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PD患者請小心!缺氧有致命的風險

COPD患者請小心!缺氧有致命的風險

慢性阻塞性肺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 簡稱肺阻病,是一種肺部疾病,無法治癒,且會影響肺部功能的狀況,導致慢性支氣管炎(Chronic bronchitis)和肺氣腫(Emphysema)。若不幸罹患,患者會出現呼吸困難的現象,原因都在於進出呼吸道的空氣受到阻礙,造成肺部無法獲得足夠的氧氣,患者承受缺氧(Hypoxia)的風險。身體細胞及組織供氧不足會導致許多嚴重的併發症,甚至可危及生命。因此,您應了解缺氧的症狀和發作前的跡象,並嘗試在嚴重發作前之前控制病情。

缺氧的症狀?

美國克里夫蘭醫學中心(Cleveland Clinic)將缺氧定義為「即使血液流量充足,細胞組織中的含氧量仍不足」。氧氣支撐著人體內多項活動,而人體獲取氧氣的唯一方法是通過肺部進行氣體交換。慢性阻塞性肺病則限制了患者吸取氧氣的能力,而且慢性支氣管發炎的肺阻病患者主要是氣道發炎及腫大,肺氣腫患者則是肺組織損傷。缺氧的症狀包括: 休息時也會感到呼吸急促。 睡覺時因呼吸不足或停止而醒來。 運動或活動後會感到嚴重呼吸困難。 有快窒息的感覺。 發出哮喘聲。 咳嗽咳不停。 膚色變紫。

另外,高碳酸血症(Hypercapnia)經常伴隨著缺氧而來,由於呼吸困難,肺部積累了過多二氧化碳。吸氣和呼氣是互相連動的,因此當您無法正常吸氣時,呼氣也連帶不會正常。這會使您體內的二氧化碳濃度升高到能會致命的程度。如果您呼吸困難,合併有高碳酸血症,您必需比平常更專注在呼氣,設法將二氧化碳排出體外。

缺氧的併發症?

氧氣是身體組織執行許多基本功能的基本要件,當呼吸困難,氧氣不足時,血液中缺失了最重要的成分,不僅影響肺部運行。還會嚴重影響您的心臟和大腦健康。肺阻病缺氧可能導致大腦缺氧(Cerebral hypoxia)。即使血流充足,大腦仍可能缺氧。據美國國家神經疾病和中風研究所(The National Institute of Neurological Disorders and Stroke)的研究,您的腦細胞在缺氧五分鐘後就會開始死亡。肺阻病缺氧可能會導致: 憂鬱症(Depression)及其他情緒障礙疾病。 高血壓(Hypertension)。 肺動脈高壓。 心率增加。 心臟衰竭。 急性呼吸衰竭。 繼發性紅血球過多症(Secondary Polycythemia,紅血球數量異常增加)。

氧療法和缺氧治療

治療缺氧情況的最佳方法就是增加氧氣攝取量。氧療法 (Oxygen therapy,又稱氧氣治療 )是最常用的方法;氧療法是把氧氣當成一種藥物,利用不同氧療設備,提供高於大氣中氧氣含量(21%)的氧氣,以預防或治療缺氧症狀。補充氧氣可以舒緩呼吸急促,增加血氧濃度,減輕心臟負荷,還可以減少罹患高碳酸血症的機率。在進行氧器治療之前,醫師會先測量您的血氧濃度。

氧療法最常用的是濃縮氧氣,氧氣會通過管子從筒中經過鼻導管、面罩,伸入式鼻管,傳送進入您的身體。此療法也有氧氣濃縮機可使用。氧氣濃縮機從環境中將空氣抽入機體內,利用如高分子聚合膜或氮氣吸附劑等特殊材質,過濾掉其他氣體,得到高濃度的氧氣供儲存使用。壓縮氧氣需要使用預先填充氧氣在容器內,濃縮機則可利用電動裝置隨時從周圍抽取空氣使用,適用於隨時需要氧氣治療的人。缺點在於它需要電力發動,機體較大又笨重,通常於居家使用,會限制患者的活動範圍。

另一種選擇是液態氧。液態氧離開容器後會轉變成氣體。根據美國國家心肺血液研究所( The National Heart, Lung, and Blood Institute)的說法,液態氧比壓縮氧氣節省空間,但因此也更昂貴。液態氧會蒸發,所以供應持續時間較其他短。除了氧氣治療之外,治療缺氧還需要: 降血壓藥。 心臟藥物。 吸入器。 可以放鬆呼吸道的支氣管擴張劑。 治療氣道發炎症的類固醇。

除了醫療治療外,更重要的是遠離環境中的不良誘發因素,包括: 抽菸。 二手菸。 空氣污染。 空氣中的化學顆粒或微塵。

頭蝨是什麼?頭蝨的原因、症狀、治療及預防

頭蝨是什麼?頭蝨的原因、症狀、治療及預防

頭蝨的定義

什麼是頭蝨

頭蝨(Head Lice)是生活在人類頭皮上的微小昆蟲,以人類的血液維生。受頭蝨感染稱作頭蝨感染症(Pediculosis capitis),且頭蝨可從一個人的頭上散布至另一個人。 頭蝨有多常見

頭蝨十分常見,且會影響所有年齡層的人,不過最常出現在兒童身上。只要多留意便能降低發生的機率。想了解更多資訊,可諮詢醫師。

頭蝨是什麼?頭蝨的原因、症狀、治療及預防 頭蝨的症狀

頭蝨的症狀有哪些?

