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膚灼熱想搔癢?懷孕10撇步抗濕疹

皮膚灼熱想搔癢?懷孕10撇步抗濕疹

濕疹(Eczema)是一種很常見的慢性皮膚病,對不少懷孕婦女會造成程度不等的皮膚困擾,輕微的症狀包括皮膚乾燥、灼熱、搔癢,嚴重些還會出血,但慶幸的是,濕疹並無傳染力,因此透過一些處置和預防措施,便能有效緩解懷孕時這個問題。

懷孕時為什麼會有濕疹?

濕疹有很多種,最常見的就是異位性皮膚炎(Atopic Dermatitis),造成的原因包括:

基因遺傳:這種濕疹有遺傳性,病人和其家族可能也會有氣喘(Asthma)或其他過敏。 過敏原:懷孕時周遭有許多過敏原,這些過敏原或許對其他人無害,但可能對當事人有影響。

其他類型的濕疹可能會因化學物質、清潔劑、酵母、金屬(例如耳環)等所引起。 懷孕10個撇步預防濕疹 使用舒緩的藥物:可以諮詢醫師,了解最佳的因應措施,有許多局部療法可治療此疾病,一些類固醇藥物可在醫師的指示下使用,例如:抗組織胺(Antihistamines)可有效改善皮膚癢的症狀,而煤焦(Coal tar)也能幫助舒緩。 避免接觸刺激物:例如動物的毛、部分食物等潛在刺激物,請盡量避免接觸。 使用天然的日常用品:請不要使用添加香料、酒精的產品或個人保養用品。 別長期浸泡水裡:儘量別長時間待在水中,例如沖澡或游泳。 保持肌膚濕潤:避免皮膚乾燥、龜裂。 穿著寬鬆衣物:請選擇寬鬆的棉製衣物,不要穿太多件,並避免材質粗糙、合成纖維的衣物,同時最好別待在過熱的環境,導致汗流滿身,否則容易引起濕疹。 小心溫溼度的變化:請儘量避免溫濕度驟變,因為溫度激增會刺激出汗,而濕度突然降低則會導致皮膚乾燥、濕疹復發。 別用指甲摳抓癢:請勿用指甲抓皮膚發癢的地方,否則會讓症狀惡化、皮膚受傷,進而引起細菌感染,因此請用冷敷的方式,並將指甲剪短、剪圓,若睡覺時會無法克制想抓癢,建議可戴手套睡覺。 平時多紓壓:多注意工作與生活的平衡,別讓自己壓力過大,因此日常紓壓也很重要,否則會加劇濕疹發作。 請餵寶寶喝母乳:雖然為寶寶喝母乳無法治療濕疹,但研究發現可預防寶寶得到濕疹。

急性腎衰竭

急性腎衰竭

急性腎衰竭的定義

急性腎衰竭(Acute kidney failure,又稱為Acute kidney injury或Acute renal failure),是指腎臟突然失去最主要的過濾功能,導致血液中有過多的鹽、水分、廢棄物堆積。急性腎衰竭會造成體內電解質(Electrolyte)、酸鹼失去平衡,使得經由腎臟排泄的代謝物無法順利排除;病情嚴重時,會危及生命。

由於急性腎衰竭可能致命,因此需要特別的醫療照護;急性腎衰竭因為發生得很快速,不過通常都能夠復原,尤其是身體健康的人,復原機會很大。 急性腎衰竭有多常見?

住院的病人很容易患有急性腎衰竭,有時候幾個小時內,患者的腎功能突然惡化,便會形成急性腎衰竭;不過,也可能幾天或幾個星期後才會發作,因此需要隨時監護的重症病人,是最有可能發生急性腎衰竭的高風險群。如果你有其他任何問題,請諮詢你的醫師,以取得進一步資訊。(延伸閱讀:腎功能指數怎麼看?腎功能指數異常,是腎功能不好的警訊

急性腎衰竭的症狀

急性腎衰竭常見的症狀有以下17種,不過有些症狀可能沒有列出來,如果你對任何症狀有疑慮,請諮詢你的醫師: 血便。 呼吸時感到有異味。 動作遲緩。 全身性的腫脹與水腫。 疲勞。 肋骨與髖關節之間,感到疼痛。 手部顫抖。 容易瘀青。 心理狀態或情緒改變,特別是年長者更常有此情況。 食慾不振。 感覺變差,尤其是足部與腳部。 傷口流血的時間變長了。 癲癇(Epilepsy)發作。 噁心。 嘔吐。 高血壓(Hypertension)。 口中有金屬味。

什麼時候該去看醫師?

若你有上述症狀,請盡快尋求醫療協助,由於每個人的身體狀況不同,與醫師仔細討論你的身體狀況,才能找出最適合你的醫療方法。

急性腎衰竭的原因

有很多原因會導致急性腎衰竭,下列是最常見的原因: 急性腎小管壞死(Acute tubular necrosis, ATN) 嚴重或突然脫水(Dehydration) 因為毒物或某些藥物,導致腎臟中毒受傷(同場加映:腎臟病藥物知多少?(二)慢性腎臟病五期用藥介紹) 自體免疫的腎臟病,如:急性腎症候群(Acute nephritic syndrome)、間質性腎炎(Interstitial nephritis) 尿道阻塞

當流入腎臟的血流減少時,會導致腎臟功能受到傷害。下列是會造成流入腎臟的血流減少的情況: 低血壓(Hypotension) 燒傷 脫水 出血(Hemorrhage) 損傷 敗血性休克(Septic shock) 嚴重疾病 手術

某些疾病會造成腎臟的血管凝結,這種情形也會導致急性腎衰竭,這些疾病包括: 溶血性尿毒症候群(Hemolytic uremic syndrome)。 自發性血小板缺乏紫斑症(Idiopathic thrombocytopenic thrombotic purpura, ITTP)。 惡性高血壓(Malignant hypertension)。 輸血反應。 硬皮症(Scleroderma)。 感染,如:敗血症(Septicemia)、急性腎盂腎炎(Pyelonephritis),都會對腎臟造成直接傷害。 懷孕可能也會導致一些併發症,使腎臟受損,如:前置胎盤(Placenta previa)、胎盤早期剝離(Placenta abruption)。

