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腦炎疫苗幾歲打?嬰兒副作用有哪些?種類、注意事項一覽

日本腦炎疫苗幾歲打?嬰兒副作用有哪些?種類、注意事項一覽

根據疾管署統計,截至2021年底,近5年內感染日本腦炎的累積病例數已達132例,其中以40歲以上成人居多。

為有效防範日本腦炎,我國已全面針對滿15個月的幼兒施打日本腦炎疫苗,但施打日本腦炎疫苗後會造成什麼副作用?又該注意哪些事項?《Hello健康》一次為各位爸媽解惑! 為何需接種日本腦炎疫苗?

日本腦炎(Japanese Encephalitis)主要由攜帶日本腦炎病毒之病媒蚊叮咬人體傳染,流行季節為每年5~10月,但由於日本腦炎致死率高達20~30%,即便患者存活下來,也有高機率出現神經性或精神性後遺症,因此目前預防日本腦炎的最佳方式,便是接種日本腦炎疫苗。(延伸文章:爸媽注意了!常見夏天兒童疾病這樣預防) 日本腦炎疫苗幾歲打?嬰兒副作用有哪些?種類、注意事項一覽被蚊子叮咬可能感染日本腦炎。 日本腦炎疫苗種類

目前國內日本腦炎疫苗主要有以下2類: Vero細胞培養不活化疫苗(JEVAL) 活性減毒嵌合型疫苗(IMOJEV)

其中,活性減毒嵌合型疫苗為目前政府公費疫苗施打的唯一劑型,但若經醫師判斷不適合接種,則可改以不活化疫苗代替,而成人若有自費接種日本腦炎疫苗需求,可至成人日本腦炎疫苗自費接種服務單位一覽表查詢。 日本腦炎疫苗幾歲打?什麼時候打?

我國自106年5月22日起,新生兒日本腦炎疫苗已由鼠腦不活化劑型,轉為活性減毒劑型。活性減毒日本腦炎疫苗須施打2劑,嬰兒出生滿15個月接種第1劑,間隔12個月接種第2劑。

若已接種不活化日本腦炎疫苗,依下列原則接續接種活性減毒疫苗:

已接種1劑:與前一劑間隔14天以上接種第1劑,間隔12個月接種第2劑。 已接種2劑:與最後一劑間隔至少12個月後接種1劑,其後不必再追加。 已接種3劑:滿5歲到入學前接種1劑,與最後1劑間隔至少12個月。

日本腦炎疫苗:成人自費接種建議

建議接種對象:有感染之虞的成人,包括居住或工作場所鄰近豬舍、其他動物畜舍或病媒蚊孳生地點或至流行地區旅遊,其未曾接種或接種史不明者。

接種時程:依國內現行供應之疫苗種類,建議如下:

活性減毒嵌合型疫苗:建議施打1劑。 細胞培養不活化疫苗: •  建議施打3劑,第1、2劑間隔4週,隔年接種第3劑。 •  前往感染高風險地區旅遊者,可採0~28天2劑時程,第2劑至少要在旅遊前1週前完成;若有持續暴露風險者,隔年接種第3劑。

日本腦炎疫苗幾歲打?嬰兒副作用有哪些?種類、注意事項一覽 日本腦炎疫苗副作用有哪些?發燒幾天?

接種日本腦炎疫苗後,最常見的副作用為注射部位疼痛、注射部位浮現紅斑。

少數人會於接種後3-7天出現輕微或中度全身無力、肌肉痠痛、易怒、食慾不振、發燒、頭痛等症狀,通常會於數日內自行緩解,而發生嚴重過敏、昏睡或痙攣等症狀則極為罕見。如出現嚴重不良反應,或不適症狀持久未癒,請立即就醫。

不適合施打日本腦炎疫苗之族群

根據衛福部《活性減毒日本腦炎疫苗接種須知》,以下族群應暫緩或不適合接種日本腦炎活性減毒疫苗: 禁止施打日本腦炎疫苗 對本疫苗之任何成分曾有嚴重過敏反應者 先天或後天免疫不全者(含接受化學治療、使用≧14高劑量全身性皮質類固醇者) 感染人類免疫缺乏病毒,不論有無症狀,其免疫功能有缺陷者。 孕婦 授乳母親 經醫師評估後核准施打日本腦炎疫苗

發燒或正患有急性中重度疾病者,宜待病情穩定後再接種。 使用≧14天高劑量全身性皮質類固醇者,可於停止類固醇≧28天後再接種疫苗。  最近3個月曾輸血或接受其他血液製劑者(如免疫球蛋白),應詢問醫師何時可接種日本腦炎疫苗。 育齡婦女在接種疫苗後4週內應避免懷孕。

嬰兒便祕怎麼辦?便祕寶寶飲食、按摩、凡士林、甘油球全攻略

嬰兒便祕怎麼辦?便祕寶寶飲食、按摩、凡士林、甘油球全攻略

在《嬰兒一天沒大便、擔心是便秘?寶寶便秘原因、症狀全解析!》中,我們介紹嬰兒便祕常見的原因、症狀與診斷方式等,不過如果嬰兒已經便祕該怎麼辦?是否需使用甘油球或凡士林幫助寶寶排便?

