腎功能檢查: 目的、步驟,及檢測前後須知

腎功能檢查: 目的、步驟,及檢測前後須知

腎功能檢查的定義

腎功能檢查包括一系列不同的檢測,都是用於評估受測者的腎絲球過濾率,讓人了解腎臟過濾血液代謝物的能力。以下是腎功能檢查包含的檢測項目:

驗尿(尿液常規檢查):檢驗尿液中是否有蛋白質和血液,並計算肌酸酐(肌肉組織的分解產物)清除率。(延伸閱讀:腎功能異常怎麼辦?了解肌酸酐對腎臟的影響) 血清肌酸酐檢查:腎臟通常可以藉由尿液,將肌酸酐完全排出體內,但如果腎臟出問題,血液中的肌酸酐濃度就會上升。 血液尿素氮檢查:尿素氮是蛋白質分解後的代謝物,在體內能當作能源使用,經腎臟過濾後,也為隨著尿液排出體內。而當腎功能變差時,血液中的尿素氮數值就會升高。

以上這些檢查可以讓醫師取得您的腎絲球濾過率預估值,衡量腎臟過濾血液代謝廢棄物的能力。這個預估值可以顯示腎功能的好、壞,濾過率愈大,腎功能愈強。除了上述的檢查結果,決定這個數值的因素還包括年齡、性別、種族、身高、體重,以及正在服用的藥物等。 (推薦閱讀:腎臟病與你的距離——腎絲球過濾與腎功能關係) 為什麼要進行腎功能檢查?

腎功能檢查對糖尿病(Diabetes)、高血壓(Hypertension)和心臟病(Heart disease)患者很重要。有下列情況時,醫師會要求您做腎功能檢查:

醫師懷疑您的腎臟功能不好 您目前患有腎臟病,且在持續追蹤、治療中。 醫師想要了解您血液中的鉀,或其他礦物質的濃度。 醫師懷疑您目前正在服用的藥物,可能對腎臟有影響。

腎功能檢查: 目的、步驟,及檢測前後須知 腎功能檢查前須知 腎功能檢查不會導致任何危險,若有任何疑慮請諮詢醫師。 做腎功能檢查前不需要特別事先準備,不過服用高劑量的阿斯匹靈(Aspirin),或某些特定的抗生素,會導致血液尿素氮的數值升高。所以如果您有固定服用某些藥物,或是營養補充品的習慣,請於檢查前告知醫師。如有需要,醫師可能會要求您在檢查前幾天,先暫時先停用某些藥物。

腎功能檢查的流程

腎功能檢查一般需要收集24小時的尿液樣本,也需要做抽血檢查。

收集24小時的尿液樣本:這是為了進行肌酸酐廓清試驗,好讓醫師知道您的身體1天中,可以從尿液排出多少肌酸酐。收集24小時尿液樣本的當天,您可以跟平常一樣,在起床後將尿液排解乾淨,之後24小時,再將您的尿液收集至醫師提供的容器中。每次收集完尿液,請將容器封好、標示清楚,並儲存於冰箱中。 血液樣本:血液尿素氮、血清肌酸酐都必須在醫院或檢驗室抽取。

腎功能檢查後的注意事項

腎功能檢查完成後不需要任何特殊照護,除非醫師特別指示,不然可以立即恢復一般生活作息。 腎功能檢查的結果 肌酸酐濃度:根據美國國家腎臟基金會(National Kidney Foundation,NKF),女性肌酸酐濃度如果超過1.2毫克/分升(mg/dL),男性的肌酸酐濃度如果超過1.4毫克/分升(mg/dL),就代表腎臟功能可能有問題。 血液尿素氮濃度:若超過7~20毫克/分升(mg/dL),則可能有健康問題。 腎絲球濾過率:若低於60毫升/分鐘/1.73平方公尺(mL/min/1.73 m2),則極可能是腎臟出問題的警訊。 顯示腎臟病:若檢查結果顯示早期腎臟疾病,醫師會開始為您進行治療。(延伸閱讀:慢性腎臟病難治癒!3種輔助治療方法避免惡化) 顯示高血壓:若檢查結果顯示高血壓,醫師會為您開立藥物處方,並給予生活、飲食的調整建議。 顯示糖尿病:若檢查結果顯示糖尿病,醫師可能會建議您去內分泌科就診,以治療代謝疾病。同時,醫師也會協助您控制血糖。 其他:如果有其他原因導致您的腎功能檢查結果異常,如:腎結石、過度服用止痛藥,醫師會針對這些情況,採取其他適當的方法處理。若腎臟功能檢查結果異常,在接下來的幾個月,您可能需要固定回診,讓醫師追蹤您的健康狀況。

不同的實驗室和醫院,對正常值的定義可能有所不同,若有任何疑慮請諮詢醫師。

有勃起功能障礙?用諮商藥物等方治療

有勃起功能障礙?用諮商藥物等方治療

認為自己有勃起功能障礙(Erectile disfunction)的時候,該做的第一件事是和醫師討論。醫師會根據造成的成因、嚴重性,和患者當前的健康狀況,來決定適合的治療方式,透過減重、戒菸、戒酒、諮商、藥物、手術等,來改善患者的困擾。以下是各種治療方式的詳解。