急性腎衰竭 急性腎衰竭的風險因素

如果你是年長者,或是你有下列任何的長期健康問題,患有急性腎衰竭的風險會比較高:

腎臟病 肝病 糖尿病 高血壓 心臟衰竭 病態性肥胖症(Morbid obesity) 如果正在加護病房中治療的病患,有極高度風險可能會患有急性腎衰竭。 如果你準備要接受心臟手術、腹部手術,或是骨髓移植(Bone marrow transplant),那患有急性腎衰竭的風險也會提高。 急性腎衰竭的診斷與治療

以下資訊並非醫療診斷,想要有進一步的資訊,請隨時諮詢你的醫師。 如何診斷急性腎衰竭? 水腫:如果你患有急性腎衰竭,你可能會全身有水腫的現象,這是因為功能衰退的腎臟無法排除多餘水分,導致水腫。 肺雜音:當你的醫師用聽診器在肺部聽診時,可能會聽到類似爆裂的劈啪聲響,這是因為多餘水分滯留體內的結果。

身體檢驗:包括以下項目: 檢查血液尿素氮(Blood urea nitrogen, BUN)濃度。 檢查血鉀(Serum potassium)濃度。 檢查血清中鈉離子(Serum sodium)濃度。 腎絲球過濾率預估值(Estimated glomerular filtration rate)。 進行尿液常規檢查(Urinalysis)。 檢查血清肌酸酐(Serum creatinine)濃度。(延伸閱讀:腎功能異常怎麼辦?了解肌酸酐對腎臟的影響) 超音波是診斷急性腎衰竭較為方便的檢查方法,不過腹部X光、腹部電腦斷層掃描(Computed tomography scan)、腹部磁振造影(Magnetic resonance image, MRI),可以讓醫師確認你的尿道是否阻塞。 有些血液檢查的結果,也能顯示急性腎衰竭的基本原因。

急性腎衰竭 如何治療急性腎衰竭?

治療急性腎衰竭,目標是要讓你的腎臟回復到正常功能,健康的運作,以防止水分、廢棄物在體內堆積。要決定如何治療,大多都是由腎臟科血液透析專科醫師進行評估。

1. 飲食:你的醫師將會限制你吃的東西,以及你的喝水量,這樣將有助於減少體內毒素的形成,以降低腎臟負擔。一般建議你多攝取碳水化合物,並減少蛋白質、鹽、鉀(Potassium)的攝取量。

2. 藥物:你的醫師可能會開立抗生素給你服用,以治療或預防同時發生感染。利尿劑(Diuretics)有助於腎臟將水分排出體外,而(Calcium)、胰島素(Insulin)則有助於你避免血液中鉀離子濃度過高,產生危險。

3. 透析:視你的身體狀況而定,在短短的一段期間,你可能需要進行血液透析(Hemodialysis,一般稱為洗腎)。血液透析是利用體外循環的方式,讓血液流經管狀的人工腎臟,進行血液淨化後再流回體內。血液透析能有效清除廢物、水分,讓乾淨的血液回流到體內。如果你體內的鉀離子濃度過高,進行血液透析能有效解決可能致命的危險。

當你的心理狀態有變化,或是你無法排尿時,就一定要進行血液透析。如果你有心包膜炎(Pericarditis),或是心臟發炎,那也必須進行血液透析。血液透析能將你體內的氮(Nitrogen)廢棄物排出體外。(同場加映:郭彥甫、劉道玄心好痛險喪命!心臟發炎引心肌炎、心肌內膜炎恐猝死中風) 3撇步改善急性腎衰竭

下列生活調整及居家療法可能有助於改善急性腎衰竭:

根據你的身體情況,你的營養師可能會建議你: 選擇低鉀飲食:你的營養師可能建議你,飲食上選擇低鉀的食物。鉀含量高的食物有:香蕉、柑橘、馬鈴薯菠菜、番茄。鉀含量低的食物有:蘋果、高麗菜、四季豆、葡萄草莓。 避免食用添加過多鹽的加工食品:你每天食用的鹽,數量要控制得好,而且要儘量減少鹽的食用量。請你避免食用一些簡便食品,如:冷凍微波食品、罐頭食品、速食。其他添加較多鹽的食品還有:點心食品、蔬菜罐頭、加工肉品與起司。 限制磷(Phosphorus)的食用量:磷是食物中常見的礦物質,含磷的食物有:牛奶、起司、烘乾的豆子、堅果、花生醬。血液中的磷含量過高,容易導致骨骼脆弱、皮膚搔癢。針對你個人的特殊身體狀況,營養師將提供你,如何從食物中有效攝取、以及限制磷的飲食建議。

當你的腎臟逐漸回復健康後,你可能就不再需要進行嚴格的特殊飲食控制。不過,良好完善的飲食,對你的健康仍是很重要的。如果你還有其他問題,請諮詢你的醫師,以找到最適合你的解決方法。

心臟節律器安裝完成!使用心律調節器的注意事項與生活須知

心臟節律器安裝完成!使用心律調節器的注意事項與生活須知

心律調節器(Pacemaker,又稱心臟節律器)雖然可以幫助心跳過慢的患者改善心跳速率,但由於在身上安裝了電子儀器,患者需要格外注意生活中可能對儀器功能造成影響的各種風險因子。快跟著《Hello健康》一起來看看配戴心律調節器後,相關的注意事項有哪些吧!