以下是常見的頭蝨症狀: 頭蝨感染2~6週後,頭皮、脖子及耳朵搔癢。 頭皮上有蝨子。蝨子體積小、避光且移動迅速。 頭髮上有蝨子卵,其卵又小又黏,在某些髮色下不容易察覺。

上述並未列出所有可能的症狀,若有任何疑慮,請諮詢醫師。

頭蝨是什麼?頭蝨的原因、症狀、治療及預防 什麼時候該去看醫師?

若您有疑慮或出現上述症狀,請諮詢您的醫師。每個人的狀況都不太一樣,最好與醫師討論,才能獲得最妥善的治療。 頭蝨的原因

頭蝨具有傳染性,一旦爬到您的頭上,就可能受感染。頭蝨可以透過牙刷、梳子、髮夾、髮帶、耳機或帽子等媒介移動。蝨子還可能在軟墊家具、床單、毛巾或衣服上,存活一段時間。 頭蝨的風險因素

頭蝨的風險因素很多,例如: 擁抱或與接觸感染者的頭部。 與感染者共享私人物品,如梳子、帽子或耳機。

頭蝨的診斷與治療

下列資訊無法取代正規醫療,請諮詢您的醫師,以獲得更多資訊。   如何診斷頭蝨?

醫生可能會使用下列方法診斷頭蝨: 近距離檢查頭髮及頭皮上,是否有蝨子或蟲卵。 使用細齒梳從頭皮開始梳頭髮,藉此捕捉蝨子與蟲卵。 如何治療頭蝨?

多數治療都須進行2次才能達到最好的效果,期間約7~9天,2次治療能殺死所有新孵出的幼蟲。建議不要同時使用多種藥物或過度用藥。 非處方藥:百滅寧(Permethrin)、除蟲菊酯(Pyrethrin) 處方藥物:苯甲醇乳液(Benzyl alcohol lotion,市售藥名為Ulesfia)、馬拉硫磷(Malathion,市售藥名為Ovide)、靈丹(Lindane)

如何預防頭蝨

以下提供4點預防頭蝨的方法: 使用攝氏54度以上的熱水清洗衣服、床單,並高溫烘乾 將衣服、床單及絨毛玩具放入塑膠袋2週。 將梳子、髮夾和其他髮飾置於攝氏54度以上的熱水中,浸泡5~10分鐘。 用吸塵器吸地板及軟墊家具。

若您有任何疑慮,請諮詢醫師,以獲得最妥善的照護。

無早期肺癌症狀?多症狀呈現是關鍵

無早期肺癌症狀?多症狀呈現是關鍵

通常肺癌(Lung cancer)在早期都無症狀,有出現症狀的肺癌患者,較有可能是因其他身體問題引起,甚至有的人會被誤診為一般肺炎、感冒,或過敏。本文將介紹肺癌症狀前兆,請民眾多加注意。美國肺臟協會(American Lung Association)也提醒,若病患察覺有任何不妥,可以在看診時表達所見與想法,幫助醫師做出正確的醫療判斷,進而提高肺癌治療的成功率,畢竟只有你最了解你的身體狀況。

肺癌初期為什麼無症狀

肺癌初期之所以沒有症狀,是因為肺的神經末端少,人之所以會感覺疼痛等不適症狀,是因為神經線所觸發的身體反應,所以肺腫瘤可以在不引起任何疼痛或不適下成長。對此,美國肺癌基金會(Lung Cancer Foundation of America)指出,很多肺癌早期診斷都是於非肺癌的檢測及篩檢時,偶然被發現的。(同場加映:什麼是腫瘤?良性與惡性腫瘤成因及自我檢查

可能呈現的肺癌症狀

以下列出患者可能會呈現的肺癌症狀,其症狀或會因人而異,請留意,當只有其中所述的一個症狀,大可不用太擔心,但若呈現多項以下症狀,且持續一段時間,請務必諮詢醫師並進一步檢查。

常見肺癌症狀: 咳嗽、沙啞持續三週以上,或逐漸惡化,或長期的咳嗽出現變化。(延伸閱讀:

肺癌的症狀與9大前兆:久咳不癒、胸痛、體重下降) 咳血(即使是少量也要注意),或鐵鏽色的痰。 持續胸痛或肩痛,在咳嗽、大笑,或深呼吸時更痛。 沒有原因的喘鳴或呼吸困難。 肺感染頻繁或復發,包括像肺炎、肺氣腫,或支氣管炎。 疲勞或無力。

當癌細胞轉移到其他身體部位,則可能會造成以下肺癌症狀:

骨痛或骨折,像是在背部或髖部。 血栓。 沒食慾。 體重無故減輕。 肺癌轉移到腦,造成神經系統變化,症狀包括像頭痛、暈眩、癲癇、手腳無力或麻痺、平衡障礙。 肺癌轉移到肝,造成黃疸。 淋巴結腫脹,像是在頸部或鎖骨以上的部位。

可能引發的肺癌症候群

另要留意,有的肺癌可引發其他的症候群,包括以下三種病症。但這些症狀多半並不是肺癌症狀,而很有可能是因其他身體問題所致,所以若有任何問題請向專業醫師諮詢,以備及早診斷和治療。

