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聯覺的人~聽得見音樂的顏色和味道

有聯覺的人~聽得見音樂的顏色和味道

有些人看到英文字母A,會覺得它是紅色;看到數字7,會覺得它是綠色;有些人的觸覺啟動時,嗅覺、聽覺或視覺則會一起被觸發。這個現象叫做聯覺(Synesthesia),如果您也常常覺得特定的文字、形狀或數字有特定的氣味或顏色,或是聽音樂時會看見繽紛的色塊,那您可能就是一個有聯覺的人。

聯覺的定義和原理

聯覺是當人的1種感官受刺激時,另1種或多種沒有被直接刺激的感官,也會同時產生反應的現象。例如明明只是聽到一個特別的聲音,眼前卻會看見伴隨那個聲音的顏色,這就是一種聽覺觸發視覺的反應。而聯覺呈現的形式很多元,可以是任2種或多種感官的搭配,像最常見的一種,就是看到帶顏色的文字和數字。每個有聯覺的人,對同樣的刺激,都可能會產生不同的聯覺反應,也就是對有些人來說,看到字母A可能會覺得它是紅色的,對有些人來說則有可能是藍的、鹹的或香的。

有研究者認為,每個人剛出生時,大腦中各種感官之間的傳導路徑其實都會交錯相連,但當我們愈長愈大,這些路徑也會跟著成熟,並愈來愈分明且單一。有些人之所以有聯覺,是因為他們不同感官的傳導路徑,沒有在成長的過程中分開,使大腦中本來只應該傳導1種感官的神經細胞,會在受刺激時同時傳送訊息給2種或多種感官。也因此,有些人可能會在小的時候有聯覺,但長大後卻漸漸喪失這個能力。 這樣才算真的有聯覺

雖然目前沒有一套標準的聯覺鑑定方式,但我們可以參考由聯覺研究先驅,李察‧賽多維克醫學博士(Richard Cytowic, MD)所列出的特徵,來判斷一個人是否有聯覺。

非自願:聯覺跟反射動作一樣,不用特別去想就會自然發生,無法控制。 非想像:聯覺反應跟想像力不一樣,不只是單純存在於腦中的想法,而是一種真實的感受。 有一致性:聯覺對於同一種刺激的反應,應該每次都要一樣。例如每次看到數字8都會看到紅色,不會有時綠有時紫。 感受簡單:聯覺激起的反應是簡單而籠統的,例如聞到特定氣味時,可能會看到特定的顏色或形狀,但不會看到複雜、具體的圖像。 印象深刻:很多時候,第2感官留下的印象會比主要感官還深刻。例如認識名叫「小明」的人時,有聯覺的人如果感覺到黃色,比起真的記得對方叫小明,會更容易記得這個人的名字是黃色的。 能激起情緒:除了感官,聯覺有時也可能激起情緒反應,例如愉悅感。

您可能不知道自己有聯覺

有聯覺的實際人數仍然不明,因為可能有很多人有聯覺,但自己不知道這是特殊現象,所以不會特別說出來。不過在證實有聯覺且有被統計下來的人當中,很多都符合以下1種或多種特徵: 女性:美國和英國針對國內人口的統計都顯示,有聯覺的女性比男性多,但沒有人知道造成這個現象的原因為何。 左撇子:在有聯覺的人當中,左撇子的比例比一般人還高。 神經學檢查(Neurological examination)結果正常:有聯覺的人神經檢查的結果大多正常,智力也與常人無異,甚至更高。 遺傳:從目前已知的案例看來,聯覺似乎可以遺傳,並可能是一種存在於X染色體上的一種顯性特徵。

小孩頭很痛?偏頭痛的原因與治療方法

小孩頭很痛?偏頭痛的原因與治療方法

若孩子常抱怨一邊的頭很痛,那麼做父母要注意,這或許就是偏頭痛(Migraine)的徵兆了,有的小孩會有很頻繁的頭痛,有的卻是一週幾次而已,雖然可能會造成他們身體不舒服,但通常都不會導致嚴重的健康問題,只要控制症狀並排除危險因子,過幾天症狀通常會自然痊癒。以下列出小孩偏頭痛的原因及治療方法,請爸媽們多加留意。

直系親屬遺傳高達70%

小孩會偏頭痛的原因非常多,但一般上是因為腦部功能障礙所引起,這種異變影響腦部血管痙攣,導致腦部血壓上升,加上腦內分泌物的釋放,就會造成發炎和疼痛。根據美國心血管專科醫院克利夫蘭診所(Cleveland Clinic)的資料,偏頭痛屬遺傳性病症,直系親屬的機率高達70%,孩童時期多發生於男生,但青春期則為女生居多。

其他偏頭痛的外在因子還包括有:疲倦、壓力、光線太強、太熱、噪音、肌肉僵硬、咖啡因(Caffeine)、抽菸或吸二手菸、沒吃飯、月經、藥物副作用、動暈症(Motion sickness)、天氣變化。有的孩子也會由所吃的食物所觸發,像是巧克力、奶製品、花生和花生油、水果(例如香蕉、酪梨、柑橘類)、洋蔥、含硝酸鹽(Nitrates)的肉類、含酪胺(Tyramine)和味精(Monosodium Glutamate,簡稱MSG)的食物、烤製品、加工類、發酵和醃漬物。 若有暈眩恐致中風

偏頭痛往往會造成孩子不舒服,且可能影響其日常活動,其症狀包含:臉色蒼白、沒有食慾、肚子痛、噁心嘔吐,以及頭痛長達6~12小時。有些小孩在發作前,甚至會有前兆期(Aura),他們嘴唇可能會有刺痛感、無法說話、對光或聲音很敏感、視線上的干擾則像是眼前出現斑點,或「Z」線條,且會持續數10分鐘,才開始頭痛發作。

