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手牽小手~與孩子增進關係的散步技巧

大手牽小手~與孩子增進關係的散步技巧

專家從研究中發現,孩子的知識、能力與表現,可以從與父母親在日常生活中的互動獲得提升,例如:父母親與孩子一起散步,就是一種良好的互動。下列是透過雙方大小牽小手一起散步,加強彼此關係的小撇步。

父母親向孩子提出問題

散步時,由父母親向孩子提出問題,是一種很好的互動方法,這有助於增進孩子思考能力,豐富語言能力,改善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也能讓孩子更融入當下與父母相處的環境。 隨時準備給孩子一些意外驚喜

與孩子一起散步過程中,請您隨時準備好,給孩子意外驚喜,例如:到公園時,讓孩子自由的去玩盪鞦韆、溜滑梯、翹翹板等遊樂設施;到圖書館時,讓孩子自己選幾本喜歡閱讀的書借回家看;到便利商店時,給孩子自行去買喜歡的東西吃。對您跟孩子而言,這些意外的驚喜,是值得保留下來的甜美回憶。 喚醒孩子對事物的感官

孩子在散步時如果能留意周遭環境,如:聆聽樹上小鳥悅耳的叫聲、注意即將進入月台的火車、吹過大樹頂端的強勁風勢,都有助於啟發、改善孩子們的感覺能力。此外,身邊值得注意的美好事物還有很多,包括:花朵散發的迷人香味、樹林裡輕鬆愜意的悠閒時光、品嚐麵包店剛出爐的香濃麵包、觀察路旁大小不一的石頭、輕摸樹葉上的露水等。這些多花點心思的小互動,都能夠增加您與孩子間的關係。 刺激批判性思考能力

您也可以利用散步的機會,教孩子一些基本數學概念,教孩子算數字,如:「我們找找看,看能不能找到4面國旗」。另外,也可以藉由「你覺得今天早上我們散步時,總共會看到幾隻貓?」這樣的問題,激發孩子批判性思考的能力。

給孩子運動的機會

如果您的孩子年紀還小,還坐在推車裡,那給他們機會自行走路,讓他們開心的自己走走跳跳。讓他們沿著60公分的磚塊籬笆牆向前進。請您扶好孩子的手,讓他們保持平衡,並注意安全。同時也允許他們在公園裡,躲在樹叢後方,跟您一起玩捉迷藏遊戲,或是開心、盡情的環抱大樹。 透過自然現象教導人生

您可以利用散步的機會,跟孩子解釋路上看到的簡單現象,如:鴨子為了要有足夠的體力游泳,保持體溫,餵哺鴨寶寶,所以必需到湖裡捕魚吃。此外,也可以跟孩子分享,大自然在季節交替變化時的現象,如:秋天會有落葉;夏天時樹上濃密的綠葉;春季時,很多植物的新嫩芽會長出來等。透過這些自然現象,讓孩子們可以從大自然中學習人生。

多互動留下美好回憶

陪伴孩子散步的路上,如果沿路的景緻、事物有些許變化,您可以利用這樣的機會,問看看他們是否發現什麼改變,還有對不同情況的想法。當您經常這樣提醒孩子觀察週遭環境,跟他們互動,他們也會更用心觀察,發現更多新鮮事,而這些都有助於讓孩子留下很多美好的回憶。

小孩如鏡~父母學道歉傾聽教小孩做人

小孩如鏡~父母學道歉傾聽教小孩做人

如果懲罰只會讓小孩在做錯事時極力掩飾,造成教育的反效果,那父母或其他管教小孩的人,可以用什麼方法,才能有效教導小孩做人的道理呢?其實小孩都會默默模仿父母的一舉一動,因此以身作則,小孩就會依樣學樣,以下就是幫助大人扮演好模範的要點。

父母大吼小孩大哭

如果小孩不小心把花瓶打破、牛奶打翻,父母咆哮怒吼的嚴厲對待,只會讓自己在小孩腦中留下很差的印象,而且小孩會學父母亂發脾氣,不但以後犯錯遭到指責時,會予以哭鬧回應,面對別人犯的錯,也容易暴怒發飆。因此父母應學習不讓情緒失控,簡單把事情處理好,就可以避免親子關係產生裂痕,和小孩日後的人格問題。

