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樣準備才安全!生魚處理三步驟

這樣準備才安全!生魚處理三步驟

生魚是經典的日式料理之一,也是很多人喜愛的美食,如握壽司和生魚片,沾上山葵醬之後,一口放進嘴裡,能品嘗到魚肉被烹煮前最真實的口感。不過,如果生魚沒有經過謹慎的處理程序,就會容易將細菌一併吃進肚子裡,以下介紹準備生食時需要注意的3個步驟,享受美食可別讓肚子受罪了!

1. 挑有光澤且扎實的魚肉

若想去市場買魚做生魚片,請觀察魚的新鮮度,雖然有的細菌無法透過肉眼覺察,但至少能避開已經臭酸的魚,撇步是儘可能挑選有光澤、魚肉扎實的魚。此外,固定找可靠的魚攤販或供應商買,這能減少買到不新鮮的魚的機會。

要準備生魚片料理,選對魚是關鍵,因為有的魚可以生吃,有的並不適合生吃,建議選鮭魚、吳郭魚及黃鰭鮪,其中,吳郭魚對孕婦比較安全;另外,鱈魚和大嘴鱸則不適合生吃,鱈魚有吃到寄生蟲的風險,所以需要高溫烹調才安全。

(同場加映:4種肉這樣吃~膽固醇過高也不用擔心)

這樣準備才安全!生魚處理三步驟 2. 魚易長菌不宜冷藏超過2天

魚置於常溫環境會快速滋長細菌,千萬不要放在室溫下超過1或2小時,如果不打算馬上吃的話,務必先將魚密封並放置冰箱冷藏,要達到殺菌請以冰櫃為準,溫度調至負20°C放1個禮拜,或是負35°C長達15小時,家用冰箱儘快以2天內烹調處理。

放置冰箱時,生食要個別分開放,避免交叉污染(Cross contamination),同時也要注意不要把冰箱塞得太滿,造成溫度不均。

(同場加映:不是全部塞冰箱~蔬果正確保存這樣做) 3. 預備前洗手且刀具要殺菌

預備生魚的過程不能馬虎,退冰請控制在0~4°C之間,再著手處理食材。其次,廚房器具在使用前和後都要殺菌,沒有使用時,請將刀具浸泡在殺菌液裡,避免暴露在外而沾上細菌或灰塵,且殺菌液要每天更換。另外,在準備生魚前,一定要先洗手,建議開著水洗約20秒,才碰生魚和刀器。

在過程中,也建議戴上手套和口罩,若喉嚨或胃腸不舒服,包含腹瀉和嘔吐,請先不要處理生食,手受傷者則可包上防水繃帶再處理食物。

櫻桃有5大好處!抗癌助失眠還可減緩關節炎

櫻桃有5大好處!抗癌助失眠還可減緩關節炎

你最喜歡的水果是什麼呢?台灣有水果王國的美名,如鳳梨、香蕉、蘋果等,都是容易在市場或超市買到的水果,但是像櫻桃這種以進口為主、價錢偏高的水果,比起本土水果還是比較少人會買來吃。《Hello健康》將為大家介紹櫻桃的5種好處與功效,不妨偶爾換吃其它水果,感受一下櫻桃的獨特滋味,對身體也有許多驚人的好處與功效。

櫻桃的營養成分

根據衛福部的食品營養成分資料庫,每100公克的櫻桃,所含的營養成分如下:

熱量:75大卡 蛋白質:1.2公克 碳水化合物:19.1公克 膳食纖維:1.3公克 鉀:236毫克 維生素C:10.7毫克

櫻桃的5大好處與功效 1. 抗氧化抗發炎

櫻桃含有豐富的維生素C,只要攝取100公克的櫻桃,就能滿足人體每日應攝取維生素的1/10,而維生素C的抗氧化作用,也可以減少自由基對人體的傷害。另外,發布於分子期刊(Molecules)的其中一篇研究表示,櫻桃有多種植化素,其中的多酚,如花青素與類黃酮等,具有抗發炎的功效。

根據營養期刊(Nutrients)的研究指出,多酚對於預防慢性病,如心臟病、糖尿病和部分癌症等,可能有所幫助。且值得一提的是,在同份研究中,提到味道愈酸的櫻桃,酚類含量愈多,因此不妨多吃點偏酸的櫻桃吧!(延伸閱讀:如何吃才能預防癌症?8大最佳抗癌食物大公開) 2. 有助肌肉痠痛恢復