Hello健康》邀請模力診所的院長,專精於兒科的藍浩尹醫師,為家長們進一步解析便祕的改善方式並解答常見疑問。 按摩便秘寶寶 刺激腸道蠕動產便意

按摩是寶寶脹氣時經常使用的排氣技巧;例如以雙手順時鐘畫圓或是倒踩腳踏車等,都是平時就可協助寶寶的基本動作。如果寶寶已經大便拉不出來,或甚至流血時,按摩寶寶只能幫助寶寶產生便意,然而卻無法讓大便變軟。(推薦閱讀:嬰兒脹氣好心疼!7方法教爸媽消除寶寶脹氣)

用指腹以順時針方式在寶寶肚子上畫圓,並需注意力道的拿捏。或者可使用手掌,自寶寶肋骨下緣開始按壓寶寶的腹部,直至腿部。 兩手分別抓著寶寶兩腿,用倒踩腳踏車的方式,讓寶寶的雙腿可向後稍微壓迫腹部後,再往下繞圈,接著再次重複一樣的動作,刺激腸道蠕動。

嬰兒便祕怎麼辦?便祕寶寶飲食、按摩、凡士林、甘油球全攻略按摩寶寶的肚子有助腸道蠕動,提升便意,預防便祕發生。 增加纖維攝取或更換配方奶 預防嬰兒便祕

水分和纖維若攝取不足是造成便祕的兩大關鍵因素。藍浩尹醫師表示,若是使用配方奶、又還沒接觸副食品的寶寶,可考慮更換配方奶廠牌,或者是使用益生菌,已有文獻說明的確有幫助於嬰幼兒腹瀉和便秘的問題。

在纖維攝取方面,藍浩尹醫師建議寶寶滿4個月之後可開始接觸副食品,這時家長不妨於寶寶飲食中加入青菜泥與水果泥,或像地瓜、燕麥此類高纖食物,都能夠促進寶寶腸胃蠕動,進而順利排便。若想給寶寶喝果汁,則建議應稀釋後再給予,以免攝取過多糖分。 便祕寶寶需增加水分攝取

寶寶滿6個月之前,原則上不太需要特地喝水,因為大部分的水分皆可從母乳或配方奶獲取。但藍浩尹醫師提醒,若寶寶已開始食用副食品就該適度飲水,水量應與副食品一樣,從一口兩口開始慢慢提高份量。

另外,當寶寶滿6個月之後,因攝取的纖維增加,加上奶量可能已逐漸減少,寶寶更需搭配喝水,讓腸胃蠕動更加順暢。

使用凡士林或甘油球刺激嬰兒排便

以上方式皆屬於寶寶平時的「腸胃保養」,如已需直接刺激寶寶排便,或大便已經過硬而造成寶寶肛門裂傷,導致抗拒排便,可能就需考慮採用其他方式。

但也請家長們特別注意,由於下列建議方式對寶寶較具刺激性,無相關經驗者建議應先諮詢醫師,以免造成寶寶局部受傷而更加抗拒排便。 嬰兒便祕怎麼辦?便祕寶寶飲食、按摩、凡士林、甘油球全攻略未滿2歲的幼兒不適合使用甘油球或浣腸劑解便。 使用凡士林潤滑便祕嬰兒

過硬、過大的糞便在排出時,容易造成大便流血,導致寶寶怕痛而抗拒排便。家長可嘗試塗抹些許凡士林在棉花棒,或是肛溫溫度計上,再將棉花棒移入肛門1~2公分進行潤滑,幫助寶寶將硬便排出。

寶寶便祕該使用甘油球嗎?

甘油球又稱甘油灌(浣)腸劑,其主要作用就是將甘油灌入寶寶肛門,刺激腸道將糞便排出,同時甘油球也具有許潤滑效果,可以降低大便流血的風險。

然而,一般甘油球比較會用在2歲以上的兒童,而且幼童使用的劑量也和成人不同,建議家長應該經過醫師許可再考慮使用。此外甘油球也並非萬能,因為經常灌腸會影響腸胃的正常蠕動功能。

使用甘油球或物理刺激治標不治本,藍浩尹醫師建議家長平時就該注意寶寶的飲食與大便狀況,如果寶寶有頻繁便祕狀況,應直接就診諮詢醫師,盡量不要先行使用甘油球催便。

嬰兒反覆發燒會燒壞腦袋?寶寶發燒常見迷思、疑問大公開

嬰兒反覆發燒會燒壞腦袋?寶寶發燒常見迷思、疑問大公開

在《嬰兒發燒怎麼辦?秒懂寶寶發燒原因、就醫時機及發燒處理方法》一文,我們了解寶寶發燒的基本處理方式,但還是有許多長輩父母有錯誤的觀念,《Hello健康》特地邀請張博堯診所的主治醫師林怡樺,針對常見的迷思為您深入說明。

嬰兒反覆發燒會把腦袋燒壞?

不少人都聽長輩說過,小孩子發燒要盡快退燒或帶去看醫生,不然寶寶的腦袋「可能會燒壞」,這種說法又從何而來?其實多數所謂「燒壞腦袋」的案例,通常是小孩本身有腦炎(Encephalitis)或腦膜炎(Meningitis)等疾病,而發燒只是這些疾病的症狀之一,並不會「燒壞腦袋」。

一般來說,41 度以下的發燒並不會對腦部神經造成直接傷害,因此家長不必過於擔心。(推薦閱讀:破解小孩發燒8迷思~千萬別洗冷水澡)

而發燒其實也代表免疫機能「正常發揮」,正戰力充滿準備好好表現;由於發燒所產生的核心體溫升高,意味著免疫細胞正進行強化反應,好幫助人體對抗、殺死入侵的病毒與細菌,如非先天有免疫抑制或正接受化療的寶寶,就無須過度擔心。 嬰兒發燒退了又燒怎麼辦?

