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友實例:錯誤習慣險失明!健檢、遵醫囑2大觀念與糖尿病共存

糖尿病友實例:錯誤習慣險失明!健檢、遵醫囑2大觀念與糖尿病共存

根據福利衛生部統計處指出,「糖尿病」已躍升為國內10大死因排行第5名,由於糖尿病屬於一旦罹患,終其一生都需靠藥物、飲食控制與運動控制治療以降低風險的疾病,吃藥也無法逆轉,加上近年糖尿病患者屢創新高,相當於每10人中就有一位罹患糖尿病的驚人成長率,稍有不慎,恐怕就因錯誤習慣而併發截肢、失明甚至死亡的風險。

Hello健康》與柳營奇美醫院內分泌新陳代謝科主治醫師黃南豪,就攜手透過各糖尿病友的實際案例,歸納出最容易被輕忽的錯誤習慣,以及應具備哪2大觀念,才能與糖尿病共存共處一輩子,讓病患和醫師一起告訴你。 糖尿病友錯誤習慣:輕忽病症、送醫才知糖尿病  

小霓(化名)是個正值二八年華的少女,青春無敵的她,卻無法像正常少女般過得多彩多姿;平常總覺得身體累卻沒有正視病症上身的過程長達數月,直到有一次打工時不小心暈倒送醫才發現,原來自己得了「第二型糖尿病」,已是必須開始以藥物治療的狀態,自此糖尿病纏身。直到此時小霓才體悟到,自己已從此失去了同齡少女們能快樂無憂、飲食玩樂的人生體驗。

黃南豪醫師表示,會產生糖尿病的病因之多,其中最常見的是因老化、免疫系統失常或其他疾病,造成胰臟胰島細胞壞死,導致身體沒有分泌「足夠」的胰島素,或在肥胖、特定飲食過度等原因,使身體對於胰島素敏感性下降,無法有效作用,而讓身體一直處於高血糖的危險狀態。(推薦閱讀:糖尿病年輕化,認識兒童及青少年第二型糖尿病)

病患小霓的症狀則是普遍稱為「第二型糖尿病」的類型,也是最常發生的糖尿病型態。除了過去是老年人常見的慢性疾病之一,近年來在40歲前的青壯年人口發生率也逐漸上升。黃南豪醫師進一步指出,第二型糖尿病雖有大眾認知的多喝、多尿、體重減輕、傷口不易癒合、視力模糊等症狀,但有時初期症狀較輕微,甚至沒有任何症狀,並不容易察覺,因此更需民眾對自身狀況多加留意。 觀念1:健檢有助辨識病況  輕忽不治恐截肢

黃南豪醫師指出,其實不少患者是透過健檢或是因其他疾病至門診就醫時,意外發現自己是糖尿病患者,進而得以接受進一步治療。所謂糖尿病確診,必須有2次空腹8小時的血漿血糖≧126 mg/dL,口服75克葡萄糖後耐受測試2小時的血漿血糖大於等於200 mg/dL,或糖化血色素(HbA1c)大於等於6.5%的結果來斷定。黃南豪醫師表示,血糖若不控制得宜,雖然非立即致命,但長期高血糖在體內累積的結果,會提高腎衰竭、腦中風、心肌梗塞、截肢、神經病變或視網膜病變的併發症風險,

據初步估計,國內每年約有一萬例以上的截肢病例中,因糖尿病而截肢者就占了一半以上;衛福部糖尿病相關報告中亦提出,糖尿病人一生當中,約有高達25%的機會發生足部潰瘍,而容易導致截肢。因此治療有其必要性。(你也想知道:糖尿病最常見的4大神經病變) 糖尿病友錯誤習慣:飲食習慣不佳、自行停藥險沒命

在科技公司上班的Dan罹患糖尿病已約5年,只要狀況好他就經常自行停藥,另一方面,Dan並不因罹患糖尿病而改變飲食習慣;由於獨身獨居不開伙,平時Dan不僅以外食為主,餐餐並都配上一杯手搖飲,直到Dan近期感覺左眼常有黑影閃現,一開始以為是太累了,然而一個月後情況卻沒有改善,身體也越來越不舒服才趕緊就醫,才發現險釀大禍!

經檢查後得知,Dan的症狀為「糖尿病視網膜病變」,因為眼球後方的視網膜微血管已受損,所以才會出現視力相關症狀,而且若再晚點就醫,就會有很大的失明風險。(你也想知道:糖尿病友的外食技巧)

黃南豪醫師解釋,糖尿病引起的視網膜病變有可能引發失明危機,尤其在門診中,常見病人會在視力模糊或看不清楚才來求診,卻已經惡化成增殖性視網膜病變或是玻璃體出血,只能接受手術回復部份視力。其實若能早期發現、早期治療,多數病患仍能避免手術,並使視力維持在較好的狀況。

黃南豪醫師提醒,「糖尿病視網膜病變」是糖尿病常見的併發症,乃是因長期缺氧造成的微細血管病變,致使視網膜功能變差、異常新生血管增生,若置之不理,經常會導致視網膜積水與出血,嚴重影響視力;此類併發症尤其好發於血糖控制不佳的患者身上,但即便糖尿病況控制穩定,在病程隨著時間推移下,最後仍有可能引發病變。而糖尿病患應養成定期做眼科檢查的習慣,而不是等視力不好再就醫。 觀念2:遵循醫囑用藥 定期追蹤降風險

黃南豪醫師強調,糖尿病的血糖控制目標一般是糖化血色素小於7%,以減少心血管併發症的風險。而根據2020的糖尿病臨床照護指引,糖化血色素小於7.5%,可使用單一降血糖藥物治療;如果糖化血色素超過7.5%,應評估心腎風險及共病,加上不同機轉的降血糖藥物,建議使用2種以上降血糖藥物治療。(你也想知道:三餐老是在外?控血糖這樣做也能很簡單)

