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氣吹一整夜不好?注意 3 風險

冷氣吹一整夜不好?注意 3 風險

每到夏天,比起戶外的悶熱,更多人喜歡待在室內吹冷氣,睡覺時也沒關掉,一整夜都吹冷氣。其實正確的吹冷氣,可以幫助人體維持正常體溫,美國睡眠線上資源提供者創辦人克里斯.布蘭特納(Chris Brantner)對此表示,比起暖和溫度,我們的身體更習慣降溫,因此建議民眾可以開空調睡覺,但有三個吹冷氣健康風險要注意,本文就帶大家認識吹一整夜的冷氣有哪些風險。

最令人感到舒服的睡眠溫度大約是 15~20°C,它會促使身體分泌褪黑激素,幫助對抗老化,減緩生成皺紋和老人斑,提升身體的健康品質。另外,你也可以拿室外溫度做衡量,但空內溫度最低不要低於室外溫度七度。

(同場加映:整夜吹電風扇睡覺傷身體?研究這樣說) 1. 冷氣吸走水分加速老化

冷氣不僅會吸走室內的濕氣,也會吸走我們身體水分,使人的肌膚變得乾燥,且失去原本彈性。此外,它還會加速老化症狀、衍生其他皮膚問題,若長時間處在這樣的環境,鼻子、喉嚨及呼吸道容易不舒服,眼睛因為缺水,也會變得通紅、視線模糊。

為避免一覺醒來後皮膚變非常乾,請不要睡在對著空調出風口的地方,如果無法避免,不妨調成搖擺模式,或是將風口方向調成往上,這樣變化的風向,比較不會造成眼、鼻、喉、口等黏膜的不適。

(同場加映:吹冷氣總打噴嚏?6 種夏季感冒並非流感) 2. 關門關窗空氣不流通

開冷氣會關門關窗,不讓冷空氣外流,但是同時也會造成空間不通風,缺乏新鮮空氣進來,而人在空氣不流通的環境中,會有一種永續疲勞感,嚴重則會造成病態建築症候群(Sick Building Syndrome,簡稱SBS),也有人稱大廈不良症候群,指因為密閉空間的室內空氣質量差,產生一些不舒服的症狀,如打噴嚏、喉嚨不舒服、胸悶、發熱或發冷等等,但造成病態建築症候群的確切原因目前尚不清楚。

另外,若空調系統和出風口沒有定期打掃清潔,也會成為散播病原體的來源,惡化其空氣品質,甚至會讓人產生呼吸困難等症狀。

(同場加映:住地下室有4風險!除濕防過敏保健康) 3. 溫度太冷可致風濕頭痛

你有過半夜被冷醒的經驗嗎?太低溫並不是好事,因為它可能會造成肌肉關節風濕,並造成頭痛和背痛,嚴重還會引發關節炎。至於小寶寶,雖然沒有所謂標準的安全溫度,但為避免寶寶過熱,確保他們臉部朝上是最好的方式,冷氣溫度設定介於 24~26°C,使用風扇的話,請不要直接對著他們吹。

要避免空間過冷,設定計時關機或是調升溫度是不錯的方法,或是在睡覺前先開冷氣,待要睡時再關掉,這能確保房間不會熱,也能節省電費。此外,穿薄睡衣、蓋薄棉被,並把手腳露出棉被,這都能使睡眠品質更好。

(同場加映:痛到快不能走路了!治療膝蓋痛的藥物

飛久也不累~搭飛機照樣健康吃和運動

飛久也不累~搭飛機照樣健康吃和運動

不管是旅遊或工作,相信許多人都有搭飛機出國的經驗,而且是否感覺每次搭完飛機後,都感到皮膚乾燥、腰痠背痛?那是因為長時間處在密閉空間且坐著不動,對皮膚和肌肉來說都很不舒服。飛機內也暗藏許多細菌,所以坐飛機時,建議做些簡單的運動,以及一些保養與防護措施,飛行過程才會較舒適。

機上皮膚缺水保濕6方法

機艙內的空氣很乾燥,若長時間待在飛機內,皮膚就會缺水,尤其是幾乎直接與乾空氣接觸的臉部,會特別需要保濕。澳洲臉部保養專家梅蘭妮葛蘭特(Melanie Grant),曾發表過搭飛機時的皮膚保養方式,整理如下: 可以不時用保濕噴霧噴臉,喚醒肌膚。 在臉上擦保養用的化妝油保濕,或擦抗氧化的精華液,以防止自由基造成的傷害。 有化妝的人,若上飛機後要卸妝,可用油性的卸妝潔劑,以達到滋潤及清潔的效果。 敷面膜,或是戴起來滑順且不用清洗的眼部面膜。 睡覺前可在皮膚上塗乳霜或抹油,以鎖住肌膚上的水分。 睡覺有助於維持好氣色,戴絲織眼罩和耳塞或許可以讓您睡得較好。而戴口罩的話,可以把您呼出的氣鎖住,用來滋潤自己,並防止皮膚乾燥或瘦空氣中的病毒感染。

可在飛機上做的9個伸展動作

搭飛機有時一坐就是10幾個小時,長時間久坐會讓肌肉緊繃、僵硬,並使身體的水分集中在腳掌,造成水腫或是血液循環變差,血液積在大腿靜脈,也會讓人容易得到深層靜脈栓塞,並產生疼痛、腿部腫大和虛弱的症狀。所以,搭機時要適度地動一動,以下是可以在飛機上做的動作: 扭動頸部:肩膀放鬆,盡量將耳朵往肩膀的方向倒,然後慢慢前後轉動;或是將左手放在右耳,將頭往左側倒,並輕拉,然後再換邊重複。 轉動肩膀:兩邊肩膀同時畫圓旋轉,往前往後各10次。 前彎:坐著雙腳著地,身體慢慢往前彎,可以的話,放鬆胸膛讓胸部碰到大腿,再把雙手慢慢往地板伸展,並維持最大伸展動作10~15秒。 轉腳踝:坐著,將一腳抬起,轉轉腳踝,順時鐘、逆時鐘都要,一腳做完換另一腳。 踮腳尖:大小腿呈90度坐著,並讓腳跟離地,直到只有腳尖碰地。 挺腳掌:大小腿呈90度坐著,腳尖勾起,直到只有腳跟碰地。 股四頭肌伸展:站著,右手扶著座椅或牆壁,左手從屁股後側抓住一邊腳踝,並把它朝背部輕拉,一腳做完換另一腳。 深蹲:可以到廁所做這個動作;膝蓋彎曲不要超過腳尖,直到大腿和地面平行,然後站起來,重複10次。 走路:每幾個小時就站起來走一下,有助於讓血液循環保持正常。

