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膽固醇血症幾乎無症狀!怕膽固醇超標9要這樣吃

高膽固醇血症幾乎無症狀!怕膽固醇超標9要這樣吃

根據102~105年衛福部國民營養調查報告,高膽固醇血症在成年男性與女性的盛行率約13%;高膽固醇血症會增加許多疾病的風險,包含心臟病、腦血管疾病、糖尿病和高血壓等。

究竟何謂高膽固醇血症?高膽固醇血症的症狀又有哪些?如何吃才能控制高膽固醇血症?讓《Hello健康》帶你一探究竟!

高膽固醇血症為高血脂症中的一種

高血脂症(Hyperlipidemia)指血液中的膽固醇和三酸甘油酯增加,造成血脂異常升高的疾病,主要可分為高膽固醇血症、高三酸甘油酯血症(Hypertriglyceridemia)及混合型高血脂症。

高膽固醇血症(Hypercholesterolemia)指患者的血液當中膽固醇皆高於正常值200mg/dl;高三酸甘油酯血症為三酸甘油酯數值高於200mg/dl,而綜合以上2種類型的混合型高血脂症為膽固醇及三酸甘油酯數值皆高於200mg/dl。 高血脂症的分類

高膽固醇血症幾乎無症狀!怕膽固醇超標9要這樣吃 高膽固醇血症的危險因子:飲酒過量、家族史

以下為容易罹患高膽固醇血症的6項危險因子:

抽菸 吃含有過多飽和脂肪或反式脂肪的食物 久坐 飲酒過量 壓力過大 家人患有家族性高膽固醇血症(Familial hypercholesterolemia) 家族性高膽固醇血症的遺傳機率

家族性高膽固醇血症是因LDLR、APOB及PCSK9等基因變異,所導致的罕見遺傳性疾病,可分成異合子家族性高膽固醇血症及同合子家族性高膽固醇血症。

家族性高膽固醇患者血液中的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ow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 LDL-C)數值異於常人,以同合子高膽固醇血症患者為例,他們的LDL-C數值為500~1200mg/dL,是正常人的4~6倍,但其三酸甘油脂數值為正常;而異合子高膽固醇血症患者LDL-C數值則約為220mg/dL。

就疾病發生率而言,異合子家族性高膽固醇血症發生率為1/200~1/250,而同合子家族性高膽固醇血症發生率僅有1/160,000~1/250,000,因此多數患者為異合子家族性高膽固醇血症,而若其中有高血壓、糖尿病或過去曾罹患冠狀動脈心臟病者,如能及早診斷,有助降低心血管疾病與死亡風險。

高膽固醇血症幾乎無症狀!怕膽固醇超標9要這樣吃 高膽固醇血症多無症狀!建議定期血脂檢查

大多數高膽固醇血症患者幾乎沒有任何症狀,但家族性高膽固醇血症患者,可能於幼年時期因血脂過高,沉澱於皮膚而形成黃色瘤(Tendon xanthomas),此種黃色結節大多分布在手肘、膝蓋、手指關節與阿基里氏腱等位置。(延伸閱讀:降膽固醇你吃對了嗎?3大降膽固醇藥物功能、副作用揭祕

由於多數健康檢查幾乎都大多包含膽固醇與三酸甘油脂的檢測在內,因此建議民眾可定期接受血脂檢測,確認膽固醇有無異常現象。

高膽固醇血症9大飲食建議

儘管高膽固醇體質受遺傳基因影響,由食物中攝取的「膳食膽固醇」也不可小覷,為將膽固醇控制在健康範圍,以下提供9項飲食建議: 控制油脂攝取量,應少吃油炸、油煎或油酥的食物、含油高湯、滷肉汁,及肥肉、豬皮、雞皮、鴨皮、魚皮等。 烹調食物宜多選用清蒸、水煮、涼拌、烤、燒、燉及滷等方式。(延伸閱讀:外食擔心膽固醇?挑選菜色3招護健康) 烹調用油宜選用含單元不飽和脂肪酸高者,如:芥花油、菜籽油、橄欖油等;少用飽和脂肪酸高者,如:豬油、牛油、肥肉、椰子油、棕櫚油和奶油等。 少吃反式脂肪酸含量高的氫化油脂,如含氫化植物奶油、烤酥油之糕餅、西點與速食食品。 避免膽固醇含量高的食物,如內臟類(腦、肝、腰子等)、蟹黃、蝦卵、魚卵等。若已有高膽固醇症狀或有家族高膽固醇史,建議蛋黃以每週2個為限。(延伸閱讀:膽固醇解禁!蛋黃海鮮適量吃不怕膽固醇過高) 肉類雖可提供豐富蛋白質,但也含較多膽固醇與飽和脂肪酸,因此平時除可適量攝取禽肉外,富含ω-3脂肪酸的深海魚類,如:秋刀魚、鯖魚、鮭魚、鮪魚等,也是不錯的蛋白質來源。 多選用高纖維的食物,如:蔬菜、水果及燕麥、糙米等全穀類,避免攝取過多精緻糖類食物或含糖飲料。 建議攝取1份富含單元不飽和脂肪酸的堅果種子類,如:花生、杏仁、腰果、開心果、夏威夷豆或瓜子、芝麻等。 戒酒、戒煙、規律運動,有助提升高密度脂蛋白(High density lipoprotein, HDL),俗稱好膽固醇,並降低低密度脂蛋白(壞膽固醇)水平,促進心血管健康。

「肝膽相照」膽管癌致死率更高!症狀、治療與預防建議

「肝膽相照」膽管癌致死率更高!症狀、治療與預防建議

成語有云「肝膽相照」,意指肝與膽是彼此相連、關係密切的器官;一般民眾對於肝癌的預防與重視日漸提升,但對於致死率更高的膽管癌(Cholangiocarcinoma),卻不甚了解;究竟少見的膽管癌有何症狀?為何致死率比肝癌更高?《Hello健康》帶您了解膽管癌會有什麼症狀?哪些人屬於膽管癌的高風險群,以及該如何降低自己罹患膽管癌的機率。

膽管與肝臟的關係為何?

肝臟除了有肝細胞,裡面還布滿像水管一樣的通道,稱為膽管;肝細胞製造的膽汁,有乳化脂肪、幫助人體吸收的功用;膽管的功用,就是輸送膽汁到膽囊儲存,接著,膽汁再排到十二指腸消化食物。

膽管位於肝臟以及十二指腸之間,若膽管上皮細胞長出惡性腫瘤,即發生所謂的「膽管癌」,也是除了肝癌之外,第二常見的肝膽惡性腫瘤。 膽管癌可分為哪幾種?

