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心老人吃安眠藥副作用!造成複雜性睡眠行為

當心老人吃安眠藥副作用!造成複雜性睡眠行為

台灣老人睡不好!據統計,超過百萬銀髮族每晚得依賴安眠藥,才能得一夜好眠。近四成 65 歲以上長者,有服用安眠藥的習慣。在台灣,安眠藥品可以粗分為苯二氮平(Benzodiazepine)與非苯二氮平(Non-benzodiazepine)兩類。食藥署發現:國人使用苯二氮平類安眠藥比率最高的族群為 60~79 歲的女性,其次為 80 歲以上女性。而使用非苯二氮平類比例最高的族群為 80 歲以上女性,其次為 60~79 歲女性。由此可知,老人的失眠問題非常嚴重,相對而言,使用安眠藥的風險也變高了。

安眠藥副作用對老人的影響

無論是服用苯二氮平類或是非苯二氮平類的藥物都會有副作用,而且對老年人來說,服用安眠藥的風險更大,研究顯示老年人比起年輕人對苯二氮平類的安眠藥的效果更為敏感之外,還有一些先天的因素: 增加老人跌倒風險

安眠藥的副作用包括暈眩。頭暈也許不是病,但是對長輩來說「暈起來要人命」!頭暈便容易跌倒。且老年人由於身體上的老化,肌肉纖維慢慢萎縮,使老年人的動作顯得無力及遲鈍。老人因為使用安眠藥而頭暈導致的重心不穩,肌肉無法像年輕人一樣即時反應,所以摔傷的機率也大。(同場加映:一百人有八人跌倒送醫!鼓勵長輩運動保健康

而成人過了中年之後,骨骼中的質以每年約 0.5% 的量開始流失,因此老人容易彎腰駝背。老人的骨質脆弱,若摔跤也比起年輕人也更容易骨折。如果就此臥床,很可能「躺下就起不來了」。若是有夜尿問題的老人家,在服用安眠藥後夜起上廁所,更加容易因此跌倒、骨折,會大幅提高死亡風險。 老人注意力降低

人類身體老化後,神經傳導速度變慢,對外界刺激的反應較不靈敏。加上視覺中樞發生退化,使得老年人無法正確判斷物體間的距離、大小和運動速度。聽力也隨著老化而衰退,對聲音的接受能力減弱。而吃了安眠藥,可能會產生注意力不集中的副作用,這對老人家來說尤其危險。

這些生理機能的退化,讓老年人面對外在的世界有如隔了一層「霧面玻璃」。而安眠藥帶來注意力不集中的副作用,更是讓這個情況雪上加霜,讓長輩連要看哪裡都不曉得。這也是為何老人有開車習慣的老人吃安眠藥要特別當心,如果藥效讓他們一恍神,輕則把車身刮花,重則連命都不保了。

老人複雜性睡眠行為可致命

還需要注意的是,安眠藥可能會引發藥物造成的夢遊等複雜性睡眠行為(Complex Sleep Behaviors)。這是指病人服用完安眠鎮靜藥物後,處於類似睡著的狀態,仍然做出複雜的動作,而且病人第二天醒來後,幾乎沒有任何關於那段期間所發生的事情的記憶。患者可能發生以下行為: 夢遊 夢駕(邊睡邊開車) 睡眠狀態下進食 睡眠狀態下更衣 睡眠狀態下烹飪 睡眠狀態下打掃 睡眠狀態下購物 睡眠狀態下發生性行為

雖然複雜性睡眠行為的發生比率不算高。我國的研究也指出,65 歲以上的複雜性睡眠行為發生率與 20 ~ 55 歲族群的發生率,差距並沒有達到統計學上的意義。但即使如此,複雜睡眠行為發生在老年人的比例依然不少,而且很有可能帶來的嚴重的傷害與致死的風險。試想:夢遊而走上街頭不看紅綠燈、夢駕把車開到懸崖邊上,或是邊睡邊煮菜可能快要把廚房燒了都不自知,十分危險,所以衛福部食藥署特別點名以下非苯二氮平類的四種藥品,提醒病患要小心服用:

Zolpidem(譯:佐沛眠) Zopiclone Zaleplon Eszopiclone

上述四種藥品在 2013 年就被要求在藥品的說明書上加註警語,食藥署更於 2020 年四月決議醫師禁止開這四種藥給已經出現複雜性睡眠行為的患者,而其他病人若在使用這四類藥品卻出現複雜性睡眠行為,應立即停止使用並回診。

不只上述四種藥物,無論苯二氮平類或是非苯二氮平類的藥品都有引發會引發複雜性睡眠行為的可能,只是這四種藥品的可性較高。所以家裡有長輩服用安眠藥一定得特別注意。台灣新聞也報導過老年人服用安眠藥後,在賣場內順手牽羊,或是賤賣家產,但事後當事人全都不記得了! 安眠藥怎麼吃

切記,服用任何安眠藥物之後,要「馬上」躺下來睡覺,不再從事其他活動。

我們也可以思考,睡不好,只能靠吃藥嗎?台灣的健保制度讓我們看病、拿藥都方便,但是我們也養成了「治百病,靠處方」的習慣。所以我國 2016 年消耗了 8.53 億顆安眠藥,到了 2018 年還增加到 9.18 億顆!每年國人平均服用 39 顆鎮靜安眠藥。但是美國的研究也顯示,服用佐沛眠或是 Eszopiclone 的受測者,與服用安慰劑的受測者相比,只快了 8~20 分鐘入睡。

