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不吃飯?原來是這4種原因作祟

孩子不吃飯?原來是這4種原因作祟

孩子出生後學會的第一項技能就是吃東西,儘管他們還沒辦法完全地控制自己的身體,但他們已經可以決定自己喜歡吃什麼,以及甚麼食物不想吃下肚。因此,當他們已經開始對食物有喜好時,這是一個正常的現象,畢竟這個世界對他們來說很新鮮,有可能這星期只愛某種食物,下週又換另一種。但若是孩子完全不想吃飯,那麼事情就有點大條了,本文將帶您了解孩子不想吃東西的原因,以及解決的方法。

孩子不吃東西的4種原因

許多父母都會擔心自己的寶寶是否有吃下足夠的食物,以及這些食物是否對他們的身體有幫助,但對於孩子來說,有時候吃少一點、挑食,或不想吃飯,都是很常見的狀況。會有這樣的現象,有可能是下列4點所造成:

身體不斷持續成長,以及活動方式改變造成食慾變化。 身體成長速度不像剛出生時那麼快,因此他們不需要吃太多東西。 與其坐在餐桌吃飯,他們寧願選擇動起來玩遊戲。 他們的肚子比成人還小,因此感到飽足的時間也比較快。

小孩不吃飯6招搞定

培養孩子自主吃飯的能力:如此一來,他們也可以養成獨立的個性,而不需要父母時時刻刻在背後催促吃飯。 別威脅孩子或討價還價:討價還價會使吃飯時間變成了一種權力鬥爭,反而搞得更複雜。如果您想讓孩子吃得自然健康,請讓吃飯成為一種正向的體驗。另外,請各位家長不要使用糖果作為獎勵。 盡可能全家一起吃飯:當孩子們看著您或他們的兄弟姐妹吃健康的食物時,他們因為會想要模仿而一起進食。 不要馬上滿足挑食行為:孩子們需要較多的時間來接受新的口味和不同食物。例如:若是他們第1次接觸綠豆,馬上表示不喜歡,請嘗試在下週再試1次,因為您的孩子可能下週就會喜歡這種口感了。 考慮孩子的液體攝入量:喝太多牛奶或果汁會降低食慾。因此,您可能需要在2餐之間才給孩子們喝牛奶,並且每天將果汁限制為不超過1/2~3/4杯。牛奶和天然果汁可以提供重要的營養,但是若是在吃正餐前喝下太多液體,那麼他們的食慾可以也會一蹶不振。 讓孩子遠離垃圾食物:成長中的身體需要健康飲食所提供的營養,而不是那些空有卡路里的食物。

青少年常見的心理疾病~壓力大是根源

青少年常見的心理疾病~壓力大是根源

現代社會競爭激烈,所以不少青少年都會因為學校壓力大,而常常表現得憤怒或疲勞。如果長期處於這種壓抑並無從發洩的狀態,久而久之就有可能衍生成心理疾病(又稱精神疾病,Mental illness)。

心理疾病的基本定義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心理健康是了解自己、應對一般日常壓力,以及對社會產生正向貢獻的能力。而心理疾病,是一種會讓人出現思想、情緒和行為模式改變的健康狀況,通常都跟壓力有關,且會影響人的社交、工作和家庭生活。 兒童心理疾病在台灣的統計

根據衛福部2003年統計,台灣有77.62%的少年偶爾或經常會感受到壓力或困擾,並會因此出現生悶氣和憂鬱的情緒。另外,衛福部於2017年,委託台大醫學院精神科教授高淑芬進行的全國兒少調查也發現,台灣有近1/3的兒童有心理健康問題,並且是需要專業評估與協助的。

心理疾病的種類

以下是最常見的一些心理疾病: 焦慮症(Anxiety),包括創傷後壓力症候群(PTSD)、強迫症(OCD) 情緒疾患(Mood disorder),包括憂鬱症(Depression)和躁鬱症(Bipolar disorder) 精神病疾患(Psychotic disorder),包括思覺失調症(Schizophrenia) 飲食疾患(Eating disorder),包括暴食症(Bulimia)和神經性厭食症(Anorexia nervosa) 發展疾患(Developmental disorder),包括過動症(ADHD) 行為疾患(Behavior disorder),包括對立性反抗疾患(ODD) 智能障礙(Intellectual disability) 自閉症類群障礙(Autism spectrum disorder)

