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壓高怎麼降下來?降血壓的6種方法一次告訴你

血壓高怎麼降下來?降血壓的6種方法一次告訴你

高血壓在台灣是一種相當普遍的疾病,依據衛福部國民健康署2021年最新的研究資料顯示,台灣的高血壓病患累計至今有501萬人;換言之,每4.7個人之中,就一個人是高血壓,而其中18歲以上年輕人的盛行率就有26%。預防高血壓最好的方法就是定期測量血壓。如果你的血壓值比一般人來得高,但還不到高血壓患者的標準,這表示你可能處在高血壓前期。高血壓前期和高血壓(Hypertension),兩者都是可能引發心臟病和中風的嚴重疾病。在現代忙碌又充滿壓力的生活下,無論男女老少高血壓的情形愈來愈嚴重。在這裡《Hello醫師》為你介紹6種降血壓的好方法,讓你可以穩定控制血壓,預防腎臟病、糖尿病及心血管疾病。

1. 攝取健康的飲食

人沒有食物就不能生存,但如果不謹慎選擇你吃進肚子裡的東西,你的健康或心臟都可能受到嚴重的影響。建議攝取低鈉(Sodium)及含鉀(Potassium)的食物。鉀可以幫助降低血壓,預防進入高血壓前期。補充大量蔬果與全麥穀物對於降血壓也有很良好的功效。此外,切記少吃脂肪量高的肉,例如肥肉、五花肉、加工肉類,並多吃雞肉和魚肉等優質的蛋白質。(推薦閱讀:別踩心臟病地雷!少吃高糖、高脂、高納食物飲品)

2. 減少飲食中的含鹽量

攝取過多的鹽分(即鈉),會導致水份滯留在體內,使身體出現水腫,血管壁的壓力也會上升,進而使血壓升高,而高血壓則幾乎會損害身體裡的所有器官。美國食品藥物監督管理局(U.S. Food & Drug Administration)建議成人每日的鈉攝取量上限為2,300毫克(約6公克的鹽)。以下為你提供4個減鈉小撇步:

  • 撇步1:仔細閱讀食品標籤上的鈉含量,比較各廠牌的商品,找出鈉含量最低的食品。
  • 撇步2:減少外食與吃素食的次數,因多數外食都含有大量的鈉。
  • 撇步3:避免食用加工食品,如肉類罐頭、火腿、培根等,以及微波食品與泡麵等食物。
  • 撇步4:減少每日下廚做菜的鹽分。

3. 規律運動及控制體重

衛福部國民健康署建議成人每天需運動至少30分鐘,或分段累積運動量,效果與一次做完一樣。每次運動時間最少要有10 分鐘。因此一天之中可分別運動15分鐘,運動2次,或僅運動10分鐘,但運動3次。規律運動不僅可以降低血壓、控制體重,還能舒壓及減少罹患心血管、肌肉、骨頭等各類疾病的風險。在高血壓患者之中,至少有1/5的人擁有肥胖的問題。對於身形肥胖的高血壓患者來說,體重僅需減去3-4公斤,就能降低血管的壓力。

4. 限制酒精與抽菸量

經常抽菸、喝酒是導致高血壓的一大威脅。喝酒不僅會使高血壓藥物失去療效,還會使血壓上升。平均來說,各年齡層女性建議每日的飲酒量為1杯,65歲以下的男性每天則飲用喝2杯。(延伸閱讀:高血壓可以喝酒嗎?拿捏份量就沒問題!)

5. 減少壓力

現今由於工作、疾病、家人、人際關係等各種原因,多數現代人皆面對很大的生活壓力。壓力是導致高血壓的重要原因之一。嘗試改變你的生活習慣,例如確保充足的睡眠時間、規律運動、瑜珈、靜坐、或是抽出時間做自己喜歡且令人放鬆的事情。

6. 定期檢查血壓

衛福部國民健康署建議18歲以上的民眾每年應至少量一次血壓;40歲以上肥胖或工作壓力較大、已過女性更年期、或是擁有高血壓家族史的人,建議每周或每月測量一次血壓。心血管疾病、中風、慢性腎病、或已經接受降壓藥治療的患者則建議每天測量。

建議家中可以購買一台血壓機,測量前記得不要抽菸、喝咖啡、滴眼藥水,並避免激烈活動,以獲得準確的血壓數值。(推薦閱讀:在家量血壓:血壓計種類、操作流程、注意事項、血壓標準)

尿尿完看一下!10種尿液顏色狀況看健康

尿尿完看一下!10種尿液顏色狀況看健康

人每天都會排尿,次數雖因人而異,但平均一天排尿次數約八次左右,但不知你是否曾注意過自己尿液的顏色?其實尿液不只是排出身體多餘的水分而已,健康狀態也能從尿液顏色略知一二,這麼簡單且不花錢就可判斷身體狀況的方法,下次尿尿後沖水前,不妨仔細觀察一下!

尿液的生成與影響尿液顏色的因素

尿液就是身體多餘的液體,由水、鹽、尿素及尿酸組成,由腎臟從血液中排除毒素和不好的物質。尿液的顏色來源就是尿色素(Urochrome),也有另一種說法為尿膽素(Urobilin)。

尿液的顏色會受許多因素影響,例如吃下的食物、服用藥物或是生病。一般而言,正常的尿液顏色應接近淺黃色,若是混濁或褐色,恐怕就有問題了。我們吃的食物多少會影響尿液顏色,食物中若含維生素B群,尿液會呈亮黃綠色;若吃了較多含 β-胡蘿蔔素(紅蘿蔔、地瓜),與維生素 C(柑橘類植物、番茄、草莓、綠花椰菜)的食物,則尿液會偏深黃或橘色。

另外,運動完若沒有好好補充水分的話,尿液顏色會變深。藥物方面,則是治療尿道感染相關疾病的藥物,例如尿道止痛藥非那若比汀(Phenazopyridine),吃了之後尿液顏色容易呈橘色。

尿液顏色和身體狀況的關聯

尿液的顏色其實多少透露出健康狀態,不同顏色可能代表著不同的身體狀況:

  • 乾淨、透明:表示身體補充了大量水分,但請記得不要喝太多水,否則會造成血液中的電解質失衡。
  • 淡黃色:代表身體補充了日足夠的水分。
  • 深黃色:代表身體有些微缺乏水分,請記得補充水分以避免流失更多水分。(延伸閱讀:不憋尿多喝水防泌尿感染!泌尿系統的保養照顧
  • 琥珀或蜂蜜色:身體水分不足,需要喝水以避免脫水。
  • 橘色:有些食物如紅蘿蔔,以及維生素 C 會讓尿液呈橘色,同時也代表身體有脫水現象,另外也可能表示肝或膽管有問題。
  • 粉色或紅色:部分食物(黑莓、甜菜等)與藥物(如立汎黴素 Rifampin),都會讓尿液呈粉色或紅色;但須留意可能為血尿,其原因包括泌尿道感染、攝護腺肥大、腫瘤、腎結石、囊腫等。
  • 藍色或綠色:部分藥物如希美替定(Cimetidine,一種組織胺拮抗劑)和異丙酚(Propofol)可能導致尿液呈藍、綠色。此外,藍色尿液也可能來自一種罕見疾病叫藍尿布綜合症(Blue diaper syndrome),病因是腸子無法完全消化可食用的營養素色胺酸;綠色的尿液則可能是感染了假單胞菌屬(Pseudomonas),這是造成尿道感染的一種細菌。
  • 深褐色:有些食物如蘆薈、大黃等,會讓尿液顏色呈深褐色,因劇烈運動而受傷,或是肝、腎有問題,也可能讓尿液呈現此色。
  • 乳白色:可能是體內含有過多和磷酸鹽,也可能是尿道感染的徵兆。
  • 混濁:尿液混濁可能是因輕微脫水或因為尿液裡有膿所致,尿液帶膿的原因包括陰道感染、膀胱炎、輸尿管壁因腎結石而受損、淋病(Gonorrhea)、感染披衣菌(Chlamydia)等症狀。(延伸閱讀:陰道炎原因多!病菌感染或過度清潔

讓混濁尿液恢復正常5方法

尿尿完看一下!10種尿液顏色狀況看健康

尿液會變混濁的原因,和尿道感染、膀胱炎等症狀相關,想要改變,可在家裡嘗試以下五種方法:

  • 多喝水:如果尿道感染了,水是非常好的天然療法,水能把體內的毒素,和造成感染的微生物給帶走,緩解症狀。
  • 藍莓汁:每天早上喝一杯藍莓汁,直到症狀好轉。藍莓含有抗氧化物質,以及能抑制、消滅造成尿道感染的細菌之混合元素。
  • 芹菜:準備 4~5 根芹菜莖、半條大黃瓜、約 2.5~3 公分的生片,把所有材料洗淨、切碎,加水榨成汁,每天喝。芹菜含維生素 A、維生素 E 和鐵質,也有抗菌物質能消滅造成尿道感染的細菌。
  • 準備一茶匙乾生薑、半茶匙蜂蜜、一杯熱水,把薑浸泡在熱水中幾分鐘,將雜質過濾掉,加入蜂蜜,一天喝1~2杯。生薑能抗發炎,緩解膀胱發炎的情形,且含有強大的抗菌物質,能有助減輕感染症狀。
  • 小蘇打:準備一茶匙的小蘇打和一杯水,將小蘇打加入水裡,快速攪拌一下,每天喝一杯。小蘇打天然且是鹼性,能中和尿液裡的酸性,緩解發炎反應。

尿液味道能聞出疾病徵兆

剛排出的尿液通常沒有味道,但若尿液存放一段時間後,細菌會將尿素分解而產生臭味,但除此之外,飲食也可能會改變尿液的氣味,例如吃完蘆筍後尿液可能會帶有硫磺味;有些藥物則可能因藥丸外層的化學物質,而改變尿液味道。

若尿液很臭,表示身體可能有狀況如尿道感染、第二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膀胱炎、新陳代謝問題、肝方面疾病等,尿液若聞起來像氨(Ammonia,俗稱阿摩尼亞),可能是脫水,要趕緊補充水分。若聞起來甜甜的,可能是尿道感染;若出現惡臭,可能是性傳染病所引起的。

如果常跑廁所,且尿液聞起來有水果味,可能也和第二型糖尿病有關。另外,孕婦體內的荷爾蒙也會改變尿液味道,而且孕婦有較高風險發生尿道感染,導致尿味濃重。

脂肪肝是什麼?認識脂肪肝原因、症狀、飲食改善、診斷

脂肪肝是什麼?認識脂肪肝原因、症狀、飲食改善、診斷

脂肪肝是什麼?

脂肪肝(Fatty Liver)指的是脂肪在肝臟過度的堆積,雖然人的肝臟本來就會囤積些許脂肪,不過如果脂肪的重量占了肝臟的 5%~10%,就會形成脂肪肝。

脂肪肝的症狀通常不會造成永久性的傷害,只要靠著健康的飲食、良好的作息與生活習慣,還是有機會可以逆轉脂肪肝。

然而一旦堆積了過多脂肪,就會阻礙肝臟的解毒的功能,導致毒素累積在體內。通常肝臟細胞老化、受損的話,肝臟能夠自我修復、生成新的肝臟細胞,但如果肝臟持續受損,可能就會留下永久的損傷,最後導致肝硬化 (Cirrhosis)。

脂肪肝常見嗎?

大約 10%~20% 的人都有脂肪肝的問題,只是沒有明顯的發炎或肝臟受損症狀。儘管如此,只要均衡飲食、規律運動、正常作息,減少肝臟疾病的風險因素,就能改善脂肪肝。想了解更多資訊,可諮詢您的醫師。

脂肪肝症狀

脂肪肝通常不會顯現出特定症狀,可能只會讓人覺得疲憊,或是隱約覺得腹痛。有脂肪肝的人肝臟可能會微微腫大,只要透過物理治療師就能發覺。如果脂肪過多,可能導致肝臟發炎,而肝炎患者會食慾不振、體重減輕,並且感覺異常疼痛、虛弱及意識模糊。

什麼時候應該去看醫師?