依照腫瘤發生位置不同,膽管癌分成以下3種: 肝門部(肝外)膽管癌:肝外膽管癌的患者較多,不過因肝外膽管癌的腫瘤長在左右肝管上,很難經由影像檢查出來,許多患者往往直到膽管阻塞引發黃疸症狀時,才會被診斷出膽管癌。 肝內膽管癌:這類的膽管癌患者較少,不過相較肝外膽管癌,這類型的腫瘤長在肝臟裡面,較易經影像檢查發現,不過也經常被誤診斷為肝癌。 遠端膽管癌:是肝外膽管癌的一種,腫瘤位於遠端區域,是總膽管穿過胰腺並進入小腸的地方。

「肝膽相照」膽管癌致死率更高!症狀、治療與預防建議 膽管癌患者為何出現黃疸?

由於膽管癌通常初期症狀並不顯著,加上膽管左右兩側都有,就算其中一邊的膽管嚴重阻塞,另一邊還是可以照常運作,病患常難以察覺;建議當出現下列症狀時,應立即就醫,萬一罹患少見的膽管癌,仍有機會提高治療成功率: 右上腹側疼痛 噁心 茶褐色尿液 體重莫名減輕 食慾不振

除上述症狀外,若出現在肝門或總膽管附近的膽管癌,可能會因膽管阻塞,出現皮膚癢、黃疸、眼睛泛黃及小便呈茶褐色等症狀,也因而比較容易被診斷出來。 罹患膽管癌的高風險因子為何?

目前膽管癌確切成因未明,大部分膽管癌病患並無明顯的危險因子,但以下造成膽管慢性發炎的疾病或慢性膽汁鬱積,可能比一般人容易罹患膽管癌,務必要小心: 原發性硬化性膽管炎(Primary sclerosing cholangitis 簡稱PSC) 膽道寄生蟲感染(如東南亞國家常見的寄生蟲「中華肝吸蟲」) 纖維多囊腫肝疾病 膽管結石(包括肝內膽管、總膽管及膽囊結石) 先天膽道異常 發炎性腸炎(IBD)  慢性B/C肝炎及肝硬化

膽管癌治療方式為何?

確診膽管癌後通常透過以下方式進行治療: 外科手術:為最直接的治療方式,並依腫瘤生長處而提高手術困難度。像是許多膽管腫瘤經常長在血管與神經豐富的肝門或總膽管一帶,導致切除病灶時難度更高;若腫瘤長在肝臟裡,即使較易切除,但由於症狀不明顯,手術時往往已是膽管癌末期,手術的預後也較其他病症略差。 光動力刀療法(Photodynamic Therapy):患者透過口服、靜脈注射、或局部塗抹的光敏劑,因具有局部滯留於腫瘤組織內的特性,當醫師將藥物送到腫瘤處後,再利用特定波長之光照將藥物活化,進而消滅癌細胞。雖然預後與存活率較高,但缺點是費用相當昂貴。 膽管癌預後存活率為何?

雖然可以透過手術治療膽管癌,但治療成效通常不如預期,腫瘤長在肝臟裡面的膽管癌5年後的存活率約25~33%;腫瘤長在膽管附近的膽管癌,5年後存活率更低,僅10~15%。正因預後成效不佳,也因此如能積極預防、發現病徵以及早治療,或許將有截然不同的治療成績。

「肝膽相照」膽管癌致死率更高!症狀、治療與預防建議

定期檢查+預防 4招遠離膽管癌

既然膽管癌病徵不大明顯,預防膽管癌就應從改變生活型態與定期檢查做起。健康的生活型態包含: 避開高熱量與高油脂食物 控制體重 避免抽菸與過度飲酒(延伸閱讀:別再抽啦!6個戒菸方法拯救肝癌患者) 規律運動

在膽管癌篩檢的部分,除了衛福部目前提供40~65歲成人每3年1次健康檢查外,未補助對象也建議每1~3年自費接受健康檢查,尤其是肝炎患者,更應透過腹部超音波確認膽管是否有惡性腫瘤存在。

發燒、咳嗽可能是淋巴癌!了解非何杰金氏淋巴瘤的6大症狀、分期及治療

發燒、咳嗽可能是淋巴癌!了解非何杰金氏淋巴瘤的6大症狀、分期及治療

根據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2019年的癌症登記報告,台灣有近3千名非何杰金氏淋巴瘤患者,死亡率排名第9。

為何會罹患非何杰金氏淋巴瘤?有哪些治療方法?《Hello健康》為您說明非何杰金氏淋巴瘤的起因、症狀、分期及治療。 什麼是非何杰金氏淋巴瘤?

淋巴瘤指人體中的淋巴球轉為惡性腫瘤,生長的部位不受限制,可從單一的淋巴結擴散至全身,俗稱淋巴癌。淋巴癌又可分為非何杰金氏淋巴瘤(Non-Hodgkin’s lymphoma, NHL),以及何杰金氏淋巴瘤。在台灣,非何杰金氏淋巴瘤的發生率遠高於何杰金氏淋巴瘤;其中,又以下列2種最為常見: 瀰漫性大B細胞淋巴瘤(Iffuse Large B Cell Lymphoma, DLBCL) 非特定周邊T細胞淋巴瘤(Peripheral T-cell lymphoma, not otherwise specified; PTCL-NOS)

發燒、咳嗽可能是淋巴癌!了解非何杰金氏淋巴瘤的6大症狀、分期及治療 罹患非何杰金氏淋巴瘤的原因

目前醫學界認為可能導致非何杰金氏淋巴瘤的原因: 免疫系統功能不全:曾接受器官移植並服用免疫制劑者,或本身有免疫系統疾病,如紅斑性狼瘡或HIV感染者,較容易罹患非何杰金氏淋巴瘤。 細菌、病毒感染:病毒會影響淋巴球,進一步轉變成淋巴癌;有可能造成感染的病毒,例如第1型人類T淋巴球細胞性病毒HTLV-I、C型肝炎病毒或伊波病毒(Epstein-Barr virus)。 環境:長期暴露在殺蟲劑或染髮劑等化學製劑環境中,罹患非何杰金氏淋巴瘤機率也較高。