心理疾病的症狀

心理疾病的症狀可能會突然出現,亦可能隨時間慢慢顯現。以下是一些可能的症狀:

社交退縮,不再對跟他人互動感到興趣,或退出原本很喜歡的運動 有困難專心、用邏輯思考或表達,以及記憶力變差,在學校成績可能會退步,或喪失原本很熟悉的技能 喪失與自我和周遭的連結 自尊變低 感到恐懼、猜疑、焦慮 出現反常的行為 睡眠和飲食習慣出現巨大的變化,衛生習慣也可能突然變很差 體重莫名減輕,且變得沒有食慾 情緒經常起伏不定

心理疾病的治療

如果小孩被診斷出有心理疾病,心理師或精神科醫師就會給予諮商或藥物治療。小於6歲的小孩,藥物的副作用可能對他們來說會很強烈,因此使用過程需被嚴密監控。至於心理諮商和認知行為治療,則適合幫助有心理疾病的小孩改正他們的行為。

Hello Health Group  並不提供醫療建議,診斷或治療。

禮節怎麼教?6建議給各位家長教小孩

禮節怎麼教?6建議給各位家長教小孩

每個孩子生來都具有無限的天賦與潛能,但禮節可不是天上掉下來的禮物;在這個浮華世界裡,家長有責任教導孩子適當的行為舉止,尤其在華人社會中,我們尊崇的四維八德,對於在這個社會中生存更為重要。因此本文將為您介紹什麼是禮節,以及為什麼要教孩子這個重要的東西。

禮節是什麼

禮節是一種生活方式,並非只是在餐桌上的禮儀,也不是只有在什麼社交場合穿什麼衣服、因為它代表的是如何注意以及在乎別人的感受。因此,父母們應該在孩子還小時就教導您的孩子禮節,並讓它成為孩子生活的一部分。 為什麼要教孩子禮節

專家認為沒有及早學會禮節的孩子面臨的壞處很多,畢竟沒有人會喜歡跟沒禮貌的孩子交朋友,因此,為了讓孩子能順利地開始社交生活,並且減少與人相處時的衝突,教導孩子禮節這件事就變得格外重要。 教導孩子禮節的6個建議 做一個好榜樣:當您希望自己的孩子有禮貌,那您必須先當一個有禮貌的人,教導孩子的第一步就是先以身作則,避免使用不當的詞語。您不希望從孩子嘴裡說出口的字眼,您自己也不該說出口,很多家長都因為沒有在孩子面前好好說話做榜樣,而無意間破壞了孩子們的「語言模式」。 先教最重要的關鍵字:每個孩子都應該在學會其他字彙前,先學會「請」、「謝謝」 、「我是否可以」、「抱歉」以及「不,謝謝您」這5個句子。 保持耐心:禮節不可能一覺醒來就學會,您應該給孩子學習的時間及適應這些新規則的緩衝期。 降低您的期望:若您的孩子年紀還小,那請別寄予太多厚望,畢竟幼兒是不可能表現出優雅的用餐姿態,但他們可以學會向您的客人問好,以及快樂地好好待在餐桌上。 持之以恆:持續指導,甚至有時加強輔導是讓孩子成功學習禮節的關鍵;請確認您和伴侶以及小孩的照顧者都站在同一條船上,假如您不允許孩子玩弄食物,但家裡的其他人卻視若無睹,那麼這樣標準不一會讓孩子產生困惑。 把偏見留給您自己:如果您對特定族群有偏見,請別在孩子面前表現出來。教導您的孩子理性、不要抱持偏見,別批評別人的性格、種族、國籍、性別以及宗教,是一件很重要的事。

孩子在跟空氣講話?幻想朋友這樣處理

孩子在跟空氣講話?幻想朋友這樣處理

相信許多家長都目睹過孩子和看不見的朋友聊天,有時甚至還和他們玩在一起。或許很多人會認為這不是正常的現象,想馬上帶孩子做心理輔導,但父母其實不用著急或擔心,因為您的小孩有一個幻想朋友,其實是正常的現象。

