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型偏頭痛:原因、症狀、診斷、治療

眼型偏頭痛:原因、症狀、診斷、治療

眼型偏頭痛的定義 什麼是眼型偏頭痛

只要是涉及與視覺障礙有關的偏頭痛,都被稱為眼型偏頭痛。眼型偏頭痛也會在你沒有偏頭痛的症狀下產生。眼型偏頭痛發生時,你眼睛可能會看到類似不斷閃爍的燈光、曲折的線條或星星;它還可能會在你的視野中造成盲點,而研究顯示,有 1/5 的人會看到類似光環的症狀產生。眼型偏頭痛恐會干擾你的生活,如閱讀、寫字或駕駛等。

眼偏頭痛有時會與視網膜偏頭痛(Retinal migraine)混淆,但這是兩種完全不同的症狀。視網膜偏頭痛很罕見,通常只會影響一隻眼睛。不過,一隻眼睛失明可能是更嚴重的疾病徵兆,因此如果一隻眼睛有視力下降,則應尋求醫療協助,來排除是否是其他任何潛在疾病。 眼型偏頭痛的症狀

眼型偏頭痛的常見症狀有:

視力問題

通常會影響一隻眼睛的視力,例如眼睛不斷出現受到閃光燈照射的反應、視野中出現盲點或失明。這些症狀你可能只會出現幾分鐘,或最多 30 分鐘,這些問題只會影響一隻眼睛,而這也使得眼型偏頭痛與其他偏頭痛類型有些不同。一般人很難分辨出視力的閃爍,或失明間的區別,但只要在一隻眼睛中出現這些症狀。如果看不清,先遮住一隻眼睛,然後再遮住另一隻眼睛,就可以做出基本的自我診斷。 頭痛

若是頭痛持續 4~72 小時,或者頭痛傾向於: 影響您的頭部的一側 感到中度或非常痛苦 間歇性疼痛 到處走動會感覺更糟

其他症狀 噁心、嘔吐 對光或聲音敏感

可能有些症狀未在上面列出。如果您對症狀有任何疑問,請諮詢您的醫師。 什麼時候應該去看醫師

如果您有以上所列的任何徵兆或症狀,有任何疑問,請諮詢您的醫師。每個人的身體行為都不一樣,最好與您的醫師討論最適合您的治療方法。 眼型偏頭痛的原因

目前仍然不確定是什麼原因導致眼型偏頭痛,有些人認為此病是因為下列原因所導致:

視網膜血管痙攣(位於眼後眼線) 遍布視網膜神經細胞的變化

這種情況很少見,但患有這些偏頭痛的人一隻眼睛永久性視力喪失的風險可能更高。 專家不知道預防偏頭痛的藥物,例如三環類抗憂鬱藥(Tricyclic Antidepressants)或抗癲癇藥(Anti-seizure)是否可以幫助預防視力喪失。 但是,如果您有眼型偏頭痛,即使症狀自己消失了,最好還是與您的醫師諮詢。 眼型偏頭痛的診斷與治療

以下資訊並非醫療診斷,想要有進一步的資訊,請隨時諮詢您的醫師。 如何診斷眼型偏頭痛

您的醫師會先詢問您的症狀並檢查您的眼睛,也會先嘗試排除可能導致類似問題的其他情況,例如: 阿莫羅病(Amaurosis fugax):由於缺乏血液流向眼睛而暫時失明。這可能是由於通向眼睛的動脈阻塞所致 巨細胞動脈炎(Giant cell arteritis):這是引起血管炎症的問題。它可能導致視力問題和失明。 動脈痙攣(Spasm) 使血液進入視網膜 與自身免疫性疾病(Autoimmune diseases)有關的其他血管問題 吸毒 使血液無法正常凝結的疾病,例如:鐮狀細胞病(Sickle cell disease)和紅細胞增多症)Polycythermia)

如何治療眼型偏頭痛

眼型偏頭痛的症狀通常會在30分鐘內自行消失,因此大多數人不需要治療。只需要停止手上正在做的事情,休息一下眼睛,直到視力恢復正常。如果您頭痛,請服用醫師建議的止痛藥,關於治療或預防眼型偏頭痛的最佳方法的研究很少,但是,您的醫師可能會推薦一種或多種藥物: 阿斯匹靈(Aspirin) 治療癲癇(Epilepsy)的藥物:例如雙丙戊酸鈉(Depakote)或託吡酯(Topamax) 三環抗憂鬱藥:例如阿米替林(Elavil)或去甲替林(Pamelor) 血壓藥物:稱為 β 受體阻滯劑(Beta clockers)

民眾若對以上所列藥品成分有疑問,或想進一步了解相關藥品,可前往健保局網站查詢。

慢性創傷性腦病變

慢性創傷性腦病變

慢性創傷性腦病變的定義

慢性創傷性腦病變(Chronic traumatic encephalopathy,簡稱 CTE),是一種因反覆腦部傷害而導致的腦部退化,但只有在患者過世後,於屍體剖檢時進行腦部病理檢查才能確診。 慢性創傷性腦病變有多常見?

慢性創傷性腦病變是一種很罕見的疾病,通常會在從事劇烈運動的運動員身上發現,例如美式橄欖球等,請諮詢醫師以獲得更多資訊。 慢性創傷性腦病變的症狀

慢性創傷性腦病變的常見症狀有: 思緒混亂或認知障礙 憂鬱症(Depression),或變得冷漠,對人事物漠不關心 短期記憶喪失 執行能力障礙 、語言障礙、視力障礙、吞嚥困難、嗅覺異常 情緒不穩定、易怒、有攻擊性或衝動行為 藥物濫用(Substance abuse) 有自殺傾向或自殺行為 運動障礙,例如行走困難、顫抖、肌肉運動能力喪失、無力或僵硬 注意力無法集中 失智症(Dementia)

臨床解剖上對於慢性創傷性腦病變的完整症狀尚不明朗,以上僅列出部分症狀,可用於確診的病理特徵未知,也少有慢性創傷性腦病變惡化情形的相關資料,請諮詢醫師做更精確的診斷。

什麼時候該看醫師?