由此可知,當糖尿病患自行停藥時可說是相當危險的行為。黃南豪醫師表示:「糖尿病患的血糖控制除了基本的飲食及生活形態調整之外,藥物也佔了很重要的部分!」因糖尿病屬於需長期用藥的慢性疾病,醫師會視病患個別情況調整藥物,因此無論減藥或停藥,都應與醫師討論過後才能進行。倘若擅自減藥或停藥,可能將導致血糖大幅波動,造成心血管疾病或其他嚴重後果。

黃南豪醫師建議,就算糖尿病患在醫師評估後不須使用藥物治療,還是應維持健康的生活飲食習慣,並保持每3~6個月定期追蹤檢查血糖狀況,來降低引發糖尿病併發症的風險。(推薦閱讀:預防糖尿病併發症,這10招預防勝於治療)

持續運動超重要!第一型糖尿病必知運動注意事項

持續運動超重要!第一型糖尿病必知運動注意事項

第一型糖尿病(Type 1 diabetes),原名胰島素依賴型糖尿病(Insulin-dependent diabetes mellitus,簡稱IDDM),好發於兒童和青少年。患者因體內胰島素不足,必須接受胰島素治療才能控制血糖,否則容易引發糖尿病酮酸中毒(又稱糖尿病酮酸症,Diabetic ketoacidosis,簡稱DKA)等併發症。

而運動在治療第一型糖尿病的過程中,扮演極重要的角色,除了可以幫助維持身形和促進健康之外,對糖尿病患者而言,最大的好處就是幫助控制糖尿病的狀況和避免造成長期的併發症。究竟第一型糖尿病患運動 運動如何幫助治療第一型糖尿病?

對於無法自行分泌胰島素的第一型糖尿病患者而言,運動有助提高胰島素敏感性,進而減少每日胰島素的注射需求量,同時仍能維持血糖水平。若兒童罹患第一型糖尿病,應多多運動,不僅能幫助控制病情,也有利於孩子消耗多餘脂肪,維持健康體重。(推薦閱讀:孩子確診第一型糖尿病怎麼辦!父母須知看這裡

此外,運動還有助降低第一型糖尿病患者罹患長期併發症的風險,尤其是心臟問題。 因為糖尿病患者若血糖控制不佳,很容易因高血糖而傷害血管內皮細胞,進而導致動脈硬化(Arteriosclerosis)、動脈血管壁變厚,進而增加心肌梗塞的風險。透過運動可保持心臟健康和強壯,並能維持體內高密度脂蛋白 (HDL,又稱好膽固醇)的水平,有助預防動脈硬化。

無論罹患哪種類型的糖尿病,定期運動對整體健康和保健都很重要。運動的好處包含讓精力更充沛、幫助維持體重、降血壓,建立精瘦且更結實和強健的肌肉和骨骼。 第一型糖尿病運動前注意事項

如果你目前沒有運動的習慣,請在開始之前先尋求醫療方面的意見。尤其如果患有第一型糖尿病的成年患者,則應該進行全面性的身體檢查,確認適合的運動有哪些。(推薦閱讀:糖尿病運動好處多!運動前中後血糖飲食勤注意

運動會影響的血糖水平,像是較長時間的中低強度運動,會讓血糖緩慢下降,而跑步或踢足球等高強度心肺運動則會造成血糖上升。因此在運動時,需要採取一些額外的步驟,來確保安全地進行運動: 運動前與運動中檢查血糖水平,並依此安排飲食與調整胰島素劑量。 記錄你運動時的血糖值與飲食,與醫師或營養師分享紀錄,討論如何調整胰島素、口服藥物和飲食內容。 若運動前血糖就過低,請先吃點碳水化合物或引用果汁等能快速幫助血糖提升的食品。 若運動前血糖超過 250mg/dL 且有酮酸產生,或血糖高於 300mg/dL,請等到血糖下降後再從事運動。 運動後持續監視血糖值變動,你可能會因此需要再睡前吃點碳水化合物或降低胰島素劑量。(推薦閱讀:澱粉、碳水化合物這樣吃!控血糖5招遠離肥胖和糖尿病) 運動期間多喝水。

持續運動超重要!第一型糖尿病必知運動注意事項(預防糖尿病併發症該怎麼做?請見:糖友控好血糖很重要!預防糖尿病併發症就靠這10招

假設你已有動脈血管硬化或高血壓,在開始規律運動前,應該諮詢醫師,檢查心血管狀況與其他糖尿病相關併發症,如視網膜病變或神經病變的情形,以便擬定適合你自己且安全的運動方式,避免造成身體過度負荷。 若為本身沒有規律運動習慣,請記得循序漸進的增加強度和運動時間,才能讓身體逐漸習慣並享受運動的好處,切勿一股腦地從事超出身體負荷的運動強度,反而容易造成反效果。 然而,相較於成人患者,想紀錄第一型糖尿病兒童的運動量相對困難。除了體育課之外,小孩也可能會選擇騎腳踏車去買東西再繞回家,或是在回家路上奔跑,所以很難確認是否需要額外補充碳水化合物,以防止血糖過低。建議可以根據孩子的身高體型和年齡,維持每30分鐘就攝取5~15克的碳水化合物,並且需經常監測血糖值。(推薦閱讀:在家血糖檢測:血糖機操作步驟、測血糖的前後須知)

適合糖尿病者運動有哪些?

