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有異位性皮膚炎可以治好嗎?異位性皮膚炎原因、症狀及治療詳解

寶寶有異位性皮膚炎可以治好嗎?異位性皮膚炎原因、症狀及治療詳解

不少人認為異位性皮膚炎屬於兒童疾病,只有寶寶才有,但其實有1/4的人成年之後才會發病。有別於過敏、氣喘這類有著明確致病原因的疾病,異位性皮膚炎因為原因不明,難以控制和預防,治療起來相對棘手,許多人終其一生都受到異位性皮膚炎的「乾癢」所苦。

到底異位性皮膚炎是否能治癒?異位性皮膚炎真的沒有致病原因嗎?讓《Hello健康》從異位性皮膚炎的名稱由來、原因、症狀及治療等各層面,為你深入介紹這個疾病。 異位性皮膚炎介紹

異位性皮膚炎(Atopic dermatitis),又稱異位性濕疹、嬰兒濕疹、過敏性濕疹,是一種反覆發作、慢性發炎的皮膚疾病,通常在兒童時期發病。

異位性皮膚炎的名稱由來?

異位性皮膚炎的「異位性(Atopic)」一詞(注意不是異味哦!),源自於希臘文Atopy,字面本身的意思為錯置(Wrongly placed)。

異位性皮膚炎患者會受特定過敏原刺激免疫系統,而產生皮膚發炎、紅腫、脫屑等過敏反應。(延伸閱讀:過敏原檢測有用嗎?測越多越好?檢測過敏原前先看這篇

關於異位性皮膚炎你該知道的重要數據

在台灣,異位性皮膚炎的盛行率約4.1~6.7%,其中約半數患者在嬰兒時期便出現症狀,有3成病童會於1~5歲間發病,並有50~80%患者合併有異位性體質(如過敏性鼻炎、氣喘)。 全球罹患異位性皮膚炎者約有10%,嬰幼兒患者佔3~5%,其中1歲之前發病者有60%、5歲之前發病者佔90%,而男孩的發病年齡通常早於女孩。 全球約有7.88%的過敏及氣喘兒童患有異位性皮膚炎,並有1/4的異位性皮膚炎患者於成年後才出現症狀。

為什麼會得異位性皮膚炎?

異位性皮膚炎的病因機轉有多重因素,無法以單一因素來解釋,但目前多數研究皆將主要致病原因歸咎於免疫功能異常,而其成因則包括遺傳、環境或其他因素。

遺傳是罹患異位性皮膚炎的主因之一,若父母皆有異位性皮膚炎,小孩有81%機率有異位性皮膚炎,若父母僅有1位有異位性皮膚炎,罹患機率則為59%。

其它異位性皮膚炎危險因子包括:

居住於市區 住在紫外線曝曬不足或氣候乾燥的地區 典型西式飲食(飲食中含有大量糖分及多元不飽和脂肪酸) 5歲前反覆使用抗生素 壓力或情緒變化大 食物過敏 汗水

寶寶有異位性皮膚炎可以治好嗎?異位性皮膚炎原因、症狀及治療詳解

由於異位性皮膚炎患者的皮膚異常敏感,因此患者容易受外在環境的突然變化,或吸入過敏原而發病,如: 空氣變化(如空氣突然變冷、變熱或乾燥) 接觸過敏性或刺激性物質(如動物皮毛、地毯、尼龍或肥皂等) 吸入過敏原(如花粉、動物毛屑及塵蟎等) 吸菸 異位性皮膚炎的症狀

「癢」和「乾」是異位性皮膚炎的主要特色,其初期症狀包括紅斑、丘疹、劇癢,並由於長期搔抓、揉擦而導致續發性病變,如破皮、脫屑、潰爛,以及各類色素沉澱與皮膚增厚苔癬化。

東方人常因此出現魚鱗癬(Ichthyosis),並伴隨手掌指紋加深及毛囊角化症(Keratosis pilaris)。此外,上唇或口角發炎也是異位性皮膚炎患者的特點。

異位性皮膚炎的病灶型態與分佈會隨著年齡而改變,在臨床上可分為3期: 1. 嬰兒期(2個月大~2歲)

嬰兒異位性皮膚炎症狀通常從2個月大開始顯現,但也可能早自2~3星期大即發病。病灶最常由前額、臉頰和頭皮開始,延伸到頸部、軀幹及四肢伸側。

尿布包裹的區域由於常與尿液接觸,皮膚濕度足夠,且有尿布保護搔抓不到,因此通常不會有症狀,其他可能患病的部位則包括耳朵、手和拇指。

由於患部不斷滲出組織液或結痂,經常處於潮濕狀態,嬰兒通常會因乾癢不適,而長期煩躁不安、哭鬧、徹夜難眠。(延伸閱讀:寶寶哭不停怎麼辦?判斷嬰兒哭鬧原因及6招安撫入睡)

寶寶有異位性皮膚炎可以治好嗎?異位性皮膚炎原因、症狀及治療詳解

2. 兒童期(2歲~12歲)

此期病灶主要分佈在四肢屈側,特別是膝後窩、前肘窩、手腕、足踝、頸子、眼瞼、背部、臀部及大腿。

患童嘴唇或口腔周圍的皮膚經常處於乾裂、脫屑的狀態,並因此形成溝紋。典型症狀為皮膚乾裂、斑丘疹,以及由劇癢搔抓所引起的皮膚潰爛、色素沉澱及增厚的苔癬樣皮膚。 3. 青春期及成人(12歲之後)

此期病患的皮膚通常處於乾燥且敏感的狀態,並經常會發癢及出現苔癬化,分佈範圍包括四肢屈側、頸部、口腔周圍及上部軀幹,約30%患者的病灶由上肢開始出現,但部分患者僅手部有病灶浮現。

寶寶有異位性皮膚炎可以治好嗎?異位性皮膚炎原因、症狀及治療詳解 異位性皮膚炎治療

由於異位性皮膚炎會反覆發作,因此持續控制病情、減少誘發因子及改善皮膚情況便是異位性皮膚炎的治療重點。

讀者們可依據前述年齡階段及症狀嚴重度,瞭解自身或寶寶的病況,並與您的醫生討論合適的治療方法,同時避免前述各項危險因子。

台灣皮膚科醫學會將異位性皮膚炎治療分為3個階段,各階段治療方法及使用藥物如下: 第1線治療 潤膚劑:屬於輔助腳色,用於促進角質含水量及減緩水分蒸發。 局部皮質類固醇:主要治療藥物,作用為消炎及長期控制病情,若輔以潤膚劑做維持治療,可顯著降低復發風險,效果長達20週。(推薦閱讀:類固醇藥膏強度分7級,皮膚癢該擦哪款?超詳細類固醇藥膏選用指南!) 抗組織胺:同為主要治療藥物,可改善皮膚炎搔癢症狀,副作用雖低,但療效較類固醇弱。 治療性的病患衛教:由於異位性皮膚炎需要透過專科、跨領域的整合照護方式,因此病患需瞭解完整衛教資訊。

第2線治療 局部調磷酸酶抑制劑:具有抗發炎和免疫調節的作用,長期使用可預防、延遲及減少1年內的疾病復發。 短期高劑量全身性皮質類固醇:主要針對,適用於緩解中、重度異位性皮膚炎的急性發作,,通常僅施用於成年病患。 光照療法:藉由照射設備所發出的紫外線,以達到免疫抑制、抗發炎和止癢的作用。 局部和全身性抗生素:透過抗生素減少由金黃色葡萄球菌、鏈球菌及其他病毒所引起的續發性皮膚感染。 第3線治療 全身性免疫調節劑:適用於重度或難治型病患,因其藥效與副作用皆高,通常僅做短期使用。 抗菌劑:透過浸泡漂白水浴、鹽浴,或使用抗菌紡織品,以達到減少接觸細菌、避免感染惡化的目的。 替代療法:以中醫、心理治療等其他療法輔以第1、2線治療。

洗鼻子能治好過敏?洗完鼻水反而更多?教你洗鼻器正確用法!