如果您有任何上面列舉的徵兆或症狀,或其他任何問題,請諮詢您的醫師。每個人的身體狀況都不同,最好的方法是,請您與您的醫師詳細溝通、討論,以了解您個人的健康狀況。

脂肪肝原因

目前認為造成脂肪肝最主要原因,是酗酒或飲酒過量,但還是有許多患者未酗酒卻罹患脂肪肝的案例,醫師目前仍未找出確切的原因。如果身體製造過多的脂肪,或是代謝脂肪的速度不夠快,就有可能形成脂肪肝,而過多的脂肪儲存在肝臟細胞,並且不斷累積的話,就會罹患脂肪肝病。另外,高熱量飲食不一定會直接導致脂肪肝。

如果有以下症狀、疾病,或是身體狀況,形成脂肪肝的風險就會更高:

  • 肥胖
  • 高血脂症 (Hyperlipidemia)
  • 飲酒過度
  • 服用過多的成藥,例如:止痛藥 (乙醯胺酚,Acetaminophen)。
  • 懷孕
  • 膽固醇過高
  • 三酸甘油脂 (Triglyceride) 過高
  • 營養不良
  • 代謝症候群
  • 基因遺傳
  • 體重驟降
  • 某些藥物引起的副作用:例如阿斯匹靈 (Aspirin)、類固醇 (Steroids)、達適康錠 (Tamoxifen)、四環素 (Tetracycline)。
  • 糖尿病:如果您有體重超重或肥胖之問題,就更有可能會有脂肪肝。第二型糖尿病患者脂肪肝的風險也較高,因為胰島素抗性是第二型糖尿病最常見的病因,而胰島素阻抗 (Insulin resistance) 會造成脂肪更容易堆積在肝臟裡。

如何診斷脂肪肝?

如果醫師研判您可能有脂肪肝,需為您安排進一步的身體檢查才能確認,常見的診斷方式如下:

  • 血液檢測:透過血液檢測,醫師可能會發現您的肝酵素指數高於正常值。不過肝酵素指數過高並不一定等同於脂肪肝,還需要進一步的檢查才能確定造成肝臟發炎的原因。
  • 超音波檢查:在超音波照片中,肝臟堆積脂肪的部分會呈現白色。透過電腦斷層掃描 (CT) 或核磁共振 (MRI) 等成像檢查,醫師也能發現堆積在肝臟中的脂肪,不過如果有其他更嚴重的肝功能受損,則無法透過成像檢查得知。
  • 肝臟切片檢查:局部麻醉後,醫師會在肝臟插入細小的針,採樣肝臟組織後做進一步的檢查。只有透過肝臟切片檢查,才能確定您的肝臟是否囤積了過多脂肪,並且有助於醫師找出確切的病因。

如何消除脂肪肝?改善脂肪肝的飲食與運動

如果您的脂肪肝是因肥胖或不健康的飲食習慣而引起,醫師可能還會建議您多運動,並且避免特定食物。減少每日攝取的卡路里不只能減重,也有助於維持肝臟的健康;少吃高熱量、含糖量高的食物,也能幫助您逆轉脂肪肝。您可以多吃新鮮的蔬果、全穀類食物等天然、健康的食物,少吃紅肉,改成從雞肉、魚肉等瘦肉攝取動物性蛋白質。

目前仍未有能治療脂肪肝的藥物或手術,不過醫師可能會提供您降低風險之建議,例如:

  • 減少或避免攝取酒精
  • 控管膽固醇指數
  • 減重
  • 控制血糖

以下生活習慣與居家療法可幫助你對抗脂肪肝:

  • 遵從醫師指示服用糖尿病或降膽固醇藥物。
  • 維持每天運動 30 分鐘的習慣,降低脂肪、維持健康體態。

若您有任何疑慮,請諮詢醫師,以獲得最妥善的照護。

指甲有直條紋?指甲紋路與原因詳解!若有橫紋要注意,恐患這些病!

指甲有直條紋?指甲紋路與原因詳解!若有橫紋要注意,恐患這些病!

許多身體的隱性疾病會反映在皮膚或毛髮上,例如血糖過高者容易有黑棘皮,掉髮則可能為紅斑性狼瘡或甲狀腺問題,「指甲」當然也透露著身體的健康狀況。

Hello健康》說明各指甲紋路所代表的意思,並教你判別不同的指甲紋路及可能病因。

指甲直條紋(豎紋)多為老化所致

指甲若出現一條一條的直條紋,不用太過擔心,此為正常老化現象,40歲以上便容易發生。隨著年齡增長,細胞的代謝速度變慢,當指甲的舊細胞代謝不佳,新細胞卻不斷從下方生成時,便會造成指甲隆起而形成線條。

老化除了使指甲出現直條紋外,還可能出現以下變化:

  • 指甲變厚或變薄
  • 指甲表面變得粗糙
  • 指甲容易裂開、折斷或裂縫

但指甲出現直條紋有時可能是以下疾病所致,建議可多加觀察身體是否有出現以下病徵:

  • 貧血:貧血會使指甲失去光澤和泛白,並變薄,容易斷裂、向外彎曲或凹陷。
  • 週邊血管疾病(包含週邊動脈阻塞):指甲會泛白、增厚且易碎。
  • 乾癬性關節炎:指甲容易出現點狀凹陷、變厚或脫落。

指甲橫紋通常是疾病病徵,需多加注意

因指甲橫紋多為疾病所致,需多加留意。指甲橫紋可分為米氏線(Mees’ lines)與博氏線(Beau’s lines)等2種。

第一種:米氏線(Mees’ lines)

米氏線可能呈線狀或帶狀,並包含以下特徵:

  • 表面光滑和指甲一樣。
  • 沒有隆起
  • 線條橫跨整片指甲,與兩側甲溝相連。
  • 最初出現在指甲底部(月牙處),會隨著指甲生長向外移動。

米氏線大多因癌症化療藥物所引起,但也可能是以下疾病所致:

  • 腎衰竭
  • 何杰金氏淋巴瘤
  • 心臟衰竭
  • 漢生病(痲瘋病)
  • 瘧疾
  • 一氧化碳中毒
  • 高山症

第二種:博氏線(Beau’s lines)

博氏線和米氏線最大的差異在於,博氏線會有凹痕或凹陷,指甲表面可能變得粗糙或不光滑

造成博氏線可歸因為以下4項:

  1. 近期患有重病、承受重大壓力或罹患特定疾病,造成身體營養及能量無法傳送至末端指甲。
  2. 指甲基質受到壓迫,導致指甲生長冒出凹痕。
  3. 患有嚴重皮膚問題,損害指甲基質。
  4. 缺乏特定營養素,影響指甲生成。

對照上述4成因,以下有更詳細的解釋:

  1. 身體疾病
  • 肺炎
  • 鏈球菌感染
  • 腮腺炎
  • 麻疹
  • 長時間高燒
  • 心臟病
  • 新冠肺炎
  • 糖尿病
  • 甲狀腺低下
  • 週邊血管疾病
  • 雷諾氏現象
  1. 指甲基質受外在因素影響
  • 指甲基質受重物壓迫
  • 暴露於嚴寒環境
  • 做指甲感染或不當修剪指甲
  1. 皮膚疾病
  • 濕疹
  • 乾癬
  1. 缺乏特定營養素
  • 缺乏鋅
  • 缺乏蛋白質

值得注意的是,嚴重的精神壓力如離婚、家人去世、失業或是焦慮症等心理疾病,也可能影響指甲健康,造成博氏線的出現。

指甲有橫紋怎麼辦?