安眠藥並非萬靈丹,須注意不要過度依賴或是用藥過量。(同場加映:年紀大睡不好?老人失眠原因、治療與預防

兒童甲狀腺低下:原因、症狀、診斷、治療

兒童甲狀腺低下:原因、症狀、診斷、治療

兒童甲狀腺低下的定義

若在嬰兒時期患有嚴重的甲狀腺低下(Hypothyroidism),會造成生長及發展遲緩,並產生明顯的智能障礙。

兒童甲狀腺低下的症狀

甲狀腺低下的症狀很少在剛出生時顯現,症狀出現的時間和嚴重程度,也會視該兒童的甲狀腺而定。 新生兒

新生兒會在出生幾週,或幾個月後開始出現症狀,並且有時會被父母和醫療人員忽略,可能的症狀包括: 皮膚和眼白泛黃 便祕 餵食困難 皮膚冰冷 變得比之前少哭 呼吸大聲 睡得比之前多,活動量也減少 頭部出現大片軟塊 舌頭很大

小孩

甲狀腺低下的症狀可能會依年齡不同,而有所變化,但通常都會有以下10種症狀,並且有基因相關病症的小孩,如唐氏症(Down syndrome),罹患甲狀腺低下的風險會較高: 比平均身高還矮,手腳也比一般小孩短 比較晚長恆齒 較早進入青春期 心智發展緩慢 心跳異常緩慢 毛髮脆弱 五官腫腫的 疲倦 便祕 皮膚乾燥

兒童甲狀腺低下:原因、症狀、診斷、治療 青少年

青少女比青少年更容易甲狀腺低下,且通常都是由自體免疫疾病而起,如橋本氏甲狀腺炎(Hashimoto’s thyroiditis)、格雷氏病(Graves’s disease,或葛瑞夫茲氏病)、第一型糖尿病(Type 1 diabetes),有家族史的人要特別注意。此年齡的甲狀腺低下症狀,與成人類似,但通常更不明顯,如下:

體重增加 男生睪丸會變大 皮膚乾燥,且毛髮和指甲脆弱(延伸閱讀:孩子咬指甲別慌~3點幫助戒除壞習慣) 便祕 臉腫、聲音粗糙、甲狀腺腫大 肌肉和關節疼痛、僵硬 發育緩慢,青春期延遲。可能比同年的人矮,年紀看起來也比較小。 女生胸部會發育較慢,月經也會比較晚來,或是月經不規則、月經量很大。 行為改變,包括疲倦、健忘、產生情緒或行為問題、在學校表現不好、心情憂鬱、有困難專心。

什麼時候該看醫師?

以上可能並未列出所有症狀,若有問題請諮詢醫師。若出現上述症狀,也請諮詢醫師,盡早發現才能盡早治療,並避免病情惡化。每人身體不同,有問題時諮詢醫師永遠是最好的方法。 兒童甲狀腺低下的原因

最常見的原因為家族史,其他常見原因還包括以下4種: 飲食缺碘。 甲狀腺天生沒有功能或根本沒有甲狀腺,便為先天性甲狀腺機能低下症(Congenital hypothyroidism),平均4000個寶寶當中,會有1個罹患甲狀腺低下。 媽媽在懷孕中沒有妥善處理自己的甲狀腺問題。 腦下垂體異常。

兒童甲狀腺低下的風險因素 有甲狀腺低下家族史,或者有會影響免疫系統的病症的家族史。 患有橘本氏甲狀腺炎或格雷氏病,較容易在青春期後甲狀腺低下,且女性機率高於男性。 兒童甲狀腺低下的診斷與治療

以下資訊並非醫療診斷,想要有進一步的資訊,請隨時諮詢您的醫師。 如何診斷兒童甲狀腺低下?

診斷方式會依年齡不同,但醫師通常會為患者進行體檢,並進行某修檢測,如驗血、甲狀腺促素(Thyroid-stimulating hormone,TSH) 和T4(四碘甲狀腺素)檢測。

若這些數值不正常,醫師會再進一步實行抗甲狀腺抗質(Antithyroid)檢測。醫師也可能進行電腦斷層掃描(CT),或核磁共振造影(MRI)。若患者因甲狀腺腫大而有困難呼吸、吞嚥,醫師會進行頸部的觸診。 如何治療兒童甲狀腺低下?

治療兒童甲狀腺低下的方式很多,通常患者須每天用左旋甲狀腺素(Levothyroxine)進行荷爾蒙治療,並且劑量會依年齡不同。新生兒若能在出生的頭幾個月就被診斷出來,並進行治療,效果會最成功。這也是為什麼醫師在寶寶出生4週後,就會開始為他們注意此病的徵兆。

想懷孕怎麼那麼難?不孕的可能原因

想懷孕怎麼那麼難?不孕的可能原因

儘管生兒育女是世界上最自然不過的一件事,但懷上一個寶寶其實對有些人來說很困難,因為會影響生育力的因素五花八門,生理異常或不良生活習慣皆有可能,有時候不去檢查根本不知道自己身體出了什麼問題,以下是一些可能讓人不孕的原因。

子宮內膜異位症

子宮內膜異位症(Endometriosis)是子宮內膜生長在子宮腔以外的地方,此症會影響女性的骨盆腔,除了是造成不孕的主因,也會帶來經痛症狀。 生殖系統感染

另一個導致男女不孕的主因是性傳染疾病(Sexually transmitted diseases, STDs),最常見的是披衣菌感染(Chlamydia)和淋病(Gonorrhea)。若未經治療,對女性來說,即使沒有症狀,也可能會造成瘢痕組織生成或導致輸卵管感染;對男性來說,除了也可能造成瘢痕,導致射精管及其他生殖系統因堵塞而不孕。 女性荷爾蒙失調

如果女性荷爾蒙無法在正確的時間傳導化學訊號,就可能導致排卵期不規律、次數過少,甚至不排卵,生理期也會變得無法預測或不穩定,可能需要用助孕藥物來治療。 接觸己烯雌酚

無論男女,接觸己烯雌酚(二乙烯二苯乙烯雌酚)(Diethylstilbestrol, DES),一種用於防止流產的藥物,都可能導致不孕,因為它會對子宮造成影響,導致生育力受損、流產、早產或異位妊娠;對男性來說,它則可能造成精蟲數量過少、精子異常或有缺陷、隱睪症(Undescended testicles)或尿道結構異常。

