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甲剪太短?當心「綠指甲」找上門!甲溝炎4招保養法、症狀治療完整看

指甲剪太短?當心「綠指甲」找上門!甲溝炎4招保養法、症狀治療完整看

指甲倒插或是指甲長到肉裡的疼痛可稱得上「十大酷刑」之一,當你發現指甲周圍的肉開始紅腫、疼痛難耐時,很可能已感染了甲溝炎。

當甲溝炎發生時應如何處理?為什麼會得到甲溝炎?《Hello健康》彙整出甲溝炎的原因症狀和治療法,和你一起積極治療甲溝炎!

甲溝炎是什麼? 為什麼有甲溝炎?

健康指甲的邊緣與皮膚緊緊相連,而皮膚會沿著指甲2側延伸,形成甲溝。當甲溝處出現傷口,細菌可能趁機而入引發感染,導致甲溝炎(Paronychia)。若你符合以下狀況,則你罹患甲溝炎的風險較高: 指甲附近有小傷口 長期穿著不合腳的鞋子 指甲剪太短 咬指甲 基因遺傳

指甲剪太短?當心「綠指甲」找上門!甲溝炎4招保養法、症狀治療完整看

甲溝炎分為急性與慢性

甲溝炎可依照感染部位、致病原因的不同分成急性與慢性2種: 急性甲溝炎

急性甲溝炎主要由金黃色葡萄球菌和化膿性鏈球菌感染所引起,常見症狀為手指或腳趾甲其中1側的皮膚邊緣突然感到疼痛與紅腫,有時會伴隨膿瘍。持續時間小於6週。雖然急性甲溝炎大多由外傷所引起,但咬指甲、吸吮手指、指甲剪太短或濕疹也可能引發急性甲溝炎。

此外,急性甲溝炎有時會合併趾甲內生症,又名「嵌甲」(Ingrown toenails),也就是老一輩很常說的「凍甲」,意指趾指甲往內生長並反覆刺激傷口,導致傷口長時間無法癒合的病狀。嵌甲好發於大腳趾,通常因鞋子不合腳、過度修剪腳趾甲或是遺傳所導致。

指甲剪太短?當心「綠指甲」找上門!甲溝炎4招保養法、症狀治療完整看 慢性甲溝炎

慢性甲溝炎的致病原因較多,諸如念珠菌、革蘭氏陰性菌或多種黴菌皆有可能引發感染,持續時間大於6週以上。慢性甲溝炎的近段與側邊甲摺最初會有壓痛以及輕微的腫脹,當甲溝反覆受到刺激後,會導致指甲呈現灰褐色、波浪狀;若有合併綠膿桿菌的感染,指甲則會呈現綠指甲。(延伸閱讀:灰指甲醜又臭!5方法乾爽預防拒感染)

另外,長期接觸到刺激的物質,如化學藥劑、清潔劑等,也有可能會侵蝕甲溝組織而有發炎的傾向,通常發生在單一手指,且會反覆發作。 甲溝炎有什麼症狀

若你的手指甲或腳趾甲出現以下症狀,應留意自己可能已感染甲溝炎,建議盡快至皮膚科治療。

局部紅腫 刺痛 化膿 指甲轉黃褐色(慢性甲溝炎較常出現)

指甲剪太短?當心「綠指甲」找上門!甲溝炎4招保養法、症狀治療完整看 甲溝炎的治療方式

甲溝炎需要依照急性、慢性,以及是否有化膿,分別進行不同的治療: 未化膿的急性甲溝炎:一般建議熱敷,1天熱敷3次,熱敷後可再使用外用抗生素軟膏,若效果不佳醫師會依病徵開立口服抗生素。治療過程應保持指甲清潔、乾燥,通常數天後即可痊癒。 化膿的急性甲溝炎:需切開化膿處將膿液引流出來,降低感染風險。 有嵌甲的甲溝炎:過去多以外用以及口服抗生素或是消炎藥來治療,不過缺點是容易復發。近年來市面上另有「指甲矯正器」,概念與牙套類似,透過金屬絲線與貼片來讓指甲回歸到正常的形狀和寬度。由於指甲矯正器沒有傷口,也不會對生活造成影響,患者可依自身情況考慮搭配使用。 慢性甲溝炎:慢性甲溝炎大多因長期接觸刺激性物質而引起,因此醫師可能會給予類固醇軟膏來減緩發炎反應,療程通常需時3~4個月,但若患部合併細菌感染,則需搭配口服或外用抗生素進行治療。慢性甲溝炎治療期間須盡量保持雙手乾燥,若因家務或工作須使用清潔劑等刺激溶劑,應戴手套再進行。

如何預防甲溝炎?

當甲溝炎痊癒後,若沒有維持好仍有極高的復發率,不妨透過下列生活習慣來預防與保養: 剪指甲應適當「留白」,避免指甲剪太短而導致甲溝發炎。(推薦閱讀:指甲剪未消毒易感染!教你正確剪指甲3方法) 指甲附近傷口要妥善照顧,可使用適當敷料覆蓋,避免碰水以降低傷口感染風險。 穿合腳的鞋子,減少甲溝炎或腳趾外翻的發生機率。 使用護手霜或是凡士林來保養手、腳皮膚。

人人都會有!6招預防並改善橘皮組織

人人都會有!6招預防並改善橘皮組織

發現皮膚不平整、隆起,像橘子皮一樣嗎?橘皮組織(Cellulite)通常好發於大腿、臀部和腹部的皮膚,根據統計,約80~90%的女性會因不同程度的橘皮所苦,而橘皮組織雖然不會對健康造成危害,不過如果情況嚴重,外觀的改變可能會相當明顯,並為患者留下負面影響。

橘皮組織是什麼?人人都可能有!