父母需給予也需接受道歉

父母自己犯錯時,如果能誠懇道歉,並提出務實的改善作法,小孩就會知道以後要是自己犯了錯,要怎麼應對。如果小孩犯錯後,有用誠懇的態度道歉,父母也應該要原諒他們,給他們改過的機會。這樣以後若別人不小心犯錯,小孩也會給別人一樣的機會,成為一個寬容的人。 培養對事同理心而不增加怨懟

小孩總有不小心忘記做家事的時候,例如幫忙餵貓。如果父母因為小孩的不小心而懲罰他們,小孩可能會對導致懲罰的事物,如貓咪,產生怨懟。與其這樣,父母不如用理性和緩的口氣,解釋貓咪會因為沒有吃東西而挨餓,讓小孩了解貓咪跟自己一樣,都是需要用吃飯的。諸如此類的作法較能激發小孩的愛心,使他們對身邊的事物更有愛。

不必有求必應但要有理

父母的工作是協助小孩解決問題,當小孩遇到困難時,會跟大人一樣,需要有人傾聽他們的心聲。聽小孩講述煩惱時,父母態度要認真、用心,讓他們知道即使生活充處處不如意,家裡還是有人支持他們,這樣以後小孩再遇到挫折時,就能較快恢復信心,重新面對挑戰。如果父母無法回應小孩的求助,拒絕幫忙時也要展現同理心,讓他們知道雖然無法滿足他們需求,但家人對他們的想法仍是理解的。 學習從孩子的角度看事情

父母長大成人後,可能早已忘了當小孩的感覺,但如果能重新學習從小孩的角度看事情,盡量了解他們的想法,小孩也會比較懂得從大人的角度看事情。這種設身處地,互相為對方著想的作法,不但能讓親子雙方更加了解彼此,也會讓小孩日後成為一個有同理心的人。

讚美小孩別亂誇~5個技巧做錯反效果

讚美小孩別亂誇~5個技巧做錯反效果

讚美小孩聽起來很理所當然,但它卻需要技巧,美國南卡羅來納醫學院(Medical University of South Carolina,簡稱MUSC)兒科醫師蜜雪兒馬西亞斯(Michelle Macias)表示,小孩會把讚美當作獎賞,藉此幫助他們學習行為的對與錯。以下是5個讚美小孩的技巧,身為父母的您做對了嗎?

1. 讚美要誠懇,小孩比您想得還懂事

讚美的言語必須很誠懇,千萬別以為孩子還小不懂事,因為當他們已經到了能問問題的年紀時,您的讚美是真誠或敷衍,小孩心中其實是清楚知道的,而若是敷衍,您的一句話可能已經傷害到孩子的自尊心了,甚至破壞了親子之間的感情。如果遇到比較感性的小孩,他們也許會認為您是出於同情或別有用心,內心會產生一種不被理解的拒絕感。

另外,跟孩子溝通時,請使用對應孩子年齡的話語,加州州立大學北嶺分校(California State University,Northridge,簡稱CSUN)社會工作教授萊蒂西亞拉洛(Leticia C. Lara)指出,當小孩漸漸長大,父母可以用能反映其行為的話,給予同理和肯定。

2. 跟小孩平視再對話,讚美不要簡略帶過

在讚美小孩時,鼓勵父母可以用溫暖、親切的口吻,並且記得要眼神交流,美國兒童發展心理學家莫娜戴拉胡克(Mona Delahooke)表示,如果可行的話,拉低身段跟小孩平視,這是最好的對話角度,會因此而提升小孩的自信。

讚美的話切忌不要簡略帶過,細節才是王道,同時也提醒父母要專注在事情的過程,藉此建立孩子的被肯定感和滿足感,進而提升他們解決問題的能力。此外,大人們也當留意,小孩在成熟後,有可能會變得敏感,因為害怕被欺騙和操縱,所以他們會開始警惕讚美背後的動機,而倘若發現其目的不純,他們就會拒絕您的「好意」。 3. 父母的鼓勵是關鍵,但不要為讚美而讚美

