毒品可分幾級?吸食後會產生哪些後遺症?介紹毒品與物質濫用在台灣狀況

毒品可分幾級?吸食後會產生哪些後遺症?介紹毒品與物質濫用在台灣狀況

根據聯合國毒品與犯罪中心(United Nations Office on Drugs and Crime,簡稱UNODC)於2019年6月發布的《2019年世界毒品報告》(World Drug Report 2019)指出,全球的吸毒狀況加劇,毒品對健康的危害比我們想得更嚴重,目前全球有藥物濫用問題的人數達3千5百萬人,2017年時估計吸過毒的人達2.7億,其中15~64歲的人口中,約5.5%的人在前1年吸過毒。

根據英國劍橋大學成立的世界數據資料庫平台(Our World in Data),在2017年做的統計,在台灣,物質濫用(Substance abuse),包括過度使用酒精、鴉片類毒品及藥物和其他毒品,直接導致了954人死亡,間接導致死亡的人數想必更加龐大。

毒品在世界各地都是一大問題,不只有台灣,許多國家都嚴格禁止毒品的使用;不論攜帶或吸食都屬於違法行為,《Hello健康》以下將帶大家深入了解各種毒品的類型、分級,以及人體在吸毒後可能會產生的8種後遺症。 毒品和成癮物質分4類

毒品和一些藥物,都會對大腦的中樞神經產生影響,但其作用不盡相同,因此分成以下4類: 中樞神經抑制劑(Depressants,又稱鎮靜劑):一般用途為鎮靜或麻醉,能減緩或抑制中樞神經系統的功能,讓腦部的訊息傳遞變慢,少量的抑制劑會讓人感覺放鬆、較無拘束。然而,若大量使用則會導致嘔吐、意識不清、甚至死亡。(延伸閱讀:用不好變毒品!麻醉止痛藥使用與分類

此外,中樞神經抑制劑還會讓你更難以專心、反應變慢,甚至無法反應,所以服用抑制劑的人必須避免操作重機具、開車。幾種常見的抑制劑有酒精、大麻、鴉片類藥物(例如海洛因、嗎啡)、苯二氮平類(例如安眠藥)。 中樞神經興奮劑(Stimulants):和抑制劑相反,興奮劑會刺激中樞神經系統,能使腦部訊息傳遞加速,使人感到更有警覺心和自信,同時心跳加快,血壓體溫上升,食慾減退、易怒、失眠,大量服用可能產生焦慮、恐慌、癲癇發作、胃痛、妄想等症狀。咖啡因、尼古丁、安非他命、古柯鹼,都是興奮劑的一種。 中樞神經迷幻劑(Hallucinogens,又稱迷幻藥):會扭曲現實、令人產生幻覺,甚至幻聽,情緒異常興奮、緊咬牙關、恐慌、妄想、胃部不適及嘔吐等症狀。K他命、一粒沙、天使塵(PCP)、蘑菇(Psilocybine)、大麻,皆屬於迷幻藥的一種。 吸入性濫用物質:例如吸食強力膠或有機溶劑,這種吸食行為被稱為「煉丹」。另外還有吸笑氣(Nitrous oxide,學名為氧化亞氮)、使用含亞硝酸酯類(Nitrites)成分的物品等。

不只毒品,菸酒咖啡因也會上癮

容易成癮的性質,再加上對人體的危害,讓這些藥物和有毒物質,被稱為「毒品」,不過根據以上的分類,我們可以發現,這些物質不乏安眠、麻醉藥物、香菸中的尼古丁,甚至是酒精及咖啡因也都對大腦有相當的影響,這些物質若是濫用,也很容易像毒品一樣成癮,對健康產生相當危害。因此,除了戒菸,飲酒或喝咖啡也都應適量,以免上癮。(推薦閱讀:壓力大來根菸好嗎?女性抽菸的動機與健康危害) 常見的毒品依法分為4級