任何體型和體重的人身上都有可能出現橘皮組織,根據美國梅約診所(Mayo Clinic)指出,身體產生橘皮的機制仍不清楚,但是一般認為橘皮與連接皮膚以及肌肉和脂肪的纖維束(Fibrous cords,一種結締組織)很有關聯。

橘皮組織的形成,是當皮膚底下的脂肪囤積,擠壓到真皮,導致皮膚隆起所產生的現象。脂肪擠壓到結締組織時,也會拉扯皮膚,造成凹陷,進而形成外觀凹凸不平的橘皮組織。

橘皮組織的數量以及其明顯程度,會受到生活型態、基因、體脂率、皮膚天生的厚度和年紀等影響,舉例來說,年紀上升時,橘皮會更明顯,因為皮膚也會開始變薄,且失去彈性。

人人都會有!6招預防並改善橘皮組織 女性容易得橘皮的原因

較不公平的是,雖然人人都有可能有橘皮,但女性出現橘皮組織的機率高達8~9成,但男性卻僅有1成,而且女性的橘皮組織在外觀上較男性明顯,3原因如下:

結構分布不同:上述提到的結締纖維組織,也是造成女性容易得到橘皮的主因之一,因為這種纖維在男性體內通常會呈45度交叉排列,纖維分布較密,使多餘脂肪不容易突出,而在女性身上則呈垂直排列,纖維分布較鬆散,導致脂肪容易擠壓突出,並形成橘皮。再加上女性因為需要生產,在骨盆等部位的脂肪量原本就較多,更容易導致橘皮的產生。 荷爾蒙:荷爾蒙也是影響橘皮的因素之一,不過目前科學無法確定男性荷爾蒙是否有抑制橘皮的效果,或是女性的雌激素會促進橘皮生成。雖然荷爾蒙對橘皮的作用仍不明,但可以肯定的是,脂肪細胞對雌激素和睪固酮(男性荷爾蒙)的反應確實不同,所以有可能使女性更容易形成橘皮組織。 體重與體脂肪:過多的脂肪堆積是形成橘皮的一大因素,不過,一旦形成橘皮,減重雖然可以改善橘皮的外觀,但並無法根除橘皮,因為雖然脂肪雖然減少了,但受擠壓、拉扯的組織並不會因此復原,康乃爾大學威爾醫學院(Weill Cornell Medical College)的皮膚科助理教授安東尼羅錫(Anthony Rossi)表示:「光是減肥不一定能擺脫凹凸不平的橘皮,解決這些受牽扯的組織才是重點。」

橘皮的預防勝於治療

根據106年台灣衛生福利部最新修訂的《化粧品得宣稱詞句例示及不適當宣稱詞句例示》中指出,若提到「預防脂肪細胞堆積、減少橘皮組織」等字句,即涉及宣稱療效及誇大,有可能因此受罰。可見橘皮組織確實難以根除,並非一般化妝品就做得到,民眾除了在選購前應該多加注意,更要有預防勝於治療的概念。

而市面上常見標榜消除橘皮的按摩霜,能夠暫時讓皮膚看起來平整,不過多餘的脂肪依然存在於皮膚底下,並無實際減少橘皮的效果,羅錫醫師也表示,按摩霜和其他常見的改善橘皮方式相同,大多都有保濕、保護老化皮膚的功能,雖有預防或短暫改善的效果,但真正消除橘皮的效果其實相當有限。

只要維持健康的體重,橘皮並不會影響人體的健康,因此一般不需要治療。然而,若嚴重影響外觀,改善橘皮的手術或治療也有許多選擇,包括冷凍溶脂(Cryolipolysis)、音波治療(Acoustic wave therapy)、其他侵入性手術等,但效果通常是暫時性的,可能持續數月至數年就漸漸失去效果。

各種治療橘皮的方式都有其優缺點和副作用,再加上需要自費,價格並不便宜,所以民眾應事先充分理解手術內容,並諮詢專業意見為佳。 6招自我改善橘皮外觀

在橘皮形成後,僅能盡量改善其外觀,並無法徹底根除橘皮,雖然有些手術聲稱能去除橘皮,但目前並沒有任何實驗證明其功效,因此預防橘皮產生還是改善橘皮的主要目標,以下提供6種自我預防橘皮產生和惡化的方式: 塗抹藥膏:研究證實塗抹含0.3%視黃醇(或視網膜醇,Retinol)的藥膏,能夠改善橘皮的外觀,因為視黃醇能增加皮膚厚度,改善凹陷的狀況。建議1日塗抹1~2次,不過需要使用長達6個月以上,才會有明顯效果。 增肌減脂:如果體重過重或體脂肪過高,那麼減重減脂或是增加肌肉,都能夠幫助改善橘皮的外觀。 多活動避免久坐:運動不僅讓肌肉緊實,也能有助橘皮的改善,同時,也能幫助身體的淋巴和循環。試著在生活翁加入一些運動習慣,例如:瑜伽、皮拉提斯、游泳、騎腳踏車、舞蹈、快走、甚至是爬樓梯都是不錯的選擇。 無毒健康飲食:少攝取酒精、咖啡因等刺激物,避免精緻澱粉和碳水化合物、飽和脂肪、也盡量避免服用安眠藥或利尿劑等藥物,建議多攝取蔬果、五穀類、纖維,並補足水分和維生素。 抗橘皮乳霜: 許多乳霜或局部治療方式都宣稱能加強皮膚的結構,進而減少橘皮塌陷的狀況,雖然外觀上可能有改善,不過效果較不直接且短暫,如果想嘗試的話,建議挑選含有咖啡因、視黃醇、果酸(Alpha hydroxy acids)或氨基非林(或稱胺茶鹼,Aminophylline)的藥膏。 乾刷排毒法:雖然尚未有實驗證實效果,但自古以來,都認為乾刷有刺激血液和淋巴循環、去除老化角質、刺激細胞生長等功能,進一步幫助身體排毒並刺激神經系統。建議在洗澡前進行乾刷,利用天然的絲瓜絡、或是一般的體刷,輕柔地順著同方向輕刷皮膚表層,一般認為對橘皮也很有幫助。

毒藤

毒藤

毒藤的基本概念

常春藤,又稱做毒藤(Poison Ivy),是一種會引發嚴重皮膚刺激,導致接觸性皮膚炎(Contact dermatitis)的植物。這種過敏反應是因為植物葉子、枝幹或根中一種稱為漆酚(Urushiol)的樹脂引起,若焚燒這種植物,其產生的煙霧可能也會影響肺部。

接觸到樹木毒素的人或關節炎(Arthritis)病患的皮膚會對毒藤有過敏風險,不過可以透過降低風險因素來控制,更進一步資訊請與醫師討論。

毒藤 毒藤的症狀

若對毒藤過敏,主要症狀可能會起疹子和水泡,這樣的症狀可能會持續數天或數週,其他症狀包含發癢和輕微疼痛。

此外,若吸入因燃燒藤蔓而產生的有毒煙霧也可能會呼吸困難(Shortness of breath)。 什麼時候該看醫師?