上機時避免吃喝這6類食物

搭飛機時,除了保濕和做小運動之外,吃什麼喝什麼也要慎選,否則吃錯食物或喝錯飲料會更不舒服,以下是搭機時建議避免的東西:

咖啡:咖啡有脫水作用,而且容易刺激到膀胱,讓膀胱不舒服。 酒:酒精也有脫水作用,若在飛機上喝酒,會讓脫水情形更嚴重。 蘋果和橘子:蘋果含的纖維會造成脹氣,而橘子本身的酸性會造成胃灼熱。 碳水化合物:在飛機上活動較少時,消化也比較慢,含碳水化合物的食物如麵包、米飯、麵等,最好別吃太多,這樣可以避免身上水分滯留,加快消化,避免脹氣。 含鹽食物:在飛機上攝取太多納,可能會引起腳水腫,含鹽食物吃多,也會造成身體水分滯留。 口香糖:口香糖的人工甜劑無法在小腸被吸收,會在結腸發酵,而嚼口香糖時也會使人吸入大量空氣,讓人放屁或脹氣,有些人工甜劑甚至可能造成腹瀉。 搭機時5方法避免接觸細菌

飛機上雖然有空氣過濾系統可過濾病毒和細菌,但不免還是會有部分殘留。大家可參考美國梅約診所(Mayo clinic)研究感染疾病的醫師,阿賓納許沃克(Abinash Virk)的建議,避免與細菌接觸: 個人座位上的小桌板,是滋生細菌的溫床,因為大家都會在上面吃東西、閱讀、睡覺等等,因此使用前,可先用含酒精的溼紙巾擦拭。 摸過座位的坐墊後,最好洗洗手,用肥皂或含酒精的洗手液都可。 機上個人小電視用的遙控器,使用後最好用肥皂和熱水,或是乾洗手洗手。 盡可能不要碰到飛機廁所內的東西,罹如用馬桶時可用紙墊著,洗手時可用紙巾開水龍頭,並以肥皂和熱水洗手,再用乾淨的紙巾關水龍頭和開門。 若要放東西在椅背上的置物袋,盡可能放在袋子的上方,因為袋子下半部的內層,可能會藏匿細菌。

Hello Health Group 並不提供醫療建議、診斷或治療。

銀髮族皮膚好乾?4種皮膚問題解密

銀髮族皮膚好乾?4種皮膚問題解密

皮膚是人體外在最大的保護器官,隨年齡增長和風吹日曬後逐漸老化,外觀失去滋潤,乾澀粗操,出現皺紋,老人斑、曬斑等跡象,膚質結構也產生各種變化,還得承受較高的皮膚癌風險,因此,盡早採取保護措施就能延緩皮膚老化。

問題1:皮膚乾燥

隨著年齡增長,皮膚會失去水分並逐漸變得乾燥,尤其在手肘腳肘,前臂外側和下肢小腿的皮膚會看起來粗糙,出現裂紋,摸起來不再光滑,其皮膚老化的原因包括: 水份補充不夠,身體缺水 日曬或日光浴過久,防曬措施不足 長時間待在空氣乾燥的環境中,例如冷氣房裡 抽菸 汗水和皮脂分泌不足 罹患糖尿病或腎臟疾病等其他疾病 皮膚水合作用,皮脂隋著汗水流失。

如何護理呢?

首先,很多人會洗澡同時,順便洗臉,然而,熱水洗臉容易帶走皮膚的油脂,過熱的話還可能傷害臉部皮膚,因此,應當選擇溫水洗臉較適宜。洗臉後,務必做好保濕,市面上可以找到適合各種膚質的保濕乳液、護膚霜,每天適量塗抹,可以改善皮膚乾燥的情況。 問題2:皺紋

皺紋是歲月留下的痕跡,無論是哭是笑等臉部表情牽動肌肉,還是外界紫外線、汙染源,甚至抽菸煙霧等因素,都可能加速皺紋在臉上顯現。

如何延緩皺紋產生?

最簡單直接的做法是戒菸、避開二手菸、做好皮膚防曬保養,並調整自己的臉部表情,例如少皺眉頭,不做誇張的表情。另外,也可以諮詢專業醫師後,透過拉皮或果酸換膚等美容技術改善皺紋。

問題3:老年斑

老年斑常出現在銀髮族臉部、脖子或四肢,是一種沒有凸起、呈現咖啡色或黑色的色斑,對健康並無太大影響。

如何處理老年斑?

對苯二酚(Hydroquinone)是一種被廣泛使用的去斑藥,可以諮詢醫師後,依指示塗抹含有對苯二酚成分的淡斑膏或美白膏,另外注意防曬,避開陽光中的紫外線也能延緩老人斑生成。 問題4:皮膚癌

罹患皮膚癌(Skin Cancer)的主因就是皮膚細胞因陽光中的紫外線而受損,不只臉部,全身皮膚都可能癌化,因此,建議隨時注意皮膚有無異狀,並定期做檢查,確認自己沒有罹患皮膚癌的跡象。

如何預防皮膚癌?

