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臟有雜音=心臟病?心雜音的種類、原因、症狀:3成幼兒會發生、1歲後漸消失

心臟有雜音=心臟病?心雜音的種類、原因、症狀:3成幼兒會發生、1歲後漸消失

黃媽媽抱著兒子,緊張地說「醫師,我前幾天帶小孩去診所看診,那邊的醫生說小凱有心雜音。為什麼她會有心雜音?我們家的人都沒有心臟病啊?」

心雜音指除了心音之外,心臟還出現了其它多餘的聲音,常見於幼稚園、小學低年級,甚至是新生兒身上。不少父母得知小孩有心雜音後都十分緊張,害怕小孩有心臟病。

當出現心臟有雜音,是否有其他徵兆該觀察?什麼是心雜音、心雜音的種類,以及小孩出現心雜音後要注意什麼、是否需要治療?讓《Hello健康》為爸媽們解開疑惑、面對寶貝心臟有雜音不驚慌!什麼是心雜音? 什麼是心雜音?

人體的血液會經由心臟的收縮、舒張(心臟的跳動)送至全身,當血液透過靜脈回流後,血液會穿過各個瓣膜,進入不同的心臟腔室,接著再透過大血管流出心臟。

在血液流動的過程中,若心臟的腔室、瓣膜或血管之間出現較明顯的摩擦與震動,便可能產生「心雜音」。(同場加映:心律不整怎麼辦?心跳不規律的症狀、原因、治療

心臟有雜音=心臟病?心雜音的種類、原因、症狀:3成幼兒會發生、1歲後漸消失 2大心雜音症狀

心雜音十分普遍,約5成嬰兒及7成幼兒都曾出現過心雜音。依據原因,心雜音可分為功能性心雜音、病理性心雜音等2種: 功能性心雜音(Functional murmurs):多數心雜音皆屬於此,為良性的心雜音。功能性心雜音的聲音較小且短促,聽起來低沉、有震動聲。大部分都是因感冒、情緒起伏、運動而引起,常見於3~7歲的兒童身上,並會隨著年齡逐漸消失。 病理性心雜音(Pathologic murmurs):病理性心雜音是因為心臟血管本身的結構有問題,如心室中膈缺損、開放性動脈導管、瓣膜關閉不完全,導致血流時會出現其他聲音,兒童的發生率約5%。此類心雜音的聲音較大聲、型態多樣,可能出現奔馬音、敲擊音或連續性雜音。(延伸閱讀:嬰兒第19週:留意心雜音 幫寶寶按摩好處多) 心雜音≠心臟病、先觀察莫擔心

雖然「心臟有雜音」可能是心臟病的前兆之一,但其實心臟有雜音不代表絕對患有心臟病。在兒童,多數可能只是短期的良性現象。且並非每種心臟病都有心雜音,諸如心肌梗塞、急性心肌炎、心肌病變等,都不一定會有心雜音。

因此爸媽們當面對家中寶貝有心雜音的情況時,應綜合觀察孩子有無出現嘴唇、指甲、皮膚的顏色呈現灰藍色的發紺現象,或像是小孩是否活力變差、手腳、唇色發白等其他症狀後,或是直接諮詢醫師,毋需過度緊張。(你也想知道:高血壓恐成無形殺手!誘發心臟病5大原因別輕忽、4大原則遠離心臟病

新生兒也有心雜音

除了兒童有心雜音外,部分新生兒也會因肺動脈的分支尚未發育完全,導致「周邊肺動脈狹窄」(Peripheral pulmonary stenosis),進而使心臟收縮時出現輕柔、短促的雜音,屬於良性現象,多數通常在寶寶滿6~12月後自行消失。

心臟有雜音=心臟病?心雜音的種類、原因、症狀:3成幼兒會發生、1歲後漸消失 新生兒也有心雜音

除了兒童有心雜音外,部分新生兒也會因肺動脈的分支尚未發育完全,導致「周邊肺動脈狹窄」(Peripheral pulmonary stenosis),進而使心臟收縮時出現輕柔、短促的雜音,屬於良性現象。(延伸閱讀:嬰兒第19週:留意心雜音 幫寶寶按摩好處多

心雜音要治療嗎?3成幼兒會發生、一歲後漸消失

多數情況下,通常寶寶滿6~12月後心雜音就會自行消失,屬於良性現象,無需治療,家長不用過度擔憂,只要小孩的心臟結構健全、功能正常便沒有問題,亦毋需限制小孩飲食、活動。但少數情況下,心雜音可能暗示著嚴重的心臟結構問題。

根據台大醫學院附設醫院小兒部主治醫師 陳俊安表示,有近3成的孩童、特別是在幼稚園及小學低年級的階段,會出現良性的心雜音。但由於心雜音的變化常是臨床診斷病情時的重要依據之一,因此建議諮詢醫師並協助心臟聽診,透過聽筒確認心臟雜音傳遞的「心聲」,即可確認心臟是否需進一步治療的訊息。

根據馬偕紀念醫院小兒心臟科醫師建議,若家長仍有疑慮,可赴醫院兒科諮詢並安排檢查是否無害。醫師可能會藉由聽診器進行初步判斷,若有不明之處,則會在安排心臟超音波、X光或心電圖進行深入檢查。(延伸閱讀:肥厚型、擴張型?心肌病變原因、類型、症狀、診斷、治療