當小孩覺得自己做不好,而想要放棄挑戰時,父母可以先接受他們的情緒和掙扎,然後用正面的價值觀給予鼓勵。教導孩子堅持是關鍵,美國學術研究機構西方正向心理學協會(Western Positive Psychology Association,簡稱WPPA)共同創辦人莎莉楊庫奇貝克(Shari Young Kuchenbecker)說,當小孩在嘗試新事物時,父母的鼓勵絕對是必要的,也是最美好的。

但是,父母也不要為讚美而讚美,若是過於簡單的任務,稍有年紀的小孩就會察覺不對,並且可能衍生出兩種心理反應:一、認為父母不知道任務的困難度;二、覺得父母在小看自己。 4. 不要比較,教導孩子接納自己的不足

比較和競爭是人的天性,小孩當然也不例外,父母能做的就是點出他們做得到的事,並且教導他們學習接納自己的不足,理解每個人都有擅長和不擅長的事情。有的人會說,良好的競爭才能激發人的潛力,但將它運用在小孩身上是有風險的,因為這可能會演變成一種強烈的好勝心及怕輸的心態,最後導致他們不敢承受失敗。

5. 讚美不要過頭,否則會打擊小孩信心

讚美要適可而止,誇大或太頻繁的讚美,會打擊小孩的信心,甚至讓他們備感壓力。另外,若您的小孩對一件事已經有了熱情,就沒必要每一次都針對此事稱讚他,這樣他反而會開始質疑自己的心態,或是漸漸失去他對此事的熱情。

有一種父愛叫獅子王!學5個好爸爸原則

有一種父愛叫獅子王!學5個好爸爸原則

相隔25年,經典電影《獅子王》(The Lion King)重返大銀幕,只是這次採用擬真動畫的拍法來詮釋,而劇中最讓人感動的,莫過於主角辛巴(Simba)與他爸爸木法沙(Mufasa)之間的親情互動和家庭教育。以下舉出5個您可以從木法沙身上學習的好爸爸模範,爸爸們趕快做筆記吧!

1. 真正的勇敢是承擔責任

獅子給我們的印象就是霸氣和勇敢,但木法沙卻不會仗著自己是獅子王的身分去欺壓其他動物,他教導辛巴真正的勇敢是需要承擔責任。當得知孩子是為效仿他的勇敢而去了禁地,他便以慈父的心向辛巴解釋,勇敢不是魯莽行事,因為就連自己是獅子王,也會有害怕的事,像是失去自己的寶貝兒子。

沒有人是完美的,人都有自己擅長的,以及不擅長的事情,父母要教導孩子學習接納自己的短處,發展自己的長處,同時我們不是自己一個人,需要與他人一起合作,彌補彼此的不足。

2. 父母不要過分保護小孩

不管是動物或人,父母都會本能地保護自己的小孩,當發現辛巴遇到危險後,木法沙立刻現身救援,趕走那些要傷害他孩子的土狼。小孩在面對困難時,相信父母也都會想在第一時間陪在孩子身邊,給予他們心靈上的支持,但建議適度就好,因為東方的父母可能會過分地保護孩子,這反而會阻礙孩子的成長。 3. 生氣後要讓孩子知道你愛他

雖然木法沙對於辛巴不聽他的話感到生氣,卻不會因此將情緒發洩在孩子身上,他只會針對孩子的行為表達失望,這是各位爸爸媽媽們需要學習的。當孩子犯錯時,父母要用孩子聽得懂的方式點出他的錯,再告訴他您的感受,這樣的溝通既直接,又不傷感情。

父母要銘記,當教訓小孩後,請用肯定的言語重申您對他的愛,尤其是做爸爸的,因為多數父親不擅長和孩子敞開心對話,特別在傳統的華人家庭中。所以,親愛的爸爸,不要吝嗇您的口水,只要一句「我愛你」,就能讓孩子開心一整天。