1. 保持皮膚乾淨

請用中性肥皂和溫水清潔皮膚,避免用強效肥皂和冒著蒸汽的熱水,如此會過度清潔皮膚油脂,讓皮膚變得更乾燥,洗澡後別忘記要做足保濕。

2. 保持水分

每天補足水份可以幫助皮膚保持年輕和光滑,記得成人每天要攝取2~3公升(L)的水喔。

3. 避免陽光照射

太陽光中的紫外線會傷害皮膚,因此,請避免長時間曝曬在陽光下,必要時候,記得善用防曬霜,穿戴防UV護具,長袖外套襯衫、防曬帽、太陽眼鏡等防曬用品,能有效隔離紫外線,降低罹患皮膚癌的風險。

精油孕婦可以用嗎?精油推薦祝好「孕」!孕期芳香療法全解析

精油孕婦可以用嗎?精油推薦祝好「孕」!孕期芳香療法全解析

懷孕過程是女性成為母親的重要歷程,準媽媽期待寶寶出生的同時,也深受荷爾蒙變化影響出現害喜、疲倦、失眠與腰痠背痛等孕期不適症狀,造成心理壓力日益增加。局部按摩、泡澡,或使用精油舒壓都是常見的舒壓妙招,這些方法不但不會造成荷爾蒙自然起伏過大,媽媽也能達到身心的放鬆。

坊間有許多需透過人體皮膚或呼吸道吸收的精油。然而孕婦是否可以使用精油?又該如何選擇呢?不同孕期又適用何種油品作用比較佳呢?都是孕媽咪所擔心與疑惑的。《Hello健康》為準媽媽們解開常見的精油疑問!(延伸閱讀:生產過程詳解!胎頭著冠後推出寶寶

懷孕使用精油行不行?

孕期使用精油並搭配按摩來幫助孕婦紓解心理壓力與減輕痠痛,是近年十分普及且便於孕婦使用的舒壓方式之一。根據待產護理的研究發現,芳香療法對於產婦待產中的焦慮、疼痛、噁心、孕吐、宮縮等情形皆有助益,且有效提升自然生產率及減少待產時藥物的使用。即便如此,各精油萃取方式不盡相同,並不建議使用100%純精油直接塗抹或嗅吸以免灼傷,應選擇稀釋後並適量的精油,才能在不造成身體負擔的情況下,幫助準媽咪放鬆身心,快樂度過孕期。

然而,市售的精油種類之多,哪些才能使孕婦達到放鬆身心靈、減緩孕吐、失眠、水腫等不適?又有哪些種類的精油對孕婦可能有害而該避開呢? 5種精油有助孕婦減少孕期不適 保持好心情

各式精油都有其特色、配方與香氣,精油的芬芳不僅能幫助孕婦緩解長期堆積的煩惱和壓力,有些還具有改善失眠的效果。以下為5種常見精油之具體功效: 甜橙精油(Sweet orange essential oil):使用甜橙精油有助於放鬆緊張情緒和壓力,保持心情愉悅、提振精神,並改善焦慮所引起的失眠,同時還能預防感冒、舒緩肌肉疼痛,以及清潔抗菌、控油等功能。 薰衣草精油(Lavender essential oil):在芳香療法中,薰衣草是用途最廣的精油之一,適用於濕疹與皮膚炎,能加速痊癒之外,還有助於舒緩情緒及減少孕吐,幫助孕婦放鬆心情。讓你一覺好眠。 羅馬洋甘菊精油(Roman chamomile essential oil):羅馬洋甘菊精油能夠改善失眠狀況,降低孕產婦在分娩前的焦慮感。 茉莉精油(Jasmine essential oil):茉莉精油可幫助孕婦在分娩時加強子宮收縮;促進分娩順利,以及緩解疼痛的作用。還能緩解產後憂鬱症並促進乳汁分泌。 玫瑰精油(Rose essential oil):使用玫瑰精油除能夠調理經前症候群外,也有效減輕產婦分娩待產時的焦慮。

精油孕婦可以用嗎?精油推薦祝好「孕」!孕期芳香療法全解析 孕婦應避開的8款精油種類

以下8款精油恐具有神經毒性,抑或含有致癌成分,對孕婦而言皆具有高風險性,所以建議準媽媽們避免使用: 洋茴香精油(Aniseed essential oil) 樺樹精油(Birch essential oil) 樟樹精油(Camphor essential oil) 牛膝草精油(Hyssop essential oil) 艾草精油(Mugwort essential oil) 鼠尾草精油(Sage essential oil) 龍艾精油(Tarragon essential oil) 苦艾精油(Wormwood essential oil)

孕婦按摩要注意!精油使用方法建議

精油不僅能透過擴香的方式,讓鼻子吸嗅揮發於空氣中的精油分子,達到提振精神、身心保健的作用,還有助於呼吸順暢、減輕壓力。

具有高滲透性精油,藉由手部及滾珠精油的按摩也是常見的手法,透過滲入皮下組織,加速精油分子的吸收,使孕婦身心放鬆、保養肌膚、雕塑身體曲線,並能活絡血液、促進淋巴循環及增強免疫系統。(延伸閱讀:孕婦保養品成分怎麼挑?標榜天然不一定是有機

精油還能添加在面膜、沐浴乳、乳液及噴霧等保養品內,以更便利多樣的形式提供孕婦選擇使用。值得注意的是,當懷孕的媽媽在使用精油按摩腹部時,應特別注意手部的力道,建議先向婦產科醫師或合格的芳療師諮詢,避免按摩後身體出現異狀。 「油」如神助!孕期3階段疲倦焦慮 擦對變美麗

在不同孕期間,孕婦可能會出現各種生理及心理上的變化,以下也根據孕期為準媽媽解析各孕期該如何利用精油減輕壓力,解決各種不適症狀: 懷孕初期: 0~12週

懷孕初期,孕吐是許多準媽咪容易出現的症狀。子宮隨著胎兒逐漸長大也開始被撐大,間接增加膀胱的壓力,容易出現頻尿的情形;此階段也容易因荷爾蒙的變化,出現情緒化與疲倦的狀況。在身心都受到改變的時刻,建議可以使用甜橙精油保持心情愉悅、提振精神。 懷孕中期:13~26週

懷孕超過12週後,媽咪們孕吐症狀逐漸減緩,腹中胎兒也變得比較穩定。在胎兒持續生長變大的肚子恐因拉扯子宮闊韌帶(Broad ligaments)而感到疼痛,使腹部及胸部周遭的皮膚,出現輕微搔癢的症狀。