當紅疹散布到眼睛、嘴巴或生殖器 皮膚紅腫 長痘子 體溫超過攝氏 38 度

毒藤的致病因素

接觸到本植物的任何一個部分或是藤蔓(樹脂)的油都可能導致過敏,若間接碰到黏有樹脂的物品,如黏在衣服、毛皮或配件上的樹脂,毒性則會持續很久並導致起疹。

毒藤 毒藤的高風險族群及危險因子

諸多職業容易接觸到毒藤,如: 農夫 森林護管員(Ranger) 園丁 消防員 建築工人 電纜或電話線施工人員

另外在露營、釣魚或旅遊時若到陌生的地方可能也會有較高風險接觸到毒藤。沒有上述風險因素不代表沒有接觸到毒藤的風險,更多資訊應諮詢專科醫師。

毒藤的診斷與治療

這裡提供的資訊無法作為任何醫療建議的替代方案,建議諮詢醫師獲得更進一步資訊。 如何診斷毒藤?

一般不需要就醫或就診來診斷毒藤,因為紅疹會隨時間消失,不過某些情況下醫師會透過觀察和皮膚測試來看是否有皮膚炎的狀況。 如何治療毒藤?

最好的方法就是避開有毒藤蔓,學會分辨這種植物並且盡量避免接觸。在進行戶外活動或園藝工作的時候戴手套可避免接觸到毒藤。

一般來說,2~3週之內疹子就會消失,不過若疹子繼續擴散,醫師會開立皮質類固醇(Corticosteroid) 來治療。若疹子或水泡導致感染,醫師會開立抗生素。此外美膚可樂洗劑(Calamine lotion)或燕麥皂等止癢乳液能減緩因紅疹起泡引發的燒灼感。在極端的病例中,若紅疹散布到臉部或生殖器官,可能會需要依靠注射或類固醇藥物來減緩症狀。(延伸閱讀:類固醇藥膏副作用很危險?擦了會變黑?教你類固醇用法,破解6大迷思) 毒藤的日常照護與居家療法

下列日常照護與居家療法有助於您處理毒藤:

每天使用處方類固醇藥物,需要時可能會使用抗組織胺(Antihistamine)口服藥,並在不再發癢時停藥。 在乾燥清潔的皮膚上塗抹類固醇軟膏或乳液,且劑量應循醫師指示。 使用止癢液,不過應避免在使用類固醇乳液或軟膏一小時內使用,因為類固醇會需要時間溶解。 若治療後發燒、嘔吐、下痢或紅疹惡化,或出現新的紅疹時應通知醫師。

若有任何問題請諮詢醫師以便更了解最適合的治療方式。

小孩腿上長紫斑勿輕忽!過敏性紫斑症嚴重恐致腎發炎

小孩腿上長紫斑勿輕忽!過敏性紫斑症嚴重恐致腎發炎

8歲的小豪從小沒有任何過敏症狀,但某天感冒之後,他的腿上便開始冒出一粒粒的紫色疹子,看起來既像過敏,又像蚊蟲叮咬,小豪的媽媽雖然有些擔心,但仍決定再觀察看看。

沒想到又過了幾週,小豪腿上的紫色疹子愈長愈多,漸漸蔓延至屁股,且膝蓋、腳踝也開始腫脹發痛,肚子也變得很不舒服,就診後才發現原來是過敏性紫斑症所引起的症狀。

過敏性紫斑症好發於兒童且致病原因不明,若病況嚴重甚至會引起腎臟發炎,導致腎功能下降。

以下《Hello健康》將為你介紹何為過敏性紫斑症、過敏性紫斑症的症狀及治療方法。 什麼是過敏性紫斑症?與一般過敏大不同

過敏性紫斑症(Anaphylactoid purpura)是一種侵犯皮膚或其它器官微血管的過敏性血管炎。

有別於過敏性鼻炎、氣喘及異位性皮膚炎等異位性疾病,是因體內免疫蛋白球E(IgE)對過敏原產生作用,進而出現過敏症狀;過敏性紫斑症的過敏反應乃因於體內的免疫蛋白球A(IgA,又稱A抗體)反應異常。

當人體感冒時,身體會產生對抗病毒抗體,其中之一即為IgA,IgA可對抗入侵體內的外來物質,但當人體免疫系統異常時,IgA便會轉而對人體造成傷害。

有鑑於過敏性紫斑並不是對於外在過敏原產生反應,因此過敏性紫斑又稱為「類過敏紫斑症」,與尋常過敏,如過敏性鼻炎、皮膚過敏皆無關係。

小孩腿上長紫斑勿輕忽!過敏性紫斑症嚴重恐致腎發炎 好發於10歲以下小孩,每位小孩皆可能發生

過敏性紫斑症好發年齡為5~10歲,但其它年齡層之孩童亦可能發生。由於其致病原因不明,目前研究僅知是免疫系統異常、體質特殊所導致,因此每位小孩皆有可能發生。

過敏性紫斑症通常發生於人體受到病菌感染、體內出現抗體後,白話來說也就是生病之後,因此多數病童在發病前2~3星期,皆有上呼吸道感染的病史,曾出現感冒、咳嗽或喉嚨痛等症狀。

此外,9成以上過敏性紫斑症病例皆發生於好發感冒的秋冬季節。

過敏性紫斑症的症狀 紫斑:皮膚出現紅紫斑點(下肢尤多),外型為明顯紅點或黑青樣,因此不少病童家長將其誤認為蚊蟲叮咬、過敏紅疹或瘀青。這些紫斑來自於血管發炎、微血管破裂,並會自腿部往上擴散至臀部和軀幹,用手按壓時顏色不會消失,且會伴隨輕微疼痛。在紫斑剛出現時,病情較不嚴重且病童精神狀況依舊良好。  關節痛:除血管發炎外,過敏性紫斑症患者的下肢關節,如膝蓋及腳踝,也可能遭受免疫系統攻擊,使病童出現輕微且暫時性的關節炎,有時膝關節會輕微浮腫,嚴重甚至會痛到無法行走。 腹痛:過敏性紫斑症的血管炎亦可能侵犯腸胃道,引起腹痛的症狀,這種腹痛於臨床表現往往非常疼痛,病童會大聲哭喊,嚴重時甚至可能出現腸胃道出血、血便等症狀。

小孩腿上長紫斑勿輕忽!過敏性紫斑症嚴重恐致腎發炎 紫斑出現快就醫 以免拖延導致腎臟受損

一般而言,過敏性紫斑症患者大多會先於皮膚浮現紫斑,但也有可能先出現腹痛而無其它症狀,造成臨床診斷可能誤判為缺血性腸炎、腹膜炎、胃潰瘍或者盲腸炎等急症,直至紫斑出現才確定真實病因。