心律調節器生活須知

為避免受到其他電子產品的電磁干擾,影響植入式心律調節器正常運作,使用者須注意以下規範: 術後照護

術後數天至數週內,心律調節器的安裝部位出現紅腫、疼痛感屬於正常狀況,通常疼痛感不會過於嚴重。若你感覺有嚴重不適,請告知醫師。 為避免導線移位,安裝心律調節器後24~48小時內,請勿過度伸展同側手臂或高舉過頭,但在3~5天後即可正常活動,避免肩關節組織發生沾黏,造成五十肩(或稱冰凍肩)。 1個月之內,避免進行從事劇烈運動或粗重工作。

心臟節律器安裝完成!使用心律調節器的注意事項與生活須知(推薦閱讀:心跳過慢的救星!心律調節器作用與類型介紹) 每日測量脈搏 定期回診確保心律調節器運作正常 請養成每天測量脈搏的習慣,如果發現每分鐘心跳數少於最低設定數(心律調節器)5下,且伴隨不適時,應立即回診。(推薦閱讀:在家量血壓:血壓計種類、操作流程、注意事項、血壓標準) 每3~6個月需要定期回診檢查心律調節器的狀況,確保機器運作正常以及確認剩餘電量。平均來說,心律調節器的電池大概可以使用6~7年。 隨身攜帶心臟調節器識別證。

心臟節律器安裝完成!使用心律調節器的注意事項與生活須知

5大心律調節器注意事項與使用禁忌 使用手機時,請與心臟節律器保持15公分的距離,避免將手機放在襯衫胸前口袋。另外,講電話時建議以心臟調節器的對側耳朵接聽,或使用耳機、免持聽筒,讓手機與心臟節律器保持距離。 遠離焊接設備、變電箱、發電站,若需在此類場所工作,建議與醫師討論並與雇主協調預防或替代方式。 由於通過機場金屬探測器會觸發警報,建議將節律器識別證掛在胸前或主動告知,節省檢查時間。另外,雖然沒有明確的研究表明金屬探測器會對心律調節器造成負面影響,但仍建議請避免在附近逗留,至少保持1.5公尺的距離。 就醫時,請告知醫師自己有在使用心臟節律器,因為部分醫療行為如看牙醫、核磁共振(MRI)、電腦斷層掃描(CT scan)、癌症放射治療、體外震波碎石術(ESWL)、經皮神經電流刺激術(TENS)、電燒治療、電針灸治療等等,可能會影響心臟節律器的功能。 一般家中常見電器,例如:微波爐、電視、電腦、電毯、收音機、烤箱、吹風機、電動刮鬍刀等等,皆可正常使用。如果在使用電器中有發生頭暈、胸悶、心悸等症狀,請遠離現場或關閉電器,以坐姿休息並測量脈搏,待脈搏恢復正常後再起身活動。若不適感遲遲未退,請盡速就醫。(同場加映:心律不整)

心跳過慢的救星!心律調節器作用與類型介紹

心跳過慢的救星!心律調節器作用與類型介紹

心律不整(Arrhythmia)是許多心臟病患者可能出現的症狀,除了使用抗心律不整藥物治療外,也可使用心律調節器(Pacemaker,心臟節律器)保持心臟跳動的規律。《Hello健康》將帶你了解心律調節器是如何作用,並介紹其種類、適用族群與相關注意事項。

心律調節器如何作用?

「心律」的產生仰賴竇房結(SA node,又稱節律點)發出電衝動,刺激心臟肌肉產生心跳,當竇房結不再正常的發送電衝動,或是電流訊號在傳導中遇到阻礙,便可能出現心律不整或心搏過緩(Bradycardia,或稱心跳過慢)。(推薦閱讀:心頭小鹿亂撞砰砰跳?心跳次數多少才正常?一次看懂「有心人」正常心跳範圍)

心律調節器又稱心臟節律器,是一種植入在胸口或腹部的小型儀器,它可以偵測使用者的心率,在心律異常、過慢時予以電擊,讓心跳速度恢復正常。心律調節器會在適當的時機介入頂替竇房結,發出或穩定電流訊號,讓心律回歸正常。當心律不整發生時,患者可能出現疲勞、呼吸困難甚至昏厥的症狀,而這些皆可透過心律調節器改善。(延伸閱讀:心臟撲通撲通跳!影響心率的食物)

另外,心律調節器與植入式心臟去顫器(Implantable Cardioverter Defibrillator, ICD)也有所不同:心律調節器主要用於調整心搏過緩與心臟再同步化治療(Cardiac resynchronization therapy, CRT),而去顫器一般適用於心博過速、心搏停止的狀況。 心跳過慢的救星!心律調節器作用與類型介紹

心律調節器種類

心律調節器可分為臨時性與永久性,本文主要介紹永久性心律調節器。調節器多附有導線、電池與電子晶片,不過目前已有「無線」心律調節器問世。有些新式的心律調節器還可以偵測血壓、呼吸頻率,根據人體的活動狀況,調整至適合的心律。但就基本功能來看,一般主要可分為以下3種: 單腔心律調節器:只有一條導線連接到右心室或右心房,必要時會放電刺激。 雙腔心律調節器:各有一條導線連接右心室與右心房,必要時會放電刺激,控制或協調2腔室間的收縮頻率。 雙心室心律調節器:又稱為心臟再同步化治療,通常用於心臟電活動異常的心臟衰竭患者,此裝置的導線會連接右心房與左右心室,刺激它們同步跳動,增強心臟收縮能力以泵出足夠血液量。

誰需要安裝心律調節器?

一般而言,有心博過緩或房室傳導阻滯(Atrioventricular block, AVB)的患者比較需要透過心律調節器改善心臟狀況。以下為可能導致這些症狀的可能因素: 病竇症候群(Sick sinus syndrome):老化或心臟病都可能傷害竇房結的功能,造成心跳速度變慢、間隔拉長,或是時快時慢等症狀。 藥物:部分心臟病藥物如乙型阻斷劑(β-Blocker),可能造成心搏過緩的副作用。 長QT症候群(Long QT syndrome) 暈厥或出現其他心律緩慢症狀

安裝前的診斷

在安裝心律調節器前,醫師可能會藉由以下方式了解心律不整的類型與發生原因: 心電圖(Electrocardiography, ECG or EKG) 動態心電圖(Holter monitoring) 心臟超音波(Echocardiography) 運動壓力測試(Stress test)(同場加映:心電圖或心導管?侵入與非侵入性心臟檢查一覽) 心律調節器的使用風險

心律調節器的發展已經相當成熟,在大多數情況下,出現嚴重併發症的機會很少。以下為心律調節器使用者可能面臨的風險: 植入式心律調節器發生感染 心律調節器安裝部位發生腫脹、瘀青、出血或者神經受損 肺塌陷(Atelectasis)

白蘿蔔營養功效多!低GI、降血糖、防骨鬆,下次記得多吃幾塊!