心理因素要靠諮商解決

如果勃起功能障礙,是由焦慮及壓力等心理狀況引起地,和專業的諮商師聊聊會很有幫助,因為他們能幫助患者排解生活改變和壓力帶來的問題,以提升患者在性方面的自信。有時若和伴侶一同進行諮商,也可能對治療很有幫助。

藥物可吞服  植入  或注射

用來治療勃起功能障礙的藥物有口服藥、陰莖頂端植入藥,以及陰莖注射藥。使用時,請謹慎遵照照醫師指示,並注意不要服用成分不明,或具危險性的非處方藥。

醫師可能會開立的處方藥物包括阿伐那非(Avanafil,商品名:俗稱速效偉哥Stendra)、西地那非(Sildenafil,商品名:威而剛Viagra)、他達那非(Tadalafil,商品名:犀利士Cialis),以及伐地那非(Vardenafil,商品名:樂威壯Levitra、鹽酸伐地那非Staxyn)。這些藥物通常都要在性行為15分鐘至36小時前使用,並且建議一天不要使用多次。而它們常見的副作用有頭痛、鼻塞與肌肉疼痛。在極少的情況下,眼中還可能會出現短暫的青綠色影子。

服藥前,患者應告知醫師所有目前正在使用的藥物,且若服藥後勃起持續超過4小時,就應尋求醫療協助。如果藥物沒用,反而讓狀況惡化,醫師可能會改開一種稱為前列腺素E1(Alprostadil)的藥物。這種藥能促進血液流入陰莖,在短短幾分鐘內便可勃起。或者醫師會從陰莖側邊注射或植入藥物,但可能回留下疤痕,或導致具有危險性延長性勃起。(延伸閱讀:前列腺疾病手術:風險、過程、術前、術後須知

真空勃起器能促進血流

真空勃起器會透過增加陰莖血流量,來治療勃起功能障礙。醫師會用一個透明塑膠管,以手動或電動幫浦,將空氣從圓筒抽出,讓血液流向陰莖。勃起後,醫師會在陰莖底部放置具有彈性的圈環,以防止血液從陰莖流走。醫師也會重複使用此療程,直到患者能自行勃起,療程可能需持續數月。

這個療法會用在攝護腺手術後的陰莖復健,也有助於治療因陰莖靜脈漏症候群(Venous leak syndrome),所導致的勃起功能障礙。正確使用的話,約有80%的男性,在治療後能夠勃起至能進行性行為的硬度,但副作用是引起陰莖皮膚刺激、瘀青、失去知覺、疼痛、敏感等。

手術分植入人工陰莖和血管重建

當其他治療方式都不見效的時候,患者可以考慮手術,包括在陰莖中植入人工陰莖,以及血管重建手術。人工陰莖植入有兩種,患者可選擇可折式或填充式。但手術有可能會造成感染,尤其是有泌尿道感染、皮膚感染或全身性感染的人,建議最好不要接受此術。而血管重建手術,則是透過移除血管中的阻塞物,來促進陰莖及周圍結構的血流,對血管有阻塞情況的男性來說,是個適合的手術選擇。

前列腺疾病手術:風險、過程、術前、術後須知

前列腺疾病手術:風險、過程、術前、術後須知

經尿道的前列腺切除術是指,對前列腺進行手術以減輕因為前列腺肥大,在尿道產生的嚴重症狀,如良性前列腺增生症。對於良性前列腺增生症導致的尿道併發症,經尿道前列腺切除術是最好的治療方式之一。為了判斷這項手術是否適合,醫師會評估併發症的嚴重性,其他疾病以及前列腺的大小和形狀。

為什麼需要進行前列腺疾病手術?

經尿道前列腺切除術也可以用來治療或預防因排尿阻礙產生的併發症,如: 尿道感染復發 膀胱或腎臟損傷 尿失禁 膀胱結石 血尿

前列腺疾病手術:風險、過程、術前、術後須知

前列腺疾病手術的風險因素

醫師很少會以藥物作為良性前列腺增生症的長期治療方式。大部分的案例中,此項手術緩解症狀長達7~15年。手術後必須1年回診1次,讓醫師檢查直腸以及前列腺,是否有罹患前列腺癌。術前了解風險以及併發症非常重要,若有任何問題,請諮詢醫師,以獲得更多資訊。 前列腺疾病手術的術前準備

手術前,醫師會進行膀胱鏡檢查,觀察患者尿道和膀胱的形狀。此項檢查可讓醫師知道前列腺大小以及尿道的狀況,之後醫師會進行其他檢查如血液檢查或更專業的檢查,評估前列腺大小和排尿狀況。此外,請您告知醫師最近的用藥情況、過敏或任何身體狀況,並依照指示,在手術前停止飲食。 手術的過程為何?

