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星也被圈粉!「無麩質飲食」減肥法≠瘦身保證、無麩質是什麼你吃對了嗎

大明星也被圈粉!「無麩質飲食」減肥法≠瘦身保證、無麩質是什麼你吃對了嗎

比起過去,如今多數人更常因營養過剩或偏食而需瘦身減肥,連帶讓「如何吃得健康」更受到重視。各種標榜健康的新興飲食法中,就有一種名為「無麩質飲食」興起,強調只要不吃含麩質的食物,便可以減輕體重、控制體脂肪,連好萊塢女星葛妮絲派特羅(Gwyneth Paltrow)、國內藝人張韶涵等都奉行此法減肥。

有明星加持光環的「無麩質飲食」(Gluten-free diet)究竟是什麼?不吃麩質食物是不是真的能成功減重?而帶有麩質的飲食對人體又有何風險,讓《Hello健康》帶你一起了解「無麩質飲食」的真相。 麩質是什麼?

麩質(Gluten)指的是存在於燕麥、全麥、黑麥、北非小米等穀類食物中的麵筋蛋白,由於這些穀類食物含有豐富的蛋白質混合物,主要由醇溶穀蛋白,以及穀蛋白兩種蛋白質組成,又稱為小麥麩質、小麥蛋白質或是麵筋。簡而言之,所謂麩質,就是決定麵粉彈性與延展度的關鍵,例如高筋麵粉的麩質含量最高,達到所謂口感「Q彈」的表現。

大明星也被圈粉!「無麩質飲食」減肥法≠瘦身保證、無麩質是什麼你吃對了嗎 無麩質飲食法 名人加持成主流

然而,國內外有愈來愈多人的腸胃對於此類蛋白質無法吸收,造成腸道中的免疫系統劇烈反應,進而造成腸道絨毛的傷害,即是所謂的麩質過敏症(celiac disease)或乳糜瀉;過去此病症僅約有1%的人會發生,且好發於歐洲女性,亞洲因多數以米食為主而少有此例,如今因飲食逐漸西化,食用麵包、蛋糕、啤酒與麵條的比例大幅增加,導致身邊也開始有不少人一吃麵包或麵條,就產生脹氣、腹瀉、甚至是皮膚出疹、眼睛發癢等過敏症狀。

因此,一開始實則針對麩質過敏者而發展出來的「無麩質飲食」,反而因避開多數具肥胖風險的食物,一躍成為時下新興的養生飲食法!而歐美國家所提倡的無麩質飲食,即是不吃燕麥、披薩、三明治或麵包等食物,改以馬鈴薯、玉米或海鮮為主的飲食取代。 「無麩質飲食法」減肥、非人人適用

不過,沒有麩質過敏症狀的人,是否採用「無麩質飲食法」減肥就保證萬無一失?澄清醫院中港分院營養師賴淑娥就建議,由於減重仍講究「少吃多動」,靠著「無麩質飲食法」雖然可暫時讓體重下降,但同時也會面臨缺乏維生素C、維生素B群這些對於大腦、肌肉至關重要的營養風險。據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研究顯示,長期施行「無麩質飲食法」減重的人,發生骨質疏鬆、甲狀腺疾病和糖尿病的風險也將大幅提升。(你應該要知道:間歇性斷食瘦身:減脂不掉肌!健身族這樣做

賴淑娥營養師進一步指出,尤其多數無麩質食品的卡路里相較之下,甚至可能還高過於含麩質食物更多,加上部分有病症的患者,若貿然自行採用無麩質飲食法減肥,恐怕還會因營養素缺乏而導致更大的傷害。最正確的作法,仍應先尋求專業醫師或營養師的建議,討論出適合自己的減肥方式,才不會為減重得不償失。

大明星也被圈粉!「無麩質飲食」減肥法≠瘦身保證、無麩質是什麼你吃對了嗎

舉例來說,美國在2017年有一項研究針對20萬名無麩質飲食者進行長期的追蹤,發現這20萬人裡面總共有1萬多名糖尿病患者。研究指出,若每天攝取的麩質不到12公克,罹患糖尿病的機率會比一般人高出13%;再次說明一般人若想減重,仍應先透過專業診斷與諮詢後再施行。 「無麩質飲食」有哪些?藜麥、蕎麥吃起來!

根據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對於無麩質飲食的法規認定標準,所有標榜「無麩質」食品之麩質含量,必須低於百萬分之 20 (ppm),同時也是麩質過敏症、乳糜瀉患者對於極少量麩質食物的耐受標準,以免患者發生嚴重不適。然而,所謂的「無麩質飲食」有哪些選擇?營養師賴淑娥也將常見的無麩質飲食食材歸納為以下7大類:

稻米、玉米、小米、紫米、馬鈴薯、藜麥、蕎麥、大豆、薏仁及標有不含麩質的燕麥。 標有「不含麩質」的麵粉製品:如特殊麵粉、義大利麵以及特殊麵粉製作的麵包、餅乾、鬆餅等。 肉類、海鮮與蛋類 乳製品:例如起司、奶酪、優格、牛奶、優酪乳或冰淇淋 植物油、菜籽油、堅果、奶油 蒸餾酒精性飲料:如琴酒、萊姆酒、龍舌蘭酒、伏特加、威士忌、水果酒,葡萄酒以及無麩質啤酒、麥芽醋、碳酸飲料等。 蔬菜與水果

然而,由於「無麩質飲食」避開多數被視為造成肥胖因子的食物,例如餅乾、蛋糕、吐司、啤酒等容易引起身體發炎的飲食,因此作為減重時的飲食參考仍有其優點,只要慎選標榜無麩質食品,並確認標籤上有無為了增添口感而加入代糖或如乳化劑,膨脹劑、穩定劑等添加物,就能安心健康地瘦身。(推薦閱讀:韓國女神秀智減肥也吃它!「糙米」營養好棒棒、這4類人要少吃

根據國際無敏食品協會建議,營養價值極高且純天然的無麩質穀物如藜麥(Quinoa)、蕎麥 (Buckwheat)與又名苔麩的畫眉草(Teff),不僅非基因改造食品,其中藜麥更含有多達9種以上人體必需的胺基酸,更獲得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認定,為最完美的超級營養食品,若在日常飲食中搭配食用,也將能充分補充營養,瘦身保養一舉數得!

(影像授權:達志影像)

心臟瓣膜手術:瓣膜修補與置換、手術類型與費用

心臟瓣膜手術:瓣膜修補與置換、手術類型與費用

心臟共有4個瓣膜,而心臟瓣膜就像閥門一樣,控制血液在心臟內的單向流動。如果瓣膜沒有關緊,可能導致血液逆流,引起血栓等其他併發症。

一般來說,風濕熱(Rheumatic fever)和先天心臟缺陷是引起瓣膜性心臟病(Valvular heart disease)的主要原因,患者可能因為缺少瓣葉、瓣膜脫垂,而造成瓣膜閉鎖不全,或是因為化造成主動脈瓣狹窄(Aortic stenosis)等。

通常在醫療落後地區,風濕熱是引起瓣膜性心臟病的主因,特別是二尖瓣狹窄(Mitral stenosis)或二尖瓣閉鎖不全(Mitral regurgitation),而醫療開發國家則以瓣膜退化及化為大宗,特別是主動脈狹窄(Aortic stenosis)、主動脈閉鎖不全(Aortic regurgitation)或二尖瓣閉鎖不全。

根據患者的瓣膜狀況,醫師會選擇修補或置換瓣膜的手術,改善瓣膜問題。 瓣膜修補

在瓣膜能夠修復的狀況下,醫師通常會盡量保留患者自身的瓣膜,因為置換人工瓣膜不僅要價不斐,耐久度也不比原有的瓣膜,若選擇機械瓣膜則會面臨血栓問題,必須定時服用抗凝血藥物。