在比較罕見的偏頭痛情況,孩子會覺得暈眩、臉部和手臂有刺痛感,或突然思緒很錯亂,這可能是中風(Stroke)的症狀了,請父母馬上叫救護車送急診。另外,有的偏頭痛會伴隨著神經性疾病的徵兆,包括像是眼部肌肉無力、身體一邊無力、頸部肌肉攣縮、週期性嘔吐(Cyclic vomiting)等等。

睡眠是最好治療方法

為幫助減緩孩子的偏頭痛,請依照他食慾的狀況,給予適量的食物和水,並讓他多多休息,而睡眠是最好的緩痛方法。但如果症狀連續超過2天、一週發作多於1次、孩子因頭痛驚醒,或早上起床後惡化,都要向專業醫師詢問,特別是3歲以下的小孩更要注意。另外,一旦觀察到孩子頸部僵硬、發高燒、性格變化、思緒錯亂、頭部創傷,務必前往附近醫院求救。

至於有經常性偏頭痛的孩子,目前並沒有治療方法,醫師可能只會給予藥物降低發作的次數和症狀,因此父母可以事前記錄孩子的身體狀況及反應,以確保療程更順利。

針灸治療坐骨神經痛~這3件事很重要

針灸治療坐骨神經痛~這3件事很重要

針灸(Acupuncture)是一種古老的療法,在醫學上已經施行多年。現代醫學中,針灸可用來治療坐骨神經痛(Sciatica),是一種神經根部受到壓迫的疾病,會引起腿部的疼痛。所以除了一般的西醫療法,我們也可以多多了解坐骨神經痛的其它療法,更進一步探究針灸。

針灸如何治療坐骨神經痛?

研究證實,針灸能有效治療坐骨神經痛,刺激受到背部問題影響的神經根部,並舒緩腿部疼痛。針灸還能減少身體移動侷限性、改善腿部僵硬的狀況、減少患處發炎。除此之外,針灸可搭配其他藥物增加療效,例如布洛芬(Ibuprofen)或美洛西卡(Meloxicam)。

如何挑選針灸師?

若您選擇使用針灸來治療坐骨神經痛,請務必挑選優秀的針灸師。針灸治療是否會成功,取決於針灸師的能力與經驗。針灸師會詢問您的醫療病史、症狀和生活習慣,以安全您的針灸方案。以下4點技巧能幫助您挑選合適的針灸師:

先諮詢醫師,醫師可能會有推薦的針灸師名單,建議挑選最適合您、能彼此合作的針灸師。 請先稍微調查針灸師,了解他們的資歷、經驗和學位。 安排與針灸師直接面談。可以詢問針灸方案,或是彼此是否能互相合作,也記得詢問成功率與針灸風險。 確認針灸的費用與保險。

針灸會有潛在副作用嗎?

就像其他治療方法,針灸也有潛在的副作用與風險,潛在的風險與副作用包括: 若您有流血問題,請告知針灸師您的流血問題,例如血友病(Hemophilia)。 針刺進去時可能會有疼痛感,會持續幾秒鐘,然而,若疼痛很劇烈、比蚊子咬的痛感還持久,請告知針灸師。 可能會有感染的風險。因此,應使用以前從未使用過的新針。 並請慎選為您針灸師。

Hello Health Group 並不提供醫療建議、診斷或治療。

坐骨神經痛不停!4種維生素助緩解

坐骨神經痛不停!4種維生素助緩解

很多人似乎都有坐骨神經痛的問題,坐骨神經痛的症狀包含下背痛、腳痛、刺痛、麻木、無力或行走困難等,除了接受醫師的治療之外,患者還可以透過一些食物,幫助改善症狀,我們接下來將介紹對病情有幫助的維生素和食物。

1. 維生素B6

維生素B6也稱作比哆醇(Pyridoxine),能夠減少坐骨神經痛的麻木與刺痛症狀、產生紅血球、幫助合成體內的蛋白質,並增加多巴胺(Dopamine)和血清素(Serotonin)的產量,此外,周邊神經受到傷害時,維生素B6能降低身體其他部位發生神經病變的風險,且能協助神經訊息傳遞。

至於攝取維生素B6的來源,香蕉、番茄、花生醬、鷹嘴豆、大豆、菠菜、核桃、家禽等食物中,皆能輕鬆攝取到維生素B6。

2. 維生素B9

維生素B9也就是俗稱的葉酸(Folic Acid),能幫助身體產生更多的紅血球、協助細胞生成、減輕背部和下肢的坐骨神經痛、幫助合成DNA,並改善肌肉的協調性,此外,維生素B9能避免坐骨神經損傷,對孕婦來說,葉酸則是寶寶腦部和神經系統發育的重要營養素,有助於預防胎兒先天性神經缺陷。

富含維生素B9的食物包含豆類、豌豆、皇帝豆、蘆筍、全麥、蘑菇、花椰菜、柳橙汁、蕪菁、酪梨及肝臟等食物。

3. 維生素B12

維生素B12也稱作鈷胺素(Cobalamin),能幫助神經系統運作、修復受損的神經,並改善細胞生成情形,此外,維生素B12還能防止肌肉收縮、改善肌肉協調、強化較弱的肌肉、減少神經腫脹和刺激、降低神經病變的風險,以及緩解背部和下肢的神經疼痛。

牡蠣、螃蟹、鮭魚、鮪魚、牛肉、龍蝦、肝臟、羊肉、莫札瑞拉起司(Mozzarella Cheese)、瑞士起司(Swiss Cheese)及帕馬森乾酪(Parmesan Cheese)皆為富含維生素B12的食物。 4. 維生素C

