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魚油這樣吃~4點注意事項看仔細

小孩魚油這樣吃~4點注意事項看仔細

許多爸媽要說服小孩吃健康食物已經夠難了,尤其是要吃富含營養的魚類更是難上加難,因此,若您的小孩就是不愛吃魚,也不願意吃魚,那麼改吃魚油,就會是一個不錯的營養補充品。不過若您仍然對魚油有些疑慮,不妨讓我們為您解惑,讓您知道魚油對您小孩的好處以及該注意的事項。

為什麼小孩該服用魚油?

魚油主要是讓您攝取Omega-3 脂肪酸,而Omega-3 脂肪酸對於兒童的大腦和眼睛發育,是十分重要的營養成分,而深海魚,在魚類裡頭,含有最多的Omega-3 脂肪酸。一般來說,最好透過食物讓孩童攝取營養,但小孩所食用的魚類可能並無法提供足夠的營養,而且還有可能吃到受到汞污染的魚類。因此專家建議,2~8歲的兒童一週應該食用91.31~186.62公克的魚或海鮮,9歲以上的兒童則該食用248.83~311.03公克。

不過,魚油的液體補充劑、軟劑和軟凝膠,都不含有汞,因此也是食用魚油的好處之一;這是因為大多份補充劑都是用魚的脂肪組織製成的,而這些組織內不會有汞,所以當您使用 Omega-3 的補充劑時,可以避免擔心食用到汞的風險。而市場上有些Omega-3 補充劑不是用魚,而是用藻類做成的,因此不會有汞和魚的味道,很適合素食者。若家長想讓孩子吃吃看魚油,請記得,這種營養補充劑所帶來的好處還是不如直接食用天然的魚,並且請您確保所挑選的魚油品牌有過濾油,和去除像是多氯聯苯的毒物。 4項挑選魚油的注意事項?

請挑選用魚肉製成,而不是魚肝做成的魚油。因為魚肝可能含有毒物和大量的維生素A。對兒童來說儘管是維生素A,過量的攝取也是不好的。而含有微藻類油(Microalgae oils)的魚油則適合素食者來服用。 請詳閱說明書上的劑量服用指示,不可讓兒童服用過量。因為服用太多魚油可能會造成腹痛或腹瀉。 液體的魚油補充劑很適合年幼兒童,因為膠囊的類型容易讓小孩噎到造成危險,因此不適合3歲以下的兒童服用。 請於餐後時間服用,一開始請先服用低劑量,再慢慢增加至建議用量。若兒童不喜歡魚油補充劑的味道,則可加入牛奶或果汁一起服用。

寶寶吃得夠嗎?認識Omega-3助成長

寶寶吃得夠嗎?認識Omega-3助成長

長久以來,Omega-3以其對維護人體健康,尤其是能幫助兒童健全成長而聞名。Omega-3多元不飽和脂肪酸(Polyunsaturated fatty acids)是人體無法自行合成的脂肪酸,必須由飲食中獲取,然而,許多兒童飲食中的omega-3仍嫌不足。您知道寶寶吃夠了嗎?

Omega-3是什麼?

Omega-3是脂肪酸,在身體生長發育的過程中,扮演了關鍵的角色。EPA(二十碳五烯酸)和DHA(二十二碳六烯酸)及ALA(α-亞麻酸)是Omega-3最知名、最重要的成分。人類身體,尤其是兒童,需要充足的Omega-3,才能正常運作,並避免一些健康風險。 Omega-3如何幫助您的孩子?

Omega-3和多項人類健康項目,密切相關,包含以下: 寶寶出生時的健康狀況及體重 大腦功能 眼睛發育及視力 思考、記憶、學習、閱讀或寫作能力 降低罹患某些疾病或障礙的風險:如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 ADHD, 又稱注意力缺陷及過動障礙)或睡眠障礙(Sleep disorders)

Omega-3中的DHA與寶寶大腦發育、視力及神經發展,習習相關。寶寶3歲以後,DHA和EPA之間必須維持平衡。

多少Omega-3才夠呢? 6~24個月大的寶寶:5豪克DHA/0.45公斤 2~4歲兒童:150毫克DHA和EPA/天 4~6歲兒童:200毫克/天 6~10歲兒童:250mg/天 青少年:最多1000毫克/天 從哪裡獲取Omega-3?