4. 不管多忙都要花時間陪小孩

父子之間的互動對小孩的成長至關重要,木法沙雖然是獅子王,但他選擇放下架子和忙碌,抽時間跟辛巴滾在草地上一起玩,這是身為父母可以效法的榜樣,您可以試著主動參與孩子有興趣的活動,相信你們的感情會更加緊密。 5. 父母教育小孩從家裡開始

做為一個爸爸,木法沙並沒有承諾辛巴不會有孤單的時候,而是傳遞給孩子一個盼望,每當他覺得孤單時,可以抬頭看天上的星宿,這一閃一閃的夜空繁星,就代表著自己和歷代祖先的守護,並且會一直在天上看顧著他。

就像木法沙教導辛巴面對孤獨,父母也需要從小就教導孩子關於人生和價值觀,因為這些都不是學校課本可以學到的,而且小孩在家的時間,絕對比在外面長,因此教育要從家開始。

不做恐同父母!8點建議了解支持孩子

不做恐同父母!8點建議了解支持孩子

對多數人來說,家無疑是最堅固的避風港,但對同性戀者來說,可能並非如此,甚至有些家人有同性戀恐懼症(Homophobia,又稱恐同症)。當孩子告知父母自己是同性戀時,請父母要特別注意當下的表情和反應,因為您的一個眼神,或許就會影響到孩子願不願意敞開心說真話。

同性戀是天生?影響的因素不只一種

關於同性戀是不是天生,正反兩方都各有說法,至今仍無確切的科學研究能證明或否定同性戀基因的存在。對此,美國北岸大學醫院(North Shore University Hospital)行為遺傳學科主任艾倫桑德斯(Alan Sanders)及團隊,在2017年的研究中指出,確實有幾種基因會構成同性戀,但其中仍存在其他影響的因素,包括教育與環境,且人體不會只有一種決定性的基因,它一定是由不同種類的基因特質所組成。

父母請謹記,不管孩子是不是同性戀,他們仍是您的孩子,所以,當孩子勇敢開口向您坦誠自己的性取向時,代表他打從心底願意真實地面對自己且信任父母,因此雖然父母也需要時間去冷靜和思考,但千萬不要當下就冷漠絕情地直接否定孩子。

8點建議面對同性戀親友

面對同性戀的家人和朋友,我們能給予的幫助很有限,但如果您願意,可繼續支持與陪伴他們,試著理解他們遇到的種種困難,不要去踩對方的痛處。針對一些可能會冒犯到同性戀者的行為,以下8點建議供參考: 不要隨便相信外界對同志團體的批判和刻板印象。 不要使用負面和具攻擊性的詞語形容同志團體。 注意平常對話的用詞,別說出帶有輕視同性戀者的言論。 去了解關於同志團體的資訊。 請理解同性戀只是個人的一部分而已。 尊重同性戀者的出櫃決定。 對同性戀者和非同性戀者,保持相同的態度。 當同性戀者被恥笑或被霸凌時,適當地為他們發聲。

新手父母快看!布尿布vs.紙尿褲哪個好

新手父母快看!布尿布vs.紙尿褲哪個好

隨著國民的環保意識抬頭,許多新手父母開始擔心紙尿褲的材質,會影響寶寶的健康,甚至可能造成尿布疹(Diaper rash),因此,在台灣有父母們共同創立了推廣布尿布的協會,希望藉此推廣使用對地球友善、成本又低的布尿布。若您還在考慮該用哪一種尿布,以下對於布尿布與紙尿褲的5點比一比,供您參考。