寶寶發燒和感冒大多源自病毒感染,服藥僅能「減輕」不適,例如暫時抑制發炎反應幫助退燒,或是改善感冒常見的流鼻水、喉嚨痛等症狀。

然而,「痊癒」的重要關鍵還得仰賴寶寶自身的免疫系統,只要病毒尚未完全消滅,退燒藥效過後再度發燒的情形實屬常見。建議父母應持續補餵寶寶,寶寶才有體力對抗病毒並避免脫水症狀。

不過有一點可以特別注意的是,若寶寶退燒後的食慾和精神活動力恢復正常,家長就可暫時放心;但林醫師也提醒,若家中寶貝即使退燒卻仍缺乏食慾、表現得非常疲倦,須留意可能有嚴重感染和脫水的可能性,應盡速就醫。(延伸閱讀:兒童食慾不振!5祕訣讓小孩開心吃)

寶寶體溫偏高就是發燒?

發燒的定義為:以體溫計量測體溫>38度,不過許多長輩愛孫心切,只要有些許涼風,寶寶就被各種衣物包緊緊,以至於寶寶熱得受不了,甚至用手輕觸就能感覺到寶寶體溫明顯上升。

此時如果測量寶寶體溫,也可能會超過38度,但只要褪去寶寶身上多餘的衣物,幫助散熱,體溫若有明顯下降就無大礙。(推薦閱讀:寶寶體溫過高是發燒嗎?量體溫、降溫有撇步) 嬰兒發燒看病吃藥沒用,換間診所就會好?

有些家長發現孩子吃藥後退了又燒,就認為是退燒藥沒效而跑去其他間診所,其實發燒只是生病時的症狀之一,也是病程的一部分。部分病毒性感染在2~3天內反覆發燒皆屬正常,家長應注意以下重點:

注意孩子的精神活動力食慾是否正常,有沒有出現危險徵象。(推薦閱讀:嬰兒發燒怎麼辦?了解退燒方法與就醫時機) 年齡小於3個月的寶寶發燒時,請勿自行給予退燒藥並盡速就診。

另外林醫師強調,家長們一定要遵照醫囑使用退燒藥,退燒藥僅能緩解症狀,無法治癒疾病。

鼻塞一直沒好,小心是下鼻甲肥大!下鼻甲肥大原因、5大症狀報你知

鼻塞一直沒好,小心是下鼻甲肥大!下鼻甲肥大原因、5大症狀報你知

張小姐因鼻塞而長期睡不好,而且還常在睡覺時出現呼吸困難,原本以為是過敏性鼻炎所致,就醫後才發現自己有下鼻甲肥大的問題。

究竟何種原因會引發下鼻甲肥大?下鼻甲肥大有哪些症狀?如何治療下鼻甲肥大?《Hello健康》為你一次解惑!

下鼻甲肥大原因有這些

下鼻甲是鼻腔內的正常生理黏膜組織,只要將鼻孔稍微撐開,就可看見左右鼻孔內各有1個粉紅色的下鼻甲。

下鼻甲常因黏膜發炎腫脹或鼻甲骨頭過大,而導致肥大(Inferior Turbinate Hypertrophy,又稱作肥厚性鼻炎),且經常合併鼻中膈彎曲,使患者更容易出現鼻塞的症狀。

下鼻甲肥大可分為以下2種: 先天性下鼻甲骨頭肥大 後天性下鼻甲肥大:由下鼻甲黏膜發炎腫脹所致,例如過敏性鼻炎、慢性鼻竇炎或血管運動性鼻炎等鼻部疾病。

鼻塞一直沒好,小心是下鼻甲肥大!下鼻甲肥大原因、5大症狀報你知 下鼻甲肥大5大症狀

下鼻甲肥大可能會出現以下5種常見症狀: 鼻塞(躺下時症狀最明顯)(延伸閱讀:鼻塞鼻炎打噴嚏!原來是這裡出問題) 呼吸困難 睡覺張口呼吸而導致口乾舌燥 流鼻血 味覺及嗅覺異常

若懷疑下鼻甲肥大,何時應就醫?

若長期受到上述症狀困擾,嚴重影響生活品質時,建議盡快至耳鼻喉科檢查是否為下鼻甲肥大。

醫師會透過鼻咽鏡檢查、軟式纖維內視鏡檢查、鼻阻力檢查及X光等方式,確認是否有下鼻甲肥大,並安排進一步的治療計畫。

下鼻甲肥大以藥物治療為主

下鼻甲肥大通常先以藥物治療,若藥物效果不佳,才會建議接受下鼻甲切除手術:

藥物治療

一般而言,下鼻甲肥大多受後天的鼻部疾病影響,因此透過藥物治療,就能有效改善鼻塞、呼吸困難等症狀。

醫師可能會開立鼻噴劑,如類固醇噴劑、抗組織胺鼻噴劑等,或其他治療鼻炎的口服藥物。坊間藥局雖然有販售效果快速的去鼻塞充血劑,但使用超過5~7天可能會造成藥物性鼻炎,使症狀惡化,建議仍以類固醇鼻噴劑及醫師開立之口服藥物為主。 手術治療

先天性下鼻甲骨頭肥大難以透過藥物治療,因此通常會建議施行鼻甲部分切除術,手術需時10~20分鐘,主要藉由切除下鼻甲的部分軟組織,來改善下鼻甲骨頭肥大所引發的症狀。