指甲有橫紋時,可先藉由橫紋的數量和粗細,初步判斷可能原因。若只有某片指甲出現1條橫紋,可能代表該手指或腳趾曾受到外傷,影響指甲基質生成。

倘若每片指甲都出現1條以上橫紋,那便表示曾患重病、承受重大壓力、患有特定疾病,或是缺乏特定營養素,建議就醫檢查。橫紋的粗細代表生理或心理患病的程度,患病愈長則橫紋愈粗。

當指甲橫紋的原因獲得解決,指甲通常會恢復正常。一般可先自行判斷指甲外觀和評估健康狀況,綜合考量後再赴醫檢查。

心跳過快是心悸嗎?如何處理?需要看醫生嗎?過快原因?

心跳過快是心悸嗎?如何處理?需要看醫生嗎?過快原因?

心跳過快是一種很主觀的感受,有些人覺得自己心跳過快,實際檢測後卻是正常值;有些人則可能心跳已經跳過頭,自己卻不自知。若心跳經常過快,除了昏厥、盜汗、虛弱,嚴重時甚至可能致命。

《Hello醫師》向你解說心跳過快的定義,教你如何辨別正常心跳?並說明心跳過快的原因、種類和症狀,告訴你心跳過快應掛哪科檢查。

心跳正常值多少?心跳過快定義?

正常情況下,成人若靜止不動,每分鐘的心跳次數約60至100下。若沒有從事任何活動,心跳也頻頻超過100下以上,便可能是心搏過速,也就是心跳過快。

判斷自己心跳是否過快的最好方法,就是在感覺心悸或心律不整時,透過血壓計或脈搏計算心跳,將心跳次數記下來;若經常超過100下,甚至140下以上,請盡快就醫做進一步的心臟檢查。(延伸閱讀:心頭小鹿亂撞砰砰跳?心跳次數多少才正常?一次看懂「有心人」正常心跳範圍)

心臟跳很快會怎樣?從心跳看身體健康

正常心跳始於右心房,由竇房結放電,刺激右心房及左心房跳動,將血液流至左右心室。當電訊送至心臟中間的房室節時,訊號會被一分為二,傳送至左右心室令其跳動收縮,接著血液就會被送至身體各處,提供養分並交換氣體。

由此可知,心跳為人體循環系統的重要環節;若心跳過快、過慢或不正常,就會影響心臟血液輸出量,阻礙身體正常運作,進而危害健康。(延伸閱讀:心跳太慢怎麼辦?)

心跳過快是心悸嗎?如何處理?需要看醫生嗎?過快原因?

心跳過快的原因與種類

在臨床上,心跳過快通常是因為心臟的心房或心室有問題。心房異常以心房顫動最為常見,而心室異常則以陣發性心室上心搏過速最常見。

  • 心房顫動(又稱心房纖維性顫動,Artrial fibrillation)
  • 心房撲動(Atrial flutter)
  • 心房頻脈(atrial tachycardia)
  • 心室上心搏過速(Supraventricular tachycardia
  • WPW症候群(Wolff-Parkinson-White syndrome)
  • 心室頻脈(又稱心室性心搏過速Ventricular tachycardia)
  • 竇性心搏過速(Sinus tachycardia)
  • 先天長QT症候群(Long QT syndrome)

心跳過快恐心悸、胸悶

心悸為心跳過快的症狀,心跳過快除了可能心悸、胸悶或頭暈外,最怕心臟因長期跳動過快,心房活動量減少,心房血液凝固、形成血塊,並流至腦部引發中風。

相較於心跳正常者,心房顫動病患腦中風的機率增加5倍。而且心跳嚴重過快,也可能會導致休克,甚至猝死;因此,若發現心跳經常過快,建議盡速就醫,查明病因並接受治療。

心跳過快的常見症狀如下:

  • 心悸
  • 胸悶、胸痛
  • 頭暈
  • 倦怠
  • 呼吸喘
  • 盜汗
  • 呼吸困難
  • 低血壓
  • 虛弱無力
  • 手腳冰冷
  • 意識不清、昏厥

心跳過快如何處理?需要看醫生嗎?該看哪科?

若經常心悸或容易喘,計算自身心跳也經常超過100下,建議可赴醫院心臟科門診接受檢查。若只是偶發性心跳過快,可觀察心跳過快發生情況,例如:

  • 是否在特定時間心跳過快?
  • 是否在從事特定活動後心跳過快?
  • 是否在食用或服用特定食物或藥物後心跳過快?