幻想朋友只是童年的一部分

研究證實,2歲半的孩子擁有幻想朋友是一種心理現象,但此舉超出了醫學專業領域能夠解釋的範圍。這些看不見的朋友可以是您孩子已經認識的人、故事書或電視中的角色,也可能純粹來自孩子的想像力。目前,兒童發展專家仍在爭論幻想朋友對兒童的影響,有些人認為這種情況是一種嚴重的精神病,但另一些人並不覺得這對學齡前的兒童有任何影響。

為什麼孩子需要幻想朋友

每天晚上睡前為小孩讀的童話故事,都可能變成他們頭腦發揮想像力的材料。孩子可以透過想像力認識新朋友,進一步欣賞故事中出現的角色。這些幻想的朋友,也可以反映出孩子的內心世界,例如個人喜好和焦慮的心理。

與沒有幻想朋友的孩子相比,多項研究指出,常跟幻想朋友對話的孩子,可能會有較好的語言技能、記憶力、以及應對挑戰和適應新環境的能力。

如何與幻想朋友打交道

父母應該要接受孩子幻想朋友的存在,若不願意,那麼這位朋友就可能會停留更久。所以若是想要孩子遠離幻想朋友,可以幫助他得到其他同儕陪伴,這樣他很快就會逐漸擺脫這位看不見的友人。

如果您的孩子一直堅持與這位朋友溝通,並常常假借幻想朋友的名義來發表意見,您可以要求他們以第一人稱溝通,要他們說「我覺得…」,而不是「他說…」。

此外,您可以鼓勵孩子為看不見的朋友做事,例如:開門或整理床鋪,藉此趁機提高他們的生活技能。有時,孩子也可能會弄亂他們的房間,並責怪幻想朋友,但請不要生氣並立即責罵他們,而是應說明幻想朋友無法為他們收拾善後,所以他們要負責清理。

不過要注意的是,如果您認為小孩可能是由於創傷或不愉快的事件,而創造幻想朋友,那就應聯繫兒童心理學家或社工輔導員尋求幫助。

家有搗蛋鬼花招特多!父母應戰看這裡

家有搗蛋鬼花招特多!父母應戰看這裡

孩子總是難搞,時而纏人耍叛逆,時而裝不識人,忽遠忽近的距離讓父母捉摸不定,難以管教,然而,身為稱職父母,別因為孩子的難搞就放棄教導他們,或許,您應該先了解他們可能用的招有哪些,再一一突破,便能達到更好的教育效果。

1. 瘋狂纏人好崩潰

青少年最常見的操控招數之一就是纏人,藉著對爸媽的疲勞轟炸、不斷提出索求,藉以軟化爸媽的立場直到應允他們想要的。親子作家史黛西‧凱瑟(Stacy Kaiser)建議,家長應該創造自己的「好寶寶」清單,換句話說,就是只有當孩子做到爸媽要求的,他們才能得到自己想要的,如此才能有效且公平地激勵孩子學習付出,並適當地得到回饋。 2. 孩子也可能說謊

孩子們因為害怕讓爸媽知道某些事情後,自己的期望會落空,因此藉著隱瞞一些真相,讓整個故事變得可信,而達到目的,然而,這會養成孩子說謊的習慣,隨著孩子長大,謊言將變得更加複雜,或甚至更糟,他們已經能自己編造故事。無論孩子闡述了什麼,雖然不必先入為主地懷疑,但仍需求證,一旦您發現他們在說謊,堅定地表達,說謊是絕對不能被接受的行為。 3. 企圖生氣耍叛逆

孩子可能會耍脾氣、說一些傷人以及故意違反規則來惹怒家長,這是當他們的要求被拒絕時常見的反應,請簡單扼要地告訴您的孩子,這個行為不受認可,而您也不會因此就答應他們的要求,您也可以開始限制他們使用電話、電視或跟朋友玩耍的時間。

