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份認同讓你變成暴徒!從心理學探討群眾暴力的形成

身份認同讓你變成暴徒!從心理學探討群眾暴力的形成

2020年5月1名美國警方執法過頭,不幸造成一位非裔嫌犯枉死,沒料卻因此引發各州「遍地開花」的種族抗爭,甚至在民情激憤之下,暴動四起。到底為什麼和平的社會運動會演變為硝煙四起的暴力?讓《Hello健康》從心理學的角度來你理解群眾暴力的形成與轉變吧!

仇警➜仇強權➜仇富,身份認同讓你變成暴徒

英國聖安德魯斯大學(University of St Andrews)的史蒂芬.大衛.萊赦(Stephen David Reicher)教授發現,傳統上我們以為暴徒都是無頭無腦、容易被煽動的烏合之眾,但這些看似發狂的示威群眾,其實全都帶著強烈的動機與清楚的目的。萊赦以 2011 年英國騷亂(2011 England riots)為例,警方誤殺非裔嫌犯讓群眾非常不滿,而原本就帶著「反對警方」認同的示威者搖身一變,從良民成了暴徒。他們的行為有著特定的群體規則(group norms),因此他們並非無差別地攻擊,而是專門針對警方和警局下手。

由於警方的公權力在騷亂中被削弱了,連帶讓民眾感覺到強權「可以」受到打擊,而強權容易讓人聯想到富裕階級,從而使帶有「反對有錢人」認同的民眾也加入戰場。這場暴動從「仇警」變成「仇強權」再進化為「仇富」,所以只要是與少數族裔、經濟弱勢和外來移民等特質相反的團體,全都成了共同敵人。這也是為何銀行和大企業旗下的知名連鎖店,也躲不過示威者的縱火與石擊。(同場加映:報復後開心嗎?聊聊復仇心理的影響 )

身份認同讓你變成暴徒!從心理學探討群眾暴力的形成 你的想法會隨著加入一個群體而轉變

其實群眾暴力的生成非常不易,畢竟一大群人聚集在一起同時想要搞破壞並不常見。社會心理學家以精細化社會認同模組(Elaborated Social Identity Model,或稱Extended Social Identity Model)來解釋:當一個人加入某個團體的時候,自我認知會逐漸轉變,他不會以自身原有的特點來認同自己,反而會更貼近隸屬團體的特質。

參與抗爭的示威者一開始並不見得想要放火砸店,但是當警方或軍隊以武力鎮壓整個示威團體時,突然間新的界限被重新劃定,整個群體成為「我們」,而軍警成為「他們」。看到隸屬「我們」的夥伴掛彩了猶如痛在我身,反擊的情緒自然高漲,這可能會導致群眾與對立的一方開戰,並引發全面性騷亂。

身份認同讓你變成暴徒!從心理學探討群眾暴力的形成 社運與暴動只有一線之隔,別讓行動失焦

當我們譴責暴力的同時,也要明白暴動背後代表人民的不滿,如種族歧視、高失業率、貧富差距、爭取民主自由,以及反貪腐等,這些才是群眾運動的導火線。

成功的社運是革命,失敗的社運則被定調為暴動。我們在參與集會遊行時,也要切記自己的俠義之心很有可能因為敵我之分而走偏,引發流血事件。

擔心婆媳關係出問題?對媳婦做到「3不1要」,世上最棒的婆婆就是你!

擔心婆媳關係出問題?對媳婦做到「3不1要」,世上最棒的婆婆就是你!

女性一生中的角色不斷轉變,從女孩、女人、妻子(媳婦),接著又變成媽媽,隨後某一天當自己的小孩長大生子後,自己也變成了別人的婆婆。

自古以來,婆媳關係一直是許多女性婚後的最大課題,若你最近剛當上準婆婆,擔心婆媳關係出問題,不彷參考以下《Hello健康》為你整理的好婆婆4要點,幫助你在家庭生活中與媳婦相處融洽。 對媳婦做到「3不1要」,婆媳關係沒問題!

婆媳衝突最大的問題,有時是在未認識對方以前,就先入為主,將對方貼上標籤,建議無論是媳婦或婆婆在變成一家人之前,可先放下成見,預先做好包容、適應與摩擦的心理準備。若在尚未同住之前,婆婆或媳婦便預見某些由價值觀或習慣差異所帶來生活問題,建議可先做些生活上的調整,例如住不同樓層、彼此負責不同打掃區域等,以減少可能的摩擦。

以下為各位準婆婆們介紹婆媳相處之道的4大要點:

1. 不強求媳婦符合期待

有些婆婆會用自己教孩子的方式教導媳婦,但這樣並不適當,因為她與您的兒子一樣都有來自原生家庭的價值觀及生活經驗,那是她今日個性和價值觀的基礎,同時也可能是你兒子喜歡上她的原因,建議多花一段時間跟她相處,相信你會在她身上看到更多更好的一面。

我們經常會將自身的期望套用在別人身上,雖然在媳婦到來之前,婆婆可能會對她有許多期待,但選擇仍在於她,我們無法強迫別人符合自己的期待。同時,你也需要接受跟兒子關係的轉變,因為他已脫巢成家了,做父母的應相信他和他的老婆,放手讓他們去做好每一項決定,別再為孩子處理所有事。