前列腺肥大手術需要進行全身或是脊髓麻醉。手術過程通常不到1小時。醫師會在尿道中放入內視鏡,以利切除前列腺組織,並減少對尿道的壓力。通常術後的3~4天即可返家,且術後前幾次排尿會感到疼痛。約4~6週後能否正常工作取決於恢復速度。規律運動可以幫助病患盡快回復正常生活,在開始運動前,請徵詢醫師以獲得更多資訊和詳細建議。

前列腺疾病手術:風險、過程、術前、術後須知

前列腺疾病手術的術後恢復

可能的併發症如下: 大量出血:有些人在手術中會大量出血,若病患有有良性前列腺增生症,則出血的風險會大幅增高。 低血鈉症:這種情形通常發生於身體在手術時吸收太多清洗手術部位的液體,若不治療可能會有生命危險,這個罕見的併發症稱為經尿路切除症候群。 暫時性排尿困難:術後幾天可能出現有排尿困難的問題,因此,患者可能需要在陰莖插導尿管,讓尿液從膀胱排出,直至能重新自行排尿。 泌尿道感染:尿道感染是一種任何前列腺手術後,都可能發生的併發症。如果將導尿管插在陰莖時間較長,感染的機會較高,需要服用抗生素來避免感染,有些手術甚至可能會導致尿道反覆的感染。 尿失禁:此症狀較少見,但是膀胱失去控制能力,是此項手術的長期潛在併發症。 無射精高潮:經尿道前列腺切除術會後造成逆行射精,這表示精液在高潮時,會逆向射回膀胱而非從陰莖正常排出。逆行射精通常不會影響性方面的愉悅享受,但會影響孕育下一代的能力,75%的病人進行此項手術後會有此長期副作用。 勃起功能障礙:雖然罕見,但前列腺手術可能會造成無法勃起。

遵守醫師術前指示,如禁食或暫時停止服用特定藥物,可降低併發症的風險,若有任何併發症相關問題,請徵詢醫師建議。(同場加映:成人陰莖再長大?實驗與運動結果揭露

守護口腔衛生!強健牙齒請看這7招

守護口腔衛生!強健牙齒請看這7招

在現今的社會中,大家都很注重外表,大多人都希望自己的牙齒更健康美觀。話雖如此,但假如您的牙齒並沒有符合您心目中的期望呢?別擔心!本篇文章將告訴您如何以經濟實惠的有效方法來保持牙齒清潔哦。

撇步1:用餐完後要刷牙

享用完美食或最愛的飲品後,最好先等30分鐘再開始刷牙。用餐後不刷牙是導致牙漬的主要原因。此外,保持口腔衛生也有益於避免口臭。

撇步2:抽菸傷牙也傷身

抽菸對全身都會造成負面傷害,影響人體肺部、皮膚,甚至還有牙齒,因此,若能戒菸便能有助於牙齒的健康。 撇步3:喝茶和咖啡後注意潔牙

茶和咖啡是許多人的最愛,但這2種飲品會在牙齒上留下汙漬,所以若想讓您的牙齒保持格外亮白,就少喝一點吧。 撇步4:注意飲食習慣

假如您不注意自己的飲食習慣,怎麼能期望自己有健康的牙齦與一口美麗的好牙呢?請多攝取富含質與維生素D的食物吧,會讓牙齒更強壯。上述的方法不僅讓您花得少,還能讓您有潔白的牙齒。但假如上述方法仍不能滿足您的需求,或是您還有其他牙齒相關問題,請立即尋求牙醫師的的專業醫療建議。

撇步5:試試橘子皮或檸檬

蘋果醋同為酸性,橘子皮和檸檬皮都能清潔牙齒、讓牙齒更亮白。但請記得,1週內請使用1~2次就好,避免傷害牙齒和牙齦。 撇步6:多吃莓果類

莓果類富含抗氧化劑,不僅對健康好,對牙齦更是。千萬別忽略了牙齦的健康,因為您需要健康的牙齦才能撐起您的牙齒。

撇步7:小蘇打竟也好好用

倒適量的小蘇打粉至牙刷上,接著輕刷牙齒,如此簡單的作法,但您可能會對小蘇打粉的效果感到十分驚豔。

電腦族必知!原來這字體顏色對眼睛好

電腦族必知!原來這字體顏色對眼睛好

大家有沒有過閱讀時眼睛感到疲勞的經驗?除了光線是否充足之外,顏色和字體可能也是影響因素之一,甚至有些顏色會使人頭痛、血壓升高等。數據顯示,現代人平均每天花6~9個小時瀏覽各種資料及數據,究竟字體和顏色對閱讀感受與眼睛健康,是否有影響呢?以下告訴您!