精索靜脈曲張

這種因靜脈曲張所導致的病症會影響單一或雙側睪丸,患有精索靜脈曲張的男性可能會有生育力,但此症會升高睪丸的溫度,改變精子的產量,使精蟲數量過少。 飲酒抽菸吸毒

對想嘗試懷孕的女性來說,飲酒會降低著床率且提高流產的風險。而香菸所含的化學物質會降低男性的生育力,對女性則會提高受孕困難或流產風險。此外,大麻等毒品也會降低精子數量並提高精子產生缺陷的機率。 處於高溫環境

研究指出若泡熱水澡、使用桑拿或蒸氣浴的時間過長,就會導致陰囊溫度過高,並對生育力造成負面影響。

夢遊可以叫醒嗎?為什麼會夢遊?夢遊症的原因、症狀及治療

夢遊可以叫醒嗎?為什麼會夢遊?夢遊症的原因、症狀及治療

多數人大半未曾有夢遊經驗,對它抱持著既恐怖卻又有趣的想像,試想枕邊人或小孩半夜睡覺時突然從床上坐起,如同清醒般在家中四處走動、坐下或甚至打開冰箱拿東西吃,往往會讓我們感到十分不安,不知該叫醒夢遊者抑或靜靜看他「表演」?

事實上,偶一為之的夢遊可能無傷大雅,但若夢遊三不五時發作,甚至在過程中造成危險,如攻擊他人,則對夢遊者及家人皆會造成極大困擾。別擔心,《Hello健康》將為你說明為什麼會夢遊、哪些人特別容易夢遊,以及夢遊的症狀和治療方法。 為什麼會夢遊?

夢遊(Sleepwalking)的正式名稱為夢遊症(Somnambulism),指人體在睡眠時行走或執行其他動作,屬於睡眠障礙及異睡症(又可稱睡中異常)的一種。

一般而言,每個人每晚都會經歷4~6個睡眠週期,其中包含非快速動眼期(Non-rapid eye movement, NREM)與快速動眼期(Rapid eye movement, REM),而各週期由以下4階段組成: 第1階段:非快速動眼期,持續時間1~5分鐘,開始打瞌睡及放鬆身體。 第2階段:非快速動眼期,持續時間10~25分鐘,身體進入更放鬆的狀態,如體溫下降、肌肉放鬆、呼吸及心率變慢等。 第3階段:非快速動眼期,持續時間20~40分鐘,身體進入深度睡眠,大腦活動量減少,是身體進行休息及恢復的主要階段。 第4階段:快速動眼期,持續時間10~60分鐘,睡眠由深入淺,大腦活動量增加,通常夢境都在此階段出現。

夢遊通常發生在睡眠週期第3階段,因此多數人夢遊時,其實沒有做夢,而是因大腦神經調節異常,大腦應休息卻未休息,觸發身體做出夢遊的動作。

夢遊可以叫醒嗎?為什麼會夢遊?夢遊症的原因、症狀及治療 夢遊的常見原因

造成夢遊的原因繁多,諸如疾病、生活作息不正常皆可能導致夢遊,以下簡列常見的夢遊原因: 遺傳與家族史:若父母一方有夢遊病史,小孩有較高機率會出現夢遊行為。 睡眠剝奪:過度剝奪睡眠時間,如刻意熬夜或作息不正常,可能導致深度睡眠時間拉長,促使夢遊發生。 藥物:部分藥物如安眠藥,因具有鎮定安眠功效,易影響人體睡眠週期,提高夢遊發生率。 酒精:酒精易導致睡眠不穩定,增加夢遊風險。 大腦損傷:舉凡各種影響大腦的疾病,如腦炎或腦腫脹皆可能引起夢遊。 發燒:好發於兒童,因病痛而導致睡眠不正常,進而誘發夢遊。 阻塞性睡眠呼吸中止症(Obstructive sleep apnea):因睡眠時呼吸短促、頻頻中止,造成睡眠中斷、睡眠週期異常。 不寧腿症候群(Restless legs syndrome):因睡眠時四肢,尤其時腿部難以控制地頻繁抖動,進而影響睡眠狀況,亦可能提高夢遊發生率。 壓力:各類壓力如心理壓力、生理壓力,甚至環境變化所引起的壓力,如旅遊或出差,皆可能導致睡眠不穩定,進一步引起夢遊。 6~12歲孩童易夢遊,多數於青春期改善

6~12歲的小孩是夢遊常客,原因為大腦神經調節系統尚未發展成熟,一旦進入青春期後,夢遊的次數就會明顯減少或消失,但仍有少數孩童直到長大成人後,仍受夢遊所擾,其原因則可能來自於上述成因,如遺傳、壓力大、過累或睡眠狀況不正常。 夢遊會持續多久?有哪些症狀?

夢遊的持續時間不長,通常不超過10分鐘,但也可能長達半小時,其發作和持續時間與睡眠週期關係緊密,因為多數人通常在前1/3的睡眠時間內睡得較沉(深眠時間較長),睡眠時間愈到後半,第3階段的深眠期會愈來愈短;快速動眼期則會增加。

多數人夢遊結束後,可能會回到床上重新入睡,或是就此醒來,但對夢遊毫無印象。夢遊時,夢遊者的眼睛可能閉著或睜開,表情呆滯且說話語無倫次,常見夢遊行為包括:

走路 跑步 揮動四肢 拿取或移動物品

但夢遊者有時也可能上廁所、嘗試從事性行為(又稱睡眠性交症,指在睡眠且無意識的狀態中,從事與性相關的活動)或更暴力、更複雜的行為,甚至危害自己或枕邊人的人身安全。

夢遊可以叫醒嗎?為什麼會夢遊?夢遊症的原因、症狀及治療 夢遊可以治療嗎?