建議有氧運動、重量訓練兩種運動都可以輪流做,確保持續運動的最佳方法就是將其結合起來,選擇你最喜歡的綜合性運動,加入一些社團或比賽也不錯。如果你喜歡跑步,不妨參加比賽,有明確的挑戰和目標。或者找個運動夥伴,會更容易執行。

請持續找時間並激勵自己維持運動習慣,盡量保持活動量,因為要長期維持運動才能有效促進健康。對罹患第一型糖尿病的患者而言,運動和使用胰島素一樣重要,且運動還可幫助你避免嚴重糖尿病的長期併發症,例如心臟疾病、神經疾病或腎臟病。

第1.5型糖尿病(LADA)

第1.5型糖尿病(LADA)

你可能聽過第一型糖尿病(Type 1 diabetes)和第二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但是你知道還有第1.5型糖尿病嗎?它的全名為潛伏性成人自體免疫糖尿病(Latent autoimmune diabetes in adults,以下內文簡稱LADA),而由於含有第一型糖尿病和第二型糖尿病兩種不同的特徵,所以也稱為第1.5型糖尿病。以下就帶你一起來認識。

什麼是第1.5型糖尿病?

LADA是第一型糖尿病的一種形式。根據歐洲Action LADA 組織的行動研究長大衛萊斯理(David Leslie)教授的定義,LADA為30~50歲者最初被診斷為非胰島素依賴型糖尿病,且患者具有穀醯酸脫羧脢自體抗體(或稱麩胺酸脫羧酶自體抗體,Glutamic acid decarboxylase autoantibody,簡稱GAD-Ab)。 第1.5型糖尿病的成因

因為LADA與第一型糖尿病相似,在了解LADA之前,我們要先知道,第一型糖尿病的患者,源自患者胰臟中負責分泌胰島素的β細胞被自體免疫系統破壞,導致胰島素不足,被稱為胰島素依賴型糖尿病(Insulin dependent diabetes mellitus,簡稱 IDDM)。(推薦閱讀:第一型糖尿病)

LADA也同屬於自體免疫問題所導致的疾病,同樣是因為β細胞逐漸被攻擊損壞,無法正常製造胰島素,但與第一型糖尿病不同的是,第一型糖尿病因為β細胞快速受損,因此發病年齡多半在兒童和青少年時期,而LADA患者的β細胞受損發展較為緩慢,發病時間多半在成年後,因此LADA可能會被醫師誤診為同樣是於成年發病的第二型糖尿病。

第1.5型糖尿病誤診

LADA被誤診為第二型糖尿病的情況其實很常見。英國的全球糖尿病社區網站(The global diabetes community)指出,實際上大約15~20%的第二型糖尿病患者可能是LADA。因為LADA患者是因為自體免疫問題造成β細胞損壞,本身不太會有胰島素阻抗現象,因此降低胰島素阻抗的藥物用在LADA患者身上的效果並不佳。(推薦閱讀:第二型糖尿病) 第1.5型糖尿病(LADA)(認識糖尿病常見成因——胰島素阻抗症狀不明顯、無徵兆!靠飲食運動逆轉勝) 第1.5型糖尿病有多常見?

根據英國前瞻性糖尿病研究(UK Prospective Diabetes Study),LADA的特異性抗體存在於6~10%的糖尿病病例中。在35歲以下確診罹患糖尿病患者中,估計有25%為LADA患者。

第1.5型糖尿病(LADA) 第1.5型糖尿病的症狀

雖然在成年發病,但和第二型糖尿病不同的是,LADA 的患者通常沒有過胖或過重的問題,因此無法從外觀上判斷否有可能罹患了LADA。

LADA的初期症狀包括: 一直感到疲倦或飯後容易疲倦 頭暈 飯後不久就餓

隨著時間,LADA患者製造胰島素的能力會逐漸下降,可能出現以下症狀:

喝多 多尿 視線模糊 神經刺痛 神經麻痺(恐怕是神經病變的徵兆)

即早發現LADA很重要,若在發病晚期才診斷出LADA ,會增加糖尿病併發症的風險。(推薦閱讀:糖尿病常見併發症…認識4種神經病變) 第1.5型糖尿病的風險族群

影響第一型糖尿病及LADA 最重要的基因,是位於第6對染色體上的人類白血球抗原(Human leukocyte antigen,簡稱HLA)基因,而通常發病的年齡為30歲以上。 第1.5型糖尿病的診斷與治療

第1.5型糖尿病(LADA)

診斷LADA必須同時符合3項條件: 年齡:多於成年人發病 ,確診的年齡從25~40歲都有,而目前大多數歐盟國家採用的是30歲。 自體抗體:具有和糖尿病相關的自體抗體,這項是判別LADA與第二型糖尿病的差別,自體抗體(ICA)、穀醯酸脫羧脢自體抗體、胰島素自體抗體(Insulin autoantibody,簡稱IAA)和酪氨酸類磷酸酶(Tyrosine Phosphatase-like)的胰島素瘤抗原-2自體抗體(Insulinomantigen-2 autoantibody,簡稱IA-2A)等,都是自體免疫機轉相關的糖尿病常見的自體抗體。 胰島素依賴:從診斷出糖尿病後,經過一段時期才會進展為胰島素依賴。這是判別LADA與第一型糖尿病的差別,目前認為至少要超過6個月的時間。

糖尿病運動好處多!運動前中後血糖飲食勤注意

糖尿病運動好處多!運動前中後血糖飲食勤注意

運動和體能訓練對每個人都有好處,而糖尿病患者或過度肥胖者更是如此。運動有助於控制血糖、改善心臟和肌肉機能,並降低體重。不過血糖在運動過程中會逐漸降低,因此在運動當中和運動前後,都有一些要注意的地方。

運動對糖尿病患的好處

強化骨骼及肌肉(推薦閱讀:趁早開始重訓:強健骨頭防骨質疏鬆) 降低罹患心臟病和癌症的風險 提高肢體協調、平衡感、支撐力、肌力與耐力 協助胰島素在體內發揮作用,讓血糖維持在健康範圍內。 消耗熱量,讓患者達到或保持理想體重。 緩解緊張和壓力,放鬆身體,振奮心情。(推薦閱讀:什麼是正念?深呼吸放鬆,一起認識正念十大好處) 從運動中學習團隊合作、養成良好生活習慣、提升競爭力並訓練勇氣。