洗鼻子能治好過敏?洗完鼻水反而更多?教你洗鼻器正確用法!

過敏性鼻炎病患,尤其是過敏兒的家長們,為改善孩子們的過敏症狀,通常會積極做功課,尋遍所有可能的改善方法,而洗鼻子(鼻腔沖洗)便是其中之一。

不少父母聽聞洗鼻子可治療過敏,紛紛買了洗鼻器幫孩子洗鼻子,但洗完後不僅鼻子過敏絲毫不見改善,鼻水量反而增加,讓家長不知如何是好。

讓《Hello健康》為你介紹洗鼻器,說明洗鼻器是否可以治療鼻子過敏、哪類人特別適合洗鼻子,以及洗鼻器的正確用法。

洗鼻器介紹

洗鼻器是一種清潔鼻腔的工具,可分為手動、電動(診所多用此類)2種,屬於低風險的第1級醫療器材。

洗鼻器的運作方式是藉由將生理食鹽水送入鼻腔,通過鼻前庭、鼻竇及鼻咽部,最後從另一側的鼻孔或嘴巴排出,將鼻腔內的細菌、汙垢與過敏原沖出,達到過濾雜質與有害物質、軟化黏稠分泌物,以及恢復鼻腔濕潤的功效,進而緩解鼻竇炎、過敏性鼻炎症狀。

洗鼻子能治好過敏?洗完鼻水反而更多?教你洗鼻器正確用法! 洗鼻子只是輔助 過敏應優先用藥治療

從上段介紹可知,洗鼻器是透過物理性的方式將鼻腔內的髒污、過敏原排除,而生理食鹽水本身對治療鼻炎並無療效,就像沖水洗澡,但水並不會治療體內疾病,僅能移除外在的髒污。

由於鼻子過敏是因鼻腔黏膜接觸過敏原而觸發,因此透過洗鼻器去除過敏原,的確有助緩解過敏性鼻炎症狀。

然而,洗鼻子在治療鼻炎上(如過敏性鼻炎、鼻竇炎)僅作輔助功用,若症狀嚴重,仍需以過敏藥物作為治療主軸。(推薦閱讀:過敏藥有哪些?盤點5大常用過敏藥效,這種類固醇副作用大

英國2007年曾針對使用生理食鹽水清洗鼻子對改善慢性鼻竇炎進行研究,其研究結果如下: 類固醇鼻噴劑改善慢性鼻竇炎的效果,比生理食鹽水洗鼻子更好(延伸閱讀:過敏亂用鼻噴劑,小心愈噴愈塞!鼻噴劑3大種類、功效與使用方法) 使用生理食鹽水洗鼻子可改善慢性鼻竇炎 使用抗組織胺藥物加上生理食鹽水洗鼻子,可提升慢性鼻竇炎的治療效果 生理食鹽水洗鼻子改善慢性鼻竇炎的效果,與按摩鼻腔鼻竇並無顯著差異 高張食鹽水和等張食鹽水對於改善鼻竇炎上,兩者效果並無顯著差異

同時,該研究也明確指出在緩解慢性鼻竇炎症狀上,應以類固醇鼻噴劑和抗組織胺等藥物控制症狀,再輔以生理食鹽水洗鼻法以達到加成效果。

不過,若鼻炎症狀輕微,平時確實可以藉由洗鼻子進行日常保養與緩解不適。

洗鼻子能治好過敏?洗完鼻水反而更多?教你洗鼻器正確用法! 洗鼻子的常用適應症

一般而言,在臨床上鼻腔清洗多用於以下情況: 有黏稠鼻涕時(推薦閱讀:擤鼻涕太用力恐導致中耳炎、鼻竇炎!正確擤鼻涕3步驟!) 慢性鼻竇炎 萎縮性鼻炎 頭頸部放射治療後 鼻腔手術後

這4類人最適合洗鼻子

下列4類人最適合在工作結束後或症狀發生時洗鼻子,將鼻腔內的粉塵、過敏原、發炎物質與鼻腔分泌物去除,以減少鼻腔與呼吸道的負擔: 經常接觸廢氣工作者(如交通警察、工廠工人) 工作置身於多粉塵環境者(如工地工人、裝潢工人) 處在重度空污縣市的居民(如台中、彰化、雲林、嘉義、台南及高屏等空氣品質監測常亮紅燈的縣市之居民) 過敏性鼻炎嚴重或正在接受鼻炎治療的患者

洗鼻子的步驟 清潔雙手:使用肥皂或洗手乳清潔雙手。(延伸閱讀:乾洗手效果差~還是清水肥皂最乾淨) 準備溫鹽水:在鼻腔沖洗瓶內加入生理食鹽水,並調配水溫至30~35°C,或加入專用洗鼻鹽,依照指示水量指示加入溫開水,並均勻搖晃瓶身,直到鹽粉完全溶解。 將瓶口頂住鼻孔:低頭湊近水槽,嘴巴微開,並以嘴巴呼吸。 輕輕擠壓瓶身:瓶口持續頂住鼻孔,輕輕擠壓瓶身,讓半瓶鹽水注入鼻腔,從另一側鼻孔或嘴巴流出。 排出鼻腔鹽水:洗完一側後,不要捏鼻子,用紙巾輕輕擤出。 清洗另一側鼻孔:重複3~5步驟,清洗另一側鼻孔。 完全排出清洗液:將頭部輕輕左右搖擺,緩緩吹氣將鼻內液體完全排出。 清洗洗鼻器與晾乾:使用清水徹底清洗,並放置於通風處晾乾。

洗鼻子能治好過敏?洗完鼻水反而更多?教你洗鼻器正確用法! 不可不知!洗鼻子8點注意事項 生理食鹽水或以洗鼻鹽調製而成的鹽水,對鼻腔的黏膜細胞刺激性較小、傷害較小,最適合用於鼻腔清洗。 不可以使用自來水、蒸餾水、眼鏡用生理食鹽水或自行用鹽調配濃度不明的鹽水,避免鼻腔黏膜水腫和脹痛,甚至引起感染發炎。 可使用無碘鹽,以每500毫升水量加入4.5克的鹽調配鹽水。不建議使用海鹽調配,除售價較為昂貴外,更需擔心是否含有海中生物的殘骸或排泄物。 鹽水水溫需控制在30~35°C之間,過低或過高皆會刺激鼻腔黏膜細胞,引發更嚴重的不適或過敏反應。 洗鼻時水流力道不可以太強,避免鼻黏膜受傷腫脹,甚至流鼻血。 使用完洗鼻器後,務必洗淨晾乾,建議每3個月更換1次洗鼻器,以免細菌滋生。 洗鼻器屬輔助用品,建議使用前諮詢醫師意見,使用頻率至多早晚各1次或每晚1次即可。 建議於擁有藥商許可執照的藥局,購買具備醫療器材許可證的合格洗鼻器,避免購入品質不良的產品。

擤鼻涕太用力恐導致中耳炎、鼻竇炎!正確擤鼻涕3步驟!