非何杰金氏淋巴瘤的症狀

非何杰金氏淋巴瘤依侵犯部位不同,會出現6大症狀: 局部或全身性淋巴結腫大:常見的淋巴結腫大部位如頸部、胯下、鼠蹊部。 肝脾系統:若肝脾腫大,會造成腹痛。 腸道系統:腸道系統的淋巴腫大會出現胃潰瘍、胃出血或胃穿孔等問題。 呼吸系統:以咳嗽或呼吸困難等症狀為主。 骨髓系統:若骨髓遭侵犯,造血功能會變差引發貧血;血小板減少則會造成不正常之出血。 神經系統:癌細胞入侵脊椎管造成疼痛、感覺異常,甚至出現神智異常。

除了上述症狀外,病患也會有發燒、夜間盜汗、體重減輕或疲勞等問題。

發燒、咳嗽可能是淋巴癌!了解非何杰金氏淋巴瘤的6大症狀、分期及治療 淋巴癌分期:第一、二、三、四期

非何杰金氏淋巴瘤在臨床上以侵犯廣泛程度作為分期基準,其差異說明如下: 第一期:僅有1處淋巴結有癌細胞。 第二期:2處以上的淋巴結有癌細胞,且這2處淋巴結在橫膈膜的同一側。 第三期:癌細胞已擴散至橫膈膜的2側。 第四期:身體有多處淋巴結被癌細胞侵犯,或是單一臟器伴隨遠端癌細胞侵犯,例如肝或肺。

以上4期皆有A、B期之分,若病患症狀出現超過38度發燒、夜間盜汗、體重在半年內突然減輕10%時,可診斷為B期,若無這些症狀者則為A期。 非何杰金氏淋巴瘤的診斷方法

除了詢問病史、臨床症狀之外,醫師也會藉由下列方式檢測其他器官是否受到癌細胞的侵犯: 觸診:觸摸頸部、胯下、鼠蹊部是否有不正常的淋巴結腫大。 抽血:若有貧血、血小板減少,可能為非何杰金氏淋巴瘤所造成。 胸部X光:檢查胸腔是否有遭癌細胞侵犯。 腹部超音波:偵測肝臟或脾臟是否有被侵犯跡象。 骨髓切片:檢查骨髓是否受到侵犯。

非何杰金氏淋巴瘤的3種治療方法 放射線治療:以鈷六十為主,主要治療第1、第2期的病患。 化學治療:若為惡性腫瘤病患,則需使用化療。化療為每3至4週施打1次,總共需要6至8個療程;部分醫師會採取密集治療的方式,提高治療效率,每週施打1次化療,隔週使用不同的藥物來減少抗藥性。 混合放射線與化學治療:適合腫瘤侵犯至鼻腔、腦部、脊椎或是腫瘤已經大於8公分的病患。

寶寶到底會不會做夢?科學家這樣說

寶寶到底會不會做夢?科學家這樣說

看著寶寶安詳入眠,是許多父母感到最溫馨的時刻,但您是否曾察覺寶寶在睡眠中,偶爾會出現抽搐、微笑或吸吮的動作,難道寶寶正在做夢嗎?《Hello健康》帶您了解寶寶會不會做夢的真相。

寶寶會不會做夢?

關於寶寶會不會做夢,至今只能靠科學論證推測,畢竟要能說清楚夢境,仍需要做夢者闡述才行;寶寶因還在學習思考和講話的階段,所以究竟是否做夢?可能只有他們自己才知道;也正因為如此,科學研究存有兩派截然不同的推論,一派相信寶寶會做夢,另一派自然就是不相信的一方。

若以一般成人來看,夢境最常發生在睡眠中的快速動眼期(Rapid Eye Movement,簡稱 REM);與成人相較,胎兒和寶寶的睡眠時間更長,快速動眼期的睡眠時間也比較久,因此推斷寶寶的做夢時間會更長。(延伸閱讀:新生寶寶該睡多久?父母必知4注意事項)

相信派:寶寶的睡眠循環比成人短

此外,成人睡眠階段每次循環約 90 分鐘,但寶寶只要 60 分鐘,因為睡眠循環所需時間縮短,便提高了進入快速動眼期的次數,使做夢變得更頻繁了。

有一派科學家認為,從第三階段的妊娠期(Third trimester,懷孕後期約 28~42 週)開始,胎兒就會做夢了,等於有一半的睡眠時間都是在快速動眼期;但隨著寶寶成長,做夢次數也會陸續減少。(延伸閱讀:了解嬰兒睡眠時間:睡前儀式讓寶寶乖乖睡) 寶寶都做些什麼夢呢?

對於相信寶寶會做夢的科學家來說,寶寶的夢境跟成人還是不太一樣,因為人要到7、8歲,才有完整的自我覺察及構思邏輯,包含身分認同、知識、想像力及空間感等認知能力;所以,在此之前的夢境多為以下無情緒、無性格的平淡內容:

吸吮母乳的畫面 觀望人臉部的特寫 其他日常生活寫照。

否定派:寶寶構思能力不完整難做夢

與相信派的部分論點相同,否定派不認同寶寶會做夢的原因,正是因為寶寶的構思能力尚未發育完全,在情緒及感官經驗欠缺的條件下,寶寶無法構成夢境。

不過,無論你支持哪一方,父母能做的,都是陪伴孩子成長,在孩子做惡夢的時候安撫他們情緒,等孩子到了能溝通表達的年紀時,再鼓勵他們說出夢境。(延伸閱讀:寶寶哭不停怎麼辦?判斷嬰兒哭鬧原因及6招安撫入睡)

無症狀卻致死率高?了解主動脈瓣狹窄9大風險因子、症狀和治療方式

無症狀卻致死率高?了解主動脈瓣狹窄9大風險因子、症狀和治療方式

據美國心臟協會(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簡稱AHA)資料顯示,主動脈瓣狹窄(Aortic valve stenosis)是一種普遍且嚴重的瓣膜問題,其風險族群並不侷限於老人和心血管疾病患者,先天心臟缺陷與瓣膜化也都可能是因素之一。《Hello健康》帶您了解何謂主動脈瓣狹窄?9大風險因子為何?以及其症狀與治療方式。

什麼是主動脈瓣狹窄?