若發現原因,請減少可能導致心搏過速的情況,並維持充分休息與睡眠,保持心情平靜,少碰觸菸酒或咖啡因等刺激性物質,維持心臟健康。

若心跳突然嚴重過快,有昏厥、虛弱或呼吸困難的現象,請立即坐下或平躺,並盡速就醫治療。

類固醇藥膏強度分7級,皮膚癢擦哪款?選用4重點一次看

類固醇藥膏強度分7級,皮膚癢擦哪款?選用4重點一次看

「請問類固醇藥膏副作用很強,我一定要用嗎?」、「請問有強一點的類固醇藥膏嗎?我皮膚癢一直好不了。」

上述2種情況皆是民眾接觸類固醇藥膏時會出現的反應,顯現出民眾對類固醇藥膏的種類、用法及副作用的不瞭解。其實類固醇藥膏種類繁多,用對藥膏、對症下藥,不僅用量少,症狀也較快緩解。

Hello健康》為你詳細介紹類固醇藥膏的種類、常見藥名及選用指南,讓你下次再選購類固醇藥膏時不會再「霧煞煞」,不知該用哪款。

外用類固醇藥膏4大作用

外用類固醇藥膏主要有4大作用,主要針對皮膚方面的疾病:

  • 抗發炎:治療皮膚過敏、濕疹、皮膚炎、眼瞼炎與結膜炎等症狀。
  • 免疫抑制:抑制淋巴球的活性,並影響細胞酵素作用,治療過敏性、接觸性皮膚炎及扁平苔癬皮膚病。
  • 抑制增生:暫時干擾表皮細胞內DNA的合成,治療乾癬(牛皮癬)。(推薦閱讀:皮膚炎、濕疹、乾癬?差別在哪一次弄懂)
  • 血管收縮:使真皮上層微血管收縮,減少紅斑。

類固醇藥膏選用4重點

不同於口服類固醇,類固醇藥膏可在藥局買到,因此許多民眾多是藉由「親朋好友好康逗相報」、「藥局推薦」等方式選購類固醇藥膏,但無論是藥性過強、過弱,或是劑型不對(軟膏、乳膏)皆可能拖延症狀緩解速度,反而讓身體吸收更多藥劑。

以下《Hello健康》從強度、劑型、部位及年紀等4個層面一一為你介紹,讓你知道哪一種類固醇藥膏最適合自己。

1.類固醇藥膏強度有7級

不同國家、機構對於類固醇的強度分級不一,本篇以台灣常見的美國分類系統來介紹。

美國分類系統依據外用類固醇引起血管收縮、抗發炎程度,將不同劑型的類固醇藥膏分為7級,第1級最強效,第7級最弱效,其分級、成分、劑量及常見藥名如下所示。需特別注意的是,相同濃度的類固醇藥膏由於劑型不同(如軟膏、凝膠等),強度也會不同。

類固醇藥膏強度分7級,皮膚癢擦哪款?選用4重點一次看

2.類固醇藥膏劑型選對,擦起來事半功倍

從上表可知類固醇藥膏可能有不同劑型,如軟膏或乳膏等。劑型會影響類固醇的強度,即使成分與濃度相同,不同劑型的藥效強度也會不一樣,因此依症狀與塗抹處選擇合適的劑型非常重要。

類固醇劑型大致可分以下5種:

  • 軟膏、油膏(Ointment):黏稠度最高,可增加皮膚吸收率,並具保護軟化效果,缺點是太油膩,適用於治療光滑無毛髮、乾燥或角質化的部位。
  • 乳膏(Cream):容易推展,可水洗且不油膩,適合塗抹於皮膚濕潤或流汗部位,但部分藥膏會添加防腐劑,因此較容易導致過敏。
  • 凝膠(Gel):質地清爽,適用於臉部毛髮處,但缺乏保護效果和軟化特性。此外,因含較有高濃度的酒精或丙二醇,容易造成皮膚乾燥和刺激感。
  • 洗劑、膠液(Lotion、Solution):延展性佳,可用於大面積病灶、毛髮部位及皮膚容易摩擦處。使用上較難控制用量,容易浪費。
  • 泡沫液(Foam):新類劑型,藥物釋出能力較傳統劑型佳,而且因不含界面活性劑、丙二醇,較不易引起皮膚過敏反應。

3.類固醇藥膏擦不同部位的吸收量有差

皮膚角質厚度及濕潤度會影響藥劑吸收程度,舉例而言,發炎及脫屑的皮膚的吸收力,就比正常皮膚還好,因為受損皮膚的角質較薄。

以下為身體各處的吸收比例:

  • 腳掌:0.14%
  • 手掌:0.83%
  • 前臂:0.1%
  • 頭皮:3.5%
  • 前額:6.0%
  • 下顎:13%
  • 生殖器:42%

從上述數據可知,生殖器的吸收率較其他皮膚部位高非常多,因此就不適合選用藥效強度太高的類固醇藥膏。

4.擦類固醇藥膏3類人要注意

  • 孩童:孩童皮膚薄,吸收率較高,且皮膚屏障發育尚未完全,身體較不易代謝藥劑,因此適合使用第5~7級弱效類固醇藥膏。
  • 孕婦:研究證實孕婦於懷孕時期塗抹大量強效或超強效的外用類固醇,雖不會增加先天畸形、早產與胎兒死亡等風險,但胎兒出生體重過輕的風險會增加7倍,因此建議遵循醫師指示使用合適的類固醇藥膏或其他皮膚藥物,避免擅自購買藥物使用。(延伸閱讀:藥物酒精傷胎兒!導致先天缺陷的因素
  • 年長者:長者皮膚較薄,適合使用弱效類固醇,並需避免長期頻繁使用,以防皮膚變得更薄,導致老人性紫班出現。

呼吸困難、不順怎麼辦?看哪科?認識原因、症狀、治療

呼吸困難、不順怎麼辦?看哪科?認識原因、症狀、治療

呼吸困難的定義與症狀

呼吸困難或呼吸不順是指在正常狀況下,感覺吸不到空氣、覺得喘,是一種需要比平常更用力才能呼吸的症狀,十分不適。經歷過呼吸困難的人,將其描述為一種對空氣飢渴,胸腔強烈收縮的狀態,最糟的時候甚至會讓人感到窒息、恐慌。持續呼吸困難可能是慢性病的徵兆,例如潛在的心臟、肺部或肥胖疾病。

呼吸困難有多常見?

呼吸困難十分常見,任何年紀及性別的人都有可能經歷,對有些人來說,呼吸困難甚至就是他們的日常。呼吸困難是常見的急診病因,若能避免誘發的因素,就能有效降低發作風險。(同場加映:肺部纖維化~新冠肺炎對各器官的影響

呼吸困難的其他症狀

除了呼吸不順暢外,其他相關的症狀包含:心率變高、喘氣、氣喘(Asthma)、肋骨收縮、鼻翼擴大、手腳變色。

呼吸困難該看哪科?

如有胸悶、呼吸困難或不順暢等狀況,可以前往胸腔內科或家醫科就診諮詢。

什麼時候該看醫師?