高油脂魚肉,是Omega-3的最佳來源,每週食用2~3次這類魚肉,如下: 野生鮭魚 鮪魚 鳀魚 鯡魚 鯖魚 沙丁魚 湖鱒魚 鯥魚(蘭勃舵魚)

需要注意的是,大型魚類時常含有大量的汞(Mercury)、多氯聯苯(Polychlorinated biphenyls,PCBs)和其他有毒物質。所以,湖鱒魚和野生鮭魚,會是對孩子較安全的飲食選擇,一星期的食用量,建議不要超過198公克。

此外,核桃、亞麻籽、奇亞籽和大豆油或菜籽油等油類,是ALA的良好來源,但這些都是高熱量食物,應適量攝取就好。

應記住的事情 懷孕前、孕期最後3個月及餵母乳期間,媽媽需要補充更多的Omega-3。 魚肉是Omega-3的最佳來源,比任何農產品都好。 給寶寶喝加入Omega-3的營養強化乳。 不要隨意給寶寶吃含Omega-3的軟糖,糖分會造成孩子過胖或蛀牙,或使蛀牙情況更嚴重。 對於挑食的孩子,可以提供含有Omega-3成分的奶昔或冰沙。 也可以補充膠粒狀的魚油

孕婦必看!控制大腸癌的營養9+5撇步

孕婦必看!控制大腸癌的營養9+5撇步

健康飲食很重要,尤其對懷孕婦女而言更重要,因為吃下去的食物會成為提供您和寶寶合適的營養素來成長與發育。因此,若您在懷孕期間不幸患有大腸直腸癌(Colorectal Cancer)時,擁有健康的大腸癌飲食原則更加重要,以下為您和寶寶的健康,提供補充營養的訣竅和如何選擇營養補充品的資訊。

大腸直腸癌與懷孕

懷孕期間不容易發現大腸直癌,是因為部分常見的徵兆和症狀與懷孕初期重疊,例如直腸癌這種疾病會發生直腸出血、噁心、嘔吐等,和懷孕症狀一致。若懷孕婦女罹患了本病,應避免化療和放射治療,增加對胎兒的風險。

一般來說懷孕期間要維持葉酸(Folic acid)和充足的營養,且需要暫時停止治療直到生產後。不過切記,萬萬不可只用營養素和補給品來治療結腸直腸癌,因為某些營養品和草藥會降低癌症療法的副作用,導致病情更加嚴重。您可以採用,例如冥想、放鬆、瑜伽等替代療法,來降低壓力並增強對治療的反應。不過在進行替代療法前,應該先諮詢醫師,詢問適合您的方始有哪些,並且告知醫師現在使用哪些草藥及補給品。

9種有助於舒緩狀況的食物

吃抗氧化食物:如藍莓、櫻桃、番茄、南瓜和青黃紅椒類。 避免加工精緻的食物,如白麵包、義大利麵,特別是糖。 吃含豐富纖維的食物,特別是十字花科蔬菜,例如綠花椰菜、白花椰菜以及高麗菜。 少吃紅肉,多吃深海魚、黃豆製品來獲取蛋白質。研究顯示較少吃肉的人得到結腸直腸癌的風險較低。好的蛋白質來源如有機蛋、乳清蛋白(Whey)、能增加肌肉量,並避免產生因癌症治療副作用出現的廢棄物。 使用健康的油,如橄欖油或椰子油。 避免食用反式脂肪,反式脂肪常出現在如餅乾、蘇打餅、蛋糕、薯條、洋蔥圈、甜甜圈、加工食品及人造奶油等食品。 避免咖啡因和其它刺激物、酒精及菸草。 每日喝6~8杯過濾水。 每日運動至少30分鐘,每週5天。

5種減少罹患直腸癌風險的營養補給品

每日一顆綜合維生素,含抗氧化維生素A、C、E、B群以及微量礦物質如鎂、、鋅、硒。 Omega-3 脂肪酸,如魚油,每日1~2顆膠囊或1~3匙。研究顯示Omega-3脂肪酸可以減少結腸、乳房及攝護腺癌風險。另有研究顯示,魚油有助於減少結腸癌細胞生長速率。使用高劑量魚油前應諮詢醫師,因為魚油可能會增加出血風險,特別是有使用抗凝血劑,如華法林(Warfarin)或阿斯匹靈(Aspirin)時。 益生菌補給品,如乳酸菌等有機微生物在內的混和物。每日攝取50~100億 CFUs (Colony forming units,菌落形成單位) 。這些「好菌」有助於保持消化道健康。 攝取質,每日1,000~1,200毫克。鈣質會和脂肪酸離子及次級膽酸結合來減少黏膜毒性,減少小腸內增殖。研究顯示攝取量最高及最低的族群相比,可以減少到14%的風險。 維生素D:研究顯示單純使用維生素D最高可降低50%大腸癌風險。然而高劑量的維生素D對患有類肉瘤病(Sarcoidosis)、組織槳菌病(Histoplasmosis)、副甲狀腺疾病(Parathyroid disease)及某些類型的淋巴瘤(Lymphomas)的病患可能特別有風險。