根據台灣《毒品危害防制條例》,毒品分為四個等級有數百種,以下列舉較常見的毒品種類: 第1級:海洛因(Heroin,俗稱白粉)、嗎啡(Morphine)、鴉片(Opium)、古柯鹼(Cocaine)及其相類製品。 第2級:罌粟(Opium poppy)、大麻類的例如大麻(Marihuana)、安非他命(Amphetamine)、搖頭丸(為俗稱,主成分為MDMA,學名為亞甲二氧甲基苯丙胺)、一粒沙(LSD,學名為麥角二乙胺),其他俗稱還有搖腳丸、加州陽光、Elisa等。 第3級:FM2(俗稱約會強暴丸,Flunitrazepam,學名為氟硝西泮),通常製劑每顆為兩毫克。另有小白板(為俗稱,Triazolam,學名為三唑他)、K他命(為俗稱,Ketamine,又稱愷他命、K粉)、一粒眠(為俗稱,Nimetazepam,學名為硝甲西泮或硝甲氮平,又稱紅豆、K他命五號)等。 第4級:蝴蝶片(為俗稱,Alprazolam,學名為阿普唑他)、安定(為俗稱,Diazepam,學名為二氮平,又稱煩寧) 等。

長期使用毒品,對健康造成的危害是很難回復的,例如常見的警語:「拉K一時,尿布一世。」K他命(Ketamine),除了是毒品濫用的前3名,也是在台灣青少年間最氾濫的毒品之一。

毒品可分幾級?吸食後會產生哪些後遺症?介紹毒品與物質濫用在台灣狀況 吸食毒品後的8種常見後遺症

毒品除了會導致長期成癮、難以戒斷外,在吸食後,短時間內也會嚴重影響身心狀況,嚴重還可能直接死亡,以下8種為吸食毒品後容易出現的後遺症: 睡眠減少或睡眠習慣改變。 食慾不振。 多話、情緒不安。 反應過度激烈。 精神常處於緊張、亢奮。 妄想及行為暴躁、血壓上升。 意識模糊不集中或精神恍惚。 嚴重者會精神分裂並致死。

台灣毒品及藥物濫用問題有些仍無法可管

根據法務部進行的《台灣毒品盛行率之比較研究》指出,2012 年全球毒品盛行率約為 5.2%,台灣約為 1.29%。台灣各類毒品的盛行率,除搖頭丸略高於平均值外,其它毒品盛行率均低於全球,台灣的毒品問題雖然看似無國外嚴重,但民眾切勿掉以輕心,因為除了常見毒品外,安眠藥及其他藥物的濫用,也是一大問題。

而且根據報導,目前聯合國揭示的新興毒品有971種,預計2019年底將會破千,而國內新興毒品只有列管348種,代表有600多種的藥物和毒品濫用,在台灣仍無法可管,因此,除了立法更需要努力外,讓民眾對藥物和反毒的知識普及,也是很重要的一環。

少一份毒品,多一分健康;吸毒一時,終身危害。

※ 戒毒諮詢專線:0800-770-885(0800-請請您-幫幫我)

※ 安心專線:0800-788-995(0800-請幫幫-救救我)

難察覺的傷~複雜性創傷後壓力症候群

難察覺的傷~複雜性創傷後壓力症候群

我們常說的「心理創傷」,其實廣泛地包含創傷後壓力症候群(PTSD),和複雜性創傷後壓力症候群(Complex PTSD, C-PTSD)。許多人聽過的創傷後壓力症候群,其實是因為單一、突發的重大事件而造成。而複雜性創傷後壓力症候群,則是由一連串的傷害事件所引起的心理創傷。本文將會介紹複雜性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的成因,以及它與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的不同之處。

複雜性創傷後壓力症候群是什麼

創傷後壓力症候群一詞大約在1970年代開始被使用,而複雜性創傷後壓力症候群則到了近幾年才被提出來。雖然許多心理治療師早就知道複雜性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的存在,但一直到去年,世界衛生組織(WHO)發表的《國際疾病分類第十一版》(簡稱ICD-11)出版之後,複雜性創傷後壓力症候群才成為正式診斷的疾病。 長期的身心傷害會造成創傷

並不是突發事件才會在心中留下傷口,如果經過長時間的生理、心理傷害事件,也會留下陰影,而且有時候,受害者和加害者還有不可分割、難以脫離的關係,這時候就有可能形成複雜性創傷後壓力症候群。以下列舉幾個可能的成因:

童年遭遇情感忽視,父母沒有給予適當的情感支持。 任何形式的虐待、霸凌。 家暴、性暴力。 人口販賣、奴役。 成為戰俘、被監禁。 住在戰區,或是會被戰爭影響到的地方。

複雜性創傷壓力症候群的症狀

在被收錄到ICD-11之前,複雜性創傷後壓力症候群其實常常被誤診為人格疾患,這是因為複雜性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的症狀,表面上看起來和人格障礙有些相似,需要醫師抽絲剝繭分析,才能給予正確的治療。下列為複雜性創傷後壓力症候群可能的症狀:

逃避任何可能引起創傷回憶的情景。 回想起創傷事件會感到頭暈、噁心。 對自己或是他人失去信任感。 難以入睡,平時也很難專心。 沒有任何信念、心靈寄託。

但以上幾個症狀,創傷後壓力症候群也可能出現,所以醫師又提出幾個關鍵性的症狀:

在難以脫離或是無法脫離的關係中,受到長期或是重複的創傷,又或是接連不斷的創傷。 自覺或不自覺的情緒重現,不斷重複經歷創傷,甚至是做惡夢。 過度補償的行為,或是過度討好他人。

如果符合以上症狀,則代表可能是罹患了複雜性創傷後壓力症候群,必須配合適當的治療。治療複雜性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的宗旨就是安定患者,治療師要幫助患者把過去的創傷和現實分隔出來,雖然複雜性創傷後壓力症候群聽起來很嚴重,但只要配合治療,還是有機會治好的。

肥皂泥土真美味?異食癖對健康的影響

肥皂泥土真美味?異食癖對健康的影響

台灣的小吃和夜市文化世界聞名,吸引了許多觀光客來台享用異國美食,而身為台灣人的我們,也常常將吃包含在旅行中的一部份,有時候專程到別的縣市只是為了吃當地知名的美食。雖然美味的食物有這麼多,有些人愛的食物卻是特別獨樹一格,不太能被常人接受,他們可能會喜歡吃肥皂、泥土、冰塊或黏土等沒有太多營養價值,甚至可能有毒性的物品。本文將為您介紹這種稱為異食癖(Pica)的特殊疾病,解析它的原因、症狀以及治療方式。

4種可能造成異食癖的原因

造成異食癖的原因目前仍是個謎,但是主要可分成以下3種較容易引發異食癖的情況:

缺乏營養素:人體缺乏鐵或鋅,有可能會提高罹患異食癖的機率,例如:缺鐵性貧血的患者、孕婦;前者所罹患的異食癖通常會隨著貧血情況的好轉而自行痊癒。缺乏營養素的理論也許能夠說明患者會想吃泥土,因為其含有眾多礦物質。 由精神疾病引發:部分精神疾病如思覺失調症(Schizophrenia)和強迫症(Obsessive-Compulsive Disorder, OCD)、自閉症(Autism)的患者也可能發展出異食癖。 維持身材:有些人為了減肥或是保持身形,非常嚴格的限制自己的飲食,有可能在極端飢餓且缺乏營養的狀況下,產生想吃沒有什麼熱量,卻能夠把肚子填飽的東西,導致異食癖發作。 智能障礙:智能障礙患者罹患異食癖的機會比常人要高,而且它們的症狀可能會更加嚴重且持久。

異食癖的症狀與診斷

要被診斷出罹患異食癖其實並不是那麼容易,根據美國精神醫學會(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所出版的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第5版(DSM-5)中的定義,患者至少要規律且連續吃「非食物」達一個月才可能被判定為異食癖。因此,許多人因為好奇而吃紙張、橡皮擦或牙膏的行為,或是2歲以下嬰幼兒,常常用嘴巴在探索這個世界,拿到什麼東西就可能就會塞在嘴裡含一含,都不能算是異食癖的症狀。

異食癖患者可以當作食物的東西五花八門,除了常見的冰塊、肥皂、泥土,甚至還有人想吃糞便,這邊所列的例子也只是冰山一角。值得一提的是,由於各地風俗民情不同,如果所吃的東西是出自於宗教或是習俗影響,便不會列入異食癖的範疇,例如:台灣道教信仰中的喝符水。

關於異食癖對健康可能造成的影響,取決於患者到底吃了什麼,假設患者喜歡吃剝落的油漆,則就可能會攝入過多的鉛,提高鉛中毒的風險;選擇吃動物糞便或泥土,把寄生蟲一起吃下肚的機會也會增加,除了這些比較嚴重的健康風險外,異食癖最常造成腸胃不適,導致腹瀉(Diarrhea)或嘔吐。

值得一提的是,異食癖患者並不會因為喜歡吃「非食物」的東西,而減低他們正常進食的意願,畢竟不管吃土或是吃肥皂都只能算是「甜點」,想維持人體活動所需的能量,還是得乖乖吃正餐!