擤鼻涕太用力恐導致中耳炎、鼻竇炎!正確擤鼻涕3步驟!

無論是鼻子過敏或感冒,只要鼻腔內充滿著令人不適的鼻涕,人就產生想擤鼻涕的衝動,但擤鼻涕小小一個動作其實充滿學問。

擤鼻涕不當,不只可能引起耳鳴、流鼻血,嚴重甚至會導致中耳炎、鼻竇炎。明明只是減緩不適的小動作,卻加劇或引起併發症,那可得不償失。

既然如此,把鼻涕吸回去比較好嗎?就讓《Hello健康》告訴你為何會有鼻涕、擤鼻涕太用力可能引發哪些問題,並提供您正確擤鼻涕的方法。 為何會有鼻涕?

對於長期鼻子過敏嚴重的患者來說,心裡一定都曾納悶過「為什麼鼻涕會一直流個不停?」。其實每個人的鼻腔每天都會不段製造黏液,正常情況下,這些黏液會呈現清澈、透明狀,稱作鼻水或鼻涕,而鼻涕量增加或變色的原因則可大致分為以下2種:

過敏發炎反應:鼻黏膜因接觸到過敏原後,出現發炎反應,進而產生各種鼻部症狀,如鼻塞、打噴嚏、流鼻水等,而過敏性鼻炎患者的鼻涕通常會呈透明色。 病毒感染症狀:因上呼吸道或鼻竇病毒感染,如感冒和鼻竇炎等,而出現的鼻部症狀,患者可能出現黃、綠色的鼻涕。(延伸閱讀:鼻塞、流鼻水?是感冒還是鼻子過敏?一分鐘看懂過敏和感冒差異) 為何要擤鼻涕?不能把鼻涕吸回去嗎?

如同人人皆擤過鼻涕,吸鼻涕也是每個人都會發生的情況。有時當鼻水流出,手邊又剛好有沒有衛生紙時,鼻子一吸,鼻涕就跑回鼻腔內部,危機暫時解除。

事實上,吸鼻涕偶一為之並無大礙,但頻繁吸鼻涕,不把鼻涕擤出卻可能造成以下問題: 過多鼻涕倒流至咽喉,使黏膜的黏液分泌增加,容易出現卡痰,也就是俗稱「喉嚨卡卡的」症狀。養成長期吸鼻涕的習慣,鼻、黏液會堆積在氣管和肺部,造成呼吸道變得狹窄,開始出現呼吸吃力或呼吸時出現雜音的情況。 若是感冒所引起的鼻涕,將鼻涕吸入鼻腔,會將含有病毒的鼻涕送回鼻腔深處,容易導致鼻竇炎。

因此無論原因為何,若鼻腔有鼻涕皆建議將鼻涕擤出。 擤鼻涕太用力恐導致中耳炎、鼻竇炎!正確擤鼻涕3步驟! 擤鼻涕太用力,恐引發以下5症狀

流鼻血:因過於用力而導致鼻腔微血管破裂出血。 耳朵不適:最常見的情況,因為擤鼻涕太用力或在擤鼻涕時,同時將兩側鼻孔捏住,造成鼻腔與鼻咽部壓力增加,使鼻涕透過耳咽管(連接中耳腔與鼻咽的通道)進入中耳,進而出現耳朵痛、耳鳴、耳悶,甚至頭昏、頭痛等中耳炎症狀。(延伸閱讀:打噴嚏竟不可捏鼻!耳膜破裂風險高) 鼻竇炎:因擤鼻涕太用力或方法不當,將含有細菌的鼻涕吸入鼻竇(鼻腔周圍空腔),引發鼻竇炎。 眼部皮下氣腫、眼窩骨斷裂:因擤鼻涕太過用力,使眼瞼隔膜破裂或眼窩骨斷裂,屬於罕見病例,一般通常僅造成眼睛不適、疼痛。 縱膈腔氣腫:罕見病例,因擤鼻涕太過用力,將氣體從肺中擠出來,造成縱膈腔氣腫。

正確擤鼻涕的方法 擤鼻涕3步驟 自嘴巴吸氣,以避免倒吸鼻涕 壓住一側鼻孔,適力地將鼻涕擤出 結束後,再換另一側鼻孔,重複相同步驟

擤鼻涕太用力恐導致中耳炎、鼻竇炎!正確擤鼻涕3步驟! 擤鼻涕2點注意事項 切忌大力擤鼻涕,以免造成流鼻血、耳朵不適等問題。 嚴禁2側鼻孔一起擤(同時壓住兩側鼻孔),會使鼻腔壓力過大,造成鼻涕流入鼻竇或耳咽管。(延伸閱讀:打噴嚏竟不可捏鼻!耳膜破裂風險高

皮膚曬傷怎麼辦?前中後期這樣處理,有效緩解刺痛、加速復原!

皮膚曬傷怎麼辦?前中後期這樣處理,有效緩解刺痛、加速復原!

曬傷(Sunburn)很常見,當皮膚受紫外線過度照射時,便會造成曬傷。從前期的皮膚刺痛,一直到恢復後期的皮膚脫皮、乾癢,相信每個曾受曬傷所苦的人,都能理解曬傷所帶來的困擾與不適。

Hello健康》從曬傷的症狀切入,教你前中後期該如何處理曬傷,助你快速復原,有效緩解曬傷所帶來的不適。

曬傷會有什麼症狀?

若是輕度曬傷,皮膚會出現泛紅疼痛、水泡、輕微頭痛和發燒等症狀,通常曝曬後4小時便會漸漸表現,而疼痛感則在曬後6小時至第2天間最為明顯,整體症狀約在2~3天時最為嚴重,多數曬傷通常能在3~5天後逐漸恢復。

若為過度大面積的曝曬,則可能導致重度曬傷,並有脫水的風險,同時伴隨著頭痛、噁心嘔吐、高燒、暈眩或冷顫等症狀。

皮膚曬傷怎麼辦?前中後期這樣處理,有效緩解刺痛、加速復原!

曬傷該如何處理?

