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外線防護係數UPF是什麼?夏日防曬衣服挑選4大重點

紫外線防護係數UPF是什麼?夏日防曬衣服挑選4大重點

除了防曬乳有防曬係數外,衣服其實也有自己的一套防曬係數。紫外線防護係數(Ultraviolet Protection Factor ,簡稱UPF)是用於測量衣物防護紫外線穿透能力的係數。

一般標準的防曬衣物的UPF需至少大於30,才會給予防曬認證,衣物UPF<15則不具備防曬功能,究竟UPF防護係數該怎麼看?又該如何選擇具有防曬功能的衣服?就讓《Hello健康》一起帶大家認識UPF的原理,以及提供挑選防曬衣物的4大重點吧! UPF紫外線防護係數怎麼看?

太陽放射的光線有很多種,依照波長可分為紅外線、可見光、紫外線等,而對人體皮膚傷害最大的,稱為紫外線(Ultraviolet,UV),而紫外線之中,又分為UVB(Ultraviolet B)與 UVA(Ultraviolet A),兩者皆是能穿透臭氧層而到達地面的紫外線。(推薦閱讀:日曬機恐致癌!太陽紫外線對人體的傷害

紫外線防護係數UPF是什麼?夏日防曬衣服挑選4大重點

UVA穿透力較強,可穿透玻璃窗、雲層和皮膚,是造皮膚老化的主因,UVB則會停留於皮膚表面上,造成皮膚曬傷與皮膚癌。在陽光中,UVA的含量較UVB多500倍。

防曬乳的防曬係數SPF僅測量UVB,但UPF可衡量UVB和UVA:

UVB:以皮膚接觸紫外線後,直到出現反應之時間長短決定。 UVA:計算紫外線接觸皮膚的量有多少。

一件UPF >50的衣物能阻絕98%的陽光,換句話說,只有2%的紫外線能接觸到皮膚。UPF數值愈高,便能阻擋更多紫外線抵達皮膚。(推薦閱讀:曬傷5次罹癌風險加倍!認識紫外線與皮膚癌的關聯

以下為UPF的防曬等級與紫外線的穿透率:

UPF 15~24:保護能力良好,紫外線可穿透衣物率為4.2~6.7%。 UPF 25~39:保護能力優秀,紫外線可穿透衣物率為2.6~4.1%。 UPF 40~50+:保護能力卓越,紫外線可穿透衣物率<2.5%。

紫外線防護係數UPF是什麼?夏日防曬衣服挑選4大重點 防曬衣服挑選4大重點

雖然高UPF衣物可保護皮膚不曬傷,但因衣服的布料和顏色的不同,保護效果也會不一樣,以下為防曬衣物挑選4大重點:

布料:織物密度高的布料,防曬效果會比稀薄的好,如聚酯、尼龍、牛仔布、帆布、合成織維、羊毛及蠶絲等,而防曬效果較差的布料有棉織、亞麻、嫘縈與大麻纖維。部分織物廠商會在衣物製作過程中添加特殊化學藥劑,如光學增白劑(Optical Brightening Agents,簡稱OBAs)和染料,藉此吸收紫外線。 鬆緊:寬鬆衣物的防曬效力較合身衣物好,合身衣物容易因為拉扯,使布料纖維撐開,造成紫外線更容易接觸皮膚。不過選擇寬鬆衣物時,別挑布料薄透的衣服。如果用布料遮住光線,光線一下就透過了,代表防曬效果低。 顏色:衣物顏色愈深,愈容易吸收太陽光,因此防曬表現愈好,但此作用真正的功效其實是來自於防紫外線的染料,其濃度愈高,能干擾的光線就愈多。 濕氣:一般而言,潮濕衣物的防曬效果較低,若穿著濕衣服曬太陽,皮膚會接觸相對較多的紫外線。(同場加映:身體狀況要注意!補水防曬抗熱浪

膿瘍:定義、原因、症狀、治療及預防

膿瘍:定義、原因、症狀、治療及預防

膿瘍的定義

膿瘍(Abscess)是皮膚化膿時,表面摸起來柔軟的腫塊,傷口周圍的皮膚會呈現粉紅色或深紅色。膿瘍一般用手觸摸即可感覺得到;膿瘍的中心點,通常充滿膿(Pus)與細菌等殘留物。

另外,膿瘍摸起來可能會有疼痛、微熱的感受,它會出現在身體任何部位,最常見患病的地方的有腋窩(腋下)、肛門、陰道附近(Bartholin gland,又稱前庭大腺),脊椎底部(Pilonida sinus, 又稱藏毛竇),牙齒周圍(牙膿瘍、牙根膿瘍),以及鼠蹊部(Groin)。 膿瘍的症狀

通常過了一段時間後,膿瘍會變得愈來愈痛,而且會變成摸起來柔軟、微熱,可輕壓的腫塊。若時間再久一點,膿瘍內的發炎物質會鼓腫,對周圍組織產生壓力,中央會有類似開口的膿包「頭」,患者可看到內部堆積著膏狀內容物;有時膿瘍內的黏糊、膏狀內容物會從開口自行流出(膿瘍破裂)。

若膿瘍沒有妥善加以處理、照護,情況可能會變得更為嚴重。感染會擴散至其他部位的皮膚,有時也會隨著血液散布到身體的其他組織。如果感染情況擴散到身體其他組織,您可能會發燒、感到不適。體內的膿瘍較不容易發現,不過仍有些徵兆可以注意:

感染部位會有疼痛感 發燒、體溫過高 全身感到不舒服

膿瘍:定義、原因、症狀、治療及預防 什麼時候該看醫師?