若有以下症狀請盡速就醫: 自殺傾向:研究指出,慢性創傷性腦病變患者會有較高的自殺風險。(自殺解決不了問題,只會留給家人無比悲痛,請珍惜生命,再給自己一次機會。24 小時自殺防治諮詢安心專線:0800-788-995;生命線協談專線:1995;張老師專線:1980。) 腦部受損:若曾有過腦部受傷的經驗,雖未接受急診,仍請就醫檢查。若小孩有腦部受傷的疑慮,請盡速聯絡小兒科醫師,醫師會依據症狀建議最適當的醫療措施。 記憶力衰退:若自覺可能有記憶力方面的問題,或其他認知行為問題時。 性格或情緒轉變:當感覺憂鬱、焦慮、有侵略性或強迫性行為時。 慢性創傷性腦病變的原因與風險 慢性創傷性腦病變的原因

若曾有腦震盪(Concussions)或頭部遭受撞擊,這些創傷可能會在日後逐漸產生腦部問題的系列症狀。頻繁的腦部創傷會導致 Tau 蛋白(Tau protein,又譯濤蛋白)增加,一種在阿茲海默症(Alzheimer)患者腦中發現的蛋白質。(同場加映:想要預防大腦老化!這樣運動就對了

Tau 蛋白並不是不好的蛋白質,它可以穩定腦細胞,但當它因為腦傷而累積後糾結成團,就會慢慢地扼殺神經細胞。沉積的 Tau 蛋白也會蔓延到其他細胞上,而使大腦運作困難,因此演變成慢性創傷性腦病變。

不是所有有過腦傷病史的人,都會罹患慢性創傷性腦病變。此外,有研究人員認為遺傳也與慢性創傷性腦病變有關。但目前因腦震盪受傷,是唯一已被證實的慢性創傷性腦病變病因。 慢性創傷性腦病變的風險

反覆經歷腦部創傷,會使罹患慢性創傷性腦病變的風險提高。其他關於導致此病的原因仍在研究中,請諮詢醫師以獲得更多資訊。(同場加映:外傷性腦損傷) 慢性創傷性腦病變的診斷與治療 如何診斷慢性創傷性腦病變?

目前尚無有效的臨床診斷方法,因為此病會影響的部位,仍是研究人員及病理學家尚在探索的範圍,只能在病人過世後驗屍解剖確診。 如何治療慢性創傷性腦病變?

目前沒有治療慢性創傷性腦病變的方法,唯一得知的只有預防罹患此病的方式,那就是避免重複性的腦傷。對於疑似有慢性創傷性腦病變的潛在患者,也許能使用治療阿茲海默症(Alzheimer’s disease)或其他失智症的方式進行治療,例如以改變大腦的行為途徑來控制病情惡化。(同場加映:這樣訓練大腦~緩解及預防癲癇沒煩惱) 慢性創傷性腦病變的生活調整與居家療法

以下生活調整與居家療法,或許能幫助預防慢性創傷性腦病變發生: 保持睡眠充足 進行全面身體檢查 減輕工作壓力 做重大決定前先詢問他人意見 減少會使症狀惡化的體育活動,或依醫師指示,逐步重拾原有活動。 如果使用電腦會加重症狀,請減少使用時間。 避免飲酒,並確實按醫囑服藥。 必要時,把代辦事項寫下來,或減少待辦事項。 在腦震盪未康復前,請注意避免再次的腦部撞擊,否則二次撞擊症候群(Second impact syndrome),或二次腦震盪,可能導致永久腦傷或死亡。

若正在照護疑似患有慢性創傷性腦病變的人,那麼可以提供與照護失智症患者類似協助。 營造安靜的環境:降低環境的紛亂與易分心的噪音,可讓患者較容易集中注意力、正常運作,並避免患者陷入混亂和挫折感。 給予讓人放心的回應:照護者的激動反應可能會使患者行為更脫序,因此請避免糾正患者和不停質問,並對患者的疑慮盡量給予正面回應和肯定。 調整待辦事項:為患者將1件事,拆解成多個簡單且容易成功執行的步驟,將1天的行程結構化,並建立規律,都可以減少病患行為脫序。 鼓勵規律運動:每天30分鐘的散步可以改善患者情緒,並維持關節、肌肉以及心臟健康。運動也能提升睡眠品質、預防便祕、改善憂鬱症狀、維持運動機能,並帶來鎮靜效果。若步行不便,可以嘗試騎飛輪或做椅子體操。 鼓勵遊戲與認知訓練:鼓勵患者玩遊戲,例如下棋或其他需要思考的活動,以延緩患者心智衰退的情形。 建立睡前儀式:患者的行為問題會在夜間惡化,因此建立固定的睡前安定儀式,例如把患者與電視或其他家庭成員活動的聲音隔離;也可以開夜燈以避免患者迷失方向。

若還有其他疑慮,請諮詢醫師以了解更詳細的資訊。

外傷性腦損傷:原因、症狀、診斷、治療

外傷性腦損傷:原因、症狀、診斷、治療

外傷性腦損傷的定義

當外部其他力量導致外傷性腦損傷時,就會發生腦功能障礙,通常是因為頭部或身體受到猛烈的攻擊或撞擊所造成。會穿透頭骨的物體,例如子彈或一塊破碎的骨頭,也會造成外傷性腦損傷。輕度的外傷性腦損傷,可能會導致腦細胞有暫時性的功能障礙;嚴重的外傷性腦損傷則可能導致瘀青、組織撕裂、出血等其他物理傷害,並可能導致長期併發症或死亡。

外傷性腦損傷的損害程度,取決於事件的性質和衝擊的力量,以下是一些例子: 對腦細胞的損害,可能僅限於在顱骨撞擊點正下方的區域。 劇烈的打擊或撞擊可能會造成多處傷害,因為大腦可能會在顱骨中來回晃動。 劇烈的旋轉或晃盪會導致細胞結構破裂。 若經歷爆炸,可能會對大腦造成廣泛的破壞。 穿透頭骨的物體可能會對腦細胞、腦血管和大腦周圍的保護組織,造成嚴重且無法修復的損害。 大腦內或周圍的出血、腫脹和血凝塊,可能會破壞大腦的氧氣供應,並造成更大的損害。

外傷性腦損傷有多普遍?

外傷性腦損傷會影響任何年齡層的患者,不過可以透過減少風險因素來避免,請與醫師討論以獲取更多資訊。 外傷性腦損傷的症狀

輕度外傷性腦損傷的身體症狀可能包括: 失去意識幾秒到幾分鐘。 不會失去知覺,而是會變得茫然,困惑或迷失方向。 頭痛。 噁心或嘔吐。 疲勞。 難以入睡。 睡得比平常多。 頭暈或失去平衡。

輕度外傷性腦損傷的感官症狀可能包括: 感官問題,例如:視力模糊、耳鳴、嘴巴嘗到怪味或嗅覺改變。 對光或聲音的敏感度增加。 出現認知或精神障礙。

輕度外傷性腦損傷的記憶力或注意力集中問題可能包括: 情緒變化或情緒波動。 感到沮喪或焦慮。

中度至重度外傷性腦損傷也會有輕度外傷性腦損傷的症狀,並可能在損傷後的最初幾小時至幾天內,出現以下症狀: 失去意識幾分鐘到幾小時。 持續性頭痛或惡化的頭痛。 反覆嘔吐或噁心。 抽搐或癲癇發作。 散瞳。 液體會從鼻子或耳朵排出。 無法從睡眠中喚醒。 手指和腳趾虛弱或麻木。 失去協調。 意識不清。 脾氣躁動、好鬥,或其他異常行為。 言語不清。 昏迷和其他意識障礙。

患有腦部損傷的嬰兒和幼兒可能會因缺乏溝通技巧,而無法表達頭痛等精神、感官問題,但大人可以從他們身上觀察到: 飲食或護理習慣的改變。 持續的哭泣和無法安撫。 注意力改變。 睡眠習慣改變。 悲傷、憂鬱、沮喪、易怒等異常情緒。 對喜愛的玩具或活動失去興趣。

可能有些症狀未在上面列出,如果對症狀有任何疑問,請諮詢醫師。 什麼時候應該看醫師?