生活型態改變、增加運動量,對某些人來說可能會很困難。但一旦開始感受到運動的好處,大部分人就會愛上它。

糖尿病運動注意事項

食物中所含的碳水化合物、脂肪及蛋白質,是人體維持正常機能的能量來源。其中,碳水化合物會以肝醣的形式儲存於體內,當運動時身體需要能量,肝醣就會分解成葡萄糖,以供身體使用,而無論從事哪種型式的運動,葡萄糖都會是主要的能量來源。

因此,糖尿病患為了好好控制血糖,請避免運動前讓血糖突然飆高或降低,保持飲食中碳水化合物、蛋白質及脂肪的均衡,才能避免血糖不穩的狀況發生。(同場加映:澱粉、碳水化合物這樣吃!控血糖5招遠離肥胖和糖尿病

糖尿病運動好處多!運動前中後血糖飲食勤注意  運動前的準備 與醫師討論適合自己的運動項目、方式及時間。 記錄碳水化合物的攝取,以及藥物的服用劑量,以便於運動後觀察血糖的變動狀況。 測血糖,除了用於確保你當下的健康狀況適合運動,也可以用於檢視運動對血糖的影響。 第一型糖尿病患者,需要留意尿液或血液中是否出現酮體,有的話會相當危險,因為若變成糖尿病酮酸中毒(Diabetic ketoacidosis,簡稱 DKA),就有可能危及生命。 保持飲食均衡,不要讓血糖過高或過低。

 運動過程中的注意事項

每隔15~30分鐘測一次血糖,確保血糖有維持在安全範圍內。 為了防止血糖過低,請隨時補充能量,可吃燕麥棒、花生醬餅乾或乳酪等健康零食。血糖過低的現象如發抖、視線模糊、冒冷汗。 隨時補充水分,否則脫水會讓血糖飆升。  運動結束後要做的事

運動結束後要持續補充水分,並補充均衡的營養。 需要特別注意的是,第一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在運動過後的48小時,有可能會因控制不好而驟然降低。因此即使從事中等強度的運動,仍建議在運動過後規律地監控血糖。(延伸閱讀:學習與糖尿病共存!延長第一型糖尿病壽命)

罹患糖尿病需戒甜食控血糖?常見的糖尿病的迷思

罹患糖尿病需戒甜食控血糖?常見的糖尿病的迷思

糖尿病是國人位居十大死因之一,每年近萬人因糖尿病死亡,根據國民健康署統計,全國約有200多萬名糖尿病病友,併發症更可能發生在全身各部位,許多糖友的生活非常不便。《Hello健康》整理了國人常見的糖尿病迷思,讓我們一起來認識。(同場加映:糖尿病盛行:為何台灣糖尿病人口持續增加?)

迷思1:瘦的人不會罹患糖尿病?

錯!體重與糖尿病沒有絕對的關係。第一型糖尿病多半是因為遺傳所造成的,身材不一定是胖胖的,而第二型糖尿病雖然與肥胖有很大的關聯,但即使沒有過重,但飲食不正常還是可能得到第二型糖尿病。

美國西北大學(Northwestern University)預防醫學教授梅賽德斯.卡內森(Mercedes Carnethon)表示,罹患第二型糖尿病的患者中,有 1/8 的人體重正常,而這群人很可能是第 1.5 型糖尿病的患者。體態標準卻罹患糖尿病的患者,通常和基因和生活方式有關。(延伸閱讀:第二型糖尿病原因有哪些?了解4種原因控制病情

迷思2:只要不吃甜食和碳水化合物就能控制糖尿病、不用吃藥?

錯!吃藥的目的是為了矯正血糖代謝的異常,改善胰島素的功能,是幫手不是敵人。不過即便有接受藥物治療,糖尿病患者也應該要注意飲食,控制血糖。糖尿病患者控制血糖的原則為「固定時間吃、吃固定的量」,暴飲暴食或飲食不均衡都會造成血壓波動。(推薦閱讀:糖尿病血糖控制靠飲食!5個控糖撇步遠離糖尿病

若是仍屬於糖尿病前期的患者,仍可透過從生活、飲食、運動等各方面,養成良好的習慣來避免惡化。但若已經確診糖尿病,除應控制甜食或是澱粉類食物的攝取外,仍必須搭配藥物治療來控制糖尿病,以確保患者的病情不再加重。(延伸閱讀:持續運動超重要!第一型糖尿病必知)

迷思3:有糖尿病就必須完全戒除甜食?

錯!糖尿病患者其實並不是不能吃甜食,關鍵是要如何吃,才不會在進食後讓血糖驟升或是過高。除了大家首先會想到的,精緻的小蛋糕或是包裝零食等甜食,天然的水果也必須要小心,許多水果的糖份都很高,例如釋迦、龍眼。(推薦閱讀:糖尿病可以吃零食嗎?想吃糖先了解這些事

糖尿病患者並非所有水果都不能吃,而是要挑選低升糖指數(Glycemic index,簡稱 GI)的水果,例如芭樂、番茄等。不過也別因為這些水果的 GI 值和含糖量低,就吃得忘記控制份量。無論是含糖量高或低的水果,只要吃下的碳水化合物含量相同,最終都會造成相同影響。

以下各份量的水果,皆約含 15 克的碳水化合物: 1 / 2 中型香蕉 3 / 4 杯藍莓 1 又 1 / 4 杯草莓 1 杯切塊的哈密瓜

罹患糖尿病需戒甜食控血糖?常見的糖尿病的迷思(同場加映:第二型糖尿病別怕吃水果!6種低GI水果這樣吃)

迷思4:糖尿病患用藥治療最終會走向洗腎?