預防抽筋不是只有香蕉!10種超級食物降低抽筋機率、4大營養素缺一不可

預防抽筋不是只有香蕉!10種超級食物降低抽筋機率、4大營養素缺一不可

肌肉抽筋常常疼痛難耐,雖然可能休息一陣子就會改善,但在運動或戶外活動時容易反覆發作,令人非常困擾。不過,經常抽筋是可以避免的,除了不要運動過度,營養補充更是關鍵,以下將介紹幫助預防抽筋的營養素和食物。

抽筋原因是什麼?缺乏這4種營養素易抽筋

在介紹預防抽筋食物前,我們應先了解肌肉抽筋的原因。抽筋通常是突發性的,並且會持續一段時間,任何部位都可能發生抽筋,最常見的抽筋部位就是腿部;究竟抽筋原因是什麼?我們一起來看看:

運動疲勞:長時間反覆運動、運動過度,讓肌肉超出負荷量,或運動前沒有暖身,也會引發抽筋。 溫差大:身體一下子接觸到冷空氣,或是出汗後突然身處寒冷環境時,容易發生抽筋。 缺乏營養素:缺乏鈉(Sodium)、鉀(Potassium)、(Calcium)、鎂(Magnesium)易導致抽筋,常見於嚴重脫水的人,因流失大量體液,造成體內電解質不平衡。 慢性病:中風、洗腎、尿毒症病人,容易發生抽筋。 生理期:有些女性適逢生理期時會腹痛,少數人下背或大腿會抽筋。

10 大超級食物防抽筋

除了運動前暖身,運動時量力而為,避免肌肉過度疲勞,飲食上我們也可以多加注意,因為缺乏以上4種營養素也容易讓肌肉抽筋,建議民眾應該要適時補充上述營養素,不過大家不需要特地購買營養補充品,因為許多天然食物都含有這些成分,以下介紹10種可預防抽筋的營養食物:

香蕉:講到預防抽筋,腦海多數人浮現的第一個食物,肯定是香蕉,因為除了含有高鉀外,香蕉還含有鎂和,四種避免抽筋的營養素香蕉就有三種。再加上香蕉食用方便,也難怪大家第一個聯想到的防抽筋食物,就是香蕉。 高品質澱粉類:如地瓜、馬鈴薯和南瓜,都富含鈣、鉀、鎂外。而地瓜的鈣含量還是香蕉的6倍,馬鈴薯和南瓜則含有大量的水分,能避免因脫水造成的抽筋。 酪梨:一顆酪梨的鉀含量高達 975克,相當於香蕉和地瓜的2倍;鉀對於肌肉的運作相當重要,而且對心臟健康有益。 豆類:除了富含鎂,還是高纖食物,可以舒緩經痛、控制血糖,並且降低壞膽固醇(低密度脂蛋白,LDL)。 瓜類水果:哈密瓜、香瓜或木瓜等瓜類水果,都富含鎂、鈣、大量水分,還有少量的鈉。運動時會因為流汗,流失大量的鈉和水分,如果流失過多水分造成脫水,就容易抽筋,因此,運動後吃哈密瓜或瓜類水果,都是不錯的選擇。 牛奶:牛奶不僅含有豐富的鈣、鉀和鈉,也是補水的好方式;另外,牛奶的高蛋白質,還能幫助修復運動後的肌肉。 深綠色蔬菜:例如羽衣甘藍菠菜或綠花椰菜等,都富含鈣和鎂;研究也顯示,攝取高鈣食物還有預防經痛的效果。 柳橙汁:一杯(約250 cc)柳橙汁含有約500毫克的鉀,及27克的鈣和鎂。 堅果、種子類:這類食物都富含鎂,有許多種的堅果和種子也富含鈣。 番茄或番茄汁:番茄富含水分和鉀,喝一杯(約250 cc)番茄汁,就能攝取約 15% 的每日建議攝取量。

膽囊疾病怎麼吃?切記低油、少調味 7大飲食原則助你吃得安心

膽囊疾病怎麼吃?切記低油、少調味 7大飲食原則助你吃得安心

現代人聚餐或外食經常大魚大肉,或偏好重口味料理,長期可能導致膽固醇過高,或引發膽結石及其他膽囊疾病。究竟應該如何吃才安心?《Hello健康》今天就要來教大家有膽囊疾病的患者要怎麼吃才會健康。

膽結石容易引起各式膽道疾病

膽囊位於腹腔深處,是肝臟後方的器官,當肝臟分泌膽汁時,膽汁會順著血液流到膽管內,因此膽管是負責儲存膽汁的地方。為了將膽汁排出腸胃,膽囊會透過肝外膽管連接到十二指腸的接口處收縮,調整進入腸胃的膽汁量。

膽汁在人體扮演的功能,除了幫助吸收脂溶性維生素,也可以乳化脂肪;若吃進去的食物含有脂肪,膽汁就會將它水解後吸收。但若當飲食太過油膩或過鹹時,會阻礙膽汁順利排出,造成膽固醇沉積在膽管及膽囊中,長期下來會形成結石,也就是膽結石。