除上述典型的症狀外,過敏性紫斑症最需注意的是可能會侵犯腎臟,造成腎臟發炎、持續性腎功能降低,甚至造成腎衰竭,因此當醫師診斷為過敏性紫斑症時,皆會為孩童安排尿液檢驗,以了解病童腎臟受影響程度,並持續追蹤腎功能狀況。

在臨床上,約1/3病童會出現血尿或尿蛋白,但多數病童皆會在1個月內恢復正常。(延伸閱讀:水腫、血尿可能是腎壞了?認識腎絲球腎炎原因、症狀、治療方法) 過敏性紫斑症治療:緩解疼痛、抑制過度免疫反應

過敏性紫斑症並非棘手疾病,只要接受治療皆能康復,皮膚上的紫斑也會消失,僅有10~20%病童會再次復發,但症狀都較初次發病時輕微。

醫師的治療方針會以緩解症狀為主,如使用消炎止痛藥緩解病童的關節痛與其他不適,若病情嚴重如腹痛或腎臟受到侵犯時,便會使用類固醇消炎藥,以抑制免疫反應。僅有極少數的病童會因腎臟受到嚴重侵犯,需使用免疫抑制劑與類固醇合併治療。

過敏性紫斑症病童在在症狀逐漸緩解之後,仍需定期回診檢查腎功能,以確保腎臟功能正常,避免因腎臟發炎而導致慢性腎衰竭。

甜食、油炸物竟會引起掉髮?教你5招戰勝掉髮!

甜食、油炸物竟會引起掉髮?教你5招戰勝掉髮!

你有掉髮的困擾嗎?其實掉髮是正常現象,人平均每日會掉50~100根頭髮,但如果髮量明顯變少或是頂上有禿頭,那就代表你可能有掉髮問題。!

Hello健康》向你介紹5個戰勝掉髮的有效方法,助你找回美麗秀髮。 1. 溫柔清洗頭皮和頭髮

頭髮十分敏感,若長期粗魯對待頭髮,便可能會影響頭髮及頭皮的健康。皮膚科醫師建議,應輕柔地用洗髮精按摩頭皮,而不是搓揉頭髮,當沖掉頭上的洗髮精時,應讓水順著髮流沖掉泡沫,避免頭髮打結,且沖洗完後,應使用潤髮乳才能更柔順好整理。(延伸閱讀:禿頭掉髮原因多!盤點4大掉髮類型) 2. 考慮藥物治療

部分掉髮治療藥物可延緩甚至停止大部分的女性掉髮的現象,並幫助頭髮長回,但當停用時,其效果可能也會消失,因此對於治療圓形禿(Alopecia areata),應選用皮質類固醇(Corticosteroids)來幫助生髮。

甜食、油炸物竟會引起掉髮?教你5招戰勝掉髮! 3. 掉髮可能是暫時的,找出原因別緊張

事實上,引起暫時性掉髮的因素很多,如疾病、生育或壓力都可能造成脫髮。

當壓力大時,身體上的毛囊,可能會使比平常更多進入休止期(Telogen)並導致掉髮。但頭髮仍會在日後還會長出,所以找出原因,對症下藥,妥善處理壓力,便可以避免暫時性掉髮繼續惡化。 4. 尋求皮膚科醫師協助

若找無掉髮原因,掉髮會影響人的心理狀況,因此建議去皮膚科門診求助,皮膚科醫師會檢查掉髮的原因,並告訴你有效且合宜的治療方法。

甜食、油炸物竟會引起掉髮?教你5招戰勝掉髮! 5. 均衡健康的飲食

食物的有害化學物質會引起掉髮,如炸物、紅肉、精緻食品、馬鈴薯、義大利麵、麵條、味精或是花生,因此建議適量攝取就好,不宜過多,否則可能導致嚴重掉髮。

此外,避免食用過多的甜食,如巧克力、糕點、冰淇淋、汽水和罐裝果汁等。(同場加映:搶救頭髮大作戰!7招小撇步有效預防掉髮)

掉髮原因繁多,若你正嘗試的解決方式效果不佳,而掉髮確實讓你覺得很困擾,建議首要諮詢皮膚科醫師,他們可以給予最合適的資訊和幫助。

「蛋疼」不是開玩笑!5大睪丸扭轉症狀,6小時治療還有救!

「蛋疼」不是開玩笑!5大睪丸扭轉症狀,6小時治療還有救!

「蛋疼」雖是一句玩笑話,但卻是每位男性都無法忍受的劇痛。儘管睪丸疼痛多由外力創傷引發,但少數人卻可能出現「睪丸扭轉」的情形。

患者除了下腹部疼痛之外,還有可能因睪丸長時間缺血,而造成睪丸壞死。《Hello健康》邀請到義大醫療吳振宇泌尿專科醫師,為你介紹睪丸扭轉的症狀與治療方式,幫助你掌握就醫黃金時間,平安化解「壞蛋危機」。

睪丸扭轉的成因

睪丸扭轉可能發生於任何年紀,但最常發生在新生兒以及12~18歲青少年。一旦供給睪丸血液的精索受到扭轉,導致血液循環受阻引發缺血,而出現疼痛及發炎症狀。

依照睪丸扭轉的位置不同,又可分為以下3類:

鞘膜外的睪丸扭轉(Extravaginal torsion):多發生在新生兒。睪丸下方有一條連接陰囊壁的導引索(Gubernaculum),能夠穩定睪丸位置。而當新生兒的睪丸自腹部下降至陰囊,但導引索未完全附著陰囊壁時,睪丸、副睪丸及鞘膜便容易發生扭轉。 鞘膜內的睪丸扭轉(Intravaginal torsion):好發於青少年,且是睪丸扭轉最常見的成因。睪丸繫膜能夠穩定睪丸位置,但若是睪丸繫膜較窄或因青春期使睪丸體積迅速成長,睪丸便易向前傾落,或成橫躺狀、或倒轉,形成睪丸扭轉,但外層鞘膜則並未跟著扭轉。 睪丸繫膜(mesorchium)過長扭轉:睪丸繫膜過長,容易使得睪丸位置不穩定,發生睪丸扭轉,常發生於隱睪症患者。 睪丸扭轉的症狀