根據《維生素與礦物質解密》(暫譯,原文書名為Vitamins and Mineral Demystified)一書的作者–史帝夫.布雷克(Steve Blake)博士所述,維生素C早已用來增強免疫力,並避免坐骨神經受到永久性的損害,除此之外,它不僅有助於身體鎖水、減緩坐骨神經痛、降低神經發炎等情形,還能提升神經系統運作,並加快身體自我療癒速度,如此多功效的營養素,平時多吃水果,例如:柳橙、鳳梨葡萄柚、番茄、菠菜草莓、櫻桃、高麗菜、哈密瓜等,就能攝取到足夠的維生素C。

4大神經疾病!癲癇發生的原因有這些

4大神經疾病!癲癇發生的原因有這些

癲癇(Seizure)是一種腦部的慢性疾病,患者遍布所有年齡層,是僅次於偏頭痛(Migraine)、中風(Stroke)、阿茲海默症(Alzheimer’s disease )外,第4常見的神經系統疾病。罹患癲癇的原因有很多,只要是任何會阻礙神經元正常活動型態的疾病、腦傷或異常腦發展,都會導致癲癇。以下是關於造成癲癇原因的相關資訊。

基因異常(Genetic abnormalities)

基因異常是導致癲癇的眾多因素中,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在某些個案中,基因可能導致癲癇的發生,即使沒有相關的家族病史,其他類型的個案中,癲癇則是發生在有相關家族病史的患者身上,這表示基因會影響癲癇的發生機率。此外,許多患有癲癇的人擁有的基因會異常活躍,且還會增加抗藥性的基因版本,這些人的癲癇相關基因可能會發展出新的異常或發生突變。

當基因異常發生在控制神經元遷移(Neuronal migration)的基因上時,對患者腦部的發展十分危險。因為,基因異常會導致神經元的錯置或導致發育不全(Dysplasia)。這解釋了為什麼抗癲癇藥物(Anticonvulsant drug)對某些人並沒有作用。

醫師相信部分癲癇患者有高濃度的興奮性神經傳導物質(Excitatory neurotransmitter),使神經元活性增加;相對地,另一部分的患者有異常低濃度的抑制性神經傳導物質(Inhibitory neurotransmitter),使腦中的神經元活性降低。上述兩種情況都會導致過高的神經元活性,引起癲癇。

腦部損傷

在許多案例中,癲癇之所以會發生,是由於其他疾病造成的腦傷所導致,腦傷改變了腦部的通常運作,如減少腦部細胞的供氧量。此外,腦瘤、酗酒、阿茲海默症等會消秏腦中氧氧的病症和行為也可能導致癲癇。腦膜炎(Meningitis)、愛滋病(AIDS)、病毒性腦炎(Viral encephalitis)等病症以及由寄生蟲感染腦部的腦囊蟲病(Neurocysticercosis )也會造成癲癇。在成功治癒上述這些疾病後,癲癇發作的情況可能會停止。

除此之外,癲癇與多種發展性和代謝疾病(Developmental and metabolic disorders)有關,包括腦性麻痺(Cerebral palsy)、神經纖維瘤(Neurofibromatosis )、丙酮酸鹽依賴性(Pyruvate dependency)、結節性硬化症(Tuberous sclerosis)、後天性癲癇性失語症或稱藍道克利夫症(Landau-Kleffner syndrome )、自閉症(Autism)等。癲癇只是患有上述病症的患者身上會發現到的症狀之一。

其他會導致癲癇發作的因素 酒精戒斷(Alcohol withdrawal)。 被咬傷。 被叮傷。 腦膜炎、腦炎、神經性囊尾幼蟲症等腦部的感染。 產前或周產期(Prenatal or perinatal)造成的腦傷,如出生時缺氧或創傷、出生體重較低等。 與腦部畸形(Brain malformation)有關的先天異常或基因狀況。 窒息(Choking)。 藥物濫用(Drug abuse)。 藥物戒斷(Drug withdrawal)。 電解質不平衡(Electrolyte imbalance)。 觸電。 超高血壓。 發燒(Fever)。 嚴重頭部傷害。 腎衰竭或肝衰竭(Kidney or liver failure)。 低血糖濃度。 中風,會限制腦部氧氣量,因而不經意產生異常的神經連結。 中毒。

此外,導致癲癇發作的原因,也包括暴露在鉛、一氧化碳、毒品、過量抗憂鬱藥之中。缺乏睡眠、壓力或經期時的荷爾蒙變化也可能引起癲癇發作,抽菸和酒精攝取也可能引起癲癇發作。而且,香菸中的尼古丁(Nicotine)會對腦中興奮性神經傳導物質乙醯膽鹼(Acetylcholine)的受體(Receptor)起作用,這也會增加神經元放電頻率導致癲癇。

癲癇患者動起來!一起降低發作的風險

癲癇患者動起來!一起降低發作的風險

一般來說,運動對每個人的身體都有好處,而且規律運動也能夠提升體適能、養精蓄氣、振奮心情,還能抒發壓力,甚至能改善身體整體的健康,若是罹患癲癇的患者,從事運動之後,就有可能降低癲癇發作(Seizures)的風險和其副作用。

運動與癲癇發作的關係是什麼?