如果自己或小孩受到打擊或撞擊後,有行為的改變,請務必去看醫師。如果最近一次頭部受傷或其他外傷後,有任何外傷性腦損傷的跡像或症狀,請尋求緊急醫療護理。

術語「輕度、中度、嚴重」,是用於描述傷害對腦功能的影響,而大腦即使只是受到輕度傷害,仍算嚴重的狀況,需及時注意並進行準確的診斷。因此如果有以上所列的任何徵兆或症狀,或有任何疑問,都請諮詢醫師。每個人的身體和行為都不一樣,最好與醫師討論最適合治療方法。 外傷性腦損傷的原因

導致外傷性腦損傷的常見事件包括:

從床上掉下來、在浴缸裡滑倒、從台階上掉下來、從梯子上掉下來等相關跌落事件,是最常造成外傷性腦損傷的原因,尤其是老人和幼兒。 交通事故。 大約有 20% 的外傷性腦損傷,是由暴力造成的,例如槍傷、家暴、虐童。 運動傷害,如足球、拳擊、橄欖球、棒球、曲棍球、滑板或一些極限運動。 爆炸、穿透、打擊等其他戰鬥傷害,是現役軍人腦部損傷的常見原因。 外傷性腦損傷的風險因素

增加外傷性腦損傷的風險因素很多,例如玩極限運動、打仗、車禍、打架、被虐待等。以下是外傷性腦損傷的風險族群: 兒童,尤其是 0~4 歲新生兒。 年輕人,尤其是 15~24 歲的人。 75 歲以上的老人。

外傷性腦損傷的診斷與治療

以下所提供的訊息不能取代任何醫療建議,請務必諮詢醫師,以獲取更多訊息。 如何診斷外傷性腦損傷?

由於外傷性腦損傷通常是緊急情況,不進行治療會極速惡化,因此醫師通常需要迅速評估情況,醫師可能採取的診斷方式如下: 使用格拉斯哥昏迷指數(Glasgow Coma Scale,簡稱 GCS)評估意識程度。 詢問有關損傷發生的資訊:傷害是如何發生的?失去知覺了嗎?昏迷多久了?是否有警覺性、言語、協調性或其他任何變化?是頭部或身體的哪裡受到打擊的?是什麼東西擊中了頭部?跌倒時怎麼摔的?當初是被鞭打還是被劇烈晃動? 電腦斷層掃描(CT Scan)可以快速顯示患者是否骨折、腦出血、血腫、挫傷,以及這些症狀的部位。 磁振造影(MRI)可用於創建大腦的詳細透視圖,但須待病情穩定後才可以測試。 顱內壓監測器可監測腦壓,因為外傷引起的組織腫脹可能會增加顱骨內的壓力,並對腦部造成額外的損害。檢測時,醫師可能會在顱骨中插入一個探針,以監測顱骨內的壓力。 外傷性腦損傷怎麼治療?

輕度外傷性腦損傷

輕度創傷性腦損傷通常不需要休息,服用非處方止痛藥即可治療頭痛,但是需要密切觀察頭痛是否持續存在、有無惡化,或新出現的症狀。醫師會告訴患者何時能重返工作、學校或娛樂活動,大多數人逐漸恢復正常生活,但在症狀消失之前,最好避免活動,以免病況變得更糟。

中度至重度外傷性腦損傷

需要緊急護理,以確保患者的大腦有足夠的氧氣和血液供應,並控制血壓,以預防頭部或頸有進一步的傷害。外傷性腦損傷嚴重的人,可能同時還會有其他傷害需要被處理,醫護人員會盡量減少其他部位的發炎、出血狀況。

預防大腦因受傷而造成二度損害的藥物可能包括: 利尿劑:通過靜脈注射,可幫助身體排除組織中的液體,並減輕大腦內部的壓力。 抗癲癇藥:因為中度至重度的創傷性腦損傷,在1週內會有癲癇發作的危險,服藥是為了避免由癲癇引起的其他腦損傷。 昏迷誘導藥物:醫師有時會用藥物使患者陷入暫時性的昏迷,因為昏迷的大腦需要的氧氣量較少,就算因腦壓增加,使血管無法將正常量的營養和氧氣送到腦,也沒有關係。

而手術可用於解決以下問題: 清除血腫:以去除讓腦壓變高的血塊。 修復顱骨骨折:以修復嚴重的顱骨骨折,或切除大腦中的顱骨碎片。 在頭蓋骨開一個窗口:以排出淤積的腦脊髓液,或為腫脹的組織提供更多空間。

大多數患有嚴重腦損傷的人都需要一段時間康復,並可能需要重新學習一些基本技能,例如走路、說話等執行日常活動的能力。治療和康復通常都要在醫院進行,而康復的時間因人而異,會取決於腦損傷的嚴重程度和部位。康復期間需要的幫助,可能會來自以下人員: 主治醫師:負責監督整個康復過程,並根據需要開藥。 職能治療師:幫助患者學習或提高日常活動的所需技能。 物理治療師:幫助患者自行移動,並重新學習運動模式,如平衡和行走路。 語言治療師:幫助患者提高溝通技巧,並在必要時使用輔助交流設備。 精神科醫師:評估患者的認知障礙和表現,幫助患者管理自己的行為,或學習應對環境的策略,並根據需要提供心理治療,以達到情緒和心理的健康。 社會工作者:幫助患者與服務機構聯繫,協助進行護理決策和計劃,並促進各種專業人員、護理人員和家庭成員之間的溝通。 護理師:提供持續的康復護理和服務,並協助醫院或康復機構執行出院計劃。 外傷性腦損傷護理專家:幫助協調護理事宜,並向家人介紹有關損傷和恢復過程的知識。 娛樂治療師:協助患者安排時間和休閒活動。 職業顧問:負責評估患者重返職場的能力和就業機會,並提供資源幫助患者應對受傷後在工作上常見的挑戰。 外傷性腦損傷的生活調整與居家療法

以下生活習慣調整與居家療法,可能有助於預防和應付外傷性腦損傷: 加入支持小組:與醫師或康復治療師討論支持小組,可以幫助患者討論與受傷有關的問題、學習新的生活應對策略,並獲得情感支持。 寫下來:把重要事件、人的名字、待完成任務或其他難以記住的事情寫下來。 遵循例行程序:保持一致的日程安排,走固定的路線,並將固定的東西放在固定的位置,以免造成混亂。 適度休息:在工作或學校時,特地為休息安排時間,並適時休息。 改變工作期望或任務:在工作或學校中進行改變,例如請他人替你閱讀活動說明、要求更多完成任務的時間,或將任務分解為很多小的步驟。 避免分心:盡量減少干擾,例如遠離或減少電視的背景噪音。 保持專注:一次完成一項任務。

如有任何疑問,請諮詢醫師以更好地了解最佳解決方案。

什麼是肺結核?原因、症狀、風險、診斷、治療

什麼是肺結核?原因、症狀、風險、診斷、治療

什麼是肺結核

肺結核,又稱結核病(Tuberculosis, TB),是一種會攻擊、破壞身體組織的細菌性感染,菌種名是結核分枝桿菌(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 MTB),傳播途徑是空氣。許多病患常受結核休眠菌影響,又稱作潛伏結核(Latent tuberculosis),視病人健康狀態而定,結核菌可能會在數週或數年後再次引起症狀,使肺結核復發,尤其是免疫系統較弱的病人,如感染人類免疫缺乏病毒(HIV)、癌症(Cancer)、化療者,肺結核的發展會更快。肺結核通常會影響肺部,但也可能擴散到骨頭、淋巴結、中樞神經系統、心臟或其他器官。 肺結核有多常見?