櫻桃的眾多植化素,提供了豐富的抗發炎與抗氧化功效,可以加快健身或運動後,肌肉痠痛的復原速度,同時減輕疼痛感,其中又以酸櫻桃的功效最好,例如蒙特莫朗西酸櫻桃或酸櫻桃汁,這些都有不錯的效果。

3. 避免心臟病

現代人外食比例高,尤其超商微波食物,多數都含有偏高的鈉含量,吃太多可能會引發水腫和高血壓等問題,且當體內鈉含量太高的時候,為了讓血液的鈉濃度減低,心臟會加大血液的輸出量,導致高血壓,因此外食族可以多吃點櫻桃和香蕉等富含鉀的水果,以平衡體內的納鉀比例,減少罹患心臟病的機會。

慢性病期刊(Chronic Disease)的研究指出,櫻桃中的花青素、類黃酮與兒茶素,也可以藉由氧化還原反應,減低自由基對心臟造成的傷害。不僅如此,另一份有84000多人參與的研究,指出大量攝取多酚,能降低5年內罹患心臟病的機率。

需要特別注意的是,腎臟病患者並不適合吃鉀含量較高的水果,因為在腎臟功能低下的情況,容易引發高血鉀症,而水果的鉀量普遍不低,患者不可不慎。 4. 有助關節炎與痛風患者

櫻桃的抗發炎效用,同樣也能應用在關節炎與痛風。美國國家生物技術資訊中心(NCBI)的研究指出,10位年齡位於22~40之間的健康女性,在進食280公克的櫻桃後,體內的尿酸量與C反應蛋白(CRP, 血漿蛋白也作發炎指標)明顯降低,前者是造成痛風的主因,後者濃度高低則可以做為身體有無發炎反應的參考指標。

無獨有偶,NCBI 上的另一篇研究表示,經由對633位痛風患者,在為期1年的追蹤後,有持續吃新鮮櫻桃超過2天以上的人,比起沒有吃的降低了35%的痛風發作機率。

櫻桃有5大好處!抗癌助失眠還可減緩關節炎 5. 改善失眠

研究發現,連續7天飲用酸櫻桃濃縮汁的人,比起安慰劑組別,不管是睡眠品質和睡眠長度都有提升,這都得歸功於櫻桃當中的褪黑激素,它能夠幫助人體產生睡意,進入睡眠狀態。

母親節大餐怎麼吃?衛福部給4點建議

母親節大餐怎麼吃?衛福部給4點建議

母親總是扮演著照顧他人的角色,但在母親節這個重要的節日,Hello健康更要提醒每位媽媽也要注意自己的健康,此刻子女和爸爸們肯定都在想著要送媽媽什麼大禮,但無論最後送出的是蛋糕、母親節大餐或是其他驚喜,都千萬別忽略了媽媽的健康。以下就提供衛福部給民眾在母親節大餐的4點建議。

媽咪健康殺手:腰圍超標 肥胖率高

依據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2013年的國民健康訪問調查(NHIS),18歲以上的媽媽過重及肥胖率達36.2%,腰圍超過80公分者達31.9%,而40~64歲的媽媽過重及肥胖率則高達40.7%,腰圍超標者也高達35.3%。

世界衛生組織(WHO)也指出,肥胖者罹患糖尿病(Diabetes)、代謝症候群(Metabolic syndrome)及血脂異常的風險,比起維持健康體重者要高出3倍以上。另外,腰圍能反映腹部脂肪的多寡,而堆積在腹部的脂肪組織會影響身體代謝,導致血液三酸甘油酯(Triglycerides)濃度及血糖升高,增加罹患心血管疾病和糖尿病的風險。

由於多數子女都會想慶祝節日,帶媽媽去吃母親節大餐,精緻美味的蛋糕更是少不了,國健署更呼籲愛媽媽的子女們,母親節禮物要送健康不送負擔,建議聰明選擇聚餐食物種類,並帶媽媽外出增加活動量,讓媽媽遠離高血脂、高血糖、高血壓的三高問題。

聚餐4點注意 享受美食無負擔 1. 避免吃到飽 適量不過量

每逢節日聚餐,吃到飽餐廳總是一位難求,再加上許多人抱著要吃夠本的心態,總是攝取過多的食物,因此建議無論有無吃到飽服務,盡量維持7分飽即可,不必為了一時口腹之慾,或擔心沒吃夠本,而賠上健康,如果真的太多美食選擇,建議每樣吃一點,既能享受美味,又不會對身體造成太大負擔。 2. 口味清淡少沾醬 避免精緻加工食物