1. 寶寶的排便與屁股通風 布尿布:布尿布因為沒辦法吸乾所有的水分,所以寶寶一旦尿了或便便了,馬上就會感覺到屁股不舒服,但父母剛好能藉這機會,訓練寶寶排便,尿布的更換也會比較頻繁,因此有助於寶寶的皮膚保持通風乾爽,不會過分潮濕,可降低皮膚受感染的機率。另外,布尿布的材質主要為棉、麻、竹等天然纖維,觸感較舒服。 紙尿褲:紙尿褲的吸水能力非常強,所以寶寶根本不會感覺到尿尿和大便帶來的潮濕和不便,因此更換也較不頻繁,加上紙尿褲有3層:內層、吸水層與防水層,一旦尿了沒有馬上換穿,就容易悶著。紙尿褲的材質多為結合塑性纖維製成的不織布,或生物塑膠,有的紙尿褲上層還會用隔離霜處理,保護肌膚不受刺激。

2. 尿布3年的用量與價格

布尿布:布尿布最大的優勢,就是它的重複使用性(甚至第二胎也可續用),尿布髒了洗一洗就可以繼續用,以寶寶的尿布期一般為3年來計算,一天平均更換8次,若隔天才清洗,則需要準備16件做替換。布尿布包含了學習褲和尿布墊,建議父母選購時挑選可調整尺寸的防水學習褲,就不需隨著孩子長大而買新的,只需多加一張尿布墊即可。若購買台灣製的學習褲和尿布墊,便宜的一件學習褲加一塊尿布墊,共100元有找,3年的花費約1,600元。 紙尿褲:紙尿褲由於沒法更換,用完就要買新的,隨著寶寶成長共分6種尺寸,單件價格最小尺寸便宜的4元起跳,至最大尺寸16元,同樣以一天8件計算,3年共需8,640件紙尿褲,也就是至少34,560元以上,這還只是用最小尺寸的4元來計算而已,就算取中間值10元,3年也要86,400元。 3. 尿布疹的發生機率 布尿布:布尿布必須時常更換,不然寶寶就會出現尿布疹,若父母發現即使換了尿布還是有異味,就代表仍有細菌存留在尿布上,應該馬上換掉洗乾淨。有的寶寶會對聚氨酯層壓板(PUL)材質過敏,有的則對潮濕過敏,這是因為皮膚直接接觸到水分的關係,尤其會發生在無法頻繁更換尿布的晚上,因此,父母可以在尿布上加排汗層隔開它。 紙尿褲:針對紙尿褲的超強吸水能力,美國賓州大學(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皮膚科臨床教授布魯斯布羅德(Bruce Brod)表示,紙尿褲能吸收比它重好幾倍的液體,相較對皮膚比較好,但父母也要留心,若紙尿褲有橡膠、黏合劑、芳香等成分,有的小孩會對此過敏,而患上尿布疹。此外,若長時間不更換,可能會導致男嬰的陰囊溫度過高,造成精子數量減少。

4. 大便的處理與對環境的影響

布尿布:由於布尿布需要用水洗,因此寶寶的尿尿和便便,會以汙水的形態排往化糞池,不會對環境造成傷害,唯一的缺點就是過程中會浪費大量的水,而且用熱水消毒尿布,將會更耗能量。現在市面上的布尿布多採用不同造型設計和織物,外圍一般是防水的塑料材質,內層則是天然纖維或超細纖維,黏扣則有塑膠卡扣、尼龍搭扣,或較環保的亞麻貼。 紙尿褲:紙尿褲用後即丟,一件紙尿褲預計需250~500年才能被完全分解,若處理不當,附在寶寶排泄物上的細菌,可能會造成地下水源的汙染,引發傳染病。有些紙尿褲對環境的破壞很大,加拿大麥吉爾大學(McGill University)的喬蘇瓦茲博士(Joe Schwarcz)指出,紙尿褲中有無法被分解的聚丙烯(Polypropylene),以及要透過大量伐木才能獲取的木漿。 5. 尿布的成分

布尿布:一般的布尿布不會含對寶寶有害的化學物質,但父母還是要小心,有的布尿布內側,會用聚脂纖維羊毛製成(一種石油合成材料),想避免人造材質的話,父母可選購天然纖維的布尿布。 紙尿褲:紙尿褲的成分一直都讓人很擔心,父母在購買時務必先確認商品成分的安全性,也可以先上網做好功課,以免危害寶寶的健康。紙尿褲可能有的危險成分包括:超吸收性聚合體(Super Absorbent Polymer,簡稱SAP)、戴奧辛(Dioxin)、 苯二甲酸酯(Phthalates)、芳香及染料,其中戴奧辛最恐怖,它是被美國環境保護署(EPA)列為劇毒性最高的致癌物質。