若您認為自己患有膿瘍,請至皮膚科看診,交由醫師替您做進一步的檢查,特別是出現以下症狀,建議應盡快就醫,避免使病況加重: 長度大於1公分的瘡、潰瘍 瘡、潰瘍持續變大,而且愈來愈疼痛 瘡、潰瘍位在直腸、鼠蹊部或附近區域 發燒超過38.5度以上 膿瘍的紅色條紋消失

由於每個人的身體狀況不同,與醫師仔細討論您的情況,才能找出最適合的醫療方法。 膿瘍的原因

膿瘍是因為皮脂腺(Sebaceous gland)、汗腺(Sweat gland)阻塞,毛囊(Hair follicle)發炎,皮膚有細微傷口、穿孔造成。細菌穿過皮膚後,進入這些腺體,當身體防禦功能啟動要殺死這些細菌時,便形成發炎。

膿瘍腫塊中間的部分是液化狀態,含有已死亡的細胞、細菌與其他殘留物。腫塊會慢慢變大,造成周圍皮膚變得緊繃,附近的組織也跟著發炎,而皮膚緊繃、發炎正是導致疼痛主要原因。 膿瘍的風險因素

免疫力較差的人,患有膿瘍的機會較大,因為身體抵抗感染的能力下降,因此屬於下列情況的人,較容易出現嚴重膿傷。 長期服用類固醇(Steroid) 接受化療(Chemotherapy)病患(延伸閱讀:化療副作用身心俱疲?癌友照護難題別害怕找人幫忙!醫:了解病況、保持樂觀) 糖尿病(Diabetes) 癌症(Cancer) 後天免疫不全症候群(AIDS,又稱愛滋病)(推薦閱讀:懷疑得 HIV?愛滋篩檢在家醫院都能匿名做) 鐮形血球貧血症(Sickle cell disease) 白血病(Leukemia) 周邊血管疾病(Peripheral vascular disorder) 克隆氏症(Crohn’s disease) 潰瘍性結腸炎(Ulcerative colitis) 嚴重燒燙傷患者 嚴重外傷患者 酒精成癮,或靜脈注射藥成癮患者

其他患有膿傷的風險因素另有:暴露在骯髒環境、接觸到皮膚感染病患者,以及不良衛生習慣。 膿瘍的診斷與治療 膿瘍如何診斷?

醫師會先深入了解您的病歷、醫療記錄,另外也可能會詢問您下列問題: 有膿瘍的情況已經多久? 您是否記得有膿瘍的地方,是怎麼受傷的? 您是否有在服用或塗抹藥物? 您是否會過敏? 您在家是否曾經發燒?

醫師會檢查您的膿瘍與周圍腫塊。若膿瘍位在肛門附近,醫師也會做直腸檢查。若膿瘍位於手臂或腿部,醫師則會檢查您手臂下方或鼠蹊部的淋巴腺。

膿瘍:定義、原因、症狀、治療及預防 如何治療膿瘍?

較小的皮膚膿瘍,大多會在發炎物質流出後,腫塊慢慢變小,隨後傷口會自行結痂、癒合,不需要特別治療。然而較大的膿瘍可能就需要進行膿瘍手術。醫師會將膿瘍切開後,引流出膿瘍,以下介紹膿瘍治療的詳細步驟:

1. 膿瘍周圍的地方會使用藥物麻醉。 膿傷四周的皮膚範圍難以全部施行麻醉,但局部麻醉的做法可讓患者於引流手術中幾乎不會感到疼痛。 若膿瘍的腫塊很大,您可能需要服用鎮靜劑(Sedative)。

2. 醫師會於膿傷切開引流處覆蓋抗菌劑或消毒過的毛巾。

3. 隨後將膿瘍切開,將膿及殘留物完全引流乾淨。

4. 當潰瘍裡的膿完全排出後,醫師會於手術後將溼紗布,塞入原來膿瘍的空腔裡,讓傷口保持開放1~2天,以減少流血情況。

醫師之後會用紗布、繃帶將傷口覆蓋包紮好,告知您完整的居家照護方法,讓您自行回家靜養、復原。 當膿瘍的膿、殘留物完全流出後,患者大多都能立即解除不適感。 若您還是會感到疼痛,醫師可能會開立1~2天的止痛藥給您服用。 預防膿傷的生活習慣與居家照護

下列生活習慣與居家照護辦法,能有效幫助您減少患有膿瘍的機會:

1. 定期用清水、肥皂清洗皮膚,保持良好的個人衛生習慣。

2. 刮除腋毛或身體其他毛髮時,請避免刮傷。

3. 若您有任何穿刺性傷口,請立即尋求醫師協助,特別是以下情況: 您覺得傷口可能會有殘留物。 您有上面提到的任何疾病。 您正在服用類固醇或接受化療。

懷孕不能運動?破解8個常見懷孕迷思

懷孕不能運動?破解8個常見懷孕迷思

懷孕後的女性經常被長輩提醒不能做許多事情,免得會對胎兒造成傷害,像是不能運動、不能吃冰、要多吃補品等。不過這些禁忌是有科學根據的嗎?讓本文帶準媽媽們了解孕婦們常見的懷胎 8 大錯誤。

錯誤1:一人吃兩人補

若孕婦抱著「一人吃兩人補」的心態而攝取過多的熱量,其實是很傷害身體的。懷孕的女性依然要好好控制體重,若體重過重會有妊娠糖尿病的風險,因此醫師建議只要比平常多攝取 300 大卡,就足以提供胎兒發育所需,記得均衡飲食,多吃蔬菜水果、堅果或蛋,並攝取足量的水分。

錯誤2:自行買藥服用

懷孕的女性若有小感冒可能去藥局買個成藥吃,不過這樣可能會造成胎兒先天性異常(Congenital abnormalities)的風險。在購買營養品、藥品之前都一定要請醫師評估狀況再做決定。

錯誤3:睡眠不足

睡眠不足會導致疲倦,由於懷孕會讓體內荷爾蒙改變並造成生理上的變化,準媽媽應該保持充足的睡眠,才有體力來應付。請記得養足精神與體力來迎接生產,但也別讓自己睡得太多,睡太多會讓身體即使在產後也維持這個壞習慣。 錯誤4:不跟肚子裡的寶寶說話

懷孕期間的疲勞感跟身體沉重感是無可避免的,但別因為這些不適就忽略了逐漸隆起的肚子,準媽媽與準爸爸可以試著撫摸肚子,跟裡頭的小寶寶說說話,這能幫助寶寶在出生前與父母建立良好的關係。