除了切除手術外,現今也可透過雷射手術、電燒凝固法、無線射頻式下鼻甲成形術等方式,解決下鼻甲大的問題。

懷孕後聽力變差?一次搞懂耳硬化症的原因、症狀及治療

懷孕後聽力變差?一次搞懂耳硬化症的原因、症狀及治療

31歲的楊太太生完小孩後,聽力漸漸變差,常聽不清楚別人講話,耳朵也經常耳鳴;就醫後,醫師詳細檢查楊太太耳朵,診斷罹患「耳硬化症」。

楊太太一聽不禁緊張地問:「耳硬化症是什麼?我的耳朵會漸漸變硬、聽不見嗎?」

耳硬化症會導致聽力漸進喪失,而且常發生於懷孕後的女性;《Hello健康》為您說明什麼是耳硬化症?耳硬化症的原因、症狀及治療方式為何?

耳硬化症(Otosclerosis)是什麼?

耳硬化症(Otosclerosis)指中耳的聽小骨與內耳交接處的骨質異常增生,進而影響聽力傳導功能,又稱為聽小骨硬化症。

耳硬化症的成因與基因、遺傳相關,好發於白種人,發生率約0.5%,亞洲人與黑種人則較為少見;耳硬化症的好發年齡為10~30幾歲的年輕族群,女性的發生率較男性高,佔68%,並經常於懷孕後慢慢發病。

懷孕後聽力變差?一次搞懂耳硬化症的原因、症狀及治療 耳硬化症造成聽力受損的原因

人類的中耳有3塊聽小骨,由外而內分別是槌骨(Malleus)、砧骨(Incus)及鐙骨(Stapes);這3塊聽小骨互相連結,能將外耳及耳膜傳入的聲音放大、傳入內耳。

耳硬化症初期鐙骨會不正常硬化或海綿化,導致聽小骨放大與傳遞聲音的能力下降,並因血管增生、血流增加而產生低頻脈動性耳鳴;在耳硬化症中後期,耳蝸(Cochlea)與卵圓窗(Oval window)也易受病變影響,出現感音性聽力障礙。

懷孕後聽力變差?一次搞懂耳硬化症的原因、症狀及治療

耳硬化症的症狀

耳硬化症的主要症狀為聽力喪失,初期聽力會逐漸減退,但仍具備語言辨識的能力,因此不影響日常溝通;有時症狀只會出現於單耳,有時則雙耳同時發病;隨著病程逐漸惡化,數年後患者會發生感覺神經性損害,對聽力系統造成嚴重影響。

約7成病患會有單側或雙側耳鳴,初期為低頻脈動性耳鳴,也就是低頻且與心跳同步的耳鳴聲,可能是咻咻、嗚嗚或呼呼等聲音;中期後因內耳受到損傷,耳鳴會惡化,轉為隆隆或嘶嘶等較高頻的聲響;少部分患者會有眩暈的情形。

如何治療耳硬化症?

耳硬化症的治療方式以手術為主,首先醫師會透過顯微鏡經由外耳道將耳膜抬起,進入中耳檢視聽小骨的運動情形,隨後施行鐙骨開窗術,在蹬骨足板鑽出一個小洞,置入用於取代硬化的聽小骨的人工活塞,讓聲音能經由正常路徑傳入內耳,最後將耳膜蓋回原位,完成手術。

手術時間約1~2個小時,手術結束後,患者可能會出現暫時性的聽覺過度敏感、耳鳴、眩暈及感音性聽障等後遺症;術後第二天,患者需做閉口鼓氣的動作,並避免用力擤鼻涕、咳嗽與打噴嚏則切記張口;兩週內不得搭乘飛機、爬山或舉重物,若出現頭暈或聽力喪失則應立即就醫。

為何晚上睡覺容易鼻塞?睡覺鼻塞6大原因解說

為何晚上睡覺容易鼻塞?睡覺鼻塞6大原因解說

鼻塞是許多過敏人士的困擾,而且在晚上睡覺經常塞得更加嚴重,嚴重影響睡眠品質與白天的精神狀況;究竟為何晚上睡覺容易鼻塞?《Hello健康》為您解說睡覺鼻塞6大原因,幫助您找出病因、對症下藥,拯救經常塞住的鼻子。

只要一躺下就鼻塞?睡覺鼻塞6大原因解說

睡覺鼻塞的原因眾多,不同因素彼此會互相影響,加劇症狀,例如秋冬夜晚氣溫較冷,平常就鼻子過敏的人,更容易在睡覺的時候鼻塞。睡覺鼻塞的常見原因大致可分為以下6種:

為何晚上睡覺容易鼻塞?睡覺鼻塞6大原因解說 睡覺鼻塞原因1:過敏性鼻炎

鼻塞是鼻子過敏最常見的症狀之一,導致過敏性鼻炎的原因眾多,舉凡塵蟎、黴菌、動物皮屑、花粉及空汙等皆可能引起過敏。

鼻子過敏經常發生於夜晚,因為人體用於抑制過敏反應的天然類固醇—腎上腺皮質醇(又稱可體松),到了夜晚分泌量會減低,直到天亮才會開始大量分泌;因此,過敏反應例如鼻塞、流鼻水或氣喘等,特別容易發生於晚上。(延伸閱讀:可體松是什麼?過低症狀?5分鐘速懂可體松的作用、過低或過高原因) 睡覺鼻塞原因2:鼻竇炎

