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套口交沒關係嗎?4種病菌可不饒人

無套口交沒關係嗎?4種病菌可不饒人

研究顯示,性生活活躍的人在性行為時通常會進行口交。而這種類型的性交,對許多夫妻的親密關係具有一定的正面影響。但是,事實上,沒有保護措施的口交的性行為,可能會帶來某些類型的感染。因此下列我們將介紹,口交的潛在傳染風險。

口交的4種類型

口交時,人們會用嘴,嘴唇和舌頭刺激性伴侶的生殖器。口交可以適用於異性戀和同性戀夫婦。一些主要的口交類型包括:

女性外陰部口交:女人的生殖器,包括陰道、外陰、尤其是陰蒂,都受到伴侶的口頭刺激。 男性性器官口交:用嘴刺激男人的陰莖,通常是透過嘴巴吮吸和舌頭舔。 乳頭口交:使用嘴巴,造成伴侶乳頭的刺激。 肛門口交:用舌頭和嘴唇刺激伴侶的肛門。

口交的4種潛在健康風險

1. 淋病(Gonorrhea)

淋病是由淋病奈瑟氏球菌(Neisseria Gonorrhea bacteria)引起的,它會透過口交傳染。細菌可能感染喉嚨、生殖器、泌尿道和直腸。淋病的典型症狀包括異常的陰道分泌物和陰莖分泌物,通常為綠色或黃色。小便疼痛,婦女在非月經時期流血。單一抗生素注射劑和處方藥物可以緩解大多數症狀。若罹患後不加以治療,皮膚上的瘡和​​關節痛可能是淋病的可能併發症,在此可多注意。 2. 梅毒(Syphilis)

梅毒病毒,會透過生殖器、肛門、嘴或喉嚨上有梅毒瘡或皮疹的人傳染。梅毒患者受到感染的部位會出現無痛的潰瘍或瘡,例如:手掌、腳掌或軀幹上出現斑點狀的紅疹;外陰或肛門周圍的皮膚出現紅疹;出現流感的症狀,如疲倦,頭痛和發燒。要治療好梅毒,醫師會在臀部注射抗生素,或給予單一療程的抗生素口服藥劑。如果不進行治療,這種感染會傳播到身體的其他部位,尤其是大腦。 3. 披衣菌感染(Chlamydia,又稱衣原體感染)

若和被感染的伴侶進行口交,那麼就會有極高的機率被披衣菌感染。披衣菌容易感染的區域在,喉嚨、生殖器、泌尿道和直腸。大部分披衣菌感染並不會出現顯著的症狀,但一旦症狀出現時,患者會出現包括喉嚨痛、陰道或陰莖出現分泌物、排尿時有灼熱感,以及睾丸疼痛和腫脹。披衣菌感染得透過醫師開的處方藥物進行治療。如果不加以治療,這種感染會嚴重危害您的健康,並傳播給未感染的性伴侶。 4. 生殖器皰疹(Genital herpes)

疱疹單純型病毒分成1型和2型(HSV)是常見造成感染的原因。生殖器皰疹會透過口交傳播,若是受到感染,區域容易好發在,包含嘴唇、嘴巴、喉嚨、生殖器周遭、肛門、直腸和臀部,或附近引起疼痛或瘙癢的水泡。生殖器皰疹患者在感染初期也會出現頭痛或發燒。目前尚無法治癒生殖器皰疹,但是,人們可以通過使用抗病毒藥來控制其症狀。

此外,其他一些不經常通過口交傳播的感染是HIV(愛滋病毒)、A型肝炎(Hepatitis A)、B型肝炎(Hepatitis B)、C型肝炎(Hepatitis C)、尖頭濕疣(Genital Warts)和陰蝨(Pubic Lice)。避免上述口腔感染的唯一方法是進行安全的口交。您可以採取一些預防措施,例如:口腔用保險套。被診斷出患有這些感染的人在得到完全治療之前,不應發生性接觸。

女生愛愛後流血~是太激烈還是生病了

女生愛愛後流血~是太激烈還是生病了

女生在性行為後發現陰道流血,其實是種常見的現象,但是背後的原因很多。有時可能只是動作太激烈造成的外傷,有時則代表身體潛藏某些嚴重疾病,必須盡早治療,不可輕忽。

女生性愛後出血的原因

女性在性行為後流血的情況,在醫學上稱作性交後出血(Postcoital bleeding),原因很多,可能是性愛過程太激烈,導致陰道表面破皮,或較嚴重的陰道裂傷。若只是破皮,通常出血情況並不會太久,量也不會太多,且血色會偏鮮紅或粉紅。若陰道持續異常出血,請盡速就醫診治,以下是女生性愛後出血的各個可能原因:

陰道受傷:通常因為陰道在性愛過程中較乾燥,或是動作太大所造成的。 遭受感染:陰道、子宮頸或子宮遭受感染,如罹患骨盆腔發炎症(PID,又稱盆腔炎),或感染性病,如披衣菌(Chlamydia)。 陰道乾燥,或萎縮性陰道炎:多因停經後,陰道分泌物減少而引起。 子宮頸或子宮內膜息肉:此類息肉通常是良性的,但受刺激會流血。 皰疹或生殖器瘡:有可能是因其他疾病引起。 子宮頸外翻:又稱子宮頸糜爛(Cervical ectropion),即子宮頸表面有發炎的現象。 癌症:可能是子宮癌(Uterine cancer)、子宮頸癌(Cervical cancer),或陰道癌(Vaginal cancer)的徵兆。

發現自己性愛後出血怎麼辦?