懷孕不能運動?破解8個常見懷孕迷思 錯誤5:禁吃「療癒系」食物

若孕婦本來就喜歡吃甜食,在懷孕後完全戒掉喜歡吃的食物簡直是一場惡夢,孕婦可能會感到焦慮、倍感壓力。其實並不需要放棄能帶來療癒感的所有食物,在懷孕第 4 個月後少量吃點甜食是無妨的,不過吃太多甜食恐會造成記憶力下降,所以還是要好好控制份量。 錯誤6:不能運動

許多人認為懷孕之後就不能運動,否則會流產。事實上這是錯誤的,懷孕後也需要好好運動保持身體健康,這也能讓生產時更加順利。不過Hello健康也提醒,每個人身體狀況不一樣,要選擇適合自己身體狀況的運動,不要一下子挑戰太劇烈的動作,對準媽媽或是寶寶都是傷害。(延伸閱讀:孕婦運動好處多!減緩背痛、便祕還可助睡眠)

錯誤7:草率決定待產的醫院

生產是一個很私密又情緒性的體驗,因此別太草率倉促決定生產的醫院或診所。孕婦規劃一個詳細的生育計畫,若有個人的特殊需求也應納入考量。如果目前定期報到的醫療院所無法滿足需求,那麼還有時間可以再尋找更適合的。 錯誤8:不參加產前課程

如果您是沒有懷孕經驗的第一胎準媽媽,可以試著參加產前課程,這些課程能提供懷孕必須知道的知識、日常照護方法,以及如何準備生產。

四季豆營養高熱量低!3道四季豆家常料理快點學起來

四季豆營養高熱量低!3道四季豆家常料理快點學起來

在台灣,廣為人知且一年四季都能吃到的「國民蔬菜」,除了高麗菜,就屬四季豆莫屬。四季豆是低熱量且富含多種營養的健康食材,不僅能有效控制血壓及膽固醇,適當攝取還能緩解缺鐵性貧血。

究竟四季豆營養成分有哪些?對人體有哪些好處呢?又該如何用四季豆做出美味料理?如果沒有煮熟卻吃下去,會對身體產生什麽影響?就讓《Hello健康》帶你一探究竟! 四季豆的營養成分

四季豆(Green bean,又稱作敏豆),是傳統市場中相當常見、價格便宜又容易儲存的蔬菜,外觀呈現瘦長、圓潤、肉厚且顏色嫩綠,口感也相當清脆細緻,還帶有一股淡淡的甜味,而也因其產季幾乎橫跨四季,隨時都能吃到,故得名「四季豆」。

依據衛福部食藥署食品營養成分資料庫,四季豆不但熱量極低,還內含多種營養素。下列為四季豆每100公克所含的熱量及營養成分: 熱量:121大卡 蛋白質:1.3公克 脂肪:0.2公克 碳水化合物:27.8公克 膳食纖維:2.5公克 鉀:193毫克 :40毫克 鎂:22毫克 鐵:0.6毫克 維生素A:94I.U.  維生素E:0.33毫克 維生素B1:0.06毫克 維生素B2:0.09毫克 維生素C:11.8毫克 葉酸:26.1微克

公開四季豆4大功效!防大腸癌、控制血壓通通沒問題

四季豆擁有膳食纖維、鉀、鎂、鐵及維生素C等多種營養素,適量食用能對人體帶來不少好處,下列為4種四季豆常見的功效: 預防大腸癌:四季豆含有豐富的非水溶性膳食纖維,能幫助腸胃有效的蠕動,促進排便及改善便祕問題,進而達到預防大腸癌的功效。 控制血壓:四季豆為鉀和鎂的重要來源,而上述2種營養成分皆能有助於控制血壓,並減輕心臟的負擔。 助糖尿病患控制血糖:四季豆內含大量膳食纖維,可促進胰島素之生成,降低升糖指數(Glycemic index,GI),協助糖尿病患控制血糖。另外,膳食纖維也有助於降低膽固醇,預防心血管疾病發生。 緩解缺鐵性貧血:四季豆含含鐵及維生素C,有助補充缺血性貧血患者所缺乏的鐵質,而維生素C則有助提高鐵質吸收效率。(延伸閱讀:臉發白、頭發暈、走路會喘?免驚啦!可能是缺鐵性貧血症狀) 四季豆沒熟就吃恐中毒!

由於四季豆當中含有菜豆毒素、皂素(Saponin)和和胰蛋白酶抑制物(Trypsin inhibitor),若直接生食或沒煮熟,很可能將上述有毒物質吃下肚,造成噁心、嘔吐、腹痛、胃部燒灼感、腹脹,腹瀉等腸胃炎症狀,甚至出現四肢麻木輕度神經系統等嚴重併發症。然而,若能將四季豆徹底加熱,確保內外皆以熟透,即可安心食用。 四季豆的挑選與保存妙招

建議挑選四季豆時,可注意豆莢表面是否平滑細緻、翠綠飽滿且有彈性,才是新鮮的四季豆;倘若四季豆表皮有出現多處裂口或皺紋的,可能已存放過久,早已失去鮮度與水份。

另外,買回來的四季豆可以用保鮮袋裝好,存放至冷藏櫃約5~7天,作為家中的常備菜。

四季豆營養高熱量低!3道四季豆家常料理快點學起來 3道美味的四季豆家常料理

以下介紹3道可口的四季豆料理及食譜: 1. 南瓜拌四季豆

南瓜拌四季豆適合免疫力低下族群、消化道病患及容易便祕的人所食用。料理時所需的食材、調味料及製作方法如下: 食材:南瓜400公克(約1/4個)、四季豆50克及小洋蔥1顆 調味料:醬油2大匙(淡色醬油尤佳)、醋2大匙、芝麻油2大匙及芥花油少許

製作方法: 將南瓜切成5~6公分的滾刀塊後放入鍋中,再加入少許芥花油以水翻炒至金黃色。 把備好的四季豆洗淨,放進沸水中燙熟後,撈出來置於冰水中冷卻。 將洋蔥切薄後泡醋水,去除其辛辣味後瀝乾。 準備1個小碗,放入醬油、醋及芝麻油各2大匙後均勻混合。 將南瓜、四季豆與洋蔥充分拌勻後,淋上準備好的調味料即可。

四季豆營養高熱量低!3道四季豆家常料理快點學起來 2. 四季豆炒鮑魚菇(2人份)