研究顯示,癲癇患者在運動時很少會發作癲癇,而且數據顯示,運動的人更能控制腦中的癲癇發作,因為腦波圖(Electroencephalogram, EEG)在運動時會大幅下降,而減少癲癇發作的危險。除此之外,做體適能的運動和維持好心情,可以明顯減少癲癇的發作。規律的運動可以讓您感覺身體比較好,並且同時降低癲癇發作的常見危險因子,如肌肉疼痛、睡眠問題、憂鬱或疲累等。

如果您今天身體的狀況不好,又因為運動不足而導致某些特定疾病更嚴重,那麼您癲癇發作的機會就會更高,例如:心血管疾病(Cardiovascular disease)、糖尿病(Diabetes)或高血壓(Hypertension),這些疾病都會惡化癲癇發作。因此,建議癲癇患者要保持運動習慣,維持健康飲食,以控制住癲癇發作。

癲癇患者的運動安全筆記!

開始運動前,您應該考慮下列8個安全事項:

開始新的運動計劃前,您應該向您的醫師諮詢。 清楚明白會引起自己癲癇發作的原因,並找出方法避免癲癇發作。 務必依照處方用藥。 記得補充水分,您應該攝取加糖的水分或食物。 當您感到昏厥(Faint)、頭暈(Llight-headed)、反胃(Nausea)或脫水(Dehydrated)時,請立刻停止您正在做的運動。 明白自己的極限,不要運動過度。 穿戴適當的護具,如頭盔、護膝等,或是如果您要從事水上活動的話,請穿救生衣。 您出門運動、慢跑或散步時,要通知您的家人或朋友。

癲癇患者可以從事的運動種類有哪些?

對大多數人來說,最簡單也最安全的運動是加入健身房或慢跑,瑜伽和太極拳也是健身的好方法,但是如果您對這些活動沒興趣的話,可以考慮游泳、羽球或籃球等。不過,如果您要從事賽車、騎馬、體操、冰上運動、滑雪、單人水上活動、或有身體接觸的運動、潛水、高空彈跳、拳擊等活動前,請先詢問過您的醫師。

有癲癇發作不代表您不能從事以上活動,只要您能理解癲癇發作會讓您的自我控制變困難,您終會找到最適合自己的活動。不過運動時最好讓朋友或家人陪伴您,但是如果您要獨自運動,請記得下列3項重要事項: 告知您的隊友或教練,您有癲癇發作的症狀。 讓他們知道癲癇發作時的處理方式。 出門時,隨身攜帶必要的藥物或急救品。

Hello Health Group 並不提供醫療建議、診斷或治療。

居家隔離還能哺乳嗎?孕婦要產檢怎麼辦?婦產科醫師為你解答

居家隔離還能哺乳嗎?孕婦要產檢怎麼辦?婦產科醫師為你解答

台灣在去年(2020 年)的新冠肺炎防疫成效相當不錯,甚至讓許多民眾放鬆了警戒,但最近連日確診人數破百,全國已進入三級防疫警戒。如果懷疑自己染疫,卻無法立即就醫或採檢,最好先採取居家隔離的方式,保護自己也保護其他人。

然而,如果本身是孕婦或是家中有小小孩,該如何落實居家隔離,避免家人間交互傳染,讓疫情擴大呢?Hello健康特別邀請婦產科醫師郭安妮,為居家隔離的孕婦和哺乳照護的疑問。(推薦閱讀:親餵寶寶好累、奶量又不足?攝取好營養,聰明學哺乳) Q1:請問醫師,懷孕但必須居家隔離的話,該注意哪些事?

其實在居家隔離的注意事項上,孕婦與一般人沒有太大的差異,當然,如果家中有小小孩或老人,這些免疫力較差的族群,在防疫措施的落實上,就要更加仔細,或者你也可以考慮選擇防疫旅館,或申請集中檢疫,免除自行居家隔離的不便與風險。以下為居家隔離者的防疫須知: 遵守規定:14 天內不可外出、每天測量體溫兩次並記錄下來、配合衛生機關的每日追蹤、有任何症狀請先通報,勿自行就醫。 衛生習慣:勤洗手(口訣:內、外、夾、弓、大、立、腕)、戴口罩、避免碰觸臉、口、鼻。為了避免傳染,與居家隔離者共同生活的親友或家屬應該「一人一室」,浴廁、寢室、活動空間,都應該盡量獨立開來,彼此保持 1.5 公尺的距離。 環境清潔:每天都要進行消毒,並使用當天泡製的漂白水。你可以使用 1:100 的稀釋漂白水(500 ppm)清潔家具、廚房等一般環境;浴室或馬桶表面則應使用 1:10 的稀釋漂白水(5000 ppm)消毒。室內空氣則需靠良好的通風以維持空氣清潔

居家隔離可能會造成諸多不便,甚至影響心情,如果需要心理諮詢或其他協助,可撥打衛生福利部防疫心理健康諮詢安心專線 1925。(推薦閱讀:居家隔離、居家檢疫、自主健康管理:相關規定與注意事項) Q2:居家隔離者可以哺乳嗎?

如果媽媽只是與確診案例有接觸史,並未確診新冠病毒,那麼哺乳是可行的,但為了盡可能降低傳染給嬰幼兒的風險,媽咪們無論在接觸嬰兒、使用擠奶器、奶瓶或任何哺乳相關用具前,都要先洗手,並且隨時配戴口罩,特別是在親餵寶寶或進行其他與嬰兒有接觸的行為時。

不過仍建議哺乳的媽咪們可以將母奶先擠出保存,由其他健康者來照顧和餵養寶寶,降低寶寶受飛沫或接觸傳染的風險。(推薦閱讀:母乳 v.s. 配方奶!9點比較母乳配方奶優缺點)

居家隔離還能哺乳嗎?孕婦要產檢怎麼辦?婦產科醫師為你解答

Q3:居家隔離期間要產檢怎麼辦?