如何治療異食癖

由於異食癖被納入DSM-5當中,代表這一種病被視為一種精神疾病,但是前面也提到,營養不良或貧血也可能是引發異食癖的原因之一,因此醫師在治療異食癖時,會先診斷患者的引發異食癖的原因,再針對引起病症的因子進行治療,以下為3種異食癖的相關治療方式: 補充營養:如果患病主因是源自營養不良,醫師可能會給予患者維生素或其他營養素的補充品,改善患者的營養狀況。 精神疾病:受到精神疾病引發的異食癖,治療上會針對該種精神疾病擬定治療方式,像是使用認知行為療法輔以抗憂鬱藥物改善強迫症等。 治療異食癖對身體危害:由於部分異食癖患者有可能有鉛中毒、感染寄生蟲或腸道堵塞的問題,根據情況診斷並治療異食癖對患者所造成的危害也是不可或缺的。鉛中毒的治療,可以使用螯合療法(Chelation therapy),這是一種將乙二胺四乙酸(Ethylenediaminetetraacetic acid, EDTA),用靜脈注射注入體內,讓人體能夠將鉛排出體外;寄生蟲則視其種類與寄生方式而決定如何治療。

Hello Health Group 並不提供醫療建議、診斷或治療。

喜歡未成年小孩?戀童癖患者男性居多

喜歡未成年小孩?戀童癖患者男性居多

戀童癖(Pedophilia)是指對青春期前的小孩產生性慾,而有戀童癖的人又稱可稱作戀童癖患者(Pedophile),病患除了會長時間對未成年小孩產生性幻想,還可能會因此性騷擾對方。《Hello健康》將於本文為您介紹關於戀童癖與戀童癖患者的基本知識。

戀童癖與兒童性騷擾的關係

戀童癖的定義,是指對低於13歲以下的小孩有強烈或潛在的性衝動。戀童癖患者有可能喜歡小男生或小女生,而戀童癖患者本身以男性居多。

戀童癖往往只是患者內心的慾望,若已付諸實行的行動,才算兒童性騷擾。據統計,半數的兒童性侵犯並沒有對受害兒童感到性吸引力,而大多戀童癖患者都不曾對兒童性騷擾,並認此舉有違道德。(推薦閱讀:訂密語學說不!教育小孩防止被性侵) 什麼是戀童癖症?

戀童癖症(Pedophilic disorder)是當戀童癖已經變成一種精神疾患,導致因戀童癖而產生憂鬱或造成人際關係上的困擾,戀童癖症的診斷條件如下: 患者對於青春期前的小孩有頻繁、強烈的性幻想與性衝動,且至少長達6個月。 患者對這些慾望採取了行動,或深受其性慾、性幻想的影響而感到痛苦,或因此遭遇人際困難。 患者本身16歲以上,或者比會讓患者產生性慾的未成年對象至少大5歲。

喜歡未成年小孩?戀童癖患者男性居多

戀童癖的成因可能為非自主

近期研究顯示,戀童癖可能與大腦神經疾患有關,使大腦對環境刺激的性慾反應產生異常。一項支持此論點的統計也指出,男性戀童僻患者是左撇子或雙手靈巧,且能左右開弓的比例,比一般人還高3倍。

其他研究證據則指出,胎兒在子宮裡或童年時期的早期神經發展異常,可能是導致日後產生戀童癖的主因。而年幼時有這些狀況的患者,在視覺空間能力以及語文記憶力的測試中,獲得的分數都偏低。

戀童癖症可以治療嗎?

若對戀童癖症置之不理,可能會導致其他精神問題,如憂鬱、焦慮、疏離感等,且確診後,患者通常會感到挫折、孤立,並對人生目標的達成倍感困難。

大部分的專家認為戀童癖症無法治癒,但接受治療仍可以讓患者感覺病情獲得控制,並能防止對戀童的慾望付諸實際行動。醫師可能會搭配精神動力學心理治療(Dynamic psychotherapy)、行為認知治療(Behavioral techniques)、藥物治療(以控制性欲),甚至外科手術的介入。(同場加映:癡愛加害者!淺談斯德哥爾摩症候群的常見症狀與治療方法

你認識自己嗎?了解自我意象建立自信

你認識自己嗎?了解自我意象建立自信

自我意象(Self-image),或稱作自我形象,就是自己看待自己的方式。除了對自信有影響,也是人際相處中很重要的基礎。《Hello健康》以下將介紹自我意象的概念,以及供大家自我檢視的方法。

什麼是自我意象?

自我意象不只是在鏡子中看到的自己,除了外在,也包含了內在腦海中,對自我樣貌的印象。自我意象正面的人,會很有自信,而負面的自我意象,則會使人懷疑自己、感到不安。(推薦閱讀:每天疫情新聞看不停?疫情愈嚴重愈想看?小心你可能對負面新聞上癮了!