無症狀卻致死率高?了解主動脈瓣狹窄9大風險因子、症狀和治療方式

主動脈瓣為人體4大心臟瓣膜之一,位於左心室與主動脈之間,所承受的血流壓力與強度也是所有瓣膜裡最大的,因為要送到身體各處的含氧血,皆得透過主動脈輸送。

所謂的主動脈瓣狹窄,指的正是心臟的主動脈瓣(Aortic valve)變窄或阻塞。變窄的瓣膜會阻礙血液的流動,限制了心臟每次泵送出的血液量,導致心臟必須更加費力,才能彌補缺少的部分。一旦時間久了,或是狹窄狀況變得更加嚴重,患者便可能出現心臟衰竭(Heart failure)或其他心臟問題。(延伸閱讀:呼吸困難、下肢水腫竟是心臟無力!心臟衰竭7大前兆愛注意) 主動脈瓣狹窄成因 先天心臟缺陷

正常的主動脈瓣應該由3片瓣葉構成,若主動脈瓣只有2片(Bicuspid),甚至極少數人只有1片(Unicuspid)或是4片(Quadricuspid),都屬於先天心臟缺陷;當患者年紀小時,可能不會出現不良反應,但隨著年齡增長至成年後,主動脈瓣出現閉鎖不全、狹窄的風險就會增加。 主動脈瓣

在先進國家,隨年齡增加的主動脈瓣鈣化,是造成主動脈狹窄最主要的原因;在65-70歲族群中,約佔50%以上。

所謂「鈣化」,指的就是鈣質的堆積,人體的骨頭和血液中都含有鈣質,因此血液在體內流動的過程中,也會將鈣質帶到各個器官和血管。一般來說,年紀愈大,除了血管內的沉積鈣質變多,堆積瓣膜上的鈣質也會增加,這也是為什麼主動脈瓣鈣化患者以老年人居多;堆積在主動脈瓣的鈣質愈多,會讓瓣膜變硬,最終變得狹窄。

除了老化外,有瓣膜缺陷(瓣葉較少)或是粥狀動脈硬化,也會比一般人有更高機率發生主動脈瓣狹窄。 風濕熱

在已開發國家,風溼熱引起的主動脈狹窄已逐年下降至低於10%;由鏈球菌咽喉炎所引發的風濕熱(Rheumatic fever)可能傷害主動脈瓣並留下疤痕;這些疤痕組織不僅可能讓主動脈瓣變得狹窄,其粗糙的表面更易於鈣質的堆積,提高瓣膜鈣化風險。 主動脈瓣狹窄症狀

主動脈瓣狹窄初期可能無症狀,潛伏期甚至能持續數年;即使是輕度到中度的主動脈狹窄,一般也可能沒有症狀,所以主動脈狹窄患者千萬不要以為沒症狀就沒關係;特別是當出現症狀時,病症常已到了嚴重的地步,不僅影響患者的日常生活,甚至可能危及生命。

主動脈瓣狹窄的3大主要症狀是意識喪失(Loss of consciousness)、心絞痛及胸悶,其中包括活動時胸悶、心臟衰竭時的躺平胸悶,或半夜胸悶及腳腫等症狀。

主要症狀包含如下: 胸痛(心絞痛):主動脈狹窄一旦合併心絞痛症狀,如沒有接受置換手術,5年內死亡率高達50%。主動脈狹窄導致左心室必須更加費力,久而久之左心室肥厚(Hypertrophy),進而導致左心室應變勞損(Ventricular strain),心電圖顯現ST段下降(ST segment depression)及倒T波,此時表示已有心內膜下局部缺血(Subendocardial ischemia)。 活動時,胸口感覺有重物壓迫。 呼吸困難、急促(尤其在運動時) 疲勞(運動後更明顯) 心悸 兒童患者的食慾不振、體重不足。 下肢腫脹(主動脈瓣引發心臟衰竭造成) 心雜音 昏厥(Syncope )或暈倒(Fainting):主動脈狹窄一旦合併有昏厥症狀,如沒有接受置換手術則3年內死亡率高達50%。為了避免主動脈狹窄引起昏厥的風險,若在使用會導致周邊血管擴張的藥物,如硝酸甘油(Nnitroglycerin)、硝酸鹽(Nitrates), ACE inhibitors,  Terazosin (Hytrin)和Hydralazine等,必須特別注意可能導致低血壓及昏厥的風險。

什麼時候應該就醫?

當發現有上述症狀時,建議應即就醫進行相關檢查,特別是心臟病高風險族群,早期診斷,可以降低主動脈瓣狹窄引起其他併發症的風險。(推薦閱讀:長期抽菸、過度飲酒要小心!心血管疾病10大危險因子一次看) 形成主動脈瓣狹窄的9大風險因子

如果符合下列情況,罹患主動脈班狹窄的風險將提高: 老人 先天性心臟病(Congenital heart disease) 風濕性心臟病(Reumatic heart disease) 胸部曾接受過放射治療 糖尿病(Diabetes) 高膽固醇(推薦閱讀:沒症狀才要怕!高膽固醇血症幾乎無症狀!肥胖、抽菸者快驗血脂,怕膽固醇超標9要這樣吃) 高血壓(Hypertension) 慢性腎病 主動脈瓣狹窄併發症

心臟衰竭:主動脈狹窄引起的心臟衰竭是合併左心室肥厚及纖維化,所以兼具收縮功能障礙(Systolic dysfunction,即射出分率EF降低)及舒張功能障礙(Diastolic dysfunction,即左心室充盈壓力 Filling pressure上升)。主動脈狹窄一旦合併心臟衰竭,預後非常不好,如沒有接受置換手術則2內死亡率高達50%。 中風 心臟感染(例如:心內膜炎) 心律不整(Arrhythmia) 血栓 出血

主動脈瓣狹窄的診斷方法

有的主動脈瓣狹窄患者可能只有體力下降,但並未出現其他明顯症狀,因此進行確實透徹的診斷和檢查非常重要。

按照美國梅約醫學院(Mayo Medical School)的研究,醫師或心臟病專家會先檢測病人的心雜音,再以經胸壁心臟超音波(Transthoracic Echocardiography,簡稱TTE)進一步檢測脈瓣狀態、鈣化程度,以及左心室的運作狀況,也是評估主動脈狹窄最佳非侵入性的檢查方式之一。(推薦閱讀:心臟不適要做心電圖還是X光?一次了解各類心臟檢查項目

依病人病症不同,醫師可能也會考慮其他診斷方法如下: 心電圖(Electrocardiography,簡稱 ECG、EKG):可見左心室肥厚、左心室應變勞損,也可能影響心臟內電傳導系統,特別是左支傳導阻滯(LBBB)。 心臟電腦斷層造影(Cardiac CT scan) 心臟磁振造影(Cardiac MRI) 經食道心臟超音波(Transesophageal Echocardiography,簡稱TEE) 胸部X光 運動心電圖 心導管(Cardiac Catheterization):心導管提供主動脈狹窄確切的診斷,而且提供嚴重程度,可作為手術的依據。主動脈面積小於1.0平方公分(正常3.0平方公分),左心室和主動脈之間的壓力差大於40mmHg,都視為嚴重的主動脈狹窄。 主動脈瓣狹窄的治療方法