不少美食的口味較重,但也不是絕對,隨著人們對飲食健康與體態雕塑愈來愈重視,同時保有健康和美味的料理,也逐漸成為主流。建議讀者在挑選菜色時,可以依照低脂少油少鹽的原則,減少高脂食材及加工食品,儘量挑選清蒸、川燙等烹調方式,減少油炸、過油、油淋、勾芡的菜色,減少沾醬的使用量,最多吃到7分飽就好。 3. 多吃高纖全穀類與蔬果

建議挑選2道以上的蔬菜菜餚(蔬菜佔該道菜餚量一半以上者),多以全穀類如五穀米、雜糧米飯糰或胚芽米壽司,取代精製白米與白麵製品,餐後也別忘記吃點水果當做點心。

母親節大餐怎麼吃?衛福部給4點建議 4. 甜點和蛋糕淺嚐即止

1個6吋的黑森林蛋糕或乳酪蛋糕,熱量就高達2,500大卡,若分成6等分,吃掉一等分就攝取約400大卡。甜點和蛋糕不但熱量高,其糖分及油脂含量也都不可小覷,若業者使用含反式脂肪的氫化植物油,更會大幅提高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建議避免選擇使用油炸、奶油及糖霜製作表層、夾層或內餡的蛋糕及點心,避免攝取過多糖、油脂及熱量。 餐後散步 可安排出遊踏青

大快朵頤之後,相信有不少人會吃得太飽,這時散步便是緩解不適的絕佳活動,國民健康署建議民眾在聚餐之後可以全家出遊踏青,適當日曬多運動,可以使體內產生維生素D幫助質吸收。除此之外,小旅行不但可以讓媽媽心情放鬆,為全家留下一個美好的回憶,更可增加身體活動量,為健康加分。

聚餐出遊勿忘防疫

Hello健康提醒大家,防疫期間至餐廳用餐,請配合量體溫及酒精消毒,飯前飯後使用肥皂洗手,保持室內1公尺、室外1.5公尺的社交距離,並注意咳嗽禮節,進出人潮眾多的環境也務必戴上口罩,開心出遊、聚餐也別忽略防疫喔!

嘖嘖嘖蕎麥麵~吃麵發出聲音有原因

嘖嘖嘖蕎麥麵~吃麵發出聲音有原因

我們都知道日本人在吃麵時,習慣發出「嘖嘖嘖」的啜食聲,藉此表達對餐點很滿意,但對多數外國人來說,這樣的飲食文化讓他們難以接受,同時也會影響其他客人的用餐心情。在網路社群上,此行為還被稱為麵騷擾(Noodle harassment,日文縮稱為ヌーハラ),以下為您揭開日本人吃麵發出聲音的真相,喜歡去日本玩的旅客,更要細讀本文了解詳情。

吸出聲音才是蕎麥麵正確吃法

日本是一個重視禮儀的社會,單從見面鞠躬和問候語分輩份就可以看出了,但為什麼卻在吃麵食會如此「不雅」,尤其在吃蕎麥麵(Soba,日文為そば)和拉麵時,更是像交響樂般的「嘖嘖聲」不斷。對此,更科堀井蕎麥麵老店(Sarashina Horii soba)第9代掌門人梅原堀井(Yoshinori Horii)解釋,蕎麥麵的獨特香氣來自於料理的過程,若使用的是竹蒸籠,其蒸氣所散發出來的味道會更加濃厚。可是當蕎麥麵煮好上桌後,它的味道反而很淡,即使貼近聞也很難聞到。所以,吃蕎麥麵時,不能單靠鼻前通路(Orthonasal olfaction)用鼻子嗅,而是要加上鼻後通路(Retronasal olfaction),透過嘴巴鎖住麵的香氣,才能讓味道直接往鼻腔內散播。

以吃冷蕎麥麵(Zaru-soba,又稱Mori-soba)為例,因為它是冷面,不會有蒸氣,所以建議要把麵條「吸」出聲音,才能感受到香氣在嘴中「炸」開的滿足感,沒錯,這就是正確的蕎麥麵吃法。

嘖嘖嘖蕎麥麵~吃麵發出聲音有原因 蕎麥比米飯營養 麩質過敏也可吃

另外,蕎麥麵的歷史可追溯到早期江戶時代(Edo period)的日本東京,由於它比米飯更快煮熟、更有營養價值,所以非常受當地人的喜愛,成為很重要的地方名產。純正的蕎麥麵是用100%的蕎麥粉製作,雖然蕎麥屬於準穀物(Pseudocereal),不是真的榖粒(Cereal grain),但兩者的營養卻很相似。