白蘿蔔營養功效多!低GI、降血糖、防骨鬆,下次記得多吃幾塊!

蘿蔔(白蘿蔔、菜頭)雖是冬季的食物,但在台灣一年到頭都能看到它的身影。色澤潔白透淨,煮透之後口感綿密,入口即化,蘿蔔是少數加入任何料理之後,味道和顏色都可以被同化的食物,如滷肉、馬鈴薯燉肉和火鍋等,但也因為這樣的特質和價格平實的特性,使蘿蔔成為不受重視的配角。

不過,蘿蔔的營養其實非常豐富,對人體的益處多多,而且熱量很低,很適合拿來增添飽足感及飲食控制。更多的蘿蔔好處,就待《 Hello健康》為你揭曉。

只差一字!蘿蔔、紅蘿蔔連親戚都不是

我們一般通稱的白蘿蔔(Daikon radish),其實就是「蘿蔔」。蘿蔔有許多別名,在閩南語中叫做「菜頭」,即年菜蘿蔔湯所代表的「好彩頭」,日文漢字則叫做「大根」。

蘿蔔雖然和紅蘿蔔一樣,在名字之中皆有蘿蔔兩字,但兩者其實為截然不同的蔬菜。蘿蔔屬十字花科,和青花菜(綠花椰菜)、高麗菜及芥藍菜是同科親戚;紅蘿蔔屬繖形花科,和芫荽(俗稱香菜)同科,但因紅蘿蔔食用的部位和蘿蔔一樣都是地下根(也就是草本植物生長於土裡的根),因此外型才如此粗壯厚實。也因為蘿蔔和紅蘿蔔為不同的蔬菜,兩者在營養成分上也有很大差異。

白蘿蔔營養功效多!低GI、降血糖、防骨鬆,下次記得多吃幾塊! 白蘿蔔熱量低 適合糖尿病患食用

每100克白蘿蔔熱量為16卡、總碳水化合物3.9g;反觀紅蘿蔔每100克熱量有34卡、總碳水化合物8.9g,無論是熱量、碳水化合物的含量皆高出蘿蔔一倍,故紅蘿蔔的升糖指數(Glycemic index)也較白蘿蔔高出許多(紅蘿蔔GI值為80,白蘿蔔GI值為26),因此白蘿蔔相當適合糖尿病患者食用。(延伸閱讀:糖尿病一定要吃糙米嗎?低GI飲食這樣吃)

白蘿蔔的5大營養成分

白蘿蔔富含下列營養成分(以每100克計算): 鉀(125mg):鉀離子和鈉離子皆是人體主要的礦物質,而這兩種成分剛好同時存於蘿蔔之中。鉀負責平衡體液及電解質,調解細胞內滲透壓,維持體液酸鹼平衡,因此鉀可在體內發揮平衡鈉離子的功效,讓鈉得以順利排出體外,因此適量食用高鉀食物也有助改善高血壓症狀。 鈉(46mg):鈉和鉀對人體擁有相同的重要性,但因現代飲食的鈉含量過高,產生許多與鈉相關的疾病,導致諸多醫學機構皆建議減少鈉的攝取。但其實攝取過少的鈉,對人體同樣有害,即使是高血壓患者亦同。 鈉同樣具備調節體液,控制體內水分分佈的功效,並可幫助神經傳導及控制肌肉收縮。攝取過少的鈉可能會使人體排出水分減少,進而出現低血鈉的症狀,如呼吸困難、噁心、嘔吐及昏迷等。 (24mg):可維持骨骼及牙齒健康,預防骨質疏鬆症,並能維持神經傳導、肌肉收縮的機能,因此可預防抽筋及心律不整。 葉酸(16.2ug):葉酸能保護心血管,並且有益於腸道健康,可幫助腸道有效地吸收並利用蛋白質、胺基酸。此外,葉酸也是胎兒發育的重要營養素之一,能活化胎兒神經系統,預防腦及脊髓等先天性神經管缺陷,減少孕婦貧血及疲累的情形。(延伸閱讀:每日400微克才夠!葉酸不只孕婦要補,4大葉酸功效就吃這些食物) 維生素C(13.9mg):維生素C具備抗氧化的能力,可幫助皮膚美白,減緩老化及促進傷口癒合,並提升身體的免疫機能,預防慢性疾病。

白蘿蔔營養功效多!低GI、降血糖、防骨鬆,下次記得多吃幾塊!

白蘿蔔選購及保存 表皮光滑細緻,色澤潔白,蘿蔔葉梗顏色鮮綠,沒有枯萎、發黃。 手感厚實,用手指敲打會發出清脆聲響,同時摸起來也具一定硬度。 表皮有細微裂痕代表蘿蔔水分充足且成熟,是蘿蔔最好吃的狀態。 若蘿蔔出現膨心(內部空心),敲起來沒有扎實感,代表蘿蔔太過老熟,不建議購買。 新鮮蘿蔔最好能帶泥儲放,放置陰涼通風處或冷藏皆可。

冷凍蔬菜沒營養?研究破解常見4大迷思

冷凍蔬菜沒營養?研究破解常見4大迷思

大家都知道每天攝取蔬菜的重要性,也愈來愈多人會自己準備餐盒,避開種種外食地雷,而買菜、洗菜或切菜等程序,花的時間可不少,因此許多人會選擇冷凍蔬菜,不僅便宜、也較節省時間。不過不少人認為冷凍過程會破壞蔬菜的營養價值,若你對冷凍蔬菜的營養價值懷有疑慮,就讓《Hello健康》為大家破除這個迷思!