若為無症狀或症狀較輕,醫師可能會建議定時回診檢查即可。其他症狀較明顯的患者可能需要透過藥物或手術進行治療。 藥物

藥物其實無法改善主動脈瓣狹窄,但是可以治療其他心臟病和併發症。舉例來說,如果是因風濕熱而引起主動脈狹窄,便可使用抗生素治療。

若是主動脈瓣狹窄引起心臟衰竭,則可能會使用利尿劑和毛地黃,使用血管收縮素轉化酶抑制劑(Angiotensin Converting Enzyme Inhibitors,簡稱 ACEI)則須小心使用。心絞痛一般使用乙型阻斷劑(β-blocker)及/或鈣離子阻斷劑。硝酸鹽(Nitrate)由於怕會引起嚴重低血壓,所以是禁忌。

手術

如果患者主動脈瓣狹窄情況嚴重,醫師便可能考慮以手術修補或置換人工瓣膜,手術方式大概有以下幾種: 傳統手術(開心手術):手術會在患者心臟停跳,連接體外循環機的狀況下,透過將患者的胸骨鋸開,對心臟瓣膜直接進行修補或置換。這種手術的風險較高,患者術後的恢復時間也較長。 經導管主動脈瓣置換手術(Transcatheter aortic valve implantation,簡稱TAVI或稱TAVR):導管手術的一種。透過將導管由腹股溝或手臂插入,經血管到達心臟,再將導管上頭,固定於支架的人工心臟瓣膜直接置入即完成。此外,若是有瓣膜閉鎖不全的問題,也可以透過此手術放置瓣膜夾改善。此手術適用於不適合傳統開心手術的患者,特別是對於75歲以上長者來說,是不錯的選擇。(推薦閱讀:舒張壓異常低會怎樣?頭暈易疲倦恐為主動脈瓣膜閉鎖不全前兆!) 主動脈瓣氣球擴張術(Balloon valvuloplasty):其實與TAVI的執行方式類似,都是利用導管執行。氣球擴張術是透過將導管上攜帶的氣球擴張,讓狹窄的瓣膜能夠被撐大,以改善症狀。此方式對於兒童或嬰兒的治療效果較好,對於成年人通常只有暫時性的效果。

無論使用哪種方式,若決定置換人工瓣膜,根據患者的體況與要求,醫師會選擇生物瓣膜或機械瓣膜,取代患者已狹窄的主動脈瓣。

無症狀卻致死率高?了解主動脈瓣狹窄9大風險因子、症狀和治療方式 如何預防主動脈瓣狹窄

對於不是因先天心臟缺陷而患病的人而言,你有以下3種方式可以預防主動脈狹窄: 良好的衛生習慣:勤洗手、咳嗽或打噴嚏遮擋口鼻、遠離有感冒症狀的人、定時更換牙刷,可以降低你發生風濕熱的機會。 照顧好口腔健康:蛀牙、牙周病、牙齦出血會提高細菌進入你血液當中,引發心臟感染風險,而這可能導致主動脈瓣受損。 健康的生活型態:規律運動、不抽菸、少喝酒、健康飲食可以降低血管粥狀硬化的風險,血管硬化後的鈣化機率會增加,也會連帶提高主動脈瓣鈣化機率。

心房顫動有什麼感覺?認識心房顫動症狀、治療及併發症

心房顫動有什麼感覺?認識心房顫動症狀、治療及併發症

心房顫動是最常見的心律不整,容易併發中風,然而一般人鮮少計算自身的心跳數,再加上心房顫動有時不會出現症狀,讓不少病患已經有心房顫動卻不自知。

Hello健康》帶您一起了解什麼是心房顫動,如何治療才能避免併發症找上門。

什麼是心房纖維性顫動?認識心房顫動

正常的心臟跳動式規律、有節拍的,以每分鐘60~90下將血液傳送至全身,而心房顫動(Artrial fibrillation,又稱心房纖維性顫動)是最常見的心律失常,為局部心房內膜不正常快速放電所引起,導致心跳忽快忽慢。心房無法規律收縮會產生血液滯留,並凝結成血塊,藉由心室的收縮傳送至動脈。這也是為何有心房顫動的病患容易引起中風、心臟衰竭的原因。(延伸閱讀:心律不整怎麼辦?了解症狀與治療)

心房顫動依持續時間可分成3種: 陣發性心房顫動:時有時無,持續時間不超過7天。 持續性心房顫動:持續時間超過7天。 永久性心房顫動:持續時間超過1年。

心房顫動有什麼感覺?認識心房顫動症狀、治療及併發症 心房顫動有什麼感覺?胸痛恐是心房顫動症狀!

「醫生,我的心跳突然變很快,有時候還會胸痛」。這是心房顫動病患很常有的現象,由於心臟收縮不規律,讓心跳忽快忽慢,有些人發作時症狀不明顯。若出現下列症狀時,需要立即就醫: 心跳不規律、急速 胸口無力 冒冷汗 昏厥 呼吸困難 胸痛 心房顫動患者最嚴重的併發症

除了上述的症狀,心房顫動也會帶來下列風險: 中風 血栓 心臟衰竭

有心房纖維性顫動的病患,未來罹患中風的機率比一般人高出4倍,應更加留心相關症狀,避免心房顫動的可能性發生。

心房纖維性顫動的致病因子

心房顫動好發於老年人及男性,男女比約2:1,2018全台灣有超過25萬人患有心房纖維性顫動,比例約1.4%。隨著台灣老年人口逐漸上升,30年後心房纖維性顫動的人數恐達到4%。除了老年人容易患有此疾病,以下原因也恐讓心房顫動找上門: 高血壓 甲狀腺亢進 曾有心肌梗塞 糖尿病患 曾有心臟瓣膜問題:例如瓣膜性心臟病

心房顫動3大治療方法

治療心房顫動的方式,主要是以下列3種方向為主: 藥物治療:可以分成完全壓抑心房顫動以及控制心跳次數。前者為心律控制,可以使用乙型阻斷劑離子阻斷劑來控制;後者為心速控制,讓心房顫動持續,但心跳保持每分鐘在70~80下左右,使用藥物為臟得樂、心利正或是脈泰克。 抗凝血治療:主要用來預防中風,降低血液凝聚功能。 心電導管治療:從頸靜脈或是鼠蹊股靜脈進入血管,並注射顯影劑讓心臟輪廓清楚,藉由局部加熱去除心臟不正常的傳導。(推薦閱讀:小心心臟病3大地雷!高油脂食物、甜食不忌口?久坐不動族、長者成高風險群) 心房顫動自我檢測