不少孕婦也會在這階段,對於生產或成為一名媽媽感到焦慮,讓心情變得比較緊繃,這時準媽媽們可以考慮使用如薰衣草或羅馬洋甘菊等種類的精油,舒緩負面情緒。

精油孕婦可以用嗎?精油推薦祝好「孕」!孕期芳香療法全解析 懷孕後期:27~42週

臨近預產期時,孕婦腹部周遭的皮膚受拉扯的現象會變得更為明顯,且隨著孕婦的子宮不斷擴大,懷孕後期的孕婦腹部壓迫感也更大,出現胃灼熱、呼吸不順等不適症狀。

此外,準媽媽們在這個階段,雖容易感到疲倦,卻會因即將面臨生產的焦慮感而引發失眠,建議可在懷孕後期使用適量甜橙精油及薰衣草精油,撫平孕婦焦慮心情,幫助入眠。(延伸閱讀:妊娠紋怎麼消?天然還是有機好?妊娠保養品這樣選

放假就是要睡到中午?小心睡太久頭痛、身體痠痛!8招打造優良睡眠品質

放假就是要睡到中午?小心睡太久頭痛、身體痠痛!8招打造優良睡眠品質

只要週末或連假一到,不少平日缺乏睡眠的上班族多會選擇利用假日償還睡眠債,甚至睡到下午才起床,但起床後卻發現頭異常疼痛、全身痠痛不適。明明睡得比較久,身體理應休息更為充分,為何反而會不舒服?

其實不僅睡眠不足傷身,睡太多、太久也可能引起頭痛等身體不適。《Hello健康》向你說明為何睡太久會頭痛,應該怎麼睡才能神清氣爽,起床無痛一身輕。 為何睡太久會頭痛?

頭痛與睡眠不足具有共同的大腦機制,當人體睡眠不足時,下丘腦及松果體皆會因為作用異常,進而引發頭痛。(延伸閱讀:睡眠不足頭痛怎麼辦?冰敷、按摩可緩解,4招改善睡眠品質才能治本

然而,除了睡眠不足之外,睡太久、作息不正常也會影響大腦機能。大腦松果體負責分泌褪黑激素(Melatonin),褪黑激素則負責調節人體睡眠與清醒週期,當人體作息不正常、晚睡或晚起,皆會導致褪黑激素水平不正常,進而誘發頭痛。

放假就是要睡到中午?小心睡太久頭痛、身體痠痛!8招打造優良睡眠品質

此外,過度延長睡眠時間,也會使自律神經失調、大腦缺氧,進而導致頭痛及不適。當人體進入睡眠狀態時,副交感神經會促使血管擴張、心跳變慢及肌肉放鬆,進入完全的休息狀態,但當人體正常的睡眠週期結束時,身體就會處於缺氧的狀態,使人逐漸清醒。

若人體遲遲未醒,身體就會持續處於缺氧狀態,並刺激交感神經,使心跳加快、呼吸急促、肌肉張力增加,過多的血液一下子經由擴張的血管湧入大腦,便會引起頭痛、起床後身體痠痛、疲憊及精神不佳等問題。

咖啡因也可能引起週末型頭痛哦!

咖啡因是一種中樞神經興奮劑,會使血管收縮。若平日有攝取大量咖啡因的習慣,但週末或放假因晚起,而未攝取相同的量時,人體可能產生咖啡因戒斷反應,導致顱動脈的血管擴張而出現反彈性頭痛。

睡太少、太久都不行,作息規律才健康!

由此可知,睡眠不足、睡太久或作息不正常都可能造成頭痛、身體不適,那應該怎麼睡才不易對身體造成負面影響?

建議民眾不妨維持規律且正常的生活作息,每天於相同時間起床、睡覺,並參考以下8點建議,幫助你維持良好睡眠習慣,減少起床頭痛的機率:

放假就是要睡到中午?小心睡太久頭痛、身體痠痛!8招打造優良睡眠品質

每天於相同時間起床及睡覺。 避免酗酒和抽菸,酒精和尼古丁都會影響褪黑激素的正常分泌。 關燈睡覺,光照會抑制人體分泌褪黑激素,延長入睡時間或傷害睡眠品質。 避免白天小睡或午睡時間過長,過長的午睡會使白天褪黑激素過高,進而減少夜晚的分泌量。 建議在白天時應適時出門接受陽光照射,以利調節生理時鐘並減少下午小睡過久而影響晚上的睡眠。(延伸閱讀:晨型人或夜貓子?只要睡夠睡好都OK!給需早起者的6大建議) 部分藥物如阿斯匹靈或非類固醇消炎藥雖能治療頭痛,但也可能會導致慢性頭痛,並影響褪黑激素的分泌,建議依醫師指示用藥,若長期使用此類藥物仍有頭痛問題,應諮詢醫師考慮是否停用或採其它方式改善。 避免於午後飲用茶和咖啡等含咖啡因飲料。 營造良好的睡眠環境,盡量避免在床上從事睡眠以外的活動,如辦公或看劇。

睡眠不足頭痛怎麼辦?冰敷、按摩可緩解,4招改善睡眠品質才能治本

睡眠不足頭痛怎麼辦?冰敷、按摩可緩解,4招改善睡眠品質才能治本

許多人都曾有過熬夜,隔天早上起來頭痛的經驗。若只是偶爾出現,對生活影響不大,但若頭痛十分頻繁且劇烈,即使服藥也無法有效緩解,往往會嚴重降低生活品質。

究竟睡眠不足與頭痛之間存有哪些關聯?讓《Hello健康》告訴你睡眠不足為何會頭痛、睡眠不足所引起4大頭痛類型,以及該如何預防睡眠不足所引起的頭痛。

為什麼睡眠不足會引發頭痛?

睡眠不足(又可稱睡眠剝奪)與偏頭痛具有共同的大腦機制,如大腦的下視丘(Hypothalamus)不僅可透過控制體溫與自律時間,調控睡眠與清醒的狀況,也參與疼痛感知的調節。

當人體睡眠不足、睡眠習慣不佳、過勞或壓力過大時,大腦會刺激下視丘及食慾素系統(Orexin system ),進而引起偏頭痛。

大腦的松果體則負責產生褪黑激素,讓人體能感知日夜變化並幫助入睡,當人體睡眠不足、晝夜不分,便會導致褪黑激素水平低下,引起偏頭痛、緊張性頭痛、叢發性頭痛及睡醒頭痛。

整體而言,睡眠不足與偏頭痛存在著雙向關係,睡眠不足會導致偏頭痛,偏頭痛亦會影響人體的睡眠情況。

什麼是睡眠剝奪?