多數的曬傷對健康沒有立即的危害,因此曬後的照護和治療都是以減輕症狀和不適為主。

曬傷後,最重要的是小心照護受傷的皮膚,避免繼續曝曬或過度刺激皮膚。若曬傷部位出現水泡,避免主動刺破以免增加感染風險、影響癒合。若曬傷面積過大,或出現其他噁心、嘔吐、高燒等合併症狀,則建議立即就醫。(同場加映:什麼狀況該刺破水泡?6步驟安全搞定)

曬傷初期:避免繼續曝曬

若發現皮膚刺痛發熱,或發覺自己待在太陽底下太久,請盡快尋找遮蔽物,避免陽光繼續直射皮膚。此時你可能會感覺輕微灼熱和刺痛感,這是皮膚快要曬傷或輕度曬傷的跡象,因此需要讓曬傷的皮膚降溫,並且避免曝曬。以下為曬傷初期的4個舒緩方法: 避免繼續曝曬:避免陽光持續照射皮膚,最好戴上帽子、墨鏡,穿通風和抗UV的長袖衣物,並盡量躲在陰涼處。如果無法避免陽光照射,即時補擦防曬乳,也能避免曬傷惡化。 補充水分:曬傷會導致皮膚的水分被帶往體表,造成水分流失,因此感覺自己可能曬傷時或曬傷後,多喝水和適量的運動飲料,來補充水分和電解質。 冷水降溫:盡快找鄰近的水源用冷水降溫,也可以沖冷水澡或用濕毛巾冷敷,除了帶走曬後皮膚的熱能,也能減輕不適。  避免刺激肌膚:曬後皮膚較敏感,所以沖澡不宜過久,也避免使用刺激性較強的肥皂,或擦拭酒精或凡士林來降溫,這些行為可能導致皮膚乾燥,甚至過敏。若要冰敷,請避免讓冰塊直接貼在曬傷的肌膚上,用毛巾或紙巾隔著,避免低溫過度刺激受傷的皮膚。(同場加映:為什麼會曬傷?剖析紫外線的科學原理) 曬傷中期:刺痛出現,擦抹蘆薈舒緩不適

曬傷後約6小時,皮膚會開始感到劇烈刺痛,並伴隨搔癢感,這也是曬傷最難受的時期,通常會持續2~3天。

許多人都很好奇曬傷應擦什麼藥才能止癢止痛?蘆薈(Aloe vera)能不能讓加速曬傷的復原?事實上,蘆薈僅能舒緩刺痛和搔癢的症狀,已曬傷的皮膚組織需透過皮膚自行痊癒來復原,但在曬傷中期,我們仍可透過保濕、擦蘆薈等方式,避免皮膚狀況惡化,進而加速癒合狀況。

皮膚曬傷怎麼辦?前中後期這樣處理,有效緩解刺痛、加速復原!

蘆薈舒緩疼痛:局部冷敷、塗抹含燕麥膠或蘆薈等曬後產品,能有效舒緩疼痛感。蘆薈可增加皮膚血流量、減少菌量、抑制發炎反應,並加速傷口癒合能力。另外,皮膚科醫師也提醒,用蘆薈治療曬傷時,只能取用葉肉內無色的黏液,不適合添加蘆薈綠色外皮與黃色汁液成分。 持續補充水分:曬傷後,應多喝水持續補充水分,若曬傷較嚴重時,則可能需要口服或注射電解質補充液,以過度曬傷造成的脫水情形。 洗澡後盡快保濕:趁洗完澡皮膚還濕潤時,塗抹溫和的乳液等保濕產品,避免過油或含礦物油的保養品或藥膏,因為油的成分可能會鎖住皮膚的熱能,無法順利散熱,導致曬傷更嚴重,因此曬傷後的幾天,請持續替曬傷或正在脫落的皮膚保濕。 消炎止痛藥:如果疼痛難耐,服用阿斯匹靈(Aspirin)、乙醯胺酚(Acetaminophen)等非類固醇止痛藥,可減緩曬傷部位疼痛和發炎症狀,不過吃藥並不會加速復原。另外,一般情況下,也不建議口服固醇類藥物(Steroids),塗抹藥膏也有止痛、止癢或抗發炎的效果,如含低劑量類固醇的軟膏,可以減緩腫脹和燒灼感,不過使用任何藥物前,應先諮詢醫師或藥師,及依醫囑使用。 保持通風:曬傷完全康復前,請盡量穿著寬鬆、通風透氣的衣物,過緊或過於貼身衣物容易導致悶熱出汗,而汗水會刺激已經曬傷的皮膚,除了能降溫與避免出汗外,較寬鬆的衣物也能減少衣物和曬傷肌膚的摩擦。

曬傷後期:皮膚脫皮不要撕,持續保護皮膚

曬傷到了後期,皮膚就會開始脫落,這是身體代謝死去細胞的表現,也是曬傷快要好了的徵兆,但通常會感覺特別的癢,讓人有把死皮撕掉的衝動。醫師提醒,要讓曬傷的皮膚自然脫落,千萬不要把皮撕掉、也不要去角質。

另外,脫皮的過程和剛復原的皮膚,會特別的敏感,對紫外線的抵抗也較弱,所以除了應持續替皮膚保濕,更要做好防曬措施、穿長袖衣物、使用低刺激性的防曬乳,避免再次曬傷,一般輕微到中度的曬傷大約7天就會完全復原。(同場加映:曬黑美白這樣做!3 方法找回白皙透亮的肌膚) 防曬不分季節,長期曝曬恐患皮膚癌

根據全球性公益組織皮膚癌基金會,雖然曬傷會恢復,但是重複性的曬傷,會讓皮膚提早老化,更增加罹患皮膚癌機率,衛福部疾管署更提醒,以下3種狀況更要特別注意防曬:

皮膚曬傷怎麼辦?前中後期這樣處理,有效緩解刺痛、加速復原! 上午10點~下午3間是陽光最強的時段,盡量避免外出,在戶外盡量待在陰涼處。 高山地區紫外線強烈,因此從事登山活動須注意防曬。此外,夏季的紫外線也較冬季強,從事雪地或海灘水上活動也需防曬。 有些藥物會增加皮膚對紫外線的敏感性,造成光敏感,如部分心血管藥物(Thiazides, Amiodarone,簡稱 Nifedipine)、抗生素(Doxycycline, Tetracycline,簡稱 Sulfonamides)、抗黴菌藥物(Voriconazole)非類固醇抗發炎藥物(Nonsteroidal anti-inflammatory drug,簡稱 NSAID)、利尿劑(Acetazolamide、Furosemide)等,通常仿單也會在副作用標示「光敏感性」,服用相關藥物者,需特別注意防曬措施。(延伸閱讀:黑痣變化要小心!曬傷恐增皮膚癌風險)

(影像授權:達志影像)

頭痛吃什麼才能減緩?5大緩解頭痛飲食報你知

頭痛吃什麼才能減緩?5大緩解頭痛飲食報你知

頭痛是一般人常會出現的症狀,不管是因為壓力、缺乏睡眠,還是姿勢不良,都有可能引發劇烈頭痛,許多人一遇到頭痛就會吃止痛藥,但吃多了真的有效嗎?

我們是否能從天然食物裡攝取營養,來緩解頭痛所帶來的不適?《Hello健康》為你介紹5種有助緩解頭痛的食物,一起了解如何緩解頭痛吧!

緩解頭痛吃止痛藥就對了?

