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腎臟病難治癒!3種輔助治療方法避免惡化

慢性腎臟病難治癒!3種輔助治療方法避免惡化

腎臟的功能是過濾血液中的含氮廢物與過多的液體,而慢性腎臟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以下簡稱 CKD)是一種腎功能逐漸惡化的過程,它可以持續數年,如果置之不理,體內累積過多廢物會對身體導致永久性的傷害。雖然慢性腎臟病目前仍無法治癒,但還是可以透過一些醫療方法幫助穩定病情和併發症,避免加速腎臟惡化,以下介紹3個輔助治療腎臟病的方法。

1. 控制血壓和低鈉飲食

高血壓可說是慢性腎臟病患者常見的症狀,因此醫師通常會給予血管張力素轉化酶抑制劑(Angiotensin-Converting Enzyme inhibitors,以下簡稱 ACE 抑制劑),幫助控制血壓。一般腎病患者血壓應維持在<140/90mmHg,但如果本身也有糖尿病(Diabetes),最好將血壓維持在<130/80mmHg 。(推薦閱讀:高血壓就在你身邊!這些高血壓地雷你知道嗎?高血壓4大迷思一次破解!)

民眾要注意,開始服用高血壓藥物時,腎功能會稍被影響,體內電解液也會出現變化,醫師可能需要反覆做血液檢測,並搭配利尿劑和低鈉飲食,減少四肢水腫的情形。另外,ACE抑制劑也會帶給身體副作用,像是持續乾咳、暈眩、頭痛、疲勞及虛弱,因此經醫師評估後,可能會建議患者改服用血管張力素受體阻斷劑(Angiotensin II Receptor Blocker)。(同場加映:高血壓找上門?好食概念快follow)

2. 降低膽固醇、分泌紅血球

很多慢性腎臟病患者會有高風險的心血管疾病和中風,因為身體的壞膽固醇量很高,因此醫師可能會給予他汀類藥物(Statins),這是一種降膽固醇藥,可以減少心血管疾病的風險,但這等藥物帶有副作用,例如頭痛、拉肚子、便祕,以及肌肉和關節疼痛。

英國國民保健署(National Health Service)表示, 慢性腎臟病到了後期,貧血症狀就會出現,伴隨著疲勞無力、呼吸困難及心悸。這時醫師可能會給病患紅血球生成素(Erythropoietin),幫助製造紅血球,若缺乏鐵質,則會另給鐵劑。(同場加映:膽固醇指數這樣顧~不要再過度攝取糖分)

3. 飲食少磷並觀察免疫系統

當腎受嚴重傷害,磷酸鹽因為無法被排出身體,將造成量不均衡,進而使骨頭稀化,同時也會導致血管化。一般來說,會建議先從控制飲食開始,減少攝取高磷的食物,像是雞蛋、紅肉、魚或乳製品,如果體內的磷仍偏高時,會給含鈣的磷結合劑,常見的為醋酸鈣(Calcium acetate)和碳酸鈣(Calcium carbonate)。(同場加映:加工食品和飲料多磷~腎病患者應少吃)

此外,腎病也可能是被自體免疫系統攻擊,這是因腎絲球體發炎所導致,稱為腎絲球腎炎(Glomerular nephritis,簡稱 GN),腎絲球的功能是過濾血液,若發炎的話,會影響腎功能。對此,醫師通常會開一些處方藥減低免疫系統的活性,像是環磷酸醯胺(Cyclophosphamide)或其他類固醇。 (同場加映:腎臟病與你的距離——腎絲球過濾與腎功能關係

換腎要等多久、風險高嗎?腎臟移植手術過程、注意事項一次看

換腎要等多久、風險高嗎?腎臟移植手術過程、注意事項一次看

什麼是腎臟移植?

腎臟移植是將捐贈者的健康腎臟,移植到受贈者的身上;接受腎臟移植的患者,一般都有嚴重腎衰竭(Kidney failure)的狀況,由於腎臟主要功能是將血液裡代謝的廢棄物排出體外,若腎臟無法正常代謝運作,血液中的廢棄物會漸漸堆積,導致身體出現其他的併發症。

以下為導致慢性腎衰竭的常見原因: 第一型糖尿病(Type 1 diabetes)、第二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高血壓 腎絲球腎炎(Glomerulonephritis):負責腎臟過濾過功能的腎小球(Glomeruli)發炎 間質性腎炎(Interstitial nephritis):腎小管(Tubules)、腎臟附近的組織發炎 多囊性腎臟病(Polycystic kidney disease) 尿道阻塞過久,導致的原因有:攝護腺肥大、腎結石、某些癌症 膀胱輸尿管逆流(Vesicoureteral reflux),尿液會經由膀胱逆流回到輸尿管或腎臟 腎臟重複發生感染,又稱為腎盂腎炎(Pyelonephritis) 進行腎臟移植能有效幫助患者延長生命,並且活得更健康。

為什麼需要進行腎臟移植手術?

醫師會對患者的身體狀況進行評估,並考慮進行腎臟移植: 身體健康狀況可以進行手術 接受腎臟移植的好處大於手術的風險 已經試過其他的治療方法,但都沒有成功 患者充分了解併發症造成的風險 將固定服用免疫抑制劑(Immunosuppressant)的藥物,並定期回醫院看醫師,追蹤、檢查身體狀況

這5種人不適合接受腎臟移植

為降低腎臟移植手術風險,符合以下情況的患者並不適合進行腎臟移植手術: 難以控制的嚴重感染(必須先治療以免移植手術導致感染擴大) 患有嚴重心臟病 肝衰竭(Liver failure) 患有的癌症已經擴散到身體不同部位 患有愛滋病的患者,且正處於感染人類免疫缺乏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 HIV)末期、最嚴重的階段

在找到合適腎臟、接受移植手術前,必須在等待腎臟移植的名單上排隊。捐贈者的腎臟也必須與受贈者配對良好,兩者的血型、組織配皆須相符,才能降低術後身體對移植腎臟的排斥。