冷凍蔬菜的4大迷思

一般人對於冷凍蔬菜的觀念是營養成分會在冷凍過程中流失,比不上新鮮的蔬菜,不過現在已經有研究推翻了這些理論,以下是大家對冷凍蔬菜常見的4種迷思:

蔬菜冷凍前後營養差異不大

根據美國國家生物技術資訊中心的研究,比較了常見的8種冷凍蔬果和其新鮮時的營養素含量,包括玉米、胡蘿蔔、花椰菜、菠菜、豌豆、四季豆、草莓藍莓

研究發現其維生素B2、維生素C,以及維生素E的含量不僅在冷凍前後沒有顯著差異,有些維生素甚至會在冷凍過後變高,只有胡蘿蔔、菠菜和豌豆中的β-胡蘿蔔素,會在冷凍過後有較明顯的下降。

研究發現,蔬果經過冷凍後,營養結構雖然可能改變,但這個變化非常小,而且其他營養素,如礦物質和纖維素等,幾乎不受影響,因此整體來說,多數蔬菜的營養價值不論冷凍與否,差異並不大。

冷凍蔬菜沒營養?研究破解常見4大迷思 高溫加熱營養才會加倍流失

不論冷凍與否,其實蔬菜的營養素,更容易在處理和烹調的過程中流失,特別是水煮的方式,會減少約50~60%的營養,其中維生素B和維生素C等水溶性維生素,流失得最嚴重。

另外,隨著加熱烹煮的時間拉長,流失的營養也會更多,建議可以用少量的水,短暫以清蒸或微波的方式,較能保有較多的水溶性維生素或抗氧化物。(同場加映:蔬菜煮了沒營養?生吃熟吃視種類而定)

熟成即冷凍可保留營養素

蔬菜在採收後,會漸漸失去水分、碳水化合物和醣類,再加上運送、販賣和儲存的過程,營養會不斷地流失。

相對地,如果製成冷凍蔬菜,一般會在蔬菜剛成熟時採收,先經過殺青的步驟(通常是利用高溫,例如汆燙,把蔬菜等放入沸水中略煮一下,能快速破壞蔬菜中的酵素)再馬上冷凍,能保有蔬菜的營養和新鮮度,也因此,許多冷凍蔬菜含有的營養素,甚至比在市場買的青菜多。(延伸閱讀:地瓜葉超營養6大好處!想不到養豬菜這麼健康)

冷凍蔬菜沒營養?研究破解常見4大迷思 冰箱少開關 盡量往裡放

冷凍蔬菜通常能保存數個月,而冷藏蔬菜可能放沒幾天就變黃、腐爛了,不過值得注意的是,如果將冷凍蔬果放在冰箱較外側,蔬菜就容易因冰箱時常開關,而導致營養流失,因此建議將蔬果往裡面擺,較能避免此情形。(推薦閱讀:蔬菜水煮還生吃好?這4種適合生吃、6種煮過更營養

衛福部國民健康署建議「天天5蔬果」,每日應攝取3份蔬菜以及2份水果。雖然新鮮的蔬菜是最美味和營養的,不過破除了冷凍蔬菜的迷思後,我們在選購或攝取蔬菜時,就更能了解除了選擇當季的新鮮蔬菜外,冷凍蔬菜也是一個好選擇,因為新鮮蔬菜雖然口感及味道較好,但冷凍蔬菜較方便,有時候甚至還更營養。

哺乳媽媽如何斷奶?抓準斷奶時機、循序漸進並注意鐵質補充

哺乳媽媽如何斷奶?抓準斷奶時機、循序漸進並注意鐵質補充

寶寶在接觸副食品,開始吃一般食物後,通常就會漸漸斷奶不喝母乳,這是很自然的成長過程。世界衛生組織(WHO)建議媽媽們在寶寶滿六個月前以母乳哺餵,在寶寶六個月大之後再開始讓寶寶嘗試副食品,並可持續搭配母乳哺餵到寶寶滿兩歲。理想上,每個媽媽當然都希望能餵到兩歲,不過現實狀況往往很難掌控,但別擔心,了解銜接母乳的正確營養觀念,就能讓幫助媽媽和寶寶度過斷奶期,讓寶寶健康地成長。

斷奶時機到了?觀察寶寶厭奶和斷奶跡象

隨著寶寶長大,一般食物的攝取量會逐漸高於母乳,營養來源也慢慢由食物取代,寶寶自然而然會「自行斷奶」,有些寶寶甚至會出現厭奶情形,發生這種情況,媽媽可能會覺得有些沮喪、難過,甚至有些媽媽本來打算要餵滿一年的母乳,結果寶寶卻提前不喝了,讓媽媽有種被拒絕的感覺。不過這是很自然的現象,媽咪不用特別感到失落,不妨觀察寶寶是否有以下斷奶跡象,提前做好心理準備:

喝完母乳還感覺餓。 喜歡把玩具或物品塞到嘴巴裡。 頭部能保持穩定抬頭,左右移動自如。 坐高腳椅時,能自己靠著椅背乖乖坐好。 對一般食物有興趣,可能會看著大人吃飯,或是想搶走大人手上的食物。

【同場加映:母乳要餵到什麼時候?斷奶時機和方法】 斷奶宜循序漸進 媽媽寶寶都健康

除了寶寶自行斷奶之外,媽媽也有主動權,可選擇在特定時間斷奶,建議採取循序漸進的方式,並參考以下技巧:

盡量讓寶寶的餵食時間規律。 從親餵改為瓶餵時,盡量抱著寶寶安撫他、跟他說話。 觀察寶寶最不需要哪一餐,慢慢減少哺乳次數,晚上哺乳通常最重要。 如果感覺寶寶還吸不夠,買個奶嘴給他吧! 如果一餐同時餵母乳和奶粉的媽咪,可以先餵奶粉再餵母乳。

不論斷奶的時機點是什麼時候,過程都應該要慢慢來,這樣可以降低媽媽乳房腫脹的可能性,也能避免泌乳量快速下降,或造成乳腺炎(Mastitis)。此外,這樣對寶寶的免疫和消化系統也較好,不會因飲食習慣突然改變而不適應。

(同場加映:嬰兒第46週:享受閱讀樂 斷奶期自選)

哺乳媽媽如何斷奶?抓準斷奶時機、循序漸進並注意鐵質補充 寶寶斷奶後注意補充鐵質

沒有任何食物能取代母乳獨特的營養,媽咪當然都知道母乳的好,所以在不得不斷奶時,總會擔心該怎麼讓寶寶銜接母乳的營養。如果寶寶小於一歲就斷奶,那就應考慮換成配方奶粉,但如果已經滿周歲了,表示寶寶可以攝取一般成人食物,跟著爸媽一起吃飯了。因此,除了需特別注意補充鐵質,其他只要飲食均衡,就不必太過擔心營養問題。如果仍想選擇奶粉,市面上也有專門銜接母乳的奶粉可供挑選。(同場加映:母乳 v.s. 配方奶!9點比較母乳配方奶優缺點)

該攝取多少鐵?兒童缺鐵恐有這些徵兆

該攝取多少鐵?兒童缺鐵恐有這些徵兆

鐵為什麼是兒童的必需營養素?