有些人心房纖維性顫動發作時不會有症狀,醫師建議,若不確定自己是否有心房纖維性顫動,可以先將手指放在另一手的脈搏上感覺脈搏的跳動,如果感覺到脈搏紊亂、沒有規律跳動時,應立即就醫。

類澱粉沉積症是什麼?能根治嗎?類澱粉沉積症的症狀與治療介紹

類澱粉沉積症是什麼?能根治嗎?類澱粉沉積症的症狀與治療介紹

心臟疾病通常是遺傳或三高所致,不過還有一種罕見疾病會造成心血管問題,那就是「類澱粉沉積症」。類澱粉沉積症會使不正常的類澱粉蛋白沉積在心臟上,導致心臟疾病,例如心律不整、心臟衰竭及心肌肥大等。《Hello健康》帶您了解類澱粉沉積症的症狀與治療。

類澱粉沉積症是什麼?

類澱粉沉積症(amyloidosis)全名為「家族型類澱粉神經病變」(Familial Amyloidotic Polyneuropathy,FAP)是體染色體顯性遺傳的疾病,因為轉甲狀腺素(transthyretin)基因突變,導致不正常澱粉樣蛋白(amyloid)囤積在腦膜、心臟、眼睛、肺、腸胃道系統,影響了周邊神經與自主神經系統,且人體無法自行代謝。

值得注意的是,只要家族有1個人患有此疾病,剩下的後代有50%的機率也會遺傳到。根據台北榮民總醫院指出,台灣大約有100~150個家族有類澱粉沉積症的基因,男性發病年齡約55歲,女性約65歲,以台灣的患者來講,主要是周邊神經以及心臟受到侵犯。

類澱粉沉積症是什麼?能根治嗎?類澱粉沉積症的症狀與治療介紹

類澱粉沉積症初期症狀不明顯

因為自主神經遍布整個體內,有時症狀難以察覺,這也是為何類澱粉沉積症經常被延誤診斷的原因。最常被誤診為腸胃道的症狀,病人會持續的腹痛與腹瀉,通常都會被診斷為腸躁症,一旦出現四肢無力或是感覺神經的症狀,才會發現是類澱粉沉積症在作祟。類澱粉沉積症的症狀大致上可以分成感覺神經系統與自主神經: 感覺神經系統:四肢麻木遲鈍、運動失調、出現刺痛或是電擊感。 自主神經:腹瀉、便祕、性功能障礙、暈眩、嘔吐、排汗障礙。

然而,上述2者無法準確判斷為類澱粉沉積症的症狀,臺大醫院也依照類澱粉沉積的部位列出不同的症狀: 腎臟:蛋白尿、腎臟病。 心臟:心律不整、心肌肥大、鬱血性心衰竭。 肝臟:慢性肝炎、肝硬化。 肌肉:無法行走、站立。 眼睛:乾眼症、青光眼、水晶體混濁。

若有民眾發現四肢總是有刺痛、麻木感,且合併上述的症狀,又無法找出是什麼疾病時,建議盡速至醫院的神經科做診斷。

類澱粉沉積症能根治嗎?

類澱粉樣蛋白沉積在器官內,讓器官持續退化,台灣藥事資訊指出,病患發病後平均存活期大約13個月,發病10年以上的平均存活率小於5%。或許你會疑問,這種罕見的遺傳疾病可以治療嗎?其實是可以的,但治療過程也相對困難許多,目前的治療方式有下列2種: 1. 肝臟移植:

若為50歲之前發病的患者,可以接受肝臟移植,且預後良好。 2. 藥物治療:

藥物治療可分成下列4種:

Diflunisal:讓蛋白穩代謝,不會不正常的沉積在器官上。使用前須監測腎功能,若本身有腎功能問題或有鬱血性心臟衰竭的病患不適合使用此藥物。 Tafamidis meglumine:讓蛋白穩代謝,不會不正常的沉積在器官上,常見副作用有腹瀉、腹痛、泌尿道感染。 RNAi:效果比口服藥物顯著,此藥物為靜脈注射,將抑制肝臟製造、降低分泌轉甲狀腺素的量。不過注射此藥物會造成維生素A不足、頭暈、想吐、臉部潮紅,在治療期間建議多補充維生素A。 Inotersen:為皮下注射藥物,治療效果與RNAi相去不遠。要注射藥物前須監測血小板數值,因為此藥物會造成血小板低下、維生素A不足。

年輕高瘦男生最常有!肺泡無故破裂引起自發性氣胸,劇烈胸痛、胸悶快就醫!

年輕高瘦男生最常有!肺泡無故破裂引起自發性氣胸,劇烈胸痛、胸悶快就醫!

楊同學是一位22歲並有180公分的年輕人,某日在打球時,右側胸部突然劇痛,之後就持續出現胸悶和咳嗽,而且每次呼吸都感覺右胸都不太舒服。

楊同學就醫時,醫師診察呼吸聲、安排胸部X光檢查,發現他因肺泡破裂,引起原發型自發性氣胸。原發型自發性氣胸好發於年輕男性,特別是身材高瘦者。《Hello健康》向你說明肺泡是什麼?肺泡為什麼會破裂並引起氣胸?自發性氣胸的種類與症狀為何?

肺泡是什麼?

人的呼吸系統就像一顆上下顛倒的樹,愈往下的分支會愈多也愈細。空氣從鼻腔或口腔進入人體後,首先經過氣管,從氣管往下延伸,再分成左與右的支氣管,連接兩側肺葉。

進入肺葉後,支氣管繼續分支成更細小的小支氣管,然後細支氣管,最後到達末端的最小單位「肺泡」。肺泡數量約3億多個,是體內唯一可以交換氣體、擴散氣體的場所,其肺泡壁薄而濕潤,佈滿於交換氣體的微血管。(延伸閱讀:年輕人不會得肺癌?肺癌手術後不會復發?破解肺癌5大常見迷思!

年輕高瘦男生最常有!肺泡無故破裂引起自發性氣胸,劇烈胸痛、胸悶快就醫! 為什麼肺泡會破裂而引起氣胸?