Hello Health Group 並不提供醫療建議、診斷或治療。

強化小孩語言能力~這9招父母必學

強化小孩語言能力~這9招父母必學

兒童的語言發展確實需要家長的協助,根據研究顯示,在兒童時期,父母為小孩朗讀或跟孩子的對話愈多,孩子在長大後能累積更多字彙,文法運用的正確性也更高。本文中,我們將提供爸媽們一些促進孩子語言能力的方法。

1. 多和小孩對話

爸媽可以試著把生活當下的動作,轉換成一句話說給小孩聽,幫助小孩多體會語言與動作、情境間的意思,例如在用餐時間,可以和小孩多做一些描述:「我們現在要吃午餐了,我們有魚、蛋跟菠菜,很多營養,你有聞到香味嗎?爸爸媽媽還幫你做了藍莓優格,你喜歡藍莓優格嗎?」以上句子能傳遞豐富資訊,幫助寶寶理解用餐的意涵。

2. 不要讓2歲以下的孩子看電視

美國兒科學會(American Academy of Pediatrics)建議,2歲以下的兒童不宜看電視,2歲以上的小孩除了觀看適合兒童的頻道外,每天看電視的時間不應超過2小時。雖然兒童頻道提供了對兒童有益的節目,但那畢竟缺乏互動,互動及反饋是兒童語言發展中極為重要的養分。

3. 大量為小孩朗讀

為小孩朗讀永遠不嫌早,一開始,可以先朗讀硬卡書,接著繪本,等小孩再大一點,爸媽就可以換成故事書了,在朗讀的過程中,可以漸漸培養小孩對書籍的喜愛,當他們長大後,閱讀書籍就自然而然成為一種習慣和嗜好,至少在就學後,書本不會成為他們的敵人。目前坊間童書店都有豐富的圖書,可以提供各年齡層兒童的爸媽做選擇。 4. 鼓勵孩子創造故事

爸媽讀童書給小孩聆聽時,試著創造獨一無二的故事吧,可以為小孩客製化故事中的角色、故事情節、更有教育意義的劇本,也可以鼓勵小孩發言,說出自己創造的故事。這部分能提升小孩的想像力、字彙量和塑造情境的能力。 5. 陪小孩隨音樂擺動

小孩大多很享受音樂的感染力,爸媽可以在他們還很小的時候,就播放搖籃曲等音樂,當小孩再大一些時,爸媽可以跟小孩一起共享音樂,隨旋律一起哼唱、擺動,藉著這些曲子的旋律和背景配樂,讓小孩能接收到不同的世界,同時發展他們的語感。 6. 讓小孩隨個性發展

若爸媽發現,小孩偏好某些特定書籍,可以配合偏好,讓小孩適性發展,舉例來說,小孩很喜歡飛機,那就多提供一些跟飛機有關的書籍,選擇適當的時機多問問題,試著跟小孩互動,另外,爸媽也可以運用影音,記錄下和小孩的互動過程,也能作為很好的回憶。 7. 要有耐心多鼓勵孩子

有時小孩可能發音錯誤,或誤用詞彙,父母需要抱持耐心,請用正確的方式重述一次句子,並多鼓勵取代批評,若小孩說對了,別忘了表揚小孩的努力。 8. 注意孩子的聽力健康

成長過程理,寶寶難免發生耳朵感染的問題,由於耳疾可能會使聽力受損而影響語言發展,因此請務必讓小孩接受完整的檢查與治療,當醫療院所開立抗生素時,請務必遵照醫師建議,使用正確劑量並確實完成療程。 9. 帶孩子外出走走看世界

