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腸癌化療副作用不可怕!生活、飲食這樣調整緩解不適

大腸癌化療副作用不可怕!生活、飲食這樣調整緩解不適

相信許多大腸癌(又稱大腸直腸癌,Colorectal Cancer)患者在得知要接受化療之後,都會感到不安,尤其害怕化療後產生的症狀,從很多戲劇作品中也可看到如沒食慾、嚴重嘔吐及變得瘦骨如柴等狀況,因此讓有些病人感到恐懼和排斥。但事實上,化療並沒有那麼恐怖,副作用也會隨治療結束漸漸消退。以下列出常見大腸癌化療副作用,以及針對大腸癌的飲食調整及生活的改善方式。

化療會破壞正常細胞造成副作用

要了解大腸癌化療後的飲食調整方法,首先需要先明白化療的功能與機制,簡單來說,化療是藉由注射或服用含細胞毒性的藥物,殺死癌細胞的方式。根據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的資料,因為化療藥物會視分裂速度快的細胞為敵,所以它也會攻擊和破壞身體其他分裂速度快的正常細胞,例如骨髓、胃腸黏膜、口腔黏膜、毛囊細胞等,進而引發一些副作用。

一般來說,大腸癌的化療副作用屬輕微,也只會持續幾天,醫師和醫療照護人員會針對患者的健康狀況,給予合適的緩解治療方法,再搭配飲食和生活型態調整,多數病人都能如期完成治療。 大腸癌化療副作用與改善方法

以下是五種常見的大腸癌化療副作用,及因應各症狀的改善方法,有任何疑問請諮詢專業醫師。 噁心、嘔吐 避免太甜、太油膩或刺激性的食物。 避免會造成噁心的食物。 選擇較清淡的食物(如吐司、軟質蔬果、清流質食物)。 選擇冰涼飲料或酸味食物(如酸梅、無花果)。 少量多餐,避免空腹。 細嚼慢曣,吃正餐時勿喝大量液體,以免因飽脹感造成噁心。 勿在通風不良的環境中進食。 化療前兩小時避免進食。 起床或運動前吃較乾硬的食物。 飯後一小時內避免激烈運動。 飯後兩小時內避免平躺休息,以助消化。 遠離不舒服的氣味。 穿寬鬆的衣服。

(同場加映:4種食物~遠離大腸直腸癌的治療嘔吐)

腹瀉 選擇清淡飲食。 避免油膩、煎炸、辛辣等刺激性食物。 避免茶和咖啡。 避免乳製品,因為會造成暫時乳糖不耐症。 多吃高鉀食物,像是香蕉、柑橘或茼蒿,幫助身體補充因腹瀉而流失的鉀離子。

(同場加映:腹瀉與消化不良時…請避開這些飲食) 食慾不振

避免乾燥粗硬的食物,以及辛辣和刺激性食物,包括酒、菸、檳榔、酸性飲料。 選擇含維生素 C 的食物,或是高蛋白食物,如像魚、肉、蛋、奶;冰涼飲品則可選擇像奶昔、霜淇淋、布丁或果凍。 選擇自己喜愛或高熱量、高蛋白飲食,並適量補充維生素。 食物可用勾芡或拌湯方式進食。 少量多餐。 趁著化療前或兩次治療之間多進食,因為這期間身體處於較舒適狀況,而化療期間或結束後幾天是食慾較差的時候。 與家人或朋友一起用餐,因為良好用餐情緒可促進食慾。 餐前散步,以促進腸胃蠕動。

(推薦閱讀:吃得少食慾不振有解!11招補足熱量) 口乾、口腔發炎 避免刺激性食物。 選擇質地軟嫩、細碎的食物,以利咀嚼和吞嚥;若食物質地不利於吞嚥,可調整或傾斜頸背部,以利食物往下移動。 小口喝水,有助於講話和吞嚥。 將食物拌入湯汁或以芶芡方式烹調食物,有助於吞嚥。 若有胃灼熱的問題,試著在飯後一小時內站著或坐著。 用餐後 30 分鐘內,及睡前使用軟毛牙刷刷牙。 選用非刺激性漱口水或鹽水漱口,若欲減輕進食時引起的疼痛,可詢問醫師能否使用麻醉性漱口藥水。 用護唇膏保持嘴唇溼潤。

貧血、感染 化療後 7~14 天,白血球量與免疫力會降到最低,要注意避免受感染,應於進食前和如廁後洗手乾淨,外出時也建議配戴口罩。 避免吃生食或半熟食,包括生菜沙拉、生魚片等。 隨著血小板和紅血球下降,應吃富含鐵質的食物,包括像牛肉、豬肉、深綠色蔬菜;同時也避免碰撞或外傷。 吃富含維生素 C 的食物和蔬果。 按照醫師指示補充維生素。

更詳細的大腸癌飲食指南,建議參考:大腸癌患者飲食指南!5個飲食原則與7種禁忌食物

可以喝咖啡、喝酒?準媽媽該了解的懷孕注意事項

可以喝咖啡、喝酒?準媽媽該了解的懷孕注意事項

你有懷孕的計畫嗎?在迎接新生命之前,準媽媽們可得先讓自己的身體做好準備,建立健康的飲食和生活習慣。一起來看看備孕或懷孕期間有哪些注意事項吧!