若鼻竇(鼻子周圍的空腔)因為受到外來刺激,例如細菌、病毒、黴菌或粉塵等,長期充血腫脹而導致鼻塞,並且無法發揮正常的清潔作用,使刺激物和黏液不斷滯留在鼻竇內;長期下來,病原就有機會在鼻竇內生長繁殖、引起鼻竇炎,使鼻涕變黃、變稠,鼻塞問題惡化。 

睡覺鼻塞原因3:鼻中膈彎曲

鼻中膈由軟骨與硬骨所構成,將鼻腔分為左右兩側,若鼻中膈彎曲不正,就會使一側的鼻腔空間變得比較小。(延伸閱讀:睡覺鼻塞、呼吸困難?鼻中膈彎曲8症狀,嚴重恐失去嗅覺)

鼻中膈彎曲患者兩側的鼻腔都有可能鼻塞,一側是空間狹小所致,一側則是因為長期鼻子發炎,使鼻黏膜腫脹增厚,將較寬的那一側給塞住。 睡覺鼻塞原因4:鼻息肉或肥厚性鼻炎

鼻息肉和肥厚性鼻炎都會使鼻腔狹窄,加劇鼻塞症狀;前者為鼻腔所長出的良性肉瘤,後者則是下鼻甲黏膜長期發炎、組織肥大增生所致。

為何晚上睡覺容易鼻塞?睡覺鼻塞6大原因解說 睡覺鼻塞原因5:姿勢問題

躺下會使鼻涕倒流,若鼻子自我清潔的功能正常、鼻黏膜沒有腫脹,躺下不會有任何症狀;但若鼻涕因為過敏或鼻竇炎而又多又稠,躺下就容易引起鼻塞。 睡覺鼻塞原因6:溫度變化

鼻子過敏的人對溫度及濕度的變化十分敏感,只要入夜變冷或夏天晚上吹冷氣,鼻子就可能出現過敏反應,導致鼻塞。

聞不到味道怎麼辦?不一定是染上Omicron!一次搞懂嗅覺異常的原因與治療方法

聞不到味道怎麼辦?不一定是染上Omicron!一次搞懂嗅覺異常的原因與治療方法

新冠變種病毒不斷變種於全台肆虐, 染疫的民眾除了會出現流鼻涕、咳嗽、喉嚨痛等類似感冒的症狀外,還可能有嗅覺異常,但嗅覺異常並非一定是罹患Omicron,也可能是其他疾病所造成的。

為何會突然嗅覺異常,聞不到任何味道?又該如何治療才可恢復原來的嗅覺?就讓《Hello健康》為你詳細介紹! 嗅覺異常原因有哪些?

當鼻子聞不到味道時,會難以分辨周遭環境所散發的氣味,如聞不到燒焦味或食物腐敗味,還可能會因聞不到香氣,影響到對美食的感受。

然而,不少人認為嗅覺會出現異常,僅是感冒或鼻竇炎等原因所致,因而輕忽其重要性,等到病況加重才會就醫檢查。以下說明造成嗅覺異常的3大常見原因: 罹患鼻部疾病:如過敏性鼻炎、鼻息肉、鼻竇炎、鼻中膈彎曲、鼻部良性或惡性腫瘤等,凡是阻擋氣味分子與嗅覺上皮接觸的鼻部疾病,皆可能造成嗅覺異常。 上呼吸道感染:上呼吸道包括鼻腔、鼻竇以及咽喉等部位,當上述器官遭到病毒感染後,會患有感冒、流感、扁桃腺發炎或新冠肺炎等呼吸道疾病,患者會出現流鼻水、咳嗽、喉嚨痛等症狀,還可能因病毒破壞嗅覺上皮或嗅覺神經元,導致嗅覺部分或完全喪失。(延伸閱讀:鼻塞、流鼻水?是感冒還是鼻子過敏?一分鐘看懂過敏和感冒差異頭部創傷:由於第1對腦神經(嗅神經)位於篩版的神經終端,當頭部受到創傷而遭到撕裂時,會導致嗅覺喪失。約5~10%頭部創傷的病患,出現嗅覺喪失或低下的症狀。

嗅覺異常看哪一科?

若長期出現嗅覺異常,應盡早至耳鼻喉科檢查是否患有上述疾病。嗅覺異常經醫師問診、理學檢查或神經學檢查後,多數人是可以找出造成的原因,如感冒、鼻竇炎或頭部外傷等。 在疫情期間,透過檢查也可排除得到新冠肺炎的可能性。

由於鼻子內部的構造較為精細,需借助鼻咽內視鏡的檢查,確認鼻腔深處的嗅覺區是否有構造異常、發炎或鼻腔內是否有不正常腫塊。 

若經檢查後,發現患者出現的嗅覺異常並非是由頭部創傷、鼻部疾病或常見的呼吸道疾病所致,耳鼻喉科醫師便會進一步安排影像檢查,如電腦斷層或核磁共振檢查等。 嗅覺異常的常見治療方法

針對嗅覺異常進行治療,如嗅覺異常為上呼吸道感染、過敏性鼻炎、鼻竇炎或鼻息肉所引起時,醫師可能會使用類固醇、抗組織胺或抗生素等藥物治療。

然而,鼻部疾病若經藥物治療的療效不佳時,則考慮以鼻息肉切除術或鼻竇內視鏡手術治療嗅覺異常。

此外,若是因頭部外傷所致的嗅覺異常,通常無法透過藥物治療獲得改善,需等鼻黏膜水腫及出血情形改善後,受損的嗅神經便可於幾年內再生,恢復正常嗅覺。

聞不到味道怎麼辦?不一定是染上Omicron!一次搞懂嗅覺異常的原因與治療方法 如何預防嗅覺異常?做好鼻腔保養是關鍵

以下提供3個預防嗅覺異常的方法:

積極治療慢性鼻竇炎或過敏性鼻炎:如定期使用洗鼻器清洗鼻腔,或者搭配鼻噴劑治療鼻塞,即能有效預防嗅覺異常。 改善鼻子過敏:透過定期打掃、清洗床單和枕套、使用空氣清淨機等方式改善居家環境,減少鼻子吸入過敏原。 避免上呼吸道感染:出入公眾場合應戴好口罩,並維持良好衛生習慣。平時應均衡飲食、規律運動及睡眠充足,以防免疫力下降而感染新冠肺炎、流感等呼吸道疾病。(同場加映:長時間戴口罩過敏、臉部乾癢又紅腫?教你3招緩解皮膚問題)

耳朵悶、聽到回音?竟是耳咽管開放症作祟!6大常見症狀要注意

耳朵悶、聽到回音?竟是耳咽管開放症作祟!6大常見症狀要注意

剛上高一的「青青」裝了牙齒矯正器後,不僅食慾下降,體重激瘦4公斤,更經常聽見自己說話的回音,覺得聽力有點衰退,最後經醫師診斷,才發現罹患「耳咽管開放症」。

耳咽管開放症聽起來陌生,其實,日本歌姬中島美嘉在十多年前也曾因罹患耳咽管開放症,選擇暫時退出演藝圈。究竟什麼原因會造成耳咽管開放症?耳咽管開放症會引發何種症狀?如何治療才可盡早恢復?讓《Hello健康》為您一次解答!

什麼是耳咽管開放症?

耳咽管是連接中耳腔到鼻咽部的管道,長度約3.5公分,主要功能為調節耳膜內壓力;耳咽管類似活門,正常靜止下會處於關閉狀態,當需要調節耳壓時,透過吞嚥或打哈欠等動作,暫時打開耳咽管,便可將空氣從鼻腔送入耳朵內,以平衡內外壓力。

若耳咽管一直處於關不上的狀態,使整個鼻咽部與中耳腔形成1個大空腔,因而放大耳朵的共鳴效果,造成病患出現耳鳴或耳朵嗡嗡作響等症狀,就稱為耳咽管開放症(Patulous eustachian tube, PET)

耳朵悶、聽到回音?竟是耳咽管開放症作祟!6大常見症狀要注意 體重下降過快要小心!耳咽管開放症5大原因

耳咽管開放症大多是因為體重下降過快所致,其他還包括罹患神經肌肉疾病或胃食道逆流等因素,以下為造成耳咽管開放症的5種常見原因:

體重下降過快:體重快速減輕會造成耳朵內的組織萎縮,使耳咽管不易緊閉,因而罹患耳咽管開放症。 耳咽管開口部黏膜沾黏:若耳咽管曾經發生過發炎反應或接受過放射線治療,皆有可能造成沾黏,進而引發耳咽管開放症。 神經肌肉疾病:如多發性硬化症或小兒麻痺等病患,皆有可能罹患耳咽管開放症。 胃食道逆流:長期胃食道逆流可能會導致耳朵黏膜萎縮,進而引發耳咽管開放症。(推薦閱讀:胃食道逆流或胃灼熱?消化不良的症狀與治療) 服用特定藥物:如服用避孕藥或抗組織胺藥物,也容易罹患耳咽管開放症。 聽見自己說話回音、耳朵悶!耳咽管開放症6大症狀

以下為耳咽管開放症6種常見症狀:

耳朵悶悶的 耳鳴(延伸閱讀:耳鳴、頭暈可能是內耳不平衡?了解梅尼爾氏症3大症狀、治療方法) 能聽見自己說話的回音、呼吸聲或心跳聲 聽力衰退 頭暈 頭痛

如何診斷耳咽管開放症?

若長期出現上述症狀,應盡早至耳鼻喉科就醫,檢查是否為耳咽管開放症。醫師除了會透過耳鏡、聽力及鼓室圖檢查外,也會經由內視鏡檢視鼻咽部及耳咽管開口的狀況,判斷是否罹患耳咽管開放症,或罹患中耳炎或鼻咽腫瘤等疾病,再進行下一步治療。

耳咽管開放症治療:穩定進食、使用鼻噴劑

亞洲大學附屬醫院耳鼻喉部長田輝勣在該院發布的衛教新聞建議,如病患因體重下降而導致耳咽管開放症,僅須穩定進食,逐漸恢復體重,聽力狀況便會大幅改善;平時也可採取平躺或彎腰低頭的姿勢,快速緩解不適症狀。另外,耳咽管開放症患者平時也應多喝水,以保持鼻腔內黏膜濕潤,減少耳咽管漏氣的風險。

若耳咽管開放症為其他原因所致,則可考慮透過藥物治療,如碘化鉀、雌激素鼻噴劑,或者透過鼻孔,將水楊酸粉末噴入耳咽管,以刺激耳咽管充血,減輕不適症狀。

若耳咽管開放症病況更嚴重,且經藥物治療無效者,醫師則可能考慮放置中耳通氣管,或者透過鼻內視鏡,於患者的耳咽管開口注射玻尿酸,以便於改善不適症狀。(同場加映:坐飛機、上山耳朵塞住怎麼辦?耳壓不平衡的原因、治療、解決方法