某些案例中,免疫系統較弱的患者潛伏期會較短,隨著病程推進,肺結核會變得更容易傳播,容易受結核病影響或得到結核病的高風險群如下:

患有HIV或其他會削弱免疫系統的疾病。 近距離接觸肺結核患者,照顧肺結核患者的人,或與肺結核患者同住或共事的人,如難民營和診所。 住在健康條件差的地方。 酒精或藥物濫用。 到結核病依然盛行的地區旅行,例如一些開發中的國家。

肺結核的症狀

肺結核的潛伏期中,感覺和平常無異,這階段的大多數病患沒有症狀,也不會傳染。一旦開始出現症狀,視受影響的器官不同,症狀可能包括持續3週以上的咳嗽、痰中有血或咳血、胸痛、發燒、夜間盜汗、體重減輕、胃口變差、疲勞、虛弱等。此外,肺結核的症狀可能會由其他肺部相關疾病引起,有些症狀也未列於上表,如果有任何疑慮請洽詢醫師。 什麼時候該看醫師?

如果出現上述症狀,特別是如果已持續咳嗽3個禮拜,就很有可能是肺結核,但也可能是其他疾病的症狀,應該請醫師進行檢測,卻病病因。如果有任何問題,也請諮詢醫師。每個人的身體不同,與醫師討論永遠是最適合的辦法。 肺結核的原因

肺結核是因一種叫作結核分枝桿菌的細菌,當該菌透過患者咳嗽進入空氣,並被其他人吸入時,該菌就會在吸入者的體內失去活性,變成休眠的狀態。此期間稱為潛伏期,因為病毒不活躍,所以應該沒有症狀,也不具傳染性。但此時接受檢測仍會出線陽性反應(代表已感染),而且只要在早期能測得體內有此菌,得病的風險即可大幅降低。

然而,每10個受結核分枝桿菌感染的人之中,會有1人發展出結核病。只要體內免疫系統無法對抗細菌,例如老化或感染HIV,它就會攻擊身體,因此潛伏期因人而異。而且一旦發病,細菌除了會在肺部和血管中發展,還會轉移至身體的其他部位。 肺結核的風險因素

有許多因素可能會增加肺結核的風險,大多個案都有免疫系統低下的問題,其中包括: 感染HIV 糖尿病(Diabetes) 末期腎病(End-stage renal disease) 部分癌症 營養不良 正在接受癌症治療,如化療等。 正在使用藥物治療類風濕性關節炎(Rheumatoid arthritis)、克隆氏症(Crohn’s disease)、乾癬(Psoriasis)等病症。

以上僅供參考,就算沒有符合風險因素也不代表不會得病,請諮詢專業醫師意見,以獲取更多資訊。

肺結核的診斷與治療

本文所提供的資訊不能代替醫療建議,請務必尋求專業醫師的診斷與治療。 肺結核的診斷

如果因不明原因持續咳嗽、體重減輕或發燒,可能就是由結核病引起的。醫師會詢問患者的居住環和工作環境如何、接觸過什麼人,藉此找出肺結核的感染源頭。醫師也可能詢問患者的結核菌素皮膚試驗結果病史、可能提高感染肺結核的相關疾病病史(尤其是HIV)、國外旅遊紀錄,和戶外工作的狀況,以確定診斷。

如果醫師要為患者做皮膚檢測,醫師會將少量含蛋白質的結核菌注進手臂內側的皮膚,在接下來的48~72小時內腫起的地方,其大小就會顯示結核菌素皮膚試驗的結果是否為陽性。醫師也可能會拍攝X光和採集痰液、血液或尿液樣本,亦可能進行HIV檢測。與肺結核患者有近距離接觸的人,都應該要接受肺結核檢測。 肺結核的治療

肺結核可以簡單治好,通需要6個月以上的藥物治療,完整的治療需要每日使用3~4種抗生素,病情病可能在幾個星期後會好轉。但是肺結核有復發的可能,因此就算症狀消失,完成整個療程仍相當重要。如果提早停止服藥,細菌會殘留在體內伺機復發,或擴散到其他身體部位,還可能傳染給其他人。 肺結核的生活調整與居家療法

以下生活調整與居家療法,或許可以幫助應對此病:

依照醫師處方確實用藥。 使用標計用藥時間的藥盒。 詢問醫師藥物的副作用。 準時重新檢測。 預防將自己的疾病傳染給別人。 遵照醫師指示保持衛生。 如果會發燒或發冷時、對藥物作用有疑慮、服藥後症狀仍未改善反而惡化、咳嗽時帶有痰液或血絲時,以及有任何問題時,都請洽詢醫師,以找到最適合自己的方法。

Hello Health Group並不提供醫療建議、診斷或治療。

慢性阻塞性肺病別來!避開4風險有解

慢性阻塞性肺病別來!避開4風險有解

當罹患慢性阻塞性肺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時,有些特定物質會加重病情,這些物質稱為誘發因子,然而,並非每個人的誘發因子皆相同,接下來,請參考以下資訊。

誘發因子有哪些?

以下誘發因子會影響肺部運作,造成呼吸困難或其他症狀,當接近誘發因子時,可能導致慢性阻塞性肺病突然發作,若症狀嚴重,則需要盡快就醫。

感冒、流感和肺炎 抽菸氣體 懸浮微粒、室內暖氣或燃燒木材的煙 清潔劑或其他化學物質

我該如何避開誘發因子?

首先,必須先了解導致發病的因子有哪些?當出現不適症狀時,記得紀錄周圍環境有哪些潛在的誘發因子,並與醫師共同討論,並找到避免的方法,以下提供一些建議: 戒菸或遠離周遭抽菸的人。 若戶外有花粉、灰塵,或空氣汙染,請待在室內並關閉門窗,使用空氣清淨機或過濾器,隨時留意空氣品質的資訊。 向醫師諮詢關於肺炎鏈球菌(Pneumococcal)疫苗的接種訊息,並且勤洗手預防傳染。

發病時怎麼辦?

當慢性阻塞性肺病發作時別驚慌,冷靜處理。 使用醫師開的吸入器或噴霧器,當症狀緩和後,請旁人協助至急診室,或叫救護車。 若醫師有開立其他吸入型藥物或類固醇,請依照指示服用。

子宮頸原位癌是什麼?癌前病變因素與CIN

子宮頸原位癌是什麼?癌前病變因素與CIN

子宮頸癌是女性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不過在醫學上,子宮頸癌可分為「子宮頸癌前病變」以及「侵犯性癌症」兩階段。更明確的來說,子宮頸癌前病變是侵犯性癌症的前奏。子宮頸癌前病變所引發的上皮細胞異常增生,若不予以適當處置, 便有機會進展成子宮頸癌。 子宮頸癌分期中的第 0 期又稱為原位癌(Carcinoma in situ),以下帶你一起認識子宮頸原位癌。

子宮頸原位癌就是上皮內贅瘤?

