吞入異物

吞入異物

誤食、吞入異物的定義

凡是吞入非供食用的物品,即是吞入異物。任何人都有可能不小心吞入異物,不過通常消化系統都能將異物自然排出體外。有時候,異物會在通過消化道的過程中卡住,並對身體造成傷害。若不幸發生,需就醫處理,必要的話還可能要動手術。 誤食、吞入異物多常見?

這個症狀十分普遍,任何年齡的人皆可發生,但嬰幼兒的風險特別高,因為他們容易好奇而將各種物品放入口中法。 誤食、吞入異物的症狀

吞入異物,並造成阻塞的常見症狀包括: 哽噎、呼吸困難、咳嗽、喘鳴 嘔吐、乾嘔 流口水 胸腔、喉嚨或腹部疼痛 嬰幼兒可能會拒絕進食 發燒

若吞入的異物沒有造成阻塞,患者可能不會出現任何症狀。但若異物卡在身體裡面很久,且沒有接受治療,患者可能會出現感染症狀,例如不斷感染吸入性肺炎(Aspiration pneumonia),並加重上述症狀。若任何疑慮,請諮詢醫師。 誤食、吞入異物什麼時候該看醫師?

出現上述症狀,或吞入任何不屬於食物的物體時,都應立即就醫。若患者沒有大礙,醫師會請患者複診檢查,但若狀況很嚴重,醫師可能安排急診。

吞入大塊的異物、食物,或任何有磁性的物體,且症狀持續很久的話,也應立即急診。

就醫時,若身邊有和吞入的異物類似的東西,可以帶著一起就醫,以助醫師診治。 誤食、吞入異物的原因

嬰幼兒常透過將物體放入口中的方式,來學習、探索周遭,這也是為什麼大多吞入異物的患者,都小於3歲,而嬰幼兒誤吞危險物品的機率,會視有無旁人監看,或身邊存在的東西而定。

嬰幼兒容易吞入並造成危險的物品,包括銅板、小電池、鈕扣、彈珠、小石頭、指甲、螺絲釘、別針、磁鐵等任何能放入口中的東西,請確保他們的活動範圍沒有這些物體存在。 如何診斷吞入異物?

患者需要讓醫師知道吞入的異物,以及吞入的時機為何。醫師並會為患者檢查口腔、喉嚨及肺部,或進行下列檢查:

若吞入的異物為銅板,可用X光拍攝頸部、胸腔和腹部,以確認異物的所在位置。若吞入的異物無法用一般的X光檢測出來,則會改用鋇劑X光檢查。 醫師可能會用燈或口腔鏡,檢查患者的喉頭上方;有時醫師也會用內視鏡檢查患者的食道。 如何治療誤食、吞入異物

若吞入的異物造成哽噎,請進行急救,但若哽噎的人還可以出聲或說話,請不要馬上進行哈姆立克法(Heimlich maneuver),而應給他們一點時間,讓他們自行清除阻塞。 若醫師認為吞入的異物,只會對喉嚨或食道造成輕微創傷,醫師可能會請患者吃一點東西,或喝一點水。若患者可以在無痛和沒有困難的形況下照做,待醫師囑咐完後續注意事項,就會讓患者回家。 若醫師看得到造成阻塞的異物,會立刻將其移除,並可能會用到小手術、內視鏡、局部麻醉等。 有些卡在食道的異物,例如食物,可以用幫助食道放鬆的藥物處理,讓異物自然落入胃裡,並隨消化過程排出體外。 治療吞入異物的手術

若吞入的異物在食道停留過久,會造成侵蝕,需藉由手術將其移除,修復受損與感染的部位。

就醫後的注意事項

就醫後的後續追蹤很重要,在異物還沒排出體外前,都需定期透過X光監控。若醫師將異物從患者的食道移除,患者之後也需要讓醫師檢查食道是否恢復正常。

以下這些方法可以避免吞入異物的情形發生: 讓小孩遠離小東西,如銅板、玩具的小零件、鈕扣、電池等。 把食物切小塊一點。 有吞嚥困難者,可以實施液態或流質飲食。 吞入異物的定義

任何人都有可能不小心吞入異物,不過通常消化系統都能將異物自然排出體外。有時候,異物會在通過消化道的過程中卡住,並對身體造成傷害。若不幸發生,患者得就醫處理,必要的話還可能需要動手術。 吞入異物多常見

這個症狀十分普遍,任何年齡的人皆可發生,但嬰幼兒的風險特別高,因為他們容易好奇而將各種物品放入口中,建議大家醫師向諮詢,了解降低吞入異物發生的方法。 吞入異物的症狀

吞入異物,並造成阻塞的常見症狀包括: 哽噎、呼吸困難、咳嗽、喘鳴。 嘔吐、乾嘔。 流口水。 胸腔、喉嚨或腹部疼痛。 嬰幼兒可能會拒絕進食。 發燒。

若吞入的異物沒有造成阻塞,患者可能不會出現任何症狀。但若異物卡在身體裡面很久,且沒有接受治療,患者可能會出現感染症狀,例如不斷感染吸入性肺炎(Aspiration pneumonia),並加重上述症狀。若任何疑慮,請諮詢醫師。 什麼時候該看醫師

出現上述症狀,或吞入任何不屬於食物的物體時,都應立即就醫。若患者沒有大礙,醫師會請患者之後再來複診即可。但若狀況很嚴重,醫師可能會請患者急診。吞入大塊的異物、食物,或任何有磁性的物體,且引發的症狀持續很久的話,也應立即急診。

就醫時,若身邊有和吞入的異物類似的東西,可以帶著一起就醫,以助醫師診治。每個人的身體都不同,有任何疑問時,諮詢醫師永遠是最好的選擇。 吞入異物的原因 因好奇而把東西往嘴裡塞,以及咀嚼能力尚不完全的嬰幼兒,物體入口時都很容易誤吞。 成人和兒童,都有可能為了博取他人關注,或因吸食迷幻藥物,而吞食不可食用的物品。 有些特殊健康狀況,可能會使食道萎縮,造成吞嚥困難。 吞入異物的風險因素

嬰幼兒常透過將物體放入口中的方式,來學習、探索周遭,這也是為什麼大多吞入異物的患者,都小於3歲,而嬰幼兒誤吞危險物品的機率,會視有無旁人監看,或身邊存在的東西而定。嬰幼兒吞入後,容易造成危險的物品包括銅板、小電池、鈕扣、彈珠、小石頭、指甲、螺絲釘、別針、磁鐵等任何能放入口中的東西,請確保他們的活動範圍沒有這些物體存在。 吞入異物的診斷與治療