若發生一項或多項下述狀況,請盡快就醫:

  • 上氣不接下氣
  • 腳及腳踝水腫
  • 平躺時也呼吸困難
  • 高燒、發冷和咳嗽
  • 呼吸困難的情形不斷惡化
  • 突然呼吸困難,並嚴重影響活動能力
  • 呼吸困難伴隨胸痛、昏厥或噁心,這可能是心臟病發或肺栓塞的前兆

呼吸困難的原因

造成呼吸困難的原因包括:

  • 感冒或急性鼻竇炎(Acute sinusitis),會持續一到二週,並讓人難以用鼻子呼吸,當鼻竇不再發炎充血,呼吸才會慢慢恢復正常。
  • 肺部問題,如哮吼(Croup,特別是嬰兒)、肺癌(Lung cancer)、胸膜炎(Pleurisy)、肺水腫(Pulmonary edema)、肺纖維化、肺動脈高壓、結節病(Sarcoidosis)、肺結核(Tuberculosis)。
  • 心臟問題,如心肌病變、心律不整、心臟衰竭、心包炎、心臟周圍組織發炎。
  • 其他問題包括貧血(Anemia)、肋骨斷掉、窒息、會厭炎(Epiglottitis)、吸入異物、焦慮症(Anxeity)、格林巴利症候群(Guillain-barre syndrome)、重症肌無力。

持續數週的呼吸困難稱為慢性呼吸困難,可能是由下列因素造成:

  • 氣喘
  • 肥胖
  • 間質性肺病
  • 呼吸功能失調
  • 心臟功能異常
  • 慢性阻塞性肺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簡稱 COPD)

(同場加映:呼吸困難快檢查!COPD嚴重程度不一樣)

造成急性呼吸困難的原因包含:

  • 低血壓
  • 心臟病發
  • 心臟衰竭
  • 突然失血
  • 上呼吸道阻塞
  • 一氧化碳中毒
  • 氣胸(Pneumothorax)
  • 氣喘,或支氣管痙攣(Bronchospasm)
  • 肺炎(Pneumonia),或其他肺部感染
  • 肺栓塞(Pulmonary embolism),意指肺動脈裡有血栓
  • 心包填塞(Cardiac tamponade),意指包圍心臟的雙層膜囊累積了大量的液體

上述是常見的呼吸困難原因,若需要更精確的診斷請諮詢醫師。

呼吸困難的風險因素

造成呼吸困難的危險因素:抽菸、肺病史、肌肉無力、低血紅蛋白、缺乏運動、病態性過重、嚴重肥胖、持續暴露於誘發氣喘因素的環境中。

呼吸困難的生活調整與居家療法

下列方法可能有助於改善或避免呼吸困難:

  • 避開氣喘因子
  • 盡量不要憋氣
  • 使用噘嘴吐氣法
  • 找到自己的步調
  • 體重過重可嘗試減重(BMI 計算器)
  • 避免室內外空氣汙染物
  • 詢問醫師是否該進行肺部復健
  • 直接坐在電扇前,讓風往臉上吹
  • 戒菸,即使是老菸槍,戒菸也可以降低肺病與心臟病的風險
  • 除非經過適應訓練,避免在海拔 1,500 公尺以上的地方活動
  • 進行常規體檢,因為呼吸困難可能是某些嚴重健康問題的前兆
  • 若需要氧氣輔助治療,請確保設備能正常運作及氧氣存量足夠
  • 與醫療人員提出你對呼吸困難的擔憂,並遵循醫療人員提供的治療計畫。若有開立藥物,請按時服藥

若有任何疑問請諮詢醫師,以獲得最妥善的照護。

甲狀腺功能低下飲食大補帖!飲食請吃這4種

甲狀腺功能低下飲食大補帖!飲食請吃這4種

甲狀腺低下會有什麼症狀

在談甲狀腺功能低下的飲食建議之前,讓我們先來了解甲狀腺(Thyroid gland)的功能與症狀,以及造成甲狀腺相關疾病的原因。

甲狀腺是一種內分泌腺,位於頸部前面,形狀有左、右葉兩片,狀似蝴蝶,分泌兩種激素:

  • 甲狀腺素(Thyroxine,T4)
  • 三碘甲狀腺素(Triiodothyronine,T3)

這兩種激素是維持人體所有細胞正常運作所必需的,控制著人體的生長和新陳代謝,分泌不足和過多都是異常,分別稱為甲狀腺功能低下(Hypothyroidism)和甲狀腺功能亢進 。甲狀腺功能異常好發於女性,但也會發生在男性、青少年、小孩甚至是寶寶身上,患病時間可能是暫時性,也可能是永久性。

甲狀腺低下的病人通常會臉色蠟黃、頭髮乾燥、嗜睡、體重增加、不易懷孕,若發現自己有類似的症狀時,請務必立即就醫。

甲狀腺功能低下最需要的 3 種營養素

本篇以甲狀腺功能低下為主,造成的主要原因為碘缺乏症(Iodine deficiency),其他原因還包括橋本氏甲狀腺炎(Hashimoto’s disease)和腦下垂體(Pituitary gland)功能異常。甲狀腺功能低下患者通常有畏寒、容易疲累以及易胖等症狀,對該患者來說,最重要的營養素包括以下 3 種:

  • 碘:碘是合成甲狀腺激素的重要物質,攝取過多或不足,都可能造成甲狀腺腫大,也就是俗稱的「大脖子」。(延伸閱讀:小心「碘」!甲狀腺亢進患者酒精Out、多鉀最「食」在)
  • 硒:硒能幫助激發甲狀腺激素,保護甲狀腺不受自由基分子的傷害。
  • 鋅:鋅會協助身體調節促進甲狀腺激素,以利甲狀腺激素的產生。

甲狀腺功能低下要吃這 4 類食物

甲狀腺功能低下患者可選擇的食物種類其實很多,絕大部分的肉類、魚類、水果和奶製品都可以自由選擇作為餐點。

  • 雞蛋:建議不要去除蛋黃,因為裡面含有豐富的碘和硒。
  • 蔬菜:基本上什麼蔬菜都可以攝取,但十字花科類蔬菜裡含有硫氰酸鹽(Thiocyanate),會抑制甲狀腺碘的吸收,建議不要過量食用,多攝取蔬菜不僅能幫助排便,也能有效提升飽足感,進而減少攝取過量碳水化合物的機會。
  • 穀物:攝取無麩質的穀物,像是白米、藜麥、蕎麥、亞麻籽、奇亞籽。
  • 喝水:多喝水沒事,沒事多喝水,不建議含有咖啡因的的飲品,當然,高糖分的飲料也要盡量避免。