孩子成長發育的過程中,鐵是不可或缺的必需營養素。鐵質能幫助氧氣從肺部運送到身體其他各部位,並有助於肌肉儲存、使用氧氣。如果您孩子的飲食缺乏鐵,他們可能面臨鐵攝取量不足的情況。事實上,兒童鐵攝取不足有很多種情況,包括:體內鐵的儲存量已經耗盡,血液裡健康的紅血球不足形成貧血(Anemia)等。如果兒童鐵攝取量不足沒有加以治療,對孩子成長、發育會有很大影響。

兒童需要攝取多少鐵?

下列是針對兒童建議的鐵攝取量:

7~12月大:每天11毫克(mg) 1~3歲:每天7毫克 4~8歲:每天10毫克 9~13歲:每天8毫克 14~18歲:女生每天15毫克 14~18歲:男生每天11毫克

兒童鐵攝取量不足的徵兆有哪些?

您的孩子如果體內鐵不足,身體正常運作會受到影響。很不巧的是,兒童鐵攝取量不足,大多數的徵兆或症狀是無法明顯看出來,時常因為身體罹患缺鐵性貧血 (Iron deficiency anemia)才會知道。以下是兒童患有缺鐵性貧血常見的徵兆: 皮膚變得蒼白 疲勞 成長、發育變得緩慢 食慾不好 呼吸異常快速 行為出現問題 常常會受到感染

如何預防兒童鐵攝取量不足?

如果您的孩子正在服用含有強化鐵的配方奶,那他們應該會攝取足夠的鐵。如果您是用母乳餵哺您的寶貝,請參考下列建議的補充劑: 針對足月嬰兒:您的寶貝4個月大時,可以開始給他吃些鐵補充劑,直到孩子每天吃東西時,願意多吃2口以上含鐵豐富的食物,如:添加維生素、礦物質的強化穀物,或煮成糊狀的肉。如果您是用母乳餵哺孩子,但大多時候是給孩子喝強化配方奶,這樣請不要讓他再吃鐵補充劑。 針對早產兒:孩子2個星期大開始,請讓您的寶貝服用鐵補充劑,直到1歲為止。如果您用母乳餵哺寶貝,同時也會給他喝配方奶,孩子比較喜歡喝配方奶的情況下,請您不要再給孩子吃鐵補充劑。

其他預防兒童鐵攝取量不足的方法: 讓孩子吃富含鐵的食物:當您在孩子4~6個月大時,便可以讓他開始吃固體食物,如:糊狀的肉、嬰兒專屬添加鐵的強化穀物。對年紀較大的孩子,可以讓他們多吃些含鐵豐富的食物,如:紅肉、雞肉、魚、豆莢,深綠色葉菜。 別讓孩子喝過多牛奶:請您記得,1~5歲之間的兒童,每天牛奶飲用量不要超過710毫升。 提升孩子鐵的吸收能力:維生素C能幫助鐵的吸收。您可以讓孩子多吃些富含維生素C的食物,如:深綠色蔬菜、哈密瓜、柑橘類水果、草莓、甜椒與蕃茄。 缺鐵性貧血檢查:嬰兒9~12個月大時,可以做缺鐵性貧血檢查,而此疾通常是經由血液檢查後確診。如果是鐵攝取量不足的高風險患者,年紀較長時,可以再做檢查。得知檢查結果後,醫師可能會建議口服鐵補充劑,或是每天服用綜合維生素;一段時間後,再進行血液檢查,看情況是否有改善。

孕婦8招放輕鬆~喝這杯健康減壓開心吃

孕婦8招放輕鬆~喝這杯健康減壓開心吃

懷孕是孕育生命的重要階段,不管是調養身體,或是採買嬰兒用品等等,孕媽咪們都在為新生命做準備。懷孕並不輕鬆,要注意身心狀況、或任何會影響胎兒的事,有時孕婦顧慮太多,便產生了心理壓力,壓力對孕婦本身與胎兒都有影響。因此,準媽媽們可以嘗試以下一些方法,減低壓力,讓自己和寶寶,身心都能健康地度過孕期,並迎接寶寶出生後的生活。

孕婦有壓力會提高寶寶早產風險

人在遭遇壓力時,身體會釋放出激素(荷爾蒙)如腎上腺素(Adrenaline)及皮質醇(Cortisol),讓身體做好準備,以對抗壓力。孕婦心裡有壓力時,因為體內皮質醇的循環增強,可能使皮質醇從胎盤傳導至胎兒身上,使得激素組成產生變化,而影響到胎兒的神經系統,以及身體的成長。

孕婦在懷孕期間若受到壓力影響,寶寶早產或體重較輕的風險就會比較高,之後孩子在童年期也較可能有氣喘(Asthma)、過敏、腸胃炎(Gastroenteritis)、呼吸方面的疾病等問題。而孕婦若在懷孕時期經歷過壓力或焦慮等情形,患產後憂鬱症(Postnatal Depression)的可能性也比較高。