由外觀而言,睪丸扭轉者的睪丸會往上縮入陰囊,而睪丸上方的精索會被扭轉,最大可達約540度,導致突發性的單邊陰囊腫脹、疼痛,此時若以手將睪丸輕輕提起,則疼痛感會加重。

隨著時間經過,睪丸扭轉的痛楚及腫脹會愈發嚴重,儘管服用止痛藥也無法改善,並可能出現噁心、嘔吐等症狀。

「蛋疼」不是開玩笑!5大睪丸扭轉症狀,6小時治療還有救! 睪丸扭轉診斷標準

臨床診斷上,醫師會透過以下5點做判斷標準: 疼痛時間小於6小時 劇烈的睪丸疼痛 肉眼可見睪丸位置明顯上縮 精索增厚 提睪肌缺乏反射:觸摸大腿皮膚上方,會使得同側提睪肌收縮,此為提睪肌反射。睪丸扭轉會使得提睪肌反射下降或消失。

在影像診斷中,醫師會使用「彩色都卜勒超音波」檢查患側睪丸是否有血液流動,確定是否為睪丸扭轉。另外,睪丸核醫同位素掃瞄也有助於診斷睪丸扭轉,但由於價格較為昂貴、準備時間較長,較少被使用。 睪丸扭轉何時就醫?把握黃金治療6小時

儘管每位病患睪丸扭轉的症狀可能有所差異,一般建議只要睪丸有疼痛、悶痛等症狀,即應立刻前往泌尿科就診,以免延誤治療。

若發生睪丸扭轉,需在發作4~6小時內接受治療,方有最佳療效。據統計,疼痛內6小時內接受治療,完全康復機率為90%;但若在疼痛後發作24~48小時才接受治療,便剩20%機率能夠保留睪丸。(延伸閱讀:小弟弟出事了!龜頭又紅又癢怎麼辦?龜頭炎6大症狀別輕忽

「蛋疼」不是開玩笑!5大睪丸扭轉症狀,6小時治療還有救! 睪丸扭轉以手術復位,嚴重需切除

經初步診斷後,醫師會接著進行陰囊探查手術,進行睪丸復位,由於多數睪丸扭轉者的右側睪丸是向順時針方向轉;左側睪丸則向逆時針方向,醫師會用手將睪丸轉回原位,若疼痛緩解則代表方向正確。

將睪丸復位後,醫師也可能視情況施行「睪丸固定術」,使用縫線固定睪丸,以降低日後再次發生扭轉的風險。

然而,若患者延誤就醫,睪丸已嚴重缺血壞死,為避免人體免疫作用而破壞僅存的健康睪丸,醫師需將壞死睪丸切除,所幸僅剩一側睪丸仍能保有正常性功能與生育能力。 睪丸扭轉的術後護理

結束手術後,建議患者遵照以下指示護理,使傷口復原更加迅速:

密切注意傷口,是否有血腫或滲血。 避免激烈運動,並穿著寬鬆褲子,避免壓迫傷口。 注意陰囊皮膚是否變色,是否有紅腫疼痛。 若患者為幼兒,則避免因疼痛哭鬧觸碰傷口,或是因尿液、糞便感染。

若是手術後出現任何異狀(明顯出血、疼痛不止、發燒等),請盡速就醫。(延伸閱讀:多麼痛的領悟!5種避免包皮破裂的方法

(影像授權:達志影像)

割包皮手術怎麼選?包皮槍VS傳統環切術差別:來一槍好得快!

割包皮手術怎麼選?包皮槍VS傳統環切術差別:來一槍好得快!

包莖不僅妨礙排尿,影響性功能,又容易因清潔不易導致龜頭炎、包皮炎等病症,因此醫生往往會建議割包皮,現行割包皮手術,可分為傳統「包皮環切術」以及新興的「包皮槍」,選對適合自己的手術,才能放心地維持「小弟弟」的正常功能。

然而,是否包皮過長就必須割包皮?割包皮手術有哪些?《Hello健康》與義大醫療吳振宇泌尿專科醫師,將會為你比較現行割包皮手術差異,並提供術後護理建議,讓您盡早找回下半身的幸福。 什麼情形需要割包皮

傳統認為只要包皮過長,便應進行割包皮手術。不過目前醫學觀點認為,雖然割包皮手術並非大型手術,仍需進行麻醉,且會有失血過多、割包皮過多或不夠等風險。因此,經醫師診斷後,符合以下情形者,才建議進行割包皮手術: 成年包莖:直至成年仍有包莖情形。 嵌頓性包莖:由於包皮開口較窄,在劇烈運動後(大多為性行為),包皮退後緊勒住龜頭,導致龜頭缺血,嚴重恐導致龜頭壞死。 尿流細小:包皮狹窄導致尿流不順,出現細尿。 反覆發炎:包皮過長清潔不易,容易導致龜頭或是包皮反覆發炎。(推薦閱讀:貼心質男必知!清潔小弟弟好重要

簡而言之,即便包皮過長,只要能夠輕鬆褪下,不會妨礙清潔、排尿或引發疼痛,原則上毋須接受割包皮手術。

割包皮手術:傳統包皮環切術VS包皮槍

現行割包皮手術分為傳統包皮環切術以及一次性包皮環切吻合器(包皮槍),以下為2種手術的主要差異:

傳統包皮環切術:傷口大、1週後才能洗 原理:用刀片或是雷射刀,將多餘的包皮割下,進行止血後,並一針一線縫合傷口。 耗時:30~40分鐘 出血量:10~20ml 術後護理:由於傷口較大,疼痛會延續3~7天。每天需自行換藥,在1週後方能洗澡,避免激烈活動。若有晨勃,須握住陰莖,避免陰莖血腫。 費用:嚴重情況健保有給付,僅需自費10%;不過大多仍須自費約4000~10000元不等。 一次性包皮環切吻合器:需自費、預後快 原理:又稱包皮槍,根據個人的陰莖大小套用不同尺寸,可一次切除包皮,並採用新式縫合釘,止血與縫合一次完成。 耗時:5~10分鐘 出血量:3~5ml 術後護理:傷口較為平整,約3~5天便會恢復。病患能正常洗澡,約7~14天後縫合釘便會自行脫落。 費用:健保並無給付,約兩萬六到三萬多元不等。

拜科技進步所賜,包皮槍無論是在手術時間、傷口恢復都較優於傳統包皮環切術,但是價格也較為昂貴,建議在進行手術前,先諮詢泌尿科醫師,才能選出最適合自己的手術。(延伸閱讀:割包皮要不要用包皮槍? 專家幫你分析手術優缺點

割包皮手術怎麼選?包皮槍VS傳統環切術差別:來一槍好得快! 割包皮手術前須知:禁食、衣著寬鬆

無論是傳統包皮環切術或包皮槍,皆會進行局部麻醉,視情況必要可能會全身麻醉(如避免兒童於手術過程躁動),為避免患者對麻醉藥品不適應而嘔吐。

吳振宇醫師建議,全身麻醉手術者,前4~6小時需禁食,若是門診手術,可穿著寬鬆衣物,以利穿脫及減少術後對患處的壓迫。(延伸閱讀:用不好變毒品!麻醉止痛藥使用與分類) 割包皮手術後應該如何護理?