孕前健康檢查

孕前健康檢查是指夫妻雙方在計劃懷孕前,接受身體檢查,排除可能的懷孕風險因素,或是會影響新生兒成長發育的疾病。例如準媽媽有慢性疾病(糖尿病、心臟病、高血壓)等,或是良性的婦科疾病,如卵巢子宮內膜異位症( Endometriosis,俗稱巧克力囊腫),也可以經由孕前檢查發現,降低懷孕風險。

另外,常規孕前檢查還會包含了解家族疾病史、身體檢查、血液檢查、尿液檢查、梅毒、愛滋病篩檢,以及德國麻疹的抗體檢查。其中德國麻疹對胎兒非常具有威脅性,若準媽媽未接種過德國麻疹疫苗或效力不足,必須再次接種。

均衡攝取六大類食物

懷孕期間為了寶寶及自身的健康著想,應該均衡食用六大類食物。多攝取深綠蔬菜和水果除了可以預防懷孕容易發生的便祕,也可提供葉酸預防寶寶神經管缺陷。

而由於蛋白質是胎兒發展的關鍵,因此建議準媽媽們每天蛋白質攝取量應達 60 公克,無論是雞、豬、牛、魚肉,都是優良的蛋白質來源,其中魚類如:鮭魚、秋刀魚,可以提供豐富 Omega-3,是胎兒發展的重要營養,而紅肉類則富含鐵質,有助預防缺鐵性貧血(Iron deficiency anemia)。(推薦閱讀:懷孕吃肉要小心!肉品沒熟恐染寄生蟲

此外,懷孕期間最好避免生食,如生魚片、生菜可能有寄生蟲與李斯特菌(Listeria monocytogenes)的風險,建議準媽媽們最好將食物徹底煮熟後食用。

停止吸菸、酗酒

許多研究已證實,妊娠期間抽菸或服用藥物,將提高胎兒早產、體重不足甚至流產的風險,因此如果本身有長期服藥,建議先進行孕前諮詢。

另外,飲酒的習慣也最好在備孕期就戒除,因為酒精會經由胎盤被寶寶吸收,但是胎兒代謝酒精的能力不如成人,多餘的酒精累積在體內將提高胎兒酒精症候群(Fetal alcohol syndrome)的風險。建議準媽媽們在懷孕和哺乳期間都避免飲酒,保護寶寶健康發展。

降低咖啡因攝取

很多人每天都得喝上一杯咖啡,但如果打算懷孕的話,衛福部建議,孕婦一天最多不要攝取超過 200 毫克的咖啡因。不過因為製作方式與杯裝大小的差異,一杯咖啡的咖啡因含量也不固,而以一般超商咖啡來看,一杯中杯美式咖啡的咖啡因含量大約就是 200 毫克。若準媽媽們對咖啡因含量有疑問,也可以在購買前先詢問。(延伸閱讀:咖啡好處多!提神減肥10大功效,這樣喝咖啡因不過量)

訓練荒廢1週掉肌肉?3週內還有得救

訓練荒廢1週掉肌肉?3週內還有得救

隨著健身的觀念席捲全球,每個人都開始更加關注自己的身體健康,不管是剛接觸重訓的新手,又或是訓練有成的老鳥,可能都產生過一個疑問,那就是多久沒練會掉肌肉?對於部分工時較長的人來說,可能下了班之後就沒有時間或沒有心力再逼自己到健身房報到,他們可能1個禮拜裡就只有週末2天的時間能利用,但如果週末安排了別的行程,一不小心就要到下個週末才能補齊訓練進度。本文將帶您了解多久沒進行訓練會導致肌肉量下降,以及其他可能減少肌肉量的因素。

1週沒練會掉肌肉但能速恢復

在講缺乏鍛鍊會掉肌肉這件事之前,首先要知道,並不是每天健身把每個部位都操一遍就會長肌肉。事實上,過度的訓練反而不利於肌肉生長。因為受到訓練所破壞的肌肉纖維,需要透過休息來修復並增加肌肉量,過於頻繁的鍛鍊,等於是一直再破壞,沒有給肌肉充足的時間修復,長肌肉的速度自然就慢了。

根據營養綜論期刊(Nutrition Reviews)的研究指出,1週沒進行訓練就可能減少肌肉量。看到這邊您可能會覺得緊張,但是其造成肌肉量減低的原因,是來自於肌肉中的肝醣(Glycogen)和水分流失。如果您的肌肉組成內容裡少了肝醣,肌肉體積將會縮小將近16%左右,這也是為什麼當您停止訓練一段時間後,會感覺自己的肌肉看起來縮小了。不過一旦您恢復訓練,失去的肝醣和水分會很快補充回來,因此1週沒有訓練,並不會造成明顯的肌肉流失。

另外,歐洲應用生理學期刊(European Journal of Applied Physiology)上的一篇研究,將實驗對象分成了2組,並每週進行3次高強度訓練;其中一組會持續訓練24週,而另外一組則在24週的訓練期間內,以每訓練6週休息3週的方式進行。雖然練6休3的組別在休息週結束時,所測得的肌肉量都比持續訓練組低,但是一旦恢復訓練,又會再次趕上對照組的肌肉量,而實驗結果也顯示,他們最後所獲得的肌肉量近乎相同。

透過這項研究我們可以發現,休息組別之所以肌肉量有明顯的浮動,主要是來自於肌肉內的肝醣與水分含量增減,只要不是真的完全荒廢運動,肌肉量就不會輕易離您而去。(推薦閱讀:BCAA是什麼?支鏈胺基酸6大功效!這樣吃就對了) 3週以上沒練才會流失肌肉

就像前一項研究所設的休息時間一樣,當肌肉超過3週以上缺乏鍛鍊時,便可能會產生較為顯著的肌肉流失現象。因此不管工作再怎麼忙,最好還是在這段期間內,進行一些重量訓練的活動,就算真的沒時間去健身房,也能在家中透過徒手訓練的方式,減少肌肉消失的問題。 心肺耐力比肌肉量更易下降