4. 用受傷情緒勒索

家長並不願意看到孩子受傷或有壓力,這就是為什麼孩子會利用父母的弱點,孩子會假裝生悶氣、噘嘴或假裝很受傷來激起爸媽的同情和感動。 5. 製造誤會好為難

有些家長常常對於自己教養孩子的方式感到不安,擔心也許他們沒有做好家長的工作,孩子便會藉著塑造千萬個理由和情景來讓您誤解 ,如果您不按他們的意思做就是不好的父母,好好地跟他們理性溝通,讓他們充分解釋那些理由,並記得別輕易讓步。

6. 挑撥離間增衝突

孩子會利用您跟伴侶之間的不團結來引起糾紛,這樣他們就只要徵求其中一方的同意即可,而不是得過問雙方,這樣的把戲可能會造成您與伴侶的衝突,因此,請先跟您的伴侶溝通取得共識並設下界限,這樣無論孩子何時提出需求,他們都必須等到父母雙方都同意為止。

肌肉僵硬不協調!小兒腦性麻痺怎解

肌肉僵硬不協調!小兒腦性麻痺怎解

腦性麻痺(Cerebral Palsy)是一種先天性疾病,該疾病會影響患者的肢體動作、肌肉張力或姿勢,發育中胚胎未成熟的腦部受到損傷時就會導致小兒腦性麻痺。

腦性麻痺的症狀有哪些

腦性麻痺的主要症狀如下: 肌肉過於僵硬或過於鬆弛 肌肉動作不協調 無意識或無法自控的動作 突然猛烈的動作 動作技能和語言能力發展遲緩 肢體不平衡 移動困難 唾液過多 吞嚥問題 餵食困難 無法達到特定動作 癲癇(Seizures)

腦性麻痺可能只會影響到四肢的一部分、身體單側或全身,由於腦性麻痺引起的腦部障礙並不會隨著年齡惡化,因此症狀也是,但病童的肌肉攣縮(Muscle contracture)和肌肉僵硬(Muscle stiffness)卻可能因為治療不當而惡化。腦性麻痺可能導致其他神經性的疾病,所以腦性麻痺患童也常會有以下病症:

視力和聽覺減損 智能不足 觸覺或痛覺感知失能 口腔疾病 精神疾病 尿失禁

何時該尋求醫療協助

若您的小孩出現以上任一症狀或任何發展問題,請儘速至小兒科就醫,腦性麻痺可以直接從孩童的表徵、症狀、病史以及理學檢查做確診,您也可以至兒童精神病學專科請專家做進一步的評估。1歲以下的嬰兒較難診斷腦性麻痺,因此醫師往往得等到病童出現發展遲緩的徵兆時才做出確診。 腦性麻痺的相關治療

雖然腦性麻痺目前尚無有效的治療方法,但接受治療可以幫助病童肢體運動及其他發展方面的問題,腦性麻痺病童可能會需要藥物、手術和其他輔具來改善肌肉功能。高、高維生素D及高磷的飲食對腦性麻痺病童有益,這些營養素都有助於強健骨骼,請向營養師尋求協助以確保您的小孩獲取足夠且正確的營養。

腦性麻痺兒童除了兒科醫師和營養師外,往往還需要一整個醫療團隊與專家協助,包含小兒神經專科醫師、整形外科醫師、物理治療師、職能治療師、語言治療師、發展治療師、精神科醫師、休閒治療師、社工以及特殊教育老師等。

行為怪異語言遲緩~兒童的思覺失調症

行為怪異語言遲緩~兒童的思覺失調症

思覺失調症(Schizophrenia),屬於一種發生在大腦的醫學疾病,症狀包括怪異或荒誕的想法及思考模式;有脱離線實的感知,例如幻覺、幻聽等;行為及情感也可能脫序。患者的病情會受環境因素影響,使用藥物未必能改善病情,但壓力一定會使病情惡化。

思覺失調症對兒童來說屬於罕見疾病,很難早期診斷。而當兒童和青少年患有思覺失調症時,經常會有言語没有意義,和無法分辨真實或幻想的症狀。 思覺失調症的發病級症狀

患者可能在前青春期開始出現思覺失調的早期症狀,但直到成年後才被診斷出來,而只有少數的患者會在12歲之前發病。早期症狀稱為前驅症狀(Prodrome),在這段期間,年輕患者可能會發現自己有奇怪的行為,但很難對求助或承認自己有問題,通常要由父母發現,才能得到幫助。