建議任何年齡的女性,發現私密處會在性愛後流血時,都盡快就醫,確認身體沒有潛藏的嚴重疾病,以免錯失早期發現和治療的機會。國民健康署有補助30歲以上的女性,進行免費的子宮頸抹片檢查,可降低60~90%的子宮頸癌發生率,建議有性交後出血症狀的女性多加留意!

如何預防性愛後出血?

在性行為前和性行為當中使用潤滑劑,可以避免陰道因不夠濕潤而產生摩擦傷害。此外,女生月經剛結束時,最好能間隔一段時間再從事性行為,因為此時新的子宮內膜可能還沒長好,在這個狀態下性交會比較容易流血。

性愛技巧篇-慢慢來還是狂抽猛送?速度與激情大哉問

性愛技巧篇-慢慢來還是狂抽猛送?速度與激情大哉問

根據時代雜誌(Time)報導,現代人的注意力只能集中8秒,比金魚還短,因此許多事情都要求快速。不過,我們對性愛的態度是否也該如此呢?到底做愛時應該要像激情A片一樣要越快越好,還是應該慢慢享受?在各種愛愛技巧中,抽插的速度和頻率掌控是相當重要的一環,以下將提供實用的性愛知識與技巧,快速幫廣大男性上堂性愛速成班!

女性重規律和持久

性學專家雅姬奧利佛(Jacqui Olliver)表示,大多女性其實都希望能以舒服的姿勢,搭配穩定的速度進行,因為規律持久的節奏較能維持情緒及感覺,讓高潮有蓄勢待發之感。如果伴侶技巧不佳造成不適,或不停變換姿勢打斷連貫的感覺,那麼不管如何狂抽猛送,都是沒有用的。(推薦閱讀:超實用性愛技巧!專家教你破解愛愛 9 大地雷)

性別和年齡會影響偏好

很多人認為女性大多喜歡速度緩慢的性交,而男性則偏好較快的節奏。但令人意外地是,根據調查,其實有 31.7% 的女性偏好較快的節奏,比起僅有 20% 的男性,足足高了 11 %。此外,調查中也有一半的男女,都認為快慢交錯的抽插頻率最好。不只是性別,調查也發現年齡會影響一般人對性交速度的偏好。例如年紀低於 35 歲的男女,都較偏好節奏快速的性交;而 35 歲以上的男女,則較偏好速度慢一點的性交。(同場加映:細數A片9大迷思~真實性愛別NG)

所以到底有沒有最佳的速度呢?

其實並沒有所謂最佳的速度,多數人喜歡快慢交替進行,例如激情時快,放鬆時慢,但喜好也可能依當天的心情,或興奮的程度而變。因此,大家必須接受沒有標準答案這件事。每個人喜歡的步調都不同,不是一昧加快或放慢就是正確的,重點是要彼此尊重和溝通,才能得到到最棒的性愛體驗。(同場加映:聽過性反應週期嗎?興奮高潮有4階段) 掌握速度與激情的 9 個抽插教學

伴侶們可以嘗試不同的抽插模式,看哪一種是彼此最喜歡,也都能接受的。以下提供九種實用方式,供大家參考:

第一印象最重要:剛開始的前幾下最讓女性印象深刻,因此應特別注重,別一開始就橫衝直撞,而要記得充分潤滑,並待兩人都進入狀況之後再動作。 剛開始淺入淺出較有感:男性陰莖最敏感的部分是龜頭下緣,而女性最敏感的部位則是在陰道前段,所以深度較淺的性交,會讓雙方都較有感。 進入狀況後深入更有感:如果女方非常進入狀況,深入的性交是非常舒服的,因為這樣會對陰蒂和陰唇產生更強烈的刺激。此外,深入性交對子宮頸的刺激,也能讓女性產生不同的高潮感受,俗稱的九淺一深是一樣的道理。 混搭拉長性交時間:若想延長性愛時間,應避免快速且淺層的性交,因為這樣容易會使男性刺激過度,造成早洩。用深淺和快慢混合的方式,才較能持久。 門戶大開狗爬式:嘗試變換速度時,最方便的姿勢就是狗爬式(Doggy style),因為這個姿勢會讓女生的陰部完全展露在外。 傳教士體位永遠最穩:一般傳教士體位(Missionary),不但能讓女性感到舒服及穩定,要嘗試速度變化時也很方便。 想像自己在騎馬:進入之後,可以像騎馬一樣慢慢動作,形成規律的節奏。 衝鋒陷陣全身而退:想像陰莖像跳水一樣,一口氣潛入陰道最深處,再完全抽出來。不過使用這個技巧的前提,是女方陰道要足夠潤滑。 老鷹式突襲:這個方式只有在對方非常激情時適用,方法是想像自己是隻老鷹,盤旋在伴侶上方,待看準機,就像老鷹撲殺獵物一樣,突然進入。

腎結石飲食禁忌與建議|預防結石、避免復發要吃什麼?

腎結石飲食禁忌與建議|預防結石、避免復發要吃什麼?