其中最讓人心動的,是蕎麥的低升糖指數(Glycemic Index,簡稱GI)、高離胺酸(Lysine,一種胺基酸),以及能幫助降低膽固醇的芸香苷(Rutin,也稱蘆丁)。且由於它不含麵筋(Gluten),所以對麩質過敏者可以安心食用,但請民眾購買時,注意商品成分有無參雜麵粉,因為多數廠商為節省成本,並使其更有嚼勁,會加入少許麵粉。

要料理蕎麥麵,其實只要用沸水燙約7分鐘,接著用冷水沖,即可食用,通常會以冷麵的方式處理,並依照個人喜好沾醬和配小菜一起吃。在日本,一般會在吃完正餐後,把湯倒進還留有沾醬的杯子裡喝,因此叫做蕎麥湯(Sobayu)。 東京生活步調快 吸麵成一種習慣

東京是一個生活步調很快的都市,人們奔波忙碌,一方面想縮短吃飯的時間,一方面也想吃得健康,因此,蕎麥麵麵攤開始蓬勃發展起來,漸漸地,到處都可見庶民百姓坐在攤位前,一口接一口快樂地「吸麵」。或許就是這樣的攤販文化,影響了日本人吃麵的習慣,但這不意味著不重視用餐禮儀,而是說,與其去在意別人的眼光,他們更懂得珍惜和擁抱自己的身分。

每個國家的文化都不一樣,我們可以選擇入境隨俗,但若沒辦法接受,也不應給予任何批評,這才是健康的文化交流,畢竟最重要的不是吃的方式,乃是吃出感恩的心。

食物掉地上能吃?這比5秒規則更重要

食物掉地上能吃?這比5秒規則更重要

您聽過5秒規則(5-Second Rule)嗎?吃飯時,如果不小心將食物掉到桌上或地上時,這時候可能會有人喊「5秒內都可以吃!」叫您快撿起來,因為這個理論認為,食物掉在桌上或地上的話,5秒內撿起來都還可以吃,因此也稱為5秒理論。雖然很多人都會直接吃掉,或稍微擦拭之後吃掉,但是,專家們認為這仍然有些風險。究竟食物掉到桌上或地上後,應該馬上撿起來吃,還是丟掉呢?以下用科學證據來為您解開疑惑。

5秒撿起來還不夠快

5秒規則的說法,是因為相信短短5秒的時間內,病菌還沒有這麼快就沾染在食物上。為了研究食物掉地上後,是否5秒鐘內撿起就代表能放心吃,美國伊利諾伊大學香檳分校(University of Illinois at Urbana-Champaign)的馬里帝茲阿格爾(Meredith Agle)博士,當年就曾指導學生吉利安克拉克(Jillian Clarke)進行相關的實驗,把一些餅乾和小熊軟糖,放在粗糙與光滑2種無菌磁磚上,且2塊磁磚上都有一定數量的大腸桿菌。對此,阿格爾博士表示,結果發現根本不到5秒,細菌就已經附著在食物上了。不過,當換成口香糖或冰淇淋等有水分的食物時,結果可能又會有些不同。

另外,吉利安也進行了一項有趣的調查,發現相信5秒規則的女生比男生多,而且,如果將花椰菜和餅乾糖果2種食物掉到地上,大多數人會選擇吃餅乾和糖果,而不是花椰菜。這項研究也讓吉利安在美國哈佛大學(Harvard University)獲得了搞笑諾貝爾獎(Ig Nobel Prize),這個獎項,是專門頒給乍看雖然好笑,之後卻能引人深思的研究。

食物掉地上能吃?這比5秒規則更重要 乾燥的地板可能比想像中乾淨

其實,一開始吉利安採集了學校的實驗室、禮堂、宿舍,以及餐廳地板上的微生物,想分析找出這些地方到底有多少微生物。馬里帝茲博士表示,當他們分析採集到的樣本後,發現所含的微生物竟然非常少,從微生物學的角度來看,地板其實可能比想像中更乾淨,因為當地板乾燥沒有水分的時候,大多數的病原體,如沙門氏菌(Salmonella)、李斯特菌(Listeria)或大腸桿菌(E. coli)等都無法生存。