孕婦營養須知:魚油怎麼補才不傷寶寶

孕婦營養須知:魚油怎麼補才不傷寶寶

魚油是一種健康補充劑,一般人可正常使用,增進健康,但對孕婦和胎兒來說,卻不盡然。懷孕使用魚油營養補充劑前,先來認識它的好處、相關安全問題,以及替代品,別胡自亂補,聰明反被聰明誤。

魚油對孕婦和寶寶的益處

Omega 3脂肪酸對寶寶的發育很重要,除了與神經和視覺細胞膜的成長息息相關,也對改善嬰兒的免疫系統、降低罹患心理疾病的風險很有幫助,也就是為什麼它對懷孕和哺乳中的女性來說,是餐餐必備的營養素之一。而魚油,正是攝取Omega 3最容易的來源之一。

一篇於2006年發表的澳洲研究,將98位健康的女性分成兩組,從懷孕第20週開始到生產為止,一組每天服用4公克的橄欖油,另一組則服用4公克的魚油。研究人員發現,雖然兩組受試者的孩子到了2歲半時,發育和語言能力都相差無異,但母親有食用魚油的小孩,有較佳的手眼協調能力。此外,目前也有其他研究證實孕婦若攝取魚油,能降低孩子罹患氣喘(Asthma)、特異體質過敏症(Atopy),如異位性皮膚炎等皮膚疾病的風險。 Omega 3來源不只有魚油補充劑

每種魚油的生產方式不同,並不是每一種對寶寶來說都安全。用魚肝做成的Omega 3補充劑,如魚肝油,因為其含有大量的維生素A,很容易引起寶寶肝中毒等其他致死的損害。攝取Omega 3最好的方法,其實是食用加工過的魚。若每週能食用2份以上的多脂魚,如鮭魚、鯖魚、鮪魚,就不需要額外食用魚油補充劑。只有在無法接受魚腥味,或在無法食用魚類的狀況下,才會建議服用魚油補充劑。懷孕和哺乳中的素食者,則可食用從藻類萃取的Omega 3補充劑。總而言之,Omega 3對寶寶固然重要,但媽媽們不一定要從魚油補充劑才能攝取這個營養素。

懷孕吃肉要小心!肉品沒熟恐染寄生蟲

懷孕吃肉要小心!肉品沒熟恐染寄生蟲

懷孕後,身體需要許多種類的營養素來支持媽媽和胎兒的生命,因此,孕婦需要審慎安排健康的飲食計畫,並注意飲食的均衡,避免攝取不適合食物;如各位所知,攝取肉類是吸收蛋白質的主要來源,但懷孕時吃肉安全嗎?又有哪些地方需要多留意呢?一起來探究吧!

懷孕的飲食須知

為了確保飲食安全,請以適當方式儲藏、準備及烹煮肉品,這表示不論是牛、豬、家禽或魚類都不可生食,也必須完全煮熟,因為肉品可能潛藏寄生蟲和細菌,例如:李斯特菌( Listeria)、弓漿蟲(Toxoplasma)和沙門氏菌(Salmonella),會導致食物中毒,對於懷孕婦女不太安全。

李斯特菌:一般來說,李斯特菌症通常不會發生在健康的人身上,然而,對懷孕婦女來說,情況完全不同。如果在懷孕期間食用受李斯特菌感染的食物,可能罹患李斯特菌症(Listeriosis),甚至,李斯特菌還會傳染給肚子裡的小孩,導致流產、死產、早產、新生兒體重過輕、腦膜炎(Meningitis )等不同程度傷害。 弓漿蟲:這是一種會引起弓蟲症(Toxoplasmosis) 的微小寄生蟲,如果孕婦有這種情況,可能會導致嚴重疾病,對胎兒來說,也可能造成死產、出生缺陷,以及長期神經損傷。 沙門氏菌:這種菌對孕婦來說也十分危險,會導致高燒、嘔吐、腹瀉以及脫水,甚至還有早產和流產等潛在風險。

如何烹調肉類?

在廚房準備一個食物溫度計,將豬牛羊等肉品煮到至少攝氏70度,禽類肉品則煮至攝氏74度,並請確認肉品已經完全煮熟,中間沒有任何粉紅色。 孕婦可以吃醃肉和煙燻肉嗎?

熟食肉品,例如熱狗、培根、乾式香腸、肉醬或是煙燻肉等,都可能含有細菌,即使放置冰箱裡,也只是減緩細菌生長,因此,建議懷孕婦女少吃這些熟食肉類。

孕婦可以吃烤肉嗎?