擔心婆媳關係出問題?對媳婦做到「3不1要」,世上最棒的婆婆就是你! 2. 不批評、不擅給媳婦建議

要成為人見人愛的婆婆,就應避免對媳婦酸言酸語,或不請自來的意見。建議不要在自己兒子或眾人面前大肆批評,恐怕只會造成彼此有更大的隔閡。很多時候事情並沒有所謂的對錯之分,僅因彼此身處不同的立場,有不同的觀點,僅此而已,只要我們把眼光放遠,相信你們的關係可以更加親近。

面對婆媳衝突,建議不要讓兒子擔任溝通的橋樑,更不應叫他選邊站,家人應該以愛相互扶持,而不是視之為敵。同樣地,當夫妻吵架時,父母大可不必「參一腳」,讓夫妻自己解決正是長輩能做的最好方法,讓孩子自己去親身經歷,或是等他們向你請教再提出看法也不遲。另外,若要送媳婦禮物,也建議送她會喜歡的東西,或是和給兒子的差不多的禮物,避免會讓她因差別待遇而難過。

3. 不過度介入夫妻生活

樂於助人當然是好事,但過度介入卻終會帶來反效果,身為長輩,請留意你的熱心是幫助兒子及媳婦,而不是徒增困擾。要知道,兒子與媳婦已是成人,代表他們有能力組織家庭、教育小孩,因此建議讓他們自己學習擔任父母的天職和責任。

擔心婆媳關係出問題?對媳婦做到「3不1要」,世上最棒的婆婆就是你!

如果婆婆要釋出關心,可透過詢問其近況,但不用挖出細節,原則上只要讓夫妻知道您願意幫助即可,並盡可能不干涉他們的家庭時光。建議謹慎拿捏與孩子家庭的界線,切勿無預警地出現在孩子家或要求參與每個家庭聚餐及其社交場合。

此外,部分長輩會希望在生產時能在產房見證孫子的出生,但這是屬於父母與孩子很親密的時刻,因此有些父母不會邀長輩來醫院,請公婆不要過於在意,並尊重孩子所做的決定,相信他們一家過幾天就會來找你報喜了!

4. 要認識、讚美及感謝媳婦

既然已經成為一家人了,請放寬心地好好認識她,建議可以從彼此共同的興趣作為話題開始聊天或研究,像是她的興趣、喜歡或討厭的東西等等,讓彼此有更多連結,這樣往後相處起來就更容易了,比起婆婆跟媳婦的關係,還多了更像是朋友或甚至是母女的情誼。

此外,當您去了解和發現她的優點時,請不要吝於給讚美的話,在家族之間談話或聚餐時,也盡量別置媳婦於局外,可以主動邀約她一起參與,讓她有被接納和關心的感覺。(同場加映:眼神接觸表露誠懇!積極傾聽的3原則

在網路上或職場收到負評怎麼辦?7招教您輕鬆應對(上)

在網路上或職場收到負評怎麼辦?7招教您輕鬆應對(上)

負評,無論是來自學校、職場及網路都很傷人,且內容可能涵蓋各個方面如學歷、職業、工作表現、個性、人格及外貌等,嚴重影響個人的情緒及心理健康,並且可能打擊自尊。

人通常對於負評感到恐懼,且容易在第一時間進行反擊。讓《Hello健康》教你如何看待負評、調適情緒,以理性且正確的方式回應負評,吸收讓自身成長的養分。 1. 保持冷靜 

讓自己與事件保持距離,忍住辯護的渴望,直到能抑制情緒並組織自己的想法時再做回應。因為冷靜下來,才能避免說出會後悔的話。

如果負評來自電子郵件或社群媒體上的留言,請等至少1個小時後再去回覆。如果是來自於別人對你當面批評,請禮貌地謝謝他們的指教,告知你需要一些時間思考後再行回覆。

在網路上或職場收到負評怎麼辦?7招教您輕鬆應對(上) 2. 重述負評

你並不需要立即做出完美的回應,除了向對方表達感激之意外,你必須先確認並沒有誤會對方的意思。請簡單向批評者重述那些負評,並保持眼神接觸、和善的語氣。

若那些負評很荒謬,批評者或許會意識到自己說錯並撤回負評,但請勿誇大對方的字眼,例如當對方說:「你的銷售策略根本無效」,請別進一步誇大地反問他說:「你是在說我的銷售策略會毀了公司嗎?」,這會使你表現出防禦且不理性的姿態。

給予負評的人往往想激怒你、讓你失去理智,有些則是期待看到你受傷及氣餒的樣子,進而接受那些負評並自我矮化,向對方重申負評可以幫助你將焦點拉回現實,而不是聚焦在情緒上。

在網路上或職場收到負評怎麼辦?7招教您輕鬆應對(上)

3. 思考負評的來源與價值

負評可分為2種:建設性批評及破壞性批評。建設性批評是正面、有幫助的,因為它能讓你成長,而破壞性批評,顧名思義目的就是來打壓你的。

在現實中有時難以分辨負評屬於哪一種,建設性批評有時聽來忠言逆耳,破壞性批評卻笑裡藏刀。你必須做的是忽略批評者的語調,謹慎地評估是否能從那些負評學到什麼,又或者它只是一堆辛辣且傷人的字眼?