專家建議食物掉到地上不要吃

美國膳食營養學會(American Dietetic Association)發言人露絲弗雷希曼(Ruth Frechman)表示,食物掉到地上後,要吃的話,至少要先洗淨,畢竟細菌無處不在,而且,例如大腸桿菌等的10種細菌,會引起食物傳染疾病(Foodborne illnesses),如發燒、腹瀉(Diarrhea)以及類似流感的症狀。而飲食疾病的發作時間可能有所不同,從24小時到一星期都有可能。所以,如果上個星期三吃下掉在地上的食物,到了週末時身體才開始出現不適的話,我們可能根本不會將這兩件事聯想在一起。

美國聖地牙哥(San Diego)衛生檢查員羅伯特羅曼(Robert Romaine)表示,如果食物是乾燥且沒有黏性的話,沾附細菌的可能性就較小,但是在大多數情況下,會讓我們在意要不要撿起來吃的,都是帶有水分或調味醬料的珍貴食材。所以,他也建議當食物掉落後,無論接觸到什麼表面,都不要覺得食物還乾淨可以吃,尤其是掉到地板上的食物。而即使是掉在清洗和消毒過的櫃台,也不要覺得乾淨,因為櫃台前人來人往,可能因快遞人員將曾經放在地上的包裹,放到櫃台上,而將別人鞋底的病菌,也一併帶到櫃台表面了。

最後,提醒大家,細菌無所不在,即使表面看起來乾淨,也可能暗藏著許多病菌。下次如果您的寶貝食物不小心掉到地上,不知道該不該吃時,最好還是不要拿健康當賭注,不妨當作教訓,提醒自己下次吃飯時小心一點吧!

吃花椰菜有學問!多做這步驟加倍抗癌

吃花椰菜有學問!多做這步驟加倍抗癌

綠花椰菜是十字花科蔬菜的一員,其他包括羽衣甘藍、白花椰菜、小白菜和高麗菜等,這類蔬菜不僅熱量極低,還含有許多人體必需的維生素及礦物質,而且,常常聽人說綠花椰菜是最佳抗癌蔬菜,不過你知道花椰菜的抗癌物質,還要經過一道手續才更有效嗎?以下將介紹花椰菜中的抗癌物質,並教你要怎麼吃才能讓抗癌力滿分。

蘿蔔硫素是神奇的抗癌物質

花椰菜可提供人體大量的蘿蔔硫素(Sulforaphane),這個成分對血糖控制很有幫助,並且有抗癌的潛在效果,也因此,現在市面上甚至出現花椰菜錠等保健食品,但是研究指出,吃保健食品的效果,不如吃花椰菜本身來的有效。

蘿蔔硫素是十字花科蔬菜有苦味的主因,卻也讓這類蔬菜有抗癌效果,研究發現,蘿蔔硫素能抑制癌症中的關鍵酵素-組蛋白去乙醯酶(Histone Deacetylase, HDAC),因此,蘿蔔硫素在未來可能是癌症治療的重要元素,而目前在針對黑色素瘤(Melanoma)、食道癌(Esophageal Cancer)、攝護腺癌(Prostate Cancer)和胰臟癌(Pancreatic Cancer)的研究中,都顯示有延緩癌症進程的效果。(延伸閱讀:如何吃才能預防癌症?8大最佳抗癌食物大公開) 花椰菜被破壞過後才更營養

比較特別的是,蘿蔔硫素並不是直接存在於花椰菜中,一般人不會注意到的另外兩種物質,硫化葡萄糖苷(Glucosinolate)和黑芥子酶(Myrosinase)才是關鍵,經過酵素作用,硫配糖體會轉化為蘿蔔硫素,而為了讓黑界籽酶作用,花椰菜必須先經過破壞,才能促使酵素反應。

然而,根據農業與食品化學期刊(Journal of Agricultural and Food Chemistry)刊登的研究顯示,不論是水煮或微波,都會大幅減少硫配糖體(Glucosinolate)的含量,就算只加熱幾分鐘也會流失。

烹調前靜置抗癌力增2.8倍

雖然想要攝取豐富的蘿蔔硫素,看來剩下的選擇只有生吃,但是這並不符合一般人的飲食習慣,所以學者進一步研究發現,最佳的烹調方式是,將花椰菜切好後,靜置 90 分鐘再烹調,因為這時候的硫配糖體是最豐富的,比起一切好就馬上炒的花椰菜,整整多了 2.8 倍。學者最後提到,雖然沒有經過實驗,但靜置 30 分鐘也會有相當的效果。 服用抗凝血劑勿食用花椰菜

如果你因血栓等問題,正在服用抗凝血劑,例如:華法林(Warfarin),請特別注意,應避免攝取綠花椰菜,因為它含有大量的維生素 K,若病人突然改變維生素 K 的攝取量,可能會造成危險。