當肺癌位在肺的上半部位,或稱潘科斯特腫瘤(Pancoast tumor),其可影響有些連結於眼睛和部分臉部的神經,進而引致霍納氏症候群(Horner’s syndrome)。值得留意的是,潘科斯特腫瘤較可能為非小細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且有時會造成嚴重肩痛。 2. 上腔靜脈症候群

上腔靜脈為一個大血管,負責將頭部和手部的血液傳送到心臟,其會經入右肺的上半部位和胸部的淋巴結,而當肺腫瘤生長在此部位,將造成血液的擠壓,這就是上腔靜脈症候群(Superior Vena Cava syndrome)。其症狀包括臉部、頸部、手臂、上半胸部的腫脹,胸部可能也會有瘀血狀況,若影響腦部,則會有頭痛、暈眩,以及意識變化的症狀。 3. 伴腫瘤症候群

有的肺癌會分泌荷爾蒙類物質,使其侵入患者的血液,於遠端組織和器官引發健康問題,但實際上,癌細胞還未轉移至該部位,此病症叫做伴腫瘤症候群(Paraneoplastic syndrome)。此為一種綜合症,可發生在任何肺癌類型,但最常見於小細胞肺癌(Small Cell Lung Cancer),有時候,它可能會以早期肺癌症狀呈現,造成誤診。

加工食品和飲料磷含量高!慢性腎臟病患者應少吃

加工食品和飲料磷含量高!慢性腎臟病患者應少吃

磷(Phosphorus)普遍存在於各種食物中,對於身體的機能與健康影響很大,也是體內僅次於質、含量第2多的礦物質,雖然能幫助過濾體內廢物,還能修復身體組織和細胞,但是必須注意的是,一旦攝取過多的磷,尤其是慢性腎臟病患者,可能導致嚴重的併發症。以下介紹磷的重要性、含磷高的食物,及過多或過少的磷會造成的風險。

磷對人體運作的重要

磷能維持腎臟、骨骼、肌肉、血管等各個細胞的正常運作,包括:

製造能量讓肌肉能正常運作。 建造堅固的骨頭和牙齒。(延伸閱讀:趁早開始重訓:強健骨頭防骨質疏鬆) 幫助過濾腎臟中的廢物。(推薦閱讀:腎臟病與你的距離——腎絲球過濾與腎功能關係) 管理人體儲存與利用能量的機制。 生成、維持和修復身體的組織與細胞。 產生去氧核糖核酸(DNA)和核糖核酸(RNA)等基因的構成要件。 協助肌肉收縮。 維持規律的心跳。(延伸閱讀:規律運動癌不來!癌友康復靠運動、癌友運動的禁忌與注意事項) 促進神經傳導。 減緩運動後的肌肉痠痛。 平衡和利用所攝取的維生素和礦物質,例如維生素B、維生素D、碘、鎂、鋅。

磷過多或過少可能出現的症狀

磷酸鹽(Phosphates)是磷的一種形式,通常存在於烘焙原料、加工食品中,它也是作為磷的營養補充錠的成分形式。當血液中的磷酸鹽過高時,稱為高血磷症(Hyperphosphatemia),而太少時,則被稱為低血磷症(Hypophosphatemia)。

高血磷症的某些症狀,也和低血磷症的症狀類似,例如關節痛、肌肉痛和肌肉無力等等。磷含量高的人,還會出現眼睛發癢和發紅,嚴重的話,甚至會出現嚴重便祕、噁心、嘔吐和拉肚子。而當磷含量不足,維生素D含量也降低時,骨質會變脆弱,並導致關節和肌肉疼痛。

加工食品和飲料磷含量高!慢性腎臟病患者應少吃 每日磷建議量依年齡不同

每天該攝取多少的磷,取決於年齡;和9~18歲的小孩相比,成人需要的磷就比較少,但和8歲以下的小孩相比,就需要更多。以下為美國奧勒岡州立大學(Oregon State University),以研究維生素與營養素聞名的萊納斯鮑林學院(Linus Pauling Institute),針對各年齡層所建議的每日磷攝取量: 19歲以上成人:700毫克 9~18歲小孩:1250毫克 4~8歲小孩:500毫克 1~3歲小孩:460毫克 7~12個月寶寶:275毫克 0~6個月寶寶:100毫克 腎功能也會影響磷的攝取

除了參考上述的建議攝取量之外,每個人最多可以攝取多少的磷,也取決於腎功能的狀況。有腎臟問題的人,例如罹患糖尿病(Diabetes)或酒精中毒(Alcoholism)患者,體內的磷特別容易過量,而如果有服用制酸劑(Antacids)等藥物時,則有可能會導致體內的磷過少。

腎不好會影響體內的磷平衡,是因為腎臟能幫助去除血液中過多的磷,以維持血液的正常。但如果腎臟功能失常,體內的磷就會過高,並會使體內的鈣也變得過多。當體內的鈣過多,就很可能危害心臟、血管、眼睛和肺部,並使腎臟病患者需要透過洗腎(或稱透析),才能清除體內多餘的磷。

如果有早期腎臟疾病,或正在接受洗腎的患者,可能需要限制磷的攝取量含量。但是,幾乎每種食物都含磷,所以只能盡可能避免磷含量高的食物。(延伸閱讀:腎臟病安心喝豆漿:注意量並攝取優良蛋白質) 食物中的磷含量