不會!多數需要洗腎的糖尿病患者,反而都是因為沒遵照醫囑服藥,長期血糖控制不佳,最後需要施打胰島素治療,而到這個情況通常腎臟都已經出現不可逆轉的損傷,才需要透過洗腎來維持腎臟機能運作,而這也是許多人認為施打胰島素要洗腎迷思的主因。

根據健保署的資料,有3成洗腎病患是因糖尿病腎臟病變所引起。其實許多大型研究皆證實,長期穩定服藥有預防或減緩腎病變的效果。醫師也一定會定期追蹤患者的腎功能,並依此調整藥量。

此外,患者也應養成良好的生活和用藥習慣來預防腎臟病變,包括控制血糖、定期驗尿,並且嚴格管理血壓和血糖,才能減緩糖尿病腎病變的惡化與發展速度。一旦出現腎臟病變的問題,就應與醫師討論調整飲食和藥物的治療方式。

迷思5:增加胰島素用量代表糖尿病狀況更糟?

錯!出現併發症才是變嚴重了!通常病患會需要增加胰島素使用量的情況有2種,其一是患者有胰島素阻抗的情況,也就是對胰島素的反應不敏感,因此需要增加用量。其二是因為體重增加;內臟脂肪組織增加會增加胰島素阻抗的機率。(延伸閱讀:肥胖不是病但很要命!代謝症候群 5 點檢查與預防

不過因胰島素本身會促使脂肪合成,所以使用胰島素的患者會隨著使用時間漸漸增胖,導致原來使用之胰島素劑量不足而需增加注射量。為了避免此種惡性循環產生,糖尿病患者應藉由運動與飲食控制等方式將體重維持在理想範圍內。只要糖尿病患未出現神經或其他併發症,並定期回診追蹤,胰島素用量增加並不代表糖尿病惡化。

糖尿病飲食只能與美食絕緣嗎?只要拿捏份量就沒問題!

糖尿病飲食只能與美食絕緣嗎?只要拿捏份量就沒問題!

若罹患了糖尿病,患者日常生活最大的不便就是得好好控制飲食。美食當前卻不能隨心所欲地大吃,這種感覺的確需要心境的轉變與取用食物的技巧來克服。不過糖尿病患者只能少油、少鹽又不能吃零食嗎?

今天要打破的迷思是「糖尿病很多食物不能吃」,當然要怎麼挑選食物都需要營養師的指示,把你的困擾告訴營養師,讓營養師教你如何分配飲食,你也能吃得自在又樂趣,《Hello健康》今天為各位糖友們解釋日常飲食要怎麼吃才能降血糖又維持肌肉量。 糖尿病飲食要少油是迷思

糖尿病患者不是不能吃美食,而是份量需要控制,即便是甜食只要淺嚐即止,懂得運用「加1減1平衡法」,加了1樣就要減去另1樣的總量管制原則,或是使用餐食胰島素調整技巧來對應食物分量的多寡,飲食選擇是可以很有彈性的。

正確的飲食建議不是一味地減少油脂,而是看個人的身體情況去做調整,攝取適量及有益健康的油脂。對於肥胖的糖尿病患來說,的確應優先減少食物中熱量最高的過多油脂,把油脂減少,可以最有效地減少熱量攝取。

此外,有糖尿病的人常合併高脂血症,減少飽和脂肪與膽固醇的攝取,也能降低罹患心血管疾病的機率。(延伸閱讀:預防心血管疾病!4大飲食原則保護心臟)

除了烹調用油外,肉類食物與加工食品,例如麵包、糕點、冰淇淋、素食加工製品(如素肉)等都含有油脂,甚至牛奶類也含有脂肪,為了達到減輕體重的目標,這些藏在食物中的脂肪,都要注意攝取的總分量。不吃油炸食物、少吃加工食品、降低肉類食物比例,都是減少脂肪攝取的有效方法。

糖尿病飲食只能與美食絕緣嗎?只要拿捏份量就沒問題!

無論胖瘦,健康的飲食應該要提供身體適量的油脂,如果都不攝取油脂,會造成營養不均衡與體重減輕過多。由於一整天的熱量主要來自醣類、蛋白質與脂肪這三大類營養素,大量減少脂肪的飲食方式,醣類與蛋白質食物的攝取比例反而需要增加。

油脂攝取過少的人,除了肉類吃得少外,青菜也一律用燙的,這樣的飲食方式熱量攝取不足,短時間雖然可以降低體重,但長期會營養不均衡,肌肉消瘦無力,反而多了另一個健康問題。(推薦閱讀:燙青菜怕營養流失?這4種適合生吃、7種煮過更營養)

少油飲食容易缺少飽足感,所以醣類食物分量往往難以有效下降,因為關鍵的主食分量並沒有控制,加上容易飢餓,可能還沒到下一餐的時間肚子就餓了,會忍不住再吃點心,導致血糖與體重都未能順利降低。(推薦閱讀:吃籽超營養!4種堅果種子營養功效介紹)

營養攝取不足造成體重減輕和肌肉量減少

過去糖友們常被告誡少油、少鹽、少糖、少量多餐等飲食限制,有些人會覺得很難做到,索性就放縱自己;有人自律甚嚴,什麼都不敢吃,雖然血糖確實改善了,但在營養攝取不足的情況下,造成體重不正常的減輕與肌肉量的減少。

糖尿病飲食只能與美食絕緣嗎?只要拿捏份量就沒問題!