從各個面向檢視自己

每個人的自我意象,都是由各個不同的面相所組成的,如下: 身體面向:看待自己外表和身材的方式。 心理面向:看待自己性格的方式。 頭腦面向:看待自己才智的方式。 能力面向:看待自己社交等能力的方式。 道德面向:看待自己價值觀或原則的方式。 性別面向:看待自己對性別角色,或社會規範適應能力的方式。

了解一個人有多少面向後,再透過回答以下3個問題,了解自己對各個面向的看法,也就是你的自我意象:

你在這方面是如何看待自己的? 你認為他人在這方面是怎麼看待你的? 你認為自己在這方面的理想的形象為何?

雖然自我意象的評量方式,並沒有什麼公認的標準,但這套方法還是可以幫助大家,作為一個檢視自我意象的參考。

正面 vs 負面的自我意象

擁有正面自我意象的人,通常有以下特徵: 認為自己很有吸引力。 認為自己是聰明或有智慧的。 在鏡中看見的自己,是快樂、健康的。 覺得自己已經與理想中的樣子很接近了。 認為別人眼中的自己,跟上述4點差不多,都是正向的。

自我意象負面的人,則完全相反:

認為自己毫無吸引力。 認為自己較愚鈍或不聰明。 看見鏡中的自己是不開心、不健康的。 覺得理想中的自己遙不可及。 認為別人眼中的自己,跟自己想得一樣負面。

你認識自己嗎?了解自我意象建立自信 建立正面自我形象8招

童年的父母等照護者,以及成長過程中,與其他人的互動、相處,都會影響一個人對自我意象的認知。若自我形象過於負面,就很容易引起心理疾病,甚至需要心理治療。也因此,長大後要改變負面的自我意象並不容易,需要透過自我覺察,和不斷努力、學習,才能慢慢重建正面的自我形象。

看到這裡,如果你覺得自己有負面的自我意象,請參考以下8個簡單的建議,希望可以幫助大家建立正面的自我形象:

睡眠一定要充足。 做自己喜歡的事情。 對著鏡中的自己微笑。 放鬆享受生活,不要想太多。(延伸閱讀:什麼是正念?深呼吸放鬆,一起認識正念十大好處) 睡覺前,列出10個自己的優點。 停止批判自己,盡量接納現況。 弄個自己喜歡的髮型、服裝造型、妝容,或是開始穿一些自己喜歡,且較有特色的衣物,讓自己眼睛為之一亮。 最重要的就是「做自己」!

情緒太強無法控制!心理諮商10原因

情緒太強無法控制!心理諮商10原因

社會對精神病患者的汙名,以及對心理問題的了解缺乏,以致很多人其實有心理諮商的需求,卻不敢或是不知道該求助。以下列出幾個尋求心理諮商的理由,符合不代表罹患心理疾病,但嘗試看看或許會讓您獲益良多。

1. 強烈情緒干擾身心

每個人都會有情緒,但如果您的情緒強烈到會干涉日常活動,就可能就需要心理諮商。無法控制的悲傷、憤怒和無望感,都有可能是心理疾病的徵兆。

2. 仰賴外物自我麻痺

如果依賴外在物質(藥物、酒精、食物等)調適身心,而且就算知道這種行為會帶來負面影響,仍沒辦法控制的話,就有上癮的可能。有這種情況的人,除了心理諮商,可能還會需要其他方面的協助幫助戒斷。此外,如果因為情緒或煩惱而刻意多吃或少吃,也有可能是不健康的徵兆。 3. 失去摯愛走不出來

您有可能遭逢親友或伴侶逝世,或剛經歷一場婚姻或一場戀情的結束。這一類的傷痛對有些人來說,要花很久的時間和很大的力氣才走得出來,尤其是當身邊沒有可以給予支持的人,或諸如此類的事件接二連三不斷發生時。 4. 創傷太重縈繞身心

如果受過精神或肉體上的虐待、是重大事故中受的受害者、曾經被拋棄、生重病等,都有可能在心中留下不可抹滅的傷痕。如果因為時常想起創傷,而影響生活以及與他人的互動方式,那麼建議嘗試心理諮商,或許可以幫您走出傷痛的陰霾。 5. 過去喜好不再有趣