最後,還是提醒民眾,均衡飲食以及良好的飲食習慣,才是維持身體健康、對抗疾病的不二法門,不要因為某些食物很健康,就只單獨吃那樣食物,攝取多樣化的食物,才有達到均衡飲食的目的。

間歇性斷食安全嗎?太餓受不了怎麼辦?別放棄多喝水是秘訣

間歇性斷食安全嗎?太餓受不了怎麼辦?別放棄多喝水是秘訣

不論是為了減肥,還是為了健康,間歇性斷食都是不可忽視的一股潮流,有別於傳統飲食作息,它提供了一個新的飲食選擇。還不太瞭解斷食的人,建議先閱讀《什麼是斷食?間歇斷食如何吃?認識 4 種間歇性斷食法輕鬆減肥》以理解間歇斷食法的概念;另一篇《斷食好處竟然這麼多!不只助減肥還防老降血糖》說明了間歇斷食對身體的好處。本篇將告訴你,斷食的原理、以及身體在執行間歇性斷食時的反應,教你如何應對斷食可能遇到的障礙,並告訴你哪些族群不適合斷食。

斷食燃燒脂肪作為能量來源

斷食約八小時後,身體的肝醣幾乎用盡,在沒有碳水化合物的狀況下,人體會開始出現「糖質新生」作用,也就是將非碳水化合物的物質,轉化為葡萄糖的過程。研究顯示,糖質新生會增加熱量消耗,身體轉為消耗脂肪為主,將其轉化為葡萄糖,如果持續斷食,身體最終會進入飢餓狀態,有生命危險。不過要達到飢餓狀態,必須在連續好幾天、甚至幾週都沒進食的狀況下,才會發生,因此,除非身體有其他健康狀況,一般斷食 24 小時是相對安全的。 斷食的身體反應:多喝水降低飢餓感

一些研究顯示,間歇性斷食除了能幫助減肥,還能改善血糖、血壓、血脂等數值,甚至有預防癌症及延長壽命的可能。除此之外,斷食也會引起許多身體反應,尤其剛開始斷食的時候,一定會遇到不少障礙和困難,以下為常見的狀況: 口渴:許多人因為少了從食物中攝取的水分,會覺得口渴,因此,請記得適當補充水分。 飢餓感:剛開始斷食會容易覺得餓,甚至肚子開始咕嚕作響,此時建議可喝水或茶類來舒緩,若還是感到飢餓,就趕緊吃東西,別過於勉強自己,循序漸進地增加斷食時間,避免身體不適或是餓過頭的情形。另外,應減少食物氣味或視覺的刺激,因為看見或聞到食物,都會導致胃酸分泌,更增加飢餓感。 情緒不穩:加拿大學者哈沃德(Howard Steiger)指出,影響心情和食慾的機制是雷同的,食物會影響多巴胺(Dopamine)、血清素(Serotonin)等神經傳導物質的活躍度,所以飲食失調或肚子餓時,可能造成情緒較不穩定、甚至容易發脾氣,因此斷食也要吃得飽、注意營養均衡。此外,睡眠充足也能幫助維持好心情。 暴飲暴食:因為斷食了一長段時間,許多人會渴望口味重、較不健康的食物,也容易過度飲食,除了會造成腸胃不適,還可能因為攝取過多熱量反而變胖。 疲累、睡眠障礙:斷食時,因為攝取較少熱量,容易感到疲累是正常的。斷食也會對身體產生壓力,導致有些人出現失眠或睡眠障礙的症狀,如有以上情形,建議嘗試冥想或瑜伽等紓壓活動來改善。

孕婦與營養不良者請勿斷食

斷食並不是人人都適用,像是孕婦、哺乳期媽媽、糖尿病患或是患有飲食障礙症(Eating Disorder)者,都不應該嘗試斷食,發育期的小孩、較虛弱的老人、營養不良或有服用藥物者,也不建議自行斷食,因此民眾若想嘗試任何形式的斷食前,請衡量身體狀況,並諮詢醫師。

雖然不少研究指出,除了減肥,間歇性斷食還能降低罹患許多疾病的風險,但間歇性斷食對人體的長期影響(例如是否會復胖等疑慮),仍需要更多長期、規模更大的研究。因此,無論採取什麼飲食方式,均衡的飲食以及規律運動仍是不變的健康守則。