頭痛可分為原發性頭痛與續發性頭痛,而大部分頭痛皆為原發性頭痛,如偏頭痛、緊張性頭痛、叢發性頭痛等,常與飲用酒精、姿勢不良、進食時間不定、壓力等因素有關。

每當頭痛發作時,不少人為避免疼痛影響生活品質或工作效率,首先想到的便是服用止痛藥。

若每個月頭痛發作的時間都差不多,且最多不會超過4天,可自行服用止痛藥,但若頭痛症狀長期不斷發生,且使用止痛藥的效果不佳,就須盡快就醫尋求神經科醫師診斷,是否是因罹患腦瘤或中風等疾病,所引發的續發性頭痛。

台北榮總一般神經內科主任王署君醫師

頭痛吃什麽?5大緩解頭痛的食物報你知

頭痛除了使用止痛藥緩解一途,其實造成頭痛不斷復發的原因,可能與體內缺乏鎂或等營養素有關。

因此,若要預防頭痛發作,不妨可於日常飲食中多攝取以下5種常見食物: 1. 腰果

腰果含有290毫克鎂,而鎂為緩解頭痛關鍵的營養成分之一,屬於神經傳導物質NMDA接受體的拮抗物,讓人體避免處於過度興奮的狀態,還能抑制血小板過度凝集,所以適量補充腰果,有助減緩偏頭痛的症狀。

另外,像是杏仁果、核桃等堅果類也都擁有大量的鎂,頭痛時不妨可透過食用這些堅果類,以達到緩解頭痛的功效。(推薦閱讀:吃堅果也要看年齡!成人大推開心果、銀髮族吃腰果核桃

頭痛吃什麼才能減緩?5大緩解頭痛飲食報你知 2. 牛奶

牛奶具有蛋白質、鎂、鉀、維生素A、葉酸等營養成分,每100公克更富含101毫克質,而鈣質除了可以預防骨質疏鬆、協助血液凝固,還能促進大腦釋放多巴胺,舒緩緊張情緒,並改善惱人的頭痛問題。

另外,為預防鈣質流失,而提高頭痛發作的風險,平時應少喝濃茶、咖啡及碳酸飲料,並於飲用茶或咖啡時,加入低脂奶取代奶精,以提高鈣質的攝取量。

3. 小魚乾

據食藥署食品營養成分資料庫,小魚乾內含鈣、鎂、鐵、維生素D及DHA等營養素,而平均每100公克中,小魚乾更有高達2213毫克鈣質,比牛奶高了20倍,其中還含有豐富維生素D,能有效幫助鈣質吸收。

適量攝取小魚乾,其所含的鈣質不僅可減緩骨質疏鬆,還有助於穩定神經,緩解頭痛症狀。 4. 香蕉

香蕉內含維生素A、B1、B2、B6、C、鎂、鈣、鐵及鉀等營養素,而鎂為香蕉含量第2高的礦物質,不但能協助鈣與鉀離子吸收至體內,還具有放鬆肌肉、緩解頭痛的功效,並有助於釋放焦慮、憂慮等負面情緒。

由於香蕉鉀含量較高,如果空腹食用,容易快速改變體內電解質平衡,並加重腸胃負擔,因此建議於飯後半小時到1小時內食用香蕉為佳。

另外,也需避免食用外皮顏色偏綠、尚未熟透的香蕉,以免其內含的鞣酸降低腸胃蠕動,引發便祕。(延伸閱讀:預防抽筋不是只有香蕉!10種超級食物降低抽筋機率)

頭痛吃什麼才能減緩?5大緩解頭痛飲食報你知 5. 菠菜

菠菜含有蛋白質、維生素C、鐵、鈣、鎂等營養成分,據食品營養成分資料庫,菠菜100公克含具有25毫克鎂。

如前所述,鎂不僅是相當重要的神經傳導物質,適當補充還能幫助人體正常運作,並達到提神的效果及降低偏頭痛發作的機率。(同場加映:你可能缺了點鎂!補充關鍵營養,緩解焦慮穩定自律神經

其實除了上述食物能緩解頭痛外,平時也可把握均衡飲食的原則,於日常生活中攝取富含鈣或鎂的五穀雜糧、蔬菜、堅果、魚類及水果,以獲取充足營養素,維持免疫系統均衡,預防頭痛等多種疾病找上門。

抽筋、心悸?你缺鈣了!15分鐘曬出「鈣」世英雄、4大補鈣飲食吃對就贏!

抽筋、心悸?你缺鈣了!15分鐘曬出「鈣」世英雄、4大補鈣飲食吃對就贏!

現代人多外食,以致於長期偏食、營養不均的情況下,埋下不少致病因子,尤其是與骨骼息息相關的質。也由於多數人誤以為只有中年或老年人才需要注重質的攝取,事實上,根據國民健康署於2020年最新發佈的調查結果顯示,6歲以下幼兒的鈣攝取不足率約6成,而自13-18歲起的國中及高中生,其鈣攝取已有100%未達建議量,其他年齡層更高達9成以上鈣攝取低下!

由此可知,國人嚴重缺鈣的現象已遍及各年齡層,當意外發生或年齡漸長時,發生骨質疏鬆、骨折等病症的風險也將大幅上升!究竟缺鈣會有什麼症狀?要吃什麼食物才能補充鈣質?《Hello健康》將告訴你缺鈣將導致的症狀、原因,又該如何自飲食和日常生活中建立起隨時補鈣的好習慣,讓你人生下半場一樣「鈣」厲害!

出現這些症狀代表你缺鈣了!

鈣質是牙齒與骨骼的重要成分,也是調節心跳、肌肉收縮、神經運動不可或缺的元素。缺鈣會影響全身的器官,當體內鈣質不足時,將導致下列症狀: 心悸 抽筋 胸悶 腰酸背痛 失眠 暈眩 易怒 記性差 反應變慢 骨質疏鬆

為什麼會缺鈣?

現代人飲食總是大魚大肉,容易讓身體機能出現結抗作用,造成腸胃降低吸收鈣離子的速度,此外這些原因也會引發缺鈣的為機: 攝取過量咖啡因:咖啡因具有利尿作用,攝取過多會讓大量水分從體內排出,也容易讓鎂、鈣跟著流失。 攝取過多蛋白質:過多的蛋白質恐增加鈣質排出的速度,此外,蛋白質的食物也富含磷,過量的磷也會干擾身體吸收鈣質。 年紀:當年紀越大時,越容易讓身體吸收鈣質的速率降低。 缺乏維生素D:適量的維生素D有助於小腸吸收鈣質,若缺乏維生素D恐導致骨骼鈣化不足,造成骨質疏鬆的問題。(同場加映:維生素D不足!第二型糖尿病風險較高

補鈣就該吃這些

若本身缺鈣的人可以參考下列食物補充鈣質,遠離骨質疏鬆: 鮮奶、乳製品:有較多的天然鈣質,鮮奶的活性營養成分可有助於人體鈣質吸收。 優格:若有乳糖不耐症的人可以選擇優格來補充鈣質,再加上優格有大量維生素B群,所含的乳酸鈣還可促進體內鈣質吸收。 深綠色蔬菜:富含維生素K,是將鈣質轉化為骨頭的重要元素,例如菠菜、小松菜。不過需要注意的是,不過菠菜的草酸含量高,若和高鈣食物同時吃的話會降低鈣質的吸收。 豆類、豆製品:如豆腐、豆漿、豆干等都是很好的來源,全素者可以選擇吃這些補鈣。(延伸閱讀:老人骨質疏鬆?吃這些就對了!)

抽筋、心悸?你缺鈣了!15分鐘曬出「鈣」世英雄、4大補鈣飲食吃對就贏! 運動、曬太陽可以增加鈣質

除了透過飲食增加鈣質之外,也可以透過下列的2招幫助身體補充鈣質: 多曬太陽:每週至少曬3次太陽,1次大約10分鐘左右。藉由曬太陽吸收維生素D,能促進小腸吸收鈣質,保持平衡,不過也需要注意不要過度曝曬,以免曬傷。 多運動:可以透過負重運動增加骨質密度、強健肌肉,降低跌倒與骨折的機率。

雖然身體缺乏鈣質時要多補鈣,不過也記得別補充過頭了,若身體的鈣質過量可能會引發高鈣血症,導致腎功能受損。

抽筋、心悸?你缺鈣了!15分鐘曬出「鈣」世英雄、4大補鈣飲食吃對就贏!