腎結石是尿液中的礦物質結晶沈積在腎臟裡,並可能會移動到輸尿管,發作時毫無預期,造成的疼痛常會讓人難以忍受;而腎結石和飲食有很大關聯,主因很可能是平時喝水不足,再加上過度攝取一些腎結石禁忌的飲食,導致罹患腎結石的風險大增,本文將提供一般健康大眾和腎結石患者飲食建議,教你預防或避免腎結石的復發。

腎結石飲食原則

腎結石容易復發,所以預防和避免復發絕對勝於治療!而預防腎結石生成的最好方式是多喝水,飲食方面醫師可能會根據不同的結石類型提供不同建議,如果罹患最常見的草酸結石,就應避免富含草酸鹽的食物,並增加含食物的攝取;尿酸結石為另一常見的腎結石種類,患者應避免攝取高普林食物(如:紅肉、內臟、啤酒等酒精飲料等)、減少糖類、紅肉的攝取、增加全穀類、蔬果的攝取,以下統整美國腎臟基金會(National Kidney Foundation)提出的幾個飲食原則和建議。(延伸閱讀:不憋尿多喝水防泌尿感染!泌尿系統的保養照顧) 多喝水、適量補充鈣質防結石 每日喝水量 2000~3000 c.c. 以上 :水分攝取包括了白開水、咖啡或檸檬汁,而檸檬汁因含檸檬酸,甚至有助於抑制結石生成,不過葡萄柚汁和汽水應該要避免飲用;每日 2000~3000 c.c. 的水分攝取,稀釋尿液並確保每日尿量在 2.5 公升以上的健康標準。 鈣質的攝取:鈣質能在腸道中和草酸結合並排出,降低草酸的吸收,如果攝取足夠的鈣質(成人的每日建議量:1000毫克),能降低草酸鈣結石的風險;相對地,飲食中鈣質補充不足,會有利草酸被腸道吸收,造成體內草酸濃度提高,促使結石形成。(延伸閱讀:想補鈣別亂吃!主攻這4類食物就對了)

腎結石4大NG禁忌飲食

腎結石患者應特別注意並限制以下幾種食物的攝取。 1. 高鈉食物傷腎

過量的鈉會增加尿液中的鈣沉積,誘發腎結石的形成,而鹽的主要成分是鈉(Sodium),如果飲食鹽分太多,也意味著攝取太多的鈉。另外,日常生活中,白吐司、罐頭食品、速食、即食品、肉類、調味料等都有鈉的蹤跡,因此,建議民眾多注意營養標示上的鈉含量,並可以與營養師討論如何適度攝取鹽分,不僅避免結石,也減輕腎功能負擔、降低尿蛋白過高的風險。(延伸閱讀:低蛋白飲食還不夠!腎臟病飲食還得注意磷鉀鈉)

以下是進行低鈉飲食的小提醒: 外出用餐,以清淡為主,可以請店家少鹽烹調。 多在家料理,以天然香料、食材的提味取代鹽分添加。 多攝取新鮮食物,少攝取加工食品,例如:罐頭、泡麵、香腸等。 多注意食品上的營養標示,食物添加碳酸氫鈉(Sodium Bicarbonate)、小蘇打、膨鬆劑(發粉)、磷酸氫二鈉(Disodium Phosphate)、麩胺酸鈉鹽(Monosodium Glutamate)、味精(MSG)、海藻酸鈉(Sodium Alginate)、硝酸鹽(Sodium Nitrate)或亞硝酸鹽(Sodium Nitrite)應盡量避免選用,以減少鈉的攝取量。 腎結石飲食禁忌與建議|預防結石、避免復發要吃什麼?購買前應詳閱營養標示,避免高鈉含量食品,以降低腎結石風險。 2. 高草酸鹽食物易導致結石

草酸鹽如果和體內鈣質結合草酸鈣沉積,也就是最常見的腎結石種類。草酸鹽(Oxalate)會阻止身體吸收鈣質,因此導致尿液中的鈣含量會升高,如果加上水分攝取不足,就容易造成腎結石,下列是富含草酸的食物,應特別留意:

巧克力 甜菜 菠菜 韭菜 芹菜 大黃 地瓜 堅果,如核桃、腰果、杏仁 草莓葡萄 濃茶、啤酒

*補充鈣質應避免富草酸鹽食物:值得一提的是,如果想補充鈣質時,也應該避免食用以上富含草酸食物;根據食藥署指出,攝取過多草酸食物會影響礦物質的吸收(如:鈣、鎂、鉀等),所以如果想充分攝取鈣質,應避免同時食用富含草酸的食物,才能使吃進去的鈣充分利用,不致使鈣質缺乏。

3. 避開高動物性蛋白飲食

體內過多的尿酸與過少的檸檬酸鹽(Citrate)會增加腎結石的風險,攝取過多的動物蛋白質會增加尿液中鈣質、尿酸鹽和草酸的排泄,並減少檸檬酸鹽的排泄,對結石患者有不利的影響。建議與營養師討論,如何適度攝取動物性蛋白,如肉類、蛋、奶及乳製品等,來補充身體營養的同時,也能避免過量攝取。 4. 避免補充過量維生素C

青少年及成人每日建議維生素C攝取量約為100毫克。每日超過1000毫克的維他命C攝取,可能會在體內生成更多的草酸,提高尿路結石的風險。然而,要從正常飲食中攝取過量維他命C相當困難,但如果長期額外補充口服維他命C就應小心攝取過量和導致結石的風險。

腎結石飲食禁忌與建議|預防結石、避免復發要吃什麼? 腎結石常見迷思:菠菜豆腐不能一起吃?

「菠菜和豆腐共食導致腎結石」是很常見的迷思,根據衛福部的闢謠說明,菠菜的草酸與豆腐分解出的草酸及鈣質,會在腸道結合成草酸鈣,形成的草酸鈣不會被腸道吸收,反而會形成糞石後隨著糞便排出,所以也不會跑到腎臟,因此,菠菜豆腐一起吃反而能避免結石問題。

衛福部更建議,在攝取含有草酸的食物,反而要同時攝取鈣質,才能提高草酸和鈣離子在腸道結合的機會以減少草酸的吸收,進而降低草酸鈣結石的風險。

少一顆腎臟沒關係?腎臟功能介紹、單腎的原因和影響

少一顆腎臟沒關係?腎臟功能介紹、單腎的原因和影響

過去曾見「賣腎換新手機」的新聞,而確實,人體只剩1顆腎臟仍可以存活,但少1顆腎臟真的沒有影響嗎?《Hello健康》將介紹單腎(Solitary Kidney)—只有1顆腎臟的特殊狀況,並簡單介紹腎臟的功能與位置,以及只有1顆腎該注意的風險事項。

只剩一顆腎臟會怎樣?什麼是單腎?