四季豆炒鮑魚菇製作方法較為簡單,熱量也僅有82大卡,下列為料理時所需的食材、調味料及料理步驟,不妨跟著一起動手做做看: 食材:四季豆50公克、鮑魚菇25公克、紅甜椒25公克、蒜末1公克、沙拉油1茶匙及白芝麻1/8茶匙 調味料:醬油1茶匙、米酒2茶匙、砂糖1匙及鹽1/16茶匙

製作方法: 將四季豆去除粗纖維,並斜切2公分長,切完後入鍋用熱水汆燙6分鐘。 把備好的鮑魚菇及紅甜椒切成與四季豆相同長度。 將紅甜椒入鍋以熱水汆燙5分鐘。 起油鍋、爆香蒜,將汆燙好的紅甜椒及四季豆,還有鮑魚菇放進鍋內一同翻炒。 加入醬油1茶匙、米酒2茶匙及砂糖1匙與其他食材炒均勻後,撒上一點白芝麻即可盛盤。

四季豆營養高熱量低!3道四季豆家常料理快點學起來 3. 四季豆天婦羅

四季豆除了可以透過川燙、清炒的方式料理外,喜歡吃天婦羅的人,不妨也可以加入四季豆,搭配麵粉與太白粉,做一道美味的四季豆天婦羅,而其所需的食材及料理方式如下: 食材:四季豆200公克、炸油1/3鍋、麵粉1/2杯、太白粉1湯匙、蛋1粒、糖1/2湯匙、胡椒粉少許、發粉1/6茶匙、水5湯匙、沙拉油1/2湯匙 沾料:胡椒鹽、甜辣醬、番茄醬及柴魚醬油(可依個人口味增減)

製作方法 將四季豆去粗絲、洗淨,分別折成6公分長。 將裹麵衣材料放入大碗內和勻,而材料包括麵粉1/2杯、太白粉1湯匙、蛋1粒、糖1/2湯匙、胡椒粉少許、發粉1/6茶匙、水5湯匙和沙拉油1/2湯匙。 將備好的四季豆沾上裹衣材料,放入熱油鍋中炸成金黃色後撈起,即可盛盤上桌,趁熱沾上自己喜愛的醬料食用。

金屬過敏元兇是「鎳」,小心這些東西都含鎳!3招降低鎳過敏風險

金屬過敏元兇是「鎳」,小心這些東西都含鎳!3招降低鎳過敏風險

過敏是難以捉摸的疾病,許多人不知自己的過敏原為何,只知道三不五時身體就出現過敏反應,像是配戴某條新項鍊、新眼鏡,或是穿上某件新衣服之後,身體便開始四處發癢、起疹子。

若你符合上述狀況,則極有可能是對金屬,尤其是金屬之中的「鎳」過敏。

以下《Hello健康》將為你介紹何為金屬過敏、哪些物品含有鎳,以及金屬過敏的症狀為何。 什麼是金屬過敏?

過敏泛指人體對特定外來物質,無論是透過吸入、食用或接觸,而產生紅腫、發炎的反應,而金屬過敏者則在接觸特定金屬時引發過敏。

一般而言,金屬過敏以對皮膚的影響最為常見,如接觸性皮膚炎,但也可能因暴露於高濃度金屬環境之中,如提煉廠或工廠,吸入及接觸過量過敏原,而出現呼吸道相關或全身性過敏反應。 金屬過敏以「鎳」最為常見

舉凡鈷、鐵、鉑等金屬皆有可能導致過敏,但金屬過敏以「鎳」最為普遍,約10~20%人口對鎳過敏。 什麼是鎳(Nickel)?

鎳是一種自然元素,存在於土壤、隕石與海底之中,可和其他金屬,如鐵、銅、鉻和鋅等形成合金,製作成錢幣、首飾等物品,也是不鏽鋼的常見製作材料。

金屬過敏元兇是「鎳」,小心這些東西都含鎳!3招降低鎳過敏風險

常見的含鎳生活用品如下:

首飾:耳環、項鍊、戒指、手環 服飾配件:眼鏡、手錶、皮帶、髮飾 衣物結構:衣褲鈕扣、拉鍊以及內衣扣鉤 生活物品:鑰匙和鑰匙圈、電池、錢幣、香菸及各種鍍鎳用品 不鏽鋼製品:廚具、餐具

除此之外,以下食物亦含有高含量的鎳: 罐頭食品、罐頭飲料或在不鏽鋼容器內烹煮的酸性食物 茶葉 可可粉、巧克力 發酵粉 香蕉 大麥、穀類 豆類 甘藍 堅果

由上述列表可知,鎳似乎無所不在,難以避免,但其實對鎳過敏者,多數皆屬於接觸性過敏,僅少數人會因食用含鎳食物而出現汗皰疹和皮膚炎。

鎳為人體不可缺少的微量元素,成人體內含鎳量約為6~10毫克,主要存於腦部和肝臟中。食物中只有10~20%的鎳會被人體吸收,其餘皆由糞便排出。 鎳過敏會導致接觸性皮膚炎

接觸性皮膚炎是因皮膚接觸過敏原,而導致皮膚出現紅、腫、癢、丘疹或水泡等因發炎而起的濕疹反應。若水泡破裂,患部便會經歷濕潤、乾燥等階段,進而演變成結痂、脫屑、龜裂或皮膚增厚等狀況。(延伸閱讀:什麼狀況該刺破水泡?6步驟安全搞定)

金屬過敏元兇是「鎳」,小心這些東西都含鎳!3招降低鎳過敏風險

一般而言,由接觸鎳而引起的接觸皮膚炎,大多僅出現在直接接觸金屬的部位,如戴手錶的手腕、內衣拉鉤所碰觸的背部,外型呈現紅色搔癢性的凸起丘疹,並因反覆發作而呈現新舊雜陳的現象,如部分疹子偏紅、部分疹子則呈消炎後的深棕色。(延伸閱讀:長濕疹原因有哪些?症狀不只發癢、紅腫,教你4妙招改善濕疹

鎳過敏該如何治療?