爸媽可以適時帶小孩出外走走,接觸外面的世界,事實上,動物園、水族館或兒童博物館等機構,都是讓小孩探索未知世界的好機會,並能寓教於樂。另外,旅行也能當作小孩教育上的小獎勵,藉此增進小孩的好奇心,也提高他們學習有趣事物的動機。

和尿布說掰掰~訓練寶寶自己上廁所

和尿布說掰掰~訓練寶寶自己上廁所

通常1.5~3歲的小孩,正是訓練用便盆或馬桶上廁所的階段,但許多父母都覺得訓練孩子戒尿布的過程有些困難,多數小孩在學會自己去小便之後,仍對上大號感到不安與焦慮,並容易有便祕情形。以下介紹訓練學齡前兒童上廁所的撇步,和常見問題的解決方法。

戒尿布時機與方法

加拿大西安大略大學(Western University)副教授法比安戈羅津斯基(Fabian Gorodzinsky)表示,小孩學習上廁所的年齡大概從18個月~4歲大左右,但可先觀察,若孩子在心理或生理上似乎還沒準備好,就別急著讓小孩戒尿布,並持續用尿布來輔助練習。初期可讓小孩穿著尿布坐在便盆上廁所,當他們習慣坐便盆後,再嘗試拆掉尿布,讓他們直接在便盆內大小號。

用獎勵取代懲罰

訓練戒尿布最重要的是讓寶寶不排斥上廁所,並對上廁所感到自在和開心,不要因為沒有使用便盆就懲罰他們,這樣會讓他們對上廁所感到壓力和害怕。父母不妨可設定獎勵制度,告訴小孩如果使用便盆,就可以獲得貼紙或小獎品,若經過一陣子仍沒有效果,可能代表這時訓練寶寶戒尿布太早了。

讓嗯嗯更順暢

為了幫助孩子學會順利地上大號,首先要讓他們排便順暢,因為便祕會造成小孩更不想使用便盆。喝過多牛奶、吃太少纖維,都是造成便祕的原因,請讓小孩多吃富含纖維的蔬果、全榖物和多喝水,建議1~3歲學步期的兒童,每天喝至少1公升(1000毫升)的水,可幫助腸道蠕動,讓排便過程更順暢。若發現小孩有長期便祕的問題,先別擅自讓孩子喝油或吃瀉藥,請求診醫師開立處方藥。平時泡溫熱水澡,也有助於腸子蠕動。 大便失禁的狀況

法比安副教授表示,在訓練寶寶戒尿布的時期,可能會遇到寶寶大便失禁的狀況,因為他們的便祕問題,有許多乾硬的便便堆積在腸道裡,讓神經失去知覺。這會讓小孩不太容易察覺自己想要上廁所,也不會注意到自己已經大在褲子裡了。若是遇到這種情況,請爸媽們不要懲罰小孩,而是先解決便祕問題,並找專業醫師治療。

小時候胖也是胖!解決兒童肥胖4方法

小時候胖也是胖!解決兒童肥胖4方法

許多人都認為小時候胖不是胖,長大就自然會瘦,其實並不然喔!根據衛生福利部的調查顯示,台灣兒童的身體質量指數(BMI),有隨著年級數增加也跟著提高的情形。人在嬰兒期和青春期,是增生和分裂細胞最旺盛的階段,當攝取過多熱量時,體內會製造更多脂肪細胞來容納過多的脂肪,而這些細胞頂多縮小但不會消失,而會一直存在體內,導致長大後容易囤積脂肪,以下將介紹預防與解決兒童肥胖的方法。

從小就要預防兒童肥胖

肥胖可能會導致兒童罹患慢性疾病,如糖尿病(diabetes)、心臟病(heart disease)、氣喘(asthma)或一些癌症等,所以最好在嬰幼兒時其和兒童期,就培養良好的飲食習慣。有些父母在小孩斷奶後,因不愛喝水而總是給果汁或調味乳,認為也可補充營養,或是為了安撫小孩情緒而給零食,養成吃零食的習慣,使小孩愈來愈胖。 判斷兒童肥胖的標準