以下資訊並非醫療診斷,想要有進一步的資訊,請隨時諮詢您的醫師。 如何診斷吞入異物

患者需要讓醫師知道吞入的異物,以及吞入的時機為何。醫師並會為患者檢查口腔、喉嚨,以及肺部,或進行下列檢查: 若吞入的異物為銅板,即可用X光拍攝頸部、胸腔和腹部,以確認異物的所在位置。若吞入的異物無法用一般的X光檢測出來,則會改用鋇劑X光檢查。 醫師可能會用燈或口腔鏡,檢查患者的喉頭上方;有時醫師也會用內視鏡檢查患者的食道。 如何治療吞入異物

若吞入的異物造成哽噎,請進行急救。但若哽噎的人還可以出聲或說話,請不要馬上進行哈姆立克法(Heimlich maneuver),而是應該給他們一點時間,讓他們自行清除阻塞。氣管暢通後,在家就沒有其他可應對吞入異物的措施了,請就醫尋求醫療協助。

吞入異物的治療 若醫師認為吞入的異物,只會對喉嚨或食道造成輕微創傷,醫師可能會請患者吃一點東西,或喝一點水。若患者可以在無痛和沒有困難的形況下照做,待醫師囑咐完後續注意事項,就會讓患者回家。 若醫師看得到造成阻塞的異物,醫師會立刻將其移除,並可能會用到小手術、內視鏡、局部麻醉等等。 有些卡在食道的異物,例如食物,可以用幫助食道放鬆的藥物處理,讓異物自然落入胃裡,並隨消化過程排出體外。

治療吞入異物的手術

若吞入的異物在食道停留過久,造成侵蝕,患者會很不舒服,並要靠手術將其移除,以及修復受損、感染的部位。

就醫後的注意事項

就醫後的後續追蹤是很重要的,有些吞入的異物,在還沒排出體外前,都須定期透過X光監控。若醫師有將異物從患者的食道移除,患者之後也需要讓醫師檢查食道是否有恢復正常。 吞入異物的生活調整與居家療法

以下這些方法可以避免吞入異物的情形發生: 讓小孩遠離小東西,如銅板、玩具的小零件、鈕扣、電池等。 把食物切小塊一點。 有吞嚥困難者,可以實施液態或流質飲食。若有其他問題,請諮詢醫師。

Hello Health Group 並不提供醫療建議,診斷或治療

體質怕熱這樣改善!5招保持涼爽體溫

體質怕熱這樣改善!5招保持涼爽體溫

隨著全球暖化愈來愈嚴重,日漸炎熱的天氣對於怕熱的人也更加不友善。還記得幾年前的夏天,氣溫達到31、32度就稱作高溫,現在夏天氣溫達到33度也稀鬆平常。

Hello健康》介紹5種讓身體降溫的方法,以及身體體質怕熱的原因。 為什麼會怕熱?跟體質有關嗎?

怕熱的人對於高溫的耐受性較普通人低,其原因可能是因為自律神經失調(Dysautonomia),人體對於體溫的調節與感知需倚賴自律神經的監控,部分疾病也可能造成自律神經失調,包含糖尿病(Diabetes)和帕金森氏症(Parkinson’s disease)等。

此外,有些人可能只是討厭感受到熱,但是身體可能並沒有明顯的不適。不過對於部分怕熱的人來說,炎熱可能會使他們有全身無力、噁心、頭暈、過度出汗等狀況,也有可能因此導致中暑。以下為其他可能影響溫度耐受力的因素:

年齡:嬰幼兒和老人家對於溫度的敏感度較高,除了怕熱外,也可能怕冷。 藥物影響:有些藥物的副作用可能提高身體對溫度的感知,例如:抗膽鹼藥物(Anticholinergics),有抑制副交感神經的功效;副交感神經屬於自律神經的其中一種,因此當其受到抑制時,也可能會影響對於冷熱的感知。 疾病影響:自閉症(Autism)的患者對於環境變化的敏感程度較高,包括溫度、光線和聲音等。內分泌系統出問題,也會影響人對冷熱的感受,例如:甲狀腺機能亢進(Hyperthyroidism)的患者容易怕熱;甲狀腺機能低下(Hypothyroidism)則怕冷。 肥胖:根據軍事醫學(Military Medicine)的研究指出,體脂肪愈高、體重愈重的人,除了罹患心血管疾病的機率較高外,也比正常體態的人來得怕熱。(延伸閱讀:突然體溫偏高怎麼辦?調節體溫過高善用這4種天然食材

5種改善體質怕熱的方法

減肥:無論是有氧或無氧運動,想維持體態就是要動起來,才能減少過胖所帶來的怕熱症狀。 多喝水:多補充水分,可以讓身體面臨高溫時有汗可流;水分攝取過少,身體就更難藉由流汗來散熱。 攝取適當糖分:長期攝取過多糖分除了有較高的風險得到糖尿病外,對已經得到糖尿病的人來說,血糖過高或過低都可能提高怕熱的情況。 濕毛巾降溫:在炎熱的夏天,不少人喜歡掛著一個攜帶式電風扇幫助降溫,但是如果是在戶外的話,即使用電風扇吹出來的也是熱風,降溫效果並不明顯,建議可以將毛巾沾濕掛在脖子上,再搭配電風扇會更加涼爽。 別喝太多酒:喝太多酒除了會增加體脂肪和體重,導致肥胖問題外,在炎熱的天氣喝太多酒,雖然短時間內可能會感到涼爽,但是酒精會使心跳加速和血管擴張,加快人體水分流失,若沒及時補充水分,在脫水的情況下,身體會更難散熱

若是疾病或服用藥物所引起的怕熱症狀,建議諮詢醫師以改善症狀。

想換奶或混合餵看這篇!母奶與配方奶的銜接與替換

想換奶或混合餵看這篇!母奶與配方奶的銜接與替換

美國兒科學會(American Academy of Pediatrics,簡稱 AAP)建議寶寶出生後的前六個月都哺餵母乳,因為母乳是嬰兒最佳的營養來源,好處也很多。儘管如此,媽媽還是可以依自己和寶寶的狀況來決定餵奶的方式,無論是母乳或奶粉都行,兩者搭配使用也沒問題,只要搭配選擇得當,寶寶一樣能維持健康。當寶寶從母乳換成喝配方奶,或者媽媽決定兩者混合一起餵寶寶,都會有一些細節需要注意!以下提供各位媽媽關於母乳與奶粉銜接,以及混合哺餵的注意事項。

母乳哺餵最佳  配方奶也能替代

母乳能提供寶寶最好的天然抗體和營養,母乳甚至能自我調整,滿足寶寶的需求,親餵哺乳時,還能加深媽媽與寶寶的聯繫。如果可以,非常鼓勵媽媽餵母乳,尤其是在寶寶出生後的頭一到三個月。

不過,根據狀況不同,媽媽也可以考慮同時給寶寶喝母乳和配方奶,或完全依靠配方奶,例如寶寶的吸吮力不佳(尤其是早產兒)、沒時間餵寶寶、餵奶疼痛、產後焦慮,或有專門醫療需求及特殊疾病等,都是很可能發生的狀況。 母乳和配方奶粉交換餵的方法