當皮膚出現接觸性皮膚炎時,通常僅需使用過敏藥物或類固醇藥膏,即能有效減緩過敏症狀,但當過敏者再次接觸鎳時,過敏反應往往會再度出現,因此,遠離鎳是改善鎳過敏的最佳方式。

以下提供3點減少鎳接觸的建議: 使用非鎳飾品,如較不容易致敏的純金、純銀及純鈦飾品 選用不含鎳或鎳含量較少的衣物配件,或在容易接觸處使用低敏膠布,防止直接接觸 配戴手套以避免長時間碰觸不鏽鋼製品,如下廚或洗碗

晨型人或夜貓子?只要睡夠睡好都OK!給需早起者的6大建議

晨型人或夜貓子?只要睡夠睡好都OK!給需早起者的6大建議

近年來,台灣經常使用「晨型人」定義那些習慣早起,早起感到特別有精神者,並將人分成晨型人與夜貓子2類,但其實比起早起或熬夜,充足且良好的睡眠更為重要。若長期熬夜,但睡眠時間皆少於7小時,身體便可能漸漸浮現健康問題。

Hello健康》將從是否真的有晨型人或夜貓子的問題切入,告訴你人之所以習於早起或熬夜的原因,以及為何睡眠時間和品質更重要。

基因決定你是晨型人或夜貓子,但多數人為兩者之間

晝夜節律(Circadian rhythm),又可稱生理時鐘,是決定一個人為晨型人或夜型人的關鍵因素。

晝夜節律為一種週期性節律,基本上按24小時運行,遵循著太陽日出日落的時間,並可調節身體諸多功能,如精神狀況、體力、體溫、新陳代謝、荷爾蒙及大腦活動。

多數人在天亮時清醒,天黑時精神困倦,但每個人的醒來及入睡的時間點不同,而這個可變性又稱為作息型態(Chronotype),亦有人將其稱之為時型、表型或日韻律型態。

晝夜節律會受到日常生活、光照等因素影響,例如很晚吃晚餐、入夜後仍長時間置於明亮光線之中、或早晨鮮少照到陽光,皆會導致晝夜節律改變,進而影響作息型態。

此外,遺傳、年齡及居住的地理位置也會影響作息型態,如小孩的作息型態皆較早,但進入青春期後作息型態便開始變晚,直至20歲又再度提早。

什麼是晨型人?

「晨型人」一詞來自於日本「早起心身醫學研究所」所長稅所弘,稅所弘為自律神經失調及憂鬱症等領域的醫學專家,發行過多本關於早起的書籍。晨型人一詞廣義來說,就是早鳥、習慣早起的人。

晨型人或夜貓子?只要睡夠睡好都OK!給需早起者的6大建議

晨型人或早鳥屬於早睡早起的作息型態,因此他們在早晨較有精神和體力,而夜貓子的作息型態較晚,因此他們習於晚起,在晚間精神狀況較好、活動力較高。

事實上,作息型態就如同一條光譜,光譜的一端是標準的早起早睡,另一端則是標準的晚起晚睡,而多數人皆介於兩者之間。 睡眠不足易患肥胖、糖尿病 夜貓族是高風險群

由於現代生活、工作等因素,晚睡有時難以避免,許多工作如警衛、司機及便利商店店員皆需值夜班。

不僅如此,許多人也透過網路問卷、自身的精神表現和體力,將自己歸類於夜貓子並因此加劇熬夜的傾向,但若因晚睡而未獲得充足睡眠及優良的睡眠品質,長期下來恐對身體健康造成負面影響。

1項2018年、受試者超過50萬人的研究便指出,夜貓子罹患糖尿病的風險較晨型人高;另1項2018年針對3萬多名護理師的研究則指出,習於晚起的護理師比早起的護理師更易罹患憂鬱症;此外,夜貓子也較易面臨肥胖問題,壽命也較晨型人短。

晨型人或夜貓子?只要睡夠睡好都OK!給需早起者的6大建議 夜貓族生活於晨型社會的難處

由於我們生活在晨型社會之中,多數活動時間多安排在一大早,如上學、上班和開會。(延伸閱讀:家有遲到大王!8招培養孩子獨立守時

夜貓子為應對晨型社會的生活,便自然而然容易少睡、睡眠作息不穩定,或因此產生壓力、焦慮,進而影響自身的睡眠品質,長期下來便會導致身體健康出問題。

多數時候我們無法決定外在的時間表,如上課或上學,因此僅能調整自己的睡眠習慣,盡量睡足7~9小時睡眠,以避免長期缺乏睡眠而提高罹患慢性病的風險。

6點建議讓你輕鬆早起、精神好

若你也是夜貓族的一員,以下提供6點建議,幫助你在不影響睡眠品質與長度的情況下,試著提前睡眠周期,以應對晨型社會的時間表:

比平時早2~3小時起床和睡覺 無論平日或假日,皆應保持相同的作息時間 在早上盡可能多照到陽光,並減少夜間光照量,以利褪黑激素分泌 起床後立即吃早餐,每天在同一時間吃午餐,晚上7點後不再吃晚餐,可避免因腸胃消化而延後就寢或影響睡眠品質 避免於下午3點後喝咖啡,下午4點後不要睡午覺,以累積足夠腺苷提高睡眠驅力(想睡覺的慾望)(推薦閱讀:喝茶、咖啡睡不著怎麼辦?教你夜晚入睡3妙招) 將運動安排在早上,而非下午或晚間,避免因運動而造成腎上腺素升高,導致難以入眠

皮膚長疹紅又癢別亂抓!了解玫瑰糠疹原因、症狀、治療

皮膚長疹紅又癢別亂抓!了解玫瑰糠疹原因、症狀、治療

每逢春秋之際,早晚溫差變化大往往導致不少人感冒,甚至還會引起一種名為「玫瑰糠疹」的症狀。

患者的皮膚不僅會突然長出紅色斑塊,數量還會隨時間逐漸增加,部分人還會感到搔癢難耐,忍不住抓到破皮。

究竟玫瑰糠疹還會出現哪些症狀?是否有治療的必要性?快跟著《Hello健康》一起認識玫瑰糠疹的發生原因,了解正確處理方式,別把皮膚抓破留下疤痕! 什麽是玫瑰糠疹?