負評的來源也很重要,請觀察那些批評你的人是誰,只是一個網路酸民,還是一個德高望重的老師或學者?是否是個值得注意的意見領袖? 4. 敞開心胸接受錯誤

接受錯誤對每個人來說都是一大挑戰。建設性批評都是有其意義的,而你可以從中學習來讓自己變得更好。對自己的能力有信心是一件好事,但承認自己的缺失也很重要,無論你對某件事情有多擅長,永遠人外有人,天外有天,而你也可以更加進步。若你不懂得這點,那就會錯失學習和提升自己的機會,同時喪失他人對你的尊重。

如何克服自卑感?學會13招提升自信心,不讓自卑綁架人生!

如何克服自卑感?學會13招提升自信心,不讓自卑綁架人生!

其實每個人內心可能都會有暗自自卑的地方,即使是蔡依林這麼紅的歌手也會。她的其中一首歌《怪美的》,MV以自黑的方式呈現過去的減肥史,更坦言自己缺乏自信。

然而,當人在長時間缺乏自信,甚至產生憂鬱情緒時,極有可能會轉為自卑情結(Inferiority complex),開始變得容易在乎別人的看法與認同,還會因一件小事,而難過好幾週。

究竟為何會產生自卑?如果有自卑情結可能會出現哪些症狀?又可透過何種方法增強自信心?就讓《Hello健康》帶你一起了解,學會如何不被自卑感綁架。 自卑源自於過去經歷

奧地利心理學家阿爾弗雷德.阿德勒(Alfred Adler)把自卑情結分為2種:

原生自卑(Primary inferiority):指的是在孩童時期,尤其是常常被拿來和其他人比較的小孩,會讓他們覺得自己很沒用,成年後形成自卑感。(推薦閱讀:別再比較了!低自尊父母有低自尊小孩) 次生自卑(Secondary inferiority):是指成人後,為了掩蓋小時候的不足,而設立了某個目標,但卻無法達成,進而產生自卑感。

不同於阿德勒,現今的心理學者大多以低自尊(Low Self-esteem)來統稱自卑感或自卑情結等現象。

自卑情結的8大症狀

適當的自卑有時會是讓人進步的動力,但是過度的自卑,有可能讓人變得脆弱,進而影響到身體健康。要如何判斷一個人是否有自卑情結,可以參考以下8種特徵: 不斷需要他人的認同:有可能是因為小時候缺少爸媽的肯定,所以長大後就特別希望能獲得別人的讚賞,或是在做每一件事情前,都要問過別人的意見。 太過在乎別人的看法:我們多少會在乎別人的看法,或是因為負面的評價,而傷心難過,但是,如果太在乎每一件枝微末節的小事,讓自己承受過多壓力,那有可能是自卑情結。 把自己的需求擺在最後:有的人把自己的需求擺在最後,好像自己一文不值,但是時間一久,可能會讓自己感到憤怒或怨恨。 無法承受太具體的批評:有時候具建設性的意見可以讓人進步,但是有自卑情結的人,即使只是一件小事,都可能讓他們心情低落好幾個星期。 過度渴望奉承:小小的奉承的確能讓人心情愉悅,但有的人會到「沒有得到誇獎就不想做事」的程度,就有些嚴重了。 容易拖延:因為擔心自己沒辦法把事情做好,所以有自卑情結的人會一直拖延進度。(延伸閱讀:做事拖延有好有壞!專家研究這麼說) 與社會脫節:有自卑情結的人,覺得別人會因為自己不夠好,所以會避免與人交流。 喜歡挑別人錯誤:因為覺得自己有許多不足,轉而點出別人的錯誤,轉移其他人的注意力。

如何克服自卑感?學會13招提升自信心,不讓自卑綁架人生! 如何增強自信心?跟著13個小撇步克服自卑感

產生自卑情結的原因可能包括經歷過家暴、霸凌、情感忽視(Childhood Emotional Neglect, CEN)或創傷事件,嚴重時也可能會併發憂鬱症(Depression,又稱抑鬱症)、B型人格疾患(Borderline Personality Disorder, BPD)或是焦慮症(Anxiety)。

而治療自卑情結最有效的方式就是心理治療,透過談話可重新導正患者的負面想法。然而,除了受自卑情結所苦的人之外,一般容易自卑的人,也可以嘗試以下13種方法增加自信心: 條列出自己的優點和成就,放在顯眼又安全的位置,可以時刻提醒自己。 時刻提醒自己是個特別的人,雖然有些缺點,但是對自己要抱持正向想法。 多花一些時間整理自己的儀容,多學著打扮自己。 均衡飲食、規律運動和充足睡眠,健康的生活可以提升自信心。 少給自己一些壓力。 保持居住空間乾淨舒適,也可以做些小裝飾。 多做一些喜歡的事。 休閒時間從事藝術活動,例如藝術、音樂、詩歌,或是唱歌跳舞等可以表達自我的活動。 訂下小目標,並且是一定可以達成的目標,增加成就感。 一步步完成一直拖著不做的事情。 學著對人友善,替別人做一些小事。 多和關係好的家人朋友聚在一起。 遠離會傷及自尊的人事物。