如果過去喜歡的事情無法再讓您感到快樂,可以試著問問自己原因為何。如果是因痛苦的情緒所致,那進行心理諮商,或許可以幫您釐清問題的癥結,並重拾以往的熱情,特別是當您跟以前比起來,現在常常吃不好、睡不好時。您也可能會變得很懶得跟親友打交道,或常常覺得人生沒有意義。如果是這樣,那就更需要盡早接受心理諮商,以免狀況愈來愈嚴重。 6. 經常莫名頭痛生病

人的心理和生理是相連的,而壓力往往會透過各種疾病症狀顯現出來。常常頭痛、肚子痛、感冒,甚至喪失性慾,都有可能是身體在告訴我們,是時候該整理一下生活了。此外,沒有運動卻肌肉不適,或是肩頸僵硬、痠痛,也有可能是壓力或負面情緒的表徵。 7. 工作學業表現下滑

情緒和心理的問題,很容易反應在工作或學業表現上。您可能過去很熱愛工作,或在學校表現良好,但有一天突然開始對這些都變得不太在乎。除了做事或讀書的注意力會下降之外,身邊的同事、主管、同學、老師,也可能開始發現您的表現不如從前。如果想了解自己為什麼會有這樣的轉變,建議可以和心理諮商師談談。 8. 與人溝通困難不安

您可能會覺得很難和人溝通,或有困難表達自己真實的感受。如果發現自己在和別人互動的過程中,常常感到很不愉快,而且在自己所愛的人身邊時也一樣的話,那除了自己尋求諮商協助,或許也可以考慮家庭或伴侶諮商。透過心理諮商,您或許可以學會辨別情緒,以及改善肢體和言語的表達方式。 9. 親友突然常關心您

有時比起自己,身邊的人更容易看出您行為舉止的改變。如果常常有人關心您,對您說「你還好嗎?」、「你有什麼心事想說嗎?」、「我很擔心你。」雖然您可能覺得沒什麼,但還是值得自我檢視一下,並在必要時尋求專業協助。 10. 負面思考小題大作

您可能面對任何問題都會極度小題大作,總認為事情一定會往最壞的方向發展,並鑽牛角尖,以放大10倍的方式批評、煩惱。經常誤把心中的焦慮當成現實看待,是件很累人的事。這種思考方式也會讓人因為覺得自己什麼都做不到,而開始逃避,並難以接受挑戰。不過這麼做往往只會讓焦慮更惡化,因此盡早尋求心理諮商,才是改善心理問題的正確方法。

Hello Health Group不提供醫療建議,診斷或治療。

婚姻使人快樂?還是快樂的人才會結婚

婚姻使人快樂?還是快樂的人才會結婚

婚姻不只會影響人的生活和財務狀況,也會約束兩人的性生活。很多人都說,婚姻是愛情的墳墓,究竟這句話到底正不正確?既然有這樣的說法,又為什麼還有那麼多人想結婚呢?以下讓我們一起看看,婚姻到底會不會為人帶來快樂,或為生活帶來滿足。

研究顯示對婚姻的好處

心理學、社會學和流行病學界中,有很多關於婚姻優點的研究。許多已發表的報告揭露,與單身人士相比,已婚人士擁有更良好的身心健康狀況,例如較少藥物濫用的情況,罹患憂鬱症(Depression)的人也較少,而且通常壽命更長。

研究也發現,已婚生活帶來的滿足感,相當於得到比平均家庭所得,還多2.5倍的收入。但和擁有一份工作相比,結婚帶來的滿足感只有它的10分之3。而同居伴侶對生活的滿意度,則有已婚伴侶的3分之2,兩者相差不遠。此外,研究結果指出,已婚人士擁有較高的收入,但這也可能是因為高收入的人,比較容易找到合適的對象並結婚。

婚姻可以讓人感覺安心,因為它可以作為生活的避風港,特別是當人得面對來自工作的壓力時。婚姻也可以提供長久又具支持的人際關係,讓人較不易受寂寞折磨。此外,婚姻提供了人們身分轉換的機會,讓已婚人士除了工作,也可以扮演其他角色。

不過,已婚人士和單身人士的快樂程度差異,正在逐漸減少當中。單身人士的快樂程度不只正在不斷増加,反觀已婚人士,卻有下降的跡象。

結婚真的比較好嗎?