大部分的人天生有1對腎臟,然而,某些人只有1顆腎臟,或只有其中1顆腎臟有作用,這種情況稱作單腎。 單腎的原因

以下是造成單腎的可能原因:

天生缺陷:若嬰兒有腎發育不全(Kidney Agenesis) 的狀況,出生時便只有1顆腎臟,此現象男性比女性多,另外一種是腎發育異常(Kidney Dysplasia),嬰兒出生時有2顆腎臟,但是其中1顆沒有作用。然而,因為只有1顆腎臟依然可以過正常的生活,所以不容易發現腎缺損或發育不良,直到未來進行醫療檢驗,如照超音波或X光,可能才發現異狀。 手術移除其中一顆腎臟:在某些情況,為了治療癌症或某些疾病而切除腎臟。 腎臟移植或捐贈:有愈來愈多人將其中1顆腎臟捐給腎衰竭的家人或朋友。(推薦閱讀:換腎要等多久、風險高嗎?腎臟移植手術過程、注意事項一次看

單腎的影響

一般來說,只有1顆腎臟仍然以正常生活,儘管如此,仍可能面臨腎功能日漸削弱的風險,患者應小心注意以下症狀與風險: 蛋白尿(Proteinuria): 當尿液中蛋白質含量超標時,會出現蛋白尿症狀,單腎的人時常會面臨尿液中蛋白質高於平均的狀況。 高血壓(High Blood Pressure): 腎臟除了能過濾血液中血液和廢物的能力,還能幫助調節血壓以及刺激產生腎素(Renin,一種和血管擴張和收縮相關的賀爾蒙)的功能。這些功能有助於維持健康血壓。因此,只有1顆腎臟會有血壓增加的風險。(延伸閱讀:腎不好血壓跟著飆 了解腎臟與心血管疾病風險) 腎絲球過濾速率(Glomerular Filtration Rate,GFR)降低:腎臟100多萬個腎元是由腎絲球和腎小管(Tubule)組成,負責過濾廢物和毒素,當腎絲球過濾速率降低,意味著過濾廢物和毒素的速度降低。

少一顆腎臟沒關係?腎臟功能介紹、單腎的原因和影響 腎臟的位置與功能

一般人皆有2顆腎臟,大約是拳頭大小,位於後腰部的肋骨緣下方的位置,左右各1對稱於脊柱。腎臟的功能主要是血液淨化並產生尿液,每個腎臟由約100萬個腎元組成,每個腎元依序由腎絲球、近曲小管、亨利氏管及遠曲小管連結。集尿管則連結所有的遠曲小管開口,將尿液收集到輸尿管而進入膀胱。以下將列舉4點腎臟的功能:

1. 排除體內代謝廢物

食物的消化、肌肉活動與各種代謝產生至血液中的廢物,會透過腎臟過濾後由尿液排除;藥物的代謝也會經過腎臟。

2. 調節水份

多餘的水份會藉由腎臟自血液濾出,形成尿液排出人體。2個腎臟1天約能過濾160~190公升的液體,其中大部分的水分會回收到體內,僅1~2公升會排出體外形成尿液。

3. 調節酸鹼度、維持體液電解質

維持體內酸鹼度及、磷、鈉、鉀、鹽分等電解質平衡。(慢性腎臟病飲食關鍵:低磷鉀鈉低蛋白)

4. 分泌荷爾蒙 分泌腎素:控制血壓。 分泌紅血球生成素:製造紅血球。 活化維生素D:維持骨質密度並保護骨頭的健康。

再忙也別憋尿!你該知道的憋尿後果與改善方法

再忙也別憋尿!你該知道的憋尿後果與改善方法

你曾經憋尿過嗎?相信多數人都有憋尿的經驗,無論是有意識的憋尿,像是工作很忙走不開、讀書太專心,或是在無法上廁所的情境,像是開車時遇上塞車、長時間坐遊覽車、甚至是看電影時都需要暫時憋尿。生活中時常會遇到這些情況,讓人不得已憋尿,然而憋尿太久或時常憋尿,其實是會影響健康的。以下介紹過度憋尿可能導致的相關問題,並提供幾個提升憋尿能力的方法。

排尿與憋尿的生理作用

一般而言,一個成人的膀胱容量為 300~500 c.c.,小於兩歲的小孩大約是 130 c.c.,八歲的膀胱容量大約達 300 c.c., 膀胱內的尿液到達一定容量時,膀胱會傳送訊息至大腦,大腦便會告訴身體該上廁所了,同時尿道括約肌也會收緊,等到要尿的時候才排出。 再忙也別憋尿!你該知道的憋尿後果與改善方法補充水分的同時也別忘了適時排尿。 憋尿可能造成的問題

當人要憋尿時,膀胱和尿道的括約肌會閉得緊緊的,讓尿液不會從尿道流出。偶爾短時間的憋尿,其實對身體並不會有大傷害;但若是憋太久或常憋尿,就可能對身體會有不好的影響:

1. 疼痛

常憋尿的人,膀胱和腎臟可能會感到疼痛;排尿時也可能會造成疼痛,而且部分肌肉仍可能因憋尿而持續緊繃,可能導致骨盆底肌肉有抽痛感。 2. 膀胱鬆弛

憋尿會讓膀胱撐大,久了之後膀胱的肌肉會失去彈性,無法正常地收縮和排尿。

3. 泌尿道感染(Urinary Tract Infection UTI)