失眠(Insomnia)意指當一個人有時間和環境可以睡覺,卻反覆出現入睡困難或難以維持睡眠的現象。

睡眠剝奪(Sleep deprivation)則代表一個人的睡眠時間及可能性遭外在因素剝奪,如熬夜加班、工時不正常、濫用藥物、壓力過大或焦慮等情況。

睡眠不足可能引起4種頭痛 偏頭痛(Migraine):最普遍的頭痛症狀,其特徵為中度至重度的搏動性疼痛,通常只影響單側頭部,且伴隨著噁心、嘔吐、畏光等症狀。 緊張型頭痛(Tension headaches):前額、腦後或頸部出現無明確範圍的緊繃或壓迫感,頭部則可能出現輕、中度疼痛,像被布緊緊繃住,或出現夾子擠壓頭骨似的疼痛感。 叢發性頭痛(Cluster headache):通常發生於眼周附近,患者頭部可能出現強烈刺痛感,並會漸漸擴散至頸部和肩膀,有時會伴隨疲倦、眼睛不適及鼻炎症狀。 睡眠頭痛(Hypnic Headache):較為少見,好發於年長者,通常於入睡後數小時內發作,患者可能出現單側或雙側頭痛,疼痛時間短則5分鐘,長則可達1小時。

睡眠不足頭痛怎麼辦?冰敷、按摩可緩解,4招改善睡眠品質才能治本

如何緩解睡眠不足所引起的頭痛?

當頭痛發生時,可採取以下措施緩解頭痛:

可考慮服用含阿斯匹靈(Aspirin)、乙醯胺酚(Acetaminophen)、非類固醇消炎藥(NSAID)等止痛藥物。 光照及噪音可能會使頭痛加劇,建議關燈及隔絕噪音,處於安靜、黑暗且溫度舒適的環境之中 休息並適度飲水 使用冰毛巾或冰敷袋冰敷額頭或頸部 輕柔按摩頭痛部位

睡眠不足頭痛怎麼辦?冰敷、按摩可緩解,4招改善睡眠品質才能治本 4方法改善睡眠不足 不再頭痛纏身

由於頭痛與睡眠不足息息相關,因此要預防頭痛,首先得確保每天擁有良好且充足的睡眠,以下提供4點幫助培養睡眠習慣的建議: 固定每日起床與睡覺時間(包含假日),保持相同的睡眠作息有助於避免因睡眠不足或睡太多而引發頭痛。 避免在睡前飲酒、吸菸或飲用含咖啡因飲料,避免影響睡眠的品質及規律。 維持良好的睡眠環境,如關燈、保持房間溫度涼爽,以及選用支撐力良好的床墊和枕頭,並在睡前閱讀輕鬆不費腦的簡單讀物、冥想或聽輕柔音樂,充分放鬆身體及大腦,以提升睡意。 在睡覺前30分鐘至1小時,將手機、平板、電視或筆電關掉或拿出房間,以免電子螢幕的藍光會擾亂人體褪黑激素分泌,進而影響睡眠。(睡覺手機別作伴!3壞處影響睡眠品質

血管性水腫:症狀、原因、診斷、治療

血管性水腫:症狀、原因、診斷、治療

血管性水腫的定義

血管性水腫是因為過敏反應引起的皮下腫脹症狀,此症狀與蕁麻疹(Urticaria)類似,但蕁麻疹僅會影響皮膚表面;但當人體出現過敏反應時,身體會釋出組織胺至血液中以對抗過敏原,使身體起免疫反應的外來物質。而血管性水腫會影響嘴唇和眼周部位,嚴重時血管性血腫也會使舌頭、喉嚨腫脹,造成呼吸困難,而導致生命危險。因此若有血管性水腫的狀況,請儘速就醫。

血管性水腫有多常見

血管性水腫是一種常見疾病,約有15~20%的人一生可能至少罹患過一次蕁麻疹或血管性水腫;且任何年齡、性別都可能發生,請諮詢您的醫師以獲得更多資訊。 血管性水腫的症狀

血管性水腫的主要症狀是深皮層腫脹,可能會伴隨紅腫熱痛,而單一部位的血管性水腫只會持續1~2天,但多處血管性水腫則會持續數天或變成慢性水腫,慢性血管性水腫雖然會造成不適,但通常不會衍生更嚴重的問題。

血管性水腫可能出現在全身任何一處,通常是發生在眼皮、嘴唇、舌頭或喉嚨,若水腫是出現在身體表面則無危險性,但若發生在身體內部,例如腸道或呼吸道,就可能引起呼吸困難且有危險性,甚至致命。以上僅列出部分症狀,請諮詢醫師做更精確的診斷。

什麼時候該看醫師

輕微血管性水腫一般不需要治療,只有中度或重度的症狀才需要就醫,若水腫持續數天或感覺呼吸困難、症狀惡化,請儘速聯繫您的醫師。 血管性水腫的原因

血管性水腫的常見原因是過敏所導致,例如:服用新藥物、嘗試新的食物、噴新的香水等。即使過去沒發生過問題,也可能在日後發生過敏反應;血管性水腫無法預測,也不是經由感染造成的,雖然感染可能導致血管性水腫,但大部分血管性水腫的原因是仍然是遺傳的緣故。 血管性水腫的風險因素

造成血管性水腫的風險因素很多,例如:

食物或其他化學物質過敏 自體免疫疾病,例如:全身性紅斑性狼瘡(Lupus)、白血病(Leukemia)、淋巴瘤(Lymphoma)。 家族遺傳。 血管性水腫的診斷與治療

此篇文章並不代表任何醫療建議,請務必諮詢醫師以獲得進一步的資訊。 如何診斷血管性水診腫

醫師大多會檢查腫脹的皮膚,確認水腫處觸壓後回復的彈性才能給予適當的診斷;此外,醫師可能還會進行血液檢查,但並不影響治療的方式,醫師也可能會參考過去血管性水腫的家族病史。