修補瓣膜的方法很多,視瓣膜的問題而定,包括填補破洞、分開黏合在一起的瓣葉、去除部分組織,讓瓣膜能完全正常開闔、縫合瓣膜底部或加裝瓣膜環,以增加瓣膜穩定性等等。(延伸閱讀:心臟病治療:心臟手術一覽) 瓣膜置換

如果患者的瓣膜已經確定無法修補,則醫師就會考慮以人工瓣膜替換患者自己的心臟瓣膜。在人工瓣膜的選擇上,主要分為以下2種: 機械瓣膜:最早出現的人工瓣膜,由金屬、陶瓷或塑膠製成。使用期長和費用便宜是它的優點,但是使用機械瓣膜需要終生使用抗凝血劑,以減少血塊產生,避免血栓,因此較適合餘命較長的年輕人。病人患有心房顫動本來就應長期服用抗凝血劑的人,則剛好適用機械瓣膜並同時使用抗凝血劑。 生物瓣膜:大多由牛、豬的組織製造而成,比起機械瓣膜更容易被人體適應,因此也不容易產生血塊。當然,可以接受人類的心臟瓣膜移植更好,但絕大多數仍以動物組織製品為主。生物瓣膜價格昂貴且較不耐用,不過血栓機率較低,適合老人或有其他重大疾病的病患使用,而且使用者只需要在術後約3個月的短期服用抗凝血藥即可,另外也適合有懷孕計畫的人,因為服用抗凝血藥對懷孕和胎兒有不良影響。

心臟瓣膜手術:瓣膜修補與置換、手術類型與費用 心臟瓣膜手術類型

在瓣膜手術的修補上,傳統手術與微創手術是比較常見的治療方式。然而,心臟瓣膜其實也可以透過導管置換瓣膜,或是進行特定的修補方法,以下為各類心臟瓣膜的手術介紹。 傳統手術

傳統手術也稱開心手術(開胸手術),透過將患者全身麻醉後,用胸骨鋸切開患者胸骨、心臟停跳,接上體外循環機後,心臟停跳,用胸骨鋸切開患者胸骨,再對有問題的瓣膜施行修補動作,

接受開心手術的患者,術後恢復時間較久、疤痕較大且感染風險也較高。像是有骨質疏鬆(Osteoporosis)或糖尿病(Diabetes)的患者,在術後骨頭的癒合上,就可能會面臨困難。因此對於中老年患者或是希望降低手術對外觀影響的人來說,微創手術或導管手術會是更合適的方式。 微創手術

顧名思義,微創指對身體的創傷較小的一種手術方式。在微創手術不須將胸骨鋸開,會以更小的傷口從胸口側邊肋間進入心臟進行手術。

此方法可以大幅降低切開胸骨可能造成的術後疼痛與感染問題,也讓患者可以更自在地穿著低領的衣服。不過患者的側胸仍會有較為明顯的疤痕。一般適用於二尖瓣、三尖瓣的修補與主動脈瓣置換,而至今隨著科技的進步,內視鏡手術與達文西手臂讓微創手術的技術更加精密。

心臟瓣膜手術:瓣膜修補與置換、手術類型與費用 影像輔助胸腔鏡手術

影像輔助胸腔鏡手術英文為Video-assisted thoracoscopic surgery,簡稱VATS。透過在胸側的開一個或數個數公分的小口,將手術器械與攝影鏡頭伸入患者體內,醫師可以透過監測螢幕看到體內的影像,雙手則在患者體外操縱已伸入患者體內的手術器械。

這種方式讓醫師不必鋸開患者的胸骨或肋骨或使用撐開器擴大傷口,即可進行修補或更換瓣膜的手術。早期的胸腔鏡手術只有 2D影像,比較難以掌握空間感,而近來已有3D的影像技術,讓醫師在操作時可以更直覺。 達文西(機械手臂)

只需要四到六個8~12mm的小孔,即有足夠的空間進行手術。醫師會在一旁的操作台上,控制機械手臂使用所需的器具與攝影機鏡頭。達文西手術的好處不僅只有手術傷口小,也能減少長時間的精密手術造成疲勞,導致手抖的問題,降低失誤機率。 導管手術

導管手術其實跟我們耳熟能詳的「心導管」概念類似,透過由患者腹股溝、手臂或其他地方插入配有攝影鏡頭導管進行檢查,或是攜帶氣球、支架、瓣膜夾等器具,處理瓣膜或血管問題。

在心臟瓣膜修補與置換上,主要有以下幾種導管手術: 氣球擴張術

氣球擴張術(Balloon angioplasty)的應用層面很廣,除了廣泛應用於冠狀動脈狹窄的手術治療外,對於瓣膜狹窄的狀況,也有立即的改善效果。其操作方式與心導管相同,藉由將導管放入血管當中,沿著血管到目標瓣膜處,讓氣球擴大打開狹窄的瓣膜,氣球擴張術即完成。

但瓣膜不像血管一般,可以撐開後使用支架避免再度縮窄,患者的瓣膜日後仍有機率再度窄化。

經導管主動脈瓣膜置換手術

經導管主動脈瓣膜置換手術英文名稱為 Transcatheter aortic valve implantation,簡稱 TAVI 或稱 TAVR(Transcatheter aortic valve replacement)。此手術是相當常見的導管瓣膜手術。最初用於有症狀的嚴重主動脈狹窄患者,可作為傳統外科手術主動脈瓣膜置換(Surgical aortic valve replacement,SAVR)的另一選擇。

最近此手術有逐漸擴展至較年輕低風險患者的趨勢。醫師會評估患者適合從何處(一般多從股動脈進入)開口放入導管,讓導管攜帶氣球與新的人工瓣膜到主動脈瓣的位置,將氣球充氣膨脹之後,原本的主動脈瓣會被壓扁,接著再將新的人工瓣膜置換上去,即完成手術。

另外,這種瓣膜置換手術也同樣適用於二尖瓣(Transcatheter mitral valve replacement ,TMVR)三尖瓣的置換。 經導管二尖瓣膜逆流修補術

英文名稱為 Transcatheter Mitral Valve Repair。瓣膜閉鎖不全導致血液逆流的問題,經常來自於瓣膜脫垂,使其在閉合的時候,仍有縫隙讓血液回流。

此手術一樣是透過由導管經血管至欲修補的瓣膜處,接著以「瓣膜夾」夾住瓣膜的脫垂端,阻止血液逆流。理論上,瓣膜夾應該也可以應用於三尖瓣逆流的治療,但目前仍以二尖瓣膜夾治療為主流。

膽固醇解禁!蛋黃海鮮適量吃不怕膽固醇過高

膽固醇解禁!蛋黃海鮮適量吃不怕膽固醇過高

說到膽固醇,你想到什麼?雞蛋、內臟,還是花枝、蚵仔及牡蠣這類海鮮?不管腦海浮現的是哪種食物,我們總是害怕膽固醇過高,不敢食用富含高膽固醇的食物,不過,其實飲食中的膽固醇,不只沒有想像中的可怕,還對人體相當重要;而且許多高膽固醇的食物,如雞蛋、全脂乳製品或魚油等,其實都富含許多營養,以下《Hello健康》將幫你打破對食物膽固醇的迷思。

膽固醇和心臟病的關係

過去認為攝取膽固醇是造成心臟病(Heart disease)的主因之一,但是其實造成心臟病的因素很多,例如身體發炎、氧化壓力、高血壓(Hypertension)或吸菸等。

雖然心臟病和膽固醇脫不了關係,但真正的兇手是運送膽固醇的脂蛋白,飲食中的膽固醇反而影響不大。此外,有研究認為,氧化膽固醇(Oxysterol)在血液中的濃度,可能才是導致心臟病的主因之一。(延伸閱讀:沒有最壞只有更壞!膽固醇變壞、脂蛋白要負責!) 飲食中膽固醇 ≠ 血液膽固醇