甲狀腺功能低下小心吃這 3 類食物

  • 小米:此類食物含有甲狀腺腫素(Goitrogens),它會干擾甲狀腺素的合成與利用,可能造成甲狀腺腫大,如果病因不是碘缺乏症的患者,則不必太過擔心,正常的碘攝取量可以與甲狀腺腫素達成平衡。
  • 高度加工食品:例如熱狗、蛋糕和餅乾等,這些食物通常都含有高熱量,對於體重容易增加的患者而言,若不戒掉這些食物,想減肥就只能是天方夜譚。
  • 營養補充品:硒及碘雖然都對症狀有幫助,但攝取過量也會造成負面影響,像是碘攝取過量也會引發甲狀腺腫大的症狀。因此,若無醫師的指示,不建議患者自行購買食用。

什麼是蕁麻疹?得了蕁麻疹怎麼辦?蕁麻疹的原因、症狀和治療

什麼是蕁麻疹?得了蕁麻疹怎麼辦?蕁麻疹的原因、症狀和治療

根據美國過敏氣喘與免疫學院(ACAAI)資料,蕁麻疹(Urticaria,又稱風疹)的盛行率約20%,表示每5人就有1人得過蕁麻疹,而且女性罹患率為男性的3倍;《Hello醫師》為你介紹造成蕁麻疹的原因、症狀及治療方法。

蕁麻疹的原因與常見刺激

蕁麻疹發作主要是因表皮下的肥大細胞受刺激,釋放出組織胺(Histamine),進而使皮膚產生發炎、紅腫、搔癢等症狀。

接觸到過敏原或刺激後,蕁麻疹可能在數分鐘內就發作,也可長達兩小時以上才出現症狀,因此常常找不出實際病因。可能引發刺激的因素有很多,以下為主要的4類原因:

蕁麻疹原因1:過敏

急性蕁麻疹通常是由過敏引起,常見的過敏原包括食物、藥物、昆蟲叮咬、寵物皮屑、毛髮及乳膠等。(推薦閱讀:為什麼會過敏?認識過敏原因,向過敏說Bye Bye!

蕁麻疹原因2:壓力

情緒壓力會使症狀惡化,研究顯示壓力大的生活型態、與家人缺乏互動或失眠等原因,都可能誘發或增加蕁麻疹發作機率。

根據台大醫院統計,近70%的慢性蕁麻疹患者長期心理壓力大,也常見失眠的狀況,改善壓力對於改善蕁麻疹有很大幫助。

蕁麻疹原因3:外在環境轉變

物理性刺激也會造成肥大細胞分泌組織胺,例如空氣突然變冷、變熱或乾燥,或是接觸過敏性、刺激性物質,例如動物皮毛、地毯、尼龍或肥皂等。

蕁麻疹原因4:其它原因

細菌或黴菌感染,以及感冒也可能引發蕁麻疹,有些慢性患者的病因則是由於免疫系統失常,攻擊自身健康的細胞所導致。

蕁麻疹的典型症狀

蕁麻疹發作時幾乎都是急性,通常會於24小時內消退,但可能輪流出現在身體不同部位,因此症狀可能維持數天或更久。如果蕁麻疹反覆發作,並持續六週以上,就稱為「慢性蕁麻疹」,其典型症狀包含以下3點

風疹塊(Wheal,又稱膨疹)

身體各部位可能出現大小、形狀不一的膨疹,類似蚊蟲叮咬產生的紅腫,大多集中在手臂、腿部,甚至臉部。一般來說,蕁麻疹與膨疹來得快,去得也快,有時不到半天就消退,也因為來無影去無蹤的特性,讓蕁麻疹又被稱風疹。

極度搔癢

膨疹會造成極度的癢感,並可能持續數小時。

血管性水腫(Angioedema)

屬於深層皮膚的腫脹,病人可能於嘴唇、眼皮或手掌,出現腫大的症狀,嚴重可造成咽喉腫脹,導致胸悶、呼吸困難甚至危及生命,較嚴重的蕁麻疹會出現血管性水腫,除了腫脹外,還會疼痛,約1/4的急性蕁麻疹、1/2的慢性蕁麻疹病人,會併發血管性水腫,因此並不少見。

蕁麻疹會傳染嗎?

有些人擔心蕁麻疹會傳染或遺傳,但其實會傳染的是麻疹(Measles),雖然蕁麻疹和麻疹只差一個字,不過蕁麻疹是一種皮膚過敏反應,既不會傳染,多數也不會遺傳。

蕁麻疹怎麼止癢?會自己好嗎?多久會好?

多數蕁麻疹不需治療,通常數天就會改善,如需治療則以止癢、消腫為主要目的。

建議可以冷敷、輕拍或使用蘆薈來緩解癢感,避免搔抓患處,如不斷反覆發作或搔癢難耐,可尋求醫師協助,依指示服用抗組織胺藥(Antihistamine),或擦止癢藥膏;慢性蕁麻疹則著重於控制病情,醫師可能會建議長期服用抗組織胺。

少數嚴重過敏者會在呼吸道發生血管性水腫,導致呼吸困難,若發生此情形,請盡速就醫。(推薦閱讀:慢性自發性蕁麻疹引焦慮!醫師警告:輕忽病況恐引身心失衡、使用「UAS7量表」助釐清病程)

流感症狀與感冒差異?會自己好嗎?流感疫苗接種、快篩解說

流感症狀與感冒差異?會自己好嗎?流感疫苗接種、快篩解說

台灣雖位於亞熱帶地區,但流感的威脅完全不小於其他溫帶國家,每年有4500人死於流感,而且有80%為65歲以上老人。究竟流感是什麼?流感的傳染途徑有哪些?《Hello健康》為您深入說明,解說流感的症狀、治療及疫苗接種資訊。

流感是什麼?

流感(Influenza)又稱流行性感冒,是一種會影響呼吸道系統的傳染病,感染可擴及肺部,嚴重時甚至可能導致死亡。流感病毒分為A、B、C、D等4型,其中只有A型流感及B型流感病毒可以引起季節性流行。目前主要流行的病毒種類如下:

A型病毒

  • H3N2
  • H1N1

B型病毒

  • B/Victoria
  • B/Yamagata

流感與感冒的初期症狀頗為相似,都有呼吸道的症狀,但流感症狀通常比感冒嚴重,而且病程發展較快。

流感症狀與感冒症狀的差異?