母乳和配方奶可以交換餵,因為額外給寶寶奶粉其實也是健康的,因為它含有一些額外營養,例如維生素 D,是寶寶本來就需要從母乳以外的地方取得的營養。若媽媽是親餵哺乳,可以在一天當中穿插一次配方奶,但要注意寶寶是否能適應從乳房吸吮,轉換到用奶瓶吸奶。建議從親餵轉瓶餵的媽媽,可以在初次瓶餵時,先讓寶寶用奶瓶喝母乳,讓他仍然能聞到你的氣味。 配方奶的選擇方法

大部分的奶粉都是以牛奶或黃豆當主要原料,也有專為對牛奶或豆蛋白過敏、早產兒、出生體重過輕的寶寶調製的特殊配方。不過無論哪一種,媽媽都應選擇有鐵質補充功能的奶粉,以預防寶寶貧血。(同場加映:嬰兒配方奶有哪幾種?認識牛奶、大豆、水解蛋白等種類

不要餵寶寶喝牛奶

不要太早給寶寶喝牛奶,尤其是還未滿一歲的寶寶,因為牛奶含有的營養素比例,還不適合他們消化吸收。(什麼時候才能讓寶寶喝牛奶呢?請參考:什麼時候可以換喝牛奶?寶寶喝牛奶的注意事項

幫較大的小孩挑配方奶

有些奶粉是專為 4~12 個月大,已經可以開始準備吃固態食物的小孩設計的。這類奶粉會含有更多質、鐵、蛋白質、熱量,醫師建議將這種奶粉與副食品搭配食用,而不要單獨攝取。這類奶粉也對過去發育狀況較差的寶寶有幫助,請家長在選擇副食品和奶粉時,注意寶寶過敏的狀況,並與醫師討論最適合的選擇。(同場加映:寶寶牛奶過敏怎麼挑奶粉?牛奶、豆製配方奶型態一次看

餵奶煩惱奶水量不足?增加母乳分泌有方法

餵奶煩惱奶水量不足?增加母乳分泌有方法

許多媽媽在產後都會擔心自己的泌乳不夠、母乳量不足,怕把孩子餓著,而容易陷入焦慮或憂鬱,不過奶水量分泌多寡和遺傳基因有很大關係,不過究竟該生產多少母乳才算足夠,若不夠又該如何增加泌乳量呢?請繼續看下去。(母乳量不足時常是錯覺,可參考另篇文章:新手媽媽不慌!了解奶水不足原因、避免餵奶問題

各階段理想的母乳量

寶寶出生後初期,餵奶時間會比較頻繁,隨著寶寶長大,會拉長餵奶的間隔時間,但每次的需求量也會逐漸增加。以下為各階段寶寶需要的奶量:

1. 寶寶一週大之後:媽媽應每 2~3 個小時,供給 56~85 克(約 2~3 盎司)的母乳,又或是每天共產出約 680 克(24 盎司)的奶量,若是雙胞胎或多胞胎,則依寶寶的數量往上加乘。

2. 寶寶滿月之後:媽媽應每 3~4 個小時,供給 85~113 克(3~4 盎司)的母乳,又或是每天共產出 680~907 克(24~32 盎司)的奶量。

3. 寶寶六個月大時:媽媽應每 4~6 個小時,供給 170~227 克(6~8 盎司)的母乳,又或是每天共產出 1,020~1,361 克(36~48盎司)的奶量。

請注意,若事先擠出並用奶瓶取代親餵時,恐會較容易過量餵養寶寶,所以最好先將每天每次需要的奶量,依奶瓶分裝好。若發現分泌的母乳量達不到標準,不妨嘗試以下方式改善:

增加母乳的方法

1. 補充水分:水分是乳汁的必備原料,除了多喝水外,每天可多吃蔬果、果汁或湯等,來補充水分。

2. 避免喝酒:儘管許多專家認為,哺乳期間小酌無妨,但研究發現,酒精會減少母乳量,所以建議最好不要喝。

3. 定期排出母乳:母乳分泌多寡,其實是依寶寶的需求而定,需求量愈多,母乳的分泌量就愈多,所以若愈頻繁地排出乳房內的乳汁,身體就會自動製造更多乳汁來供應。擠母乳時,兩側的乳房建議各擠 15~20 分鐘,而每天的擠奶次數,是依寶寶的年齡而定。以新生兒為例,大約每 2~3 個小時就需要餵一次,所以即使是用預先擠好的母乳來餵,也應盡可能地每 2~3 小時擠乳一次,每天大約擠 8~12 次,來刺激身體製造更多母奶。

4. 吃促進母乳分泌的食材:有些研究指出,吃大蒜洋蔥薄荷,會使母乳的味道不同,讓寶寶可能想喝更多,也因此幫助分泌更多的母乳;另外,如糙米、燕麥等全穀物,也可促使乳汁分泌。提醒媽媽們,若要嘗試天然香草、茶飲來增加奶水量之前,請務必先諮詢醫師,以確保安全性和效果。

(同場加映:哺乳媽媽如何斷奶?抓準斷奶時機、循序漸進並注意鐵質補充

嬰兒第10週:寶寶學翻身 留意嬰幼兒胃食道逆流

嬰兒第10週:寶寶學翻身 留意嬰幼兒胃食道逆流

嬰兒的健康與成長

若寶寶晚上願意睡覺,而且能一次睡上 5~6 小時,那你是屬於少數幸運的媽媽,因為大部分十週大的寶寶,常常會在半夜醒來,雖然寶寶半夜可能不睡覺,但這時候睡睡醒醒的間隔會相對拉長,也就是說,你能有比較長的時間小憩一會,養足體力。

寶寶可能會有 2~4 段睡眠週期,接下來白天清醒的時間,將超過十小時。而不管孩子是夜貓子或早起的小鳥,基本上童年的睡眠習慣,會保持不變。

第十週的寶寶能夠: 發出各種聲音,不再只是哭泣而已。(推薦閱讀:嬰兒牙牙學語在說什麼?這樣做聽懂並回應寶寶說的話) 躺著時,能將頭抬起 45 度。 如何照顧寶寶?