夢遊的治療取決於夢遊者的年齡、成因、夢遊的頻率及危險性。多數情況下,夢遊不需積極治療,隨著年齡增長、壓力調適,以及睡眠作息恢復正常,夢遊的問題多能逐漸改善。

針對夢遊頻率高、夢遊行為危險者,醫師通常會採取以下治療及照護方法:

減少自我傷害或傷害他人的危險因子:將鋒利物或易碎物收好、關閉及鎖上特定門窗,以及減少環境中可能會讓人絆倒或是撞傷的物品。如有必要,可安裝感應警報器,在夢遊者起床或開門的時候響鈴。 治療根本原因:如改善阻塞性睡眠呼吸中止症、不寧腿症候群或大腦損傷等夢遊成因。 建立健康睡眠作息:如遵守固定時間就寢及起床、避免熬夜或睡眠不足、以及午後不飲用含咖啡因的飲品,提高睡眠品質與穩定度。(延伸閱讀:喝茶、咖啡睡不著怎麼辦?教你夜晚入睡3妙招,別讓咖啡因搗亂) 認知行為療法:認知行為療法有助於改善睡眠問題,調適壓力及焦慮情況,進而減少夢遊發作。 藥物治療:部分藥物如抗憂鬱藥或鎮定安眠藥物可用於改善睡眠、減少夢遊發作。(推薦閱讀:安眠藥副作用很危險?吃過量會上癮、致死?安眠藥正確用法及常見問題解惑) 可以叫醒夢遊的人嗎?

若夢遊動作輕微,如在床上擺動身體或揮動四肢,多數情況下不用叫醒夢遊者,過一段時間夢遊就會結束。

但若夢遊行為異常激烈或可能造成自己或他人傷害,可嘗試輕輕引導夢遊者遠離危險、回到床上,或輕輕觸摸夢遊者的身體,將他們喚醒。

切記千萬不要用力碰觸或大聲叫喚夢遊者,讓他們從睡眠中驚醒,因為夢遊者意識不明,過度的刺激可能會引起夢遊者感到恐懼、困惑或憤怒,進而做出更激烈的動作反應。

為什麼會說夢話?夢話內容為何?5方法預防說夢話洩漏秘密

為什麼會說夢話?夢話內容為何?5方法預防說夢話洩漏秘密

當你在熟睡中被不明聲響打擾,睜開眼才發現原來是枕邊人正在說夢話,是否會覺得無奈,還是覺得有趣,好奇另一半會不會說出不可告人的秘密?

說夢話和睡眠品質、睡眠障礙、心理壓力及遺傳等因素存有高度關聯。究竟人為何會說夢話?《Hello健康》將為你解答夢話常見的內容,以及有助改善說夢話的5點建議。

為什麼會說夢話?

說夢話、夢遊及夜驚皆為異睡症(又稱睡中異常、睡眠異常)的一種,意指人在睡眠過程中,身體出現同時處於清醒及睡眠之間的混亂現象,如身體應該全身放鬆地躺著,但卻突然說起話、抖動或四處走動。

異睡症起因於大腦神經的協調功能失常,讓身體理應休息放鬆,但卻執行起身體清醒時的生理反應。

異睡症通常好發於兒童及青少年,因其腦神經調節系統尚未發展成熟,但有時成人也會因其他因素而出現異睡症,以下為說夢話的常見原因:

基因遺傳:研究發現特定基因會使人有較高機率罹患異睡症,如說夢話、夢遊或磨牙等,其中又以說夢話的習慣最容易受遺傳影響。 精神疾病:研究發現患有精神疾病者如憂鬱症或焦慮症等,較容易在睡眠時說夢話,此方面有可能是心理壓力過大、或因精神疾病影響睡眠品質而導致。 睡眠品質低下、睡眠不足或作息不正常:由於異睡症乃是混合人體清醒與睡眠狀態的異常情況,因此任何影響原始睡眠週期、睡眠品質及時間的因素,皆可能引起含說夢話在內的睡眠障礙。 為什麼會說夢話?夢話內容為何?5方法預防說夢話洩漏秘密

沒有做夢,人也會說夢話

夢話和夢遊不同,可發生於非快速動眼期,也可發生於容易做夢的快速動眼期(REM)。

每晚入睡後,睡眠者通常會經歷4~6個睡眠週期,而每個週期則由以下4階段組成: 第1階段:非快速動眼期,持續時間1~5分鐘,開始打瞌睡及放鬆身體。 第2階段:非快速動眼期,持續時間10~25分鐘,身體進入更放鬆的狀態,如體溫下降、肌肉放鬆、呼吸及心率變慢等。 第3階段(深睡期):非快速動眼期,持續時間20~40分鐘,身體進入深度睡眠,大腦活動量減少,是身體進行休息及恢復的主要階段。 第4階段:快速動眼期,持續時間10~60分鐘,睡眠由深入淺,大腦活動量增加,通常夢境都在此階段出現。

當一個人說夢話時,他可能正處於夢境之中,亦或是單純處於熟睡狀態,但大腦毫無意識地說出夢話。 說夢話通常說什麼?會洩漏祕密嗎?

一般而言,夢話內容通常含糊不清或邏輯不通,但有時也可能講出很清楚的句子,以下簡列常見的夢話類型: 彷彿在與某人談話 提出問題或回答問題 悶聲、嘟囔、低聲耳語或無聲的喃喃自語(僅有嘴唇在動) 大叫 罵髒話 發出笑聲 含糊或語無倫次的聲音或句子

由於人不一定會在做夢時說夢話,因此有時候夢話可能來自於睡眠時大腦所處理的衝突性對話,其內容可能來自於日常生活中較深刻、具有重大意義或富含強烈情感的記憶,例如憤怒地辱罵某人、因某事而感到強烈悲傷,或是得知某件意義重大的事情,因此經常會有人在說夢話時不慎洩漏秘密、罵人,或是講出某些露骨、色情的語句。

不僅如此,說夢話者醒來後,往往對說夢話的內容毫無印象,因此若害怕自己在睡覺時說出不可告人的秘密,建議平時可採取以下的改善措施。

為什麼會說夢話?夢話內容為何?5方法預防說夢話洩漏秘密 說夢話能預防?如何改善說夢話的問題?