比起肌肉量下降的問題,也許您更應該煩惱心肺耐力下降的問題,因為有研究指出,3~4個禮拜的休息,會讓運動員在進行有氧運動時的心肺耐力,下降4~25%。

而一般人就更不用說了,將近1個月的休息時間,很可能會讓您的心肺耐力降回原點。需要特別注意的是,這裡所說的一般人是指1週運動不到5~6次,並已這樣長達1年的人。但如果您有固定運動習慣並堅持不懈,您在有氧運動的表現可能會像運動員一樣只降低一部份,而並不會完全歸零。

年紀和性別有關肌肉的流失

根據醫學、運動科學與運動期刊(Medicine & Science in Sports & Exercise)的研究指出,半年沒有進行肌肉訓練後,65~75歲的老人比起20~30的年輕人,會多減少2倍的肌力。其中,又以老年女性的肌力下降最多,甚至退回開始訓練前的水平。

造成這種狀況的原因,可能來自於女性更年期所造成的雌激素(Estrogen)下降有關。雌激素下降會導致體重增加與肌肉量下降,缺乏足夠肌肉量的人,會因此提高骨質疏鬆症(Osteoporosis)的機率。所以老人家更需要持之以恆的保持肌肉訓練,以維持足夠的肌肉量應付日常生活行動,並減少需要依靠他人或輔助器具行走的機會。

肌肉記憶讓養肌事半功倍

凡走過必留下「恆肌」,如果您曾經有訓練的習慣,卻因為不可抗因素而荒廢了一年半載,重新回歸訓練雖然會因為肌力明顯衰退,而感到不少沮喪和失落,但是肌肉記憶可以幫助您快速重新回到增肌的跑道。

就像學習騎腳踏車一樣,一開始可能要付出相當多的耐心和專注力,才能保持平衡,但是一旦學會之後,就算幾個把月不騎腳踏車,只要跨上椅墊,身體還是記得邊移動邊保持平衡的方法。

愈長鍛鍊肌肉的人,肌肉記憶也愈強。以重量訓練為例,在肌肉記憶的幫助下,久沒練重返戰場的人,增加肌肉量的速度,會比初次從來沒訓練過的人還快。因此,就算您已經中斷很久沒有運動也不要沮喪,只要再次建立規律的運動習慣,回復理想的運動表現和身材並不是難事。

卵巢癌症狀:早期消化道問題、末期恐有腹水

卵巢癌症狀:早期消化道問題、末期恐有腹水

卵巢癌(Ovarian cancer)症狀在早期通常不太明顯,且多以消化道症狀居多,像是感覺腸胃不適,因此容易被忽視。而卵巢癌到了末期,也容易產生腹水。以下就讓我們來了解一下卵巢癌的症狀。

卵巢癌的症狀

初期的卵巢癌的症狀非常不容易發現,比較像是泌尿科或是腸胃肝膽科臨床的症狀,如下:

持續的腹脹感且不會輕易地消除 感覺吃一點點東西就飽了 胃口變差吃不了太多 骨盆與下腹部感到疼痛 頻尿或感到尿意時幾乎憋不住 容易拉肚子或是便祕 容易感到疲憊 體重莫名地持續減輕。 背痛(及早發現治癒率高,了解卵巢癌更多初期症狀:及早發現卵巢癌症狀!存活率可高達95%

而上述這些症狀也會有以下特質:

頻率高:一個月內這些特殊的症狀發生的頻率超過 12 次。 持續不間斷:症狀都在,不會偶爾才出現。 從未遇過:之前的病史沒有出現過的症狀。

卵巢癌症狀:早期消化道問題、末期恐有腹水 卵巢癌末期的腹水難收

惡性腹水(Malignant ascites,簡稱腹水)是卵巢癌末期常見比較嚴重的症狀。根據統計,卵巢癌患者約 30% 會出現腹水,末期卵巢癌患者,則有超過 60% 有大量的惡性腹水。

腹水指人體腹腔內存有超量的液體。一般來說,腔積水超過 500 毫升時,我們能從外觀看出腹部鼓脹,或是原本凹進去的肚臍變平、變得突出。腹水其實好發於肝硬化,不過其實除了卵巢癌之外,下列的癌症也能引發腹水: 子宮內膜癌(Endometrial cancer) 乳癌(Breast cancer) 大腸直腸癌(Colorectal cancer) 胃癌(Stomach cancer) 胰臟癌(Pancreatic cancer)

癌症新探期刊指出,整體而言,上皮性癌症(譬如卵巢癌、子宮內膜癌、乳癌、結腸癌、胃癌、胰臟癌等)約佔惡性腹水成因的 80%,其他如惡性間皮瘤、非何杰金氏淋巴瘤、攝護腺癌、多發性骨髓瘤、惡性黑色素瘤等也可能會出現惡性腹水。

惡性腹水的症狀

惡性腹水引發的症狀也會帶來身體上的影響,諸如: 體重增加 皮膚紋路改變、喪失彈性 尿量減少 腹部腫脹 食慾不振

值得注意的是,嚴重的腹水會引發呼吸困難,或是呼吸急促有壓迫感,遇到這種情況請盡快就醫治療,不得輕忽。

緩解並治療卵巢癌腹水的方法

腹水可說是卵巢癌引發的副作用,下列的支持性療法(Supportive care)有助於減緩卵巢癌病友的不適。 採低鹽飲食 限制水分的攝取量 可使用利尿劑做治療 嚴重時可施行腹腔穿刺放液術(Abdominocentesis)抽出腹水來減輕呼吸困難

腹水若無造成身體上的不適,也許醫師會認為無需治療,皆須由醫師診斷後才能決定。

抹茶是什麼?認識抹茶製程與驚人3大功效

抹茶是什麼?認識抹茶製程與驚人3大功效

抹茶的歷史悠久,中國人和日本人在900多年前就開始喝抹茶了。抹茶不但可口,而且對身體很有益處,甚至可以不同方式來飲用,也算是國民美食。平常喝咖啡或豆漿的人若想換換口味,抹茶絕對是個好選項。相信仍有許多人不知道抹茶是如何製成?喝抹茶對人體又有哪些好處?《Hello健康》今天將帶你一同抹茶的3大功效。 抹茶是什麼?跟綠茶有何差異?