上台演講好緊張?掌握6招舒緩壓力、建立信心,侃侃而談不是夢

上台演講好緊張?掌握6招舒緩壓力、建立信心,侃侃而談不是夢

現今這個社會,無論您的年紀大小、職位高低,每個人都有說話發表意見的機會,或許在公司老闆面前簡報、受邀參加座談會,甚至在選舉場合暢談政見,這時考驗您的不只是演說的內容想法及說話技巧,恐怕是如何戰勝在眾多陌生人面前演說的心理恐懼。

Hello健康》整理出有助緩解演講緊張情緒的6個小撇步,幫助你在眾人面前能侃侃而談,不因緊張而發揮失常。 1. 別鑽牛角尖

長輩總說:「盡人事,聽天命。」既然盡力準備了,就別將煩惱掛心上,演說前可以嘗試用轉移焦點的方式,防止自己陷入鑽牛角尖的內心酷刑,反倒於事無補,所以建議透過健身運動、和親友聊天或是祈禱等紓壓管道,讓壓力有宣洩與寄託的出口,相信正式登場時,能輕易擺脫繁重的心理壓力,保留更多正面能量發揮出你的實力。 2. 適當排練就好

事前排練演說,能加強演說熟練度,以及臨場的反應能力,但是過多的排練反而會把自己推進焦慮的無限迴路,更凸顯內心的恐懼不安,因此排練時,應先為自己設立排練次數,一旦超過次數時,就該停下喝口水,舒緩嘴巴的辛勞,並利用休息的時間,整理一下自己的思緒,回想排練時有無地方可再改進,有助提升正式上場時的表現。 3. 提早到現場

人們的緊張、害怕的情緒多來自於未知,以演講為例,對於演講設備或場地不熟悉、陌生的聽眾,皆可能加劇演講者的緊張情緒,因此不妨可在演講當日提早抵達現場,不僅有利熟悉現場環境,給予自己更多時間適應。

甚至也可與早到的聽眾聊個天、熟悉彼此,也可以測試設備,如麥克風、簡報筆,以及投影機設備等,觀察現場的視聽效果,等到正式上場演說時,更能得心應手。

上台演講好緊張?掌握6招舒緩壓力、建立信心,侃侃而談不是夢 4. 調整演說長度、多與聽眾互動

1小時以上的長篇大論,相信沒幾個人能耐得住性子聽,這也是為何演講時間限定於18分鐘內的「TED talk」廣受大眾歡迎。

考量聽眾能保持專注的時間不長,若已經因感覺而開始打瞌睡,台上的演講者其實可以看得一清二楚,同時心裡可能也會遭受打擊,反而加劇緊張的情緒,因此建議可採取以下2種方式改善: 控制演講長度:不少演講者可能準備相當豐富的資料想與聽眾分享,但卻因為內容過於龐雜而聽眾難以吸收,造成反效果,若能適度刪減演講內容,例如將演講重點由5點濃縮成3點,優先講解重要度較高的內容,較可有限時間最大化演講的效益。 多與聽眾互動:回想學生時期,若是老師上課自顧自地滔滔不絕,全然不顧學生的反應,那麼台下往往睡倒一片。演講亦同,若演講者不妨可事先根據演講主題安排一些與聽眾互動的環節,例如詢問聽眾意見,甚至根據其疑問而即興衍伸演講內容,皆可提高聽眾的參與度。

5. 深呼吸

美國壓力協會(The American Institute of Stress)作家凱莉馬克斯貝瑞(Kellie Marksberry)認為,深呼吸對每個人包括小孩,都能有效減壓,而且做起來輕鬆簡單,能幫助你隨時隨地釋放壓力。每次深呼吸皆能將更多氧氣帶到腦部,同時刺激副交感神經,幫助安定心神。 6. 將目光放在對你有興趣的聽眾

聽眾的反應對於演講者的情緒影響巨大,與其關注那些在台下滑手機或心不在焉的聽眾,不妨可將注意力放在對你的演講有回應的人身上,他們可能會時不時點頭,同意你的論點,或者在你提出問題時,舉手發表意見,讓演講不再是一場獨腳戲,同時也能給予演講者信心。

為何會產生戀母情結?佛洛伊德從性心理發展5階段,道出其中原因

為何會產生戀母情結?佛洛伊德從性心理發展5階段,道出其中原因

伊底帕斯情結(Oedipus complex),也就是俗稱的戀母情結,是由奧地利心理學家西格蒙德佛洛伊德(Sigmund Freud)提出,原名出自希臘神話中王子伊底帕斯的故事,指的是雙親中,媽媽對小男孩較有吸引力,而小男孩則容易吃爸爸的醋。