憋尿太久容易讓細菌有機會在尿道滋生,導致泌尿道感染,若細菌上行則可能導致膀胱炎、腎盂腎炎(腎臟發炎)。泌尿道感染的症狀有: 頻尿 排尿時有灼熱或刺痛感 骨盆或下腹部疼痛 尿液有很濃的味道或臭味 尿液混濁、顏色怪異、呈深色、血尿

此外,不常喝水的人也比較容易尿道感染,因為水喝得不夠多,膀胱不夠滿就不會通知大腦要上廁所,而原本在尿道的細菌沒有被排掉就容易繁殖,造成泌尿道感染。(推薦閱讀:泌尿道感染怎麼辦?UTI 的治療與照顧) 4. 腎結石(Kidney stone)

憋尿可能會提升腎結石等尿路結石的風險,尿液中的礦物質成分較高(尿酸、草酸)的人,更要注意。(延伸閱讀:腎結石飲食禁忌與建議|預防結石、避免復發要吃什麼?

5. 骨盆肌損傷

太頻繁憋尿可能造成骨盆底部的肌肉受傷,其中一個就是尿道括約肌。尿道括約肌能調控尿液排出,若受損嚴重可能會導致尿失禁。(推薦閱讀:尿失禁的治療與預防:凱格爾運動練骨盆底肌) 有這些疾病更要避免憋尿

有攝護腺肥大、神經性膀胱功能異常(Neurogenic Bladder)或腎臟問題的人,更不要常憋尿,否則更可能受感染或引發腎臟相關疾病。另外,攝護腺肥大、神經性膀胱功能異常、泌尿系統神經受損、膀胱肌肉鬆弛等問題,也可能造成尿液殘留,導致尿液排不乾淨的狀況。

再忙也別憋尿!你該知道的憋尿後果與改善方法 總是憋不住?4招憋尿方法訓練膀胱

適度的憋尿其實也代表膀胱功能正常,而如果常有憋尿憋不住或太常感覺有尿意的狀況時,不妨試著訓練膀胱,讓膀胱容納夠多尿液才產生尿意、去上廁所,這樣同時減少了跑廁所的次數和降低憋尿的機會。

要訓練膀胱,主要方式就是要嘗試抵抗尿意,在有些尿意時先忍住不上廁所。可以試試以下幾件事來抵擋尿意,當做一段時間、尿意已逐漸增強後,就可以停止,達到訓練的效果即可。

保持溫暖,冷會讓尿意更加強烈。 聽音樂、看電視、看書、看報紙等活動,可以讓自己分散注意力。 做動腦的事情,如玩遊戲、拼圖、解謎等等。 坐著或站起來走一走。

雖然尿意可能可以透過練習來增加忍受度,但建議平時還是盡量不要憋尿太久、太頻繁,否則可能引發上述各種相關症狀。

世界糖尿病日教你如何陪伴糖尿病親人走過煎熬

世界糖尿病日教你如何陪伴糖尿病親人走過煎熬

聯合國將11月14日訂為世界糖尿病日(World Diabetes Day,簡稱WDD)。根據世界衛生組織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簡稱WHO)統計,全球超過4億人罹患糖尿病,每年有160萬人死於糖尿病。

台灣則有逾兩百萬名糖尿病患者,此病在國人十大死因排第5名。糖尿病屬於慢性疾病,病程耗時,患者需要承受長期的病情煎熬,對患者家庭也是沉重的負擔,因此糖尿病患者格外需要家人從旁協助,一起維持健康的生活,穩定其情緒並改善病情。 陪伴糖尿病親人的5個小步驟

若您有親人罹患糖尿病,透過下列5點的協助,將是改善親人病情的最大助力:

1. 了解糖尿病資訊

首先要先了解什麼是糖尿病,糖尿病患者的胰臟無法製造胰島素,或無法有效利用胰島素,導致葡萄糖無法藉由胰島素進入細胞,作為能量使用,因此血液中葡萄糖濃度將會升高(即高血糖),若身體長時間處於高血糖狀態將傷害身體器官,產生嚴重的併發症。 2. 了解如何控制病情

由於糖尿病病情與治療計畫因人而異,所以必須請教糖尿病親友是如何遵照醫師指示來控制病情,從了解服用藥物、施打胰島素劑量與方式、檢測血糖,到飲食與作息等,均有很多細節需要逐步釐清,才能有效幫助患者改善病症,並且定時陪同患者回診檢查,除了自己能多了解病情,也能帶給患者安全感與心理的慰藉。(延伸閱讀:血糖正常值是多少?飯前飯後血糖、糖化血色素這樣看

世界糖尿病日教你如何陪伴糖尿病親人走過煎熬 3. 多點正面能量、少點責備

人的心情會受到血糖高低而有起伏,若糖尿病患者出現一下開心,一下鬱悶的症狀,也許是糖尿病在作祟。但如果患者長時間感到憂鬱,就必須請醫師了解實際情形了。(同場加映:糖尿病照護者壓力不上身!7撇步保持心理健康

4. 和糖尿病親人一起改變作息

一起執行糖尿病親人的健康計劃,不僅能幫助他完整遵照醫生指示,包括飲食習慣、運動與生活作息等,若一同參與,對自己身體不但有正面助益,對彼此感情也有加溫效果。 5. 注意低血糖的症狀

對於糖尿病患者而言,低血糖(Hypoglycemia)是需要立即處置的嚴重狀況,若患者1週內出現好幾次低血壓,應該迅速通知醫師診斷。以下是出現低血糖的可能症狀:

發抖、緊張焦慮、出汗、發冷或冒冷汗、情緒易怒、沒耐心、頭暈或難以專心、飢餓或噁心、視力模糊、感到虛弱、憤怒或沮喪。

血壓高怎麼降下來?降血壓的6種方法一次告訴你

血壓高怎麼降下來?降血壓的6種方法一次告訴你

高血壓在台灣是一種相當普遍的疾病,依據衛福部國民健康署2021年最新的研究資料顯示,台灣的高血壓病患累計至今有501萬人;換言之,每4.7個人之中,就一個人是高血壓,而其中18歲以上年輕人的盛行率就有26%。預防高血壓最好的方法就是定期測量血壓。如果你的血壓值比一般人來得高,但還不到高血壓患者的標準,這表示你可能處在高血壓前期。高血壓前期和高血壓(Hypertension),兩者都是可能引發心臟病和中風的嚴重疾病。在現代忙碌又充滿壓力的生活下,無論男女老少高血壓的情形愈來愈嚴重。在這裡《Hello健康》為你介紹6種降血壓的好方法,讓你可以穩定控制血壓,預防腎臟病、糖尿病及心血管疾病。

1. 攝取健康的飲食

人沒有食物就不能生存,但如果不謹慎選擇你吃進肚子裡的東西,你的健康或心臟都可能受到嚴重的影響。建議攝取低鈉(Sodium)及含鉀(Potassium)的食物。鉀可以幫助降低血壓,預防進入高血壓前期。補充大量蔬果與全麥穀物對於降血壓也有很良好的功效。此外,切記少吃脂肪量高的肉,例如肥肉、五花肉、加工肉類,並多吃雞肉和魚肉等優質的蛋白質。(推薦閱讀:別踩心臟病地雷!少吃高糖、高脂、高納食物飲品) 2. 減少飲食中的含鹽量

攝取過多的鹽分(即鈉),會導致水份滯留在體內,使身體出現水腫,血管壁的壓力也會上升,進而使血壓升高,而高血壓則幾乎會損害身體裡的所有器官。美國食品藥物監督管理局(U.S. Food & Drug Administration)建議成人每日的鈉攝取量上限為2,300毫克(約6公克的鹽)。以下為你提供4個減鈉小撇步: 撇步1:仔細閱讀食品標籤上的鈉含量,比較各廠牌的商品,找出鈉含量最低的食品。 撇步2:減少外食與吃素食的次數,因多數外食都含有大量的鈉。 撇步3:避免食用加工食品,如肉類罐頭、火腿、培根等,以及微波食品與泡麵等食物。 撇步4:減少每日下廚做菜的鹽分。

血壓高怎麼降下來?降血壓的6種方法一次告訴你 3. 規律運動及控制體重

衛福部國民健康署建議成人每天需運動至少30分鐘,或分段累積運動量,效果與一次做完一樣。每次運動時間最少要有10 分鐘。因此一天之中可分別運動15分鐘,運動2次,或僅運動10分鐘,但運動3次。規律運動不僅可以降低血壓、控制體重,還能舒壓及減少罹患心血管、肌肉、骨頭等各類疾病的風險。在高血壓患者之中,至少有1/5的人擁有肥胖的問題。對於身形肥胖的高血壓患者來說,體重僅需減去3-4公斤,就能降低血管的壓力。

血壓高怎麼降下來?降血壓的6種方法一次告訴你

4. 限制酒精與抽菸量

經常抽菸、喝酒是導致高血壓的一大威脅。喝酒不僅會使高血壓藥物失去療效,還會使血壓上升。平均來說,各年齡層女性建議每日的飲酒量為1杯,65歲以下的男性每天則飲用喝2杯。(延伸閱讀:高血壓可以喝酒嗎?拿捏份量就沒問題!) 5. 減少壓力

現今由於工作、疾病、家人、人際關係等各種原因,多數現代人皆面對很大的生活壓力。壓力是導致高血壓的重要原因之一。嘗試改變你的生活習慣,例如確保充足的睡眠時間、規律運動、瑜珈、靜坐、或是抽出時間做自己喜歡且令人放鬆的事情。 6. 定期檢查血壓

衛福部國民健康署建議18歲以上的民眾每年應至少量一次血壓;40歲以上肥胖或工作壓力較大、已過女性更年期、或是擁有高血壓家族史的人,建議每周或每月測量一次血壓。心血管疾病、中風、慢性腎病、或已經接受降壓藥治療的患者則建議每天測量。

建議家中可以購買一台血壓機,測量前記得不要抽菸、喝咖啡、滴眼藥水,並避免激烈活動,以獲得準確的血壓數值。(推薦閱讀:在家量血壓:血壓計種類、操作流程、注意事項、血壓標準)

心跳過快不舒服?少碰這4類影響心率的食物

心跳過快不舒服?少碰這4類影響心率的食物

諸多因素皆會影響我們每分鐘心跳的速度,也就是俗稱的心率,其中包含了飲食、活動程度、情緒狀態及用藥。根據美國心臟協會(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指出,每分鐘60~100下可視為正常心率,但攝取某些特定食物或飲品,可能會使我們的心跳加速,超過正常該有的靜止心率。就讓《Hello健康》為你說明少吃哪些食物才能減緩心跳,減少心跳太快所引起的不適。

心跳過快?少吃這些食物就對了 1. 咖啡因

咖啡因是一種中樞神經興奮劑,能刺激大腦及神經系統,增加心臟跳動的速率,攝取過量時甚至可能會引發心律不整。一般在生活中,有許多飲料皆含有咖啡因,例如咖啡、紅茶綠茶、汽水及能量飲料。