子宮頸上皮內贅瘤,又稱為子宮頸上皮贅生瘤,或子宮頸上皮細胞嚴重性病變(Cervical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以下簡稱為 CIN)。CIN 的成因 90% 是源於人類乳突狀病毒(Human Papillomavirus,以下簡稱 HPV)的感染。

子宮頸上皮贅生瘤並非一定會轉變成子宮頸癌。若 CIN 要發展成「侵犯性癌症」,也需要 5~10 年的時間。子宮頸表皮的上皮組織內發展出一些細胞過度的增生、細胞核變大,而且排列不整齊等等情形時,病理學家會把這些變化,以數字大小來表示嚴重的程度:

子宮頸上皮內贅瘤第一級 CIN1:輕度的上皮細胞病變,佔上皮層的下 1/3。 子宮頸上皮內贅瘤第二級 CIN2:中度的上皮細胞病變,佔上皮層的 2/3。 子宮頸上皮內贅瘤第三級 CIN3:重度的上皮病變,幾乎達整個上皮表面,也就是俗稱的子宮頸癌 0 期,或是子宮頸原位癌。

子宮頸癌前病變症狀

CIN 通常沒有症狀可循,異常細胞通常都是透過子宮頸抹片等檢查才能發現。 子宮頸癌前病變的治療方式

CIN 的標準治療方式是先做子宮頸圓錐狀切片手術(Cervical cone biopsy),醫師會切除子宮頸中央的一小塊圓錐組織,其實就是把子宮頸的外口以及上皮組織切除,之後也送去作病理切片,讓醫師判定其中有無侵犯性的子宮頸癌細胞。如果沒有的話,治癒率幾乎可達百分之百,以後只要以子宮頸抹片追蹤就行了。但如果從子宮頸切下的組織發現了癌細胞,再施行子宮切除手術(Hysterectomy),治癒率也是接近百分之百。若為生育而需要保留子宮,組織中有癌細胞的病友也只有五成的機率會再復發,到時再進行治療,仍然有很高的存活率。(延伸閱讀:子宮頸癌早期無症狀!復發與末期症狀有這些) 子宮頸癌前病變因素

CIN 通常是女性在性行為後感染 HPV 後發生的.我們人體的免疫系統能消滅多數 HPV 的株種,但其中的 HPV-16 和 HPV-18 卻較可能感染女性的生殖器官,並造成 CIN 的發生。

根據美國克里夫蘭醫學中心(Cleveland Clinic)的資料,75% 有性生活的女性都曾一度染有 HPV,其中約五成發生在 15~25 歲的女性身上,但多數感染都不會造成永久的問題。

我們目前仍不知為何有些女性在感染了 HPV 後會發展成 CIN,但某些高風險株種的 HPV 和感染時間的長短很可能就是關鍵因素。以下是可能造成 CIN 的風險因子:

年紀 抽菸 服用免疫抑制劑

其他可能會弱化免疫系統,導致 HPV 感染風險增加的因子: 擁有多重性伴侶 較早發生性行為 感染人類免疫缺乏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簡稱 HIV)

大腸癌末期沒法救嗎?剖析轉移症狀與治療

大腸癌末期沒法救嗎?剖析轉移症狀與治療

若大腸癌(Colon cancer)癌細胞於早期沒被偵測和移除,部分的大腸腫瘤亦會擴散到其他身體部位,便會造成所謂的「轉移性大腸癌」,也是我們俗稱的大腸癌末期(或稱作晚期大腸癌)。本文將剖析大腸癌末期的轉移症狀及治療方法,但請以專業醫師的建議為優先,醫護人員會根據病人的病況做嚴謹評估。

大腸癌末期的轉移症狀

大多數的大腸癌末期轉移病例,皆為肝轉移,其次是肺轉移,其他的可能轉移部位包括淋巴結、腹膜、卵巢、骨頭、腦部等器官。以下列出大腸癌末期可能會呈現的症狀。提醒讀者,以下症狀反應也可能因其他身體狀況所引起,若有任何疑慮請洽專業醫師詢問。 一般轉移症狀 疲累、無力 食慾變差

淋巴結轉移症狀 淋巴結部位腫脹、疑似硬塊(深入了解:淋巴結腫大) 頸部或臉部出現淋巴水腫

肝轉移症狀 右邊腹部感覺不舒服或疼痛 食慾差 體重減輕 腹水 黃疸 皮膚搔癢 肺轉移症狀

頻繁咳嗽(晚上特別嚴重) 呼吸急促 持續發生肺部感染 咳血 胸膜積水

骨轉移症狀 感染的骨頭部位疼痛 骨頭脆弱變得容易破裂或骨折 出現血過高的症狀(例如:疲累、煩躁、混亂、噁心、口渴和便秘) 大腸癌末期沒法救嗎?剖析轉移症狀與治療(對罹患大腸癌會出現哪些症狀有疑問嗎?請看:大腸直腸癌:種類與症狀) 大腸癌末期緩和療護

一般而言,大腸癌末期患者都會接受緩和療護,此治療目的在舒緩症狀,希望藉此延長患者的壽命,提升其生活品質。很多人誤以為緩和療護即是放棄治療,但其實這並不完全正確,因為癌症的治療仍可同時進行,以助於改善疼痛、情緒壓力等症狀,以下為五種緩和療護方法。

1. 手術:通常會搭配化療或放射治療進行,待腫瘤縮小後,再用手術將其移除,若腫瘤是在肝,亦可用燒灼術或栓塞術將其殺死。此外,手術也可用作清除腸阻塞,或是透過大腸鏡、結腸切除術、結腸造口術,幫助舒緩不舒服的症狀。不過,即使移除該部位腫瘤,也不意味著能治療大腸癌,因為癌細胞可能已轉移至身體多處部位。(同場加映:大腸直腸癌:治療方法

2. 化療:此治療目的在控制症狀,並盡可能地縮小癌細胞,助舒緩患者狀況,並延長其壽命。而若癌細胞絲毫無縮小的情況,甚至惡化,醫師可能會考量其他治療策略或中止化療,以下為三種典型緩和療護的化療方法。 前導性化療:於手術前縮小腫瘤或抑制其成長。 輔助化療:於手術後清除可能殘留的癌細胞,降低癌症復發的機率。 肝動脈灌注化療:透過靜脈注射,將化療藥物送往肝臟,即為癌細胞轉移的部位。

3. 放射治療:跟化療相似,能使癌細胞縮小,幫助舒緩症狀。

4. 免疫治療:藉由身體免疫系統攻擊癌細胞,其關鍵在「免疫檢查點抑制劑」,因為此藥物能使癌細胞被 T 細胞發現,進而將其消滅。

5. 標靶治療:根據美國紀念斯隆凱特琳癌症中心(Memorial Sloan Kettering Cancer Center)的資料,藉由不同的藥物治療,去攻擊癌細胞的特定基因和蛋白質,達到治療效果。 (推薦閱讀:精準打擊癌細胞!標靶治療的作用方式)