懷孕第3週:受精卵在子宮內著床

懷孕第3週:受精卵在子宮內著床

寶寶第 3 週的成長狀況

懷孕第三週,準媽媽的外在看似風平浪靜,但是其實在肚裡的小世界中,胚胎(Embryo)正漸漸地成長與茁壯。受精卵約在 24~30 小時受內會分裂成兩個細胞,之後隨著時間推演分裂成四個、八個,成倍數增長,並從輸卵管朝子宮的方向的移動。

到達子宮後,胚胎分裂為 32 個細胞,而這個細胞團組的形狀就像桑椹,所以我們也稱之為桑椹胚(Morula)。桑椹胚之後形成囊胚(Blastocyst),囊胚內的細胞一部份會發育且形成胚胎的主要構造。

在即將進入懷孕第四週時,囊胚會附著在子宮內膜上,這過程稱為著床(Implantation)。隨著時間的推演,囊胚的著床之處會發展為胎盤(Placenta),而胚胎也能因此從母體獲得營養及排泄代謝廢物。(推薦閱讀:郭安妮 X 張益堯「醫師上菜」聰明孕養新撇步) 懷孕第 3 週的身體變化

懷孕第三週,準媽媽可能仍無法感覺到身體上有什麼劇烈的變化。 懷孕第 3 週的生活與注意事項 – 排卵試紙的使用

排卵日期基本上可由月經週期來推算,但有太多外在變因,讓我們無法完全準確地預估。其實女性排卵期主要是受黃體化激素(Luteinizing hormone,簡稱 LH)的影響。所以我們可藉由排卵試紙,來檢測女性尿液中黃體化激素的濃度,進而預估排卵的日期。日期確認後要積極「做人」,通常可在性行為的三週後確認是否懷孕。(推薦小工具:排卵期計算器)

不過就算驗孕結果呈現陰性反應,也不代表沒有懷上孩子,可能因為過早驗孕、試紙使用方式錯誤、尿液檢體不夠濃等因素都會影響結果。若準媽媽的月經延遲,應再檢驗一次,或向醫師諮詢。(延伸閱讀:在家驗孕) 懷孕第 3 週的飲食原則 葉酸

準媽媽除了要均衡飲食,攝取足夠營養之外,也要特別注意葉酸的攝取。要懷孕的的女性每天應服用 600~800 微克的葉酸。攝入足夠的葉酸可降低寶寶神經上的缺陷的風險(也就是由大腦或脊髓發育不全所引起的先天缺陷),例如脊柱裂(Spinal bifida)。

有脊柱裂的兒童,其脊椎骨其中一節或多節有缺口,就像是破洞一般。導致寶寶的背部皮膚、肌肉、脊椎、脊髓膜及神經發展出現問題。脊柱裂於北美洲的發生率高達 5~10%。

葉酸的食物來源有:

深綠色蔬菜,如:菠菜、韭菜 水果,如:柑橘類水果 動物的肝臟 酵母 豆類

葉酸攝取應先由各種不同的天然食物中多樣性地攝取。準媽媽每日應攝取: 3~4 份深綠色蔬菜(煮熟約 1.5~2 碗) 2~3 份水果(切塊水果約 2~3 碗)(推薦閱讀:補充維生素C和鉀!懷孕水果這樣吃

若在日常飲食中攝取不足,建議跟婦產科醫師討論後,再依處方籤補充葉酸錠劑。 蛋白質

除了葉酸之外,準媽媽在孕期也要有足量的蛋白質,因為蛋白質的主要功用是建構與修補組織,並且提供生長發育及免系功能所需的原料。蛋白質夠,寶寶才長得好。

質的攝取有助於寶寶骨骼和牙齒的發育,除了乳製品外,深綠色葉菜類和豆類也是鈣質的良好來源。(延伸閱讀:愛亂咬流口水!寶寶長牙階段的徵兆和時間) 鐵質

鐵質在人體內主要是製造血紅素,血紅素是構成紅血球的重要物質。紅血球負責把氧氣運送到身體各個組織,所以準媽媽攝取鐵質,能有助於寶寶的血容量。紅肉,豆類,雞蛋和深綠色葉菜類都是鐵質的良好來源。(推薦閱讀:懷孕期飲食必知!補充7類食物營養素) 各式維生素

準媽媽對於維生素的補充也不可少,讓我們來看看維生素有哪些好處以及該如何攝取: 維生素 A 可以促進細胞生長。食物來源:魚肝油(建議先諮詢醫師再攝取)、深綠色或深黃色蔬菜和水果、奶、蛋。 維生素 B2 為準媽媽及寶寶組織形成所需。食物來源:牛奶、肉類、內臟類、蛋。 維生素 B6 幫助準媽媽蛋白質新陳代謝,促進紅血球的形成。食物來源:穀類、豬肉、雞肉、魚肉。

維生素 B12 與細胞分裂及蛋白質製造有關。食物來源:動物肝臟、腎臟、肉、奶製品。 維生素 C 有助於寶寶免疫系統發展,也能幫助鐵質的吸收。食物來源:芭樂、奇異果、鳳梨、柳丁、檸檬、柚子、文旦。 維生素 D 能幫助寶寶吸收鈣質與磷質,來生成建全的骨骼與牙齒。食物來源:魚肝油(建議先諮詢醫師再攝取)、蛋黃、動物肝臟,不過曬太陽才是主要的維生素 D 獲得管道。

【上一週:懷孕第2週】

【下一週:懷孕第4週】

懷孕第2週:媽媽排卵、準備受孕

懷孕第2週:媽媽排卵、準備受孕

寶寶第 2 週的成長狀況

到了第二週,準媽媽其實仍未懷孕,不過母體已經準備好要「造人」了。 懷孕第 2 週的身體變化

懷孕第二週是女性排卵的關鍵期。在排卵之前,雌激素的分泌會讓子宮內膜增厚,卵巢內的卵泡也會因為在激素的刺激之下開始增大,卵子接著也會成熟。

懷孕第二個星期的週末,也就是女性經期的中間點,準媽媽便進入了排卵期,卵巢內的卵泡會釋放一個卵子,在輸卵管中等待著準爸爸的精子與之結合。

一般來說,在排卵後的 24 小時內,若準爸爸與準媽媽有發生沒有避孕措施的性行為,卵子就會與精子結合為受精卵,屆時準媽媽仍然不會感覺到身體上有什麼變化。(延伸閱讀:排卵期這樣算!掌握黃金受孕和避孕時間) 寶寶的性別由爸爸決定

寶寶的性別在卵子與精子的結合時就決定了。人類的基因組合都是由 23 對,也就是 46 條不同的染色體組成的。其中的 22 對都是「體染色體」,另一對則是決定性別的「性染色體」。

其中一條染色體來自精子,另一條來自卵子。卵子只有一種性染色體,稱為 X 染色體,但精子有 X 染色體或 Y 染色體,因此如果受精結果是 XX 染色體,寶寶就是女孩,若是 XY 染色體,就會是男孩。我們由此可知:決定孩子未來的性別的是準爸爸,而非準媽媽。(推薦小工具:排卵期計算器) 懷孕第 2 週的生活與注意事項 與醫生討論用藥