在計算一天吃進去多少油脂時,不只是烹飪用油,我們所吃的肉類食物皆含有較多的飽和脂肪,堅果類則含有豐富的多元不飽和脂肪酸。麵包、餅乾、沾醬、沙拉醬等製品,也含有脂肪。要真的去計算攝食的油脂比例事實上不太可能,所以也就不必去追求所謂的黃金比例用油,較務實的做法如下:

1. 有三酸甘油酯過高問題者:應完全以高單元不飽和脂肪酸的油品為家庭烹飪用油。

2. 三酸甘油酯正常者:可以準備2種用油交替使用,但仍以高單元不飽和脂肪酸的油品為主,多元不飽和脂肪酸的油品為輔,完全不吃肉的人,也建議這種用油法。

3. 以蔬食為主或完全素食者:其實也不用擔心身體飽和脂肪會有不足的問題,因為蛋或奶類皆含有飽和脂肪,黃豆中也含少量飽和脂肪。(推薦閱讀:高纖血糖穩!糖尿病喝豆漿連豆渣一起喝)

堅果類已經被營養界列入每日必吃的推薦食物,每天一小把綜合堅果,也提供不少油脂,平日用油量謹慎控制者,可以放心吃;若用油量多或是肉食偏多者,就鼓勵少用一些油,用堅果類來替代。(推薦閱讀:糖尿病控血糖這樣食堅果!2種控糖料理自己動手做

糖尿病可以吃零食嗎?想吃糖先了解這些事

糖尿病可以吃零食嗎?想吃糖先了解這些事

罹患糖尿病(Diabetes)不代表你這輩子都不能吃糖了,只要血糖控制良好,糖尿病患者想吃少量的零食,其實是沒問題的,而且也不會對健康造成嚴重危害。本文將介紹關於糖的知識,並告訴糖尿病患者,想吃各種零食或是甜食時該怎麼攝取糖份才能滿足口腹之慾又健康。

零食的糖導致糖尿病?原因沒這麼單純

多數人認為,吃糖是導致糖尿病的元凶,實際上吃糖和罹患第一型糖尿病(Type 1 diabetes)並沒有直接關聯。

至於第二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除了家族容易遺傳外,重要的致病因子是肥胖和體重過重,攝取過量的糖分是導致體重增加的其中1個潛在因素,因此我們不能直接說吃糖導致糖尿病,但這兩者確實有相對的關係。

如果常不忌口、吃下甜食後驟升的血糖,會導致胰島素逐漸出現敏感度下降,產生胰島素阻抗,更提升罹患糖尿病的機率。(推薦閱讀:罹患糖尿病需戒甜食控血糖?常見的糖尿病的迷思

若你已經是糖尿病患者,吃糖的確會立即提高你的血糖濃度,如果不加以控制,可能會引發嚴重的後果。因此想吃零食、甜食之前,建議還是要諮詢醫師,因為如果控制得宜,仍然可以在血糖穩定狀況下攝取少量的糖解饞。

糖尿病可以吃零食嗎?想吃糖先了解這些事 各種食物看不見的糖

如果你想吃甜食或可能造成血糖升高的任何食物,要學著了解食物的營養成分標籤,上面會列出添加的糖和碳水化合物的含量,可以藉著營養標示內容,來選擇不會威脅自己健康的甜食: 糖

糖大致上有白糖、黑糖、天然原糖(Raw sugar,又稱生糖、粗糖)、蔗糖、玉米糖(Corn sugar)、椰糖(Coconut sugar)、棕梠糖(Palm sugar)、蜂蜜、糖漿;而日常生活中的菜餚,時常也會加入糖,建議民眾要多注意。(延伸閱讀:糖尿病外食技巧與選擇:糖友做筆記並慎選餐廳) 碳水化合物

大致上包括了糖和澱粉,攝取碳水化合物後身體會將其分解為葡萄糖,進入血液就導致血糖升高,而碳水化合物除了糖類,也普遍存在於澱粉類食物,如白飯、麵條、年糕、羹湯勾芡類、麵包、餅乾、豆子、馬鈴薯、地瓜、玉米、水果、果汁、蛋糕、餅乾等。(推薦閱讀:澱粉、碳水化合物這樣吃 控血糖5招遠離肥胖和糖尿病) 糖尿病該怎麼吃糖?

建議糖尿病患者只在特殊日子享用少量的甜食,如出去玩、參加喜宴,和過年過節時,並時時注意食物中隱藏的糖份。這些場合會有的食物,很多都含有大量的糖,一定要加以注意並克制地吃,建議心裡要有個預設值才不會吃下過多的糖。

大部分時間可以避開含糖飲料、沾醬類、口味重的菜餚,或是淺嘗即可,如此才能留有空間給想吃的甜食;提醒有使用胰島素和服藥的糖尿病患,應時常注意自己的血糖值,特別是直接攝取糖份會快速提升血糖。

糖友想吃甜食時,應盡量找多人分享,避免1個人吃下1整份,可以減少1次攝取過量的糖份;如果只有自己1個人時,還是要克制自己不要看到就買、或看到就想吃。

如果真的忍不住想吃零食解饞,還有一個替代方法是使用低熱量的甜味劑或代糖,一般建議使用赤藻糖醇等天然的代糖,不過請記得控制添加量;另外有些研究顯示代糖(如蔗糖素)會降低胰島素敏感度,但實際影響仍待更長期和更深入的研究。在日常飲食當中,仍然建議糖尿病友應均衡攝取各種營養、減少糖份的攝取。(推薦閱讀:糖尿病飲食計畫!3方法教你規劃糖尿病菜單

隱形牙套怎麼選?5大牙套品牌醫師這樣說

隱形牙套怎麼選?5大牙套品牌醫師這樣說

現代人對儀容愈來愈重視,自我口腔的外觀和功能也成為關注焦點,這讓新世代的父母也比過去更重視孩子的口腔健康和齒顎發展。因此有不少父母對於讓孩子及早進行牙齒矯正也更積極。

隨著科技進步,傳統牙套不再是唯一的選擇,也因美觀與便利性大為提升,有愈來愈多的病患更傾向選擇隱形(透明)牙套。但隱形牙套品牌眾多,該怎麼選?哪些才適合自己?品牌間又有什麼差異?《Hello健康》找來晶悅美學牙醫診所的巫建輝矯正醫師,為你一次解析隱形牙套品牌及這些牙套的特色。 隱形牙套怎麼選?哪個才適合?