字體大小不一易使眼睛疲勞

不同的字體也會影響閱讀感受,若字型橫豎粗細不一,或筆劃尾端有拖曳,會讓人多花一些時間識別。其實常用在正式文書的標楷體,其大小不一的觀感,容易導致眼睛疲勞。反之,如細明體與正黑體,因為字距平均、字體方正,較容易辨識與閱讀。

鮮豔的色彩對眼睛來說雖然刺眼,但能引起注意,故多半用在警告標示上。例如黃色,會讓人感到舒適和愉悅,若把亮度調高則會使大腦感到興奮。研究表示,嬰兒在黃色調空間會較常哭泣,而夫妻在黃色油漆的房間裡,容易有更多爭執。

台灣不少人患有電腦視覺症候群(Computer vision syndrome,CVS),因長時間盯著電視、電腦或3C電子螢幕,而引起一些不適的症狀,如頭痛、眼睛乾澀、視力模糊甚至肩頸痠痛等。因此選用適當的字型與顏色很重要,可減緩螢幕閱讀的不適,或減少專注在螢幕的時間。

字體粗與正更容易閱讀

粗度字體比細體字更易閱讀,此外使用正體比斜體字理想。大小建議設定至少超過0.5公分才方便閱讀。字體選擇的目標是使用易於識別的字符,例如標準羅馬字體或Sans Serif字體,Arial也是不錯的選擇。請避免用裝飾字體、斜體或全部大寫字母,這些都會讓人不易去區分字母。

色字選深藍和綠最好

對於視力差的人來說,較難閱讀不同顏色的標題和重點,若要用色字,深藍色和綠色是最好的。

白底黑字通常最適合閱讀

螢幕的亮度必須配合環境的光線去調整,若調整得太暗或如光源般過亮,對眼睛都不好。此外,對比度愈高,適讀性愈佳。白色背景配黑色文字,通常是最舒服閱讀的組合。不過對於年長者來說,電子螢幕若是黑底配白字,會比白底配黑字更容易閱讀。 行距建議1.5最舒服

閱讀最舒適的行句間距,建議是1.5,因為若間隔太窄,許多視力不好的人,很難找到下一行的開頭。字與字之間也需要拉開距離,字距過小對黃斑部病變患者或是老人來說更吃力。

歷史流行傳染病~人類抗疫之路仍未完

歷史流行傳染病~人類抗疫之路仍未完

新冠肺炎(COVID-19,全名新型冠狀病毒肺炎,俗稱武漢肺炎)目前在全球已突破5百多萬人確診,而這波如此嚴重的疫情,在某些科學家眼中並不算在意料之外,2017年時代雜誌(TIME)上名為「警告:人類還沒準備好面對下一波瘟疫」的文章,介紹了A型流感病毒H7N9。而人類歷史上其實早已出現過許多次的傳染病大流行,已下介紹歷史上的知名的大規模流行傳染病。

[covid_19] 黑死病

西元1346~1353年的黑死病(Black Death)可說是中世紀最大的瘟疫,主要的傳播媒介是老鼠身上的跳蚤和蝨子,這些跳蚤和蝨子在叮咬老鼠之後,沾到老鼠身上的鼠疫桿菌(Yersinia pestis),再叮咬人類而造成傳染。黑死病的症狀包含發燒、身體虛弱、腹痛和打冷顫等,又因為患者的身體組織會出血、變黑,所以稱為黑死病。

黑死病最一開始是從亞洲開始,散播至歐洲,科學家估計,造成當時約一半的歐洲人口死亡,以長遠的影響結果來看,黑死病的爆發,大幅減少了歐洲的勞動人口,不但造成奴役制度瓦解,也導致之後的文藝復興及宗教革命。但許多人不知道的是,黑死病並不是只有這一次,之後包括西元1665~1666年的倫敦大瘟疫、西元1720-1723年的馬賽大瘟疫,和西元1770~1772年的莫斯科瘟疫,雖然科學家無法確定這幾次的病毒是否完全一樣,但可確定的是,這幾波瘟疫都造成逾10萬的死亡人數。(推薦閱讀:鼠疫、黑死病都一樣?解析鼠疫類型、症狀與預防

除了黑死病之外,歷史上也有其他的傳染病大流行: 16世紀Cocoliztli瘟疫大流行

Cocoliztli在阿茲特克語的意思是「害蟲」,Cocoliztli大流行發生在1545~1548年的墨西哥及中美洲,是一種病毒性出血熱(Viral hemorrhagic fever),造成了1500萬人死亡。2018年的一項研究報告指出,科學家從傳染病死者的遺骸中驗出沙門氏菌(Salmonella),沙門氏菌會引起傷寒(Typhoid fever),症狀包含發高燒、脫水(Dehydration)以及腸胃道等相關問題,即使現代醫學發達許多,沙門氏菌仍是不可輕忽的細菌感染之一。 16世紀的美國瘟疫大流行

歐洲歷史的地理大發現指的是15~17世紀時期,而16世紀登陸美洲的歐洲人,除了進行貿易運輸,也將天花(Smallpox)也散播出去。當時稱霸美洲的2個帝國,分別是印加帝國和阿茲特克帝國,許多科學家認為,印加帝國和阿茲特克帝國最後之所以會被西班牙等歐洲國家攻陷,主要原因是來自天花。那些感染天花的士兵,因健康不佳使整體防禦力衰弱,或是因為太多人死於天花,兵力短缺,使帝國走向崩塌。 1793年費城黃熱病爆發

1793年的費城夏天特別熱、特別潮濕,這樣的天氣也是和蚊蟲孳生,蚊子就是黃熱病(Yellow fever)的主要傳播媒介。黃熱病是由黃熱病毒所引起的急性傳染病,進入中毒期的病人,在7~10天內死亡率約20~50%,雖然之後隨著天氣轉冷、蚊子不再出現,病毒也停止傳播,但已經造成超過5,000人死亡。