玫瑰糠疹(Pityriasis rosea)最早是由法國醫師吉伯特(Gibert)於1860年提出,意指粉紅色的脫屑症狀,好發年齡區間為10~35歲,並易於春秋2季出現。

玫瑰糠疹通常為急性發作,患者全身的皮膚會浮現粉紅色斑塊,並帶有些許搔癢感,是1種常見的發炎性皮疹。(推薦閱讀:夏天曬太陽皮膚發癢、起紅疹?小心紫外線引發光過敏!6大症狀你中了嗎) 玫瑰糠疹原因不明 推測與人類皰疹病毒有關

玫瑰糠疹成因目前尚未釐清,但已確定與細菌感染、過敏、內臟疾病無關。

美國皮膚病協會(AAD)則表示玫瑰糠疹可能與人類皰疹病毒第6(HHV-6)或第7型(HHV-7)有關,不過此研究仍有待醫界進一步確認。

玫瑰糠疹常見症狀有哪些?

玫瑰糠疹發作初期,病患會於胸部、腹部或背部長出1塊直徑約2~3公分的橢圓形粉紅色斑塊,而斑塊邊緣還會有輕微脫屑,所以也常被誤診為乾癬。

僅有少數患者可能出現疲倦、頭痛、喉嚨痛、食慾不振、噁心或發燒等類感冒症狀,持續1~2天。

另外,這些玫瑰糠疹也可能會讓人感受到輕微的搔癢感,尤其是在氣候炎熱時,身體大量排汗會讓搔癢感變得更加強烈。

隨後1~2週內,玫瑰糠疹可能會慢慢擴散至軀幹、頸部及四肢(臉部較少),幾乎遍及全身上下,數量可達數十個至數百個。

直至玫瑰糠疹急性發作6~8週後,皮膚的斑塊就會逐漸消退,但少數患者病程可能長達數月之久。

玫瑰糠疹不用治療也會好?何時需就醫?

玫瑰糠疹屬於自限性疾病,意即毋須特別治療,也能自行痊癒,但因起疹的症狀也可能是其他皮膚疾病所致,如乾癬、汗斑、濕疹、脂漏性皮膚炎,甚至是梅毒。

建議民眾若皮膚有任何異狀或症狀持續3~4週無好轉時,勿自行至藥局購買藥膏塗抹,應先至皮膚科就診,以免延誤治療時機。 玫瑰糠疹如何診斷?

由於玫瑰糠疹的病灶外觀相當容易辨認,所以醫師可能會先藉由觀察皮疹外觀,來確認是否為玫瑰糠疹,並可能搭配血液檢查、皮膚切片檢查等方式,進一步區分患者的皮膚症狀,以利擬定後續療程。

皮膚長疹紅又癢別亂抓!了解玫瑰糠疹原因、症狀、治療 2方法治療玫瑰糠疹 痊癒後無明顯後遺症

儘管玫瑰糠疹可自行痊癒,但若出現因嚴重搔癢而明顯干擾日常生活時,可採用以下2種方式治療:

藥物治療:玫瑰糠疹病況輕微者若伴隨搔癢症狀,而影響日常作息,醫師可能會開立內含皮質類固醇、抗組織胺等口服及外用藥膏,替病患止癢,並加快皮疹癒合的時間。 紫外線治療:少數症狀嚴重的病患,若藉由藥物治療仍無明顯好轉,醫師可能會利用具有特殊波長的紫外線照射皮膚,以調節患者的免疫反應,緩解其不適症狀。

玫瑰糠疹無法事前預防,建議患者應及早至皮膚科就診,並避免洗熱水澡或從事劇烈運動等會使體溫升高的活動,才可避免搔癢症狀加劇。

此外,玫瑰糠疹的紅斑消退後極少留下痕跡,只要患者避免過度搔癢而反覆抓傷皮膚,留疤的機率並不高。

母湯熬夜打疫苗!打新冠疫苗前熬夜,副作用恐加劇、保護力變差

母湯熬夜打疫苗!打新冠疫苗前熬夜,副作用恐加劇、保護力變差

台灣目前第1劑新冠疫苗覆蓋率為84.87%,第2劑為80.12%,相較於新加坡、丹麥、馬來西亞等2劑新冠疫苗覆蓋率超過9成的國家,台灣至今仍有許多人尚未接種疫苗。

打疫苗的重要性不在話下,然而為打疫苗做好充足準備也很重要,過去國內便發生過打疫苗前熬夜,隔日打完暈針昏倒的狀況,政府及各大醫院亦建議民眾施打前不要熬夜。

到底熬夜打疫苗是否真有危險性,抑或者導致疫苗效力下降?以下就讓《Hello健康》向你說明熬夜可能對人體及施打疫苗造成的3大不良影響。 1. 熬夜可能影響疫苗功效

新冠疫苗研發推行至今,目前雖未有充足研究指出熬夜對疫苗帶來的影響,但有諸多其它疫苗的相關研究皆指出,睡眠剝奪(Sleep deprivation,或稱睡眠不足)會降低疫苗功效。

一項研究指出,睡眠時間與疫苗效力成正比,睡眠時間不足7小時者,比起睡足7小時者,接種疫苗後所獲得的保護力較差,而睡不滿6小時者則更糟。(延伸閱讀:感冒可施打新冠疫苗?一次看懂打疫苗前後注意事項懶人包) 2. 熬夜讓免疫力變差,降低疾病防護力

睡眠對人體免疫系統的影響舉足輕重,已有眾多研究指出,充足的睡眠可減少感染風險、有助改善病況及提升疫苗反應;相反地,熬夜不僅會造成隔日精神不佳,睡眠不足更會導致免疫力下降,減少體內擔當免疫重任的白血球細胞(免疫系統細胞)。

睡眠不足亦會提高人體壓力荷爾蒙的水平,使整合素(Integrin)降低。整合素可幫助T細胞對付外來病原體、過敏原及癌細胞,一旦整合素降低,人體的免疫力下降也會隨之下降。

母湯熬夜打疫苗!打新冠疫苗前熬夜,副作用恐加劇、保護力變差 3. 熬夜可能讓人誤判疫苗副作用

由於熬夜會讓人體處於慢性疲勞、免疫力下降的狀態,進而較容易出現感冒、頭暈、頭痛、精神不振等症狀,因此在熬夜後施打疫苗,可能讓人誤判疫苗副作用,以為症狀是熬夜造成,導致錯失就醫時機。