隱形牙套品牌眾多且各具特色,究竟該怎麼選?讓患者諮詢時難以抉擇。目前坊間常見的隱形牙套有以下幾大主要品牌:

Invisalign隱適美(美國):最早出現的隱形牙套品牌,由於隱適美的口腔資料量最充足,有專屬的牙套材質並透過專利附件實現力學,所以能應用的矯正範圍廣泛;做工仔細且舒適度佳,是許多患者會選擇的品牌,但相對費用最高。 eCligner宜可麗(韓國):在市場上經常與隱適美相提並論,最明顯的差別是宜可麗標榜每盒牙套裡都會有軟、中、硬共3副矯正牙套,同樣的齒形第1週戴軟的,第2週戴中等的,第3週再戴硬的,循序漸進慢慢將牙齒移位。 SOV舒服美(台灣):為台灣品牌,牙套也是在台灣製作,所以評估和製程時間相對較短,且有自己客服,售後服務也比較快速、便利。 Angelalign時代天使(中國):2003年創立的中國品牌,品牌主打專為東方人設計的數位隱形矯正療程。 Zenyum(新加坡):2021年快速竄起,專門針對輕度至中度的個案進行前面6顆牙齒為主的輕度矯正治療,大多在亞洲地區製作牙套,因為是輕矯正,價格相對親民。

(推薦閱讀:你適合哪一款?隱形牙套與傳統牙套的好處與差別

隱形牙套怎麼選?5大牙套品牌醫師這樣說隱形牙套品牌眾多,常常讓患者眼花撩亂。 隱形牙套 傳統牙套比一比

巫建輝醫師指出,傳統矯正其原理將矯正器直接黏著牙齒表面,透過鋼線與橡皮筋等工具輔助下,調整移動牙齒,其價格相較便宜且準確性高,但其回診頻率較高、疼痛感明顯且日常清潔需費心思也是缺點,若未做足清潔,矯正療程結束可能會出現大量齲齒狀況。除了不美觀以外,許多患者難以接受的是治療期間因矯正拉力造成的疼痛感及口內牙肉容易被刮傷造成不適感的狀況,以上種種因素影響下,雖然傳統矯正價格優於隱形牙套,但舒適感、美觀度、清潔難易度及配戴自由喪失不少,促使近年多數患者接受隱形牙套的意願明顯大增。(推薦閱讀:牙齒變黃別懷疑!是這些原因偷偷搞怪

但巫建輝醫師也表示,患者必須了解的是,隱形牙套非常講究患者的配合度,每日配戴時間最少須達20~22小時,否則會大大影響矯正進度和效果,且飲食建議將隱形牙套拿下,避免造成牙套染色或卡異味的問題。

選擇隱形牙套 醫師技術亦成評估重點

另外,在諮詢矯正時,醫師會針對患者的主訴及臨床檢查進行評估並進行拍照與取模資料蒐集,經由醫師的診斷跟與患者的溝通,透過電腦模擬每個階段牙齒移動位置,方能完成患者專屬之矯正治療計畫書。

因此巫建輝醫師也建議,當選擇隱形牙套品牌時,醫師技術和經驗也應是患者須評估的重點。除此之外,趨於數位化矯正的模式,隱形牙套品牌的資料蒐集多寡也將會影響矯正結果是否符合患者的期待。

GI 值是什麼?升糖指數低有助減肥

GI 值是什麼?升糖指數低有助減肥

飲食過量往往是造成體重增加的原因之一,但是你有想過除了吃了高熱量的食物外,還有什麼原因會讓人吃下過多的食物,而導致熱量攝取爆表嗎?本文將帶你了解什麼是 GI(Glycemic index)值,進一步認識不同食物所含有的 GI 值,以及對人體會產生什麼樣的影響。

什麼是 GI 值

GI 值又稱為升糖指數,是由大衛詹金斯博士(Dr. David Jenkins)於 1980 年,針對糖尿病患的飲食規劃提出的概念;主要是將食物在吃下肚二小時後,提升血糖幅度的高低,以 0~100 這個區間內的數值呈現。(延伸閱讀:糖尿病患可以吃的低GI水果)

一般來說,純葡萄糖是亞洲廣泛使用的度量標準,並將標準設定為 GI 值 100;在與其他食物互相比較下,可以計算出各種食物的 GI 值,以下為梅約診所(Mayo Clinic)所提供的各級 GI 值範圍:

低 GI 值:1~55 中 GI 值:56~69 高 GI 值:70 以上

GI 值與糖尿病的關係

對於糖尿病患者而言,維持血糖的平衡,是相當重要的一環;若食用太多高 GI 值的食物,可能會導致血糖在短時間內迅速飆高,導致病情加劇。因此通常會建議糖尿病患者,避免食用 GI 值高於 60 的食物,降低血糖失控的風險。

GI 值是什麼?升糖指數低有助減肥 高 GI 值與肥胖的關聯

台灣人的日常飲食中,白飯幾乎是不可或缺的一部份,但是白飯的 GI 值其實高達 73,屬於高 GI 值的行列;事實上,麵條和米飯等澱粉類主食,GI 值都不低,許多外食族的午餐或晚餐菜色,經常不是便當就是麵類,剛吃完的時候,飽足感可能相當高,但同時血糖也急速上升,導致人體加速胰島素(Insulin)分泌,以降低體內的血糖濃度。