歷史流行傳染病~人類抗疫之路仍未完 1918年西班牙流感大流行

西元1918年1月~1920年12月爆發的西班牙流感是H1N1新型流感,即甲型流感病毒H1N1亞型,爆發的範圍涵蓋南太平洋到北半球,再加上因為第一次世界大戰過後,大部分民眾營養不良、士兵群聚感染,造成約5億人感染,相當於當時世界人口的1/4。雖然叫做西班牙流感,但其實病毒起源地不是在西班牙,只是當時參戰國家為了避免影響士氣,管制了媒體報導疫情的數量。西班牙當時並未參戰,因此大幅報導流行病在當地的影響,其他國家也誤以為只有西班牙疫情嚴重,所以稱為「西班牙流感」。 2009 年的H1N1豬流感

H1N1屬於甲型流感病毒的一種,發源自墨西哥,根據美國疾病管制中心(CDC),H1N1傳染期間大約有1億4千萬人感染,死亡人數大約介在15萬1700~57萬5400人,H1N1的感染者大多是小孩或青壯年,死亡人數約有80%是65歲以下。學者專家認為,或許是因為年長者已經養成足夠的免疫力抵抗甲型流感病毒,所以感染者相對少。而現今H1N1的疫苗已經包含在流感疫苗裡。

2014~2016年的西非伊波拉病毒疫情

2013年12月,西非的幾內亞共和國確認了第1個伊波拉病毒(Ebola Virus Disease)患者,之後病毒迅速在西非各國擴散,較遠的美國、歐洲也有零星確診。從西元2014~2016年間共2萬8600人感染,1萬1325人死亡。伊波拉病毒在更早之前就有了,1976年的蘇丹和剛果民主共和國就已經有案例,且病毒源自蝙蝠,不過伊波拉病毒的疫苗至今還在研發。 2015至今的茲卡病毒

茲卡病毒感染症(Zika virus infection)由茲卡病毒引起,多在中美洲與南美洲流傳,美國南方也有些許案例。茲卡病毒的主要傳染途徑是蚊蟲叮咬,特別是黑斑蚊,又稱伊蚊、斑蚊或艾迪斯蚊;此外,也可能經由性行為或是垂直傳染,造成新生兒天生缺陷。

抽菸比加工肉危險?致癌物分級全解析

抽菸比加工肉危險?致癌物分級全解析

癌症長年高居我國十大死因,大家對致癌物這個詞一定不陌生,尤其一級致癌物更是每個健康家庭務必會重視的議題。對此,本文將剖析致癌物與其級別分類,不管是負責全家三餐的父母,或是餐餐外食的上班族,Hello健康都邀請你一同來細讀本文章。

什麼是致癌物

根據美國國家人類基因體研究院(National Human Genome Research Institute)的資料,致癌物指的是會導致細胞 DNA 產生基因突變的化學物質或化學混合物,其過程亦稱為癌化。

抽菸比加工肉危險?致癌物分級全解析(哪些錯誤癌症觀念困擾著你?請看:吃糖會使癌症惡化?破解7個常見癌症迷思) 致癌物如何致癌

接觸致癌物不意味著就一定會致癌,不同的致癌物有不同的致癌條件,像是接觸的方法、劑量、強度,以及人體的基因組成。除了基因遺傳之外,其他因素都歸類為環境因子,包括:

生活和飲食習慣,像是抽菸、酒癮、不運動等 自然能量暴露,像是紫外線、氡氣、感染媒介物等 治療程序,像是化療、放射線治療、荷爾蒙藥物等 住家環境暴露 工作環境暴露 環境汙染

有的致癌物確實能直接改變細胞 DNA 的基因排序,造成突變和癌細胞,但也有的致癌物並不能直接干擾細胞 DNA,而是藉由加快細胞的分裂速度,間接提高細胞 DNA 基因的突變風險。在此提醒,癌症並不一定就是致癌物的錯,它只是致癌的其中一個可能因素。

此等致癌物分類乃根據其原有的化學物質特性,來判斷它是否會危害人的健康,並非代表其致癌的程度與風險。舉例來說,抽菸和加工肉類雖同列為「人類可致癌」的級別,但抽菸卻是比加工肉類的致癌風險來得更高。(你要知道的癌症知識盡在這裡:認識癌症) 三個研究機構之致癌物分類

致癌物在動物與人體上有無出現「致癌性證據」,是決定致癌物分級的關鍵,像是有沒有明確的因果關係,或是造成癌細胞增長等。這些證據的來源包含動物實驗,或是從人體身上所收集到的報告,最後經分析後再擬定致癌物分級。(除了戒菸,也要小心這些有害化學物質:1年200萬人罹肺癌!致癌原因不只抽菸)