若您有任何健康相關問題,或有相關內容合作、採訪活動及投稿邀約,歡迎隨時與《Hello健康》聯繫:[email protected]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喉嚨卡卡不一定是感冒!搞懂喉嚨異物感6大原因,及早對症下藥

喉嚨卡卡不一定是感冒!搞懂喉嚨異物感6大原因,及早對症下藥

喉嚨有異物感或感覺卡卡是生活中惱人症狀之一,其實,不只有感冒或喉嚨生痰才會有喉嚨異物感,其他疾病如胃食道逆流或自律神經失調,也可能導致喉嚨卡卡,甚至是吞嚥困難。

究竟喉嚨有異物感是哪些原因所致?就讓《Hello健康》來解惑,及早對症下藥,改善喉嚨不適,迎向順暢的呼吸人生! 喉嚨有痰、有異物感,恐是6大原因所致

據奇美醫院耳鼻喉科部主治醫師王俞鈞透過衛教資訊表示,過敏性鼻炎與咽喉逆流為臨床上最常出現喉嚨異物感的原因。此外,自律性神經失調也可能使患者覺得喉嚨卡卡,需要特別注意。

以下為各位介紹6種易引發喉嚨異物感的常見情況: 情況1:過敏性鼻炎

過敏性鼻炎主要是因鼻子吸入塵埃、細菌、病毒或花粉等過敏原後,鼻黏膜產生過敏反應所致,患者容易出現流鼻涕、鼻涕倒流或鼻子癢等症狀。(延伸閱讀:鼻塞、流鼻水?是感冒還是鼻子過敏?一分鐘看懂過敏和感冒差異

由於鼻腔與咽喉相互連通,一旦鼻涕倒流至咽喉,便易導致喉嚨不舒服或卡卡等狀況,特別是睡覺躺下時,特別容易咳嗽。 情況2:胃食道逆流、咽喉逆流

一般人在未進食的情形之下,下食道括約肌應處於關閉狀態,直到進食吞嚥後,括約肌便會打開讓食物通過,以順利進入胃裡。

若平時喜歡攝取高油脂食物或甜食,甚至暴飲暴食,再加上長期抽菸與飲酒,皆可能導致胃與食道之間的括約肌張力鬆弛,無法緊閉,促使胃酸與食物容易逆流而上,引發胃食道逆流或咽喉逆流。

無論是胃食道逆流,還是咽喉逆流,患者易出現喉嚨有異物感、喉嚨分泌物增多、喉嚨刺痛、吞嚥困難或胸口灼熱等症狀,嚴重還可能引發胸痛或呼吸困難。

情況3:扁桃腺發炎、扁桃腺結石

扁桃腺位於咽喉後部,一旦遭到細菌或病毒入侵,便會使扁桃腺出現發炎反應;扁桃腺發炎主要可分成急性扁桃腺炎與慢性扁桃腺炎。大部分患者皆為急性扁桃腺炎,但若病症反覆發生,1年發作4次以上,每次治療超過7天都無效時,就稱為慢性扁桃腺炎。

另外,扁桃腺結石好發於20至70歲的成年人,主要是衛生條件不佳或胃食道逆流等原因造成,兩者皆可能促使喉嚨有持續異物感、吞嚥疼痛或困難,甚至出現口臭或味覺出現異常等症狀。(推薦閱讀:口臭找不到原因?10成因擺脫困擾) 情況4:慢性咽喉炎

慢性咽喉炎通常是長期壓力、失眠或飲食不當等原因,造成胃酸與食糜的內容物反覆逆流至上呼吸道,刺激咽喉所致。

多數慢性咽喉炎患者都會出現喉嚨異物感、喉嚨卡卡、聲音沙啞的症狀,僅有少部分會產生喉嚨分泌增加、胸口灼熱感或喉嚨刺痛等不適症狀。 情況5:自律神經失調

自律神經系統主要可分為交感神經與副交感神經,兩者會依照身體狀況相互調節,一旦其長期處於焦慮、憂鬱或壓力大等負面情緒,就會使交感神經與副交感神經不受大腦控制,出現神經傳導問題。

患者可能會出現喉嚨有異物感、喉嚨發癢、頭痛、噁心想吐、眼睛疲勞、腹瀉或肩膀痠痛等症狀,有些人還會出現失眠、甚至食慾不振等全身性症狀。

若發現自己長期出現上述症狀,應盡快至神經科或精神科就醫檢查,才能正確解決自律神經失調的問題。(延伸閱讀:壓力大容易失眠,原因竟是自律神經失調!這3種人小心了!