雖然吃什麼補什麼看似很合理,但事實上,飲食所攝取的膽固醇,和血液中的膽固醇不完全相關,因為人體本身即製造了近8成的膽固醇,只有不到2成是從飲食中攝取。因此,膽固醇自飲食的攝取量,對血液膽固醇的濃度影響很小。

膽固醇解禁!蛋黃海鮮適量吃不怕膽固醇過高

然而,有研究指出有近4成的人由於基因因素,較容易因飲食而產生膽固醇濃度上的變化,但他們罹患心臟病的風險並沒有因此比較高,因為他們攝取高膽固醇食物後,體內所增加的低密度脂蛋白(Low-density lipoprotein,簡稱LDL,又稱壞膽固醇)顆粒較大,而非對人體最為有害的小顆粒低密度脂蛋白(sdLDL)。

此外,在攝取高膽固醇食物的時候,高密度脂蛋白(High-density lipoproteins,簡 HDL,又稱好膽固醇)的濃度也會上升,所以整體而言,不論是一般人或較敏感族群,飲食中的膽固醇對心臟的影響並不大。(延伸閱讀:膽固醇過高不能吃肉?這4種肉這樣吃就放心了) 新健康指南解除膽固醇上限

值得注意的是,美國舊版的飲食指南建議,每人每天的膽固醇攝取量應低於300毫克,但最新公布的《2015-2020 美國人飲食指南》已取消了每日膽固醇的攝取上限,也推翻過去應控制雞蛋和海鮮攝取量的觀念。(延伸閱讀:膽固醇指數這樣顧!不要再過度攝取糖分

不過,每個人營養吸收的狀況皆不一樣,因此民眾若在攝取高膽固醇食物後,發現身體或指數出現異狀,仍建議限制攝取量。尤其有些人可能因遺傳關係,膽固醇天生就容易升高,或是本身已經有膽固醇超標的問題,更要特別注意避免攝取過多的高膽固醇、高飽和脂肪食物。

蛋黃解禁,糖尿病患應少吃

至於過去認為蛋黃的膽固醇較高,應避免食用過多的說法,諸多研究都指出,攝取蛋黃並不會增加心臟病的罹患風險,甚至還能有助於改善好壞脂蛋白的比例,降低罹病風險。

更有學者比較吃蛋白和吃全蛋,兩者對於膽固醇的影響,研究結果顯示,每天吃三顆全蛋的人,HDL的數量上升較多,且壞膽固醇的濃度也下降較多。不過,習慣西式飲食的糖尿病患者(Diabetes),應特別小心雞蛋的攝取,因為有研究指出,糖尿病患吃雞蛋可能會增加罹患心臟病的風險。

無論如何,關於雞蛋、膽固醇和心血管疾病之間的關係仍在研究當中,因此建議適量食用,並透過定期的膽固醇檢測(血脂檢測),確認及追蹤自己的膽固醇指數與血脂狀況。(推薦閱讀:血脂正常值是多少?膽固醇與三酸甘油酯檢測須知

膽固醇解禁!蛋黃海鮮適量吃不怕膽固醇過高

飲食均衡不怕膽固醇過高

血液中膽固醇過高是心臟病的主因之一,但對多數人來說,自飲食所攝取的膽固醇其實對血中膽固醇濃度影響不大。目前也尚未有任何研究證實攝取膽固醇會增加心臟病風險。因此,愛吃的人可以不用再小心翼翼地吃海鮮或各式美食,僅須保持適量且均衡攝取的飲食原則即可,並定期追蹤血液的膽固醇濃度,就可以放心品嚐各類美食。

了解心臟病:最危險因素與最佳預防方法

了解心臟病:最危險因素與最佳預防方法

心臟病是台灣10大死因的第2名,根據衛生福利部2021年的數據顯示,2020年因心臟疾病死亡人數比2019年上漲了3%。大多數患有嚴重心臟和血管疾病的患者,都有一連串的疾病,例如心臟病或心臟衰竭。

最可怕的是有關心臟疾病的統計數據,因為它發生得很快,而且沒有任何預警,任何人都可能遇到,也有愈來愈多人心臟病發作。不幸的是,大多數心臟病發的人,是因為不了解這些症狀。因此,了解如何預防心臟疾病,是非常重要的。

幸運的是,只需幾個簡單的步驟,就能了解任何心臟疾病並加以改善心臟健康,進而降低罹患心臟疾病風險,讓《Hello健康》帶你一起來了解。

心臟病的危險因子

動脈粥樣硬化(Atherosclerosis)、高血壓(Hypertension)和高膽固醇(High cholesterol)等疾病,被公認為是心臟疾病和心臟病發作的最大危險因素, 並且它們經常沒被發現,直到變得更糟且更嚴重。如果有出現以上的症狀時,建議立即就醫。(同場加映:維持心臟健康:心臟保健與功能介紹

了解心臟病:最危險因素與最佳預防方法 心臟病測試與檢查

透過普通的測試,就可以容易且快速地了解一些較為明顯的心臟疾病症狀,例如胸悶和胸痛等。但是,在某些情況下,醫師會建議進一步的檢查和治療,例如壓力測試、冠狀動脈再成形術、冠狀動脈旁路移植等。

然而,並非所有就診的患者,都會被確認患有心臟疾病,醫師可能也會提供預防心臟疾病的有用建議,例如,與患者聊天時,醫師可以確定患者需要調整的最小風險因素,來降低心臟疾病風險。

如何預防心臟疾病?

最簡單的答案就是:去看醫師!做心臟疾病篩檢並不好玩,所以大多數人都拒絕去檢查,即使已有心臟疾病症狀的人,也是如此。事實上,不管是否感覺良好,去一趟診所或醫院是必要的,因為很難自我分辨心臟疾病的症狀。更重要的是,如果不進行治療,這些症狀並不會就此消失!(延伸閱讀:了解心臟病:最危險因素與最佳預防方法

了解心臟病:最危險因素與最佳預防方法 健康的生活方式很重要

如何預防心臟疾病?這問題長久以來的最佳答案,就是健康的生活方式,醫師也會如此建議。即使是沒有心臟疾病徵兆的人,也可從健康的生活方式中獲益良多。健康的生活方式包括壓力控管、戒菸、定期鍛鍊和健康飲食,健康飲食包括限制鹽分攝取量,完全排除或適量飲酒,以及維持健康的體重。

積極主動去檢查,絕對是好事,同時配合健康的飲食,去控制已經出現的症狀,會讓您遠離心臟疾病或心臟病發作。(推薦閱讀:愛護你的心臟!日常生活6關鍵保持心臟健康

【想認識更多心臟相關疾病,請至心臟健康專區】

化療一定會掉髮?斷食能餓死癌細胞?破解6大癌症治療的常見迷思

化療一定會掉髮?斷食能餓死癌細胞?破解6大癌症治療的常見迷思

不少癌症病患在決定要接受化療前,擔心自己會出現大量掉髮,或造成性功能及生育障礙,甚至想要藉斷食取代化療,讓癌細胞無法獲得足夠營養而「餓死」。

然而患者誤信偏方與迷思不僅會降低治療效果與拖慢療程,更讓自己暴露更大的風險。究竟有哪些存在於癌友間的常見迷思?《Hello健康》邀請到癌症治療領域專家、同時為台東基督教醫院癌症中心副院長的鄭鴻鈞醫師,特別為大家破解6大常見的癌症治療迷思! 迷思一:最新、最貴的癌症療法能提供更好的療效?