按照世界衛生組織旗下的國際癌症研究所(International Agency for Research on Cancer,以下簡稱 IARC)的分類,致癌物(致癌因子)共有五個級別,詳情如下: 第一級(Group 1):流行病學證據充分,確定為致癌因子,如菸草(吸或嚼)、檳榔、石綿、戴奧辛、芥子氣、γ射線、黃麴毒素等。 第二級 A 類(Group 2A):流行病學證據不足,但動物實驗證據充分,極有可能為致癌因子,如甲醛、紫外線、太陽燈、多氯聯苯、柴油引擎廢氣、高溫油炸釋出的物質等。 第二級 B 類(Group 2B):流行病學證據有限,且動物實驗證據不足,可能為致癌因子,如電焊煙霧、汽油引擎廢氣、極低頻電磁場等。 第三級(Group 3):流行病學和動物實驗證據皆不足,無法歸類為致癌因子,如甲苯、咖啡因、氨比西林、食用色素等。 第四級(Group 4):人類與動物皆欠缺致癌性根據,或流行病學證據不足,極有可能為非致癌因子,如己內醯胺,為一種合成尼龍塑料的中間原料 。

另外,IARC 也針對身體部位做致癌物的區分,將其分成「人類致癌性證據充分」與「人類致癌性證據不足」兩類,讀者可以直接點此觀看。

第二種分類則根據美國國家毒理部(National Toxicology Program)的致癌物報告(Report on Carcinogens),分成以下兩類。 確定為人類致癌因子:研究證實人類受致癌物暴露與癌細胞存在因果關係。此分類等同 IARC 之第一級致癌物。 合理推測為人類致癌因子:人類的致癌性研究不足以證實兩者的因果關係,但存在其他解釋論述或干擾因子。此分類等同 IARC 之第二級 A 和 B 類致癌物。

還有一種分類由聯合國主導推行,叫做化學品全球調和制度(Globally Harmonized System of Classification and Labelling of Chemicals),其跟 IARC 類似,可分成以下三類。

第一級 A 類(Category 1A):確定為人類致癌因子,有足夠的人體致癌性證據。此分類等同 IARC 之第一級致癌物。

第一級 B 類(Category 1B):推斷為人類致癌因子,致癌性證據多由動物實驗而來。此分類等同 IARC 之第二級 A 類致癌物。

第二級(Category 2):懷疑為人類致癌因子,研究並不足以證實為人類或動物致癌因子。此分類等同 IARC 之第二級 B 類致癌物。

家人罹癌怎麼辦?照顧癌症患者這樣做

家人罹癌怎麼辦?照顧癌症患者這樣做

當一個人被診斷患有癌症,不只患者自己,其家人往往也會受到影響,而若和家人的溝通、生活安排處理不好,亦可能會讓人倍感壓力和焦慮,變得愈來愈沮喪。為避免這樣的情況發生,患者和家人都有責任做好迎戰癌症的準備,讓患者在抗癌旅途中,擁有親友的支持與希望,本文將探討家庭在癌症照顧要扮演的關鍵角色。(了解癌症如何診斷:癌症診斷的目的與方法)

癌症對患者的影響

被診斷出癌症的患者,意味著必須接受一連串的治療,不論是哪一種治療方法,無可避免都會對其身體和生活產生或多或少的影響。有的治療會帶來暫時性的外觀變化,像是掉髮、手術傷疤、紅疹、皮膚燒灼痕跡等,有的則是永久性的影響,包括走路不平衡、行動能力遲緩、視線無法集中、記憶力變差、暴瘦或暴肥等。

此外,患者情緒也容易在治療過程中,受到牽動而感到傷心或生氣。同時,一連串的癌症治療或許還會降低人的性慾,並改變其性生活,進而影響伴侶之間的關係。

癌症患者還可能有以下情緒變化:

情緒不穩 失去控制感 悲傷、悲痛 焦慮 無助 害怕 恐懼 挫折 罪惡 孤獨感

家人罹癌怎麼辦?照顧癌症患者這樣做(除了在精神上給予罹癌親友支持,了解癌症治療也能提供他們更多幫助,請看:癌症治療簡介)

癌症對家人的影響

家庭中如果有人罹患癌症,難免會對家庭成員帶來情緒、互動及生活方式的變化和衝擊。尤其若夫妻其中一人患有癌症,想必會為這段婚姻關係帶來巨大的影響,不過,兩人仍可攜手勇敢地迎接挑戰,一起實現婚姻誓言中的承諾與陪伴,強化彼此之間的關係。

另外,家庭角色也會因為癌症病人而產生轉變,舉例來說,當爸爸患有癌症,且需要他人的照顧來處理生活日常,孩子就可能需要從被人照顧,轉變成幫忙媽媽一起照顧爸爸的角色。對妻子而言,這樣的變化不但會加重責任,也可能造成家庭經濟的負擔。

此外,媽媽還要注意孩子的感受和行為有無不妥,因為年齡較小的孩子可能還不明白,或還不知道如何表達,所以會變得非常緊張及敏感。至於年齡較大的孩子,他們可能會因為種種情緒夾雜在一起,變得無法諒解,進而產生憤怒,甚至採取疏離和逃避這個家庭。(同場加映:癌症怎麼發生?我們又為何會罹患癌症?請看:認識癌症) 家人要做的癌症照顧守則 1. 分擔責任和角色