大多數的人透過一般飲食,就可以獲得足夠的磷,很少人需要透過營養補充錠來額外補充,否則攝取過多或過少的磷,都可能會產生併發症,例如心臟病(Heart disease)、關節疼痛或疲勞等。

加工食品和飲料磷含量高!慢性腎臟病患者應少吃

磷含量高的食物 碳酸飲料。 蛋。 啤酒和紅酒。(推薦閱讀:昨晚喝茫起床宿醉!破解酒迷思與醒酒方法) 堅果。 速食和零食,例如漢堡、洋芋片等。 加工起司,例如起司片或起司抹醬。 加工肉品,例如火腿、雞塊、熱狗等。(延伸閱讀:抽菸比加工肉危險?致癌物分級全解析) 各式各樣的調味飲料、瓶裝茶、能量飲或運動飲料,或是含多種粉末混合的飲料。 乳製品,例如牛奶、優格、冰淇淋。 大豆製品,例如豆漿、豆腐。 一般商店販賣,可保存較久的包裝麵包或鬆餅等物。 巧克力或焦糖,包括巧克力飲料和糖果。

基本上,當飲食中含有足夠的鈣和蛋白質時,很可能就已經攝取充足的磷了,因為許多鈣含量高的食物,它們的磷含量也很高。(同場加映:植物性蛋白質來源有哪些?9種優質蛋白食物任你選) 磷含量較低的食物 用新鮮食材做成的手工餐點。 少量的布利乳酪(Brie cheese)和瑞士起司(Swiss cheese)。 普通或低脂奶油起司(Cream cheese)和酸奶油(Sour cream)。 現做的麵包和鬆餅等西點。 瘦牛肉,以及放牧或放山的動物肉。 咖啡豆沖出的現煮咖啡,或現泡的茶。

愛愛完排尿好痛?非淋病性尿道炎症狀勿忽視,預防3招學起來

愛愛完排尿好痛?非淋病性尿道炎症狀勿忽視,預防3招學起來

現代人性觀念逐漸開放,對於性需求較不避諱,但仍應注意最好能固定性伴侶,以降低性傳染病的感染風險。

若於排尿時有明顯灼痛感,且合併尿道口有分泌物,就應注意可能是感染了非淋病性尿道炎。

究竟造成非淋病尿道炎的原因為何?會出現哪些症狀?該如何治療與預防?本文將一一為你解惑。 非淋病性尿道炎是什麼?

非淋病性尿道炎(Non-gonococcal Urethritis,又稱淋菌性尿道炎)指除了淋病之外的性傳染性尿道炎,患者大多是因從事性行為時,未做好安全措施,而使性器官沾染到帶原者的黏膜,遭病原體感染,進而引發非淋病性尿道炎。

非淋病性尿道炎的病原體以披衣菌(Chlamydia trachomatis)最為常見,此外,如感染黴漿菌(Mycoplasma genitalium)、尿漿菌(Ureaplasma species)、陰道滴蟲(Trichomonas vaginalis)及少部分厭氧菌(Anaerobic bacteria)也可能會導致非淋病性尿道炎。(推薦閱讀:一夜春宵小弟弟竟流膿!淋病尿道炎男女症狀大不同,學會3方法避免感染) 非淋病性尿道炎常見症狀

相較於淋病性尿道炎,非淋菌性尿道炎的潛伏期較長,約7~14天,也因多數非淋菌性尿道炎症狀較不明顯,甚至毫無症狀,所以常遭輕忽,導致伴侶之間交互感染。

此外,男女非淋病性尿道炎患者可能產生的症狀也不盡相同,差異如下:: 男性非淋病性尿道炎患者:男性患者一旦感染非淋病性尿道炎,可能會發現從尿道口流出黃色或透明的分泌物明顯增多,排尿時亦有灼痛感或搔癢感,並出現輕度發燒等症狀。若長期未治療,男性病患還可能罹患副睪丸炎、攝護腺炎,甚至造成不孕。 女性非淋病性尿道炎患者:相較於男性患者,大部分女性在感染非淋病性尿道炎後,較少出現明顯症狀,而最常見的症狀則包括解尿疼痛、流出分泌物與出血等,嚴重則可能導致骨盆腔發炎、慢性骨盆腔疼痛、不孕、子宮外孕、流產、早產等情形。

如何診斷非淋病性尿道炎?

由於非淋病性尿道炎的致病菌繁多,所以診斷上較為困難,醫師通常會在病患排尿後4小時內,將特殊拭棒伸入尿道,沾取些許分泌物,替患者進行抹片檢查。

之後再以細胞培養的方式,用顯微鏡觀察其分泌物當中是否含有披衣菌、黴漿菌等致病菌,或者透過血清檢查,確認血液中有無披衣菌抗體,以診斷其是否患有非淋病性尿道炎。 非淋病性尿道炎可用抗生素治療

另外,非淋病性尿道炎患者也應避免於治療期間從事性行為,以免與性伴侶交互傳染致病菌,並遵照醫囑按時服藥。

一般而言,醫師通常會開立高劑量Azithromycin或Doxycycline等口服抗生素,請病患每日服用2次、持續7天,以完成藥物治療。

若為懷孕或哺乳中的女性患者,醫師則可能會開立紅黴素(Erythromycin),請病患每日口服4次、持續7天,以有效治療非淋病性尿道炎。

愛愛完排尿好痛?非淋病性尿道炎症狀勿忽視,預防3招學起來 預防非淋病性尿道炎 3撇步快Follow

想要有效預防非淋病性尿道炎,除應避免與非固定伴侶發生性行為,學會以下3招,亦有助於預防非淋性尿道炎上身:

性行為過程中,應全程且正確使用保險套。若需使用潤滑液,建議應選用水性潤滑液,避免使用油性潤滑物質(如嬰兒油、凡士林),以防保險套破損,而感染致病菌。 性行為後應用清水徹底清潔尿道口,有助清除病菌,降低感染風險。(同場加映:年輕人愛愛要小心!半數人感染披衣菌沒症狀,15~24歲最盛行!) 若有多重性伴侶,或常進行陌生且無保護性的性行為者,應定期至醫院檢查是否感染常見性傳染病,如愛滋病、梅毒、披衣菌等,並應考慮接種HPV疫苗,降低菜花及子宮頸癌之罹患風險。

研究:童年親子關係好,長大後較幸福,較不易罹患慢性病

研究:童年親子關係好,長大後較幸福,較不易罹患慢性病

關於童年,你還記得多少呢?童年影響一個人的成長甚大,舉凡行為、個性及習慣皆受影響,近年研究甚至發現,童年的親子關係會影響成年後的健康!

究竟這些逐漸模糊的兒時回憶,是如何影響一個人未來的個性及健康呢?讓《Hello健康》透過介紹以下心理研究,帶你認識童年回憶與晚年健康的關聯。

童年親子關係影響終生,不只比較幸福,也比較健康!

根據美國心理學會(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 APA)的研究,童年親子關係較好,充滿著較多快樂回憶者,成年後較不易沮喪和憂鬱,也較少罹患慢性病。研究人員William J. Chopik博士認為,童年的快樂回憶可幫助減輕壓力,使人更積極、活潑,也更容易保持幸福感和健康的生活方式,例如規律運動、健身及良好的飲食習慣,直到成年及中年。

研究:童年親子關係好,長大後較幸福,較不易罹患慢性病

此研究的受試者超過2萬名,並分成2個部分;第1組研究鎖定年齡約40歲的人,追蹤長達18年時間,第2組則追蹤年齡50歲以上的人6年,並深入調查兩組受試者的健康狀況、與父母的感情狀況,以及對慢性病和憂鬱症的看法。

研究結果發現在幼兒時期與媽媽關係較好的人,長大後身體較健康,較少有憂鬱症。而童年時從爸爸獲得較多支持者,則也少有憂鬱傾向。此外,研究團隊更進一步發現,同樣擁有快樂的童年回憶,第1組受試者較少得到慢性病,但第2組受試者卻無顯著差異。研究團隊認為,這可能是因這第2組受試者年紀較輕,少有糖尿病(Diabetes)、甲狀腺疾病(Thyroid disease)或高血壓(High blood pressure)等慢性病的關係。

研究:童年親子關係好,長大後較幸福,較不易罹患慢性病 在親子關係中,媽媽和爸爸的影響有差嗎?

此項研究雖指出與媽媽親子關係較好的人,未來的健康狀況較好,但這也有可能是普遍的家庭結構及文化所導致,因為從過去至今,多半是由母親擔任小孩的照顧者。若針對由父親帶大的人進行相同研究,或許也可能發現相似結果。

無論小孩是由母親或父親帶大,不可否認的是童年的親子關係將對一個人造成碩大影響,直至終身,因此為小孩留下美好童年、維持親密的親子關係,對小孩而言非常重要。

幾歲戒奶嘴最好?如何戒奶嘴?5招戒奶嘴方法傾囊相授

幾歲戒奶嘴最好?如何戒奶嘴?5招戒奶嘴方法傾囊相授

寶寶在0~1歲時正值口腔期,會特別喜歡藉由吸奶嘴或手指,來獲得平靜和滿足,但當寶寶漸漸長大,可不能讓他們一直仰賴奶嘴來平復情緒或入睡,因為研究發現,若吸奶嘴的習慣維持太久,那麼未來需要矯正或治療牙齒的機率可能增加。

究竟幾歲戒奶嘴比較適合?又該如何幫寶寶戒除奶嘴的誘惑?本文將帶你釐清嬰兒戒奶嘴的重要性,並提供5種戒奶嘴方法,守護寶寶口腔健康發展。 幾歲戒奶嘴最好?6~9個月大便可開始

戒奶嘴的時間點因人而異,馬偕醫院小兒科醫師黃瑽寧建議家長,孩子6個月大時即可嘗試減少奶嘴使用,最晚1~2歲時應戒除。

為什麼寶寶要戒奶嘴?