膽結石患者可能不會有症狀,但也有人會出現右腹部疼痛及噁心等症狀;此外,膽結石也可能引發其他膽道疾病,如膽囊炎、膽管阻塞、膽囊癌或膽管癌等,症狀都相當類似,也能在病患體內形成膽結石。(延伸閱讀:「沉默的殺手」膽管癌存活率僅3成!膽管癌的症狀與治療)

膽囊疾病怎麼吃?切記低油、少調味 7大飲食原則助你吃得安心 膽道疾病患者可以吃什麼

膽結石起因可能因體質、遺傳等原因所致,不過,也有不少膽結石患者,是因為飲食不正常所引起,除了過油及過鹹料理外,長期不吃早餐便是成因之一;若不吃早餐,膽囊減少收縮,膽汁堆積在膽囊裡,也會導致膽結石。

患有膽結石及膽道疾病,應該怎麼吃比較好?7大原則務必要注意: 少量多餐或是定時定量:最主要還是別暴飲暴食,以免讓膽囊過度收縮。 選擇低油肉類:選擇脂肪含量較低的肉類,像是雞肉、魚肉及瘦牛肉等,並去除這些肉類的皮後再食用。 烹調手法要清淡:盡量避免油炸或油煎的飲食,將烹調手法改成清蒸、清燉、水煮或涼拌等不需多加油的料理方法。 調味料要少加:不少人偏好重口味飲食,但若是膽道疾病患者,避免添加過多調味料,例如:香油、麻油、美乃滋、沙茶醬或芝麻醬等,建議以低刺激性的調味料,像是糖、醋及蔥等代替較為合適。 容易脹氣食物不要吃:大蒜洋蔥、花椰菜、韭菜及青椒等,因容易產氣,建議少碰,免得讓腸胃更加不適。 補充維生素:長期低油飲食的人,可以適當補充脂溶性維生素 A、D、E、K,如穀類及黃綠色蔬菜。 日常飲食也應避免加工食品或甜食:例如:魚丸、貢丸、培根、香腸、蛋糕及巧克力等,應避免食用。

除了平時飲食要注意上述7大原則,建議也要控制體重,養成規律運動的好習慣。

照片來源:達志影像

PM2.5是什麼意思?對人體有何危害?4招預防空氣汙染!

PM2.5是什麼意思?對人體有何危害?4招預防空氣汙染!

空氣汙染不僅會造成呼吸道、肺部疾病,也會增加罹癌風險。究竟PM2.5是什麼意思?標準為何?空汙又如何影響人體健康?《Hello健康》帶您一探究竟,說明PM2.5對人體的危害,分享預防空汙危害的4個方法。

懸浮微粒PM2.5的意思?單位為何?

PM是ParticulateMatter的縮寫,中文名稱為懸浮微粒,主要成分為硫酸鹽、硝酸鹽、氨、氯化鈉、黑碳、礦物粉塵和水,並包含懸浮在空氣中之有機和無機物固體和液體的複雜混合物。

懸浮微粒指在空氣中存在的微小固態或是液態物質,例如灰塵、花粉、塵土、煙霧和小水珠等,這些物質的形狀大小各異,主流分類上將小於或等於10微米(µm)稱為PM10,小於或等於2.5微米則為PM2.5,也稱為細懸浮微粒。若您不清楚微米大概有多小,可以用頭髮做比較,人類的平均頭髮直徑約為70微米,比細懸浮微粒大約30倍。

懸浮微粒PM2.5的危害

一般來說,微粒愈小對人體造成的傷害愈大,因為人體會更難攔阻它的侵入。舉例來說,10微米的懸浮微粒,便能夠入侵人體,黏附在肺部,而細懸浮微粒甚至還能進入血液當中,隨著血液的流動循環全身。

細懸浮微粒PM2.5,因粒徑小,可深入肺泡,並可能抵達細支氣管壁,干擾肺內的氣體交換。如果長期暴露於懸浮微粒,可引發心血管病、呼吸道疾病以及增加肺癌的危險。(同場加映:肺癌3大原因:抽菸、空氣汙染、遺傳和病史

人體吸入懸浮微粒之後,首當其衝的便是氣管和整個呼吸系統,這會導致呼吸困難、咳嗽和打噴嚏,且長時間暴露在懸浮微粒的環境中,可能會提高罹患氣喘(Asthma)、心臟病(Heartdisease)、肺病的機率,其中,老人、小孩和孕婦則是懸浮微粒危害的高風險族群。

另外,新英格蘭醫學期刊(TheNewEnglandJournalofMedicine)的一篇研究指出,每立方公尺的PM10只要上升10微克(μg),就會提升0.44%的死亡率,相同情況下,PM2.5提升的死亡率則為0.68%。

PM2.5濃度過高跟毒氣一樣危險!