換腎要等多久、風險高嗎?腎臟移植手術過程、注意事項一次看 腎臟移植可能產生的併發症

腎臟移植是一項重大的手術,含有許多不同層面的潛在風險。由於手術後仍存在後續可能衍生的問題,因此接受腎臟移植的患者,必須定期回醫院接受例行追蹤、檢查。儘管現代的醫療技術不斷進步、日新月異,過去數十年來,因為腎臟移植而導致的併發症已經大幅減少,但腎臟移植手術仍有一定風險,可能出現的術後併發症如下:

短期併發症: 感染 血管阻塞 輸尿管阻塞、滲漏 腎臟無法正常運作 腎臟出現急性排斥現象 小便有灼燒感或解不乾淨,頻尿現象 神經系統暫時性受損 癌症或感染轉移到身體不同部位

長期併發發症: 腎衰竭 輸尿管阻塞 供給腎臟血液的動脈萎縮 腎臟移植的術前準備

進行腎臟移植前,腎臟科醫師會先評估患者的病史、身體狀況,由醫師安排抽血檢驗、X光檢查,以評估是否合適做腎臟移植手術。下列為腎臟移植手術前,必須做的檢驗項目: 進行組織配對、血液檢查,以確定身體不會對移植的腎臟排斥。 檢查血液、皮膚,確定是否有無感染。 檢查心臟,如:心電圖(Electrocardiogram, EKG)、心臟超音波檢查(Echocardiogram)、心導管術(Cardiac catheterization) 檢查是否罹患癌症

由於很多醫院都提供腎臟移植手術服務,患者可以根據每年完成的手術次數、患者成功存活率等數據,選擇信賴的醫師,另外建議民眾可先向醫院詢問,醫護支援人員能提供的護理、協助工作,以及住家與醫院間交通往返事宜。

換腎要等多久、風險高嗎?腎臟移植手術過程、注意事項一次看 腎臟移植配對時間久 等待期應保持健康習慣

經過腎臟科醫師完整評估且符合腎臟移植資格後,患者就可以登錄到器官捐贈移植登錄中心的等候名單中,不過有幾項因素會影響您在器官捐贈移植等候名單上的順序,如:患有的腎臟病類型、嚴重程度,以及移植手術成功機率等

根據財團法人器官捐贈移植登錄中心的最新統計,仍有近7,500人正排隊等待腎臟移植,而109年的腎臟捐贈數僅245例,因此排隊等待時間可說相當漫長。

在等候腎臟配對期間,請遵循以下注意事項: 請勿抽菸 用餐時,請確實遵守移植醫療團隊提供之飲食建議 請勿飲用含酒精飲料 請將體重控制好在建議的範圍內,並依照醫師指示規律運動 定時服用醫師開立的藥物,若因服藥副作用而出現明顯不適,請立刻回診請醫師診斷 患者應定期回診並提供連絡資訊,以便於有合適的腎臟能立即連繫 準備好腎臟移植手術住院時,需要的一切物品

腎臟移植的過程 手術過程約4~6小時;手術開始前會進行全身麻醉(General anesthesia)。 醫師會在下腹部切出一個長約10公分的切口。 醫師會將腎臟移植到下腹部中,新植入的腎臟動脈、靜脈會與骨盆的動脈、靜脈相連接,以便血液可在移植的腎臟流通;移植腎臟的輸尿管會連接到膀胱,排尿便可以跟之前一樣順利。 除非患者有嚴重感染或其它不良反應,否則多數患者可保留原有的腎臟,無須割除。 最後醫師會將手術切口縫合。 腎臟移植的術後恢復

在接受腎臟移植手術後,患者通常會繼續留院觀察3~4天,以確認復原狀況是否良好。住院期間,進行移植手術的醫師會定期到病房檢查、追蹤;若有需要,會給予適當協助。 出院後應定期回診:腎臟移植患者出院後,通常會於1星期後初次回診,檢查腎功能及抗排斥藥血中濃度。若恢復情況良好,回診頻率會逐漸增加至2星期1次、每月1次。在定期回診追蹤時,進行腎臟移植手術的醫師,會知會其他醫師你的健康復原情形,並提供居家的醫療照護建議。 服用藥物:手術後,患者將終身服用免疫抑制劑的藥物,以避免身體對移植的腎臟產生排斥。關於應該服用的藥物,移植醫療團隊會詳細說明。 回復到健康狀態:手術成功完成後,患者的移植醫療團隊會擬定適合的運動方案、飲食計畫,以利患者術後盡快恢復正常生活。

間歇性斷食瘦身:減脂不掉肌!健身族這樣做

間歇性斷食瘦身:減脂不掉肌!健身族這樣做

如何能在健身或斷食瘦身的同時,還能保住肌肉線條,甚至能一舉突破減脂撞牆期?疫後重新逐步開放設施使用後,不少人也迫不急待回歸健身房鍛鍊,或透過飲食、斷食的方式來達到減重目的。

具有美國ACE-CPT國際私人教練執照的Sunny黃君聖營養師,近日出版《Sunny營養師的168斷食瘦身餐盤》一書,將自己為家人設計的飲食結合減肥減脂計畫集結成冊,同時並為《Hello健康》也邀請黃君聖營養師,為廣大的健身族群一次公開常見的間歇性斷食疑慮,讓你輕鬆斷食不掉肌,更毋需以用藥輔助健身而傷害身體,就能突破減脂撞牆期,朝理想體態更進一步。(你也想知道:間歇性斷食有哪些?)

間歇性斷食適合健身族嗎?

熱愛健身的人都知道,處於飢餓狀態會導致力量下降,影響訓練效果,但若目標在於「降低體脂肪」而非「提升力量」或「增加肌肉量」,那麼間歇性斷食相當適合健身族快速減脂後,再考慮增肌。

然而,若從未執行過間歇性斷食,一開始在斷食空腹期間可以優先選擇低強度運動,讓身體逐漸適應「肚子空空」的感覺。

黃君聖營養師於《Sunny營養師的168斷食瘦身餐盤》表示:「初次嘗試斷食的新手在運動時,可能會感受到馬拉松選手跑到一個程度時出現的「撞牆期」。其實這是我們身體所儲存的肝醣耗盡,因而產生的疲勞現象。但是身體的能量來源並不是只有糖原(Glycogen),還有另外一個供給來源,就是身上的脂肪。在低強度的運動之下,脂肪能夠提供源源不絕的能量,只是需要一些時間適應能量來源的切換,所以在斷食空腹期間可以選擇低強度的運動。」當能採此方式持之以恆,就能一舉突破減脂撞牆期。(延伸閱讀:脂肪練不出肌肉!這些健身迷思錯很大

另外他也提醒,如果你做的是屬於中高強度的重訓,而且訓練時間達1~2小時以上,則建議在運動前補充一些碳水化合物。畢竟重訓時最主要的能量來源還是糖原,如此一來,運動表現會比較好,也能夠達成訓練目的。

間歇性斷食瘦身:減脂不掉肌!健身族這樣做黃君聖營養師(圖片授權:采實文化) 運動完進入斷食期 如何調配進食窗口?