抹茶與綠茶皆由茶葉蒸製而成,主要差別在於選葉標準與製作流程。在採收前約6個星期,用於製作抹茶的茶樹會覆蓋特殊布料,擋住陽光,目的是為了讓茶葉顏色變得更深。而採收時則只摘取枝芽頂端較嫩、較綠的葉片,採收後以蒸菁的方式,將茶葉蒸熟,以保持葉片顏色與養分,並防止葉片產生酵素作用;綠茶則多以炒菁製作,過程較為快速,但易傷及茶葉品質。

蒸完的抹茶會放至風箱烘乾,之後再分類,越嫩、愈綠的葉片等級越高;分類後要去掉莖和嫩芽,再冷藏,最後用機器或石臼細細地將葉片研磨細粉,抹茶粉便製作完成。雖然綠茶也能以相同方式研磨成綠茶粉,但抹茶多採低溫研磨且研磨時間較久,所以抹茶粉通常較為細緻。 抹茶富含抗氧化利器——兒茶素

抹茶含有一種名為兒茶素(Catechin)的多酚類物質(Polyphenol),屬於一種抗氧化物,不但能促進新陳代謝,又有生熱性質,對於減重有助益,研究指出,抹茶能幫助燃燒25%甚至更多的脂肪,對於降低血壓及總膽固醇含量也有幫助。

不僅如此,兒茶素的抗氧化性質能清除自由基,減少細胞受自由基的破壞,因此有助預防癌症,延緩老化,皮膚也因抗氧化物的幫助,較不容易受紫外線的侵襲而提早老化,產生皺紋。

此外,抗氧化也可舒緩壓力和焦慮的情緒,並且對於慢性發炎也有緩解作用,例如關節炎,或是因飲食作息不正常所導致的體內發炎。 左旋茶胺酸 健腦提升專注力

除了兒茶素以外,抹茶還富含左旋茶胺酸(L-theanine),這種胺基酸能讓人處於放鬆的狀態,維持良好的腦部功能,幫助精神放鬆、思路較清晰。尤其是平常工作繁忙者,攝取左旋茶胺酸能幫助提升專注力,在面對重要會議或專案時,不但執行能力更佳,更不容易遺漏交辦事項。 抹茶咖啡因是普通綠茶數倍

由於製造過程的差異,抹茶的咖啡因比起綠茶還要高出許多,但仍比咖啡低。與咖啡相比,抹茶飲用後的飲用後的口氣不如咖啡般「濃郁」,牙齒也較不容易染色,發生咖啡因上癮的機率也較低。

適量飲用含咖啡因飲料有助提振精神,提高工作與學習效率,但部分人群可能因此出現心悸症狀,建議應盡量避免含咖啡因的食物或飲料。(推薦閱讀:喝完咖啡總口臭?簡單3招去除口臭)

抹茶的食用方式

抹茶對身體好處多多,除了以熱水沖泡直接飲用外,也可以搭配其他飲料或添加水果,增添抹茶的不同風味: 抹茶拿鐵:在抹茶中加入熱水或冷水,輕輕攪拌至呈現泡沫狀,再加入熱或冷牛奶,以及糖或蜂蜜。 抹茶奶昔:將100克脫脂牛奶和2~3大匙的椰子冰淇淋,放入攪拌器裡,加入1/2茶匙抹茶及少許椰奶,把全部混合攪拌即可。 抹茶加入優格:過濾2茶匙抹茶,倒入優格中混合,加上水果、堅果、種子和蜂蜜。 抹茶冰沙:準備半顆蘋果、1/4條芹菜莖、2小株薄荷、半顆梨子、半根香蕉、半茶匙抹茶,全部混合在一起,與冰塊一起攪拌。 蘋果汁抹茶:抹茶加入少許水,輕輕攪拌,再加入蘋果汁及汁。 抹茶馬丁尼:準備1/2茶匙抹茶、2茶匙蔗糖、80毫升伏特加、蘋果汁。將抹茶、蔗糖及少許伏特加混合,輕輕攪拌,再倒進調酒器,放入冰塊,把剩下的伏特加和蘋果汁加進去,搖一搖便完成了。

寶寶吃優格的好時機!新手爸媽看過來

寶寶吃優格的好時機!新手爸媽看過來

若想要給寶寶品嚐優格的滋味,那麼等到寶寶四 到六個月大開始可以吃固態食物時就可以了!畢竟優格含有、蛋白質、多種維生素是寶寶離乳初期的好選擇。不過如何選擇給寶寶吃的優格?只要選擇全脂、純生乳、無糖,經巴斯德式殺菌法消毒製造,並含有活性菌的優格是最好的選擇。下列將介紹關於給寶寶吃優格的一切該注意的事項,一起讓心肝寶貝認識這個好吃又健康的食物吧!