烤肉雖然已經過高溫煮熟了,降低細菌和寄生蟲的殘存問題,但卻可能提高致癌的風險,這是因為肉品在爐火上烤或煎時,動物蛋白質會產生多環胺類(Heterocyclic Amines),導致致癌風險增加。

此外,若將肉汁滴進火中,會產生多環芳香烴(Polycyclic Aromatic Hydrocarbons),這則是另一種致癌物質。若真的要吃烤肉,建議多參考下列6點方式,來降低風險吧!(推薦閱讀:烤肉致癌吃不吃?2大撇步安心吃烤肉) 烹煮前,將肉品外圍可見的肥肉去除。 先將肉品放至微波爐微波數分鐘,縮短烤肉的時間。 請勿將肉直接放在火上烤。 烤肉時,維持適當溫度。 烤肉時,頻繁的將食物翻面。 食用前,將烤焦的部分去除。

懷孕期飲食必知!補充7類食物營養素

懷孕期飲食必知!補充7類食物營養素

懷孕的準媽媽們,很快就要迎接新生命的到來,懷孕的這段期間,對準媽媽和胎兒來說都很重要,準媽媽們必須要好好照顧身體,除了吃好、睡好以外,還可以嘗試吃補,除了直接吃現成的補品之外,也可以從天然的食物中攝取。一起來看看哪些營養素補品,是孕婦可以嘗試的。

懷孕時需要營養補充品的5原因

懷孕的婦女需要大量營養素(碳水化合物、蛋白質、脂肪),更需要的是維生素、礦物質和微量元素,維生素和礦物質有助於所有懷孕階段母體和胎兒的成長;有些孕婦基於一些原因如下,可能需要食用含維生素及礦物質的補給品: 缺乏營養:抽血檢查後,有些孕婦的結果顯示缺乏維生素或礦物質,而這與嬰兒出生後的缺陷有關聯,因此必須改善這種情況。 妊娠劇吐(Hyperemesis gravidarum):這種懷孕的併發症,會讓孕婦覺得噁心、嘔吐,甚至會造成體重下降、營養缺乏。 飲食限制:有些孕婦有特定的飲食習慣如素食者,或是對某些食物過敏、有不耐性等等,可能需要含維生素及礦物質的補品,以防微量營養素缺乏。 基因突變:例如亞甲基四氫葉酸還原酶(MTHFR),它是一種基因,能轉化葉酸(Folate),讓身體可以吸收。孕婦若是有這項基因的突變,可能需要攝取含特別型態葉酸的補給品,以避免產生併發症。 飲食內容營養不足:若孕婦吃的食物營養不夠的話,可能會需要維生素及礦物質補品,以防營養不足。

懷孕時較安全的8類營養素

若要攝取營養素,最好先諮詢醫師,經過醫師的評估和許可後再服用;如果是自己購買營養素的話,最好購買經過公正機關審核過的品牌,以確保補給品的安全性。以下的營養素是安全性較高,孕婦可以選擇的: 產前維生素(Prenatal Vitamins):產前維生素以配方製作,是為了補充孕婦所需的微量營養素。研究顯示,補充產前維生素,可降低胎兒早產和子癲前症(Preeclampsia)的風險,此疾病是懷孕時可能會發生的危險潛在併發症,特徵為高血壓及尿蛋白)。 葉酸鹽:葉酸鹽是種維生素B,促進DNA生成、製造紅血球及幫助胎兒生長,葉酸是葉酸鹽的合成形式,會在體內轉化為活性的葉酸鹽及L-甲基葉酸(L-methylfolate)。孕婦建議每天攝取約0.6毫克的葉酸鹽或葉酸,降低神經管缺陷、先天性顎裂(Cleft Palate)或先天心臟相關缺陷的風險。 鐵質:孕婦在懷孕期間的全身血液容量是增加50%的,因此需要的鐵質量是提高的。鐵質對孕婦來說很重要,它可以運送氧氣,促進胎兒及胎盤的健康生長。鐵質過度缺乏可能造成貧血,懷孕時若有貧血症狀,可能導致胎兒早產、孕婦憂鬱、或胎兒患貧血症狀,因此缺鐵或患有貧血的孕婦需要藉在醫師的控管下,服用較高劑量的鐵質。 維生素D維生素D是種脂溶性維生素,對於免疫系統功能、骨質健康及細胞分配是很重要的,懷孕時缺乏維生素D會增高剖腹產、子癎前症、胎兒早產及妊娠性糖尿病(Gestational Diabetes)的風險。 鎂:鎂和人體內的多種化學反應有關,對身體的免疫、肌肉及神經功能很重要,身體要是缺乏此礦物質的話會提高慢性高血壓和早產的風險。有研究指出,攝取鎂可以降低胎兒生長受限及早產的風險。 :生根常被當成香料和草藥型補品,生薑做成補品後常用來治療因動暈症(Motion Sickness 常稱作暈車、暈機、暈船)、懷孕或化療所造成的噁心感。有些研究顯示,用生薑來治療懷孕造成的噁心感和嘔吐,是安全且有效的。 魚油魚油含有DHA(二十二碳六烯酸)及EPA(二十碳五烯酸),這兩種脂肪酸對胎兒的大腦發展很重要。魚油可能能夠強化胎兒大腦的發展及緩解孕婦的憂鬱感,但研究尚未出現定論。但其他研究顯示,補充魚油可以防胎兒早產、對胎兒視力發展有益處。孕婦可以每個星期吃2-3分含汞量低的魚類如鮭魚、沙丁魚及鱈魚。 益生菌:益生菌是活的微生物,對消化系統的健康被認為是有幫助的。許多研究指出,懷孕期間食用益生菌是安全的,沒有證實有傷害性的副作用,益生菌引發的感染風險也極低;也有研究顯示,補充益生菌可能降低妊娠性糖尿病、產後憂鬱(Postpartum Depression)、嬰兒濕疹、皮膚炎(Dermatitis)等症狀出現的風險。