所謂進食窗口即准許進食的時間,以168斷食為例,「168斷食」指的是一天24小時,16個小時不吃東西,控制在8小時內進食。假設早上9點吃了第一餐,那麼到了下午5點過後,就不能再吃任何東西了。

熟悉間歇性斷食對訓練的影響後,喜愛健身的你們還需面對應該在健身前用餐還是健身後用餐的難題。理想上,運動後若能補充足夠營養,並適時調整,對於肌肉修復與成長十分有益。 斷食瘦身不掉肌 營養攝取成關鍵

黃君聖營養師強調,不少人會採用斷食瘦身搭配上運動,來提高成效,也因此運動後的那一餐相當重要,因為這時肌肉需要營養補充,所以建議運動後一定要吃足夠的營養,最好攝取一份約30公克的蛋白質,可促進肌肉合成。但如果運動後已經超過斷食時間,該怎麼辦呢? 間歇性斷食瘦身:減脂不掉肌!健身族這樣做(圖片授權:采實文化)

其實飲食方式最重要的還是要看整日的營養攝取,如果你今天的蛋白質攝取量已經足夠,那就不需要再額外補充;但若今天的營養需求不足,會建議在運動後補充營養。如果想讓斷食的效果來到最佳,則可以把運動後的進食移到運動前吃,就能達到最佳斷食效果。

間歇性斷食的重點原則在於,要在可進食的時間段中把一整天的營養需求吃完,如果營養需求未達到,還是可以在運動完補充。營養素攝取足夠才是重要關鍵,吃的時間只是輔助手段。

黃君聖營養師也提醒讀者,只要記住「早餐晚點吃,晚餐早點吃」的口訣,控制在8小時內進食且兼顧足夠營養並非難事。

如果已經執行168斷食一段時間,習慣了這樣的飲食方式,在食物種類以及分量都能夠拿捏準確之後,可以再往更進階的斷食方式前進。像是縮短進食的時間,調整成18/6、20/4,甚至是5:2 斷食,但建議要以循序漸進的方式改變,讓身體慢慢適應。 斷食期會造成肌肉流失?

眼見辛苦鍛鍊的肌肉恐怕因爲錯誤飲食而流失,絕對可說是健身者們最害怕的夢靨,不乏有人因此不願貿然減脂,就怕訓練成果白費。然而,只要注意每天營養攝取充足、配合運動,其實肌肉流失實沒有想像中那麼簡單。

黃君聖營養師表示:「造成肌肉流失的原因就是營養攝取不足,體內缺乏足夠的營養來源,就會從肌肉提取營養,供給身體使用。因此除了總熱量以外,要注意蛋白質是否攝取足夠。蛋白質是維持肌肉非常重要的營養素,只要每日的熱量和營養素攝取足夠,並且加上適度阻力訓練,就不會有肌肉流失的情形。」 間歇性斷食瘦身:減脂不掉肌!健身族這樣做運動後補充正確飲食如足夠的蛋白質營養,可加速肌肉合成、瘦身不掉肌。(圖片授權:采實文化)

何時可停止斷食?是否會復胖?

常常有人問,斷食到底要執行多久?執行完會不會復胖?其實間歇性斷食沒有標準的執行時間,重點是要看你的目的性為何。如果你已經透過斷食達到理想體重,就可以調整回原本的飲食方式,至於之後會不會復胖,則取決於之後的飲食內容。

停止斷食後,若想以增肌為目的,建議每日攝取熱量至少要超過每日總消耗熱量(TDEE)會有比較好的效果,不過大原則還是要保持健康的飲食習慣,搭配精心設計訓練菜單,就能在增肌之餘,也不讓體脂過於猖狂。(點此前往BMR/TDEE計算機)

如果斷食之後又恢復高油、高糖、高鹽、分量超標的飲食,變胖可說指日可待!所以我們所要做的,就是把飲食習慣調整成能夠長期執行,並且適合個人生活作息的飲食方式,才是維持健康的不二法門。(以上部分內容摘錄自《Sunny營養師的168斷食瘦身餐盤》) 間歇性斷食瘦身:減脂不掉肌!健身族這樣做《Sunny營養師的168斷食瘦身餐盤》采實文化出版

(首圖授權:達志影像)

姊妹看過來!關於女性甲狀腺的小知識

姊妹看過來!關於女性甲狀腺的小知識

甲狀腺是一種形狀像蝴蝶的腺體,位於脖子底端。甲狀腺產生的荷爾蒙主要控制大部分的代謝過程,例如:身體能多快燃燒熱量、心跳能跳多快等。有些人會有甲狀腺功能不全的情況,不過別擔心,這個狀況對人體無害,而且不需治療。不過當然也會有一些危及生命的情況。就像是甲狀腺的的極端分泌,以及女性在生產以及停經後,有很高的風險會有甲狀腺問題。因此,下列就為您介紹,哪些女性會容易有這個問題,又會怎麼影響健康。

甲狀腺問題如何影響女性?

甲狀腺問題可能會導致經期不規律,因為甲狀腺在生理期中也佔有一席之地,例如:無月經症(Amenorrhea)就是因為甲狀腺出了狀況所引起,這可能會導致生理期停止幾個月甚至數年之久。如果甲狀腺問題是由免疫系統所引起,可能會影響卵巢,也有可能會有提前停經的狀況。甲狀腺問題會干擾女性的經期不規律、中斷排卵,因此更難受孕,因此若在懷孕期間甲狀腺持續有著問題,那麼這會使母親和胎兒都有健康風險。

哪些人容易患有甲狀腺問題?