知名心理學家佛洛伊德認為,5歲以前是人格發展與形成非常重要的時期,在這個階段,人類會將自己的性慾轉變成社會可以接受的行為,《Hello健康》將於本文為您介紹戀母情結的由來與在心理學上的意義。 性心理發展5階段

佛洛伊德提出的性心理發展(Psychosexual Development),包括以下5個階段:

口腔期(The Oral Stage):約在0~18個月時,嬰兒的快樂來源是口腔活動,嬰兒會喜歡吸允、舔、咀嚼和咬東西,同時對照顧者也會開始產生依賴,但如果此階段的嬰兒需求沒能被滿足,就可能會對照顧者產生疏離感。

長大以後,也容易有酗酒、吸菸、貪吃或咬指甲等習慣,甚至發展出過度依賴或較具攻擊性的性格。(延伸閱讀:保持孩子的口腔健康!父母一起跟著做) 肛門期(The Anal Stage):約在18個月~3歲時,小孩會從大小便排泄時所生的刺激快感獲得滿足,同時也是訓練小孩學著忍尿意、便意及培養衛生習慣的重要階段。

佛洛伊德認為,這時期訓練孩子上廁所要多誇獎、多鼓勵,這樣才會養成他們能幹、具創造力的性格。若爸媽太過放任小孩,可能會養成髒亂、浪費的性格;若是經常對小孩過度嚴厲或處罰孩子,就會養成他們死板、過度迷戀的人格。 性器期(The Phallic Stage):約在3~5歲時,幼兒的原慾(Libido)會集中在生殖器官上,喜歡觸摸自己的性器官。這時期的幼兒也開始能辨別出性別差異,並在潛意識中以父母中的異性者為「性愛」、「性愉悅」的對象,是發展出戀父、戀母情結(Electra complex)的重要階段。小孩會開始對同性父母產生敵意,並對異性父母產生依戀。 潛伏期(The Latent Period):約在5~12歲,這段時間又稱性慾休眠期。孩子的性慾會轉移至周遭事物,潛意識的「超我」(Superego)會開始發展,「本我」(Id)則會壓抑自己。

孩子會開始發展社交技巧、價值觀,以及培養和同儕之間的感情,所以對於異性的原始性慾會轉變成潛伏的形式。隨著「自我」(Ego)和「超我」持續發展,加上孩子開始上學,他們會更專注在同儕關係、習慣以及興趣的養成。 生殖期(The Genital Stage):12歲以上、青春期或是成人之後,是性心理發展的最後階段,兩性的差異開始顯著,生理上個體性器官成熟,心理上也開始有了婚姻家庭的意識。佛洛依德認為,這個階段的最終目標就是努力平衡各生活領域所扮演的角色,若是個體在前面4階段都發展完全,那麼這個階段就可以完美平衡,並會表現出溫暖、照顧人的性格。

為何會有伊底帕斯情結?出自希臘神話中一場弒父娶母的悲劇

伊底帕斯本是希臘神話故事的人物,而伊底帕斯情結這個名稱的由來,是取自古希臘劇作家索福克勒斯(古希臘語:Σοφοκλῆς)的作品《伊底帕斯王》(Oedipus Rex),是一則弒父娶母的悲劇故事。

故事中,底比斯(Thebes)的國王年輕時遭到詛咒,神諭表示他將來會被兒子殺死,於是就在兒子伊底帕斯(Oedipus)出生時,命人將伊底帕斯丟棄在野外等死,但奉命執行的人並沒有遵從命令,而是偷偷將伊底帕斯轉送給科林斯(Κόρινθος)國王波呂波斯(Polybus),之後,國王波呂波斯便把他當作親生兒子扶養長大。

伊底帕斯長大後,某天在德爾斐神殿((Archaeological Site of Delphi)向太陽神阿波羅(Apollo)請求神諭,得知自己將來會「弒父娶母」。為避免神諭成真,伊底帕斯便離開科林斯,但當他流浪到底比斯附近時,卻與一台馬車發生衝突,失手殺了馬車上全部的人,其中便包括了他的親生父親。

同一時間,底比斯城正面臨人面獅身獸斯芬克斯(Sphinx)的威脅,一旦被牠抓住的路人答不出謎題,就會被其殺害。然而,就在底比斯城宣布:「只要能解開謎題,就可獲得王位並迎娶國王的遺孀為妻。」伊底帕斯解開了史芬克斯的謎題,解救了底比斯也繼承了王位,並在不知情的情況下娶了自己的親生母親為妻。

為何會產生戀母情結?佛洛伊德從性心理發展5階段,道出其中原因

戀母情結的表現型態

戀母情結並不是疾病,也不是變態的行為。佛洛依德認為,會產生戀母情結,就是因為性器期沒有發展完全。

在性器期間,男孩子會對爸爸產生敵意,會想要取代爸爸的位置。性器期若發展完全,男孩則可以內化「爸爸」所代表的意義,包含男性角色、男性價值以及男性氣質等。

反之,若發展不完全,小男生則會視媽媽為自己的所有物,叫爸爸不要碰媽媽,或在睡覺時候喜歡擠在爸媽中間,這樣的行為就屬戀母情結。而有戀母情結的男生,當然不會真的愛上自己的媽媽,但是在往後尋找交往對象時,會容易愛上和自己媽媽相似的女性。(同場加映:小孩跟恐怖情人交往!勸分手注意安全)