牙齒掉了怎麼辦?緊急處理措施看這裡

牙齒掉了怎麼辦?緊急處理措施看這裡

牙齒意外脫落可能導致生命危險,而恆齒遭撞擊脫落則是緊急狀況。若牙齒脫落的患者已無意識或有嚴重外傷,請立即尋求醫療協助。以下是遇到牙齒脫落時,您可以採取的緊急措施。

1. 拾回脫落的牙齒或牙齒碎片

小心呵護落齒才能增加重新植回的成功率,在撿拾時,注意請勿觸碰帶血的牙根部分,只能拿牙冠處。若牙齒沾有灰塵或髒汙,可使用溫開水輕柔沖洗約10秒,並不可刷洗牙齒或用酒精清洗。

2. 將落齒插回齒槽或妥善保存

先用溫水漱口,然後可以試著將落齒插回齒槽,並咬住一塊紗布以利牙齒固定。若無法將落齒插回原處,或牙齒已經斷裂,請將它保存在牛奶中。如果手邊找不到牛奶,請把斷齒含在舌下以避免其乾燥。 3. 止血止痛

您可以使用消毒過的紗布或布巾來止血,若失牙處腫脹疼痛,請冰敷,並可服用非處方的布洛芬(Ibuprofen)或乙醯胺酚(Acetaminophen)來止痛。

4. 立即就醫

如果牙齒因撞擊而整顆脫落,必須立即找牙醫處理,並將脫落的牙齒或斷裂的部分全不一起帶去。即使您已經將牙齒復位,或只有部分斷裂、碎裂,您仍需請牙醫進行完整的檢查。 植牙後的照護

植牙後只能喝冷飲,且必須等局部麻醉的藥效退去後才能吃東西。植牙後的第1天除了不要喝熱飲或吃熱食,也不要用舌頭或手指碰觸患處,還要避免跑步或上健身房等激烈運動。數天消腫後,可以用冰袋隔著毛巾做冰敷,勿直接將冰袋直接貼在臉頰上連續敷超過10分鐘,以免低溫灼傷。如果植牙後很痛,可以吃止痛藥,若疼痛數日後仍然持續,或患處疼痛加劇、腫脹,請立即回診。

Hello Health Group 並不提供醫療建議、診斷或治療。

唾液的功能和相關疾病:口水分泌過多過少都不好

唾液的功能和相關疾病:口水分泌過多過少都不好

人體一天 24 小時都在分泌唾液(口水),就像呼吸一樣,是人體的自然反應,這也讓我們時常忘記它們的存在,但唾液對人體的健康,其實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以下將詳細介紹唾液的功能,以及唾液的分泌與疾病的關聯。

口水中的澱粉酶幫助消化食物

消化是唾液最主要的功能,其中還包括潤濕食物、形成食團(Bolus),幫助吞嚥食物、唾液更含有澱粉酶(Amylase),能幫助消化澱粉,分解成麥芽糖(Maltose)和糊精(Dextrin),所以其實食物在進入胃之前,就已經開始消化。

唾液雖然大部分是水分,但含有許多重要的物質,例如蛋白質、礦物質和抗菌物質,唾液除了能夠幫助人體消化食物,還能維持口腔健康,以下是唾液的其他功能: 保持口腔濕潤。 幫助咀嚼、品嚐和吞嚥食物。 對抗口腔細菌、避免口臭。 保護琺瑯質預防蛀牙和口腔疾病。 幫助固定假牙。

口水從哪裡來?唾液腺和唾液管

當我們咀嚼時,唾液就會開始分泌,愈嚼分泌愈多,而唾液是由唾液腺分泌,它們位於臉頰的內側、口腔的最下方、靠近下巴處。口腔共有六個主要的唾液腺,加上數以百計的小唾液腺,負責輸送唾液的則稱為唾液腺管。 唾液分泌異常

一般來說,人體一天會製造約 1~2 公升的唾液,下午分泌最多,夜晚睡覺時最少,不過分泌量會因人而異,很難定義多少才算正常,因此這也時常造成醫師的診斷困難。 唾液分泌過少

有些藥物會影響唾液的分泌,唾液過少會造成口乾(Dry mouth, Xerostomia)的症狀,這是一種口腔過於乾燥的主觀感受,會造成牙齦、舌頭和口腔紅腫,而且除了會感覺不適外,也會助長細菌孳生,而導致口臭。少了唾液幫助分解食物殘渣,口腔乾燥也會加速蛀牙或造成牙周病等口腔問題,這類問題,會在品嚐食物時,導致味道與過去不同。 口乾、口水不足的原因