【想看更多相關文章,請至大腸癌專區】

大腸癌的檢查:篩檢與診斷方式

大腸癌的檢查:篩檢與診斷方式

大腸直腸癌的篩檢

大腸直腸癌的早期診斷與早期治療相當重要,因為治療的效果和痊癒的機會相對較高,也因此定期做大腸癌篩檢非常關鍵。一般來說,建議 50 歲就要開始定期篩檢,但高風險族群則應該要更早,本文列出各種的大腸癌的篩檢方法,供民眾參考,實際情況請按照醫師的專業判斷,以做出最合適的治療抉擇。

大腸直腸癌的篩檢大致可歸為兩類,而各別檢測會有其不同優缺點和風險,會因個人狀況而異,另要留意,如果進行其他非大腸鏡檢查的項目,一旦出現任何異常的檢測結果,後續都應作大腸鏡檢查以進行追蹤,大腸癌檢查的分類如下:

1. 糞便檢查:檢查糞便有無癌症的徵兆,檢測方法容易,但檢查的相對需要頻繁的做,以下為三種糞便檢測: 糞便 DNA 檢測 免疫法糞便潛血檢查(Fecal Immunochemical Test, FIT):為目前政府補助的大腸癌篩檢方式,詳細資訊與注意事項可參考:兩年一次糞便潛血檢查!陽性不等於大腸癌、一定要作大腸鏡。 愈創木脂糞便潛血檢測法(Guaiac-based fecal occult blood test)

2. 構造攝像檢測:透過攝像導管放入直腸,或藉由特別成像檢測,檢查大腸和直腸裡有無癌細胞或息肉。比起糞便檢測,此方法需要更多的預備程序,也有些風險,不過可以不需要經常檢測,以下為四種構造攝像檢測: 大腸鏡檢查(Colonography) 電腦斷層掃描結腸成像(Computed Tomography Colonography,又稱虛擬大腸鏡) 軟式乙狀結腸鏡檢查(Flexible Sigmoidoscopy) 鋇劑灌腸攝影檢查(Double Contrast Barium Enema)

大腸直腸癌的診斷

當於篩檢中發現患者大腸有異常狀況,或出現類似大腸直腸癌的症狀,醫師可能會做進一步的檢查,以下一一介紹:

除了身體的症狀,醫師也會需要了解患者的疾病史及家族史,包括可能的危險因子。至於身體檢查,醫師會檢查其腹部和其他身體部位有無硬塊,或器官腫大的問題,此外,也可能需要做肛門指診(Digital Rectal Examination),醫師會穿手套並用手指探入患者直腸中,感覺有無異常硬塊,但這也許會讓病患感到不舒服。 2. 血液檢測

因為大腸癌時常會造成大腸或直腸內出血,所以大腸癌的病人,可能會有貧血的症狀。紅血球數量檢測,是全套血液檢查中的一環,也能藉此檢視病患是否有出血的情況。

此方法為診斷的輔助檢測,同時它也可用作檢測癌症狀況,以下是三種常見血液檢測。 血液常規檢驗(Complete Blood Count):分析血液中不同的細胞,包含可檢測有無貧血狀況。此外,醫師可能也會檢查血液有無癌胚抗原(Carcinoembryonic Antigen),它為一種可由大腸癌細胞所產生的物質。 肝功能檢測:檢查肝功能運作,因為大腸直腸癌可能轉移到肝。 腫瘤標記偵測:有的大腸直腸癌細胞會產生腫瘤標記,其中一項標記為癌胚胎抗原值(Carcinoembryonic antigen, CEA),癌胚胎抗原是一種蛋白質,癌胚胎抗原值高有可能代表大腸癌的擴散,但這只是輔助診斷而已,因為有腫瘤標記並不代表一定有癌細胞。(關於腫瘤指數迷思請點這) 3. 大腸鏡檢查

其與篩檢用的大腸鏡檢查並無分別,醫師會將攝像導管放入肛門,然後一直通往直腸達大腸部位,有必要的話,也可於導管中間置入特別儀器,送到目標部位進行切片或息肉切除。

醫師能藉由大腸鏡,檢視整個直腸和結腸的內部,這類專科醫師專精於做大腸鏡檢查。如果醫師發現你罹患大腸癌,會先進行完整的診斷,準確地找出癌細胞的位置及擴散情形。(建議閱讀:大腸鏡檢查全文) 4. 直腸鏡檢查

若有直腸癌(Rectal cancer)的可能性,醫師會使用直腸鏡(Proctoscopy)放入患者肛門,透過攝像導管檢查直腸的內部有無腫瘤。如果直腸中有腫瘤,醫師也可以確認它的大小和正確位置,並做進一步的治療。 5. 活體組織切片

活體切片檢查(Biopsy)是檢驗多種癌症中,最可靠的方式。一般來說,切片會連同大腸鏡檢查一起進行,進行切片檢查時,醫師會取一小片組織,放在顯微鏡下檢查。雖然其他種檢查,也能推測癌細胞是否存在,但唯有切片檢查,才能精確診斷出病人是否罹患大腸癌。

醫師也能藉由手術中切除的組織,進行切片檢查。醫師有時也會藉由電腦斷層掃描(Computed tomography scan, CT or CAT)或超音波,進行針穿刺切片檢查(Needle biopsy),會藉由穿刺至腫瘤的針,取得腫瘤的組織。

然後移除部分的細胞組織,以做實驗分析,以下為兩種實驗測試方法:

基因測試:檢查特定的基因有無發生突變,尤其指癌細胞轉移的狀況。例如,醫師通常會檢查細胞中 KRAS、NRAS、BRAF 等致癌基因(Oncogene)的變化。 MSI 與 MMR 測試:檢查有無很高的基因變化,此狀態稱為微衛星不穩定性(Microsatellite instability,簡稱 MSI),另外,也會檢測錯誤配對修補基因(Mismatch repair,簡稱 MMR)。多數患有遺傳性非息肉結腸癌(Hereditary non-polyposis colon cancer)的大腸直腸癌患者,都會有 MSI 與 MMR 的基因變化。 6. 成像檢測

透過成像檢測,醫師和患者及家屬可以知道其身體部位的狀況,而主要的目的為以下三種:

檢查可能有癌細胞的身體部位 知道癌細胞擴散或轉移的狀況 檢查治療有無效果

常見的大腸直腸癌成像檢測有以下六種: 超音波:藉由儀器發送音波與接收回波,聲波可轉成影像供醫師分析,此檢測可分為以下三種類型:腹部超音波、直腸內超音波、術中超音波。 胸部 X 光:當診斷出大腸直腸癌後,X 光檢測可用來觀察癌細胞有無擴散到肺部。 電腦斷層掃描(Computed tomography scan):簡稱 CT 掃描,透過 X 光做橫斷層面影像,可幫助釐清癌細胞擴散或轉移的程度。 磁振造影(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簡稱 MRI,像似 CT 掃描,MRI 掃描顯示身體軟組織成像,不同的是它並不是用 X 光,而是無線電波和強力磁鐵。 正子斷層造影(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將一種放射性糖放入患者血液裡,可幫助分辨癌細胞的位置,因為癌細胞往往會比一般細胞攝取更多糖。雖然此診斷沒有 CT 掃描和 MRI 成像來得詳細,但可幫助釐清癌細胞的擴散程度。 血管攝影:屬於一種 X 光檢測,透過注射顯影劑在患者動脈,即會顯示血管的外形。此檢測用以辨識供血給腫瘤的動脈,幫助醫師規劃手術移除的方法,以及作為其它治療的輔助方式。 多久進行一次大腸癌篩檢和檢查