說夢話與一個人的睡眠衛生(Sleep hygiene),如睡眠時間、睡眠作息及睡眠品質等具有高度關聯,若能盡量保持每日睡眠作息正常、睡眠充足,便較不容易出現含說夢話在內的各種睡眠問題,以下提供5點預防說夢話的睡眠建議: 每天保持固定時間起床及睡覺,週末或休假亦然。(延伸閱讀:放假就是要睡到中午?小心睡太久頭痛、身體痠痛!8招打造優良睡眠品質) 避免熬夜或睡眠不足,每天建議至少睡滿7~9小時。 避免於午後攝取任何含有咖啡因的食物,如茶、可樂或咖啡。 建立睡眠儀式,在睡前半小時不使用3C產品、調弱環境燈光,並可嘗試伸展或聆聽舒緩心神的輕音樂,有助放鬆大腦、身體,讓睡眠時間及品質變得更佳。(延伸閱讀:睡覺手機別作伴!3壞處影響睡眠品質) 適時調適生活壓力,如工作壓力、家庭壓力或學業壓力,壓力會使人焦慮或引起自律神經失調,進而導致失眠。

發睡眠簡訊像夢遊~3招幫孩子數位戒毒

發睡眠簡訊像夢遊~3招幫孩子數位戒毒

在這個科技充斥的年代,網路的進步也讓青少年們趨之若鶩,社群網站已是現代人生活不可或缺的部分,對年輕人來說尤其如此。滑手機及發送訊息的沉迷程度,使得「發睡眠簡訊」(Sleep-texting)成為一種新的現象,但這個行為卻造成了很多問題。

發睡眠簡訊類似夢遊狀態

發睡眠簡訊是指當事人在睡眠的過程中,仍不自覺地起來使用手機發簡訊,這個行為包含自己主動發出或回覆別人的訊息,發睡眠簡訊最可能發生在熬夜使用手機的孩子身上。在睡眠過程中,手機訊息的通知鈴響會將使用者吵醒,但當身體仍處於睡眠狀態時,其運作並不完全,因此,發睡眠簡訊比較類似夢遊(Sleepwalking),因為當事人隔天完全不記得前一晚發生了什麼事。 發睡眠簡訊是一種半意識現象

腦中有一個部位的功能是維持您的意識,但它有時候也會關機,此時腦部的這個部位可能會讓身體做出動作(以此為例就是發簡訊),但由於整個大腦不完全都是清醒的,這現象也就引起了所謂的半意識(Semi-consciousness)狀態,夢遊、睡眠進食症(Sleep eating)或夜驚症(Sleep terrors),都是睡眠中的半意識狀態,所導致的現象。 發睡眠簡訊有很多負面影響

發育中的青少年需要充分的睡眠,很多青少年一天需要睡9個小時,然而因為沉迷社群網站、太過充斥的行程以及生活壓力,使他們睡得愈來愈少。其中,發睡眠簡訊的現象會導致睡眠不足,缺乏睡眠對孩子的身心與發育都會造成影響,入睡困難也可能在未來會演變成學業成績不佳、憂鬱、 藥物濫用等問題。

孩童時期的睡眠不足,在孩子成年後也會留下負面影響。據統計,對社群媒體上癮的孩子,容易有情緒不穩、行為和記憶方面的問題,同時發睡眠簡訊,也會影響收到訊息的人的睡眠品質。

3方法戒除發睡眠簡訊壞習慣

限制使用手機的時間:即使是成人也很難依照使用規則來執行,但您仍必須限制孩子適度使用社群網站,並設定就寢時間,能按表操課的孩子不多,這也就是為什麼他們會慢慢沉迷並過度使用社群網站,最後導致成癮。 多安排戶外活動:在戶外運動能多曬太陽,可以改善睡眠品質,因此您必須為孩子安排戶外活動,或者任何能讓孩子把視線從手機或電腦螢幕上移開的運動都可以。 數位戒毒(Technology-detox):戒除網路成癮最好的方法,就是把讓孩子沉迷的裝置移出臥室,為了避免睡眠被打斷,您的孩子或許得跟電子產品暫時說掰掰。

Hello Health Group 並不提供醫療建議、診斷或治療。

思覺失調症是什麼?精神病的定義?認識精神病疾患(上)

思覺失調症是什麼?精神病的定義?認識精神病疾患(上)

精神病疾患(Psychotic Disorder)或稱精神病,指個人思考、情緒、知覺、認知、行為等精神狀態表現異常,導致適應生活的能力發生障礙,患者也可能脫離現實,分不清楚現實和幻覺。

精神病疾患是長久以來最受汙名化和歧視的心理疾病,加上層出不窮的社會事件,媒體的報導以「恐患有精神疾病」、「精神異常」這樣嚴重且偏頗的用詞,加深了社會大眾對精神疾病的恐懼,除了對精神病患的歧視,也造成許多人因為不願背上「精神病」的罪名而拒絕就醫。但是,多數人對於精神病的恐懼,其實有一部分是來自對疾病的不了解。

Hello健康》為你介紹精神病疾患的定義、成因、症狀與治療方式,以及帶您認識何謂思覺失調症。 精神病疾患定義

國內精神衛生法給予精神疾病的定義為:指思考、情緒、知覺、認知、行為等精神狀態表現異常,致其適應生活之功能發生障礙,需給予醫療及照顧之疾病;其範圍包括精神病、精神官能症、酒癮、藥癮及其他經中央主管機關認定之精神疾病,但不包括反社會人格違常者。

精神疾病的症狀表現繁多,一般而言可藉由以下5個層面評估是否罹患精神疾病:

思覺失調症是什麼?精神病的定義?認識精神病疾患(上) 思覺失調症是什麼?精神病的定義?認識精神病疾患(上)(總是打不起精神?認識「行屍症候群」:精神萎靡恐自殘!行屍症候群3個真相) 思覺失調症是什麼?