為什麼會怕黑?4方法克服黑暗恐懼症

為什麼會怕黑?4方法克服黑暗恐懼症

你怕黑嗎?晚上敢一個人上廁所嗎?相信很多人小時候都有過這種恐懼,甚至許多人到長大還是習慣開燈睡覺,不過你知道嗎?怕黑的情形,嚴重甚至可以歸類為心理疾病。《Hello健康》以下將介紹什麼是黑暗恐懼症(Nyctophobia),帶你了解怕黑的原因、症狀及如何治療。

怕黑的原因:從小就開始

人類會對黑暗產生恐懼,很可能是由演化而來,因為掠食者通常都在夜間獵食,所以人們在本能上,害怕的是黑暗中可能伴隨的危險,而不光只是黑暗本身,這也是為什麼恐怖片或驚悚片,總愛利用黑暗的鏡頭來嚇觀眾。(推薦閱讀:怕鬼的原因是…認知行為療法克服幽靈恐懼症)

在現代,有些缺乏安全感或自信的人,也會有類似的情形,特別是獨處時更容易怕黑;有些精神分析作家認為,對黑暗的空懼,可能和情感依附對象的分離有關,簡單來說,小孩如果不在媽媽身邊,就容易感到不安,也就更容易怕黑。這樣的情形,通常在小孩3~6歲時開始,這個年紀的小孩一般會害怕鬼魂、怪獸、單獨睡覺或奇怪的聲音。

為什麼會怕黑?4方法克服黑暗恐懼症 黑暗恐懼症的常見症狀

症狀的嚴重程度因人而異,一般來說黑暗恐懼症的症狀,包括以下: 不願意夜間出門。 在黑暗的環境感到緊張。 睡覺需要開小夜燈才敢睡。 在黑暗的情況下,會出現生理症狀,例如:心跳加快、冒汗、顫抖或感覺不適,如嘔吐、頭痛或腹瀉(Diarrhea)。(延伸閱讀:什麼都能怕~恐懼症原因治療一次搞懂)

以下為較嚴重的狀況: 直接逃離黑暗的空間。 晚上強迫自己待在室內。 若有人鼓勵患者多跟黑暗相處,患者通會變得激動或生氣。 如何診斷黑暗恐懼症?

關於黑暗恐懼症的診斷,和其他類型的恐懼症是相同的,一般來說,當您或小孩有以下情形,可以考慮請醫師進一步檢查:

因為怕黑睡不著,出現睡眠障礙。 在黑暗的環境感覺更有壓力和焦慮。 有其他因怕黑而出現的異常反應或症狀。

此外,黑暗恐懼症若伴隨以下4種較明顯症狀,可與醫師討論是否需要治療: 怕黑導致非常緊張焦慮。 沒有理由地感到恐懼且感覺強烈。 因為怕黑導致無法完成許多事情。 怕黑的相關恐懼感持續6個月以上。

黑暗恐懼症4大治療方法

恐懼症不一定需要治療,如果懼怕的是平常少見的事物,那可能更不需要。不過對於怕黑或黑暗恐懼症,基本上每天都會關燈睡覺,都得面對黑暗,因此也導致許多患者出現失眠等困擾,雖然開燈睡覺能夠暫時解決問題,卻不是真正的痊癒。

治療黑暗恐懼症的方法,主要是利用正面的想法,來取代那些負面的思考;利用認知行為療法(Cognitive-behavioral therapy),來治療黑暗或其他恐懼症,約有90%的成功率,其他的輔助治療方式,包括以下4種: 單獨、家庭或團體治療。 學習放鬆的技巧,例如:深呼吸、冥想。 使用抗焦慮藥、抗憂鬱劑(Antidepressant)。 循序漸進地接觸黑暗,慢慢增加暗度,漸漸地克服,這個過程又稱為減敏感療法(Desensitization)。

10分鐘就有感!冥想8大好處減壓健腦

10分鐘就有感!冥想8大好處減壓健腦

現代人生活步調快,每天都有大大小小的煩惱,承受來自家庭、工作、朋友等壓力,常被逼得喘不過氣,甚至壓力大到出現憂鬱傾向。著名的英國冥想與正念倡導者,同時也是TED講者的安迪普迪科(Andy Puddicombe),曾表示一天只要放空10分鐘,就能帶來心靈的平靜,以及更高的專注力。

其實,放空的好處和原理,和正念、冥想相當類似,《Hello健康》將於本文為各位介紹冥想的8大好處,幫助大家提升注意力,並降低焦慮感,讓自己更有自信去面對人群。 冥想可帶來哪些好處?