針對咖啡因對人體的影響,台灣家庭醫學會便曾指出,當人體每日攝取超過400毫克的咖啡因時,就容易提升癲癇、心房顫動、心律不整的風險。而國內國民健康署則建議;成人每日應不攝取超過300毫克的咖啡因(約1~3杯咖啡);心臟病患者則須減半,僅攝取約150毫克的咖啡因。攝取過多的咖啡因除了會讓心跳加快之外,亦容易產生頭痛、焦慮、顫抖以及失眠等副作用。(延伸閱讀:有心臟病還能喝咖啡?這樣喝竟然幫降心臟病風險) 2. 酒精

諸多研究皆指出酒精會導致心律不整(Arrhythmias),引起心搏過速(Tachycardia,心律不整的其中一種類型),使心臟出現心房顫動、心房撲動和心室性心搏過速(Ventricular tachycardia)等不同症狀。酒精會直接影響心臟細胞,造成心跳加快、心搏過速,使人體脈搏不正、呼吸困難。在多數情況下,心律不整的患者只要暫時停止攝取酒精,心臟就會漸漸恢復正常狀態,並降低心律不整的復發機會。(延伸閱讀:心頭小鹿亂撞砰砰跳?心跳次數多少才正常?一次看懂「有心人」正常心跳範圍)

心跳過快不舒服?少碰這4類影響心率的食物 3. 可可鹼

可可鹼是另一種天然的神經興奮劑,在巧克力及其添加製品中都有,例如冰淇淋、布朗尼、蛋糕、糖果、熱巧克力和巧克力牛奶等。研究顯示,可可鹼攝取量與心率提升成正比,表示攝取量越大,心率的增加就越大,因此,有心律不整症狀的人,建議限制或避免食用巧克力。 4. 酪胺

含有高酪胺酸的食品和飲料,會使血壓升高並導致心悸,包括下列幾項:

熟成乾酪 醃漬肉品 酒精性飲品 果乾或過熟的水果

5.攝取過多糖分

攝取高碳水化合物的食物,也可能造成心跳加快或心悸,例如含糖飲料、糖果、甜點、小點心、麵包、義大利麵和白米飯。建議要節制攝取,或選擇全麥和全天然食物,如糙米、全麥麵包、蔬菜和豆類,因為這些含有更優質的複合碳水化合物,與較少的單醣。

心跳過快不舒服?少碰這4類影響心率的食物

綜上所述,為了保持心臟的健康,減少心跳過快所引起的不適,建議盡量避免食用可能引發心律不整的特定食物,例如含有酪胺成分的奶酪、醃製的肉類和魚類,或含有苯乙胺的巧克力等食物。此外,盡可能地減少飲用含咖啡因與酒精的飲料。

血脂正常值是多少?膽固醇與三酸甘油酯檢測須知

血脂正常值是多少?膽固醇與三酸甘油酯檢測須知

血脂檢測基本概念

人體會用膽固醇(Cholesterol)來建造細胞、製造荷爾蒙,但若膽固醇濃度過高,就會累積在動脈,堆積形成脂肪斑塊,造成動脈粥狀硬化(Atherosclerosis)。

大範圍的粥狀硬化會增加心臟病與中風的風險,因此,需要透過血脂檢測,也就是膽固醇與三酸甘油脂(Triglyceride)檢測,幫助分析血液。(推薦閱讀:膽固醇是什麼?看脂蛋白密度分好壞

藉由血脂檢測,我們可檢視血液中膽固醇與三酸甘油酯濃度,而由於膽固醇需附著於蛋白質,形成脂蛋白(Lipoprotein),以便在血液中移動與供給細胞、組織利用,因此除了膽固醇和三酸甘油脂,膽固醇檢測還包含低密度和高密度脂蛋白檢測。

常規的膽固醇和三酸甘油脂檢測包含以下指標: 高密度脂蛋白

高密度脂蛋白(High-density Lipoprotein,簡稱 HDL)可吸附脂肪,並將脂肪帶到肝臟排除掉,幫助人體移除脂肪,因此 HDL 又被稱為「好膽固醇」,若體內含有較多的 HDL,則會有較低的心臟病風險。 低密度脂蛋白

低密度脂蛋白(Low-density Lipoprotein,簡稱 LDL)會從肝臟吸附許多脂肪和一點蛋白質至其他身體部位。

身體裡有一定的 LDL 量是正常、健康的,因為有些身體部位需要 LDL 所攜帶的膽固醇,但 LDL 又被稱作「壞膽固醇」,因為身體的低密度脂蛋白過高會沉積在血管壁形成斑塊,這些斑塊一旦破裂,瞬間血小板凝集而堵住血管,就會造成中風或心肌梗塞。

就心血管的風險而言,總膽固醇的角色比三酸甘油脂重要,在膽固醇中又以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對心血管特別有害。因此建議民眾若發現低密度脂蛋白過高,應盡快調整飲食並改善抽菸等不良習慣,以防脂肪斑塊於心血管持續堆積。(推薦閱讀:沒有最壞只有更壞!膽固醇變壞囝仔,脂蛋白要負責!) 總膽固醇

總膽固醇(Total cholesterol,簡稱 TC)指的是脂蛋白膽固醇與游離膽固醇(未脂化的膽固醇)的總量,亦即人體的總膽固醇量。

膽固醇過高可能代表患者有較高的心血管疾病風險。另外,總膽固醇與高密度脂蛋白的比值(TC/HDL-C),也可用於診斷患者動脈粥狀硬化的狀況,比值愈高,則患者發生心血管疾病的風險愈大。

三酸甘油酯

三酸甘油酯(Triglyceride,簡稱 TG)是一種中性脂肪,人體會用它來儲存能量,或是產生肌肉需要的能量。相較於只有 LDL 過高,若三酸甘油脂與 LDL 的量同時過高,心臟病的風險也相對更高。 為什麼需要做膽固醇與三酸甘油酯檢測?