可從食物中獲取的7種營養素

雖然直接從製作好的補品攝取營養素很方便,但其實很多營養素是存在於我們吃的食物當中的,孕婦也可以從食物中攝取一些營養素: 鐵質:紅肉是很好的鐵質來源,其他肉類如雞肉或魚肉也有鐵質,只是沒有紅肉那麼多,另外多葉蔬菜、豆類植物、添加鐵質的早餐麥片也有鐵質。吃含鐵食物的時候,搭配果汁或富含維生素C的食物(如番茄、綠花椰菜、辣椒),可以增加鐵質的吸收量。 碘:碘是人體需要的礦物質,需要的量不大,但是必要的。碘是生成甲狀腺素的必要物質,甲狀腺素由甲狀腺生產出來,能調節體溫、代謝率及生殖、成長、血球製造、神經、肌肉的功能。海鮮是碘很好的來源,其他如蔬菜的碘含量,則要看種植的土壤中碘含量有多高。 鋅:鋅是許多酵素的成分,而酵素有助於維持蛋白質的完整性並調節基因表現(Gene Expression),懷孕時細胞會快速成長,所以攝取足夠的鋅是重要的。瘦肉、全穀麥片、牛奶、海鮮、豆類植物、堅果都含有鋅。 維生素D:含維生素D的食物有含油魚類、營養強化的人造奶油或是麥片,不過還有更好的方式就是曬太陽,接收一些紫外線。每個人需要曬的時間不同,不需要曬到會曬傷的程度。 維生素C:懷孕的婦女因為血液容量增加,加上胎兒需要成長,所以會更需要攝取維生素C。維生素C對於膠原蛋白的生成很重要,膠原蛋白是血管內重要的元素,而且維生素C有助於在飲食中吸收鐵質。水果和蔬菜都是維生素C很好的來源。 質對於胎兒骨頭和牙齒的生成極其重要。鈣質的來源包括骨頭可以吃的魚(如沙丁魚)、麥片、水果乾、麵包、杏仁、豆腐、多葉蔬菜(如西洋菜Watercress、綠花椰菜)等等。 纖維及液體:有些孕婦在懷孕後期可能會遇到便祕的問題,多攝取纖維和液體有助於防止便祕。纖維的來源有全穀麵包、麥片、豆類植物、堅果、蔬菜、水果。

懷孕補充Omega-3~海鮮和素食這樣吃

懷孕補充Omega-3~海鮮和素食這樣吃

海鮮如魚、蝦、蟹、貝類等,富含蛋白質、鐵和鋅,懷孕時攝取有益寶寶健康成長,且魚類的脂肪,含有豐富的Omega-3脂肪酸,其中的DHA和EPA,可幫助寶寶的大腦發育,適合懷孕媽媽們適量攝取。根據國際脂肪酸及脂質研究學會(ISSFAL)的建議,孕婦每日至少要攝取300毫克的DHA。若懷孕時想吃海鮮,有什麼需注意的要點呢?而平時吃素或對海鮮過敏的媽媽們,又該怎麼補充Omega-3?以下皆為大家介紹:

懷孕期間海鮮的選擇

不吃大型魚類:大型魚類如鯊魚、旗魚、鮪魚等,因為這些魚可能含有大量的汞(Mercury),它會累積在血液中,損害寶寶的大腦和神經系統。若想吃海鮮,建議大家選擇低汞的種類,如鮭魚、鰻魚、秋刀魚、沙丁魚、鱒魚、鯡魚、鯖魚、鱈魚等,但仍需注意分量,建議每週不要超過2份。 避開生的海鮮:任何生海鮮都可能有寄生蟲,如絛蟲(Tapeworms),吃生海鮮後除了可能造成食物中毒,肚中的寶寶也無法順利攝取所需的營養。懷孕期間若想吃海鮮,最好吃全熟的,避免生魚片、生牡蠣、壽司等。