多和寶寶溝通

這時候和寶寶溝通相當重要,有無數種與寶寶溝通的方法,為了協助寶寶發展,可以現在或接下來幾個月,嘗試以下做法: 讚美模仿行為:寶寶喜歡在模仿你時,得到讚美。 多問問題:寶寶雖然不見得能回應你,不過不要放在心上,問問題的核心在於能激發寶寶的學習能力,以及觀察力。 多給寶寶表達機會:研究顯示,父母若常跟寶寶對話,寶寶會更快學會說話,其實也只要讓寶寶呼嚕、呢喃或傻笑就很有效果了。 時常描述自己在做什麼:做什麼事都要跟寶寶說,可以一邊換衣服,一邊描述過程,例如:「我現在幫你換尿布、我正在幫你扣釦子。」洗澡時,可以告訴寶寶,肥皂跟洗髮乳,能讓頭髮烏溜溜又乾乾淨淨。告訴寶寶自己正在做什麼,不僅能訓練寶寶聽懂你說話,也能幫助寶寶觀察周遭環境。 說話時增加語調。 大聲朗讀給寶寶聽。 說話時押韻或有帶多點節奏感。 跟寶寶說話時,可以問一些簡單的問題。 隨著寶寶的成長,讓寶寶接觸更多事物,不過記得要與寶寶的能力相符。 注意寶寶注意力減退、不再認真聽你說話的信號,例如眼睛閉上了、眼神飄移、哭泣或坐立不安等;看到這些行為,可能代表寶寶暫時累了不想繼續聽你說話,建議可以讓寶寶休息一會兒。

寶寶的健康須知

每位醫師都有自己一套幫寶寶檢查的方法,醫師會根據寶寶的個人需求,進行體格檢查,以及有不同的評估方法與流程。建議可以在檢查完後,諮詢醫師下列問題: 讓醫師知道寶寶與家庭生活的狀況,包含吃喝拉撒睡,以及寶寶的發展狀況,若打算重返職場,也可以詢問相關照護事項。 若還在親餵寶寶,且打算重返職場,可以向醫師提出你的疑慮、健康,以及寶寶行為相關問題。 寶寶的需求與發展

在滿兩個月,第十週的這段時間,應該了解以下的狀況:

1. 嬰兒胃食道逆流

寶寶在餐後溢奶或吐奶是相當正常的現象,研究顯示,估計有 50% 的寶寶天天吐奶,持續時間大部分相對短暫,並不會讓寶寶受到傷害。然而,若是寶寶一天內吐出大量的奶水,或是一天吐好幾次,那就必須懷疑是嬰兒胃食道逆流,胃食道逆流(Reflux)一般指的是摻有胃酸的食物,從胃部逆流至食道。

胃食道逆流可能跟長時間的進食疼痛,或刺激有關,在比較嚴重的狀況下,寶寶可能會咳嗽或是體重過輕。。 為什麼寶寶會得到胃食道逆流?

胃食道逆流的主因,是寶寶食道的括約肌還很弱(括約肌是連接喉嚨與胃部的肌肉),大部分的新生兒,下食道括約肌還無法完全閉合,由於肌肉鬆弛,食物無法完全停留在胃部。若寶寶吞下過多空氣,或是吃太多,就容易有胃食道逆流的狀況。 如何診斷胃食道逆流?

一般會使用 pH 值檢測試劑盒,放入寶寶的食道,檢驗逆流情形與酸度。除此之外,還有其他檢測寶寶胃食道逆流的方法,如 X 光或胃鏡(泛上消化道內視鏡),後者是將裝有鏡頭的管子,放入寶寶的消化道檢查並採檢體。 如何治療胃食道逆流?

在多數情況下,隨著括約肌越來越發達,一歲後,自發性胃食道逆流的狀況會減少,若寶寶是喝配方奶,醫師可能會建議換成豆漿,或是較不易引起過敏的奶類。建議讓寶寶少量多餐,避免寶寶的胃部裡有太多食物。另外部分研究顯示,在母乳或配方奶中添加米糊(Rice cereal),讓牛奶更濃稠,可能有改善胃食道逆流的症狀的潛在效果,但請務必諮詢醫師再嘗試。(同場加映:寶寶牛奶過敏怎麼挑奶粉?牛奶、豆製配方奶型態一次看

其他方式包括在寶寶進食後,將他的身體維持直立狀態,讓頭部高度維持在 30 度以上,避免喝進去的奶水逆流而上;如果寶寶經常打嗝,也能排出一些空氣,進而減緩食道逆流的症狀;醫師可能會開立稀釋胃酸的藥物或制酸劑(Acid blockers),給寶寶每天服用。這些用藥通常與治療成人火燒心(胃食道逆流)的藥物十分相似,不過如果未經醫師允許,不該讓擅自讓嬰兒使用任何藥物。(更多關於嬰幼兒胃食道逆流資訊請見:嬰幼兒胃食道逆流!父母秒懂怎回事) 2. 寶寶開始會翻身

這時,寶寶在學習如何翻身,這個階段的嬰兒,能夠從趴姿轉換成仰臥姿(正躺),或從正躺切換成趴姿,一般來說,至少要超過一個月以上的寶寶,才能學會翻身,因為只有在脖子及手臂肌肉夠強壯的狀態下,才能做到這個動作。

這時候除了會翻身,寶寶活動量也開始增加,代表在換尿布時,你必須騰出一隻手固定住寶寶,也要避免在沒人看著的情況下,把寶寶放在床上或是離地面過高的地方,不然很可能會不小心摔傷。 新手爸媽小提醒

你可能會注意到寶寶出現以下狀況: 1. 開始流口水不代表開始長牙

寶寶的唾液腺還在子宮裡時,就已開始作用了。你可能會發現寶寶在這段時間才開始流口水,因為這時候的寶寶,傾向把東西往嘴裡塞,因此分泌的唾液量會超過吞嚥的唾液量。

不過流口水並不代表寶寶開始長牙,大部分寶寶的第一顆牙,在 4~7 個月大時才長出來。若寶寶發育速度較快,下顎會在三個月大的時候,可能會先長出 1~2 顆牙齒(寶寶出生時已有牙齒屬於少數狀況)。

許多父母會讓寶寶帶圍兜兜,來避免口水滴的到處都是,不過務必在睡前把圍兜兜拿開,避免孩子窒息。雖然寶寶的玩具或其他物品上會沾滿口水,看似容易感染到病菌,不過不必擔心,因為口水中所含的免疫球蛋白 A,可提供寶寶免疫保護的效果。 2. 咕咕聲

一開始注意寶寶呼吸時,咕咕聲聽起來像是隨機產生的,但之後你可能會發現,在與寶寶對話、吃飽、在鏡中看到自己、或是看到搖籃上的裝飾小鴨鴨時,寶寶就會發出這種咕咕聲,因為寶寶興奮時容易發出呼嚕聲。

在這個過程中,寶寶會嘗試並探索使用喉嚨、舌頭及牙齒,來發出聲音。對父母來說,咕咕叫的聲音通常是除了哭聲以外,寶寶第一個發出的聲音,不過這只是開始,因為幾星期至幾個月之後,寶寶便開始學會大笑(通常在 3~3.5 個月)、尖叫(4.5個月)和發出其他聲音。