雖然目前沒有研究證實,使用奶嘴會對親餵母乳產生障礙,或影響寶寶吸吮乳頭的能力,但仍不宜讓寶寶長期依賴奶嘴。

若遲至3歲仍保有吸吮奶嘴的習慣,可能有害孩子口腔健康,造成如口腔衛生不佳、妨礙牙齒生長、咬合異常等情形,進而導致咬字不清,不利於孩子語言能力發展。(延伸閱讀:寶寶學說話分階段!注意有無語言發展遲緩徵兆)

另有研究發現,有吸奶嘴習慣的寶寶,耳朵發生感染的機率比沒有吸奶嘴者高出50%,這是因為當寶寶過度吸吮奶嘴時,可能會讓細菌與液體積聚於耳咽管,引發中耳炎。若能在1歲前戒奶嘴,則幼兒發生急性中耳炎的風險將明顯下降

還不需要戒奶嘴的狀況

若寶寶符合以下的情形,代表不需要急著讓他戒奶嘴: 未滿6個月大 只是偶爾或只在睡覺時使用 沒有影響到表達、社​​交技能,或身體、牙齒的健康

幾歲戒奶嘴最好?如何戒奶嘴?5招戒奶嘴方法傾囊相授

如何戒奶嘴?5大戒奶嘴方法報你知

提醒爸媽,戒奶嘴是一個過程,可能要過幾天、幾週,甚至幾個月才會看到效果,所以請保持耐心,別因一時心急前功盡棄! 1. 非必要就不給奶嘴

家長應檢視自己給寶寶奶嘴的頻率和時機,是否過於頻繁,並開始建立「除非不得已或有緊急狀況,才給奶嘴」的觀念,幫助孩童逐漸延長並習慣沒有奶嘴在口中的生活。 2. 試著讓小孩自己靜下來

當寶寶哭鬧時,請給他一些時間,嘗試讓他自己冷靜下來,或者嘗試用其它方式,如抱著他輕輕晃動、發出聲音逗他開心等,避免直接用奶嘴堵住寶寶的哭聲。(延伸閱讀:寶寶哭不停怎麼辦?判斷嬰兒哭鬧原因及6招安撫入睡)

3. 用其他物品分散注意力

為降低孩子對奶嘴的依賴,父母不妨可給寶寶玩具、布娃娃或是柔軟的毛毯,有助孩子在無奶嘴可吸時,從這些物品上獲得慰藉與安全感。 4. 白天不用奶嘴

一般而言,寶寶在吸吮奶嘴的慾望會比白天強烈,建議家長不妨在白天時多和寶寶遊玩、轉移注意力,讓寶寶漸漸習慣在白天不吸奶嘴的感覺,再一步步延伸到晚上。 5. 設定睡覺的時間和流程

設定午覺和晚上的固定睡覺時間,並建立睡前儀式。例如睡前講故事、一起躺在搖椅上,或是親親說晚安等,透過每天重複這些簡單的動作,就能幫助他們將這些行為和入睡產生聯想,而容易入眠。(延伸閱讀:了解嬰兒睡眠時間:睡前儀式讓寶寶乖乖睡

小心奶瓶性齲齒!注意寶寶口腔衛生預防蛀牙

小心奶瓶性齲齒!注意寶寶口腔衛生預防蛀牙

嬰兒從三到六個月大時,就會開始長出乳牙。根據美國牙醫學會(American Dental Association,簡稱 ADA)指出,一旦嬰兒開始長牙後,就有蛀牙的可能。由於餵食習慣的關係,如喝奶頻率高,夜晚奶睡等,在寶寶缺乏照顧自己能力的情況下,很有可能造成奶瓶性齲齒(或稱奶瓶性蛀牙),爸媽們該如何維持寶寶的牙齒健康呢?以下為你說明。

什麼是奶瓶性齲齒

奶瓶性齲齒,是指嬰兒的乳牙快速被蛀壞的情形。嬰兒蛀牙最常見的情況是上排的牙齒和門牙被蛀蝕。由於舌頭可以保護下排門牙避免受到細菌侵擾,所以下排門牙相對較少蛀牙。

奶瓶性齲齒的症狀 初期症狀

一個很明顯的症狀是,牙齒的表面或是上排門牙的牙齦線會出現白色斑點。如果沒有給牙醫師檢查,其實較難在第一時間就發現這些蛀牙的白色斑點。因此,建議家長每個月定期帶寶寶看牙醫,這對於維持口腔衛生是很重要的。 後期症狀

白色斑點在口腔內迅速蔓延開來,顏色從白色轉為咖啡色或黑色。在這個階段,很可能出現牙齒流血、牙齦腫脹,伴隨發高燒、口臭的情況。如果在早期階段確診是奶瓶性蛀牙,可以利用塗氟(Fluoride)或是使用氟漆(Fluoride varnish)的方法,加強牙齒化過程。另外,也可以透過飲食的改變,避免蛀牙的情況更惡化。然而到了較後期階段,治療方法可能就變得更為複雜。 造成奶瓶性齲齒的原因

稱為變種鏈球菌(Streptococcus mutans)的細菌,是造成奶瓶性齲齒的最主要原因,這種細菌通常在人類的口腔裡孳長。變種鏈球菌在代謝不同醣類後,便會產生能腐蝕牙齒的酸性物質,導致牙齒處在酸性環境裡,因而蛀牙,也因為酸性物質破壞了包覆牙齒的琺瑯質,所以牙齒被腐蝕、蛀壞。以下三點是導致奶瓶性齲齒形成的主要原因:

1. 嬰兒的牙齒和牙齦暴露在含糖或會發酵的醣類環境裡,像鮮奶、果汁、蜂蜜和汽水等。爸媽讓寶寶在睡覺時,嘴裡含著包覆有糖、蜂蜜的奶嘴,或是用果汁、鮮奶取代白開水時,就很有可能會造成蛀牙。此外,請不要給一歲以下寶寶吃蜂蜜,小心嬰兒型肉毒桿菌中毒。