素食者攝取Omega-3的選擇

Omega-3包含3種:DHA(二十二碳六烯酸,常見於魚油)、EPA(二十碳五烯酸,常見於魚油)和ALA(α-亞麻酸)。在蔬菜等植物食材裡,通常只含ALA,雖然ALA可以在體內轉換,但僅約5%的ALA會轉化為EPA,少於0.5%的ALA會轉化為DHA,所以素食者需要吃較多含ALA的食材,來補足需求,同時,也需注意避免攝取過多omega-6和反式脂肪,以免造成身體的發炎反應,和影響Omega-3的吸收。

可多吃的Omega-3食材:如奇亞籽、亞麻仁籽、核桃等。 需少吃的Omega-6食材:如棉籽油、棕櫚油、大豆油、沙拉油、花生油等。

小提醒:雖然Omega-3有益寶寶的健康發展,但是不可過量攝取,否則會降低凝血功能。而若有攝取量不足的疑慮,也可向專業醫師諮詢,是否需服用營養補充品,如藻油膠囊等。

小腿抽筋怎麼辦?半夜睡覺腳抽筋6大原因、5抽筋警訊公開

小腿抽筋怎麼辦?半夜睡覺腳抽筋6大原因、5抽筋警訊公開

許多人都發生過半夜睡覺睡到一半,腳突然抽筋發痛,那種痛讓人難以忍受,快的話幾秒鐘就消失,慢則可長達數分鐘。究竟為什麼腳會抽筋?半夜睡覺腳抽筋該怎麼辦?平時可以吃什麼東西改善?小腿抽筋要看哪一科?《Hello健康》為您一次解說。

半夜睡覺腳抽筋原因?

睡覺腳抽筋在醫學上稱夜間腿抽筋,也稱睡眠相關腿抽筋,指小腿或足部肌肉發生突然且不自主的收縮,造成疼痛並影響睡眠,最常發生於小腿、足部(例如腳趾)及大腿。

睡覺腳抽筋的原因繁多,主要可分為以下6種: 結構性:先天腿部結構異常,例如扁平足或膝反曲;長坐或姿勢不良也是原因之一。 神經性:患有神經性疾病,例如帕金森氏症或神經病變;另外,夜晚平躺時,足部容易蹠屈(腳板向下扳),造成小腿肌肉收縮,也會造成小腿抽筋。 代謝性與電解質異常:因為脫水、過度出汗而造成電解質失衡,或患有其他影響電解質的代謝性疾病,例如甲狀腺低下、糖尿病或慢性腎衰竭引發的高血磷等。 藥物性:服用離子阻斷劑、類利尿劑或保鉀型利尿劑,導致身體脫水及電解質失衡。 運動性:由運動後所產生的疼痛和不自主肌肉收縮所引發,特別是從事強度較高的運動之後。 慢性病:患有冠狀動脈血管疾病、周邊血管疾病、肝硬化或骨關節炎之病患,較易發生夜間腿抽筋。

白天小腿抽筋原因?

白天或其他非睡眠時間發生腳抽筋,多為以下原因所致: 運動或活動過度造成肌肉拉傷,例如平常很少跑步,卻突然參加馬拉松 長時間姿勢不良,例如長時間盤腿工作,或一整天穿高跟鞋 久站、久坐 運動時用錯誤方式使用肌肉

若年紀較長,大於50歲,又未過度使用肌肉或姿勢不良,則恐是下列原因所致: 腿部血液循環不良,特別是秋冬天氣變冷或夏天長時間待冷氣房時。 天氣過熱,又因水分攝取不足,造成身體脫水、電解質失衡。 患有糖尿病、甲狀腺低下、慢性肝病、周邊動脈疾病等代謝性疾病。 患有低血、低血鎂、低血鉀或呼吸性鹼中毒等病症,造成肌肉僵硬。

小腿抽筋恐是5疾病的警訊

許多疾病都可能導致小腿抽筋,若您的腿經常不自主抽筋,頻率達每週2~3次以上,建議赴醫院接受進一步檢查,確認是否患有以下疾病: 糖尿病:由末梢神經病變所致。 關節炎:腿部關節病病刺激周邊神經。 肝硬化、肝病末期:因為肝臟代謝功能變差,導致電解質失衡。 心血管疾病:周邊動脈疾病、冠狀動脈疾病。 神經性疾病:自律神經失調、肌肉病變。

腳抽筋怎麼辦?緩解、改善方法一次看

半夜睡覺小腿抽筋時,可立即做以下兩件事來緩解症狀:

用力將腳往腳背的方向扳動(腳板屈起),藉由伸展收縮肌肉來緩解抽筋。 按摩抽筋部位

若您經常發生抽筋,建議最好還是先找出原因,再依據病因進行改善;不同的抽筋原因,改善方法也不一樣: 電解質失衡:多飲水,補充電解質。 腿部血液循環不良:睡覺時注意足部保暖,睡前可簡單按摩雙腳或用溫熱水泡腳。 疾病原因:確認造成抽筋的病因,並依據醫師指示服藥來改善症狀。 藥物原因:與醫師討論是否須減少或更改處方藥物。 運動過程或運動後抽筋:運動前請充分暖身,運動後則可拉伸緊繃的肌肉部位。 姿勢不良:改善工作或日常生活的不良姿勢。 過度使用腿部肌肉:睡前抬腿或伸展雙腿10~20分鐘。

小腿抽筋吃什麼改善?

若您是因為缺鈣、缺鉀或缺鎂所造成的抽筋,可補充以下食物: 鈣:黑芝麻、小方豆干、乳酪、髮菜、杏仁果、紫菜、黑豆、牛奶、地瓜葉、海帶。 鉀:開心果、釋迦、香蕉、奇異果、龍眼、小番茄、空心菜、菠菜、莧菜。 鎂:黑豆、菠菜、南瓜籽、腰果、黑巧克力、酪梨、豆腐、鮭魚。

不少人是因為脫水、電解質失衡而抽筋,因此水分攝取也很重要,建議每天飲水量都要超過2000毫升,並減少喝茶、咖啡等容易利尿的食物。(延伸閱讀:一天喝水量上限多少?怎麼計算正確飲水量?每天多喝水8大好處)

小腿抽筋看哪一科?

若您頻繁發生小腿抽筋,可赴醫院家醫科或神經科進行檢查。

大腸桿菌感染症狀?大腸桿菌感染來源、原因與超標意義

大腸桿菌感染症狀?大腸桿菌感染來源、原因與超標意義

新聞報導時有飲料店或小吃店大腸桿菌超標,引起食物中毒之事件,但不少衛教文章又寫大腸桿菌是腸道好菌,有助吸收維生素;究竟大腸桿菌是好是壞?為何能保護腸胃又可能引發食物中毒,而且還可能造成泌尿道感染?《Hello健康》帶您一探關於大腸桿菌的秘密。

大腸桿菌(E. coli)是什麼?

大腸桿菌(Escherichia coli,簡稱E. coli)為大腸的正常菌落之一,外型如同棒子,兩端鈍圓,繁殖速度極快;正常情況下,大腸桿菌對人體無害,而且有助維持腸道平衡,不讓壞菌佔據腸壁、獲取養分。

大腸桿菌的3大功效:

幫助合成維生素,例如維生素K和B12 維持腸道免疫作用 驅逐有害細菌

然而,若人類免疫功能不佳或免疫力低下,例如新生兒或癌症化療病患,造成白血球數量不足,黏附在腸壁的大腸桿菌就可能出現發炎反應,或鑽入腸壁,在血液中繁殖並引發敗血症或幼兒腦膜炎。

大腸桿菌感染症狀?大腸桿菌感染來源、原因與超標意義 大腸桿菌感染來源、原因與症狀

因為大腸桿菌普遍存於人類或動物的腸道,所以若食物或水源受到人類或動物的糞便汙染,並被食入或飲用,就可能引發外源性感染;這類感染最常見的症狀為旅行者腹瀉(Traveler’s diarrhea),也就是出外旅遊,吃下不乾淨的食物所造成的腹瀉,另外一個症狀則是腸道出血性大腸桿菌感染症。

腸道出血性大腸桿菌感染症屬於非常危險的病症,其致病病株與一般大腸桿菌不同;若吃入遭汙染的食物,輕則引發腸胃炎、腹瀉,重則腸道出血、血便、急性腎衰竭,甚至死亡。

腸道出血性大腸桿菌感染症常見於歐美國家,因為部分地區衛生環境佳,多直接飲用自來水,且飲食講究天然有機,少用農藥,所以病菌較容易存活,加上平時習慣吃生菜沙拉,食材未經高溫處理就會直接進入體內。 大腸桿菌症狀:女性易有泌尿道感染

另外,女性由於泌尿道開口與大腸和肛門出口較近,容易沾黏大腸桿菌並引發感染;此類泌尿道感染屬於內源性感染,意即體內細菌所造成的自我感染,好發於10歲左右的女童與20~40歲的女性,通常會引起下列症狀,也要特別留意:

急尿 頻尿 血尿 排尿有刺痛及灼熱感 下腹脹且痠痛

大腸桿菌感染症狀?大腸桿菌感染來源、原因與超標意義 大腸桿菌超標很危險?