精神障礙中最廣為人知的,就是思覺失調症(Schizophrenia),舊稱精神分裂症。思覺失調是一種腦部疾病,患者腦內不同區域的腦神經功能失調,產生出思想和感知錯亂,並衍生出語言和行為的異常及情緒的顯著轉變。

目前還沒有明確的資料顯示出思覺失調症的成因為何,不過醫學界相信,基因、腦內物質(多巴胺和穀氨酸能)和環境等,都有可能造成思覺失調症。

思覺失調症的症狀分成正性和負性,正性症狀包含妄想、幻覺、解構語言、行為紊亂等;負性則包含對周遭事物不關心、與人相處不自在、無法專心、沒有任何感覺、想法或動力等。

思覺失調症需要接受長期治療,包含心理治療和藥物治療,有時甚至需要住院,其中以藥物治療作為基礎,多以第二代抗精神病藥(Second-generation antipsychotics,簡稱 SGAs)為主。(想過找醫生談談嗎?認識談話治療:傾聽與表達:談話治療的 5 種心理療法) 情感性思覺失調症

情感性思覺失調症(Schizoaffective disorder),包含了一部分思覺失調症的症狀,例如妄想和幻覺,但同時又有情感疾患(Mood Disorder)的症狀,如重鬱或狂躁。也因此,情感性思覺失調症又分成兩種型態: 雙極型(Bipolar type):狂躁症(Mania)會偶爾發作,但大部分是重鬱時期。 重鬱型(Depressive type):只包含偶爾發作的重鬱時期。

不過,在 DSM-5 中有提到,躁狂發作或重鬱發作,必須曾經與思覺失調症的特徵症狀同時出現,妄想或幻覺等症狀必須曾經單獨自出現至少兩週,並且全部罹病時期,必須有一半以上的時間有明顯的情感發作,符合以上條件才會判定是情感性精神分裂疾患,否則還是歸類在思覺失調症底下。此外,情感性思覺失調症還可能會出現以下症狀:

說話顛三倒四,失去溝通、說話的能力。 不尋常或奇怪的行為舉止。 有些憂鬱症(Depression)的症狀,例如感到空虛、傷心,或覺得自己沒用。 狂躁發作的期間,會因為體力、精神太好而好幾天不睡覺,行為也失常或逾矩。 工作、學業和社交功能失常。 自我的生活管理有困難,包含個人整潔或是儀容打扮。

患有情感性思覺失調症的病人多半需搭配藥物、心理治療和技能訓練,三管齊下才能更有效治療,不過因為症狀不同、嚴重程度也不一,治療方式當然也不同,如果藥物和心理治療沒有顯著效果,有的醫師可能會採用電痙攣療法 (Electroconvulsive therapy,簡稱 ECT)等物理治療的方式治療。

思覺失調症是什麼?精神病的定義?認識精神病疾患(上) 類思覺失調症

類思覺失調症(Schizophreniform Disorder)是一種短期的思覺失調症,發作期約長達1~6左右。根據APA的資料,類思覺失調症多半在18~24歲時發作,男女發作的機率各為一半,不過約有1/3的患者會發展成思覺失調症,也有一些患者發展出憂鬱症,所以罹患類思覺失調症自殺的風險也高。

類思覺失調症會扭曲患者的思考、行為、情感表達和現實感知,也可能會出現妄想、幻覺、解構語言、混亂或緊張的行為和負性症狀等類似思覺失調症的症狀。目前較適合治療類思覺失調症的方法多為心理治療和藥物治療,藥物治療以第二代抗精神病藥(Second-generation antipsychotics,簡稱 SGAs)為主。

(本篇文章還未結束唷!繼續閱讀  「精神病有哪些種類?壓力也會導致精神病?認識精神病疾患(中)」)

小孩食慾不佳怎麼辦?5招讓孩子胃口大開、愛上吃飯

小孩食慾不佳怎麼辦?5招讓孩子胃口大開、愛上吃飯

許多原因皆有可能影響小孩食慾,例如生病、飲食習慣、活動量或心理因素等等,若小孩食慾不佳時,父母需注意小孩的身體狀況,觀察小孩是否身體不適,又或者是其他因素導致小孩不愛吃飯。

飲食對孩子的成長及身體健康十分重要,若小孩長期食慾不佳而未正常進食,或一直食用營養不良的零食,便會導致孩子營養失衡,引發其他健康問題。《Hello健康》告訴你小孩食慾不佳的可能原因,分享5招改善小孩胃口的妙方。 小孩食慾不佳恐是身體出問題!

生病是導致小孩食慾不佳的常見原因,父母應該仔細檢查孩子有無出現某些症狀,例如身體虛弱、臉色蒼白、喉嚨痛、發燒、起疹子或其他問題。若有,即表示您的孩子可能已經生病了,請迅速帶孩子就醫檢查。

除了生病外,以下原因也可能導致小孩不吃飯: 在兩頓正餐之間食用過多零食或其他食物 在兩頓正餐之間飲用過多飲料 日常活動量不夠

小孩食慾不佳怎麼辦?5招讓孩子胃口大開、愛上吃飯 改善小孩食慾不佳的5個方法 增加用餐趣味性:若一昧地給孩子施加壓力,孩子可能會因為反感而更加不願吃飯,因此可透過一些小遊戲或營造輕鬆氛圍,讓孩子吃飯可以更開心,並避免強迫進食。 避免給予過多食物:過度餵食或給予過量食物會讓小孩鮮少感覺飢餓,並長時間不願進食,建議由小孩自己決定每次用餐時所進食的份量。 一次給一小份食物:小孩的胃容量較小,因此食量比成人少上許多,建議一次僅給予一小份食物,待孩子吃完後再給予更多份量。 經常變換菜色:五顏六色或新奇的食物可吸引小孩的注意力,建議父母可多花心思,嘗試將食物切成各種可愛的形狀,如太陽、雲、狗、兔子或任何孩子喜歡的卡通人物或動物,讓您的孩子對吃飯產生期待。 避免分心:邊吃邊玩或邊看電視邊吃飯皆會影響孩子的進食狀況,建議培養吃飯不看電視或僅在餐桌上用餐的習慣,並教導孩子在用餐時不得玩耍或分心。

小孩食慾不佳怎麼辦?5招讓孩子胃口大開、愛上吃飯

4類食物打造均衡營養,健康登大人!