此外,體質虛弱者亦可能因熬夜而加強疫苗副作用,引發暈針症狀。(延伸閱讀:打完疫苗能喝酒?三高、癌症能打疫苗?接種新冠疫苗10大常見問題) 打疫苗前不熬夜,睡眠充足才安全

有鑑於熬夜打疫苗的諸多壞處,在施打疫苗前務必避免熬夜,睡足7~9小時,也不建議突然調整作息時間,睡得比平常更早或更晚,以免因生理時鐘紊亂而影響免疫系統,其餘施打疫苗前注意事項建議如下:

正常飲食,遠離易導致身體慢性發炎的食物,如精緻澱粉或精緻糖類 攝取充足水分,維持健康的新陳代謝與身體狀態 避免喝酒,以免加劇疫苗副作用 施打前不要劇烈運動,避免加強不適症狀或誤判疫苗副作用 保持輕鬆心情,過度擔心或焦慮可能使人因心理問題而出現不適

母湯熬夜打疫苗!打新冠疫苗前熬夜,副作用恐加劇、保護力變差

疫苗不會加劇睡眠問題,這類人睡不好更該打

阿爾伯特.愛因斯坦醫學院(Albert Einstein College of Medicine)的專家表示,施打疫苗並不會讓原有的睡眠問題,如失眠或睡眠呼吸中止症等,變得更加嚴重。

若出現輕微嗜睡症狀,則可能是因為身體不適、虛弱而讓人想睡覺休息。

此外,由於睡眠呼吸中止症患者感染新冠肺炎後,病況通常都較一般病患嚴重,因此建議及早接種新冠疫苗。

小孩睡覺鼻塞習慣用口呼吸,長期下來小心暴牙、咬合不正!

小孩睡覺鼻塞習慣用口呼吸,長期下來小心暴牙、咬合不正!

鼻子過敏在台灣相當普遍,幾乎每個人身邊都有幾位受過敏困擾的親友,無論成人、兒童皆不例外。當鼻子因過敏而塞住時,人便不自覺用口呼吸,但你知道用嘴巴呼吸其實有許多缺點嗎?小孩長期用口呼吸甚至可能會導致暴牙、咬合不正及臉部變形!

就讓《Hello健康》告訴你用口呼吸的4大缺點,以及該如何矯正用口呼吸的情況,幫鼻子奪回呼吸的主導權。

長期用口呼吸的原因

除了兒童因肥胖、扁桃腺或腺樣體肥大等因素,患有兒童阻塞型睡眠呼吸中止症之外,長期用口呼吸的原因多可歸咎於鼻塞,以下簡列長期鼻塞的常見病因:

過敏性鼻炎 鼻中隔彎曲 慢性鼻竇炎 鼻息肉增生 肥厚性鼻炎(下鼻甲肉增生) 鼻腔腫瘤

長期用口呼吸的4大問題 1. 兒童可能暴牙、咬合不正,甚至臉部變形

由於兒童時期是骨骼生長發育的重要階段,不正常的生理狀態會對骨骼造成很大影響。

過敏兒若睡覺長期習慣用口呼吸,容易使嘴唇周圍肌肉鬆弛、舌頭離開上顎降低至較低位置,上顎牙弓橫向發展的力量減輕,造成上顎異常狹窄,進而衍伸出暴牙、牙齒排列不正與咬合不正,嚴重者甚至會出現駝背、臉部窄長、顏面扁平等症狀。(推薦閱讀:兒童牙齒幾歲可矯正?矯正疑問大公開、3大情況可提早戴牙套) 2. 幼兒容易罹患兒童阻塞型睡眠呼吸中止症

幼兒扁桃腺或腺樣體肥大,可能會造成兒童阻塞型睡眠呼吸中止症(Pediatric obstructive sleep apnea),其屬於睡眠呼吸障礙的一種,常見症狀包括伴隨著呼吸中止的連續鼾聲、容易驚醒、尿床、生長速率變慢、食慾不佳、過動以及注意力不集中等,而幼兒也會出現用口呼吸的現象。

小孩睡覺鼻塞習慣用口呼吸,長期下來小心暴牙、咬合不正!

然而,幼兒若長期習慣用口呼吸,也會容易罹患兒童阻塞型睡眠呼吸中止症,因為用口呼吸會造成上述牙齒及顎骨生長異常,進而擠壓到鼻腔與鼻道的空間,導致鼻子的通氣度減少,提高罹患兒童阻塞型睡眠呼吸中止症的風險。 3. 嘴巴呼吸易引發口臭

長期用口呼吸容易讓口腔內部的水分蒸發,形成口乾的狀況,而口腔一旦長期處於乾燥的狀態,就會容易增生細菌(如牙菌斑)、產生更多的揮發性氣體,並進而出現口腔異味,也就是口臭,嚴重時更可能因為牙菌斑過多而導致牙周病。 4. 容易引發氣喘或加劇鼻炎症狀

鼻孔具有過濾、加溫及保濕作用,在冬天或乾冷環境(如冷氣房)用口呼吸,會直接吸入乾冷空氣,容易誘發氣喘,而且鼻孔具有基本過濾功能,可阻止灰塵、異物進入肺部,降低肺部感染風險。

小孩睡覺鼻塞習慣用口呼吸,長期下來小心暴牙、咬合不正!

此外,長期用口呼吸也會造成鼻腔機能退化,變得異常敏感,加重鼻炎症狀,如一整夜睡覺皆用口呼吸,早上醒來鼻子因突然吸入過多空氣,而產生各種過敏症狀。

小孩睡覺鼻塞習慣用口呼吸,長期下來小心暴牙、咬合不正! 如何避免用口呼吸

若要避免用口呼吸,首先必需從用口呼吸的原因下手。若你是過敏性鼻炎患者,那便可藉由以下2種方法改善過敏情形:

藥物治療:如使用類固醇鼻噴劑、抗組織胺或抗發炎藥物改善過敏狀況。(延伸閱讀:過敏藥有哪些?盤點5大常用過敏藥效,這種類固醇副作用大) 環境改善:避免接觸塵蟎、灰塵、黴菌、動物皮屑等過敏原。

若是因長期嚴重過敏性鼻炎而患有慢性鼻竇炎、鼻息肉增生或肥厚性鼻炎,那便需要從治療疾病開始,依照醫師指示服用藥物或進行手術治療。

若幼兒疑似罹患兒童阻塞型睡眠呼吸中止症,則建議先就醫諮詢。一旦確診,醫師會根據患者的病況,透過口肌功能矯正器、口肌訓練、控制過敏等方法改善,或是直接切除扁桃腺或腺樣體來治療。

16%氣喘者過度依賴急救吸入劑!名醫:長期使用恐使氣喘惡化、致死風險多9成!