喉嚨卡卡不一定是感冒!搞懂喉嚨異物感6大原因,及早對症下藥 情況6. 誤食異物

誤食異物好發於6個月大至3歲間的幼童,由於好奇心旺盛,常會隨意抓起身旁的物品往嘴裡塞,如錢幣、電池、鈕扣、小玩具、磁鐵或魚刺等都是常見的異物,家長務必要留意。

當吞入的異物卡住食道或呼吸道時,除了喉嚨痛、吞嚥困難或流口水外,還可能引發胸骨疼痛或呼吸困難等症狀。

如果異物過大,嚴重甚至會造成腸阻塞,出現腹脹、腹痛或噁心想吐等症狀;吞入尖銳的異物也可能刮傷腸胃道,容易造成穿孔及出血,甚至引發腸胃道破裂等狀況。孩童玩樂或進食時,家長務必要留意其動向,才能避免孩子「禍從口入」誤食異物。

常洗眼睛問題多!洗眼液、生理食鹽水、人工淚液的差異與優缺點

常洗眼睛問題多!洗眼液、生理食鹽水、人工淚液的差異與優缺點

有些人遇到眼睛癢,或眼睛好像進沙子時,就習慣用洗眼液或生理食鹽水來洗眼睛;然而,過度洗眼睛可能會使眼睛更乾、罹患乾眼症,或導致角膜、結膜發炎。

Hello健康》帶您了解洗眼液、生理食鹽水與人工淚液之間的差異,並說明使用洗眼液清潔眼睛的利弊,告訴您哪些情況才需要洗眼睛。 洗眼液是什麼?和生理食鹽水、人工淚液的差異?

洗眼液是一種眼用藥妝品,透過將液體倒進弧形杯、反扣至眼睛上,接著閉合與轉動眼睛,達到清潔眼睛的功效。

洗眼液的主要成分為水分(生理食鹽水、蒸餾水)、電解質及胺基酸;依據品牌的不同,也可能添加抗菌、消炎或涼感的成分,例如: 血管收縮素 抗組織胺 抗生素 軟骨素 維生素A、E、B6、B12等營養素 薄荷或其他草藥

洗眼液和生理食鹽水、人工淚液的差別在於成分。生理食鹽水顧名思義就是只有滲透壓與體液、血液相當的食鹽水,而人工淚液除了水分之外,還會添加油脂,因為眼睛的淚膜本身即含有少量的油脂,能延緩淚水蒸發,幫助保濕及潤滑眼睛;部分的人工淚液還會添加玻尿酸、黏稠劑,增加黏稠度與保濕效果,或是特殊的抑菌劑,以取代刺激性較高的防腐劑。

洗眼液和人工淚液都含有防腐劑,除非是單支、一次性使用的人工淚液才沒有防腐劑;一般大瓶裝、沖洗傷口用的生理食鹽水雖無防腐劑,但一旦打開使用就需立即用畢,否則恐滋生細菌;而沖洗隱形眼鏡用的生理食鹽水,因含有防腐劑,所以不得沖洗眼睛或傷口,以免過度刺激。 洗眼液、人工淚液、生理食鹽水的比較

  成分 用途 是否含有防腐劑? 生理食鹽水 透壓與人體相近、無菌且無雜質的水分 沖洗傷口、眼睛 滅菌大瓶裝沒有;隱形眼鏡沖洗液有 人工淚液 生理食鹽水、油脂及其他添加物 滋潤眼睛、改善乾眼症狀 小瓶裝有;一次性單支裝沒有 洗眼液 生理食鹽水、蒸餾水、電解質、胺基酸、抗菌消炎成分、涼感成分、營養素 沖洗眼睛 有

基本上,人體的眼睛本身就有清潔能力,當異物入眼時,眼睛會自動分泌淚液排出異物,無需使用洗眼液或生理食鹽水加以清潔,除非為以下3種狀況:眼睛癢、有沙子,該用洗眼液洗眼睛嗎?

淚液無法將異物排出,或眼睛流淚後,仍感到非常乾癢、刺痛。 淚液分泌不足,無法排出異物或過敏原。 眼睛太過乾澀,隱形眼鏡無法取下。

就能使用洗眼液、生理食鹽水清潔眼睛,或是滴人工淚液,透過眼淚將異物排出。(延伸閱讀:下眼皮紅腫痛、長水泡?眼瞼炎5大原因、症狀及治療方法) 過度洗眼睛恐更讓眼睛乾澀,甚至發炎感染!

有些人會用洗眼液取代人工淚液,或是只要眼睛一癢、感覺有東西,就使用洗眼液清潔,但是洗眼液因為含有防腐劑,長期使用會傷害角膜與結膜細胞,嚴重時更可能引起發炎或潰爛。

另外,人類眼睛的淚膜,由水分、脂質、黏蛋白等成分所組成,除了能保濕、潤滑之外,也具有抗菌及保護眼睛的功效;長期使用洗眼液或生理食鹽水沖洗眼睛,也會將脂質與黏蛋白沖掉,讓眼睛變得更乾澀、保護力下降。

因此,洗眼液一天最好不要使用超過3次,若眼睛經常乾澀或過敏,建議以人工淚液取代。

人工淚液相較於洗眼液、生理食鹽水,成分與淚水更相近,但若過度使用(一天超過4~6次),也會破壞正常的淚液成分,影響眼睛健康。

眼睛不要天天洗,眼睛乾澀、有異物該這樣做 1. 眼睛乾澀

長時間注視電腦、電視或手機,容易忘記眨眼,造成眼睛乾澀;提醒自己眨眼,且每次眨眼都要將眼皮完全闔上,幫助滋潤眼球;若眼睛仍容易感到乾澀,則可適時使用人工淚液。

平時應保持充足睡眠,每天睡滿7~8小時,並避免用眼過度,每次看電腦20~30分鐘,就閉眼休息或看向窗外5分鐘。 2. 眼睛癢、過敏或有異物跑入

閉上眼睛,讓淚水自行沖出過敏原或異物;若淚水分泌不足,或流淚後,眼睛仍感到非常不適,則可使用洗眼液、生理食鹽水或人工淚液,將異物沖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