簡單來說,懸浮微粒的濃度愈高,對人體的影響愈嚴重。許多人可能認為,不過就是空氣比較髒一點,吸幾口又不會怎麼樣,但從研究中我們可以發現,懸浮微粒的濃度變化,跟死亡機率有直接相關,當某地的懸浮微粒數值極高時,是有機會「致人於死」的,如同1952年的倫敦煙霧事件(TheGreatSmog)。

倫敦素有霧都之稱,身為工業革命的發源地,大量燃燒煤炭造成了二氧化硫(Sulfurdioxide)與懸浮微粒不停的堆積於城市上空,將整個倫敦壟罩在霧霾之下。該事件發生於1952年12月5日,受到天氣影響,當日城市中的煙塵更加難以散去,由於時值冬季,家家戶戶燃煤暖氣與工廠煙囪所排放的大量廢氣,彼此聚集、融合,使煙霧變成厚重且致命的黃色氣體。

根據統計,大約有4000人在吸取煙霧後死亡,致命的黃色毒霧持續了5天左右才完全消散,然而受到煙霧影響,而感到身體不適的人或是產生其他併發症的人數,可能達到25000人以上。 4招避免戶外空汙的危害

想要避免懸浮微粒進入到體內,除了避免待在該環境之外,如何避免吸入也是重要的一環,以下介4種避免吸入PM2.5的方法:

避免在戶外活動:若天空看起來灰濛濛、自己呼吸不順暢或空氣指數不佳時,請減少在戶外活動的時間。若欲運動,建議可赴健身房、游泳池或其他室內運動場地。 戴口罩:一般口罩對於防護懸浮微粒的功用不大,例如布口罩、活性碳口罩等,需選購通過CNS15980檢驗的口罩,才具備防護PM2.5的能力。 改善室內空氣品質:抽菸、燒香或煮飯的油煙等行為都會不斷製造空氣中的懸浮微粒,建議少燒香、戒菸,煮菜時則需保持室內通風,開抽油煙機。 減少車輛怠速時間:車輛所排出的廢氣,是造成空氣中懸浮微粒增加的重要因素之一,不論是在路邊等人或是暫停路邊找路,請熄火以減少廢氣排放。 台灣的空氣汙染程度

根據行政院環保署所訂定的空氣品質標準,PM2.5在24小時內的平均值應低於35、年平均值應低於15,而台灣政府規定的數字已經稍高於世界衛生組織(WHO)所規範的日平均值25、年平均值10。

若參考2018年的空氣品質監測年報,可以發現年平均PM2.5濃度約在19,正負5左右,同時超越了我國以及WHO所訂定的標準,代表台灣的空氣品質仍有努力的空間。

PM2.5是什麼意思?對人體有何危害?4招預防空氣汙染!

從此空氣品質監測網的圖片可以發現,東半部的空氣品質最佳,為綠色「良好」,PM2.5濃度介於0至15之間,雲嘉南地區則最糟,呈現三角形橘色的「對敏感族群不健康」,PM2.5的平均濃度35至54之間,這跟台灣工業重鎮的聚集地多半在南部有關。

以指標的上限值來看,若一位民眾在當日,由北部空氣品質良好的地區,搭高鐵前往雲林,受到PM2.5增加將近40微克的影響,其死亡率將提高2.72%。

腦中風前兆別忽略!有這些症狀立即就醫、腦中風治療及預防方式

腦中風前兆別忽略!有這些症狀立即就醫、腦中風治療及預防方式

根據衛生福利部的數據顯示,腦中風是國人10大死因第2~4名,僅次於癌症,每年都奪走1萬多人的性命,造成不少家庭的破碎。中風最可怕的地方就是來得無聲無息,即使有症狀或是前兆,也容易被大家認為是太疲倦,延誤黃金治療時間。

Hello健康》來帶大家了解腦中風有哪些前兆,出現哪些症狀時一定要立即就醫。 什麼是腦中風

腦中風(Stroke)是指腦部血液循環出問題所引起的腦部損傷之疾病,可以分成腦缺血、腦出血、暫時性腦缺血這3類型: 腦缺血(Ischemic stroke):也有人稱之為「腦梗塞」,為大腦血管阻塞不通,有四分之三國人的腦中風是腦缺血的類型。 腦出血(Hemorrhagic stroke):為大腦血管破裂造成腦組織缺氧壞死,引起中風的症狀。 暫時性腦缺血:暫時性的腦部缺血所引起的中風症狀,一般都能在24小時內恢復,雖然不會留下後遺症,但有機會發生腦中風。

腦中風6大前兆  千萬別忽略

多數人出現腦中風的前兆時,只會認為是身體太疲勞,加上腦中風前兆時間短,很容易被忽略。事實上腦中風的前兆相當重要,若忽略可能會錯過黃金治療時間: 手腳、臉部突然發麻、無力 視力模糊、看到疊影 口齒不清 突然昏厥 步調不穩 不明原因頭痛(延伸閱讀:中風後的頭痛怎麼緩解)

國民健康署也呼籲民眾要牢記中風口訣FAST: F:臉歪(FACE),觀察患者的臉部表情是否對稱。 A:手軟(ARM),將患者雙手平舉,觀察其中一隻手臂是否有無力。 S:大舌頭(SPEECH),請患者講話,觀察語句是否清楚、完整。 T:記下時間(TIME),當有出現上述症狀時,要清楚記下發作的時間,爭取黃金治療時間。