如何治療血管性水腫

通常中度至重度的血管性水腫才需要治療,輕微的水腫可能不需要治療,確認引起水腫的原因是治療的第一步,血管性水腫的治療方式包含:

冰敷加壓可以緩解不適,但擦乳液容易效果不好,因為水腫處是在皮膚深層,而不是表面。 使用抗組織胺可減少血液中的組織胺,不過一旦過敏原消失,血管性水腫也會不藥而癒,若過敏原仍存在於體內,那抗組織胺就能有效抑制血管性水腫。抗組織胺可能會產生副作用,如嗜睡或口乾。 類固醇是較有效的藥物,如普賴鬆(Prednisone);當抗組織胺無法控制嚴重的血管性水腫時,則會使用類固醇。 血管性水腫的生活調整與居家療法

以下的生活調整與居家照護可以協助您克服血管性水腫: 紅腫處冰敷。 依照醫師指示服用藥物。 記錄可能引起血管性水腫的過敏原,例如:新食物、藥物、肥皂、香水或衣物,這能幫助您避免接觸這些物質。 向醫師諮詢您的用藥情形。 抗組織胺藥物治療2~3天仍無改善,請聯繫您的醫師。

若還有其他疑慮,請諮詢醫師以了解更詳細的資訊。

曬黑怎麼辦?公開3大皮膚美白方法,帶你找回白皙透亮的肌膚

曬黑怎麼辦?公開3大皮膚美白方法,帶你找回白皙透亮的肌膚

每當夏日旅行回來,不少人都會發現部分皮膚出現顏色不對稱、曬黑的狀況。然而,這其實是身體為對抗太陽紫外線所做的自我保護,透過大量分泌黑色素(Melanin),以避免皮膚遭受更多傷害。那麼在曬黑後,要如何恢復以往白皙肌膚呢?以下舉出3個皮膚美白的好方法,女生們還不趕快做筆記!

皮膚黑的人一樣會曬黑

美國食品藥品管理局(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簡稱 FDA)表示,曬黑是1種皮膚傷害,由於它是因有害紫外線所造成,所以也可能提高罹患皮膚癌(Skin cancer)的風險。另外,別以為皮膚黑的人就不會曬黑或曬傷,他們只是比皮膚白的人有較多的黑色素,但這仍遠遠未達專家所建議的防曬標準,也就是防曬係數(Sun Protection Factor,以下簡稱 SPF)至少要30,但皮膚曬黑後的SPF 至多只有2到4,所以別再認為皮膚黑就不怕曬了。(推薦閱讀:曬傷5次罹癌風險加倍!認識紫外線與皮膚癌的關聯

那一旦曬黑了就回不去了嗎?別擔心,即使曬黑了,還是有辦法讓皮膚變白的!過程一般需要1到4週,同時也要依曬黑的程度做判斷,若對皮膚狀況有任何困惑,請找專業醫師詢問了解。若想保有白裡透紅的肌膚,最好的方法就是還是做好防曬,像是勤擦防曬乳、減少烈日在外活動,才能降低曬黑及曬傷的機會。

曬黑怎麼辦?公開3大皮膚美白方法,帶你找回白皙透亮的肌膚 皮膚曬黑不用怕!3撇步讓皮膚重新白回來 1. 去角質後避免曬太陽

去角質(Exfoliation)能美白的原理,在於除去皮膚上的死細胞,但請避免治療後曬太陽,因為當這層死細胞保護膜不在了,陽光就能直接傷害皮膚,加劇曬黑或曬傷的情形,以下介紹2種去角質的方法: 化學換膚(Chemical Peel):會由專業皮膚科醫師進行,透過敷上酸性面膜,藉此移除多餘的黑色素,通常用以治療皮膚老化、痤瘡傷疤,以及肝斑(Melasma,又稱黃褐斑、黑斑或肝斑)。 微晶換膚術(Microdermabrasion,又稱微晶磨皮):根據澳洲遠程醫療服務機構健康諮詢服務(Healthdirect)的資料,微晶磨皮是利用帶有微晶顆粒或鑽石顆粒端頭的機器,摩擦皮膚表面,達到美容效果。可治療皺紋、皮膚曬黑、痤瘡傷疤、毛孔粗大和妊娠紋。(同場加映:痘疤好困擾~皮膚科手術藥物助消除) 2. 挑選抑制黑色素的產品

市面上很多美白肌膚的產品,但大部分只能亮化皮膚表層,但我們更需要的是滲入皮膚內層抑制黑色素的分泌,值得留意的還有,美白洗臉霜並不會使皮膚變白,它的功效只是讓膚色顯得均衡好看。

對此,美國皮膚病學會(American Academy of Dermatology,簡稱 AAD)建議,在挑選美白產品時,應含有下列有效成分。提醒民眾,請按照產品指示或醫師建議,使用美白肌膚產品,並且1次使用含1個有效成分的護膚產品即可,以避免皮膚搔癢或其他副作用。 維生素C 壬二酸(Azelaic acid,又稱杜鵑花酸) 甘醇酸(Glycolic acid) 麴酸(Kojic acid) A酸(Retinoic acid,也叫視黃酸) 2%對苯二酚(Hydroquinone)

曬黑怎麼辦?公開3大皮膚美白方法,帶你找回白皙透亮的肌膚

3. 居家美白須謹慎

許多人都知道蘆薈可以緩解曬傷的疼痛,這是因為它含有天然的抗發炎成分,還可抑制和降低黑色素,但直接用蘆薈敷臉,可能會引起過敏反應,若真的想嘗試,使用時可先切成小塊,敷在臉部一小區域數分鐘,若沒有出現紅腫再考慮使用。此外,木瓜的木瓜酵素(Papain)或許能亮白肌膚,再搭配蜂蜜的柔潤肌膚性質,是不錯的美白敷臉秘方。(同場加映:美肌實用5招!讓肌膚水嫩發亮)

需要特別注意的是,至今並沒有研究證明檸檬汁能美白皮膚,而且檸檬有漂白的功能,所以若要敷在皮膚上,務必得先稀釋再使用,且千萬別在大熱天下用檸檬或其他柑橘汁敷在皮膚上,這反而會使你的肌膚對紫外線更加敏感,引發搔癢,甚至化學灼傷。