美國臨床腫瘤醫學會(ASCO),不同醫療機構對於大腸癌篩檢,可能會有不同建議,因此應該根據自身病例和罹癌風險,先跟醫師討論最適合的篩檢方式和時機,另外,大腸癌好發於年齡 50 歲以上,年滿 50 的男女都應該篩檢,先有心理準備。

大腸癌篩檢方式: 化學法糞便潛血檢查:每年一次 免疫法糞便潛血檢查:每年一次 糞便 DNA 檢測:依醫師建議作檢查

以下檢查能診斷出息肉及癌症:  大腸鏡:每十年一次,若前述大腸癌篩檢為陽性則應即時作大腸鏡追蹤檢查。  軟式乙狀結腸鏡檢查 (Flexible Sigmoidoscopy): 建議每五或十年進行一次檢查,並每年定期進行糞便潛血檢查 雙重對比鋇劑灌腸大腸攝影:每五年一次。 電腦斷層虛擬大腸鏡:每五年一次。

另外,根據美國預防服務工作小組的建議,76~85 歲的成年人定期做篩檢的風險大於益處,因此不應該定期做篩檢;而 85 歲以上的老年人則要避免做篩檢,但是有長過息肉或罹患過大腸癌的民眾罹患此癌症的機率較高,因此即使年紀過大,還是建議要做篩檢。

乳癌基因檢測:目的、流程、步驟、檢測結果

乳癌基因檢測:目的、流程、步驟、檢測結果

乳癌基因檢測介紹

乳癌基因檢測(BRCA gene test,或 Breast cancer gene test),就是透過血液,檢測體內控制細胞正常生長的基因是否突變,主要偵測的是 BRCA1 和 BRCA2 兩種乳癌基因。若有突變,不論男女都會有罹患乳癌(Breast cancer)或其他癌症(Cancer)的風險,而女性獲得卵巢癌(Ovarian cancer)則會提高。這項檢測的對象通常是父母任一方有乳癌、卵巢癌家族史的人,或曾得這兩種癌症其中一種的患者,而不是用於檢測是否罹癌。 為什麼要進行乳癌基因檢測?

若有乳癌基因突變的風險,接受檢測可以及早預防或追蹤癌症的發展,幫助你在醫療及生活型態上做出明智的決定。 乳癌基因檢測的對象

建議符合以下一種或多種情況者接受檢測: 有一位一級親屬的雙邊乳房都得到乳癌 有二位或以上的一級或二級親屬得到卵巢癌 有一位親屬同時得過乳癌和卵巢癌 有一位男性親屬得過乳癌 有二位一級親屬得乳癌,且其中一位在 50 歲以前確診。 有三位或以上的一級或二級親屬,曾在任一年齡確診乳癌。 祖先來自東歐的德系猶太婦女,且有乳癌或卵巢癌家族史。 若家族中有成員被檢測出乳癌基因突變,其他家族成員也應受測。

如果未符合上述風險,乳癌基因突變的機會較小,約一百名女性中,只有二人會有乳癌基因突變的風險。此外,若有乳癌基因突變家族史,且家庭成員中有人曾得過乳癌或卵巢癌,該位家庭成員應首先接受乳癌基因檢測,否則其他家庭成員即使受測,可能也無太大的助益。 乳癌基因檢測前需知

以下是為乳癌基因檢測做準備的方法: 不建議沒有乳癌突變風險的人接受檢測 ,因為有可能得到錯誤的陽性檢測結果。 有時醫師會採集不同類型的樣本進行 DNA 分析,包含唾液,或是皮膚切片。 檢測前進行遺傳諮詢,可以更了解檢測的好處、風險,及可能的結果等資訊。

乳癌基因的檢測流程

乳癌基因檢測會以抽血的方式進行,並且要幾週才會知道結果。 乳癌基因檢測後

檢測後的遺傳諮詢十分重要,有助於了解此項檢測的好處、風險以及後續安排。若對檢測有任何問題,也可以諮詢醫師。

若得到陽性檢測結果,受測者可以開始思考,並和醫師討論下一步要怎麼做,例如是否採取下列任一預防措施: 針對乳癌:每年進行一次乳房X光檢查、核磁共振檢查、定期進行臨床乳房檢查、進行預防性乳房切除(切除雙邊乳房)、摘除卵巢、服用藥物(泰莫西芬,Tamoxifen),或是考慮在 30 歲前生小孩。 針對卵巢癌:在生完小孩或 35 歲後摘除卵巢(卵巢切除術)。 乳癌基因檢測結果

陰性=正常 沒有偵測到 BRCA1 及 BRCA2 乳癌基因突變 若家人曾罹患乳癌或卵巢癌,但你的檢測結果是陰性,代表你可能沒有乳癌基因突變,也就是說,你得到癌症的機率和一般大眾相同。 罹患乳癌和卵巢癌的人當中,有 5~10% 和乳癌基因突變有關。若有乳癌和卵巢癌的高風險家族史,即使檢測結果為陰性,還是有可能得到乳癌,若有其他基因突變也可能造成癌症。

陽性=不正常 BRCA1及 BRCA2 乳癌基因有突變現象 在乳癌基因突變的女性中,有高達 35~84% 的機率得到乳癌,和 20%~40% 的機率得到卵巢癌。 乳癌基因突變的男性,有更高的機會得到乳癌或其他癌症,如胰臟癌(Pancreatic cancer)、睪丸癌(Testicular cancer)或前列腺癌(Prostate cancer)。 就算基因突變存在,也不代表一定會罹癌。

不同的實驗室和醫院,對正常值的定義可能有所不同,若有任何疑慮請諮詢醫師。

子宮頸癌診斷與治療:放射線治療適用各階段

子宮頸癌診斷與治療:放射線治療適用各階段

子宮頸癌(Cervical cancer)的治療,會依癌症分期而定。我們對特定的療法若有不了解之處,向醫師尋求諮詢之餘,也可以積極蒐集治療資訊,就診時就會更明白了。本文會介紹子宮頸癌的診斷方式與治療方法。

對子宮頸癌治療來說,子宮頸癌分期又是最重要的影響之一,其他當然還包括像是腫瘤位置、癌症種類(鱗狀細胞癌或腺癌)、患者年齡、患者健康狀況以及患者是否還想生育等因素。因為子宮頸癌通常是局部性侵襲的腫瘤,一但知道分期,大概就能知道治療怎麼做。 手術適合早期子宮頸癌