寶寶發出子音的階段,不太一樣,有些寶寶三個月大就有辦法,有些則要等到五或六個月大;當寶寶開始試著發出子音時,會一直重複同一個,或兩個子音加母音的合音,到了第二週會換其他的合音,似乎忘記原本已經會發出來的音,不過事實上,寶寶不再發出原本的聲音,是因為他的專注力有限,一次只能好好做一件事。(同場加映:寶寶學說話分階段!注意有無語言發展遲緩徵兆)

懷孕第7週:準媽媽孕吐與不適感漸增,注意補充水分

懷孕第7週:準媽媽孕吐與不適感漸增,注意補充水分

寶寶第 7 週的成長狀況

進入懷孕第七週後,胚胎(Embryo)現在的長度為一公分,差不多是一顆豆子的大小。在整個孕期,寶寶都是呈現「捲曲狀」,雙腳抵著自己小小的身軀,難得會有伸直的姿勢。

因此要精確地量出寶寶的身長不大容易,這也是為什麼醫事人員要測量寶寶的實際身高時,是從頭頂量到臀部尾椎的「坐高」,而不是從頭頂量到腳趾的直立身長。

我們在懷孕第6週一文所提到寶寶的四肢也開始慢慢形成軟骨組織,未來就會長成骨骼,手掌的生長也蓄勢待發。此外,寶寶的五官也越來越立體,不只是眼睛、耳朵的生長急遽地發展,連眼瞼也慢慢成形。寶寶也將開始有規律的心跳。

由於腦部與脊髓正飛速地發展,寶寶每分鐘差不多會新長出一百個腦細胞,這可是準媽媽攝取葉酸的關鍵時期,以下會有更多詳述。

懷孕第 7 週的身體變化 懷孕初期準媽媽易口乾

準媽媽在懷孕第七週肚子還不會明顯地脹大,子宮的大小差不多有如一粒檸檬,裡頭住著如豆子般大的胚胎。不過準媽媽在懷孕時期的血液供應會增加 20~40 倍,甚至有時可高達 50 倍,其中 75% 的血液送到卵黃囊(Yolk sac)或是胎盤(Placenta),讓胚胎能夠吸收足夠的養分與氧氣。

需要注意的是,在全身的血流加把勁地為寶寶運送成長的能量的同時,準媽媽也會更容易感到更口渴,一定要記得適時補充水分。

大多數生頭胎的準媽媽會到懷孕第 12 週左右肚子才會大起來,像個傳統印象中的孕婦。「非新手媽咪」可能會比之前生第一胎時更早來的有「孕味」,這是因為之前已經懷孕過,讓子宮與胃部的肌肉更有延展性。(推薦小工具:懷孕體重計算器) 懷孕第 7 週的症狀

準媽媽在懷孕第七週身體上的負擔越來越重,孕吐的狀況也可能會很嚴重。準媽媽們要做好心理準備,在接下來幾個禮拜,不適感會開始越來越明顯,相關症狀與變化除了乳房脹痛、噁心、頭痛、疲倦想吐之外,對食物的喜好改變很大,嗅覺也更加靈敏,情緒起伏也會比之前更敏感,以及陰道分泌物變多、頻尿等。 懷孕第 7 週的飲食原則

攝取葉酸很重要

準媽媽除了要均衡飲食,攝取足夠營養之外,也要特別注意葉酸的攝取。即將懷孕和懷孕前期的女性每天應服用 600~800 微克的葉酸。攝入足夠的葉酸可降低寶寶出現脊柱裂(Spinal bifida)的風險。

有脊柱裂的兒童,其脊椎骨其中一節或多節有缺口,就像是破洞一般,導致寶寶的背部皮膚、肌肉、脊椎、脊髓膜及神經發展出現問題,這種疾病在北美洲的發生率高達 5~10%。

葉酸的食物來源有菠菜、韭菜,柑橘類水果、動物的肝臟、酵母、豆類,先由各種不同的天然食物中多樣性地攝取: 3~4 份深綠色蔬菜(煮熟約 1.5~2 碗)

2~3 份水果(切塊水果約 2~3 碗)(推薦閱讀:補充維生素C和鉀!懷孕水果這樣吃

若在日常飲食中攝取不足,建議跟婦產科醫師討論後,再依處方籤補充葉酸錠劑。

【上一週:懷孕第6週】

【下一週:懷孕第8週】

懷孕第6週:寶寶四肢開始生長,孕婦忌清貓砂

懷孕第6週:寶寶四肢開始生長,孕婦忌清貓砂

寶寶第 6 週的成長狀況

進入懷孕第六週,胚胎(Embryo)在子宮內膜中繼續生長,長度為 0.6 公分,可以說是一顆蘋果籽的長度,形狀則像是個小蝌蚪。寶寶的心跳也有機會在陰道超音波檢查時可以確認到。

準媽媽肚子裡的寶寶以飛快的速度成長與變化,胚胎的手臂、腿開始成形,現階段我們稱之為肢芽(Limb bud)。肝臟、大腦、肌肉與骨骼系統的生長也迅速地展開。

懷孕第 6 週的身體變化 懷孕第 6 週的症狀

準媽媽在懷孕第六週會比較辛苦,孕吐的狀況會越來越嚴重,其他症狀像是生理期沒來、味覺改變、常常感到噁心想吐,對於食物的喜好改變也很大。晚上也會有頻尿的狀況,肚子還會不時抽痛。 懷孕時期頭髮的變化

在孕期,女性體內的女性荷爾蒙(又稱雌激素)的分泌量大增,懷孕後期更是達到頂峰。而雌激素又有助於毛髮的生長,抑制毛囊的退化,所以準媽媽在懷孕時,在臉部、四肢、背部都有可能增生毛髮,頭髮也變得較濃密,顏色也變得更黑。不過要注意的是,髮量與體毛多到異於常態時,要留意是否為卵巢腫瘤分泌雄性素所致。

在生產完的兩個月至四個月之後,毛髮會停止生長。這是因為原本媽媽血液中高濃度的雌激素驟降,讓毛囊快速的進入退化期、休止期。所以產後掉髮量會激增。因為大量的毛髮同時進入休止期所造成的嚴重落髮為「休止期落髮」,不過每個人產後落髮的時間長短不一定,有的媽媽最長可到一年。 懷孕第 6 週的生活與注意事項 與醫生討論用藥

若準媽媽此刻有在服用藥物,建議跟開藥的醫師討論,畢竟無論處方藥或是非處方用藥都有可能對寶寶產生不良的影響,切記不要因為想生孩子就立即中斷原本的用藥療程,一定要諮詢相關的醫事人員。 懷孕不要清貓砂 避免感染弓蟲

貓咪體內容易寄生弓形蟲(Toxoplasma gondii),若不小心接觸到貓咪的糞便有可能會感染。懷孕的女性如果是第一次感染弓形蟲,弓形蟲恐會經由胎盤傳染給寶寶,感染率高達 40%。