除了趣味之外,更應兼顧營養,為孩子準備菜色時,建議提供以下4類食物:

全穀類食物:米飯、麵、穀類脆片、麵包,以及其他富含葉酸、鐵質和維生素B群的全穀物食物。 蔬菜和水果:各類顏色鮮艷的蔬果皆可,建議切成一口大小的尺寸,方便孩子食用。 乳製品:牛奶、起司、優格,並避免給予糖分過高的調味乳。 肉類與海鮮:油脂較少的豬肉、牛肉、雞肉、鴨肉及魚類。

失智要看哪一科?若家人疑似癡呆,快到醫院做3檢查揪出失智!

失智要看哪一科?若家人疑似癡呆,快到醫院做3檢查揪出失智!

基於大眾對於失智症患者常常忘東忘西的印象,許多人經常用健忘來判斷一人是否失智,但失智症的症狀繁多,記憶力衰退僅是其中之一,雖無法以此定論。

早期診斷、早期治療對失智患者來說十分重要,愈早治療,就愈能延遲病情惡化速度、延長病患壽命。《Hello健康》告訴你當家人疑似罹患失智症時,應該到醫院看哪科醫師,並介紹常規的失智症3大檢查項目。 失智症看哪科?精神科、神經內科大不同

若長輩出現記憶力衰退問題,初次就醫時可赴醫院的神經內科求診,因為神經退化性的疾病種類繁多,未必是失智症導致記憶力退化,因此可先赴神經內科做出初步診斷、檢查,排除非失智症的可能性。

部分醫院的失智門診可能是由身心科(精神科)醫師負責,這是因為失智症進展至中期時多會出現情緒失控、個性驟變或幻覺等精神疾病,而身心科醫師對於使用藥物或非藥物治療失智症較有經驗。

接受過失智症診斷及治療專業訓練的醫師皆能正確診斷失智症,因此無論是給神經內科、身心科醫師看診皆可。若身心科醫師判定患者確診血管性失智症,或建議患者接受更全面的檢查,也會轉介給神經內科進行後續療程。

事實上,台灣有許多醫院設有專門治療失智症的記憶門診(可點此查詢),這類記憶門診便整合精神科、神經內科、身心科等主要科別,且依據各醫院制度不同,有些醫院的記憶門診甚至結合中醫、物理治療師及社工師的專業,讓病患及家屬可接受更完善的治療及幫助。

失智要看哪一科?若家人疑似癡呆,快到醫院做3檢查揪出失智!

診斷失智症4步驟:問診+3檢查 1. 問診

初次赴醫院求診時,醫師通常會具體詢問患者的日常生活狀況,例如飲食狀況、行為舉止、活動力及情緒變化等,因此建議家屬在陪同看診之前,應先記錄患者生活中的異常狀況,例如: 經常重複問同樣的問題 記不住每天都會做的事情,例如吃藥、掃地 情緒起伏變大、易因小事動怒,例如找不到東西、沒人陪伴 決定事情猶豫不決 說話頻繁停頓,很不流暢 個性變得緊張、多疑

此外,家屬也需提供患者身體健康的相關資訊,如體能狀況、有無失眠問題、患有哪些慢性疾病及個人病史,以便醫師做出更精確的診斷。(延伸閱讀: 記憶力變差是失智嗎?失智症10大前兆勿輕忽,及早就醫有效控制病情)

初步問診後,醫師通常會建議做以下3項檢查,抽血及認知能力的檢查順序不一,依各院所的檢查流程安排。

2. 血液常規檢查(抽血)

失智症的病因複雜,舉凡長期服用藥物、化學毒品中毒、電解質失調、內分泌疾病,以及其他嚴重系統性疾病,如鬱血性心臟衰竭、嚴重貧血及全身性感染等,皆可能引發失智症狀,因此透過抽血便能初步確認患者的失智症狀是否由特定病因所引起,並檢視患者目前的身體狀況,常見血液檢查項目包括: 血球計數 甲狀腺功能 肝功能 腎功能 電解質 維生素B12 葉酸 藥物 酒精 梅毒血清反應

失智要看哪一科?若家人疑似癡呆,快到醫院做3檢查揪出失智!

3. 認知功能檢查(心理測驗)

經過初步問診後,若醫師認為患者疑似出現失智症的徵兆,便會安排患者接受認知功能檢查,目前常見的檢查工具如下: 極早期失智症篩檢量表(AD-8) 簡易認知功能評估表(SPMSQ) 中文版簡短式智能評估(MMSE) 失智評估工具(臨床之常規檢查) 臨床失智評估量表(CDR) 認知功能障礙篩檢量表(CASI)

各檢查工具所評估的面向皆不相同,如專門評估病患認知能力的MMSE測驗,便會測試病患的注意力、語言能力、記憶力及計算能力;而用於評估患者生活能力的CDR測驗,則會聚焦於患者的問題解決能力、社區活動能力、自我照顧能力及定向感上。

醫師亦可能會執行2種以上認知能力測驗,綜合評估患者的失智狀況。 4. 腦部影像檢查(MRI磁振造影、CT電腦斷層掃描)

當患者接受抽血及認知能力檢查,經醫師確診為失智症後,醫師會安排患者接受腦部影像檢查進一步找出病因。

腦部影像檢查可幫助醫師診斷患者的失智症類型,如阿茲海默症患者經常可於磁振造影中,看見大腦萎縮的情況,特別是額葉及顳葉區域;血管性失智症則可看見腦中風的病灶,或相關的腦白質變化。

不僅如此,腦部影像檢查對許多腦部疾病的診斷也有關鍵性的幫助,諸如腦瘤、腦外傷、水腦症及先天畸型等。

下面多一塊肉?女性膀胱下垂不要拖,脫垂嚴重恐會腎水腫!