孕婦減壓的8種方法

有鑑於壓力對孕婦及寶寶可能的影響,紓解壓力對於準媽媽們來說,就顯得格外重要。想減輕壓力有各種方式,例如可以挺著大肚,和伴侶一起去度假,好好放鬆一下,或者嘗試以下8種方法: 吃對食物:選對了食物,會讓孕婦比較容易放鬆。美國著名小兒科醫師亞倫格林(Dr. Alan Greene)建議,懷孕時盡可能只吃有機蔬果、乳製品,避免吃進毒素,影響胎兒。另一位著名的美國小兒科醫師吉姆西爾斯(Dr. Jim Sears)則表示,吃一些「快樂食物」如牛奶、香蕉、葉菜類蔬菜,會刺激生成血清素(Serotonin),可能使人感到愉快。 充分休息:孕婦要是睡眠不足,身心會很容易疲累,負面想法和情緒也可能跟著來,恐造成壓力。晚上要是沒睡好,可以白天小歇片刻,有助於身心放鬆。 喝薄荷茶:薄荷(Peppermint)的葉子含有薄荷醇(Menthol),可視為肌肉的鬆弛劑和鎮定劑。薄荷也有助於排掉胃中的廢氣及排解噁心、嘔吐等有關胃的症狀。喝薄荷茶是很健康又天然的減壓方式,而且薄荷茶不含咖啡因。 找人談談抒發心情:有時候我們腦中會煩惱一堆事,心中有許多壓力,這時不妨找個人談談,可以找您的伴侶、好朋友、甚至是專業醫師,把心中讓您快喘不過氣的煩惱都講出來,讓壓力得以紓解。 自我鼓勵:孕婦有壓力時,鼓勵一下自己會很有幫助。例如可以在心中告訴自己:「我很快樂、很健康、很輕鬆,隨時可以照顧孩子」,可以想一段鼓勵自己的話,只要能紓緩壓力即可。自我鼓勵時請閉上眼睛,讓身體放鬆,深呼吸,默念這些鼓勵的話。 放輕鬆吸吐氣與冥想:做一些和吸吐氣相關的動作與冥想,對於減少壓力及焦慮感,可能有幫助,而深呼吸則有助於降血壓、舒緩緊繃感,或讓身體的循環系統運作更有效率。若覺得有壓力時,可以躺著或坐下,閉上眼睛,深呼吸5次,鼻子吸氣,嘴巴吐氣,吸吐氣時盡量放鬆。 伸展身體部位:有壓力時身體產生的激素會使肌肉緊繃,這時可做一些身體的伸展動作,有助於放鬆肌肉、舒緩壓力。感到有壓力時,可以活動一下身體,伸展手、腳、背、頸部等等。頸部的伸展,可以將頭傾向一邊,讓耳朵靠近肩膀,覺得脖子有伸展到了就停下來,保持約20秒,記得深呼吸,讓肌肉放鬆,之後將頭慢慢回到原位,換另一邊重覆相同動作。 游泳:運動可以舒緩身心的緊繃,並幫助身體產生腦內啡(Endorphin),使人有良好的感覺。游泳對孕婦是很棒的運動,其中以蛙式和仰式對孕婦最好,在水裡不會感覺到身體沉甸甸的,對關節和韌帶也沒有太大的影響或負荷。在懷孕前3個月游泳,還有助於緩和噁心感和孕吐。

肥厚型、擴張型?心肌病變原因、類型、症狀、診斷、治療

肥厚型、擴張型?心肌病變原因、類型、症狀、診斷、治療

心肌病變(Cardiomyopathy,又稱心肌病、心肌症)顧名思義就是心臟肌肉的疾病。你可能比較少聽到「心肌病變」這個名詞,別擔心,《Hello健康》將為你介紹心肌病變會對心臟和我們的健康造成什麼影響。

什麼是心肌病變?

心肌病變是心臟疾病的1種,患者因遺傳或其他因素,有的引發心臟肌肉病變,造成心臟腔室擴大,但心肌是正常或反而變薄(如擴張型心肌病變),有的是心肌增厚(如肥厚型心肌病變),有的則心肌組織變硬而心臟不一定有肥厚或擴大(如限制型心肌病變)。

心肌病變會影響心肌功能的正常運作,導致心臟泵血困難,讓心臟變得愈來愈虛弱,從而引發心臟衰竭(Heart failure)或心律不整(Arrhythmia)。 心肌病變的種類

心肌病變可被劃分為以下5種類型:

擴張型心肌病變

擴張型心肌病變(Dilated cardiomyopathy)是最常見的心肌病變。患者負責將血液送出的主要腔室(左心室)擴大,心肌厚度呈正常或變薄,心肌收縮變得較無力,造成左心室在收縮時,沒辦法有效將足夠血液泵送出心臟。

在此情況,心室射出分率(Ejection fraction, EF,指的是心搏量/心室舒張末期容積)低於正常,即為典型的收縮功能障礙(Systolic dysfunction)。值得一提的是,由於心室腔室擴大,所以擴張型心肌病變易合併二尖瓣閉鎖不全。

擴張型心肌病變的原因可以是原發性,如基因或遺傳。也可以是續發性如B型克沙奇病毒(Coxsackie B)引起的病毒感染,也可以由藥物濫用造成如酒精或古柯鹼(Cocain,又稱可卡因)引起,或是由瓣膜疾病或心律不整引起。但最多還是經常由冠狀動脈心臟病(Coronary heart disease)或心肌梗塞(Myocardial infarction)而引發,好發於中年人。 肥厚型心肌病變

肥厚型心肌病變(Hypertrophic cardiomyopathy)是原發性心肌病變最常見的1種。屬於體染色體顯性突變,突變位置在肌節(Sarcomere)上的肌球蛋白重鏈(Myosin heavy chain)。此病變會造成心肌組織增厚。一般來說,心肌增厚最常發生在心室和心室中膈,分為2種不同類型: 非阻塞型心室肌肉增厚:單純性的心肌增厚,變厚的心臟肌肉會造成心臟腔室縮小,導致心搏量(Stroke volume)減少。 在此情況雖然心搏量減少,但是因心室舒張末期容積(End-diastolic volume) 也減少,所以左心室射出分率還維持正常,此即為典型的舒張功能障礙(Diastolic dysfunction)。 阻塞型心室肌肉增厚:若心肌增厚發生在心室且合併心室中膈,則在心臟收縮期會妨礙左心室把血液打到主動脈,此時心室射出分率(EF)也會下降。

肥厚型心肌病變如果合併心室中膈肥厚最值得關切的是會誘發年輕人及運動員猝死,引起突發性猝死的主要原因是因誘發心室性纖維顫動(Ventricular fibrillation)。