依傳統包皮環切術及包皮槍的傷口大小與縫合方式差異,以下分別列出2種割包皮的術後護理建議: 傳統包皮環切術 麻醉消退後,傷口會出現疼痛及紅腫;應定時且遵照醫囑服用藥物,症狀會在1週內改善,傷口會在1~3週痊癒。另外,傷口處的縫線為羊腸線,可自行吸收,無需特別拆線。 術後會以紗布包紮傷口,外層再以自黏性彈性繃帶包紮,隔日請自行將紗布及繃帶拆除,並以醫師開立之藥膏塗抹傷口。 穿著寬鬆褲子,並避免弄濕或尿液弄髒傷口。若是不慎弄濕或弄髒,則應以生理食鹽水清洗。 手術2週內,避免進行性行為或閱讀色情影片、書刊,以防陰莖勃起導致傷口出血。若是生理性勃起,則應以虎口環套住傷口,使得勃起消退。建議手術1個月後,才考慮進行性行為。 若出現大量出血、陰囊發紫或持續高燒,則須盡速回門診就醫。 按照醫師囑咐定時回診。 一次性包皮環切吻合器(包皮槍) 由於包皮槍傷口較小,術後3天便可淋浴,但仍應盡量避免傷口直接碰水。若傷口出現水腫、瘀青皆屬正常現象。 術後應以紗布覆蓋傷口,需搭配生理食鹽水以及紗布,一天換一次藥。大約在傷口乾燥之後(約莫1週)就可以不必換藥,保持乾燥清潔即可。 須待手術結束後1個月,再考慮恢復性生活。 醫師會開立抗生素藥物、抗生素藥膏以及止痛藥,須按照醫師指示定時服用、塗抹,並按照醫師囑咐回診。

縫合釘大約會在術後第1週之後開始慢慢脫落,正常會在第3~4週完全脫落;如在術後1個月仍有縫合釘牢牢黏於傷口之上,需回診請醫師評估是否手動移除。

義大醫療泌尿專科醫師 吳振宇

傳統包皮環切術VS包皮槍好壞比一比

傳統包皮環切術:手術耗時約半小時、部分健保給付、傷口較大,恢復期約2~3週。 包皮槍:手術耗時約10分鐘、需自費、傷口較平整,恢復期約1~2週。

(影像授權:達志影像)

寶寶副食品停看聽!你做對了嗎?4~6月就能開吃

寶寶副食品停看聽!你做對了嗎?4~6月就能開吃

隨著寶寶逐漸長大,他們心中的小小菜單恐怕也想嘗試除了母乳和配方奶以外的選項。但牙齒還沒長齊,又還不能吃固體食物,那麼爸媽們就得費心準備寶寶副食品來變化囉!

此時很多爸媽心中可能也冒出一堆疑問:哪些食物適合製成副食品?寶寶不習慣怎麼辦?何種食物可能會造成過敏、發生時又該如何因應?!

Hello健康》就來和爸媽們談談,關於寶寶開始吃副食品時可能會遇到的各種問題,讓爸媽們免除擔憂、把副食品備好備滿,看寶寶們吃得滿足又開心。 寶寶何時能開始吃副食品?

一般建議在寶寶4~6個月大時,就可以開始接觸副食品。此時寶寶通常已開始表現出對食物的興趣,看到爸媽吃東西時,也可能會想伸手抓握、學大人嚐味道,此時父母就能為寶寶接觸副食品的開始做準備! 為何讓寶寶吃副食品?

雖然母乳仍是寶寶最重要的營養來源,但採純母乳餵養的飲食習慣,對於乳汁分泌不足或忙於工作的媽媽們身心負擔之大,也是為寶寶解鎖副食品、讓母親們喘息而有餘力照顧寶寶們的考量因素之一。加上多數母乳較容易缺少鐵質和質,這些營養素亦可透過副食品來補充。

此外,及早接觸副食品也有助於家長探索寶寶喜歡的口味,並發現寶寶可能對哪些食物過敏,幫助寶寶未來嘗試固體食物時能更順利。而透過咀嚼、吞嚥副食品的動作,也能增進寶寶對舌頭與口腔的控制,提高日後學習說話和發音的靈活度與正確性。 餵食副食品這些該注意

副食品是寶寶第一次接觸到非母乳或配方乳的飲食,他們可能會疑惑、排斥或欣然接受,爸媽們在餵食的時候也可能會遇到的狀況,以下列出幾點說明。

少量餵食勿勉強

副食品就像是新大陸般讓寶寶們充滿好奇,有些寶寶對食物的接受度很高、來者不拒,但也有寶寶看來意見超多,對爸媽用心準備的副食品說什麼就是不賞臉。

第一次餵食寶寶副食品的時候,寶寶可能會有些疑惑,對於全然陌生的口味,寶寶可能不知所措,因此含在嘴巴許久才吞下,或是吃到滿臉都是,甚至是直接吐掉不領情。

此時爸媽們也先別著急,建議每次準備的副食品只有一種,每次1~2茶匙,持續餵食3~5天後再更換。以這樣的頻率觀察寶寶反應的同時,寶寶也在學習咀嚼、吞嚥並認識不同食物的味道中漸漸累積經驗值,而非全然只是因對食物的好惡而有不同反應。

餵食對新手爸媽來說也是全新的體驗;但是當一下子給的食物量太多,也可能造成寶寶吃不下而反感,或寶寶可能剛好對某種食物過敏,反而讓無意間誘發的過敏症狀更嚴重,恐怕讓寶寶因此對餵食產生連結感而拒絕。因此若寶寶對副食品產生抗拒反應,不如等待寶寶心情好些再嘗試,不需要勉強寶寶。(延伸閱讀:寶寶牛奶過敏怎麼挑奶粉?牛奶、豆製配方奶型態一次看) 寶寶食物過敏就不給他吃嗎?