台東基督教醫院癌症中心副院長鄭鴻鈞醫師表示,許多癌症病人會認為花較多的費用接受最新的治療,就能得到較好的療效,其實這個觀念並非完全正確。由於有不少最新研發的藥物或療法還處於研究測試階段,是否真的具有療效仍有待更多臨床研究進行驗證,尤其是第三階段的臨床研究,也就是將病人分成2組:一組是標準治療組,另外一組是新的藥物治療組並長期觀察下,才能獲進一步的確認。(延伸閱讀:癌症疫苗:幫助免疫系統分辨並消滅癌細胞

鄭醫師也提到癌症病患在選擇藥物或療法時,要特別注意其有無通過第3期臨床試驗;若未通過,就不建議花過多的費用接受最新的癌症療法。舉例來說,2017年經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核准的「CAR-T細胞療法」,雖然新穎且費用昂貴,但仍在進行臨床試驗,因此不建議癌友優先選擇。

迷思二:斷食能餓死癌細胞?

有些癌症患者會主張,大多數的食物都會提供癌細胞養分,所以必須少吃,因而想透過斷食的方式,餓死體內的癌細胞,但義大癌治療醫院院長洪朝明表示:「因人體中有許多細胞,若採取一般的斷食法、減少日常飲食攝取量,可能還沒餓到癌細胞,就讓正常細胞與免疫細胞先餓死了!」

由於癌症成因十分複雜,可能包含多重細胞基因突變,甚至與家族病史有關。癌細胞形成後就如同正常細胞,需進行新陳代謝並消耗養分,有些還會有血管新生的情形出現,但這並不代表癌細胞會比正常細胞需要吸收更多養分或更容易餓死。洪院長強調:「在相同的條件下,斷食反而會使癌細胞更容易存活,造成正常細胞無法正常運作,讓症狀每況愈下。」 迷思三:癌症化療一定會掉髮?完成治療後就不會再長?

許多癌症病患在進行化療時,最擔心的副作用就是掉髮,而化療除了能替病患殺死體內的癌細胞外,任何快速分裂的細胞也都會受到影響,其中也包括促進頭髮生長的基質細胞。

在化療作用反應最大時,髮幹會變得較為稀疏,並可能造成髮幹斷裂在毛孔內,而毛髮基質細胞的分裂也會受到抑制,導致毛髮突然停止生長或遭到破壞,直接進入退化期及休止期,最後產生大量掉髮,而癌友通常會在接受化療後4~6週之後發生掉髮的症狀。(延伸閱讀:修剪毛髮長更快更粗?專家表示是迷思)

然而,並非所有化療藥物都會造成掉髮,若患者服用低劑量、口服劑型,且每週都會給予的化療藥品時,發生掉髮的機率就會變低;而高劑量、靜脈輸注或間歇性使用的化療藥品,則會讓病患有較高的掉髮風險。除此之外,化療合併其它療法造成掉髮的可能性相較於前面2種方式會更高。

化療一定會掉髮?斷食能餓死癌細胞?破解6大癌症治療的常見迷思

有許多人疑惑化療掉髮的情形是否能在完成治療後緩解?其實掉髮只是暫時現象,通常病患在完成化療後約3~6個月,頭髮就會再長出來,有時候頭髮甚至會在化療中自動生長。

值得注意的是,癌友的頭髮可能會因化療對毛囊內的黑色素細胞及內根鞘產生變化,有65%的病患新長出來的頭髮髮質及顏色會有些許改變, 所以若是癌友們在化療後發現頭髮發生變化,不必過於驚慌。(延伸閱讀:頭髮分岔無光澤?7天然方式修護髮質) 迷思四:化療後男性容易不舉,造成性生活不滿足?

化療通常不會對病患性生活造成永久性的影響,但是會產生暫時性性荷爾蒙降低、神經毒性等副作用,特別像是烷基化劑(Alkylating agents)、順鉑(Cisplatin)等抗癌藥物,可能造成周邊神經系統的損害,導致男性容易不舉,或引發女性陰道乾燥、陰道萎縮和狹窄等症狀,讓病患行房時難以獲得性高潮,並使病人及其伴侶倍感焦慮。

此外,化療期間所使用的某些止痛藥、止吐藥及抗憂鬱藥也會干擾荷爾蒙平衡,導致性慾降低、延遲性高潮的情況發生。幸運的是這些副作用大多僅造成短期影響,而且可透過治療,幫助病患重回美滿的性生活。(延伸閱讀:提升性能力 6 運動學起來!有氧重訓讓你性慾大增化療一定會掉髮?斷食能餓死癌細胞?破解6大癌症治療的常見迷思 迷思五:女性化療後不能再生育?

化療會影響女性生育能力,一直都是許多癌友擔心的問題之一,因化療藥物具有毒性,會抑制卵泡生長,使病患在治療過程中、後出現停經的狀況。不僅如此,若化療藥物殺死了體內的卵母細胞,卵子就無法再由該細胞分裂產出,而面臨不孕危機。(推薦閱讀:想懷孕怎麼那麼難?不孕的可能原因

不過,並非所有的化學治療都會對卵巢造成傷害,由於有些藥物危險性較低,且隨著藥物劑量、接受患者年紀、化療次數等,影響程度也有差異。而目前較常見、毒性較高的藥物種類,包括以下幾種: 高毒性

威克瘤(Melphalan) 癌德星(Cyclophosphamide) 補束克(Busulfan) 瘤克寧(Chlorambucil)

中等毒性 順柏(Cisplatin) 卡鉑(Carboplatinum) 阿黴素(Doxorubicin,俗稱小紅莓)

對於仍想懷孕的女性癌友,醫師通常會建議可以於治療前,先行取出卵子或胚胎,加以冷凍保存。等到治療結束、病情穩定,要準備懷孕時,再取出使用。

迷思六:吃素能抗癌?

國內許多罹癌病患因擔心攝取過於營養的食物有益癌細胞生長,所以改吃素食,但不少人對素食的營養知識過於缺乏,反而越吃越虛弱,產生營養不良,甚至造成體力與免疫力下降。因此建議素食癌友不妨考慮改行奶蛋素,採取以下飲食方式,滿足抗癌體力需求: 營養均衡攝取:每天食物攝取應盡量多樣化,補足各種人體所需的營養素。(推薦閱讀:化療飲食這樣吃!4種食物緩解噁心與化療後嘔吐) 適量攝取牛奶及蛋黃補足礦物質:牛奶含有豐富質,建議每天可以喝1~2杯,而板豆腐也是不錯的質攝取來源;蛋黃則富含鐵、維生素B群及卵磷脂,可避免素食者缺乏營養素。(延伸閱讀:膽固醇解禁!蛋黃海鮮適量吃不怕膽固醇過高) 適當食用堅果和豆類:不論是堅果或是豆類皆含有豐富的蛋白質,如腰果、花生、芝麻、黃豆、紅豆、綠豆、多榖米等,此外,堅果還可提供不飽和脂肪酸,並補足維生素E、花青素、硒等癌症患者易缺乏之營養素。(延伸閱讀:癌症堅果飲食指南!癌友必知7種堅果吃法) 避免選用過度加工的豆製品:加工後的豆製品不但油脂含量高、鹽分也高,容易對身體造成負擔,如油炸的豆皮、豆包,都應減少食用。

男人不舉≠無能~身心靈亮紅燈快減壓

男人不舉≠無能~身心靈亮紅燈快減壓

不舉(又稱陽痿)對許多男人來說,可算是人生最棘手的問題,說出來好像很沒面子,不說更飽受其擾,尤其現今社會對「性」這檔事還存留不少誤解。很多人直覺男性不舉是因為他的「工具」年久失修,更有另一半會毫不留情,出言責怪他的無能,令男性產生心理包袱,因此本文將好好介紹男人不舉的原因,以及改善與治療方法。

什麼是不舉?