1. 減壓、減憂改善相關疾病

減壓大概是許多人接觸冥想的原因,不少研究都顯示,冥想能夠有效地幫助那些壓力大的人,對憂鬱傾向的人也很有幫助,進行冥想的人,不僅能減輕壓力,實際測量到的壓力荷爾蒙(Cortisol,也稱可體松)也顯著下降,因此還能幫助睡眠。

除此之外,一些壓力相關的疾病症狀,也可能藉由冥想來改善,例如:腸躁症(Irritable Bowel Syndrome)、創傷後壓力症候群(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PTSD)、纖維肌痛症(Fibromyalgia)等。(延伸閱讀:壓力大好焦慮怎麼辦?1 分鐘認識壓力和焦慮)

2. 改善焦慮症狀

焦慮的原因有許多,但壓力是和焦慮最密切相關的一環,減輕自身壓力,焦慮的狀況便很有機會改善,一項為期8週的正念冥想實驗,成功減少了受試者的焦慮症狀,例如:恐懼、偏執的想法或是強迫症(Obessive compulsive disorder,OCD)的症狀,都有所減少。(推薦閱讀:焦慮症是什麼?6大類型您可能都聽過)

10分鐘就有感!冥想8大好處減壓健腦 3. 增強自我意識較不孤單

某些形式的冥想,能幫助您更了解自己,對於提升自我意識(Self-awareness)有正面效果。很多形式的冥想,都會教導觀察自己的想法,將其導向更正面、更有意義的方向。曾有實驗針對不同對象,如罹患乳癌(Breast cancer)的婦女、或是老年人,發現進行冥想的人,相較於被動地等待別人幫助的人,冥想者的自信明顯提升、也較不會感到孤單。 4. 改善失智搶救記憶力

年紀大而記憶力退化,都是大腦老化的證據。而如前面所述,增加注意力和自我意識,其實都是在鍛鍊大腦,因此大腦也會更年輕。冥想做為防止記憶力減退,以及改善失智症狀,都相當有效。此外,冥想對照顧失智老人的親友,也有幫助。(延伸閱讀:預防失智要趁早!訓練大腦、防失智,關鍵:少看電視,多做新鮮事!) 5. 改善自我意象更正面自信

有許多種冥想都能幫助改善自我意象(Self-image),建立更自信、正向的態度,來面對生活。不少研究都顯示,進行冥想的人,憂鬱的狀況都有明顯改善。而會促使發炎的細胞激素(Cytokine),其實是導致憂鬱症(Depression)的元凶之一,當遭受壓力時,細胞激素會分泌而影響我們的心情,並導致憂鬱。回顧一些研究發現,冥想能夠有效地減少細胞激素的分泌。(同場加映:你認識自己嗎?了解自我意象建立自信

10分鐘就有感!冥想8大好處減壓健腦 6. 超覺靜坐助降血壓

根據美國國家輔助與整合健康中心(National Center for Complementary and Integrative Health, NCCIH), 和美國心臟協會(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分別進行的研究都發現,超覺靜坐(Transcendental Meditation)對降低血壓有幫助,不過協會也指出,研究重點並不是認為超覺靜坐特別有效,只是其他形式的靜坐冥想的效果,還需要更多的研究以觀察其效果。

7. 可增強注意力

專注冥想(Focused-attention meditation),就像是替大腦做重量訓練一樣,能增加注意力的強度與時間。其他冥想方式,如正念冥想等,都有助於注意力的提升,也有研究指出,就算僅僅冥想4天,就可能有相當效果。(同場加映:忘東忘西思路當機!5招逆轉腦霧變靈光) 8. 幫助戒菸戒酒

冥想提升的注意力及自我意識,也相對地提升自制力,在對抗菸酒等上癮物質時,較能控制自己的衝動,甚至對食物成癮的人,也能有效控制情緒性地暴飲暴食。

「月亮杯」這樣裝就對了!月亮杯的清潔與保存方法

「月亮杯」這樣裝就對了!月亮杯的清潔與保存方法

曾有作家因洗澡時覺得下體有異味飄出,伸手一摸才發現,原來是被遺忘了一個禮拜的月亮杯。您也使用過月亮杯嗎?月經來時的生理期衛生可不能馬虎!Hello健康將帶您了解月亮杯的清潔和使用方式,建立良好的衛生習慣,讓小妹妹不管任何時候都舒服清爽。

4步驟消毒清洗月亮杯

第一次使用月亮杯時,記得一定要先消毒,消毒方式如下: 準備一個鍋子將水煮滾後,把月亮杯放入滾水中煮5~10分鐘。 接著將月亮杯從鍋子裡拿出來,讓月亮杯放著降到室溫。 用溫和且沒有多餘添加物的肥皂或洗手乳,搭配溫水洗淨雙手和月亮杯。` 用乾淨的毛巾將月亮杯擦乾。