下面多一塊肉?女性膀胱下垂不要拖,脫垂嚴重恐會腎水腫!

隨著女性年齡增加、生產及勞動等因素影響,骨盆底肌肉及韌帶容易鬆弛,導致骨盆腔器官(膀胱、子宮、直腸)缺乏支撐,因而發生脫垂、下垂的現象。

據統計,女性一生約有3~5成機率得面臨骨盆腔器官脫垂問題。其中,膀胱脫垂患者易有頻尿、失禁及解尿困難等問題,嚴重者更可能在陰道外部看到因脫垂而突起的膨出物。

究竟膀胱脫垂的成因為何?可能引起哪些併發症?就讓《Hello健康》帶你了解如何治療與預防膀胱脫垂,保有排尿順暢不外漏的乾爽生活。 近5成婦女有骨盆腔器官脫垂問題

骨盆腔器官包含膀胱、子宮、直腸及陰道,當女性懷孕及生產後,骨盆結構便容易鬆弛,隨著年齡增加,鬆弛情況愈發嚴重,而自然產多胎或經常拿取重物者,更是骨盆腔器官脫垂的高風險群,常見脫垂情況有以下3種: 子宮脫垂:意指子宮韌帶失去支撐力,從陰道內部往下垂,嚴重時會整個掉入陰道之中,自陰道口露出子宮頸。子宮脫垂也經常伴隨著膀胱及直腸下垂的問題。 膀胱脫垂:指陰道前壁疲弱,使膀胱下垂。由於膀胱是儲存尿液的器官,因此當膀胱愈脹、重量愈大,脫垂問題就愈為嚴重。 直腸脫垂:陰道後壁疲弱、支撐力不足,造成直腸往下垂。

據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資料顯示,近5成婦女有骨盆腔器官脫垂的問題,但為此求診的女性病患卻不到2成,顯現出多數女性可能出於羞恥、害怕就醫等因素,選擇默默隱忍。 膀胱脫垂不要拖,繼續「脫」恐會腎水腫

膀胱脫垂的女性下腹部會有垂墜感,當久站或腹部用力時,可能感到下腹痠痛,脫垂較嚴重者甚至可在陰道外部看見突出物(膀胱)。(延伸閱讀:女生下腹痛免驚!搞懂腹痛位置,就能及早就醫)

若膀胱膨出嚴重,尿道會受膀胱擠壓而造成解尿困難,即便患者已出力排尿,但尿流卻非常細或是慢慢滴落,導致尿液無法排淨而堆積在膀胱中。

下面多一塊肉?女性膀胱下垂不要拖,脫垂嚴重恐會腎水腫!

不僅如此,部分膀胱脫垂嚴重者的兩側輸尿管皆遭下拉,造成輸尿管扭曲,進而使尿液無法正常從腎臟排至膀胱,長時間積存而導致腎水腫,久而久之便會對腎功能帶來不良影響。此外,膀胱脫垂也同樣可能併發子宮脫垂及直腸脫垂。

漏尿情形突好轉?小心是膀胱脫垂

多數骨盆底肌及筋膜萎縮的女性經常有漏尿、尿失禁等問題,但膀胱脫垂卻會改善失禁,導致部分患者誤以為身體症狀好轉,但實為膀胱不當下垂而擠壓尿道所導致。

下面多一塊肉?女性膀胱下垂不要拖,脫垂嚴重恐會腎水腫! 為何膀胱會下垂?

自然產是導致膀胱脫垂、子宮脫垂等骨盆腔器官脫垂的主要原因,且脫垂風險會隨著生產次數增加而上升。此外,符合以下情況者亦有較高的膀胱脫垂風險:

久站、久蹲 經常拿取重物而導致腹部出力 年紀(停經後缺乏女性荷爾蒙,導致骨盆底肌萎縮) 吸菸 肥胖 經常咳嗽或慢性肺部疾病 曾接受骨盆腔手術(如子宮頸癌根除術)

下面多一塊肉?女性膀胱下垂不要拖,脫垂嚴重恐會腎水腫! 如何預防及治療膀胱脫垂?

若想避免膀胱脫垂找上門,可朝以下2方向著手: 避免提高罹病風險的因素:如上述所提之久站、久蹲、搬移重物等。 保養、鍛鍊骨盆底肌:平日可透過凱格爾運動,增強骨盆底肌力量,不僅有助預防膀胱脫垂,亦可改善漏尿情形。

凱格爾運動愈早做,次數愈頻繁,對骨盆腔器官脫垂的預防效果愈好,同時也能改善產後陰道鬆弛的問題。對於輕微的膀胱脫垂情況,凱格爾運動也能達到很好的改善效果。(延伸閱讀:產後陰道鬆弛不要來~凱格爾運動做起來

針對脫垂問題較嚴重或已停經的婦女,醫師則可能會採取以下3種方法進行治療: 子宮托:在陰道深處放入矽膠材質支撐物,透過陰道內部張力將支撐物扣住,進而達到穩定子宮及膀胱效果。優點為方便、不用開刀,缺點為需要固定拿出清洗,且易形成壓瘡、出血及分泌物。 陰道縫補手術:以自體組織或人造材料對陰道進行組織強化,以提高子宮與膀胱的支撐性;過去多使用自體組織重建,但復發率高,現今則採用陰道式人工網膜或混合人工網膜及自體組織的手術方法,復發率低且術後恢復快。 陰道懸吊手術:透過開腹式或腹腔鏡微創手術,將下墜的子宮懸吊在尾骨上(薦棘韌帶懸吊),達到改善子宮與膀胱脫垂的效果。依病況不同,有時會合併陰道手術一起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