一般感冒的致病原超過上百種病毒,包括鼻病毒、呼吸道融合病毒、腺病毒等,而流感皆由流感病毒所引起。

流感的症狀通常較感冒突然且強烈,例如全身無力、頭痛及發燒等,痊癒時間較長,需要1~2週才會康復,並可能會引發併發症。若自身或家人出現以下症狀,便需警覺可能是流感,盡快就醫檢查。

  • 一燒(發燒)
  • 二痛(頭痛、明顯肌肉酸痛)
  • 三疲倦

流感症狀:發燒、頭痛、嘔吐

  • 喉嚨痛
  • 發燒超過38°C
  • 發冷、發汗
  • 肌肉痠痛,尤其是背部、手臂和腿部
  • 頭痛
  • 持續性乾咳
  • 疲倦與無力感
  • 鼻塞
  • 流鼻水
  • 打噴嚏
  • 嘔吐

流感疫情季節

流感病毒容易在人潮擁擠處快速傳播,因此會隨著旅遊及經貿、社交等活動,而加速疾病散播。在台灣,一般約於11月開始散播,1~2月達到高峰。年初適逢春節,返鄉人潮南來北往,疫情容易隨著感染者的活動而四處擴散。

流感疫苗資訊

流感疫苗是預防流感、避免重症最有效的措施,特別是65歲以上年長者。老年人施打流感疫苗,可降低50%以上的重症機率,死亡率也能降低80%。

台灣歷年以來,流感疫情多在11月下旬至春節達到高峰,於2、3月後趨於平緩。由於接種疫苗後需一段時間才有保護力,因此建議可於每年10月起施打當季流感疫苗。

公費流感疫苗的接種對象

公費流感疫苗分2階段開打,第1階段時間為2023/10/2,施打對象如下:

  • 醫事及衛生防疫相關人員
  • 65歲以上長者
  • 安養、長期照顧(服務)等機構受照顧者及工作人員
  • 滿6個月以上至國小入學前幼兒
  • 孕婦
  • 有潛在疾病之高風險慢性病人
  • BMI≧30者
  • 罕見疾病及重大傷病患者
  • 國小至高中(職)、五專三年級前學生
  • 6個月內嬰兒之父母
  • 幼兒園、托育機構專業人員及保母
  • 禽畜業及動物防疫相關人員

第2階段時間為2023/11/27,對象為50至64歲無高風險慢性病成人。

提醒您,每年的流感疫苗公費對象可能略有異動,請以當年度為準;若不屬於公費施打對象,請自費接種流感疫苗,所需費用由各醫療院所訂定,請洽各醫療院所詢問。另外,自費及公費流感疫苗效力並無異,可放心選擇。(延伸閱讀:不只能打新冠疫苗!10大公費疫苗種類、施打對象一次告訴你!)

關於疫苗的副作用、禁忌等更多詳細資訊,可至衛福部疾管署疫苗簡介頁面

流感會自己好嗎?多久痊癒?

感染流感後,通常須1~2週才會完全恢復。

由於流感病程演變迅速,症狀嚴重,所以一旦覺得自己或親友疑似感染流感,最好立即戴口罩赴鄰近診所就醫,並依照醫生指示服藥,避免病情惡化,產生嚴重併發症。

如何治療流感?

除了臥床休息、多喝水,醫師可能會開抗病毒藥物,例如奧司他韋(Oseltamivir,商品名:克流感 Tamiflu)或扎那米韋(Zanamivir,商品名:瑞樂沙 Relenza)。若出現症狀,請立即服藥,以縮短病程,預防嚴重併發症。(延伸閱讀:流感5類高危險群!這7種方法預防

流感快篩診斷

醫院通常使用流行性感冒快速篩檢(Rapid Influenza Diagnostic Tests, RIDT,簡稱流感快篩)來輔助診斷。透過採取病患鼻咽、喉嚨等部位之檢體,滴入流感快篩試紙測試區塊,依區塊顏色變化來判斷是否感染流感。篩檢過程只要15分鐘,但其結果僅為初步判斷,實際診斷結果仍以實驗室檢測與醫師臨床判斷為主。

流感傳染途徑

流感主要透過飛沫傳染,例如咳嗽或打噴嚏。另外,接觸傳染也是流感的傳染途徑之一,因為流感病毒可短暫存活於物體表面,若手接觸到污染物表面上的口沫或鼻涕等黏液,再碰觸自己的眼、口、鼻就可能遭受感染。

流感傳染力強!6大風險因子要注意

流感傳染性很強,當患者咳嗽、打噴嚏或說話時,病毒就會隨著口沫在空氣中散播,因此很容易透過接觸傳染,下為6大常見風險因子。

流感症狀與感冒差異?會自己好嗎?流感疫苗接種、快篩解說

其他風險因素則包括:

  • 年齡:嬰幼兒及老人較易感染。
  • 環境:由於流感是傳染性疾病,多人共同生活的地方,如護理之家和軍營等最容易爆發流感。
  • 免疫力低下:罹患愛滋病(AIDS)、正在接受癌症治療、服用抗排斥藥物(Anti-rejection drugs)、使用皮質類固醇(Corticosteroids)等,都會弱化免疫系統,增加得到流感的風險,也容易引發其他併發症。
  • 罹患慢性病:氣喘(Asthma)、糖尿病(Diabetes)或心臟病(Heart disease)也會提高流感風險。
  • 懷孕:孕婦也很容易有併發症,特別是在孕期第4~9個月間。
  • 肥胖:身體質量指數過高者較容易罹患流感。

流感居家照護3重點

  • 補充大量水分,例如喝白開水、果汁或熱湯等以可預防脫水。
  • 規律作息與充足睡眠可強化免疫系統,幫助人體對抗病毒。
  • 使用非處方止痛藥,例如乙醯胺酚(Acetaminophen)或布洛芬(Ibuprofen),可緩解流感帶來的肌肉痠痛。但請避免給兒童服用阿斯匹靈(Aspirin)以避免雷氏症候群(Reye’s syndrome),導致生命危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