若上述的症狀出現超過一週,且家族有中風病史的人,就要特別注意這些症狀,並不是因為太疲累,而是正在中風的前兆。

腦中風前兆別忽略!有這些症狀立即就醫、腦中風治療及預防方式

腦中風的危險8因子

中風不是突如其來的,若具備下列危險因子,更需要多多注意: 高血壓 糖尿病 抽菸 喝酒 肥胖、缺乏運動 家族病史 飲食過於油膩 不運動

腦中風的治療方法

腦中風依照不同發生類型來治療: 腦缺血:以暢通腦部為主,利用血栓溶解劑 (tissue plasminogen activator,tPA)盡速將堵住血管的血塊溶解,也是唯一能有效治療腦缺血的方式。需要確診為急性缺血腦中風、發作3小時內治療,若超過時間會讓治療成效變差。但血栓溶解劑也有副作用,約6%的病患會出現腦出血,造成讓病患永久性的神經損傷。 腦出血:使用降腦壓藥物來控制血壓,給予適當的水分維持電解質的平衡。

如何預防腦中風?調整飲食、生活習慣

大部分中風可以藉由飲食、生活習慣等方面來調整及預防: 掌握「三高」數字:控制血糖、血壓、血脂,若本身有三高的問題,需要定期追蹤、回診。 健康飲食:三餐定食、定量,少吃油膩、高糖分、過鹹的食物;飲食要均衡,盡量選擇低鈉飲食。(同場加映:中風年輕化!注意飲食地雷) 維持體重:體重過重者容易增加高血壓、心臟病及中風機率。 規律運動:藉由規律運動,可減少疾病發生。 戒菸:不論是吸菸或是吸入二手菸都會增加中風的機率。

間歇性斷食運動何時做?如何做?安全斷食必看這5點

間歇性斷食運動何時做?如何做?安全斷食必看這5點

最近流行間歇性斷食法,因為需要長時間空腹,有運動習慣或是想搭配運動減肥的人,可能會苦惱不知何時才適合運動,或擔心血糖不足導致運動效果不佳;《Hello健康》為大家介紹間歇性斷食運動對減肥的效果、何時應該運動?以及相關注意事項。

間歇性斷食的好處與壞處

多項研究結果指出,經常運動可促進健康和體內的機制,包括改善胰島素的敏感性和維持體重,還能幫助減少體重和體脂肪。

專家指出,空腹運動的好處,是能消耗儲存在體內的碳水化合物,進而在運動期間燃燒更多脂肪。《英國營養學期刊》(British Journal of Nutrition)的研究指出,吃早餐前慢跑,比吃完早餐再跑,可多燃燒20%的脂肪。(推薦閱讀:間歇性斷食瘦身:減脂不掉肌!健身族這樣做

但需要注意的是,在斷食期間運動,身體為了產生足夠能量支持你運動,可能會選擇分解肌肉,從中取得蛋白質作為能量,如此一來,反而造成肌肉流失。此外,若是糖尿病或是腎臟病患者,空腹運動也會更增加身體的負擔。(了解更多斷食好處:斷食好處竟然這麼多!不只助減肥還防老降血糖

間歇性斷食運動何時做?如何做?安全斷食必看這5點 斷食的生理變化 斷食初期

肌肉與肝臟中的肝醣被分解成為葡萄糖進入血液中,以維持正常的血糖濃度。 肝臟的肝醣約有70公克,在禁食8至12小時後即會耗盡;若沒有補充糖分,肌肉中的肝醣也會漸漸用完。 繼續禁食 利用蛋白質中的胺基酸和脂肪中的甘油進行糖質新生,以供應身體所需的葡萄糖。 (推薦閱讀:BCAA是什麼?支鏈胺基酸6大功效!這樣吃就對了) 耗損肌肉組織和器官中的蛋白質,來生成葡萄糖。 葡萄糖用盡,肝臟就會分解脂肪酸,過程中會產生酮體,這樣的過程稱為生酮,酮體則可作為大腦和身體組織內的細胞能量來源。

安全斷食運動這樣做

於剛開始嘗試斷食的新手來說,可能還不適應長時間不進食,甚至會覺得身體有點無力,更別說從事健身或運動;建議剛開始斷食的人,可以先讓身體習慣進食時間,適應幾天之後,再去健身和運動,會更得心應手。(早上運動前不吃早餐助燃脂?請閱讀:早上運動前吃還不吃?國外研究這樣說) 禁食期間避免中高強度運動

當身體能量不足,如處於禁食或是運動的狀態下,人體會分解體內的肝醣、脂肪來供應所需,但除了這些之外,人體也可能會分解體內的蛋白質,也就是從肌肉分解作為能量來源。其實減肥多多少少會流失一點肌肉,所以才會建議大家要多補充蛋白質,增加重量訓練,避免過於激烈的運動,才能夠盡可能地維持和增加肌肉量。

有些人覺得數小時的禁食很難熬,身體沒有體力。若你有這樣的情形,建議將運動的時間安排在進食窗口期間,且不妨選擇在進食後一小時再運動,不僅比較有體力訓練,因為還在進食窗口,還可以補充一些碳水化合物與蛋白質,幫助肌肉生成。 多喝水