而多數患有思覺失調症的兒童,在幻覺、妄想或思想紊亂出現之前,會先出現語言和其他功能方面的遲緩症狀。在最初的幼兒期,約有30%的兒童患者會出現暫時性的發育障礙症狀,例如身體搖晃不停、姿勢怪異,及不停拍打手臂。兒童期的症狀,則可有爬行姿勢怪異,或其他四肢運動不協調的狀況。比起較晚發病的孩子,在早期發病的患者會更有攻擊性和破壞性。 大人應特別留意的症狀

大人要留心小孩的思想及行為是否有突然的變化,以下舉出幾種思覺失調症的代表症狀,當它們出現時請特別注意,尤其是當您知道這些症狀,並不是由藥物或其他醫療狀況所引發的時候: 小孩思緒混亂、想法怪異、情緒變化劇烈、行為失常 小孩對光線、聲音、氣味及觸覺極度敏感 小孩有社交退縮或社交困難的現象 小孩有不合常理的焦慮或疑心病,例如總覺得自己被別人跟蹤。 小孩有幻聽,例如老聽到有人在叫他的名字,或不斷聽到不存在的㪣打聲。 小孩好像眼睛看到的和心裡想的,都不是真的。 小孩在口語、寫作及專注方面出現障礙,甚至無法完成簡單的任務。 較大的小孩和青少年,則可能會開始談到奇怪的恐懼和想法,或開始黏著父母或說些毫無意義的事情,此外,過去曾經合群的人,也可能突然變得害羞或安靜,似乎獨自活在自己的世界當中。

幼童患者的行為會隨著時間、年紀增長而改變,病情或許會漸趨穩定,或突然迅速惡化。

思覺失調症的治療

早期診斷和藥物治療是關鍵,現代醫學已經有療效極佳的藥物可以使用,不握要不要接受藥物治療是個充滿挑戰性的決定。第二代(非典型)的思覺失調藥物的副作用少,是首選,然而若不幸有嚴重副作用,則仍可能使體重增加、罹患糖尿病(Diabetes)及高膽固醇。若需要諮詢,請找專門評估、診斷和治療思覺失調症的小兒精神專科醫師。

醫師會透過全面評估,為患者量身打造治療計劃。患者的治療可能會包含抗精神病藥物、個人療程、家庭療程及專屬療程(包圍服務、早期治療)的組合。此外,生活方式的改變也是需要的,例如離開壓力來源、服用魚油Omega-3脂肪酸,和取得各方面的支持(治療系統、學校系統)。

正視童年霸凌!精神疾病加害者也難逃

正視童年霸凌!精神疾病加害者也難逃

童年遭遇霸凌,不論是身為受害者或加害者,都會嚴重傷害小孩的身心健康。很不幸的是,許多大人總認為那只是兒戲,覺得霸凌無關緊要,因此經常漠視霸凌事件。然而,很多研究結果顯示,情況正好恰恰相反。童年的霸凌事件會對一個人的心理狀態造成永久性影響,更明確的說,在兒童長大為成人的過程中,可能會導致他們有精神疾病的症狀。

童年的霸凌事件竟是精神疾病的原因

為了研究霸凌是否會造成精神病(Psychosis),英國華威大學(University of Warwick)和布里斯托大學(University of Bristol)共同合作,針對4,700個參與者進行研究,研究期間涵蓋從他們出生到滿18歲。研究結果顯示,如果與沒有受過霸凌的人相比較,童年時有被同儕加害(Peer victimization)的人,長大後會有精神疾病的風險,明顯提高許多。

研究結果詳細指出,受霸凌的兒童在成為青少年後,有精神疾病的風險提高2倍;但更驚呀的是,霸凌他人的兒童在成為青少年後,有精神疾病的風險,竟大幅攀升5倍。此外,研究也發現,經歷慢性、長期,甚至極端霸凌等情況的兒童,心理健康的問題更是嚴重。