孕媽咪們如果需要居家隔離,很有可能碰到需要產檢卻無法出門的狀況。在一般狀況下,衛福部國健署建議,應等到隔離期滿再產檢,但若媽咪已懷孕超過 36 週或是屬於高風險孕婦,那就需要盡快聯絡衛生單位就醫,醫院會安排獨立病房或負壓隔離病房進行產檢或者生產。 Q4:孕婦確診會傳染肚子裡的寶寶嗎?

在知名醫學期刊《刺胳針》(The Lancet) 的報告中,研究團隊對有新冠病毒症狀患者的羊水、臍帶血、新生兒口咽表皮細胞以及母乳,進行新冠病毒檢測,結果皆為陰性。

然而,中國已經出現由新冠確診的母親,生下的新生兒也確診新型冠狀病毒的案例,因此目前無法排除母嬰垂直感染的可能,但確切途徑為何仍需更多研究。 Q5:有遠距離產檢嗎?

在防護新冠肺炎上,媽咪們可能會希望有遠距離產檢可以替代親跑一趟,不過目前僅有少數院所提供此種產檢方式。

※小提醒:如果有任何懷孕或產後健康相關問題,可撥打孕產婦關懷諮詢專線 0800-870-870,或者你也可以在孕產婦關懷網站找到孕期照護資訊。另外,所有與防疫相關的疑問,都可以撥打防疫專線 1922。

整合醫學觀點~建議全球社區防疫這樣做

整合醫學觀點~建議全球社區防疫這樣做

到 2020 年 4 月 5 日止,新冠肺炎(COVID-19,全名新型冠狀病毒肺炎,俗稱武漢肺炎)在全球已超過 121 萬人確診,182 國遭到侵襲,六萬六千多人死亡(註1)。不少國家在這一波無可避免的疫情中,陷入社區危機,並且陷入資源大量耗用,因此社區防疫愈顯重要,而約莫在 3 月 10 日,義大利已經發布全境封城的訊息。

新冠病毒粗分為 L 型與 S 型

根據中國武漢專家在大流行期間的報告,新型冠狀病毒按照核酸序列,粗分為 L 型與 S 型,L 型佔 70% 且症狀較明顯,是造成武漢初期大量死亡的可能原因,S 型佔 30% 而症狀較輕微,也就是目前可能的無症狀感染者的來源。

總體而言,L 型在警戒心較強,考驗衛生體系可否即時有相對應的隔離措施,則可以阻絕感染的擴散,然而在第二波全球大流行的過程中,S 型可能才是主要,正因為是它的特性是症狀輕微,而更難被第一線人員及民眾警覺而防範,包含無症狀感染者與周遭的人共同生活,失去戒心之下「船過水無痕」的接觸或飛沫感染,所以考驗的不再是隔離政策,而是全民衛生習慣,包含洗手以及在正確時機戴口罩,還有公共設施與社會制度的防疫設計。

但是以台灣目前的經驗,因為超前防疫奏效,阻絕症狀明顯的 L 型,社區感染則可能是以 S 型為主,死亡率相對低,目前全球死亡案例發現,多為超過 50 歲成人與多重慢性病長者,還有抽菸史的族群死亡率較高,可顯見對於特定族群有一定攻擊能力,可能是病毒 S 蛋白親和人類肺泡修復性ACE2蛋白所致,對慢性病族群的負擔尤其高。

如果衛生決策者把新冠肺炎當成流感,這並不確實,也是加大社區傳播的風險,世界衛生組織(WHO)已經公布流感與新冠肺炎的不同,其中最重要的是,新冠肺炎的治療主軸為支持治療,亦依靠實驗室Real time PCR(註2)確診,而消耗大量醫療動能、以及增加病人確診前的時間差,與繼續感染他人的風險。因為目前快篩試劑、抗原追蹤、疫苗都還在研發階段,要經過很嚴格的認證過程直到基層醫療體系可以普及使用時,早就過了疫情的高峰非常久了,整套治療指引發展完成並適合國家醫療體系使用時,它也不再是「新興」傳染病。 對慢性病族群與醫院型態的負擔

整合醫學科的特色,是特別注重基層照護病患上的策略整合,避免無效、浪費與有害的醫療,這在老年與慢性疾病族群上特別明顯,不論傳染病或非傳染病。

不管是在已開發國家高齡社會慢性病人口增加,或是開發中國家慢性病年輕化的現象,為了減輕醫療資源的耗用,我們會鼓勵分級,增加基層社區機構的自治與守門功能,並強調向下轉銜照護,避免過度濫用醫學中心、不必要的高端醫療造成制度與病人本身的負擔。

但是新興傳染病的防疫會打破這個法則,首先,它需要高度上至下(Top down)控管、製作統一標準的政策。再者,基於基層如診所或小型地方醫院,其建築設計與應對能力面對防疫需求,不若大型建築的醫療機構能做到提前分流以減少其他病人風險,求診會被指定以建築與資源都有優勢的大型機構為優先。最後,如果該國的大型醫療機構是以綜合醫院為主,更是增加困難,院內病人即便分流也有無可避免交叉感染的風險,以上將影響到非此次新冠肺炎的原本慢性病族群,並延後他們的治療,無可避免大量資源將遭到耗用。

況且面對新興傳染病,快篩試劑與抗原檢測還沒整個分配下來,由於區域醫院體系送檢體至指定實驗室,比送到醫學中心有更長的等待時間,危險程度是不亞於醫學中心的。

「跳島戰略」與「分艙分流」的準備

在台灣的SARS(註3)經驗培養出的觀點,封城不具效益,因為得知消息者會提前離開封城區域,而造成更大規模的傳染,台灣所應對的措施除了成功的社區自主健康管理,醫院設施間是專責醫院與轉銜系統構成的「跳島戰略」,對醫院內則是「分艙分流」,確實精細運用醫療資源處理好每一個病人。