若您有下列情況,那麼有可能是有甲狀腺問題的高風險群:

曾經有過甲狀腺的問題。 曾動過可能會影響甲狀腺的手術或接受過放射治療。 甲狀腺腫(Goiter)、貧血(Anemia)或第一型糖尿病(Type 1 diabetes)。

哪些甲狀腺問題會影響女性?

甲狀腺功能低下(Hypothyroidism):這是甲狀腺分泌太少荷爾蒙的症狀,主要會影響身體功能的減緩。甲狀腺機能低下通常是因為橋本氏甲狀腺炎(Hashimoto’s disease,或稱Hashimoto’s thyroiditis)、甲狀腺機能亢進治療、放射治療、甲狀腺切除等引起。 甲狀腺機能亢進(Hyperthyroidism,又稱作Overactive thyroid):這是因甲狀腺分泌過多荷爾蒙所引起,會導致身體的功能加速。甲狀腺機能亢進常由一種免疫問題「葛瑞夫病(Graves’ disease,又稱瀰漫性毒性甲狀腺腫)」所引起。 甲狀腺炎(Thyroiditis):這是當免疫系統釋出抗體,攻擊甲狀腺並導致發炎而產生的症狀,會造成甲狀腺炎發生的原因,包含免疫系統疾病,如第一型糖尿病、類風溼性關節炎(Rheumatoid arthritis)、基因、病毒或細菌感染及特定藥物引起。 甲狀腺腫:指的是甲狀腺腫大。有時候甲狀腺腫不須治療就會消失;有時候卻可能是嚴重甲狀腺問題的徵兆。 甲狀腺結節(Thyroid nodules):這是甲狀腺中某些部分腫大,且結節中可能充滿液體、血液或固體物質。 甲狀腺癌(Thyroid cancer):若癌細胞在甲狀腺組織中成長則會發生,有些人不會出現任何症狀,有些人則會發生頸部腫大或突起的狀況,使聲音嘶啞,或造成吞嚥困難。(推薦閱讀:《寄生上流》朴素丹、方季惟皆患甲狀腺癌!女性發生率高3倍!這6大前兆別輕忽)

斷食也要營養~小孩需要這4類營養素

斷食也要營養~小孩需要這4類營養素

您的小孩開始學著斷食了嗎?早點開始讓小孩學習斷食,可能是很重要的事,這樣他們才能了解斷食有其必要。不過,可別忘了小孩仍在成長階段,他們在斷食期間,還是很需要補足營養需求,別強迫他們斷食,這可能會使他們營養不足。

斷食仍需補足營養需求

以下是小孩在斷食期間,仍然需要補足下列4種營養素,讓他們足以成長發育:

1. 蛋白質

蛋白質是小孩在成長階段,必定要補充足夠的主要營養素之一。蛋白質能組成物質,也能組成及修復身體組織,小孩可以從動物和植物裡攝取到蛋白質,但是動物性蛋白質比植物性蛋白質更好,因為動物性蛋白質,有更完整且更多的必需胺基酸。

動物性蛋白質來源包括魚、肉、雞肉、蛋、牛奶、乳製品等;而植物性蛋白質來源則有豆腐、天貝(源自印尼的一種發酵食品)、黃豆、花生、和其他類的堅果。根據2013年的營養需求量資料,4~6歲的小孩一天需要35公克的蛋白質,而7~9歲的小孩一天則需要49公克的蛋白質,這需求量大約等於2份含動物性蛋白質的食物,加上2份含植物性蛋白質的食物。 2.

小孩在青少年時期之前,骨頭會快速生長,所以他們在兒童時期需要補,以助於骨頭生長。除了幫助骨頭生長外,鈣也能助於維持正常心跳、凝血功能、肌肉及神經功能。鈣的來源包括牛奶、起司、優格、豆腐、綠花椰菜等等。4~9歲的小孩一天需要1000毫克的鈣,大約為3杯牛奶的量。

3. 鐵質

鐵質對於小孩來說,也是很重要的營養素,缺乏鐵質可能造成貧血。小孩在成長的同時,身體的血液含量也跟著增加,所以在兒童時期,需要更多鐵質。紅血球攜帶氧氣到全身的細胞,需要仰賴鐵質,而鐵質對於大腦發展和功能也是必須的。肉、魚、雞肉是最棒的鐵質來源,而麵包、麥片、麵食則有強化營養的鐵。4~6歲的小孩每天需要9毫克的鐵,7~9歲的小孩則每天需要10毫克的鐵。

4. 維生素A、C、E

維生素A、C、E有抗氧化性質,能幫助身體細胞不因自由基而受損,強化免疫系統並避免身體受感染。維生素A對於視力及骨頭發展很重要,也能幫助小孩身體細胞及組織的生成;而維生素C則是能幫助身體生成及修復紅血球、骨頭及身體組織,強化血管、幫助傷口復原,並助身體吸收鐵質。維生素E則是能修復DNA、幫助身體新陳代謝。

小孩對於這些維生素的需求量,許多蔬菜和水果都能充分提供,例如芒果、橘子、草莓、番茄、紅蘿蔔、菠菜、綠花椰菜等等,建議小孩每天吃5份量的蔬菜和水果。

胃食道逆流或胃灼熱?消化不良的症狀與治療

胃食道逆流或胃灼熱?消化不良的症狀與治療

當你正在大快朵頤多汁美味的漢堡,和炸得酥脆的金黃色薯條時,覺得腹部有種灼熱的感覺,當心可能是消化不良。要治療消化不良,最好的方法就是及時察覺不適,並調整作息、飲食和治療。

什麼是消化不良?