2. 照護者親吻嬰兒、吃東西時與嬰兒共用湯匙,或是先行咀嚼過食物之後再餵給嬰兒吃,可能會將唾液傳遞到嬰兒的嘴裡,造成蛀牙的發生。由於嬰兒的免疫系統較弱,成人口腔裡的細菌會讓嬰兒受到感染。

3. 氟化物使用量不足,發生蛀牙的機率較高。 如何預防奶瓶性齲齒

很幸運的是,有些方法對預防奶瓶性蛀牙是很有效的: 以母乳餵哺嬰兒:研究結果顯示,接受母乳餵哺的嬰兒,比起用奶瓶喝配方奶的嬰兒,發生蛀牙的風險較低。此外,研究人員也相信母乳中的蛋白質,能殺死變種鏈球菌,有效保護嬰兒的牙齒。(推薦閱讀:哺乳好處多!8優點媽媽寶寶齊受惠) 徹底做好口腔衛生:每次進食完畢之後,要確實清潔寶寶的牙齒、牙齦,甚至牙縫。 糖分攝取要減量:嬰兒的飲食裡不要加糖,並且奶嘴也避免沾有任何含糖的液體。 定期看牙醫:嬰兒在長出第一顆乳牙後,請定期讓牙醫師檢查牙齒。

偏頭痛原因仍然是個謎!3 種主要偏頭痛種類

偏頭痛原因仍然是個謎!3 種主要偏頭痛種類

頭痛主要分為原發性頭痛(The Primary Headaches)和續發性頭痛(The Secondary Headaches)兩大類;續發性頭痛為疾病或創傷所引起的頭痛,而一般人較常見的,主要是原發性頭痛,包括緊縮性頭痛(Tension-type headaches)、叢發性頭痛(Cluster headache)和偏頭痛(Migraine headaches)。其中,偏頭痛不只相當常見,還可能在小時候就出現症狀,並一直持續到成人時期才漸漸消失,以下將介紹偏頭痛的主要三種類,並提供醫師診斷偏頭痛的標準。

出現偏頭痛的原因

很多人都有過單一側或一個點的頭痛,就是所謂的偏頭痛,但是偏頭痛的原因至今仍沒有確切答案,過去認為主因可能是血流的波動、血管收縮所導致,不過學者發現,血流和血管狀態雖然是相關因子,但不會直接導致頭痛。目前學者更進一步發現,血清素(Serotonin)和雌激素(Estrogen)等荷爾蒙的濃度變化,也會造成血管的收縮或血流變化,這對偏頭痛也有相當的影響,因此,女性月經期或更年期,雌激素的變化,或許是造成女性偏頭痛比例較男性高的原因。

偏頭痛有無預兆 主要分三類

根據國際頭痛協會(International Headache Society,簡稱 HIS)發布的國際頭痛疾病分類第三版(以下簡稱 IHCD-3),偏頭痛的分類及診斷有許多種,但主要分為無預兆偏頭痛、預兆偏頭痛 和慢性偏頭痛三種,其中,多數患者為無預兆類型。另外,預兆偏頭痛又可細分為許多較少見的類型,包括腦偏癱偏頭痛(Hemiplegic migraine)或視網膜偏頭痛(Retinal migraine)等,民眾可參考台灣頭痛學會的 IHCD-3 中文版本。關於偏頭痛的三種主要類型,診斷標準如下: 預兆偏頭痛

預兆偏頭痛(Migraine with aura)又稱為典型偏頭痛,有偏頭痛的人,大約 25% 都發生過預兆偏頭痛,患者通常會在頭痛前一小時,出現一些預兆症狀,一般不會超過 60 分鐘。有時候患者會有出現預兆,之後卻沒有頭痛的情形,通常發生在 50 歲以上的年長者。

必須曾發作至少兩次,並且符合下列一項以上的可逆性症狀(暫時性、可恢復的): 視覺變化 感覺變化 語音和語言變化 運動能力變化 腦幹功能變化 視網膜預兆變化

下列四項特徵至少有兩項: 一種預兆症狀在五分鐘內逐漸分散,及/或兩個或以上預兆症狀相繼發生。 每一種預兆症狀持續 5~60 分鐘。 至少有一種預兆症狀是單側發生。 頭痛在預兆出現時,或預兆出現後 60 分鐘內發生。

無預兆偏頭痛

無預兆偏頭痛(Migraine without aura)症狀須符合下列:

頭痛發作持續 4~72 小時(未經治療或治療無效) 發作時符合兩項以上的特徵: 頭部單側疼痛,且可能會換邊。 具搏動性,像脈搏跳動一般,規律地痛。 疼痛程度大約中等或重度。 患者會避免走路或爬樓梯等日常活動,因為會使頭痛加劇。 當頭痛發作時,有下列一項以上症狀:

感到噁心或嘔吐 出現畏光感及很怕吵雜的環境 符合以上三點描述,且發生五次以上。 慢性偏頭痛

根據手冊,慢性偏頭痛(Chronic migraine)的診斷為,頭痛發作的頻率每月多達 15 天以上,其中超過八天有偏頭痛或緊縮型頭痛的症狀,並且持續三個月以上。有些被診斷為慢性偏頭痛的患者,其實都有用藥過度的現象,在戒斷藥物後,約 50% 的病人會變回一般陣痛型的偏頭痛,這類患者常被誤診為慢性偏頭痛。