4步驟放入月亮杯

每次將月亮杯置入陰道之前,雙手都必須先洗乾淨,因為手上細菌的數量之多,超乎您的想像。如果覺得月亮杯很難放進陰道裡,或是會一直摩擦陰道很不舒服,則可以考慮使用水性的潤滑劑,來幫助置入月亮杯並減少不適感。準備就緒後,就請按照以下的步驟來放入月亮杯吧! 用手指將月亮杯的上緣對折呈現C字或7字,再以單手持杯並將杯緣朝上。 將月亮杯放入陰道內,當您感覺已將全部杯體都放進去後,再將手指鬆開,月亮杯就會彈回並貼合您的陰道壁。杯體位置離子宮頸約數公分,塞得太裡面可能會產生滲漏。但由於每個人的陰道長度或子宮頸的高低位置都不同,若您放好月亮杯後,杯柄的部分讓您感到不適,可以酌量剪短,並不會影響杯體作用。 手指輕觸杯底,確認有無任何凹凸不平或摺痕的狀況,以確保沒有空隙造成經血漏出,調整至您感到最舒適的位置 雙手輕拉杯柄,杯炳就是杯體底部約3公分的條狀物。如果拉的時候感覺有點阻力,代表杯體有正確貼緊,達成真空的狀態。

3步驟取出月亮杯

月亮杯最長可放置多久才取出呢?建議最久不要放超過12小時,以避免細菌滋生。由於每個女性的出血量不一,多幾次使用的經驗後,就能掌握適合取出清洗的時間,也能避免裝太滿,以免取出時容易灑出。若真的有裝滿的情況,或是還不熟悉操作技巧,可使用衛生棉避免經血滲出弄髒衣服。跟放進去時一樣,先把手洗乾淨再準備取出月亮杯吧! 將食指跟拇指輕捏杯底,輕微左右搖晃,慢慢地把杯子取出。建議不要拉杯柄的部分,由於置入後杯子會在陰部呈現真空的狀態,若是硬拉將容易與陰道摩擦,產生疼痛感,經血也因此容易灑出。 把經血倒在馬桶,用清水和肥皂將月亮杯清洗乾淨後,即可再次置入陰道中至隔日。若您的經期已經結束,應遵循上述消毒月亮杯的步驟,確實清潔後再將月亮杯收納於通風乾淨處。 最重要的步驟:把手洗乾淨。

3方法保存月亮杯 不可將月亮杯保存在氣密的容器中,以免杯體的溼氣無法蒸發,造成細菌或黴菌的滋生。 推薦使用棉布的小袋子來保存月亮杯。 當發現杯子有破洞、損傷、掉色或散發異味的情況,請立即丟棄,不可繼續使用。

男生下面太小好心煩?3方法改善尺寸焦慮,重振男性雄風!

男生下面太小好心煩?3方法改善尺寸焦慮,重振男性雄風!

「十個禿子九個富」、「男人愈老愈值錢」這些話聽起來,彷彿社會對男人外貌似乎沒有太多意見,一群人在茶餘飯後聊天時也鮮少計較男人的髮量及年紀,但若聊到男人的「長度」那可就不同了。

儘管無數研究及訪談都證明性愛技巧比長度重要,男人仍對此斤斤計較,彷彿下面愈長,男性雄風及性愛能力就一定愈好。《Hello健康》和你談談為何男生對尺寸如此計較,以及該如何改善因此而產生的焦慮情緒。

1. 平均長度未必是真的

如同男人會彼此謊報自己的長度,在填寫各種與性相關的問卷調查時,男人也會誇大下面的數據,畢竟有多少人會認真測量自己的陰莖,並如實將數據告知他人呢?

性與婚姻治療期刊(Journal of Sex & Marital Therapy)研究指出,受測者所提供的陰莖長度數據,通常小於由研究人員所測量的平均數據,並指出男性為面子容易謊報自己的尺寸。所以網路上各種陰莖長度、粗度的數據,其實可能都與真實情況有所出入。

男生下面太小好心煩?3方法改善尺寸焦慮,重振男性雄風! 2. A片男優都有「精挑細選」,別和他們比較

因為網路與智慧型手機的普及,A片變得唾手可得,但也造就男生會以A片男優比較陰莖長度的情況。

A片男優通常都經過篩選,並不適合作為平均標準,就像時裝雜誌中瘦骨如柴的名模、電影明星被視為女性的理想身材一般。若過度沉迷於A片,容易陷入認為自己尺寸過小的想法當中。(同場加映:A片看到無法自拔~8點檢視是否成癮)

3. 換個角度看就不焦慮

美國科學家Seth Stephens-Davidowitz表示,男性在Google搜尋引擎中,找尋與男性性器官相關議題的數量,大過於搜尋肺、肝、足、耳、鼻、喉、腦等器官相關議題的總量。

男生下面太小好心煩?3方法改善尺寸焦慮,重振男性雄風!

男生擔心自己的小弟弟太短,如同一般人會擔心自己的口袋不夠深一樣,但或許這僅僅代表人類演化過程中,我們最在乎兩件事:溫飽與繁衍後代,因此不妨更放輕鬆地看待自己的身體。

若你擔心到茶不思、飯不想,嚴重影響生活的話,或許可以和枕邊人聊聊,若很難啟齒,也可以諮詢專業的醫師與諮商心理師,千萬別只是埋首於網路上不實資訊、影片或廣告,讓自己愈發焦慮!(同場加映:那話兒偏短好焦慮?小小鳥真的不是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