消化不良是指上腹部或胸骨下方有灼熱感,有些人可能會偶爾或經常出現這種情況,有時這種疼痛會伴隨著位於胸骨後方的灼熱感,消化不良往往是其他疾病的徵兆,例如胃食道逆流(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簡稱  GERD)、潰瘍(Ulcers)或膽囊疾病(Gallbladder disease)。另外,消化不良與胃灼熱(Heartburn)並不同,胃灼熱通常會引起噁心和腹脹。

嚴重的消化不良可能導致消化系統的永久問題,像是食道,或是位於胃和食道交界處上的鱗狀上皮細胞病變(巴瑞特氏食道),而消化不良可能發生在任何年齡層,以下是消化不良的好發族群:

大量飲酒。 服用容易刺激胃部的阿斯匹寧(Aspirin)或其他止痛藥物。 消化道疾病,例如潰瘍。 情緒焦慮或憂鬱。 消化不良的症狀有哪些?

消化不良的症狀可能在用餐時或餐後出現,壓力也造成消化不良更嚴重的原因,若你有消化不良的現象,可能會出現以下症狀:

感覺肚子很飽不適 打嗝 打嗝時食物或液體逆流到食道內 腹脹(較少見) 噁心、嘔吐(較少見)

有些療法或藥物可以幫助緩解消化不良,但因為消化不良也可能是其他嚴重疾病的徵兆,所以如果符合以下情形,請務必就醫檢查和治療:

年齡 55 歲以上者 不明原因體重大幅增加 吞嚥困難 經常嘔吐 患有缺鐵性貧血(Iron deficiency anaemia) 感覺腹部有腫塊 嘔血或血便

(同場加映:消化不良太常見~您基本衛教懂了嗎

胃食道逆流或胃灼熱?消化不良的症狀與治療 消化不良的原因

正常狀態下,胃會分泌胃酸來消化食物,但是有時候胃酸會損傷腸壁,引起疼痛不適,消化不良也可能是其他因素導致或惡化。

消化不良最常見的原因是吃太多、太快,吃了太多高脂肪食物或在充滿壓力的環境下用餐,過量飲酒和吸菸也會引起消化不良,壓力與疲倦則會使消化不良惡化。

如果你的體重超重,你也可能因為腹腔內壓力增加而出現 消化不良的現象。

有些疾病與胃酸逆流到你的食道,或食道括約肌(Esophageal sphincter)無法抑止胃酸逆流到食道有關,可能引起消化不良的健康因素如下: 胃潰瘍(Ulcers) 胃食道逆流(GERD) 胃癌(Stomach cancer) 胃輕癱(Gastroparesis),俗稱胃下垂,指食物在胃中停留過久,造成不適的一種疾病,好發於糖尿病患者。 胃炎(Stomach infections) 腸躁症(Irritable bowel syndrom) 慢性胰臟炎(Chronic pancreatitis) 甲狀腺疾病(Thyroid disease) 懷孕

有些藥物的成分會引起消化不良,例如硝酸鹽(Nitrates),含有硝酸鹽的藥物會擴大你的血管,也可能使你的食道擴張而導致胃酸逆流。

若你有腸胃方面的問題,你不應使用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NSAIDs),例如阿斯匹寧(Aspirin)或布洛芬(Ibuprofen),因為它會影響你的消化道,造成消化不良,而 16 歲以下也不可食用阿斯匹寧。其它應避免服用,以防消化不良的藥物有: 阿斯匹寧或其他止痛藥如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NSAIDs)、布洛芬(商品名:莫痛寧 Motrin,安舒疼 Advil) 萘普生(Naproxen/Naprosyn) 雌激素和口服避孕藥(Estrogens and oral contraceptives) 類固醇藥物(Steroid medications) 某些抗生素(Certain antibiotics) 甲狀腺藥物(Thyroid medicines) 消化不良的治療方法

通常消化不良會在數小時後自動消失,不過有時症狀可能反而惡化,這時就需要就醫,另外平時也要避免容易引發消化不良的食物或動作。要治療消化不良,不妨參考下列的方法: 不要張嘴咀嚼東西、一邊吃東西一邊說話或吃太快,這些都會使你吞下過多氣體導致消化不良 飯後喝飲料比一邊吃飯一邊喝飲料好 避免吃宵夜 避免吃辛辣的食 戒菸 避免喝酒精飲料

如果經過調整習慣,但消化不良的症狀仍無改善,去看醫師時,醫師可能會開立一些藥物來緩解你的症狀,因為消化不良與其說是疾病,不如說只是一種症狀,治療方式不外乎與上述容易導致消化不良的因素有關。

(同場加映:消化功能低下~5原因和5種緩解方法) 4 招助緩解消化不良

若你是因為其他疾病而併發消化不良,你可能必須多了解這個疾病並積極治療,如此你才能確實降低發生消化不良的風險。通常調整生活習慣就能改善消化不良的現象,以下四招幫助舒緩消化不良:

1. 維持理想體重

肥胖(Obesity)容易使胃酸逆流到食道,透過規律運動及健康的飲食習慣,能幫助保持理想體重、降低消化不良的發生。

胃食道逆流或胃灼熱?消化不良的症狀與治療

2. 少吃刺激性食物

少吃油膩、辛辣的食物,或含有咖啡因的飲料,例如咖啡、茶或可樂來避免消化不良。

3. 戒菸戒酒

香菸和酒精中所含的化學物質,也會放鬆食道的肌肉,引起胃酸逆流。

4. 良好的睡眠習慣

睡前三至四個小時不要吃東西,因為當你躺下時,食道會比較放鬆,睡前吃東西會讓胃分泌胃酸,而增加胃酸逆流的風險。建議多加幾個枕頭來墊高頭部或肩膀,可以避免在睡著時讓胃酸逆流到消化道。

(同場加映:睡前5招放輕鬆!增進睡眠品質睡好覺

消化不良太常見~您基本衛教懂了嗎

消化不良太常見~您基本衛教懂了嗎

在美食充斥的台灣裡,誘人的色香味常常讓人食指大動,忍不住一口接著一口。然而,當您沉浸在口腹之慾的愉悅時,也可能感到腹部一陣陣地灼熱感來襲。這樣子的不適感就是消化不良的前兆,至於導致消化不良的原因有哪些,不妨就讓我們一起來了解更多關於消化不良的資訊吧!

什麼是消化不良?