不知道你有沒有明明中午才吃了一大碗麵,但是下午三、四點的時候又肚子餓的經驗?這是因為體內胰島素上升使血糖快速降低,導致飢餓感再度出現。從這點來看,外食族容易變胖的原因,除了食物熱量高、過油、過鹹和過甜等因素外,也受到澱粉為主的飲食習慣影響,看似吃了一大堆,沒多久又餓再吃,因此想要不胖也難。

(同場加映:做筆記慎選餐廳~糖尿病患者外食攻略)

GI 值是什麼?升糖指數低有助減肥

低 GI 值不代表熱量低

許多人對 GI 值可能有錯誤的迷思,認為高 GI 的食物,一定就是高熱量,但是以培根為例,GI 值只有 49,但是它的熱量卻有 405;臘腸 GI 值為 48,熱量則高達 497;芋頭 GI 值有 64,熱量只有 58。因此就算都吃低 GI 值的食物,也不代表就不會發胖,重點還是在總共吃進了多少熱量,如果吃進比消耗的熱量多上許多,那變胖是無庸置疑的結果。

低 GI 值飲食的三種好處 降低膽固醇(Cholesterol)和三酸甘油脂過高的風險。 延長飽足感,低 GI 值食物可以避免胰島素分泌太多,讓血糖以平緩的方式逐漸下降。 當體內血糖太高時,可能會出現昏昏欲睡、精神無法集中的情形,這也是為什麼中午吃飽飯,常常會想睡覺的原因之一,若攝取低 GI 值的食物,則能降低這種症狀。 如何進行低 GI 值飲食

如果你覺得要一直查詢不同食物的 GI 值很麻煩,其實只要記得以下三大原則即可: 糖類 GI 值有高有低:由於糖分時常讓人直接聯想到高熱量,因此可能會將糖類與高 GI 值掛勾;不過其實果糖的 GI 值只有 19,但是麥芽糖卻高達 103。因此要幫助維持體內血糖的穩定,可以選擇 GI 值低的糖類,畢竟人不能完全都不攝取糖分這個重要的身體能量來源。 澱粉 GI 值高:澱粉類食物本來就容易被身體快速消化,因此 GI 值都不會太低,但是這不代表我們應該完全避免攝取澱粉;因為少了澱粉的熱量來源,很容易讓身體的熱量攝取不足。雖然某些飲食方式,特別將澱粉排除在外,但是基於飲食均衡的概念,仍建議持續攝取澱粉,但是可以減量或是選擇相對低 GI 值的澱粉類食物,作為優先選擇。 選擇精緻度較低的食物:以白飯為例,它屬於精緻化的澱粉類食物,相較之下,糙米的 GI 值比白米更低。另外,全麥麵包的 GI 值也會比白麵包低,盡量選擇比較粗糙、加工度低或是保有原型的食物為主,不僅能保有低 GI 值的需求,也能減少精緻食物和高加工食品,所帶來的高熱量。

運動就該喝運動飲料嗎?得視運動程度而定

運動就該喝運動飲料嗎?得視運動程度而定

運動飲料在大多數人的認知裡,都是運動時才需要特別補充的飲品,但是它對人體有什麼作用,以及不運動的時候喝又會有什麼影響,卻可能是很多人心中的疑問。本文將帶大家了解運動飲料成分、作用,以及不適合飲用的狀況。

運動飲料的成分與功效

市場上有各式各樣、不同品牌的運動飲料,但是產品主要成分其實差不了太多,通常都是水、果糖、蔗糖、葡萄糖、鈉、與鉀。

由於人體在運動時,會消耗儲存在肌肉與肝臟內的肝醣,當肝醣存量不足時,便會出現疲勞、運動表現和血糖降低的情況,若飲用運動飲料,就可以透過裡面的碳水化合物補充運動所消耗的肝醣,恢復一定的體力。

另一項運動飲料的重要功用則是補充電解質,例如鈉和鉀。當進行激烈或長時間的運動時,身體的排汗量會大幅提升,使體內的水分與電解質流出體外。這時如果飲用運動飲料,在攝取水分的同時,也能補充流失的電解質。

運動就該喝運動飲料嗎?得視運動程度而定 什麼時候不適合喝運動飲料

其實運動飲料基本上就是一種含糖飲料,因此少了運動時的熱量與電解質消耗,在沒有運動時飲用運動飲料,其實對人體不僅沒有什麼幫助,還會攝取多餘的糖分,成讓體重逐漸上升。

像減肥可能是許多人開始培養運動習慣的原動力,但是除了運動燃燒脂肪之外,飲食在體重變化上其實占了更重要的地位,因此想要使體重降低,總攝取熱量一定要比消耗的少。不過我們都知道,攝取熱量比消耗熱量還要容易,也就是說含糖的運動飲料,對於目標是減肥的運動族群來說,其實並不適合拿來當成運動時喝的補充品。

除了減肥之外,什麼時候不適合喝運動飲料?一起往下看:

沒運動時 運動不夠激烈、強度很低 在冷氣房進行重量訓練

上述情況都不太適合喝運動飲料,因為水還是佔了運動飲料大部分的成分,雖然有含電解質,但濃度不夠,無法維持體內體液平衡,所以若因運動大量出汗而在短時間內喝下大量的水,反而可能會造成體內「淹水」。

由此可見,在這種電解質缺乏的狀態,飲用運動飲料並不能解決問題。因此最佳的運動飲料使用方式,還是應該在運動過程中持續分批地喝,避免牛飲造成電解質失衡。

運動飲料就是非必須的飲料

運動飲料的確在電解質與碳水化合物的補充上,有它的價值存在,但是對許多運動量不高的人來說,其實並不是需要特別補充的飲品。當然這並不代表運動時,喝運動飲料是一件壞事,只要不要過量飲用,其實並不會對身體造成太大的負擔,不過在沒有運動或是大量出汗時,運動飲料僅僅是含糖飲料而已,敬而遠之為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