禁食非禁水,禁食期間飲用足夠水份更重要。(多喝水能降低飢餓感,幫助你輕鬆度過斷食時光!) 間歇性斷食運動何時做?如何做?安全斷食必看這5點 補充電解質

市面運動飲料含糖量高,請避免喝太多,建議可飲用椰子水。 短時間、低強度運動為主

傾聽身體反應很重要,如果有不舒服就應該馬上停止運動。如果你發現進行了一陣子的間歇性斷食後,身體適應地不錯,就可以試著加入有氧和重訓。不過每個人的身體狀況皆不同,並沒有一套斷食期間的運動準則適用於每個人,而是要依照個人感受來調整。 注意斷食類型

如果選擇時間較長的斷食計畫,請選擇低強度的運動。有些人在禁食期間覺得體力仍舊不受影響,則可以照常運動不用受限,只是運動強度仍盡量保持適中為佳,避免過度激烈身體不適。

根據一項小型研究,對象為齋戒月的19名穆斯林男性,他們從日出到日落皆禁食,齋戒月結束後,發現每個人體重皆減輕了。若是平時有運動,則減輕更多體重和體脂肪;此項研究人員指出,其研究發現在於只要透過規律運動,並不用擔心斷食和運動互相衝突。

另外,間歇性斷食雖可幫助減重,降低體脂率,但並非人人都適合斷食,如果有糖尿病、飲食障礙(如厭食症和暴食症)者,或是處於懷孕和哺乳期的女性,都不建議擅自嘗試間歇性斷食。

新生兒黃疸2週以上快就醫!膽道閉鎖用3症狀判斷,治療晚恐須肝臟移植

新生兒黃疸2週以上快就醫!膽道閉鎖用3症狀判斷,治療晚恐須肝臟移植

膽道閉鎖(Biliary atresia)是新生兒漸進性的膽道疾病,在台灣每1萬5千名新生兒中,約有1個會發生膽道閉鎖。根據台大醫院護理部統計,台灣每年約會新增30~40名膽道閉鎖病童,但有3成病童因未被發現,而錯失黃金治療時間。《Hello健康》為你介紹什麼是膽道閉鎖,分享判斷膽道閉鎖3大症狀。

膽道閉鎖是什麼?

膽道閉鎖是一種好發於新生兒的肝膽疾病,可能原因包括膽管的先天性畸形、發育不良,或胎兒在發育過程中,因缺血導致膽道分化及發育障礙所致。

膽道閉鎖指連接肝臟與十二指腸間的膽道已無法暢通。由於膽道主要功能是將肝臟製造的膽汁運送至腸道,作用為消化脂肪性食物。而膽囊則負責將膽道輸送來的膽汁儲存起來,當有食物待消化時才會收縮,並將膽汁釋出至十二指腸。一旦膽道不通時,肝外管腔將隨之封閉,以致於肝臟分泌的膽汁無法運送至腸道,糞便將呈現灰白色,並累積在肝臟,進而產生肝硬化的風險。

若2歲前未及早診斷出膽道閉鎖的可能性並加以治療,恐怕將造成肝臟變大且硬化,進而引發肝衰竭而有生命危險。

判斷膽道閉鎖的3大症狀

不少人常將膽道閉鎖與新生兒黃疸搞混,父母們應多加觀察以區別;若寶寶黃疸持續時間過長、超過14天以上,應儘速就醫,診斷是否為膽道閉鎖。

建議父母可觀察有無下列3大症狀: 持續性黃疸:超過2週以上,且已排除因母乳哺育讓代謝效率變差所造成的黃疸。 糞便呈灰白色:可利用衛生福利部提供的九色卡來對寶寶的糞便顏色,當顏色落在1~6號的異常色時,應立即就醫。 肝脾腫大:產生腹脹、腹水。(你應該要知道:搖寶寶搖出命!「嬰兒搖晃症」恐傷腦、嗜睡嘔吐為關鍵前兆)

新生兒黃疸2週以上快就醫!膽道閉鎖用3症狀判斷,治療晚恐須肝臟移植

膽道閉鎖恐需肝臟移植

除了上述症狀外,醫師還會透過下列3項檢查診斷是否為膽道閉鎖:

抽血:檢驗肝指數、膽紅素,進行血清、尿液檢查,確認是否有新生兒肝炎。 超音波:腹部超音波檢查膽囊、膽管是否有腫大。 核子攝影:肝膽道核子攝影可檢查出膽囊、膽管腫大。

在診斷出膽道閉鎖後,醫師會依照嚴重程度進行手術或肝臟移植:

手術治療:施行葛西手術(Kasai procedure,肝門空腸吻合術),切開不通的膽道,將小腸連接到肝,讓膽汁不再淤積。越早接受手術,越能成功讓膽汁流通。若3個月大以上的寶寶才進行手術,成功機率較低。值得注意的是,當肝臟持續纖維化、黃疸加深,併發食道靜脈曲張出血、肝昏迷時,只能轉為肝臟移植保障寶寶的性命。 肝臟移植:若手術失敗,將需進行肝臟移植才能保命。建議3個月大以上的寶寶可直接考慮肝臟移植,成功率將比手術高。(推薦閱讀:胎盤前置風險多!日常4招避出血、預防前置胎盤發生

許多父母會想知道,當寶寶經過手術後是否能恢復到正常人一樣?答案是不一定,術後可恢復到正常水準的機率僅有1/6,多少都將有肝硬化情形,因此手術後仍應定期追蹤治療,預防膽管發炎、肝硬化、水腫、腹水等併發症。

(影像授權:達志影像)

口服避孕藥傷胎兒?一懷孕馬上停吃

口服避孕藥傷胎兒?一懷孕馬上停吃

即使是口服避孕藥的避孕率,也不到100%,仍然有0.01%的機率可能懷孕。有些女性服用避孕藥卻仍懷孕,這時一定會擔心,避孕藥會不會影響到寶寶?先不要害怕,我們一起看下去吧!