癌症對家庭的影響是非常真實的,甚至可能是立即的轉變。此時此刻,家庭成員務必要扛起新的責任,同心協力度過這個難關。照顧癌症病患是場消耗照顧者的時間和體力的持久戰。

面臨家庭角色的改變,父母可以試著讓孩子分擔家事,或吩咐年長的照顧年紀小的。這也有助於教育孩子為家庭付出,並知道分工合作的重要性。 2. 進行家庭會議

家庭會議理當是每個家庭的文化,透過分享彼此遇到的煩惱和問題,家人之間可以互相支援,同時提高家庭向心力。在面對重大變故(如家人罹患癌症)時特別重要。

家庭會議當然不只是為提出和解決問題而設,我們也可以趁這段時間聯繫家人情感,尤其是平日不住在一起的家人。以癌症照顧來看,家人的支持及關心無疑是患者對抗癌症的重要原動力。

3. 和孩子說明真相

年幼的孩子通常無法理解癌症是什麼,也不知道癌症能把他們熟悉的親人帶離身邊,但他們能感受到家庭和周圍的悲傷情緒。由於他們不能理解發生的原因,因此只好下意識地自我隔離,以保護自己,這是我們最不希望看到的。

作為父母的我們,應該用孩子聽得懂的言語、詞彙向孩子說明清楚真相,並鼓勵孩子問問題,引導他們表達真實的感受,最後要讓孩子明白,他們的成長階段會有人一直愛他們、陪伴和照顧他們。

對抗癌症絕非易事,但只要和家人相互支持與理解、共同面對,讓彼此之間的關係更緊密健全,相信每位癌友一定會度過這艱難的時刻,最後戰勝癌症!

五十歲以下也要當心?9個大腸癌常見迷思

五十歲以下也要當心?9個大腸癌常見迷思

關於大腸癌(Colon cancer),坊間存有不少的誤解與迷思,而這可能會導致民眾對此疾病有錯誤的醫學常識,甚至拖延或阻礙大腸癌患者獲得對應的診斷和治療。以下列出九個常見的大腸癌迷思,如有任何疑慮,請向專業醫師洽詢了解。

迷思 1:大腸癌是致命的

大腸癌早期的治癒率其實不低,根據美國結腸和直腸外科醫生學會(American Society of Colon and Rectal Surgeons,以下簡稱 ASCRS)的資料,91% 的局部大腸直腸癌患者在確診後五年內都無人死亡。

不過能夠在大腸癌早期就藉由診斷發現的患者只有 37%,多數大腸癌患者往往較晚才接受篩檢,但當癌細胞開始擴散到腸壁外,或轉移到其他身體部位,治療就會變得更加困難。(提早發現提早治療:大腸直腸癌:種類與症狀) 迷思 2:大腸癌沒辦法預防

大腸癌是可以預防的。大多數病例都是從大腸息肉開始,再慢慢長成癌細胞,而定時篩檢能夠及早發現,並於息肉癌化前做移除。一般來說,大腸息肉可經由大腸鏡檢查移除,若是比較大的息肉,醫師則可能先透過內視鏡做移除,最後才會考慮進行手術移除部分的大腸或直腸。其他預防大腸癌的方法包括:選擇低脂肪食物、多吃蔬果,以及規律運動。 五十歲以下也要當心?9個大腸癌常見迷思 迷思 3:未滿50歲不會罹患大腸癌

的確,大部分的大腸癌患者的年紀往往超過 50 歲,但這不代表小於 50 歲的人就不會罹患大腸癌。而在近幾年,50 歲以下族群的大腸癌罹患率正逐漸攀升,其原因不明,但推測是飲食習慣改變所引致,或者也有可能與遺傳病、吸煙、肥胖等因素有關。

(這些食物一定要小心!大腸癌患者看過來!飲食原則與7種禁忌食物)

新的研究表明,某些食物會對大腸中微生物組或的細菌種群產生負面影響,這可能提高罹患大腸癌的風險。所以,如果你察覺胃腸有些異狀,請務必要向專業醫師諮詢。至於家族中有大腸癌疾病史者,則可能要提早做大腸癌篩檢,因為他們的罹癌機率比一般人更高。 迷思 4:只有男性會罹患大腸癌

不論男女,皆有可能罹患大腸癌,或許男性的罹患率稍高一點,但它不是男性的專屬疾病。事實上,女性得大腸癌的比例也不在少數。

迷思 5:有家族病史才會罹患大腸癌

當然不是。ASCRS 指出,若排除年齡的危險因子,約有 75% 的大腸癌新病例都是無任何危險因子的,而大腸癌家族疾病史無非只是要其提早篩檢,包含更頻繁地接受相關檢測。 迷思 6:紅肉不會增加大腸癌風險

研究證據表明,吃紅肉或加工肉會增加罹患大腸癌的風險:每天吃 100 克紅肉將增加約 17%的罹癌機率,尤其當一週吃超過 500 克的量時,誤食致癌物的風險也將提高。

依美國福瑞德.哈金森癌症研究中心(Fred Hutchinson Cancer Research Center)的資料所述,這很有可能是高溫烹調所產生的不好化學成分,或是紅肉中的血基質鐵(Heme iron),促進癌細胞的成長。因此,建議一天不要攝取超過 50 克的紅肉,並多吃蔬果和全榖物,以減低大腸癌風險。