不舉、陽痿都是我們耳熟能祥,泛指男人愛愛不行的詞彙,其實正確的醫學名稱為勃起功能障礙(Erectile dysfunction),根據台灣性功能障礙諮詢暨訓練委員會的定義為:男性暫時或持續地,無法產生或無法維持足夠的陰莖勃起,以達到滿意的性行為。患者可能由於身心不同因素所導致,但影響範圍絕不僅止於男性尊嚴而已,更重要的是它意味著身體潛伏其他健康危機。 勃起功能障礙的原因

造成男性勃起功能障礙的因素很廣泛,可能源自於生理、心理,或者兩者交互影響。

生理因素:造成勃起功能障礙的生理因素繁多,諸如心臟病(Heart disease)、高血壓(Hypertension)、高膽固醇、糖尿病(Diabetes)、肥胖(Obesity)、帕金森氏症(Parkinson’s Disease)、多發性硬化症(Multiple Sclerosis)、佩羅尼氏病(Peyronie’s disease,又稱纖維性海綿體炎)、肝病、腎病、前列腺疾病、長期抽菸、酗酒、服用藥物等因素,都可能是潛在凶手。 心理因素:許多人因勃起困難而苦惱時,可能長期被廣告洗腦造成「那話兒不行!吃xxx就能化身勇猛查埔郎。」的直覺。但實際上,生理因素並非造成勃起功能障礙的唯一凶手,有時候床伴有意無意抱怨或調侃男性的性能力,也會讓他們深受影響。試想,每次他們好不容易「重振旗鼓」,卻還要擔心夠不夠持久、能不能滿足女伴,如果同時還背負工作壓力、感情問題、憂鬱症(Depression)等心理重擔,任何年紀的男性都可能硬不起來。 年紀大才有勃起功能障礙?

確實,隨著年紀增長,男性會感覺性器官沒有年輕時來的硬,但這並不表示年長男性注定有勃起功能障礙,也不保證年輕就能免受其苦。事實上,根據《性醫學期刊》(The Journal of Sexual Medicine)文獻指出,17~40歲男性中,26%曾經歷勃起功能障礙,有些病情甚至比年長患者還嚴重,歸咎原因,年輕患者多可能因為抽菸、吸毒,或者心理壓力,而造成性方面問題;所以,少年仔別以為自己還年輕,就放縱身體,到時候臨陣磨槍,不硬也不久,可就別怨嘆喔! 如何診斷勃起功能障礙?

醫師會詢問患者病史,包括過去的疾病和手術,以及用藥等資訊,搭配身體理學檢查、抽血檢查、心理測驗、夜間陰莖勃起監測(Nocturnal penile tumescence,NPT monitor)、超聲波、尿液分析等綜合診斷,才能更確切掌握患者勃起功能障礙的實際肇因。 勃起功能障礙的治療方式

每位患者勃起功能障礙的肇因不同,可能源自生理因素、心理因素,或是兩者都有,也因此醫師會根據診斷給予最適切的幫助,例如針對吸菸、酗酒、疲勞的患者,醫師可能幫助他們改善生活作息;若是因為藥物副作用的因素,建議找當初幫您開立處方的醫師或泌尿科商討問題。有時,醫師會根據綜合診斷後,開立幫助勃起的藥物。 生活6點來改善 不抽菸 不酗酒 充分休息 飲食健康 定時運動 別害羞,和另一半聊聊性問題

小孩連假果汁喝不停?小心蛀牙又過胖!兒童喝含糖飲料4大壞處

小孩連假果汁喝不停?小心蛀牙又過胖!兒童喝含糖飲料4大壞處

連假到了,父母的煩惱也來了,要帶孩子去哪裡玩?在家裡要做什麼才能耗掉孩子的精力?有時為讓連假輕鬆度過,父母的腦細胞會變弱,不經思索地滿足孩子的需求,如讓孩子喝果汁、優酪乳、調味乳、汽水、早餐店飲料,甚至手搖飲料。但你知道嗎,過量的糖分可能會讓兒童肥胖、蛀牙、營養不良,提高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

飲料越喝越多,小心孩子喝出病

據世界衛生組織(WHO)統計資料顯示,全球體重過重的5歲以下兒童超過4100萬人,且有半數位於亞洲。過重或肥胖的兒童,成年後仍維持肥胖的可能性很高,並相對於一般人,更容易在年輕時罹患糖尿病及心血管疾病。

導致孩童肥胖的其中一個主因就是糖分攝取過多。根據董氏基金會調查,超過75%的國小學童有喝含糖飲料的習慣,其中又有近50%的學童1週至少喝2~3次。而喝飲料的習慣如延續至國、高中,就會便得更加嚴重。

國民健康署2015年的調查指出,有近9成以上的國、高中生每週至少都會喝1杯飲料,其中國中生平均每週喝超過6次,高中生則是8次。換言之,隨著年紀增加,孩童喝飲料的習慣就會愈加根深蒂固,飲用量也會增加。

WHO建議成人及孩童每日的糖攝取量應減少到當日熱量攝取的10%,而若能進一步降低至5%或25克以內則更佳。根據衛福部的孩童每日建議攝取熱量的10%來換算兒童攝取糖量,1~3歲孩童每日不應超過28~33克糖分,4~6歲則為38~41克。

1瓶養樂多含糖量約15克、優酪乳為20克、調味牛乳與市售柳橙果汁則皆約35克。因此,1位6歲以下的小孩只要1天喝1瓶養樂多、1瓶柳橙汁,不包括其他的甜食,單日糖分的攝取量就超出10%標準了。

含糖飲料對孩子的4大壞處 1. 降低睡眠品質與學習能力

咖啡因為一種中樞神經興奮劑,存於巧克力飲品、茶類及咖啡之中。即使只攝取少量咖啡因,小孩也容易出現入睡困難及睡眠品質不佳的情況。此外,若含咖啡因飲品還添加大量糖分,攝取過多糖分還可能造成孩童產生焦慮、易怒、注意力不集中等症狀,降低其學習表現。 2. 容易出現蛀牙與牙齒酸蝕問題

研究顯示,兒童含糖飲料喝愈多,蛀牙機率就愈高。尤其深受孩子喜愛酸性飲料,如果汁、乳酸菌飲料、運動飲料,更易傷害牙齒琺瑯質,造成牙齒酸蝕,導致蛀牙。

特別須注意的是,在未搭配食物的情況下,單獨飲用這類酸性飲料,對牙齒的傷害更大。建議避免或減量飲用,或是使用吸管減少酸性液體停留口腔與牙齒接觸的時間。(延伸閱讀:特別容易蛀牙?口水少和愛甜食是齲齒主因

小孩連假果汁喝不停?小心蛀牙又過胖!兒童喝含糖飲料4大壞處

3. 影響質吸收及發育

若孩子養成飲用含糖飲料的習慣,長期下來便會對健康的乳品(如鮮奶)產生排擠效應,造成孩子的質攝取不足。更糟的是,部分含有咖啡因及磷的含糖飲料,會抑制對鈣質的吸收與利用,不利於孩子健康成長發育。

有鑑於此,部分家長可能採取折衷方式,選擇調味乳如麥芽牛奶、果汁牛奶等讓孩子飲用,但這些飲品的鈣含量通常僅有鮮奶1/3;蛋白質則為1/2,且所含的額外糖分與化學成分其實仍弊大於利。 4. 增加孩童肥胖及罹患心血管疾病的機率

過多的糖分會在身體裡轉化成脂肪,並使皮質醇濃度升高,增加血液中的胰島素,減緩脂肪代謝分解,長期下來就會導致肥胖。

假設1位6歲小孩每天早餐固定喝1杯500cc的大杯奶茶(熱量約220卡),回到家又喝1盒蘋果牛奶(熱量約200卡),其他食物的總攝取熱量也達到每日的基本需求,長期缺乏運動,一年下來就有可能增加20公斤。