整合醫學觀點~建議全球社區防疫這樣做

圖表1:台灣超前部署流程示意,確診病患將進行分流管理與專責醫院,這轉診系統被稱為跳島戰略。然而在未確診的疑似病人則有很大的彈性,前期可以集中管理,隨著疑似案例數增加,則政策上需要考慮回歸社區管理,所以內科病房與社區醫學的體系整合,就相當重要。

可以的建議是,以台灣在 2003 年 SARS 和平醫院事件之後建立的制度,規劃各區在新興傳染病期前就準備好專責醫院,專門性接納這樣新興傳染病的病人集中管理,這不是只有傳染病,任何公共衛生災害造成的大量傷患都適用,而且適當劃定區域的專責醫院,有助於即時計算適用床數與人力,也準備好病人轉送的轉銜的「跳島戰略」。

「分艙分流」則是院內管理最重要的一環,由於無法排除新型冠狀病毒空氣傳播,篩檢發燒站外推至醫院急診之外是第一部提前分流,對醫院內呼吸道傳染疾病的病人與其他病人的動線區隔,還有疑似病人病房盡量一間的處理,都是大大降低院內交叉感染的機會。

整合醫學觀點~建議全球社區防疫這樣做

整合醫學觀點~建議全球社區防疫這樣做

圖表 2 與 3:因為超前部署,降低疫調負擔,並採行有效的分流管理,不會導致台灣在 2003 年 SARS 的覆轍。台灣在 SARS 的經驗,境外案例三週內隨即帶來境內確診巨大的影響,而在今年 COVID-19 疫情,境內案例的發生,顯然已經不受境外案例衝擊的影響。  防疫不能忽視長照系統

第一波阻絕外來感染,是偏重機場、港口的防疫,而在第二波進入絕大多數國家社區防疫,很多國家已經做好公共設施和衛生教育的提升,所以最後社區防疫的關鍵是醫療設施,因為人群有可能從這些場合帶出到社群。

但是在基層衛生的觀點,當政者和醫院管理者、當地民眾高度警戒心之下,醫院的防疫不是問題。問題在於,醫療設施不是只有純粹醫院,還有很多社福機構、安養院、護理之家,尤其這些收容的族群正是健康原本就差,是新型冠狀病毒攻擊的族群,平時的感染控制又在各國不同背景下有所差異,未必能夠到達醫院的水準,如果沒有足夠的給付用於這些機構的防疫,他們藉由照護人員(Health worker)與探病親友傳播,將會是社區防疫漏洞。 避免社會安全的破網成為防疫破網

另一個就是街友(Homeless),街友為社會安全破網的邊緣,衛生與健康狀態較差,而且對於健康政策有較大機會不願意配合,這在各國經濟文化發展的背景下嚴重程度不同,應對方式也不同,以台灣為例,多數街友就喜歡在火車站這種最具風險的地方聚集,美國紐約地鐵也有類似狀況。除了加強安置,重點是,他們的考量與社會支持足夠的大多數人不同,可能不會主動接受篩檢或配合治療,以及配合提升自身的衛生習慣,如最基本的戴口罩、洗手。

在台灣,因為有健保的存在,大大降低了篩檢的負擔。而階級差異越大、有長期健康不平等的國家,社會愈有可能附帶健康識能不均,而阻止社區傳染鏈發生的預期效能不佳。

智慧創新介入篩檢與統整資訊

面對社區防疫之際,你需要的不是最新的資訊,而是最正確的資訊。台灣因為是封閉的海島國家,所以中央政府人為的例行記者會有用,但是幅員較大的國家仍仰賴當地政府運作,人為統合發布資訊與安定民心很難步調統一,而違反統合防疫政策的原則,所以相當仰賴智慧醫療解決資訊處理不一致的問題,以及減少恐懼而濫用急診篩檢,進而造成更多在急診群聚感染的機會。

不侵害各國人權法律為前提下,由上而下的發布資訊是可以值得鼓勵的,台灣有官方疾管家在 LINE 平台上發布統一資訊,也有口罩統一發放的藥局地圖供全國民眾參考,達到藥局機動性防疫服務的效能。如果政府方資訊統整有困難,由下而上接受民間的研發亦可行,重點在於互相合作,為社會的信任與安定共同肩負責任。民間的研發或許有更大的能量去審議疫情時發生的謠言與假資訊,減少因為恐慌而發生不必要的消費、囤積物資,與增加不必要的仇恨。

另外數位醫療的真締,一直是減輕人的工作負荷,雖然在有些國家的操作未必能達到指標,因為登錄資料的操作者與使用者角色不同,台灣在入境機場就有要求旅客登入旅遊史的機制,而不會增加通關人員的負擔,在社區因為有健保卡,更是自動化追蹤所有旅遊接觸史,也作為社區領取物資的依據。 更多的智慧替代人力與通訊醫療

21 世紀大量增加了人面對人的工作,但是新興傳染病可能就像這次,拉開了人與人之間的距離與接觸頻率,改變人們的消費行為,甚至疫情之後也被記得,這不必然是人類經濟的衰敗指標,而是有可能是產業轉型的開始,就像餐廳聚餐改為網路訂購外送服務,降低感染風險,台灣的經驗是,醫院內部交叉感染是在不同單位間流動的人力所導致,所以也可以考慮將不同單位之間運送與照護的人力,提升為更多機器人與智慧床的使用,減少感染,是值得投資與考慮的。