肺臟與胸壁之間有一層肋膜腔,內部有組織液來負責潤滑,以減少肺臟與胸壁之間的直接摩擦。當空氣因疾病或外傷,自肺部或氣管進入肋膜腔,造成肺臟壓迫並影響呼吸時,就可稱之為「氣胸」。

氣胸的原因分為3種: 肺泡破裂,空氣進入肋膜腔。 胸腔中的中空器官,如氣管、食道破裂,穿出肋膜而進入肋膜腔。 胸壁因穿刺傷而導致外界空氣進入肋膜腔。

肺泡破裂可分為原發型自發性氣胸與續發型自發性氣胸等2類型,以下是針對肺泡破裂的說明。 肺泡破裂類型1:原發型自發性氣胸

原發型自發性氣胸顧名思義就是在無肺部疾病或外傷的情況下發生,約每十萬人會有9人的發生率,男女比例約6:1,發生於40歲以下的病患佔85%;其中又以吸菸者或身材高瘦者較常見,還有15~25歲的年輕男性也是高風險族群。

身材高瘦者的肺部尖端,較常出現變質的氣泡,容易導致漏氣。臨床上,80%患者氣泡破裂而發病時,正處於日常生活或休息狀態,僅9%在運動時發病;換言之,即使沒有運動,年輕身材高瘦者的氣泡也可能無故破裂。 肺泡破裂類型2:繼發型自發性氣胸

續發型自發性氣胸多由肺臟特定或潛在疾病影響而發生,常見病因包括: 慢性阻塞性肺病(肺阻塞) 肺結核 氣喘(延伸閱讀:如何判斷氣喘?教你4點自我評估,長期咳嗽、喘鳴恐為氣喘症狀!) 肺炎 肺癌 肺纖維化 馬凡氏症

還有一種少見疾病會導致氣胸,稱為月經性氣胸(Catamenial pneumothorax)。這是與子宮內膜異位有關的疾病,常見於子宮內膜異位的中年婦女,其氣胸通常發生於月經來潮後48小時,多發生於右胸。

年輕高瘦男生最常有!肺泡無故破裂引起自發性氣胸,劇烈胸痛、胸悶快就醫! 胸痛、胸悶快就醫!氣胸的症狀與後遺症

胸壁佈滿感覺神經,因此當空氣進入肋膜腔,壓迫胸壁與肺臟時,首要症狀就是患側胸痛。最初幾小時通常是尖銳性疼痛,隨後逐漸轉為鈍痛。胸痛通常會因咳嗽或深呼吸加重,但疼痛感經過24~72小時會逐漸消失,不過氣胸仍然存在。對於肺臟塌陷程度較小的病患,胸痛有時是唯一出現的症狀。

另一種常見的症狀是呼吸困難。若氣胸範圍過大(大於40%),氣體體積就會壓迫肺部,造成呼吸困難。其他常見症狀包括: 劇烈咳嗽 咳血 胸部緊縮感 全身倦怠

此外,氣胸也可能引起下列併發症,導致生命危險;若發現有疑似氣胸症狀,請盡速就醫,千萬不可因症狀緩解而輕忽。 張力性氣胸(Tension pneumothorax):指肋膜腔壓力過大導致肺臟塌陷,因換氣量不足而缺氧休克,其症狀包括血壓下降、心跳加快以及發紺,需盡速就醫。 血胸:指肺部塌陷造成肋膜血管拉斷,需接受胸管引流治療。若出血不止,則需接受開胸手術。 兩側氣胸:相當罕見且發生率小於1%,但若發生需立即胸管引流。 縱膈腔氣腫:因血管或小支氣管鄰近的肺泡破裂所致,常見於年輕男性,其症狀除胸痛或胸悶外,也可能造成吞嚥困難。 膿胸:指肋膜腔積膿,通常是胸管置流術的污染所致,需接受抗生素治療並保持引流管暢通。

呼吸困難快檢查!COPD常見症狀與嚴重度分級

呼吸困難快檢查!COPD常見症狀與嚴重度分級

慢性阻塞性肺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是種多面向影響生活的疾病,因肺部損傷程度不同,加上經年累月發展而來,許多症狀很容易被忽視,進而導致病情惡化,甚至要等到肺部已明顯損傷時,病人才有警覺。《Hello健康》帶您瞭解,COPD常見症狀與嚴重度分級。若有呼吸困難(Dyspnea)或不明原因咳嗽,請諮詢醫師進一步診斷。

COPD的常見症狀有哪些? 慢性咳嗽:咳嗽是身體清除呼吸道,肺中的黏液或其他刺激物、分泌物的方式,但COPD患者咳出的痰可能是黃色的;在早晨時,患者會劇烈咳嗽,當您做運動或抽菸時,咳嗽症狀會加劇,即使沒有感冒或流感症狀,咳嗽仍會每天持續。. 呼吸有喘鳴音:當您從狹小受阻的呼吸道呼氣時,會聽到「呼哧、呼哧」的呼吸聲,亦被稱為呼吸喘鳴音,COPD患者因呼吸道有黏液阻塞而有此症狀;不過,單看呼吸有喘鳴聲,並不代表您罹患慢性阻塞性肺病,因為喘鳴聲也是氣喘和肺炎的症狀之一。 呼吸困難:當您肺部中的呼吸道發炎、受損而開始受到壓迫時,會開始呼吸困難或上氣不接下氣;當身體活動增加時,慢性阻塞性肺病的症狀就更加顯著,甚至開始影響日常生活,連走路、穿衣、洗澡,甚至是做簡單家務,都感覺呼吸困難;當症狀嚴重時,連休息都喘不過氣。 疲倦:當您有呼吸障礙時,身體缺乏足夠的氧氣供給血液及肌肉,缺氧狀態導致您的肢體動作變慢並覺得疲倦,您容易覺得疲倦,是因為您的肺為了吸入更多氧氣及排出二氧化碳必須費更多力氣而感到筋疲力竭。 頻繁呼吸道感染:由於COPD患者在清理肺部細菌、病毒、汙染物及灰塵等刺激物時較為困難,因此患者罹患感冒、流感及肺炎的機率也會大增,保持清潔衛生與接種疫苗有助於降低感染風險。 體重減輕:COPD長期患者,可能會留意到自己有體重減輕的現象,由於呼吸困難消耗掉更多卡洛里而導致體重減輕,疲倦、呼吸短促影響飲食攝取也是體重減輕的原因。 重度慢性阻塞性肺病