小孩間的霸凌事件比你想得多

另一份刊載於英國精神病學檔案(Archives of General Psychiatry)的研究報告也佐證,霸凌與心理健康兩者有相關性的結論。這是由心理學教授迪特渥克(Dieter Wolke)主持,針對至少6,400位兒童,從出生到13歲之間的心路歷程進行研究。參與研究的兒童,每年都會與研究人員見面,進行檢測;兒童的家長,也會完成關於孩子行為模式、心理發展的問卷調查。當兒童滿13歲時,研究人員會對孩子進行最後面談、檢測,以確認是否曾經被霸凌,或是霸凌過別人,以及在滿13歲之前的6個月裡,是否有任何精神疾病情況。

研究結果顯示,兒童對世界的看法,與他們曾經歷過的創傷性記憶,包括霸凌,有顯著關聯。介於8~10歲的兒童,有47%說他們曾經是霸凌受害者,男孩大多是蓄意、公開霸凌(身體、語言騷擾)的受害者,而女孩則大多是關係霸凌(由於負面謠言而受到排斥、忽視)的受害者。13歲的兒童當中,有5%的人被診斷患有輕度到中度的精神病,而有超過11%的人,顯示有潛在的精神疾病症狀。 童年的霸凌事件衍生精神疾病

在童年的霸凌事件中,受害者和加害者雙方都蒙受身心煎熬,其造成的精神病症狀可能有以下幾種:

幻覺(Hallucinations):會看到、聽到、聞到,或感覺到不存在的東西。 妄想(Delusion)或極度猜忌:認為他們自己被監視,或自己是被暗殺的對象。 思考模式會中斷:精神病患者,會在說話說到一半時中斷句子,或無意識、不自知的,將目前談話主題,轉換成另一個主題。 憂鬱、焦慮,與社會疏遠:這是幻覺、妄想造成的,精神病患者往往不知道自己有這種情況。

Hello Health Group 並不提供醫療建議、診斷或治療。

小心陌生人!9步驟提升兒童安全意識

小心陌生人!9步驟提升兒童安全意識

要讓孩子完全不接觸陌生人是不太可能的事,但是我們可以教導孩子什麼是適當的行為,以及當有人帶著不安好意的心態接近孩子時,孩子該怎麼應對。下列為各位家長列出9個小撇步,讓您的孩子在外面遊玩時也能保持安全。

1. 身體安全最重要

在與2~3歲的孩子開始聊有關陌生人的概念時,先談談一般安全概念。例如:出門時,要他們跟緊一點。另外,這個年紀的孩子已經可以學習關於自己的生殖器的正確用語,請各位父母要教他們不能讓隨便讓其他人摸私密處,儘管是平常認識的親戚都不行!

2. 討論陌生人的定義

4歲左右的孩子通常就可以討論這個問題,一開始先問:「你知道陌生人是什麼嗎?」如果您的孩子不太清楚,告訴他們陌生人就是他們不認識的人。為了不嚇到孩子,您得強調陌生人不一定是好人或壞人,陌生人只是不認識的人。 3. 找到能信任的大人

告訴孩子他們可以找哪些大人尋求協助,如可以信賴的其他家長、學校老師,社區警衛,或者警察等,這樣孩子就會知道需要協助時可以找誰幫忙。 4. 制定外出安全守則

建立與陌生人應對的規則,父母應該告訴較大的孩子,如果有陌生人接近他們,他們應該直接走向與他們一起外出的大人。學齡期的孩子應該明白他們可以向靠過來的陌生人打招呼,但是他們沒有必要與陌生人交談,尤其是父母不在身邊時,更不應該。清楚告訴孩子,他們不應該跟陌生人去任何地方。 5. 建立上網安全規則

把電腦放在開放空間,您才能監督孩子在網路上做了些什麼,尤其不要讓年紀較輕的孩子加入奇怪的聊天論壇。10歲不到的小孩容易成為網路上有心人士的目標,請家長告訴孩子絕對不要在網路上提供自己的個人資訊、回答問題或填寫任何的表單。

6. 使用公廁要小心

孩子6歲時,大多已準備好自行使用公共廁所,但是要小心,您可以站在廁所門外,告訴孩子有需要就呼叫父母。如果有其他人提供協助,孩子要知道怎麼婉拒,例如:「不用,謝謝,我可以自己來。」或「不用,謝謝,我爸媽會幫我。」

