,血流聲或心臟跳動聲就會傳入耳朵。

以下病因會造成心臟輸血量增加,使血管內的血流量增加,進而造成耳鳴;通常症狀比較輕,只要解決病因,就能改善耳鳴。 甲狀腺機能亢進 懷孕 貧血

下列病因則會造成血管異常,例如血管硬化、狹窄、阻塞或畸形等;需要立即就醫檢查、治療,以免血管問題惡化,日後阻塞中風。

動脈問題:頸動脈狹窄、頸動脈剝離、動脈粥狀硬化、動脈瘤、動靜脈簍管、動靜脈畸形 靜脈問題:頸動脈球異常、良性顱內壓增加

除了上述2類血管病因外,下列原因也可能造成搏動性耳鳴:

開放性歐氏管 中耳膽固醇肉芽瘤 顱底或顳骨的血管腫瘤 顳骨異常地薄,使血管的聲音容易傳進耳朵

耳朵聽到心跳聲要看哪一科?搏動性耳鳴的症狀、原因及治療 脈動性耳鳴的檢查項目

脈動性耳鳴有一個特色,當按壓頸部血管,例如喉嚨附近或耳朵後方,耳鳴聲就可能會消失。醫師除了可能會依此做初步判斷外,也會使用聽診器或安排下列檢查,以找尋病因: 血管超音波檢查 血液生化檢查:甲狀腺、血脂、血糖 血管攝影檢查 電腦斷層掃描(CT) 腦血管磁振造影(MRA) 腦部核磁共振(MRI)

如何治療搏動性耳鳴?耳朵聽到心跳聲要看哪一科?

若搏動性耳鳴是由貧血、甲狀腺亢進或慢性的心血管問題所引起,隨著身體狀況的改變,症狀可能會自行好轉或時好時壞;但若是由頸部或腦部的血管問題所造成,在病因尚未根治之前,症狀通常不會逐漸好轉,反而可能愈趨嚴重。

由於耳鳴是很常見的症狀,若未深入檢查,多數時候常找不到原因;因此,若經常發生疑似搏動性耳鳴的症狀,建議盡早赴大型醫院的耳鼻喉科或神經內科檢查,避免頸、腦部的血管病症惡化,未來腦中風或腦出血。

檢查後,醫師會依據病因,給予合適的醫療建議:若為嚴重的腦部血管結構問題,通常需手術處理;若為心血管問題,則視病因及嚴重程度,決定服藥或接受手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