血液中的二氧化碳過高導致晨起頭痛 為了輸送血液經過受損的肺,造成心臟負擔過大而導致腿部和腳踝腫脹。

COPD的嚴重度分級

檢查時,首先要了解用力肺活量(Forced vital capacity,FVC)和用力肺活量時第一秒內所吐出的容積(Forced expiratory volume in one second,FEV1)的數據。慢性阻塞性肺病分為4級,從第1級輕度到第4級非常嚴重患者,每一級別有不同的症狀,在肺功能檢查(Pulmonary function tests,PFTs)的程度表現也不同。

第1級:第1級輕度患者症狀有呼吸急促、輕微呼吸障礙(肺功能檢查FEV1/FVC 80%)有時併有長期咳嗽、咳痰,這個級別的病人或許沒發現自己有異常。 第2級:第2級中度患者肺功能檢查結果差(FEV1/FVC < 70%;50% < FEV1 < 80%),呼吸急促且需費力呼吸,中度患者由於症狀惡化及慢性呼吸系統症狀而求診。 第3級:第3級嚴重患者,肺功能指數(FEV1/FVC < 70%; 30% < FEV1 < 50%)更差,呼吸短促症狀嚴重、活動能力降低,反覆病情惡化已影響病人生活品質。 第4級:非常嚴重的患者,由於呼吸功能不足嚴重影響生活品質,某些狀況下呼吸困難甚至危及生命,肺功能指數很差(FEV1/FVC < 70%; FEV1 < 30%) 或 FEV1 30% 也仍可能有其他併發症。

壓力大、運動容易氣喘?5大氣喘原因詳解

壓力大、運動容易氣喘?5大氣喘原因詳解

當您有氣喘(Asthma)時,要特別小心身邊事物,因為很多東西都可能引發症狀。除了大家熟知的黴菌、塵螨、香菸及煙霧外,《Hello健康》帶您了解,包括壓力、藥物、運動及飲食在內,5種可能引發氣喘的原因。

1. 壓力

壓力可能影響氣喘,這些壓力來源包括工作、小孩、人際關係、金錢、房子、家庭等;壓力不僅會影響骨骼肌肉、心血管及腸胃道,也會引發免疫以及中樞神經系統強烈反應,進而刺激神經,導致肺部呼吸道的肌肉收縮;當這些肌肉緊縮,會使得喘鳴、咳嗽、呼吸短促及胸悶等氣喘症狀惡化。

然而,僅僅壓力單一因素並不會導致氣喘發作,也就是說,如果您沒有氣喘,壓力並不會造成您得到氣喘;它只是在已罹患氣喘情況下,容易誘發氣喘的症狀。此外,強烈的情緒例如吶喊、焦慮、哭泣、生氣或大笑,也可能誘發氣喘。 2. 藥物

有氣喘的人,吃藥時要特別小心,必須避開幾種可能會使氣喘發作的藥物。此外,使用其他藥物時也要小心,即使那些藥物不會誘發氣喘,但也可能會出現嚴重的藥物反應,若您的處方中有任何藥物讓您覺得會引起氣喘,請立即告知醫師。

常見會引發氣喘的藥物包含如下:

阿斯匹靈(Aspirin)及其他止痛劑:若您有氣喘,可能會對阿斯匹靈和其他非固醇類抗發炎藥物(NSAIDS)較為敏感,例如布洛芬(Ibuprofen)及萘普生(Naproxen),這些一般是用來緩解疼痛、發燒、感冒及流感,其誘發的氣喘可能會非常嚴重。有些人認為,含有乙醯胺酚(Acetaminophen)的藥物,對氣喘患者來說,是很好的阿斯匹靈替代品。然而,又有研究指出,乙醯胺酚和氣喘有關。因此,服用任何藥物前,都請務必和醫師確認。 乙型阻斷劑(Beta blockers):乙型阻斷劑是用來治療高血壓(Hypertension)、心臟病(Heart disease)、偏頭痛及青光眼(Glaucoma)的藥物。 ACE抑制劑(血管收縮素轉化酶抑制劑):ACE抑制劑一般用來治療高血壓及心臟病,這些藥物可能會導致咳嗽,而咳嗽會誘發氣喘症狀發生。

3. 食物和食品添加物

食物過敏會引發病患輕微至嚴重的氣喘症狀,最常見和氣喘有關的食物包括: 奶製品(起司、牛奶) 蛋 花生 黃豆 小麥 魚、蝦 沙拉。

常見的食物過敏症狀如下

蕁麻疹(Hives) 噁心 嘔吐 下痢

若是您吃的食物引發氣喘,症狀會包含食物過敏症狀、咳嗽、喘鳴、以及喉嚨腫脹。

此外,保存食品的防腐劑也可能會讓氣喘發作。防腐劑用來維持食物的狀態,使其能存放得更久,然而,對某些較敏感的病人來說,也可能引發氣喘。常見的食品防腐劑包括亞硫酸氫鈉(Sodium bisulfite)、亞硫酸氫鉀(Potassium bisulfite)、亞硫酸鈉(Sodium sulfite)、偏二亞硫酸鈉(Sodium metabisulfite),以及偏二亞硫酸鉀(Potassium metabisulfite)。果乾(例如杏桃、葡萄乾以及鳳梨)、袋裝馬鈴薯片、罐頭湯、葡萄酒、啤酒、罐裝檸檬汁以及醃漬品中,常可見到防腐劑。 4. 運動

聽起來可能會令人驚訝,公認對健康很有幫助的運動,怎可能引發氣喘?慢跑、競走或跳繩等劇烈運動,都會使呼吸道變得狹窄,進而引發氣喘。運動時若傾向用嘴巴呼吸,會吸入比正常呼吸時更寒冷乾燥的空氣,由於呼吸道對溫度和濕度很敏感,因此更容易緊縮,導致運動引發的氣喘症狀,包括喘鳴、胸悶、疲勞和咳嗽。

若您患有運動誘導型氣喘,可能會在開始運動後5~15分鐘內,感到胸悶、咳嗽、呼吸困難,接下來在30~60分鐘的運動中,症狀可能會消失。然而,可能在6~10小時內,會有另一波氣喘發作的風險。請注意,運動前做好暖身,則可預防氣喘發作。 5. 感染

病毒或細菌感染如流感或感冒,會影響肺部導致發炎,並讓呼吸道變狹窄。因此要注意感染症狀,可以預防氣喘發作。可能引發氣喘的感染包括如下:

咳嗽 呼吸短促或呼吸困難 喘鳴 發燒 疲勞 喉嚨痛 頭痛

好的衛生習慣、接種疫苗以及乾淨的呼吸設備,例如氣喘吸入器、氣喘噴霧器,都能幫助預防誘發氣喘發作的感染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