通訊醫療的建構非常重要,它可以在疫情來時,增加穩定社會的力量。由於疫情期間,居家訪視的社區病人,也會因為服務單位保守,而受到影響。社區醫療在疫情來時,需要更多的通訊醫療,甚至自主隔離者也會因為恐懼,而有線上諮商的需求。但是通訊醫療在不同國家,有不同的法律限制與瓶頸,需要快速解決這些問題,這次疫情趕不及,下次也可以被應用上。

不同於某些專家觀點,盲目大量地投入醫療人力,其實在整合醫學科的觀點相當忌諱,如果大量而訓練不足的人力投入,或是沒有適當輪替制度的投入,只會增加更多的傳染機會,我們有很多技術可以取代這些,只要我們願意去推動。其實即便有大量空氣或飛沫傳染病人,如果有適當管道給予病人遵守來自醫療端的資訊,配合隔離與自我照護,未達到重症前,不若燒燙傷或創傷傷患,是僅需要隔離的硬體設備,並不需要這麼照護人力,所以配合上述技術調整的建議,我們可以避免影響到醫療照護人員的健康,也提升設施的安全。 整合醫學觀點~建議全球社區防疫這樣做

鼓勵鄰近國家做技術交換

有些國家或許缺乏其中環節的關鍵技術,而無法達到防疫效益,疫情是好的時機讓區域鄰近的國家,以人道為理由做技術交換與分享,解決雙方彼此的問題,達到彼此投資愈多效益愈多,促成雙贏的全民均健。 結論

新型冠狀病毒是一個世紀新興傳染病,以典型且強大的新興傳染病姿態,挑戰人類的應對。在整合醫學科的觀點,我們防疫政策制定須避免濫把流感與新冠肺炎類比,重視與過往疾病的差異,尤其明確評估對於現代高齡社會與慢性病帶來的影響,做提前準備,盤點好「跳島戰略」的布局,以及建立「分艙分流」的管理,並將防疫政策普及醫療外的長照系統,還有社會安全網的弱勢族群。

面對疫情,有智慧替代人力與增加通訊醫療的需求,而不同國家的技術優劣不是焦點,而是如何互補產出能解決需求的技術,不論是資訊的處理或是人力的分擔,追求國際共贏,這些努力的成果,也值得應用到下一波我們又不認識的新興傳染病,這是全球衛生外交的真締。

註 1:全球的疫情即時數字可參考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Johns Hopkins University),台灣的可參考衛福部疾管署的數據。

註 2:Real-time PCR,中文譯為「即時聚合酶連鎖反應」(Real-tim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簡稱 RT-PCR 或 qPCR,是一種在 DNA 擴增反應中,以螢光染劑偵測每次聚合酶鏈鎖反應(PCR)後,產物總量的方法。此實驗法已被眾多科學家採用,因為其偵測範圍廣、靈敏度高、準確、專一及快速。

註 3:SARS 是嚴重急性呼吸道症候群(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的英文縮寫簡稱。

疫情助性?7種末日性興奮類型報你知

疫情助性?7種末日性興奮類型報你知

隨著新冠肺炎(COVID-19,全名新型冠狀病毒肺炎,俗稱武漢肺炎)全球疫情的波及,有的人會意識到自己對性的渴望愈來愈大,這或許是因為在行動管制期間,在家的時間突然變長,大幅少了平日生活上的刺激,而恐懼死亡的強烈情緒也被證實能激起我們的性慾望,專家們將此稱之為「末日性興奮」(Apocalyptic horny)。本文將舉出7種性興奮類型,在疫情如此緊張的時刻,除了可以藉此機會檢視自身的生理需求,您也可以在性生活上做些調整,以夫妻為例,請確保彼此有在一起的時間,也有分開獨處的時間,並避免把話題都聚焦在疫情上,適時的放鬆才能幫助更保持樂觀。

[covid_19] 1. 憂鬱式性興奮(Melancholy horny)

這一種性興奮相當常見,多數人都會有慾火焚身的時候,但因為害怕疫情惡化,所以他們還是會乖乖遵守政府的防疫規則。不過,要壓抑住內心澎湃的情緒和性慾,簡直是極其難受,較好的舒壓方式可能是找家人或朋友暢聊一番,當然是保有社交距離(Social distancing)的前提下。 2. 下午茶性興奮(3p.m. horny)

下午悠閒地喝杯咖啡,有的人即使是居家隔離也要活得有品味,而所攝取的咖啡因(Caffeine)可能就會把能量都傳送到性器官,進而刺激性慾,但這純粹只是毫無科學根據的假設。

疫情助性?7種末日性興奮類型報你知 3. 自誇式性興奮(Performative horny)

這類人擅長在社群網路公開自己的近況,包含自身的性慾狀態,他們也許只是想引起社會大眾的關心,或可能真是有性興奮的感覺,其動機和真相只有他們自己才知道。而因為其網路的高曝光率,他們的行為也會成為身邊人談論的話題,值得注意的是,其發表的內容通常都圍繞著多麼思念過去的性愛、性愛中做過的瘋狂事情等等讓人搖頭的行經。 4. 嬉鬧式性興奮(Frisky horny)

與其說對性愛渴望,這類人更求社會互動與連結,他們之所以想要性興奮,只是因為單純想要為生活增添些自我滿足感,舉例來說,由於無法參加多人派對的活動,他們可能會嘗試用簡訊或電話跟性愛對象聊色。

5. 探索(好奇)式性興奮(Curious horny)

一個人在家沒事做,有的人亦會把握機會探索平常不會做的事,這類人會用這段時間好好研究自己的生理和性愛層面,若是單身,可能就會看色情網站和手淫;而對情侶、夫妻來說,或許嘗試新的性愛姿勢、使用性愛玩具是新的消遣方法。 6. 目標導向性興奮(Goal-oriented horny)