選擇全脂或純生乳製造的無糖優格

幾乎所有調味過,或者有添加水果的配方、含糖等的優格產品都可能造成寶寶蛀牙和肥胖(Obesity)的問題,因此選擇無加糖的純優格是最好的。此外,孩子們日常飲食也需要全乳中所含的卡路里及脂肪,所以除非醫師建議,否則不要給兩歲前的小朋友低脂或脫脂優格,避免導致過多身體上的問題。

活菌如何對寶寶健康有幫助

有些優格含有活菌,也就是常見的益生菌,這些活的微生物(細菌)會將生乳發酵轉變成優格,或在製程中被添加在優格內,這些活菌會刺激腸道中的好菌增生,幫助消化。因此在幫寶寶選擇優格時,產品應標示該優格是否含有活菌,也就是指製造過程中並未用高溫滅菌,但即使產品標籤上寫著「活菌製造」也不代表這款優格就含有活菌,可能只是指製造過程中含有活菌。因此請各位父母要謹慎做選擇。

如果寶寶有乳糖不耐症怎麼辦

若寶寶對牛奶過敏,或出現食物過敏的徵兆,例如濕疹(Eczema);就醫前請暫時不要給他優格。常見的過敏反應包含皮膚搔癢、紅疹、紅斑,嘴唇或眼睛周圍腫脹,這些症狀會在食用某食物後兩小時內出現症狀,如嘔吐(Vomit)。如果前述任一症狀發生,請在就醫確認前暫停所有食物。

寶寶發生乳糖不耐症(Lactose intolerance)很少見,即使小朋友有乳糖不耐症還是可以吃優格,因為優格的製造過程會破壞大部分的乳糖,因此優格比其他常見的乳製品更容易消化吸收。

為何優格可以但是牛奶卻不行

寶寶可以吃優格,但一歲前的寶寶不適合喝牛奶,這是因為少量牛奶並不會對寶寶造成危害,只是牛奶還是沒有母乳或配方奶來的好消化,而且牛奶的脂肪和其他營養素的組成成分並沒有比母乳或配方奶更適合寶寶。因此與其給寶寶喝牛奶,不如讓他喝母奶來得更健康。

端午吃粽子也要顧健康!長者和慢性病患這樣挑

端午吃粽子也要顧健康!長者和慢性病患這樣挑

端午節除了立蛋、划龍舟等習俗之外,最重要的就是吃粽子,每年這時候,台灣網友總會熱烈討論南部粽、北部粽哪種比較好吃,不管南粽北粽,都各有支持者。除了好吃外,很多人也重視健康,所以近年許多店家也推出養生粽、五穀粽供民眾選擇。本文帶你認識長輩或慢性病患者挑選粽子時的注意事項,還有北部粽與南部粽的差別。

年長者及慢性病患選粽子

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提醒,如果有咀嚼困難或腸胃功能較弱的民眾,吃粽子時應該細嚼慢嚥,適量就好不要吃太多,並記得搭配蔬菜水果,補足一天的營養所需。對年長者來說,傳統南北粽子的糯米、豬肉、花生等,可能會因為年紀增加,牙口及腸胃消化功能漸弱無法吃太多,這時候,建議可以選糯米比例較少的五穀雜糧粽。如果是自己包粽子,挑選食材和包餡的時候可以注意以下三點: 善用地瓜、芋頭或綠豆仁等全榖雜糧類代替糯米,不僅可以改善粽子黏度,還能增加食材多樣性,獲取更多膳食纖維和營養素。 不妨用魚肉或蝦仁等海鮮取代肥豬肉,香菇改用蘑菇、鴻喜菇等其他菇類,素食者可加入豆干、豆腐或豆包等增添更多營養。 在包粽子和放餡料時不要緊壓,記得多留些空間讓食材吸水,粽子就能更鬆軟好入口。

端午吃粽子也要顧健康!長者和慢性病患這樣挑

另外,不同慢性病的病患,在挑選南北粽,或是其他種類的粽子時,也要注意避開不同的食材,以下就介紹針對不同族群,挑選粽子時須注意的要點: 糖尿病:粽子的熱量範圍約 450~1000 大卡,相當於一碗飯及兩份肉類的分量,所以糖尿病(Diabetes)患者要注意粽子所含的澱粉和油脂量,除了要限制份量外,也建議計算食物熱量,以避免影響血糖過高。 高血脂:盡量避免吃到含有蛋黃、肥肉、堅果類或內餡用豬油炒過的粽子,高三酸甘油酯血症(Hypertriglyceridemia)患者還需避免糖分過高的粽子。 高血壓:可以選用鹽分較低及不含醃製物內餡的粽子,另外最好少淋醬料,減少鈉的攝取。 腎臟病患者:健康養生粽會將糯米換為含糙米、燕麥的五穀米,但這對腎臟病患者來說卻會造成極大的負擔,因為五穀米含有富含磷和鉀,腎功能代謝不佳者,容易在體內累積過多的磷,容易導致血管硬化,甚至是心肌梗塞。因此,除了注意少吃含磷量高的全榖類(薏仁、蓮子等)、堅果類、蛋黃等,也要避免攝取過多鹽分。 進行腸胃手術的人:傳統粽子內的糯米因黏性高,容易產生脹氣、消化變慢,而五榖健康粽因屬粗纖維,對於消化功能不好的人,會造成腸胃不適。傳統粽子多是高脂、高鹽的內餡,會降低腸胃的消化速度,刺激更多胃酸分泌,反而造成胃潰瘍(Gastric Ulcer)。建議一餐一顆粽子為限,食用時細嚼慢嚥避免消化不良。 痛風或高尿酸血症:避免攝取過多魷魚、干貝、鮑魚、香菇等食材。