雖然偏頭痛的確切病因仍是個謎,但是我們仍然能從許多相關因素著手治療,如壓力或荷爾蒙等;因此,如有長期、嚴重偏頭痛的症狀,建議寫下自己的「頭痛日誌」,提供紀錄給醫師等專業人員作進一步的診斷和治療。

罹患肝癌有哪些警訊?肝癌前兆、症狀、診斷一覽

罹患肝癌有哪些警訊?肝癌前兆、症狀、診斷一覽

肝癌之所以可怕是因為肝癌通常沒有特別容易讓人察覺的症狀。肝臟是沉默的器官,這主要是肝臟沒有神經分佈,這也是為什麼早期肝癌並不會有疼痛感,讓罹癌患者容易掉以輕心。所以當發現肝癌時,經常已經是末期。本文將帶你來了解肝癌的症狀、前兆與診斷。(延伸閱讀:復發率高的肝癌:認識分期、分類與存活率

肝癌的症狀與前兆

雖然肝癌症狀不明顯,但隨著肝癌細胞的增生和腫瘤位置的不同等等,我們的身體上還是漸漸會出現一些警訊與前兆,包括:

上腹部脹痛

由於肝臟本身沒有痛覺神經,所以小型肝癌大多不會帶來疼痛。不過,肝臟表面的包膜上卻是有痛覺神經的。所以,如果腫瘤剛好長在此處,就算再小,一旦頂到包膜就可能引起上腹部脹痛。(延伸閱讀:千萬不可輕忽啊!5個肝臟求救警訊) 黃疸

癌細胞如果長在膽管附近,一但癌細胞入侵,就會因肝內膽管擴張而出現黃疸。若腫瘤過大,以致大部分的肝臟組織被肝癌組織所取代時,也會引發黃疸產生。 下肢水腫、腹水、吐血

癌細胞如果長在肝門靜脈附近,很容易跑進血管內,讓肝門靜脈壓力升高,造成下肢水腫、腹水,引起腹脹或食道靜脈瘤破裂出血,輕者可能解黑便或血便,重者則可能大量吐血,有生命危險。

罹患肝癌有哪些警訊?肝癌前兆、症狀、診斷一覽 急性腹痛

若腫瘤血管破裂出血(所謂的肝癌破裂),會突然引起腹部劇烈疼痛,甚至引發休克與昏厥。

若出現下列症狀也要注意: 疲倦 食慾不振 腹脹 體重減輕

若到了肝癌晚期,癌細胞轉移至身體其他部位,則會引起不同的症狀: 轉移至骨骼引發疼痛 轉移至腦部引發頭痛、噁心、意識昏迷 轉移至肺部引發咳嗽、咳血 肝癌的診斷

肝癌的診斷方法如下: 血液檢查

抽血檢驗是篩檢肝癌十分方便的方式。血清中的「胎兒蛋白」(Alpha-Fetoprotein,簡稱 AFP)的數據可以作為診斷肝癌的指標,若超過標準,就要當心。

不過肝臟發炎之後,胎兒蛋白數值也可能會升高;一般而言孕婦的胎兒蛋白數值也會升高。由此可知,驗血發現胎兒蛋白異常千萬別妄下罹癌的定論,應該再配合其他的檢查才能確診。

罹患肝癌有哪些警訊?肝癌前兆、症狀、診斷一覽 影像檢查

肝癌確診前後的影像檢查目的,包括:

找出可能為癌症的區域 幫助醫師針對可疑區域進行檢體切片 檢查癌症擴散程度 引導治療 確認癌症治療是否有效 確認癌症是否復發(延伸閱讀:肝臟移植手術後~遵從醫囑避免併發症

影像檢查能夠彌補血液檢查,種類包括限制: 腹部超音波掃描:超音波是肝臟最常見的首項檢查,無須入侵人體,即使小至1公分的腫瘤也能測出來。 電腦斷層(CT scan):能夠找出超音波掃描無法測出的浸潤型腫瘤,是肝癌定位診斷的主要方法之一,也可用來精準輔助切片。若確診肝癌通常還會加做胸部電腦斷層掃描,來確定癌細胞是否有擴散。 磁振造影(MRI):能夠找出超音波掃描無法測出的浸潤型腫瘤。有時能分辨腫瘤是良性還是惡性,同時還可查看肝臟周圍的血管是否有阻塞,並顯示癌細胞是否已擴散到其他部位。 血管攝影(Angiography):若胎兒蛋白持續上升,而其他檢查都無法發現肝癌時,就需要施做血管攝影,這項檢查需要入侵人體,也會帶給患者不適。

病理組織診斷

取肝組織做病理檢查是診斷肝癌最準確的辦法,比如肝穿刺。 肝穿刺

肝穿刺又稱為肝切片,是用細針刺入病人的肝臟採取組織來做檢驗。但如果病人有腹水、意識不清,就不適宜做這個檢查。切片採檢種類包括: 針穿刺切片:以針頭穿刺皮膚入肝臟病灶地區取得檢體,通常會藉由超音波或電腦斷層掃描引導完成。 腹腔鏡切片:切片檢體可以再進行腹腔鏡同時採取,這樣醫師可以看到肝臟表面並針對異常區域採樣。 手術切片:透過手術移除部分或整個腫瘤,以及周圍部分正常肝組織,並進行採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