是婚姻使人快樂,還是快樂的人才結的了婚?這個答案,其實可以從瑞士的一個研究得到依據。

有些心理學家認為,婚姻狀態的改變,會在主觀上帶來短暫的幸福感,但和結婚伴侶緊密生活一段時間後,對快樂的感覺,多少都會有一點改變。因此撇開極短暫的蜜月效果,婚姻並不會讓人更快樂,或對生活更滿意,反而會隨著時間累積,而讓人更不快樂、更不滿意。

所以結婚與否,與一個人的快樂程度並没有絕對的關聯。快樂永遠掌握在自己手中,挑三揀四的人,總是會比充滿同理心及愛心的人,更難找到伴侶,或對事物感到滿足。

返老還童?心智年齡倒退嚕3原因

返老還童?心智年齡倒退嚕3原因

有聽過SHE的《不想長大嗎》?小時候無憂無慮,不用為了金錢或工作而煩惱的日子,在我們被殘酷的現實壓的喘不過氣的時候,總是會讓人感嘆,如果能坐時光機回到過去該有多好,雖然我們的科技水平仍然沒有實現時空旅行,但是某些人的心智年齡卻能減低,就像一個小孩子的靈魂被裝在大人的軀殼裡,本文將為您介紹年齡回溯(Age regression)的症狀及相關成因,讓您了解所謂的逆齡,絕不只是化妝品的標語。

年齡回溯是怎麼一回事?

年齡回溯並不是每個人都相同的,有些人可能只年輕了幾歲,有些人卻一下回到了還在念幼稚園的年紀。在精神分析之父,佛洛伊德(Sigmund Freud)的觀念裡,年齡回溯是一種人體的自我保護機制,當人遭受極端的痛苦、折磨或創傷後,可能產生創傷後壓力症候群(PTSD),年齡回溯可以避免當事人面對那些難以忍受的記憶,保護當事人的精神不至於崩潰,順帶一提,因遭受重大打擊而啟動人體的保護機制,也是部分失憶症(Amnesia)的成因。另一位心理學專家榮格(Carl Jung)則認為年齡回溯,並不是一種逃離的舉動,而是一種正向行為,例如:重回童年尋求當時沒有獲得的關愛,以補償心理的缺憾。

年齡回溯也被應用心理疾病的治療上,利用催眠的方式,帶領患者尋找埋藏在記憶深處,造成心理疾病的「原因」,通常會是一段帶給患者創傷的記憶,患者透過面對該記憶,來解決的病因;儘管如此,由於這種催眠治療方式有可能使患者建構出虛假的記憶,因此仍然有爭議性存在。 年齡回溯的其他成因

除了前面所提的人體自我防衛機制外,年齡回溯還可能有以下幾種成因: 失智症(Dementia):我們耳熟能詳的阿茲海默症(Alzheimer’s Disease)便是失智症的種類之一,失智症患者除了記憶力、判斷力、思考能力降低外,也可能會有年齡回溯的情況,也就是為什麼有些患有失智症的老人家,會表現得像個小孩子一樣。 解離性身分疾患(Dissociative Identity Disorder,DID,即解離症):解離症又被稱為多重人格,患者會擁有複數的人格(如果只有2個則稱為雙重人格),而電影《分裂》裡的主角就擁有多達24個人格,這些人格都像一個獨立的個體,擁有不同的年齡、思考模式和記憶,他們可能知道其他人格的存在,也可能完全不曉得,假如多重人格中有比肉體年齡更加年輕的人格存在,年齡回溯的現象便因而成立。 刻意為之:人是可以裝年輕的,無論是出自於壓力、或是個人意願,有些人可能故意表現的像個孩子般,讓自己能夠跳脫出被肉體年齡所束縛住的思考模式,這種刻意為之的年齡回溯,如果控制得宜的話,其實對心理健康可能有所幫助,但建議還是不要太過倚賴逃離現實,以免陷在其中,轉而發展成心理問題。

年齡回溯的治療方式

治療年齡回溯的方式取決於,造成年齡回溯的成因,再根據其原因選定可能的治療方式,比起針對「年齡回溯」本身做治療,通常是以治療成因來改善年齡回溯的問題,以下提供2種可能的年齡回溯治療方式: 非藥物:如果患者是因心理壓力,或因其他疾病所引起的疼痛,而產生年齡回溯的狀況,透過關心患者、表達同理心、安撫情緒或與患者聊天等方式,可能有所幫助。 藥物:抗憂鬱藥(Antidepressant)、抗精神病藥(Antipsychotics )可以幫助患者穩定心理狀態,使精神疾病得到控制。

性愛後想哭很正常~可能是性交後憂鬱

性愛後想哭很正常~可能是性交後憂鬱

你是否曾在享受高潮後,突然感到莫名憂鬱呢?其實你並不孤單,因為不少人都有這種經驗,在醫學上稱為性交後憂鬱(Post-Coital Dysphoria,簡稱PCD),會讓人在性行為後出現緊張不安、沮喪、焦慮或悲傷等情緒,即使過程滿意,也依然會發生。

什麼是性交後不安症?