寶寶開始接觸副食品後,過敏的機率可能也明顯增加,許多家長看到寶寶因過敏反應而出現紅疹、斑點時,就可能因而趕緊放棄疑似過敏原的食物,甚至延後寶寶再次接觸副食品的時間。

其實4~6個月大的寶寶正適合接觸各種食物,也是讓腸胃「認識」進而「接受」這些食物的關鍵期,其實因人體的腸胃道具有耐受性,即便寶寶第一次因食用某食物而出現過敏症狀,但不代表之後就應完全避免(堅果類為例外)。

對於萬分謹慎的爸媽們來說,只要寶寶健康有一點風吹草動就讓他們神經緊繃,建議可依循「少量」、「多樣」的原則,讓寶寶嘗試不同的副食品,不僅可以讓寶寶攝取不同類型的營養素,即使當過敏發生時,也因餵食份量少,過敏症狀也不會太過嚴重。

寶寶食物過敏的處理原則是「抓大放小」,若寶寶因吃了某食物而讓臉上長了小紅點,家長可讓寶寶休息1~2天再次嘗試;但若是寶寶進食後出現全身性的蕁麻疹,則建議在2週內不要再次餵食該樣食物,假如之後再次嘗試仍出現蕁麻疹症狀,就可將其列入黑名單。

待寶寶2~3歲時,家長可考慮餵食黑名單內的食物,觀察寶寶的反應,或許寶寶這時已不再出現過敏症狀。

亞東醫院小兒部主治醫師藍浩尹醫師

首選流質食物以免噎著

由於寶寶的吞嚥和咀嚼機能都尚未成熟,若不慎有固體殘塊過大,可能寶寶就會不小心噎到;因此當爸媽製作副食品時,應確保將固體食物打成泥,等寶寶熟悉了食用副食品的經驗後,進食速度和食用份量都會增加。

此時就可嘗試不用將食物打得太稀,以循序漸進的方式讓寶寶慢慢接觸半固體或固體食物;但此時仍建議應先切成小塊,並選擇軟質、可輕易用舌頭壓扁的食物為佳,避免像花生、堅果等質地堅硬的食物,以免咀嚼力還未發展成熟的寶寶因無法處理反而不小心噎著。 懂選寶寶湯匙輕鬆餵食好安心

適合寶寶使用的第一個餐具就是湯匙,懂選愛買的爸媽們只要依循以下3大重點,就能輕鬆餵食好安心: 防滑設計:具防滑設計的湯匙不但讓寶寶想自己嘗試時可鍛鍊手部肌肉,防滑匙也讓寶寶學習使用的過程中更順利。 大小適中:為避免因寶寶嘴巴較小而被湯匙硬撐,通常應選擇盛裝容量較小且不分左右手設計的,方便寶寶放進嘴巴進食。 安全材質:寶寶的口腔柔軟又脆弱,因此餐具多數以塑膠(PP)或矽膠材質製作,不但柔軟度佳,較不會刮傷寶寶牙齦之外,就算寶寶愛啃湯匙、甚至因興奮而亂扔也不必擔心。(延伸閱讀: 新手媽媽看過來!寶寶的必敗清單看這裡(下)

哪些食物不適合當副食品

基本上只要是食材天然、以原型食物製作的都可以讓寶寶嘗試看看。不過當製作副食品時,成人習慣以各種調味料烹調的煮食習慣應因應寶寶調整,盡量保留食物原本的風味,即使調味偏淡也可。且食物種類之多,當寶寶出現吃膩、厭食的跡象時,也只需換一種食物測試就好,不需讓寶寶太早認識過度添加的「大人味」。

此外,諸如零食、加工食品、醃製物等食物,也應能免則免。不過以下有兩點需要特別提醒家長: 大部分寶寶吃副食品時,即便過敏也不會導致太嚴重的問題,不過家長們千萬不可以給一歲前的寶寶吃蜂蜜;由於蜂蜜含有肉毒桿菌芽孢,對於消化系統尚未發展完全、腸胃也還無法將這種細菌消滅的寶寶,可能會引發寶寶呼吸困難、肌肉無力,甚至是致死的可怕風險。 水果也是寶寶很好的副食品來源,但千萬不要把水果榨汁給寶寶喝,因為水果汁糖分過高,容易導致寶寶蛀牙,若不及時導正恐怕會影響往後發育、消化與口腔等器官運作。(推薦閱讀:嬰兒第26週:注意寶寶營養需求 防蛀牙別喝果汁

至於不放心坊間現成副食品成份的爸媽們,想必希望自製副食品方便把關,我們也將在下篇為爸媽們介紹副食品的製作建議、食譜與注意事項。

胎盤前置風險多!日常4招避出血、預防前置胎盤發生

胎盤前置風險多!日常4招避出血、預防前置胎盤發生

有些女性懷孕5個月後左右,會發現自己下體總有出血狀況,檢查後才發現原來是前置胎盤,必須盡早剖腹產才能保障寶寶與媽媽的健康。前置胎盤是孕婦常見的病狀之一,生產時也會併發各種狀況,讓準媽媽們輕忽不得。《Hello健康》就一次告訴您什麼是前置胎盤,是否能自然生產?而當胎盤前置發生時,日常生活中又有哪4招讓準媽媽們加強預防、避免前置胎盤發生!

什麼是前置胎盤?

前置胎盤(Placenta praevia)與胎盤的位置有關,正常懷孕時,胎盤是附著在子宮腔前壁、後壁或是頂部的位置,隨著懷孕週數越長,胎盤也會跟著往子宮頂部前進。而前置胎盤是指懷孕5個月後,胎盤位置太低,附著在子宮下段,下緣甚至覆蓋到子宮頸口,阻礙了胎兒先露的部位。臨床上將前置胎盤分成以下4種: 完全性前置胎盤(total placenta previa):子宮頸內口完全被胎盤覆蓋。 部分性前置胎盤(partial placenta previa):子宮頸內口部分被胎盤覆蓋。 邊緣性前置胎盤(marginal placenta previa):胎盤緣位於子宮頸內口的邊緣。 低位胎盤(low-lying placenta):胎盤著床於子宮下段,雖然很接近但未到達內口。

其中有完全性以及部份性胎盤的孕婦若用自然產是相當危險的,這是由於胎兒出生時,子宮頸會先打開,若胎盤先剝離則會引起大量出血。被診斷出有前置胎盤的媽媽們也需要注意生產時,可能會導致­「植入性胎盤」,嚴重時不易止血且有較高的死亡率。