有別於探索式性興奮,這類人很清楚自己身體生理的需要,他們想要手淫就手淫,想要聊色就聊色,有些人也會先於網路約會,待疫情結束再約對方進入性愛關係。對他們而言,不管任何時候,設定目標且如期執行才是重要,即使是性愛之事也不例外。

7. 不計後果性興奮(Dumbass horny)

這是7種性興奮類型中最要不得的,因為他們不願遵守防疫條規,只為滿足性慾而行動,進而危害自己和其他人的性命。在此提醒民眾要對所做的行為負責,多站在別人的立場思考,也許這世界會變得更加美好。

什麼是接觸者追蹤?掌握病例阻疫情

什麼是接觸者追蹤?掌握病例阻疫情

當全球都在應對同一種新冠肺炎(COVID-19,全名新型冠狀病毒肺炎,俗稱武漢肺炎)病毒,為何東亞地區能把疫情控制得好,而相對的,西方國家的感染及死亡人數卻不斷遽增,這其中有很大的原因涉及所運用科技的資訊安全授權,意指接觸者追蹤(Contact tracing),本文將剖析目前所知關於它於各國的運作模式,提供您參考。

[covid_19] 成為高風險密切接觸者的6種情況

在探討接觸者追蹤之前,我們得先找出新冠肺炎患者的密切接觸(Close contact)者,他們屬於感染機率較高的一群人。根據紐西蘭國家衛生部(New Zealand Ministry of Health)的資料,在病例的感染期間,任何人在無正確配戴個人防護設備(Personal Protective Equipment,簡稱PPE)下,接觸了疑似或確診新冠肺炎患者,都可被列為密切接觸者,以下是您該注意的6種高風險情況。

與新冠肺炎患者有肢體接觸。 與新冠肺炎患者者未保持2公尺社交距離,或是面對面交談超過15分鐘。 未做保護而直接接觸新冠肺炎患者的分泌物,像是打噴嚏。 與新冠肺炎患者待在密閉空間超過15分鐘,如住家、教室、會議室等。 在飛機上,未保持與新冠肺炎患者至少2個座位的距離,或有緊密接觸;若患者者症狀較嚴重,或於機上走動,則全部乘客都可能成為密切接觸者。 照顧新冠肺炎患者的醫護人員,或者實驗研究員在未做好保護措施的情況下,運送或研究新冠病毒樣本。

接觸者追蹤需政府與人民共同支持

事實上,只要分析東亞國家在面對疫情所抱持的態度,我們就可以了解,接觸者追蹤這種方法之所以行得通,要歸功於國民有集體主義(Collectivist)的思想,加上政府積極運用醫療科技蒐集病毒資料,兩者的無間配合才能使疫情受控制。簡單的說,接觸者追蹤讓醫療人員可以很快地找到密切接觸者,並告知他們可能遭受感染,有必要則馬上進行隔離程序。

一般在診斷接觸性傳染病(Contagious disease)時,醫師首先會詢問患者過去一週所接觸的人,來確認病毒的傳染程度及媒介,但此方法仍有缺失,因為它只能憑患者記憶所述得知,況且大多數人往往不會留意幾時幾分去了哪,或跟誰有交談互動等日常生活細節,所以手機應用程式和科技數位架構就變得至關重要了,政府可以藉由手機藍牙裝置追蹤,並用簡訊通知曾與新冠肺炎患者接觸的民眾,提醒其儘早就醫診斷。

什麼是接觸者追蹤?掌握病例阻疫情 各國抗疫方式不同 藍芽科技有助追蹤

台灣目前正使用過去發生SARS(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全名為嚴重急性呼吸道症候群)事件所制訂的健康管理系統,加上定時用電話確認居家隔離者不四處趴趴走;南韓則有人開發一款應用程式,使用者可得知半徑100公尺內新冠肺炎患者,以避免前往該區域;香港於所有國外入境者強制隔離14天,並配上手環限制行動。

雖說如此,基於濫用資安的犯罪風險,以及國民對隱私權的要求,以上的控制疫情方法不見得適用於歐美國家。不過在美國,Google和Apple正計畫與地方公共衛生署合作,研發一個跨平台的接觸者追蹤藍牙科技,以便更仔細和有效的掌握疫情流向,並且告知民眾採取適合的措施。

藍牙識別密碼匿名 且定期更換

正常的藍牙晶片會持續向藍牙裝置發出無線電波(Radio wave)訊號,即使您沒按下「確認連結」,它也會有所紀錄,隨著時間過去才會自行刪除,但接觸者追蹤的藍牙卻是不同,它並不會自動刪除。

但民眾請放心,接觸者追蹤藍牙所發出的訊號只是一串含糊的字碼,並附上時間標記,它不含使用者的個人資料,所以就算被人看見也不會構成犯罪動機。以手機為例,每個手機藍牙都有個別的識別密碼,且於每幾分鐘就會換一串新的,當與另一個手機藍牙有了接觸,它們就會互換識別密碼,所有作業流程都不會上傳至雲端或線上伺服器,僅存在手機裡。只有一個特例,假設您不幸被診斷感染新冠肺炎,醫院就有權把病人手機的識別密碼傳送給所有曾互換此密碼的使用者,幫助對方採取相對的保護措施。

根據Google和Apple的最初規劃,此藍牙科技並不會要求全球定位系統(GPS)授權,而是運用藍牙近距數據(Bluetooth proximity data),應用程式的開發將交由公共衛生署或其他公司,更多細節有待程式公布後再考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