沒太陽不代表不用防曬!皮膚鱗狀細胞癌成因、特徵與治療

沒太陽不代表不用防曬!皮膚鱗狀細胞癌成因、特徵與治療

疫情漸緩、疫苗接種也逐漸普及,不少民眾也開始恢復日常外出活動,重新走出家門與大自然連結;然而不論四季,當享受陽光照拂、吸收維生素D的同時,紫外線其實也正悄悄地侵襲皮膚,若日曬時間過長,長痣、黑色素沈澱生班,以致於引發皮膚癌的機率恐怕也大幅上升!就算是陰雨天、看不到太陽的時候外出,也由於90%的紫外線都能穿透隔離雲層,對皮膚帶來光老化、細胞癌變等傷害,因此就算沒太陽也不代表就不需要防曬。《Hello健康》將帶你進一步了解3大皮膚癌之一「皮膚鱗狀細胞癌」(Squamous cell carcinoma,簡稱SCC)的成因、特徵與相關的治療和檢測方式。

什麼是皮膚鱗狀細胞癌?

鱗狀細胞癌又稱為鱗狀上皮細胞癌(Squamous cell epithelioma),相較於致死率較高、較廣為人知的黑色素瘤而言,國人對其普遍認識較少,不過根據衛福部107年的癌症登記報告,將近有1/5的的皮膚癌案例為鱗狀細胞癌,是台灣第二常見的皮膚癌種類。 此鱗狀非彼鱗狀

部分細心的讀者可能已經發現,「鱗狀細胞癌不是肺癌的一種嗎?」

沒錯,鱗狀細胞癌是由鱗狀細胞病變成癌細胞所導致,除了皮膚以外,也可能發生於肺部、甲狀腺、食道或陰道,因此即便都是鱗狀細胞癌,也可能指的是完全不同類型的癌症! 易由日光性角化演變而成

就如同其他皮膚癌一樣,過度曝曬於紫外線底下是導致鱗狀細胞癌的主因,因此手臂、臉、嘴唇、耳朵、小腿,這些容易曬到太陽的部位,都是容易出現鱗狀細胞癌的地方。

不過鱗狀細胞癌其實還有前身,那就是日光性角化症(Actinic keratosis,又稱光化性角化症),同樣肇因於頻繁的陽光照射。日光性角化症看起來像一層粗粗的硬皮、結痂狀,顏色偏棕、紅色,也可能會有脫皮現象,患者可能將其當作老人斑而延誤治療,導致其發展成鱗狀細胞癌。(推薦閱讀:日曬機紫外線恐致癌) 沒太陽不代表不用防曬!皮膚鱗狀細胞癌成因、特徵與治療務農民眾應較易因紫外線曝曬而提高皮膚癌風險,建議應定期接受皮膚科醫師檢查。 好發於老年人

由於紫外線照射導致細胞病變並非一夕生成,往往在老年時才產生病徵。尤其務農民眾較集中於南台灣、東台灣,罹患鱗狀細胞癌的風險也相對較高,建議應該要留意自己身上是否有不明痣或斑塊有無皮膚癌的跡象,及早前往醫院檢查,預防癌變。 皮膚鱗狀細胞癌的特徵

鱗狀細胞癌的外表看起來偏結痂狀,由於病灶容易發生潰瘍,所以經常呈現為紅色或肉色外觀,不過若沒有出血,可能會呈咖啡色的突起結痂。與其他皮膚癌不同的是,鱗狀細胞癌的病灶較容易長得很大,外觀會明顯隆起如同發紅的小腫塊。 其他皮膚鱗狀細胞癌的危險因子

放射腫瘤科的何懷德醫師表示,紫外線太陽輻射是皮膚鱗狀細胞癌的最常見原因,也是導致皮膚鱗狀細胞癌的主要危險因素;當長期暴露於致癌物質(如香菸中的焦油),也會導致鱗狀細胞癌的發展。其他可能的原因包括嚴重燒傷疤痕、多年潰瘍,因接受器官移植而需服藥抑制免疫反應的病患,以及某些類型、特別是發生在生殖器部位的人類乳突病毒(HPV)與愛滋病(AIDS)患者等,皆是罹患鱗狀細胞癌的高風險族群。

此外,遺傳疾病如著色性乾皮症(Xeroderma pigmentosum)、白化症(Albinism),以及在日光性角化症、鱗狀細胞原位癌和浸潤性鱗狀細胞癌中最常見的遺傳異常「p53基因突變」,都是有此家族病史者不應掉以輕心的風險因子。由於p53蛋白具有阻止突變或受損DNA細胞複製的功能,若P53基因發生突變,則p53蛋白將失去功能,DNA受損的細胞(如鱗狀細胞癌)會變成可以複製。

而如先前所提及,紫外線易導致鱗狀細胞癌變,因此若皮膚中黑色素愈少,對紫外線的抵抗力就愈差,因此比起亞洲人而言,白種人不僅容易罹患鱗狀細胞癌,也包括其他各式皮膚癌。話雖如此,身為亞洲人也不應掉以輕心;其他危險因子還包括傷口長期不癒合、慢性砷中毒、或使用免疫抑制劑等特定藥物,都有提高罹患皮膚鱗狀細胞癌的風險。

前面提過早期治療的重要性,藉由ABCDE檢測,觀察自己身上的痣或斑塊有無異狀,對於及早治療相當有幫助,重點如圖:

沒太陽不代表不用防曬!皮膚鱗狀細胞癌成因、特徵與治療 皮膚鱗狀細胞癌的診斷

鱗狀細胞癌診斷方式就跟其他皮膚癌差不多,一開始醫師會先透過理學檢查,做初步的診斷,若醫師懷疑有皮膚癌的可能,就會進一步用切片檢查,並透過顯微鏡觀看檢體,以判斷皮膚癌的類型、分期。視情況也可能會使用影像檢查,例如電腦斷層掃描(CT)、X光、核磁共振(MRI)等。 皮膚鱗狀細胞癌的治療

治療方面,手術切除則是治療皮膚癌的主要方式。然而若有癌細胞轉移的情況,就可能需要使用放療、化療等方式,以確保癌細胞不會殘留於患者體內。

值得慶幸的是,皮膚鱗狀細胞癌的轉移雖然比基底細胞癌(Basal cell carcinoma),但比起黑色素瘤(Melanoma)仍相對較低,因此若能早期發現透過手術治療,成功率通常較高。其他治療方式還包含冷凍治療、雷射、光動力治療等等,但此類治療方式較適用於早期鱗狀細胞癌或日光性角化症,因此仍需對病徵多一份觀察,才能有效預防、提早治療。

另外,治療方式也會因為病灶部位不同而有所差異,像在臉部的鱗狀細胞癌,可能就會使用莫氏手術來減少對外觀的影響。 如何預防皮膚鱗狀細胞癌?