伴隨著肥胖而來,就是血壓容易升高,而飲用過多含糖飲料,也會提高血液中的三酸甘油脂及膽固醇,同時使胰島素的敏感度降低,讓血糖難以控制,進而出現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等一般人常聽見,通常好發於中老年人的「三高」心血管疾病。(延伸閱讀:當心小孩患三高!兒童健康這樣做起

小孩連假果汁喝不停?小心蛀牙又過胖!兒童喝含糖飲料4大壞處

減糖以身作則,從小培養

既然飲用含糖飲料的習慣,會隨著年紀增長而愈喝愈多,那從小養成少喝含糖飲料的習慣就變得非常重要。

建議父母以身作則,少喝手搖飲、超商飲品等含糖飲料,讓孩子不覺得心理不平衡,透過家庭環境及身教的方式,營造出減糖的環境,也會讓習慣的改正變得更加容易。

平時僅為孩子準備3種飲料:水、現打果汁及牛奶,讓孩子習慣飲用這類健康飲品。此外,父母也可自製不加糖也不含咖啡因的養生茶類,如麥茶、洛神花茶、決明子茶、青草茶、枸杞茶、菊花茶、紅棗茶等。

影響性慾怎麼辦?從遠離肥胖開始做起

影響性慾怎麼辦?從遠離肥胖開始做起

肥胖除了可能帶來糖尿病(Diabetes)、心臟病(Heart Disease)或癌症等健康危害外,體重過重也被證實會對您的性慾造成負面影響。研究顯示,肥胖會導致性持久力低下、性功能障礙及荷爾蒙失調;幸好,只要運用一些小技巧,改變您的生活方式,就能改善性能力。

肥胖影響男女性慾

研究顯示,肥胖的男性罹患勃起功能障礙(Erectile dysfunction)和陽痿(Impotency)的風險較高,肥胖可能導致膽固醇過高、高血壓(Hypertension)及糖尿病,這些疾病都會抑制陰莖充血而影響勃起功能,血液流向陰莖的血管阻塞對女性來說也等同於陰蒂充血受阻,所以肥胖的女性也同樣會對性生活冷感、性慾降低。

此外,肥胖也與荷爾蒙失調有關,荷爾蒙失調對於男女的性慾都有影響,體脂肪的增加會讓與睪固酮(Testosterone)分泌有關的性荷爾蒙結合球蛋白(Sex hormone-binding globulins , SHBG)生成過量,而導致誘發性慾的荷爾蒙水平變低。

當然,心理因素與性能力也有關係,例如缺乏自信、憂鬱,也會影響肥胖患者的性慾,很多研究指出,肥胖患者罹患憂鬱症(Depression)及其他精神疾病的機率很高,這些精神方面的困擾都會降低性慾並引起性功能障礙,體重過重的人也會因性交姿勢有限、持久度較差而影響「性致」。 簡單3招提升性慾

只要您為身體做一些改變,讓自己對自己的身體改觀,就能幫助提升性生活。專家認為,減重約4.5公斤就能有效促進睪固酮(Testosterone)分泌,馬上改善您的性慾,簡單就能提升性慾的3招包含:

低脂飲食、多吃多樣蔬果可以幫助您控制血糖和膽固醇,提升您的性慾。 專家表示,多運動不止能幫助減重,更能提高您的性慾。瑜伽、快走、騎自行車等可以提升生殖器部位血液循環的運動,都對改善性慾有益,尤其對女性有效。 當您對您的身體和性有更正面的觀感時,體重或許就不那麼重要了!為您的身體打造良好印象,接受它並愛上它,提升您的自信就能克服心理障礙。

若上述方法對您無效,請諮詢專家尋求更好的醫療建議。

感染導致心臟發炎!心內膜炎成因、症狀、診斷、治療

感染導致心臟發炎!心內膜炎成因、症狀、診斷、治療

什麼是心內膜炎?

心臟本身可以分成3層,由內而外分別為心內膜、心肌層、心外膜。心內膜炎(Endocarditis)一般係指心內膜層發炎的狀況。(推薦閱讀:維持心臟健康:心臟保健與功能介紹

心內膜炎可以由微生物(Microorganism)感染引起,稱為感染性心內膜炎(Infective endocarditis),這些致病微生物可以是細菌或真菌(Fungi)。若由非微生物原因引起,則稱為非感染性心內膜炎(Non-infective endocarditis)。

由於心內膜連接心臟瓣膜,所以心內膜層如果發炎往往會導致瓣膜病變。心內膜炎若沒有及時妥善治療,可能會傷害心臟瓣膜,引發瓣膜性心臟病(Valvular heart disease)而危及生命。本文主要討論感染性心內膜炎。

感染性心內膜炎雖然不算常見,但一旦發生,人體對在心臟滋生的細菌是沒有什麼對策的,尤其心內膜炎的症狀與感冒又有些類似,讓患者更容易輕忽,延誤就醫時間。 心內膜炎的種類

依照症狀發作速度與致病菌的不同,感染性心內膜炎可分為以下2類: 急性心內膜炎:發病速度較快,約數日或數周內。病原體多為金黃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乙型溶血性鏈球菌(β-hemolytic streptococci)及嗜氧性革蘭氏陰性桿菌(aerobic Gram-negative bacilli, GNB)。 亞急性心內膜炎:發病速度較慢,可能為6週至數月。金黃色葡萄球菌、草綠色鏈球菌(Viridans group streptococci, VGS)、腸球菌(Enterococci)、HACEK群菌種是主要病原菌。

值得一提的是,並非所有的心內膜炎都是由微生物感染造成,只是這些非感染性心內膜炎的患者較少而已,以下是非感染性心內膜炎的相關病症: 無菌性血栓性心內膜炎(Nonbacterial thrombotic endocarditis, NBTE):血液、纖維蛋白、血小板聚集在瓣膜上產生的贅生物(Vegetation)所致。通常此種贅生物較小,且對瓣膜破壞較少。 利-薩二氏心內膜炎(Libman-Sacks endocarditis):好發於紅斑性狼瘡等自體免疫疾病患者。 瓣膜手術後形成的血栓。(推薦閱讀:心臟瓣膜手術:瓣膜修補與置換、手術類型與費用) 勒夫勒心內膜炎(Löeffler endocarditis):嗜酸性白血球過多造成的血栓所引發。

感染性心內膜炎的成因

感染性心內膜炎會發生,是因為細菌進入血流、流經心臟,並附著在異常的心瓣,例如二尖瓣脫垂合併閉鎖不全、主動脈瓣二葉畸形(bicuspid aortic valve)或受損(如風濕性心臟病、主動脈化)的心臟組織上所導致。大部分的心內膜炎是由特定的細菌造成,但是真菌或其他微生物也可能是原因之一。(推薦閱讀:不是公主病!林依晨、大S也有「二尖瓣脫垂」!二尖瓣脫垂症狀、治療與預防)