發生前置胎盤的高風險族群:

雖然前置胎盤的成因尚不清楚,但以下的高風險族群須特別注意: 曾發生過前置胎盤 多胞胎 多次生產 高齡產婦 有子宮肌瘤 子宮位置不正常

胎盤前置風險多!日常4招避出血、預防前置胎盤發生 前置胎盤無明顯症狀:無痛性出血是關鍵

有些孕婦因沒有明顯症狀,不曉得自己有前置胎盤的問題,而多數孕婦都有無痛性出血的問題: 無痛性出血:由於子宮下段變薄後牽扯到胎盤附著的位置,導致陰道出現無痛性出血,通常為無痛、大量的出血,而有些孕婦會合併胎盤早期剝離的問題。

隨著出血次數增加,血量也會越來越多,而出血量大的女性,約有10~20%的機率會合併子宮收縮,任何孕期間的出血都不可大意,務必去醫院檢查。雖然前置胎盤的出血量不太會讓孕婦休克,大部分出血也都會自然停止,不過有些孕婦會併發產痛,導致突發性腹痛、破水或是胎動降低,這些情況都應立即就醫。(推薦閱讀:落紅就要生了?待產包要帶什麼?產兆與待產注意事項) 有前置胎盤只能剖腹生產嗎?

目前只有低位性及部份邊緣性胎盤的孕婦可以自然產,其他前置胎盤的媽媽們必須剖腹生產。由於前置胎盤是母體出血,再加上出血量不太會讓孕婦休克,但要是無法有效止血、安胎失敗或是胎兒已經成熟時,必須要終止妊娠才能保障媽媽與寶寶的健康。 日常4招預防前置胎盤

雖然前置胎盤無法預防,不過懷孕的媽媽們依然可以從日常的生活照護預防大量出血: 避免泌尿道感染 避免搬重物或進行過度腹壓的活動,例如按摩、彎腰拖地、性行為。 嚴禁騎機車:騎車時因道路會增加突發性劇幅震動的機會,容易使胎盤剝離的風險大增。 避免盆浴、溫泉。(你可能想了解:孕婦瑜伽3式!強健身體為生產做準備

孕期頭痛、水腫、視力模糊?孕婦殺手「子癲前症」症狀與治療

孕期頭痛、水腫、視力模糊?孕婦殺手「子癲前症」症狀與治療

懷孕時因荷爾蒙波動的關係,很容易產生不少併發症,對母親和寶寶都將造成難以逆轉的傷害,像是妊娠高血壓、妊娠糖尿病等都是很常見的併發症。

而孕期間頻傳的妊娠高血壓(Preeclampsia),亦被稱為妊娠毒血症、子癇(癲)前症,由於極易造成孕婦或胎兒死亡,全球的子癲前症發生率也有近5~14%,發生率相當高,若置之不理,後果將相當嚴重。《Hello健康》將針對有「孕婦殺手」之稱的子癲前症,帶您了解其症狀、治療以及如何預防。

子癲前症的原因、症狀

在《懷孕20週出現高血壓 醫師提醒「這些人」要注意!》文中提及,懷孕第 20 週之後很容易發生妊娠高血壓,進而引發子癲前症的併發症。這是由於胎盤的血管形成出問題,導致胎盤的血管阻力增加,讓胎兒的血流減少,嚴重時會影響生命安全。

據亞東紀念醫院婦產科彭福祥醫師表示,子癇前症的確切成因目前未明,研究均認為它是胎盤異常引起的病症,可能與免疫相關。因此常發生當孕婦子宮供血給胎盤的血流缺乏、以致於難以提供胎兒成長所需時,母體即會以發炎反應升高血壓,增加子宮血流的供給。

但懷孕期長期惡性循環的情況下,母體血壓則會持續飆高,最後可能將導致多重器損傷,而這樣的症狀通常發生在第一胎的機率較高。

子癇前症的症狀如下: 全身性水腫:易造成胸水或腹水生成 高血壓(血壓高於 140/90mmHg) 蛋白尿:導致白蛋白流失並因此發生全身性水腫 頭痛:前額部位 嘔吐:噁心嘔吐頻率增加 視力模糊:產生閃光與視力衰退 肝功能、腎功能指數異常 凝血功能降低

另外,子癲前症還會造成胎兒生長遲緩,或是引發胎盤剝離,死胎的機率大大提升。

雖然目前醫界對於子癲前症的成因尚不清楚,不過可能和遺傳、免疫疾病有關,因此有自體免疫疾病或是家族有類似疾病的孕婦,除了應特別注意之外,產期間的檢查亦不可略過。(你也想知道:孕期間貧血別輕忽!快補4大營養素、遠離早產助「好孕」

子癲前症的風險族群

上述提到,子癲前症可能和免疫疾病有關,除了家族史或是本身有自體免疫系統疾病的孕婦要注意之外,還有以下風險族群須多多留意:

第一胎孕婦 高齡產婦 20 歲以下或 40 歲以上。 多胞胎 肥胖 曾有妊娠高血壓 本身有糖尿病、腎臟病病史

孕期頭痛、水腫、視力模糊?孕婦殺手「子癲前症」症狀與治療如何診斷、治療與預防子癇前症

醫師會在產檢時檢查血壓與尿液,若尿中出現蛋白、血壓過高,或是血小板低下( 1.1mg / dl)都有可能是子癲前症的徵兆,透過這些檢查都能提早發現並治療。

治療子癲前症最快的方式就是終止懷孕,或待寶寶出生後,上述相關症狀都將自然會消失。不過多數母親皆因擔心早產影響胎兒健康,因此多數都不願這麼做。但醫師也提醒,若按照正常早產流程,多數寶寶還是可以順利生產,但若等到子癇前症發作時,對媽媽或胎兒都將帶來難以彌補的傷害。

除了中止懷孕,有些醫師則會在孕婦住院時,先給予口服降低血壓的藥物和硫酸鎂預防痙攣,不過血液中的鎂需要維持一定的濃度,須時時抽血檢測鎂離子濃度。

目前並沒有方法能完全預防子癲前症,醫師建議孕婦需要在產檢時定期抽血、尿液檢查;產後也要定期回診,並控制體重,才能減少發生的機率。(推薦閱讀:早產或胎位不正~自然產或剖腹視情況

(影像授權:達志影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