性交後憂鬱,又稱性交後不安症,是在性行為後出現焦慮、悲傷等情緒的狀況,並會持續5分鐘至2小時不等。根據性愛醫學期刊(Journal of Sexual Medicine)發表的研究指出,在接受線上問卷調查的澳洲女大學生中,過半數的人都曾經歷過PCD的症狀,且約5%的女性表示,她們在過去1個月內經常出現這種感受。而關於男性的PCD調查則指出,約有40%的男性表示曾有PCD的經驗,且其中有4%的人經常發生。

為什麼會有性交後憂鬱?

1. 猛然被拉回現實的失落

國際性愛醫學學會(the 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Sexual Medicine)指出,與伴侶做愛是親密且激烈的行為,所以當這種親密連結中斷時,就很容易引起悲傷。性治療師伊恩克纳(Ian Kerner)表示,性愛過程中,頭腦會分泌催產素(Oxytocin),或「愛的荷爾蒙」,能讓人產生信任與親密感。但過程結束之後,有人可能會因意識到彼此的感情,可能並不如身體所感受到的那樣親密,而感到失落或沮喪。也就是說,PCD的造成,通常是現實與心中的期望有落差的結果。

2. 被過去創傷觸發

研究發現,不論男女,若曾受過生理或情緒上的傷害,例如遭性虐待的經驗,發生PCD的機率會比較高。即使現下的性愛過程你情我願,十分美好,但對在性方面有創傷的人來說,性行為卻很容易變成觸發傷痕的開關。

3. 感到赤裸和脆弱

性是一個讓人非常脆弱和容易受傷的事情,當全身赤裸的和另一個人在一起,會容易觸發並流露平時深藏內心的情緒。若你或你的伴侶經常有PCD的症狀,不妨事後在床上說些情話、聊天、接吻和擁抱,因為研究表示,這些行為都有助於提升性愛和兩人關係的滿意度!

性與愛真的能分離?男女觀念大不同

性與愛真的能分離?男女觀念大不同

社會上常用男人是下半身思考的動物,認為男人把所有事與性做連結;而在兩性關係裡,男人是否真的把性優先於感情、女人真的都性愛不可分離嗎?本文將探討男女雙方的感情觀念,除了能更加了解自己之外,也可以從不同性別的角度進行思考。

男女感情觀差異

根據瑞士心理學前沿期刊(Frontiers in Psychology)的研究指出,男性對於性行為的重視程度高於女性,在一段感情關係裡,男性因為與伴侶間的床事不合,或是因為宗教信仰、個人價值觀等因素,抗拒發生性行為,而提出分手的機率較女性高。女性則更加注重感情層面的因素,例如:價值觀、興趣或人生規劃等,在一段感情裡,與男方日常生活相處不是很愉快,在床上時卻很契合的這個理由,比較難成為支持女方維持這段關係的動力。

找到屬於自己的感情觀

前述研究點出的現象,也只是大部分男女所持有的感情態度,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而且根據國家、家庭教育、生長環境的不同,在不同環境下成長或生活的人,對於男女床事也會有不同的想法,即便是一個原本只尋求單純肉體關係的男人,也可能一不小心就對床伴產生了情感,也就是常說的「暈船」。而女人當然也能拋開傳統社會所給的道德包袱,享受排除情感在外的性愛關係,一切都取決於您自身的想法,在2019年,同性婚姻都已經合法化的年代,若還因旁人的眼光或是社會的觀感而限縮自己的感情選擇,不覺得太落伍了嗎?

從傷痛中成長

若想了解愛情,不談一段感情怎麼能知道愛情是什麼模樣。同樣地,性愛分離的這個課題,是不是每個人都能做得來,也只有嘗試過後才知道;若在一頭栽入之後才發現不適合自己,斬斷關係、正視錯誤並進行修正雖然痛苦,卻也是必要的。因為您會更加了解自己所想要的到底是什麼,在這段療傷的期間,最重要的是建立並保有自己的自信心,世俗的眼光和他人的批判就像一把把的利劍,強健的自信心可以成為您的盾牌,幫助您走出屬於自己的感情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