在大多數情況下,你的免疫系統會破壞進入血流中的有害細菌,就算細菌到達了心臟,也會直接通過,不會造成感染。然而,藏匿於口中、喉部、皮膚或腸道等其他身體部位的細菌可能會在適合的條件下,造成如心內膜炎等嚴重的感染。造成心內膜炎的細菌、真菌或其他菌種,進入你的血液途徑包括下列: 日常口腔活動:刷牙或其他會造成牙齦出血的活動都可能讓細菌進入血流之中,尤其是你未使用牙線、或是牙齒、牙齦不健康。(推薦閱讀:特別容易蛀牙?口水少和愛甜食是齲齒主因) 感染或其他病況:細菌由皮膚受感染區域傳播,其他的病況包括牙齦病、性病或特定的腸道疾病(如發炎性腸道疾病)也可能讓細菌有機會進入血流。 導管:導管是指醫師用來注射液體進病人體內所用的細管,在導管長時間留置時,會提高細菌進入血液的風險。 受汙染的針頭:包括刺青、穿洞、或是注射毒品(如海洛因、古柯鹼)等行為,都需要使用將針頭刺進皮膚,但通常非醫療行為的注射,更容易因為針頭汙染而導致細菌進入血液。(推薦閱讀:介紹毒品與物質濫用在台灣狀況,毒品分級分類各有4種) 特定牙科手術:有些牙科手術會切開你的牙齦,可能造成細菌進入血流。 人工瓣膜(Prosthetic valve):非天然瓣膜容易導致心內膜炎,致病微生物的種類及臨床表徵和瓣膜置換的時間有關。 比方說,瓣膜置換2個月內發生的心內膜炎,多與開刀過程的汙染有關,菌種多為葡萄球菌、腸球菌、格蘭氏陰性桿菌及真菌;瓣膜置換2個月後發生的心內膜炎,則有更多比例是凝固酶陰性的葡萄球菌(Coagulase-negative staphylococcus, CoNS)引起。

感染導致心臟發炎!心內膜炎成因、症狀、診斷、治療 感染性心內膜炎的症狀

根據感染的病原體,與患者本身有無其他心臟疾病,心內膜炎的發展速度也會有所不同。有些人的症狀緩慢進展,有些人則發作的非常突然。一般來說,心內膜炎患者可能出現以下症狀(括號內為大約發生概率): 1. 常見症狀 類似流感症狀,如發燒(80~90%)、發冷(40%) 疲勞(40%) 關節和肌肉疼痛(15%) 夜間盜汗(25%) 噁心(25%) 咳嗽(25%) 不明原因的體重減輕(25%) 呼吸困難或急促 呼吸時胸痛 腳、腿、腹部腫脹 2. 其他表徵 栓塞(Embolism)現象大於50%。 高C反應蛋白(CRP)和高紅血球沉降速率(ESR):(90~100%) 。 心雜音:新出現的雜音或原有雜音的改變都要提高警覺(85%)。 血尿(30~50%)、蛋白尿(50~65%)。(推薦閱讀:尿尿完看一下!10 種尿液顏色狀況看健康) 脾臟腫大(20~57%)。 紫斑(Petechiae):皮膚、眼白或口腔出現紫、紅色的斑點(20~40%)。 奧斯勒氏結(Osler’s nodes):1種在手指或腳趾尖端的紅色壓痛點(10~23%)。 指甲下有線狀出血(Splinter hemorrhage):(15%)。 杵狀指(Clubbing of fingers):(12~52%)。 賈尼威病灶(Janeway lesions):出現在腳掌或手掌的無痛性紅斑或出血點(小於10%)。 視網膜病變:2~10%有羅氏斑(Roth’s spots),特徵是在羅氏斑的中心有由凝結纖維(Coagulated fibrin)所形成的白色或較淡的點。 白血球數目通常正常,但贅生物如果有化膿時,白血球會增加。 什麼時候該就醫?

如果你有上述的任一徵兆或症狀,皆可考慮諮詢醫師。尤其是本身有心臟疾病、心臟病高風險族群,或曾經發生過心內膜炎的人,更要特別留意自己身體有無符合上面所述之症狀,及早就醫診斷,可避免病情惡化。(延伸閱讀:長期抽菸、過度飲酒要小心!心血管疾病10大危險因子一次看) 引發感染性心內膜炎的危險因子

前面提過,人體的免疫系統通常能夠保護好心臟,避免細菌有機會附著在心臟上,而且正常人的心內膜非常光滑,讓細菌難以入侵。

相對地,如果心內膜表面粗糙,或是患有心臟瓣膜疾病,包括瓣膜受損或是使用人工瓣膜的患者,皆可能提高細菌附著、滋生的風險。當然,心內膜炎偶爾也會發生在健康的個體身上。以下為可能造成心內膜炎的風險: 人工心臟瓣膜:比起正常的心瓣膜,細菌較容易附著在人工心瓣膜上。 先天性心臟缺陷(Congenital heart defect):如果出生時帶有不正常心臟或異常心瓣膜等特定心臟缺陷時,心臟遭到感染的機率更高。(延伸閱讀:先天性心臟病) 曾患有心內膜炎:心內膜炎會傷害心臟組織或心瓣膜,增加未來心臟感染的風險。 受損的心臟瓣膜:風濕熱(Rheumatic fever)可能會傷害瓣膜並在瓣膜上留下疤痕,增加心內膜炎的風險。 曾非法使用靜脈藥物注射:使用非法藥物注射的人有更高的風險會得到心內膜炎,用來注射的針具可能受到污染,而帶有會造成心內膜炎的細菌。

感染性心內膜炎的併發症

細菌附著在心臟(通常是瓣膜)後,便會逐漸增長,形成贅生物,有贅生物代表預後較差。這些贅生物可能在剝落後,順著血液在身體裡到處流動,最終卡在某處,造成血管栓塞。

贅生物如發生在右邊心臟瓣膜,脫落後會導致肺栓塞(Pulmonary embolism),如發生在左邊心臟瓣膜則會導致腦、腎、脾及心臟本身的栓塞。以下列出心內膜炎可能導致的併發症: 肺栓塞 心臟衰竭 脾臟腫大 腎臟受損 膿瘍(abscesses) 中風 癲癇(Seizure) 感染性心內膜炎的診斷方法

醫師會依照你的病史、當前徵兆、症狀和試驗結果判斷你是否有心內膜炎。心內膜炎的診斷一般是基於數項因素來判定,而非單單由陽性試驗結果或症狀來判定。醫師可能會要求你進行數項試驗,以進行正確的診斷,其中包括: 血液細菌培養:判定血流中是否有細菌或真菌,是診斷有無罹患心內膜炎的重要檢查。特別要注意比較難培養的菌種,例如HASEK群,包含5項菌種,都是革蘭氏陰性桿菌,通常發生在自體瓣膜(Native valve)引起的心內膜炎。雖然只占所有感染性心內膜炎的3%而已,但必須用巧克力瓊脂(Chocolate Agar)在5%CO2下才能培養成功。另外,還有會造成培養陰性的菌種如極其少見的 Tropheryma whippelii 和巴通氏菌(Bartonella ),以上這些菌種都較難藉由血液細菌培養檢測出來。 心臟超音波(Echocardiography):利用經胸壁心臟超音波(Transthoracic echocardiography,簡稱 TTE)或經食道心臟超音波(Transesophageal echocardiography,簡稱 TEE),可以看到心臟動態影像,以檢查心臟有無贅生物。由於 TTE 對心內膜炎診斷的敏感度較低(65%),所以TTE如果無異常,並不能排除心內膜炎的診斷。此時必須再做TEE,因為TEE敏感度更高(95~100%),能檢測更小的贅生物及心臟內部結構,對於人工瓣膜引起心內膜炎的診斷更有幫助,也可檢測瓣膜旁被侵犯的範圍,以作為瓣膜手術的依據。(延伸閱讀:心臟不適要做心電圖還是X光?一次了解各類心臟檢查項目) 心電圖(Electrocardiography):心內膜炎患者可透過心電圖檢查發現房室傳導阻滯(Atrioventricular block)、心房顫動(Atrial fibrillation)及束支傳導阻滯(Bundle branch block)等狀況。(推薦閱讀:心電圖怎麼看?波型判讀及檢查流程介紹) 胸部X光:醫師可以用X光圖檢視心內膜炎是否造成心臟擴大,或是否有任何感染擴散到肺部。

電腦斷層或核磁共振檢查:如果醫師覺得感染擴散到大腦、胸部或其他身體部位時,可能需要用電腦斷層掃描(CT scan)或核磁共振(MRI)檢查這些部位。(推薦閱讀:心電圖或心導管?侵入與非侵入性心臟檢查一覽)