若在懷孕初期就感染弓蟲,更可能會造成流產或死胎。罹患「先天性弓形蟲感染症」的新生兒大約有 70%~ 80% 的機率要等到數個月甚至數年後才會有症狀,包括: 視力不良 失明 學習障礙 心智發育遲緩 皮膚紅斑丘疹 全身淋巴結腫大 肝脾腫大 黃疸 血小板低下 水腦症(Hydrocephalus) 小腦症(Microcephaly) 顱內化 神經病變

所以孕婦盡量不要清貓砂,最好讓其他人代理,而且千萬不能吃生食。值得注意的是,如果準媽媽在懷孕期時被感染,會有傳染給寶寶的危險,不過如在懷孕前就被感染,則不會對寶寶造成影響。

懷孕第 6 週的飲食禁忌 懷孕不要吃生食

準媽媽一定要記得生食不能吃,還有未殺毒消菌過的奶製品、沒有全熟的蛋類、特定魚類、生菜、蔬果汁等都應該盡力避免,除了有寄生蟲的風險之外,還容易感染沙門氏菌、李斯特菌。

沙門氏菌若引發腹瀉,容易讓子宮收縮,嚴重時可能會造成早產。李斯特菌若經血液讓寶寶感染,有可能會胎死腹中。雖然上述的情況發生的機率並沒有特別高,但是為了寶寶的健康還是要謹慎。(推薦閱讀:好孕飲食:懷孕時這些最好別吃) 避免吃中大型的魚類

對於準媽媽來說,要避免食用以下魚種: 鮪魚 旗魚 鮭魚 馬頭魚 鯊魚 油魚(又稱龍鱈)

這是因為上述的魚類吃小魚維生,位處食物鏈頂端,汞含量會累積地較多,建議媽媽也不要多吃。如果真想要食用,建議每星期食用不超過兩份(約 70 公克)的的旗魚、鮪魚及油魚,以及每星期食用不超過一份(約 35 公克)的鯊魚

除此之外,孕婦每週也切記至少均衡地食用 7~9 份 (約 245~315 公克)其他種魚類,才有更多元的營養。

【上一週:懷孕第5週】

【下一週:懷孕第7週】

懷孕第5週:寶寶心臟、大腦、脊髓開始成形

懷孕第5週:寶寶心臟、大腦、脊髓開始成形

寶寶第 5 週的成長狀況

進入懷孕第五週,胚胎(Embryo)在子宮內膜中繼續生長,長度為 0.2 公分,差不多是一粒芝麻的大小。寶寶的臉部開始成形,有著細小的鼻子,眼睛要等到 28 週左右才會睜開。寶寶的大腦、脊髓、神經系統也正在飛速般地生長。小小的心臟也正在成長中,馬上就要開始有心跳了。

此時的胚胎已具有血管,其中的一束血管會形成臍帶(Umbilical cord)。臍帶主要是將準媽媽血液中吸收來的養份和氧氣,由胎盤輸送到寶寶的體內,並將寶寶新陳代謝所產生的廢物,再輸送給準媽媽予以排泄。 懷孕第 5 週的身體變化 懷孕第 5 週的症狀

準媽媽在懷孕第五週身體上的感受與第四週的差異不大,不過懷孕初期體內的人類絨毛膜促性腺激素(Human chorionic gonadotropin,以下簡稱 hCG),濃度會持續攀升,有些準媽媽尚未適應,容易可能會出現不適情形,稱為早期懷孕症狀。(詳情請讀:懷孕第4週:孕斑初現,美白防曬禁用A酸

早期懷孕症狀指的是懷孕頭三個月發生的症狀,例如:

月經沒來 味覺改變 乳房脹痛 噁心、嘔吐 脹氣 疲倦 對食物的喜好有所改變 嗅覺變得敏感 頻尿 肚子偶有抽筋之感(推薦閱讀:懷孕期腳抽筋~4方法舒緩與7招預防) 陰道分泌物變多 秀髮濃密有光澤 腹脹之感 孕斑 著床出血 情緒上的波動

懷孕初期的著床出血

準媽媽的陰道有微量的出血時無須擔心,有可能是著床出血(Implantation bleeding)。著床出血通常發生在準媽媽受孕後約 10 至 14 天,差不多就是在懷孕第四週或第五週左右。當受精卵附著在子宮壁上的時候,就可能會引發著床出血。著床出血通常發生在準媽媽的月經來臨之際,而著床出血的血量會比經血來的少。

著床出血的發生並非必然的,在有些準媽媽的身上不曾出現過,有些人則沒有注意到。準媽媽很有可能會把著床出血誤以為是月經的到來,而沒有意識到自己已經懷孕了。著床出血會自行停止,並不需要治療。但是如果陰道有出血不是少量且一直持續,甚至變多,就一定要小心,最好要向婦產科醫師諮詢。(推薦小工具:預產期計算器) 練習呼吸改善心情

得知自己「中獎」了固然很高興,但是感到隨之而來的擔憂也很正常。超過一成的準媽媽曾在孕期有焦慮之感。懷孕初期因為體內荷爾蒙變化,為準媽媽帶來各種身體不適以及情緒上的起伏。而這樣的不適會讓準媽媽連結到對於寶寶健康的憂慮與不安。覺得心情不美麗就要好好照顧自己,可以試試以下的呼吸練習: 站、臥、坐皆可,重點是能夠放鬆的姿勢。 盡量讓自己舒適自在,可解開扣子、皮帶、拉鍊。 深深地呼吸,盡量把空氣吸入腹部。如果一開始做不到,也不要強求,循序漸進即可。 接下來開始規律地呼吸,「數息」也許能夠讓準媽媽更加進入狀況。「數」,就是數數字;「息」,指鼻息、氣息。有些人能在呼吸時慢慢又穩穩地從一數到五,但是一開始做不到,同樣也不要強求。 吸入時慢慢從一數到五,吐氣時同樣從一數到五。呼與吸之間不用停頓。從一數到五的節奏最好一致。 整個呼吸練習可以持續三到五分鐘。

如果準媽媽的心情跌落谷底,除了找信賴的親友、師長詳談之外,也可以尋找專業的諮商師討論。無論是生理上還是心理上的議題,都一樣重要,要好好處理。(延伸閱讀:傾聽與表達:談話治療的 5 種心理療法) 懷孕第 5 週的產檢須知 懷孕第 5 週準媽媽驗孕

懷孕第五週是驗孕的好時機。由於孕婦體內的 hCG 的增加,我們能以檢測尿液中 hCG 來驗孕,詳細的相關資訊,可以讀此篇在家驗孕

【上一週:懷孕第 4 週】

【下一週:懷孕第 6 週】

懷孕害喜、孕後期還吐不停?改善孕吐攝取好營養

懷孕害喜、孕後期還吐不停?改善孕吐攝取好營養

莉庭目前懷孕第 11 週,在生理、心理方面都還在適應,雖然對於即將成為人母感到驕傲,但心情也很緊張。尤其孕期進入第九週後,她時不時出現噁心感,而這幾天更嚴重,只要吃完一餐,不到一小時就會跑廁所去吐,晚餐則更嚴重。

不僅如此,很多人以為只有懷孕初期才會孕吐、害喜,其實這可說不準。懷孕後期,脹大的子宮可能會壓迫到腸道、胃部,而引起噁心、嘔吐,該如何才能改善孕吐,讓自己和寶寶都能好好攝取營養呢?一起來了解如何改善孕吐,讓孕期營養不打折!(推薦閱讀:害喜孕吐怎麼辦?舒緩孕吐 10 招快學

為什麼會孕吐?