許多常用藥物都會有口乾的副作用,例如:抗組織胺(Antihistamines)、抗焦慮藥、抗憂鬱藥、利尿劑等。其他常見原因如下: 抽菸。 壓力大。 身體缺水或脫水(Dehydration)。 進行化療或放射治療。 唾腺管或唾腺有異常。 特定疾病導致,例如:愛滋病(HIV/AIDS)、糖尿病(Diabetes)、帕金森氏症(Parkinson’s)、薛格連氏症候群(Sjogren’s syndrome)。

緩解口乾的方法

以下提供三個訣竅,能夠保持唾腺的健康,並保持口腔的濕潤和舒適: 補充大量水分 嚼無糖口香糖 吃含無糖的糖果或零食 唾液分泌過多怎麼辦

多數情況下,若唾液分泌過多其實不必擔心,因為有時候,身體會自然藉由飲食刺激,而分泌較多的唾液;有時候吃較酸或辣的食物,唾腺也較容易受刺激,如果覺得唾液分泌得過多,只要改變飲食習慣通常就能改善。

不過,如果唾液總是分泌過度,應該要就醫檢查,因為除了可能是藥物副作用之外,也可能是以下疾病的徵兆:

肌萎縮側索硬化症(Amyotrophic Lateral Sclerosis, ALS) 貝爾氏麻痺(Bell’s palsy) 胃食道逆流(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 帕金森氏症(Parkinson’s disease) 懷孕(特別是常有噁心或嘔吐症狀的孕婦) 中毒或中風(Stroke)

除了刷牙用牙線~口腔保健再添5招

除了刷牙用牙線~口腔保健再添5招

口中的32顆牙齒,是每個人畢生必須好好愛護的無價之寶。牙齒除了痛起來會要人命,口腔衛生不佳的人也往往會與糖尿病(Diabetes)、心臟病(Heart disease)、孕期併發症、牙齒脫落、牙周病(Gum disease)等疾病為伍。反觀有一口好牙的人,不但比較有自信,清新的微笑和口氣,也會給人比較好的第一印象。

不過,人的口腔不會自我清潔,所以需要精心照顧,如此一來,幾乎所有蛀牙及牙齦疾病,都是可以預防的。因此除了每天基本的2次刷牙,跟至少1次的牙線清潔外,本文要再為大家介紹5招簡單的口腔保健撇步,希望人人都能擁有一口好牙。

1. 牙刷也要保養

保養牙刷跟選擇一支刷起來舒適的牙刷一樣重要,因為牙刷是滋生細菌的最佳環境,刷完牙後記得要將牙刷用水沖洗乾淨,並存放在通風處。

此外,美國牙醫協會(American Dental Association)指出,成人應每3~4個月更換新的牙刷,而兒童的更換頻率則應更高。但如果牙刷刷毛在使用的3個月內就已經磨損,則應立即更換,畢竟刷毛已經壞掉的牙刷,不僅髒,也沒有清潔效果。 2. 使用氟化物(Fluoride)

氟化物不僅對兒童的牙齒有益,對大人也有幫助,因為它是一種會強化琺琅質的天然礦物質,能幫助降低蛀牙的發生率。市面上大部分的牙膏通常都含有氟化物,有些品牌的漱口水,和某些地區的自來水中也會有,此外,牙醫也能提供在牙齒上塗氟的服務。 3. 舌頭和內頰都要刷

除了牙齒和牙齦,舌頭、內頰也會與食物接觸,使糖和酸性物質黏在上面。因此刷完牙齒和牙齦後,應接著刷舌頭和內頰,才能有效對抗口中細菌,維護牙齒健康,並預防口臭。現在市面上有專門為內頰和舌頭設計的清潔產品,不妨試試。

4. 少喝含糖飲料

除了殘餘食物,飲料也會影響口腔健康,碳酸飲料、能量飲料等,都含有大量對牙齒有害的人工糖分,會導致蛀牙、牙痛和牙齒脫落。如果喝完含糖飲料總是忘了刷牙漱口,那麼除了戒掉這些有害的飲料,也可以改喝水、牛奶或現榨果汁,不但更能促進健康,也能讓人有更美好的笑容及更漂亮的皮膚。 5. 定期牙科檢查

牙醫能協助大家維護口腔健康,別等到蛀牙才去看他,而應定期至牙科檢查及洗牙。畢竟預防永遠勝於治療,可以多多諮詢牙醫關於口腔清潔衛生的相關知識,牙科醫師也會依照患者目前的狀況和需求,量身打造最適合的刷牙及牙線使用方式。

Hello Health Group 並不提供醫療建議、診斷或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