而對已確診的子宮頸癌病友,醫師會根據子宮頸癌的位置、範圍,及患者的生育計畫來決定實施的手術方式。以下介紹子宮頸癌常見的主要手術方式。(同場加映:術後照護~子宮頸癌後的生活之道) 錐形活組織檢查手術

當醫師剛發現身體出現可能癌變的細胞時,會進行子宮頸錐形切除術(Cone biopsy),以篩檢異常細胞,並在病灶發展成癌症前將其移除。這個階段的手術可能會以下三種方式進行: 雷射法 冷凍法 電燒法 根治性子宮頸切除術

根除性子宮頸切除術(Cervicectomy,或稱 radical trachelectomy)適用於早期子宮頸癌,以及希望保有生育能力的女性。醫師會將子宮頸和上半段陰道移除,再將子宮與下半段的陰道接在一起,有時骨盆腔的淋巴也會一併移除。

根治性子宮頸切除術雖然能讓患者保留子宮,使其不受損害,但術後不保證一定可以正常受孕。建議術後 6 ~ 12 個月再懷孕較安全,且若術後懷孕,也可能需要剖腹產。 子宮切除術

子宮切除術(Hysterectomy)也是治療早期子宮頸癌的常見選項,通常會搭配放射線治療,以預防癌症復發。因為此手術會將子宮完全移除,患者術後會失去生育能力。子宮切除術有以下兩種: 單純性子宮切除(Simple hysterectomy)

適用於非常早期的子宮頸癌,只切除子宮頸和子宮,有時也會連卵巢和輸卵管一起切除。

根治性子宮切除(Radical hysterectomy)

完全切除子宮頸、子宮、陰道上段、周圍組織、骨盆淋巴結、卵巢和輸卵管。 大手術盆腔廓清術

盆腔廓清術(Pelvic exenteration)是一項大手術,通常比較少見,只會施作於子宮頸癌復發,但癌細胞尚未轉移至骨盆腔外的病患。進行盆腔廓清術前,醫師可能會先進行放射線治療,並依癌症病灶的擴散範圍來決定該移除的器官,包括子宮、陰道、末段大腸、直腸,或膀胱。術後患者腹部會留下兩個氣口,以將尿液和糞便排放至收集袋(結腸造口袋)中。醫師也會利用患者其他部位的皮膚和組織重建陰道,讓患者在手術恢復期結束後,依然可以擁有性生活。 放射線治療可用於癌症各階段

除了破壞癌細胞,放射線也會對周圍的健康組織造成影響,但治療優點是高過風險的。此療程是用高能量的輻射,如 X 光,來殺死癌細胞。對不適合進行手術的早期子宮頸癌患者來說,可以單獨作為主要的治療方式,一般早期子宮頸癌患者也能將此術搭配手術進行治療。而晚期宮子頸癌患者,則可將此療程搭配化療進行,也就是所謂的「放化療」。

放射治療主要分為兩種,體外放射線治療(External beam radiation therapy,簡稱 EBRT),顧名思義就是從體外進行,醫師會用高能量光波照射骨盆;另一種則是體內進行的近接放射治療(Brachytherapy),醫師會先將放射線器械放置在陰道、子宮或子宮頸,再進行照射。 化學治療適復發和擴散癌症

化學治療(簡稱化療)是把對抗癌細胞生長的化學藥物,以點滴注射或口服(較少見)的方式給藥。藥物會隨著血液送到全身,雖然有助於消除體內大部分的癌細胞,卻和放射線治療一樣,會在過程中損害到健康,並引起副作用。化療經常用於治療復發的子宮頸癌,或在子宮頸癌轉移到身體其他器官時採用。醫師可能會同時使用多種或單種藥物進行化療,並依病況將化療作為治療子宮頸癌的唯一療程,或與放射線治療、手術搭配進行。 子宮頸癌治療(依分期) 第 1a1 期治療方法

若患者仍有生育計畫: 子宮頸錐形切除術:若切片無癌細胞反應,只需持續追蹤,無需進一步治療。 二次子宮頸錐形切除術或根除性子宮頸切除術:切片顯示有癌細胞反應。 二次子宮頸錐形切除加骨盆淋巴摘除或根除性子宮頸切除術加骨盆淋巴摘除:癌細胞擴散血管或淋巴管內。

若患者無生育計畫: 單純性子宮切除:子宮頸切片與淋巴血管無癌細胞入侵。 二次子宮頸錐形切除術或根治性子宮切除加骨盆淋巴摘除:子宮頸切片邊緣有癌細胞反應。 根治性子宮切除加骨盆淋巴摘除或體外放射線治療合併近接放射治療:癌細胞擴散到血管或淋巴管內。

第 1a2 期治療方法

若患者仍有生育計畫: 子宮頸錐形切除術加骨盆淋巴摘除(骨盆淋巴結清除手術)。 宮頸癌保留子宮手術加併骨盆淋巴結清除手術。

若患者無生育計畫:

骨盆體外放射線治療加近接放射治療。 根治性子宮切除加骨盆淋巴摘除。 第 1b 與 2a 期治療方法

若患者仍有生育計畫: 子宮頸癌保留子宮手術合併骨盆淋巴結清除手術,有時也會合併摘除主動脈旁淋巴。

若患者無生育計畫: 根治性子宮切除合併骨盆淋巴結清除手術,有時也會合併摘除主動脈旁淋巴。 淋巴無癌細胞但腫廇過大,或若腫瘤擴散入血管或淋巴管,或侵入周圍器官(子宮、膀胱和陰道等),醫師則仍會建議手術後再合併放射線療法。 若癌細胞擴散到子宫旁組織(parametria)或任何淋巴結,或切片顯示有癌細胞,醫師則通常會再建議進行體外放射治療合併化學療法。 若患者健康狀況不允許手術,或選擇不進行手術,則可選擇近接放射治療合併體外放射治療。化學療法也可同時進行。 第 2a1 期治療方法

根治性子宮切除合併骨盆淋巴結清除手術與主動脈旁淋巴切片,若切片結果有癌細胞,則需在手術後接受放射性治療並合併化學治療。 放射性療法(可選擇合併化學療法):包括體外放射治療與近接放射治療。若合併化療,藥物可能包括:順鉑(Cisplatin)、卡鉑(Carboplatin)或順鉑合併5-氟尿嘧啶(Fluorouracil,簡稱5-FU)。 第 1b3、2a2 期治療方法 放化療:化療藥物可能包括:順鉑(Cisplatin)、卡鉑(Carboplatin)或順鉑合併5-氟尿嘧啶(Fluorouracil,簡稱5-FU)。放療則包括體外放射治療與近接放射治療。 根治性子宮切除合併骨盆淋巴結清除手術與主動脈旁淋巴切片,若切片結果有癌細胞,則需在手術後接受放射性治療並合併化學治療。 第 2b、3、4a 期治療方法 放化療:化療藥物可能包括:順鉑(Cisplatin)、卡鉑(Carboplatin)或順鉑合併5-氟尿嘧啶(Fluorouracil,簡稱5-FU)。放療則包括體外放射治療與近接放射治療。 第 4b 期治療方法 緩解性化學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