7. 孩子獨自在家也知所進退

告訴孩子如果門口有人,不要直接開門,而是應該要說:「我的父母現在沒辦法過來門口。」如果來訪者帶著包裏,孩子應該請那人放下包裏,或改天再來。

如果您家裡有裝設有線電話,您應該決定孩子是否可以接電話。如果您打算在外出時經常打電話回家,使用來電顯示可以讓孩子知道打過來的是父母親。 8. 角色扮演來實地演練

角色扮演是很重要的方法,可以教孩子如何處理棘手的狀況。告訴孩子如果他們獨自在公園裡,有人接近他們時應該怎麼做。舉例來說,如果有個男人開著車靠過來,問最近的雜貨店在哪裡時,您要教孩子先往後退一步再指路。不過,如果他下了車,走近孩子的話,孩子應該要知道往後退好幾步、轉身、進屋子或進學校尋找大人協助。

9. 叮嚀永遠不嫌多

沒有需要過度反應,只需要在合適的場合如萬聖節、放假期間或孩子要前往任何可能會遇到陌生人的地方時,再次強調以上所提的安全資訊。

Hello Health Group並不提供醫療建議、診斷或治療。

寶寶生病好心疼!父母怎麼餵才放心

寶寶生病好心疼!父母怎麼餵才放心

在養育寶寶的過程中,即使父母已經投入大量心力,但寶寶剛出生很虛弱,偶爾還是會生病、不舒服,雖然父母不必太焦慮緊張,但寶寶生病時,仍需要稍作留心;例如:父母可以在每天的飲食上做些微調整,同時跟平常一樣細心照顧他們。下列是父母在小孩生病時可以參考的作法。

寶寶生病時 如何餵母奶或配方奶

餵哺母乳,是保護剛出生新生兒的最根本方法,因為母乳中含有嬰兒需要的所有抗體和營養成分,能讓他們的身體建立健全的免疫系統,有效抵抗有害病菌。因此,請您用母乳持續餵哺小孩,也可以用配方奶餵哺,但請記得,少量多次餵他們喝牛奶的時候,餵食時間不要太長,因為寶貝生病時,很容易會因為不舒服而嘔吐。

寶寶生病時要一直餵固體食物嗎

只要吃的東西,寶寶消化容易,而且不排斥,仍可以餵食富含營養成分的食物。

寶寶不願意吃固體食物 怎麼辦

如果寶寶不吃東西,請不要強迫他得從固體食物,改成吃流體食物,因為有可能是小孩身體很不舒服,不想吃任何東西。這情況下,無論是固體或流體食物,只要含有豐富營養素,可以讓小孩身體保有充足水分,能有益於健康。請避免讓寶寶喝汽水或果汁,因為這些飲料含糖量很高,可能會導致小孩的腹瀉情況更糟糕。 寶寶喝口服電解質補充液

一般情況下,寶寶如果只是輕微生病,並不需要喝一些輔助性的液體。除非孩子無法進食,或是持續不斷嘔吐,父母才需要考慮讓孩子喝口服電解質補充液。口服電解質補充液,能補充小孩身體需要的氯離子、鉀、碳水化合物,以及電解質,保持體內均衡濃度。 寶寶生病時 應該餵些什麼

建議父母,請根據寶寶生病的類型,對飲食項目做適當改變:

感冒咳嗽:增加維生素C攝取量,請多吃洋蔥大蒜,以及富含維生素C的食物。如果寶寶已經滿1歲,可以讓他喝摻入蜂蜜的溫開水。 腸胃炎:增加液體的攝取,並讓寶寶吃些對腸胃負擔較輕鬆的簡易食物。有些醫師建議患有腸胃炎的寶寶,可以改吃BRAT食物,即香蕉(Banana)、米飯(Rice)、蘋果(Apple),以及吐司(Toast)。

寶寶恢復健康別著急

在慢慢恢復健康後,寶寶的食慾也會漸漸回復。然而,請您不要急著催促孩子,馬上就得按照過去的飲食,請配合他恢復的步調,慢慢調整飲食項目。父母可以諮詢醫師,是否需要給小孩額外的維生素補充劑,以加快寶寶的復原速度。

Hello Health Group 並不提供醫療建議、診斷或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