感染導致心臟發炎!心內膜炎成因、症狀、診斷、治療 感染性心內膜炎的治療方法

我們已經知道感染性心內膜炎的成因來自細菌或真菌感染,因此,使用抗生素就是主要的治療手段。根據患者病情,有時候也可能需要手術修復或置換受損的心瓣膜,或確定沒有任何感染殘留。(延伸閱讀:小孩濫用抗生素!必知4風險與副作用) 抗生素

感染性心內膜炎的患者,需要在醫院接受靜脈抗生素注射。醫師會使用血液培養試驗,判斷造成感染之病菌種類,再基於血液試驗的結果,選擇最適合的抗生素或抗生素組合進行治療。

原則上,治療心內膜炎必須使用有效針對性且殺菌性(Bacterocidal)而非抑菌性(Bacteriostatic)的抗生素、高劑量、注射劑型以及較常時間的抗生素治療。才能對抗有生物膜(Biofilm)保護及進入冬眠的頑強細菌。

一旦開始接受靜脈抗生素治療後,通常要在住院治療2~6週。出院後,請依照醫師指示繼續服用抗生素,不可擅自停藥,以確保治療有發揮功效。如果你出現感染惡化的徵兆或症狀時,一定要告訴你的醫師,惡化的情形包括: 發燒 發冷 頭痛 關節痛 呼吸困難或急促

另外,若你在開始抗生素治療後有呼吸困難或腿部、踝部或腳部腫脹的情形時,請立即就診。這些症狀可能代表你有心臟衰竭的危險。 手術

若心內膜炎已經造成心臟瓣膜受損,可能需要透過置換人工瓣膜,但為了避免術後的感染,一般仍以抗生素的治療為優先,待細菌感染痊癒後,再考慮進行手術。另外,真菌感染造成的心內膜炎,也可能需要手術與藥物治療並行。(推薦閱讀:心臟瓣膜手術:瓣膜修補與置換、手術類型與費用) 感染性心內膜炎的預後

一般來說,感染性心內膜炎在6個月內的死亡率約22~27%,致病菌如果是金黃色葡萄球菌且患者年齡大於50歲,其死亡率可達50%,感染性心內膜炎如果合併主動脈閉鎖不全則死亡率也達50%。

如果患者合併鬱血性心臟衰竭、神經系統缺陷、或者人工瓣膜在置換後2個月內就發生心內膜炎,則預後皆屬不良。 如何預防感染性心內膜炎? 明白心內膜炎的徵兆和症狀:如果你有任何徵兆或症狀時,立即就醫。 格外注意牙齒健康:經常刷牙,用牙線清潔牙齒和牙齦,定期給牙醫檢查。(推薦閱讀:除了刷牙用牙線~口腔保健再添5招) 避免可能造成的皮膚感染:如身體部位打洞或紋身。 預防性投藥:如果你有瓣膜疾病或曾進行人工瓣膜手術,請在接受牙齒治療(尤其是拔牙)前,告知醫師自己的病史。醫師可能會考慮給予廣泛性抗生素,降低心內膜炎風險。(延伸閱讀:拔牙後別用吸管!5招預防乾性齒槽炎

讓你補血精神好,鐵質功效多!鐵質食物排行一次看!

讓你補血精神好,鐵質功效多!鐵質食物排行一次看!

在日常飲食中,除了碳水化合物、蛋白質等營養素外,如鐵質這類礦物質也是維持人體健康的重要養分。一旦鐵質攝取不足,便易引發貧血、免疫力下降等症狀。究竟我們該如何攝取充足鐵質,滿足每日鐵質需求?

就讓《Hello健康》為你介紹鐵質的功效,並介紹10種富含鐵質的食物排行榜,助你聰明補鐵,別讓缺鐵性貧血來敲門。

鐵質構成紅血球的關鍵物質

鐵是一種礦物質,也是人體內血紅蛋白的成分,而血紅蛋白(Hemoglobin,又稱血紅素或血色素)則是合成人體內輸送氧氣的紅血球的關鍵物質。

不僅如此,人體的肌紅蛋白(Myoglobin,肌紅素)也是由鐵質合成,肌紅蛋白是一種專門在肌肉組織中攜帶和儲存氧氣的蛋白質,使得肌肉能夠順利進行新陳代謝,並生長出健康的結締組織。 鐵質對人體的三大功效

輸送氧氣:紅血球能夠將氧氣輸送至人體,其所含血紅蛋白,則是由鐵質組成。人體約3分之2的鐵質用於合成紅血蛋白。 協助肌紅蛋白生成:肌紅蛋白幫助肌肉儲存氧氣,鐵質為肌紅蛋白的成份之一,是肌肉呈現紅色的原因。 維持免疫系統:鐵質幫助人體免疫系統正常運作,抵禦外界病菌。 鐵質過多可能會帶來的危害

一般而言,透過天然食物補充鐵質,不會因過量產生毒性,但大量服用鐵質補充劑,則可能引發腸黏膜出血、血氧過少、代謝性酸中毒及腎功能衰竭。長期使用高劑量鐵劑,則容易罹患血色素沉著症,出現疲勞、關節疼痛、胃痛,嚴重則會導致心律不整、肝硬化、肝臟衰竭、肝癌等。 缺乏鐵質可能帶來的壞處:缺鐵性貧血

當人體鐵質流失過多或是攝取不足時,便容易引發缺鐵性貧血(Iron deficiency anemia)的症狀,尤其好發於兒童、青少年、育齡與懷孕女性。

據臨床統計,台灣19~44歲的女性60%曾發生過缺鐵性貧血症狀。患者可能出現臉色蒼白、疲倦、難以集中注意力、頭暈、抵抗力下降、運動耐力下降等症狀。(延伸閱讀:孕期間貧血別輕忽!快補4大營養素、遠離早產助「好孕」

讓你補血精神好,鐵質功效多!鐵質食物排行一次看! 各年齡層推薦鐵質攝取量

衛福部針對不同年紀以及不同性別的國人,制定鐵質的攝入量建議如下: 1~9歲兒童:每日10毫克 10~18歲青少年:每日15毫克 成年男性/成年女性:每日10毫克/每日15毫克 50歲以上者:每日10毫克 懷孕後期或哺乳期女性:每日45毫克

富含鐵質食物排行TOP10

平時要攝取鐵質,大多數都是從透過天然食物補充。而鐵質又有分血紅素鐵以及非血紅素鐵,血紅素鐵多存在於動物肉品、海鮮之中;非血紅素鐵則多是存在於植物性食物:穀物、堅果、種子,以及部分肉品(動物也會透過植物補充鐵質)。其中血紅素鐵更容易被人體吸收,故想要補充鐵質,能多食用包括牛、羊、豬的瘦肉。

讓你補血精神好,鐵質功效多!鐵質食物排行一次看!

依據衛福部食品營養成分資料庫,以下列出10種鐵質含量特別豐富的食物。

每100公克含鐵量: 紅毛苔:62mg 紫菜:56.2mg 髮菜:40.7mg 豬血:28mg 食茱萸:23.9mg 黑芝麻:22.3mg 紅土花生:22.2mg 鴨血:15.6mg 柴魚片:15.3mg 紅莧菜:11.8mg

增進鐵質吸收的飲食建議

想預防缺鐵性貧血,除了吃得夠之外,更要吃得巧!在食用高含鐵食物時,搭配富含維生素C的水果,如木瓜、柳橙、橘子、奇異果等,有助提高鐵質吸收效率。

另外,由於多酚與皆會抑制鐵質吸收,若已有缺鐵的情況,建議避免隨餐飲用茶飲、咖啡或牛奶,間隔1~2小時再飲用,可降低影響效果。

(影像授權:達志影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