定期檢查膽固醇或三酸甘油脂其實非常重要,因為血脂異常往往不會有明顯的症狀,如果沒有固定健檢,很容易忽略它們所提供的警訊。一般建議每4~6年檢查一次血脂。

由於年紀愈大,受血脂影響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愈高,衛福部國民健康署提供 40~65 歲每三年一次、65 歲以上每年一次的成人健康檢查。另外,55 歲以上原住民、罹患小兒麻痺且滿 35 歲者也享有每年一次成人健檢的權利。

血脂正常值是多少?膽固醇與三酸甘油酯檢測須知

不只是健康的成人,糖尿病患者更要定期檢測三酸甘油脂指數,若血糖沒有好好控制,三酸甘油脂指數會升高。

另外,兒童也可能有高膽固醇的情形,美國兒科醫學會(American Academy of Pediatrics)鑑於兒童肥胖的比例逐年增加,所以建議所有兒童在 9~11 歲應該檢測血膽固醇。

另外兒童的家族若有早發性心血管疾病史(例如男性 55 歲或女性 65 歲以前就提早中風或心肌梗塞),甚或兒童的父母或祖父母若血膽固醇≥240 mg/dl,還有若兒童本身患有心臟病或有增加心臟病的危險因子,例如:糖尿病、高血壓或過重等的病史,則建議兒童血膽固醇篩檢應提前至兩歲,最晚不得超過 10 歲,若結果正常,則隔 3~5 年再進行追蹤檢查。 膽固醇和三酸甘油脂需要空腹檢查?

一般而言,血脂檢測幾乎都會包含三酸甘油脂在內,因此仍需空腹進行抽血檢測,不過你知道空腹其實對膽固醇數值沒有太多影響,主要是三酸甘油脂會有較大變化嗎?

人體在進食後,食物會在腸道被分解,產生乳糜微粒(Chylomicron)。它主要的功用是運送三酸甘油脂給各組織使用,本身僅含少量膽固醇。

人體的膽固醇來源主要是肝臟製造(約佔七成),而非來自於進食(約佔三成),所以空腹其實是為了避免進食所產生的三酸甘油脂濃度變動,而影響檢測結果喔!

然而,目前不少學者開始研究未空腹者的三酸甘油酯量,這是因為平日的血脂水平主要反映餐後的水平,而不是空腹的水平,因此未空腹的樣本可能更能代表「平常」三酸甘油酯的循環水平。

話雖如此,民眾在做血脂檢測前,最好要先詢問醫師需不需要空腹,以醫師的建議為主。

血脂檢測流程須知 事前準備有哪些?

依照接受的檢測,會有不同的準備事項: 若醫師囑咐檢測前要空腹,請在抽血前至少八小時就要停止飲食,只可喝水,也不可服用藥物 檢測前晚不可吃高脂食物。 檢測前不可飲酒或做高強度運動。

很多藥物都有可能會影響檢測結果,例如:皮質類固醇(Corticosteroids)、治療愛滋病的蛋白酶抑制劑(Protease Inhibitors for HIV)、乙型阻斷劑(Beta Blockers)和雌激素(Estrogens)都可能分別可能影響能血液中的總膽固醇、三酸甘油脂、高密度脂蛋白或低密度脂蛋白,因此請務必告知醫師自己正在使用的藥物。

另外,若在一週內曾做過有放射性的檢測,例如:甲狀腺或骨頭掃描,請告知醫師,如果你對檢測有任何疑慮,也請詢問醫師,以評估檢測的風險、過程、結果說明等。 血脂檢測步驟有哪些?

檢驗三酸甘油脂與膽固醇的抽血過程如下:

1. 檢測人員會將鬆緊帶環繞在上臂,阻擋血液流動。如此一來,鬆緊帶遠端的血管就會變大,更容易將針刺入血管中。(推薦閱讀:抽血學問大!採血管顏色有不同涵義

2. 用酒精消毒針頭。

3. 將針刺入血管,可能會需要不只一針。

4. 將管子接上針,血液流進管內。

5. 抽血量足夠後,檢測人員就會將手臂上的鬆緊帶取下。

6.在移除針頭後,檢測人員會提供棉球,請你按壓在打針處止血或者黏上膠帶固定。 檢測後須知

在檢測後 20~30 分鐘後即可移除繃帶和棉花,並可與醫師預約了解檢測結果,醫師也會詳細說明與分析,請依照醫師的囑咐行事,若對膽固醇與三酸甘油酯檢測有疑慮,請諮詢醫師,以了解更多資訊。 血脂檢測結果

不同的診所和醫院,對膽固醇與三酸甘油酯檢測定義的普通範圍可能會不同。若對檢測結果有任何疑問,請諮詢醫師。 血脂正常值是多少?

一般成人的膽固醇標準與三酸甘油脂標準如下:

血脂正常值是多少?膽固醇與三酸甘油酯檢測須知 高三酸甘油脂的急性症狀

雖然前面提到,在大多數的情況下,我們不容易因血脂變化而產生急性症狀,但是也有例外狀況。例如急性胰臟炎(Pancreatitis,或稱胰腺炎)可能因三酸甘油脂指數過高(>500mg/dl)而引發,患者的血液可能呈乳糜狀,血清顏色偏乳白,應盡速治療。三酸甘油脂過高的狀況也被俗稱為血油或血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