北蒸南煮口訣分辨南北粽

傳統台灣粽子常見的種類分為南部粽和北部粽,南部粽是以生糯米包後水煮、北部粽則是糯米先炒過後蒸熟,所以有個「北蒸南煮」的辨別口訣,南北粽子的餡料也非常多元,有五花肉、鹹蛋黃、花生、蝦米、魷魚等。不過,除了我們熟知的南部粽、北部粽之外,台灣其實還有許多不同的粽子,如:

客家粽:分成米粽、粿粽兩種,米粽是蒸過的糯米飯包入各式材料,以麻竹葉包裹再蒸熟食用;粿粽則是糯米經研磨後製成粄糰,加入菜脯香料再用麻竹葉包上蒸熟,兩者在製作上含油量較少且份量較小,因此熱量會比南北粽少。 鹼粽:體積較小,一般不包餡,本身沒有味道,多沾白糖食用;亦有包紅豆泥作餡者,不必沾糖即可直接食用。 湖州粽:多半成長條型,有甜鹹兩種口味,鹹的是鮮肉粽,以糯米與五花肉所製成;甜口味的多半是豆沙或棗泥甜粽。 5 撇步挑選健康粽子

台灣各大傳統市場和大賣場都有販售粽子,食品藥物管理署提醒大家五個挑粽子要注意的細節:

仔細閱讀包裝標示:仔細閱讀包裝上的食品標示,並注意有效日期、內容物、營養標示、廠商資訊等資料。 留意店鋪衛生環境:購買店鋪自製的粽子,要留意店舖的環境衛生,像是盛裝粽子的容器、工作檯面、天花板及地面四周都應整潔乾淨,並且不要購買來歷不明、發出異味、包裹不妥當或外觀異常的粽子。 選購配料注意外觀:有些人會喜歡自己動手包粽子,在選購配料時,請記得不要購買來源不明的散裝品,也要避免顏色不自然的產品。比方說蝦米請以形體完整、碎屑少的產品為佳,避免買到外觀色澤太紅的產品;粽葉如有嗆鼻味,千萬不要購買;選購花生口味的粽子,或是買花生回家存放時,需要盡早吃完,因為放久易產生黃麴毒素。 注意粽子保存溫度:如果想買即食粽子,應該買以 60℃ 以上保存的產品,如果買回家已經冷卻,要加熱後才食用。吃不完可以冷藏或冷凍,冷藏溫度控制在七度以下,冷凍則維持在 -18℃ 以下。 適量食用更健康:注意少油、少鹽、少糖、多纖維的均衡飲食,粽子多為高油、高熱量、纖維含量少,加上沾醬鈉含量高,建議可以搭配蔬菜或清淡的蔬菜湯,加上適量水果增加纖維攝取。除了不建議端午假期餐餐都吃粽子外,也建議最好和家人互相分食,避免使用或減少使用沾醬。

吃優格好處多,低熱量助減肥!自製優格5步驟超簡單

吃優格好處多,低熱量助減肥!自製優格5步驟超簡單

優格的存在已經有數個世紀,主要是經由牛奶發酵而成,營養價值相當豐富,對健康也相當有益,不僅能降低骨質疏鬆的風險,幫助減肥的功效更是為人樂道,以下將介紹優格的健康好處,並提供簡易自製優格的方法。 優格營養價值

優格的營養價值豐富,1杯500克優格所含的,幾乎達每日建議攝取量的一半,維生素B群和B12的含量也不低,能保護心臟和避免神經管發育缺陷(Neural tube birth defects)。除此之外,一杯優格的量能提供每日攝取量38%的磷、12%的鎂和18%的鉀,這些礦物質都是人體必需的營養,能控制血壓、幫助代謝和保持骨骼健康。

優格低卡高蛋白 提升飽足感有利減肥

優格最廣為人知的功效,莫過於減肥、控制體重,而優格除了富含質外,蛋白質含量也不低。一份200克的優格含有高達12克的蛋白質,而攝取足夠的蛋白質,能夠提高身體的代謝,抑制胃口,刺激荷爾蒙分泌,讓人感到飽足,減少因飢餓而額外攝取熱量的機會。

一份實驗讓二組人攝取相同熱量的飲食,一組以優格當點心,另一組吃低蛋白質的點心,結果發現吃優格的一組,不僅不容易餓,晚餐也少攝取了100克的熱量,另外,如果吃希臘式優格,那效果更明顯,因為比起其他優格,希臘式優格的高蛋白更能有效抑制胃口,並延緩飢餓感的出現。

值得注意的是,多數人以為減肥就要吃低脂或無脂的食物,因此市面上有不少零脂或低脂優格,但根據歐洲營養學雜誌(European Journal of Nutrition)指出,攝取全脂的乳製品,包括優格,可能反而會降低肥胖的機率,這和一般的認知相當不同。 無糖優格怎麼挑?

許多市售優格為了提升適口性,加入許多人工香料和添加糖,反而與減肥、健康的目的背道而馳。建議民眾應選擇無糖或原味的優格,並在挑選時詳細閱讀營養標示。

需要特別注意的是,由於優格本身含有乳醣,即便在包裝上標示為「未加糖」,實際糖分仍非為0,因此可留意成分是否包含蔗糖等額外添加糖。一般而言,市售未加糖優格每100克的含糖量通常不會超過10克。 優格益菌多 有助消化與免疫

許多優格都含有活菌或益生菌等好菌,不僅有助於腸胃健康、減輕腸躁症(IBS)的症狀,並預防腹瀉和便祕等腸胃症狀。但是許多優格經過高溫殺菌後,優格好菌都被殺光,若未再添加活菌,就沒有幫助消化的功能,因此,建議在挑選時可以特別注意成分標示,是否有註明含有的各菌種。(同場加映:益生菌及益生元對健康的好處是什麼?)