評估孩子是否肥胖,通常醫師會參考身體質量指數來衡量,其公式為體重(公斤) / 身高平方(平方公尺),假設一個人的身高是160公分,體重是55公斤,其BMI值為55 /1.6平方=21.5。若BMI值小於18.5時為體重過輕,介於18.5~24之間為正常,24~27時屬於過重,超過27以上就被認定為肥胖,當超過35時則為重度肥胖。 解決兒童肥胖4種方法

當父母意識到小孩有過重傾向時,建議採用以下4種方法,來幫助孩子維持健康的體重:

一定要喝水:喝水很重要,牛奶或果汁都無法取代水,因為喝牛奶或果汁不但會攝取多餘熱量,這類飲品很多都含人工甘味劑和糖,對健康無益。 吃營養的食物:不管小孩多挑食,還是要讓他們多吃蔬果、全穀物和蛋、豆等營養食材。研究指出,小孩在接受新的食材前,需有多次和該食材接觸的經驗,所以不妨用不同方式烹煮,如煎、烤、燉或壓成泥等,變換口感。 多活動:不是去強迫孩子跑步減肥,而是讓他們在不知不覺中增加活動量,有機會就多走動或去公園散步。 求助專業醫師:諮詢兒科醫師如何調整孩子的菜單和生活作息,對於1~2歲小孩來說,通常並非要減肥,而是控制體重的增幅。

孩子咬指甲別慌~3點幫助戒除壞習慣

孩子咬指甲別慌~3點幫助戒除壞習慣

為什麼會咬指甲?

咬指甲在「緊張習慣」裡排名第一,接下來是吸拇指、揉鼻子、玩頭髮及磨牙。若孩子處於無聊、壓力大的情況下,或純粹只是好奇,可能就會做出上述這些行為,有時,孩子只是在模仿其他人咬指甲的動作而已,而咬指甲這個壞習慣,可能會一直持續到成人之後。幸運的是,咬指甲只是孩子面對壓力表現出的方式之一,父母不必過度擔心。

如何處理孩子咬指甲?

1. 找出問題根源

在禁止孩子咬指甲這個不良習慣之前,應該先解決問題的根源。若您知道孩子咬指甲的原因,請鼓勵他說出困擾或讓他擔心的事情,可能是即將到來的學校考試,或是搬新家讓他焦慮。若您不知道孩子壓力的來源,請先試著找找看。

2. 不要施加壓力

若孩子沒有意願戒掉咬指甲,您就無法處理這個情形,因為這是個無意識的舉動,孩子沒有察覺到自己正在咬指甲,所以若您強迫孩子是無效的。因為即使是大人,都很難戒掉壞習慣,更何況是小孩,如果施壓,只會帶給孩子更大的壓力。

還好咬指甲不是危險的行為,所以不必過度擔心,您可以透過修剪指甲,多多關心孩子咬指甲的情形,並告訴孩子,記得保持良好的個人衛生習慣即可。

3. 確保陪孩子一起努力

若孩子已經下定決心戒掉咬指甲的習慣,請盡力幫助孩子,跟他一起討論有哪些緊張的習慣,以及該如何克服,例如當孩咬指甲時,需要提醒他嗎?又該如何提醒?像是輕咳一聲,或碰一下孩子手臂之類的。

找看看有什麼方法能幫助戒除壞習慣,例如擦上噁心的指甲油,讓孩子一看到就不敢去咬。當然,不管任何方法或決定,在做之前都必須先徵得孩子的同意。除此之外,還有其他方法嗎?另一個方法可能有效的方法,就是讓孩子手裡握著東西,這樣就沒有空的手可以放進嘴裡。

請記得要耐心點,告訴孩子戒除壞習慣需要一些時間,若嘗試的方法無效,請不要氣餒。

什麼時候該尋求協助?

咬指甲可能來自心理問題,也就是過度焦慮或緊張,不過這種情形並不常見。如果孩子咬指甲咬到受傷,或是出現不尋常的舉動,例如拔頭髮或睡眠不足,請尋求醫療協助。若咬指甲的部位出現異樣時,也請立即連繫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