約有六到七成的孕媽咪會出現害喜的症狀,較輕微的包括噁心、食慾不佳或脹氣,嚴重則會嘔吐,且特別容易在早上起床出現晨吐。有些媽咪孕吐可能連胃酸、膽汁都吐出來,嚴重還可能導致脫水,甚至因為電解質不平衡而暈倒。

引起害喜、噁心不適的原因,除了體內荷爾蒙出現巨幅的改變,也與人類絨毛膜性腺激素(HCG)的上升有關。例如黃體素大量增加會造成腸胃蠕動變慢,降低胃排空的速度,可能造成消化不良,並產生噁心、嘔吐、食慾不振等腸胃不適症狀。

此外,有些患有腸胃疾病的孕婦,也可能誘發或加劇孕吐的情形。我曾遇過孕媽咪孕吐得嚴重,經由腸胃科醫師會診才發現胃部長瘤,若孕媽咪服用了婦產科醫師所開立的藥物仍無法緩解孕吐狀況,建議讓腸胃科醫師檢查、診斷,以確實了解自己的身體狀況,亦減輕心理壓力與不安。

孕吐症狀怎麼治?

一般來說,在孕期第五、六週會開始出現孕吐,每個人的體質不同,可能會提早會延後害喜的狀況,不過通常會在 14~16 週,進入懷孕中期後改善。

不過凡事總有例外,有些孕婦在懷孕後期仍會出現噁心、嘔吐的症狀。我們當然不希望吃進去的營養,因為孕吐而浪費掉,而且持續的不適也會影響心情。孕媽咪們在顧好肚子裡的小寶貝的同時,也要照顧好自己。因此,以下將分成兩方面針對孕吐做改善。 改善孕吐從飲食下手

飲食型態跟孕吐有密切的關聯,孕媽咪可以嘗試下列方式減輕孕吐的不適: 少量多餐:懷孕時期由於腸胃蠕動速度減緩,建議採取少量多餐的進食方式,不過,我不建議等到很餓的時候才進食,否則胃酸分泌過多易引起胃酸逆流,造成孕吐更嚴重。特別是孕婦容易低血糖,餐與餐之間可以準備一些小點心,例如:蘇打餅乾、吐司、或水果等,避免空腹。 少湯湯水水:孕吐時,若再喝果汁或湯湯水水恐加重孕吐情況。因為水分容易造成胃部膨脹,產生胃食道逆流,尤其脹氣的時候,最好避免飲用牛奶、豆漿。孕媽咪一早起床時,不妨攝取一些蘇打餅乾或吐司來中和胃酸,緩解減輕早晨產生噁心情形。(推薦閱讀:乳糖不耐症不能牛奶?原因、症狀、診斷、治療一次看懂) 避免油膩、重口味:在飲食的選擇上,避免油炸、油膩或過鹹等食物,因為食物過油、過鹹,不僅難消化,還會對孕媽咪的身體造成負擔,而且孕媽咪聞到油膩味也容易引起反胃感。你可以考慮喝點檸檬水,讓清新的味道沖走油膩。 補充維生素 B6:如果孕吐嚴重,可請婦產科醫師開立維生素 B6 來緩解不適,因為維生素 B6 有能抑制噁心、嘔吐的作用。 睡前不要進食:建議睡前不要進食,如果吃飽馬上平躺睡覺,容易造成胃食道逆流、引起嘔吐。若睡覺之前覺得餓,孕媽咪可以考慮吃吐司、蘇打餅乾或一些清淡的蛋白質食物來中和胃酸。

懷孕害喜、孕後期還吐不停?改善孕吐攝取好營養 7 習慣改善孕吐

飯後避免平躺:用完餐或吃完東西別立刻躺著,盡可能做一些活動,例如:散步、或做簡單的家事等。睡覺時則可以墊高枕頭以免胃酸逆流。(推薦閱讀:頸後墊枕頭睡覺!7招改善消化不良、緩解不適) 孕吐完漱口:孕吐完,建議用開水或漱口水漱口來沖淡嘔吐的氣味,否則嘴裡一直留著難聞的嘔吐味,有時會讓噁心感更強烈。 按時排便:若孕媽咪沒有按時解便,恐造成孕吐狀況更嚴重。因此,建議每天攝取 2000c.c. 以上的水分、多攝取蔬果或補充益生菌以改善便祕。倘若便祕一直沒有緩解,可請婦產科醫師開立軟便劑。 維持室內空氣流通:盡可能保持室內空氣暢通,並且少去人多的密閉空間,因為空氣太悶或二氧化碳濃度太高,都容易引起頭暈或噁心的感覺。 適度活動促進腸胃蠕動:經常久坐會讓腸胃不好消化。因此,平時孕媽咪可以做一些柔軟操、散散步,以增加腸胃蠕動、促進消化。(推薦運動:孕婦運動好處多!減緩背痛 便祕 助睡眠) 穿著寬鬆、舒適:多數的孕媽咪是上班族,對於衣著也會講究符合工作場合,不過仍建議盡量穿著寬鬆衣物,以免壓迫腸胃而造成噁心不適,身體也會比較輕鬆。 睡眠充足、放鬆心情:有些媽媽的情緒緊張、晚上睡不好、或工作過於疲勞、壓力大,孕吐狀況也會比較嚴重,因此,因此建議孕媽咪可以聆聽喜歡的音樂、放鬆心情,讓自己獲得充足且高品質的睡眠。(推薦運動:孕婦睡眠習慣改變!懷孕3階段這樣看

出現以下狀況快就醫

出現害喜症狀時,有些孕媽咪吐完以後會覺得舒服、輕鬆,可以繼續進食;但有些媽咪可能吐到頭昏眼花、甚至嘔吐物出現異常顏色。當孕吐、害喜到什麼情況就需要就醫,請看:

懷孕害喜、孕後期還吐不停?改善孕吐攝取好營養

妊娠糖尿病的原因、症狀與檢查|懷孕高血糖危害母嬰健康

妊娠糖尿病的原因、症狀與檢查|懷孕高血糖危害母嬰健康

妊娠糖尿病(Gestational Diabetes)指的是懷孕前沒有糖尿病,懷孕之後才出現糖尿病的情形,而妊娠糖尿病也是最具代表性的高危險妊娠疾病之一,對媽媽和寶寶的健康都構成威脅。雖然尚未有大規模的研究統計,不過台灣妊娠糖尿病發生率約落在 2.6~13.4%,值得注意的是,近年台灣第二型糖尿病的發生率不斷攀升,再加上年輕化的趨勢,愈來愈多準媽媽可能在懷孕前就已是糖尿病前期或第二型糖尿病卻不自知,這時如果加上懷孕期間的荷爾蒙變化,會更難以控制血糖,進而對媽媽和寶寶造成傷害。以下將詳細介紹妊娠糖尿病的原因、症狀、風險及治療。

懷孕高血糖與妊娠糖尿病的原因

孕婦在懷孕期間有暫時性高血糖現象是正常的,由於母體為了提供足夠能量孕育胎兒,懷孕期間胎盤會持續增長、一些荷爾蒙會持續分泌、懷孕體重也會不斷上升,這都會使血糖升高,並需要更多胰島素來協助,多數孕婦都能分泌足夠胰島素來調節血糖,隨著生產後胎盤脫離,母親體內的血糖濃度也會回歸正常。

那為什麼會得妊娠糖尿病?這是因為有些孕婦可能會因為胰島素分泌不足、或是身體有胰島素阻抗的狀況,使身體一直處於高血糖狀態,導致妊娠糖尿病。(推薦閱讀:胰島素阻抗症狀不明顯、無徵兆!靠飲食運動逆轉勝) 妊娠糖尿病的症狀

妊娠性糖尿病症狀通常較不明顯,但血糖濃度如果過高,可能就會有吃多、喝多、尿多等一般糖尿病症狀,媽咪就應該特別小心妊娠糖尿病的可能,建議可以留意下列跡象: 頻尿 口渴,即使喝水量增多還是口渴 總是感到疲倦 反覆感染,如鵝口瘡(Oral thrush) 視線模糊、視力不良

妊娠糖尿病通常出現在懷孕中期,醫師一般會在懷孕第 24 週至懷孕第 28 週進行妊娠糖尿病的檢查,而妊娠糖尿病的症狀可能會在妊娠後半期更加顯著。

妊娠糖尿病的診斷與高風險群

根據「國際糖尿病與妊娠協會」建議,孕婦第一次產檢時即應檢查空腹血糖與糖化血色素,以診斷是否有潛在的糖尿病,產檢發現有高血糖者,更需要再於第一次產檢即接受篩檢。另外,建議符合下列任一情況的孕婦,請告知醫師,以便醫師安排檢查。 肥胖的孕婦(BMI>25) 曾有妊娠糖尿病史的孕婦 有第二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家族史的孕婦 上一胎的胎兒體重超過 4500 公克的孕婦 有荷爾蒙相關疾病的孕婦

一旦曾罹患妊娠糖尿病,未來將是妊娠糖尿病的高危險群,因此懷孕期間一定要嚴格控制血糖,如果計劃再次懷孕,也請務必告知醫師妳的妊娠糖尿病史。(同場加映:糖尿病懷孕沒問題!血糖控制最重要) 妊娠糖尿病對媽媽寶寶的影響

懷孕過程一旦產生高血糖,對母親與胎兒皆有不良影響,因為母體的血糖可以自由通過胎盤,但胰島素卻不能通過,所以母親血糖過高會使胎兒暴露在高血糖的環境中,促使胎兒本身分泌的胰島素增加、影響發育,可能造成胎兒器官發育過大、腦部發育不良或先天性心臟病等;小孩長大後也較容易產生肥胖、第二型糖尿病。因此,控制好孕期血糖,對母親與胎兒都十分重要。(同場加映:胰島素是什麼?人工胰島素的種類與注意事項) 妊娠糖尿病的併發症

改善飲食習慣和運動可以控制好血糖,除了能避免上述對母嬰健康的危害,也能避免妊娠糖尿病產生的併發症,有些孕婦則需要胰島素等藥物治療,以下是妊娠糖尿病的可能併發症: 子癇前症(Pre-eclampsia):妊娠糖尿病容易導致孕婦高血壓。 胎盤早期剝離(Placental abruption)。 新生兒低血糖:可能導致餵食不易、吸收及營養不良,皮膚發紫和情緒燥動。 早產:寶寶在懷孕第 37 週之前出生。這時的寶寶可能會出現呼吸窘迫症候群(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或黃疸。 巨嬰症:寶寶體重過重。 難產、死產:生產過程對母親或胎兒造成傷害,可能需要使用藥物引產,甚至出生即死亡。 其他併發症:羊水過多症、酮酸中毒、水腫、急性腎盂腎炎等。

妊娠糖尿病的糖水檢查

妊娠糖尿病的診斷一般會透過口服葡萄糖水來進行檢驗,一般來說,若經由良好的飲食控制與調整生活型態,即便經診斷為妊娠糖尿病,生產後一般都會恢復正常,不過醫師仍建議,如果被有妊娠糖尿病的媽媽,應於生產後 6~12 週至新陳代謝科門診接受口服葡萄糖水負荷試驗,以確認是否真有糖尿病前期或第二型糖尿病,以利後續治療。

值得注意的是,即使產後檢驗正常,妊娠糖尿病患者仍有較高機會產生第二型糖尿病,因此建議持續進行飲食與生活型態控制,並每 1~3 年進行例行檢查。

妊娠糖尿病的預防與治療

若診斷為妊娠糖尿病,應尋求新陳代謝科醫師、營養師、糖尿病衛教師的協助。輕微高血糖可藉由飲食控制與適量運動改善,患者應與營養師討論,制定飲食計畫,並學習自我血糖檢測,懷孕期間的血糖控制目標為:空腹血糖 ≤95mg/dL、飯後一小時血糖 ≤140mg/dL、飯後兩小時血糖 ≤120mg/dL。如果透過飲食和生活調整仍無法改善,則需藥物治療,依狀況不同,醫師可能會開立的藥物包含胰島素或口服降血糖藥。(推薦閱讀:血糖正常值是多少?認識血糖檢測的數值) 體重的增加在合理範圍以內

孕婦的體重控制也很重要,能預防妊娠糖尿病並減緩症狀,並確保母嬰健康。(推薦小工具:懷孕體重計算器:懷孕體重控制、計算合理增重範圍) 懷孕前體重在標準體重範圍內者,懷孕期間體重以增加 10~14 公斤為宜。且須注意體重增加的速度。 懷孕 12 週後,每週體重增加 0.3~0.5 公斤為宜。 為避免孕婦酮酸血症發生,孕期中應禁止減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