研究怎麼說?

雖然有些研究顯示,口服避孕藥可能增加胎兒體重不足、早產,或先天性泌尿系統異常的風險,但並沒有任何臨床證據的支持。臨床上,懷孕早期服用口服避孕藥,不會增加胎兒出生缺陷的風險。不過有些數據指出,若服用的是荷爾蒙激素避孕藥,可能會增加子宮外孕的風險。 服藥時發現懷孕怎麼辦?

雖然口服避孕藥不會傷害胎兒,但若發現懷孕,仍應馬上停藥。如果懷疑自己懷孕了,應立即驗孕並停藥,或者採用其他避孕方式,如使用保險套。 服用事後避孕藥會導致流產嗎?

許多人以為事後避孕藥會導致流產,其實不會的。研究證實,沒有任何一種避孕藥會傷害到腹中的寶寶。口服避孕藥的原理,是利用長期低劑量荷爾蒙來抑制卵巢排卵,此外改變子宮頸黏液的黏稠度以及子宮內膜的厚度,以達到避孕效果,但這些對於胎兒都不會有影響。

意外懷孕可能是個令人震驚的消息,建議尋求醫師、家人和朋友的協助,找出最適合自己的方式。

三餐老是在外?糖尿病控制血糖也能很簡單

三餐老是在外?糖尿病控制血糖也能很簡單

現代人追求健康的意識愈來愈強,無論是否為糖尿病患,多數人都曉得控制血糖的重要性,也知道精緻的糖、碳水化合物(醣類)容易造成肥胖、胰島素阻抗等亞健康症狀。但現代人同時很多也是外食族群,外食通常都口味偏重,民眾常常不知不覺就吃進了很多的「隱形糖」

到底該如何吃外食同時控制好血糖呢?以下就由糖尿病專家-游能俊醫師提供大家外食的控糖技巧。

在台灣各大城市中,超商林立,生活便利,即使不能自己準備三餐,外食也有許多選擇!首先我們要先認識那些是醣類食物!「醣類食物」有的嚐起來是甜的,有些沒有甜味,如果只依味覺判別含醣食物,容易產生誤導,造成血糖控制不理想。所謂「醣類」,就是攝取碳水化合物後,轉換成葡萄糖,會直接影響血糖。(同場加映:血糖正常值是多少?飯前飯後血糖、糖化血色素這樣看) 醣類食物包括:

1. 全穀根莖類:穀類、乾豆類(如紅豆、綠豆),根莖類(如地瓜、馬鈴薯)以及麵粉製品等。

2. 水果類:含有果糖。

3. 奶類:乳製品含有乳糖,例如鮮奶、奶粉、優酪乳等。(推薦閱讀:鮮奶、奶粉與配方奶:了解營養價值與優缺點

4.糖:例如砂糖、果糖等。在外食選擇上,注意上述醣類食物份量,並且多攝取蔬菜類與蛋白質增加飽足感與營養,也能吃得健康又能掌握血糖。(推薦閱讀:糖尿病飲食只能與美食絕緣嗎?只要拿捏份量就沒問題!) 掌握外食技巧控血糖 閱讀食品標示

當我們購買包裝食品時,除了要看產品的製造日期及有效期限之外,記得要仔細閱讀營養標示喔!

A牌餅乾舉例:

此類營養標示直接標出一個小包裝的營養成分,此盒餅乾含有六小包,所以吃一小包裝餅乾的熱量是 103.2 大卡,含醣量(碳水化合物)12.6 公克。

三餐老是在外?糖尿病控制血糖也能很簡單

B牌餅乾舉例:

這是另一種營養標示的方法,標出每 100 公克的營養成分,但是每一小包裝只有 30 公克,所以必須乘以 0.3 才是每個小包裝的營養成分,所以每一小包含有 541*0.3=162 大卡;醣含量為 60×0.3=18 公克,其他營養成份依此類推。