16%氣喘者過度依賴急救吸入劑!名醫:長期使用恐使氣喘惡化、致死風險多9成!

今年世界氣喘日為5月3日,全球氣喘倡議組織(Global Initiative for Asthma, GINA)的宣導主題為「縮減氣喘照護差距(Closing Gaps in Asthma Care)」。

根據台灣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的提供之資料統計,在台灣氣喘人口近200萬人,其中有16%氣喘患者過度依賴「緩解用吸入劑」,即急救吸入劑(外觀通常為藍色),導致氣喘惡化、發作次數愈加頻繁。

究竟原因為何?讓《Hello健康》向你說明過度使用急救吸入劑的危險性,以及國內針對氣喘病患推行哪些照護措施,幫助您選擇正確的治療方式,阻止氣喘惡化。 年用3支以上緩解用吸入劑,急診住院風險增加72%

台灣有逾3成氣喘患者,每年使用超過3支緩解用吸入劑(急救吸入劑),對此,台灣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理事長、台大醫院胸腔內科王鶴健教授於昨日(4月28日)世界氣喘日記者會表示,1年若使用超過3支以上緩解用吸入劑,急診住院風險會增加72%,死亡風險也會高出9成。

氣喘的成因來自於免疫反應所引發的慢性呼吸道發炎,造成上層黏膜腫脹、氣管管腔變窄及氣管過度敏感,進而出現呼吸困難、喘鳴、胸悶及慢性咳嗽等症狀。

由此可知,氣管變窄乃是慢性發炎所致,而緩解用吸入劑(也就是短效支氣管擴張劑)的功效為擴張已收縮支氣管平滑肌,並無消炎功用,因此長期使用緩解用吸入劑擴張氣管,而忽略致病的發炎情況,反而會使氣管反覆發炎、逐漸變厚硬化,最後造成病況惡化,氣喘發作頻率增加,症狀也愈加嚴重。

16%氣喘者過度依賴急救吸入劑!名醫:長期使用恐使氣喘惡化、致死風險多9成! 吸入型類固醇才是治療良藥,但近半病患不願使用

當病患發生氣喘時,通常氣管都有一定程度發炎,而吸入型類固醇作為氣喘治療的第一線藥物,可有效減緩氣管發炎,進而達到緩解氣管緊縮、降低氣管敏感度、減少氣喘症狀發生的功效。

換言之,吸入型類固醇在氣喘治療上扮演的是治本的角色,而緩解用吸入劑則僅治標不治本。(延伸閱讀:過敏亂用鼻噴劑,小心愈噴愈塞!鼻噴劑3大種類、功效與使用方法

長期使用吸入型類固醇可改善氣管慢性發炎,避免氣管逐漸狹窄、黏液增生及氣管愈發敏感,導致可能危及性命的急性氣喘發生。然而,許多人因抱有對類固醇的誤解,如使用類固醇會導致月亮臉、水牛肩等症狀,而不願使用藥效安全的吸入型類固醇。 16%氣喘者過度依賴急救吸入劑!名醫:長期使用恐使氣喘惡化、致死風險多9成!氣喘患者使用吸入型類固醇。

相較於藥力強效、透過血液循環及腸胃道吸收的口服類固醇;吸入型類固醇由於是吸入呼吸道系統,不會產生全身性副作用,且劑量僅口服類固醇的1/30,相當於連續使用1個月吸入型類固醇等同於服用1顆口服類固醇,安全性極高。(延伸閱讀:氣喘藥「欣流」副作用會使人躁動、憂鬱,過敏兒還能繼續吃?

無論何種年齡層及族群,使用吸入型類固醇皆非常安全;若未按時使用,任由氣喘逐漸惡化,反而易造成更嚴重的後果。

台大醫院胸腔內科 王鶴健教授

政府民間共同推動照護措施,守護氣喘病患的健康

有鑑於許多氣喘病患不具備正確的氣喘照護知識,造成氣喘病情惡化、醫療資源浪費,健保署、台灣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中華民國診所協會全國聯合會也攜手出席「棄喘不氣喘」線上記者會,宣導民眾以吸入型類固醇取代舊式傳統吸入器的正確照護觀念。

衛福部所推行的氣喘照護計畫,也在中華民國診所協會的合作與推廣之下,於過去9個月內新增228間配合基層診所,讓氣喘病患可獲得更完善的照護及衛教服務。 16%氣喘者過度依賴急救吸入劑!名醫:長期使用恐使氣喘惡化、致死風險多9成!圖片出處:衛福部健保署

什麼是健保氣喘照護計畫

由衛福部健保署提出的健保氣喘照護計畫,是一個以患者為中心、全方位的照護計畫,參與計畫之基層診所醫師會依據每位患者的狀況,如氣喘嚴重度、身體狀況及其他疾病,給予適當的診療指引,並定期追蹤患者的氣喘控制狀況,教導正確氣喘衛教觀念。

如欲查詢氣喘照護計畫參與之醫療院所,可至衛福部健保署「查詢各醫療給付改善方案院所名單」網站查詢。

好安心!緩解用吸入劑警示預防過度用藥

亞東醫院於今年推出「氣喘治療『緩解用吸入劑(急救)』警示系統」,當醫師為氣喘病患看診時,若遇到過去1年已處方3支以上緩解用吸入劑之患者,其系統會跳出警示,以協助醫師評估處方建議,並藉機教導病患以吸入型類固醇為主的衛教觀念,幫助病患有效控制病況、避免病情因用藥不當而惡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