另外,經常攝取優格,特別是含有益生菌的優格,有增強免疫系統的效果,並降低受感染的機會。此外,益生菌還有降低發炎的功能,不論是病毒感染或腸胃問題,都有一定的舒緩效果,甚至有些研究顯示益生菌有預防感冒、縮短一般感冒時程或減輕症狀的效果。 優格高鈣 預防骨鬆降血壓

優格含有保護骨骼的主要營養素,包括鈣、蛋白質、鉀、磷或維生素D(視有無添加),這些營養素都能有效預防中老年人常見的骨質疏鬆,研究也顯示,1天至少要攝取3份以上的像是優格的乳製品,才能維持骨骼的強度及密度。(同場加映:趁早開始重訓:強健骨頭防骨質疏鬆

值得一提的是,優格的脂肪大多為飽和脂肪,僅含少量單元不飽和脂肪酸,而許多研究認為飽和脂肪對心臟健康有害,然而,近期針對優格的研究則指出,攝取乳製品中的飽和脂肪,反而會增加血液中的好膽固醇(HDL),有利心臟保持健康,降低了罹患心臟病的風險。此外,乳製品的高鈣特性,也有助降低血壓,並且對已經有高血壓的人更有效,而高血壓也是心臟病關鍵危險因子之一。(詳情請參考:高血壓心臟病)

乳糖不耐症視情況斟酌吃

由於優格也屬於乳製品的一種,因此若有乳糖不耐症(Lactose intolerance),理論上應該避免攝取,不過,優格在發酵的過程,已經分解了部分乳糖,再加上優格有益生菌,能幫助消化,所以也發現有不少患有乳糖不耐症的人,其實能夠吃優格而沒有明顯症狀,因此建議有乳糖不耐症的民眾,不妨測試看看自己能不能吃優格。 5步驟簡易自製優格

自製優格其實非常簡單,只要有牛奶和優格粉即可開始製作,而各種的牛奶類型皆可作為原料;如果使用無脂牛奶,那麼做出來的就是無脂優格,脂肪含量愈高,做出來的優格也會愈濃稠,你可以依喜好自由調整。以下為自製優格的簡單5步驟: 將牛奶加熱到攝氏82度,達到殺菌的效果。 冷卻至約攝氏45度,維持這個溫度,最適合讓優格菌繁殖。 加入要發酵的菌種(優格粉),並攪拌均勻。 倒入容器內分裝,靜置7~9小時讓它發酵,通常時間愈久會愈濃稠,時間愈短會愈稀。 完成後即可放入冰箱,數小時之後就可以食用清爽的原味優格。

美味小訣竅:覺得單吃優格有些乏味嗎?不妨加入蜂蜜、燕麥、堅果、各式水果等配料,或者搭配鬆餅一同食用,美味更上一層樓。

豆腐營養好處多!減肥好幫手6大功效

豆腐營養好處多!減肥好幫手6大功效

身為台灣人,各種豆腐料理不僅美味也滿足我們的營養需求,例如豆腐高、等特色,不但可為少喝牛奶的我們補足缺乏質的缺口,其低熱量、高蛋白的特性也很適合減肥人群食用,甚至有「豆腐減肥法」存在。除此之外,也有研究表示,多吃豆腐可改善血壓水平,還可減少更年期症狀。

究竟豆腐如何幫助減重改善健康?吃豆腐還有那些好處呢?請讓《Hello健康》帶你一起來了解豆腐的營養價值。

吃豆腐減肥的4大理由

降低食慾:豆腐和其他的大豆食品都含有大豆異黃酮(Isoflavone)和大豆蛋白(Soy Protein)。根據營養學雜誌(Journal of Nutrition)在2015年發表的一項研究,科學家發現,吃高蛋白的大豆食物會感覺更飽,減少飢餓感。 減少更年期的增重:女性更年期(Menopause)常出現不舒服的症狀,像熱潮紅或盜汗,甚至還有體重增加,可吃些豆腐和大豆食物來幫助對抗與更年期有關的增重情形。據上述的營養學雜誌的研究報告顯示,攝取大豆異黃酮對停經後婦女的減重具有幫助。(推薦閱讀:更年期熱潮紅、盜汗、失眠!這樣做改善症狀) 改善並控制葡萄糖:研究指出,大豆食品可改善人體對胰島素(Insulin)的反應以及控制血糖水平的能力,進而幫助減重。 減少多囊性卵巢症候群的肥胖:患有多囊卵巢症候群(Polycystic Ovary Syndrome)的女性卵巢會產生過多雄性激素,導致胰島素抗性和體重增加,而吃豆腐和其他大豆食物可能有助於減輕體重。根據人類營養與飲食雜誌(Journal of Human Nutrition and Dietetics)於2018年發表的研究發現,多囊性卵巢症候群患者,在餐點中將30%的動物蛋白替換成等量的大豆蛋白時,體重會明顯減輕。

豆腐營養價值與功效

黃豆是大豆家族的成員之一 ,豆腐則是由黃豆磨成漿後 ,加入石膏或鹽滷後再壓實而成的。黃豆的主成分有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多元不飽和脂肪(Polyunsaturated Fats)含量也很高,尤其是Omega-3和Omega-6,另有鈣、鐵、鎂、磷等。黃豆富含異黃酮素,又稱大豆異黃酮,是一種植物性雌激素,對癌症的起始因子具抑制作用。此外,黃豆還可提供充足且完整的人體必需胺基酸,營養價值極高。其功效如下:

降低心血管疾病風險:大豆異黃酮有助於降低壞膽固醇水平。研究表明,每天食用大豆可能會降低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包括體重和總膽固醇。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FDA)表示,每天攝取至少25克大豆蛋白會影響膽固醇水平,建議用大豆蛋白來取代動物蛋白,可幫助降低不良的膽固醇(LDL)水平,降低粥狀動脈硬化和高血壓的風險。 抑制癌細胞生長:一些臨床實驗顯示,大豆異黃酮具有抗氧化性,可抑制癌細胞的生長。雖然有些人擔心攝取過多異黃酮會增加乳癌風險,因為異黃酮與雌激素有相似的化學結構,而高水平的雌激素會增加乳癌的風險。但事實上,每天食用適量的天然豆類與豆製品,並不會影響腫瘤生長或提高乳癌風險。相反地,有愈來愈多證據顯示,固定攝取大豆製品可能降低乳癌復發機率。(延伸閱讀:喝豆漿可抗癌?大豆異黃酮助抗氧化) 有益第二型糖尿病:第二型糖尿病患者經常出現腎臟疾病,導致容易由尿液排出過量蛋白質。一項研究表示,飲食中僅吃大豆蛋白的人,比僅吃動物蛋白的人排出的蛋白質少,對第二型糖尿病患者來說,很有幫助。 減少骨質流失:大豆異黃酮可能有助於減少骨質流失,增加骨密度,而豆腐本身的高鈣特性,也有助累積骨本。 緩解更年期症狀:由於大豆異黃酮本身結構與雌激素類似,停經後的女性,吃大豆食物可能有助於緩解更年期症狀,例如潮熱、盜汗等。 減輕阿茲海默症風險:一項人口研究表明,吃愈多大豆的地區,因年紀增長出現精神障礙疾病的發病率較低。研究發現,大豆異黃酮可以增進人的非語言記憶、言語流暢性表現更好,活化大腦、預防記憶力衰退、減輕罹患阿茲海默症(Alzheimer’s Disease)的風險。

這樣放才對!10種蔬果的正確保存方法

這樣放才對!10種蔬果的正確保存方法

保存食材的新鮮的秘訣,是透過蔬菜水果都會分泌一種叫乙烯(Ethylene)的催熟劑,有的分泌多,有的分泌少,也有的對這種分泌物很敏感。所以,要先了解這些蔬果的特性,再將它們做好分類和保存,才能讓食材新鮮又吃得健康,以下列出10種常見蔬果的正確保存方法。

1. 洋蔥馬鈴薯不應一起放

馬鈴薯建議放在陰暗涼爽的地方,或置放在不會潮濕的容器中,以防止軟化和壞掉。此外,洋蔥和馬鈴薯不應放在一起,因為洋蔥會導致馬鈴薯加速壞掉,但您可以將洋蔥和蒜放在一起,只要確保空氣流通即可。

2. 小黃瓜要個別保存

小黃瓜對乙烯很敏感,它需要獨立的空間,室內環境是最好的保存方式,但如果您想要做冷菜,可以將小黃瓜放入冰箱幾天,但記得還是要與其他的食材隔開來。

3. 番茄放室內最美味

番茄在室內溫度最能還原它的美味,長久放在冰箱只會變軟,且味道變淡。與其他蔬果一樣,用不完的番茄需要放進冰箱,才能防止有害細菌的滋長。 4. 根莖蔬菜放陰暗潮濕地方

根莖類蔬菜如蘿蔔、洋蔥、山藥是我們很常吃的高營養食物,直接放進冰箱很快就會軟化和腐爛,它需要放在陰暗潮濕的地方,您也可以用紙或塑膠袋將其包裝置放。 5. 玉米濕度要剛剛好

買回來的玉米可以直接放進冰箱,但建議放在冰箱上層,因為太冷反而會使玉米變乾,保持濕度才能夠讓玉米粒變得飽滿。

6. 南瓜、蘋果、柳橙要分開放

南瓜最合適的溫度介於10~13°C,小的南瓜能保存3個月,大的則可放至半年,但別將南瓜和蘋果梨子放在一起,它會變黃且壞掉。另外,蘋果和柳橙也不能放在一起,蘋果可以放進冰箱以保新鮮,柳橙則要放入有網孔的袋子,讓空氣流通。 7. 香蕉請拆一條條安放

若您買的是一串香蕉,回到家可以先把它拆成一條條放著,這能減緩莖部所分泌的乙烯,就不會同時需要吃完所有已熟的香蕉,放進冰箱也是另一種方法。 8. 蘆筍、芹菜要泡水處理

蘆筍和芹菜切勿放在塑膠袋裡,剪除鬚根後,可以將莖部綁進放進密封的容器裡,並用泡水處理,水位至少要過一吋。

9. 莓果類先泡醋水,再擦乾保存

莓果吃前清洗就好,不然它會長黴,若想要保存幾天的話,可以微泡在3比1量杯的醋水中,因為醋能防止黴菌滋長,然後清洗乾淨並擦乾,再放進半封閉的容器中,保持空氣流通。 10. 藥草像保存鮮花般處理

新鮮藥草需要像保存鮮花的方法處理。首先,要確保葉子已經乾了,然後將其莖部朝下放入一個盛水的容器,再放進冰箱,當水變髒了記得更換,就能保持藥草的新鮮長達2週。