消化不良(Indigestion/ Dyspepsia)主要是形容上腹部至肋骨下半部灼熱的症狀,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會發生過幾次這樣子的狀況。如果您有消化不良的症狀,那麼也有可能會導致其他像是,胃食道逆流(Gastroesophageal, GERD)、潰瘍(Ulcer)或膽結石(Gallbladder)等胃腸道疾病。嚴重的消化不良可能對您的消化系統造成永久性的傷害,例如食道、消化道的灼傷。請注意,任何年齡層的人都可以發生消化不良,若尤其您有以下情形時,您消化不良的發生率較高:

飲酒過多。 服用阿斯匹靈(Aspirin)或其他會刺激胃腸的止痛藥。 消化道異常,例如潰瘍(Ulcer)。 情緒焦慮或沮喪。 消化不良的症狀有哪些?

消化不良的症狀可能會在您享受食物時出現,若您有消化不良的問題,您可能會有以下症狀: 不舒服的飽足感或沈重感。 打嗝(Belching)。 消化物或胃液逆流至食道(Gullet/ Esophagus)。 脹氣(Bloating)。 噁心、嘔吐(Nausea and vomiting)。

緩解消化不良的簡單療法和藥物有很多種,然而消化不良也可能代表著其他更嚴重的問題,若您有以下情形,建議您儘速就醫: 年齡在55歲以上。 原因不明體重快速下降。 吞嚥困難。 經常嘔吐。 缺鐵性貧血(Iron deficiency anaemia)。 胃內翻攪不適。 嘔血或血便。 消化不良的原因?

正常狀況下,胃會分泌胃酸來消化食物,但有時候這些胃酸也會損壞您的胃腸壁,造成疼痛不適。大部分消化不良的原因是吃太多、太快,吃太油膩的食物,或在充滿壓力的環境下飲食。飲酒過量或抽菸也會導致消化不良,壓力和疲勞則是使消化不良惡化的因子。若您有肥胖的問題,您發生消化不良的機率則會提高。有時候,胃酸逆流會導致食道括約肌(Esophageal sphincter)無法阻擋胃酸逆流到食道的疾病,也會造成消化不良,例如: 潰瘍(Ulcers)。 胃食道逆流(GERD)。 胃癌。 胃輕癱(Gastroparesis, 又稱胃下垂)。 胃炎(Stomach infections)。 大腸激躁症(Irritable bowel syndrome)。 慢性胰臟炎(Chronic pancreatitis)。 甲狀腺疾病(Thyroid disease)。 懷孕(Pregnancy)。

藥物也會引發消化不良?

有些藥物也會造成消化不良,如使血管擴張的硝酸鹽(Nitrates),因為它的功用會讓您放鬆食道肌肉,進而使胃酸逆流。如果您有胃腸方面的問題,勿服用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NSAIDs),例如阿斯匹靈(Aspirin)和布洛芬(Ibuprofen),因為它會影響您的消化道造成消化不良。年齡低於16歲的孩子也不應服用阿斯匹靈,為避免消化不良的症狀發生。您應該避免服用的藥物有: 阿斯匹靈(Aspirin)及其他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NSAIDs),例如布洛芬(ibuprofen)、萘普生(Naproxen)。 雌激素(Estrogens)及口服避孕藥(Oral contraceptives)。 皮質類固醇(Steroid medications)。 部分抗生素(Certain antibiotics)。 甲狀腺疾病相關藥物(Thyroid medicines)。 消化不良的治療方法?

雖然消化不良的症狀通常會在幾小時後會不藥而癒,但如果症狀惡化,您應該立刻諮詢您的醫師,並讓醫師診斷,您是否需要做以下是治療或預防消化不良的方法: 試著不要張嘴嚼食物、一邊嚼食一邊說話,或吃太快,這會使您在吃東西時吞下更多空氣而導致消化不良。 飯後再喝湯或飲料。 避免吃宵夜。 避免辛辣食物。 戒菸。 避免酒精飲料。

改善消化不良的方法?

如果是因為其他疾病而導致消化不良,您可能也會想了解這個疾病及如何改善,這樣您才能確實地降低消化不良的發生率。因此,透過調整生活習慣,確實對改善消化不良有效,以下是改善消化不良的3項技巧: 控制體重:肥胖容易導致胃酸逆流食道,透過保持規律運動及健康的飲食來控制體重對改善消化不良極有助益,少吃油膩、辛辣或含有咖啡因,如咖啡、茶、可樂等刺激性食物來避免消化不良。 戒菸、戒酒:香菸含有的化學物質和酒精都會放鬆食道括約肌,導致您胃酸逆流,進而導致消化不良。 戒宵夜:請您避免在睡前3~4小時內吃東西,因為當您躺下時,食道會更放鬆,睡前吃東西也會增加胃酸逆流的風險。若您真的忍不住,那麼用枕頭墊高您的頭部和肩膀來避免睡眠中,消化道內的胃酸逆流。

從伊波拉到新冠~瑞德西韋如何作用

從伊波拉到新冠~瑞德西韋如何作用

新冠肺炎(COVID-19,全名新型冠狀病毒肺炎,俗稱武漢肺炎)仍持續在全世界肆虐,相信許多讀者不僅洗手步驟記得滾瓜爛熟,對於各種可治療新冠肺炎的藥物也有所耳聞,其中,瑞德西韋(Remdisivir)已經進入臨床試驗階段,然而最近有報導指出,該藥物的治療效果似乎不如預期,真是如此嗎?本文將帶您了解瑞德西韋的藥物作用機轉,以及其可能的副作用。

瑞德西韋源自伊波拉病毒研究

有些讀者可能不知道,瑞德西韋的誕生是源自於對伊波拉病毒疾病(Ebola Virus Disease,簡稱EVD)的研究,研究人員發現藥裡的化合物,可以抑制病毒增生,雖然在臨床試驗中的確有產生效果,但是跟當時其他研究中的伊波拉藥物相比,其治療效果不佳。即便如此,在後來的研究中,發現瑞德西韋對於由冠狀病毒引起的疾病,如中東呼吸道症候群(MERS)、嚴重急性呼吸道症候群(SARS)或是新冠肺炎的治療,更加有效。 從伊波拉到新冠~瑞德西韋如何作用

新冠肺炎如何在人體擴散?