若準媽媽此刻有在服用藥物,建議跟開藥的醫師討論,畢竟無論處方藥或是非處方用藥都有可能對寶寶產生不良的影響,切記不要因為想生孩子就立即中斷原本的用藥療程,一定要諮詢相關的醫事人員。

不要清貓砂 避免感染弓蟲

弓形蟲(Toxoplasma gondii),又稱弓蟲,弓漿蟲。會寄生在動物體內,貓咪也容易成為宿主。所以人類如果不小心接觸到貓咪的糞便,便有可能被感染。準媽媽若是初次感染,弓形蟲可經由胎盤傳染給寶寶,感染率可高達 40%。

若在懷孕初期就感染弓蟲,更可能會造成流產或死胎。罹患「先天性弓形蟲感染症」的新生兒 70%~80% 的機率要等到數月,甚至數年後,才會有症狀出現,症狀包括: 視力不良 失明 學習障礙 心智發育遲緩 皮膚紅斑丘疹 全身淋巴結腫大 肝脾腫大 黃疸(Jaundice) 血小板低下(Thrombocytopenia) 水腦症(Hydrocephalus) 小腦症(Microcephaly) 顱內化 神經病變

為了寶寶的健康,準媽媽最好讓其他人幫忙清貓砂,而且千萬不能吃生食,讓弓蟲不會有機可趁。 懷孕第 2 週的飲食原則

建議準媽媽要均衡飲食並攝取足夠的維生素,尤其是葉酸。要懷孕的的女性每天應服用 600~800 微克的葉酸。攝入足夠的葉酸可降低寶寶神經上的缺陷的風險(也就是由大腦或脊髓發育不全所引起的先天缺陷),例如脊柱裂(Spinal bifida)。

有脊柱裂的兒童,其脊椎骨其中一節或多節有缺口,就像是破洞一般。導致寶寶的背部皮膚、肌肉、脊椎、脊髓膜及神經發展出現問題。脊柱裂於北美洲的發生率高達 5~10%。

葉酸的食物來源有: 深綠色蔬菜,如:菠菜、韭菜 水果,如:柑橘類水果 動物的肝臟 酵母 豆類

葉酸攝取應先由各種不同的天然食物中多樣性地攝取。準媽媽每日應攝取: 3~4 份深綠色蔬菜(煮熟約 1.5~2 碗) 2~3 份水果(切塊水果約 2~3 碗)(推薦閱讀:補充維生素C和鉀!懷孕水果這樣吃

若在日常飲食中攝取不足,建議跟婦產科醫師討論後,再依處方籤補充葉酸錠劑。 懷孕第 2 週的飲食禁忌 生食忌口

準媽媽一定要記得生食不能吃,所有的生食包含: 未殺毒消菌過的奶製品 肉品(推薦閱讀:懷孕吃肉要小心!肉品沒熟恐染寄生蟲) 魚類 蝦類 貝類 沒有全熟的蛋類 生菜 蔬果汁

上述的食物、飲品都應該盡力避免。因為除了有寄生蟲的風險之外,還容易感染沙門氏菌、李斯特菌。沙門氏菌若引發腹瀉,容易讓子宮收縮,嚴重時可能會造成早產(Preterm birth)。李斯特菌若經血液讓寶寶感染,甚至有「胎死腹中」的可能。雖然上述的情況發生的機率並沒有特別高,但是有個萬一,後果不堪設想。(推薦閱讀:好孕飲食:懷孕時這些最好別吃) 避免吃中大型的魚類

對於準媽媽來說,要避免食用以下魚種:

鮪魚 旗魚 鮭魚 馬頭魚 鯊魚 油魚(俗稱:龍鱈)

這是因為上述的魚類吃小魚維生,位處食物鏈頂端,汞含量會累積地較多,建議媽媽也不要多吃。如果真想要食用,建議: 每星期食用不超過兩份(約 70 公克)的旗魚、鮪魚及油魚 每星期食用不超過一份(約 35 公克)的鯊魚

建議孕婦每週至少均衡地食用 7~9 份 (約 245~315 公克)魚,獲得均衡且多元的營養。(推薦閱讀:好孕飲食:懷孕時這些請限量吃

【上一週:懷孕第1週】

【下一週:懷孕第3週】

懷孕第1週:了解月經週期與排卵期

懷孕第1週:了解月經週期與排卵期

懷孕第 1 週不算懷孕?

所謂的懷孕第一週,嚴格來說不算懷孕,因為醫學上對於懷孕週數的定義(預產期),是從最後一次月經的第一天開始算起,會如此計算是因為卵子受精的日期很難確認,但是月經週期開始的日子卻非常清楚。不過對於月經週期不規律的女性來說,僅僅憑藉最後一次月經來計算懷孕週數可能會有些誤差,此時便需用超音波來估計懷孕週數。(推薦小工具:預產期計算器) 寶寶的成長狀況

如上述,第一週尚未受孕,甚至還沒開始排卵,所以寶寶還沒誕生。不過相當常見的是,當月經規律的女性發現月經沒來、前往就診時,醫師可能會告訴妳已經懷孕至少四週了,這是因為排卵和受精是在月經週期開始的大約兩週之後發生的,所以雖然說是懷孕四週,其實胚胎才兩週大。換句話說,胚胎的實際週數比一般所說的懷孕週數還要小兩週。因此當醫師說懷孕七週時,事實上肚裡寶寶的胎齡,也只有五週而已。 懷孕第 1 週的身體變化

懷孕的第一週,並沒有任何懷孕的跡象。誠如上述,懷上孩子的第一週,其實開始於最後一次月經的第一天,所以對準媽媽來說還未受孕,要更加注重健康,把身體準備好才能讓未來的寶寶住得舒適又得到充足的養分。(推薦小工具:排卵期計算器) 懷孕第 1 週該進行哪些檢查?

由於懷孕第一週尚未受孕,所以我們應該聚焦於「孕前檢查」,所謂的孕前檢查指的是夫婦倆在計劃懷孕前要做身體檢查,才能夠事先排除對懷孕與寶寶的生長發育有不良影響的疾病。而孕前檢查夫妻雙方都要參與,最好選在計劃懷孕前三至六個月來做。這是因為某些特定的疾病在篩檢出來後,還需要 3~6 個月的治療或觀察(延伸閱讀:準媽媽打針沒?懷孕前該接種的疫苗)。

準媽媽與準爸爸所要做的檢查如下:

準媽媽: 血液常規檢驗 尿液常規檢驗 愛滋病(AIDS)篩檢(建議閱讀:懷疑得 HIV?愛滋篩檢在家醫院都能匿名做) 梅毒篩檢 水痘抗體篩檢 德國麻疹抗體篩檢 若有家族病史可加做地中海型貧血篩檢 口腔檢查,無論是蛀牙、牙周病、假牙等等議題最好都重新再詳細檢查。

準爸爸: 血液常規檢驗 尿液常規檢驗 精蟲分析 愛滋病篩檢 懷孕第 1 週的生活與注意事項

為了讓寶寶在子宮裡健康長大,準媽媽應多注意生活習慣並遠離有害物質: 戒酒與戒菸

菸酒有可能會導致寶寶先天的缺陷,尤其是飲酒容易引發「胎兒酒精症候群」(Fetal alcohol syndrome),會讓寶寶有下列症狀:

外觀異常 身材矮小 體重過輕 小頭畸形 協調不佳 智力不足 行為異常 認知障礙 聽覺或視覺受損

與醫生討論用藥

若準媽媽此刻有在服用藥物,建議跟開藥的醫師討論,畢竟無論處方藥或是非處方用藥都有可能對寶寶產生不良的影響,切記不要因為想生孩子就立即中斷原本的用藥療程,一定要諮詢相關的醫事人員。 懷孕第 1 週的飲食原則

建議準媽媽要均衡飲食,還能夠攝取足夠的維生素,尤其是葉酸(Folate)。要懷孕的的女性每天應服用  600~800 微克的葉酸。攝入足夠的葉酸可降低寶寶神經上的缺陷的風險(也就是由大腦或脊髓發育不全所引起的出生缺陷),例如脊柱裂(Spinal bifida),其脊椎骨其中一節或多節有缺口,就像是破洞一般。導致寶寶的背部皮膚、肌肉、脊椎、脊髓膜及神經發展出現問題,此疾病在北美洲的發生率高達 5~10%。

葉酸的食物來源有: 深綠色蔬菜(如菠菜、韭菜) 水果(如柑橘類水果) 動物的肝臟 酵母 豆類

葉酸攝取應先由各種不同的天然食物中多樣性地攝取。準媽媽每日應攝取: 3~4 份深綠色蔬菜(煮熟約 1.5~2 碗) 2~3 份水果(切塊水果約 2~3 碗)

若在日常飲食中攝取不足,建議跟婦產科醫師討論後,再依處方籤補充葉酸錠劑。

【下一週:懷孕第2週】

多吃韭菜能抗癌!揭密韭菜功效、禁忌,3道韭菜料理簡單做

多吃韭菜能抗癌!揭密韭菜功效、禁忌,3道韭菜料理簡單做

韭菜是許多傳統小吃中常見的內餡,不管是水餃、鍋貼,還是水煎包,都能看見它的蹤影,其獨特滋味有助去除豬肉、海鮮或雞蛋腥味,緩解油膩感。

不僅如此,韭菜還具有多種營養成分與健康功效,就讓《Hello健康》帶你一起了解,並提供3道令人垂涎三尺的韭菜料理食譜,感受不可或缺的料理黃金配角——韭菜的魅力!

韭菜有哪些營養成分?

韭菜(Chinese leek)屬於蔥科,為一種多年生草本植物,全年都能生長,至少可以連續採收2年,因而將其稱作「韭菜」,與中文的「久」同為諧音,象徵長長久久,為圍爐常見菜餚之一。

由於韭菜葉片顏色鮮綠、細長而扁,味道獨特且略為辛辣,農夫會將它種植在田地附近,作為天然的驅蟲劑。

綠色蔬菜中多含有類黃酮素及花青素,而韭菜也不例外,其含豐富膳食纖維、維生素A、維生素B1、B2、C、β-胡蘿蔔素、、鋅和磷等營養成分。

多吃韭菜能抗癌!揭密韭菜功效、禁忌,3道韭菜料理簡單做

抗癌又助排便!韭菜功效、禁忌大揭密

韭菜與青蔥、洋蔥相同,皆為蔥屬科,內含豐富的有機硫化物,其為優秀抗氧化劑,能防止活性氧造成細胞氧化,協助去除體內致癌物質,適量攝取有助降低罹患胃癌、大腸癌、皮膚癌、肺癌的風險。(推薦閱讀:如何吃才能預防癌症?8大最佳抗癌食物大公開)

另外,韭菜屬於高膳食纖維蔬菜,相較於家家戶戶必吃的高麗菜,膳食纖維含量高了近2倍,且韭菜熱量也不高,每100克僅含27卡,食用韭菜不僅能促進腸道蠕動,預防便祕,還有助減肥,好處眾多。(延伸閱讀:高纖維食物排行榜出爐!苦瓜膳食纖維含量超高,高麗菜竟倒數第一

以中醫的角度來看,韭菜也具有補腎、補脾、補陽虛之功效,可作為調理體質之用,但如果民眾平時有嘴巴乾燥、睡不好等問題,就不建議食用韭菜。

台中榮總傳統醫學科主任蔡嘉一

多吃韭菜能抗癌!揭密韭菜功效、禁忌,3道韭菜料理簡單做 在家也能輕鬆做!公開3道韭菜料理食譜

想要在家品嚐健康又美味的韭菜料理嗎?不妨跟著以下的製作步驟一起做做看! 1. 韭菜盒子

在諸多韭菜料理中,韭菜盒子可算其中經典。製作韭菜盒子所需的食材包括:韭菜半斤、冬粉2把、香菇15朵、乾木耳2把、雞蛋5顆、豆干15片、鹽1小匙、醬油1大匙、櫻花蝦1碗、白胡椒粉適量、麻油3大匙、油少許、麵粉600克、橄欖油50克、滾水300毫升、冷水100毫升、鹽少許,製作時間約1小時。

以下為韭菜盒子的作法: 步驟1:將香菇、乾木耳泡水軟化後,各自以食物料理機打碎、韭菜洗淨切段約1公分、豆干切丁各邊長約0.5公分。 步驟2:加入少許油炒出香味,冬粉泡水軟化後剪斷約1個指節長段;雞蛋打散後油鍋煎成碎蛋花(一邊加熱一邊攪拌),將所有內餡與調味料攪混合均勻。 步驟3:300毫升的滾水加50毫升的冷水後與過篩麵粉、鹽、橄欖油混合成燙麵團,餘下50ml冷水視濕度與揉麵手感斟酌,將麵團揉至光滑勻稱,濕布或保鮮膜蓋住醒麵半小時厚後,分成適當大小擀平,作為韭菜盒子包覆外皮。 步驟4:將調味好的內餡包入,傳統扇形或餡餅形狀皆可,並於平底不沾鍋抹上少許油,陸續煎熟即可上桌。

2. 涼拌韭菜

涼拌韭菜所需的食材有:韭菜180克、蒜2瓣(切末)、辣椒1根(切末)、香菜(切末)。

料理時間僅約5分鐘,有空不妨按照以下的製作方法一同做出好吃的涼拌韭菜吧! 步驟1:將洗淨的韭菜放入滾水中燙熟(因根部較不易熟,建議先將根部入鍋)。 步驟2:燙熟的韭菜撈起瀝乾再切段。 步驟3:鍋中入油,炒香蒜末及辣椒末;加入素蠔油及糖炒香後熄火。 步驟4:加入檸檬汁及香菜拌一拌,可酌量加1~2匙冷開水拌(檸檬汁也可以用烏醋取代,依個人口味調整用量),最後將醬汁淋在切段的韭菜上即完成。 3. 三鮮炒韭菜

三鮮炒韭菜所需的食材包含:蝦仁半斤、花枝半隻、五花肉100課、韭菜1把、蒜頭3~4顆、米酒1小杯、沙茶醬適量、砂糖適量、鹽少許等調味料。

以下為三鮮炒韭菜的料理步驟: 步驟1:將蝦仁及花枝汆燙,並把備好的五花肉切成肉絲。 步驟2:在鍋中加入適量的油後,放入肉絲翻炒,並加入少許鹽攪拌均勻。 步驟3:將炒熟的肉絲盛起後,再開始翻炒蒜末至金黃色。 步驟4:放入韭菜、豬肉、花枝、蝦仁及米酒稍微攪炒後,蓋上鍋蓋悶一下。 步驟5:加2匙味精、3匙糖及2匙沙茶醬入鍋翻炒後,即可盛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