老生常談的「做好防曬!」可說是最積極的預防方式。避免紫外線照射不只是預防皮膚鱗狀細胞癌,也是任何皮膚癌的大原則,你可以透過穿著長袖長褲、戴帽子、塗抹防曬乳或撐傘阻擋直接日照,減少紫外線對皮膚的傷害。

即便是追求健康古銅色肌膚的族群,也建議盡量遠離日曬機(曬黑床);已有諸多研究指出,日曬機與人體罹患皮膚癌風險成正相關。

另外,何懷德醫師也提醒,皮膚鱗狀細胞癌患者應透過使用防曬用品、防護性衣著以及在日照最大強度的時間內避免日曬,來保護皮膚免受紫外線傷害。此外,應定期追踪,並根據其鱗狀細胞癌發生的頻率確定追蹤間隔,以避免因輕忽而惡化。有日化性角化病病史的患者則建議應每6~12個月進行追蹤,而患有鱗狀細胞癌或侵襲性腫瘤的患者則應更頻繁地進行檢查。

癌症疼痛2原因3方法!癌症治療、腫瘤的疼痛控制

癌症疼痛2原因3方法!癌症治療、腫瘤的疼痛控制

疼痛是癌症病人十分常見症狀,如國人罹癌比例最高的大腸癌(Colorectal cancer)或其他癌症,都會引發病人疼痛。根據統計,大約半數的癌症病人都曾感到疼痛,而接受過癌症治療的病人,三人中就有一人曾面臨疼痛的折磨。因此,了解癌症疼痛發生的原因,和清楚控制緩解疼痛的方法,對癌症病人是很重要的。

癌症疼痛的 2 大原因:腫瘤與化療

1. 腫瘤本身造成的疼痛

多數的癌症疼痛,是因為腫瘤長大後壓迫到周圍的骨骼、神經或器官所造成;這種疼痛的程度,會因腫瘤所在的位置而有所不同。例如,長在神經或脊髓附近的小小腫瘤,可能引發非常巨大的疼痛、長在其他部位的碩大腫瘤卻可能不會造成任何不舒服。而腫瘤生長區域的身體組織,如果連帶受損也可能會引起疼痛。(推薦閱讀:什麼是腫瘤?良性與惡性腫瘤成因及自我檢查

2. 治療引發的疼痛及手術傷口的疼痛

癌症治療的化學療法(化療)、放射線治療及手術也是造成疼痛的原因之一。化療的化學藥劑可能會引起口腔潰瘍、腹瀉或神經損傷等副作用、手術後則會有傷口復原的疼痛、放射線治療則可能會導致皮膚燒灼後,產生疤痕的疼痛。上述這些疼痛都屬於可預期會發生的正常反應,而要如何快速而有效地緩解疼痛,是癌症疼痛控制的首要目標。 癌症疼痛2原因3方法!癌症治療、腫瘤的疼痛控制(推薦閱讀:「痛」不會說謊!10種疼痛量表看這裡) 癌症疼痛控制的 3 種方式

1. 使用止痛藥

服用止痛藥是預防或解除疼痛最常使用的方法之一,不過使用止痛藥時,應該嚴格遵照醫師指示。在緊急情況下,醫師會給予病人臨時增加或加倍劑量的止痛藥來控制突發或猛然加劇的疼痛。像阿斯匹靈,乙醯胺酚類及鴉片類藥物是常見的止痛藥,可以迅速止痛或減輕疼痛,卻不會帶來嚴重的副作用。不同種類的止痛藥,所含的成分不同,也會有不同效果,因此可以對應不同類別的疼痛,但也因此會引發不同的副作用。服藥前應該諮詢醫師或仔細閱讀使用說明。其他如抗憂鬱劑和抗癲癇藥也被用在緩解神經類的疼痛。(同場加映:舒緩癌症治療、化療副作用!4種食物緩解噁心與化療嘔吐) 2. 非藥物的疼痛控制方式

分散對疼痛的注意力也可以幫助您控制疼痛。譬如瑜伽或其他運動,您可以試著專注在調整自己的運動姿勢上,藉以分散對疼痛的注意力。深呼吸可以舒緩神經性疼痛,只要將注意力集中放在橫膈膜的一收一張,腹式呼吸也可幫助您控制壓力。冥想則被公認為有效紓解壓力和降低血壓的方法。另外,按摩或針灸都可以幫助肌肉放鬆、降低疼痛。(推薦閱讀:什麼是正念?深呼吸放鬆,一起認識正念十大好處)

3. 替代藥物的疼痛控制療法

當您的疼痛已經不能藉由藥物的作用得到緩解時,您可以選擇其他減痛的方法,比如放射線治療、神經阻斷術或植入式幫浦、神經外科手術或一般手術。放射線治療可以縮小某些腫瘤,因此腫瘤造成的疼痛也會因此減少。神經阻斷術或植入式幫浦,可暫時或永久性地阻斷某些神經傳導,藉此減輕病人對疼痛的感受。神經外科手術則可切斷觸發疼痛的神經。而一般外科手術,則會盡可能摘除或撥離壓迫到神經或其他身體部位的腫瘤。(同場加映:整骨有風險!整脊好處與安全須知

無論您採用哪一種方式來控制疼痛,癌症病人都應該清楚了解自己的病情並絕對遵照醫師指示。藥物的使用劑量會隨著您的身體情況及癌症治療臨床反應而改變。萬一您發覺藥物效果不再像之前好時,請盡快告知您的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