在講如何達到治療效果之前,我們先來了解新冠肺炎是如何感染人類的。

冠狀病毒(Coronavirus)是單股正鏈的RNA病毒,跟雙股的DNA病毒比起來,單股RNA病毒所攜帶的遺傳訊息,容易在複製的過程中產生突變,使得人類更難掌握並製作疫苗。

當新冠病毒進入人體之後,若想複製讓病毒量不斷增加,首先會先利用部分正鏈作為傳訊RNA(mRNA),以便將遺傳密碼經由轉運RNA(tRNA),傳給感染細胞中的核糖體(Ribosome)進行轉譯,產生含遺傳物質的蛋白質,同時,另一部分正鏈利用RNA複製酶(Replicase)製作負鏈,再以負鏈作為模板,再次製作正鏈,並包入遺傳蛋白質,達到複製病毒的效果。

從伊波拉到新冠~瑞德西韋如何作用

瑞德西韋如何達到治療效果?

瑞德西韋的藥物作用,主要跟RNA複製酶的機轉有關。當RNA複製酶要複製RNA模板時,需要核苷三磷酸(NTP)作為材料,而核苷三磷酸又可以分成三磷酸腺苷(ATP)、鳥苷三磷酸(GTP)等各類核苷酸。

發布在美國國家生物技術資訊中心(NCBI)上的一篇研究,發現瑞德西韋的化學結構跟三磷酸腺苷類似,屬於一種核苷酸類似物(Nucleotide analogues),若病毒選擇了瑞德西韋,則複製作用就無法進行,則可阻止病毒擴散。

除了伊波拉之外,MERS、SARS和新冠肺炎,也都是RNA病毒的一種,理論上來說,RNA病毒要擴散,都得利用RNA複製酶進行,不過仍有其他因素會影響藥物成效,並沒有一種藥能對所有的RNA病毒有效。

瑞德西韋對於治療新冠肺炎的成效如何?

日前發布於medRxiv平台的醫學報告中提到,病人在使用瑞德西韋之後,出現了噁心、嘔吐、胃輕癱(Gastroparesis)和直腸出血等胃腸道症狀。另外,肝臟轉氨酶(Aminotransferase)指數也上升,這些由瑞德西韋所引起的副作用,引起人們擔心。

不過在3月26日的新冠肺炎疫情說明記者會中,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專家諮詢小組召集人張上淳表示,台灣已有3名患者使用瑞德西韋進行治療,並且成效不錯,因此,關於瑞德西韋是否能夠率先成為止住疫情浪潮的救命筏,仍需更多臨床試驗證明。

腹膜透析是什麼?腎臟病患在家也可以洗腎

腹膜透析是什麼?腎臟病患在家也可以洗腎

腎臟替代療法中的透析療法,又分為血液透析和腹膜透析。在台灣,約有9成的病患會選擇血液透析,1成選擇腹膜透析。腹膜透析俗稱「洗肚子」,主要是利用腹膜作為過濾和排除體內水分及廢物的方式。《Hello健康》將帶你了解腹膜透析,和血液透析相比有什麼優缺點。

什麼是腹膜透析?

腹膜指的是腹腔內包覆內臟器官的薄膜,腹膜上有豐富的微血管分佈。如果選擇腹膜透析,會先進行「腹膜透析導管植入術」,將腹膜透析導管永久性地植入腹腔中。

腹膜透析時,會經由導管灌入透析液,在腹腔內存留一段時間,讓體內廢物和多餘水分透過腹膜移至腹腔內透析液中,再行引流出來,代替腎臟排泄水份以及廢物的功能。病人可在家裡自行操作,每個月只需要回醫院追蹤檢查1~2次,所以也稱居家透析。 腹膜透析方式

腹膜透析分成連續性可攜帶式腹膜透析以及全自動腹膜透析2種方式,以下分別介紹使用方式及流程: 連續性可攜帶式腹膜透析

引流:雙連袋換液管組與身上的輸液管連接後,將引流空袋放低,藉由重力原理,腹腔內液體會自然引流出來,約 10~15分鐘即可完成。 注入:引流完畢後,立即將新鮮透析液注入腹腔內,約10分鐘內完成。 留置:指透析液留置在腹腔內的時間,平均約4~6小時。這段時間中,行動也不受限制,4~6小時後必須重複換液步驟。換句話說,每天只要依醫囑要求進行數次換液,換液時間點無固定,可依日常生活作息時間調整。

全自動腹膜透析

全自動腹膜透析是指在休息時或睡眠中,藉由桌上型全自動腹膜透析機執行換液程序。只要在睡前將身上的輸液管連接到機器上的管路,按照步驟操作,機器會依照所設定的處方自動換液,歷時約8~10小時。隔日早上機器完成治療後,將身上的輸液管與機器上的管路分離就完成了。

白天可以不必換液,或只需要做1次換液即可,因此不影響白天的作息,如上班、上學或其他活動等,適合工作、生活型態較多動態活動的患者,或白天無法執行換液的人,另外,高通透腹膜特性者尤其適合採用此種透析治療方式。(同場加映:加工食品和飲料多磷~腎病患者應少吃)

腹膜透析是什麼?腎臟病患在家也可以洗腎 腹膜透析副作用及感染

腹膜透析同時也面臨許多問題,其中包括腹膜炎、體液過多、透析過程中暴露在高糖環境、營養不良、發炎、以及長期腹膜透析下腹膜功能的改變及產生包囊性腹膜硬化。腹膜腔是一個無菌環境,細菌進入腹膜就容易造成腹膜炎,不過,腹膜炎是可以避免的,會發生腹膜炎大概分成外在和內在2種因素: 外在因素: 換液造成的污染:換液時不慎污染、透析藥水已破損、沒洗手、沒戴口罩、沒關門窗及空調。 加藥技術汙染 導管破裂或管路接頭鬆脫 導管出口嚴重感染

內在因素:

腸道症狀:如便秘或腹瀉。 經血路感染:身體其他地方存在的感染,藉由血液蔓延到腹膜腔。 經上行性感染:如尿道炎、膀胱炎等泌尿道、陰道感染。 內臟器官發炎:如膽囊炎、胰臟炎、盲腸炎等。