迷思 7:有大腸癌症狀才要篩檢

大腸癌早期幾乎無症狀,通常需要幾年時間發展,症狀才會逐漸顯露,但到了此階段,大腸癌多半已變得難以治療。建議不論男女都應於 45 歲開始定期做大腸癌篩檢,若有發炎性腸道疾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史、家族大腸癌病史,或是女性本身或家族有卵巢癌(Ovarian cancer)、子宮內膜癌(Endometrial cancer)及乳癌( Breast cancer)者,皆須於 45 歲前進行篩檢,確切大腸癌篩檢細節請依專業醫師的指示為主。

迷思 8:大腸鏡檢查是唯一篩檢方法

大腸癌的篩檢方法當然不只有大腸鏡檢查,其他篩檢還有:糞便檢測、電腦斷層掃描結腸成像(Computed tomography colonography,又稱虛擬大腸鏡)、軟式乙狀結腸鏡檢查等等。

專業醫師會依照患者健康狀況和其接受度選擇適合的檢查方式,不過,大腸鏡檢查還是最常使用的方法,因為它偵測大腸息肉和癌細胞的範圍很廣,而且若發現息肉也可以馬上移除。

(同場加映:大腸直腸癌:篩檢與診斷)

迷思 9:大腸鏡檢查過程會痛

於大腸鏡檢查前,專業醫師通常會給予鎮定劑,以舒緩患者的不適感,所以並不會感覺疼痛,甚至也不會記得檢查過程,但即使沒有鎮定劑,其過程仍是可容忍的程度。

大腸鏡檢測歷時約 30 分鐘,而一般到隔天就可恢復日常活動了。要說痛苦的,反而是大腸鏡檢查的前一天,因為患者需要服用瀉劑,幫助清腸,好讓隔天的檢查能順利,但代價就是得頻繁的排便,檢測結束後幾天也會感覺脹氣。

(你有需要接受大腸鏡檢查嗎?請看大腸鏡檢查)

兩年一次糞便潛血檢查!陽性不等於大腸癌、一定要作大腸鏡

兩年一次糞便潛血檢查!陽性不等於大腸癌、一定要作大腸鏡

根據衛福部的報導,大腸癌為國人發生人數最多的癌症,且呈快速增加的趨勢,每年約有一萬多人得到大腸癌,並有超過五千人因大腸癌死亡。但是如果早期發現大腸癌,加上妥善治療,存活率可達九成以上。

大腸癌的早期並無症狀,因此需要定期接受大腸癌篩檢,目前採用的是(定量免疫法)糞便潛血檢查。篩檢結果如為陽性,需進一步接受大腸鏡檢查。根據統計,每兩年一次糞便潛血檢查可降低 35% 大腸癌死亡率。以下將介紹關於糞便潛血檢查的注意事項。

糞便潛血檢查  

糞便潛血檢查是檢查糞便表面是否有肉眼看不出來的血液,由於大腸癌的腫瘤或息肉會受到糞便摩擦而流血,血液會附著在糞便表面排出,所以透過糞便潛血檢查能幫助早期發現大腸癌或大腸息肉。 注意事項:

目前糞便潛血檢查是使用定量免疫法,不需要飲食限制。 在糞便的不同表面刮取適量的糞便,放入內含保存液專用的採便管。 採檢完盡量當日送回,否則應放入冰箱冷藏。

糞便潛血陽性是大腸癌嗎?

糞便潛血檢查結果陽性不一定代表是大腸癌,經進一步診斷後,約有4~5成為大腸息肉,4% 為大腸癌,不過根據衛福部指出,糞便潛血篩檢陽性若不做大腸鏡,大腸癌的死亡風險會增加64%。因此,如果檢查結果是陽性,一定要接受大腸鏡檢查,以免錯失早期發現早期治療的機會。 陽性一定要作大腸鏡檢查

建議至大腸直腸外科、腸胃肝膽科、消化腸胃系內科或一般外科,接受大腸鏡檢查,檢查過程中如有發現病兆或息肉時,醫師可以直接取樣做切片或切除;若因身體狀況無法做大腸鏡檢查時,可考慮大腸鋇劑攝影加乙狀結腸鏡檢查。(建議閱讀:大腸癌的檢查:篩檢與診斷方式) 大腸鏡檢查的 3 種結果

1. 正常:繼續保持均衡飲食和規律運動,並且每兩年定期做糞便潛血檢查。

2. 發現息肉:切除息肉,並依專科醫師指示做大腸鏡檢查追蹤。

3. 發現大腸癌:請依專科醫師指示接受後續治療及處置。

大腸癌的警訊

若出現下列症狀,建議儘速就醫檢查: 貧血 體重減輕 經常性腹瀉或便祕 血便、大便有黏液或突然變細 如腫瘤較大,可能觸摸得到腫塊 排便習慣改變 (一下子腹瀉,一下子便秘)

以上症狀不一定表示罹患大腸癌,但症狀如持續出現超過兩星期以上,應立即請專科醫師檢查。(建議閱讀:大腸癌症狀與種類:早期不明顯、注意大腸癌5前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