由於會引發食物中毒的菌種非常多,若針對每一種病原菌一一檢驗,不僅花費時間久且費工,所以一般衛生局所抽檢的項目通常僅包含:

大腸桿菌 腸桿菌科,包含沙門氏菌(Samonella)、志賀菌(Shigella)及腸桿菌(Enterobacter)等各種食品病原菌。

上述2種檢驗項目被稱為「衛生指標菌」,藉由透過檢驗最常見且容易引發食物中毒的細菌,來判斷食品製造及保存過程是否乾淨及安全;若連此標準都無法通過,便表示食品製造過程有嚴重的衛生問題。

因此,新聞報導時有的大腸桿菌超標事件即代表這個意思,超標未必會造成食物中毒,但具有中毒的可能,所以民眾需審慎選擇店家與食材來源;而餐飲業者若被抽驗出大腸桿菌超標,則需盡速檢討及改善食品安全。

超級細菌MRSA是什麼?金黃色葡萄球菌感染原因、症狀公開!

超級細菌MRSA是什麼?金黃色葡萄球菌感染原因、症狀公開!

金黃色葡萄球菌常存於人體的皮膚、毛髮、鼻腔及咽喉等黏膜及糞便中,尤其是化膿的傷口,因此極易經由人體而污染食品,引發食物中毒;在新聞上就不時可見國小營養午餐或市售餐點,發生金黃色葡萄球菌中毒的事件;究竟金黃色葡萄球菌是什麼?為何能導致皮膚感染,又能引發食物中毒?《Hello健康》為您一一揭曉。

金黃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是什麼?

金黃色葡萄球菌是一種細菌,生長時會群聚在一起,在顯微鏡底下看起來就像葡萄串,而且在培養基上會產生金黃色、橙色及白色等色素,因此獲得其名。

金黃色葡萄球菌平時就存於人類的鼻孔、咽喉、頭髮及皮膚上,但不會引發感染或不適;然而,若皮膚有感染發炎或化膿的傷口,該菌就會大量增生;假設患者免疫力低下,或未適度消毒與照護傷口,就可能惡化並引發感染。

超級細菌MRSA是什麼?金黃色葡萄球菌感染原因、症狀公開!

金黃色葡萄球菌感染原因有2種

金黃色葡萄球菌的感染原因可分成兩種,一種是前面所提的皮膚感染,另一種就是食物中毒;若食物處理人員,例如屠宰廠、生鮮食物包裝廠或牧場的工作人員等,有化膿傷口且不小心接觸到肉類、海鮮或牛奶;金黃色葡萄球菌就會食品上生長繁殖,分泌腸毒素。

由於金黃色葡萄球菌生存力非常強,在乾燥環境可存活數月,且需加熱至攝氏80度長達30分鐘,才能徹底被殺死,所以被汙染的食品若未妥善處理,例如在包裝前就接受殺菌處理、運送時維持低溫抑菌,或是最後接受高溫料理,就可能導致攝食者中毒。

金黃色葡萄球菌的腸毒素為食物中毒的主要原因,其毒素耐熱性更高,即使煮沸30分鐘仍不會被破壞,因此做好源頭控管與選擇食品來源安全、乾淨且有認證的廠商和餐飲業者,為避免中毒最好的作法。

金黃色葡萄球菌感染症狀

金黃色葡萄球菌若引發皮膚感染,會出現以下症狀: 紅腫 化膿 水泡 刺痛 嚴重時引起蜂窩性組織炎

若為食物中毒,症狀則多針對消化系統:

噁心、嘔吐 食慾不振 腹痛、腹瀉 虛弱 輕微發燒

有時會出現金黃色葡萄球菌引起敗血症、骨髓炎、肺炎或心內膜炎等狀況,這是因為病毒經由皮膚傷口或腸胃入侵血液系統,傳播至身體各個器官,引起更嚴重的感染與發炎,並造成生命危險。

超級細菌MRSA是什麼?金黃色葡萄球菌感染原因、症狀公開! 比金黃色葡萄球菌更強的超級細菌「MRSA」

金黃色葡萄球菌所造成的感染,通常會使用甲氧西林等抗生素治療,MRSA(Methicillin-resistant Staphylococcus aureus)指的是對甲氧西林具有抵抗力的抗藥性金黃色葡萄球菌;因為具有抗藥性,治療難度更高,感染所造成的致死率也相對較高。

針對MRSA,醫師一般會使用劑量更高的抗生素,或改用利奈唑胺(Linezolid) 與萬古黴素(vancomycin)等其他抗生素治療,但MRSA有時也會對這類抗生素產生抗藥性。

MRSA一般多出現於住院患者中,因為部分患者可能長期使用大量抗生素,導致體內金黃色葡萄球菌產生抗藥性,進而透過接觸物品在醫院傳播;而住院患者因為常有開放性傷口或插管,容易遭受入侵,是醫護人員特別提防的院內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