三餐老是在外?糖尿病控制血糖也能很簡單 外食族如何搭配超商的一餐

以下以三種常見超商外食為例: 麻辣豬血豆腐煲

一份麻辣豬血豆腐煲,含有 28.9 公克碳水化合物(醣類),蛋白質 15 公克

一份醣類為 15 公克: 28.9 公克 /15 ≒ 兩份醣

一份蛋白質為 7 公克: 15 公克 / 7 ≒ 兩份蛋白質

若蛋白質不夠還可以加一顆茶葉蛋(一份蛋白質)或一份剝皮辣椒雞湯。

(關於醣類與蛋白質每日建議攝取份數,請參考游醫師其他專文:糖尿病怎麼吃澱粉類?低醣減醣有配套

三餐老是在外?糖尿病控制血糖也能很簡單 剝皮辣椒雞湯

蛋白質: 15.5 / 7 ≒ 兩份蛋白質

醣類:2.8 公克可忽略不計

須留意的是兩者都是屬於高鈉的食品,所以建議麻辣鴨血煲的湯汁不要喝。(延伸閱讀:吃太辣怎麼辦?7大解辣食物不只牛奶有效

三餐老是在外?糖尿病控制血糖也能很簡單 奮起湖經典便當

醣類:90 /15 ≒ 六份醣

蛋白質:27 / 7 ≒ 四份蛋白質

若是把飯全部吃完約吃下一碗半的飯,這是大多數便當的飯量,因此若是一餐吃兩份醣,則須減去 2/3 的白飯,因為超商便的當蔬菜量通常較為不足,因此可以再增加增加一份生菜沙拉或是關東煮中的蔬菜,像是魯蘿蔔、香菇、高麗菜捲、海帶、蒟蒻等,都可以增加飽足感又不會造成血糖快速上升。

三餐老是在外?糖尿病控制血糖也能很簡單

預防急性腸胃炎 首要之務別輕忽勤洗手、備公筷母匙是關鍵

預防急性腸胃炎 首要之務別輕忽勤洗手、備公筷母匙是關鍵

每逢節慶家人團聚或親友聚會,許多人會圍爐、吃火鍋甚至熬夜聊天或打牌;但短期作息不正常,或吃下過多久的菜餚,特別要小心,可能引發腸胃不適,甚至引發急性腸胃炎,更可能導致消化性潰瘍。想了解如何避免急性腸胃炎?就讓《Hello健康》帶你一起了解!

何謂「急性腸胃炎」

急性腸胃炎(Acute Gastroenteritis)是泛指胃部、腸子受到刺激而發炎,導致一連串的腹部絞痛、腹瀉、噁心或嘔吐等症狀,其成因多半是由細菌或病毒所引起,可能藉由飛沫傳播或誤食不乾淨的食物與水後所致。 為何會得急性腸胃炎

兒童雖較容易罹患急性腸胃炎,不過,大人感染急性腸胃炎的機率也不低;尤其過年期間,可能吃到在室溫下久放或未適當冷藏存放的食物,再加上眾人口沫互相傳播,更容易得到急性腸胃炎。急性腸胃炎一般可以分為細菌性及病毒性兩種: 細菌性腸胃炎:最常見為沙門氏菌與金黃色葡萄球菌的感染,較常在夏季發生,排泄物能看到血絲以及黏液,也容易出現腸胃出血併發症。(延伸閱讀:胃出血) 病毒性腸胃炎:急性腸胃炎多數屬於此類,主要感染病毒為諾羅病毒、輪狀病毒或腺病毒,較常在冬季發生,排泄物呈現水狀。(延伸閱讀:病毒性腸胃炎

急性腸胃炎的症狀

急性腸胃炎症狀與個人抵抗力有關,常見的症狀如下:

腹瀉 噁心 嘔吐 胃痛 肌肉痠痛 食慾不振

預防急性腸胃炎 首要之務別輕忽勤洗手、備公筷母匙是關鍵

急性腸胃炎患者通常可在幾天內自行復原,不過,有些病患抵抗力較差,若出現下列症狀,建議盡速就醫: 電解質不平衡 大量血便 持續嘔吐無法進食 劇烈腹痛 不斷發高燒 意識模糊 嚴重脫水

急性腸胃炎該怎麼吃

感染急性腸胃炎讓腸胃相當虛弱,因此補充水分與保持電解質平衡,改善脫水與發燒,是首要任務,幾點飲食提醒如下: 少量多次補充水分:補充因過度腹瀉所流失的水分與電解質。 禁食幾小時:若腹瀉症狀嚴重,則先禁食一段時間,待症狀緩解、無出現噁心感時,再循序漸進食用清淡的食物。 少量多餐、飲食清淡:以清淡、低渣的食物為主,如米湯、稀釋過的運動飲料。 禁止吃成藥、止瀉藥:止瀉藥會延長細菌在腸道停留的時間,若排泄物有血絲、黏液時,有可能延長治療時間。

預防急性腸胃炎 首要之務別輕忽勤洗手、備公筷母匙是關鍵 如何預防急性腸胃炎?

與親友共桌吃飯要注意衛生,萬一感染急性腸胃炎,那可真的很難受。《Hello健康》提供幾點建議,以預防急性腸胃炎: 勤洗手:洗手是預防急性腸胃炎的最簡單也最重要的首要之務;急性腸胃炎是透過飛沫或不潔的食物傳染,當外出回家、吃飯和如廁前後,記得將雙手清洗乾淨,避免將病毒或細菌帶回家。 使用公筷母匙:聚餐時,常有許多豐盛菜餚會同時擺在餐桌上,大家的飛沫在空氣中傳播,難免會沾染食物,因此,可以使用公筷母匙,避免接觸他人的口沫。 吃不完的菜要放冰箱:吃不完的菜餚要盡快放入冰箱內,利用低溫延緩細菌生長。許多人以為要等菜放涼後才能收進冰箱,其實細菌在室溫20至25度會快速生長,因此越快將食物保存置低溫環境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