腹膜透析是什麼?腎臟病患在家也可以洗腎 與血液透析的比較

若你還在猶豫要選擇血液或腹膜透析,根據臺灣本土資料分析,當患者條件相仿時,在預期壽命以及生活品質上並無差別,也就是說,血液透析或腹膜透析都是很合適的選擇,病人可以依照以下8種條件比較,選擇適合自己的透析療法: 方法:血液透析屬於體外透析,需要扎針;腹膜透析屬於體內透析,不需要扎針。 時間:血液透析需依照醫院安排,一般情況約每週3次,一次4~6小時;腹膜透析則可依個人作息調整,每天約換液4~5次,每次約30~40分鐘。 地點:血液透析需到洗腎中心;腹膜透析則可在家,或到任何適合換液的場所,甚至出國都可以換液。(延伸閱讀:洗腎怎麼洗?了解透析治療的準備及流程) 血壓:血液透析因為2天就透析1次,透析前後血壓變異大;腹膜透析較不會影響血壓。 飲食:血液透析會限制鉀、磷、鹽和水份的攝取,以及適量的蛋白質(0~1.2gm/kg),如果是糖尿病患者,會更加限制糖分;腹膜透析則不限制鉀攝取量、適量水份,但會限制磷攝取,並鼓勵較高蛋白質飲食(1.2~1.5gm/kg)。(延伸閱讀:洗腎患者食慾差 如何挑選營養補充品) 症狀:血液透析易出現不平衡症候群,如噁心、嘔吐、痙攣、頭痛、高血壓或低血壓;腹膜透析較不會出現不適。 感染可能性:血液透析的血液感染機率較高;腹膜透析則是較有可能感染腹膜炎。 殘餘腎功能:血液透析會讓殘餘的腎功能更快喪失;腹膜透析可以延長保留殘餘腎功能時間。

糖尿病最常見併發症!認識4種糖尿病神經病變

糖尿病最常見併發症!認識4種糖尿病神經病變

糖尿病神經病變(Diabetic neuropathy)是一種由長期高血糖值所引起的神經傷害,這是一種嚴重且最常見的糖尿病慢性併發症,也是多數糖尿病人產生不適的主因之一,約60~70%的糖尿病患者會經歷過某種型態的神經病變,主要的神經病變類型有4種:周邊神經病變(Peripheral neuropathy)、自主神經病變(Autonomic neuropathy)、局部性神經病變(Focal neuropathy)和近端神經病變(Proximal neuropathy)。

糖尿病神經病變的高風險群

馬偕醫院的林雅如醫師解釋,與糖尿病神經病變發生有關的危險因子包括年齡、性別(男)、糖尿病前期、血糖控制不良,以及合併眼底視網膜病變等;而無論是哪種類型的糖尿病,隨著糖尿病病程愈久,神經病變機會愈大,因此控制好血糖對於預防神經病變相當重要。(推薦閱讀:糖尿病視網膜病變很常見!糖友控好血糖預防眼疾

糖尿病神經病變的種類 1. 周邊神經病變

周邊神經病變是糖尿病相關神經病變最常見的類型,最常好發於腳和腿部,或延伸影響到手掌、手臂、背部和腹部。周邊神經病變的患者可能出現疼痛、灼熱、 刺痛、 對觸覺的敏感度增加或喪失感覺(有可能變成永久性)、肌肉無力、 喪失反射能力,而發生於末稍神經病變也會引起嚴重的足部問題,例如畸形、 感染、潰瘍。雖然患者的症狀輕重不一,但通常於夜間加劇。(推薦閱讀:腳底腳背癢不停!預防糖尿病足這樣保養與清潔) 2. 自主神經病變

自主神經病變為第二常見的糖尿病神經病變類型,發生在控制內臟器官的自主神經上,而由此系統控制的器官包括:消化系統、汗腺、性器官、心血管系統以及膀胱。

消化系統的神經損傷,會導致吞嚥困難、便祕、 胃輕癱(Gastroparesis,俗稱胃下垂,即延遲性的胃排空)導致腹脹、噁心、嘔吐以及食慾不振;自主神經病變還會影響性生活,例如男性的勃起功能障礙和女性的陰道乾燥;心血管系統的神經損害則會改變血壓和心率,使患者感到頭暈、暈眩或昏厥,還可能會導致心肌梗塞和中風。

糖尿病最常見併發症!認識4種糖尿病神經病變 3. 局部性神經病變

局部性神經病變也稱單一神經病變(Mononeuropathy),好發在特定的神經或神經群上,最常發生在臉、軀幹和腿部,常會突然地發病並導致劇烈疼痛。不過,症狀通常會在幾週或幾個月內消失,且不會有任何持續的疼痛。此病變的症狀跟影響到哪種神經有關,症狀包括複視、注意力不集中、單一眼球後方疼痛、貝爾氏麻痹(Bell’s palsy,單側的面部癱瘓)、小腿或足部疼痛、胸部或腹部疼痛、腰或骨盆疼痛、大腿骨疼痛等。

4. 近端神經病變

近端神經病變屬於較少見的神經病變類型,患者可能有大腿、髖部、臀部以及小腿疼痛,而且通常只會影響身體的一側,也稱為股骨神經病變(Femoral neuropathy)或糖尿病肌萎縮(Diabetic amyotrophy),更常見於第二型糖尿病的老年人身上。 糖尿病神經病變的治療

糖尿病的神經病變是無法治癒的,但可透過治療減緩疾病的惡化。治療還可幫助糖尿病患者控制病情症狀,例如消化不良、便祕、疼痛。患者可透過服藥來緩解神經病變引起的疼痛不適,例如布洛芬(Ibuprofen)和乙醯胺酚(Acetaminophen)等非處方藥,可能有助於緩解輕度至中度疼痛。其他止痛方式還包含鴉片類止痛藥物,或者使用光療、電神經刺激或針灸,也可能有助舒緩疼痛。

想降低糖尿病神經病變風險,最重要的是便是將血糖值控制在目標範圍內,搭配定期運動和戒菸,也可以是綜合治療計畫的一部分。(推薦閱讀:血糖正常值是多少?飯前飯後血糖、糖化血色素這樣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