肥厚型、擴張型?心肌病變原因、類型、症狀、診斷、治療 限制型心肌病變

限制型心肌病變(Restrictive cardiomyopathy)患者的心肌變得僵硬,使得心臟在跳動時,沒辦法有足夠的彈性擴張來讓血液充滿心室。在此情況,心搏量及心室舒張末期容積同時減少,所以心室射出分率仍然維持正常,亦即為舒張功能障礙。

此類心肌病的患者以老年人居多,成因有浸潤性疾病(Infiltrative disease),如澱粉樣變性(Amyloidosis)或類肉瘤病(Sarcoidosis)或是放射治療的後遺症。另外也和貯積症(Storage disease)有關,如血鐵沉積症(Hemochromatosis)或肝醣儲積症(Glycogen storage disease)或法布瑞氏症(Fabry’s disease)。 致心律失常性右心室心肌病變

致心律失常性右心室心肌病變(Arrhythmogenic right ventricular dysplasia, ARVC)患者的右心室心肌組織會被脂肪或疤痕(纖維)組織取代,導致心臟電訊號傳導異常,引發心律不整。此症相當罕見,是青壯年或運動員發生心臟驟停,甚至猝死的原因之一。 未分類心肌病變

未能劃分於以上4種類別的心肌病變,例如:章魚壺心肌症(Takotsubo cardiomyopathy,又稱心碎症候群)或是左心室心肌致密化不全(Left ventricular noncompaction)等。 心肌病變症狀

心肌病變的早期階段不太有明顯症狀,甚至有些人直到急性心臟衰竭或心律不整發作前,都不會感覺心臟有任何異狀,但一般來說,隨著病情逐漸發展,患者可能出現以下問題: 躺下來會咳嗽 下肢腫脹 頸部靜脈腫脹 心律不整 心雜音 疲勞(容易疲累) 呼吸困難,容易喘不過氣,甚至在休息的時候也會發生 心跳加快 胸痛(感覺有重物壓迫) 頭暈 昏倒 腹水

(推薦閱讀:女性心臟病不只是胸痛?症狀因人而異

肥厚型、擴張型?心肌病變原因、類型、症狀、診斷、治療 什麼時候該就醫?

如果你發現自己符合1項或多項上述所列症狀,即可考慮就診,雖然不一定是心肌病變造成,但這些症狀可能代表你的心臟有其他相關問題。此外,如果你發生嚴重呼吸困難、胸痛或感覺快要昏倒時,請盡快撥打119尋求緊急醫療協助。 心肌病變的併發症 心臟衰竭:心臟沒辦法送出足夠的血液,導致心臟功能逐漸衰敗。 心臟瓣膜閉鎖不全:心肌病變可能讓心臟擴大,使得瓣膜沒辦法完全關閉,導致血液逆流。 血栓:泵血效果不佳,造成血液積聚於心室,形成血栓。(推薦閱讀:久坐不動恐血栓!深層靜脈栓塞這樣防) 心臟驟停或猝死:心肌病變之中肥厚型心肌病變如併有心室中膈肥厚,在心室收縮時可能妨礙血液送出至主動脈並誘發心室性纖維顫動。另外,致心律失常性右心室心肌病變也可能引發心律不整,以上2者皆可能導致心臟驟停或甚至引發心因性猝死。 可能導致心肌病變的風險

除了上述提到的各種類心肌病的成因外,以下也是可能導致心肌病變發生的風險因子: 心肌梗塞造成心肌受損 心臟瓣膜問題(脫垂、閉鎖不全)(推薦閱讀:瓣膜性心臟病) 肥胖 甲狀腺疾病 糖尿病(Diabetes) 飲酒過量 心臟感染(心肌炎可導致心肌病變) 毒品(古柯鹼、安非他命) 類澱粉沉積症(Amyloidosis) 長期高血壓 化療、放射線治療

肥厚型、擴張型?心肌病變原因、類型、症狀、診斷、治療心電圖有助於醫師判別患者是否有心肌病變症狀。

心肌病變的診斷方法

在了解你的家族病史,以及你的口述病徵後,醫師可能會透過以下的方式,檢查你是否罹患心肌病變: 胸部X光 心電圖(Electrocardiagraphy, ECG or EKG) 胸部超音波(Echocardiography) 運動心電圖 心導管檢查(推薦閱讀:心電圖或心導管?侵入與非侵入性心臟檢查一覽) 心臟核磁共振檢查(Cardiac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MRI) 電腦斷層掃描(CT scan) 抽血檢查 活體組織切片檢查 基因檢測 心肌病變的治療方法

依據心肌病變類型、程度與療效,醫師可能會使用以下方法治療心肌病變或相關併發症: 藥物 血管收縮素轉化酶抑制劑(Angiotensin Converting Enzyme Inhibitors,簡稱 ACEI)或血管收縮素受體阻斷劑(Angiotensin Receptor Blockers,簡稱 ARB) 利尿劑 抗凝血劑 強心劑 血管擴張劑 乙型阻斷劑(β-blocker) 植入設備

植入式心臟去顫器(Implantable cardioverter-defibrillator, ICD):控制異常心律。 心律調節器(Pacemaker,或稱心臟節律器):控制異常心律。(同場加映:保護心律調節器!生活須知看這裡) 心室輔助器(Ventricular assist device, VAD):作為等待心臟移植的過渡設備。 手術 酒精燒灼術(Alcohol septal ablation, ASA) 心導管射頻燒灼術(Radiofrequent catheter ablation, RFCA) 心室中膈心肌切除術(Septal myectomy) 如何避免心肌病變?

由於我們無法改變家族、基因的遺傳風險,在其他可控因子上,預防心肌病變其實和預防其他心臟疾病的方法相去不遠。不過,因為心肌炎也可能導致心肌病變,所以建議接種疫苗、保持良好的衛生習慣,降低心臟感染的風險。其他有助改善心臟健康的方法包含: 不要吸毒或使用非法藥物 不過量飲酒 控制血壓(推薦閱讀:高血壓心臟病) 健康飲食(避免反式、高飽和脂肪) 規律運動 充足睡眠 減輕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